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氏集团的主要成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5浏览:2收藏

邵氏集团的主要成就,第1张

1958年,邵氏**公司成立,主要制作**,邵逸夫任总裁。1961年,位于九龙清水湾的邵氏影城于12月6日正式启用。1970年代,邵氏兄弟踏足当时发展迅速的电视行业,与无线电视合作,培训艺员。1980年,邵逸夫成为无线电视的最大股东,同期不断收缩**业务并于1987年5月停止生产**,主要精力投入到电视剧的制作上。2000年,邵氏宣布将所拥有的一千多部的**永久版权售予由马来西亚收费电视台。2003年,邵氏与中国星**公司合作投资11亿港元,于将军澳工业村建设香港**城,并投资大约2亿港元开拍约15部新戏。 邵氏兄弟的父亲邵玉轩在20世纪初活跃于上海工商界,主要经营颜料生意。但邵家的众多兄弟无人继承父业,几乎都进入娱乐圈。邵氏兄弟大哥仁杰、二哥仁枥、三哥仁枚,邵逸夫为最小,原名叫仁楞,由于做**生意要出名,均另起外号,大哥醉翁、二哥邨人,三哥山客,最小的就叫逸夫。

1924年,邵醉翁创办天一影片公司,邵醉翁任制片兼导演,邵囤人擅长编剧,老三邵仁枚精于发行,老六邵逸夫则擅长摄影。

1925年,拍摄第一部影片《立地成佛》,放映后即深受上海市民欢迎。1931年拍摄的《歌场春色》,是中国最早的两部片上发音的有声片之一。

1926年,邵逸夫与邵仁枚南下新加坡开拓南洋**市场。1930年,邵氏兄弟在新加坡成立“邵氏兄弟公司”。经过他们的不懈努力,到1937年抗战前夕,邵氏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爪哇、越南、婆罗洲等东南亚各地已拥有**院110多家和9家游乐场,并建立了完整的**发行网,称雄东南亚影业市场。

1937年后,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入侵打乱了邵氏影业的发展进程。邵氏艰难度日,后来更是难以为继,被迫关门停业。

1958年,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由邵仁枚先生、邵逸夫先生在香港成立。从此,邵氏**每年发行40多部影片,历经数十年,一直是香港最大的影视拍摄制作基地。

进入六十年代后,邵氏公司,曾拍摄过一千多部**,获得过金马奖、金像奖等几十项大奖。邵氏最早在香港推行**明星制,造就了一大批大明星、大导演和名编剧,如胡蝶、阮玲玉、李丽华、林黛、凌波、李翰祥、邹玉怀、张彻等,其中《江山美人》、《貂蝉》、《倾国倾城》、《梁山伯与祝英台》、《大醉侠》、《独臂刀》等影片都曾享誉海外,在华人世界引起巨大的反响。

邵氏家族对中国**事业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从默片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中国**的每一步变迁都有邵氏家人献出的心血。 邵逸夫掌控邵氏兄弟**公司之后,邵氏**才得到蓬勃的发展。在50年代香港**百花齐放的时代,邵氏**并不十分抢眼,在邵氏公司羽翼丰满之后,众多豪华制作的面世,让“邵氏出品,必属佳片”的宣传语深入人心,邵氏**即代表了一部影片的品质。

邵氏雄霸香港影坛二十余载,对香港**产生了极其深邃的影响。在邵氏之前,香港**以讲求艺术内涵的文艺片在市场上占有主导地位,《孤岛天堂》、《清宫秘史》、《流亡之歌》都是香港早期的文艺经典。在邵氏公司一统江湖之后,香港影坛逐渐由文艺主打转变为商业片成主流的局面。

邵逸夫认为,一部影片之所以能够卖座,必须懂得迎合观众的口味,他虽然给予手下导演们很大的发挥空间,但是这些导演也必须遵循一定的市场规律,要拍出观众喜闻乐见的影片,而不是一味地孤芳自赏。在香港影坛曾经或是仍然在延续地类型片种中,比如黄梅调**、武侠片、时装动作片、鬼片、风月片、清宫片、甚至包括贺岁片,邵氏公司把每一种类型**都拍到了极至,并且一直向好莱坞学习,懂得运用高投资和大明星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可以说,华语**早期的商业运作模式,在邵氏公司这里得到了成熟和进一步发展。

