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诸葛亮的后人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5浏览:1收藏

谁是诸葛亮的后人,第1张

诸葛瞻(2277—26311),字思远,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县南)人;三国时期蜀汉大臣,蜀汉丞相诸葛亮之子;邓艾伐蜀时,他与长子诸葛尚及蜀将张遵、李球、黄崇等人死守绵竹,后在与邓艾军交战时阵亡,绵竹也因此失守。

官职:行都护、卫将军、平尚书事、武乡侯(世袭) 父亲:诸葛亮 母亲:黄氏(黄月英) 兄弟姐妹:诸葛乔(其亲生父亲为诸葛亮之兄诸葛瑾,过继与诸葛亮为子改名诸葛攀)、诸葛怀、诸葛果 子:诸葛尚、诸葛京、诸葛颢(诸葛攀之子) 曾效力过的势力:蜀汉 仇人:邓艾

诸葛瞻(227—263),诸葛亮之子,三国蜀汉大臣,工书画;诸葛瞻从小聪明颖慧,是一个早熟的人才。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在军旅中写信给他的哥哥诸葛瑾说:“瞻今已8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下引同)表现出对其子成长的期望和担心。他17岁时便娶了蜀国的公主为妻。为此,蜀国授给他以骑都尉的官职。这是一种比将军略低的武官。第二年,他又被升为羽林中郎将,负责护卫皇宫。以后,他又升迁为射声校尉、侍中、尚书仆射加军师将军等职。当时,由于蜀国人不忘旧德,十分怀念诸葛亮,便也爱惜诸葛瞻的品德情操以及才华,凡是有了成绩,都归功于他,说是他建议倡导的——实际上,他是借了父亲诸葛亮的余荫,只不过是一种美名虚誉而已。 蜀后主景耀四年(261年),诸葛瞻为行都护、卫将军,统帅诸将,与辅国大将军南乡侯董厥并平尚书事。 景耀六年(263年)冬,魏将邓艾自阴平由景谷道(今甘肃文县南)小路入川,诸葛瞻率领诸路军马至涪(今四川绵阳东)停驻,其先头部队被魏军打败,他只好退军驻守绵竹。此时,邓艾又遣使送信给他,劝降说:“若降者必表为琅邪王。”诸葛瞻看了信件以后大怒,斩了邓艾派去的使者,接着,率兵迎战魏军,战败,死于沙场,终年37岁。 诸葛瞻作为诸葛亮之子,自幼受到家教的陶冶,使他品学兼优。他死得十分壮烈,实践了儒家“文死谏,武死战”的格言,成就为一个忠烈人物。 诸葛亮对他的早年教育,如《诫子书》,对他的思想和品德的形成,起到了特别重要的作用。而诸葛亮治国督军的才能,自然也影响到他,特别是诸葛亮被政治天才和军事天才所掩盖了的书法艺术和绘画艺术,对他也颇有影响。 诸葛瞻在书法艺术和绘画艺术上均有一定造诣,是三国时代屈指可数的人才。 诸葛瞻的长子诸葛尚,与诸葛瞻一起战死于沙场;次子诸葛京,于264年迁居河东(今山西夏县西北),后任郿县令、江州刺史等职,在书法艺术和绘画艺术方面,也有一定成就。

诸葛亮之子,自幼聪敏,诸葛亮死后不久,诸葛瞻之母黄氏也去世,遗教诸葛瞻以“忠孝”二字。 诸葛瞻袭其父诸葛亮武乡侯之爵。景耀四年迁行军护卫将军。当时黄皓用事,故诸葛瞻托病不出,后邓艾奇袭阴平,刘禅采纳郤正建议,连发三诏征诸葛瞻领兵,以诸葛瞻之子诸葛尚为先锋,对抗邓艾。初战胜利,邓艾修书诱降,诸葛瞻怒斩其使。后与邓艾交战失利。遂修书请东吴发兵 救援。然救兵不至,诸葛瞻只好再度出战,被重兵包围,中箭落马,最后自刎殉国。 诸葛瞻之子诸葛尚也战死沙场,邓艾怜其忠,将诸葛瞻父子合葬。

字思远,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生于太和元年(公元227年),卒于炎兴元年(公元263年)。是蜀国丞相诸葛亮之子。 诸葛亮评价诸葛瞻成熟太早,难成大器。延熙六年,诸葛瞻拜骑都尉,翌年出任羽林中郎将,后来又升迁为射声校尉、侍中、尚书仆射,并兼任军师将军。诸葛瞻擅长书法绘画,记忆力强。蜀国人因思念诸葛亮,也偏爱诸葛瞻的才思敏捷。每当朝廷有好的政策和措施公布,即使不是诸葛瞻建议和倡导的,百姓也会相互流传:“是诸葛瞻做的。”所以诸葛瞻的名声流传的很广,但是却名不副实。景耀四年(公元261年)出任行都护卫将军,和辅国大将军南乡侯董厥一起总领尚书事。景耀六年冬天(公元263年)诸葛瞻与魏将邓艾交战于绵竹,与长子诸葛尚一起阵亡,时年37岁。 诸葛瞻是蜀汉名相诸葛亮之子,少时聪惠可爱,但诸葛亮认为他难成大器。十七岁时娶公主为妻,以后不断升迁,诸葛瞻精通书画,记忆力强,加上蜀汉人士怀念诸葛亮,于是偏爱诸葛瞻,使他的名声有些名过其实,后来诸葛瞻统领朝政,因黄皓专弄大权而无法纠正刘禅失误。邓艾奇袭阴平,诸葛瞻没有及时据守险要,致使邓艾进入平原,后来诸葛瞻拒绝邓艾的招降,在锦竹与邓艾展开激战,兵败战死。但其临难死义的行为,连敌人也表示敬佩。 后来史官常璩向原居蜀汉的长老考证,听说陈寿曾经在诸葛瞻手下任职时受辱,所以诬陷诸葛瞻,把不能阻止黄皓的过失归咎于诸葛瞻身上。

