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是怎么死的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5浏览:1收藏

王安石是怎么死的,第1张

问题一:历史上,王安石是怎么死的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世称临川先生。抚州临川人(现为抚州东乡县上池里阳村人),汉族。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死后谥号“文”。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强,受到较好的教育。庆历二年(1042年)登杨镇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的官吏。治平四年(1067年)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年)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改革家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文。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中国最伟大改革家。

问题二:王安石怎么死的?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特强,从小受到较好的教育。庆历二年(1042)登杨镇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官吏。治平四年(1067)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文。

望采纳。。谢谢

问题三:王安石怎么死的? 王安石是我国北宋时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他实行的王安石变法触及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在主张变法的宋真宗死后,王安石失去了靠山,四面受敌,被痛恨变法的保守派施以“车裂”之刑而死。

问题四:王安石怎么死的? 公元1086年,也就是宋神宗逝世后的第二年,“新法”被完全革除。此时的王安石正在老家江宁,听到这个消息后,忧愤无比得疾,第二日早(5月21日)逝世,年终65岁。(虚岁66岁)

问题五:历史上王安石怎么死的 北宋文人王安石简介 元v元年(1086年)四月,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享年六十六岁,获赠太傅,葬于江宁半山园。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v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被誉为“通儒”,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哲学上,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王安石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短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 “王荆公体”。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问题六:王安石怎么死的活了多少岁 王安石 公元1021-1086 享年65岁

问题七:王安石死后为什么还被加封 王安石变法因触动了权贵阶层的利益,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就其变法的内容来说,绝对是非常利于国家的。他是个大忠臣。

问题八:王安石的儿子王是怎么死的 通常的说法是没有儿子一说有一个儿子,叫王旁一说有两个儿子,一个叫王,一个叫王旁但缺乏考证

民间传说王安石有一个儿子,但体弱多病,早死儿媳年轻守寡,所以扒灰这个词和王安石有关,但可能是污蔑.

下面的材料可以一看:

王安石的后裔今何在

王安石(1021~1086) ,中国宋代改革家,思想家 ,文学家。字介甫 ,号半山。 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世称临川先生。庆历二年(1042) 进士第四名及第。任地方官多年。王安石认为宋代社会贫困 化的根源在于兼并。因此,在嘉佑三年(1058)上宋仁宗的万 言书中,要求对宋初以来的法度进行全盘改革,扭转积贫积 弱的局势,立即实现对法度的变革。封建士大夫也把致国太 平的厚望寄托于王安石,期待他能早日登台执政。由于深得 神宗赏识,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出任参知政事,次年, 又升任宰相,开始大力推行改革。 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两宫太后、皇亲国戚和保守派士大夫结合起来,共同反对变法。因此,王安石在熙宁七年第一次罢相。次年复拜相。王安石复相后得不到更多支持,不能 把改革继续推行下去,于熙宁九年第二次辞去宰相职务,从 此闲居江宁府。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保守派得势,此前的新法都被废除。王安石不久便郁然病逝。王安石有否在其出生地的江西留下直系后裔一事,近日通过电话与王安石纪念馆负责同志取得联系,始知在王安石故里已没有他的直系后裔,他的兄弟的后裔却非常繁盛。王安石的同乡晚学傅林辉先生花费近20年时间,完成了《王安石世系传论》(长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5月出版)一书,对王安石的世系和生平作了非常详尽的叙述。傅林辉先生在该书的自序写到:“王安石研究会的熊焰先生又提供给我大量的王氏家谱,金溪柘岗的吴氏后裔,我的文友吴文丁和吴汉又为我提供了王安石岳家和外祖家的柘岗吴氏家谱,掌握了王安石上三代,下三代与王安石有关人物一百多人的资料。”其中王氏家谱就有《抚州市孝桥璜溪三修王氏宗谱》、《临川县展坪竹溪王氏十一修族谱》、《金溪县陈坊王氏四修宗谱》、《临川县展坪乡大坂三公王氏族谱》、《抚州市长岭九井王氏宗谱》、《金溪县陈坊城湖吴氏宗谱》。 据该书介绍,王安石兄弟姊妹十人。兄弟有安仁、安道、安国、安世、安礼、安上。姊妹三人。在江西临安的王氏宗谱记载可知,王安石没有直系后裔繁衍至今。唯有《抚州市孝桥璜溪三修王氏宗谱》在王安石的名下载有子王旁。清梁启超在所著《王荆公》第十九章《荆公之家庭》中说:“公子二:曰,曰旁。惟公集有题旁诗一首,亦可征其早慧。”《金陵新志王安石》对旁有一点记载:“弟旁,旁生桐,桐生、珏 ”陆游《老学庵记》载:“荆公所玉带阔十四……真宗朝赵德明所贡,至绍兴末,王氏犹藏之,曾孙奉议郎始复进入禁内。”可见王旁还有后代,这就证明王安石有直系后代。王安石长女鄞女早夭、次女婿为吴持节, 婿为蔡卞,蔡京之弟。王安石的两位女儿,想必也会有后裔流传至今,可惜未作详考。

王安石被贬,家道衰退,儿子王是穷饿死的,无法养活

问题九:王安石的变法以及最后他自己的个人结局是怎样的 王安石由于在变法过程中用人不当以及地方官员借变法的机会中饱私囊,使得人民怨声载道,他的本意是“民不加赋而国用足”,但是最后却造成了“与民争利”的现象的产生。王安石为国为民的初衷和他大刀阔斧的改革决心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他过于超前的理财思想并不适用于当时的社会经济结构,所以最后变法失败了。王安石在熙宁七年(1074年)第一次罢相。次年复拜相。王安石复相后得不到更多支持,不能把改革继续推行下去,于熙宁九年(1076年)第二次辞去宰相职务,从此闲居江宁府。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此前的新法都被废除。王安石不久便郁然病逝。

抚州黎川东山金泉井:泰伯祖-季札祖-……-简公-宣公-经公-仁公-豪公-近谦公-仲六公-东四公-玉四公-云十公-伯亨公(东山一世)-孟江公(二世)-愈宽公(泰字辈)-平溪公(时字辈)

泰时国可元 顺仁世益昌 祖功光裕远 宗德滋培长 立志宜思善 居家贵守常 道由心上学 才自品中彰 成都:梁、上、世、逢、纯、修

简阳市河东镇:泰伯-季子-吴宣-吴纶-吴宥-吴坤二-吴泰甫-吴四六郎-吴源-吴友全-吴伯善-吴永富-吴长发-吴文宝-吴万兴-吴永暄-吴颜-吴玉铿-吴普宙-吴海-吴文炜-吴世珍-吴愈-吴斯先-吴德舟:文武全敬孝、功成名显驰、修性能平治、世代辉门楣、亲恩群重报、后裔步金梯