邵氏的经营理念虽然没有被香港影坛全面承袭,但是对商业片从制作到营销的一整套理念,深刻影响着整个80年代的香港**人。邵氏公司在1987年宣布停产之后,原来邵氏的工作人员纷纷另谋高就,这是一大批中坚的**力量,其中包括邹文怀、吴宇森、王晶、刘伟强、程小东、许鞍华等等,他们都是先后从邵氏走出来的**精英,他们在邵氏所学到的**经验,使他们在日后的职业生涯中受益无穷。邵逸夫40年的苦心经营,把邵氏建立成一个庞大的**王国,也让香港影坛成为亚洲商业**之都。 尽管邵氏**于80年代停止制作影片,其**城也转到电视台下用作拍摄电视剧集之用,邵氏渐渐在华人的**圈中隐去了昔日的锋芒,但无论如何,没有人怀疑邵氏**是华人影坛的一块瑰宝。

1999年,马来西亚的财团购买了邵氏760多套**的版权,随后在借助邵氏资源丰富的片库在香港设立了天映娱乐公司。天映娱乐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恢复邵氏**昔日的光彩,先是花巨资通过数码技术修复了**的旧底片。对天映娱乐来说,他们在成立之后最主要的工作就是修复这些褪色的底片。天映娱乐用了最先进的数码器材和技术来修复这些邵氏老片,具体的工作包括色彩调校、清除污迹、修补破损和刮痕等等。接着是把这些修复过的作品推向市场,经修复过的影片将可能重现大银幕,让人们再次看到邵氏的光辉岁月;邵氏与中国星合资近10亿港元将军澳影城的竣工,也会促使邵氏会重新签艺员投拍新片。 李翰祥

黄梅派**

在邵氏**中,中国古装片一直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李翰祥则是拍摄古装风月片的高手。李翰祥在邵氏的创业阶段进入公司,当时他力主拍摄黄梅调**,选用林黛担任主演拍摄出影片《貂蝉》,影片于1958年上映,随即打破了国语片在香港的票房纪录。这一成功,让邵氏的老板坚定了对李翰祥的信心,在公司的鼓励下,李翰祥随后拍出了《江山美人》,此片在第六届亚洲影展上拿到最佳影片的大奖,李翰祥的黄梅派**渐渐成为邵氏出品的影片中的一大支。60年代中之前,黄梅派都是邵氏**的主流,李翰祥更是当时邵氏的皇牌导演。

张彻 胡金铨

新派武侠**

与李翰祥的风格不同,胡金铨和张彻则以拍摄武侠片闻名,他们的风格为新派武侠**,确定这一派的开山之作是胡金铨1966年所拍的《大醉侠》,次年,张彻的《独臂刀》上映,成为第一部票房超过百万的影片,张彻“百万导演”的名号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

在张彻的**中,男性演员才真正赢得了主角的地位。之前的黄梅派作品,男性演员在其中更多地只是起到一个陪衬的作用,张彻则不同,在他的影片中,男主角大多是性格刚烈的侠客,他们个性独立,有自己的一套为人处事的标准,他们最看重的是男人间的情义,儿女情长却往往退居二线,成为影片主线的一个陪衬。

胡金铨与张彻同属于一个时期的导演,同样是新派武侠片的开山鼻祖级别的人物,不过,他和张彻还是有些不同,胡金铨更强调动作在画面上的美感,塑造的人物性格大多比较含蓄,而张彻则追求残酷美和动作的利索和真实,塑造的人物也较为强硬。

楚原:最古龙的武侠片导演

超现实诡异武侠片

同样是武侠影片,楚原的风格又独树一帜,属于超现实主义,这和他拍摄的影片多以古龙的小说为蓝本有关,《流星蝴蝶剑》《天涯明月刀》都是这类超现实武侠片的代表作。这类影片中的人物性格大多风流倜傥、放荡不羁、他们浪迹天涯,时不时还会出现一些不大合乎情理的情节,这也正是古龙小说的特点。经常在楚原的影片中出现的演员是狄龙,当年,人们习惯地把楚原、古龙和狄龙三人称为铁三角。

(以上资料来自 ) 男当家

王羽

原名王正权,江苏无锡人,1944年出生,1963年,王羽考入邵氏公司。1967年王羽在《独臂刀》中以精湛的武艺,塑造出侠者的经典形象,连带更创下香港**票房的新纪录,突破百万元的大关,邵氏也从此在香港武侠**市场中执其牛耳。除了外形出众,王羽同时生性刻苦耐劳,反应敏锐,使得他成为六十年代香港首席武侠小生,主演过的**计有《鸳鸯剑侠》、《边城三侠》、《神刀》、《金燕子》等。

