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历史大事年表简介***2***?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6收藏

明朝历史大事年表简介***2***?,第1张

  1554年 嘉靖三十三年,倭寇大肆流劫东南沿海

1555年 嘉靖三十四年,陕西、山西发生特大地震

1559年 嘉靖三十八年,辽东大灾,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出生

1560年 嘉靖三十九年,戚继光编练“戚家军”

  1562年 嘉靖四十一年,重录《永乐大典》,严嵩遭罢免

1563年 嘉靖四十二年,戚继光兴化大捷,神宗朱翊钧出生,孙承宗出生

1565年 嘉靖四十四年,明朝颁布《宗藩条例》,胡宗宪下狱处死

1566年 嘉靖四十五年,世宗朱厚熜逝世,享年59岁。其三子朱载垕继位,改元隆庆

1567年 隆庆元年,纂修《世宗实录》,解除海禁,俺达屠石州,纂修《世宗实录》

1568年 隆庆二年,魏忠贤出生

1569年 隆庆三年,俺答进犯大同右卫,戚继光奏陈边务,熊廷弼出生

1570年 隆庆四年,俺答孙把汉那吉来降,俺答请封贡通市。次年,俺答上表称贡

1572年 隆庆六年,穆宗朱载垕逝世,享年35岁。三子朱翊钧冲龄继位,改元万历,诏修《穆宗实录》

1573年 万历元年,张居正改革

1574年 万历二年,李成梁大败王杲,倭寇侵犯浙江、广东,秦良玉出生

1575年 万历三年,左光斗出生

1576年 万历四年,再修《大明会典》,毛文龙出生

1577年 万历五年,张居正清丈土地

1578年 万历六年,李时珍编成《本草纲目》

1581年 万历九年,《万历会计录》编成

1582年 万历十年,杭州接连发生兵变、民变事件,张居正逝世,享年57岁,吴承恩逝世,享年约81岁,光宗朱常洛出生

1583年 万历十一年,李成梁平古勒寨,屠城,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崛起

1584年 万历十二年,神宗朱翊钧清算张居正,袁崇焕出生

1585年 万历十三年,皇太子之争

1587年 万历十五年,海瑞逝世,享年73岁,徐霞客出生

15 万历十七年,广东白莲教起义

1592年 万历二十年,宁夏哱拜起兵反叛,哱拜后自杀。明军抗倭援朝,平壤大捷,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出生

1593年 万历二十一年,李时珍逝世,享年75岁,洪承畴出生

1594年 万历二十二年,“东林党议”之始,中日和议成约

1595年 万历二十三年,诏复建文年号

1598年 万历二十六年,明军南海大捷

1601年 万历二十九年,立朱常洛为皇太子,义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定居北京,史可法出生

1602年 万历三十年,绍宗朱聿键出生

1604年 万历三十二年,福建等省发生大地震,荷兰殖民者侵占澎湖

1605年 万历三十三年,熹宗朱由校出生

1606年 万历三十四年,李自成出生,张献忠出生

1607年 万历三十五年,徐光启译《几何原本》,安宗朱由崧出生

1608年 万历三十六年,锦州、松山军变

1609年 万历三十七年,日本入侵琉球

1610年 万历三十八年,齐、楚、浙三党攻击东林党,《金瓶梅》问世

1611年 万历三十九年,思宗朱由检出生

1612年 万历四十年,兵部请严海禁 ,吴三桂出生,清睿亲王、成宗爱新觉罗多尔衮出生

1613年 万历四十一年,清孝庄文太后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出生

1615年 万历四十三年,明宫三案之梃击案发生,清太祖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

1616年 万历四十四年,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即大汗位,建国大金,年号天命

1617年 万历四十五年,各地呈报灾情,南北大旱

1618年 万历四十六年,后金军攻陷抚顺,李永芳降金,后金军攻陷清河,开海运通饷辽东

1619年 万历四十七年,萨尔浒大战爆发,明军大败,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攻陷开原,熊廷弼经略辽东,明朝第三次加征田赋

1620年 万历四十八年,神宗朱翊钧逝世,享年57岁。其长子朱常洛继位,改元泰昌,明宫三案之红丸案发生,光宗朱常洛逝世,享年38岁。其长子朱由校继位,改元天启,明宫三案之移宫案发生,袁应泰出任辽东经略

1621年 天启元年,后金军攻陷沈阳,后金军攻陷辽阳,诏修《神宗实录》,袁应泰自杀,毛文龙入驻皮岛,明廷复用熊廷弼

1622年 天启二年,广宁之败

1623年 天启三年,昭宗朱由榔出生

1624年 天启四年,魏忠贤提督东厂,魏忠贤与客氏杀后妃,孙承宗奏陈边方大计,左光斗削籍,郑成功出生

1625年 天启五年,后金军攻取旅顺,熊廷弼被斩首,传首九边,享年52岁,孙承宗受阉党排挤,罢官归乡

1626年 天启六年,宁远大战爆发,明军大败后金军,纂修《三朝要典》,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逝世,享年67岁。其八子爱新觉罗皇太极继位,改元天聪,冯铨免官

