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山东嘉祥梁宝寺的姓钱的有三千多人,都在一个村子,村碑上记载是明朝从山西洪洞县搬到这里的,辈分是
梁宝寺镇钱集村位于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县城西北242公里,梁宝寺镇驻地西29公里,钱集村民委员会驻地。官方人口不到3000人,耕地4000多亩。据《钱氏家谱》载:钱氏祖于明朝初年,由庐州金斗(今合肥)迁此立村,并形成集市,故名钱集。
辈分排列是:
大作兴善念养道恒广立步云志福庆瑞兆祥
毕节的移民主要是明清时从中原一带迁徙来的官员、军队、商人、流民等。
这些大量的移民源源不断地涌入这块历史悠久而又贫瘠落后的“化外之地”,改变了千百
年来人口构成的民族格局。在全省的许多交通要道关隘都出现了汉人,后来逐渐形成许多
或大或小的城镇,毕节市撒拉溪镇就是其中的一个。
一、明清时期进入贵州的移民概况
明王朝建立后,采纳刘基的建议,以卫所为单位将军队布防在全国各地,一般为“三
分守城,七分屯种,又有二八,四六,一九,中半等比例。皆以田地肥瘠,地方缓冲为差。”
从明洪武四年(公元 1372 年)开始,相继在贵州设立24 卫和两个直隶千户所。按照当时
的军事编制,每卫有 5600 人,长官司为指挥使;下置前、后、左、右、中五个千户所,
每个千户所 1120 人,长官司为千户;千户所下设十个百户所,每个百户所为 112 人,长官
司为百户;百户所设总旗二,每个总旗下设五个小旗,每个小旗为 10 人。由于贵州是川
滇咽喉,西南锁钥,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在五个千户所之外又增设外守御千户所。根《贵
州省省志·军事志》记载 “贵州都指挥使司所辖贵州卫,贵州前卫,及其以西的 “上六卫”
(威清、平坝、普定、安庄、安南、普安),以东的 “下六卫”(龙里、新添、平越、清平、
兴隆、都匀),西北的 “西四卫”(乌撒、毕节、赤水、永宁)和黄平千户所,普市千户所,
有屯兵 161588 名。”另外,湖广都司所辖的“边六卫”(偏桥、平溪、镇远、清浪、铜鼓、
五开)和天柱千户所的兵员未见计录,如果按编制计算,也应有34720 名。神宗万历年间,
又在黔北遵义设立威远卫,崇祯时又设立敷勇卫,镇西卫。共有官司兵 16800 名。”三项
合计明代先后进入贵州卫所官司兵总数为 213108 名。这 20 多万卫所军人实际上就是 20
多万个家庭。因为明朝卫所官兵一律注入军籍,世代袭替,称为军户。为了保证军队兵源
不绝,稳定官司兵安心服役,使军士“有亲属相依之势,有生理相安之心”。明朝中央政
府规定军人携带家室,一人在军,全家随往。《大明会典》载:“有妻在籍者,就于结领内
备开妻室氏姓年龄,著令原藉亲属迸去完聚。”没有妻室的政府予以婚配。如果当时平均
每户家庭以上 4 口人计算,那明朝到贵州的军事移民就有80 多万人。这还不包括其它性
质的移民。
明末清初,贵州战乱,社会很不稳定,是移民的禁区。直到康熙年间才安定下来。于
是又有大批移民进入贵州。第一批到来的移民是军人,他们是随吴三桂从东北和经山西、
陕西和四川到达贵州的。如毕节市吴家屯 的吴氏家族,后有一支移迁至撒拉溪等地,他
们都是随吴三桂平水西、乌撒时留下的。但因为吴三桂是历史上有名的大奸臣,他们都不
承认自己是跟随吴三桂留下的,都称自己是明代从江浙一带迁徙来的。吴三桂平水西、乌
