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还有刘邦的后代吗?
《史记 高祖本纪》中说:高帝八男:长庶齐悼惠王肥;次孝惠,吕后子;次戚夫人子赵隐王如意;次代王恒,已立为孝文帝,薄太后子;次梁王恢,吕太后时徙为赵共王;次淮阳王友,吕太后时徙为赵幽王;次淮南厉王长;次燕王建。
刘邦死后,孝惠帝刘盈即位。
所以,刘邦是有后代的。现在姓刘的人很多,其中有一部分应该是刘邦的后代。 可以粗略统计一下,汉朝皇族生育后代很多,以至于汉末大部分刘姓出自皇族,而刘姓大规模改姓不是很厉害,所以现在应该大部分刘姓是其后代,而且如果算上母系遗传的话,许多李姓也是刘邦之后,因为唐高祖李渊的外祖父是刘邦后代独孤信,所以刘邦后代非常多,
甚至可以这么说,谁家祖上没个姓刘姓李的祖先,那你可想而知了
现在有没有刘邦的后人传世?我想说实在是太多了。基本上现在姓刘的,十之八九都是刘邦的后裔。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战乱原因,在两汉包括三国时期,只有贵族才有活下来的可能,尤其是在三国时期,人口大清洗的时代,普通姓刘的早就在战乱中死去,活下来的都是刘邦的贵族后代。
刘备是汉景帝玄孙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人。
读三国的时候,我们经常会听到刘备自我介绍,说他是汉景帝的玄孙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那么为什么他要这么介绍自己呢?因为刘胜的后代完全没办法考察。
刘胜这个人没什么特备的有点,就有一条是非常出众的,那就是生育能力出众。据说他本人生了一百多个儿子,这些儿子当中,有很多连他自己都不认识。
每年家庭聚会的时候,儿子们彼此之间都要递个名片什么的,互相介绍一下,才知道谁是哥哥谁是弟弟。
所以说刘胜的后代是最好冒充的,但是也说明一点,刘胜的后代是非常多的。到了西汉末年,王莽篡汉的时候,刘邦的直系后代就有十多万之多。东汉末年,更是增加到了数十万之多。这些人大多数能够度过三国那场浩劫的话,基本上就可以为刘邦延续血脉。
所以刘备是刘邦的后裔,这一点我完全不怀疑,这又没什么值得骄傲的地方,刘邦的后裔在全天下有数十万之多,要是都能够在诸侯中受到高级对待,天下早就不会乱了。
这个时候的刘姓早就已经不吃香了,刘备这个人命苦,传到他这一辈的时候,连个县令都被世袭到,所以他只能选择参军作为自己上位之路了。
刘备和汉献帝的后人其实都活了下来。
曹丕在篡夺汉朝皇位的时候,并没有杀掉汉献帝,因为汉献帝不仅仅是汉朝皇帝,也是他的三个妹妹的丈夫。基本上也算是半个老曹家的人,再说了,这个大位是禅让得来的,禅让完了就杀人,总归会留下恶名。
所以汉献帝本人是没死的,此外汉献帝还将自己的两个女儿都送给了曹丕做妃子。汉献帝本人更是被曹丕封为山阳公。所以汉献帝的子孙在自己封地中的生活,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滋润的。
至少汉献帝这一脉是传承下来了,如果从正统上来说的话,这一脉的血统,那就是汉高帝刘邦的直系后裔。
此外,东汉被曹丕灭了以后,刘备在成都称帝,建立了季汉王朝。这等于再次延续了汉王朝,他做了两年皇帝就去世了,儿子刘禅登基做了皇帝,刘禅在做了41年皇帝以后,出城投降,他的子嗣并没有被全部杀光,所以这一脉的后人也是延续下来了。
如果刘备是刘邦的后裔,那么刘禅的后人,其实也是刘邦的传人。这么一来的话刘邦的后裔其实传承下来的还是非常多的。