1627年 天启七年,宁锦大战爆发,明军大败后金军,陕西澄城县爆发民变,知县张斗耀被杀,袁崇焕与后金议和,熹宗朱由校逝世,享年22岁。其弟信王朱由检继位,改元崇祯,思宗朱由检清算魏忠贤等人,魏忠贤等畏罪自杀

1628年 崇祯元年,宁远兵变,各地农民起义相继爆发,毁《三朝要典》,诏修《熹宗实录》

1629年 崇祯二年,陕西等地大饥,李自成参加起义,议改历法,西历自此开始实行,袁崇焕杀毛文龙,明廷斩杀杨镐,清太宗皇太极率领后金军入关侵犯,京师 ,满桂战死,袁崇焕下狱

1630年 崇祯三年,明廷行保甲制度,袁崇焕被凌迟于北京西市,年46岁

1631年 崇祯四年,后金制造红衣大炮,兵围大凌城

1632年 崇祯五年,孔有德攻陷登州城

1633年 崇祯六年,徐光启逝世,享年71岁,孔有德降后金,尚可喜降后金

1634年 崇祯七年,农民军入河南,林丹汗逝世

1635年 崇祯八年,农民军荥阳大会,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族

1636年 崇祯九年,滁州之战,皇太极称帝,建国大清,改元崇德,思宗朱由检诏令天下,清兵从喜峰口入关,侵犯中原,京师 ,闯王高迎祥被杀

1637年 崇祯十年,朝鲜降清,清军攻克皮岛,洪承畴、孙传庭大败李自成于商洛,宋应星著成《天工开物》

1638年 崇祯十一年,清军再扰中原,京师 ,《皇明经世文编》纂成,卢象升战败自杀,享年38岁,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出生,张献忠、罗汝才先后归抚明廷

1639年 崇祯十二年,清军侵犯济南,明清松锦大战爆发,张献忠、罗汝才先后重新起义

1641年 崇祯十四年,杨嗣昌自杀,享年53岁,徐霞客逝世,享年54岁,李自成攻陷洛阳,生烹福王朱常洵

1642年 崇祯十五年,松锦大战结束,明军惨败,总督洪承畴、锦州总兵祖大寿、东协总兵曹变蛟、前屯卫总兵王廷臣、辽东巡抚邱民仰被俘。清军再次入塞骚扰中原。《徐霞客游记》纂成

1643年 崇祯十六年,李自成建立地方政权,李自成克潼关,孙传庭战死。郑经出生。同年皇太极逝世,享年51岁。其九子福临继位,改元顺治。睿亲王爱新觉罗多尔衮与郑亲王爱新觉罗济尔哈朗左右辅政

1644年 崇祯十七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建国大顺,年号永昌,二月,大顺军攻陷宁武关。大同沦陷,三月十五日,居庸关陷,三月十九日晨,思宗朱由检在煤山自缢,大明本质上宣告灭亡,四月二十一日,山海关大战爆发,四月二十二日,吴三桂降清,联合清军击败李自成,李自成退北京,清军入关,四月二十九日,李自成在武英殿称帝,退陕西,五月初二日,清军入驻北京,五月初三日,清廷颁布剃发令,五月十五日,弘光政权建立,七月初八,清廷定都北京,十月底,清摄政王多尔衮释出文告,进攻西北之李自成;南下进攻南明,十一月十六日,张献忠在成都称帝,建国大西,年号大顺。

明朝历史简史

1368年-1644年

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政权,统治期间,民族矛盾激化,农业生产遭到游牧的破坏。

天下大乱,各路义军反抗元政权。农民军中,朱元璋逐渐取得领导地位。

1368年,灭亡元朝。定都北京,改国号为明。

明朝帝王次序为: 太祖朱元璋、惠帝朱允火文:二字合为一字,左右结构。念:wen、成祖朱棣、仁宗朱高炽、宣宗朱瞻基、英宗朱祁镇、代宗朱祁钰、英宗朱祁镇二次继位、宪宗朱见深、孝宗朱佑樘、武宗朱厚照、世宗朱厚cong、穆宗朱载hou、神宗朱翊、光宗朱常洛、熹宗朱由校、思宗朱由检。

  明朝历史大事年表的人还:

1高中历史大事年表汇总

2欧洲历史大事年表

3初中历史大事年表

4德国历史大事年表

5高考历史大事年表

朝鲜(儒教国)——短暂“独立”后成为日本保护国,后亡于日本。琉球(儒教国)——亡于日本。苏禄 (回教国)——自行停止进贡。越南(儒教国)——沦为法国保护国。缅甸(佛教国)——被英国占领,莫名其妙解除属国关系。暹罗(佛教国)——自行停止进贡,解除属国关系。南掌(佛教国)—— 沦为法国保护国。廓尔喀(印度教国)——光绪时仍入贡。浩罕(回教国)——亡于俄国。布鲁特(回教国)——亡于俄国。哈萨克(回教国)——亡于俄国。安集延(回教国)——莫名其妙解除属国关系,亡于俄国。玛尔噶朗(回教国)——莫名其妙解除属国关系,亡于俄国。那木干(回教国)——莫名其妙解除属国关系,亡于俄国。塔什干(回教国)——亡于俄国。巴达克山(回教国)—— 自行停止进贡,博罗尔(回教国)——自行停止进贡,阿富汗(回教国)——为英国干涉。坎巨提(回教国)——维持属国关系,后被英国占领,并入巴基斯坦

中国特色的封建大一统王朝,皇帝是各族人民的统治者。如果掌权的皇帝能像秦煌汉武、唐宗宋祖那样,既有才又有德,那就会有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经济发展、人民昌盛的盛世。否则,如果皇帝无才无德,或者虽有才而身心俱疲,却打击朝鲜,只知道四处游荡,玩弄风流,荒*无度,王朝的统一就岌岌可危,百姓就苦不堪言。俗话说,作恶能生,不能救人自己的罪恶。看来朱家尖的基因变异了。自从有了梁强的祖先,朱家龙一代不如一代。到了玄宗朝,仁玄之治刚刚出现,不料皇后因替李偷桃而被废。大支的盛世虎头蛇尾,玄宗最终铅中毒而死。历史学家要向遗传学家学习,从或其父元璋、其子仁宗身上取一根头发或一枚指甲,在遗传学家的指导下剪断DNA链,仔细查一查朱氏家族到底出现了哪些问题的遗传基因,也就是链条。明朝开国皇帝活了71岁,敢于篡位挑战他的朱棣也活了65岁。然而,自从朱棣他的儿子朱高炽,他这一代一直不如另一代。仁宗朱高炽只活到47岁就病死了。而他的儿子玄宗,只活到38岁,就病死了。朱瞻基的儿子英宗又失传一年,去世,时年37岁。他的同父异母的兄弟,戴宗,俘虏了蒙古人瓦刺,而弟弟奉命破帽。结果被勒死,只活了29年。这一代不如另一代总有原因!是DNA链发生了突变,还是朱棣在和那么善良有爱的许皇后做那件事的时候,内心太沉重,精子和卵子没有很好的结合,导致了阴阳易位?后一种假设不太可能。因为玄宗朱瞻基出生于洪武三十一年,开始了短暂的一生。在他出生在朱瞻基的那个晚上,他的曾祖父朱棣还是燕王,他不能有任何心理负担。那天晚上,朱棣做了一个梦,梦见太祖赐给他的簋,并为的后代题写了八个大字:永旺。在古代,大圭象征着皇权,朱元璋把大圭赐给他,意味着他应该继承和统一国家。当朱棣醒来时,她正在回忆梦中的情景,这时有人报告说她的孙子出生了。朱棣实现了他梦里的场景,这可能反映在他刚出生的孙子身上。他立刻跑去看孙子,却看到小家伙长得很像自己,满脸英气。朱棣看到后非常高兴,特意给这个刚出生的孙子取名为战戟,意思是期待祖先的传承。永乐九年,战戟被立为皇帝的孙子。朱棣亲自挑选了当时著名的公务员战戟老师再三指示,孙凰是一个有才华的人,所以你必须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与此同时,朱棣没有忘记自学。永乐中后期远征漠北期间,朱棣一直把孙湛皇帝带在身边,通过风雨下乡见世面,让他学习如何带兵打仗,锻炼胆识,这对朱瞻基帮助很大就是后来的亲征。每次远征归来,朱棣都会带着战戟去农家乐看看,让皇帝和孙子深刻认识农家乐的艰辛,接受贫中农的再教育,在广阔的天地里炼心,将来才能做一个爱民的好皇帝,人民的好公仆。朱棣夏侯_对皇帝的谨慎指示的孙子对朱瞻基来说意义重大她正在成为一个著名的君主。在很大程度上,朱高炽之所以成为王子是因为他的儿子战戟的光芒,所以这对父子成了战戟的眼中钉的叔叔,朱高炽朱的弟弟等人,以及年幼的也被卷入了这场争斗。但是和他的祖父爱他,他的勇气和智慧,他总是能帮助他的父亲拯救th

