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所有皇帝的名字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5浏览:2收藏

中国古代所有皇帝的名字,第1张

1、秦朝

秦始皇帝嬴政

二世皇帝嬴胡亥

秦王嬴子婴

2、西汉

太祖/高皇帝(世称汉高祖)刘邦

孝惠皇帝刘盈

前少帝刘恭

后少帝刘弘

太宗/孝文皇帝刘恒

孝景皇帝刘启

世宗/孝武皇帝刘彻

孝昭皇帝刘弗陵

汉废帝/昌邑王刘贺

中宗/孝宣皇帝刘询

(高宗)/孝元皇帝刘奭

(统宗)/孝成皇帝刘骜

孝哀皇帝刘欣

(元宗)/孝平皇帝刘衎

孺子婴刘婴(王莽摄政。刘婴未称帝,仅为傀儡皇太子)

新朝

新皇帝王莽

玄汉

更始帝刘玄

赤眉汉

建世帝刘盆子

赵汉

汉嗣帝王郎

成家

成家公孙述

3、东汉

世祖/光武皇帝刘秀

显宗/孝明皇帝刘庄

肃宗/孝章皇帝刘炟

(穆宗)/孝和皇帝刘肇

孝殇皇帝刘隆

(恭宗)/孝安皇帝刘祜

前少帝北乡侯刘懿

(敬宗)/孝顺皇帝刘保

孝冲皇帝刘炳

孝质皇帝刘缵

(威宗)/孝桓皇帝刘志

孝灵皇帝刘宏

后少帝/弘农怀王刘辩

孝献(孝愍)皇帝刘协

4、三国魏

高皇帝曹腾

太皇帝曹嵩

太祖武皇帝曹操

高祖/文皇帝曹丕(资治通鉴记载为世祖)

烈祖/明皇帝曹睿

齐王曹芳

高贵乡公曹髦

元皇帝/陈留王曹奂

5、三国蜀

烈祖/昭烈皇帝/先主刘备

仁宗/孝怀皇帝/后主刘禅

6、三国吴

始祖武烈皇帝孙坚

太祖/大皇帝孙权

废皇帝/会稽王孙亮

太宗景皇帝孙休

末帝/乌程侯孙晧

7西晋

高祖/宣皇帝司马懿

世宗/景皇帝司马师

太祖/文皇帝司马昭

世祖/武皇帝司马炎

孝惠皇帝司马衷

赵王司马伦(篡位)

孝怀皇帝司马炽

孝愍皇帝司马邺

8、东晋

中宗/元皇帝司马睿

肃宗/明皇帝司马绍

显宗/成皇帝司马衍

康皇帝司马岳

孝宗/穆皇帝司马聃

哀皇帝司马丕

废帝/海西公司马奕

太宗/简文皇帝司马昱

烈宗/孝武皇帝司马曜

安皇帝司马德宗

恭皇帝司马德文

9、前凉

恒王张重华

哀王张曜灵

威王张祚

冲王张玄靓

悼王张天锡

10、后凉

太祖/懿武帝吕光

隐王吕绍

灵帝吕纂

末主吕隆

11、南凉

烈祖/武王 秃发乌孤

康王 秃发利鹿孤

景王 秃发傉檀

12、西凉

太祖/武昭王李暠

13、北凉

文王段业

太祖/武宣王沮渠蒙逊

哀王沮渠牧犍

14、前赵

高祖/光文帝刘渊

废帝刘和

烈宗/昭武帝刘聪

隐帝刘璨

襄宗刘曜

15、后赵

高祖/明帝石勒

太祖/武帝石弘

正帝石虎

成帝石世

仁武帝石遵

兴武帝石鉴

末帝石袛

16、前秦

高祖景明帝苻健

越厉王苻生

世祖/宣昭帝苻坚

哀平帝苻丕

太宗/高帝苻登

越厉王苻生

17、后秦

太祖/武昭皇帝姚苌

高祖/文桓皇帝姚兴

末主姚泓

18、西秦

高祖/武元王乞伏乾归

太祖/文昭王乞伏炽磐

厉武王乞伏暮末

19、前燕

高祖/武宣帝慕容皝

烈祖/景昭帝慕容隽

隐宗/幽帝慕容暐

20、后燕

世祖/成武皇帝慕容垂

烈宗/惠愍皇帝慕容宝

开封公慕容详

赵王慕容麟

中宗/昭武皇帝慕容盛

高宗/昭文皇帝慕容熙

景宗/惠懿皇帝慕容云

21、南燕

世宗/献武帝慕容德

太祖/穆帝慕容纳

文帝慕容超

22、北燕

太祖/文成皇帝冯跋

昭成皇帝冯弘

23、成汉

太宗/武帝李雄

哀帝李班

幽公李期

昭文帝李寿

归义侯李势

24南朝宋

高祖/武皇帝刘裕

少帝刘义符

太祖/文皇帝刘义隆

废帝刘劭(史称“元凶”)

世祖/孝武皇帝刘骏

前废帝刘子业

太宗/明皇帝刘彧

后废帝刘昱

顺皇帝刘准

25、南朝齐

太祖/高皇帝萧道成

世祖/武皇帝萧赜

前废帝/郁林王萧昭业

后废帝/海陵恭王萧昭文

高宗/明皇帝萧鸾

炀皇帝东昏侯萧宝卷

和皇帝萧宝融

26、南朝梁

高祖/武皇帝萧衍

临贺王萧正德

太宗/简文皇帝萧纲

豫章王萧栋

武陵王萧纪

世祖/孝元皇帝萧绎

闵皇帝/贞阳侯萧渊明

敬皇帝萧方智

废帝萧庄

27、西梁

中宗宣皇帝萧詧

世宗孝明皇帝萧岿

惠宗孝靖皇帝萧琮

萧铣

28、南朝陈

高祖/武皇帝陈霸先

世祖/文皇帝陈蒨

废帝陈伯宗

高宗/孝宣皇帝陈顼

长城炀公/后主陈叔宝

29、北朝北魏

太祖/道武皇帝拓跋珪

太宗/明元皇帝拓跋嗣

世祖/太武皇帝拓跋焘

南安隐王拓跋余

高宗/文成皇帝拓跋濬

显祖/献文皇帝拓跋弘

高祖/孝文皇帝元宏(原名拓跋宏)

世宗/宣武皇帝元恪

肃宗/孝明皇帝元诩

殇皇帝元姑娘(元诩之女)

幼主元钊

敬宗/孝庄皇帝元子攸

废帝/长广王元晔

烈宗/节闵皇帝元恭

安定王元朗

显宗/孝武皇帝/出皇帝元修

30、北朝东魏

孝静皇帝元善见

北朝西魏

文皇帝元宝炬

废帝元钦

恭皇帝元廓(拓跋廓)

31、北朝齐

高祖/神武皇帝高欢

世宗/文襄皇帝高澄

显祖/文宣皇帝高洋

废帝高殷

孝昭皇帝高演

世祖/武成皇帝高湛

后主高纬

安德王高延宗

幼主高恒

32、北朝周

太祖/文皇帝宇文泰

孝闵皇帝宇文觉

世宗/明皇帝宇文毓

高祖/武皇帝宇文邕

宣皇帝宇文赟

静皇帝宇文阐

33、隋朝

高祖/文皇帝杨坚

世祖/明皇帝/炀皇帝杨广

恭皇帝杨侑

皇泰帝杨侗

秦王杨浩

34、唐朝

高祖/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李渊

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李世民

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李治

则天顺圣皇后/则天大圣皇帝武曌/武则天(武周代唐)

中宗/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李显

殇皇帝李重茂

睿宗/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李旦

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李隆基

肃宗/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李亨

代宗/睿文孝武皇帝李豫

德宗/神武圣文皇帝李适[kuo]

顺宗/至德弘道大圣大安孝皇帝李诵

宪宗/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李纯

穆宗/睿圣文惠孝皇帝李恒

敬宗/睿武昭湣孝皇帝李湛

文宗/元圣昭献孝皇帝李昂

武宗/至道昭肃孝皇帝李炎

宣宗/圣武献文孝皇帝李忱

懿宗/昭圣恭惠孝皇帝李漼

僖宗/惠圣恭定孝皇帝李儇

昭宗/圣穆景文孝皇帝李晔

景宗/昭宣光烈孝皇帝/哀帝李柷[zhù]

