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溪陈氏族谱的族谱 昭穆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5浏览:1收藏

安溪陈氏族谱的族谱 昭穆,第1张

现重点选介如下: 凤城镇吾都村陈氏族谱,清康熙初由陈迁鹤始修;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由陈奇宗续修;雍正八年(1730年)由陈徽畴三修;乾隆三十七年(1772 年)由陈钟姱四修;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由陈联升、陈克绥五修;同治十三年(1874年)由陈希元六修;民国5年(1916年)由陈国璧七修;民国 17年(1928年)由陈昭珠八修。昭穆:

维尔子嗣,克昭令德,孝友承先,文章华国。 凤城镇美法村、仙苑街陈氏族谱,现族谱为2000年编修。自13世起昭穆:

文章华国,诗礼传家。尊师重道,育德新民。景行维贤,克念作圣。

承先启后,丕振吾宗。世泽充吉,嗣续衍庆。毓秀垂芳,共进大同。 为城厢镇同美村、勤内村等地陈氏族谱。始修于清咸丰八年(1858年),光绪十八年(1892年)重修,民国11年(1922年)续修,1985年新加坡(同美)陈氏增修。昭穆自六世起编修字行22字,1985年新加坡裔孙修谱增编22字。

子曰:学尔为公卿,文章自孔孟。世泽渊源厚,仁慈孝敬兴。

诗云:钟斯同衍庆,南薰美瑞云。家声显骏德,阆苑福忠贞。 城厢镇经岭村西姑内陈氏族谱。昭穆:

均德恺永文有宏,景开世宗振朝廷。浚材炳墀录,清树煌壁钟,  

质星存合志,修书典经纶,忠孝奋家声,橙楠辉培炫,泰柏耀铿铮。 魁斗镇魁斗村、奇观村陈氏族谱,历经多次编修。明崇祯八年(1635年)由陈纶徽九修,清康熙元年(1662年)与二十三年(1684年)由陈懋庄两次编修,康熙六十年(1721年)由金谷陈道岸十二修;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由陈兴三、陈兴文十三修,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由陈振科十四修;嘉庆十九年(1814年)由刘宗哲十五修,同治十三年(1874年)由余本春十六修,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由孙玉嶙十七修,民国17年(1928年) 由曾端英十八修,1999年由谢明考第十九次编修。魁斗镇魁斗村、奇观村、蓬莱镇鹤前小路、湖头镇湖三村站前路陈氏自九世起昭穆为:

字行:义礼传家淑德长垂奕祺,文章华国蜚声远播芳洲。  

讳行:梦国元士掌,经邦任履亨,万世介景福,丕克晋朝廷。

1999年续修族谱时新编字行、讳行各20字:

字行:慧眼观今古,修谱溯先祖。弁伦修叙时,光孝悌张祜。

讳行:才情立事功,读书臻硕儒,学海深渊处,探骊龙得珠。

蓬莱镇美滨村路尾陈氏昭穆为:永久传家训,诗书识谷生。 魁斗镇大岭村陈氏族谱,共六册。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由陈承台始修,清康熙三十六年

(1697年)由陈聚贤二修,咸丰五年(1855年)由陈元士三修,光绪十六年(1890年)由陈奕让五修,民国22年(1933年)由陈高提等六修。前七字昭穆为:圭玄廷祖帮敦日。后讳行、字行为:

讳行:元殿启光奕,献腾其际克,嘉彬鸣焕辉,丕迪茂芳式。

字行:西侯卿子伯,仲甫世钟人,元文君坛锡,臧孙偕淑臣。 魁斗镇凤山村陈氏族谱,始修不详。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重修,肖捷芳作序;民国15年

(1926年)由陈邦英续修。昭穆:

维其德尚厚明文克绍,有世孝忠贤义礼传华。

宗业重光,永昌厥绪,蜚声丕振,光耀门庭。 蓬莱镇岭东村周堂、新坂村坂顶和科港、新林村田尾洋、磜内村墓庵等陈氏族谱,12册手抄本。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由陈月波始修;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由陈元经二修,乾隆十九年

(1754年)由陈克清三修,嘉庆四年(1799年)由陈习候四修,咸丰六年(1856年)由陈志贤五修,光绪十六年(1890年)由陈礼庭、陈惟郊六修;民国11年(1923年)由陈联升、陈德开七修,1994年由陈完全、陈黎金、陈德再进行第八次重修。昭穆:

世系:良祖祥光鸾朝凤,肯斯伯元亨克贞。望庭日添俊秀士,荣昌家乘世有声。

启瑞阳和呈福景,华贵文雅庆衍铭。

字行:振宗宪祖惟明德,泰运时钟本丰功。仁敏智聪绍继美,礼崇义正永传长。 现有族谱编纂于民国37年(1948年),昭穆:

字行:钟淑标煌址,镇汭植炜基,钜源材焯埃,锡汝桢燎墀。

名行:孟仲季传世,诗书礼谨敦,孝悌慈大顺,福禄寿长春。 金谷镇金谷村、金东村陈氏族谱,肇修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道光三年(1823年)、咸丰八年(1858年)、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民国17年(1928年)四次续修。自第七世起昭穆:

德世奕锡以景福,仁居稠绵其荣昌。 湖头镇后溪、埔美、高山、前溪、前山等村陈氏总谱。族谱历经十次编修。始修于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成化十一年(1475年)、清顺治十三年 (1656年)、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咸丰九年(1859年)、光绪五年(1879 年)、民国17年(1928年)八次续修,1990年进行第十次续修。昭穆名行,原25字,后增编25字,具体为:

懋宣玉树中,远谋昭正大,衍派景偕融,毓起连标选,芳徽绍永昌。

嘉钟经世臣,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诵诗闻国政,讲易见天心。 始修年代不详。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由陈华亲重修,黄廷庄主修;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由陈国臈再修,咸丰七年(1857年)陈义绎重修并志讳行、字行。昭穆:

讳行:景德乃启,文章华国。孝敬忠诚立,经纶处世良,光明延道学,永保祖宇芳。

字行:大开才宇孔,贤居仁由义,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诵诗闻国政,讲易见天心。 湖上乡飞亚村陈氏族谱。原族谱始修于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道光十四年(1834年)两次续修。后因火焚,前部分由陈以宁、陈荣铭回忆编修,后部分由陈万庆、陈世圭继修。昭穆:

字行:孔以必廷荣,万世时友成。宗子良高大,惟嘉会永兴。

名行:嗣次具谱中,汝士志朝鸿。秉义章新范,遗书启后光。 湖上乡沙堤村陈氏族谱,始修于清初,原谱被火焚。咸丰九年(1859年)补修,宣统二年(1910年)续修。1994年重修。自九世起昭穆:

名行:志侯明德在,心泰体仁尊。建业思贤祖,添成有善孙。

字行:肇世文章显,名扬伯仲分。荣华维子淑,孝友万年存。 长坑乡南斗村陈礼派下族谱。始修于明崇祯五年(1632年),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共编修五次。咸丰八年(1858年)新订字行,自十三世起:

敦肇鼎盛启侯卿,世绍延孙谟烈昌。孝悌为仁勤本务,诗书举业得名扬。

家传礼义知规矩,志念祖宗守典章。文献辉承卜凤兆,贤良瑞继聚星堂。 长坑乡山格村陈智派下(包括桃舟金钩派)族谱。始修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至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历经七次编纂。自十四世起字行为:

儒朝卿伯仲叔季,世绍延孙谟烈昌。孝悌为仁勤本务,诗书举业得名扬。

家传礼义知规矩,志念祖宗守典章。文献辉承卜凤兆,贤良瑞继聚星堂。

白濑乡下镇村日月星陈氏九世起延用珊格陈氏旧字行:

长发洪积时,儒朝卿伯仲,叔季世绍延,孙曾乃孝友,克建奕丕前。

龙涓乡安美村陈氏十二世起自编字行为:

天子重英元,文章教士全。中和经国本,孝悌绍宗传。 长坑乡南斗、山格陈氏在民国26年(1937年)前因昭穆异代雁行,故于民国27年(1938年)在东山祖举行冬祭时,曾掌惠安县正堂的陈朝栋倡议南斗、山格包括霞镇、桃舟派下陈氏合修族谱,而后并主编《南斗东山祖陈氏族谱》,共28册。自二十五世起新订昭穆:

讳行:

派丕隆望溢声名,事业殷勤有志成。兰桂馨香呈俊秀,椿萱和霭溢峥嵘。

文华端视精心造,实质惟求勉力行。溯仰高飞占凤日,耀辉宇宙自他征。

字行:

谋合编修尊祖训,式承昭穆等纲常。家传礼义忠伦序,气展经纶辅国光。

孝悌敦仁原本性,诗书敬业永流芳。德星环聚贤良宅,瑞启东山百世昌。

2002年,南斗东山祖陈氏谱志编委会继前贤,为该派下的南斗、云集、云一、玉南、山格、月眉、桃舟、霞镇、安美等村陈氏重编《南斗东山祖陈氏族谱》(壬午版),共12册,70余万字。 祥华乡珍山村、福田乡丰田村等地陈氏族谱。民国元年(1912年)编纂。昭穆:

讳行:迁世万捷源,树勋均鉴渊,果然培钟注,荣耀增锦泉。

字行:士初志可立,文章乃华国,延泽子孙增,诗礼自传家。 原称《颍川清溪陈氏族谱》,乃祥华乡旧寨村、后洋村陈氏总族谱。始修于明正德至嘉靖十五年间(1506~1536年),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同治十一年(1872年)、民国8~10年(1919~1921年)四次续修。现正进行重修。昭穆自二十五世起:

讳行:瑞文朝清,克成尔志,自贻多福,诗礼传家,文章华国。

字行:缉维耿祖德,永烈振孙谋,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 祥华乡福洋村陈氏族谱。始修年代不详。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续修。昭穆:

光振奕文郁焕延,诗书显耀福传绵。芳徽里邻长垂裕,宠锡纶音报捷联。 祥华乡祥华村西公陈氏族谱,民国38年(1949年)编修。昭穆:

讳行:意元廷昌,荣敏政忠。文武振起,再加永长。

字行:伯子世肇,芳茂应成,建开高耿,延绵馀庆。 虎邱镇文美村仓美陈氏族谱。历经七次编修。其中,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四修,嘉庆十八年(1813年)五修,民国32年(1943年)六修,1983年第七次重修。自十四世起昭穆为:

徽文肇兴起,科甲自联捷,世代总传芳,人品东西晋,器宇南北唐。 虎邱镇芳亭村陈氏族谱,编修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陈振沃作序。昭穆:

宜宗振朝廷,浚材炳墀录,清树煌壁钟,维新兴文化,忠孝奋家声,橙楠辉培玄,泰柏耀铿铮。 虎邱镇双都村陈氏族谱,编修于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自第六世起昭穆:

钟汝植尡圻,锡洽荣灿坦,钊治架炳城,鎡源树烛基。 西坪镇百福村陈氏族谱。清光绪年间续修。昭穆:

明朝振绪基,永世开弘国,忠孝行先志,诗书启后人。 尚卿乡尤俊村陈氏族谱,始修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民国24年(1935年)重修,1989年续修。自十七世起昭穆:

名行:文武丕平富,克引骥周家,序本宗昌运,获福寿龄遐。

字行:昭祖德承烈,振业裕孙谋,渊源道礼义,经书步云楼。 尚卿乡中山村陈厝前陈氏族谱。历史上曾两次编修,1989年续修。昭穆:

讳行:奇文章光奕,献胜其际克,嘉彬明焕辉,丕迪茂芳式。

字行:伯世卿子德,仲甫维钟人,允文君亶锡,宗孙偕淑臣。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由梁丕卿、陈孟学重修。昭穆:

字行:明朝振绪基,永世开弘国,忠信承先志,诗书启后人。

讳行:文章自孔孟,世泽渊源厚,见全再必老,人慈孝敬兴。 大坪乡前洋村香村陈氏族谱。编修于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2003年重修。昭穆:

均德恺永文有宏,景开世宗振朝廷。浚材炳墀禄,清树煌壁钟,

维新兴文化,忠孝奋家声,橙楠辉培炫,泰柏耀铿铮。 承编龙涓乡长新村后格仔、长岸、下林、水路后陈氏等族谱。昭穆:

承、雄、伯、大、全、乃、世、国、长、孟、仲。

兴诗立礼传家盛,说孝言中教子方,里化仁忠称美厚,为梁作栋振群英。

龙涓乡举溪村陈氏同上。 官桥镇吾宗村虞宗陈氏族谱。1993年重新编修。昭穆原编修28字:

盈、庭、元、夫、子、佥、怀、若、建、彰、亨、君、臣、智、

仁、性、义、忠、和、孝、友、睦、渊、任、恤、礼、乐、射。

民国32年(1943年)与南安霞美等地同宗议定再续56字:

汝颍开基誉凤城,绵延兰桂庆敷荣。家传诗礼尊谦让,学绍箕裘毓俊英。

垂裕后昆培植远,仰承先德本涿清。文章华国多才士,炳耀星云瑞泰平。

官桥镇官郁村曾郁陈氏昭穆同上。 龙门镇和平村陈氏族谱。昭穆:

懋、愈、廷、明、仁、仲、以、克、全、世、汝、仕、慎、伯、甫、奕、

亨、君、臣、智、仁、性、义、忠、和、孝、友、睦、渊、任、恤。  

龙门镇山头村、洋坑村陈氏昭穆同上。 感德镇槐川村、槐东村陈氏族谱。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由陈谓直始修,同治八年(1869年)由副贡生吴有声二修,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由衡山生员苏希贤三修,四修不详,民国34年

(1945年)由杨遁轩五修,2003年由陈宾叠为主六修。自十一世起昭穆:

知子克孝友,世卿扬令名。叠锡昌和淑,安邦允丕承。

贻谋宏志远,毓德伟业长。文华膺景瑞,翰苑昭书香。 始修年代不详,清光绪二年(1876年)、光绪七年(1881年)重修。昭穆:

先人承世泽,历代种书田,礼乐超今古,文章庆后前。 蓬莱镇联中村寮内陈氏族谱。明万历十年(1582年)始修,清雍正三年(1725年)、道光四年

(1824年)、光绪八年(1882年)三次续修。现存为清光绪版,民国29年(1940年)重抄。昭穆:

振弘光,承大业,举芳正,立贤哲,钦天良,会帝德,绍舜祖,尚允吉。 金谷镇东溪陈氏族谱。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由九世陈司宪参修,民国4年(1915年)十五世陈铮主持,十五世陈秀卿、十六世陈忠贤、十七世陈孝朱重修,“十年动乱”时遭毁,现已失传。昭穆:

名行:唐虞世观瑞,九鸿启承寅,士式维盛大,传芳耀国祯,

经书崇贤德,廉清重乾纲,良才功垂成,成基丕振同。

字行:毓孕钦兴溪,尧治徽炳坦,子孙受尚卿,忠孝嗣文简,

仁让培善庆,信义绵熙雍,伯仲敦诗礼,成家兆吉祥。

此外,龙门镇洋坑村油坑陈氏昭穆为:

佛、扬、天、钦、仙、良、忠、曰、鼎、舜、文、鸿、相、炳、

墀、钰、淮、桂、荣、培、锦、江、梅、烻、填、锡、汝、桃。

尚卿乡灶美村神湖陈氏昭穆:

威文朝兴起,科甲自联捷,世代总传芳,仁品东西厝,起雨南北堂。

龙涓乡内灶村陈氏衍派昭穆:

益国世承祚延长,万邦作孚家有庆,仁敬孝慈昭祖德,

诗书礼乐裕孙谟,念切本源方肖子,名垂策谱廼鸿儒。

龙涓乡庄灶村陈氏衍派昭穆:

崇祥昺朝文,钟润标辉埏,锡沃植烟基,钦泽荣焕庄,录汝榜耀墀。

金谷镇深洋村陈氏昭穆:

纪引钦兴溪,尧治辉炳洞,子孙寿上筐,忠孝嗣文简,

经书崇贤德,廉清重乾纲,良才光茁裕,绳基丕振同。

福田乡双垵村陈氏昭穆:

迁、永、大、宽、元、体、一、经、昭、文、起、盛、长、延、万、世、

令、德、加、谋、厥、祖、垂、芳、胤、从、天、赐、绍、先、维、敬、

和、应、运、有、功、绩、保、佑、富、尊、荣、传、徽、载、衍、泽。

城厢镇墩坂村陈氏昭穆:

南朝拱震于,登玉有文章,富贵万年春,奕世永传香,孝悌惟敦本,诗礼庆炽昌。

官桥镇碧二村城林陈氏昭穆:

积建文忠新,兆为国家瑞。公侯伯子男,卿夫奕世贵。

智仁信仪礼,孝友兼睦渊。传芳有善宝,曰启自多贤。

官桥镇碧一村、碧二村衙口陈氏昭穆

原有:克达昌朝。后新编:颍川源远世泽绵长,后园兰馥衙口培育。 金谷镇中都村陈氏由仕进公所开基也基拓是乡则推公为中埔肇基之始祖。

讳行:

朝伯促叔季,恭敬宽宏道,文章振国华,箕裘承祖德,诗礼达吾家。

字行:

君钟溥树廷,基珠照明耀,孝友睦婣宗,处世光垂裕,积善庆厥昌。 《参山二房黄氏族谱》[以下简称《黄氏族谱》,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重修抄本],即是这其中的一部。由于《黄氏族谱》中记载参山黄氏族人迁居台湾的史料繁多,达1000多人,因此谱中关于族人出洋的记载较易为人们所忽略。其实,《黄氏族谱》所载具有华侨出国早、跨越时间长、分布广等特点,尤为难得的是其中有大量华侨移居印度尼西亚的史料,这在侨乡族谱中是非常罕见的。本文拟就《黄氏族谱》中记载的华侨史料,特别是印尼华侨史料进行分析,以考察泉州人民充满艰辛、浸满血泪的移民历程。

这是一个由于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带来家谱编修的问题。

女儿能否入谱,并不是指女儿可不可以修入族谱(历代修谱,女儿本就记录在内了),而是指女儿能不能够作为本族的传承之人。

之所以说这是计划生育政策带来的一个问题,因为这在以前并不成为问题。某人无子只有女儿,他当然算是“绝代”了,但这种情况不多,因为过去生育子女不受限制,而且,一定继续生,到生了儿子为止,“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你不要以为这个无后是没有后代,它特指没有儿子。

没有儿子,意味着断了香火,不能以子传子,子子孙孙了。

从1970年代,特别是1980年代,政府开始推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作为一项基本国策被强制推行,特别是在城市,一对夫妇只能生育一个孩子,这样独女户的情况就多了起来。我本人就只有一个女儿,估计这辈子也不准备要儿子了。