当时,朱还没有来得及派人去伏击他,他我没想到他的侄子朱瞻基会来得这么快。回京后,朱瞻基妥善处理了父亲他加强了北京九个城门的安全,防止有人伺机作乱,然后平静地登基,改国号为玄德,开始了他十年的帝王生涯。朱许高,这是另一个反王。他父亲朱棣的血统就像他的血液一样雄心勃勃、躁动不安,但与他父亲最大的不同是他没有我不会成功。因为他的父亲鉴于他的成功经验,他绝不会允许他的儿子成功克隆自己。明代发生了四次藩属国起义,即文健时期的王艳靖南之战、玄宗时期的汪涵高烧、武宗时期的安化和王宁之乱。其中,在宣德元年,汉王唐玄宗平息了中国高调的叛乱。亲征。正史中不乏关于此事的记载,但仔细分析,仍有诸多疑点:宗室被封而不赐地,宗室被封爵而不封民,土地及其民由朝廷官员统治。所以宗族造反,首先要在当地造反,杀朝廷的兵和官。王起兵造反时,杀害了北平左使张,指挥谢贵等。在宁夏造反,杀了总兵蒋寒、泰曾和,杀了巡抚杜安,居高临下的大理邵青周树等。并大肆焚烧政府,释放犯人。宁在江西造反,杀死了巡抚孙燧和副巡抚,并囚禁了许多朝廷官员。史载:朱起兵,未能下狱,玄宗探监,始终不改初衷。他一直说他想杀了战戟,一个坏侄子。于是侄孙皇帝把他放在一个大铁钟下,然后用火烧了。结果就成了扒鸡。然而,一些历史学家怀疑明朝历史上的记录,因为朱仓促崛起,不战而降。当时,虽然没有联合国公约禁止虐待囚犯,但不这样做是常识。他是大侄子,一个自焚的叔叔,朱瞻基试图篡夺王位。明朝的历史就是这样的巧合。他在地上画了一个圈,从起点出发,转了一圈又回到起点。朱瞻基为他的侄子朱筠报了仇。他们只隔了两代人。宣德年间,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王公大臣陶醉于太平盛世的表象,浑然不知盛世中的隐患。朝臣宴饮,挥霍无度,艺妓爆满,嵇郁郁寡欢,当然与玄宗本人有关。这个年轻的天子有一个很特别的爱好,就是斗蟋蟀,他爱吃韩国豆腐。因此,他被戏称为促进编织的皇帝豆腐。玄宗痴迷斗蟋蟀,经常派太监去挑选最好的蟋蟀。正因如此,斗蟋蟀风靡全国,蟋蟀价格一路飙升。胡皇后,玄宗在朱瞻基的主要宫殿,是循规蹈矩,贤惠和温柔。她是内宫少有的深受尊敬的皇后。唯一的遗憾是胡皇后没能为玄宗生下一个王子。

摘 要: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为巩固朱姓王室的稳定统治实行了宗藩制度。宗藩制度以宗法制为基础,从而分封藩王并且规定了明代藩王的政治、军事、司法、经济等特权。明代皇位继承以嫡长子继承制为原则,确立了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继嗣规则。宗藩制度与皇位继承有着一定的关系,宗藩制度对于皇位继承制给予了补充,但二者却也相互矛盾。在宗藩制度下,强大的诸王为夺取皇位屡屡发动叛乱,对于皇位的继承构成了很大的威胁。

关键词:宗藩;制度;皇位;继承

中图分类号:K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2-0168-02

明朝建立者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的皇帝,也是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为了适应大一统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他对政治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对子孙进行了分封,从而形成了宗藩制度。宗藩制度是明代政治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对明朝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朱元璋制定这一制度是以宗法制为基础来分封诸王,旨在巩固朱氏王朝的长久统治。明代皇位继承也严格按照宗法制下的嫡长子继承制而实行。宗藩制度与皇位的继承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

一、宗藩制度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摆在他面前的是如何使朱家皇朝长久统治,他总结了西周以来历代统治经验,认为分封是巩固统治、长治久安的良策。对于分封制度朱元璋解释说:“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为国家,下安民生,宜各有爵封,封镇诸国。朕非私其亲,乃尊古先哲王之制,为久安长治之计。”①他认为要想国家长治久安、皇位永续就要避除宋元孤立形式,效仿古代分封建制,分封同姓诸王,共卫王室。洪武二年,朱元璋在初编《皇明祖训》时决意法定分封诸王。诸王在其封地建立王府、设置官署。朱元璋制定的分封制以宗法制为基础,实行嫡长子继承制。根据封爵典制规定嫡长皇子册立为皇子,其他皇子分封亲王,亲王嫡长子年及10岁立为王世子,长孙立为世孙。其余王子年满10岁封郡王,郡王嫡长子为郡王世子,嫡长孙则授长孙。郡王其他诸子授镇国将军、孙授辅国将军、曾孙授奉国将军、四世孙授镇国中尉,五世孙授辅国中尉,六世以下皆授奉国中尉。洪武三年四月朱元璋封第二子到第十子为藩王,洪武十一年,洪武二十四年又相继分封第十一子至第二十五子。洪武期间共分封亲王二十五位,第二子秦王建国于西安,第三子晋王建国于太原。第四子燕王建国于北平,镇守沿长城一带边防重镇。其他诸王分封时均配有相应的封藩和领地。朱明皇子皇孙遍布全国重要军事重镇和城市,这样就构成了上到皇帝下到藩王,共卫朱氏天下的紧密的皇室网络。