撒后,汉人猛增。据《太定府志》记载:“黔西州汉庄二百四十六,计二万八千六百六十
九户,计十二万四千三百二十五口”威宁州汉人“多江南、湖广、江西、福建、陕西、云
南、四川”人。雍正帝改土归流后,又有大量流官及家属进入贵州。如乾隆年间就有董朱
英,顺天府人,于乾隆 19 年(公元 1754)来毕节任知县。而董朱英只是当时进入贵州流
官中的一员。请代移民没有明代来得猛,来得快,他们大都零星,稀散状态。断断续续的。
二、汉族移民与撒拉溪镇的形成
撒拉溪镇,位于毕节市西面,距县城 38 公里,明代设堡,名撒拉堡,请代属县之西
里辖地,故名撒喇(拉)西(溪),又称撒拉溪,民国时设高溪乡。撒喇之名最早见于史
册是在明代。“撒拉”是彝语的音译,其意为回民曾居住的地方。今撒拉溪镇内的一些地
名,如野鸡嘎、麻花嘎、雄嘎、裸凶嘎等。“嗄”是彝语,其意为树的丫技。野鸡嘎其意
就是彝族中一个以野鸡为名的家支。可以看出撒拉溪是许多彝族聚居点。据 《贵州古代民
族关系史》记载彝族的先民是在汉代从云南进入贵州西部的。使当地大量的濮人迁徒和演
变成其它民族。彝人的先民就成了黔西北地区的主要民族。自明代以后,其居民的民族成
份发生了巨大变化,首先要汉族移民逐渐增加,时代的移民规模宏大,盛况空前。通过“调
北填南”“调北征南”把大批汉人移入贵州,在贵州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当时仅毕节
卫就有 6641 名官兵。按照明朝规定,这 6 千多名军士就是 6 千多户家庭,如果当时平均
每户以4 口人计算,那么到毕节卫的军事移民就有两万多人。而毕节、乌撒等卫的屯军是
跟随颖国公征云南梁王时留下来的。许多人来自同一地方,又居住在同一地方,在居住地
有田舍坟地,又有学校和寺庙、祠堂。在乌撒卫(今威宁一带)置 5 个户所,分置 48 个
屯,屯下设堡,总共有二百余堡。据《威宁县志》记载。“这些人都是跟随傅友德将军一
起南征西平候沐英的部下。战事结束后,沐英驻守云南,世代袭职直至明朝灭亡,沐英这
支回民军队则驻守威宁卫48 个屯。”在今威宁中水、牛棚一带仍有他的后裔。在毕节卫,
则留 “江西、浙江、湖广、河南四都司兵守之,控扼要害。据 《毕节县志》记载”洪武 14
年留绥远将军杨盛驻守毕节卫。而杨盛的族人主要定居在七星关以北河谷坝子地带 (今杨
家湾街上),据说此地原来未定名,就因杨氏家族在此地居住过,后便取名杨家湾。另外,
从今撒拉溪镇汉族大姓顾氏族谱也可以看出。《顾氏族谱》上载:“始祖成公,由前明洪武
二年奉命征讨填黔,授征南都指挥之职,躬膺王命。统率王师,自吴入黔,其后平服有功,
封镇元候进征南将军,遂久镇南疆……”。后与七星关守城将领之女韩氏结婚,为顾氏入
黔始祖。顾氏主要居住在撒拉溪镇街上以北的小树林、达木桥,木瓜冲,野鸡嗄等地。
就在卫所官兵来黔屯戍的同时及以后,其它性质的外省移民也相继而至,编入匠藉的
手工业者随军在卫所股役,他们与军队一起居住在屯堡。还有一些工匠被遣到贵州为官司
府服役,主要集中在官司府治所。有的则为贵州开驿道,筑城堡,建军营,架桥梁,造兵
器,制农具。众多的谋生机会吸引他们。他们的谋生手段以及他们的服务对象决定了他们
不能定居在土著人最集中的区城。而往往依傍军事移民生活圈,如撒拉溪的徐氏、路氏。
徐氏家族大部分是这一时期从四川迁徙过来。则路氏是从江西随军而来的。他们大都是匠
人,会做很多工艺话。徐氏主要居位撒拉溪街以南永星村,以西的兴隆村及以北的柏山村,
路氏家族则主要居住撒拉溪街上,因为他们与顾氏家族有亲属关系,理所当然受到顾氏家
族关照。故顾路二氏几乎占据整条撒拉溪街。
