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李氏家族的辈分谱是应该怎么排的,我知道的是良、书、纪、名、休?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5浏览:2收藏

请问李氏家族的辈分谱是应该怎么排的,我知道的是良、书、纪、名、休?,第1张

李姓家族,辈序是"元、美、光、先、绪、敦、修、大、守、成、广、传、家、仕、本、唯、学、可、长、荣”。李姓家谱介绍

李姓族谱种类繁多,数量惊人,据说美国犹他家州谱学会存有115种,北京图书馆收藏有67种,民间保存者不计其数。从时间上说,李姓族谱始于宋代,盛于明、清,还有一些是近现代的,基本上都是私修,而且有初修、续修、再修等版本。修谱的主要目的是“尊祖收族”,并对宗族成员进行“尊尊亲亲之道”的伦理教育,也就是尊敬祖先,加强宗族团结,明确怎样为人处事。族谱的主要内容是记载李姓世系(即世代相传的统系)和重要人物的事迹,一般前有序文、凡例,后记祠堂、祖茔、辈分、族规、家训等。序文介绍李姓起源、分支始祖、本谱编修宗旨等。

北宋景佑二年(1035年)王曾、欧阳修分别为《李氏族谱》写的序说:“皋陶大理氏支孙征,相夏,避难于长安李树坡,指李为姓……”“先大孺人系出金陵李氏……我李氏自陇西公、唐公、临淮王光弼、陇西郡火德以来,王侯、尚书、宰相一时贵显,世英与伦;其后,暂经离乱、迁徙不一,由金陵、桂陵、西蜀、长安、长沙、洪州、吉安、抚州、福建、广东、云南,莫非金陵之派……闻谱之为制,所以别世系、辨尊亲而教爱之道存焉。”“凡例”说明本谱的体例及收录范围。例如,文川(今福建省连城县蓬峰镇)《李氏七修族谱》有这样一些记载:“族谱横图所以明世次也,故每为一世为一层,条系于名下或一子至几子而止,等而下之至五世为一截,又起而系六世,等而下之至十世为一截,自后十一世至数十世,俱照此式”;“横图书法先大书名讳,旁行细字分书某之几子,次书字、书号及行履历、生卒年月、配某氏、或继娶某氏,俱书生卒及葬所”;“凡字号、行配、生卒、葬所、年月,考实则书,无考则阙”;“凡本族先世仕有清节雅望者,必详传其爵位、功德,未仕而有学行事功,可为世法者,亦传其实”;“妇有美行及苦节可称者,亦各为书”。

祠堂、祖茔,有文字叙述,还配有图。李姓辈分排列有序,用字讲究,为了便于记诵,大都编成诗、联。例如,清道光《李氏宗谱》列李金脉派的辈次为:“荣升芳建定,万代承宗明;世时乾坤太,子文应必兴”;清光绪《陇西郡李氏族谱》列李观脉派班次(班列的次序)为:“绍祖隆先泽,道德传家良;学士登魁首,荣华万载香”;“光宗思继述,世代发籍长;久远绵祖德,永赖振纲常”。这些诗、联,按先后顺序拆开的每一个字,就是这一脉派下传若干代每一代的字辈。

李氏家谱字派

1、陇西堂李氏一支五修族谱字派(部分)

……国、正、添、必、茂,高、腾、秀、起、彰,宗、荣、征、瑞、庆,祖、泽、远、光、昌,德、盛、繁、家、祉,修、悠、发、久、祥,于、时、增、振、耀,弈、稷、衍、其、行。……

2、东山一支李氏家谱字派(部分)

……世、开、国、运,文、士、宏、兴,正、心、诚、意,盛、德、日、新,英、才、应、遇,克、建、功、勋,荣、华、继、美,光、宗、显、亲。……

3、高桥一支李氏三修族谱字派(部分)

……世、德、相、承、远,扬、泽、锡、恒、光,文、明、是、明、昭、裕、启,家、声、庆、福、长。……

4、陇西堂李氏七修族谱字派(部分)

……山老派起语:派、纪、长、相、承,续、祖、义、秋、均。同汉庚午增派语:太、官、人、讳、义,司、千、两、派、承,更、增、君、应、万,秋、 、林、傅、均。黑山原派:卫、嗣、瑛、耀、玉,立、志、潮、添、荣,光、辉、廷、秀、美,隆、盛、遇、先、春。井山原派:文、景、荣、人、金,胜、绍、木、太、雍,学、高、邦、大、美,隆、盛、遇、先、春。续修改正派语:卓、武、宏、忠、俊,贤、良、佑、上、宾,善、能、崇、祖、绪,阅、代、益、昌、兴、恢、声、源、自、远,后、启、象、全、新, 蠨、范、开、元、运,咸、恒、垂、泽、清。续修新增派语:南、雅、其、祥、合,西、都、本、度、呈。和、敦、现、左、有,富、有、庆、安、平。……

5、善邑曲江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本、曰、守、承、先、世、逢,绍、廷、政、学、安、邦、国,书、田、基、业、振、家、声,景、运、文、明、光、祖、泽。……

6、云湖李氏一支家族谱字派(部分)

……义、根、思、远,荣、秉、丹、良,应、开、永、世,枝、芳、助、茂。今定十六字:瑞、集、星、垣,祥、徵、齐、宇,德、绍、前、徽,光、昭、祖、绪。……

7、锦潇堂李氏一支五修族谱字派(部分)

……子、民、享、盛、世,国、祚、自、长、春,祖、德、周、贤、士,宗、功、汉、彦、臣,贻、谋、宏、远、大,文、允、启、开、新。

8、宁乡李氏一支五修族谱字派(部分)

