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姓氏的由来
任(Rén)姓源出:
1、出自姬姓,为黄帝少子禹阳的后代,以国名为氏。据《唐书·宰相世系表》及《左传正义》所载,任氏是5000年前黄帝赐封的12个基本姓氏之一,是一个十分古老而又具有光荣传统的姓氏。据《姓纂》的记载:“黄帝二十五子,十二人以德为姓,一为任氏,六代至奚仲,封薛,魏有任座,秦有任鄙。”那位任姓的始祖,据考证是黄帝少子禹(禺)阳被封在任国,其后裔以国为氏。周朝时的谢、章、薛、舒、吕、祝、终、泉、毕、过等10个姓氏,都是任姓后裔的封国,最初就是由任姓分支出来的。又据《左传》上有一句话说:“不敢与诸任齿”,其中所谓的“诸任”,指的就是这10个姓氏,可见得当时这10个姓氏与任姓的密切关系。
2、出自远古妊姓衍传,与女性妊娠有关,可认为是母系氏族社会产生的古姓之一。人之所以得生,在于母亲妊娠,因生得姓。从母从女,为妊姓,后传为任姓。据《康熙字典》指出:“太任,文王之母”;又据《汉书》的《班婕妤传》上,也有赞美太任之辞说:“美皇英之女虞兮,荣任姒之母周。”这位周文王的母亲太任之为上古任氏之女,显而易见。
3、出自风姓,为太昊氏之后,以国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任,为风姓之国,实太昊氏之后,故都任城(在今山东省济宁一带),太昊就是上古的伏羲氏。任国在战国时灭亡,其后代子孙遂以国名为姓,称为任氏。
4、出自其他改姓而来。如元代王倍子之宣,为避难改姓任,其后代亦称任姓。
5、据《魏书》所载,巴(即板木盾族)夷帅有任姓。
6、另外古代少数民族如西夏、明代哈尼族有任姓。
7、今瑶、回、满、蒙、土家、羌、水等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任不齐。春秋时期楚国人,孔子七十二贤弟子之一,被唐朝皇帝追封为任城伯,宋朝天子加封为当阳侯。相传黄帝有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苟、僖、姞、儇、依。其中被赐以任姓者,其后裔就以任为姓。然而,也许是由于这个姓氏的历史实在太久远了,所以历来对于任姓的姓源,也有好几种不同的考证。譬如,《唐书宰相世系表》上说:“黄帝少子禹阳,受封于任,以国为氏”;《通志氏族略》则说:“任,为风姓之国,实太昊之后,今济州任城即其地”。任姓的所出,真是众说纷纭。因任姓起源甚早,且均属传说,莫衷一是的情形,实际上可以归纳为两大类。一为源自黄帝,一为源自更古远的伏羲氏。那么,究竟哪一种说法才是正确的呢?关于这个问题,在《辞海》所提供的答案是这样的:“任姓之任,与任国之任,子孙皆以任为氏。”以上关于任姓姓源的考据,全部都是正确的。也就是说,数千年来的任姓,有黄帝的后裔,也有伏羲的后裔,他们有的是因被赐姓而得姓,有的是以国为氏。归根究底,所获的结论是:“任姓是一个源远流长的古姓。”但在习惯上,人们把历史上第一个任氏大名人任不齐作为其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任姓尽管得姓很早,但在发展中由于一直深埋不显,所以其早期历史一直很难让人知其详。上述各支任姓中,影响最大者是出自黄帝之后的一支。据某些任姓家谱记载,黄帝之子禺阳在得姓以后,六传至奚仲,再封于薛(今山东省滕县南)。春秋战国时,魏国有任座,秦国有任鄙,他们都是禺阳的后代,楚国有任不齐。可见在先秦时期,任姓已播迁于今湖北、山西、陕西等境。同时,还可以判定任姓早期是以山东为其繁衍中心的,故任姓有以“乐安”为其堂号,其后遂成为当地一大郡望。另据《史记·南越列传》所载,南海尉任嚣曾矫诏使赵佗立国,这说明秦代已有任姓徙广东。至汉时,任姓已散居于我国北方的山东、山西、河南、陕西一带,南方则居四川、江苏、广东等地。可见,任姓在汉之前即已南迁。汉时有世居沛地(今江苏省徐州)之任敖,其后有子孙迁陕西渭南。魏晋南北朝之际,军阀混战,夷族入侵,中原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任姓族人为避战乱,开始大举南迁至今江苏、安徽、浙江、湖北等地。并有任姓人迁入福建。唐时,社会稳定,政治清明,使留居河南、山东的任姓又兴旺起来。南宋末期赵姓末代皇帝四处逃亡,元蒙古骑兵南下,使任姓逃难于我国南方各地。元末明初,旱涝蝗疫施虐,农民起义军四起,造成中原、江南人口锐减,任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别迁于山东、河南、河北、江苏、陕西等地。大约自清代开始,闽、粤任姓有徙居海外者,如新加坡现有任姓华人,并建立有宗亲组织。如今,任姓已广布全国各地,尤以河南、山东多此姓,两省任姓约占全国任姓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五。任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五十九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的百分之零点三七。
郡望堂号
1、郡望
乐安郡:汉为千乘郡。东汉时治所在临济(今山东省高青县高苑镇西北),三国时移治高苑(今山东博兴西南)。南朝宋始置乐安郡,隋置棣州,唐改乐安郡,故址在今山东省惠民县南七十里,下辖广饶、惠民、高青等县。
东安县:春秋战国时期先后属吴、越、楚。公元前333年,楚以此为春申君之封邑,始建菰城县,南浔辖域隶属菰城县。秦灭六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置会稽郡,下设乌程、由拳等县,今区境属乌程县。西晋太康三年(282年),分乌程县东乡置东迁县,县治在今旧馆。南朝宋元徽四年,东迁县改为东安县(治所在今浙江富春县),次年仍复名为东迁县。隋开皇九年东迁县并入乌程县。宋太平兴国7年,分乌程县东南15乡置归安县。民国元年(1912年),乌程、归安合并为吴兴县,今南浔辖域隶属吴兴县。
2、堂号
水薤堂:东汉时候任棠有奇节,不肯做官,隐居教授。太守廖参去访问他,他一句话不说,只拔了一颗薤,端了一杯清水放在桌上,自己抱着小孙子坐在门下。太守明白了他的意思:“一杯水是要我太守为官必须一清如水;拔一颗大薤世告诉我要为人民办好事,必须把财大势大的土豪拔除;抱着幼孙当户,是要我留心照抚孤儿。”
此外,任姓的主要堂号还有:“玉知堂”、“叙伦堂”、“吏部堂”、“乐安堂”等。
宗族特征
1、任姓是一个源远流长的古姓。任姓来源虽众,但数千年来中国的任姓,其来源主要可归纳为两种。一为源自黄帝。具体可直接追溯到黄帝的少子禹阳,跟《元和姓纂》的说法唯一不同的地方,是“以国为氏”与“黄帝赐姓”但究其实质,都是黄帝的亲骨肉。二为源自更古远的伏羲氏,虽血缘不同,却说明任姓由来已久。
2、任姓字行辈份排列有序。如1929年任守正修《任氏族谱》,江苏如皋任姓一支字行为:“允远士大中,万正吉顺太”。
一、姓氏源流
任(Rén)姓源出有五:
1、出自姬姓,为黄帝少子禹阳的后代,以国名为氏。据《唐书•宰相世系表》及《左传正义》所载,任氏是5000年前黄帝赐封的12个基本姓氏之一,是一个十分古老而又具有光荣传统的姓氏。据《姓纂》的记载:“黄帝二十五子,十二人以德为姓,一为任氏,六代至奚仲,封薛,魏有任座,秦有任鄙。”那位任姓的始祖,据考证是黄帝少子禹(禺)阳被封在任国,其后裔以国为氏。周朝时的谢、章、薛、舒、吕、祝、终、泉、毕、过等10个姓氏,都是任姓后裔的封国,最初就是由任姓分支出来的。又据《左传》上有一句话说:“不敢与诸任齿”,其中所谓的“诸任”,指的就是这10个姓氏,可见得当时这10个姓氏与任姓的密切关系。
