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阜阳,我奶奶没去世之前对我说,我们姜姓的祖籍在今,山东枣庄一带,我们是明朝朱元璋死后,下面的那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5浏览:1收藏

我家阜阳,我奶奶没去世之前对我说,我们姜姓的祖籍在今,山东枣庄一带,我们是明朝朱元璋死后,下面的那,第1张

 

因为姓姜,对姜姓的来龙去脉自然要作一些了解,并有了最初的自豪的感觉。不是老王卖瓜自卖自夸,姜姓不愧为中华民族最古老、最荣耀的姓氏之一,姜姓后裔完全可以骄傲地宣称自己是最正宗、最地道的炎黄子孙。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之一炎帝神农氏是姜姓的受姓始祖。传说炎帝神农氏,因生于姜水(今陕西岐山县),便以姜作姓。这种说法在《世本》、《元和姓氏》、《说文解字》、《帝王世纪》、《新唐书》、《水经注》、《史记》中都有记载。甚至姜姓与黄帝也不无关系。先秦《国语·晋语》云:“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既然炎帝和黄帝是亲兄弟,天下除了姬姓,还有哪个姓氏拥有姜姓之至尊?自宋朝流传至今的《百家姓》之所以把赵姓列为第一姓,是因为当时的皇帝姓赵,并不能说明赵姓比姜姓更古老、更显赫。

 

在漫长的演进历程中,既有外姓改为姜姓,也有姜姓改为他姓的。据《通志•氏族略》所载, 唐代上元时有桓姓者改为姜姓。《宋书•吐谷浑》记载,宋时有羌人改为姜姓。另有清满八旗姜佳氏及其他民族改为姜姓。《史记·齐太公世家》载:“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其先祖尝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际封于吕,或封于申,姓姜氏。夏商之时申、吕或枝遮子孙,或为庶人,尚其后苗裔也。本姜姓,从其封姓,故曰吕尚。”讲的就是炎帝裔孙、四岳始祖伯夷,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吕(今河南南阳西),建立吕国,再次被赐予祖姓,以续炎帝的香火;春秋时期,炎帝后裔姜尚(字子牙)建立了齐国。另外姜氏后裔还建有申、许等诸侯国。申国原居今陕西、山西间;许国在今河南昌东;齐国建都于今山东淄博市东北临淄北。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周族部落系古戎人的一支,为姜姓,也称姜戎,原在瓜州(今甘肃省敦煌西),逐渐东迁,公元前638年迁至晋南,属于晋国。

 

到了汉代,居住在今山东、河南的姜氏已发展成为关东豪族,西汉时作为大族迁于关中,此后居于天水(今属甘肃),还有播迁于江苏、四川等地者。唐代出现了九真(今越南清化省)姜氏。两晋南北朝时期,有姜姓为避战乱而从中原徙居江南各地。现在,天津、河北青县、江苏泰州、江苏扬中、浙江余媱、浙江奉化、浙江象山、浙江兰溪、浙江常山、安徽桐城、福建漳州、江西南昌、山东昌邑、山东金乡、山东烟台、湖南宁乡、湖南长沙等地都发现有比较完整的姜氏族谱。

 

需要指出的是,在分布全国乃至世界的姜姓中,尤以山东省为多,约占全国汉族姜姓人口的百分之十三。山东姜姓不但类族繁多,而且更为古老,齐、许、申、吕、姜姓在山东均后继有人,其中尤以齐姜最为古老,而且历史上少有迁徙。夏商时代,有曲阜的神农之姜,章丘的邰氏之姜,济阳的逄氏之姜,还有费县的许氏之姜,莒县的杞氏之姜等。春秋时代,则有临淄的齐姜,寿光的纪姜,莱芜、昌乐等地的莱姜,安邱的卅(淳于)姜,苍山的向姜等。

   

历经沧桑,姜姓以发展成为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60位的大姓,甚至是世界性的大族系。据张化霖先生撰文称,在《百家姓》507个姓氏中,姜姓就有46个。其中同姓族的有:姜、吕、申、许、齐、纪、柴、赖、充、郦、逄、连、向、国、文、左、骆、申屠等;以祖名、谥号、封地、采邑为姓的有:丁、丘、高、崔、卢、章、谷、聂、尚、焦、盖、查(楂)、庆、柯、饶、景、浦、厉、谢等。其他原因得姓的有:强、斜、贺等。这些姓氏在齐国故城周围、临淄地区仍然存在。2003年临淄区人口普查统计有:崔、姜、吕、丁、卢、左、邱、纪、齐、焦、聂、贺、向、柴、尚、厉、章、逄、晏、封、饶、许、高、谢、谷、骆、薄、文、连、桓、郦、檀、淳于等。

 

