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伟人的良师诤友的故事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5浏览:1收藏

有关伟人的良师诤友的故事,第1张

他是毛泽东的第一位良师 毛麓钟墓地在韶山发现

 昨日,韶山管理局向社会公布:经过专家论证,韶山最新发现毛泽东在韶山求学时的最后一任塾师毛麓钟的墓葬,并得到了毛麓钟后人的确认。同时,韶山管理局还作出决定:为了纪念即将到来的第22个教师节,凡在9月10日来韶山滴水洞参观的全国游客,凭教师资格证可免费参观滴水洞景区和毛泽东在韶山求学时的最后一任塾师毛麓钟的墓葬。            墓葬坐落在滴水洞半山腰        毛麓钟是毛泽东五服之内的一位堂伯父,也是毛泽东在韶山求学时的最后一任塾师。他生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病死于1921年夏天。他中过秀才,成为韶山冲屈指可数的一位学子。毛麓钟死后葬于滴水洞的半山腰,与毛泽东祖父母的坟虎歇坪相距不远。        在韶山管理局相关负责人的陪同下,昨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滴水洞半山腰的毛麓钟墓葬前,墓葬坐西北朝东南,约10余平方米大小。四周用麻石和混凝土围起,并刻有碑文,上书“一九九八年春 十九派显考毛公麓钟显妣毛母贺氏之墓子泽承、泽合、泽葵、泽普率子敬立。”看得出,这是毛麓钟的后人所立的。        韶山宾馆罗隆军总经理向记者介绍,韶山管理局将对墓地进行维修,新铺一条小水泥路,直接通到墓前,新辟一个景点供游人瞻仰。            众多塾师中他对毛泽东影响最大        据考证,毛泽东早年在湘乡、韶山读私塾时,先后有文正莹、邹春培、毛咏熏、周少希、毛简臣、毛宇居、李漱清、毛麓钟等塾师授教。其中,对毛泽东影响最大的当属毛麓钟。        毛麓钟的家在韶山冲东茅塘。毛麓钟开办的是一所中西合璧式的新型私塾,教有10多名学生,而毛泽东这个本家侄儿却是他认定的天资聪慧、记忆超群的有用之才,因而对其十分器重。他常向人说:“润之有超群的领悟力和非凡的记忆力。”他精心指导毛泽东点读《史记》、《汉书》和历代诗书辞赋等古籍,又读了《日知录》和许多时论新书。毛泽东在这里寄宿学习了半年时间。毛泽东将毛麓钟的思想、人品和学识深深地铭记在心,他曾说过在读《三国演义》等书时,“有一天忽然想到,这些小说有一件事很特别,就是里面没有种田的农民,所有的人物都是武将、文官、书生,从来没有一个农民做主人公。”这时的毛泽东已经开始意识到社会的不公和农民、土地问题,不能不说是毛麓钟“开启民智”教育的一个结果。            他说服毛父使毛泽东继续求学        毛麓钟对毛泽东的人生转折是起了关键作用的人。是他力劝毛泽东的父亲,才让毛泽东走出韶山冲,到了湘乡县城东山新学堂继续求学,随后,到湖南一师读书,从而走上革命道路。        1910年,毛泽东父亲毛顺生为了让毛泽东继承父业,决定派他到湘潭一家米店去学徒,而毛泽东却坚持要去湘乡县城东山新学堂读书,因而被盛怒的父亲赶出了家门。这时,毛泽东首先想到了一贯支持自己的毛麓钟,于是跑到东茅塘的毛麓钟家借宿。毛麓钟收留了毛泽东,伯侄俩谈心至深夜。第二天,毛麓钟送毛泽东回家。因毛顺生较固执,毛麓钟在征得毛泽东母亲的同意后,约请了毛泽东的堂叔毛钟楚、房兄毛宇居、舅父文正兴、表兄文运昌、王季范等几位亲友一起共同说服毛顺生放弃原来的主张。        作为一家之长的毛顺生,本以为要儿子退学是件轻而易举的事,没想到毛麓钟等人却众口一词,劝毛顺生说:润芝聪明会读书,如果让他上洋学堂,受到先进的教育,能增强赚钱的本领,将来还有大的造化,可以光宗耀祖。毛顺生也只好听从大家的劝告。        毛泽东后来到湘乡、长沙等地求学,每年寒暑假,回韶山都要到毛麓钟家里拜访求教。毛麓钟逝世后,毛泽东与夫人杨开慧受党组织委派回韶山开展农民运动期间,还特地到毛麓钟家悼念恩师。            相关链接        毛麓钟指点毛泽东学诗词        毛麓钟酷爱历代著名诗词辞赋,尤其喜爱宋词元曲。毛麓钟很喜爱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赠卫八处士》,认为它反映了古人珍视友情的思想主题,全诗以口语写心中事,毫无雕琢之工,读起来朗朗上口,很适合青少年学习和模仿。他十分赞赏诗中那哀婉动人的故事,悠扬宛转的诗句,还有那给世人留下的谆谆告诫。他将这首长诗亲手抄录给毛泽东,让学生吟咏、揣摩。