简阳市:泰伯-季子-吴宣-吴念一郎-吴念十二-吴十四-吴十六-吴祖受-吴三哥-吴原得-吴永全-吴细满-吴应崇-吴文显-吴秉德-吴希贤-吴兴忠-吴嘉铨:应文秉希兴嘉、永继世德、大发其祥<--传家忠孝、辅国贤良、人文起、金玉满堂、天赐纯嘏、祚胤锦长-->陛虹万吉\功鼎宸碧\旭光源[明空]\晟煜玺泽\昊[羽中]武强\春钦熠昂\远瑾举昆\华贵辉章\常龙承邦\尚奉栋梁\嗣鼐安宝\皋振建康\有翥君皋\攀逵俊浩\[斌贝]伟立志\正义明朝\繁荣顺道

宜宾邱场乡(原湖北黄州府孝感乡湖广入川迁入):世次字班行如下:元亨利贞信善。仁义礼智绵长。五伦克守古训。世德自尔遐昌。(元亨利贞信善。仁义礼智询良。橾本维遵古训。恒传世代典章。忠孝纲常兴振。德泽裕後绵长。祥和自臻瑞庆。天申茀禄荣昌。)  遵义市正安县市坪镇刀塘(含猪头岩)共6000余人吴氏苗寨:

世传万古,延汉承宗、太廷忠兴

市坪刀塘苗族吴氏宗祠:

刀塘吴氏宗祠,建于光绪二十三年谷旦,距今约二百年左右,祠堂坐西向东,占地面积三百六十平方米,分上下殿,中间天井,内木结构(四列三间),外用青砖砌成围墙,前面装饰如牌坊样,上书“吴氏宗祠”四字,大门用青石条拱门框:下殿两边是耳房,中间是过道,楼上是戏台。

祠堂空地两块,祠堂门前一块是院坝,约120平方米,祠堂南面一空地大约3亩空地,供全寨人集会、娱乐活动场所。

刀塘吴氏宗祠,是遵义市范围内唯一的吴姓宗祠,欢迎各地吴姓族人常来做客!

遵义市务川县:世传万古,延汉承宗、太廷忠兴

遵义市湄潭县黄家坝镇:

正 家 天 成 克 文 学 全 凤 仪 盛 朝 贞 玉 瑞

世 代 永 昌 基 金 声 联 雨 顺 国 音 和 谐 于

延 汉 集 孔 子 功 议 在 栋 涌 多 快 须 好 省

社 会 占 荣 光 泰 伯 称 智 德 发 祖 应 时 锡

方 香 参 恒 现 远 福 行 寿 灿 廷 中 九 万 阳

诗 书 禁 示 长(共计八十个字)

金沙县沙土镇官田乡:乾守汝金有,永怀宗国安,文明光盛世,德始应朝官  天柱县远口镇:泰伯-季子-吴汉-吴篪-吴皙-吴盛-世禄:宁毓俊美、传礼家声、经华远用、泽赞中和

天柱县远口镇:泰伯-季子-吴汉-吴篪-吴皙-吴盛-世德:集修顺受、明宗德宜、麟兆玉书、百瑞连坤

天柱县远口镇:泰伯-季子-吴汉-吴篪-吴皙-吴盛-世铭:振元定本、作述常遵、建阜维丕、茂协青松  天柱县远口镇:泰伯-季子-吴汉-吴篪-吴皙-吴盛-世雄:增开运会、恒展才谋、隆章锡庆、相佐咸钦  天柱县远口镇:泰伯-季子-吴汉-吴篪-吴皙-吴盛-千佑:有益成就、亲贤安国、位育高厚、遇萃亨通  天柱县远口镇:泰伯-季子-吴汉-吴篪-吴皙-吴盛-万总:由斯怀德、治化荣昌、优极科品、善继超群  平塘县克度镇:泰伯-季札-?:起、国、茂、怀、永,开、学、定、洪、邦,宗、培、铭、毓、秀,正、治、裕、祯、祥  余庆县:泰伯-季札-吴先春:新胜光奋起,金国朝大先,万有洪作正,四代永兴隆

黎平县中潮镇吴氏支系:泰伯-季子-吴汉-吴篪-吴皙-吴盛-世雄-尚泰93世吴伯政、显荣、曰、宏、国、起、思、道、世、川、之、文、元、培、朝、家、昌、达。110世开始:承、继、传、仁、孝、声、名、定、远、扬、再、立、光、宗、志、宏、开、大、吉、祥、敦、伦、增、厚、泽、万、代、庆、联、芳。

麻江县贤昌镇吴氏支系:开、秀、光、春、和、兴、暮、顺、华、国、全、家、远

黔西南晴隆县光照镇马京村吴氏字派:

前定字派:宗 守 思 君 言 目 手 志 邦 龄

续定字派:传 家 维 有 山 大 事 积 德 求 地 读 书

再续定字派:科 学 技 术 兴 国 富 民 子 孙 世 代 永 远 继 承

镇远县大地乡大峰岩、惠水县水井湾、石阡县(塘头、高魁): 延陵堂吴廷甲四川(今重庆涪陵)起祖,吴三凤(涪陵族祖),吴起龙(重庆迁入贵州镇远路腊起祖),字派:起默世联宗 玉(王字旁)仁国大宏 其成家有庆 至德本谦恭

渤海吴姓湖南醴陵分支字派为:(目前已到了“定”字辈)

廉让开祥远,友恭发庆长,亨嘉逢康泰,运会际明昌。

传家宜忠厚,立品尚端方,自从名永定,勋业振纲常。

继先贵务本,耀祖重安邦,循法显道哲,守信添谊良。

华藻蕴繁士,英才绍宗光,言功建树伟,奇志贤声扬。

会同县地灵乡:泰伯-季子-吴汉-吴篪-吴皙-吴盛-世德:集修顺受、明宗德宜、麟兆玉书、百瑞连坤

邵阳市长阳铺镇:泰伯-季子-吴汉-吴篪-吴皙-吴盛-世德:光\廷\应\一\承\亨\士\文\宗\登\主\静\立\人\极\心\正\福\自\永

华容县 民吴一世祖秦皓公,字复初,是季札的八十三代孙,世居南京江宁府句容县七户桥打铜巷 。1402年,为避兵祸,公之长子易东、次子图南、三子雨西、四子北江迁居华容。句民自埜公而下演派为:卜元孟志、 建本从之,继以火土金水木偏旁为派,在继以士世家良、师年道长、时维丕作、名甲尚方 渤海吴姓广西桂林市平乐县二塘镇谢家先锋村分支字派(与以上渤海吴姓湖南醴陵分支字派部分相同):