这就是上有炎帝,后有伯夷、姜尚、姜维(三国时期蜀国著名战将)、姜夔(南宋词人和音乐家)等代有显官、辈有人出的古老的姜姓。这就是一个绵延了数千年、遍布海内外的“名门望族”。天下姓姜者,包括鄙人,在感情上、心理上莫不以炎帝传人而为荣。但是,感情归感情,历史归历史。如上所述,历史上屡有外姓改为姜姓的事情。可见,如果把天下所有姜姓都归为炎帝后裔,就有点牵强了。而且,自古以来,姜姓来源就有不同说法。《说文》释“姜”云:“神农处姜水,因以为姓,以女,羊声”。炎帝居于姜水,始姓姜,这种说法当然最普遍,也乐为姜姓后裔所接受。但近代学者章炳麟认为:“羌者,姜也。” 姜姓出自古代的羌人,这种观点在学者中相当普遍。

 

羌人,何许人也?羌人历史悠久,可溯源于3000多前年的古羌人。羌人中的一支约在春秋、战国时从甘肃、青海地区络绎迁居于岷江上游一带生息繁衍,与当地居民相融合,逐渐形成为今日的羌族。历史上因时代、地域的不同,羌人又被称之为“姜”、“羌”、“氐羌”、“羌戎”、“西羌”等。《后汉书·西羌传》云:“西羌之本……姜姓之别也。”实际上,“姜”、“羌”本是一字,因姓氏称之“姜”,为族名称之“羌”。就是说,姜姓最早可能是来自北方或西北的游牧民族,是移民、外来户。只是后来炎帝神农氏教会人们刀耕火种之后,才逐渐演变为农耕民族,从而开创了华夏的农耕文化。

 

那么,本人的姜姓属于哪一支呢?这要从湖北的老家说起。在老家有一个姜湾、赵湾,姜湾自然住着姓姜的人家,赵湾住着姓赵的人家。而且,奇怪的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姓,字辈居然是一样的。传说,姜、赵原本是一家,因为两个兄弟打架,结果其中一人改了姓。究竟是姜姓改为赵姓,还是赵姓改为姜姓,已无从查考。但民国九年有姜、赵各一秀才,曾立一碑,上刻有姜、赵共43代人的字辈。依次是:宏开采,家传先德永,继述子嗣昌,鼎甲云兴起,英贤日发扬,安邦师普尚,祖武步陈康,相乐行仁义,卜年定远长。我祖父是传字辈,我爸是先字辈,我是德字辈。虽然没有家谱,但有先人立碑为据,至少字辈是清楚的。

 

经询洪洞大槐树网,武汉市图书馆存有《湖北汉阳姜氏族谱》,因未查阅,不知与本支姜姓关系如何。不仅本支姜姓来源何处,尚无从得知,而且就是弄清楚了,本人的姜姓上溯也远不过四代。此话怎讲?原来我的曾祖父本不姓姜,是旧社会姜家用几斗米从东边荆门逃荒来的常姓人家手里买下来做继嗣的。曾祖父当时还年幼无知,绝对想不到,他身后有四子十三孙,玄孙辈已有十七个。如果要寻根,那么我们的根是几十里外的荆门,而且姓常不姓姜。啊,无奈之余,倍感郁闷!

 

当跳过本姓渊源的小圈子,中华文化其实也有类似的现象。如博大精神的中华佛教文化,论根源并非华夏大地土生土长的,其源头在古印度(天竺)。现在名扬四海的中国禅宗,乃印度高僧达摩祖师首传,经历代高僧大力弘扬,终于成为中国佛教最大宗门,后人便尊达摩为中国禅宗初祖,尊少林寺为中国禅宗祖庭。少林功夫也概莫如此。

 

认祖归宗似乎是人的本性。前些年,我国学者不仅为中国人寻根溯源,而且十分热情地为他人追根问祖。如有学者在“亚洲起源说”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华北人起源说”。根据该学说,古代印第安人来源于中国华北,中国文化对印第安人的文化有很深的影响。这种说法姑且不论是否成立,中国人听着就似乎有一种自豪感。

 

但也别高兴过了头。这边有人努力研究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那边却有人经过在三峡地区的考古提出,最新考古挖掘出的石器和动物化石证明中国古人类源于200万年前的非洲古猿。如果此推断成立,那皇皇十三亿人岂不成了非洲移民的后裔了?这恐怕比勉强号称炎帝的后裔更加无奈而戚然了。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历史是已往的客观存在,不容篡改,也不容歪曲。小至姓氏文化,大至华夏文明,乃至人类生息繁衍,都曾有一个兼容并蓄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是开放的,具有大融合的特点,我们当襟怀坦荡,抱以开放、包容的心态,万不可画地为牢、故步自封。正所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参考资料:

1.司马迁《史记》

2.山西大槐树书社《姓氏源流》

3.徐亦亭《炎帝是沿江河拓展农耕文化的汉族先民首领》

4.张化霖《姜姓、陈姓与齐国、齐地》

  家谱乃我国古代宗法社会中记载宗族人物世系及事迹的家族档案和历史百科全书,具有“尊祖敬宗”,“敦族睦亲”之伦理道德功能。上迄夏商,下至民国,修谱之举一直延续不断。建国后,一度反对宗法制度,强调人与人的阶级关系,家谱亦禁止编修。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化,我国家谱独有的多重价值功能逐渐显现出来,引起人们的重视。它已成为人们研究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不可多得的珍贵历史资料和宝贵精神财富。许多海外游人通过家谱得以寻根问祖;许多历史名人从家谱中获得了宝贵的史料。家谱中的宗族法规不少是劳动人民生活经验的总结和先哲先贤们的至理名言,其传统道德思想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梁启超大师曾言:“我国乡乡家家有谱,实可谓史学瑰宝。”世人对此且不可等闲视之。

  姜姓始自炎帝,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传说炎帝号烈山氏,一说神农氏,少典娶于有娇氏所生。因生于姜水,以水娶姓为姜。虞夏之际,炎帝裔孙四岳始祖伯夷,因辅佐禹治水为功,被封于吕(今河南省南阳县西),夏赐以祖姓姜,以接炎帝香火。另有分支建有申、许、齐等诸侯国。姜太公为周初齐国始祖,其子孙世袭齐国国君历二十九世。现见于文字的早期姜姓人物是周部落始祖后弃之母姜�,传为帝喾之妃。

  昌邑姜氏自北宋靖康年间迁入,始祖喜公为避金乱自东牟宁海彤岭迁入邑北叉河庄(今高戈庄),惜遭兵燹六世后世系无考。元代中叶,又有文庆公自黄城阳迁入邑北阎家庵一带定居。明成化间,时任风阳通判镗公修谱时则把文庆公委为一世,此后姜氏世系则绳绳不乱。清康熙年间,经徐州知州、姜氏十二世焯公倡导,又对族谱进行了较大规模续修。至清光绪末年,河东河西两大支谱先后历经六修。现尚存有康熙丁丑、乾隆戊子、嘉庆丁丑、同治己巳、光绪戊申五个版本。河东光绪版计有精装六函二十四卷,河西版计一函六卷。

  《昌邑姜氏族谱》是昌邑境内现存体例最为完备的珍贵谱牒资料。它按照“谱义贵明,谱系贵清,谱例贵严,谱目贵详,谱录贵核,谱堇贵真”的修谱宗旨,做到每三十年左右续修一次。其序言洋洋大观凡十七篇,除历届修谱者做序外,还有孔府六十七代衍圣公孔毓圻、清吏部尚书张鹏翮、礼部尚书王琰、户部尚书田从典、工部尚书陈元龙、顺天乡试正主考李蟠、清文学戏曲家尤侗及省、县地方名宦的序言,由此可见清初昌邑姜氏地位之显赫。

  族谱对昌邑姜姓渊源及历代播迁情况皆有详载,共分渊源、宁海、胶州、黄县、文登、平度龙湾头等地各支派系,谱中对所列名讳之字、号、官位、业绩、妻室子孙、生卒时间、居迁之地、墓葬座落皆一一记载,“左昭右穆”有条不紊。为防止日久世次混淆,自十七世起,又两次确定“曰、于、是、乃、其、言、亦、在、斯”九字和“慎、修、有、余、庆、纪、之、可、永、传”十字为新的世系顺序令后人遵循。至今人们称道的“昌邑县姜不乱”确与族人修谱严谨有关。

  清康熙年间,先后任江西、广东巡抚的十一世士桢公为族人撰写《宗训》,凡二十六条。他谆谆告诫后人,要加强心身修养,做到和睦相处,“有无相资,吉凶相助,患难相恤,过失相规”;“惟廉静,不役于物,不逐于利”;“为官知耻则节立,为士知耻则品立,慷慨任事之人知耻则名立”。择配“务不论阀阅,而论作风;不论资财,而论德训;不论容色,而论德性”……其进步思想至今为人们称道。谱中的传记、墓志铭、碑记、诰命等文献资料二十余篇,其中有清吏部侍郎杜臻为士桢公撰写的《中丞毅可公始末志》,士桢公、煦公父子的族谱序言及碑铭等多篇,还有徐州知府十一世焯公晚年为族人留诫的《群生自造化说》等论文。这些资料成为我们研究清皇室与昌邑姜氏及《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家世难得的历史文献。昌邑姜氏十二世煦公在康熙间任苏州织造三十余年,与康熙帝关系极为密切。煦公在任上密折达四百余件。雍正帝继位后,以煦亏空国库银币为由将其流放到吉林打牲乌拉,不久即含恨死去。族人深感宦海之险恶,谨遵《宗训》中“凡我子孙,除耕读之外,或务商贾贸易,亦可经营谋生。至于吏役之事断不可为!虽穷死,不可当衙门”之教诲,依靠聪颖才智和勤奋精神,艰苦创业,投身于工商金融贸易。到清同光年间,已形成规模横跨半个中国的,以昌邑姜泊“五大功”和牟家庄子姜懋政为代表的姜氏民族工商金融集团。于是“昌邑县姜一半”之说名冠一时。姜氏在历史上对昌邑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由此可见一斑。