也正因为如此,很多人,特别是只有女儿的人就提出,女儿也可以作为传承之人。

我的看法是,尽管无奈,尽管可以理解,但还是不能一概而论。我的意思是说,要看族人的反应和其本人的意愿,这一点要在凡例中说明清楚,作为一条制度规定下来,要行都行,一视同仁。我们林氏家族在修编族谱时采用的办法是:在女儿的齿录中载明女婿的相关信息,再载入所生子女的姓名、性别等信息,对其第二代以下暂不延伸登载,广大族人普遍接受。

族谱说到底,是父亲氏族的一个产物,在过去,它有它一定的规则和标准,但并不一定只能是以子传子,子子孙孙。这倒不是歧视妇女、男女不平等的问题,而是按照传统的宗法制度只能如此。不然的话就会乱。我曾经研读过一本《韩氏女谱》就是如此,也就是说,你只能采用一个标准。

打个比方,某人只有一个女儿,女儿当然可以随父姓,也可以随母姓,但在一些家族,谱名只能随父姓。她长大以后要结婚,结婚之后要生孩子。如果这个人坚持要将女儿、女婿、外孙修入自己的族谱,那他的这个外甥是不是应该改姓?你要求改姓,他的爸爸、爷爷会同意吗?再如果到时候女婿的家族也要修谱,那她的女婿和外孙修不修?

所以,女儿入谱的问题不是没有办法。有一种情况就是可以变通的。那就是如果女儿、女婿育有二子,他同意一个随父姓,一个随母姓,或者虽只有一个儿子,但他们同意随母亲姓,那么这个时候就可以采用入赘的方式叙其齿录了。但如果计划生育政策不放松,这种情况也会很少出现。换句话说,过去出现过继或领养的情况也是存在的,就是采取了这种方法处理的,比如李鸿章原本应该姓许,但他的祖父改为李姓,他自然也就不再姓许了。

组织、经费、编辑只是修谱的三个不同侧面,其实紧密相连,合为一体的,不应人为割裂。我从这三个方面分而论之,是为了思路更清晰。 翻印损耗效应

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来诠释家谱传承所隐藏的重大危机。

将一张记载信息的纸张放进复印机中复印,再将得到的复印件进行复印,每次都用上次的复印件进行复印,多次重复这个操作,将发现复印件纸越来越模糊,最后得到的是一张毫无价值的纯黑色废纸。

这是因为每次翻印都会产生误差,而一次次误差叠加将导致这个最终结果。

家谱在历史传承中,每隔数十年重新修谱都要:翻录旧家谱—>添加新族人—>印刷家谱书。这一次次修谱的过程不正如同翻印纸张的过程!

传承影响因素

在以前家谱秘不示人的家规下,很多家族家谱30年一小修、60年一大修后,旧的家谱除留下一两本保存在宗祠或族长手中外,其余都全部销毁掉。

如经历战争、饥荒、动乱等灾难,家谱保存无比艰难!仅近代就有:太平天国运动;日本侵华战争;文革的“破四旧”…… 让无数的家谱被焚毁,甚至孤本也不曾留下,家族历史从此中断!

且因家谱书纸质的原因,在历史岁月中容易受到火灾、水浸受潮、自然磨损等影响而阻碍家谱向后世传承。

密度最大的

在地球上,我们目前已经发现了一百多种元素,在这些元素组成的物质中,密度最大的是金属锇。饿的密度为226×103kg/m3,看起来够大了,它是“密度大王”吗?不!我们不能将自己的视野局限于地球,我们要到茫茫宇宙中去寻找“密度大王”。在广阔无垠的宇宙中,有一种叫“白矮星”的天体。它的密度是30×1010

kg/m3,

是锇密度的106倍(即100万倍),很大了。它能称王吗?也不能!因为还有一种叫“中子星”的天体,它的密度达1016

kg/m3;而另一种天体“脉冲星”的密度更是高达1018

kg/m3,即1cm3的这种物质的质量为10亿吨。然而“脉冲星”也不敢称霸,因为新发现的“黑洞”的密度比它还要大。根据计算,质量和太阳一样大的黑洞,它的密度可达5×1019

kg/m3,在它里面取小米粒大的一小块物质,要用几万艘万吨轮船才拖得动。而质量更小的黑洞密度就更大了。由于黑洞的密度极大,它的引力也极大,连光也不能从中逃脱。

这样说来,“密度大王”的交椅也只有“黑洞”能坐了。

密度最小的

密度最小的金属元素是锂

密度最小的气体是氢气

H元素是质量数最小的,组成单质是氢,氢是宇宙中质量最小的(不考虑反物质)