商人的嗅觉最为敏捷的,他们的足迹遍布每一个移民村庄,尤其是那些贩运食盐的巨
商,他们运用政府“开中”制度,不再从中原把粮食运到指定的边远卫所以换以“盐引”
而是直接组织移民到贵州屯种缴粮。明洪武二十年(公元 1380)“命户部募商人于云南毕
节卫纳米中盐,每米二斗给浙盐一引,三斗给川盐一引”①在今毕节市长春保镇青丰村,
明代的丰乐堡,单从当地旺族卯氏宗谱来看,他们当初以祖上显赫的权贵为荣就不为奇了。
其祖以贩盐入黔,募民屯垦,历经几代,家资巨重,富甲一方,成为当时毕节一带名门旺
族。卯氏另有一支族人以行医为生,后移居撒拉溪卯家地。以其精湛医术在毕节一带路很
有名气。撒拉溪镇的钱氏,其祖在明朝贩盐入黔,定居在撒拉溪,置地田产,为撒拉溪的
最大的地主。占有撒拉溪镇大部分坝子地,其房舍今还在。有二座两重四合院,四合院傍
有一座石彻碉堡,粮仓二座。解放后,一座为撒拉溪小学校舍,(现在大部已被毁),另有
一座为撒拉溪公社办公地(现还在)。两座粮仓则分给穷苦志百姓(现也不存在)。而大批
的移民则是因为家乡人稠地少,无地可耕,响应政府“移民就宽乡”的政策来到贵州的。
卫所“征南”移民把他们称作 “填南”移民。平坝河谷的肥田沃土大都被军屯的移民和商
人占有。土著人居住的贪瘠荒野地区他们又不愿去,而且自己势单力溥,又不敢贸然前往。
因此多选择靠近屯堡的地方居住。这类移民来自不同地区,也不是聚族而迁,更不可能聚
族而居。而是既有“蜀中,江右之民,也有中州流寓之孙。”总之,他们居住分散,如撒
拉溪成氏,也是这时从四川迁徙而来的。他们人丁单溥,往往与大姓杂居在一起。
从这些移民定居点来看,他们以毕节为中心据点,然后在其四周分散,如毕节以北的
田坝桥,以东海子街,以南朱昌,宋伍,以西长春堡,撒拉溪,杨家湾等地。这些移民中,
以张氏人最多,分布最广,名气也最大。张氏主要居住在毕节城区,及以西长春堡,撒拉
溪、杨家湾等地。而张氏在撒拉溪镇内主要分居撒拉溪街南的桥边,张官屯,碰关,白家
哨,高山铺等地。据考证这些地名都是来源于明代的军事单位,因为时代军事单位有卫、
所、屯(堡)、关、旗、哨、等。正是这些地方地势险要。地处交通要道上。有很大军事
价值。政府才会在这些地方驻兵。而兵一担在这些地点驻扎。就会提供一些谋生的机会,
这样一来,就有匠人、商人、流民向这些地方靠近。于是就形成了一个个汉族移民聚居点。
这些据点由当初的军事中心逐渐转变为或大或小的政治经济中心。后来发展为大小不一的
城镇。如撒拉溪便是其中之一。
三、移民对撒拉溪等地的影响
外地移民源源不断而来,给闭塞的蛮荒之地带来先进文化。他们大都来自同一地方,
又居在同一地方,想把自己从故乡带来的文化较为全面带入移居地,同居在一地,又有能
力将带入移居地文化保存下去。所以他们创建书院,设立私塾。一心想把子孙培养成通文
墨懂诗书的知识分子,并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继续享受荣华富贵。明万历年间,兵备道陈
性学在毕节青螺山建青螺书院。乾隆年间,知县董朱英修建松山书院。与此同时,一批乡
镇私塾也在乡镇兴起,如撒拉溪镇顾氏在龙井办私塾。这些书院,私塾成为传播儒家文化
和思想阵地,同时也培养了一批知识分子和文化界名流。如撒拉溪镇顾氏在龙井创办私塾,
收人为徒,教以书礼,培养了一批有文化的当地人,他们在乡间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
用。如哪家修坟立碑,要写个碑文;过年过节,要写个对联,“家神”“土地”,亲朋友好