……崇、志、奉、正、宗、祖、方、应、兆、龙、荣、华、发、达、茂、永、远、曜、先、公。一修原派:文、光、恢、世、绪、良、泽、启、廷、封、长、振、家、声、大、祯、祥、国、祚、雍。三修新派:忠、孝、功、名、显、诗、书、道、业、隆。派次:宏、开、景、象,家、世、克、昌,承、宜、祖、德,永、锡、贤、良。……

9、沅江李氏一支四续宗谱字派(部分)

……景、继、修、凤、玉、应,春、世、时、之、成,大、学、文、名、显,鸿、勋、泰、运、新,克、勤、功、益、懋,遵、道、治、常、隆,守、训、承、先、志,敦、行、尚、本、真,有、恒、斯、建、业,能、立、定、增、荣。……

10、叙乐堂李氏一支宗谱字派(部分)

……森、堂、惟、思、永,珠、仕、忠、正、春,良、善、惟、思、永,兴、隆、福、寿、昌。英霍六太三支合议新增派:孝、友、傅、家、学,诗、书、显、国、长。……

11、南郭李氏一支十一修宗谱字派(部分)

……居、均、元、景,丕、基、式、廓,文、献、日、存,英、明、代、作,规、启、来、哲,道、裕、先、觉,美、继、西、昆,盛、傅、东、洛,奕、叶、香、腾,新、枝、秀、擢,甘、雨、和、风,增、辉、花、萼。……

12、龙船港李氏一支五修族谱字派(部分)

……德、以、仕、大、万、李、春、胜,赐、隆、先、光、开、联、荣、荫,人、文、蔚、起、升、朝、辅、政,世、泽、孔、长、家、风、愈、盛。……

13、滕冲叠水河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自、立、根、肇、守,诚、振、本、性、生,天、其、钟、有、庆,端、显、永、炳、文。

14、陇西李氏一支族续字派(部分)

……经、纶、道、节、展、奇、才,辅、佐、天、家、登、相、台,宪、章、祖、训、扬、先、泽,洪、起、心、傅、庆、方、来。重定:经、纶、承、祖、泽,光、裕、振、家、声,肇、建、洪、模、永,宗、支、裔、代、荣。通谱班次: 、叙、傅、谟、典,洪、基、肇、吉、安,泰、和、家、政、协,鼎、甲、焕、新、班。……

15、陇西李氏一支宗谱字派(部分)

……荣、祖、显、宗,大、德、永、福,左、昭、右、穆,至、道、崇、仁。……

16、中湘河头李氏一支四修族谱字派(部分)

……序、茂、廷、溪、峰,宇、文、元、大、邦,世、绍、光、宗、泽,家、声、裕、楚、湘,志、笃、贤、儒、道,心、怀、孔、孟、乡,俊、显、昭、潭、士,伦、常、正、益、昌。……

17、京江李氏一支族谱字派(部分)

……福、泽、由、天、定,心、田、在、而、耕。……

18、井岗李氏一支四修宗谱字派(部分)

……秀、公、九、族、亲,甲、第、冠、千、军,石、羊、发、基、址,均、志、李、连、陛,应、尚、仕、忠、臣,国、太、永、安、宁,荣、华、光、宗、祖,富、贵、远、傅、名,道、德、辉、先、泽,诗、书、裕、哲、昆,文、章、称、寿、世,学、业、建、经、纶。……

19、竹马馆东李氏一支宗谱字派(部分)

……成、震、泰、可、忠、茂、礼、志、倚、谟、葵、普、光、曾、愿、启、信、怡、云、建、慈、昂、济、得、信、端、恭、良、壬、拱、华、进、敬、尚、瑷、文、胜、长、魁、顺、记、馀、贵、厚、忠、共、盛、福、献、成、元、处、宗、秀、继、忠、皋、绪、绍、缵、维、纲、绮、纾、绸、致。……

20、衍庆堂李氏一支宗谱偶八股字派(部分)

……万、荣、道、兴、恺,明、常、崇、德、彰,春、应、贞、元、泰,雍、熙、乐、允、祥。贤公股前派:才、文、寿、炒、广,永、玉、万、森、崇,应、一、启、振、家,声、川、长、必、祥。偶贤两支合汀后派:忠、义、开、鸿、绪,龙、族、著、烈、光,经、纶、昭、实、学,廉、敬、历、官、方,根、本、培、深、厚,芝、兰、奕、世、香。……

21、三桥李氏一支宗谱字派(部分)

……远、世、思、明、德,昌、时、衍、令、谟,彦、奇、蕃、克、绍,昭、朗、盛、宏、敷。……

22、岩田李氏一支宗谱字派(部分)

……仁、信、兴、邦、本,忠、诚、忠、具、辉,高、实、从、正、发,滋、赞、美、明、颀,俊、秀、潜、龙、跃,簪、缨、起、飞,诗、书、光、德、业,文、采、焕、珠、玑。……

23、高密李家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元、宪、诒、敦、迪,嗣、符、亶、毓;衍、祚、最、隆、翼,永、传、赞、厚。……

24、丰鉴堂李氏一支宗谱字派(部分)

……皋陶、伯馨、思成、理徽、利贞、吕祖、彤德、酋孙、硕宗、乾耳、宗、同、兑、清、烙、洪、翼族、敢、禹、承、先、长宗、君况、本、次公、轨、隆、艾、雍、柔、弇、昶、暠、欢、重耳、熙、天锡、虎、昺、润、世民、恪。……

25、龙河李氏一支宗谱字派(部分)

……兴、元、铎、镜、钢、锦、铃、铖、文、东、秦、兰、芳、茂、馨、鸣、搤、劳、有、能、用、荣、受、志、忠、轰、秉、元、汝、御、衡、茂。……

26、钱山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其一:富、贵、显、耀、升,荣、宗、时、顺、文,行、纯、震、礼、森,彬、智、莱、焕、圭(第二世李则开始启用)。其二:锦、洄、松、灿,永、联、伦、叙,昭、穆、繁、昌,长、发、其、祥。其三:绣、钱、鹏、程,德、堪、辅、世,人、文、继、起,共、庆、荣、华。(1996年重修谱后启用)。