(蜀汉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 诸葛亮出兵武功,其间写信给诸葛谨,称“诸葛瞻如今已经八岁,十分聪明可爱,只是怕他过早成熟,将来成不了大器”。诸葛亮病死,诸葛瞻袭爵。 (蜀汉延熙六年)公元243年 诸葛瞻十七岁,娶公主为妻,被授为骑都尉。 (蜀汉延熙七年)公元244年 诸葛瞻仰担任羽林中郎将,先后担任射声校尉、侍中。因为蜀汉人士都怀念诸葛亮,加上诸葛瞻精通书法绘画,记忆力强,所以大家都很喜欢诸葛瞻才思敏捷。每当朝廷颁布一项好的政令,尽管不是诸葛瞻建议倡导。百姓们都会互相转告说:“这是诸葛武乡侯所提倡的”。因而诸葛瞻的美名受到过分渲染,有些名过其实。 (蜀汉延熙十六年、吴建兴二年、魏嘉平五年)公元253年 吴国太傅诸葛恪因为在上一年(吴建兴五年,公元252年)打败魏国军队,于是打算大举用兵,当时诸葛瞻官至侍中。张嶷写信给诸葛瞻,提醒诸葛恪大肆用兵,可能招致恶果。果然,诸葛恪在同年大败而回,被孙峻杀害。 (蜀汉延熙七年—景耀三年)公元244—260年 诸葛瞻累迁至尚书仆射,加官军师将军。 (蜀汉景耀四年)公元261年 诸葛瞻担任代理都护并任卫将军,与辅国大将军董厥共同执掌尚书台政务,统领国事。但当时黄皓弄权,朝中大臣都迁就庇护他,没有人出来纠正这一弊端。 廖化约宗预一起拜见诸葛瞻,宗预说:“我们已经年过七十,所得的已经够多,现在是差一死,有什么要相求年轻后辈而是自己劳累呢?”最后宗预没有前往拜见。 (蜀汉景耀五年)公元262年 姜维北伐败回,诸葛瞻与董厥等人认为姜维好战无功,致使国内疲弊,于是上表给刘禅,要求让姜维担任益州刺史,并削夺他的兵权,这份表据说为蜀汉长老所保存。 (蜀汉景耀六年/炎兴元年)公元263年 冬天,魏国征西将军邓艾奇袭阴平,自景谷道攻入,诸葛瞻带领尚书张遵(张飞之孙)、尚书郎黄崇(黄权之子)、羽林右部督李球(李恢之子)督率军队前往抵抗,到达 涪县后盘桓不前;尚书郎黄崇多次劝他迅速抢占险要地势,不让敌人进入平原,诸葛瞻犹豫不决,没有采纳他的意见,黄崇因为诸葛瞻的失策而痛哭。邓艾长驱直入,蜀军前锋被打败,诸葛瞻退守锦竹,邓艾遣使送信诱降诸葛瞻:“你如果愿意投降,我一定上表封你为琅邪王。”诸葛瞻大怒,斩杀邓艾使者,率军出战。 战前,诸葛瞻悲痛说道:“我于内不能除去黄皓,于外不能制衡姜维,进军又不能守护国土,我有三罪,还有什么面目回去呢?!”于是坚守阵地准备决战。 这时,黄崇也激励将士决一死战,李球临阵授命,于是魏蜀最后一战——锦竹之战爆发!诸葛瞻在锦竹摆好阵势等待邓艾,邓艾派遣其子邓忠从右包抄,又派遣司马师纂从左包抄,结果两人都被诸葛瞻打败退回,报告说:“敌人难以击破!”邓艾大怒说:“生死存亡,在此一举,有什么不可以的!”要将两人斩首,于是两人再次出战,击败蜀军,诸葛瞻、张遵等人战死。诸葛瞻之子诸葛尚听说军败后,叹息说:“我们父子受了国家那么多的恩惠,而没有提早斩除黄皓,以致惨败,还有什么面目活下去呢?!”于是冲入敌阵战死。 (东晋永和三年)公元347年 原西蜀史官常璩(《华阳国志》的作者)向西蜀长老考证,听说陈寿曾经在诸葛瞻手下任职时受辱,所以诬陷诸葛瞻,把不能阻止黄皓的过失归咎于诸葛瞻身上。

编辑本段诸葛瞻传(《三国志》)

瞻字思远。建兴十二年,亮出武功,与兄瑾书曰:“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 诸葛瞻像

[1]早成,恐不为重器耳。”年十七,尚公主,拜骑都尉。其明年为羽林中郎将,屡迁射声校尉、侍中、尚书仆射,加军师将军。 瞻工书画,强识念,蜀人追思亮,咸爱其才敏。每朝廷有一善政佳事,虽非瞻所建倡,百姓皆传相告曰:“葛侯之所为也。”是以美声溢誉,有过其实。景耀四年,为行都护卫将军,与辅国大将军南乡侯董厥并平尚书事。六年冬,魏征西将军邓艾伐蜀,自阴平由景谷道旁入。瞻督诸军至涪停住,前锋破,退还,住绵竹。艾遣书诱瞻曰:“若降者必表为琅邪王。”瞻怒,斩艾使。遂战,大败,临陈死,时年三十七。众皆离散,艾长驱至成都。瞻长子尚,与瞻俱没。 (干宝曰:瞻虽智不足以扶危,勇不足以拒敌,而能外不负国,内不改父之志,忠孝存焉。《华阳国志》曰:尚叹曰:“父子荷国重恩,不早斩黄皓,以致倾败,用生何为!”乃驰赴魏军而死。) 次子(诸葛)京及(诸葛)攀子(诸葛)颢等,咸熙元年内移河东。

编辑本段人物评价

诸葛亮: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 (诸葛亮《与诸葛瑾书》) 钟会:巴蜀贤智文武之士多矣。至於足下、诸葛思远,譬诸草木,吾气类也。(陈寿《三国志—蒋斌传》) 干宝:瞻虽智不足以扶危,勇不足以拒敌,而能外不负国,内不改父之志,忠孝存焉。(干宝《晋纪》) 司马炎:诸葛亮在蜀,尽其心力,其子瞻临难而死义,天下之善一也!(《晋泰始起居注载诏》) 山涛:郿令诸葛京,祖父亮,遇汉乱分隔,父子在蜀,虽不达天命,要为尽心所事(山涛《启事》)

编辑本段诸葛瞻父子墓祠

双忠祠

绵竹诸葛瞻父子墓祠(又名诸葛双忠祠),是四川省重要的蜀汉遗迹之一。它与成都武侯祠遥遥相对,都是为了纪念诸葛一门“三世忠贞”而建的。在成都武侯祠大殿内供奉有诸葛亮祖孙三代于一堂的塑像,而绵竹双忠祠原有的塑像也有祖孙三代,前殿祀诸葛瞻父子,启圣殿祀诸葛亮。成都、绵竹两处祠堂展示了诸葛亮祖孙三代忠贞无二,“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高风亮节。 在成都武侯祠大殿内供奉有诸葛亮祖孙三代于一堂的塑像,而绵竹双忠祠原有的塑像也是祖孙三代,前殿祀诸葛瞻父子,启圣殿祀诸葛亮。成都、绵竹两处祠堂展示了诸葛亮祖孙三代忠贞无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后人景仰,多有题咏。在成都武侯祠殿壁嵌有清代安岳令洪成鼎题《乾隆壬辰秋月过绵竹吊诸葛都尉父子双忠祠》诗碑:“国破难将一战收,致使疆场壮千秋,相门父子全忠孝,不愧先贤忠武侯。”绵竹双忠祠的前人题咏诗碑也很多,这此题咏,都将诸葛子孙联系在一起,歌颂他们的“三世忠贞”。 绵竹是诸葛瞻父子斩使拒降,为国捐躯的地方,故绵竹享有“忠臣孝子纲常地”的美称。现存的诸葛双忠祠古建筑尚有启对殿和拜殿,启圣殿建于清朝乾隆三年,拜殿建于道光七年。清代自乾隆以后几乎每隔20多年就要维修、扩建一次,到清末时,双忠祠祠已是殿宇崔伟,题刻琳琅,规模可观了。1985年以来,当地政府对双忠祠进行一次大的修缮,修复了忠孝门,维修了拜殿,整修了墓茔,新建了文物陈列室。并在拜殿内制作了大型彩塑《魂壮绵竹关》。这组雕塑再现了当年诸葛瞻父子死守绵竹关,寸土不让,以死报国的悲壮情景。雕塑用写实的手法,造型生动,神态逼真,观赏这组彩塑仿佛亲临当年的古战场。拜殿前的匾额是张爱萍将军书题的“汉室忠烈”四个大字。塑像上方的横匾则是我国著名戏剧作家曹禺先生亲笔所题“魂壮绵竹关”五个大字。 拜殿后面的诸葛瞻父子墓巍然耸峙,绿树掩映,芳草萋萋,巨型石碑立于墓前,上书:“后汉行都护卫将军平尚书事诸葛瞻子尚之墓”,墓旁两侧各有一株已愈百年的铁甲古松,鳞甲斑驳,夭矫如龙,叶片似剑,宛如两个披甲执剑的武士护卫着忠魂,游人驻足墓前,无不肃然起敬。