友去世,要写个祭文。都要靠这些人。而毕节张氏,名气最大,贵州省第一名进士张谏便
是毕节人,其家族在清朝就先后出现了 5 名进士。张九鹏自乾隆十九年中进士,其子张元
履于乾隆五十四年中进士。接着张元履的三个儿子也中进士,他们是张凤枝(乾隆六十年),
张名技(嘉庆六年),张本枝(嘉庆七年)。其次为毕节路氏。路元升,字南征,清雍正中
岁贡生瀛州长子,少聪敏,有志好学,尤喜诗文词赋与程朱理学。由文林郎中雍正丙午科
解元。乾隆元年丙辰科成金德榜进士。其曾孙路孟逵于嘉庆十九年中进士,路孟逵的两个
儿子路璋(道光十六年)路璜(道光二十五年),也中进士,路横的儿子路朝霸又于光绪
二年中进士。他们虽处空乡僻壤,遵从祖训,也刻苦功能读、博览群书、一举成名,使其
子孙后代在屯堡军事地位下降后仍能用知识再谋生存。而且吃苦耐劳,艰苦朴素。(嘉靖)
《贵州通志》描述写时的卫人“勤于耕种,不事奢侈”其欲勤俭,耕织为出,入有富菽粟
日用饶裕。”但是随着商业在边疆兴起他们也在改变。据 《毕节县志稿·凡例》《风俗》载:
“毕节之民,迁自中州诸巨族,皆前指挥千百户后,渊睦成风,耕读为业,士人有祖孙父
子数世青衿者,农人务本力田,有志死不入城市者,勿穆朴实,简陋异常,自开厂设局以
来,百货走集,五坊杂处,欲渐华靡,不类往日矣。”②
他们对当地影响不仅在文化思想上,还有宗教信仰,民俗节日,生活习惯等,撒拉溪
集镇以前以十二生肖日为期赶集。而十二生肖文化是随汉族移民从中原地带迁徙而来的。
在宗教信仰和民俗节日上,如原撒拉溪镇的人是不信佛,也不信仰观世音菩萨,也不过端
阳节。他们大都还停在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的原始宗教。自明代以后,他们的生活习惯逐
渐开始改变,家中也开始恭奉“家神”和“土地”,还会跟汉人交易,学做经商,汉化程
度越来越快,也越来越高。据 《大明统一志》载“黔西北高寒地带的威宁、毕节自设卫
所以来,民风渐变,土人以牧胡羊岁两剪其毛以为毡而资贸易。”③
总之,这一切都已成为历史,然而历史是不能模糊的。因为历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任
何成功者都善于从历史的经验中吸取营养。为此,我持着客观态度做了以上探析。然而限
于本人学识有限。有很多东西值得商榷。但也为小镇建设献上自己微不足道的力量。今天,
撒拉溪镇已成为毕节市一个重要的集镇,不管是“征南”移民还是 “填南”移民,又或是
土著人大都无本质的区别。都应为小镇建设和发展献力献策。共同建设自己家园。
虽然钱姓在西周就已获姓得氏,但整个先秦时期见诸于史籍记载的仅有隐士钱丹一人;居住之地和分布中心,为关中和今江苏北部一带。在秦代及西汉,一些可考的钱姓人主要生活在今江苏徐州、邳州一带,直到西汉末年才
钱氏家谱
有钱逊为避王莽之乱而迁居乌程(今浙江湖州南),钱林迁居长兴陂门里。东汉时钱林裔孙钱敞又迁长城县(今浙江长兴),还有一支钱姓由旗门将军钱咸开基,爵封高密侯,生活在今山东半岛北部一带。魏晋南北朝时期,钱咸九世孙钱弥官至辅国将军、大司农,家于长城,封豫章县侯;长城人钱宠因功封东迁县(今浙江湖州东)开国侯。此外,钱姓还称盛于吴兴,因而吴兴郡也成为钱姓的著名郡望。此期到隋唐,钱姓仍以吴兴郡等传统的几个居住中心为其繁衍的基地,没有出现特别的变化。唐代以后,伴随着临安人钱及其吴越国的建立,在其国力所及的两浙十三州之地几乎遍布其子孙,吴越归宋以后,由于其子孙中有不少人入仕于宋,则其子孙分布更广,方有“百家姓”位于第二姓之荣。