罗烈

原名王立达,广东人,6月29日在印尼出生。十多岁到香港,1962年投考武术训练班,同年签约邵氏,主要演出武侠片。 1969年,凭借张彻执导的《铁手无情》成名,其后在《天下第一拳》中更首当主角。影片轰动美洲和欧洲,盛况不在李小龙**之下。罗烈在邵氏十多年,所拍的**有七十多部,其中《金燕子》、《毒龙潭》、《大盗歌王》等都是经典名作。八十年代初期,罗烈离开邵氏,只身走到台湾闯天下。1988年他回港发展,并且签约成为亚洲电视艺员。於2002年11月2日逝世,享年六十二岁。

狄龙

原名谭富荣,1946年出生,广东新会人。狄龙於1968年考入邵氏公司的南国演员训练班,翌年张彻《死角》一片徵选主角,他从十个试镜新人中脱颖而出,在剧中扮演一位反叛意识很强的青年张纯。狄龙与张彻导演合作无间,在张彻导演的影片《保镖》、《报仇》、《十三太保》等出任主角,扮演的大侠不仅神肖形似,武打招式也丰富多采。

 

女头牌

文:林黛

出生于1934年,广西人,15岁的时候到香港定居,16岁开始进入演艺圈。她在邵氏期间拍摄的《貂蝉》《千娇百媚》《不了情》都为她带来的影后的殊荣(她另外一次当影后是因为在电懋拍的《金莲花》)。1964年,她为情自杀身亡,留下《蓝与黑》和《宝莲灯》两部未完的作品。她的古装扮相特别妩媚,是邵氏风月片盛行时期的头牌女星。

武:郑佩佩

与林黛不同的是,郑佩佩是邵氏的武侠女星,她在邵氏一共拍了23部**。她刚刚出道的时候,接拍了胡金铨导演的《大醉侠》,由此而以“侠女”之称闻名。1970年,她息影和丈夫一起到美国生活。当李安拍摄《卧虎藏龙》的时候,身手依旧了得的郑佩佩就成了其中的“碧眼狐狸”。

(以上资料来自 ) 吴思远

吴思远素有“香港影坛教父”的称号,1944年出生于上海,1966年加入邵氏兄弟有限公司南国实验剧团编导科学习,毕业后留在邵氏公司工作,曾任场记、副导演。在离开邵氏之后,继续导演《罗马大绑票》、《香港小教父》等功夫片。吴思远除了自己做导演,还发挥自己的社会威望,为整个香港**的工作大环境而奔走。

吴宇森

1946年出生于广东省,4岁时迁往香港居住。他25岁起在邵氏兄弟**公司以助理导演的身份开始拍片,师从张彻,后来陆续加入了嘉禾和新艺城公司。《英雄本色》、《喋血双雄》、《纵横四海》、《喋血街头》、《英雄本色Ⅱ》、《辣手神探》等影片都是他的代表作。向好莱坞进军之后,执导了《终极标靶》、《断箭》、《变脸》、《风语者》,把东方的动作片风格带到好莱坞。

《邵逸夫家族传》由华夏出版社出版。

披荆斩棘的拓荒者,永不停息的追梦人。一生见证中国**兴衰百年打造香港娱乐王国。

有钱、有名、有爱心,邵逸夫的百岁人生经历近乎完美。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他所展现出来的勤奋、敬业、精明、魄力和社会责任感,均值得新一代富豪及创业者学习。

邵逸夫在中国**史上写下了诸多“第一”和“之最”,邵逸夫所执掌的香港无线电视(TVB)已成为目前全球最大的中文电视节目制作公司。“邵氏出品”的影响力巨大,只要是有电视机的华人家庭,没有谁敢说自己没看过TVB制作的电视剧。在香港娱乐文化界,邵逸夫是一个不可忽略的标杆性人物。在中国的**史上,邵氏家族是一群当之无愧的拓荒英雄。 序 100年的传奇

第一章 邵氏申城起家

1 十里洋场“锦泰昌”

2 邵氏商家人丁兴旺

3 “天一”,梦开始的地方

4 首次触电,梦想确定

5 “天一**”遭“六合围剿”

第二章 初涉南洋遇知音

6 独辟蹊径的“**车”巡映

7 新加坡中国**放映周

8 邂逅黄美珍,怦然心动

第三章 东南亚造势

9 幽会不谈爱情谈商机

10 南洋首次大手笔,收购“新世界”