刘裕虽不是刘邦后裔,却能活到东晋末年开创刘宋王朝。
在东晋末年,另一个卖草鞋出身的皇帝,刘裕其实也是刘家的子孙。但是他不是刘邦的直系后裔,而是刘太公的第四个儿子,西汉楚元王刘交的后裔。
这么远的亲属关系,横跨了600多年,都能够找到自己的直系祖先,而没有冒认自己是刘邦的后裔。这说明什么呢?这说明刘家的家谱是世代相传的,刘邦这边虽然人数众多,但是家谱传承还是十分严格的。
一、刘邦是有“名”与“字”的人
长期以来我们都听信了一种说法:刘邦当皇帝前没有“名”,“季”是他的排行,是“老四”、“最小”的意思。因此有教授蔑称为“刘小”。
那么“老三”呢?好象 两千多年来都说不清楚。
因此有教授作结论:“刘邦的大哥叫刘伯,二哥刘仲,没所说刘邦有三哥,书上没有,没发现有叫刘叔的。”
其实太史公是早讲清楚了的。根据《史记 楚元王世家第二十》载:“楚元王刘交者,高祖之同母少弟也,字游。高祖兄弟四人,长兄伯,伯蚤(早)卒。”
因此,刘邦有兄弟四人:
长兄是刘伯,伯早逝。
老二是刘喜,字仲。
老三是刘邦,字季。
老四是刘交,字游。
刘邦是“老几”?究竟有没有“名”?不是“学术”问题,而是一个小学生都能解决的“识字”问题。
这是中国那学界的悲哀!而按“伯、仲、叔、季”之排行,将刘邦排为“老四”,这是臆说。
二、臆说的原因
古人从没说过刘季没有“名”,为什么当代的教授、专家、学者们众口一辞都说汉高祖微时无名呢?因为太史公说:“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既然太史公都没说他有名。当然也就是“无名之辈”了。
但是,太史公在介绍“大人”时,一律如此。如“吕太后者,高祖微时妃也”、“孝文皇帝,高祖中子也”、“孝景皇帝者,孝文之中子也”、“孝武皇帝者,孝景中子也”,这些入了“本纪”的汉家帝王都没写“名”,难道他们都无“名”?
中国人一般都知道古有“讳名制”,此制肇创于太史公。“讳名”只避讳“大人”之名,不讳姓和字的。
例如,秦楚之际的大说士姓蒯名“彻”,由于汉武帝名“彻”,为了“讳名”,太史公只好将蒯彻改为“蒯通”;司马迁的父亲为司马“谈”,汉文帝的宠臣姓赵名“谈”,因此赵谈也就改为“赵同”了。
项羽与太史公的“当今”无关,不属他的“大人”范畴,因此他就可直书:“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
“讳名”的原因很好理解,中国人至今也不能直呼父母的名字。
两千二百多年了,我们应该为刘邦“正名”。
三、关于“刘大叔”与“刘大妈”的名字
有教授说:“史书上怎么介绍刘邦的父母呢?是‘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太公是什么意思?大叔。媪是什么意思?大妈。就是说刘邦父亲的称谓叫刘大叔,刘邦母亲的称谓叫刘大妈。可见这两位都是无名之辈。”
国有史,家有谱。中国的家谱(或族谱)为世界之最,早逾四万部。家谱的重点是记录人名和传承关系,在这一点上,它毫无所讳,也不需作假,比“史”可靠。
据“世界刘氏宗亲联谊会会长”刘恒心老先生著《刘氏大成谱》载:
刘邦曾祖父:名清,字恩盛,号成公。
刘邦祖父:名荣,字仁浩,号丰公。
刘邦之父:名昂,字煓,号太公。其母王含始,于秦始皇31年—即-216年5月逝,葬于沛丰。那年刘邦40岁,7年后举兵。
刘氏帝王,直至400多年后的刘备,都是单名,唯汉孝武帝之子、汉昭帝“刘弗陵”为复名。
《刘氏大成谱》不仅明载了刘邦父母的名字,而且告诉了他的家世,并透露了他的身世!
