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有个儿孙满堂的太监
连阁老都主动投靠九千岁,其他的六部九卿四方督抚就更不用说了。
众多大臣不顾羞耻地拜魏忠贤为父,自称干儿,甚至自称义孙,而干儿义孙的门下走狗更不可胜计。
当时人曾将这情形写成“百子图演义”一书,可见这些干儿义孙们的“盛况”了。
这群子孙当中,尤以五虎、五彪、十狗、十孩儿、四十孙最为著名。
五虎
五虎是崔呈秀、田吉、吴淳夫、李蘷龙、倪文焕,都是文臣,为魏忠贤主谋议。
崔呈秀蓟州人,是五虎的首领,也是魏忠贤最信任的一条走狗。他初见东林势盛,曾求加入,东林拒而不纳。后以御史巡按淮阳,贪污纳随,无所不至。
左都御史高攀龙尽发其贪污状,吏部尚书赵南星议成之,诏革职候勘。
“呈秀大窘,夜走魏忠贤所,叩头乞哀,言攀龙、南星皆东林,挟私排陷,复叩头涕泣,乞为养子。当是时忠贤为廷臣交攻,愤甚,方思得外廷为助……得呈秀,恨相见晚,遂用为腹心,日与计划”。
天启六年七月进工部尚书,加太子太保兼左都御史,他自特忠贤的宠爱,越发贪污。
一般无耻之徒,也奔走逢迎,多拜为门下士,借以接近忠贤。
他权高势大,便更为恣肆,“不附己及势位相轧者,辄使其党排去之…诸所倾陷,不可悉数,虽其党亦深畏之”。
他的兄弟女婿亲等都是高官厚禄,甚至他的姨太太的兄弟一个戏子萧惟中也做了密云参将。
倪文焕、李夔龙、吴淳夫、田吉四人都是由崔呈秀介绍给忠贤做义子的。
倪文焕初为御史,曾劾周顺昌“给假回日,坐三大船,资货充盈,压沉一舟,狼藉河干,白镪暴露,通人掩口”。其诬罔如此。后“出按畿轴,为忠贤建三祠”。后官至太常卿。
李夔龙则“专承呈秀指,引用邪人,以媚忠贤”。官至左副都御史。
吴淳夫是崔呈秀的走狗,官至工部尚书。
田吉官至兵部尚书。
五彪
五彪是田尔耕、许显纯、崔应元、杨寰、孙云鹤,都是武人,专为魏忠贤屠杀异己。
田尔耕在忠贤时掌管锦衣卫。
“狡黠阴贼,与魏良卿为莫逆交。魏忠贤斥逐东林,数兴大狱。尔耕广布侦卒,罗织平人,锻炼严酷,入狱者率不得出。宵人希进者,多缘以达于忠贤,良卿复左右之,言无不纳,朝士辐辏其门。魏广微亦与缔姻,时有‘大儿田尔耕'之谣”。
许显纯是田尔耕部下,掌镇抚司,“略晓文墨,性残酷,大狱频兴,毒刑锻炼,杨涟、左光斗、周顺昌、黄尊素、王之寀、夏之令等十余人,皆死其手”。
崔应元官锦衣指挥,“凡显纯杀人事皆应元等共为之”。
杨寰也隶籍锦衣,为东司理刑,是田尔耕心腹。
孙云鹤则是东厂理刑官。
都是些杀人不眨眼的屠夫。
十狗
十狗首领是吏部尚书周应秋。周在万历中曾官工部侍郎,及魏忠贤得势,为左都御史,天启六年七月代王绍徽为吏部尚书,“称官索价,每日勒足万金,都门有‘周日万’之曰。”
曹钦程也是十狗之一,他曾为吴江知县,贪污狼藉。冯铨是他的座主,他通过冯的关系,拜了忠贤做干爹,在“群小中尤无耻,日夜走忠贤门,卑无所不至”。
甚至他的同党都羞称之,但他却反向别人骄傲,说是魏忠贤欢喜他。
大概是太卑无耻了,连魏忠贤也讨厌他,说他“败群”,削去官籍。
但他倒是一条忠实的走狗,还顿首忠贤前曰:“君臣之义已绝,父子之恩难忘”。魏忠贤心中厌恶,迎头一口大浓痰。曹狼狈踉跄而去。
忠贤败后,他入逆案首等论死,关在牢里很久,他家人又不给送饭,但他却有办法,“掠他囚余食,日醉饱”。
李自成攻破北京,曹钦程破狱投降,最后随闯王败走,不知所踪。
十孩儿
十孩儿之中有兵科给事中李鲁生、捉学御史李藩,这两人卑污无耻到了极点。
两人原先谄事魏广微,广微败,改事冯铨,铨宠衰,又改事崔呈秀,最后得充忠贤义儿。时人称他两人为“四姓奴”。
同官排击忠良,李藩多为之代草。
宦官李永贞家在通州富
河庄,李藩特制匾额送至其地。忠贤常出中旨行事,李鲁生便逢迎忠贤的意思,上疏说:“执中者帝,用中者王,旨不从中出而谁出”举朝大骇。