朱元璋分封同姓诸王,并且给予了这些藩王们很大的特权。洪武六年(1373),他颁布了《祖训录》,其目的是为了巩固明朝长久统治而对子孙后代的训诫,对宗室的行为进行了规范,其中规定:“凡王府文武官属,文官及首领官从王于境内选用,武官千户、百户等于所部军职内选用。”[1]“凡亲王所自用文武官吏并军士,生杀予夺,从王区处,从王区处,朝廷毋得干预。”“凡王所居国城及境内市井乡村人民,敢有违犯及侮慢王者,从王区处,朝廷及风宪官毋得举问。”[2]从这些可以看出分封的诸王在自己封国内,不但具有官员任免的权利,而且还有司法上的特权。藩王的军事特权相对而言要比他们的人事权和司法权更为重要。朱元璋考虑到现实对于军事防御的迫切需求,因此他将军事权力下放到各藩王,从而诸王有了很大的军事权力而且权力越来越大。洪武五年(1372),朱元璋令设置亲王护卫指挥司,每王府设三护卫,卫设左、右、中、前、后五所,所千户二人,百户十人,又设围子手二所,每所千户一人。朱元璋在《祖训录》中对藩王的军事权利做出了明确规定:“凡王国有守镇兵,有护卫兵,其守镇有常选指挥掌之,听王令旨。凡百征进,若合于理,惟命是听。其护卫系本国军马,并从王调遣。”[3]根据这项规定无论是王国的护卫兵还是由朝廷派往镇守于藩封的守镇兵,都由亲王掌握。此外,原本掌握军事指挥权的元勋功臣,在朱元璋的整治下均已覆灭,他们的军事权力就转移到藩王手中,诸王的军事权力不断扩大。除了以上特权外,朱元璋授予藩王的经济待遇也特别优厚。

二、皇位继承

中国历朝历代都将皇位继承看作头等大事,皇位继承关系着“家天下”平稳长久。为了减少皇族内部争夺皇位的斗争,保证皇位的顺利继承,中国很早就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备的册立储君制度。除了几个王朝外,嫡长子继承制一直被作为立储的原则。明朝建立后,朱元璋立长子朱标为太子并且规定“国家建储,礼从长嫡,天下之本在焉”,①“惟帝王之子,居嫡长者,必正储位”[4],确立了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继嗣规则。而对于皇帝无子时的皇位继承问题朱元璋也给予了解决,他规定“凡朝廷无皇子,比兄终弟及,须立嫡母所生者”[2]。明代皇帝多无嫡子,以嫡子身份即位者只有仁宗朱高炽、宣宗朱瞻基、武宗朱厚照,明朝立长多于立嫡。

总的来看明代皇位继承还算平稳,但也出现过几次异常情况,一是藩王通过军事政变以武力夺取皇位,二是由于特殊的情况藩王合法继承皇位。由藩王合法继承皇位的有三位,他们是代宗朱祁钰、世宗朱厚■、思宗朱由检。其中由于朱由校没有儿子,所以其弟朱由检即位,这是符合兄终弟及原则的,因此应该属于正常情况。代宗朱祁钰登位则是由于他的哥哥英宗朱祁镇受到其宠信的宦官王振的怂恿,对形势估计不足,率领大军北上与蒙古作战被俘的情况下即位。明世宗朱厚■则是通过别样的兄终弟及登上皇位。明武宗朱厚照死后既无子嗣,又无同父弟,所以首辅杨廷和等人认为朱厚■血缘关系最近,经过皇太后的认可,朱厚■被选为皇位继承人。但这并不符合朱元璋本意,朱元璋所设想的兄终弟及是指同父皇帝的无嗣之弟。至于不合法继承皇位的,明成祖朱棣登位则是一例。惠帝朱允■即位后,藩王强大的实力严重威胁了皇权的统治,藩王问题成为政治生活的隐患。因此惠帝即位后对分封制进行了改革。其改革的最主要内容就是削藩。首先是命令诸王不得节制控制文官吏士,对诸王的权利进行限制。惠帝的此项政策是惠元年(1399)二月推出的,显然是在为进一步削藩做准备,其目标就是针对燕王朱棣等握有重兵的藩王。其次就是对王府内部官职进行改革。各王府的长史司是管理王府事务机构,其主要官员由朝廷选派。惠帝对长史府进行了三项内容的改革即增设官职、增加人员,为郡王单独设定一套人员,提高新增人员的地位,通过这些措施以制约藩王。从改革措施看,他将矛头都指向了实力强大的燕王朱棣,朱棣也趁此以清君侧为名叛乱,从而酿成靖难之役,燕王以武力夺取了皇位。 继朱棣以后又有几次藩王对皇权的争夺,不过均以失败告终。首先是朱高煦叛乱。早在靖难之役时,由于朱高煦多次有功,朱棣有意表示将皇位传位于他。但由于迫于各方面的压力,在即位后朱棣的允诺没有实现,这也是朱棣和太子朱高炽关系紧张的一方面原因。虽然没有成为太子,但是朱高煦并没有放弃皇位,而是积极准备。于是在宣德元年(1426)叛乱,他在外进行军事部署,在内进行人员策动。明宣宗起初还以静制动,希望他悬崖勒马,但朱高煦对于宣宗的警告置若罔闻。终于宣宗带兵亲征,很快获得胜利。其后又有武宗正德年间的安化王朱■和宁王朱宸濠叛乱,均在短时间内失败。

