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用哪些细节,暗示出阳顶天和杨过的真实关系?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5浏览:2收藏

金庸用哪些细节,暗示出阳顶天和杨过的真实关系?,第1张

当黄衫女登场后,读者无不眼睛一亮,原因无他,此人乃杨过传人!由此咱们可以知晓黄衫女乃杨过的后人,又因此女离开时,丐帮史红石喊她“杨姊姊”,可见杨过生过男孩,否则怎能杨家怎有后人?那么杨过的儿子究竟是谁呢?坊间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认为认为杨过的儿子是杨逍,原因有三点。第一:“弹指神通”。杨过当年曾在黄药师身上学到了这门绝技,因此这套神功成了沟通杨过与杨逍的“媒介”,甚至许多朋友一度认为杨逍的“弹指神通”是从杨过身上流传下来的。

第二:两人都姓“杨”,且杨逍的性格与杨过颇有异曲同工之妙。比如书中记载杨逍是个亦正亦邪的人,且机智多谋,博学多才,兼之又是一个大帅哥。读过《神雕侠侣》的朋友都懂,杨过也十分“邪性”,黄药师就曾给他取了一个外号:杨小邪。

第三:杨逍似乎也会“左右互搏术”。来看看书中的一段原文:

杨逍却是忽柔忽刚,变化无方。这六人之中,以杨逍的武功最为好看,两枚圣火令在他手中盘旋飞舞,忽而成剑,忽而为刀,忽而作短枪刺、打、缠、拍,忽而当判官笔点、戳、捺、挑,更有时左手匕首,右手水刺,忽地又变成右手钢鞭,左手铁尺,百忙中尚自双令互击,发出哑哑之声以扰乱敌人心神。

文中“更有时左手匕首,右手水刺,忽地又变成右手钢鞭,左手铁尺”俨然便是周伯通的“左右互搏术”呀?众所周知,小龙女曾学过这门武功。因此结合以上三点来看,杨逍似乎与杨过有很深的渊源。

第二种认为阳顶天是杨过的儿子,同样的,也有三个原因。第一:明教的使命。阳顶天在位时,始终都在履行一个使命:驱逐胡虏,光复汉室。众所周知,郭靖、黄蓉战死襄阳城,那么杨过为了给郭靖复仇,难道不会让后人借明教势力来摧毁元朝吗?

第二:“大九天手”。这是阳顶天的成名绝技,很多朋友认为这是杨过“黯然销魂掌”杞人忧天的翻版。

第三:明教的“碧水寒潭”。这个水潭与断肠崖底的寒潭十分相似,而《神雕侠侣》中小龙女并未说自己剧毒已经尽数化解,她只说了这样一段话:

“初时每日发作一两次,到后来数日一次,进而数月一发,最近五六年来居然一次也没再发,想是已经好了。”

那么明教光明顶上的寒潭莫非是杨过所留?许多朋友便因此断定杨过的儿子是阳顶天。那么阳顶天、杨逍这两位高手,到底谁才是杨过的儿子呢?结合书中两个细节来看,笔者认为他们两人谁都不是!

第一:黄衫女的表现。在少林屠狮大会上,黄衫女曾现身营救谢逊,当时杨逍也在场,若杨逍是杨过儿子,黄衫女如何不与他行礼?可见杨逍并非古墓传人。

第二:阳顶天用刀。书中有这样一段原文:

“阳教主心想不该要黛绮丝为他送命,昂然道:‘乖女儿,你这番好意,我心领了,我来接韩兄的高招。’说着除下外袍,取出一柄单刀,他是决意往潭中一跳,从此不再起来了”

杨过、小龙女武功包括剑术、掌法、拳法、轻功、针法、棒法,却唯独没有刀法!所以从这两个细节来看阳顶天、杨逍其实都不是杨过儿子,其实我认为,杨过的儿子很可能就是藏在古墓中的那个神秘人:

张无忌点点头,转头问史红石道:“妈妈大叫几声,一个穿黑衣的小姊姊从林中出来,后来杨姊姊出来,问了妈妈许多话,拿这棒儿去了半天”