编辑本段史海钩沉:诸葛亮的后代

在今天全国各地的武侯祠中,除了诸葛亮端坐大殿正中以外,在他的两侧,一般都会供奉有他的儿子诸葛瞻和孙子诸葛尚的塑像。 诸葛亮在隆中时与黄氏结婚,婚后近三十年没有自己的孩子。在此期间,诸葛亮曾经将大哥诸葛瑾的第二个儿子诸葛乔过继为子。诸葛乔在25岁时去世。他的儿子诸葛攀在蜀国担任过翊武将军。后来诸葛亮的大哥诸葛瑾一家在东吴遭到满门抄斩,诸葛攀又重新成为诸葛瑾的后人,为之传递香火。大约在诸葛亮46岁的时候,他的亲生儿子诸葛瞻出生。 史书记载,诸葛亮去世的时候,诸葛瞻才八岁。但他从小就聪慧可爱, 绵竹诸葛瞻父子墓祠

擅长书画,记忆力很强。长大后从低级军官做起, 一直升到他父亲曾担任过的军师将军。据说蜀国朝廷里面只要有任何顺应民意的事情,虽然它并不是诸葛瞻所为,但民间都奔走相告,说这是诸葛亮的儿子做的。 后来,诸葛瞻官至卫将军,一度执掌蜀国朝政。魏国大将邓艾讨伐蜀国时,诸葛瞻率领军队前去抵抗,战死在绵竹。当时他的儿子诸葛尚年仅十七岁,同样战死沙场;诸葛瞻殉国之时,他的次子诸葛京还很小,不到参军打仗的年龄,所以幸存了下来。 晋朝统一三国之后,诸葛京被新的朝廷迁居到中原一带,征召为官吏。诸葛京出任过关中地区眉县的县令,并把这里治理得很好。想当年,他的祖父诸葛亮多次想攻打眉县,都未能如愿。没想到历史与他开了个小小的玩笑,让他从未谋面的孙子成为这里的县令。 诸葛亮的大哥诸葛瑾早年投效东吴,深得孙权的器重。后来官至大将军等最高军职。他的长子诸葛恪更是青出于蓝,在吴国权倾朝野,后来死于一场政变,东吴的诸葛家族被满门抄斩。 诸葛亮的堂弟诸葛诞很早就追随曹操,在魏国担任一流高官。后遭司马家族的打击,其家族也被全部杀光。 如此一来,诸葛家族除了在老家山东琅琊一带的族人之外,史书上有记载的幸存者就只剩下诸葛亮的孙子诸葛京了,诸葛京在担任眉县县令之后,继续升迁,最后官至江州刺史……从此,史书上就不再有诸葛京后人的记载。 那么,诸葛亮是否有直系后代传承至今呢?目前,在山东临沂和浙江兰溪各有一批姓诸葛的人士,他们都有各自的家谱记载着与诸葛亮的渊源关系。在浙江,诸葛后人几乎遍布全省各地。但据说,他们都发源于浙江兰溪市的诸葛村。 从明代起,兰溪一带的诸葛族人主要以经营中医药业为主。据说这是秉承了“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这一祖训。后来,他们在此行业中逐渐发展壮大。清代中后期,诸葛族人把他们的中医药店开到了浙江各地,乃至于全国各大城市,形成“兰溪药帮”这一商业帮派,盛极一时。同时也造就了诸葛村今天众多华丽精巧的民居建筑。民国以后,兰溪的中医药业逐渐衰退。目前,诸葛村基本上以旅游业为主。

抗战杀敌

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刘玉章已出任第二师上校团长。同年,组建第52军,关麟征为军长,52军在参加台儿庄战役时,刘玉章奋勇作战,又两度负伤,先被炮击震倒的墙压伤,撤退时又被日军飞机炸伤。在台儿庄战役中,他提出了“短距离、短时间、集中火力”的作战战术。之后又随52军参加过武汉保卫战。1941年,52军调防云南,刘玉章已任第2师师长。

抗日战争胜利后,第52军曾到越南接受日本投降。接着由美国第7混合舰队海运东北,先在大连、营口登陆未成,再转秦皇岛回国。

内战剿共

1926年10月,刘玉章毕业于黄埔军校,随即参加北伐,在东路军指挥部特务营任见习排长,从福建、浙江至上海。1927年8月,孙传芳派部队渡过长江偷袭南京,双方在龙潭决战,刘玉章为上尉连长,作战中负伤。1930年中原大战,刘玉章部编入顾祝同部的第二师,作战中第二次负伤,头发脱落干净,人称“刘老头”,升为少校营长。1932年前往鄂豫皖地区参加 内战,“围剿”红四方面军。1935年3月,刘玉章所在的第二师由师长黄杰带领,和关麟征的第25师一起参加长城古北口抗战,作战中刘玉章第三次负伤。第2师和第25师的“长城抗战”是“芦沟桥事变”以前中国军队抵抗日寇侵略较有名气的一仗。

激战辽沈

辽沈战役进入白热化时,蒋介石在北平圆恩寺行邸召集傅作义、卫立煌、杜聿明开会,刘玉章受命先占领营口掩护后方,同时葫芦岛、锦西部队亦向锦州攻击。1933年率部参加古北口战役。抗战期间,升任师长。长城抗战中在古北口负过伤,还参加过台儿庄战役及武汉会战、长沙会战等。1945年擢升军长,赴东北,1948年4月刘玉章接任 五十二军军长一职。

从沈阳西进的廖耀湘行动迟缓,以高度机械化部队,十余万人每日行程仅20公里,主力沿北宁路北侧移动。林彪攻克锦州后,迅速东进将廖耀湘兵团5个军12个美械师包围歼灭。

此时的刘玉章老谋深算,首先他没有进入援救锦州的西进序列,其次他得到了占领出海港口,打通海上的交通的绝好差事,第三,10月21日后他的一个军占领鞍山营口一线后严密 ,使辽南 居然对这股准备潜逃的大部队毫不知情。