四、曾祖父刘清原是魏国大夫
按《刘氏大成谱》载,刘邦的曾祖父刘清,战国末年仕魂,原是魏国大夫。公元前225年秦灭魏前,悉家由魏都大梁(开封)迁至沛县之丰邑。为避秦祸,取“卯、金、刀”之主字,改姓为金,后复姓刘。故今之丰县赵镇“金刘寨”依在。刘清病逝于此,葬于斯,至今坟墓依存。
(图1:右为守陵负责人刘恒诺,左为本文作者。碑上书有“派沿唐尧卯金氏”。三点水+公=沿,是“沿”的异体字。)
所葬之地,两千多年来一直称为“汉皇祖陵”。当地简称为“汉皇陵”。该陵原规模很大,现拟扩建。
五、刘邦的身世
刘邦生于-256年,秦-225年灭魏时他己31岁。根据多方资料分析,他是31岁之前随曾祖父刘清由大梁迁于丰邑的。因此他的出生地应在大梁而不是丰邑中阳里。
据族谱载,刘邦的曾祖父和祖父两代,家财富有。 “公(指刘邦祖父)富有百万,好善乐施,有恩于人,及至资财施尽。”
这百万资财并非虚言,是有来历的!为何散财?下文探究。
家财散尽以后,刘邦的祖父刘荣游历去江西,逝于江西,葬于斯。
刘邦兄弟四人,大哥刘伯早卒。由于无资无地,刘昂带着三个大儿子,从金刘寨搬到丰邑城内,在中阳里开了个小店铺,以“酤酒卖饼”为生。
刘昂“爱朋好友,乐于助人,深得里人敬重,遂尊为太公。”
太史公称刘邦“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性情开朗)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刘邦能得人,据郦食基(谋士)和王陵(萧、曹之后的丞相)总结,与他不吝赏赐有关。
“喜施”,是一种慷概,是一种豪爽之情。是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养成了刘邦所特有的“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社会意识呢?
在明白刘邦的身世后,过去许多惑而不解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六、沛县父老为何共举刘邦为沛公?
史有明载,刘邦当沛公,不是自告奋勇,更不是“运气好”,而是在他推让之后、在沛县父老们的坚持下才推举出来的。古人讲门第,沛公之所以被共举,固与他平时的行事为人有关,也与他出自名门、祖上有恩于乡梓、素孚人望有涉。
七、刘邦为何要给魏公子信陵君安排守陵人?
汉高祖十二年,即-196年,“十二月,高祖曰:‘秦始皇帝、楚隐王陈涉、魏安禧王、齐缗王、赵悼襄王皆绝无后,予守冢各十家,秦始皇二十家,魏公子无忌五家。’”
魏公子无忌就是信陵君。信陵君逝于-243年。
六国将相多矣,为何刘邦独独想起要给己逝47年的无忌派五户守陵人?
过去一直不解,以为是张耳之故,现在明白了。一查年代,原来刘邦的曾祖父刘清曾与无忌同列为朝,共事于魏安禧王!
太史公说:“高祖始微少时,数闻公子贤,及即天子位,每过大梁,常祠公子……。”“高祖每过之而令民奉祠不绝也!”
这是说,刘邦当皇帝后,不仅每过大梁都要祭祠魏公子,还令民众奉祠不绝。这是他对魏公子素来崇敬的必然表现,也是他将怀祖敬祖之情报之于魏公子也!
以上数事,足见刘邦对魏国的眷顾之情,处处优渥,原来事出有因!
八、丰邑深藏的故事
-209年9月沛县父老共推刘邦为沛公后,他将丰邑交县豪雍齿留守,10月即率沛中子弟二、三千人北上击秦。
早在9月,陈王率兵去攻咸阳时,曾命部将、魏人周市(fu)将魏王室后裔魏咎扶为魏王,苦无地盘。11月周市派使者到丰邑,找到留守的雍齿,使者的第一句话是:“丰,故梁徙也。”这句话的意思是:“丰邑,乃以前大梁徙都之地。”
使者接着说:“现在魏地己收复的有数十城,(实际上一城未有)你如果降魏,则封你为侯守丰邑。如果不降,我们就要屠丰邑。”
这里透露的信息是:魏咎、周市(相国)欲复国时,第一眼看中的是“丰邑”!他们深知丰邑的底细,必对这个小地方有深刻的了解!