黄衫女为何拿了打狗棒去了半天?无非鉴定真伪罢了,由此可见古墓中还有她的长辈,所以那位能够识别打狗棒真伪的人,或许正是杨过的儿子。

慕容复为鲜卑人的后代,自称根据“大燕皇帝世系谱表”,十六国时的前燕、后燕、南燕等国的诸位慕容氏人都是他的祖先。

慕容氏一族武功高强,威名远播,英俊潇洒、风度翩翩,名震江湖。

慕容复为了达成祖训的兴复大业,广习各路各派的武功,而钟情于己的表妹王语嫣借此与他亲近。麾下有邓百川、公冶乾、包不同、风波恶四大家将。

然而慕容复一心一意以祖传训诫为重,欲兴复大燕的国家大业,为人心机颇重、城府极深,为了达成目的不择手段。

慕容复通过参合庄”还施水阁“与曼陀山庄”琅环玉洞“,习得各门派的多样武功,及继承家传绝招“斗转星移”。

扩展资料

慕容复,金庸作品《天龙八部》中的人物,出身于武林世家姑苏慕容。其真实身份是于五胡十六国时期入侵中原,并建立多个“燕国”的鲜卑族贵族慕容氏余脉,是个没落的天潢贵胄,其名字中的“复”字就是要时时提醒他要复国称帝。

曾经与丐帮帮主乔峰并称为“北乔峰南慕容”,为江湖年轻高手中的双峰。他面如冠玉,文武双全,潇洒闲雅,机警多智,是金庸笔下少有的翩翩美公子。

与姑苏慕容的历代高手一样,慕容复也以武功博学而著称于世,更号称“以彼之道还施彼身”,令江湖中人无不忌惮三分。最后因复国屡屡受挫而发疯。

-慕容复

 乾隆皇帝,姓爱新觉罗,名弘历,是清王朝定鼎中原后的第四位皇帝。他在位六十年,励精图治,出现了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康乾盛世”。在民间,乾隆皇帝的身世被人传得十分离奇,传说他是海宁陈家的儿子……

 离奇传说

 康熙五十年(1711年)八月十三日,雍亲王府里一片欢笑,这一天家里又添了一个小孩。同一天,海宁陈家也添了一个小孩。

 这海宁陈家指的是浙江海宁的陈世倌家,人们俗称他为陈阁老,在康熙年间曾入朝为官,并且和当时的皇四子雍亲王胤的关系十分密切。当时,雍亲王妃和陈世倌的夫人都怀有身孕。不久,两家先后生了孩子,雍亲王生了一个女孩,而陈家生了一个男孩。过了几天,雍亲王让陈家把男孩抱入王府看看。王命难违,陈家只好把孩子送进王府。可等孩子再送出来时,陈家的胖小子竟变成了一个小丫头。久在官场的陈阁老意识到此事性命攸关,不敢声张,不久就辞官带着全家回原籍去了。而那个被换入王府的男孩,就是后来的乾隆皇帝。

 随着这个传说的广泛流传,乾隆帝六次南巡甚至被说成是为了探望自己的亲生父母。而那个雍正换出去的女儿,长大后嫁给了大学士蒋廷锡的儿子蒋溥。蒋家是江苏常熟的大姓,雍正之女所住的那栋楼被后人称为“公主楼”。

 中国历来就有俗文化压倒严肃文化,演义小说埋没正史的传统。乾隆为海宁陈家之子的传闻不断被吸收到文艺作品中。1925年,上海出版了鸳鸯蝴蝶派大家许啸天的一部《清宫十三朝演义》。书中说:乾隆原来是海宁陈阁老的儿子,被雍正用调包之计换了来。乾隆长大后,从乳母嘴里得知此事,便借南巡之名,去海宁探望亲生父母。因陈阁老夫妇早已去世,乾隆只好到陈氏夫妇的墓前,用黄幔遮着,行了做儿子的大礼。