刘玉章一看就明白:沈阳已经成死地,自己没有必要陪葬,于是营口备战,据守营口北之石桥子阵地。林彪击溃廖耀湘兵团,以主力直扑沈阳,同时惊醒营口方向有漏洞。于是急派七纵邓华、八纵段苏权、刚在锦州活捉了范汉杰的九纵詹才芳〔原李运昌部,真是冤家路窄,〕及辽南独二师则是在歼灭廖兵团之后星夜兼程南下营口。沿途张贴标语:“解放五十二军!活抓刘光头!”29日,段苏权先头一营,全部乘马,既未搜索,亦不疏散,由牛庄向营口前进,午后抵达石桥子阵地前,竟不料刘玉章25师在严密隐蔽下,,前卫部队几全部遭到击灭,30日晨,八纵、九纵、长江支队,全力猛扑营口阵地。这时候,后有大海,前有超过52军三倍的虎狼之师,刘玉章背水为阵,属下也知道再无退路全都杀红了眼,以五个团全面反击,刚刚打完胜仗 没有料到残敌竟然会摆这样的陷阱溃退了十余里,喘息整备。刘玉章胆大包天,以攻为守,我军因远袭疲劳,未带重武器等原因,战斗不利,我25师师部被攻破(9纵25师大战52军25师),被俘约一千七百人,还被缴获不少机密文件。这一战事在辽沈战役亲历记、中国人民 资料从书中的辽沈战役一册都略有提及。根据东野内部战史说,25师被俘1700人,也许陈光被免职,和这一战有点儿关系。

追击至石桥子。五个团被一个加强营堵住卫立煌简介,规定时间内未克!

这时 海军总司令桂永清亲自率领的海军乘重庆号到达营口外海,但同来的商船只有三艘,船上只有立锥之地,挤得像沙丁鱼罐头。刘玉章担心混乱,上船之前格令:各排班长须在先头,到达上船入口处时,连排班长即停止,监视本连排班士兵,依次全部上船后,再随后最后一人跟进,营团师军长,同此类推,各部队特务营连,分别在码头各轮上船入口处,分两列对面排列,中间仅容一路纵队通过,严格遵守,违者当场格杀勿论。52军军部及25师大部居然井井有条的登船撤离。2师倒霉卫立煌简介,装载2师的运兵船起火,但仍然有五六百人想办法乘机帆船到达葫芦岛。

因为这次逃逸,无碍大局,只是未能使东北的解放战争在战争艺术上完美无瑕 ,因此林彪遭到了 的批评 。而刘玉章则打肿脸充胖子,恬称为东北的‘敦克尔克’大撤退。老蒋十分珍惜东北战场率遗留下的仅的一点骨血,遂将新6军暂编14师补入该军,从此倚为重镇。故未及两个月,人员装备均获齐全,又过了半年,粟裕指挥的三野打到上海,创伤复原的52军又和三野在上海近郊开战,在月浦利用我军2个团的急躁情绪取得了一些战术胜利,被大肆吹嘘为“月浦大捷”。后来弃掉上海,52军再次坐着军舰逃跑,但只逃掉了1万余人。后来补充到3万两千余人的足额编制。

退守台湾

1950年5月,刘玉章到达台湾,他以竭力 ,效忠蒋介石而著称。受到蒋介石的信任和重用,先率部驻防台湾新竹沿海,1953年又兼任“北部防守区副司令”。同年4月调任“中部防守区司令”,并到美国参谋大学特别训练班第3期受训(该期训练班专门为训练台蒋军事人员而设)。1960年11月晋升为陆军二级上将,并升任“陆军副总司令”、台湾“警备副总司令”,兼任“军管区副司令”。1967年7月升任台湾“警备总司令”。1970年免职,同时晋升为陆军一级上将,改任“总统府战略顾问”。1981年4月11日病逝于台湾,终年83岁。

蛇姓(读作shé或yí),中国罕见姓氏。是个多民族姓氏,今汉、苗、傈僳族均有此姓。起源很多,但如今姓此姓的人数不多,郡望有雁门、南安等。

蛇姓姓氏来源

1、蛇姓出自姜姓,为齐公族蛇丘氏之后。春秋时齐国公族中有个蛇丘氏,他的后代就有人以蛇为姓。东汉时就有一个太守名叫蛇邱。

2、春秋末年,楚平王有个孙子叫田公它成,他的子孙便把他的名“它”作为了姓氏。古代蛇字也写作它,所以,这也是蛇姓的一个来源。由于它是个多音字,后来就演变出了它、蛇两个姓氏。

3、源出羌人。后秦姚苌之妻蛇氏,其族之后。

3、傈傈族姓夫扒氏,以蛇为氏族图腾,后来蛇成为氏族名,因氏。

4、蛇姓原是张姓的分支,野史中说当年洪秀全在南京安庆保卫战中失利,芜湖县的张姓大量外逃。一支张姓人逃到南陵和青阳交界处的山里,饥饿难耐时,人群中有一个老人发现一条大蛇,年轻人要抓来吃,老人先是不许,但看一群人就要饿死了,只好对大家说,我们吃了蛇,是它救了我们,就跟它姓吧。于是众人吃了大蛇获救,后来这支张姓人改为姓蛇。

蛇姓姓氏郡望

南安

东汉中平五年(188年),分汉阳郡豲道县置南安郡,领豲道(治今甘肃省陇西县西南)、新兴(析豲道县置,治今甘肃省武山县西)、中陶(析豲道县置,治今甘肃省武山县西北鸳鸯镇)3县,辖域为今甘肃陇西县东部和定西县、武山县一带。建安十九年(214年)废南安郡,并入陇西郡。三国曹魏时复置南安郡,属凉州,仍治豲道县。西晋初属秦州;太康三年(282年)废秦州,改隶雍州。太康七年(286年)秦州复置(治上邽,即今天水),南安郡属之。东晋大兴四年(321年),南安郡属前凉河州(治枹罕),前秦因之。后赵时南安郡属秦州,后秦,西秦属之。西秦时南安郡移治今甘肃省陇西县东。北魏太和十年(486年),南安郡改名南安阳郡,治桓道县(今甘肃省陇西县东南),领桓道、新兴(辖域为今陇西、漳、武山3县部分地域)2县;北周复名南安郡。隋朝开皇三年(583年)实行州辖县制,废郡。

雁门

战国时赵武灵王置,秦时治所在善无,今山西旧代州宁武之北部、及朔平南部、大同东部北部皆其境,汉亦为雁门郡治善无,在今山西右玉县南,汉时郡辖:善无、沃阳、中陵、阴馆、楼烦、武州、剧阳、崞、平城、埒、马邑,疆阴等县。后汉移郡治阴馆,在今山西代县西北,三国魏移治广武,在今代县西十五里,后魏移治古上馆城,即今代县治,隋开皇初废郡为代州,大业初复置。唐时多次废置,宋时称代州雁门郡,金时废郡。

蛇姓姓氏分布

湖南宁乡、华容、益阳、麻阳及广东茂名、江西庐山、上海、河北唐县、宁夏同心、山西浑源等地均有此姓。在哈尔滨市千万人口中,截至2013年2月中旬,查到蛇姓唯一一个家族,共10口人。

蛇姓姓氏名人

在东晋十六国中,有个羌族建立的后秦,后秦国主姚苌的皇后姓蛇,南安(即甘肃的陇西县)人。蛇皇后有个哥哥叫蛇越滂(一作蛇越),任南安太守;她还有个本家侄子叫蛇玄,后来当了建武将军。还有蛇平为临晋太守。又有蛇节,为元时苗酋。

