我姓魏,但不知自己辈分,家谱已丢失,只知道其中几个字,林、汝、永、洪子请帮帮忙洪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5浏览:3收藏

我姓魏,但不知自己辈分,家谱已丢失,只知道其中几个字,林、汝、永、洪子请帮帮忙洪,第1张

魏姓何来

来源有二;

1、出自姬姓,以邑为氏,或以国名为氏。周文王第15子毕公高受封于毕,其孙毕万在毕国被西戎功灭后,投奔到晋国,成为大夫。因功,被赐魏地为邑,其后子孙以邑为氏,称为魏氏。公元前445年毕万的后代魏斯建立魏国,公元前225年被秦所灭后,亡国的魏国王族以国名为氏,形成魏姓最重要的一支。史称魏姓正宗。

2、外姓改姓魏。战国秦昭襄王时有国相、穰侯、昭襄王母宣太后异父弟魏冉,本楚人,芈姓,后改姓魏;南宋蒲江人有魏了翁,庆元进士,本高氏,后改姓魏;明代有昆山人唯校,其先世本李姓,弘治进士,后改姓魏。

魏姓分布

魏氏早期主要是在今山西、河南、山东省境内发展繁衍,也有部分分居于今湖北、湖南省境。魏公子无忌之孙魏无知的5世孙魏歆定居于巨鹿(今属河北)。魏无知有两个玄孙,一个叫魏谌,定居清河;一个叫魏汉,定居任城。此外,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魏氏有部分人迁至今陕西省境内。东汉时江南一些地方已有魏姓居民。唐初,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随行将佐有魏有人、魏仁浦,后均在福建安家。唐代有魏慕中自巨鹿徙居江西南昌,历15世,有一支移居福建宁化石壁村,又历11世,有魏才禄,生4子:长子魏元,移居广东长乐;二子魏亨,移居福建上杭,5代孙邦政又移居广东龙川;三子魏利,留守祖坟;四子魏贞,有一子移居广东揭阳,还有一子居海丰。魏元的裔孙魏应浩、魏特敬于乾隆年间迁至台湾新竹县;裔孙魏鼎高于清朝咸丰三年去美国,后到加拿大定居;裔孙魏松于1910年到印尼,开锡矿致富,曾任马来西亚立法议员。

魏姓家谱

江苏:魏氏宗谱四卷、魏氏族谱八卷首一卷、魏氏族谱六卷、绍继堂魏氏族谱四卷

浙江:魏氏太廉堂进主册不分卷、兰风魏氏宗谱八卷、慈水魏氏宗谱二十八卷、山阴吴塘魏氏宗谱十卷、黄岩魏氏宗谱六卷

河南:汜水魏氏族谱六卷、项城魏氏族谱、镇平魏氏族谱五卷、魏氏族谱一卷

湖南:魏氏五修族谱二十卷首一卷、魏氏五修族谱八卷首四卷、衡阳魏氏宗谱四十卷首一卷

四川:华阳魏氏宗祠族谱一卷、魏氏支祠族谱一卷、魏氏谱牒一卷、魏氏族谱一卷

魏氏族谱不分卷、续魏氏族谱不分卷、濂南下魏重修族谱不分卷

历史名人

魏 徵:唐代名臣,太宗时,任谏议大夫,敢犯颜直谏。提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等治世名言。曾谏二百余事。

魏 源:清末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与龚自珍同为今文经学派,主张抵御外来侵略。曾编撰《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著名思想,倡导改革变法。他是中国最早放眼看世界的杰出人物之一。

魏无忌:魏国信陵君。魏安厘王之弟,有食客3000人,是当时魏家的杰出子弟。他与齐之孟尝君、赵之平原君、楚之春申君并称四公子。

魏武子:魏姓最早在历史上出人头地的人物,春秋时晋国大夫,其二子魏颗和魏绛,也都是大名鼎鼎的人物。

魏 延:三国时蜀汉名将,曾随刘备于蜀,以勇猛闻名,累迁为征西大将军,为南郑候。

魏忠贤(明末阉党罪魁魏忠贤)

听说安徽合肥长江集团董事长魏超有魏氏家谱。

魏姓出自姬姓。商末周文王占领隗姓魏国之地,封其亲属于魏国,这是姬姓魏国的始封之地。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毕公高于毕,在今陕西咸阳北,是为毕国。迁封魏国于山西芮城东北的魏城。