  时过景迁。历经百年之后,昌邑姜姓再续宗谱决非易事。今幸有湾崖(现东隅村)二十世乃诚公、阎家庵十九世是业公鼎力谋此续修姜氏族谱盛举,使世系得以延续,此功莫大焉!又有龙启君在全市发起七修《昌邑姜氏族谱》,此役更为艰巨。只要有阖族人的大力支持,本谱定能圆满完成,族人的愿望定能实现。因欣为序云。

  http://wwwourcycom/life/board_e_readaspID=50505

春秋战国时期,十六个《世家》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只有齐国一家呈现出国家存在而国王由姜姓改为田姓的特点。也就是说姜姓失去而由田氏夺取了齐国的执政地位。

齐国的先人本姓姜,因姜太公辅助周文王和周武王推翻商朝建立周朝有功,周武王就把齐国封赏给了姜太公。齐国姜性失去执政地位之前,曾出现过三次鼎盛景观:

一是姜太公到齐国的封地之后,通过“因其俗,简其礼,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不仅国家昌盛,百姓归顺,而且还获得了周武王赋予的征伐东至大海、西至黄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此间五侯九伯的大权。

二是靠智慧夺取王位的齐桓公,起用管仲、鲍叔、隰朋、高傒四位贤臣,共同修治政事。他们制定五家连兵制度,鼓励人民大力发展商业、渔业和盐业,以富裕的经济来赡养贫民,奖励贤能之士,于是齐国人民皆高兴欢欣。

三是被晋军打败的齐顷公回国后,开放自己游猎的园林,减轻税赋,赈济孤寡,安抚残疾,拿出国家积蓄来解救人民,并用厚礼结交诸候,于是国泰民安,百姓归附,直到顷公去世,诸候没有侵犯齐国的。

齐顷公卒后179年,继任的齐康公被田氏流放到海滨。又过了7年,齐康公死,齐国国王姜氏被田氏所取代,田氏终于占有齐国。那么,姜氏是如何失去执政地位、田氏又是如何夺取政权呢,我认为主要有如下几个原因:

一、 国王昏弱

接替齐顷公的灵公环,既是一个没有胆量没勇气的人,又是一个没有主见的人。灵公继位后,晋悼公(晋世家为晋平王)伐齐,战于靡下。齐军大败后,晋军就把灵公赶回了齐国的都城。齐国大臣晏婴劝灵公出战,灵公就是固守不敢出击。晏婴就叹息说:“我们国王太没有勇气了。”在这种情况下,晋国把齐国都城外的所有东西烧光后才把军队撤走。

灵公对外国作战不行,对内部的事务也不会正确处理。灵公有三位夫人。老大为鲁国夫人,生下儿子光后,灵公就立光为太子。第二个夫人生下儿子牙后,把牙托付给三夫人抚养。因灵公宠爱三夫人,灵公就答应三夫人请求,改立牙为太子。这时二夫人就对灵公说:“不可。光之立,列于诸候矣,今无故废之,君必悔之。”而灵公却固执地回答说“在我耳”,并把太子光迁到齐国的东部边陲,让高厚辅佐牙为太子。

到了灵公病危的时候,大臣崔杼就把公子光接回来立为国君,是为庄公。这样齐国就乱了套。先是庄公把三夫人给杀了,后来捉住太子牙又把太子牙给杀了,紧接着崔杼又把高厚给杀掉了。这时候,晋国趁齐国内乱,就又征伐齐国,一直攻打到一个名叫高唐的地方。

而接替灵公的庄公则是个好色之徒。应当说庄公能够立为国君,全靠崔杼的功劳。可是庄公看到崔杼妻子十分美丽,就与之通奸,并多次到崔杼家进行欺负,还把崔杼的帽子赏给别人。崔杼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就借助庄公来家里再次调戏其妻的机会,组织手下人,把庄公给杀掉了,并立庄公的异母弟杵 为君,是为景公。

景公也是个平庸之人,不仅与灵公一样因宠爱小老婆而改立太子,而且还“好治宫室,聚狗马,奢侈,厚赋重刑”,并听不进去贤臣的劝谏。这就为田氏夺取政权埋下了重大隐患。

二、大臣相左

辅佐君王的各位大臣如果能够以国家社稷为重,心往一想,劲往一处使,求同存异,相互配合,那么,国家就会稳定,人民就会幸福。但是,君王兄弟之间尚且做不到,那么大臣之间要做到这一点,就更加困难了。所以,有的执政者失去执政地位,除了执政者自身无能、不能驾驭群臣之外,更重要的是由于大臣之间的矛盾所造成的。姜氏在齐国执政地位的丧失,就可以充分说明这一点。当时,大臣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在崔氏与庆氏、田氏与国氏高氏、监氏与田氏的矛盾。