1、潘璋

潘璋(?-234年),字文珪,东郡发干(今山东冠县东)人。三国时期吴国将领。潘璋年轻时家贫,跟随孙权后得到其赏识,加上其作战勇猛,不断升迁,其一生为孙权东征西讨,在合肥之战、追擒关羽、夷陵之战、江陵保卫战中多次立下战功。

但其为人奢侈贪财。经常设立军市,又劫杀将士以获得财物,但孙权念其有功未予深究。被陈寿盛赞为“江表之虎臣”。

2、潘安

潘安(247年―300年),即潘岳,字安仁,河南中牟人,西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潘安之名始于杜甫《花底》诗“恐是潘安县,堪留卫玠车。”后世遂以潘安称焉。

美姿仪,少以才名闻世,他性轻躁,趋于世利,与石崇等谄事贾谧,每候其出,辄望尘而拜。与石崇、陆机、刘琨、左思等并为“贾谧二十四友”,潘安为首。潘安被誉为“古代第一美男”。

3、潘尼

潘尼(约250年—约311年),字正叔,荥阳中牟人(在今河南城关镇大潘庄),西晋文学家。祖父潘勖为东汉东海相,父潘满为平原内史。西晋文学家潘岳(即潘安)之侄。少有才,与潘岳俱以文章知名,并称“两潘”。潘尼生情稳静恬淡,不与人争利,安心研读,专志著述。

4、潘阆

潘阆(làng)(~1009)宋初著名隐士、文人。字梦空,一说字逍遥,号逍遥子,大名(今属河北)人,一说扬州(今属江苏)人。性格疏狂,曾两次坐事亡命。真宗时释其罪,任滁州参军。有诗名,风格类孟郊、贾岛,亦工词,今仅存《酒泉子》十首。

5、潘序伦

潘序伦(1893-1985),江苏省宜兴县丁蜀镇人,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是中国现代杰出的会计学家和著名教育家,传略曾分别收入新版《辞海》、《中国现代教育家传》第八卷、《中国企业家列传》第四卷。

-潘序伦

-潘阆

-潘尼

-潘岳

-潘璋

人物生平

解救灾民 初显才能

刘,刘氏138世祖,宋崇安县(今武夷山市)人,字仲偃、潜衮。他从小就在当时被誉为“东南儒宗”的父亲刘民生教育下成长起来。刘民生学识渊博,对官场的轻民态度十分不满,走讲学的道路。他的正直和学识,对刘产生极大的影响。刘悉心求学,很快就入了太学,宋元九年(1094)考上了进士,他决心为民办事,报效国家。年轻的刘不久就被委派到江西丰城县当县尉,从此走上了军政生涯。

刘当江西丰城县县尉,是地方武装的官员。但他在任上,遇到的第一个问题不是地方的军事问题,而是当地发生大灾荒,饥民遍野。他想方设法去当地各个富裕之家,深入动员他们拿出积蓄的粮食,分发给饥民。第二年当地就恢复了生产,他为百姓排忧解难,得到百姓的拥护。

办事得力 说服酋长

刘由丰城调任,当上秦州县县令,做了第一把手。此时,正是昏官蔡京当宰相,到处搜刮民膏民脂,不理朝政。刘看不惯,在任一满,立即去游学,想走父亲的道路。当时,熙河军队主帅王厚知道刘的为人和能力,召他做经略司幕僚。由于他办事得力,才能出众,被升为陕西平货司。这是有一定军权的官职。一上任,他的军队驻扎在河、湟两地,遇到的问题又不是与军事有关,那里也发生饥荒。这个地方不比江西丰县,是有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用老办法救灾,恐怕行不通。当他了解到这里的亲王酋长有粮食,就毫不犹豫地与酋长商量,拿军队的金银和布帛给酋长换粮食。经过再三商量,说通了酋长,又一次解救了灾民。年轻的刘升为陕西转运使、中大夫集英殿修撰。他的才干与机遇,让他有机会接触到朝廷上层人士,促成了他在国家危难之时,出任一个方面军的军事要职。

出奇制胜 慑服西夏

他在皇城任职时,守郡延路(今陕北地区)军事统帅刘法,与西夏入侵军队作战,不幸殉难。西夏军队得意不已,转向进逼甘肃,朝廷选将刻不容缓,刘已有知名度,就被选为出使延安代理帅职。到了延安,他着手探听西夏军队的 ,进攻路线,研究对策。他决定避开敌军的前头精锐部队,制定出奇制胜的战略计划。他的进击方法弄得对方无所适从,各路部队被刘打得抱头鼠窜,只得向宋朝俯首称臣,答应定期向宋朝纳贡。刘知道西夏有诈,做好了充分准备。果然不出所料,西夏又伺机进攻,可是,他们的诈计被刘识破,碰得头破血流,西夏从此被慑服。这是宋朝著名的一次保卫战,宋朝暂得安宁。刘边境保卫战有功,升为徽献阁待制。 谁知,蔡京再次入朝当宰相,刘一气之下,请准奉词崇福宫,获准后,离京同任越州(今浙江绍兴)知府。

慧识英才 岳飞入伍

宋宣和四年(1122),辽地的契丹军队侵扰边防,燕州百姓要求宋朝保护,史书记载:“燕民思内附”。无能的朝廷让童贯这样无能的人去当河北河东宣抚使,这岂能收复燕州?刘临危被召去当河北河东宣抚使里的行军参议官。朝廷听从一些人的话,要联合金人打契丹,而刘独立自主的主张,没被接受,因此,要招收一批精锐的“敢死队”是当务之急。刘在河北一带挑选精良人才入伍,他亲自审查入伍人员。这时,他见到一位气宇轩昂的青年人,得知他的家世、志向,测得他的体力、学识,了解到他的精忠报国思想,当即接收他入伍。这位青年人就是岳飞!岳飞在军中表现突出,不久就被刘委为队长,继而屡建战功,成为我国一代著名的爱国民族英雄。守卫真定收复五台 靖康元年(1126),金兵违背与宋朝的约定,联合打契丹,反而极力组织力量围攻宋朝的真定城。这时金兵兵强马壮,大有锐不可挡之势,可是宋朝只有被动守城之力。朝廷又想到刘,叫他镇守真定。他分析了敌我的军事力量,便邀来弟弟刘革华和长子刘子羽,组成联军,研究作战计划。大家一致认为,正面出击,必定损失很大,只有赶制锐箭强弩迎敌。战斗开始,金兵一再变换手法,企图引宋军出阵,但刘决不上当,每次都以密箭射杀金兵,金兵无法靠近城池,却被射得死伤无数,筋疲力尽,最后以退兵了结。真定守卫战得胜,刘被升为资政殿大学士。 金兵不久转头去攻打山西太原,那里宋军势单力薄,太原被攻陷。朝廷再一次想到刘,由他出任宣抚副使,组织兵力收复失地。他在辽州招兵四万,与解潜、折可求约定同时进攻太原,但是解潜、折可求兵败,未能出兵,刘只得派贾琼从代州出击金兵的背后,自己正面进攻,两面夹攻,收复了五台。这是刘的最后一次卫国激战,也是他军事生涯的结束。