他曾典试湖广,发策大骂杨涟,甚至连屈原、宋玉也骂起来。他两人又与周昌晋在贤门下称三杰。
还有十孩儿之一的御史石三畏,是崔呈秀推荐的,“锻成杨、左之狱,咆哮特甚”。后来无意得罪了忠贤,罢归
四十孙
仅仅听说,具体史料暂时没有找到。
完备的宦官体制潜藏的恶性痼疾,一旦碰到极度的专制皇权,便迅速得以滋生蔓延。明代,正是中国历史上皇权极度化的时代,宦官的干政亦到登峰造极之地步,并且呈现出自己的时代特点。东汉宦官专政可以说是宦官集团与外戚集团轮流坐庄,唐代宦官集团将势力渗透到中央禁军系统进而掌控朝政,而明代宦官则将魔爪渗透到了司法领域转而掌控天下。
明代负责司法的机关是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习称三法司。刑部主管审判,大理寺负责大案要案的审判和一般案件的复核,都察院监察文武百官的言行,三者各司其职、互相牵制。但是,明代司法大权基本上都被宦官侵夺,“廷杖、东西厂、锦衣卫、镇抚司狱是已。是数者,杀人至惨,而不丽于法”(《明史•刑法志》)。不过,明代司法权的丧失,也是宦官一步步侵夺的结果,他们通过特务统治来攫取司法权利。
众所周知,明代宦官把持了中央司法大权,实施司法权的机构主要是东厂、西厂、内行厂和锦衣卫,但是真正操纵这几个机构的是二十四衙门之首司礼监。要想了解明代宦官干政,首先必须了解司礼监。
前面说过,司礼监设立于明太祖时期,最初在二十四衙门中地位并不高。按照明代体制,内阁大臣只有“票拟”权力,就是内阁大学士代皇帝拟出对大臣章表的批复意见,然后皇帝参照内阁大学士的意见,用朱笔批出最终决定,叫“批红”。宣德年间,司礼监首领太监获得了“批红”权力,事实上成为了皇权的代言人,他们通过“批红”大权,可以暗中扩展势力,对抗内阁,进而对抗整个官僚阶层。
由于司礼监拥有代皇帝批红和传旨谕旨的权力,因而它的内部机构也逐渐完备起来。司礼监的最高长官是掌印太监,只有一人。下设秉笔太监几人,专管批红。秉笔太监中有一名负责管理东厂,称“提督太监”,位居其他秉笔太监之上,称为次辅。司礼监下设文书房,由掌房十员组成,协助掌印、秉笔太监处理通政司所进章奏、内阁票拟、皇帝的圣旨等,地位也十分重要。
明代司礼监宦官除了“批红”和“承宣圣旨”,还有其他几项权力。
皇位监护权。明代,皇帝死前,司礼监太监往往和内阁首辅一起,被托命辅佐新君。例如,穆宗死时,命令内阁大臣和司礼监太监冯保辅佐新君———神宗,冯保就是当时的司礼监掌印太监,内阁大臣中受命的就有一代名相张居正。
掌管全部宦官,包括宦官的任命调动。其权力高度集中,只对皇帝一人负责。明代宦官机构庞杂,在京师就有二十四衙门和厂卫系统。在地方上,也有镇守太监、留守守备。其中最重要的有,南京守备、凤阳皇陵守备,各省各军事要塞的镇守太监。南京、苏州、杭州三地织造局,广东、福建、浙江三省市舶司,各地国家仓库也归宦官主管。英宗正统年间,司礼监还主要主管内廷宦官,各地宦官还是由皇帝亲自指派,但到了代宗景泰年间,全国宦官人数激增,调派权力逐渐落到了司礼监太监手中。同时,对所有宦官的惩治大权,也是司礼监太监负责。
明代宦官飞扬跋扈,势焰熏天,主要是掌握了司法大权,推行特务统治,进而控制朝政。明代宦官推行特务统治的主要机构为东厂、西厂、内行厂和锦衣卫。要想了解明代宦官体制,还须了解厂卫系统。
最早的特务机构,锦衣卫。明代兵制,实行卫所制度。中央设立五军都督府作为最高军事机关,各地设立卫所负责军队日常的训练和管理。卫下设千户所,千户所下设百户所,其长官分别是都指挥使、千户、百户。卫所之上设都指挥司,管辖几个卫所。五军都督府负责全国的日常军事工作,兵部管军官的任免和军队调遣。战争时期,将帅由皇帝亲自任命,战争结束后将帅把军队带回卫所,他的使命宣告结束。可见,明代皇帝对军队的分而治之,使得都督府有军队管理权,兵部拥有人事权和调动权,真正的指挥权在皇帝手中。任何一个人要想完全控制军队,都是不可能的。