廉让开祥远,友恭发庆长,亨嘉逢康泰,运会际明昌。

传家宜忠厚,经邦在文章,德懋勋乃茂,望崇誉自芳。

(传下来的族谱上记载,此分支源自泰伯以下第96代,自第96代起据此排辈,族谱上最后的记载到的第26代即“经”字辈在乾隆年间,但目前的排行是到了“亨嘉逢康泰”的“康”字辈。据此猜测,可能是族谱上的第26代之后再未补充记载,而后人在派完第40代“扬”字后又重新开始派了一轮,才到了现在的“康”字辈。) 黄石志辅公後裔:显一学启文 、锡洪相焕坤、 著作高风远 、永兴世则长、 韵书承祖训 、礼让肇家帮 、唐宋文章盛 、阐明进入商 、孝室维息利 、籣桂庆腾芳

当阳县:泰伯-季子-?:字 家 遵 道 毅 传 世 尚 文 章  阳新县、红安、大悟、黄陂吴万七世系字辈:(吴荣一)玉培锡泽木、熙德绍基隆、茂绩光高代、宏名万世同。(吴荣二)士之大本、立行惟先、世守家法、福泽永绵。“四荣”后裔继:爰思宗子、秉正从中、永联孝友、相庆时雍;1997年继:弘扬祖志、长发其祥、宽厚仁义、商尚为方。 黄梅大河吴炳武支系:炳福锦德钧、元仲道世中、用天国应士、兆之本致知、明理希贤哲、修身慕善良、诗书攀桂蕊、忠孝永流芳。 黄梅吴七一支系:熙堂铭淑楷、炳塾铸洪材、丞育钧源本、辉增锡汝梅。然圭钟浚桂、灿圣锦沂桓、烈域锋淳柘、焯坦锐济槐。 黄梅山南:宏万利遥、协和攸思、元应呈祥、上达位列,文运开华国、忠义世名扬、光前启裕后、懿德永远长。 黄梅吴河:德思伯志孟、时天国道中、正心光宗应、懋学仕宜崇、周邦新景远、富寿兆长隆、昭代伟人起、恒兹建立洪、昌明高尚法、永守善良功、浩庆开先业、修和韶煜同、伦常展瑞象、敦厚作英雄、孝友祯福集、熙康治理通、书香延世泽、华耀振兴丰、信义符钦敬、亲爱乐咸雍、吉裕禧模范、纪纲训芳朋。 黄梅大洋庙口上:耀志荣大名、楚邦衍贤声、盛德光先业、良谋裕后昆、诗书贻世泽、礼义启宗庭、永远笃和顺、家园庆隆兴。 武穴市:世仁让开业、存心定有天、家和长迪吉、毓庆懋承前、由斯方遂意、惟勤必遇缘、忠正培本厚、效作应常绵、善学增荣耀、谦恭继祖贤、谱光明汉献、良范启宗联。 蕲春桐梓:本从至德、延及大升、箕求济美、枝干齐荣、诗礼裕后、忠恕存心、习善成性、克绍先型、献身祖国、奋斗云程、金台显隽、艺苑扬声、书香永振、进泽长新。 蕲春大同南冲:三百千万兆、广德永泰兴、廷帮宏绍应、达登明圣君、儒昌禄位盛、善大福基生。 蕲春两河口蟹子地:著作高风远、永兴世泽长、诗书承祖训、礼让绍家光、唐宋文章盛、元明继述昌,孝思惟锡类、兰桂庆腾芳。 蕲春黄厂梅畈:道大宗国世德新、贤才尚承先祖恩、作述家修教一本、延陵万代有余馨。 宣恩:再正通光昌胜秀、再正世咸德、光宗必荣昌、文明学仕贵、宏景应开芳;再正通光昌胜秀、承继先贤德、廷翰世泽长、嗣西中心振、万代照明芳;再正通光昌胜秀、绍祖本源茂、敦伦景象昌、国朝隆上选、英秀定联芳。 钟祥市:楚凤贡起显、可廷开作尚;本修学先广、德明家定昌、继宗传承宪、崇道兆安邦;福泽奠业基、祖绩震环宇、忠厚源远长、世代葆康宁。 黄陂祁家湾星火村:坦锡济纯良天人景运昌齐遵先世志家国庆祯祥。  汉阳:贤 良 方 正 克 振 家 邦  江夏::继起定荣昌,祖德争光大,--名--显扬  武汉:世家继承泰   淄川市枣强镇:泰伯-季子-吴禹:永世宗兴凤廷化魁立志守本克承乃长、天宝晟辉千秋万昌  淄沂市:泰伯-季子-吴献:献化凤良廷????明?一世殿治岐开昌运

泰安市楼德镇西城前村:士钦修建言 加师占其燕

临沂市郯城吴冶庄村:

吴氏宗谱载,吴氏于明天启年间(1621~1627年),自郯城县吴蒲坦迁居城西南五里处定居

元朝永庆,福兴绍清,

士传善继,克富维宗,

开昌景太,志学佃庭,

加怀成瑞,敏慎培英,安溪县剑斗镇:泰伯-季子-?:时学延茂佐、志思世伊衡、伯仲及叔季、贻谋子孙承、文武允吉甫、万邦为宪郷、光大列祖德、永昌厥后徵  石狮市蚶江水头乡:泰伯-季子-吴仁甫-吴均德:继维文章家帮吉昌永锡祚允祖德绵长垂万世以重光  晋江市磁灶:泰伯-季子-?-吴先举13世吴福:公侯伯子卿平治庆家声孝友孙谋远诗书世泽宏22世吴鹰霄敦宗怀礼让绍德尚廉贞大道涵仁厚心清鉴理明

三明市将乐县光明村:民国己丑年重修族谱取名字辈 :士兴其世 家道永昌恢宏先绪 灡桂腾芳

克绳祖德 继述流光 祥开厚福 远绍书香 潮州府潮阳县河陇吴氏著存堂(十七世起):文、克、至、盛、承、先、恢、统

韶关市:泰伯-季子-?:崇德伯子彦有风、日万以沁侍元隆、孟祖荣华文英显、仲孙慎秀发兴重   信阳光山砖桥吴大湾及斛山三座楼吴英支:先、致、礼、本、传、家、宝、文、华、世、泽、长、大、恩、光、有、庆、道、德、永、维、祥

南阳,新野、唐河、镇平、西峡、南召:从19世--109世 从始祖太伯到19世季子至65世吴汉先祖到吴志尧,吴志辅到吴道泰、吴广祥、吴聪盼、吴永州、吴守卿到吴军赏 吴忠言、吴道钦 道广新祥,永守忠道