高风亮节 以身殉国

收复五台后,刘调任京城任重要的四壁守卫使,但宰相唐恪相信巫师郭京,说可以用法术制敌,仓卒命令刘出兵打金兵。刘痛斥郭京,结果得罪唐恪,被免去职务,去管宫词。 “靖康之变”后,京城陷落,刘又被调到禁中护驾。宋朝廷割地赔款,向金人屈膝求和。刘被迫出使与金人议和。金人知道刘是良将,派相当于宰相的仆射韩正出面劝降,还答应只要刘归顺,就任命他当仆射。刘昂然写下遗书:“国破圣迁,主忧臣辱,主辱臣死”,便沐浴更衣,悬梁殉国。时为建炎元年(1127),他的儿子刘子羽扶灵将这位名将运回闽北崇安安葬。

人物评价

《宋史》:庄重宽厚,与人交,若有畏者;至临大事则毅然不可回夺。初在西州为童贯所知,故首尾预其军事,及以忠死,论者不复短其前失云。

人物传记

刘,字仲偃,建州崇安人。第进士,调丰城尉、陇城令。王厚镇熙州,辟狄道令,提举陕西平货司。河、湟兵屯多,食不继,延致酋长,出金帛从易粟,就以饷军,公私便之。遂为转运使,擢中大夫、集英殿修撰。

刘法死,夏人攻震武。摄帅延,出奇兵捣之,解其围。夏人来言,愿纳款谢罪,皆以为诈。曰:“兵兴累年,中国尚不支,况小邦乎?彼虽新胜,其众亦疲,惧吾再举,故款附以图自安,此情实也。”密疏以闻,诏许之。夏使愆期不至,诸将言夏果诈,请会兵乘之。曰:“越境约会,容有他故。”会再请者至,戒曰:“朝廷方事讨伐,吾为汝请,毋若异时邀岁币,轶疆场,以取威怒。”夏人听命,西边自是遂安。

求东归,拜徽猷阁待制,提举崇福宫。起知越州,鉴湖为民侵耕,官因收其租,岁二万斛。政和间,涸以为田,衍至六倍,隶中宫应奉,租太重而督索严,多逃去。前勒邻伍取偿,民告病,请而蠲之。方腊陷衢、婺,越大震,官吏悉遁,或具舟请行。曰:“吾为郡守,当与城存亡。”不为动,益厉战守备。寇至城下,击败之,拜述古殿直学士,召为河北、河东宣抚参谋官。

时边臣言,燕民思内附,童贯、蔡攸方出师,而种师道之军溃。意警报不实,见师道计事。师道曰:“契丹兵势尚盛,而燕人未有应者,恐边臣诞谩误国事。”即驰白贯、攸,请班师。又论燕蓟不可得,正使得之,屯兵遣饷,经费无艺,必重困中国。还次莫州,会郭药师以涿州降,戎车再驾,以议异,徙知真定府。药师入朝,密奏乞留之,不报。徙知建州,改福州,加延康殿学士。或言其过阙时,见御史中丞有所请,遂罢。起知荆南,河北盗起,复以守真定。首贼柴宏本富室,不堪征敛,聚众剽夺,杀巡尉,统制官亦战死。单骑赴镇,遣招之,宏至服罪。饮之酒,请以官,纵其党还田里,一路遂平。药师请马,诏尽以河北战马与之,不足,又赋诸民。曰:“空内郡驵骏,付一降将,非计也。”奏止之。金人已谋南牧,朝廷方从之求云中地。谍得实,急以闻,且阴治城守以待变。是冬,金兵抵城下,知有备,留兵其旁,长驱内向。及还,治梯冲设围,示欲攻击,发强驽射之,金人知不可胁,乃退。自金兵之来,诸郡皆塞门,民坐困,独纵樵牧如平日,以时启闭。钦宗善之,拜资政殿学士。

时已许割地赂金人,而议者乘士民之愤,复议追蹑,以亟战为非。是时,诸将救太原,种师中、姚古败。以为宣抚副使,至辽州,招集纠募,得兵四万人,与解潜、折可求约期俱进,两人又继败。初,遣别将贾琼自代州出敌背,且许义军以爵禄,得首领数十。既复五台,而潜、可求败闻,遂不果进。太原陷,召入觐,为京城四壁守御使,宰相沮罢之。

京城不守,始遣使金营,金人命仆射韩正馆之僧舍。正曰:“国相知君,今用君矣。”曰:“偷生以事二姓,有死,不为也。”正曰:“军中议立异姓,欲以君为正代,得以家属行,与其徒死,不若北去取富贵。”仰天大呼曰:“有是乎!”归书片纸曰:“金人不以予为有罪,而以予为可用。夫贞女不事二夫,忠臣不事两君;况主忧臣辱,主辱臣死,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此予所以必死也。”使亲信持归报诸子。即沐浴更衣,酌卮酒而缢。燕人叹其忠,瘗之寺西冈上,遍题窗壁,识其处。凡八十日乃就殓,颜色如生。建炎元年,赠资政殿大学士,后谥曰忠显。

家庭成员

妣刘氏族谱张氏,生三子:刘子羽、刘子、刘子翼。

注:根据刘氏家谱展程谱的记录,刘属客家刘氏的祖先,而刘氏家谱南京谱福高公任重庆太守与刘的曾经任职相符。

韶关历史文化有哪些

在居住方面,农村多以姓族聚居,讲究风水择地而居,有姓族大屋(檐街屋)、围龙屋、“四点金”住宅、骑楼式住宅、围楼、“小康房”等住宅类型。

饮食方面,注重节日饮食,讲究吃“团年饭”、“团圆饭”,有炒米饼、米糕、油糍、灰水糍、艾糍等十数种有特色的年节食品,民间普遍重视传统节日,除春节、元霄、清明、端午、中元、中秋、重阳外,还有尝新节、冬至节等。

婚俗方面,农村仍有哭嫁、送嫁、迎亲、拜堂、闹洞房等古俗遗风。民间重视传宗接代和靠子女养老送终,还有修族谱家谱、春节清明祭祖以及订立族规、奖励读书等传统。

韶关宗教历史久远,宗教文化源远流长,有佛教、道教、基督教和天主教。佛教、道教信徒较多。一些宗教庙会如南华诞等影响至今,信徒在饮食、服装等方面有一些宗教色彩。

扩展资料:

地理环境

韶关地区东起南雄市界址镇界址村,西至乐昌市三溪镇丫告岭村,直线东西跨度长约1863公里;北抵乐昌市白石镇三界圩村,南达新丰县马头镇路下村,南北跨度长约1734公里。西北和东北与湖南省郴州市、江西省赣州市交界;东南接河源市,西南连清远市,南邻广州市和惠州市。

旅游资源

历史悠久,人文荟萃。韶关古称韶州,是“马坝人”的故乡,石峡文化的发祥地。有着2100多年的城市历史,历史上的韶州被誉为“岭南名郡”,孕育了以陈朝重臣侯安都、唐代名相张九龄、宋代名臣余靖、清代文学家廖燕为杰出代表的大批历史名人。

