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家祠堂属于哪里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5浏览:6收藏

钱家祠堂属于哪里,第1张

钱家祠堂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在海盐沈荡镇中钱村,有一处浙北地区保存较好的祠堂之一——钱家祠堂,是钱_二十五世孙钱陈群所建。

钱氏宗祠又名永思堂,俗称“钱家祠堂”,为沈荡钱氏家族祠堂。

钱氏宗祠始建于明代,重建于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解放后作为粮库,而保存至今。2002年,被县政府授予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10月对其进行恢复性维修。

前厅

“钱氏宗祠沙盘”为“钱氏宗祠”等比缩小版模型,其根据原祠堂的功能进行布置,主要描绘的就是祭祖的热闹场景。

前厅为“行牌厅”,东西两边设有木架,木架上插着肃静,回避,官级品位硬牌。

目前该厅围绕钱氏先祖的功勋及钱氏精神内涵进行布置。

花厅

花厅于每年两次祭祖时,用作摆酒、吃饭、休息的地方而且也是族中大事的议事中心。中间“清芬世守”为乾隆皇帝对海盐钱氏家族的御笔题词。

现布置为钱氏学堂,围绕耕读传家为主题,这里展出的是陈书的书画作品。

后厅

后厅为“祭祀厅”中央设有壁龛,内供各列祖列宗神主牌位。祭祀为每年两次,分别为上半年的清明节和下半年的冬至节。

现以家风文化为主题进行布置,中间为钱氏先祖五王的画像,两边分别为海盐钱氏的一些的代表人物。

钱氏故事

海盐钱氏,既是海盐望族,也是嘉兴乃至杭州的望族,是钱_的后裔。仅海盐钱氏一支,明代嘉靖后即有进士16人,举人40余人。一千多年来,钱氏为海盐留下了钱_贩盐、钱王射潮、钱_施茶、陈书教子、钱家徵击奸等许多具有惩恶扬善、忠孝仁义、刚直不阿等内容的故事。海盐钱氏故事被列入第四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海盐钱氏先居澉浦,明中时澉浦一带常受倭寇侵扰,于是就移居沈荡半逻,即现在的沈荡镇中钱村。后因钱纶光入赘嘉兴陈姓,清康熙年间迁到嘉兴莲花桥。自钱陈群(钱_二十五世孙)始,海盐钱氏后代去世以后,大都归葬在沈荡或南北湖。中钱村尚有钱氏后裔数百人,不过由于清末以后尚无续谱,年青一代,对自己的祖辈以上已模糊不清。

圣神功德厚,光盛武林春,勅劵传家宝,文章贯日清,

诗书忠孝远,兰桂冕尊旒,温良恭俭让,奕叶立尼门,

王侯从古有,英烈正今新,物华天象应,人杰地灵生,

蛟腾连凤起,电紫与霞横,海阔波涛大,枝繁根蒂深,

仰观星斗近,俯视泰嵩轻,皇图期巩固,终始袭骈臻。 云南昆明钱氏字辈:“铸本广济远 宏以宜泰人”;

安徽怀宁钱氏字辈:“正中大齐光 普寿新安近”;

安徽巢湖柘皋万选堂钱氏后二十字辈:“太泽开昌运 先恩裕厚祥 , 传家惟孝友 礼义振伦常”;

浙江海宁钱氏字辈:“兴邦保国 崇德志道 通经博古 明体达用”;

广东潮汕钱氏字辈:“伯思孝友仲怀敬恭忠信立德礼义衍芳”;

江苏泰州钱氏“八训堂”字辈:“普存忠厚承先泽,兆启科名展俊才”;

浙江浦江、兰溪五都钱氏字辈:“载熙泰淳崇,仁义礼智信;贤良方正, 禄位名寿, 英俊秀杰, 和顺光昌; 恭俭庄敬,孝悌慈祥,肃雍蔼吉,宽厚安康,通达聪颖,道德文章”。

浙江乐清白石钱氏字辈:“宗泰怀载动爱起节昭忠,士元存嘉宠修明启彦师,云礽恒继美孟仲允咸熙,德茂荣三锡志宏乐五知,永敦昌兴大万古振网维。”