三、宗藩制度与皇位继承的关系

朱元璋制定的宗藩制度是以宗法制为基础,按照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分封诸王以及王室子孙的再分封。这一规则只能减少皇位争夺的斗争却未能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在皇位继承上,朱元璋实行嫡长子继承制,规定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原则。这一原则与宗藩制度中的分封原则基本相同,可以看出皇位继承制是宗藩制度中的一项内容,也是最重要的内容。而单从皇位继承制度上讲,宗藩制度也要保证皇位的嫡长子继承制,对皇位继承制给予补充。明武宗朱厚照死后既无子嗣,又无同父弟,首辅杨廷和选择朱厚■继承皇位正是因为朱厚■的父亲是明孝宗朱佑樘的大弟弟。在皇帝无子无嗣的情况下,可以按照宗藩制的原则决定血缘亲疏远近关系选定皇位继承人。

宗藩制度要保证皇位继承制度,而实际上却未达到效果,反而它与皇位继承制度产生了矛盾。朱元璋针对元朝由权臣掌控国家事务、专擅国政的危害,他在建立大明王朝后,于洪武元年(1368)即宣布立嫡长子朱标为皇太子,意在奠定稳固的朱氏王朝统治。在他杀戮功臣,改组中枢国家组织的同时,他又大封诸子为王,予以厚禄,特别是对年长诸子,如秦王朱■、晋王朱桐、燕王朱棣、楚王朱桢、齐王朱■等人均授以兵权,分别派遣他们驻守大城重镇和关隘边防,任命他们率领大军出发征讨或负责军屯■边等。朱元璋的意图是由自己的儿子们掌握军事大权,作为朝廷的支柱,可镇压一切异己力量。事实证明,在制定皇位的嫡长子继承制同时,又实行分封的宗藩制度,给予诸侯王军事、经济等特权,大力培植和加强诸王的军事政治力量,这个是一项自相矛盾的政策。由朱元璋亲自制定的明代立储、封王、赡养全部朱氏皇族宗室的做法,不但整个明代都在财政和民政上成为朝廷的重大负担,而且实际上造成了对皇位继承和行使皇权的极大威胁,一度成为全国性大动乱的源头。在朱棣以武力成功夺取皇位后,相继又有朱高煦、安化王朱■和宁王朱宸濠叛乱,这些军事动乱,无论成功或失败都造成了全国动乱,这也是宗藩制度与皇位继承相矛盾的结果。

明代的宗藩制度对皇位继承有辅助和补充的作用,为皇帝无子嗣情况下选立储君提供了依据。同时宗藩制度又与皇位继承相互矛盾,在宗藩制度下,势力强大的藩王们都不满足于现有的地位而觊觎皇位,这对于皇位按着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继嗣规则的顺利继承构成了很大的威胁。而嫡长子继承皇位制度本身也存在弊端,它虽然减少了皇位争夺的斗争但也容易造成既定储君的安逸而不思进取。同时有些嫡长子虽被立为储君,却无治国方略,缺少个人才干,甚至在即位后荒废朝政,造成了朝政的混乱。

参考文献:

[1]朱元璋皇明祖训·职制[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3

[2]朱元璋皇明祖训·法律[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3

[3]朱元璋皇明祖训·兵卫[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3

[4]孝陵诏敕·封建诸王诏[M]北京:线装书局,2003

明朝的宗亲爵位继承制度,虽然是包袱,但可能和您认为的并不一样

悠然修史

2022-08-24 06:30上海

关注

谈论明朝灭亡原因时,宗亲封爵、继承制度是一个必提的话题。不少人认为明太祖朱元璋在设计宗藩制度时没有考虑、计算子孙的繁衍速度;也不允许子孙从事社会职业以自养。结果人为地制造出一个巨大的包袱,最终拖垮了皇朝。