27、枫林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诵、诗、闻、国、正,讲、易、见、天、心。……

28、洢溪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一、春、辉、紫、杏,夏、映、红、莲。秋、催、桂、发,冬、送、梅、先。二、东、阶、叶、茂,南、圃、枝、荣。西、园、花、盛,北、苑、香、清。(民国元年增)……

29、天门市岳口镇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国、正、天、兴、顺、官、清、民、自、安、妻、贤、夫、祸、少、子、效、父、心、宽。……

30、麻城孝感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国、为、辉、宗、远、芳、泽、映、时、新。……

31、中江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学、成、文、武、义、孝、顺、最、为、先、国、正、天、星、社、朝、王、永、远、风。……

32、淮安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平、敬、增、前、信。……

33、黄县遇家村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玉、龙、昌、秀)守、正、可(兰、宏、蓉)九、希、丕、恒、树、同、宗、本。……

34、如皋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士、民、承、德。……

35、安康紫阳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自、继、绍、家、增、福、文、章、启、运、长兴、传、承、道、学、万、世、永、隆、昌。……

36、河北高邑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发、荣、从、晋、钟、秀、在、高、世、继、昌、盛、光、裕、永、昭。……

37、高密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元、宪、诒、敦、迪、嗣、符、亶、毓、衍、祚、最、隆、翼、永、传、赞、厚。……

38、李金脉派一支宗谱字派(部分)

……荣、升、芳、建、定、万、代、承、宗、明、世、时、乾、坤、太、子、文、应、必、兴。……

39、陇西郡李观脉派一支族谱字派(部分)

……绍、祖、隆、先、泽、道、德、传、家、良、学、士、登、首、荣、华、万、载、香、光、宗、思、继、述、世、代、发、籍、长、久、远、绵、祖、德、永、赖、振、纲、常。……

40、三桥李氏一支族谱字派(部分)

……远、世、思、明、德、昌、时、衍、令、谟、彦、奇、蕃、克、绍、昭、朗、盛、宏、敷。……

41、慈溪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季、安、仁、伟、信、义、俨、侦、佳、贵、显、承、思、宠、忠、良、远、益、昌、宏、能、思、继、绪、奕、裔、永、芬、芳、久、大、家、声、振、绵、延、祖、德、长、椒、聊、蕃、百、世、荣、富、集、千、祥。……

42、淄博博山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王、昌、同、治、安、乐、恩、良。……

43、商丘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敬、成、先、业、烙、守、书、香、秉、麟、卫、起、鄞、远、泽、长。……

44、桂林中庸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必、晏、馀、定、全、登、宗、如、得(瑞、汉)相(万、栖)、呈绣(绣)高、颖、景、顺、继、文、明、远、功、崇、振、泽、长、学、科、联、兴、上、邦、国、永、增、光。……

45、重庆丰都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惠、长、永、文、明、盛、世、德、安。……

46、宁化泉上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天、福、德、赐、明、凤、厚、春、世、日、本、枝、长、懋、祥、人、传、咸、振、力、似、古、尚、忠、仁、万、平、承、祖、泽、和、顺、迪、吉、康、淳、良、由、可、则。……

47、泰安西南李上章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荣,希、子、士、应、思、学、廷、秉、长、发、其、祥。积、德、存、仁、厚、光、盛、昌、世、家。……

48、泰安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昌、秉、元、泰、清、林、灿、成、心、助、慈、建。……

49、荆州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逢、水、仕、金、廷、阳、了、可、必、自、居、世、成、善、国、其、家、祥、光、美,……

50、四川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文、章、开、太、运、少、弟、进、家、新。……

51、南昌李家巷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伴、国、仕、光、春、湛、应、时、坤、尚、祖、德、恢、宏。……

52、池州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一、元、开、抄、瑞、百、成、超、青、支、云、向、玉、方、维、桂、传、家、绍、有、文。……

53、孝感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启、延、宗、庆、统、承、宏、系、基、贤、继、圣。……

54、福建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继、传、忠、孝、绍、先、贤、振、作、家、邦、承、祖、德。……

55、通许大岗李李氏岗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一、辅、廷、培、邦、生、应、怀、居、良、富、祥、呈、兆、瑞、吉、庆、现、荣、光、修、德、功、宜、力、行、仁、善、自、扬、孝、敬、本、天、性、忠、义、振、纲、常。……

56、夔州奉邑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光、国、五、之、大、忠、孝、家、传、远、诗、书、启、相、贤、科、名、洪、世、绪、盛□谱、长、联。……

57、会东小水井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莫、俊、贤、良、泰、荣、华、富、贵、昌、首、源、应、天、远、世、代、永、贞、祥,……

58、河北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启、承、必、尚、志,继、发、永、存、之。……

59、三亚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恭、恩、季、子、清、秀、德、春、开、瑞、锦、廷、宗。……

60、孝感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华、源、文、师、宗、祖、仁、庭、永、达、逢、茂、先、安、帮、国、存、德、本、良、立、忠、尚、正、手、绍、道、学、世、延、浮、应。……

61、大名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万、群、士、兆、绍、延、邦、国、永、振。……

62、泰和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应、华、繁、苓、如、开、选。……

63、寿县柏杨湾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普、世、万、成、茂、正、大、光、明、有、龙、先、富、贵、荣、华、安、邦、定、国、意、统、山、河、运、转、乾、坤。……