35、大齐

承天应运启圣睿文宣武皇帝黄巢

36、五代后梁

太祖 神武元圣孝皇帝朱温(朱全忠、朱晃)

废帝/郢王朱友圭

末帝朱友贞(朱友瑱、朱瑱、朱友锽)

37五代后唐

太祖 武皇帝李克用

庄宗 光圣神闵孝皇帝李存勖

明宗 圣德和武钦孝皇帝李亶(李嗣源)

闵皇帝李从厚

末帝李从珂(本名王从珂)

38、五代后晋

高祖 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石敬瑭

出皇帝/少帝石重贵

39、五代后汉

高祖 睿文圣武昭肃孝皇帝刘暠(刘知远)

隐皇帝刘承佑

40、五代后周

太祖 圣神恭肃文武孝皇帝郭威

世宗 睿武孝文皇帝柴荣

恭皇帝柴宗训

41、辽朝

太祖 大圣大明神烈天皇帝耶律亿(耶律阿保机)

太宗 孝武惠文皇帝耶律德光

世宗 孝和庄宪皇帝耶律阮

穆宗 孝安敬正皇帝耶律璟

景宗 孝成康靖皇帝耶律贤

圣宗 文武大孝宣皇帝耶律隆绪

兴宗 神圣孝章皇帝耶律宗真

道宗 仁圣大孝文皇帝耶律洪基

恭宗 恭怀皇帝/天祚帝耶律延禧

42、北辽

宣宗 孝康皇帝耶律淳

德妃(萧普贤女,为皇太后,称制;期间遥奉耶律定为帝)

神宗(梁王)耶律雅里

英宗耶律术烈

43、西辽

德宗耶律大石

感天皇后萧塔不烟

仁宗耶律夷列

承天皇帝耶律普速完

末帝耶律直鲁古

恭帝屈出律

44、北宋

太祖 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赵匡胤

太宗 至仁应道神功圣德文武睿烈大明广孝皇帝赵炅(赵匡义、赵光义)

真宗 赝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赵恒

仁宗 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赵祯

英宗 体乾应历隆功盛德宪文肃武睿圣宣孝皇帝赵曙

神宗 绍天法古运德建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赵顼

哲宗 宪元继道显德定功钦文睿武齐圣昭孝皇帝赵煦

徽宗 体神合道骏烈逊功圣文仁德宪慈显孝皇帝赵佶

钦宗 恭文顺德仁孝皇帝赵桓

45、南宋

高宗 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赵构

简宗 靖文元懿殇孝皇帝赵旉

孝宗 绍统同道冠德昭功哲文圣武明圣成孝皇帝赵昚

光宗 循道宪仁明功茂德温文顺武圣哲慈孝皇帝赵惇

宁宗 法天备道纯德茂功仁文哲武圣睿恭孝皇帝赵扩

理宗 建道备德大功复兴烈文仁武圣明安孝皇帝赵昀

度宗 端文明武景孝皇帝赵禥

恭宗 孝恭懿圣皇帝赵显

端宗 裕文昭武湣孝皇帝赵昰

怀宗 恭文宁武哀孝皇帝赵昺

46、西夏

太祖 神武皇帝李继迁

太宗 光圣皇帝李德明

景宗 武烈皇帝李元昊

毅宗 昭英皇帝李谅祚

惠宗 康靖皇帝李秉常

崇宗 圣文皇帝李乾顺

仁宗 圣德皇帝李仁孝

桓宗 昭简皇帝李纯佑

襄宗 敬穆皇帝李安全

神宗 英文皇帝李遵顼

献宗 李德旺

末帝 李睍

47、大理

太祖 神圣文武帝段思平

文经帝段思英

圣慈文武帝段思良

至道广慈帝段思聪

应道帝段素顺

昭明帝段素英

宣肃帝段素廉

秉义帝段素隆

圣德帝段素真

天明帝段素兴

兴宗孝德帝段思廉

上德帝段廉义

广安帝杨义贞

上明帝段寿辉

保定帝段正明

大中帝高升泰

中宗文安帝段正淳

宪宗宣仁帝段正严

景宗正康帝段正兴

宣宗功极帝段智兴

享天帝段智廉

神宗天开帝段智祥

孝义帝段祥兴

天定贤王段兴智

48、金朝

太祖 应乾兴运昭德定功仁明庄孝大圣武元皇帝完颜旻(完颜阿骨打)

太宗 体元应运世德昭功哲惠仁圣文烈皇帝完颜晟

熙宗 弘基缵武庄靖孝成帝完颜亶

废帝/海陵炀王完颜亮

世宗 光天兴运文德武功圣明仁孝帝完颜雍

章宗 宪天光运仁文义武神圣仁孝帝完颜璟

卫绍王完颜允济

宣宗 继天兴统述道勤仁英武圣孝帝完颜珣

哀宗 敬天德运忠文靖武天圣烈孝庄皇帝完颜守绪

昭宗 定文匡武闵怀皇帝/末帝/后主完颜承麟

49、元朝

烈祖 神元皇帝孛儿只斤·也速该

太祖 法天启运圣武皇帝成吉思汗/孛儿只斤·铁木真

睿宗监国仁圣景襄皇帝孛儿只斤·拖雷

太宗 英文皇帝孛儿只斤·窝阔台

定宗 简平皇帝孛儿只斤·贵由

宪宗 桓肃皇帝孛儿只斤·蒙哥

世祖 圣德神功文武皇帝孛儿只斤·忽必烈

成宗 钦明广孝皇帝/完泽笃汗孛儿只斤·铁穆耳

武宗 仁惠宣孝皇帝孛儿只斤·海山

仁宗 圣文钦孝皇帝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

英宗 睿圣文孝皇帝孛儿只斤·硕德八剌

晋宗 致孝皇帝/泰定帝孛儿只斤·也孙铁木儿

兴宗 德孝皇帝/天顺帝孛儿只斤·阿刺吉八

文宗 圣明元孝皇帝孛儿只斤·图帖睦尔

明宗 翼献景孝皇帝孛儿只斤·和世琜

宁宗 冲圣嗣孝皇帝孛儿只斤·懿璘质班

惠宗 宣仁普孝皇帝/顺帝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

昭宗 武承和孝皇帝孛儿只斤·爱猷识理答腊

50、明朝

太祖 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朱元璋

惠宗 嗣天章道诚懿渊功观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恭闵惠皇帝朱允炆

成祖 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朱棣

仁宗 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朱高炽

宣宗 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朱瞻基

英宗 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朱祁镇

代宗 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显德崇孝景皇帝朱祁钰

宪宗 继天凝道诚明仁敬崇文肃武宏德圣孝纯皇帝朱见深

孝宗 达天明道纯诚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朱祐樘

武宗 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弘文思孝毅皇帝朱厚照

世宗 钦天履道英毅神圣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朱厚熜

穆宗 契天隆道渊懿宽仁显文光武纯德弘孝庄皇帝朱载垕

神宗 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朱翊钧

光宗 崇天契道英睿恭纯宪文景武渊仁懿孝贞皇帝朱常洛

熹宗 达天阐道敦孝笃友章文襄武靖穆庄勤悊皇帝朱由校

思宗 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朱由检

51、南明

安宗 处天承道诚敬英哲缵文备武宣仁度孝简皇帝朱由崧

绍宗 配天至道弘毅肃穆思文烈武敏仁广孝襄皇帝朱聿键

文宗 贞天应道昭崇德毅宁文宏武达仁闵孝节皇帝朱聿鐭

昭宗 应天推道敏毅恭俭经文纬武礼仁克孝匡皇帝朱由榔

52、清朝

太祖 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太宗 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爱新觉罗·皇太极