物体三态变化中最小是气体,所以氢气就是宇宙中密度最小的

真空的空间密度最小为零

总结来说,自然界仅限于地球的,因为自然界应该是由生物的自然界,所以应该是:锇与氢气,但是像有些人说:黑洞中心与真空也不好怎么去反驳

一个家族的始祖及始祖母是谁?始祖如有几个妻子,谁是嫡,谁是庶?他们各有几个儿子,名叫什么?他们的妻又是谁,又各有几个儿子?家族的各支各房是怎样一代一代地传下来的?现在众多族人的父、祖、曾祖、高祖等等是谁?谁和谁是堂兄弟?新家族始祖是从旧家族的哪一代分裂出来的?它又怎样一代一代地传到现在?总之,家族所有成员的各种复杂的血统关系必须清楚。在没有文字的时候,血缘关系靠一代一代的口耳相传,储存在人们的记忆中,时间长了,记忆难免有差错。当文字产生以后,人们就用文字把这种血缘关系记录下来。这就是家谱。

家谱,又称族谱、家乘、通谱、统谱、世谱、支谱、房谱、祖谱、宗谱等。名称各异,其内涵是同一的,只是外延有所区别而已,现在一般统称家谱和宗谱或族谱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家谱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以姓氏为“某一同宗共祖血缘集团”的标识符号,来记录某一姓氏家族成员间的血缘关系的图册。

供奉家谱是尊敬祖先的表现,中国人有很纯洁朴素的祖先信仰。在中国,家谱已有约3000年的历史,素来与国史、方志并称为三大历史文献。根据历代文献记载和本世纪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字考证,中国家谱起源于商、周时期。家谱是一个家族的发展史。一个家族要发展壮大,除需要雄厚的物质条件外,还需要足以“强宗固族”的精神条件,而良好的家风的形成,正是这种精神条件的基础和内容之一。家谱是家族史,是家族的史料汇编,是史的一种,属于历史学范围,这已成定论。在家族概念淡化的今天,与家族相连的很多观念、行为规范也发生变化。家谱中的家训,在教化族人孝敬、和睦、祭祀、亲情、乡情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潜移默化作用。家谱维系的不仅是一个家族,更是一个民族。在中国,一个家族的迁徙传播过程被生动地形容为“开枝散叶”。叶落总要归根,在游子的眼中,家谱就是根的象征。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标榜尊崇祖先,维系亲情,表示追思,祈求保佑。

家谱能以合书、图、史、表、志为一体者,它的利用价值就显得大些。现如今,家谱主要以文字内容为主,资料为仆。大多采用欧式:又称横行体,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立的。欧式的特点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横行,几十代为一表,用起来很方便。 在表格的最上面有两个人画像,一男一女,象征着家族中最早的长辈,被称作老祖宗,也称始祖公,始祖母。在人头像下面的左右表格中填写着密密麻麻的人名,都是按照辈分排列的,左右相互对,男的写全名,女的则填些某某氏之位,(旧社会家庭妇女大都没有名字的原故)填写的时候,有的时候需要跳格,一个是已逝世男人没有娶妻,相对的地方就要空格,再一个就是按哥们排行,给活着的老人留下的位置。家谱的“行辈字派”是家谱所包含的主要规矩。行辈字派又叫祧字,是以之入名并区分辈份、排行的一些字。行辈字派是对各辈人名中的用字的限定。比如某一辈人的名中都用“福”字,另一辈都用“禄”字等等。行辈字派一般都是由家族中的某一位有文化修养的长者制订的,很多都编成几句吉祥话,有的文人甚至可以写成诗。比如“福禄永昌隆,和良端世美,才智瑞宁聪”。行辈字派有的用在名字的头一个字,有的用在后一个字,以前一种居多。考虑行辈字派,既要考虑其意义,又要照顾读音,字形适宜人名,而且还可以与大量的字组合成名,不致于因人多而重名。行辈字派快要用完的时候,就由家族中德高望重的旅长再次将其延长。所以说家谱在现代人们意识中,既有纪念祖先的作用,又有为下代人起名字作为依据。

一个家族的家谱,必须定期续修。因为每隔一段时间,家族中总要新生孩子,娶进媳妇,增加人口,还会逝去老人,新增坟墓。定期续修,把上述种种新的变化反映到家谱上来,这样才能确保家族血缘关系上的清楚准确。续修的间隔时间,绝大多数家族规定为三十年或三世。“谱必三代一修,恐世远年久,无不散失,乖离之弊,其所失为不小。”一个家族三十年不修谱,即被认为不孝,“修谱不宜历年久远。古人云:谱宜三十年一修,若不遵此,即属不孝”家谱三十年一修,大体上可以把家族中的两代人衔接起来。三十年是一代人的成长时间。每隔三十年续修一次家谱,就能趁老一辈还健在,新一代又已成长的时候,将三十年里家族中的亲缘关系的变化准确记录下来。如果间隔时间过长,老人陆续死去,族中人丁变化就会记不准确,势必引起血缘关系的混乱。在修家谱的时候,要将过去的老家谱升了。家谱升了,其实就是烧掉了,说升是表示恭敬。一般是拿到坟地烧掉。新修的家谱或新请的家谱按规矩是要开光的,一般是用朱砂和公鸡血,用针尖蘸着点在家谱上所有的人名上。这样家谱就可以正式供奉了。