 近些年,乾隆是海宁陈家之子的传闻仍连续不断地进入到文艺作品中,其中最有影响的就是金庸先生的《书剑恩仇录》。金庸是浙江海宁人,从小便听说乾隆是海宁陈家之子的传闻,因此《书剑恩仇录》紧紧围绕乾隆身世这条线索展开。不但如此,金庸还在书中杜撰了陈世倌的三公子,也就是乾隆的亲弟弟陈家洛。他在于万亭去世以后继任红花会总舵主,共同成就恢复汉家天下的宏业;而热恋陈家洛的香香公主则牺牲了自己的爱情,身侍乾隆,欲助陈家洛一臂之力,不幸失败自刎,葬于“香冢”。

 金庸先生在这部小说的后记中老老实实地告诉广大的读者,“陈家洛这个人物是我的杜撰”,同时他还声明,“历史学家孟森做过考据,认为乾隆是海宁陈家之子的传说靠不住”。

 史家考证

 一般来说,凡是有影响的传闻逸事,不管它怪诞荒唐到何种地步,总是有某种合理性和或多或少的历史原因。那么,乾隆是海宁陈家之子这种说法,又有什么根据呢?

data-filtered="filtered" 乾隆

 首先,乾隆在位六十年中曾六次南巡,其中四次到海宁,而且每次都住在陈阁老家的私园——隅园中,并将“隅园”改为“安澜园”。其次,海宁陈家有清帝御赐的两块名曰“爱日堂”和“春晖堂”的堂匾。“爱日”也好,“春晖”也好,用的都是唐代诗人孟郊《游子吟》一诗的典故。乾隆若不是陈家的儿子,谈得上报答父母如春晖一般的深情吗?再次,乾隆的父亲胤为皇子时,生育不繁。由于当时皇太子两次被废,储位迟迟未定。出于争储的目的,胤有可能不择手段地将女儿“调包”成儿子。以至于以后出现了这样一种说法,雍正之所以能登上皇位,是因为康熙皇帝看到了胤的儿子弘历(即后来的乾隆)颇有英雄气概,有一代雄主之气象,于是为了让弘历以后继位,就把皇位传给了胤。

 第四,那个被换走的雍正的女儿由陈家带回海宁,长大后嫁给了当朝重臣、大学士蒋廷锡之子蒋溥。蒋溥也甚得皇上恩宠,官至大学士。当地人遂将蒋氏夫人所居之楼称为“公主楼”。最后,在清一代,海宁陈家科名最盛,名相迭出,宠荣无比。据传,当年陈崇礼科举及第之后蒙道光帝召对,得知他是陈世倌的后人,道光帝微微一笑说:“汝固海宁陈家也。”不久,陈崇礼即被擢升为盐运使。若无雍正、乾隆和海宁陈家的这层关系,陈崇礼怎会受到如此眷顾?

 更有野史传说,乾隆自知自己不是满族人,因此在宫中常常穿汉服,还问身边的侍从自己是否像 。一位老臣赶紧跪下说:“对 来说,皇上确实像 ;对满人来说,则不像。”乾隆听后很久没有说话,而且此后也不再提起此事。

 对于上述说法,金庸先生提到的那位历史学家孟森先生分别援引史实加以批驳。

 首先,来看一下海宁陈氏家族的历史。海宁陈氏的先世为北方渤海高氏,后南迁到江南地区。陈家的真正发达在万历年间,其中,陈元成这一支,与传闻中的“海宁陈家”关系最大。陈元成之孙陈诜官至刑部尚书。陈诜之子陈世倌在雍正当朝时已历任巡抚,至乾隆六年以工部尚书授文渊阁大学士。他就是金庸在小说中所写的乾隆生父。

 陈世倌的侄子陈用敷官至巡抚,那已是乾隆中期以后的事了。据此,孟森先生明确指出,海宁陈家仕宦之盛,发端于明朝末年,到康熙和雍正时达到了顶峰。乾隆即位之前,陈氏为相者多已谢世,陈世倌尚存,却并未得到乾隆皇帝的格外关照。乾隆六年(1741)升任内阁大学士的陈世倌,不久因起草谕旨出错被革职。不仅如此,乾隆皇帝还当面斥责他“无参赞之能,多卑琐之节,纶扉重地,实不称职”。如此不留情面的呵斥,就是很普通的前朝老臣也很少受到,更不用说是传闻中皇帝的生父了。

data-filtered="filtered" 康熙

 关于陈家的两块匾额“爱日堂”和“春晖堂”一事,孟森先生肯定确有其事,但这并不是乾隆所题写,而是其祖父康熙皇帝书赐的。这两方匾额与乾隆毫无关系,更谈不上乾隆是陈家之子的证据了。