64、麻阳芷江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时、思、本、宗、万、世、兴、隆、茂、昭、祖、德、永、代、荣、昌、家、传、逢、盛、运、士、克、树、今、光、汝、继、超、名、彦、中、元、耀、国、祥、恩、禄、常、群、瑞、贤、良、诗、书、香、耕、读、千、秋、业、联、登、显、威、扬。……

65、吉水谷村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荣、绍、昭、士、汉,国、邦、朝、山、林、 。……

66、郯城小李庄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寄、荣、洪、春、举、学、庆、花、枝。……

67、胶州北乡小高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世、德、家、实、久、伦、常、瑞、咸、昌。……

68、胶州东乡圈子村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瑞、永、金、士、春、效、建、旺、雨、任、德、泽、文、衍、茂、洪、振、克、成、森。……

69、高密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元、宪、诒、敦、迪、嗣、府、亶、毓、储、衍、祚、最、隆、翼、永、传、缵、厚、图。……

70、广东汕头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陇、西、开、统、者、冠、勉、盛、大、唐、将、相、功、勋、伟、经、书、道、德、祥、守、成、嗣、续、绩、创、业、祖、宗、光、诗、礼、家、声、显、仕、师、世、泽、长、学、文、兼、习、武、修、纪、并、立、纲、孝、友、充、庭、宇、臣、邻、重、赞、襄、平、居、讲、仁、让、报、国、效、忠、良、积、善、有、余、庆、承、先、自、永、昌、箕、裘、欢、克、绍、兰、桂、喜、腾、芳、燕、翼、贻、谋、远。…

老祖籍洪桐县一代现有传世的为:继厚传家广兆德炎思昌;万群士绍延邦国永振;月成兴相道。万方龙元天学高先宗德国正永安定世代玉朝君。

李姓族谱种类繁多,数量惊人,据说美国犹他家州谱学会存有115种,北京图书馆收藏有67种,民间保存者不计其数。从时间上说,李姓族谱始于宋代,盛于明、清,还有一些是近现代的,基本上都是私修,而且有初修、续修、再修等版本。

费县马庄的李姓家族,辈序是"元、美、光、先、绪、敦、修、大、守、成、广、传、家、仕、本、唯、学、可、长、荣”。

清道光《李氏宗谱》列李金脉派的辈次为:“荣升芳建定,万代承宗明;世时乾坤太,子文应必兴”;清光绪《陇西郡李氏族谱》列李观脉派班次(班列的次序)为:“绍祖隆先泽,道德传家良;学士登魁首,荣华万载香”;“光宗思继述,世代发籍长;久远绵祖德,永赖振纲常”。

李世民当皇帝之后,后裔和全国的百姓们也开始想姓李和叫李 X X了。所以当年姓李的人增加。这样李姓的家谱就复杂起来。李氏后裔中,“世”字辈之后排辈为:谷琰宣闳伯居均元景昌思时嘉显廷希承李会象淑廷德茂储荣恩 排辈多的能达好几十辈(代),少的仅有3-5辈(代)然后就不知后代如何起辈了。在这儿我也给朋友列举几例。有的只排辈:长连洪林秋??? 还有的排辈:促上自作维传士仰新本善佳锦邦瑞启占乃良恒以山东省为主的李氏:桂明福印德林兴国政乡田传九洲;纪克永传清明和顺。要有后人自已来整理。目前山东的(阳谷县)60代为一排辈的家谱最全了。家谱为:

继世传家葆思国安庆章;乃祯鸿秀顺福履永兴昌;

德臻绵长久廉洁恭学良;忠义应琛省立志建清光;

伟业奇广聚春和寿益旺;祝华延圣景恩尊效平阳。

在例如:(汕头一代的李氏)

陇西开统绪冠冕盛大唐;将相功勋伟经书道德祥;

守成嗣续绩创业祖宗光;诗礼家声显仕师世泽长;

学文兼习武修纪并立纲;孝友充庭宇臣邻重赞襄;

平居讲仁让报国效忠良;积善有余庆承先自永昌;

箕裘欣克绍兰桂喜腾芳;燕翼贻谋远,椒番万载香。

还有云南文山一代的李氏:

春季嗣云庆,祖宗凤郁善,乐仁正本春;时方开元泰,奇茂兆生成;孝友忠和信,节义智廉能;敬胜宣端哲,文章冠道经;世济升隆景,名昭邦国新;徽猷当益盛,圣武绍令闻;秀彦思昌炽,伟硕更蕃馨;清香愈华美,瑞品庆加珍;高瞻如珠佑,厚福必恒临;甲乙长相继,永远振朝廷。

这样看来朋友对对号也就是了,真正的想有当代自家们上的家谱还要个人制订整理方可。

(公元1329~1366年),即明玉珍;湖广行省随州人(今湖北随州)。著名元朝末期大夏国开国皇帝,大夏钦文昭武皇帝,在位时间从公元1362~1368年为期五年,终年三十六岁。旻玉珍的父母皆务农。旻玉珍自小聪明颖慧,机智多谋,长大以后,身材高大,性格刚直,不嗜声色货利,善骑射,处事公道果断,乐于助人,在一方小有名气,被当地百姓推为屯长。元朝末年,由于朝廷腐败,民不聊生,各地农民纷纷起义。其中规模较大的有白莲教首领刘福通和徐寿辉领导的红巾军。

元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徐寿辉打到湖北时,听说旻玉珍有一支队伍,便将其招至麾下,授予统兵征虏大元帅,正式隶属于西系红巾军。在一次作战中,旻玉珍被飞矢射中右眼,虽经医治,但仍失明,人们亲切地称他为“瞎子元帅”。 后来旻玉珍索性将其姓“旻”改为“明”,既有希望能见光明之义,又符合他所崇尚的明教教义——崇拜日月,向往光明。