2、出自远古妊姓衍传,与女性妊娠有关,可认为是母系氏族社会产生的古姓之一。人之所以得生,在于母亲妊娠,因生得姓。从母从女,为妊姓,后传为任姓。据《康熙字典》指出:“太任,文王之母”;又据《汉书》的《班婕妤传》上,也有赞美太任之辞说:“美皇英之女虞兮,荣任姒之母周。”这位周文王的母亲太任之为上古任氏之女,显而易见。
3、出自风姓,为太昊氏之后,以国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任,为风姓之国,实太昊氏之后,故都任城(在今山东省济宁一带),太昊就是上古的伏羲氏。任国在战国时灭亡,其后代子孙遂以国名为姓,称为任氏。
4、出自其他改姓而来。如元代王倍子之宣,为避难改姓任,其后代亦称任姓。
5、出自少数民族改姓而来:
① 据《魏书》所载,巴 (即板木盾族)夷帅有任姓。
② 另外古代少数民族如西夏、明代哈尼族有任姓。
③ 今瑶、回、满、蒙、土家、羌、水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任不齐。春秋时期楚国人,孔子七十二贤弟子之一,被唐朝皇帝追封为任城伯,宋朝天子加封为当阳侯。相传黄帝有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苟、僖、姞、儇、依。其中被赐以任姓者,其后裔就以任为姓。然而,也许是由于这个姓氏的历史实在太久远了,所以历来对于任姓的姓源,也有好几种不同的考证。譬如,《唐书宰相世系表》上说:“黄帝少子禹阳,受封于任,以国为氏”;《通志氏族略》则说:“任,为风姓之国,实太昊之后,今济州任城即其地”。任姓的所出,真是众说纷纭。因任姓起源甚早,且均属传说,莫衷一是的情形,实际上可以归纳为两大类。一为源自黄帝,一为源自更古远的伏羲氏。那么,究竟哪一种说法才是正确的呢?关于这个问题,在《辞海》所提供的答案是这样的:“任姓之任,与任国之任,子孙皆以任为氏。”以上关于任姓姓源的考据,全部都是正确的。也就是说,数千年来的任姓,有黄帝的后裔,也有伏羲的后裔,他们有的是因被赐姓而得姓,有的是以国为氏。归根究底,所获的结论是:“任姓是一个源远流长的古姓。”但在习惯上,人们把历史上第一个任氏大名人任不齐作为其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任姓尽管得姓很早,但在发展中由于一直深埋不显,所以其早期历史一直很难让人知其详。上述各支任姓中,影响最大者是出自黄帝之后的一支。据某些任姓家谱记载,黄帝之子禺阳在得姓以后,六传至奚仲,再封于薛(今山东省滕县南)。春秋战国时,魏国有任座,秦国有任鄙,他们都是禺阳的后代,楚国有任不齐。可见在先秦时期,任姓已播迁于今湖北、山西、陕西等境。同时,还可以判定任姓早期是以山东为其繁衍中心的,故任姓有以“乐安”为其堂号,其后遂成为当地一大郡望。另据《史记•南越列传》所载,南海尉任嚣曾矫诏使赵佗立国,这说明秦代已有任姓徙广东。至汉时,任姓已散居于我国北方的山东、山西、河南、陕西一带,南方则居四川、江苏、广东等地。可见,任姓在汉之前即已南迁。汉时有世居沛地(今江苏省徐州)之任敖,其后有子孙迁陕西渭南。魏晋南北朝之际,军阀混战,夷族入侵,中原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任姓族人为避战乱,开始大举南迁至今江苏、安徽、浙江、湖北等地。并有任姓人迁入福建。唐时,社会稳定,政治清明,使留居河南、山东的任姓又兴旺起来。南宋末期赵姓末代皇帝四处逃亡,元蒙古骑兵南下,使任姓逃难于我国南方各地。元末明初,旱涝蝗疫施虐,农民起义军四起,造成中原、江南人口锐减,任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别迁于山东、河南、河北、江苏、陕西等地。大约自清代开始,闽、粤任姓有徙居海外者,如新加坡现有任姓华人,并建立有宗亲组织。如今,任姓已广布全国各地,尤以河南、山东多此姓,两省任姓约占全国汉族任姓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五。任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五十九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三七。
三、历史名人
任 峻:人,三国时魏国典农中郎将。曾主持屯田,数年中,所在积谷,仓廪皆满。任棠:上邽(今甘肃省天水市)人,东汉著名学者。有学问,不做官,他修居教书,有气节,因他曾以物暗示太守广行仁政,故有“任棠之情”之佳话。
任 延:宛城(今河南省南阳)人,东汉名吏。十二岁时,熟读《春秋》、《易经》等,有“任圣童”之称。二十三岁时任九真(今属越南)太守,延教以垦关配匹之道,五年之后,粮食丰收,婚嫁有度,人民生活大改善,生了子女,多以任为名。
任 环:今山西长治人,明代著名抗倭将领。一五五五年,与俞大猷在陆泾坝等地连破倭寇,以敢战着称。着有《山海漫谈》。
任 熊:浙江萧山人,清代著名画家。工书善画,长于人物。他承陈洪绶之传统,造形古硬,敷彩鲜艳,富有装饰意趣。《大梅山房诗意图册》是其代表作。
任 昉:南朝梁著名文学家,仕宋、齐、梁三代。当时以表、奏、书、启诸体散文擅名,而沈约以诗着称,时人号曰“任笔沈诗”。藏书多至万余卷,与沈约、王僧儒并称为三大藏书家。
任仁发:元朝水利家、画家。他曾主持修吴凇江、大都通惠河、青浦、练湖和海堤工程。善画马,其鞍马与赵孟俯齐名。著名的《二马图》是他的代表之作。
任不齐:春秋末期楚国人,孔子七十二贤弟子之一。后来,曾被唐朝皇帝追封为“任城伯”,宋朝的天子也加封他为“富阳侯”。
任雅相:唐高宗时宰相,在位时间不长,曾为坝江道行军总管、燕然都护等。659年,以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封安乐县公,两年后卒于军中。
任伯雨: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人,北宋著名经学家,宋哲宗的驸马都尉。其深通经述,文力雄健。与寇准、李纲、赵鼎、文学家诗人苏轼、苏辙、秦观、名臣胡铨、李光、王岩臾九人,世称“十贤”。着有《春秋绛圣新传》。
任仁发:松江青龙镇(今属上海青浦)人,元代著名画家、水利家。他曾主持过疏浚吴淞江工程,官至浙东道宣慰副使。善画花鸟、人物,尤以画马为最,著名《二马图》为代表作。
任大椿:江苏兴化人,清代著名学者。任礼部主事,兼《四库全书》修纂官。有《弁服释例》、《字林考逸》等。
任伯年:浙江省山阴(今绍兴)人,清代著名画家。他擅画鸟、山水、人物,技法上有独到之处,所作写照,神采奕奕,其与任熊、任熏合称“三任”。
任化邦:清末捻军起义首领,太平天国封为鲁王。1865年在山东击毙僧格林沁,1866年粉碎曾国藩防河围剿计划,屡败湘、淮清军。
任弼时:湖南省湘阴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早年参加革命,进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政治部主任、军委政治部主任,率部开赴山西前线,领导指挥对日作战。1938年秋赴苏联,任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1940年3月回延安,任中共中央秘书长、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1945年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解放战争时期,同周恩来一起协助MZD指挥西北和全国的解放战争,转战陕北,并参与制订土地改革等重大方针政策。1949年4月,担任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名誉主席。1950年10月27日在北京病逝。主要著作编入《任弼时选集》。