这种观点可以说对,也可以说不对。说对是因为,人丁快速滋生的宗室确实是明朝的一大负担;说不对是因为,太祖实际上考虑到了这个问题。

明朝的宗藩制度规定皇帝诸子除皇太子外封亲王;亲王诸子,除世子袭封亲王爵位,其余诸子封郡王;而郡王诸子只有世子可袭封爵位。

凡郡王子孙,授以官职。子授镇国将军、孙授辅国将军、曾孙授奉国将军、玄孙授镇国中尉、五世孙授辅国中尉、六世孙以下世授奉国中尉 ……

凡郡王子孙有文武材能堪任用者,宗人府具以名闻朝廷考验,换授官职,其升转如常选法 ……

《皇明祖训》

从上我们可以看出,郡王以下就没有世袭爵位一说了,而且所授官职并不是世职(可传袭的官职),郡王的后世子孙每代授职都会降一级。所以子孙繁衍多了会给朝廷造成压力这个问题,太祖是很清楚的,因此郡王以下就不给金饭碗了。

但是太祖对于子孙的繁衍速度以及后续规模确实是估算得太少了,没意识到宗禄将成为巨大负担。因此他不但搞了保底职位(奉国中尉),还将六等授职对应的宗禄定得很高。实际上他们才是领取宗禄的主力,后期随着宗室人口的滋生,宗禄总量也随之飙升。

注:明代男性宗亲的每年的禄米最初定为 – 亲王一万石、郡王两千石、镇国将军一千石、辅国将军八百石、奉国将军六百石、镇国中尉四百石、辅国中尉三百石、奉国中尉二百石。洪武之后没有上调、只有下降。

另一个让不少朋友误会的地方是,太祖并没有让子孙们一味地白吃白喝、混吃等死的打算。太祖家天下的观念是非常明显的,他的本意是子孙里有能力的供职于朝廷,没能力的皇朝拿出钱粮供养他们(为了皇室颜面,太祖不允许他们从事农、工、商这些贱职)。

只不过太祖的这个愿望,他的子孙坐上皇帝位置后都不同意,所以成了无人去提的废话。他们都愿意拿出钱粮,让自己的亲戚们呆在藩地,混吃等死。

虽然因太祖算术不精给明朝制造了大麻烦,不过他在制定规则时,认为子孙都会明白并且不会忤逆他的意思,因此规矩成文的比较简单。后世的皇帝们也抓住这一点故意曲解并大做文章,尽可能地降低朝廷的负担。

最为人熟知的是“宗禄”。

太祖只是简单地规定了各级宗亲宗禄的数额,至于怎么发则并没有详细规定。从明孝宗开始,历任皇帝都拿这个做文章 -- 用“钞”代禄米。因为宝钞从洪武朝就开始迅速贬值,用不出去的“废纸”正好发给宗亲,为朝廷节约粮食。

其次是宗亲爵位继承规则。

亲王嫡长子年及十岁,朝廷授以金册、金宝,立为王世子。如或以庶夺嫡,轻则降为庶人,重则流窜远方。如王年三十,正妃未有嫡子,其庶子止为郡王;待王与正妃年五十无嫡,始立庶长子为王世子。

《皇明祖训》

这段话太祖着重强调了“嫡子”在继承中的优先权,也被简称为“待嫡制度”。但是太祖没有说亲王、郡王绝嗣之后怎么办。有种观点说太祖特意不规定藩王绝嗣后怎么办,意思就是绝嗣即除国。并且以洪武多个宗藩因绝嗣而除国为例。

这种观点有些想当然了,太祖也没规定皇帝绝嗣后该怎么办,难道他认为皇帝绝嗣后明朝就该灭亡么?明初宗藩因绝嗣除国,是因为宗藩没有后代分支,如果允许其它宗藩的亲戚来承袭,一是会让各宗藩族系混乱,二是会形成一个宗藩拥有多个藩地进而对皇权形成致命威胁的局面。

太祖没说是因为他不需要专门去说,古代中国在宗位传承中有自己延续了千年的习惯和规则。首先可以通过“过继”防止绝嗣,其次就算是绝嗣,宗位也一样可以传承。大宗绝嗣则由排第二位的小宗进封,如果第二位的小宗也绝嗣,怎么后退到第三位 ……