南阳镇平、西峡、南召从始祖太伯到19世季子至65世吴汉先祖到吴帮翰:邦元白永春,文玉其中应。 天(日)世相成美,志(乾鸿)大广朝廷,家祥长发富,时达显才能。  新县沙窝集东吴家湾:泰伯-季子-吴少微-吴达甫:金佃传明德、玉庭立俊英、文章治国宝、孝友理家珍、良善荣华久、仁义富贵兴、祖贤宗恩远、光前裕后昆  新县:泰伯-季子-?-吴国宝:春永维家式、 荣华耀泽芳、瑞明从德载、 培延定克长、正达安邦志、 金玉立朝章、天赐必万有、 敦本应千祥 无为县樊家湾:先祖吴廷翰(1491-1559),字嵩柏,号苏原。明无为州人。现世次字班行如下:克振先绪、复辉昌大、膺锡嘉祥、恩荣世继

灵璧县尹集镇三村村吴家:延陵堂,与徐州吴氏联谱。字辈: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新迎裕庆善、礼顺道恒彰;毓秀兰华谱、声名培树昌;根深叶芳茂、延陵代增光。(其中“忠”为106世)

王安石有三个儿子三个女儿。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

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追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扩展资料

王安石的成就

诗歌

参见:王荆公体

王安石的诗歌,大致可以以熙宁九年(1076年)王安石第二次罢相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在内容和风格上有较明显的区别。

前期创作主要是“不平则鸣”,注重社会现实,反映下层人民的痛苦,倾向性十分鲜明,风格直截刻露;晚年退出政坛后,心情渐趋平淡,大量的写景诗、咏物诗取代了前期政治诗的位置。

后期创作“穷而后工”,致力于追求诗歌艺术,重炼意和修辞,下字工、用事切、对偶精,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当时诗坛上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

张舜民评:“王介甫(诗)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欲有寻绎,不可得矣。”南宋敖陶孙称其诗“如邓艾缒兵入蜀,要以险绝为功”。

王安石的词,今存约二十余首,大致可分为抒写情志和阐释佛理两类,“瘦削雅素,一洗五代旧习”。其抒情词作,写物咏怀,多选空阔苍茫、淡远纯朴的形象,营造出一个士大夫文人特有的情致世界。

他的《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豪纵沉郁,同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一词,共开豪放词之先声,给后来词坛以良好的影响。

参考资料来源  -王安石(北宋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2012年4月22日,在网页收索我祖“李守中”时,发现沈天瑜先生《利辛县境内的红楼梦---李纨的身世》系列文章(十二篇),该文部分地引用了本人先期研究、收集的一些史料与成果。沈天瑜先生认为:1 利辛县的古代名人李天官(元朝工部尚书李守中)为《红楼梦》中李纨之父、国子监祭酒李守中之原型。2元朝工部尚书李守中“曾祖父俊”就是《水浒传》中的“混江龙”,后来为暹罗国(泰国)国王的李俊。

沈天瑜先生的观点,意味着我国四大名著中的两大名著与我李氏家族有关。对于沈先生这个惊人的结论,我兴奋不已,是夜奋笔疾书,写就《观音山李氏先祖:水浒传中的李俊?》一文。喜悦之中,萌发了刊印观音山李氏溯源书籍的欲望。此后的近两月,我疏于企业工作,从书本布局、文稿整理,甚至于从版面设计、插图选用等细节入手,潜心书稿的制作。这一次,细致认真、追求完美的工作习惯令我大吃苦头,但功夫不负有心人,《观音山树德堂李氏溯源》一书昨天终于脱稿。如释重负之余,本人决定对先祖李守中家族宋元时期的情况作进一步的梳理。

一.李俊(守中之曾祖父)

据(元)苏天爵《元故嘉议大夫工部尚书李公墓志铭》记载,李守中曾祖父为“俊”,墓志铭未交代李俊的详细资料。到目前为止,李俊是我们掌握的最早的观音山李氏先祖。李守中生于1270年,卒于1342年5月19日,享年73岁。(元朝:1271---1368年;南宋:1127-1279年。)不难看出,李守中之父李荣、祖父李成、曾祖父李俊皆生于南宋时期。

沈天谕《利辛县境内的红楼梦---李纨的身世》一文认为:

1《元故嘉议大夫工部尚书李公墓志铭》中叙及的李守中之曾祖父李俊就是《水浒传》里大名鼎鼎的“混江龙”李俊。

2宋江死后葬于楚州南门外蓼儿洼,李俊令其子李成(蓼莪)不远千里赴楚州守墓。李成字号蓼莪,不光是取自《诗经》之《小雅-蓼莪》诗文,同时与宋江归终于蓼儿洼有关;李成之子李荣是为纪念小李广花荣而取此名。

3 利辛李氏有三大寨,北李寨,南水寨,南大山的李寨。蓼莪不忘自己是水泊梁山英雄之后,分别将三子取名为水清、水洁、水渊。北李寨是水渊,南水寨是水清,南大山的李寨是水洁。李守中为水渊(李荣)次子。

■ 对于沈先生上述观点,本人尚持保留意见。本人认为:“混江龙”李俊身世与或李守中显赫家族不符;同时沈先生的观点尚缺乏史实证明。

二.李成(守中之祖父,蓼莪)

A据《元故嘉议大夫工部尚书李公墓志铭》记载:祖成,由颍川判官权知州事,赠亚中大夫、广平路总管、轻车都尉、陇西郡侯;妣吴氏,陇西郡夫人。

■ 李成任河南颍川判官,行使州总管权力;先前任河北广平路总管(从三品官衔)、轻车都尉(从三品官衔)。妻子:吴氏。

颍川郡名,秦王政17年(公元前230年)置。以颍水得名。治所在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辖境相当今河南登封市、宝丰以东,尉氏、郾城以西,新密市以南,叶县、舞阳以北地。其后治所屡有迁移,辖境渐小,最大时管辖至今驻马店地区。隋初废,大业及唐天宝。至德时又曾改许州为颍川郡。西汉置有工宫,东汉中平初波才领导的黄巾军在此起义。主体部分即今天的河南省禹州市境内。颍川郡是大禹的故乡,翻开华夏历史第一页,我们还会发现,颍川郡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朝的首都所在地。判官官名,隋使府始置判官。唐制,特派担任临时职务的大臣可自选中级官员奏请充任判官,以资佐理。知州事是从宋朝才设立的官制。州的长官,二品以上文臣担任。州的实际管理者是通判。亚中大夫文散官名。元仁宗延佑年间(1314-1320)改少中大夫置,元、明两代均为从三品初授之阶。明废。广平府旧地名。今河北省永年县广府镇。广平府,东至山东临清州百五十里,东南至大名府百二十里,西南至河南彰德府百八十里,西至磁州百二十里,西北至顺德府亦百二十里。元初亦为洺州初置邢洺路,兼领邢、磁、威三州。寻又为洺磁路,兼领磁、威二州。至元中,升为广平路。明洪武元年(1368)改广平路为广平府,隶属直隶京师,治永年县(今河北省永年县),明末领九县,永年,鸡泽,曲周,肥乡,广平,成安,威县,邯郸,清河。轻车都尉勋官名。元、明从三品。