 从乾隆出生的时间和当时的背景来看,其为雍正急欲抱养外姓之子为己子的说法也不合情理,且没有根据。

 按照皇帝家谱《玉牒》所记载,乾隆出生于康熙五十年八月,当时雍亲王胤三十四岁,已先后生育了弘辉、弘盼、弘昀、弘时四个儿子(但前三子均夭折)。乾隆出生时弘时已经八岁,而且就在乾隆出生后三个月,雍亲王又得了一个儿子弘昼,后来又陆续生育了弘瞻等四个儿子。在这种情况下,雍亲王偷偷摸摸换一个 的儿子,于情于理都说不通。从另一方面来看,当时皇太子两次被废,且从此以后皇太子的储位一直空缺,为争夺储位而进行的明争暗斗日趋白热化。以雍亲王的精明和谨慎,怎么会在这个时候冒着给别人留下把柄的风险去抱一个 的孩子呢?再说,他又怎么会知道自己一定会继承大位,而陈家之子就一定会大富大贵呢?在这“一着不慎全盘皆输”的微妙时刻,雍亲王决不会冒这个险。

 另外,一个满族旗人在《皇室见闻录》中称:“以雍正之英明,岂能任后宫以女易男?”因为按清朝皇室的规矩,皇孙诞生时,皇子要立即派王府里的太监到皇宫的内奏事处口头上报给皇上,然后再由宗人府专门写折子奏报,以备皇上为皇孙取名;若雍亲王府当时已按时辰报生的是女儿,又怎么能过了几天再改为男孩呢?这从理论上来看也是说不过去的。

 就算传说是真的,乾隆是被雍正用女儿从海宁陈家换来的,那么这位真正的金枝玉叶的下落也应该有所交代。据说,这位公主后来嫁给了当朝重臣、大学士蒋廷锡之子蒋溥,蒋氏夫人所居之楼被称为“公主楼”。可许多熟悉当地历史的人,都不知道家乡有座“公主楼”;就连蒋家后人,也都说不知道。由此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这件事情为讹传。

 早在清军入关时,曾对顽强抵抗的江南人民进行过大规模的屠杀,因此江南地区的反清情绪异常高涨。从康熙皇帝开始,清朝的统治者就采取了各种方法,如设立博学鸿词科,征调明朝遗民编修明史等,极力笼络前朝尤其是江南地区的文人士大夫。海宁陈家中科举人数之多,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是和统治者重视科举,极力笼络南方世族,借以消弭江浙一带士大夫强烈的反清民族主义意识的政策有关。而到了乾隆时期,这种科举之盛早已成为明日黄花。将此作为乾隆出自海宁陈家并眷顾陈家的根据,显然是不能成立的。

 六下江南

 如此,支持乾隆是海宁陈家之子的几条证据都被逐一批驳。现在只剩下最后一条,也是最重要的一条:乾隆六次南巡,四次到海宁,而且每次都住在陈氏的私园中,这是为什么呢?

 康熙皇帝曾六次南巡。一心想要效仿祖父的乾隆也有过六次南巡,并且前两次和他的祖父康熙一样,以浙江杭州为终点,还登上绍兴会稽山祭禹陵而还,意在炫耀国力、安抚江南民心。从第三次南巡开始,乾隆连续四次都到了海宁,主要目的是视察耗费巨大的钱塘江海塘工程。

 古代钱塘江口江流海潮的出入有南大门、中小门和北大门三个口门。如果海潮趋向北大门,则海宁一带的海潮首当其冲;趋向南大门,则绍兴一带的海塘坐当其险;唯有主流走中小门,南北两岸才少有海潮之灾。从乾隆二十五年开始,海潮北趋,海宁一带潮信告急。一旦海宁一带的大堤被冲毁,那么临近的苏州、杭州、嘉兴、湖州,这些全国最富庶的地区将会被海水淹没。因此,乾隆皇帝从“海塘为越中第一保障”的认识出发,在乾隆二十七年第三次南巡之时,亲临海宁勘察。