王承恩(1612年—1644年4月25日),明末宦官,河北省邢台市邢台县白岸乡白岸村人,属太监曹化淳名下,官至司礼监秉笔太监,深得崇祯信任。甲申之变李自成攻入北京时,与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景山)。
南明弘光帝闻之,赐谥忠愍。
基本介绍 本名 :王承恩 所处时代 :明末 民族族群 :汉族 出生地 :邢台市白岸村 出生时间 :不详 去世时间 :公元1644年4月25日 主要成就 :北京被围时提督北京兵马,陪崇祯帝殉节煤山 职务 :司礼监秉笔太监 追谥 :忠愍 人物生平,墓碑,故里,相关作品, 人物生平 王承恩,太监曹化淳名下也,累官司礼秉笔太监。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犯阙,帝命承恩提督京营。是时,事势已去,城陴守卒寥寥,贼架飞梯攻西直、平则、德胜三门。承恩见贼坎墙,急发炮击之,连毙数人,而诸珰泄泄自如。帝召承恩,令亟整内官,备亲征。夜分,内城陷。天将曙,帝崩于寿皇亭,承恩即自缢其下。福王时,谥忠愍。本朝赐地六十亩,建祠立碑旌其忠,附葬故主陵侧。摘录:《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三 宦官二。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早上,崇祯帝朱由检由太监王承恩陪伴登上煤山(景山),吊死在山腰寿皇亭附近的歪斜的老槐树上。王承恩也吊死于旁边的海棠树上。中午,李自成进入皇宫,下令“献帝者赏万金,封伯爵。匿者灭族”。崇祯尸体在树上吊了三天,直至三月二十一日才被发现,被停放在东华门外,装入柳木棺内。李自成命令于四月四日埋葬崇祯。福王时,谥忠愍。承恩后为清朝康熙皇帝所称颂,曾在思陵附近为王承恩竖碑立传。 墓碑 与刘瑾、魏忠贤相比,王承恩的殉葬光辉得多。在一个朝代即将覆亡、几十万人“解甲”的时候能够护佑君主,不畏强敌,这表现了强烈的忠贞性格。于是他的死充满了悲壮的意义。 王承恩 墓 清朝打着“仰承天命,吊民伐罪”的旗号入主中原。开国皇帝顺治在为崇祯皇帝发丧的同时为王承恩修墓立碑。并将他葬在崇祯皇帝思陵门外,让他“守护”皇陵。 现存的王承恩墓保留仍旧比较完好。墓只剩一个直径6米的土堆,但却完整地保留了三通石碑。王承恩墓坐西朝东,东侧第一通碑高2米,正面由吴下倪钦题行书刻“王承恩墓”。此碑最令人称道之处是其基座四周浮雕十分生动,表现题材为“龙马负书”、“犀牛望月”等神话传说。第二通碑高4米,螭首龟趺,碑首有“敕建”字样,碑文800字,为清顺治帝(顺治17年)亲自撰写。紧靠墓前的碑高2米,螭首方趺,碑首有“御制旌忠”四字,碑文240字,是顺治二年建设思陵时,顺治帝为褒奖王承恩“贞臣为主,捐躯以从”撰写的。 故里 王承恩籍贯是河北省邢台市,故里在邢台市邢台县白岸乡白岸口村。白岸口村地处太行深山区,坐落在邢台路罗川南支北岸,邢左公路从村中通过。村原名口当,明初王姓迁来定居,后因村据白岸沟口,改称白岸口,此村是王承恩的故乡。村民家谱有载。据村中记载,李自成进京,大明灭亡后,清军官兵多次来村调查察询王承恩,王承恩家人怕受株连,不敢承认其是该村人,故此《明史》记有王承恩官职,而无籍贯。 相关作品 《明末遗恨》:京剧传统剧目,周信芳抗战时编演之振亡名剧。 《明末风云》:陈良平饰演王承恩 《江山风雨情》:王刚饰演王承恩 电视剧(帝女花):蔡康年饰王承恩