佛教禅宗六祖惠能在韶州弘法37年,南华寺因此成为禅宗的“南宗祖庭”。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造就了韶关良好的人文环境,民风淳朴,社会安定,是全省社会治安最好的地区之一。

搜狗百科——韶关

韶关历史

韶关历史上称为韶州。

相传舜帝巡奏“韶乐”于城北30公里处的石峰群中,该处的36石后来统称为韶石山。 根据考古发现,粤北的人类历史可以远溯到距今十万年前。

1958年在曲江县马坝乡狮子岩洞穴里发现的“马坝人”头骨化石,是目前广东境内发现的最早的人类化石。“马坝人化石”的发现,揭示了旧石器时代广东地区人类的历史。

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遗址遍布全境,数以百计,其中以曲江石峡,鲶鱼转和韶关走马岗遗址为代表,所出土的大批石奔、石斧、石凿、石刀、石镞等制作精美的石制工具,以及鱼网坠、陶纺轮、各种石制和骨制的装饰品,人工栽培稻的谷粒等遗物、遗迹,勾勒了一幅四、五千年以前粤北先民劳动生息的风情画;展示了“马坝人”开户的粤北地区的远古文明,后继有人,绵延不断。 青铜文化的遗址,在本市各地亦有发现。

它表明粤北地区从周代起已经步入青铜时代,只是发展较中原地区缓慢,尚未形成奴隶制社会。春秋时期,韶关地地理方位上分属荆州和扬州地域;战国时期,当强大的楚国势力扩展到岭南时,粤北遂为楚国之南疆。

秦始皇吞并六国后,于公元前214年平定两广,在今广东境内设置南海郡。今市属各县皆属南海郡管辖,当时虽然没有县的建制,但南海尉任嚣已在今韶关市南郊莲花山下修筑了一座城堡,后人称之为“任嚣城”。

西汉初年,赵佗割据两广,建立了南越国。赵佗将前南海郡管辖的粤北地区并入了南越国版图。

当时仍未不置县。粤北设县,始于南越国灭亡之后。

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灭南越国,汉王朝鉴于南越国割据的教训,设置了地跨骑田岭南北的桂阳郡(郡治在今湖南郴州市)。桂阳郡共辖十一个县,其中桂阳、阳山(后汉省阳山入阴山)、阴山、含诓、浈阳、曲江等六县,在今韶关市境。

东汉时期仍相沿袭,未作变更。今南雄,始兴地带,两汉时则属豫章郡南林(后汉称南野,县治在今江西南康境内)县地。

三国末年,吴主孙皓于甘露元年(公元265年)始析桂阳郡南部地区置始兴郡,治所在曲江(今韶关市区),是为韶关立郡之始,将今市属各县第一次统一在一个行政区(郡)内。二晋因之。

其时,始兴郡之辖区相当于1983年地、市合并前的原韶关地区和原韶关市所辖区域的总和,为古代史上以韶关为政治中心所辖区域最大的时期,辖桂阳、阳山(吴甘露元年置阳山、废阴山,以其地并入阳山)、含诓、曲江、始兴(吴永安六年,分南野县地置)、斜阶(吴甘露元年再析始兴县地置斜价县)等七县。始兴、斜价两县,即今南雄、始兴县地。

南朝170年间(公元420-589年),朝代更替频繁,导致粤北境内的郡县时废时兴,沿革复杂。南雄刘宋时,始兴郡曾一度改称广兴郡,到南齐时又复称始兴郡,辖境与晋略同。

梁、陈两代,曾在今市境内设置衡州和东衡州两个一级行政区和阳山、始兴、安远三个个二级行政区。除原有县外,又增置了广穗(今连山、析梁阳县位置)、梁化(今乐昌中南部地区,梁置,隋开皇十八年更名乐昌)、平石(今乐昌北境,梁置,隋开皇十二年省,以其地入梁化)。

翁源县于梁承后末年新置,其时属清远郡。 隋代粤北分属南海郡(治所在今广州)和熙平郡(治所在今连县)。

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曾改东衡州为韶州,取州北韶石山的“韶”字为名,始以“韶”字为州,但不久即废,并归南海郡。 唐代粤北全境基本上属岭南道管辖(今连阳地区曾一度属湖南道)。

唐王朝在粤北境内分置韶州(唐贞观年置,治曲江)和连州。韶州辖曲江、仁化、乐昌、始兴、浈昌(今南雄)六县。

五代,岭南为南汉五刘氏占据。南汉在北江领域增设英州(治所在今英德县城)和雄州(州治在今南雄城)。

这样,加上原有的韶州和连州,粤北共置四州。 宋代时粤北属广南东路。

境内仍置四州(雄州改为南雄州)。元代改州为路,元初在粤北地区置南、韶、连、英四路,俱属江西行省广东道。

韶州路领乐昌、曲江、仁化、乳源四县,这是历史上韶关作为行政中心而辖区最小的时期。明代粤北属广东布政使司,境内分置二府(南雄府、韶州府)一州(连州)。

清代粤北属广东省,清初时,境内州府的设置与明同。南雄府于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改为直隶州,裁去保昌县(公领始兴一县)。

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曾在曲江县武水边开设税关(名遇仙桥关),清康熙九年(1670年)又将原设于南雄的太平关移到曲江县浈水边,以后又在曲江城北门外增设旱关。韶关之名即由此而来。

辛亥革命后,废府留县。1914年至1920年间,在省之下曾一度改道,把前清的南雄府、韶州府和连州府合并,称为南韶连道,后改称岭南道(道治在韶关)。

实际辖区与今韶关市境完全相同。1936年,广东省曾一度设行政督察区,粤北为第一督察区,专署设在韶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东省先后设北行署(后改粤北行署)、韶关专署、韶关行署于韶关市。北江行署辖于21个县一市(现市区,市辖县和清远、佛岗、新丰、花县、从化、河源、龙川、和平)。

韶关专署辖19县一市;韶关行署辖15县一市(现市区和市辖县及清远、佛岗、新丰),后新丰划归广州。1977年1月,。

韶关历史人物

是这个么?