但是就是因为他没说,所以成了后世皇帝们从这个地方入手开始各种限制郡王爵位的进封,迫使藩国被除国。

注:袭封指父死后子(孙)继承其爵位;进封指弟、侄等以其它爵位继封。

景泰五年,二代广昌王朱美坚薨逝。不但朱美坚本人无子,他的父亲一代王朱济熇也只有他这一个独苗。朱美坚死前不甘心自己一系的就这么绝后了,就依传统在死前过继了堂兄朱美堣的一个儿子。

过继朝廷是不反对,但是过继子申请袭爵时朝廷以“过继子封王无例”为由拒绝,也堵死了过继袭爵的路。

天顺七年,岳阳王朱季境薨逝,无子绝嗣。朱季境的两个弟弟这时也已亡故,其中朱季坡无子,而朱季墀留有一个儿子朱均锽(辅国将军)。按照古代宗位传承的传统,朱季墀认为自己是进封岳阳王爵位的不二之选。

礼部言:稽考近制,惟亲王无嗣,有以郡王进封者;郡王无嗣,有以镇国将军进封者;无辅国将军进封郡王例。事遂止。

《明英宗实录》

朝廷的意思,辅国将军进封郡王无前例。这就有一点耍无赖了,之前镇国将军进封郡王时也没前例,而且进封的理由同样是大宗绝嗣。朱均锽自然是不甘心,把这个官司从天顺朝一直打到了弘治朝。最终孝宗也没同意,令朱均锽以本职奉祀并将岳阳郡国除国。

孝宗在下旨时特意说了句“今后请封类此者,只从此例”,也就是说孝宗堵死了大宗绝嗣,小宗“以侄继叔伯”这条路,或者说从这个时候开始明朝对于郡王爵位只允许“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到了武宗时期,六代保安王爵位进封问题再次引发朝堂大辩论。最终朝廷将获取郡王爵位的路进一步的收窄,原则上只允许“父死子继”。

上诏以封爵重事,自今郡王无庶子,许次及者以原职奉祀,不许弟、侄冒请封袭,有朦胧奏扰者,内外辅导官治罪。

《明武宗实录》

朝廷搞出各种理由拒绝进封郡王的申请,而且越来越严格的原因并不复杂。因为宗藩人口的快速滋生已经明显让朝廷感觉到了压力。朝廷因此主动介入,试图抑制郡王数量的膨胀。

注:因为亲王数量相对稀少,而且都是历任皇帝们的直系。所以明朝对待宗藩大的原则是保亲王、限制郡王。

到了嘉靖朝,世宗虽然是外藩登基,但是迫于宗室带来的经济压力,他对付外藩起来一点也不手软。不但依据前朝各项制度,出台了限制宗藩的《宗藩条例》,还不顾什么先帝之命不可违,严查他的“前任”武宗的“冒封”(不合规定的特恩进封)。保安郡国和永兴郡国均因“冒封”被除国。

虽然世宗本人也“特恩冒封”过一些郡王(如交城王、怀仁王、襄垣王),但是总的原则还是关闭了那些“路”,这几个郡王过世后郡国也都被除国。

朝廷日益严格的管控,也出现了一个极端的特例,亲王的前几个儿子可以封郡王,但是后几个儿子再申请时就成了“冒封”。

万历七年,沈宣王朱恬烄为自己的第五子(朱珵垲)请封郡王爵位,被朝廷拒绝。当朱恬烄以自己前两个儿子(另两个未及册封就夭亡了)都成功获封郡王为例再次申请,朝廷的答复就有点搞笑了,意思是你已经占了便宜,不要得寸进尺。什么意思呢?

郡王进封亲王者,本王郡爵不许补袭,以后世子世袭亲王,次嫡庶子每世止照原封世次受本等官职。

《宗藩条例》

朱恬烄的父亲沈宪王朱胤栘是沈藩大宗绝嗣后“以侄继伯”进封的亲王爵位,按照嘉靖朝出台的《宗藩条例》规定,郡王进封亲王,儿子除世子外其余只能封镇国将军,孙子除世孙外只能封奉国将军 ……

注:亲王绝嗣仍然允许“以侄继伯”,这也是前面提到的明朝宗藩大原则“保亲王、限制郡王”。

而朱恬烄的几个儿子封爵在时间上正好跨了《宗藩条例》的出台时间,可谓是生得好不如生得巧。

总的来说明朝的宗藩制度虽然不好,但是也不是一些人想象的泛封滥封,宗禄的整体规模也不是网上传言的那么恐怖。因为很多学者研究发现,明朝宗室人口规模和清朝没啥区别(古代人丁增长率没什么太大变化)。明朝宗室被诟病更重要的原因是,明朝朝廷收入太低,这样宗禄的负担就相对更为凸显了。

明朝历史大事年表简介***2***?

  1554年 嘉靖三十三年,倭寇大肆流劫东南沿海 1555年 嘉靖三十四年,陕西、山西发生特大地震 1559年 嘉靖三十八年,辽东大灾,清太...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