任继愈,中国佛教哲学家。山东省平原县人。1941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北京大学研究院文学研究所。后即任教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中国宗教学学会会长,中国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孔子基金会理事,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等职,第四、五、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乐安郡:汉为千乘郡。东汉时治所在临济(今山东省高青县高苑镇西北),三国时移治高苑(今山东博兴西南)。南朝宋始置乐安郡,隋置棣州,唐改乐安郡,故址在今山东省惠民县南七十里,下辖广饶、惠民、高青等县。
东安县:春秋战国时期先后属吴、越、楚。公元前333年,楚以此为春申君之封邑,始建菰城县,南浔辖域隶属菰城县。秦灭六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置会稽郡,下设乌程、由拳等县,今区境属乌程县。西晋太康三年(282年),分乌程县东乡置东迁县,县治在今旧馆。南朝宋元徽四年,东迁县改为东安县(治所在今浙江富春县),次年仍复名为东迁县。隋开皇九年东迁县并入乌程县。宋太平兴国7年,分乌程县东南15乡置归安县。民国元年(1912年),乌程、归安合并为吴兴县,今南浔辖域隶属吴兴县。
2、堂号
水薤堂:东汉时候任棠有奇节,不肯做官,隐居教授。太守廖参去访问他,他一句话不说,只拔了一颗薤,端了一杯清水放在桌上,自己抱着小孙子坐在门下。太守明白了他的意思:“一杯水是要我太守为官必须一清如水;拔一颗大薤世告诉我要为人民办好事,必须把财大势大的土豪拔除;抱着幼孙当户,是要我留心照抚孤儿。”
此外,任姓的主要堂号还有:“玉知堂”、“叙伦堂”、“吏部堂”、“乐安堂”等。
五、宗族特征
1、任姓是一个源远流长的古姓。任姓来源虽众,但数千年来中国的任姓,其来源主要可归纳为两种。一为源自黄帝。具体可直接追溯到黄帝的少子禹阳,跟《元和姓纂》的说法唯一不同的地方,是“以国为氏”与“黄帝赐姓”但究其实质,都是黄帝的亲骨肉。二为源自更古远的伏羲氏,虽血缘不同,却说明任姓由来已久。
2、任姓字行辈份排列有序。如1929年任守正修《任氏族谱》,江苏如皋任姓一支字行为:“允远士大中,万正吉顺太”。
给你来个族谱吧比较详细 《任氏族谱》辈分表、姓氏源流
任(Rén)姓源出有五:
1、出自姬姓,为黄帝少子禹阳的后代,以国名为氏。据《唐书•宰相世系表》及《左传正义》所载,任氏是5000年前黄帝赐封的12个基本姓氏之一,是一个十分古老而又具有光荣传统的姓氏。据《姓纂》的记载:“黄帝二十五子,十二人以德为姓,一为任氏,六代至奚仲,封薛,魏有任座,秦有任鄙。”那位任姓的始祖,据考证是黄帝少子禹(禺)阳被封在任国,其后裔以国为氏。周朝时的谢、章、薛、舒、吕、祝、终、泉、毕、过等10个姓氏,都是任姓后裔的封国,最初就是由任姓分支出来的。又据《左传》上有一句话说:“不敢与诸任齿”,其中所谓的“诸任”,指的就是这10个姓氏,可见得当时这10个姓氏与任姓的密切关系。
2、出自远古妊姓衍传,与女性妊娠有关,可认为是母系氏族社会产生的古姓之一。人之所以得生,在于母亲妊娠,因生得姓。从母从女,为妊姓,后传为任姓。据《康熙字典》指出:“太任,文王之母”;又据《汉书》的《班婕妤传》上,也有赞美太任之辞说:“美皇英之女虞兮,荣任姒之母周。”这位周文王的母亲太任之为上古任氏之女,显而易见。
3、出自风姓,为太昊氏之后,以国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任,为风姓之国,实太昊氏之后,故都任城(在今山东省济宁一带),太昊就是上古的伏羲氏。任国在战国时灭亡,其后代子孙遂以国名为姓,称为任氏。
4、出自其他改姓而来。如元代王倍子之宣,为避难改姓任,其后代亦称任姓。
5、出自少数民族改姓而来:
① 据《魏书》所载,巴 (即板木盾族)夷帅有任姓。
② 另外古代少数民族如西夏、明代哈尼族有任姓。
③ 今瑶、回、满、蒙、土家、羌、水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任不齐。春秋时期楚国人,孔子七十二贤弟子之一,被唐朝皇帝追封为任城伯,宋朝天子加封为当阳侯。相传黄帝有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苟、僖、姞、儇、依。其中被赐以任姓者,其后裔就以任为姓。然而,也许是由于这个姓氏的历史实在太久远了,所以历来对于任姓的姓源,也有好几种不同的考证。譬如,《唐书宰相世系表》上说:“黄帝少子禹阳,受封于任,以国为氏”;《通志氏族略》则说:“任,为风姓之国,实太昊之后,今济州任城即其地”。任姓的所出,真是众说纷纭。因任姓起源甚早,且均属传说,莫衷一是的情形,实际上可以归纳为两大类。一为源自黄帝,一为源自更古远的伏羲氏。那么,究竟哪一种说法才是正确的呢?关于这个问题,在《辞海》所提供的答案是这样的:“任姓之任,与任国之任,子孙皆以任为氏。”以上关于任姓姓源的考据,全部都是正确的。也就是说,数千年来的任姓,有黄帝的后裔,也有伏羲的后裔,他们有的是因被赐姓而得姓,有的是以国为氏。归根究底,所获的结论是:“任姓是一个源远流长的古姓。”但在习惯上,人们把历史上第一个任氏大名人任不齐作为其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任姓尽管得姓很早,但在发展中由于一直深埋不显,所以其早期历史一直很难让人知其详。上述各支任姓中,影响最大者是出自黄帝之后的一支。据某些任姓家谱记载,黄帝之子禺阳在得姓以后,六传至奚仲,再封于薛(今山东省滕县南)。春秋战国时,魏国有任座,秦国有任鄙,他们都是禺阳的后代,楚国有任不齐。可见在先秦时期,任姓已播迁于今湖北、山西、陕西等境。同时,还可以判定任姓早期是以山东为其繁衍中心的,故任姓有以“乐安”为其堂号,其后遂成为当地一大郡望。另据《史记•南越列传》所载,南海尉任嚣曾矫诏使赵佗立国,这说明秦代已有任姓徙广东。至汉时,任姓已散居于我国北方的山东、山西、河南、陕西一带,南方则居四川、江苏、广东等地。可见,任姓在汉之前即已南迁。汉时有世居沛地(今江苏省徐州)之任敖,其后有子孙迁陕西渭南。魏晋南北朝之际,军阀混战,夷族入侵,中原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任姓族人为避战乱,开始大举南迁至今江苏、安徽、浙江、湖北等地。并有任姓人迁入福建。唐时,社会稳定,政治清明,使留居河南、山东的任姓又兴旺起来。南宋末期赵姓末代皇帝四处逃亡,元蒙古骑兵南下,使任姓逃难于我国南方各地。元末明初,旱涝蝗疫施虐,农民起义军四起,造成中原、江南人口锐减,任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别迁于山东、河南、河北、江苏、陕西等地。大约自清代开始,闽、粤任姓有徙居海外者,如新加坡现有任姓华人,并建立有宗亲组织。如今,任姓已广布全国各地,尤以河南、山东多此姓,两省任姓约占全国汉族任姓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五。任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五十九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三七。