春秋时,毕公高的后裔毕万辅佐晋献公,于公元前661年灭了姬姓的耿、霍、魏等小国,晋献公封毕万于魏地,建立另一个姬姓魏国。

公元前445年传至十二世孙魏斯,于三家分晋事件自立为诸侯,即魏文侯,建立了强大的魏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再传三世到魏王假,于公元前225年被秦始皇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姬姓魏氏有3100年历史,史称魏姓正宗。

扩展资料

魏姓历史名人

1、魏舒(?—前509年),姬姓,魏氏,名舒,亦名荼,谥“献”,所以也称魏献子。东周春秋后期晋国卿,著名的军事改革家、军事家、政治家。晋名将魏昭子绛之孙,晋军步战的创始者。

2、魏绛(?—前552年),姬姓,魏氏,名绛,谥庄,史称魏庄子,春秋时晋国卿。魏绛在执法上严毅方正,在政治上具有远见卓识,是一位善于领兵作战的将领。他最大的贡献是提出并实施和戎之策,开创了我国历史上汉族争取团结少数民族的先例。

-魏姓

-魏舒

-魏绛

全国的魏氏同胞们大家好,我是山西省孝义市魏氏,现在正在进行宗谱编纂材料搜集工作。狐死首丘,兽犹如此,人何以堪?

由于历史上战乱和政治运动等原因,宗谱资料遗失。寻根问祖也就成了最重要也是最难的一步。现在知道资料如下山西孝义市阳泉曲镇魏南庄村魏氏辈分是:

德,大,善,良,国,之,王,相,兴,隆,定,治,开,宗,世,恭,宽,秉,正,廷。

(附:有宗谱说来自山西汾阳万虎头,可是探访结果是那里没有魏氏人家)

有同宗的和有相关信息的热心人·请联系 电子邮件:381415193@qqcom

读过《史记》的人,一定会对书中那些姓魏的杰出人物,印象深刻。姓魏的人,在漫长的春秋和魏国时代,一直都是举足轻重的出色人物,而他们,正是后来魏姓人的祖先。魏,岂不是一个显赫而光彩,足以傲视群伦的姓氏?

魏姓光彩的起源,根据《姓纂》的记载,是这样的:“周文王第15子毕公高受封于毕,后裔万仕晋,封于魏,至双绛舒,代为晋卿,后分晋为诸侯,称王,为秦所灭,子孙以国为氏,望出钜鹿,任城。”

由此可见,魏姓是黄帝的姬姓嫡裔,他们原来是毕国的人,传到周文王的曾孙毕万的时候,到晋国做了官,食采于“魏”这个地方,他的历代子孙并且都是晋国的高官,后来权势日隆,到了魏斯的时候,乾脆与韩、赵两家同时瓜分晋国,自成为一个诸侯。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三家分晋”,春秋与战国的分野,就在此时。战国时代,魏国并被列为“七雄”之一,他们当时叱咤一时,不难想见。

战国时魏国的位置,大致是在今河南省北部及山西省西南部一带,因此,魏姓的最初发源地应该就在这儿,后来才逐渐繁衍到其他各地。现在,在河北省和山西省,魏家仍然是当地的望族。

谈起魏家早期的光荣历史,真不是三言两语就可以说得完的,因此,只好举几个比较著名的例子,简单来说明魏姓祖先的杰出才华与显赫事功了。

最早在历史上出人头地的魏姓先人,可能要算是春秋时代的魏武子,当时,魏家仍然是晋国的大夫,还没有独当一面。而这位魏武子,却被“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倚为股肱之臣,为魏家以后的飞黄腾达,铺设了平坦的大道。魏 有两个儿子,魏颗和魏绛,也都是鼎鼎大名的人物。

结束春秋时代,揭开战国之幕的魏斯,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魏文侯。魏国是在他的手里,一跃而列为诸侯,并且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对于当时的天下大势,举足轻重。据《史记》的记载,他礼贤下士,虚怀若谷,结果四方的贤士都向他投归,他的声名也因而大噪,他并且曾派乐羊攻陷中山,派西门豹守邺,从此河内称治,为魏国奠定了强盛的基础。