明代宦官有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包括选用制度、管束制度、奖赏制度、病老丧葬制度等。
选用制度。当时规定,凡自愿 要求成为宦官者,事先必须得到官府的批准。明代曾规定,一家有四五个孩子以上、愿意将其中的一个孩子 者,由相关部门登记造册,待收补之日选用,如果私自 ,一经发现,课以重治,邻居知而不报者,一并治罪。但是,这一规定并未能严格遵行。从明代录用宦官的实际情况来看,除了按照规定报名就阉、候补收用者之外,朝廷还大量直接录用了那些未经报名起送而私自至京的自宫者。明代宦官录用事务的主管机构为礼部。但是,随着司礼监地位的不断提高,录用宦官事务逐渐由司礼监会同礼部办理,宦官机构在实际上已拥有相当的决定权。
管束制度。在明朝初年,明太祖明确规定,“寺人不过侍奉洒扫,不许干与政事”。除此之外,明廷还曾陆续制定了一些有关宦官管束惩罚的具体制度。宦官犯法,照例由司法机构逮问治罪。或下刑部狱,或下都察院狱,或下锦衣卫狱,并由法司议罪。为了惩治宦官在外犯法,明廷还特意强调了“有司”惩治犯法宦官的职权。对犯法宦官的惩罚方式,主要包括死刑、籍家、革职、革荫、降职、调斥、杖笞等。
明宣宗赐宦官银皿奖赏制度。宦官因功劳或因受到君主宠幸,除擢升官职外,其他奖赏方式还有赐金银、加禄米、赐免死诏、赐印记、赐敕旌励、赐祭赐祠、父母授(赠)官号、弟侄族人荫官授爵等。
病老丧葬制度。宦官年老有病,多退居京城内外各寺庙,供给柴米、冬衣、靴料,以颐享天年。宦官供职内廷期间,如患病可到安乐堂就治,病愈后销假继续供职。如果病故,则由内官监给棺木,由惜薪司给焚化柴,抬至净乐堂焚化。地位较高的宦官死后,可以特旨赐葬并建造碑亭享堂。
明初,内廷宦官机构开始设立。明太祖统治期间,宦官机构及有关职官设置变动频繁,宦官数量不断增加,相关机构逐步膨胀。到洪武年间,明代宦官机构及职官设置已基本形成定制。明代的宦官机构,以“二十四衙门”为基本主体。二十四衙门包括有十二监、四司、八局。宦官除在内廷任职之外,还能出任各种外差使职。按照原来的规定,这二十四衙门主要只是在皇帝周围服役、为其生活服务的部门。但事实上,明代的宦官已经发展成为极其重要的政治势力,不但掌管了宫廷内有关饮食起居的一般事务,还控制了全国的军政要务。
司礼监是明代宦官二十四衙门中的首席,也是整个宦官系统中权势地位最高者,司礼监“无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实”。明代历代擅政的宦官如王振、刘瑾、冯保、魏忠贤等,均为司礼监太监。司礼监的职权主要有三项,一是批答奏章,传宣谕旨,这是司礼监最重要的职权;二是总管有关宦官事务,司礼监不仅在各宦官机构中处于“第一署”的地位,而且实际上也居于总管、统领其他宦官机构的地位;三是兼顾其他重要官职,当时宦官系统的其他一些重要官职,如东厂提督、南京守备等,或专由司礼兼领,或为司礼外差,这也是司礼监职权的一个重要方面。御马监铜牌司礼监的第一项职权成为历史上宦官所拥有的最大权力,也是明代司礼监权势显赫的根本原因。
其他十一监是:内官监(主要掌管采办皇帝所用的器物,如围屏、床榻、桌柜等)、司设监(掌管簿、仪仗、围、帐幔、雨具等)、御马监(主管内府马政)、神宫监(掌管太庙及各庙的洒扫及香灯等)、尚膳监(掌管御膳、宫内食用和筵宴等)、尚宝监(掌管宝玺、敕符、将军印信)、印绶监(掌管古今通集库以及铁券、诰敕、贴黄、印信、图书、勘合、符验、信符等)、直殿监(掌管各殿及廊庑洒扫之事)、尚衣监(掌管皇帝的冠冕、袍服、靴袜等)、都知监(起初负责各监行移、关知、勘合等事,后来专门跟随皇帝,负责导引清道)。