一是崔氏与庆氏之间的矛盾。灵公时,有一位厚道忠实的大臣叫晏子。他虽然知道灵公懦弱,但还是忠实于灵公的。当晏子得知崔杼将要杀死灵公时,就站在崔杼家的大门外说,国君为社稷死则臣子为他殉死,国君为社稷逃亡则臣子随他亡,国君为自己私利而死而亡,除了他的宠幸私臣,别人是不会为他殉死逃亡的。别人听说后,就让崔杼杀死晏子,但崔杼没有去做。崔杼杀死灵公而立庄公后,崔杼与庆封分别为左右相。他们两个怕国内动乱不稳,就与国人盟誓:“不与崔庆者死!”但晏子“不肯盟”。于是庆封欲杀晏子,但崔杼阻止不让杀。这样崔杼就与庆封之间产生了矛盾,当然还有别的原因。后来,因崔杼自家出了问题,庆封就借机让崔杼的仇人卢蒲攻打崔氏,并全部消灭了崔氏一族。庆封当上相国后,愈发骄横,不理朝政,让其儿子执政,而儿子也没有处理好家庭内部的关系。这时,田氏就联合鲍氏、高氏、栾氏四大家族进攻庆氏,庆封无奈之下就逃亡吴国,并最终被杀害。

二是田氏与国氏高氏之间的矛盾。田氏的先祖叫陈完,属于陈国人。陈完的父亲是陈国的陈厉公。当初,厉公的同父异母弟弟为陈国的桓公。蔡国人为了厉公,趁桓公生病的时候,就把桓公杀掉了。这样,陈完的父亲成为陈国的厉公。厉公因娶蔡国女为妻,就常到蔡国去。而桓公的儿子陈林因怨恨厉公把自己的父亲杀害,就找机会杀了厉公,自立为国君,就是庄公。庄公去世,他的弟弟继位后就把太子杀掉了。而陈完与太子关系又非常好。这样,陈完为了避免灾祸,就逃奔到齐国。当时,在位的齐桓公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陈完,陈完就把陈氏改为田氏。从此,姜氏与田氏就形成了密切的关系。

田氏传到田厘子乞的时候,田厘子乞服务于齐景公,官职为大夫。过去景公立夫人燕姬的儿子为太子,可太子不幸早死,所以景公病重的时候,就命令宰相国惠子、高昭子立他宠妾芮姬的儿子荼为太子,并驱逐其他公子。荼当国君后,景公的其他几个公子害怕被杀都逃走了,其中一个名叫阳生的公子逃到了鲁国。而田乞与阳生的关系又非常地好,反而不喜欢荼。所以,当国氏、高氏共立荼为国君后,田乞就十分地怨恨国氏和高氏两位宰相,并一直想立公子阳生为国君。为了排挤国氏、高氏两位宰相,达到立阳生目的,田乞就阳奉阴违,一边对两位宰相说,当初大夫们都不想立荼为国君。荼当了国君后,你们两位任宰相,大夫们人人自危,想图谋作乱。一边又对大夫们说,国氏、高氏现在听说我们原来不同意立荼为国君,就想残杀我们,趁他还没有动手,我们就先干吧。于是,大夫们都依从他,一齐去围攻并杀掉了国氏和高氏。之后,田乞就派人到鲁国把公子阳生接了回来,并立为齐君,这就是悼公。悼公即位后,田乞任宰相,独揽齐国大权。

三是监氏与田氏之间的矛盾。田乞死后,他的儿子田常接替了宰相的职位。田常上任没多久,与田常父亲田乞一起攻杀荼的大夫鲍氏,因与悼公有矛盾,就借机杀死了悼公。悼公死后,齐人一致立悼公的儿子壬为齐君,就是齐简公。当初,简公与其父悼公同在鲁国时,非常宠幸大夫监止。简公继位后,监止与田常一起任左右相。田常因悼公被杀,不仅常常害怕监止加害于他,而且还十分嫉妒监止,但又没有办法。于是,每次上朝的时候,田常总是十分地戒备。简公的御手田鞅发现这一情况后,就向简公进言说:“田、监不可并也,君其择焉。”但简公不听。

监止有一个同族人叫子我,素与田氏不和。而田常也有个同族人叫田豹。因田豹服务于子我,所以就获得了子我的信任。一次,子我对田豹说:“吾欲尽灭田氏,以你代田氏宗。”而田豹说:“臣于田氏疏矣。”田豹不仅不接纳子我的意见,而且还对田氏说:“子我将殊田氏,田氏弗先,祸及矣。”。田常得知这一情况后,非常气愤。一天,田常见子我及监止住在朝庭大院没有回家,就带领兄弟四人攻杀子我与监止。子我与监止反抗无力,就跑了出去。田常兄弟又紧急追赶,并杀死了子我和监止,紧接着又把简公也杀了。这样,田常就立简公的弟弟骜为国君,是为平王。