战国时代,魏国在群雄争立的混乱局面中,仍然巍然屹立,傲视群伦,几千年来人人都知名的信陵君,就是当时魏家的杰出子弟。

魏征,则是人们所熟悉的唐代名臣,他是唐太宗的谏议大夫,唐太宗在位的那些年,是汉族声威最为远播的时期,不过,被四夷尊为“天可汗”的唐太宗,对于这位敢犯颜直谏的大臣,却显得有点敬惮。魏征的文才也非常好,曾经撰写《隋书本纪列传》,还撰有《类礼》二十卷,十分受到唐太宗的重视,曾命藏之秘府,奉为国宝。

到河南省北部及山西省西南部一带一带去找吧。你的祖先就在那里。

魏姓,源于姜姓,是以封地命名的姓氏。周文王的儿子毕公高有个后代叫毕万,因为毕国为西戎攻灭,他便投奔晋国,成为晋献公的大夫,晋献公是个颇有雄心壮志的君主,他在位期间攻灭了许多小国,使晋国疆域扩大,成为当时的强国之一,毕万多次随同晋献公出征,立过很多功劳。公元前661年,晋国攻灭了霍、耿、魏三个小国,毕万在战斗中身先士卒,立下大功,晋献公把魏(在山西芮城县北)封给他,他的子孙就称为魏氏。毕万的子孙毕犟随同晋文公重耳出亡19年,回国后被封为大夫,承袭魏氏封邑,从此魏氏成为晋国列卿之一。战国初年,魏氏联合赵、韩两家攻灭其他家族,瓜分晋国,建立魏、赵、韩三国,跻身于战国七雄之列。另外,外姓有的改姓魏,如秦国穰侯魏冉本姓芈,宋代魏了翁本姓高,他们的后代也都跟着姓魏了,亦称魏氏。望族居巨鹿郡(今河北平乡县)。

魏姓何来

来源有二;

1、出自姬姓,以邑为氏,或以国名为氏。周文王第15子毕公高受封于毕,其孙毕万在毕国被西戎功灭后,投奔到晋国,成为大夫。因功,被赐魏地为邑,其后子孙以邑为氏,称为魏氏。公元前445年毕万的后代魏斯建立魏国,公元前225年被秦所灭后,亡国的魏国王族以国名为氏,形成魏姓最重要的一支。史称魏姓正宗。

2、外姓改姓魏。战国秦昭襄王时有国相、穰侯、昭襄王母宣太后异父弟魏冉,本楚人,芈姓,后改姓魏;南宋蒲江人有魏了翁,庆元进士,本高氏,后改姓魏;明代有昆山人唯校,其先世本李姓,弘治进士,后改姓魏。

魏姓分布

魏氏早期主要是在今山西、河南、山东省境内发展繁衍,也有部分分居于今湖北、湖南省境。魏公子无忌之孙魏无知的5世孙魏歆定居于巨鹿(今属河北)。魏无知有两个玄孙,一个叫魏谌,定居清河;一个叫魏汉,定居任城。此外,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魏氏有部分人迁至今陕西省境内。东汉时江南一些地方已有魏姓居民。唐初,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随行将佐有魏有人、魏仁浦,后均在福建安家。唐代有魏慕中自巨鹿徙居江西南昌,历15世,有一支移居福建宁化石壁村,又历11世,有魏才禄,生4子:长子魏元,移居广东长乐;二子魏亨,移居福建上杭,5代孙邦政又移居广东龙川;三子魏利,留守祖坟;四子魏贞,有一子移居广东揭阳,还有一子居海丰。魏元的裔孙魏应浩、魏特敬于乾隆年间迁至台湾新竹县;裔孙魏鼎高于清朝咸丰三年去美国,后到加拿大定居;裔孙魏松于1910年到印尼,开锡矿致富,曾任马来西亚立法议员。

魏姓家谱

江苏:魏氏宗谱四卷、魏氏族谱八卷首一卷、魏氏族谱六卷、绍继堂魏氏族谱四卷

浙江:魏氏太廉堂进主册不分卷、兰风魏氏宗谱八卷、慈水魏氏宗谱二十八卷、山阴吴塘魏氏宗谱十卷、黄岩魏氏宗谱六卷

河南:汜水魏氏族谱六卷、项城魏氏族谱、镇平魏氏族谱五卷、魏氏族谱一卷

湖南:魏氏五修族谱二十卷首一卷、魏氏五修族谱八卷首四卷、衡阳魏氏宗谱四十卷首一卷

四川:华阳魏氏宗祠族谱一卷、魏氏支祠族谱一卷、魏氏谱牒一卷、魏氏族谱一卷

魏氏族谱不分卷、续魏氏族谱不分卷、濂南下魏重修族谱不分卷

历史名人

魏 徵:唐代名臣,太宗时,任谏议大夫,敢犯颜直谏。提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等治世名言。曾谏二百余事。