湖南湘潭钱氏字辈:“广诒彰世序永锡茂宗支 绳武昭垂曰 人文蔚起 期景仰先贤 德鸿基 耀楚湘 诗书传后代 克绍振纲常”。

      宋末元初,枞阳钱氏始迁祖钱烈公渡江北上,定居峦漕,至今已经七百余年。

      在这漫长岁月中,据查老谱,约于明隆庆二年(1568)才有建立宗祠的记载,之前的约300多年间,是否建过宗祠,或因年久失修毁损,或因兵灾被焚,或是百务草创从未创建宗祠,皆不得而知。

        时间到了明朝隆庆二年(1568),枞阳钱氏家族建祠史翻开新的一页。先人们怀着对先祖的敬仰之情,捐献资财,大兴土木,建立祠堂,结束了枞阳钱氏没有宗祠的历史,开启了各公房争先恐后建立宗祠乃至创建三股总祠的壮举。

        1568年(约明隆庆戊辰),礼七公房孝行二十四世孙钱巨容(1527—1605),是他开创了枞阳钱氏创建宗祠之先河,是他为首倡建定远将军(必寿公)、刑部主事(礼七时公)“十三房”之宗祠(十三房乃礼七公下二十二世书行“如”字派分房之称谓,即:山、川、陵、冈、京、畿、岳、蒿、璧、璋、珪、桢、干),在礼七公房广大同宗的踊跃支持下,宗祠如期竣工。这就是峦漕钱氏礼七公宗祠,也是枞阳钱氏史上第一祠。

        1644年(约清顺治甲申),时隔76年后,松塘福三公兰行二十六世孙钱兰蓝(1597—1677),字充实,“念自万四公以来历十数世而在天之灵合食无所,大义捐赀,与族弟钱兰奇等人于崇祯末年发起倡议,合蘖岭、松塘、峦漕三股同宗共创总祠。”工程历经岁月,首次建成枞阳钱氏三股总祠,名曰“光裕堂”(意为先祖争光,为后代造福)。“光裕堂”共分三进,青砖黑瓦,雕梁画栋,宏伟壮观。

        后来,可惜三股因诸多缘由,意见不合,于十八年后的康熙壬寅(1662)间,峦漕钱氏与蘖、松宗亲协议拆前进运材料于仪山,以供首建峦漕总祠之用;一个世纪后的乾隆十二年(1747),蘖岭钱氏为维修福一公宗祠,遂拆中进运回岭上;后进归松塘继续为祠,祠名未改。解放后为小学堂,1962年因白蚁为害严重,报经上级批准拆除另建小学。至此,“光裕堂”经历了三百余年的风风雨雨,已经不复存在。

        1645年(约清顺治乙酉)间,峦漕礼二公房远行二十五世孙钱象恒(1604—1668),字新侯,与族侄钱文选共同倡议,首次建成礼二公宗祠。

        1650年(约清顺治庚寅),福一公房桂行二十七世孙钱还(1599—1662),字明交,统率族众,创建了福一公宗祠。

        1662年(约康熙壬寅),礼七公支如岳公房兰行二十六世孙钱秉镛(1613—1679),号画溪,“时任族督,念吾家自始祖迁桐以来,岁时未有合食处,倡建峦漕总祠,且捐巨资,于风雨霜露中操劳建祠之事,时厯年许,于1663秋总祠告竣。吾峦漕钱氏之有大宗祠宇,自公剏始也。”

        1790年(约乾隆庚戌)间,礼九公房温行三十一世孙钱芳(1748—1832),字立川,督户政,卽首议修祠,“兴峦庵钱姓香火,亦不惜解囊重理”,首修礼九公宗祠成。

        1826年(道光丙戌)间,礼七公房温行三十一世孙钱温厚(1786—1843),字敬持,“首创礼七公支忠节祠,公有劳焉。”

        1860年(咸丰庚申)礼八公房良行三十二世孙钱三连(1819—?),字钦之,倡建本支享堂,公督修,不期月告成,垫欵尤巨,不支伙食,族人赞叹有加。

        1880年(约光绪庚辰),礼七公房让行三十五世孙钱云樵(1838—1887),字宝森,倡建忠义祠。“时因大宗祠右厢改设节孝祠,乃于左厢设忠义祠,这样大宗祠既有节孝祠,又有忠义祠矣。”

        除上述以外,枞阳钱氏史上还有数量不少独立建造的节孝祠遍布邑内各地,祠内专门供奉孝节孺人神位,以为旌表。

      至解放前夕,枞阳钱氏大小宗祠、支祠、享堂、节孝祠、忠义祠等多达二十座有余。由于种种原因,从1958年起至1969年间,所有宗祠、享堂等均不幸悉数先后被拆除,或建小学,或建公房等,族人无不深感痛心惋惜!