三、田氏智勇

俗话说,狭路相逢勇者胜。同样,智愚相处智者胜。齐国姜姓之所以被田氏所取代,是与姜姓后来的国君无能、其他大臣无能而田氏有智有谋有勇有着直接的关系。

首先,田氏善于收买人心。得人心者得天下。作为大臣,要得到民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你得人心,把人都拉到你的身边,你的“树”就会不断地长大,“树”大了就会招风,别人心理上就会不平衡,就会对你有看法,就会认为你有野心,就会给你小鞋穿。如果是与自己职位相当或低于自己职位的人对你有意见还好说,如果是你的上司知道了你的情况,而且这个上司又是很有政治头脑的人,那么你就可能“吃不了兜着走”,甚至还有“掉脑袋”的可能。既然这样,田氏又是如何得到人心的呢?景公时,田乞为大夫,负责征收税赋。他为了树立自己的威望,取悦于人民,征收粮食时,总是用小斗收进,赐给百姓粮食时,却总是用大斗。他的这一情况被当朝的贤臣晏婴发现后,晏婴就多次向景公进谏,可景公就是置之不理,任其作为,因此,田乞在上司昏庸的情况下,得到了齐国的民心,他的家族也越来越强大。无怪晏婴后来出使晋国对,私下对人说:“齐国之政卒归于田氏矣。”之后,田乞的儿子田常为相时,因与监止有矛盾又没有办法对付监止时,就又采取老父亲的办法,对老百姓实施“小斗进大斗出”的政策,并以此来收买人心,当然效果也十分地明显。

其次,田氏善于运用计谋。纵观田氏家族,个个都是很有心计的人,也是善于运用权术的人。除了前面讲到的,田乞为了排除异己力量,运用“阳奉阴违”的权术,将高氏、国氏两位宰相杀害外,田乞还为了“树党于诸候”,在一次晋国范、中行氏反晋向齐国请求粮食支援时,田乞就对齐景公说,范、中行氏有德于齐,不能不救。齐景公也只听田乞的,而不管范、中行氏是不是乱臣,该不该帮助他们,不仅支援他们大量的粮食,而且还派田乞带领军队去救他们。更有意思的是,田乞在立阳生为国君过程中,他把阳生从鲁国接回国后,就把阳生暗藏在家。有一天,他对诸位大臣说,家中有好酒好菜,我请客,请各位来品尝。大臣来之前,他预先用麻袋将阳生将进去,放到客厅,等大臣都到齐并喝了不少酒后,就把阳生放了出来,并说“此乃齐君矣。”,大夫一听,皆拜伏朝见。田乞就抓住机会,与大家盟誓,并说这是“吾与鲍牧谋共立阳生也。”而大夫鲍牧根本就不知道这回事,于是鲍牧就怒冲冲地说:“大夫忘景公之命乎?”他这一说,诸大夫欲悔。而阳生也叩头说:“可则立之,不可则已。”鲍牧听阳生这么一说,恐怕灾祸落到自己的头上,就又说:“皆景公之子,何为不可!”这样,遂立国君阳生于田乞家。阳生立,就以田乞为相,专齐政。

田乞善于运用权术,而他的儿子田常也不一般。田常为相时,把自己的死对头子我及监止杀害后,恐怕简公诛杀自己,也随之杀了简公。杀了简公后,虽然他立简公的弟弟骜 为平王,但还是害怕一齐诛伐他。于是,他就“尽归鲁、卫侵地,西约晋、魏、赵氏,南通吴、越之使,修功行赏,亲于百姓,以故齐复定。”

三是田氏善于掌握权力。作为执政者,必须有权威。而权威是由两大方面组成的:一是道德,即以执政者个人高尚的品德,赢得百姓的信赖和拥护,二是权力,即执政者对属下的奖惩权,只有拥有了奖惩权,属下才不敢不服。所以,奖惩权是权力的核心,而权力在权威中又居于核心地位。仅有高尚的品德而没有奖惩权,权威就树立不起来。田常是深知这一道理的。所以,他当上相国后,就对齐平王说:“德施人之所欲,君其行之;刑罚人之所恶,臣请行之。”而平庸的齐平王也就把惩罚权让给了田常。这样5年过去后,“齐国之政皆归田常。”田常用其刑罚权,把所有与自己相左的大臣一个一个地进行诛杀,并把齐国大部分的土地都封给自己家族的人,其封地远远大于齐平王之所食,并最终使田氏取得齐国的执政地位。

--------------------------------------------------------------------------------

先秦时期,姜姓活动的地区主要是甘肃和山东。炎帝生于姜水,因以水命姓为姜,裔孙姜子牙周初封于齐。

到战国中期,为田氏所灭,子孙分散,有以国名为氏是齐氏,或以姓为氏是姜氏。姜姓的历史在5000年以上,作为氏则始于齐国灭亡之后,至少也有2300年。

秦汉时,姜姓在河南灵宝的函谷关以东已经发展为大族,遂以关东大族向西迁徙充实关中,之后在天水形成著名的郡望。 

三国和南北朝时,姜姓已经在秦川陇、鲁皖苏浙地区蔓延开来,但其人口中心仍在陕西和山东。唐宋时期,姜姓进入闽粤地区。唐朝大臣桓庭昌改姜姓。 

清朝时东北地区由于山东的移民和满洲八旗的全面汉化以及汉姓的使用,东北地区姜姓发展迅猛。清满洲八旗的姜佳氏族全部、章佳氏族一部分集体改姓为姜。

扩展资料:

姜姓的名人:

1、姜子牙

姜子牙(约前1156年—约前1017年),亦作姜尚,中国著名历史人物,商末周初人。姜姓,吕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或单呼牙,别号飞熊。

因其先祖辅佐大禹平水土有功被封于吕,故以吕为氏,也称吕尚。相传姜子牙72岁时在渭水之滨的磻溪垂钓,遇到了求贤若渴的周文王。

被封为“太师”(武官名),称“太公望”,俗称太公,被周武王尊为“师尚父”。姜子牙辅佐武王伐纣建立了周朝,是齐国的缔造者。

周文王倾商,武王克纣的首席智囊、最高军事统帅与西周的开国元勋,齐文化的创始人,亦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

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儒、法、兵、纵横等诸子百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

2、姜维

姜维(202年-264年),字伯约,天水冀县(今甘肃甘谷东南)人。三国时蜀汉名将,官至大将军。少年时和母亲住在一起,喜欢儒家大师郑玄的学说。

因为父亲姜冏战死,姜维被郡里任命为中郎。诸葛亮北伐时,姜维被怀疑有异心,姜维不得已投降蜀汉,被诸葛亮重用。

诸葛亮去世后姜维在蜀汉开始崭露头角,费祎死后姜维开始独掌军权,继续率领蜀汉军队北伐曹魏,与曹魏名将邓艾、陈泰、郭淮等多次交手,姜维北伐总计大胜两次。

小胜三次;相距不克四次;大败一次,小败一次。后因蜀中大臣也多反对姜维北伐,而宦官黄皓弄权,姜维杀之不成,只得在沓中屯田避祸。

后司马昭五道伐蜀,姜维据守剑阁,阻挡住钟会大军,却被邓艾从阴平偷袭成都,刘禅投降。后姜维希望凭自己的力量复兴蜀汉。

假意投降魏将钟会,打算利用钟会反叛曹魏以实现恢复汉室的愿望,但最终钟会反叛失败,姜维与钟会一同被魏军所杀。

3、姜公辅

姜公辅(730年-805年),字德文,爱州日南(今越南清化)人,唐朝宰相。建中四年十月,朱泚率叛军进攻奉天,姜护驾,献策有功,升为谏议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后因言忤德宗,罢为太子左庶子、右庶子,再贬泉州别驾。贞元二十一年,顺宗即位,起用为吉州刺史,未及到任而卒于九日山。

-姜姓

  齐姓得姓始祖:姜太公。名尚,字子牙(一说字望),因为商末吕国人,又名吕尚,炎帝后裔。是商末周初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曾垂钓于渭水之滨,被周文王礼聘为辅助大臣。武王伐商时,任统兵师氏(简称师),被尊为师尚父,号太公望,又号太师尚父。在牧野会战中,歼敌立功,是周朝的第一开国功臣。成王时封于齐,建都营丘,授以征讨五侯九伯的特权,地位在各封国之上。春秋末年,田氏代齐后,原齐国王族乃以国为氏,称齐姓,尊姜太公为齐姓得姓始祖。

  历史名人:

  齐映:瀛州高阳(今属河北省),唐代大臣。22岁高中状元后,历任监察御史、刑部员外郎、判官等职,累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位同宰相),后被贬职,卒年仅48岁。

  齐抗:定州义丰(今河北省安国)人,唐代大臣。历仕监察御史、侍御史、户部员外郎、仓部郎中等职,后被唐德宗拜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其为官必求至精,无远智大略。

  齐唐:会稽郡(今浙江省绍兴)人,宋代官吏、学者。少贫苦学,殿试中头名状元,官至职方员外郎。有《学苑精英》、《少微集》。等等。就不一一举例了。

  随着寻根和民间修家谱的兴起,电子家谱走进了百姓的视线,新的网上家谱,宗亲随时随地在线沟通,查看家规家训,家族成员最新动态等等,(百姓通谱 网)

如果总时间只是春秋战国的话 姜齐在整个春秋时期 大约300年 如今连西周的时间也算 还得再加250年左右 田齐在整个战国时期大约250年 因为春秋战国的分界线是三家分晋 田氏代齐 而战国结束的标志是秦始皇攻齐 齐投降故有此说 。

姜齐的主要代表君主是 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 有管仲鲍叔牙相助一时强盛 但春秋主要还是争霸 所以领土并不大。

田齐的代表君主是邹忌讽齐王纳谏的齐威王 及其后代齐宣王 齐闵王 。从齐威王开始发展到齐闵王达到最强期 曾有齐秦共称东西二帝的说法 可见国家强盛 齐闵王时灭了宋国 领土达到最大。