三、历史名人
任 峻:人,三国时魏国典农中郎将。曾主持屯田,数年中,所在积谷,仓廪皆满。任棠:上邽(今甘肃省天水市)人,东汉著名学者。有学问,不做官,他修居教书,有气节,因他曾以物暗示太守广行仁政,故有“任棠之情”之佳话。
任 延:宛城(今河南省南阳)人,东汉名吏。十二岁时,熟读《春秋》、《易经》等,有“任圣童”之称。二十三岁时任九真(今属越南)太守,延教以垦关配匹之道,五年之后,粮食丰收,婚嫁有度,人民生活大改善,生了子女,多以任为名。
任 环:今山西长治人,明代著名抗倭将领。一五五五年,与俞大猷在陆泾坝等地连破倭寇,以敢战着称。着有《山海漫谈》。
任 熊:浙江萧山人,清代著名画家。工书善画,长于人物。他承陈洪绶之传统,造形古硬,敷彩鲜艳,富有装饰意趣。《大梅山房诗意图册》是其代表作。
任 昉:南朝梁著名文学家,仕宋、齐、梁三代。当时以表、奏、书、启诸体散文擅名,而沈约以诗着称,时人号曰“任笔沈诗”。藏书多至万余卷,与沈约、王僧儒并称为三大藏书家。
任仁发:元朝水利家、画家。他曾主持修吴凇江、大都通惠河、青浦、练湖和海堤工程。善画马,其鞍马与赵孟俯齐名。著名的《二马图》是他的代表之作。
任不齐:春秋末期楚国人,孔子七十二贤弟子之一。后来,曾被唐朝皇帝追封为“任城伯”,宋朝的天子也加封他为“富阳侯”。
任雅相:唐高宗时宰相,在位时间不长,曾为坝江道行军总管、燕然都护等。659年,以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封安乐县公,两年后卒于军中。
任伯雨: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人,北宋著名经学家,宋哲宗的驸马都尉。其深通经述,文力雄健。与寇准、李纲、赵鼎、文学家诗人苏轼、苏辙、秦观、名臣胡铨、李光、王岩臾九人,世称“十贤”。着有《春秋绛圣新传》。
任仁发:松江青龙镇(今属上海青浦)人,元代著名画家、水利家。他曾主持过疏浚吴淞江工程,官至浙东道宣慰副使。善画花鸟、人物,尤以画马为最,著名《二马图》为代表作。
任大椿:江苏兴化人,清代著名学者。任礼部主事,兼《四库全书》修纂官。有《弁服释例》、《字林考逸》等。
任伯年:浙江省山阴(今绍兴)人,清代著名画家。他擅画鸟、山水、人物,技法上有独到之处,所作写照,神采奕奕,其与任熊、任熏合称“三任”。
任化邦:清末捻军起义首领,太平天国封为鲁王。1865年在山东击毙僧格林沁,1866年粉碎曾国藩防河围剿计划,屡败湘、淮清军。
任弼时:湖南省湘阴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早年参加革命,进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政治部主任、军委政治部主任,率部开赴山西前线,领导指挥对日作战。1938年秋赴苏联,任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1940年3月回延安,任中共中央秘书长、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1945年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解放战争时期,同周恩来一起协助MZD指挥西北和全国的解放战争,转战陕北,并参与制订土地改革等重大方针政策。1949年4月,担任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名誉主席。1950年10月27日在北京病逝。主要著作编入《任弼时选集》。
任继愈,中国佛教哲学家。山东省平原县人。1941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北京大学研究院文学研究所。后即任教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中国宗教学学会会长,中国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孔子基金会理事,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等职,第四、五、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乐安郡:汉为千乘郡。东汉时治所在临济(今山东省高青县高苑镇西北),三国时移治高苑(今山东博兴西南)。南朝宋始置乐安郡,隋置棣州,唐改乐安郡,故址在今山东省惠民县南七十里,下辖广饶、惠民、高青等县。
东安县:春秋战国时期先后属吴、越、楚。公元前333年,楚以此为春申君之封邑,始建菰城县,南浔辖域隶属菰城县。秦灭六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置会稽郡,下设乌程、由拳等县,今区境属乌程县。西晋太康三年(282年),分乌程县东乡置东迁县,县治在今旧馆。南朝宋元徽四年,东迁县改为东安县(治所在今浙江富春县),次年仍复名为东迁县。隋开皇九年东迁县并入乌程县。宋太平兴国7年,分乌程县东南15乡置归安县。民国元年(1912年),乌程、归安合并为吴兴县,今南浔辖域隶属吴兴县。
2、堂号
水薤堂:东汉时候任棠有奇节,不肯做官,隐居教授。太守廖参去访问他,他一句话不说,只拔了一颗薤,端了一杯清水放在桌上,自己抱着小孙子坐在门下。太守明白了他的意思:“一杯水是要我太守为官必须一清如水;拔一颗大薤世告诉我要为人民办好事,必须把财大势大的土豪拔除;抱着幼孙当户,是要我留心照抚孤儿。”
此外,任姓的主要堂号还有:“玉知堂”、“叙伦堂”、“吏部堂”、“乐安堂”等。
五、宗族特征
1、任姓是一个源远流长的古姓。任姓来源虽众,但数千年来中国的任姓,其来源主要可归纳为两种。一为源自黄帝。具体可直接追溯到黄帝的少子禹阳,跟《元和姓纂》的说法唯一不同的地方,是“以国为氏”与“黄帝赐姓”但究其实质,都是黄帝的亲骨肉。二为源自更古远的伏羲氏,虽血缘不同,却说明任姓由来已久。
2、任姓字行辈份排列有序。如1929年任守正修《任氏族谱》,江苏如皋任姓一支字行为:“允远士大中,万正吉顺太”。
一、姓氏源流
任(Rén)姓源出有五:
1、出自姬姓,为黄帝少子禹阳的后代,以国名为氏。据《唐书•宰相世系表》及《左传正义》所载,任氏是5000年前黄帝赐封的12个基本姓氏之一,是一个十分古老而又具有光荣传统的姓氏。据《姓纂》的记载:“黄帝二十五子,十二人以德为姓,一为任氏,六代至奚仲,封薛,魏有任座,秦有任鄙。”那位任姓的始祖,据考证是黄帝少子禹(禺)阳被封在任国,其后裔以国为氏。周朝时的谢、章、薛、舒、吕、祝、终、泉、毕、过等10个姓氏,都是任姓后裔的封国,最初就是由任姓分支出来的。又据《左传》上有一句话说:“不敢与诸任齿”,其中所谓的“诸任”,指的就是这10个姓氏,可见得当时这10个姓氏与任姓的密切关系。
2、出自远古妊姓衍传,与女性妊娠有关,可认为是母系氏族社会产生的古姓之一。人之所以得生,在于母亲妊娠,因生得姓。从母从女,为妊姓,后传为任姓。据《康熙字典》指出:“太任,文王之母”;又据《汉书》的《班婕妤传》上,也有赞美太任之辞说:“美皇英之女虞兮,荣任姒之母周。”这位周文王的母亲太任之为上古任氏之女,显而易见。