此期有钱定海由杭州迁上海金山,宋元之际,钱姓已分布于山东、浙江、江苏、安徽、湖北、湖南、广东、福建、河南、陕西、河北、山西等地。明初洪武年间,钱姓作为明朝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浙江、江苏、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明朝正德年间(1506-1521),有江苏太仓双凤人钱滋,率其族先迁盛泾,后又分迁外冈、望仙桥、城中(俱为上海之地)等处。明末至清末近三百年间,钱姓人约有八次入垦台湾。国民党败居台湾时,又有更多钱姓人迁台,还有的飘洋过海,到东南亚和世界其他地区开拓发展。如今,钱姓在全国分布广泛,尤以江苏、广东、上海、浙江和安徽等省市为多。2015年钱姓人口列全国第八十九位。
望采纳
圣神功德厚,光盛武林春,勅劵传家宝,文章贯日清,
诗书忠孝远,兰桂冕尊旒,温良恭俭让,奕叶立尼门,
王侯从古有,英烈正今新,物华天象应,人杰地灵生,
蛟腾连凤起,电紫与霞横,海阔波涛大,枝繁根蒂深,
仰观星斗近,俯视泰嵩轻,皇图期巩固,终始袭骈臻。 云南昆明钱氏字辈:“铸本广济远 宏以宜泰人”;
安徽怀宁钱氏字辈:“正中大齐光 普寿新安近”;
安徽巢湖柘皋万选堂钱氏后二十字辈:“太泽开昌运 先恩裕厚祥 , 传家惟孝友 礼义振伦常”;
浙江海宁钱氏字辈:“兴邦保国 崇德志道 通经博古 明体达用”;
广东潮汕钱氏字辈:“伯思孝友仲怀敬恭忠信立德礼义衍芳”;
江苏泰州钱氏“八训堂”字辈:“普存忠厚承先泽,兆启科名展俊才”;
浙江浦江、兰溪五都钱氏字辈:“载熙泰淳崇,仁义礼智信;贤良方正, 禄位名寿, 英俊秀杰, 和顺光昌; 恭俭庄敬,孝悌慈祥,肃雍蔼吉,宽厚安康,通达聪颖,道德文章”。
浙江乐清白石钱氏字辈:“宗泰怀载动爱起节昭忠,士元存嘉宠修明启彦师,云礽恒继美孟仲允咸熙,德茂荣三锡志宏乐五知,永敦昌兴大万古振网维。”
湖南湘潭钱氏字辈:“广诒彰世序永锡茂宗支 绳武昭垂曰 人文蔚起 期景仰先贤 德鸿基 耀楚湘 诗书传后代 克绍振纲常”。
钱起(约720-约782),唐诗人。字仲文。吴兴(今属浙江)人。天宝进士。历任秘书省校书郎、司勋员外郎、考功郎中、翰林学士等。工诗,与郎士元齐名,时称“前有沈、宋,后有钱、郎。”在“大历十才子”中名气最高。擅长五言诗,赠别应酬之作尤佳,朝廷公卿出牧奉使,皆以有其诗送行为尚。善于写景,诗风清丽。有《钱巧功集》,其中第九卷之《江行无题》一百首,为其孙钱珝所传。
钱镠(852-932),五代时吴越国建立者,公元907-932年在位。字具美(一作巨美),杭州临安人。后梁开平元年封为吴越王。在位期间,曾征发民工,修建钱塘江海塘。又在太湖流域,普造堰闸,以时蓄泄,不畏旱涝,并建立水网圩区的维修制度,有利于这一地区的农业经济。
钱俶(929-988),五代时吴越国君,公元948-978年在位。初名弘俶,字文德,钱镠孙。宋平江南,他出兵策应。入朝,仍为吴越国王。后献所据两浙十三州之地归宋。累受封至邓王。
钱惟演(977-1034),北宋臣、诗人。字希圣,杭州临安(浙江临安)人。吴越王钱俶子。从父归宋,为右屯卫将军。博学能文辞。真宗时,预修《册府元龟》,官至工部尚书。仁宗时,任枢密使,投靠丁谓,排挤寇准,被贬。官终崇胜军节度使。《宋史》言其“敏思清才,著称当时,然急于柄用,阿附希进,遂丧名节”。其文辞清丽,与杨纪、刘筠等唱和,辑为《西昆酬唱集》。著有《家王故事》、《金坡遗事》。