 另一方面,海宁地方的地势和土质都不是很好,在施工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困难,负责的官员们在具体措施等问题上还有很大分歧。因此,乾隆每次南巡都要亲往阅视,以便更好地做出决策。就这样,在乾隆皇帝的督责之下,海宁一带修建起了耗资巨大的鱼鳞石塘,成功地抵挡住了海潮的侵袭,对保护当地及附近地区的百姓、土地以及农业生产的安全起了非常大的作用。时至今日,经过了两百多年的海水冲刷,这座石塘的某些地段依然完好,还在继续发挥着作用。金庸先生小的时候,就曾在海宁乾隆皇帝所修的石塘边露营、玩耍。

 由此可见,乾隆四度前往海宁,根本不是所谓的探望亲生父母,而是要阅视和筹划海宁的海塘工程。(作者:佚名,原题:乾隆身世的离奇传说)

确切说祖籍是江西婺源,但是都写为浙江海宁。(他后来才迁到浙江海宁的。)

金庸,原名查良镛,浙江海宁人,1948年移居香港。在上世纪90年代,在海外查氏后裔的推动下,浙江海宁查氏有了重修家谱的动议。在整理查阅祖宗纂修的《海宁查氏族谱》时,发现海宁查氏始祖查瑜是从安徽婺源(今属江西)迁来的,便发函与婺源的查氏联系。

  海宁查氏的寻根,得到婺源查氏的积极回应。《婺源查氏宗谱》记载:“查姓,出自姜姓,为炎帝后裔。北宋太祖乾德元年(公元963年),查文徵隐居婺源城西查公山,他是婺源查氏一世祖。十八世查瑜于元顺帝至正十七年(1357年),偕妻儿等翻过村北浙岭,来到浙江省海宁县袁花里龙山查家桥,查瑜是海宁查氏一世祖。”由此,婺源查氏与海宁查氏一脉相连。

  2005年2月,《环球》杂志驻香港记者廖翊在《金庸:知识分子要有入世精神,我一生都在学以致用》访谈中。金庸说:“我和你算得上老乡——我的祖籍是江西婺源,后来才迁到浙江海宁的。”

横跨三年,终于读完了马伯庸的四部曲《古董局中局》,小说在情节设定、人物设定和故事逻辑上有太多值得吐槽的地方,特别是整个情节的核心发展逻辑,可能让包括鄙人在内的很多读者无法接受,这大概也是马亲王其他某些小说共同共同被吐槽的地方,但是这丝毫不妨碍阅读,情节紧凑,悬念迭生,让人迫不及待地读下去。

这四部曲最为难得之处在于对小说背景的构建,读者可以在阅读中感受到一个古董的江湖。

小说的背景非常宏阔,主人公许愿的家世可以上溯到公元七世纪的武则天时代,从那时起许家就和日本人纠葛不休,而且都有文献可征,历史的细节斑斑可考,比孔家的家谱都要清楚。

实际上,小说中描写的古董江湖是从民国绵延至上世纪九十年代,其中的重要人物基本上也都出现在这两个时代,从青年变为老年,甚至走向了人生的终点。

有书评说“主人公貌似名不见经传,实则天赋异禀,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在一次又一次的磨难中,一次又一次绝处逢生,既得自我超越,又得贵人相助”,是很典型的“中国套路”,带有武侠情义和推理情节的作品,和金庸的作品非常相似。

的确,主人公许愿太像是金庸小说的主人公,有家学渊源,但家门惨遭不幸,有重大冤情一直未得昭雪,前半生毫不起眼,不热衷于世俗的利益,有一些女人缘,对于技能并无狂热的追求,运气异常好,能够逢凶化吉,非要一一对应,许愿和段誉还真有点相似之处:手无缚鸡之力,但总能靠小聪明和耍嘴皮化险为夷。