元至正六年(公元1357年),明玉珍奉命西征,首定夔州、万县,而后进兵攻克了重庆,徐寿辉拜其陇蜀四川行省参政。时天下大乱,姑苏张仕、江西陈友亮、陕西徐守辉各立国号,后来陈友谅在元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谋杀了徐寿辉,自己亦称帝。明玉珍也在重庆自称为陇蜀王。

元至正二十一年(公元1361年),明玉珍以元进士刘桢为参谋。击溃元军在四川的主力,平定了四川,接着又进一步南征北讨,东进西击,并向汉中进军。

元至正二十二年(公元1363年)农历1月朔日,明玉珍受刘桢等人拥立在重庆称帝,国号“大夏”,以恢复汉族王朝的统治为号召,纪年天统,都重庆。仿周制,设六卿,以戴寿为冢宰,万胜为司马,张文炳为司空,向大亨、莫仁寿为司寇,吴友仁、邹兴为司徒,刘桢为宗伯。置翰林院、国子监。府置刺史,州置太守,县为令尹。设科举,策试进士。明玉珍颁历法为先天历,去释、老(佛、道)二教,上奉弥勒为国教,任命百官,开科取士。分四川为八道,下设府、州、县三级。废除元朝的一切徭役,重新定立赋税制度,十一而税,使人民休养生息,对四川的安定和生产的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今重庆城号为“三都之地”,原因之一就是明玉珍曾定都重庆。明玉珍又仿效宋、元两朝的官制,改六卿为中书省、枢密院,分别管理政务和军务。与此同时,明玉珍继续组织南征北战,北取汉中,南征云南。当时大夏国的疆域,含今重庆市及四川东部和北部、陕西南部、湖北西部、贵州北部。明玉珍身高八尺,身形魁梧,勤俭节约,爱好文学。礼贤下士,与明太祖朱元璋关系很不错,经常有书信往来。

元至正二十三年(大夏天统二年,公元1364年)冬,明玉珍制定的战略是“北出汉中,东下荆、楚”。随即派遣手下骁将万胜等领兵攻云南,击败元朝梁王孛罗帖木儿。不久,梁王联合云南大理土官段功反攻,万胜孤军无援,退回,遂采取保境自守之策。

元至正二十五年(大夏天统四年,公元1366年)春,明玉珍改六卿为中书省枢密院,以戴寿、万胜为左、右丞相,向大亨、张文炳为知枢密院事,邹兴、吴友仁等为平章。同年秋,明玉珍遣使与朱元璋通好。十几年的戎马生涯,严重地损害了明玉珍的健康,特别是建立政权,千头万绪的军政事务都要过问操持,因而积劳成疾。元至正二十六年(大夏天统四年,公元1366年)农历2月,明玉珍病逝于重庆,终年三十八岁,葬于重庆江北宝盖山睿陵,庙号“太祖”,谥号“钦文昭武皇帝”,太子明升即位。明玉珍病逝前,遗嘱臣下固守川蜀,勿进取中原。明玉珍逝世的大夏国,史料是这样记载的:明玉珍死后,其唯一的子嗣明升即位,明升年仅十岁,无力控制局面,大夏政权内部争权夺利,自相残杀。

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建立了大明政权,称明太祖,于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遣使劝明升降附明王朝,明升不从。

明洪武三年(公元1371年),明太祖遣汤和、廖永忠、傅友德等领兵征蜀,明军大举入川。明洪武四年(公元1372年)春季,夏军败溃。农历6月,明军抵围重庆,明升无奈出降,大夏政权灭亡。明升被送至南京,朱元璋封其为归义侯,赐甲第以居东师。

明洪武五年(公元1373年),明朝户部完成在川蜀地区的政务统计,当时四川民户总共八万四千余户,其中却二万三千余户被前大夏官员占为庄户。明太祖闻之一时大怒,遂将明玉珍之子明升以及其母彭皇后等二十七人遣送辽东郡高丽,并宣“禁做官,仅为民”。对于明玉珍和大夏政权,明、清两朝虽存有官修史书,但文献记载多有失实。尤其是明玉珍的墓葬,在《明史》中只记载“葬玉珍于江水之北”,至于具体地址和规模均无详记,这使得大夏后裔难以寻根祭祖。1982年3月底,重庆市在江北上横街重庆织布厂扩建厂房时,在工地现场发掘了湮没数百年之久的明玉珍墓。明玉珍墓的简陋,使后人差点与之失之交臂。打开内棺,人们看到的只有一些丝织袍服、一只小金杯和两只小银锭,重庆市博物馆工作人员两次到现场,都认为只不过是一般的清代墓葬而已,对出土的棺椁、丝织品都未收存。后来,待挖出一块石碑,完整无缺的碑文,确凿无疑地证实,这个简陋的墓葬就是统治四川及其周边达九年之久的明玉珍的墓葬,这才引起文物工作者的重视。明玉珍墓葬的发现,特别是“玄宫之碑”的出土,澄清了旧籍中一些纷纭的记载。诸如,明玉珍的生年、入葬时间、大夏政权建立的时间和地点,明玉珍在位的准确时间,等等。碑文中所记明玉珍称王称帝前历任官职、大夏政权的官制等弥补了文献记载的缺漏。墓中出土的丝织品,对探讨元朝纺织技术以及大夏服饰对高丽的影响等均有裨益。明玉珍墓的发掘不仅为研究元末农民起义地方史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实物资料,同时也揭开了大夏国之谜,使徙往高丽的在韩“明氏大宗会”寻到了祖根。明玉珍生前崇尚节俭,殓葬品除随身衣物外,唯一能算作金银珠宝的只有一只金杯和两只小银锭,那还是当年进见徐寿辉时,由徐寿辉赏赐的,而明玉珍从未动用过。明朝的著名学者方孝孺在《明氏实录》中这样评价明玉珍:“夏主方有意于据蜀,各郡臣民遗青巾之虐,百无一二。夏主幸致躬行俭的,兴文教,辟异端,禁侵掠,薄赋敛,一方咸赖小康焉。惜不能谨之于始。私家倍于公室,仓帑空虚,不能展其疆界。历年虽不永。民至今感叹焉,不能文词问尽其贤也。”明玉珍的大夏国辖地都在中国的西南,他的墓地连重庆本地人都鲜有所知,为何会有远在中国东北方向的韩国人一次次来祭拜呢?江北区文物管理所所长张明说,明氏后人如今全都在朝、韩两国,国内反而一支也没有。明玉珍墓发掘后,重庆市文物部门极为重视,根据墓葬提供的线索,专程派人数次到明玉珍故乡湖北随州青山调研,当地已经无一明姓后人。说起明玉珍,有的老人说他去了四川,其子明升后来又到了南京,有的说去了高丽。如今人们对于明氏后裔去踪的了解,全赖于韩国明氏后人到中国的寻根拜祖。1992年夏,一个年近五十岁叫明在律的韩国釜山人来华寻祖,他所提供的家谱即《西蜀明氏细云洞一家便览》中显示其始祖是“西蜀(今陕西延安)明氏大夏王明玉珍”。明在律生于1943年,自称是明玉珍的第二十四世子孙。后来据中国的文物工作者考证,其《西蜀明氏细云洞一家便览》记录的与中国的史料吻合。