3、出自风姓,为太昊氏之后,以国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任,为风姓之国,实太昊氏之后,故都任城(在今山东省济宁一带),太昊就是上古的伏羲氏。任国在战国时灭亡,其后代子孙遂以国名为姓,称为任氏。
4、出自其他改姓而来。如元代王倍子之宣,为避难改姓任,其后代亦称任姓。
5、出自少数民族改姓而来:
① 据《魏书》所载,巴 (即板木盾族)夷帅有任姓。
② 另外古代少数民族如西夏、明代哈尼族有任姓。
③ 今瑶、回、满、蒙、土家、羌、水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任不齐。春秋时期楚国人,孔子七十二贤弟子之一,被唐朝皇帝追封为任城伯,宋朝天子加封为当阳侯。相传黄帝有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苟、僖、姞、儇、依。其中被赐以任姓者,其后裔就以任为姓。然而,也许是由于这个姓氏的历史实在太久远了,所以历来对于任姓的姓源,也有好几种不同的考证。譬如,《唐书宰相世系表》上说:“黄帝少子禹阳,受封于任,以国为氏”;《通志氏族略》则说:“任,为风姓之国,实太昊之后,今济州任城即其地”。任姓的所出,真是众说纷纭。因任姓起源甚早,且均属传说,莫衷一是的情形,实际上可以归纳为两大类。一为源自黄帝,一为源自更古远的伏羲氏。那么,究竟哪一种说法才是正确的呢?关于这个问题,在《辞海》所提供的答案是这样的:“任姓之任,与任国之任,子孙皆以任为氏。”以上关于任姓姓源的考据,全部都是正确的。也就是说,数千年来的任姓,有黄帝的后裔,也有伏羲的后裔,他们有的是因被赐姓而得姓,有的是以国为氏。归根究底,所获的结论是:“任姓是一个源远流长的古姓。”但在习惯上,人们把历史上第一个任氏大名人任不齐作为其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任姓尽管得姓很早,但在发展中由于一直深埋不显,所以其早期历史一直很难让人知其详。上述各支任姓中,影响最大者是出自黄帝之后的一支。据某些任姓家谱记载,黄帝之子禺阳在得姓以后,六传至奚仲,再封于薛(今山东省滕县南)。春秋战国时,魏国有任座,秦国有任鄙,他们都是禺阳的后代,楚国有任不齐。可见在先秦时期,任姓已播迁于今湖北、山西、陕西等境。同时,还可以判定任姓早期是以山东为其繁衍中心的,故任姓有以“乐安”为其堂号,其后遂成为当地一大郡望。另据《史记•南越列传》所载,南海尉任嚣曾矫诏使赵佗立国,这说明秦代已有任姓徙广东。至汉时,任姓已散居于我国北方的山东、山西、河南、陕西一带,南方则居四川、江苏、广东等地。可见,任姓在汉之前即已南迁。汉时有世居沛地(今江苏省徐州)之任敖,其后有子孙迁陕西渭南。魏晋南北朝之际,军阀混战,夷族入侵,中原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任姓族人为避战乱,开始大举南迁至今江苏、安徽、浙江、湖北等地。并有任姓人迁入福建。唐时,社会稳定,政治清明,使留居河南、山东的任姓又兴旺起来。南宋末期赵姓末代皇帝四处逃亡,元蒙古骑兵南下,使任姓逃难于我国南方各地。元末明初,旱涝蝗疫施虐,农民起义军四起,造成中原、江南人口锐减,任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别迁于山东、河南、河北、江苏、陕西等地。大约自清代开始,闽、粤任姓有徙居海外者,如新加坡现有任姓华人,并建立有宗亲组织。如今,任姓已广布全国各地,尤以河南、山东多此姓,两省任姓约占全国汉族任姓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五。任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五十九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三七。
三、历史名人
任 峻:人,三国时魏国典农中郎将。曾主持屯田,数年中,所在积谷,仓廪皆满。任棠:上邽(今甘肃省天水市)人,东汉著名学者。有学问,不做官,他修居教书,有气节,因他曾以物暗示太守广行仁政,故有“任棠之情”之佳话。
任 延:宛城(今河南省南阳)人,东汉名吏。十二岁时,熟读《春秋》、《易经》等,有“任圣童”之称。二十三岁时任九真(今属越南)太守,延教以垦关配匹之道,五年之后,粮食丰收,婚嫁有度,人民生活大改善,生了子女,多以任为名。
任 环:今山西长治人,明代著名抗倭将领。一五五五年,与俞大猷在陆泾坝等地连破倭寇,以敢战着称。着有《山海漫谈》。
任 熊:浙江萧山人,清代著名画家。工书善画,长于人物。他承陈洪绶之传统,造形古硬,敷彩鲜艳,富有装饰意趣。《大梅山房诗意图册》是其代表作。
任 昉:南朝梁著名文学家,仕宋、齐、梁三代。当时以表、奏、书、启诸体散文擅名,而沈约以诗着称,时人号曰“任笔沈诗”。藏书多至万余卷,与沈约、王僧儒并称为三大藏书家。
任仁发:元朝水利家、画家。他曾主持修吴凇江、大都通惠河、青浦、练湖和海堤工程。善画马,其鞍马与赵孟俯齐名。著名的《二马图》是他的代表之作。
任不齐:春秋末期楚国人,孔子七十二贤弟子之一。后来,曾被唐朝皇帝追封为“任城伯”,宋朝的天子也加封他为“富阳侯”。
任雅相:唐高宗时宰相,在位时间不长,曾为坝江道行军总管、燕然都护等。659年,以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封安乐县公,两年后卒于军中。
任伯雨: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人,北宋著名经学家,宋哲宗的驸马都尉。其深通经述,文力雄健。与寇准、李纲、赵鼎、文学家诗人苏轼、苏辙、秦观、名臣胡铨、李光、王岩臾九人,世称“十贤”。着有《春秋绛圣新传》。
任仁发:松江青龙镇(今属上海青浦)人,元代著名画家、水利家。他曾主持过疏浚吴淞江工程,官至浙东道宣慰副使。善画花鸟、人物,尤以画马为最,著名《二马图》为代表作。
任大椿:江苏兴化人,清代著名学者。任礼部主事,兼《四库全书》修纂官。有《弁服释例》、《字林考逸》等。
任伯年:浙江省山阴(今绍兴)人,清代著名画家。他擅画鸟、山水、人物,技法上有独到之处,所作写照,神采奕奕,其与任熊、任熏合称“三任”。
任化邦:清末捻军起义首领,太平天国封为鲁王。1865年在山东击毙僧格林沁,1866年粉碎曾国藩防河围剿计划,屡败湘、淮清军。
任弼时:湖南省湘阴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早年参加革命,进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政治部主任、军委政治部主任,率部开赴山西前线,领导指挥对日作战。1938年秋赴苏联,任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1940年3月回延安,任中共中央秘书长、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1945年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解放战争时期,同周恩来一起协助MZD指挥西北和全国的解放战争,转战陕北,并参与制订土地改革等重大方针政策。1949年4月,担任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名誉主席。1950年10月27日在北京病逝。主要著作编入《任弼时选集》。