B 据河北三河、盐山李氏家谱记载:始祖蓼莪(即李成),宋时世居金陵县,自丹阳而家徙居颖州,自此始祖也。蓼莪,配顾氏继陆氏,职衔:资政大夫(正二品官衔)。长子水清,次子水洁,三子水渊。■ 金陵县,古代为江宁县,现南京江宁区,江宁区有丹阳镇。马鞍山市当涂县丹阳镇与南京江宁区丹阳镇街道相连,古代称为小丹阳,历史上地位重要。小丹阳的历史早于现在的丹阳。

三.李荣(守中之父,水渊)

A据《元故嘉议大夫工部尚书李公墓志铭》记载:考荣,赠嘉议大夫、佥书枢密院事、上轻车都尉、陇西郡侯;妣高氏,陇西郡夫人,继魏氏,陇西郡太夫人。

■ 李荣,正三品官衔,国家军事、防务机关官员。原配高氏,继配魏氏。

嘉议大夫文散官名。金始置,正四品下,元升为正三品,明为正三品初授之阶,清废。佥书宋代枢密使的副官,掌管办理军事文书事宜。本作“签署”,宋人因避英宗 ( 赵曙 )讳,改作“签书”。枢密院宋代沿置,主要管理军事机密及边防等事,与中书省并称“二府”同为最高国务机关。辽设北枢密院(相当于兵部)、南枢密院(相当于吏部)及汉人枢密院(掌汉族地区兵马)。元代枢密院主要掌军事机密、边防及宫廷禁卫等事务;战争时设行枢密院,掌一方军政。上轻车都尉正三品官衔。

B 李荣及继配夫人魏氏墓志铭情况。

因古碑年代久远,加之被打桩机打破为5块,有不少铭文残缺或无法辨认。经过专家的研究,能大致解读出墓主人的姓名、籍贯和生平事略。“夫人姓魏氏,颍州泰和县瑞子埠巨族也”、“佥枢讳荣,字荣甫,世居广平,至元甲子父XX(字迹不清无法辨认)亚中,公由汴徙颍……”。墓志铭显示,这座元朝古墓的主人姓魏,是太和县瑞子埠大户人家,为李荣继配。李荣,字荣甫,祖居河北广平鸡泽,后迁汴(开封)。元至元甲子,李荣随父亲李成,由开封迁至阜阳。李成,颍州判官权知州事,赠亚中大夫、广平路总管、轻车都尉、陇西郡侯。

据墓志铭记载,李荣先配之高氏,元大德元年(1297年)去世,享年41岁。高氏去世后,李荣“再求良匹”,迎娶魏氏为夫人。李家后人对魏氏的评价为“太夫人慈抚而礼,接之四十七年如一日,平居敦俭,时族以礼……”。元大历戊辰(1328年5月)李荣去世,享年81岁,追封陇西郡候。元至正三年甲申(1343年8月),魏氏逝于颍西湖聚星堂正寝,享年85岁,随夫君先配高氏袱葬于七里沟先茔。

李荣有3子1女,长子李守中,字正卿,慷慨有大志,为当朝伟人,仕至尚书工部,死于元至正壬午五月(1342年5月),次子李守信,三子情况不详。根据墓志铭文,其末尾落有“诸孙冕、藻、黼、绣谨志”。其中“黼”,也就是阜阳状元李黼。

C据元史检索可知,李荣家族归顺元政权较早。

元代成吉思汗时期确立了开放、革新的政治理念,重用了一大批汉人(如史天泽、李全、李荣、严实、张柔、邸顺、王珍、梁瑛、刘黑马等)统治中原故地。史家一般将李荣排在这些汉人队列中的第三位,而史天泽、李全都是当时著名的将领,可见李荣在当时的重要地位。李荣为嘉议大夫、佥书枢密院事、上轻车都尉。

四.李守中(观音山李氏始祖)

A据《元故嘉议大夫工部尚书李公墓志铭》记载:公讳守中,字正卿。少就外傅,涉猎书史,奋然自树。当是时,入官者多由吏进,公年出二十,来游京师,补左司令史,转户部通政留司掾,进掾中书。公志大而气刚,不随俗依违俯仰,事或不然,辄指陈可否,直言无讳,守身廉白,人不敢干以私。初,朱清、张瑄漕江南米,涉海入京师,至则遍赂诸用事人。公时主治文书,独无所取。大德三年,北兵犯和林,公从大臣往给金币,边人赖其惠。徽政臣奏除官千五百员,将颁制敕,公曰:「是中有官第七品超迁三品者,有武人杂选入清流者,有治罪夺官复冒用者,殊乖选举彝典。」宰相是其说,命徽政覆奏止之。至大三年,尚书省立,公上言曰:「昔在世庙,宵旰求治,分置尚书省,以清中书之务,明诏具在。今尚书省臣攘夺政柄,变乱宪章,用人无法,事渐大坏,返谓中书堕废法制。当辨中书所废者何?尚书所治者何?」事闻,权贵大怒,以公间谍两省辅臣,废黜田裏。既而,尚书省臣败诛,公起家承直郎、保定满城县尹,县以大治,燕南宪司以五事闻。延祐三年,河东大雨,解盐池坏,选官治之。六年,复命公视其池堰,督其课最。宰相语公曰:「昔宋耀州观察使王仲千著绩盐池,汝能效焉,亦仲千也。」公益感激。巡行陕西,归言於廷,请革巡盐吏胥,设官分司其池,防盐之方、扰民之事可悉兴除,廷议从之。又承命往治河间盐法,请罢煎馀盐五万引,以蘇民力。别陈十事上之。迁奉议大夫、户部主事,以亲老,乞便养,改知泗州。州狱系囚百馀,公下车数月,皆决遣之。民有诬寡妇为同籍,欲夺其产者;有讼自杀人,诬其田主者;有觊免己罪,以赂诬其胥吏者,公悉辨明之,抵诬者罪。淮东宪司荐其廉能,擢河南行省左右司员外郎。丁外艰,服除,调两浙转运盐司副使。公言:「法久则弊,理宜变通。今两浙灶民凋蔽日甚,当验其恒产,差为上下。灶民既为国输课,不当复役裏正,代偿民租。不然,将见灶民愈困,多徙死矣。」公在官五年,身历两浙郡邑,熟知其弊,工本亲给与民,官属不敢有所掊克,故事集而课亦溢,比终更,增盐五万馀引。浙省言宜升公官,遂加中议大夫、归德知府、兼诸军奥鲁、劝农事、知河防事。公听讼益明,讼亦衰止。岁馀,请致仕,以嘉议大夫、工部尚书归老於家。公为人磊落明白,在官思尽其职,尝以通制书归类未尽,别著条目以进。其後朝廷续纂其书,亦取用焉。所至劝农兴学,崇化善俗,满城、泗州、归德皆修三皇及孔子庙,而廨舍、河防、钟鼓、更漏、驿传皆缮完之。归德又新微子、张巡、许远祠,木石所须,皆公规划,不扰於民,世以是称其材。呜呼!我国家初由胥吏取人,人才亦多由是而显。故参知政事曹公从革、刑部尚书谢公让,与公同居裏閈,材能相埒,二公敭历中朝,赫然进用。公独以刚直自持,老於郡县,人或不能无少憾焉。然公临民而民治,理财而财丰,所去见思,刻石以颂遗爱。诸子皆以文学进,知名於当时,天之报施公者,讵弗厚欤。