钱易(约978-约1034),北宋文学家。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字希白。惟演从弟。年十七举进士,以完卷太速被黜,然由此著文名。咸平进士。景德中再举贤良方正科。真宗封祀,献《宋雅》,命绘《车驾所过图经》。历知制诰,为翰林学士。预校《道藏》。善画,长于山水。行草字亦佳。著《南部新书》、《洞微志》等。
钱乙(约1032-1113),宋儿科医学家。字仲阳,郓州(今山东东平)人,曾任太医丞。所传《小儿药证直诀》,后世颇多采用。另有《伤寒指微论》,已佚。
钱选(约1239-1299),宋末元初画家。字舜举,号玉潭、霅川翁、习嬾翁等,湖州(今浙江吴兴)人。南宋景定间乡贡进士。擅画人物、花鸟、蔬果和山水,笔致柔劲,着色清丽,自成风格。存世作品有《柴桑翁像》、《浮玉山居》等。
钱德洪(1496-1574),明哲学家。名宽,以字行,改洪甫,号绪山,浙江余姚人。嘉靖进士。官至刑部郎中。坐论郭勋死罪忤旨下狱,斥为民。既废,遂周游四方,讲良知学三十年,以守仁高第弟子,尤为人所宗。其谓“充塞天地间,只有此知(良知)”。“此知运行,万古有定体,故曰太极”(《会语》)。然其“彻悟不如王畿(《明史》)。另有《平濠记》、《绪山集》。
钱谷(1508-),明画家。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字叔宝,号磬室。从文徵明习诗文书画,得点染水墨之法。擅画山水、人物,兰竹亦佳。晚年闭户读书,借阅手抄,几于充栋,日夜校勘,至老不衰。有《续吴都文粹》、《三国类钞》、《长洲志》等。
钱谦益(1582-1664),明末清初学者。字受之,号牧斋,晚号蒙叟,又号东涧遗老。江苏常熟人。万历进士。授编修。天启中,以名隶东林,遭劾罢官。1628年复起,官至礼部侍郎。1645年,率先迎降南下清兵,任礼部侍郎管秘书院事,充明史馆副总裁。后以著述自娱。谙悉朝廷典故,尤长于诗,与吴伟业、龚鼎孳并称清初“江左三大家”,著作有《牧斋集》、《初学集》、《有学集》等。
钱肃乐(1606-1648),南明大臣。字希声,虞孙,号止亭。浙鄞县人。崇祯进士。累官刑部员外郎。1645年清军破杭州,宁波诸生董志宁等拥他起兵。鲁王监国,加右副都御史。次年浙闽失陷,漂泊海上,拥鲁王抗清,官东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因郑彩擅权跋扈,忧愤吐血而死。
钱澄之(1612-1694),明末清初文学家。初名秉镫,字幼光,又字饮光,后改号田间。桐城(今属安徽)人。历吉安府推事、翰林院编修、知制诰。后辞官还乡。通经学。为学初从邵雍,讲求象数,兼及义理,实以朱熹为宗。能诗文。著有《所知录》、《田间诗学》、《田间易学》、《田间诗集、文集》、《藏山阁诗存、文存》等。
钱曾(1629-1701),清藏书家。字遵王,号也是翁,江苏常熟人。藏书室名“述古堂”和“也是园”。所藏得父钱裔肃与族曾祖钱谦益遗书,以《古今杂剧》最著名。辑《述古堂书目》、《也是园书目》,撰《读书敏求记》。死后,书归泰兴季振宜。
钱大昕(1728-1804),清学者。字晓徵,一字辛楣,号竹汀。江苏嘉定(今属上海)人。乾隆进士。官至少詹事。治学颇广,于音韵训诂尤多创见。著有《廿二晚考异》、《十驾斋养新录》、《恒言录》、《潜揅堂文集》等。
钱塘(1735-1790),清学者。嘉定(今属上海)人,字学渊,一字禹美,号溉亭。大听侄乾隆进士。任江宁府学教授,刻苦撰述。他早年与大昕共学,工诗,后治经史。精于音韵、文字、律吕、历算之学。著《史记三书释疑》、《淮南子·天文训补注》、《春秋左氏传古义》、《述古编》、《律吕古义》等。