      宗祠创建以后的数百年中,为了维护、修葺,许许多多先人前赴后继,捐山场,置祭田,出钱财,慷慨无私奉献,宗祠才得以延传不毁,祖宗神灵才得供奉安守。

        历史上先人们为什么如此高度重视修建宗祠,保护宗祠呢?这是因为宗祠有着它十分重要的作用。

      首先是祭祖功能。祠堂,又称祠庙、家庙、宗祠,是祖先神灵的依归之所,是供奉和祭祀祖先牌位、瞻仰祖先德能的地方。每逢过年、清明之际,家族内组织祭祀先祖的重大仪式都在祠堂进行,人们无比虔诚,仪式热烈而又庄重。其次是正俗功能。祠堂是家族宗亲联系、汇聚、议事、定规、处理族里大事和“正本清源、认祖归宗”的活动地点。兼有办理婚、丧、寿、喜等大事时,便利用这些宽广的祠堂以作为活动之处。三是教化功能。祠堂是族人进行礼制、礼法、礼教宣传教育的活动场所。有的宗祠附设学校,族人子弟就在这里上学。四是权利功能。祠堂是宗族以族长为代表的最高权利机关和权威的象征。族长由宗族推选德高望重的人来担任。五是法庭功能。祠堂是传统上的道德法庭,族长有绝对的行权权威。是处理家族内部事务、树优立榜、赏勤罚懒、化解纠纷、处理矛盾的地方。凡有违反族规,则在这里被教育和受到处罚,直至驱逐出本族。六是续谱功能。祠堂日常是每年收集族内人口增减资料,积累装订成册。修谱之时则在祠堂开设谱局,专司修谱,发谱事宜。

      但是,现今宗祠的主要作用,除祭祀功能外,宗祠乃为寻根问祖、宗亲交流、增进友情的场所。

        枞阳钱氏的先人们在过去数百年中,为建祠、修祠、护祠作出了无比巨大的贡献,让我们铭记他们的名字,学习他们的无私奉献精神,促使我们今天为再度兴建枞阳钱氏总祠而努力,以赤诚的敬祖之心,大力推动总祠早日建成。

后附:

        枞阳钱氏史上各公房建祠、修葺宗祠情况一览表。

钱(Qián)姓出自周代有钱府上士官,为彭祖之后代子孙,以官为氏。得姓始祖:钱孚。彭祖名篯,西周时担任钱府上士,其后子孙便以其官名为氏,称钱姓。在“百家姓”中,钱为什么能排名第二呢?因为,据说“百家姓”是宋朝初年钱塘地区一位名儒所写,在宋朝尚未建立时,这里已有吴越国,国主叫钱镠。传至钱俶时,归顺宋朝,那位名儒将“钱”列在百家姓第二位,表示不忘故国。钱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八十九位的大姓。

  邓州钱氏为吴越武肃王后裔。唐朝末年,战祸连结,武肃王讨平凶逆,开基于东南,国号吴越,传三世五王,至忠懿王俶,纳土归宋,使吴越民众免遭战乱之苦。因功封南阳国王、邓王、武胜军节度使,执政邓州两年有余。宋太宗端拱元年(988)忠懿王薨,次年归葬于洛阳县贤相乡陶公里(今洛阳孟津县送庄镇营庄村),其第七子钱惟溍定居于邓州东南八十里——今邓州市刘集镇钱集村,主持修建邓州“五代王侯祠”,被尊为钱集钱氏始迁祖。千余年来,邓州屡经战乱,我钱氏于两宋之际及元朝末年,两次北徙河北定居。明代嘉靖二十二年(1543),武肃王二十四世孙钱成率部分族人自河北回归钱集,重修祠堂,被尊为邓州钱氏近世始祖。

  据成公七世孙、钱集人钱九思于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编纂的《邓州钱氏家谱》(已毁于文革中,仅有少部分被抄录,留存于今)记载:钱成,生于明弘治六年(1493)五月八日,卒在万历八年(1580)十月二十日,享年88岁,娶妻罗氏,有子五人,称钱集钱氏五门。