魏 源:清末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与龚自珍同为今文经学派,主张抵御外来侵略。曾编撰《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著名思想,倡导改革变法。他是中国最早放眼看世界的杰出人物之一。

魏无忌:魏国信陵君。魏安厘王之弟,有食客3000人,是当时魏家的杰出子弟。他与齐之孟尝君、赵之平原君、楚之春申君并称四公子。

魏武子:魏姓最早在历史上出人头地的人物,春秋时晋国大夫,其二子魏颗和魏绛,也都是大名鼎鼎的人物。

魏 延:三国时蜀汉名将,曾随刘备于蜀,以勇猛闻名,累迁为征西大将军,为南郑候。

魏忠贤(明末阉党罪魁魏忠贤)

http://wwwndcncgovcn/libportal/main/datalib/2004/HundredName/DL/DL-20040213165541

魏姓分布

魏氏早期主要是在今山西、河南、山东省境内发展繁衍,也有部分分居于今湖北、湖南省境。魏公子无忌之孙魏无知的5世孙魏歆定居于巨鹿(今属河北)。魏无知有两个玄孙,一个叫魏谌,定居清河;一个叫魏汉,定居任城。此外,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魏氏有部分人迁至今陕西省境内。东汉时江南一些地方已有魏姓居民。唐初,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随行将佐有魏有人、魏仁浦,后均在福建安家。唐代有魏慕中自巨鹿徙居江西南昌,历15世,有一支移居福建宁化石壁村,又历11世,有魏才禄,生4子:长子魏元,移居广东长乐;二子魏亨,移居福建上杭,5代孙邦政又移居广东龙川;三子魏利,留守祖坟;四子魏贞,有一子移居广东揭阳,还有一子居海丰。魏元的裔孙魏应浩、魏特敬于乾隆年间迁至台湾新竹县;裔孙魏鼎高于清朝咸丰三年去美国,后到加拿大定居;裔孙魏松于1910年到印尼,开锡矿致富,曾任马来西亚立法议员。

魏姓家谱

江苏:魏氏宗谱四卷、魏氏族谱八卷首一卷、魏氏族谱六卷、绍继堂魏氏族谱四卷

浙江:魏氏太廉堂进主册不分卷、兰风魏氏宗谱八卷、慈水魏氏宗谱二十八卷、山阴吴塘魏氏宗谱十卷、黄岩魏氏宗谱六卷

河南:汜水魏氏族谱六卷、项城魏氏族谱、镇平魏氏族谱五卷、魏氏族谱一卷

湖南:魏氏五修族谱二十卷首一卷、魏氏五修族谱八卷首四卷、衡阳魏氏宗谱四十卷首一卷

四川:华阳魏氏宗祠族谱一卷、魏氏支祠族谱一卷、魏氏谱牒一卷、魏氏族谱一卷

魏氏族谱不分卷、续魏氏族谱不分卷、濂南下魏重修族谱不分卷

源流一

出自姬姓,为周文王裔孙毕万之后,以邑为氏或以国名为氏。

公元前661年(晋献公十六年),魏国被晋献公攻灭,封给毕国后裔毕万(战国时魏国国君先祖,毕国始祖是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

在毕国被西戎攻灭后,投奔到晋国,成为大夫。

因功,被赐魏地为邑,其后子孙以邑为氏,称为魏氏。

公元前445年毕万的后代魏斯建立魏国,公元前225年被秦所灭后,亡国的魏国王族以国名为氏,形成魏姓最重要的一支。

史称魏姓正宗。

魏国最初国土为现在山西芮城县和陕西大荔县一带。

魏国原为商朝时的芮国,西周分封时改为“魏”,据说“魏”是“大”的意思(《史记》:“魏,大名也。”服虔:“魏,喻巍巍高大也。”)在晋献公的时候晋国曾经有过一次规模比较大的兼并战。