宦官四司是:惜薪司(掌管宫中所用柴炭和二十四衙门、山陵等处内臣柴炭等)、钟鼓司(掌管皇帝上朝时鸣钟击鼓以及演出内乐、传奇、过锦、打稻等杂戏)、宝钞司(掌管造办粗细草纸)、混堂司(掌管沐浴之事)。
宦官八局是:兵仗局(掌造军器,包括刀枪、剑戟、鞭斧、盔甲、弓矢等各类兵器)、银作局(负责打造金银器饰)、浣衣局(该局是二十四衙门中唯一不在皇宫中的宦官机构,局址在德胜门以西,由年老及有罪退废的宫人充任)、巾帽局(掌管宫中内使帽靴、驸马冠靴及藩王之国诸旗尉帽靴)、针工局(负责制作宫中衣服)、内织染局(职掌染造御用及宫内应用缎匹绢帛之事)、酒醋面局(掌管宫内食用酒、醋、糖、浆、面、豆等物)、司苑局(掌管宫中各处蔬菜瓜果及种艺之事)。
可见,明代宦官的组织机构和职权都达到了最高点,职权已渗透到社会生活及宫廷生活的各个方面,二十四衙门已大大超过了明代以前宦官组织机构的规模,但是,明代宦官的组织机构绝还不仅仅限于这二十四衙门。在二十四衙门以外,明代宦官还拥有相当多的组织机构。如内府供用库、司钥库、内承运库、广盈库、广惠库、广积库、御酒房、御茶房、牲口房、刻漏房、更鼓房、盔甲厂、林衡署、织染所、安乐堂等。
明代的宦官人数到底有多少,史书上并无明确记载。但从整体上讲,随着时间的推移,明代政治的日趋腐朽,宦官的人数呈急剧增加的趋势,由明初的数百人发展到明末的数万人(一说七万人,一说十多万人)。比如在正德十一年(1516年)就一次录用自宫者3000多人,从万历元年至万历六年之间,两次从自宫者中就录用了6000多名宦官。
历代宦官都没有什么学问。明朝也不例外,如大宦官刘瑾就是个文盲,魏忠贤连自己的名字都不认识。但明朝的宦场上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宣宗时设立了内书堂,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宦官学校。宦官学校收容了十岁以下的学生两三百人,司礼监总督任校长,学长由德高望重的长者担任,请翰林院的学士来教导学生。宣德四年(1429年),具有小学士头衔的礼部尚书陈山担任教师。学生所研读的课本是《百家姓》、《千字文》、《孝经》及《四书》、《千家诗》、《神童诗》之类。评定成绩的标准是以背诵能力和字体的工整度。成绩特别低劣和犯规者,由老师登记在成绩表上交给总督。明朝第一个开始专权的宦官王振就出自内书堂。
宦官任职机构膨胀,宫廷中设有司礼、内官、御用、司设、御马等12监。惜薪、钟鼓、宝钞、混堂等4司及兵仗、银作等8局,总称为二十四衙门,各设专职掌印太监。宦官人数激增,至明末多达数万之众。英宗时,掌权宦官王振网罗部分官僚为党羽,形成阉党,开明代宦官专政先声。
此后,宦官之祸迭起。成化年间的汪直、武宗时期的刘瑾、熹宗时期的魏忠贤等,都是权倾朝野、势力显赫的权宦。他们专横跋扈,排斥异己,巧取豪夺,屡兴大狱,加剧了明朝政治上的腐败,给人民带来无穷灾难。
扩展资料明太祖朱元璋对宦官管理较严,规定宦官不得识字,压低其官阶,禁止其兼外臣的文武职衔,并悬铁牌于宫门上,明示不许干政的警戒。从永乐朝始,宦官渐受重用。皇帝亲信的太监经常被派出巡出洋,担任监军。
永乐十八年(1420)设东厂,由宦官执掌,从事特务活动,诸事直接报告皇帝。宣宗时,改太监不得识字的祖制,在宫内设内书堂。令学官教授小太监识字。成化十三年(1477)在东厂外另设西厂,以宦官任提督,加强特务统治。
参考资料:
明朝有个儿孙满堂的太监
本文2023-10-25 01:49:06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337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