        由于毛麓钟的严格训练,毛泽东对诗歌辞赋的学习进步很快,他不仅熟读了几百首古诗,即使是很生僻的诗句,也能稔熟于心,倒背如流。从庾信的“此树婆娑,生意尽矣。至如白鹿贞松,青牛文梓,山崖表里。桂何事而销亡?桐何为而半死?……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到辛弃疾的“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等等,他都能即兴吟唱,信口背诵,毫无差池。据闻,他的这种熟读古诗的兴趣和超常的记忆力到老不衰,一直伴他度过一生中轰轰烈烈的最后岁月。 (来源:星辰在线——长沙晚报)

方维夏:毛泽东的良师益友

编者按:

再过3天,我们将迎来中国***成立88周年纪念日,今年又恰逢建国60周年华诞。巴陵大地,英雄辈出。在金戈铁马血雨腥风的革命战争年代,许多可歌可泣的***人为实现崇高的革命理想,抛头颅,洒热血,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在岳阳这块热土上,谱写出一曲又一曲不朽赞歌。我们特采撷一组感人至深的故事以缅怀先辈们的历史功绩。

方维夏,1879年出生于平江县长寿街南塘屋场一个小康之家。1898年以优异成绩考入湖南优级师范,并接受了梁启超、谭嗣同等改良派的先进思想,参加变法维新活动。1911年夏到1918年夏,应中路师范(1912年改为湖南公立第一师范学校)聘请任农业、博物教员和学监主任,在这一段时间里,毛泽东也在第一师范求学,两人交往十分密切,建立了深厚的感情。1936年,方维夏在游击战中牺牲,毛泽东闻讯后,为失去这位良师益友痛心疾首。

1911—1918年,方维夏应留日好友湖南中路师范校长孔绍绶之邀,在该校担任学监主任兼教农业、博物等课。政治上他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和卖国行为,工作上积极编写教科书和教学。他接触了毛泽东(1913年~1918年夏在湖南一师从事学习和早期革命活动),并建立起良好师生关系。

1919年军阀张敬尧统治湖南时,一师校舍被军队占驻,方维夏和校长孔绍绶愤而辞职,积极投入毛泽东发动和领导“驱张运动”中。驱张之后,谭延闿任湖南省督军兼省长,享有崇高声誉的方维夏被聘为省长公署教育科长、湖南省教育学会会长。任职期间,他设法安排爱国青年李六如等在长沙教书,以壮大革命力量。1920年8月,毛泽东等发起筹办文化书社,方维夏投资铜元七千八百元,作为“文化书社”活动费,他是总社36名社员之一,同年又与毛泽东、何叔衡等发起组织了俄罗斯研究会。

1922年,方维夏任省参议员,他伸张正义,主持公道,支持工人运动。1924年,身为中国国民党老党员“孙文学说”忠实信徒的方维夏,受毛泽东影响,由中共湘区委员会接纳为中国***党员,实现了他人生根本转折。

1926年秋,方维夏投身北伐战争,出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军第五师党代表,参加了进军江西,攻打南昌战斗。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时,方维夏随军北伐转战到了南京。在风口浪尖上,为了稳定军心,他团结将士,在第二军发起了“倒蒋”运动,把部队带到武汉。

1927年,方维夏接受党组织要求,以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第一师党代表的身份参加了中国***领导下的南昌起义,他向贺龙建议将二十军一些不可靠的连长撤换,改由中国***员担任连指挥员,贺龙采纳了这一意见。南昌起义后,方随起义军转战广东潮汕地区,并参加了当年12月的“广州起义”。1928年,方维夏出席中共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后受党组织派遣,进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