任继愈,中国佛教哲学家。山东省平原县人。1941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北京大学研究院文学研究所。后即任教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中国宗教学学会会长,中国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孔子基金会理事,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等职,第四、五、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乐安郡:汉为千乘郡。东汉时治所在临济(今山东省高青县高苑镇西北),三国时移治高苑(今山东博兴西南)。南朝宋始置乐安郡,隋置棣州,唐改乐安郡,故址在今山东省惠民县南七十里,下辖广饶、惠民、高青等县。
东安县:春秋战国时期先后属吴、越、楚。公元前333年,楚以此为春申君之封邑,始建菰城县,南浔辖域隶属菰城县。秦灭六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置会稽郡,下设乌程、由拳等县,今区境属乌程县。西晋太康三年(282年),分乌程县东乡置东迁县,县治在今旧馆。南朝宋元徽四年,东迁县改为东安县(治所在今浙江富春县),次年仍复名为东迁县。隋开皇九年东迁县并入乌程县。宋太平兴国7年,分乌程县东南15乡置归安县。民国元年(1912年),乌程、归安合并为吴兴县,今南浔辖域隶属吴兴县。
2、堂号
水薤堂:东汉时候任棠有奇节,不肯做官,隐居教授。太守廖参去访问他,他一句话不说,只拔了一颗薤,端了一杯清水放在桌上,自己抱着小孙子坐在门下。太守明白了他的意思:“一杯水是要我太守为官必须一清如水;拔一颗大薤世告诉我要为人民办好事,必须把财大势大的土豪拔除;抱着幼孙当户,是要我留心照抚孤儿。”
此外,任姓的主要堂号还有:“玉知堂”、“叙伦堂”、“吏部堂”、“乐安堂”等。
五、宗族特征
1、任姓是一个源远流长的古姓。任姓来源虽众,但数千年来中国的任姓,其来源主要可归纳为两种。一为源自黄帝。具体可直接追溯到黄帝的少子禹阳,跟《元和姓纂》的说法唯一不同的地方,是“以国为氏”与“黄帝赐姓”但究其实质,都是黄帝的亲骨肉。二为源自更古远的伏羲氏,虽血缘不同,却说明任姓由来已久。
2、任姓字行辈份排列有序。如1929年任守正修《任氏族谱》,江苏如皋任姓一支字行为:“允远士大中,万正吉顺太”。
一、姓氏源流\x0d\任(Rén)姓源出有五:\x0d\1、出自姬姓,为黄帝少子禹阳的后代,以国名为氏。据《唐书•宰相世系表》及《左传正义》所载,任氏是5000年前黄帝赐封的12个基本姓氏之一,是一个十分古老而又具有光荣传统的姓氏。据《姓纂》的记载:“黄帝二十五子,十二人以德为姓,一为任氏,六代至奚仲,封薛,魏有任座,秦有任鄙。”那位任姓的始祖,据考证是黄帝少子禹(禺)阳被封在任国,其后裔以国为氏。周朝时的谢、章、薛、舒、吕、祝、终、泉、毕、过等10个姓氏,都是任姓后裔的封国,最初就是由任姓分支出来的。又据《左传》上有一句话说:“不敢与诸任齿”,其中所谓的“诸任”,指的就是这10个姓氏,可见得当时这10个姓氏与任姓的密切关系。\x0d\2、出自远古妊姓衍传,与女性妊娠有关,可认为是母系氏族社会产生的古姓之一。人之所以得生,在于母亲妊娠,因生得姓。从母从女,为妊姓,后传为任姓。据《康熙字典》指出:“太任,文王之母”;又据《汉书》的《班婕妤传》上,也有赞美太任之辞说:“美皇英之女虞兮,荣任姒之母周。”这位周文王的母亲太任之为上古任氏之女,显而易见。\x0d\3、出自风姓,为太昊氏之后,以国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任,为风姓之国,实太昊氏之后,故都任城(在今山东省济宁一带),太昊就是上古的伏羲氏。任国在战国时灭亡,其后代子孙遂以国名为姓,称为任氏。\x0d\4、出自其他改姓而来。如元代王倍子之宣,为避难改姓任,其后代亦称任姓。\x0d\5、出自少数民族改姓而来:\x0d\①据《魏书》所载,巴(即板木盾族)夷帅有任姓。\x0d\②另外古代少数民族如西夏、明代哈尼族有任姓。\x0d\③今瑶、回、满、蒙、土家、羌、水等民族均有此姓。\x0d\得姓始祖:任不齐。春秋时期楚国人,孔子七十二贤弟子之一,被唐朝皇帝追封为任城伯,宋朝天子加封为当阳侯。相传黄帝有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苟、僖、_、儇、依。其中被赐以任姓者,其后裔就以任为姓。然而,也许是由于这个姓氏的历史实在太久远了,所以历来对于任姓的姓源,也有好几种不同的考证。譬如,《唐书宰相世系表》上说:“黄帝少子禹阳,受封于任,以国为氏”;《通志氏族略》则说:“任,为风姓之国,实太昊之后,今济州任城即其地”。任姓的所出,真是众说纷纭。因任姓起源甚早,且均属传说,莫衷一是的情形,实际上可以归纳为两大类。一为源自黄帝,一为源自更古远的伏羲氏。那么,究竟哪一种说法才是正确的呢?关于这个问题,在《辞海》所提供的答案是这样的:“任姓之任,与任国之任,子孙皆以任为氏。”以上关于任姓姓源的考据,全部都是正确的。也就是说,数千年来的任姓,有黄帝的后裔,也有伏羲的后裔,他们有的是因被赐姓而得姓,有的是以国为氏。归根究底,所获的结论是:“任姓是一个源远流长的古姓。”但在习惯上,人们把历史上第一个任氏大名人任不齐作为其得姓始祖。\x0d\二、迁徙分布\x0d\任姓尽管得姓很早,但在发展中由于一直深埋不显,所以其早期历史一直很难让人知其详。上述各支任姓中,影响最大者是出自黄帝之后的一支。据某些任姓家谱记载,黄帝之子禺阳在得姓以后,六传至奚仲,再封于薛(今山东省滕县南)。春秋战国时,魏国有任座,秦国有任鄙,他们都是禺阳的后代,楚国有任不齐。可见在先秦时期,任姓已播迁于今湖北、山西、陕西等境。同时,还可以判定任姓早期是以山东为其繁衍中心的,故任姓有以“乐安”为其堂号,其后遂成为当地一大郡望。另据《史记•南越列传》所载,南海尉任嚣曾矫诏使赵佗立国,这说明秦代已有任姓徙广东。至汉时,任姓已散居于我国北方的山东、山西、河南、陕西一带,南方则居四川、江苏、广东等地。可见,任姓在汉之前即已南迁。汉时有世居沛地(今江苏省徐州)之任敖,其后有子孙迁陕西渭南。魏晋南北朝之际,军阀混战,夷族入侵,中原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任姓族人为避战乱,开始大举南迁至今江苏、安徽、浙江、湖北等地。并有任姓人迁入福建。唐时,社会稳定,政治清明,使留居河南、山东的任姓又兴旺起来。南宋末期赵姓末代皇帝四处逃亡,元蒙古骑兵南下,使任姓逃难于我国南方各地。元末明初,旱涝蝗疫施虐,农民起义军四起,造成中原、江南人口锐减,任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别迁于山东、河南、河北、江苏、陕西等地。大约自清代开始,闽、粤任姓有徙居海外者,如新加坡现有任姓华人,并建立有宗亲组织。如今,任姓已广布全国各地,尤以河南、山东多此姓,两省任姓约占全国汉族任姓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五。任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五十九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三七。\x0d\三、历史名人\x0d\任峻:人,三国时魏国典农中郎将。曾主持屯田,数年中,所在积谷,仓廪皆满。