公配张氏,陇西郡夫人。子男五人:冕,某官;藻,国子释褐出身,文林郎、秘书监典簿;黼(读音fǔ府),赐进士及第,奉政大夫、江西行省左右司郎中;繍,赐同进士出身,将仕郎、翰林国史院编修官;德安,最幼,继室温氏出也。女二人,适儒士真定曲明善及天平程梓。男孙五人:秉易,从仕郎、吴江州判官;秉简、秉方,国子员;秉几、秉恒。女一,幼。曾孙男女各一。公享年七十有三,至正二年五月壬午(1342年5月19日)以疾薨,是岁某月某甲子,葬颍之某乡某原。

B.据河北三河、盐山李氏家谱记载:守中字皇元,配范氏继孔氏,职衔:诰授资政大夫,工部尚书正治上卿。守中共四子长子李冕,次子李黼,三子李绅,四子李绶。

五李冕(守中长子)

A据《元故嘉议大夫工部尚书李公墓志铭》记载:冕,某官。

B李黼死前一年,即至正十一年,刘福通起义,攻克颍州(今阜阳),李黼兄李冕率众抵抗,城陷被执,奋骂就死,史称忠节萃于一门。李冕,是李秉昭的父亲。颍州人民为纪念他们一门忠烈,于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在颍州建三忠祠,以示祭念。

六.李藻(守中次子)

A据《元故嘉议大夫工部尚书李公墓志铭》记载:藻,国子释褐出身,文林郎、秘书监典簿。国子多义词。可指公卿大夫的子弟,也可指国子学。释褐:a脱去平民衣服。喻始任官职。 b指进士及第授官。文林郎于隋文帝开皇六年(586)设置,当时是从九品上。隋炀帝大业三年(607)时废。唐武德七年(624)又置为从九品上的文散官。宋初为四十二阶这第三十五阶,直到宋元丰改制时又废除。金、元时皆用为文散官名称,金为正八品上,元为正七品。明、清时都用来授正七品文官。秘书监官署名。辽、夏、金、元秘书监掌经籍图书。辽长官为郎,下设著作局等官署。夏、金以监为长官,下有少监等官,金下设著作局等官署。元以卿为长官,下设太监、少监等官。典簿:中国古代官职之一。元朝廷官署如国子监、翰林兼国史院等皆有此官。明、清翰林院、国子监沿置,掌章奏文牍事务。在清朝,此官职为一普设性低阶官职,品等为正七品或从七品。该官职主要从事掌奏文书的起稿校注,配置于国子监典簿厅、太常寺、光禄寺等等。1910年代,清朝灭亡后,该官职废除。

B 《南村辍耕录》 卷十四 陶宗仪著:公谓子秉方曰:“我,国之守臣,当死此土,汝可奉母往下江依伯父,以存吾后。”■ 伯父为藻:任职于长江中下游沿江某地。

七.李黼(守中三子,观音山李氏先祖)

A《元史》、《明史》等对李黼有大量的记载:李黼,颖州(今安徽阜阳)人,字子威。生于元大德二年 (1298),卒于元至正十二年(1352)。元泰定四年(1327)左榜状元。授翰林国史院修撰。泰定五年,代祠西岳。后改任河南行省检校官。迁礼部主事,充监察御史。出任江西行省郎中。充国子监丞,升宣文阁鉴书博士兼经筵官。李黼受命巡视河渠,根据河底淤泥高出地面,提出按故迹修浚。后历任秘书太监,礼部侍郎,外调授江州路总管。

至正十一年(1351),李黼总管九江。盗起,攻陷城多处,造船企图南攻。李黼治城壕、修器械、募丁壮,分守要害。以忠义激励士气。至正十二年,贼犯,诸守官逃。李黼身先士卒,大呼陷阵。以长木、铁锥沿岸设置刺盗船不得动。遂授李黼江西行省参政,行江州等路军民都总管。盗势盛,其余守臣弃城而逃,唯李黼独守孤城,亦无援兵。临战之时,江州平章政事也逃。黼登城布战,张弩射敌。盗绕其他城门而入。巷战,李黼知力不敌,挥剑叱盗大呼:“杀我,毋杀百姓!”盗自背后来,刺黼落马。李黼与从子俱骂贼而死。百姓闻之,哭声震天。葬其于江州城东门外。追赠摅忠秉义效节功臣、资德大夫、行中书省左丞、上护军。追封陇西郡公、谥忠文。立庙江州,赐额“崇烈”。

B 《南村辍耕录》 卷十四 陶宗仪著 江州路总管李黼,字子威,汝宁人。泰定丁卯,状元及第,至正十年庚寅,来守是郡。……,公谓子秉方曰:“我,国之守臣,当死此土,汝可奉母往下江依伯父,以存吾后。”秉方曰:“父死国,子死父,有何不可。”公怒曰:“汝不遵命,是不孝也。”秉昭亦告其兄曰:“兄不去,则叔父无后,不孝莫大于是。某当与叔父同死生矣,兄抚虑焉。”秉方不获已,买舟奉母夫人行。舟次何家堡,迟留不忍舍。公闻之,手批责以大义,遂去。不半月,公死。

八.李繍(守中四子)

A据《元故嘉议大夫工部尚书李公墓志铭》记载:繍,赐同进士出身,将仕郎、翰林国史院编修官。

将仕郎文散官名。《新唐书·百官志一》。唐宋从九品下为将仕郎,金升为正九品,元升为正八品,明为正九品初授之阶。翰林国史院元代掌管草拟诏令、纂修国史、兼备皇帝咨询的中央机构。前身是唐朝玄宗开元初年设立的翰林院。开元二十六年(738)另建翰林学士院。宋沿唐制,设翰林学士院,多数宰相从中选拔。元世祖中统二年(1261)先设翰林院,后立国史院。至元元年(1264)两者合并,建翰林学士院,秩正三品。至元四年改立翰林兼国史院。至元八年升从二品。至元二十年与集贤院合并为翰林国史集贤院。至元二十二年与集贤院分立,复为翰林国史院。大德九年(1305)升正二品。皇庆元年(1312)升从一品。翰林国史院主要掌管纂修国史、典制诰、备顾问三项职责,设承旨6员,学士、侍读学士、侍讲学士、直学士各2员,属于富有待制、修撰、应奉翰林文字、编修官等。院内下设(蒙古)新字学士,负责用八思巴字起草或翻译诏敕。国史院编修官是专门为皇帝记录历史的官员,明清朝时应该是官拜二品或以上。古代皇帝会天天上朝,而上朝必须有一位史官在旁记载谈话,写入史册。最重要的是,此官不得参与政事,必须对政事如实报道,自康熙以后,此官比一品官员还要受保护,比一品官员还要受器重,为保护历史,不让任何人修改。