周惠王十七年(前661年),魏国为晋国灭亡。

晋献公灭魏后,以魏地赐给毕万作为采邑,于是毕万就改氏为魏(这就有点像商鞅一样以封地为氏)---是晋国魏氏的由来。

毕万之孙因跟随公子重耳流亡有功,被封为大夫,称魏武子。

前445年的三家分晋事件中,魏氏自立为诸侯,建立魏国。

这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说的战国七雄中的魏国。

出自芈姓,为颛顼帝的后裔魏冉之后,后改姓魏。

据《史记》等有关资料所载,战国秦昭襄王时有国相、穰侯、昭襄王母宣太后异父弟魏冉,本楚人,芈姓,后改姓魏。

在芈魏冉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魏氏,形成魏氏的一支,该支魏氏与芈姓熊氏同宗同源,但查阅各地众多的魏氏家谱,尚未发现以魏冉为始祖者。

出自外姓改姓魏:① 出自高姓改姓魏。

南宋蒲江人有魏了翁,庆元进士,本魏氏,接给高家续其香火,姓高。

长大后改回魏姓。

姓魏。

② 出自李姓改姓魏。

明代有昆山人唯校,其先世本李姓,弘治进士,后改姓魏。

源流二 出自少数民族改汉姓或为少数民族固有之姓,满族倭彻赫氏、佤族斯内氏、鄂伦春族魏拉依尔氏改汉姓为魏。

土家、蒙古、彝、回、朝鲜等族均有魏姓者。

源于氐族,出自南北朝时期略阳氐族人王元寿,属于因故改姓为氏。

南北朝时期,北魏政权控制的中国北方地区有四部氐族人。

北魏孝文帝元宏太和元年(公元477年)农历1月,北魏孝文帝在洛阳起建太和、安昌两大宫殿,四方集赋,民不聊生。

秦州略阳(今甘肃秦安),氐族人王元寿愤而率部起事,聚众五千余家,自命大将军,号为冲天王,改姓名为魏揭,以对抗北魏王朝。

当时云中地区(今内蒙古托克托)大荒,民饥不耐,魏揭率起义军开仓赈恤。

到农历2月,汉川(今湖北孝感)氐族人泉会、谭酉等相继起义,并率部与魏揭合聚,声势愈旺,遂占据并州城(今山西祁县),与北魏王朝对抗。

2月底,北魏王朝秦州(今甘肃天水)、益州(今四川成都)两地刺史、武都公尉洛侯率大军讨伐起义军,起义军寡不敌众,很快就被北魏军攻破并州城,击杀魏揭,俘获其妻、子,押送京师洛阳。

魏揭的余子族人迁逃藏匿,在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之汉姓为姓氏者,称魏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朝时期蒙古兀良哈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蒙古族兀良哈氏,源出兀良哈部。

兀良哈人是元朝初期游牧于蒙古高原斡难河流域的兀良合人的后裔,其代表人物就是兀良哈·哲勒篾与兀良哈·速不台兄弟俩。

另外,蒙古族兀亦桑氏,是兀良哈部的一个分支,在清朝初期即冠有汉姓为魏氏、周氏、吴氏等。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在土家族、彝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魏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 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魏氏,世代相传至今。

毕万。

魏姓为黄帝的姬姓嫡裔,他们原为毕国人。

周文王的十五子毕公高受封于毕(今陕西省西安、咸阳两地之北),后毕国为别国所灭,其后裔万仕晋(今山西省境),成为晋国大夫。

晋献公是当时晋国一名很有雄心壮志的君主,在位期间攻克了周围的许多小国,使晋国一度成为当时的强国之一。

献公念毕万在晋国灭霍、耿、魏三国中功勋卓著,于是将原是姬姓国的魏地赐给毕万为邑。

公元前453年,毕万的后代魏斯与韩、赵两家共同灭掉智氏,继而瓜分了晋国,自立诸侯,建国为魏,公元前225年,魏国即为秦所灭,亡国后的魏国王族子孙遂以国为姓。

毕万也就被后人尊为魏姓族人的得姓始祖。

我姓魏,但不知自己辈分,家谱已丢失,只知道其中几个字,林、汝、永、洪子请帮帮忙洪

魏姓何来 来源有二; 1、出自姬姓,以邑为氏,或以国名为氏。周文王第15子毕公高受封于毕,其孙毕万在毕国被西戎功灭后,投奔到晋国,成...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