任棠:上_(今甘肃省天水市)人,东汉著名学者。有学问,不做官,他修居教书,有气节,因他曾以物暗示太守广行仁政,故有“任棠之情”之佳话。\x0d\任延:宛城(今河南省南阳)人,东汉名吏。十二岁时,熟读《春秋》、《易经》等,有“任圣童”之称。二十三岁时任九真(今属越南)太守,延教以垦关配匹之道,五年之后,粮食丰收,婚嫁有度,人民生活大改善,生了子女,多以任为名。\x0d\任环:今山西长治人,明代著名抗倭将领。一五五五年,与俞大猷在陆泾坝等地连破倭寇,以敢战着称。着有《山海漫谈》。\x0d\任熊:浙江萧山人,清代著名画家。工书善画,长于人物。他承陈洪绶之传统,造形古硬,敷彩鲜艳,富有装饰意趣。《大梅山房诗意图册》是其代表作。\x0d\任_:南朝梁著名文学家,仕宋、齐、梁三代。当时以表、奏、书、启诸体散文擅名,而沈约以诗着称,时人号曰“任笔沈诗”。藏书多至万余卷,与沈约、王僧儒并称为三大藏书家。\x0d\任仁发:元朝水利家、画家。他曾主持修吴凇江、大都通惠河、青浦、练湖和海堤工程。善画马,其鞍马与赵孟俯齐名。著名的《二马图》是他的代表之作。\x0d\任不齐:春秋末期楚国人,孔子七十二贤弟子之一。后来,曾被唐朝皇帝追封为“任城伯”,宋朝的天子也加封他为“富阳侯”。\x0d\任雅相:唐高宗时宰相,在位时间不长,曾为坝江道行军总管、燕然都护等。659年,以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封安乐县公,两年后卒于军中。\x0d\任伯雨: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人,北宋著名经学家,宋哲宗的驸马都尉。其深通经述,文力雄健。与寇准、李纲、赵鼎、文学家诗人苏轼、苏辙、秦观、名臣胡铨、李光、王岩臾九人,世称“十贤”。着有《春秋绛圣新传》。\x0d\任仁发:松江青龙镇(今属上海青浦)人,元代著名画家、水利家。他曾主持过疏浚吴淞江工程,官至浙东道宣慰副使。善画花鸟、人物,尤以画马为最,著名《二马图》为代表作。\x0d\任大椿:江苏兴化人,清代著名学者。任礼部主事,兼《四库全书》修纂官。有《弁服释例》、《字林考逸》等。\x0d\任伯年:浙江省山阴(今绍兴)人,清代著名画家。他擅画鸟、山水、人物,技法上有独到之处,所作写照,神采奕奕,其与任熊、任熏合称“三任”。\x0d\任化邦:清末捻军起义首领,太平天国封为鲁王。1865年在山东击毙僧格林沁,1866年粉碎曾国藩防河围剿计划,屡败湘、淮清军。\x0d\任弼时:湖南省湘阴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早年参加革命,进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政治部主任、军委政治部主任,率部开赴山西前线,领导指挥对日作战。1938年秋赴苏联,任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1940年3月回延安,任中共中央秘书长、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1945年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解放战争时期,同周恩来一起协助MZD指挥西北和全国的解放战争,转战陕北,并参与制订土地改革等重大方针政策。1949年4月,担任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名誉主席。1950年10月27日在北京病逝。主要著作编入《任弼时选集》。\x0d\任继愈,中国佛教哲学家。山东省平原县人。1941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北京大学研究院文学研究所。后即任教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中国宗教学学会会长,中国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孔子基金会理事,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等职,第四、五、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x0d\四、郡望堂号\x0d\1、郡望\x0d\乐安郡:汉为千乘郡。东汉时治所在临济(今山东省高青县高苑镇西北),三国时移治高苑(今山东博兴西南)。南朝宋始置乐安郡,隋置棣州,唐改乐安郡,故址在今山东省惠民县南七十里,下辖广饶、惠民、高青等县。\x0d\东安县:春秋战国时期先后属吴、越、楚。公元前333年,楚以此为春申君之封邑,始建菰城县,南浔辖域隶属菰城县。秦灭六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置会稽郡,下设乌程、由拳等县,今区境属乌程县。西晋太康三年(282年),分乌程县东乡置东迁县,县治在今旧馆。南朝宋元徽四年,东迁县改为东安县(治所在今浙江富春县),次年仍复名为东迁县。隋开皇九年东迁县并入乌程县。宋太平兴国7年,分乌程县东南15乡置归安县。民国元年(1912年),乌程、归安合并为吴兴县,今南浔辖域隶属吴兴县。\x0d\2、堂号\x0d\水薤堂:东汉时候任棠有奇节,不肯做官,隐居教授。太守廖参去访问他,他一句话不说,只拔了一颗薤,端了一杯清水放在桌上,自己抱着小孙子坐在门下。太守明白了他的意思:“一杯水是要我太守为官必须一清如水;拔一颗大薤世告诉我要为人民办好事,必须把财大势大的土豪拔除;抱着幼孙当户,是要我留心照抚孤儿。”\x0d\此外,任姓的主要堂号还有:“玉知堂”、“叙伦堂”、“吏部堂”、“乐安堂”等。\x0d\五、宗族特征\x0d\1、任姓是一个源远流长的古姓。任姓来源虽众,但数千年来中国的任姓,其来源主要可归纳为两种。一为源自黄帝。具体可直接追溯到黄帝的少子禹阳,跟《元和姓纂》的说法唯一不同的地方,是“以国为氏”与“黄帝赐姓”但究其实质,都是黄帝的亲骨肉。二为源自更古远的伏羲氏,虽血缘不同,却说明任姓由来已久。\x0d\2、任姓字行辈份排列有序。如1929年任守正修《任氏族谱》,江苏如皋任姓一支字行为:“允远士大中,万正吉顺太”。
林逋(968——1028),字君复,北宋初期"晚唐体"诗人之一,以《山园小梅二首•其一》诗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一联名世。不娶无子,以梅为妻,以鹤为子,有《林和靖诗集》存世。前人对其论述颇多,如元人脱脱在《宋史•隐逸传》[1]中说,"(林逋)少孤力学,不为章句,性恬淡好古,弗趋荣利,家贫衣食不足,晏如也逋善行书、喜为诗,其词澄淡峭特,多奇句",同时人梅尧臣说,"其谈道,孔孟也;其语近世之文,韩李也;其顺物玩情为之诗则平淡邃美,咏之令人忘百事也。其辞主乎静正,不主乎刺讥,然后知其趋向博远,寄适于诗耳",《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2]中说,"其诗澄淡高逸,如其为人",钱钟书先生的[3]说,"林逋用一种细碎小巧的笔法写清苦而又幽静的隐居生涯"。笔者搜检建国后有关论文,发现林逋的生卒年研究已经达成一定的共识,而林逋的籍贯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结论。对林逋的诗歌创作研究,已经认识到"平淡"特色,至于林逋的酬唱之作今人仍未进行有意的研究;而关于他的思想研究还处于试探状态,没有形成系统化、条理化的认识。笔者仅撰此文回顾前人研究成果,为后来的研究作一资料性的整理。