钱沣(1740-1795),清书画家。字东注、约甫,号南园,云南昆明人。乾隆进士。累擢江南道监察御史,劾王亶、总督毕沅贪污徇情。不避权贵和珅,劾其私党山东巡抚国泰赃枉,使其遭诛。擢御史,直军机处,劾和珅。和珅益恶之,凡军机苦役多委沣,积劳感疾卒。善画马,人珍如拱璧。又善书行草。有《南园集》。
钱坫(1744-1806),清书法家。字献之,号十兰、篆秋生,江苏嘉定(属上海)人。乾隆副榜贡生,官乾州州判。精于地理、文字学。工书,尤善篆书,翁方纲叹为神授。工刻印,善画枯树、丛石、兰竹梅。有《说文解字斠诠》、《篆人录》等。
钱大昭(1744-1813),清文字训诂学家。江苏嘉定(今属上海)人,字晦之,一字竹庐。大昕弟。得兄指授,研习经史,长于考据。嘉庆初,举孝廉方正。治史精于两汉。为学注经以明理为宗,注史以达事为主。著有《尔雅释文补》、《广雅疏证》、《说文统释》、《两汉书辨疑》等。
钱杜(1764-1844),清画家。仁和(今浙江杭州)人。初名榆,字叔美,号松壶、壶公、居士。他工诗和书法,擅画山水。从文伯仁入门学习,上承赵令穰,王蒙诸家。其笔墨妍细而生拙;曾作青山绿水,颇有装饰味道;兼精墨梅,亦能画人物、士女、花卉。有《松壶画赘》、《松壶画忆》等。
钱江(约1800-1853),清官吏。浙江长兴人。诸生。林则徐遣戍伊犁时随从出关而知名。咸丰中充雷以諴幕僚。建议创办“厘捐”,于水陆要冲设局卡,过往货物视价值抽税,率千分之一,并征坐贾。以助军饷。后厘捐遂为清廷一大财源。与同僚五人出督劝捐,不从者以兵胁迫,民间视为“五虎”。累褒奖至道员。触怒雷以諴而被杀。
钱松(1818-1860),清篆刻家,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字叔盖,号耐青、铁庐,别号未道士、西郭外史。为“西泠八家”之一。曾摹汉印二千方,其所作雄浑淳朴。在“浙派”中,别具面目。他善书,且能画山水。著有《未虚室印谱》。
其他钱姓名人有五代时吴越国王钱倧;北宋大臣钱藻,藏书家钱勰、钱和、钱昱;清大臣钱臻,学者钱林,文字音韵学家钱侗等。近当代钱氏名人有政治家钱瑛,革命家钱壮飞,外交家钱其琛,社会活动家钱昌照,北洋政府官员钱能训,国民党将领钱大钧,语言文字学家钱玄同,核物理学家钱三强,物理学家钱学森、钱临照,力学家钱伟长,化学家钱人元、钱思亮,植物学家钱崇澍,美籍生物学家钱煦,水利专家钱正英,水利工程学家钱宁,儿科学家钱潮,学者钱钟书,金石书画家钱瘦竹,法学家钱端升,经济学家钱俊瑞,历史学家钱穆,金融家钱新之,戏曲史家钱南扬,音乐学家钱仁康,作家钱毅,书画家钱君陶,画家钱松喦,游泳运动员钱红,围棋运动员钱宇平等。
人物名字:钱佐
拼音:QIAN ZUO
字号:字祐,一作玄祐,初名弘佐
所属朝代:五代十国
生卒年代:928—947
籍贯:临安(今属浙江杭州)人
人物简介:五代十国时吴越国王。文穆王钱元瓘第六子。年十三,嗣立为为吴越国王,诸将欺其少,佐初优容之,后以法治之,由是皆畏恐,以仓储充裕,曾免境内租税三年,在位七年。钱佐像取自1935年《临安钱氏家谱》。
我们山东嘉祥梁宝寺的姓钱的有三千多人,都在一个村子,村碑上记载是明朝从山西洪洞县搬到这里的,辈分是
本文2023-10-25 02:47:08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340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