其实,情节上的相似反映的是手法上的相似,马亲王用金庸的手法构建了一个古董的江湖。

在金庸构建的世界中,有数不清的习武之人,有很多门派,层次分明,最顶级如少林寺等门派把控着武林界的话语权。在这四部曲中,古董行当俨然是一个获利巨万、高度发达的产业,这个行当不仅有无数的小商小贩、专家学者和拍卖行,还有一个类似少林寺的最高组织——由五脉组成的明眼梅花。明眼梅花算是一个古老的行会,在此之上有一个现代化的组织,叫中华鉴古研究学会,这个学会“就是五脉传人整合而成,不混到一定层次是不知道的。它代表了一种身份,一种地位”。中华鉴古研究学会不是国家机构,却胜似国家机构,在古董行当,就是最高权力机构,而且,这个学会也和国家权力机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书中的大反派老朝奉拥有一个高度专业化、遍布全国的组织,在第四部书中,亲王向我们揭露,这个组织也分为五个派别,都有来历。

这两大组织,一个以鉴真为纲领,一个以造假为主业,显然是汉贼不两立,然而实际上,五脉已被腐化、渗透,两方势力对比已悄然出现逆转,这和武侠世界中邪教横行、名门正派式微非常相似。除了这个大反派之外,还有东洋人这个外来的势力,就好似金庸小说中来中原搅局的域外势力,这个势力随着国力的消长而消长,唐朝时弱,民国时强,不过最大的敌人还是我们自己人。小说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展开,一介平民许愿卷入两派纷争,凭着一股轴劲,用一千多页的篇幅瓦解了大反派。

在细节的描写上,亲王丝毫不懈怠,五脉分属五个家族,每个家族各掌一个领域,都有各自的行业秘笈,书中详细介绍的有《素鼎录》和《玄瓷成鉴》,这就相当于各门派的剑谱,不同的是,剑谱是越老越好,但鉴宝秘笈却会因为跟不上造假的新手段,逐渐成为一个象征。在小说中,更有价值的是古董本身,而不是秘笈,所有相对应的,反派东洋人就有一份专门搜刮中国古董的《支那骨董账》。

在第四部书中,整个古董江湖已经完全构建起来,金庸的手法也被运用到了极致,亲王脑洞大开了创造“飞桥登仙”这一绝技,让古董不仅仅局限于口述的段子、故事和掌故,还可以和极具观赏性的手动操作结合起来,这个绝技的设定简直就让人误以为这是武侠小说的情节了。为了这个绝技,书中做了不少铺垫,首先是药不然给出的“绍兴,八字桥”的提示,然后是与江南美女的邂逅,再之后是许愿和兰稽斋老板的比赛,最后才让大家一开眼界。这是很典型的金庸手法。而掌握“飞桥登仙”绝技的尹银匠也是个性情古怪之人,正合得上金庸小说中那些可以给主人公解毒的怪医。和尹银匠相似的是在南城倒腾旧书的“图书馆”,也是个掌握绝技的怪人。

亲王对于具体场景的描写细致生动,让读者在不经意间就能感受到当时的氛围。故事主要发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书中涉及的大小城市都能让人宛若亲临,比如郑州、杭州、卫辉。第三部《掠宝清单》的故事背景是1928年,对于北平的动荡、军阀的凶残,描写的非常到位,这恐怕也是第一本专门描写孙殿英“东陵盗宝”的小说。

读完四部曲,老朝奉的身份终于揭晓,但我关心的另外一个神秘人物的身份却还毫无线索,此人就是刘局,一个自称“刘局”的老干部,他的保镖方震隶属于公安部八局,八局负责副国级***、高级别外宾和一些重要人物的保卫工作,刘局应该不是“四副两高”,也不是外国人,那么就只能归类于“有关部门的重要人物”了。

总之,读这四部曲是很愉快的经历,不用多想,一口气读下去就行。

金庸用哪些细节,暗示出阳顶天和杨过的真实关系?

当黄衫女登场后,读者无不眼睛一亮,原因无他,此人乃杨过传人!由此咱们可以知晓黄衫女乃杨过的后人,又因此女离开时,丐帮史红石喊她“杨...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