一 林逋生平思想研究
(一)生平研究
1、籍贯研究。今人的诸多文学史著作都是沿用《宋史》,"林逋,字君复,杭州钱塘人。"然而上世纪80年代,浙江省奉化县的方志作者认为,"林逋为奉化黄贤村人。"(远阜《林逋是哪里人》浙江学刊,1985年第4期) 他们依据《黄贤林氏家谱》立论,此种看法后来被编进《奉化市志》[4]。也有对这两种看法持保留意见的提法,如《浙江古今人物大辞典•上编》[5]这样表述:"林逋,奉化人,一作钱塘(今属杭州)"。林逋是杭州人,还是奉化人,抑或出生于奉化,后移居杭州,个中因缘尚待探究。
2、生卒年研究。林逋的生卒年一般表述为:(967——1028)。如《辞海•文学分册》(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第81页),《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I》(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第429页),任继愈主编《中国文化大典(二)》(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第1281页),李俊琪绘画 高克勤等撰文的《中国历代文学家画传》(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第129页)等皆作"林逋(967——1028)"。学者对林逋的卒年宋仁宗天圣六年戊辰(1028)一般都无异议。值得探讨的是,林逋的卒年是"六十一岁"[6]还是"六十二岁"[7]。李一飞《林逋早年行踪及生卒考异》(《中国韵文学刊》,2000年第1期)和朱则杰 《孤山 处士 林和靖》(《古典文学知识》,1999年第2期) 二文都认为应是"卒年六十一岁"。以此逆推,林逋生年当为"乾德六年(968)"。朱则杰先生认为,此前的文学史资料记载的只有《全宋诗》[8]中的林逋简介是正确的。其实,徐规先生的《王禹偁事迹著作编年》[9]也确定林逋的生年为968年。
(二)思想研究
钟婴《林和靖其人其诗》(《杭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3期)一文纵观林逋的一生,认为他的"隐"有家世的原因;有对宋朝世俗社会及对当时某些国策(如封禅等)的不满,也有自身的佛学哲学思想和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等多种原因。"恬淡好古"的性格因素固然重要,但主要是社会因素。俞明伦《略论林逋的思想与艺术》(《浙江学刊》,1986年第1-2期)一文,认为"林逋被逼成隐士沉没下去"、"林逋本来也是个自命不凡、热中功业的人"。此论对林逋的看法好像有点不堪听,但是钱基博先生的《中国文学史》[10]对林逋的评价更低,说他"长揖公卿,妆点湖山,而颂其诗,想见其为人,身冷眼热,遂开后来山人无数法门,而逋其典型也。"俞文引言部分谦言,"本文不能说旁征博引,抉幽探微,只是想讲出一点别人没有讲过的话;谓之翻案文章,亦无不可",可惜未能引起当时学界的反响。钟婴《犹喜曾无封禅书——林逋评传》[11]一文对林逋的生平及家世进行论述,其中对林逋的籍贯"四明(宁波古称)说"存疑。林逋和"宋初五代遗民及诗僧"的交游,此文论述至为详尽,全景式的展现了林逋的生活和才识。将林逋的哲学思想界定为"主要继承了陶渊明,不汲汲于富贵"。尤为可贵的是,文末附录了"林逋生平系年",于此后的进一步研究有开创之功。谢先模《林逋诗中的愤世思想》(《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1989年第3期)一文在分析了林逋的有关诗歌后,认为"林逋诗歌中表现了他对自己命运的不甘屈服,对官场丑恶现象给予辛辣的讽刺,对世道的愤慨","凡此种种,使他思想处于极端矛盾的状态。他痛苦极了,于是愤世嫉俗的思想产生了"。有关林逋思想中的矛盾成分,赵齐平先生亦有论述[12]。林逋确实一直停留在"隐、显"的矛盾之中,不能解脱;中国古代隐士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林逋也不能例外。张毅先生认为:"在林逋身上,儒家的道德完善与道释清静无为的人生态度相表里,表现出一种清高脱俗的节操和高雅闲逸的人格。"[13]马茂军《林逋的复远古思想与文学创作》(《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一文认为,"林逋追慕的是更为远古的太古、三代的生活方式追慕的是巢由那样的太古逸民人格",林逋的"隐逸思想融摄儒道,而且浸染了禅学思想"。此论为我们探究林逋的思想渊源,提供了一个视角,也为林逋处士身份的阐释做了有益的尝试。
二 诗词创作及成就研究
(一)诗词创作研究
1 、诗歌研究。夏承焘先生的论文《东风世界话梅花》(《光明日报》,1961年3月21日"东风"副刊)和《林逋的诗和大中祥符的‘天书'》(《文汇报》,1962年7月7日第4版"笔会"),对林逋的《自作寿堂(生圹)因书一绝以志之》[14]的创作背景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此诗"为林逋不满‘天书封禅'而作的",并非是"临终所作",从而纠正了《东都事略》[15]《五朝名臣言行录》[16] 等史书的错误。对林逋的诗歌研究,一般集中在"梅花"诗的研究,且以鉴赏为主。如李汝伦《独特的构思 迷人的诗境——林和靖〈山园小梅〉欣赏》(《广州日报》,1980年7月13日第3版)一文,在字词赏析的基础上,作一艺术概括。诸多类似论文没有脱离这种路数,于林逋研究的推进不是太大。值得欣慰的是,有些论者将林逋的《山园小梅》诗与另外一些作家的同题诗进行比较,从而突出林诗的独特艺术成就,如杨磊《自立新意 真为绝唱——读林逋诗〈梅花〉》(《昆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2期)一文,将林诗与前代及后代咏梅诗相比,指出林诗取意于前人而独秀于后人,其诗充分运用了"传神"和"烘托"的艺术手法。前引赵齐平《暗香疏影——说林逋〈山园小梅〉(其一)》一文,在对《山园小梅•其一》赏析的基础上,将后代名家对"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和"雪后园林方半树,水边篱落忽横枝"二联的评赏进行了梳理,无异于林逋咏梅诗接受史之研究。尤为可贵的是,此文对方回的"晚唐体"界定表示异议,明确申论"林逋诗,不属晚唐体。"此论为我们重新审视林逋的艺术价值和文学史地位提出了有益的尝试,我们的研究当不囿于前人,须立足作品、努力还原作品或诗人在文学史上的固有价值。另如王友胜《风姿体态无限情 梅品人品相同意——齐己、林逋、律然咏梅诗评赏》(《古典文学知识》,1997年第1期)一文,在比较三人的描写对象(分别为早梅、盛梅和落梅)的基础上,对各人创作的思想意义进行分析,进而总结三人的不同艺术特色(分别为"一与多"、"虚与实"和"动与静"的结合)。这种对不同作家之间同类作品的比较研究,为我们认识林逋的文学成就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方法论指导。李炳海《净土法
任姓氏的由来
本文2023-10-25 07:02:15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355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