“雍齿雅不欲属沛公,及魏招之,即反为魏守丰。沛公引兵改丰,不能取。沛公病,还之沛。”
长期以来,我们对“丰,故梁徙也。”这句话不解,因为《魏世家》及《魏公子列传》都未记载迁都之事,现综合数处记载,丰邑应发生过以下故事:
1、据《史记魏公子列传》载:“秦闻公子死……其后秦稍蚕食魏,十八岁(魏公子死后18年)而虏魏王,屠大梁。”
又据太史公实地考察,“太史公曰:吾适故大梁之墟,墟中人曰:‘秦之破梁,引河沟而灌大梁,三月城坏,王请降,遂灭魏。’”
这是说,秦灭魏时,引水灌大梁三月,城破之后,全城杀尽。
2、丰邑当时只是沛县的一个村寨,雍齿叛变后,刘邦先后以三千人、九千人、一万四千人三次攻打。最后一次也不是强攻而下的,而是靠一个叫彭祖的士卒私开城门才得以进城。此公后来先后专为太公及吕后驾车,封为敬侯2000户。
一个小小的村寨,哪来这么城坚池深的城池?
3、《汉书高帝纪》注载有:刘清“曾仕魏,为大夫,秦灭魏,(刘)清徙居沛之丰。”
刘邦的曾祖父、魏大夫刘清是何时由大梁迁丰邑的?
是大梁城破之后吗?大梁四野泥泞,况遭屠城,这时己不可能举家南迁了,因此,刘清是在城破之前就出走了。
大敌当前,刘清大夫敢临阵逃跑吗?不敢!唯一的解释是:在秦灭魏之前,刘清奉魏王魏假之命,携王室巨资南下至丰邑建都!
中国的第一位目录学家刘向说:“战国时刘氏自秦获于魏,秦灭魏,徙大梁,都于丰。(建都于丰邑)”刘向是刘邦四弟刘交的玄孙,对自己家史的来龙去脉是清楚的。
刘清是哪一年迁丰的?应当是在秦灭魏之前一、两年!怀着这样的揣测,一查《刘氏大成谱》,果然!那上面记有是在-227年!
-227年魏安禧王崩,魏假继位,赢政并吞天下之心昭然若揭,刚即位的魏王假惶恐,于是派八十多岁的老臣向东撤四百余里,到丰邑建“陪都”。
丰邑是古代宋国的都城,从大梁向东一条直线即丰邑。这时刘邦应为29岁。
4、“丰都”城高池深,异常坚固。建成之后两年,即-225年魏王假被杀,魏灭。但巨资仍未用完,刘清祖孙不敢据为己有。刘清抑郁病死之后,于是刘清之子刘荣—刘邦的祖父,“公富有百万,好善乐施,有恩于人,及至资财施尽。”这百万巨资的来历和去处都清楚了。
刘邦是在31岁时,家道开始中衰的。
5、不吞公款,散尽资财,这是一个清白之家!时年三十一岁的刘邦,应当随祖父及太公一起参与了散财工作,从而养成了“仁而爱人,喜施”之风,蓄就了豪爽之情。
不爱财、不贪财,这是他日后事业的精神财富!
范增说刘邦“贪于财货”,诬也!
6、太公宁愿一贫如洗地去“酤酒卖饼”,而不背着祖父私下窖藏巨资,这是刘邦对太公由敬而孝的真正原因,也是刘邦“以孝治国”、五日一拜太公、全国官员也五日一休假孝敬父母(休沐日)、从此奠定汉族两千多年不衰、构成东方文化主脉、至今犹存“孝道”的深刻原因!