1931年,方维夏从苏联回国,先后任闽西红军学校政治部主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临时政府总务厅厅长,在毛泽东身边工作。

1934年10月,主力红军撤离苏区,开始了长征。国民党反动派对苏区大规模进攻。井冈山下,赣水两岸,血流成河。根据地被分割成十几小块,时任赣南特委宣传部长方维夏和上级党的联系被切断,只好跟随红四团转移到湘南,开展游击战争。在桂东、资兴、遂川等地与国民党军多次作战。

1935年4月下旬,蔡会文、游世雄率领从中央根据地突围的部分工农红军进入桂东东边山,与方维夏所率部队会合,合并成立“湘粤赣边区红军游击队”。

面对着几十倍于我的敌人,1936年湘粤赣边区游击队为保存革命力量,决定化整为零避实就虚转移。高烧、昏迷和患吐血病的方维夏固执要求留下来,蔡会文拗不过,安排了两位警卫员照顾方,然后踏上了转移征途。

4月,方维夏夫妇及警卫员小张、小杨在桂东普乐下庄被敌围困。敌人加紧“清剿”,方维夏等人在被围的仙背山粮食给养困难,靠啃树皮度日。又遭蚊虫叮咬,疮疤满身。体弱的方维夏身染重病。两个警卫员不得不化装成砍柴孩子,冒着危险轮流下山,找医弄药,接触到了原认识的地方游击队员黄犹斌,终于得到药品。后黄犹斌被东平乡反动乡长郭英汾“保安队”发觉,贪生怕死黄犹斌在威逼利诱下出卖了方维夏。4月21日,被收买的黄犹斌,黄甘古、郭先古三人按照郭英汾所设之计来到仙背山,以送粮为名进驻方维夏驻地,并说所居之地不安全,提议往深山转移,并借打厂棚理由支走警卫员,当晚,黄犹斌杀死警卫员。次日,以试枪为由,将正在煮早饭的方维夏夫妇枪杀。

方维夏被暗杀的噩耗,半年以后才传到陕北毛泽东那里。闻讯后,毛泽东痛心疾首对已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担任教育部部长的徐特立说:方先生是我的好老师,好同志啊……

方维夏牺牲后,他的学生方暨南于1948年在平江他的家乡修建了一座衣冠冢,并刻碑纪念。杀害他的凶手之——黄犹斌被桂东人民政府处决。新中国成立后,中共桂东县委、县人民政府对该县城中心的一条主要街道命名为维夏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共平江县委、县政府对方维夏在家乡兴办的学校命名为“维夏中学”,并雕塑了一尊铜像以示纪念。 (凌 辉)

图为方维夏

毛贻昌,在毛泽东的心中一直都是一位不愿提及的人物。

毛泽东童年时期其实对父亲有着很深的怨恨,他不明白为何父亲如此的偏执,他也不明白父亲为何那么精打细算的过日子。

后来,渐渐为人父的毛泽东开始渐渐理解父亲。

剖析毛贻昌的人生历程,他的生活其实有一个很好的横断面。

---「从军」。

因为军旅生涯不仅让这位年轻人得到了一定的成长,还得到了一笔不菲的收入。

1870年,10月15日。

毛贻昌出生在湖南韶山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中。

父辈因为生活困难,将家中不少田地典当,以此换取钱财艰难维系着一家人的生活。

土地典卖在封建王朝的老百姓身上经常能够看到。

一直以来,在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封建王朝中,土地都是底层百姓赖以生存的绝对生活保障,也是历代王朝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但在任何一个时代,只要王朝经济开始匮乏无力,土地税收大多都会直接提高,而底层百姓则会选择将自己手中的土地典当租用,间接变更土地的税收额。

啥意思呢?

因为在封建王朝时代,只要纳入王朝行政体系的人,都会有一定名额的土地分配,更重要的是这些土地统统不需要缴税!