明玉珍生于公元1329年,至1992年有六百六十二年,传至二十四世,平均每代二十七年左右,也符合人口发展的规律,加上与史籍《高丽史》的记录相符,可以确认韩国明氏就是明玉珍的后人。 (公元1356~?年待考),即明升;湖北随州人(今湖北随州)。大夏国末位皇帝,在位时间从公元1366~1371年为期五年。明升继位时年方十岁,改元“开熙”。当时大夏朝廷大臣们不和,由其母彭氏垂帘听政。明朝洪武大帝朱元璋登基后,是一个霸心十足的人,他并不只想拥有一个天完国就够了,而是有称霸天下的雄心。于是就向与明玉珍盟誓的大夏国明升小皇帝下手了。起初“奉书”令明升归降,明升以夏王奉书愿意以贡进吴王,却不想失去夏国。而朱元璋不许,当时洪武帝朱元璋在南京即位,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派钦信国公汤和、付友德入川取大夏,明升奉表降于朱元璋,大夏灭亡,四川归于明朝统治。在南京,明升和红巾军另一起义军首领陈友谅的儿子陈理经常会面发牢骚。这二人虽都还是十几岁的孩子,但朱元璋怕他们受人盅惑,日后危及大明政权,就派太监将他们远远地送到高丽国安置。据史籍《明史》第一二三卷“明玉珍传”记载,明升后代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农历1月,徙往高丽。另据叶子奇在《草目子》一书中的记载:“辛亥七月(公元1371年),台兵攻四川,小升王同其母俱降,其后母召入宫,以海舟送小升王去高丽,飘飘然入于海矣。”这一事实,在我国的史籍《明太祖实录》和朝鲜的古文献《高丽史》中均有记载。《高丽史》中还记录有明太祖朱元璋给高丽国王恭亲王的函旨:“将那陈皇帝老少、夏皇帝老少去王京,不做军,不做民,闲住他自过活。”次年,明升娶高丽总郎尹熙王之女为妻,后育有四子,从此在朝鲜半岛代代相传。如今,韩国“明氏大宗会”副会长明鲁升说:在大夏国被灭后的第二年,明太祖朱元璋就将明玉珍之子明升以及其母彭皇后等二十七人遣送到高丽,并宣“不做官,不做民”。明升家族一行来到高丽后,高丽恭愍王把延安、白川两县作为贡物,供奉给明升一家,并将位于松都(今朝鲜开城)北部梨井里的兴国寺提供给他们作为邸宅,配以奴婢。明氏一家在高丽定居后,明升与郡夫人坡平尹氏结婚,生有丝男:大儿子明义,资宪公、资宪大夫;二儿子明见,总郎公、嘉靖大夫;三儿子明俊,副使公、嘉靖大夫;四儿子明信,侍郎公、通训大夫。

据韩国历史记载,明升与朝鲜王朝太祖李成桂交情颇深,经常下围棋。明升之母彭氏在李成桂登基时,献上了一套自己亲手缝制的“龙袍”,使太祖李成桂感泣。另外,当时在中国流行的唐装和首饰也开始在朝鲜王朝普及。李成桂为表谢意,封明升为“华蜀君”,享受“忠勋世禄”。彭皇后去世后,安葬在朝鲜松都万寿山的肃陵,并建有祠宇。明升一家在高丽安家繁衍后,四个儿子的后代便分散在朝鲜半岛二十四个地区。日寇侵占朝鲜半岛时期,首次实施户籍制度,把明氏家族分成两大支系:一支系为“西蜀明氏”,另一支系为“延安明氏”。当时的“西蜀明氏”主要指的是本籍在中国四川、当时居住在朝鲜的明氏。“延安明氏”主要指的是,以明氏二世祖明升繁衍生息地延安为籍贯的明氏家族(主要居住在韩国)。