世祖 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爱新觉罗·福临

圣祖 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爱新觉罗·玄烨

世宗 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爱新觉罗·胤禛

高宗 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爱新觉罗·弘历

仁宗 受天兴运敷化绥猷崇文经武光裕孝恭勤俭端敏英哲睿皇帝爱新觉罗·颙琰

宣宗 效天符运立中体正至文圣武智勇仁慈俭勤孝敏宽定成皇帝爱新觉罗·旻宁

文宗 协天翊运执中垂谟懋德振武圣孝渊恭端仁宽敏庄俭显皇帝爱新觉罗·奕詝

穆宗 继天开运受中居正保大定功圣智诚孝信敏恭宽明肃毅皇帝爱新觉罗·载淳

德宗 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爱新觉罗·载湉

废帝(宣统皇帝)爱新觉罗·溥仪

皇帝是中国帝制时期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上古三皇五帝,如羲皇伏羲、娲皇女娲、黄帝轩辕、炎帝神农等都不是真正帝王,仅为部落首领或部落联盟首领,其“皇”或“帝”号,为后人所追加。夏朝君主称“后”,商朝君主称“帝”,周天子称“王”。战国诸侯大多僭越称王,尊周天子为“天王”。

秦王嬴政统一中国,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盖五帝”,创“皇帝”一词作为华夏最高统治者的正式称号。所以,秦始皇嬴政是中国首位皇帝,自称“始皇帝”。从此“皇帝”取代了“帝”与“王”,成为中国两千年多来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称呼。

参考资料:

,皇帝 (帝制时代最高统治者称号)

都城东京开封府时期,史称北宋

(公元960~1127年,共167年,历9帝)宋朝(北宋)开国皇帝 (太祖)赵匡胤(“胤”读yìn)

年号建隆(960~963年)、乾德(963~968年)、开宝(968~976年)

宋朝(北宋)第二位皇帝 (太宗)赵炅(太祖赵匡胤二弟),(“炅”是多音字,这里应该读jiǒng,明亮的意义,如“炅炅有神”)

宋朝(北宋)第三位皇帝 (真宗)赵恒(太宗赵炅三子)

宋朝(北宋)第四位皇帝 (仁宗)赵祯(真宗赵恒六子)

年号天圣(1023~1032年十一月)、明道(1032年十一月~1033年)、景祐(1034年~1038年十一月)、宝元(1038年十一月~1040年二月)、康定(1040年二月~1041年十一月)、庆历(1041年十一月~1048年)、皇祐(1049年~1054年三月)、至和(1054年三月~1056年九月)、嘉祐(1056年九月~1063年)

生卒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四月十四日~嘉佑八年(1063年)三月二十九日,终54岁。葬于永昭陵。

在位1023~崩,共42年,登基时13岁。

生平本名赵受益,立为皇太子后改为现名。

仁宗死前遗诏丧事从简。去世后全国百姓自发哀悼,连敌对国辽国皇帝(道宗)耶律洪基也握着大宋使者的手号啕痛哭道:“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还将仁宗赠送的御衣下葬为衣冠冢年年纪奠。

大事仁宗在位期间,发行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官)交子。

仁宗庆历年间,平民毕升在雕版印刷术的基础上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对人类文明进步进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仁宗期间,出了一批名人——廉官典范“包青天”包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倡导文章应明道、致用,领导北宋古文运动的欧阳修等等。

谥号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

传位侄(钜鹿郡公)赵曙(真宗之弟(商王)赵元份孙、(濮安懿王)赵允让十三子)宋朝(北宋)第五位皇帝 (英宗)赵曙(仁宗赵祯侄、真宗之弟(商王)赵元份孙、(濮安懿王)赵允让十三子)

年号治平(1064~1067年)

生卒1032年2月16日~1067年1月15日,终36岁。

在位嘉祐八年(1063年)~崩,共5年,登基时32岁。

生平即位后因尊生父还是仁宗为皇考的争论(濮议),和群臣、太后争论十多月。后因体弱,疑为心脑血管疾病驾崩。

英宗本人对于“北宋中兴”抱有极大期望,相对其子神宗,政治手段也更为成熟。无奈寿短,使得宋朝过早进入神宗朝,从而失掉了可能的中兴计划,为神宗朝王安石的变法提供了机会。

大事治平三年任命司马光设局专修《资治通鉴》,神宗元丰七年成书,神宗亲作序。

传位长子赵顼宋朝(北宋)第六位皇帝 (神宗)赵顼(英宗赵曙长子),(“顼”是多音字,该读xū或xù,他到底叫几声我还真不敢肯定,个人感觉应该是一声,否则他的儿子赵煦读音不就和他父皇一样了吗)

年号熙宁(1068~1077年)、元丰(1078~1085年)

生卒庆历八年(1048年)~元丰八年(1085年),终38年。葬于永裕陵。

在位1067年~崩,共19年。登基时20岁。

生平对宋朝积贫积弱深感忧心,而他素来都欣赏王安石的才干,故即位后命其推行变法,振兴大宋王朝,是为王安石变法,又称熙宁变法。但由于改革操之过急,不得其法,最终二十年后以失败收场。

励精图治灭西夏,但壮志未酬。

谥号绍天法古运德建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

传位六子(延安郡王)赵煦宋朝(北宋)第七位皇帝 (哲宗)赵煦(神宗赵顼六子)

年号元祐(1086年~1094年四月)、绍圣(1094年四月~1098年五月)、元符(1098年六月~1100年)

生卒1076年~元符三年(1100年),终25岁。葬于永泰陵。

在位元丰八年三月(1085年)~崩,共15年。登基时10岁。

生平登基时由高太后执政,任用保守派大官司马光为宰相。司马光一上台,就把神宗时的“王安石变法”(熙宁变法)全部废止。哲宗对于司马光与高太后的执政与压制深感不满。元祐八年(1093年),高太后死,哲宗亲政,追贬司马光,并贬谪苏轼、苏辙等旧党党人于岭南(今广西一带),重用革新派章惇、曾布等人,恢复王安石变法中的保甲法、免役法、青苗法等,减轻农民负担,使国势有所起色。次年改元“绍圣”,并停止与西夏谈判,多次出兵讨伐西夏,迫使西夏向宋朝乞和。

哲宗是宋朝较有作为的皇帝。但是由于在新党与旧党之间的党争不但没有获得解决,反而在哲宗当政期间激化,种下了北宋灭亡的种子。

谥号宪元继道显德定功钦文睿武齐圣昭孝皇帝

传位无子嗣,传位于弟赵佶宋朝(北宋)第八位皇帝 (徽宗)赵佶(哲宗赵煦弟、神宗赵顼十一子),(“佶”读jí)

年号建中靖国(1101年)、崇宁(1102年~1106年)、大观(1107年~1110年)、政和(1111年~1118年十月)、重和(1118年十一月~1119年二月)、宣和(1119年二月~1125年)

生卒元丰年间(1082年)~天会十三年(绍兴五年,1135年)四月,终54岁。被俘后病死于五国城(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依兰县)。照当地习俗火葬(这在我国历史上是罕见的)。

在位1100~1125年,共25年,登基时19岁。

生平徽宗生前积极致力于发展书画艺术,广收字画古物,扩充翰林图画院(宫廷书画院),培养选拔书画人才。徽宗本人的艺术造诣相当相当高,是我国著名的书画家,作品非常多,流传到今天的作品也很多,并且都是国宝级的。自创书法字体——“瘦筋体(瘦金体)”(这种毛笔字体看上去像是用钢笔写的,看上去很“清爽”,属于“楷体”的一个变种),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的“清明上河图”五个字,即为徽宗本人用瘦金体所书。关于徽宗在艺术方面成就,即使使用本篇文章全部篇幅来介绍也不一定够用。

徽宗对足球运动(蹴鞠)也很感趣,草民高俅(史上确有其人)因也踢得一脚好球而深得徽宗喜爱,在徽宗登基后最终被提拔为开府仪同三司(一品官),这点很多文献及文学作品(如《水浒传》)中都有提到。

但是,做为一名帝王来说,他的首要工作应该是带领人民“奔小康、构建和谐社会”,而不应“不务正业”,但徽宗恰恰正是这样的人。他是我国历史上失败得不能再失败的一个皇帝,昏君一个,根本不是当皇帝的料儿。他当皇帝如果能有他画画的十分之一用心,也不至于国破被俘,我国历史也会被改写的。