这在古代官僚体系中,是一项巨大的政治红利。

但是,正是因为有这项红利的存在,只要王朝增加税收,百姓们为了避免缴纳高额税收,一定会选择合理的避税手段。

这些具有红利名额的当地士绅无疑成为了底层百姓的最好选择。

因为古代王朝的税收额度调整往往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今年偶然性的提高额度,明年可能还是会回到最初的额度。

而且典当仍旧具有一定的年限,所以底层百姓他们会选择将土地典当给这些官僚士绅,从而间接避免自己缴纳高额税收。

这种士绅特权雍正特意推行新政,试图抹杀掉这些官僚士绅的“土地特权”。

---“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

遗憾的是,当年雍正凭借铁腕手段大力打压官僚特权的新政,仅仅维系了十二年的时间。

到了清朝后期,土地典当现象愈加的严重,大多土地都流转到了封建官僚士族手中,百姓的手中的土地变得很少,国家财政收入大多流入官僚士族手中,这成为小农经济时代最大的祸乱。

这种祸乱,终其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中,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帝王能够完美地解决。

毛泽东的爷爷因为典当土地,日常生活变得更加窘迫。成长在这样家庭中的毛贻昌,童年生活并不好过。

在16岁那年,毛贻昌选择离乡从军,离开了他生活了十六年的家乡。

这是他人生中的第一次外出。

不过,仅仅过了一年,毛贻昌就退伍回到了老家。

这段时间,关于毛贻昌的人生经历没有太多的细节描写,我们只知道没有几年的时间,他欠了很大一笔债,再次离乡当兵,成为湘军中的一员。

对此,毛泽东曾经回忆说:

那时候,毛泽东和弟弟毛泽民相继出生,毛家生活压力变得更加的巨大,毛贻昌的债务加上沉重的生活负担,他再次选择离乡当兵。

这次当兵的原因,毛贻昌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挣钱,而且他去了很多年的时间,具体去了多长的时间,没有详细的记载。

但是从毛贻昌第二次归乡之后坚决不肯从商的举动,我们大抵能够猜得出来,毛贻昌在第一次当兵的时候,应该也挣了一笔钱,而且这笔钱很有可能用来经商最终导致失败欠下一大笔债务。

毛贻昌离开老家之后,因为家庭生活困难,年幼的毛泽东也被送到了外婆家生活。

这样的生活整整持续了九年。

所以,童年时期的毛泽东其实并没有感受过父母过多的宠爱,唯有母亲会偶尔回娘家看看毛泽东。

一直在外从军的毛贻昌显然不会有时间陪伴自己的儿子。

这些原因大抵也是毛泽东后来和父亲屡屡作对的原因。

童年生活中父爱的缺失,让毛泽东对于父亲有一种天生的排斥感。

后来,毛贻昌当兵结束后归乡,不仅买回了原来家族典当的土地,还将自己名下的土地扩充到了十五亩。

毛泽东也几乎在同一时间被接回家生活。

那时候,他们一家人一年能够收入60担谷子,年终的时候还能剩下25担。

再过几年,毛贻昌继续买进土地,家里的土地变成了22亩,每年能够余粮49担。

即便日子过得富有,毛贻昌可能仍旧因为年轻经商受损,始终没有开店做买卖,他只是在农村养殖猪牛,同时收粮,然后转卖给城里商人,以此赚得一笔差价。

他还参股了城市里的米粮店,但并没有亲自开一家店。

生活上对于财物的谨慎安排,让毛贻昌一度成为韶山冲的富农,他们日子越过越好,而毛泽东的童年生活却遭受到了父亲无情地捶打。

1901年,毛泽东被父亲送入私塾读书,开始了他为期十年的私塾生涯。

此前毛泽东一直想着离家父亲,他没有想到学校里的生活比面对父亲更加的枯燥,老先生嘴里一口一口的之乎者也完全提不起他的读书兴趣,他在课堂上经常公开顶撞老师,有时候还会选择逃学。

父亲对此拿他毫无办法。

日常闲暇的日子里,毛泽东和弟弟毛泽民成为了父亲最好的劳动力。

即便已经成为富农的毛贻昌仍旧过着小农家精打细算的生活。

1906年,秋天。

毛泽东在毛宇居的私塾里面偷看古典小说,被老师赶出私塾,此后有两年多的时间里一直呆在家中,没有进入私塾读书。

毛贻昌对此大为生气,勒令毛泽东好好呆在家里,为了稳定毛泽东的性子,他还给毛泽东说了一门亲事。

这一年的毛泽东年仅14岁。

成长于封建王朝中的毛贻昌一直觉得毛泽东是个“懒而无用,为子不孝”的刁钻孩子,他希望用婚姻去促发自己儿子的成长,他更希望毛泽东能够踏踏实实的静下心来过日子。

那年夏天,辍学在家的毛泽东被父亲安排了一项重要的任务。

---赶猪。

毛贻昌一直做着生猪生意,他总是将村子里的出生没多久的小猪收购,然后集中拉到城市里出售,以此赚取差价。

没想到,赶猪的少年不仅没有顺利将相邻的猪弄到自己家,自己还被父亲赶出了家门。

在赶猪过程中,有的乡邻觉得自家小猪卖早了,亏了不少钱,毛泽东二话不说给他们退了钱。毛贻昌听到这个消息当场暴怒,毛泽东理论一番无用,只能跑开来到了私塾老师毛简臣家中。