1986年,明氏后裔将两大支系的家谱合二为一,编辑成一本《明氏大同谱》,并在“明氏大宗会”的统管之下。大夏国主明玉珍后裔在朝鲜半岛繁衍生息了六百多年,涌现出许多英雄豪杰和著名人士。例如,近代历史中的明济世,是反抗日寇侵略朝鲜半岛的英雄。1910年,韩国被日本吞并后,明济世立即投入光复运动,曾被捕入狱达五年。出狱后,他组织“不变团”继续进行独立解放运动,在大韩民国成立时曾担任审计院长(现监察院长)。明玉珍的第六代孙明克谦,曾任进士。其长子光启曾任平泽县监,当日寇入侵时与赵宪率领的义兵团组成抗日队伍,给予日本侵略者沉重打击,他在著名的锦山战役中壮烈牺牲。明天得曾以“通训大夫”资格担任“军资监正”;明自贤在任“承政院左承旨”后,又升为“龙卫副护军”;著名孝子明右镇曾任“延安郡守”,因施善政而受好评。当代明氏后裔中,有的担任政府高级官员,有的成为著名律师、教授、企业家等。可以说,明氏家族人丁兴旺,人才辈出,2000年韩国政府在进行人口统计调查中,查明在韩国生活的明玉珍后裔人数已达两万六千余人。若再加上在朝鲜生活的明玉珍后裔,总数估计已达四万余人。由于南北分裂,现在韩明氏后裔无法前往肃陵进行祭奠。1993年,明玉珍后裔在韩国京畿道坡州郡坡平面斗浦里临时兴建了一座占地约一千八百平方米的大夏太祖明玉珍皇帝景慕祠。在韩“明氏大宗会”上,会长明宣植说,如果南北统一的话,他们将把存放在景慕祠中的始祖明玉珍皇帝的配位、二世祖、三世祖、四世祖配位全都迁过去。后来,明氏宗亲会在“三八线”上征地修建了望祭台,每年祭祖两次。在韩国的明氏后裔大多受过高等教育,一般都懂中文,遍布各行各业,以政界和建筑业最多,有国会议员、检察长、知名律师等。明玉珍生活俭朴,明氏家族就把“勤俭、朴素、正直”作为族训,提倡艰苦奋斗。1995年,明氏宗亲会首批会员访问团一行三十二人到重庆祭祖访问,第二年清明节,第二批会员到重庆祭祀。此后,几乎年年都有规模不等的明氏后人来渝。六百多年来,远在朝鲜半岛的明氏后人一直在寻寻觅觅。如今,修建一新的明玉珍皇帝陵终于可以使他们得见祖先遗物,并聊寄崇祖之情了。

李氏朝鲜是元末明初由王氏高丽权臣李成桂在朝鲜半岛建立的政权,也是朝鲜历史上最后一个统一的封建政权。明洪武二十五年,李成桂废王氏高丽自立后采取了“事大”的战略,向明王朝称臣并将拟定好的几个国号提请明太祖朱元璋定夺。最终,朱元璋一锤定音,朝鲜成了李成桂所建新政权的国号,史称“李氏朝鲜”。

李氏朝鲜国姓李氏的源头

对于李氏朝鲜宗室的姓氏,韩国、朝鲜方面是有明确文字记录的,李氏朝鲜国姓为全州李氏。有文字可考的全州李氏先祖是新罗王朝的司空李翰,更早的祖先已经无法确切考证了。据部分历史学者推测,全州李氏更早的先祖可能是所谓“新罗六姓”中阏川杨山村始祖李谒平的后人。新罗王朝与唐王朝差不多属于同一个时期,其北部的高句丽曾经与唐太宗李世民和唐高宗李治都发生过不愉快,后来百济、高句丽被新罗所灭。换言之,至少从唐王朝开始,全州李氏就不属于唐王朝宗室的分支,他是新罗“土著”!

唐王朝国姓李氏的源头

唐王朝的国姓李氏的源头也是相当明确的,史称“陇西李氏”。陇西李氏自秦汉时期起就是陇西地区著名的世家大族,秦名将李信、汉“飞将军”李广都是出自陇西李氏。其始祖是秦国司徒李昙的长子——陇西郡郡守李崇。魏晋时期,陇西李氏趁乱崛起,西凉王李暠建立了陇西李氏历史上的第一个政权——西凉政权。

南北朝时期,陇西李氏成为了北朝数一数二的豪门世家,与赵郡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并称为中原五姓高门士族。在北周时期,陇西李氏曾一度随波逐流、鲜卑化,被赐姓“大野氏”。不知道有没有人注意到,在南北朝时期,李氏世家就已经不止陇西李氏一家,还有赵郡李氏。换言之,就算姓李,也未见得就是陇西李氏。这还不包括非豪门世家的李姓以及唐王朝被赐国姓的臣工,如李勣等。所以,姓李与陇西李氏并不是一回事,更不要说是远在朝鲜半岛的全州李氏了。

全州李氏是否与陇西李氏有联系

就目前存世的陇西李氏族谱、家谱及一些史料来看,陇西李氏的几大重要分支——所谓“陇西李氏十三房支”中没有一支是迁徙到朝鲜半岛的。韩国、朝鲜方面的史料也没有指向全州李氏来自中国的记载。因此,较大可能性是二者没有关系,是独立发展的两个李氏。

但是,人们经常说一句话——“五百年前是一家”。同姓者遇到一起经常会说出这样的话来,似乎同姓就是同一个祖先。其实不然,中国的姓,除了姒、子、姬、姜这些夏商周的古姓之外,战国、秦汉之后的很多姓其实都是以祖上的氏为姓。氏这个东西其实是相当“随意”的,可以以封地为氏、可以以官职为氏,甚至像比干的儿子,因为曾在长林山中避难,于是便成了林氏,后代索性姓了林……由于中国地域广阔,古代交通又非常不便,不同地域的人取了相同的氏是极其有可能的,这些人的后世又以氏为姓,于是不同宗的同姓出现了。这还主要是贵族之后,普通百姓根本没有姓,后来索性随便取一个,那就更加什么姓都有了。因此,五百年前未必就是一家,很可能同姓者根本不是同一个祖先。