总之 在齐闵王前期 齐国达到最强盛 领土最大。 在后期 由盛转衰 被乐毅打残 从此无力与秦国争天下。

纯手打 不懂请补充 谢谢。

  姜国——史说不详。一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小国,和杨国为邻国(在今山西拱洞附近);

  二疑为焉耆国(其为夏族后人迁徙西域所建之国,其族以"龙"为姓),三疑为江国,江,又作 、鸿、邛、邛,音鸿,为楚国灭(今河南正阳县东南、淮水北岸)据史载,春秋时期,有大小诸侯国一百多个。争霸期间,齐桓并三十五国;晋献并十七国,降三十八国;楚庄并二十六国;秦穆灭二十国;等等。直至战国初期,大小国家只余二十来个(即战国七雄、卫国、中山国、宋国、鲁国等)。

  现列举一下春秋时期的一些诸侯国:

  秦、齐、晋、燕、楚、鲁、吴、越、宋、郑、鄫、邾(后改为邹)、莒、吕、许、虢、虞、州、淳于、杞、莱、萧、徐、舒、纪、谭、管、蔡、郧、蒋、芮、沈、曹、霍、庸、权、谢、巴、息、郤、邢、祝、鄣、聂、陈、薛、巩、叶、项、卫、滕、江、葛、戴、宿、遂、钟吾、炎、鄅、毕、申、罗、邓、绞、唐、刘、黄、厉(后改为随)、蓼、鄀、肥、鼓、中山、鄟、祝其、姒、蓐、耿、苏、冀、诸、共、井、缙、杨、邘、皖、邿、须句、郜、弦、郕、梁、向、凡、谷、赖、牟、柏、颛臾、焦、茅、滑、巢、雍、顿、黎、费、郇、胙、夔、郐、应、介、鄾、任、邳、胡、代、彭、苴、鱼、鱿、轸、扈、荀、桐、极、贾、祭、毛、根牟、甲父、绚、翨阳,有穷、道、微、柳、丰、六、瑕、姜、观、大庭、骀、岐、箕、莘、逼、倪。

  《仙剑奇侠传三》中的姜国

  见于《仙剑奇侠传三》,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

  游戏中的龙葵就是古姜国的公主,太子龙阳之妹。而龙阳是主角景天的前世。游戏中剑冢场景即古姜国的王宫。

  姜国一向以织染刺绣之术冠于天下,王后离又是当时第一刺绣高手,她的一方小小绣帕便价值千金。可王后自嫁入皇宫便封针罢绣,绣品传世甚少,价格更是远超珠宝玉器。

  后来杨国挥师进攻姜国,姜国不敌,向齐国求救,齐王竟然要求姜国王后绣一幅齐国的山川社稷图为条件,姜王本来不肯答应,但王后离十分忧心国事,让姜王答应下来。不过这么大的绣品,根本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离便将绣样誊在墙壁上,暗暗召集民间巧手女子,向她们传授技艺,就在一个小室里,日夜赶制。齐国要求两年绣好,这两年内,齐国派兵帮姜国防御边境,两年来倒也平安无事,但离却因为积劳成疾,在绣品即将完成的时候病故了……姜王也从此一病不起,政务由龙阳代理。后来姜王没能给齐国绣品,齐国也撤了兵,杨国军长驱直入,围困姜国国都长达半年。姜国百姓不得不易子而食。

  在龙阳22岁时,龙葵17岁,龙阳为解困救国,不顾祖规打开历代相传的魔剑手卷,开始招集方士铸魔剑。但魔剑需一自愿者以“处女之血”献祭,龙葵愿意以身殉剑,然而龙阳坚决反对。半年后剑未成而城陷,龙阳和姜王死去,姜国灭亡。龙葵因伤感哥哥的死去,一时冲动带着没成型的魔剑跳入剑炉,长宿剑中,因龙葵的处子之血结合无数怨灵使魔剑天成,一时天降血雨,杨军全数暴毙,史称“天剑之变”。

齐国原系周室分给功臣姜尚之封邑,在桓公时曾盛极于一时。到了春秋、战国之交,姜氏之国亦大权旁落,渐为卿大夫田氏所控

公元前391年,田成子的曾孙田和废掉齐康公。公元前386年,放逐齐康公于海滨,自立为国君。同年,周天子(周安王)正式册命田和为齐侯。公元前379年,齐康公死,姜氏齐国的历史就此结束。田氏完全取代了姜氏的政权,不过仍然保留「齐」作为国号,史称“田齐”。

我家阜阳,我奶奶没去世之前对我说,我们姜姓的祖籍在今,山东枣庄一带,我们是明朝朱元璋死后,下面的那

  因为姓姜,对姜姓的来龙去脉自然要作一些了解,并有了最初的自豪的感觉。不是老王卖瓜自卖自夸,姜姓不愧为中华民族最古老、最荣耀的姓...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