供家谱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准备供品和祭器,主要有供桌,蜡台,蜡烛,香炉,烧纸等供品包括水果,点心,馒头,米饭,饺子等。一般在腊月二十八就蒸供馒头,蒸的时候还要在馒头上加上五个大枣,在供桌两边分别叠放起来,一堆五个下面三个上面对叠两个。供米饭要将煮好的大米饭,装到玻璃杯子里压实,倒在碗里,形成一个规规矩矩的圆柱状也是五碗。再摆上五双筷子,五个倒满酒的小酒杯,五大碗菜(有鱼有肉,荤素搭配,色彩艳丽;摆鱼,寓意年年有余,配有生菜,年年生财),依次摆放。汉人祭祖,多半做鱼肉碗菜,盛以高碗,颇有钟鸣鼎食之意。旗族人祭祖,满蒙不同,蒙古旗人供以黄油炒黄米面,撤供时炸以香油,蘸以白糖,另有风味。满洲旗人祭祖,供核桃酥、芙蓉糕、苹果、素蜡檀香,静肃异常。

一般都是在年三十早上太阳还没出来,就挂上家谱,摆上祭品。在天黑的时候提着灯笼去十字路口接年,请祖先回家过年。在路口烧纸、念叨祖先回家过年,磕头礼毕。提灯回家,路上不许回头,如果回头,就说明祖先还都没有回来,你在张望。回到家门里,要用个棍子横住门口,这个棍子是给祖先拴马的用的马桩。将房门打开,烧几张纸请到屋里,来到家谱前,要点起蜡烛,点起香火,拜上三拜。从这时开始你就要早晚给祖先磕头,定时上香,每顿吃饺子,都要给供桌上先放上两个,以表示尊敬。到初三晚上就要送年了,要把所有供品撤掉,卷起家谱,放好备用。在撤掉挂家谱的位置中间贴上大福字,两边贴上对联。一般对联都是这样写的:"俎豆千秋永,本支百世长",“敬祖先长命富贵,孝父母金玉满堂”。横批:“俎豆千秋、本支百世、永言孝思”。一直到正月十四,再把家谱供上,再去请,到十六再去送。在煮元宵的时候,也一定要给祖先敬上。祭祖形式或有不同,但大半都是除夕夜悬影,上元夜撤供,亲朋之至近的,拜年时也必须叩谒祖先堂,不独慎终追远至意。就是按照这样的规矩在春节和元宵节的两个节日里来供奉家谱。结束这一祭祀过程后,把家谱卷起来,等明年再供

一个家族,往往在家法族规中对家谱的收藏、保管提出严格的要求。如必须将家谱装进特制版木匣,供于祖龛之上,或藏于书室之中,不得随意乱放,以致亵渎家谱。木匣不准移作他用,家谱不准鼠蚀虫蛀、污损油浸、腐败霉烂、遗失散落、私自誊录或借给外姓人观看,违者依家法处罚。如果领谱人敢于瞒众觅利、鬻谱卖宗、出卖家谱者,则视为不孝,从重惩治。

供奉家谱既是中华民族的民俗传统,更是一种道德文化,作为华夏子孙,我们有必要将这种纪念祖先的方式,代代相传!

一、姓氏源流

介(Jiè)姓源出有二:

1、出自夏朝末年大夫介之窥之后,以祖名为氏。夏朝末年夏桀在位君主(约公元前1818-公元前1766年)时,有大夫介之窥,其后代以祖名介字为姓,称为介氏。

2、出自春秋时晋国大夫介之推之后,以祖名为氏。春秋时晋国有大夫介之推,其后代以祖名介字为姓,称为介氏。

得姓始祖:介之窥(见上“1”)。

二、迁徙分布

(缺)介姓望居太原郡(秦置郡。汉为太原国,后又改为太原郡,治所晋阳,即今天的山西省太原市)。

三、历史名人

介 象:字元则,三国时吴国会稽人,从小慕仙好道,经用心揣摩掌握了禁气之术,只因苦于不遇名师,于是遍历山水。当他得知绵山乃群佛众仙聚集之地时,于太和六年(壬子)上山寻访名师不获,加之连日奔波劳累之至,倒地而睡。朦胧中觉额上有阵湿热,睁眼一看,原来是一只斑斓猛虎在舔自己。那老虎似有灵性,见他醒来便扬长而去。介象预感此山定有神仙,于是继续前行,突然眼前现出一妙龄少女,楚楚动人。介象纳闷,深山老林竟有如此美女,定是神仙,于是恭敬而拜。那女子随手拈来丹经一卷,递于介像,言道:“你虽然悟性较好,但是血食之气未尽,须断谷三年;赐你一书,望用心研读。”说完飘然而去。介象于是在绵山苦心修行,终于修成隐身术,后常下山施展法力,忽现忽没,忽有忽无,变化鸡、石、草、木,还不时给附近百姓铲除盗贼。当地年轻人跟之来到此洞,拜他为师,隐身术遂广泛传开。