没过多久,毛贻昌在家里宴请亲朋好友,当客人来到毛家之后,毛贻昌叫毛泽东出来招呼客人,在自己小屋的毛泽东极不情愿的从屋里慢悠悠的走了出来。

毛贻昌看到毛泽东在亲朋好友面前这幅样子,简直没有晚辈礼仪。

他当着众人的面臭骂毛泽东“为子不孝,懒而无用”,毛泽东当场回击,驳斥父亲的谩骂,随后转身走出屋子。

毛贻昌看到儿子如此有失礼节,竟然当着亲朋好友的面子公然对抗自己,更是怒火中烧,他带着满腔怒火边骂边追了出去。

对于毛泽东而言,父亲毛贻昌当着那么多长辈的面子训斥自己,简直不把他当儿子看,而老父亲则觉得儿子一点不懂事,有长辈来也没有想着主动招呼,还得自己拼命呼喊,他才肯板着脸出来帮忙。

毛泽东急急忙忙跑到屋子外的池塘边,警告父亲如果他再前进一步,自己就准备从这里跳下去。

父亲看到儿子以性命相逼,开始变得心软,自己可以不追究这件事情,但是儿子必须跪地磕头认错,他才能消气。

这是毛泽东生命中第一次看到父亲间接性的服软,他在这件事情上也选择了淡化处理,当着众多长辈的面双膝跪地道歉。

等到客人离开毛家离开毛家之后,毛泽东的母亲耐心地劝说毛泽东好好再和父亲道歉,毛泽东选择听从母亲的话,他选择单膝跪地,母亲则站在一旁按压他的肩膀,迫使他两腿跪地,总算平息了毛贻昌内心的愤怒。

从这一点来看,毛泽东和父亲之间的矛盾也并没有那么的僵硬,父亲也并非属于那种是非不分的农家人。

少年叛逆,原本就是每一个家庭在自己孩子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的一件事情。

只是,毛泽东因为年少时期缺少父亲的陪伴和关爱,他年少的叛逆在自己父亲面前则表现得频次更高、程度更强。

而对于家中温柔良善的老母亲,毛泽东却异常地听话,毛泽东也从未提及过他和母亲之间有过一丝丝的矛盾。

那一年,毛泽东选择离开乡村,来到了附近的湘乡县城。

毛泽东离乡之际,留下了那句我们如今经常听到的少年誓词。

从农村来到县城,毛泽东第一次知道自己所在的地方信息到底有多么的闭塞。在农村的时候,他甚至不知道慈禧、光绪皇帝已经去世,而且一切的变化,仍旧要从他真正走出大山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也正是这一年,毛泽东来到了湘乡县的新式小学,这里的课程不再是他上私塾时候的四书五经,这里的课程大多效仿西学。

国文、 历史 、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国画、 体育 等等,应有尽有。

然而,课程上的新鲜感并没有给少年毛泽东带来多大的快乐,他很快就迎来那种来自异乡人的别样眼光。

毛泽东的个子很高,在同龄人中大多都属于大高个子,湘乡县这所新式学堂大多是县里面士族官绅家庭的孩子,他们内部分为三个派别,相互看不上。而这三个派别又同时看不上来自农村的毛泽东。

尤其经常一身长褂的毛泽东,更加引起学校学生的不满。

那时候,毛泽东常常被这种复杂的情绪包裹着,甚至感觉到了那么一丝丝的自卑。

1911年,毛泽东选择来到了湖南省长沙。

在长沙的日子里,父亲毛贻昌并不会给他提供学习以外的额外费用。

他厌恶儿子在学业上的反复无常,也厌恶他不断地升学,只是每次毛泽东都会想到一个合适的办法迫使自己的老父亲毛贻昌打过来一笔钱财。

毛泽东则有时住在廉价的群租房,有时候则泡在人群密集的板房茶馆查阅报纸。

那时候,群租房里面住着学生,还有一些士兵,士兵的吵吵闹闹常常影响到想要安心学习的学生,这两个团体在群租房的隔板楼道里大打出手,少年毛泽东则躲到了厕所,害怕受到这场群体性斗争的波及。