大事见“(钦宗)赵恒生平及大事”

徽宗时,爆发了著名的方腊起义及规模较小的宋江起义,根据这两个历史事件及当时的社会背景,于明朝初年经艺术加工后被写成了长篇古典小说《水浒传》,一般认为作者是罗贯中,或其老师施耐庵,或由二人合作完成。

谥号体神合道骏烈逊功圣文仁德宪慈显孝皇帝

传位长子赵恒宋朝第九位皇帝、北宋末代皇帝 (钦宗)赵桓(徽宗赵佶长子)

年号靖康(1126年~1127年四月)

生卒1100~1156或1161年,终60岁左右(死期不详)。

在位1126~1127年,共2年,登基时27岁。

生平及大事宣和七年(1125年),金人南下入侵,徽宗无法应对,于腊月急忙传位于儿子赵恒,自己则当上了“太上皇”,并带了蔡京、童贯、蔡攸等一帮亲信逃命到南方。赵桓接过了父亲徽宗的乱摊子,即了皇帝位,是为钦宗。即位后立刻贬蔡京、童贯等人,然后重用李纲抗金。但他懦弱无能,优柔寡断。后来听从奸臣谗言,罢免了李纲,向金人求和。靖康元年(1126年),徽宗回到了都城东京(汴梁)。同年八月,金人再次大兵压境并于十一月兵临东京城下,钦宗入金营下跪求降,但未果。靖康二年(1127年),钦宗二次入金营谈判,但从此被扣留。同年四月,金人将被俘的钦、徽二帝及皇子、皇孙、后妃、公主、宫女、大臣(包括秦桧)、内侍、僧道、医卜、娼优、百工、技艺、民间少女等共3000多人以及掠夺的巨多金银财宝、古玩字画等等等等返回金国。这一事件史称“靖康之变”。同年,(金太宗)完颜晟下诏废徽、钦二帝,贬为庶人,强行脱去二帝龙袍。册封宋臣张邦昌为帝,国号“大楚”,北宋就此灭亡。

靖康二年七月,二帝被上迁到中京(今北京)。

靖康三年(天会六年,1128年)八月二十一日抵达金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哈城区)。二十四日,二帝著素服跪拜太祖庙,行“牵羊礼”,在乾元殿拜谒金太宗。(金太宗)完颜晟封徽宗为昏德公,钦宗为重昏侯,十月,二帝迁往韩州(今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偏脸城)。

天会八年(1130年)七月,又将二帝迁到五国城(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依兰县城北旧古城)软禁。

天会十三年(绍兴五年,1135年)四月,徽宗病死于五国城,死后被金人焚烧制成灯油。

大约在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六月,钦宗去世。死因众说纷纭,《大宋宣和遗事》中说是金国皇帝完颜亮叫当时57岁的钦宗和81岁耶律延禧去比赛马球,钦宗从马上跌下来,被马乱践而死(耶律延禧企图纵马冲出重围逃命,结果被乱箭射死)。五年后的绍兴三十一年(正陵六年,1161年)钦宗死讯才传到南宋,这使得对于钦宗去世于1156年还是1161年也产生争议(耶律延禧是辽国末代皇帝,也为金国俘虏。但《辽史》则称其早在金太宗天会六年(1128年)就病死了,死时只有54岁,而不是《大宋宣和遗事》中说的81岁,二者差了相当大)。

故,钦、徽二帝至死也没有回到大宋国土。

谥号恭文顺德仁孝皇帝

传位宋(北宋)亡后,其弟(康王)赵构南迁都城称帝,另起炉灶延续赵宋王朝,统治南部残存的半壁江山,史称“南宋”。=============== 北宋至此灭亡,我中原淮河以北大片国土被外族侵占,人民涂炭。 ===============都城临安时期,史称“南宋”

(公元1127~1279年,共153年,历9帝)宋朝第十位皇帝、南宋开国皇帝 (高宗)赵构(徽宗赵佶九子、钦宗赵恒弟)

年号建炎(1127年五月~1130年)、绍兴(1131~1162年)

生卒1107~1187年。终81岁,为宋帝之最,这个寿命在我国所有的帝王里可以排在第四,即使在医疗卫生水平发达的今天也算是高寿了。葬于永思陵(今浙江省绍兴市宝山)。

在位1127年~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共36年,登基时21岁。

生平及大事靖康之变时(1126年),(康王)赵构以亲王身分在金营中为人质,但金人怀疑他并非皇子而被遣还。之后金人马上发现是自己看走眼了,遂以大兵追赶,但最终还是被赵构逃脱到了南方,事后他自己还虚构了一个荒诞的“泥马渡康王”的故事来告诉别人是神灵助他大难不死。种种经历使得赵构的后半生对金人闻风丧胆。

建炎元年五月初一庚寅日(1127年6月12日),赵构南逃到南京应天府(今河南省商丘市,不是今江苏省南京市)登基称帝,改元“建炎”,建立南宋,后定都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遥尊被掳到金国的生母韦氏为“宣和皇后”,封自己的外祖父韦安道为郡王,亲属三十人均任官职。并且从此不断派遣使者到金国求和要迎韦氏回南宋。赵构能当上皇帝完全是因为他是(徽宗)赵佶31个儿子中唯一逃过劫难的皇子。

虽然也算是一朝的开国皇帝,但高宗的这个开国皇帝显然做得太差劲了,背上了千古骂名、遗臭万年:

绍兴十年(1140年),金军大举入侵,宋军在反击金军南下的战役中,取得了顺昌、郾城等役的胜利,岳飞军收复西京(洛阳),前锋直抵朱仙镇,离原宋都城东京开封府(此时已被金人改称为汴京)仅45里之遥,已有收复的机会。但高宗却唯恐有碍对金的和议,他与秦桧迫令张俊、杨沂中、岳飞等撤军,完颜宗弼(金兀术)则乘机率重兵进军淮南,形成大军压境之势。为了彻底求和,高宗召韩世忠、张俊、岳飞三大将入朝,明升官职实解兵权。同时还撤销了专为对金作战而设置的三个宣抚司。

绍兴十一年,被金人关押在五国城的高宗生母韦氏托人送信给高宗,高宗在得知生父徽宗已死后,以能接回自己母亲为条件与金国订立和议誓约,即《绍兴和议》。金人提出的条件包括杀岳飞等人,以防止十万岳家军攻入黄河以北。

绍兴十一年除夕夜(1142年1月27日),高宗和宰相秦桧以“莫须有”(大概可能吧、也许有吧的意思)的罪名杀岳飞、岳云父子及部将张宪于都城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

至此,高宗和宰相秦桧以称臣赔款,割让从前被岳飞收复的唐州、邓州以及商州、秦州的大半为代价,签定《绍兴和议》,两国东以淮河,西以大散关为界。高宗也于处死岳飞后立刻马不停蹄地成功迎回生母韦氏。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绍兴和议》被(金海陵王)完颜亮撕毁。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六月,高宗以“倦勤”想多休养为由禅位给养子(太子)赵眘,是为孝宗。孝宗登基后马上为岳飞等人平反,赵构却没发表任何意见,既不支持,也不阻挠。这也就说明,对于岳飞的错杀,高宗心里是非常清楚的。

高宗和其父徽宗一样,也为我国著名书法家,只要没什么大事就天天练字。元代书法大家赵孟頫早年即以高宗书法为榜样。

如果非要说出(高宗)赵构对党国和人民做过哪些积极的贡献的话,那一个就他成功地保住了自己的性命逃到了南方,保住了赵家的龙脉,延续了赵宋王朝政府,使得至少我大半江山还在我汉人政权统治下。再一个,就是他晚年英明地将帝位传给了养子,即后来的(孝宗)赵眘(事后历史证明赵眘是个明君),并且难能可贵的是(高宗)赵构是(太宗)赵炅的后人,而赵眘并不是(太宗)赵炅的这一支,而是(太祖)赵匡胤的后代(虽然赵眘也为皇室宗亲,但血缘关系已经和赵构远得可以忽略不计了,而高宗却正是将帝位传给了这一个几乎和自己没什么血缘关系、另外宗族的“陌生人”,可以看出高宗的胸襟还是很什么的)。