从刘氏悠久的家世来看,太公不是一个无知无识的老叟,自幼好“斗鸡蹴鞠”,是一位颇有竟争意识的人。
从刘邦对大嫂“不象个长者”的话来看,刘邦是一个有道德标准、有是非标准的人。他还不是愚忠愚孝,太公对他的影响相当大。
刘邦对太公尽“孝”的程度,难以想象!太公当了太上皇后,想乡邻,常“凄怆不乐”。于是刘邦命匠人吴宽按照丰邑的街道、房舍,在今临潼县重建“新丰宫”,令丰邑父老搬来陪太公。当时连鸡犬鹅羊一并迁入,以致“鸡犬认户,人识其家”。
1、是汉高祖刘邦后是刘盈继位。
2、刘盈(公元前210年―公元前188年9月26日),即汉惠帝,汉高祖刘邦与吕后之子,西汉第二位皇帝。十六岁时便继承皇位。
3、汉惠帝即位后,实施仁政,减轻赋税,提拔曹参为丞相,萧规曹随,政治清明,国泰民安。与民生息的政策,推动了经济的繁荣。在思想和文化方面,他废除秦时禁锢,使黄老哲学代替法家学说,打开各种思想发展的大门,但是仁弱的汉惠帝在位期间大权实际上掌握在强势的母亲吕后手中,因此后世司马迁作《史记》时甚至不设惠帝本纪,而设“吕太后本纪”。
4、公元前188年,在位七年的汉惠帝去世,时年二十三岁,谥号孝惠皇帝,葬于安陵。
根据《三国演义》里的族谱,从刘邦到刘备传了20代,不过我认为这是罗贯中捏造杜撰之言,不足以为信。
明确记载了刘备是景帝之子中山靖王之后,即刘邦后裔这一说法的是明朝的《三国演义》,此为小说并非正史,若是真的,此等大事,《三国志》等距离刘备年代最近的正史资料为何没有任何提及?因此我认为,刘备乃汉朝宗室的说法不太能站得住脚,多为捏造。
一、罗贯中所写的刘氏族谱存在漏洞
在小说中,刘备被称为“刘皇叔”,谁的皇叔呢?东汉末帝汉献帝。根据《后汉书》记载,献帝是汉光武帝刘秀的第8世孙,而刘秀又是景帝的7世孙,算下来,
献帝应为景帝第15世孙,但在《三国演义》的族谱里,刘备排下来是景帝的第19世孙,整整高了献帝4个代!
如此算来,哪里还是什么刘皇叔,应该叫刘皇曾祖父!《后汉书》和罗贯中,必有一个错了,谁造假或者错的可能性更高呢?答案很明显。
二、《三国志》中关于刘备身世的记录
《三国志》里刘备只提过自己父亲和祖父的名字,但再往上追溯却没有了。试问,即使传到刘备这一代他家已经落败得和普通平民没有任何区别了,但是对于族谱宗族如此重要的东西(而且还是皇室族谱),刘家怎么可能没有,既然有,为何只字未提,史料中也找不到记载?
就算因为战乱遗失了部分,但仅凭父辈的记忆再往上追溯几代肯定是没问题的,为何刘备只肯说到祖父就打住了?对祖父之前的先祖总是含糊其辞,可见他这个宗室身份是经不起推敲的,往上再细查,就会查出问题来。
三、诸葛亮等人的造势
《三国志·蜀·先主传》里关于刘备的家世只有开头一段:
“先主少孤,与母贩履织席为业。”其余还有提到他的家世的就只有《诸葛亮传》里的两处:
“……将军即帝世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览英雄,思贤若渴。”“……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
皆是从诸葛亮嘴里讲出来的,而且都是在夸刘备的语句中出现。
在结识诸葛亮之前,没有任何人提过刘备有着皇亲贵胄这一身份。为何刘备早期没有,诸葛亮等人陆续投靠他后却出现了这种说法呢?很明显,这是刘备集团为了招揽人才,为了增加自己的政治筹码,故意为之,好借汉室之名,争夺天下。
总结:刘备所谓汉朝宗室的身份,正史里总是含糊其辞,野史小说讲得很细,却漏洞百出,由此可知,刘备的皇叔身份真实性很低,极有可能他就是一个普通人,为了争夺天下,而捏造的身份罢了。
中国还有刘邦的后代吗?
本文2023-10-25 03:59:14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344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