在异地漂泊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毛贻昌有时候也会担心自己的儿子,偶尔写信询问毛泽东:

我们看得出来,此时的毛贻昌已经不再对毛泽东抱有太大的希望,他心中一直期冀的作为长子的毛泽东顺利承袭家业的美梦也终于选择了放弃。

他只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学有所成,回到农村当一名先生,光宗耀祖,为他脸上增光。

毛泽东也因为经济拮据,不得已寻找新的出路,他不能再蜗居在狭窄且杂乱的群租房里,他需要重新进入学校。

1913年,毛泽东考入 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 ,父亲因为这件事情还给他寄过来一笔学费。

第二年, 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湖南公立第一师范学校 合并为 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毛泽东成为该学校第一批毕业的学生。

因为父亲断断续续地给他寄钱,毛泽东经常饿肚子,时间一长,他在师范读书期间,胃病成为折磨他频次最多的疾病。

1918年,4月。

还有两个月就要毕业的毛泽东听到母亲生病,急急忙忙将母亲接到长沙治病,他没有想到第二年,母亲还是离开了人世。

因为这件事情,年少叛逆的毛泽东可能已经意识到了某些东西。

渐渐长大成人的毛泽东,开始主动缓和他和父亲的僵硬的父子关系。在毛泽东的母亲去世一个月之后,毛泽东将父亲接到省城长沙,陪伴他度过了一段时间。

那段时间里,毛泽东带着父亲在长沙城逛了逛,还拍下了他和父亲一生中唯一的一张合照。

这一年,还是毛贻昌的五十岁大寿。

1920年,1月30日。

毛泽东的父亲毛贻昌因为突然患上急性 伤寒病,不幸去世。

那一年,他整整五十岁。

而这一年,距离毛泽东和他留下唯一合照也仅仅过去了一个月的时间。

那时候,毛泽东投身革命运动,并没有在湖南,7月,毛泽东回到了老家,祭拜父亲的灵位,送别了父亲。

1959年,6月25日。

在新中国成立十周年之际,毛泽东选择回到了故乡韶山。

他双手拿着一束翠柏松枝花圈摆放在父母坟头,鞠躬默哀,怀念早已病逝的父母。

那天他说:

拜祭结束后,毛泽东终于回到了自己阔别三十二年的老家。

走进房屋的那一刻,他看到了自己的父亲、母亲、兄弟,以及他早已逝去的童年。墙上悬挂的照片仿佛在一瞬间将他拉扯到了另一个时空中,他声音哽咽地说自己想要将他和母亲、两位弟弟的合照带走。

工作人员十分诧异,急忙询问毛泽东事由,毛泽东叹气回答:

毛泽东的父亲一生似乎对毛泽东管束十分的严格,而且从传统封建教育一路走过来的毛贻昌始终希望能够正确地引导孩子,走上一条毛贻昌所期冀的道路。

例如,学习经商,帮他打理家里的小账目。

例如,成为教书先生,让他在乡邻面前炫耀一番。

所谓的父爱,从来都不是一味地溺爱、放纵,亦或是一味的管束。

毛贻昌对于毛泽东的管束,在封建时代看来,完全是一位合格的父亲。

他会管束毛泽东的一言一行,他也会想到毛泽东的未来,他更会想到他们毛氏一族的未来。

毛泽东少年时所做的一切,在他看来更像是无知少儿的虚幻迷梦。

所谓的少年理想,也不过是自己儿子的一纸幼稚书信。

除却这些,我们其实还能看到毛贻昌对于毛泽东成长的急切关心,他不希望自己的儿子成为一个不守规矩、无视规则的人。

有关伟人的良师诤友的故事

他是毛泽东的第一位良师 毛麓钟墓地在韶山发现 昨日,韶山管理局向社会公布:经过专家论证,韶山最新发现毛泽东在韶山求学时的最后一任塾...
点击下载
上一篇:屈姓的家谱文献下一篇:刘邦家谱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