谥号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

传位元懿太子夭折后无子嗣(高宗当年逃命时被金人吓得没了生育能力),传位于养子赵眘。宋朝第十一位皇帝、南宋第二位皇帝 (孝宗)赵昚(高宗赵构养子、太祖赵匡胤次子(秦王)赵德芳的七世孙,秀安僖王赵子偁子),(“眘”读shèn,同慎)

年号隆兴(1163年~1164年)、乾道(1165年~1173年)、淳熙(1174年~1189年)

生卒建炎元年十月廿二(1127年11月27日)~绍熙五年六月初九(1194年6月28日),终67岁。葬于永阜陵。

在位1162年~淳熙十六年(1189年),共27年,登基时35岁。

生平本名赵伯琮,入宫时更名赵瑗、过继高宗时更名赵玮、立为皇太子时更为现名。

孝宗是宋朝较有作为的皇帝。登基后立志光复中原、收复河山,遂平反岳飞,谥号武穆,追封为鄂国公。并命令老将张浚北伐中原,但在符离遭遇金军阻击,大败。接着金军趁胜追击,南宋军队损失惨重。

孝宗被迫于隆兴二年(1164年)和金国签订“隆兴和议”。次年改元“乾道”,并又任用王淮理财备战。乾道年间,由于没有战事的干扰,孝宗专心理政,百姓富裕,五谷丰登,太平安乐,一改高宗朝时贪污腐朽的局面。由于孝宗治国有方,所以使南宋出现“干淳之治”的小康局面。

虽然不是高宗亲生而只是养子,但孝宗对养父仍非常孝敬,被尊为“孝宗”名符其实。淳熙十四年(1187年)十月,高宗病卒,孝宗为了服丧,让太子赵惇参预政事。淳熙十六年(1189年)二月又禅位于太子,是为光宗,孝宗自称太上皇,闲居重华殿,继续为高宗服丧。

尽管孝宗本人很孝,但他的儿子光宗却不像他这样。与父不和,长年不去探望孝宗。为此孝宗郁闷致病而崩。

从孝宗起之后的南宋皇帝都是(太祖)赵匡胤的后代。

谥号绍统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圣成孝皇帝

传位禅位于三子赵惇宋朝第十二位皇帝、南宋第三位皇帝 (光宗)赵惇(孝宗赵昚三子),(“惇”读dūn)

年号绍熙(1190~1194年)

生卒1147~庆元六年(1200年)春,终54岁。葬于永崇陵(今浙江省绍兴市宝山)。

在位1189~绍熙五年(1194年),共5年,登基时43岁。

生平体弱多病,没有安邦治国之才,是一们比较昏庸的皇帝。听取奸臣谗言,罢免辛弃疾等主战派大臣,又由心狠手辣的皇后李凤娘来执政,奸佞当道,朝政从孝宗时的清明转向腐败,光宗自己却不思朝政,沉湎于酒色之中。

光宗历来就与孝宗不和,孝宗逊位后他长期不去探望。绍熙五年(1194年),孝宗得病,光宗既不请人看病也不去探望,乃至孝宗病逝他也不服丧。因此,大臣韩侂胄和赵汝愚经过太皇太后的允许,发动政变逼迫光宗退位。光宗只好让位于太子赵扩,自己闲居临安寿康宫,自称“太上皇”。赵扩主持完爷爷孝宗的葬礼后登基称帝,是为宁宗。

谥号循道宪仁明功茂德温文顺武圣哲慈孝皇帝

传位次子赵扩宋朝第十三位皇帝、南宋第四位皇帝 (宁宗)赵扩(光宗赵惇次子)

年号庆元(1195年~1201年)、嘉泰(1201年~1204年)、开禧(1205年~1207年)、嘉定(1208年~1224年)

生卒1168~1224年,终58岁。葬于永茂陵。

在位1194~崩,共31年,登基时27岁。

生平及大事因其父光宗不守孝道,大臣韩侂胄和赵汝愚经过太皇太后的允许,发动政变逼迫光宗退位。光宗只好让位于太子赵扩,自己闲居临安寿康宫,自称“太上皇”。赵扩主持完爷爷孝宗的葬礼后登基称帝。

宁宗在统治初期由于韩侂胄的作用对金朝持对抗态度,他追封岳飞为鄂王,剥夺秦桧的所有封职。但是1206年韩侂胄北伐失败后宁宗改变了政策。1207年11月他的皇后杨氏与史弥远一起秘密策划利用韩战败的机会谋杀了韩并将其首级送往金朝作为谢罪。1208年在史弥远的操纵下宁宗与金朝达成了嘉定和议,向金朝称伯,自己称侄,又向金朝进贡金银。韩侂胄死后史弥远成为宁宗的宰相兼枢密使,独揽宋朝大政。史弥远恢复了秦桧的王爵和官职。

宁宗时期,宋朝比较安定,百姓比较富裕。宁宗还恢复理学地位。

谥号法天备道纯德茂功仁文哲武圣睿恭孝皇帝

传位宁宗先后有8个儿子,但都未及成年就夭折了,他立赵竑为养子和太子,但因为赵竑对史弥远专权不满,因此宁宗崩后宰相史弥远废黜了赵竑,另立宁宗养子赵昀为皇帝。宋朝第十四位皇帝、南宋第五位皇帝 (理宗)赵昀(宁宗赵扩养子),(“昀”读yún)

年号宝庆(1225年~1227年)、绍定(1228年~1233年)、端平(1234年~1236年)、嘉熙(1237年~1240年)、淳祐(1241年~1252年)、宝祐(1253年~1258年)、开庆(1259年)、景定(1260年~1264年)

生卒1205~1264年,终60岁。

在位1224~崩,共41年,登基时19岁。

生平本名赵与莒,过继沂王时更名赵贵诚,过继宁宗后更为现名。本不是皇子,宁宗死后,宰相史弥远篡诏废太子赵弘,而立赵贵诚为帝,是为理宗。

理宗十分无能,登基后将所有国家事物都交给史弥远,自己对政务完全不过问,直到1233年史死后理宗才开始亲政,但他依然对政治不感兴趣,将国家大事交给他的宰相丁大全处理,他本人崇拜理学。1234年南宋联蒙古国灭金。1259年,蒙古攻鄂州,宰相贾似道以理宗名向蒙古称臣,并将长江以北的土地完全割让给蒙古。

元朝时西藏喇嘛教僧人杨琏真伽盗掘南宋六陵,见理宗尸身保存完好,将尸体倒挂在树上三天,结果流出水银,又以理宗头盖骨奉给帝师八思巴为饮器,是为骷髅碗。明朝时(太祖)朱元璋得知此事,“叹息久之”,派人找回理宗的头颅,于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以帝王礼葬于应天府(今南京),次年又将理宗的头骨归葬到绍兴永穆陵旧址。

谥号建道备德大功复兴烈文仁武圣明安孝皇帝

传位元子嗣,传位于侄赵孟启宋朝第十五位皇帝、南宋第六位皇帝 (度宗)赵禥(理宗赵昀侄),(“禥”读qí,同“祺”)

年号咸淳(1265~1274年)

生卒1240~1274年,终35岁。葬于永绍陵。

在位1264~1274年,共10年,登基时25岁。

生平原名赵孟启,1251年赐名赵孜,1253年立为皇子后赐现名。

度宗年少时聪慧,但长大后昏庸无能。即位后北方元军大举南下,多次出兵进攻南宋,宋廷虽腐朽,但是广大军民的抵抗,使得元军不得不撤回。国难当头他却将军国大权交给奸臣贾似道,元军猛攻襄樊,决定了南宋小朝廷兴亡役,然而贾似道密而不报,还说已经取胜,度宗在完全不予以审问的情况下竟对此言深信不疑。最后元军于咸淳十年(1274年)初攻破围攻5年的襄樊,为宋朝敲响丧钟,宋度宗闻知顿时昏倒,但是他仍然借酒浇愁。不久就因酒色过度而死。使得宋朝最终走向灭亡,