介之推:一作介子推、介推,春秋时代晋国的贵族,晋文公的臣子。春秋时是晋国人,传说晋公子重耳因家事内争,在出亡途中饥饿难行,无处觅食,从臣介子推曾割自己股熬汤奉君解饥。在外流亡19年后,重耳于公元636年返回晋国,即侯位晋文公。文公在赏赐从王者时,竟忘了赏赐有大公的介子推。介子推不愿与那些奸诈从臣,遂携母亲离开国都,辗转上了绵山隐居。后有同情介子推者,悬书宫门为他不平,其文曰:“龙欲上天,五蛇为辅。龙已升云,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独怒,终不所见处所!”晋文公看了说:这是指介子推呀。由于我为王市安定大计而思虑,没有考虑到他的功劳!遂派人四处寻找。后知介子推已死于绵山,晋文公为表自己的过失,旌表功臣,将环绵山封为介推田,号为介山。后又有传说:介子推隐居后,晋文公曾放火烧山逼介子推出山,介不出,母子相抱被烧死。过人为纪念介子推,每年清明节前二日不举火,进冷餐。寒食节风俗流传至今。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太原郡:秦汉太原郡,治所在晋阳,在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隋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兴国中,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太原市)。以后宋、金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以来省会都在此地。

2、堂号(缺)

============================================================

介姓宗祠通用对联

〖介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与母偕隐;

学道得仙。

——佚名撰介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时晋国贵族介之推,曾跟从公子重耳(后为晋文公)流亡国外十九年。文公归国后,赏赐随从臣属,没有赏到他,便和母亲一起隐居绵山中,文公派人召他,坚持不下山。传说文公烧山逼他出来,他终于不愿出山而被烧死。旧俗以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相传就是为了纪念介之推。下联典指三国时吴国会稽人介象,字元则,精通五经百家,暗地里修炼道法,传说能隐形变化。吴主召他到武昌,对他非常尊敬,称为“介君”,又下诏为他建宅院。

之推耻禄;

元则升天。

——佚名撰介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时晋国贵族介之推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及还,不及禄,与其母隐于绵山。下联典指三国时吴介象,字元则,屡试神仙幻术,后成仙而去。

============================================================

附录:介姓典故、趣事

〖寒食节的由来〗

传说,这个节日,是春秋时代为纪念介之推而传下来的。

介之推是当年晋国的贤臣。他侍奉的国君叫晋文公,即公子重耳。有一次,晋国发生内乱,公子重耳被迫逃亡国外。介之推不畏艰难困苦,一直跟随重耳。公子重耳流亡魏国时,途中病了,贫病交加,十分困苦。重耳全靠臣属采摘野菜野果充饥,这次患病,野菜野果再也咽不下肚,介子推便在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熬成肉汤,献给重耳,使重耳及早康复渡过困境。

后来,重耳做了国君,称晋文公。开始,他对介之推在极困难时期给他的献身帮助,还铭记在心里,但是时间久了,也就渐渐淡忘了。一次,晋文公对随从他流亡的功臣进行封赏,竟然忘记了介之推。介之推心中十分难受,决心不再见这个忘恩负义的君主,就背着年迈的母亲,逃回家乡附近一个大山中,过着隐居生活。

有一天,晋文公发现自己左右少了介之推,回想起自己忘了奖赏这个“割股奉君”的贤臣,非常愧疚,便忙去找介之推,这才听说他已跑到深山,隐居起来。晋文公亲自跑到他隐居的山中寻找,只见山峦重叠,葱苍树木,哪见介之推的影子?他在山顶呼喊,只听见山谷的回音,不见介之推出山相见。晋文公心想,介之推是个孝子,如果放火烧山,他一定会背着母亲逃出山来,如此一来就能见到他了。于是,他命令放火烧山。

正当风急,火一下蔓延数十里,连烧三日不熄,把一片青山烧成焦土,就是不见介之推出来。火熄后,大家进山察看,才发现介之推和他的老母亲相抱在一起,被烧死在深林之中。晋文公想求见介之推,不料介之推宁被烧死也不愿相见,可见心中的怨恨是多么深切。晋文公既悲且痛,悔恨之心终生难释。

这事传出来,人人尊敬和怀念介之推。以后便在他被烧死的这天纪念他,这天就在每年三月清明节的前一天。因为介之推是被火烧死的,大家在这天都不忍心举火,宁愿吞吃冷食,所以,这天叫“寒食节”。

安溪陈氏族谱的族谱 昭穆

现重点选介如下: 凤城镇吾都村陈氏族谱,清康熙初由陈迁鹤始修;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由陈奇宗续修;雍正八年(1730年)由陈徽畴三修;乾隆...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