全州李氏与陇西李氏很可能就是前面说到的这种情况。商纣王帝辛的胞兄箕子建立箕子朝鲜之后,给朝鲜半岛带去了商周的姓、氏,很可能全州李氏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或许是因为封地、或许是因为官职,又或许是因为其他什么原因,李氏成为箕子朝鲜的一个姓氏并传承了下去。而这个李氏与中国的李氏无关,它就是朝鲜半岛的“土著”姓氏。

当然,自箕子朝鲜起,朝鲜半岛与中国交往不断,人员往来也相当频繁,会不会有个别中国的陇西李姓氏后裔迁居朝鲜并定居,这个真的很难说。再就是唐王朝的赐姓,他能给自己人赐国姓,难道就不能给臣服自己的外藩赐国姓吗?同样有这种可能性。因此,我们并不能完全排除全州李氏与陇西李氏的联系,但这种所谓联系只是偶然因素,连孤证都算不上。历史学讲究孤证不立,这连孤证都算不上,自然更不立了。

综上所述,李氏朝鲜的国姓李与唐王朝的国姓李虽然都是李姓,但全州李氏与陇西李氏并不是一个概念,甚至“五百年前是一家”都谈不上。它们很可能就是自己中国和朝鲜半岛独立发展出来的两个同字的不同姓氏。至少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史料或考古出土实物可以证实全州李氏源自陇西李氏或中国的其他李氏。当然,偶然因素是可能存在的,但本着孤证不立的原则,这连孤证都算不上,显然是不能作为理据的。

我不太清楚,但我知道

四川省有代表性的李氏字派

1、四川中江县冯店龙湾(上金)村李氏一支家谱字派(为母亲留守支系部分)

……文、华、再、彦、斌、子、仕、希(继)、弘(汝)应(有)、登(春)、芳、裕、必、志、尚,光、宗、杨(跃)、祖、茂(福)、盛(禄)、荣(尔)昌(康)、齐(正)家、治、世(国),永(克)佩(配)金、章,……

2、四川武胜县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陪父亲迁移支系部分)

……文、华、再、彦、斌、子、仕、希(继)、弘(汝)应(有)、登(春)、芳、裕、必、志、尚,光、宗、杨、祖、茂(福)、盛(禄)、荣(尔)昌(康)、齐(正)家、治、国,世(克)佩(配)金、章,贤、能、远、迈、道、德、绵、长、人、才、蔚、起、永、绍、书、香。……

3、四川定运县李氏一支家谱字派(部分)

……光、宗、杨、祖、隆、盛、荣、昌、正、家、治、国、贤、孝、纯、良、才、能、增、益、道、德、深、长、久、存、世、泽、永、绍、书、香。……

桂氏家谱的辈字排列:

1、四川达县桂氏字辈

2、四川泸州桂氏字辈

3、四川宣汉桂氏字辈

4、湖北仙桃、京山桂氏字辈

5、湖北武穴桂氏字辈

6、湖北竹溪桂氏字辈

7、山东桂氏一支字辈

8、山东曲阜桂氏字辈

9、山东平邑、江西贵溪桂氏字辈

10、江西九江桂氏字辈

11、江西九江、陕西丹凤桂氏字辈

12、江西临川、湖南益阳桂氏字辈

13、安徽池州桂氏字辈

14、安徽桂氏一支字辈

15、安徽芜湖桂氏字辈

扩展资料:

桂姓为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名第308位。

多数出自汉族姬姓,周王胄的后裔,得姓始祖为姬奕(桂奕),因避祸改姓。

少数出自满族桂姓,是从满姓,桂车特简化来的,清末民初的时候,辛亥革命爆发,全国驱逐鞑虏,很多满人就改姓了,其中桂车特就改姓成了桂。

参考资料:

-桂姓

源①相传颛顼之后有玉氏。②春秋时楚国有掌玉玺之官,称玉尹,因以为氏。③汉武帝时公玉带(齐南人)之后,改公玉氏为玉氏。④西域人姓。元时翰林学士玉元鼎,居江陵。⑤朝鲜、锡伯等民族均有此姓。望彭城。布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人玉光甫,汉时司徒。

壮族玉姓来源不详。

玉 中的玉姓原为闪姓,后被赐姓玉。如:“宣化有 望族姓玉,自言姓闪,赐姓玉。”(《 教民族说》)在元代,玉氏有镇国上将军、前卫系军都指挥使玉哇失、散曲家玉元鼎(原名阿鲁丁)等人。玉姓 主要分布在云南。

1汉族中的玉姓

目前所知的玉氏资料不一致,起源待考。

2 中的玉姓

中的玉姓原为闪姓,后被赐姓玉。

“宣化有 望族姓玉,自言姓闪,赐姓玉。”---《 民族说》

在元代,玉氏有镇国上将军、前卫系军都指挥使玉哇失、散曲家玉元鼎(原名阿鲁丁)等人。玉姓 主要分布在云南。

3满族中的玉姓

满族中的玉姓,传说来自“哈斯”,“哈斯”满蒙文含义就是“玉”的意思。

4傣族中的玉姓

傣族中的玉姓,是傣族现在的四大姓之一。

5朝鲜、韩国玉姓

朝鲜、韩国玉姓。朝鲜王姓原是大姓,曾是高丽王朝的国姓。传说后来高丽被李朝灭亡,李成桂迫害王姓国人,于是王姓族人大多改姓:加一点变“玉”、加人字变成“全”、“金”。

请问李氏家族的辈分谱是应该怎么排的,我知道的是良、书、纪、名、休?

李姓家族,辈序是"元、美、光、先、绪、敦、修、大、守、成、广、传、家、仕、本、唯、学、可、长、荣”。李姓家谱介绍李姓族谱种类繁多,数...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