谥号端文明武景孝皇帝

传位次子赵隰宋朝第十六位皇帝、南宋第七位皇帝 (恭帝)赵隰(度宗赵孟启次子、端宗赵昰之弟、宋末帝赵昺兄),(“隰”读xí)

年号德祐(1275~1276年四月)

生卒1271年~1323年,终52岁。

在位1274~1276年,共3年,登基时3岁。

生平德祐二年(1275年),都城临安(今杭州市)被伯颜率领的元朝大军占领,5岁的恭帝和谢太后出城投降。遂北上入觐(元世祖)忽必烈于上都(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大安殿,忽必烈封恭帝为瀛国公。后入吐蕃(今西藏自治区),成为萨斯迦大寺住,尝取汉藏佛经互译比勘,校订异文。法号合尊。元英宗至治三年(1323年)四月,因聚众谋反罪名于河西被赐死。

谥号孝恭懿圣皇帝

传位兄赵昰宋朝第十七位皇帝、南宋第八位皇帝 (端宗)赵昰(恭帝赵隰兄),(“昰”读shì,同“是”)

年号景炎(1276年五月~1278年四月)

生卒1268~1278年,终10岁。葬于永福陵(今广东省江门市)。

在位1276~1278年,共3年。被立为帝时7岁。

生平及大事恭帝被俘后,其两个异母兄弟(益王)赵昰和(广王)赵昺在国舅杨亮节、朝臣陆秀夫、张世杰、陈宜中和文天祥等人的护卫下南逃。在金华,赵昰被封为天下兵马都元帅,赵昺为副元帅(晋升为卫王)。1276年,刚满7岁的赵昰在福州即皇帝位,是为端宗,改元“景炎”。元军统帅伯颜欲对宋朝皇室斩草除根,故对端宗的南宋流亡小朝廷穷追不舍。景炎三年(1278年),端宗死。

谥号裕文昭武愍孝皇帝

传位弟赵昺宋朝(南宋)末代皇帝 (永国公、信王、广王、宋卫王、宋帝昺、宋少帝、宋幼主)赵昺(度宗赵禥子、端宗赵昰弟),(“昺”读bǐng,光明的意思)

年号祥兴(1278年五月~1279年二月)

生卒1271~1279年,终8岁。

在位1278~1279,共1年。被立为帝时7岁。

生平及大事。恭帝被俘后,其两个异母兄弟(益王)赵是和(广王)赵昺在国舅杨亮节、朝臣陆秀夫、张世杰、陈宜中和文天祥等人的护卫下南逃。在金华,赵昰被封为天下兵马都元帅,赵昺为副元帅(晋升为卫王)。

端宗死后,南宋军心涣散,无心恋战,当时陆秀夫在碙州梅蔚(今香港大屿山梅窝或广州市)拥立赵昺做皇帝,改元“祥兴”,并逃往崖山(今广东省新会市南海滩)避难。元朝命令大将张弘范大举进攻崖山的赵昺小朝廷。当时的宋军还未到岸,一行人还在海上。宋军水师在张世杰的指挥下进行顽抗,在崖门海域里与元朝军队交战,史称“崖门战役”,结果宋军全军覆灭。

公元1279年3月19日,43岁的丞相陆秀夫见大势已去,背着8岁的小皇帝赵昺跳海殉国,二人壮烈牺牲。随行十多万军民在敌军面前不做亡国之臣、与国家生死与共,相继跳海殉国。宋王朝灭亡。

  朝代 起讫年代 都城 今地 开国皇帝 备注

  夏朝 约前2146-1675年 阳城 河南登封 禹 亡于商

  商朝 约前1675-前1046年 亳 河南商丘 汤 亡于周

  周 西周 约前1046-前771年 镐 陕西西安 周武王 (亡于犬戎)东迁

  东周 前770-前256年 雒邑 河南洛阳 周平王 亡于秦

  春秋 前770-前476年

  查看春秋>>

  战国 前475-前221年

  查看战国>>

  秦朝 前221-前207年 咸阳 陕西咸阳 始皇帝赵政 亡于汉朝

  汉 西汉 前206-公元8年 长安 陕西西安 汉高帝刘邦

  新朝 9-23年 王莽

  东汉 25-220年 雒阳 河南洛阳 汉光武帝刘秀 亡于魏

  三国 魏 220-265年 洛阳 河南洛阳 魏文帝曹丕 亡于晋

  蜀汉 221-263年 成都 四川成都 汉昭烈帝刘备 亡于魏

  吴 222-280年 建业 江苏南京 吴大帝孙权 亡于晋

  晋 西晋 265-316 洛阳 河南洛阳 晋武帝司马炎 亡于赵

  东晋 317-420 建康 江苏南京 晋元帝司马睿 亡于刘宋

  十六国 304-439

  南朝 宋 420-479 建康 江苏南京 宋武帝刘裕 亡于齐

  齐 479-502 建康 江苏南京 齐高帝萧道成 亡于梁

  梁 502-557 建康 江苏南京 梁武帝萧衍 亡于陈

  陈 557-589 建康 江苏南京 陈武帝陈霸先 亡于隋

  北朝 北魏 386-534 平城 山西大同 魏道武帝拓跋珪 分裂成东西魏

  东魏 534-550 邺 河北临漳 魏孝静帝元善见 亡于齐

  西魏 535-556 长安 陕西西安 魏文帝元宝炬 亡于周

  北齐 550-577 邺 河北临漳 齐文宣帝高洋 亡于周

  北周 557-581 长安 陕西西安 周孝闵帝宇文觉 亡于隋

  隋朝 581-618 大兴 陕西 隋文帝杨坚 亡于唐

  唐朝 618-907 长安 陕西西安 唐高祖李渊 亡于后梁

  五代十国 后梁 907-923 汴京 河南开封 梁太祖朱晃 亡于后梁

  后唐 923-936 洛阳 河南洛阳 唐庄宗李存勖 亡于后晋

  后晋 936-947 汴京 河南开封 晋高祖石敬瑭 亡于契丹

  后汉 947-951 汴京 河南开封 汉高祖刘暠 亡于后周

  后周 951-960 汴京 河南开封 周太祖郭威 亡于宋

  宋 北宋 960-1127 开封 河南开封 宋太祖赵匡胤 亡于金

  南宋 1127-1279 临安 浙江杭州 宋高宗赵构 亡于元

  辽国 907-1125 皇都 辽宁 辽国耶律阿保机 亡于金

  大理 937-1254 太和城 云南大理

  西夏 1032-1227 兴庆府 宁夏银川 亡于蒙古

  金国 1115-1234 会宁 黑龙江阿城 金太祖完颜旻 亡于蒙古

  元朝 1271-1368 大都 北京 元世祖忽必烈 亡于明

  明朝 1368-1644 北京 北京 明太祖朱元璋 (前期定都南京,朱棣迁往北京)亡于清

  清朝 1616-1911 北京 北京 皇太极 (皇太极迁盛京 辽宁沈阳、顺治迁往北京)亡于民国

  中华民国 1912-1949 南京 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1日成立。 首都北京,国花牡丹。

  中国历代皇帝名字及年号

  历代皇帝年号

  中国历代皇帝谥号考

  民无能名曰神

  靖民则法曰皇 化合神者曰皇

  德象天地曰帝 德合天者曰帝

  仁义所往曰王

  立志及觽曰公

  执应八方曰侯

  赏庆刑威曰君 从之成髃曰君

  扬善赋简曰圣 敬宾厚礼曰圣

  照临四方曰明 谮诉不行曰明 果虑果远曰明

  经纬天地曰文 道德博闻曰文 学勤好问曰文 慈惠爱民曰文 愍民惠礼曰文 赐民爵位曰文

  绥柔士民曰德 谏争不威曰德

  刚强直理曰武 威强敌德曰武 克定祸乱曰武 刑民克服曰武 夸志多穷曰武

  安民立政曰成

  渊源流通曰康 温柔好乐曰康 安乐抚民曰康 合民安乐曰康

  布德执义曰穆 中情见貌曰穆

  容仪恭美曰昭 昭德有劳曰昭 圣闻周达曰昭

  治而无眚曰平 执事有制曰平 布纲治纪曰平 克定祸乱曰平

  由义而济曰景 耆意大虑曰景 布义行刚曰景

  清白守节曰贞 大虑克就曰贞 不隐无屈曰贞

  辟土服远曰桓 克敬动民曰桓 辟土兼国曰桓

  能思辩觽曰元 行义说民曰元 始建国都曰元 主义行德曰元

  秦朝历代皇帝年号

  始皇帝赢政

  (前259-前210年)