B河北三河、盐山李氏家谱记载:绅,字星元,葵三河县夏庄西南茔次,配陆氏继卜氏,职衔:皇授怀远将军,指使轻骑都尉,长子沭,次子淦。……公敬,公卿,公忍的孙辈中又有三人迁河南开封。清朝宣统年前,开封的后人不远千里,每年到河北盐山祭奠先祖。怀远将军武散官名。金始置,从四品,元升从三品。明从三品初授怀远将军。轻车都尉勋官名。元、明从三品。■ 从不同版本的史料排序看,繍、绣与绅或许是同一人。

九.秉易(李冕之子)、秉方(李黼之子,观音山李氏先祖)、秉昭(李冕三子)

1 据《元故嘉议大夫工部尚书李公墓志铭》记载:秉易,从仕郎、吴江州判官;

■ 元元贞二年(1296年)吴江县升为吴江州,属平江路。明洪武元年(1369年)复为吴江县。即今江苏吴江市。

2元史《列传第八十一 忠义二》记载: 黼兄冕居颍,亦死于贼。秉昭,冕季子也。事闻,赠黼摅忠秉义效节功臣、资德大夫、淮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左丞、上护军,追封陇西郡公,谥忠文。诏立庙江州,赐额曰崇烈。官其子秉方集贤待制。

3元史《元纪二十八》记载:时贼势愈盛,西自荆湖,东际淮甸,守臣往往弃城遁,黼中外援绝。贼将薄城,分省平章政事图沁布哈自北门遁。黼引兵登陴,布战具,贼已至甘棠湖,焚西门,乃张弩射之。贼转攻东门,黼救之,而贼已入,与之巷战,知力不敌,挥剑叱贼曰:“杀我,毋杀百姓!”。贼刺黼堕马,黼与兄冕之子秉昭俱骂贼而死,郡民哭声震天,相率具棺葬于东门外。黼死逾月,参政之命始下。冕居颍,亦死于贼。事闻,赠黼淮南、江北行省左丞,追封陇西郡公,谥忠文,立庙江州,赐额曰崇烈,官其子秉方集贤待制。

4 据《元故嘉议大夫工部尚书李公墓志铭》记载:秉简、秉方,国子员。

待制:1等待诏命。 2官名。唐置。太宗即位,命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门下两省,以备访问。宋因其制,于殿﹑阁均设待制之官,如“保和殿待制”﹑“龙图阁待制”之类,典守文物,位在学士﹑直学士之下。辽金元明均于翰林院设待制,位也在学士﹑直学士之下,但不及宋制隆重。参阅《新唐书.百官志二》﹑《宋史.职官志二》﹑《金史.百官志一》﹑《元史.百官志三》﹑《明史.职官志二》)

■ 从《南村辍耕录》 卷十四可以看出,秉方年长于秉昭。

通过上述史料的梳理与研究,我们不难发现:李守中家族在宋、元两朝地位非常显赫。史书有据可查的我李氏先祖大多是官阶较高的朝廷重臣(“省部级”领导居多),而且他们个个是学富五车之大儒。显而易见,我李氏先祖在宋、元两朝具有较高的历史地位。

从先祖迁徙的路径看,守中公祖父李成(蓼莪)祖籍金陵丹阳(江苏江宁区丹阳镇),后迁徙至广平路鸡泽(河北鸡泽)、汴梁(河南开封)、颍州(安徽阜阳)。根据初步分析,我认为河北盐山公敬,公卿,公忍之孙辈中三人迁河南开封,或与李成(蓼莪)有直系亲人在开封有关;我祖迁徙江苏南通观音山或安徽巢湖半汤或与李藻有关;南通濒江临海,是一个冲击平原,古来盛产海盐,富五公颖州避乱、携眷东迁、崇川卜筑……,或与始祖工部尚书李守中及李藻等之工作经历有关。

上述史料结合南通观音山、巢湖半汤、河北三河、盐山家谱进行比对,初步认为曾祖俊(守中曾祖父)后人应有数十万人以上规模,而我们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从李守中父母之墓志铭、状元坟、状元巷、阜阳志、元史、李黼墨迹落款等很多史料与实际情况看,李荣、李守中、李黼、李冕等居于颍州(阜阳)是确定的。而苏天爵《元故嘉议大夫工部尚书李公墓志铭》记载:祖成,由颍川判官权知州事,赠亚中大夫、广平路总管、轻车都尉、陇西郡侯;妣吴氏,陇西郡夫人。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十四:江州路总管李黼,字子威,汝宁人。苏天爵是元朝吏部尚书,陶宗仪是元朝著名的历史学家,此二人之文稿应该是可信的。而“颍川”与“颍州”、“颍州”与“汝宁”虽然距离不远,但都不在同一地区,究竟何故?都有待作进一步研究。

  王安石是北宋年间的人物, 历史 上著名的文学家,创作除了春风有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千古佳句;其又是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发动了王安石变法,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社会格局,下面是我搜集整理的王安石的别称,希望对你有帮助。

  王安石的别称

 称呼一:临川先生

 王安石于1021年出生在抚州临川,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临川人,所以人们常常以其地名称呼王安石,称为临川先生。

 称呼二:拗相公

 这称呼来自于王安石的性格,历史上的王安石是个固执己见的人,在他的世界里不允许有反对的声音,而且性格执拗到就算错了他也不愿意改正自己的错误。所以王安石在推行新法的时候,跳出了很多反对的声音,这反对的声音反而成为了王安石坚定变法的动力与决心。其政敌司马光等人也对其评价:不晓事,又执拗耳。包括变法后期,造成了一些列的不好后果,给人民带来了灾难,世人对其很是痛恨,于是为其取绰号拗相公。