  “钱氏长门”,即钱仁,即始祖钱成的长子。成公有子五人:仁、义、礼、智、信。除钱智迁居钱湾外,其余四子均定居于钱集。今钱集钱氏主要分布于钱集街(三、四、五组)、东楼(一组)、北头(二组)、河西(六、八一、八二组)四个自然村,共计400多户,2000余人。究竟老四门后裔在钱集村如何分布,因旧谱被毁,实难详考。

  结合文献及部分外迁钱氏旧碑记载,仁、义、礼、信四门后裔大致分布如下:始祖钱成与长子钱仁居于钱集街,今三、四、五组钱氏大部分为长门后裔。二门钱义在钱集街东侧建楼,因称东楼,后裔子孙分东、中、西三院,后世又有部分五门后裔迁此定居。三门钱礼迁居白龙渠西岸,独立门户于村南,因称河西钱营。而北头钱氏和河西八一、八二组钱氏,绝大部分为五门钱信的后裔。

  从始祖成公定居钱集,至今已400多年,历20余世,最小者已是成公二十三世裔孙。在此期间,各门钱氏多有交叉居住及外迁周边区县者。据编纂《南阳钱氏宗谱》时的谱查结果,邓州钱氏以钱集为根据地,后裔广泛分布在两省(豫、鄂)、四市(南阳、驻马店、周口、襄阳)、十一个县区,总计3000多户,15000多人。

外冈钱氏宗祠为嘉定区文物保护单位。

外冈钱氏宗祠位于外冈镇西街62号,年代为清。

外冈钱氏宗祠为嘉定区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东:原镇粮库。南:练祁河。西:外青松公路。北:建筑北10米。

建设控制地带:东、北:保护范围外各20米;南:练祁河;西:外青松公路。

外冈镇:上海市嘉定区辖镇。1958年建外冈公社,1983年置乡,1993年建镇。位于市区西北部,面积24平方公里,人口2万。辖百家、冈峰、外冈、管家、施晋、陈周、徐秦、大陆、碾子、北龚、甘柏、葛隆、水产13个村委会和3个居委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棉花、油菜子、大蒜、红葱、蔬菜,兼产肉猪、肉鸡、食用菌、水产品,是上海菜篮子工程基地之一。乡镇企业有建筑五金、日用五金、

始祖:钱孚。

虽然钱姓在西周就已获姓得氏,但整个先秦时期见诸于史籍记载的仅有隐士钱丹一人;居住之地和分布中心,为关中和今江苏北部一带。在秦代及西汉,一些可考的钱姓人主要生活在今江苏徐州、邳州一带,直到西汉末年才有钱逊为避王莽之乱而迁居乌程(今浙江湖州南),钱林迁居长兴陂门里。东汉时钱林裔孙钱敞又迁长城县(今浙江长兴),还有一支钱姓由旗门将军钱咸开基,爵封高密侯,生活在今山东半岛北部一带。魏晋南北朝时期,钱咸九世孙钱弥官至辅国将军、大司农,家于长城,封豫章县侯;长城人钱宠因功封东迁县(今浙江湖州东)开国侯。此外,钱姓还称盛于吴兴,因而吴兴郡也成为钱姓的著名郡望。此期到隋唐,钱姓仍以吴兴郡等传统的几个居住中心为其繁衍的基地,没有出现特别的变化。唐代以后,伴随着临安人钱镠(Liú)及其吴越国的建立,在其国力所及的两浙十三州之地几乎遍布其子孙,吴越国归宋以后,由于其子孙中有不少人入仕于宋,则其子孙分布更广,方有“百家姓”位于第二姓之荣。

此期有钱定海由杭州迁上海金山,宋元之际,钱姓已分布于山东、浙江、江苏、安徽、湖北、湖南、广东、福建、河南、陕西、河北、山西等地。明初洪武年间,钱姓作为明朝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浙江、江苏、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明朝正德年间(1506-1521),有江苏太仓双凤人钱滋,率其族先迁盛泾,后又分迁外冈、望仙桥、城中(俱为上海之地)等处。明末至清末近三百年间,钱姓人约有八次入垦台湾。国民党败居台湾时,又有更多钱姓人迁台,还有的飘洋过海,到东南亚和世界其他地区开拓发展。如今,钱姓在全国分布广泛,尤以江苏、广东、上海、浙江和安徽等省市为多。2015年钱姓人口列全国第八十九位。

钱家祠堂属于哪里

钱家祠堂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在海盐沈荡镇中钱村,有一处浙北地区保存较好的祠堂之一——钱家祠堂,是钱_二十五世孙钱陈群所建。钱氏宗...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