  秦二世胡亥

  (前230-前207)

  6 汉历代皇帝年号

  61 西汉历代皇帝年号

  汉高帝 刘邦

  汉惠帝 刘盈

  汉高后 吕稚(太后称制)

  汉少帝 刘恭

  汉少帝 刘弘

  汉文帝 刘恒

  汉景帝 刘启

  汉武帝 刘彻

  汉昭帝 刘弗陵

  昌邑王 刘贺

  汉宣帝 刘询

  汉元帝 刘奭

  汉成帝 刘骜

  汉哀帝 刘欣

  汉平帝 刘衍

  孺子 刘婴

  更始帝 刘玄

  62 新朝

  新朝 王莽

  63 东汉历代皇帝年号

  汉光武帝 刘秀

  汉明帝 刘庄

  汉章帝 刘炟

  汉和帝 刘肇

  汉殇帝 刘隆

  汉安帝 刘祜

  汉少帝 刘懿

  汉顺帝 刘保

  汉冲帝 刘炳

  汉质帝 刘缵

  汉桓帝 刘志

  汉灵帝 刘宏

  汉后少帝 刘辩

  汉献帝 刘协

  7 三国

  71 魏

  魏武帝 曹操 (为追谥,生前未即位)

  魏文帝 曹丕

  魏明帝 曹睿

  魏少帝 曹芳 (邵陵厉公)

  高贵乡公 曹髦

  魏元帝 曹奂

  72 蜀汉

  汉昭烈帝 刘备

  汉后主 刘禅

  73 吴

  长沙桓王 孙策

  吴大帝 孙权

  吴废帝 孙亮

  吴景帝 孙休

  吴末帝 孙皓

  8 晋朝

  81 西晋

  宣帝 司马懿

  景帝 司马师

  文帝 司马昭(以上三帝为追谥,生前未即位)

  武帝 司马炎

  惠帝 司马衷

  怀帝 司马炽

  愍帝 司马邺

  82 东晋历代皇帝年号

  元帝 司马睿

  明帝 司马绍

  成帝 司马衍

  康帝 司马岳

  穆帝 司马聃

  哀帝 司马丕

  海西公 司马奕

  简文帝 司马昱

  孝武帝 司马曜

  安帝 司马德宗

  恭帝 司马德文

  821 十六国

  8211 成汉

  (成)景帝 李特

  (成)武帝 李雄

  (成)哀帝 李班

  (成)幽公 李期

  (汉)昭文帝 李寿

  (汉)末主 李势

  8212 汉(前赵)

  (汉)光文帝 刘渊

  (汉)昭武帝 刘聪

  (汉)隐帝 刘粲

  (前赵)刘曜

  8213 后赵

  明帝 石勒

  海阳王 石弘

  武帝 石虎

  义阳王 石世

  新兴王 石尊

  石鉴

  石祗

  8214 前凉

  武公(明王) 张轨

  元公 张实

  成王 张茂

  忠成公(文王) 张骏

  敬烈公(桓王) 张重华

  哀公 张耀灵

  威王 张祚

  敬悼公(冲王) 张玄靓

  悼公 张天锡

  8215 后凉

  懿武帝 吕光

  隐王 吕绍

  灵帝 吕纂

  建康公 吕隆

  8216 西凉

  武昭王 李暠

  李歆

  李恂

  8217 南凉

  武王 秃发乌孤

  康王 秃发利鹿孤

  景王 秃发傉檀

  8218 北凉

  建康公 段业

  武宣王 沮渠蒙逊

  哀王 沮渠牧犍

  8219 前燕

  襄公 慕容廆

  文明帝 慕容皝

  景昭帝 慕容儁

  幽帝 慕容暐

  82110 后燕

  成武帝 慕容垂

  惠愍帝 慕容宝

  昭武帝 慕容盛

  惠文帝 慕容熙

  82111 西燕

  慕容泓

  威帝 慕容冲

  段随

  慕容觊

  慕容望

  慕容忠

  慕容永

  82112 北燕

  惠懿帝 高云

  文成帝 冯跋

  昭成帝 冯弘

  82113 南燕

  献武帝 慕容德

  末主 慕容超

  82114 夏

  武烈帝 赫连勃勃

  平原王 赫连昌

  昌定王 赫连定

  82115 前秦

  苻洪

  景明帝 苻健

  厉王 苻生

  宣昭帝 苻坚

  苻宏

  哀平帝 苻丕

  高帝 苻登

  末主 苻崇

  82116 后秦

  武昭帝 姚苌

  文桓帝 姚兴

  末主 姚泓

  82117 西秦

  宣烈王 乞伏国仁

  武元王 乞伏乾归

  文昭王 乞伏炽盘

  末主 乞伏慕末

  82118 冉魏

  武悼天王 冉闵

  82119 代国

  拓跋猗卢

  拓跋普根

  拓跋始生

  平文帝 拓跋郁律

  惠帝 拓跋贺傉

  炀帝 拓跋纥那

  烈帝 拓跋翳槐

  昭成帝 拓跋什翼犍

  82120 吐谷浑

  参见吐谷浑首领列表

  9 南北朝

  91 南朝

  911 宋

  武帝 刘裕

  少帝 刘义符

  文帝 刘义隆

  太子 刘劭

  孝武帝 刘骏

  前废帝 刘子业

  明帝 刘彧

  后废帝 刘昱

  顺帝 刘淮

  912 齐

  高帝 萧道成

  武帝 萧赜

  郁林王 萧昭业

  海陵王 萧昭文

  明帝 萧鸾

  东昏侯 萧宝卷

  和帝 萧宝融

  913 梁历代皇帝年号

  武帝 萧衍

  临贺王 萧正德

  简文帝 萧纲

  豫章王 萧栋

  武陵王 萧纪

  元帝 萧绎

  闵帝 萧渊明

  敬帝 萧方智

  宣帝 萧言

  明帝 萧岿

  后主 萧琮

  914 陈

  武帝 陈霸先

  文帝 陈蒨

  废帝 陈伯宗

  宣帝 陈顼

  后主 陈叔宝

  92 北朝

  921 北魏

  道武帝 拓跋珪

  明元帝 拓跋嗣

  太武帝 拓跋焘

  南安王 拓跋余

  文成帝 拓跋浚

  献文帝 拓跋弘

  孝文帝 元宏

  宣武帝 元恪

  孝明帝 元诩

  幼主 元钊

  孝庄帝 元子攸

  长广王 元晔

  节闵帝 元恭

  安定王 元朗

  孝武帝 元攸

  922 东魏

  孝静帝 元善见

  923 西魏

  文帝 元宝炬

  废帝 元钦

  恭帝 拓跋廓

  924 北齐

  文宣帝 高洋

  废帝 高殷

  孝昭帝 高演

  武成帝 高湛

  后主 高纬

  安德王 高延宗

  幼主 高恒

  范阳王 高绍义

  925 北周

  文帝 宇文泰

  孝闵帝 宇文觉

  明帝 宇文毓

  武帝 宇文邕

  宣帝 宇文赟

  静帝 宇文衍

  10 隋历代皇帝年号

  隋文帝 杨坚

  隋炀帝 杨广

  隋恭帝 杨侑

  隋秦王 杨浩

  隋越王 杨侗

  11唐朝历代皇帝年号

  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高 祖 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 李 渊 公元618年—公元626年 武德