余靖(1000-1064年),字安道,号武溪,谥襄。广东韶州曲江人(今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县),宋朝名臣,官至朝散大夫。 余靖出身于仕宦之家。宋天圣二年(1024年)考取进士,曾任新建县知事,后迁秘书丞。景佑三年(1036年),他因向皇帝上疏为被贬的礼部员外郎范仲淹辩护而遭降职为监筠州酒税,余靖亦由此名闻于世。 庆历三年(1043年),复起任为谏院右正言,专司向皇帝进谏奏事,余靖正直敢谏,曾多次为建言"轻徭薄赋"整顿户政,去除贪残之吏,抚疲困之民事而向皇帝抗声力争,以致唾液飞溅至皇帝的“龙颜”上仍意犹未尽,余靖的建议大多为宋仁宗所接受。宋仁宗的天圣年间,有十分著名的“四谏”,指的是当时在朝廷只担负言责并敢于进谏的欧阳修、王素、蔡襄以及余靖四人。 庆历四年(1044年),余靖受命为出使契丹的使者。余靖曾先后三次出使契丹,他巧妙地运用外交手段折服了雄据一方的辽主,从而适时的在复杂的宋辽夏三角关系中维护了宋朝的利益。后来侬智高反叛,他奉令经制南事,不载南海一物,后官至工部尚书,着有《武溪集》传世。 襄公余靖“以文学称乡里”,因此,韶关市为其修建有“风采楼”,后来海外的余姓子孙均以“风采”、“武溪”命名建筑物或社团组织名称以纪念襄公。如美国有“风采堂”、“武溪公所”,加拿大有“余风采堂”,广州有“武溪书院”,荻海有“风采堂”等。广州设有一座远近知名的“八贤堂”,余靖即为八贤之一,可见得他在人们心目中的份量了。

张九龄好像是韶关人,只是号曲江,而且他是死在曲江

谁知道韶关的历史

韶关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明。韶关的人类历史可上溯到距今十万年前,这已被曲江“马坝人”头骨化石的发现所证明。三国末年(公元265年),吴主孙诰置始兴郡,治所在曲江城(今韶关市区),是韶关市郡之始。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曾改设韶州,取州北韶石山之“韶”字为州名。明代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曾在曲江县武水边开设税关。清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又将原设于南雄的太平关移至曲江浈水边,后又在曲江城北门外增设税关,韶关之名即由此而来。

韶关人杰地灵,孕育了唐代名相张九龄、刘瞻、宋代著名政治家和外交家余靖等杰出人物,六祖惠能和尚选择韶关为其禅宗南派的发祥地。韶关作为“马坝人”的故乡,石峡文化的发祥地,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摇篮之一。

大革命时期的韶关历史故事

韶关“梅岭三章”→梅关古道→珠玑古巷→东湖坪客家风情2天游 B:粤北清远、韶关红色之旅2天游 红七军伤病员治疗处旧址 惠爱医院位于连州市城西双喜山市二中学院内,是一座十九世纪西洋式的屋舍,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自清朝至连县解放,这里作为基督教惠爱医院,一直为美国传教士所使用。

1930年, 在广西发动百色起义,随后, 总政委和张云逸军长率领红七军,从广西转战江西途中,在连县进行宣传和筹款。期间,将200名伤病员安置在惠爱医院。

红军离开后。伤病员得到了宗教传道者的精心治疗,避开了 当局的搜捕和加害。

地址:连州市 观赏指数: 韶关 双峰寨 双峰寨始建于清光绪己亥年(1899年),由李自胜筹金3万两,前后用了12年时间建成,是大革命时期的红色堡垒。 双峰寨的外形成长方形,用石灰及青砖砌成,有一个主楼和四个炮楼,其间有围墙相连。

寨外周围护城河宽137米,水深15米,是少有的巨型寨堡。寨内四周均建有瓦面盖顶的走廊,其中又分上下走廊,走廊沟通五个楼角,每隔39米有一小炮眼,包括五个炮楼在内共有55个炮眼。

寨楼居高临下,便于据守。寨中心有近4000平方米的空坪,是当年赵义军练兵场。

1927年,以阮啸仙为首的 党员在石塘一带组织农民暴动并建立了红色政权,1928年,石塘乡的农民自卫军和人民群众700多人在双峰寨与 反动军队进行长达8个月震撼粤北的双峰寨保卫战。 解放前的双峰寨因战争的创伤和长年风雨侵蚀,已是满目疮痍。

解放后 曾多次拨款维修。1978年,双峰寨列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仁化县石塘镇 观赏指数:。

韶关历史文化有哪些

韶关历史文化具体如下: 1、石峡文化 韶关是“马坝人”的故乡,石峡文化的发祥地 。

舜帝南巡曾经过此地登韶石山而奏韶乐,动听的乐曲使周围的山石也为之动容。 历史上的韶州被誉为“岭南名郡”,孕育了以陈朝重臣侯安都、唐代名相张九龄、唐代诗人邵碣、宋代名臣余靖、明代抗倭名将太子太保陈磷、清代文学家廖燕。

铁军创始人张发奎、为杰出代表的大批历史名人。佛教禅宗六祖惠能在韶州弘法37年,南华寺因此成为禅宗的“南宗祖庭”。

韶关民间文化艺术种类丰富,包括采茶戏、花鼓戏、花灯戏、山歌剧、山歌、说书、快板、粤曲、舞龙、舞狮等民间歌舞以及木雕、编织、刺绣、剪纸等民间工艺。 2、客家文化 韶关作为中原南迁进入广东的门户,容留了越来越多的客家先民及其后裔,客家文化底蕴丰富,是我国内地客家人四大聚集地之一,被称之“岭南客州”。

全市300多万人口中,拥有近280万客家人,占全市总人口的80%。如今四川仪陇县的客家人也多半是来自粤北韶关地区,朱德在《回忆我的母亲》一书中,开宗明义告知世人:“我家是佃农。

祖籍广东韶关,客籍人。” 3、特色的习俗风俗文化 韶关各地习俗风俗有浓郁的岭南客家汉族色彩,瑶、畲两族也各具民族特色。

汉族地区在农业生产方面,依照二十四节令的规律安排生产,成为习惯。 从事农活早出晚归、请亲朋帮工成为传统,山区还有春种田基豆、冬放野牛、打横塘、检油茶等等各种习俗。

经商贸易讲究择吉开张、注重招牌,有赶墟日(定期集市)、赊销等习俗。 在居住方面,农村多以姓族聚居,讲究风水择地而居,有姓族大屋(檐街屋)、围龙屋、“四点金”住宅、骑楼式住宅、围楼、“小康房”等住宅类型。

婚俗方面,农村仍有哭嫁、送嫁、迎亲、拜堂、闹洞房等古俗遗风。民间重视传宗接代和靠子女养老送终,还有修族谱家谱、春节清明祭祖以及订立族规、奖励读书等传统。

瑶、畲两族有各自独特的风情习俗,在姓名称呼、起居饮食、衣冠服饰、喜庆禁忌、社会风尚等各方面富有当地民族特色。 4、宗教文化 韶关宗教历史久远,宗教文化源远流长,有佛教、道教、基督教和天主教。

佛教、道教信徒较多。一些宗教庙会如南华诞等影响至今,信徒在饮食、服装等方面有一些宗教色彩。

5、人文自然文化 韶关旅游资源丰富,是广东的旅游航母,拥有丰富的人文和自然旅游资源,成为无数海内外游客向往的旅游休闲目的地。韶关拥有世界级、国家级景区景点17处和省级及以下景区景点100多处。

包括世界地质公园丹霞山(丹霞地貌命名地)、广东乳源大峡谷、国家森林公园车八岭华南虎保护区、珠玑巷、梅关古道、满堂客家大围、必背瑶寨等大批旅游景区。 梅关古道是国家4A景区、广东省红色旅游示范基地、“中国四大赏梅地”之一。

谁是诸葛亮的后人

诸葛瞻(2277—26311),字思远,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县南)人;三国时期蜀汉大臣,蜀汉丞相诸葛亮之子;邓艾伐蜀时,他与长子诸葛尚及蜀...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