 称呼三:荆文公

 这和王安石的封号与谥号有关,王安石被宋神宗封为荆国公,死后谥号为文,所以人们又以荆文公称呼。

 称呼四:王文公

 这是根据其谥号相称,王安石死后谥号为文,所以人们称之为王文公。

 称呼五:王舒公

 曾被封为舒国公,所以人称王舒公。

 称呼六:半山先生

 这是王安石的号,王安石字介普,号半山,所以人们也常以半山先生或者介普先生来称呼王安石。

王安石的年谱介绍

 王安石是北宋年间的人物,北宋已经开始有了年谱的普及。

 1021年,也就是宋真宗天禧五年辛酉,王安石一岁

 11月12日于江西抚州出生

 1030年,仁宗天圣八年庚午,王安石10岁

 王安石父亲王益调到韶州任殿中丞知,王安石随其前往。

 1033年,明道二年癸酉,王安石13岁

 王安石随同其父亲回到抚州临川参加祖母的葬礼

 1036年,景祐三年丙子,王安石16岁

 服丧期满,王安石父上京,王安石随同。

 1037年,景祐四年丁丑,王安石17岁

 王安石父任通判,王安石随同。

 1039年,宝元二年己卯,王安石19岁

 王安石之父,在任上去世

 1042年,庆历二年壬午,王安石22岁

 王安石参加科举中进士,同年任职淮南节度判官。

 1046年,庆历六年丙戌,王安石26岁

 任职期满,王安石不愿上京升值,自愿请求担任鄞县知县。

 1051年,皇祐三年辛卯,王安石31岁

 任舒州通判

 1054年,至和元年甲午,王安石34岁

 此后王安石不愿出仕,直到九月任群牧司判官。

 1057年,嘉祐二年丁酉,王安石37岁

 在常州任职太常博士

 1058年,嘉祐三年戊戌,王安石38岁

 再次升职,任判官

 1061年,嘉祐六年辛丑,王安石41岁

 王安石为工部侍郎,同时身兼多职

 1063年,嘉祐八年癸卯,王安石43岁

 王安石母亲去世,葬于江宁。

 1067年,治平四年丁未,王安石47岁

 为翰林学士

 1068年,神宗熙宁元年戊申,王安石48岁

 宋神宗召见,入京

 1069,熙宁二年己酉,王安石49岁

 任参知政事,也就是副宰相,推行新法

 1070年,熙宁三年庚戌,王安石50岁

 提拔了一大批新人,如韩绛等人,推行保甲法。

 1072年,熙宁五年壬子,王安石52岁

 推行保马法和市易法

 1076年,熙宁九年丙辰,王安石56岁

 其子去世,王安石被罢相,任判江宁府

 1078年,元丰元年戊午,王安石58岁

 被封为舒国公

 1080年,元丰三年庚申,王安石60岁

 被封为荆国公,人称王荆公

 1084年,元丰七年甲子,王安石64岁

 将其居住的半山园改建为寺庙

 1085年,元丰八年乙丑,王安石65岁

 宋神宗去世,新皇登基,王安石变法被废除

 1086年,哲宗元祐元年丙寅,王安石66岁

 病逝,享年66岁。

王安石的后代怎样了

 历史记载中王安石共生有4个孩子,一个儿子三个女儿,但是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早夭,只剩下2个女儿,后来均嫁为人妻。现今王安石故里中生活着很多的王氏后裔,但是均不是王安石的直系后裔,其后裔均是其兄弟姐妹的。据悉王安石共有十个兄弟姐妹。

 现今在王氏宗谱中记载,属于王安石这支血脉繁衍至今的已经没有了,而王旁的后代确是很旺盛的。

 有人会好奇王安石不是还有两个女儿吗这两个女儿分别嫁给了吴安持和蔡卞,这两支血脉也能算是王安石的后人,但是在资料中关于这两个女儿的后裔并没有进行详细的记载,其最终如何也无从考证了。

 说到这里其实已经很明确了,而且有足够的证据来证明。《王安石世系传论》是王安石的同乡为其编写的,傅林辉耗时20多年时间才完成了这本著作,这本书中对王安石后人这个问题做了详细的阐述。傅林辉在创作这本书是基于很多史实编写的,就王安石后人这一问题,曾详细研究了王氏家谱,还有其夫人吴氏家谱,更有朋友为其提供王安石岳父家谱及其外祖父家谱,这些家谱是王安石上三代下三代的资料,这些资料中涉及了近一百多人的资料。所以这本书对于王安石后人的记载是很写实和真实的。

 但是另有记载说王安石是有直系后代的,在《老学庵记》中就有记载,但是虽有记载,现今也无从考证。

张姓主要源于姬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张挥为该姓始祖。历史上,西汉时期张耳被刘邦封为赵王,张耳的十七世孙张轨(255年-314年)建立前凉国。

1、张丽华(559年—589年),南北朝时期南朝陈后主陈叔宝的妃子。张丽华出身兵家,聪明灵慧,有辩才,而且记忆力很强,因此深得陈后主喜爱,为陈后主生有二子。祯明三年(589年),隋朝灭亡陈朝,张丽华因“祸水误国”被长史高颎下令斩杀(一说被杨广下令斩杀)。

2、张居正(1525——1582年)字叔大,号太岳,明江陵人。穆宗时入阁,神宗时为首辅,综核名实,信赏必罚,整饬纪纲,推行一条鞭法,为相十年,海内称治。卒谥文忠。着有太岳集、帝鉴图说等。

3、张骞(约前164年-前114年) ,字子文,汉中郡城固(今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人,中国汉代杰出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险家,丝绸之路的开拓者。故里在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城南2千米处汉江之滨的博望村。

张骞富有开拓和冒险精神。西汉建元二年(前139年),奉汉武帝之命,由大汉帝都长安出发,甘父做向导,率领一百多人出使西域,打通了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即赫赫有名的“丝绸之路”,汉武帝以军功封其为博望侯。司马迁称赞张骞出使西域为“凿空”,意思是“开通大道”。

张骞先后两次出使西域,打开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以至通往欧洲的陆路交通,从此中国人通过这条通道向西域和中亚等国出售丝绸、茶叶、漆器和其他产品,同时从欧洲、西亚和中亚引进宝石、玻璃器等产品。张骞被誉为“丝绸之路的开拓者”、“第一个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中国人”。

4、张旭(685年?—759年?),字伯高,一字季明,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唐代书法家,擅长草书,喜欢饮酒,世称“张颠”,与怀素并称“颠张醉素”,与贺知章、张若虚、包融并称“吴中四士”,又与贺知章等人并称“饮中八仙”,其草书则与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并称“三绝”。

张旭出生于一个门第不低的家庭,曾向堂舅陆彦远学习书法,学有所成后为吴道子、颜真卿等钦慕;年长后通过应举或荐举、征辟而入仕,释褐为常熟县尉;先后任左率府长史、金吾长史,因而被世人称为“张长史”;大约在乾元二年(759年)逝世,享年大约七十五岁。

5、张廷玉(1672年—1755年),字衡臣,号砚斋,安徽桐城人。大学士张英次子。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入值南书房。

王安石是怎么死的

问题一:历史上,王安石是怎么死的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世称临川先生。抚州临...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