  太 宗 文武大圣大光孝皇帝 李世民 公元626年—公元649年 贞观

  高 宗 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 李 治 公元649年—公元683年 永徽、显庆、龙朔、

  麟德、乾封、总章、

  咸亨、上元、仪凤、

  调露、永隆、开耀、

  永淳、弘道

  中 宗 大和圣昭孝皇帝 李 显 公元683年—公元684年 嗣圣

  睿 宗 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 李 旦 公元684年—公元690年 文明

  大 周 圣神皇帝 武 曌 公元690年—公元705年 光宅、垂拱、永昌、

  载初、天授、如意、

  长寿、延载、证圣、

  天册万岁、万岁登封、

  万岁通天、神功、

  圣历、久视大足、长安

  中 宗 大和圣昭孝皇帝 李 显 公元705年—公元710年 神龙、景龙

  殇 宗 李重茂 公元710年—公元710年 唐龙

  睿 宗 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 李 旦 公元710年—公元712年 景云、太极、延和

  玄 宗 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 李隆基 公元712年—公元756年 先天、开元、天宝

  肃 宗 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 李 亨 公元756年—公元762年 至德、乾元、上元

  代 宗 睿文孝武皇帝 李 豫 公元762年—公元779年 宝应、广德、永泰、

  大历

  德 宗 神武孝文皇帝 李 适 公元779年—公元805年 建中、兴元、贞元

  顺 宗 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 李 诵 公元805年—公元805年 永贞

  宪 宗 圣神章武孝皇帝 李 纯 公元805年—公元820年 元和

  穆 宗 睿圣文惠孝皇帝 李 恒 公元820年—公元824年 长庆

  敬 宗 睿武昭愍孝皇帝 李 湛 公元824年—公元826年 宝历

  文 宗 元圣昭献孝皇帝 李 昂 公元826年—公元840年 宝历、太和、开成

  武 宗 至道昭肃孝皇帝 李 炎 公元840年—公元846年 会昌

  宣 宗 圣武献文孝皇帝 李 忱 公元846年—公元859年 大中

  懿 宗 昭圣恭惠孝皇帝 李 漼 公元859年—公元873年 大中、咸通

  僖 宗 惠圣恭定孝皇帝 李 儇 公元873年—公元888年 咸通、乾符、广明

  昭 宗 圣穆景文孝皇帝 李 晔 公元888年—公元904年 龙纪、大顺、景福、

  乾宁、光化、天复、

  天佑

  哀皇帝 李 柷 公元904年—公元907年 天佑

  111 南诏

  南诏

  112 渤海国

  渤海高王 大祚荣

  渤海武王 大武艺

  渤海文王 大钦茂

  大元义

  渤海成王 大华兴

  渤海康王 大嵩璘

  渤海定王 大元瑜

  渤海僖王 大言义

  渤海简王 大明忠

  渤海宣王 大仁秀

  大彝震

  大虔晃

  大玄锡

  大玮瑎

  大諲撰

  12 五代十国

  121 五代

  1211 后梁

  太祖 朱温

  末帝 朱瑱

  1212 后唐

  庄宗 李存勖

  明宗 李亶

  闵帝 李从厚

  末帝 李从珂

  1213 后晋

  高祖 石敬瑭

  少帝 石重贵

  1214 后汉

  高祖 刘知远

  隐皇帝 刘承佑

  1215 后周

  太祖 郭威

  世宗 柴荣

  恭帝 柴宗训

  122 十国

  1221 吴越

  (904年-978年)

  太祖 钱鏐

  世宗 钱元瓘

  成宗 钱弘佐

  忠逊王 钱弘倧

  忠懿王 钱弘俶

  1222 闽国

  (909年-945年,当中包含殷943年-945年)

  太祖 王审知

  嗣王 王延翰

  惠宗 王延钧

  康宗 王昶

  景宗 王曦

  殷帝 王延政

  1223 荆南

  荆南(南平)

  (906年-963年)

  武信王 高季兴

  文献王 高从诲

  贞懿王 高宝融

  荆南侍中 高保勖

  荆南侍中 高继冲

  1224 楚国

  楚国(907年-951年,创立者马殷实际自897年开始地方割据)

  武穆王 马殷

  衡阳王 马希声

  文昭王 马希范

  废王 马希广

  恭孝王 马希萼

  马希崇

  1225 吴国

  (904年-937年)

  太祖 杨行密

  烈宗 杨渥

  高祖 杨渭

  睿帝 杨溥

  1226 南唐

  (937年-975年)

  烈祖 李升

  元宗 李璟

  后主 李煜

  1227 南汉

  (917年-971年)

  高祖 刘岩

  殇帝 刘玢

  中宗 刘晟

  后主 刘鋹

  1228 北汉

  (951年-979年)

  世祖 刘旻

  睿宗 刘钧

  少主 刘继恩

  英武帝 刘继元

  1229 前蜀

  (907年-925年)

  高祖 王建

  后主 王衍

  12210 后蜀

  (934年-965年)

  高祖 孟知祥

  后主 孟昶

  13 宋

  北宋 960年—1127年 庙号 谥号 姓名 统治时间 年号

  太祖 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 赵匡胤 960年—976年 建隆 960年—963年

  乾德 963年—968年

  开宝 968年—976年

  太宗 神功圣德文武皇帝 赵匡义,

  赵光义,

  赵炅 976年—997年 太平兴国 976年—984年

  雍熙 984年—987年

  端拱 988年—989年

  淳化 990年—994年

  至道 995年—997年

  真宗 应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 赵德昌,

  赵元休,

  赵元侃,

  赵恒 997年—1022年 咸平 998年—1003年

  景德 1004年—1007年

  大中祥符 1008年—1016年

  天禧 1017年—1021年

  乾兴 1022年

  仁宗 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 赵受益,

  赵祯 1022年—1063年 天圣 1023年—1032年

  明道 1032年—1033年

  景佑 1034年—1038年

  宝元 1038年—1040年

  康定 1040年—1041年

  庆历 1041年—1048年

  皇佑 1049年—1054年

  至和 1054年—1056年

  嘉佑 1056年—1063年

  英宗 体乾应历隆功盛德宪文肃武睿圣宣孝皇帝 赵宗实,赵曙

  1063年—1067年 治平 1064年—1067年

  神宗 绍天法古运德建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 赵仲针,

  赵顼 1067年—1085年 熙宁 1068年—1077年

  元丰 1078年—1085年

  哲宗 宪元继道显德定功钦文睿武齐圣昭孝皇帝 赵佣,

  赵煦 1085年—1100年 元佑 1086年—1094年

  绍圣 1094年—1098年

  元符 1098年—1100年

  徽宗 体神合道骏烈逊功圣文仁德宪慈显孝皇帝 赵佶 1100年—1125年 建中靖国 1101年

  崇宁 1102年—1106年

  大观 1107年—1110年

  政和 1111年—1118年

  重和 1118年—1119年

  宣和 1119年—1125年

  钦宗 恭文顺德仁孝皇帝 赵亶,

  赵烜,

  赵桓 1125年—1127年 靖康 1126年—1127年

  南宋 1127年—1279年 庙号 谥号 姓名 统治时间 年号

  高宗 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 赵构 1127年—1162年 建炎 1127年—1130年

  绍兴 1131年—1162年

  孝宗 绍统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圣成孝皇帝 赵伯琮,

  赵瑗,

  赵玮,

  赵昚 1162年—1189年 隆兴 1163年—1164年

  乾道 1165年—1173年

  淳熙 1174年—1189年

  光宗 循道宪仁明功茂德温文顺武圣哲慈孝皇帝 赵敦 1189年—1194年 绍熙 1190年—1194年

  宁宗 法天备道纯德茂功仁文哲武圣睿恭孝皇帝 赵扩 1194年—1224年 庆元 1195年—1200年

 

中国古代所有皇帝的名字

1、秦朝秦始皇帝嬴政二世皇帝嬴胡亥秦王嬴子婴2、西汉太祖/高皇帝(世称汉高祖)刘邦孝惠皇帝刘盈前少帝刘恭后少帝刘弘太宗/孝文皇帝刘恒孝景...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