11 收购“大世界”,垄断狮城娱乐业

12 问鼎东南亚第一**大亨

第四章 **,从无声到有声

13 美国之行,好莱坞取经

14 《白金龙》,第一部有声**

15 香港“天一”连遭大火灾

第五章 国难当头,虎落平阳

16 迎娶黄美珍,婚礼轰动星马

17 香港沦陷,邵兄成日本兵囚徒

18 三年生死两茫茫

第六章 邵氏**名存实亡

19 南洋初识方逸华

20 身世凄凉感邵君

21 香港邵氏**名存实亡

第七章 再续前缘,一生相伴

22 清水湾,邵氏东山再起

23 香港再遇方逸华

24 相思一载情未了

25 东方桃丽丝黛,英国乐队客座歌手

第八章 清水湾的崛起

26 “邵氏兄弟”挂牌,敦请李翰祥出山

27 《貂蝉》一炮打响,捷报频传

28 从“江山美人”到“香港**”

第九章 黄梅调风靡东南亚

29 李翰祥请战,黄梅调再掀高潮

30 凌波金汉忤逆

31 长子邵维铭遭绑架,有惊无险

第十章 邵氏主将:亦友亦敌

32 张彻挑大梁拍武侠“救驾”邵氏

33 翰祥另谋发展,邵氏遇重创

34 沧桑几载,物是人非

35 红颜干政引发邵氏大震荡

第十一章 邵氏**的“下坡路”

36 主将邹文怀另立门户建嘉禾

37 “李小龙旋风”威胁邵氏

38 翰祥回邵氏,《大军阀》成功

第十二章 峰回路转,倾国倾城

39 倾国倾城,金玉良缘红楼梦

40 《武松》再获奖,邵氏再创辉煌

41 投资亚视,做香港电视领头人

42 90岁的新郎

43 将军澳,崛起的电视城

44 裁员就是新陈代谢

附录 邵氏家族大事简记 100年的传奇

2007年9月11日,维多利亚海湾灯火辉煌。

位于湾仔的香港会展中心大楼贵客如云,香港各界知名人士和特区政府的高官们都云集于此,正在恭候一位重要人物的光临,他就是邵氏影视王国的总裁、著名企业家和**家邵逸夫先生。再过几天。他就年届百岁高龄了。屈指算来,邵逸夫在香港**界已经驰骋半个多世纪了。今天晚上,邵逸夫先生将在香港会展中心大楼里,出席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盛大颁奖晚会。

忽然,大厅里响起了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只见香港特区署理行政长官唐英年,还有跟随邵逸夫共同走过50多年风雨坎坷的红颜知己方逸华女士,簇拥着邵逸夫出现在大厅的门口。这时,众人都把敬仰的目光投向虽然耄耋高龄,但身体仍然硬朗的邵逸夫身上。

掌声雷动,经久不息。出现在邵逸夫面前的是一条长达百米的鲜红地毯,众人的掌声一直把老人送到前面高高的主席台上。邵逸夫坐定后环顾四座,发现掌声仍然没有停歇,他情不自禁地站起来,向台下那些熟悉的和不熟悉的脸孔频频地挥手,掌声更加热烈了。台下的宾客中有些曾是邵逸夫商海中共度风雨的挚友,有些是**电视事业上携手共进的同仁,当然,更多的是邵逸夫亲手提携的**明星和电视新秀。邵逸夫再次向台下拱拳致意,他那矍铄的神情和有力的手势,很难让人相信他是年届百岁的老人。

就在一年前的冬天——2006年12月14日,已经99岁高龄的邵逸夫,令人难以置信地完成了一次马来西亚之旅。他是乘坐轮椅上飞机的,许多友人担心邵逸夫在隆冬的远行是一种冒险,谁能保证老人在旅途中不发生不测?可是邵逸夫平安无虞地完成了这次长达4小时的飞行。邵逸夫前去吉隆坡,并非因为久卧思动,而是为了一位名叫刘家昌的导演在息影多年以后再次出山所组织的一场音乐会。刘家昌原是港台**界的精英,早年曾经多得邵逸夫提携。如今他在吉隆坡举办这次音乐会,事前也曾得到邵逸夫的鼓励。提携后辈是邵逸夫一贯为人的准则。尽管老人已行走不便,不过邵逸夫仍然还像从前那样不惜一切地扶持后辈。在马来西亚的四天三夜中,邵逸夫不仅广泛接触各界友人,而且亲自到场为刘家昌和其他后辈艺人捧场助威,从而完成了他人生暮年最有意义的一次东南亚之行。

就在“邵逸夫奖”颁奖晚会之前,香港诸多媒体就开始报道邵逸夫百岁寿诞的消息了。各报都以整版篇幅隆重刊登邵逸夫专版,以及他入行以来各历史时期的和文字介绍。一个隆重热烈的祝寿活动已在民间徐徐拉开了序幕。

其中《东周刊》为邵逸夫百岁寿辰出版的专辑中载文称:

“本周四(10月4日)便是邵逸夫先生的100岁生日。百岁高寿仍然领导影视企业王国的富豪,他堪称香江第一人,世界上也极为少见。这位影视巨人至今仍不言休,坚持继续上班工作,最近还周游内地,考察他捐款修建的学校,其精力和气魄都令人惊叹,各地读者都想知道邵逸夫的养生和成功秘诀。本刊找到六叔(邵逸夫)身边的重臣和好友,希望了解他生活上的秘密,以期透视他大半生的养生之道……在六叔百岁寿辰之时,我们也预祝他健康长寿,为香港影视的更加繁荣昌盛做出贡献。”

另一家杂志《明报周刊》也发表文章,介绍邵逸夫在商海浮沉中长生不老的养生之功,该刊称:

“年届100岁的邵逸夫先生,近年来仍然非常精灵健旺,在将军澳影视城里他总是步履矫健,甚至出入都不用拐杖。其实邵逸夫从事影视80多年,他是有一套特殊的养生之道的。原来他进入60岁以后,每天晚上只睡5个小时,然后黎明时起床,花最少45分钟时间打坐。然后就是到户外去打太极和练习由武当山气功师教授的气功。就算在家中他也经常走来走去,每天始终都保持足够的运动量。六叔又非常喜欢上班,即便年事已高,仍然坚持每周都到电视城去上班,一度传说他已经退休的说法不攻自破。他的行事准则是一辈子也不言休。”

自邵逸夫1958年从新加坡到香港成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以来,50个寒暑春秋过去了,在他的邵氏影城里已先后拍摄各种故事片1000部以上。自1959年以来,邵逸夫主持的邵氏兄弟公司硕果累累,其中获奖的**就有《江山美人》、《后门》、《杨贵妃》、《梁山伯与祝英台》、《花团锦簇》、《武则天》、《小儿女》、《万花迎春》、《血染牡丹红》、《万古流芳》、《蓝与黑》、《烽火万里情》、《珊珊》、《三笑》、《十二金牌》、《吉祥赌坊》、《水浒传》、《大军阀》、《十四女英豪》、《双星伴月》、《倾国倾城》、《乾隆下江南》、《多情剑客无情剑》和《金玉良缘红楼梦》等数十部,堪称香港影界获奖最多的**公司之一。

邵逸夫不仅从影赚钱,而且他还广行善事。其中他在香港先后筹资兴建香港艺术中心,购买文华戏院、翡翠戏院和明珠戏院,独资修建高档碧丽宫戏楼等,许多剧场一直被邵氏用于公益性演出。早从1985年起,邵逸夫就开始把自己的慈善经费用于国内的教育文化事业,例如邵逸夫1985年对甘肃敦煌艺术保护的捐款、1987年捐献1000万兴建宁波大学教学楼、1998年捐资筹建浙江大学科技馆等。此外,邵逸夫还以个人名义向内地各师范院校捐款,为内地15所高等院校筹建科技馆和图书馆捐款,向内地众多医院和医学院捐款等,14年累计捐款已多达19亿港币,包括2200多幢教学楼、图书馆、体育馆、科学馆、医院等。

不仅如此,邵逸夫对其他一些慈善机构提供的各种名目的捐款,也非常可观。这些数以亿万计的善款,被分别用于教育、养老、文化设施的建设,例如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邵逸夫捐款1亿港币,1999年台湾大地震捐款1亿台币救灾,1988年捐款80万美元在美国建立“安老之家”等等。邵逸夫为美国旧金山进行福利捐款,旧金山当地政府把邵逸夫的捐款日正式命名为“邵逸夫日”,以期让那些深受其惠的美国老人们都记住这位中国**家的名字——邵逸夫。他向英国牛津大学捐献1600万美元,要求该校在将要建设的诸多项目中一定要有一所专门研究中国历史和现代经济发展的科研机构。邵逸夫先生这样做,提高了中国人在国际社会的地位。

当邵逸夫百岁寿辰到来之时,香港影视界还为这位世纪老人举办了“邵逸夫百年影视活动”照片展。在展出的照片中,有邵逸夫早年在南洋一带从事**网络拓展的旧照片,有邵氏家族所有成员在上海初创天一**制片公司时的无声**剧照,还有邵逸夫在香港清水湾**城拍摄的近千部影片中的获奖**的剧照。人们还可一瞻这位东方世界影视大师晚年生活的珍贵片断。林林总总的不同历史时期的照片,让熟悉邵逸夫影视的观众们可以进一步了解这位著名影视企业家的今天和昨天。难怪一家香港报刊这样评价:“邵逸夫是香港的荣誉,也是中国的荣誉。”

在这位影视大师即将走进百岁之期的时候,他亲自光临“邵逸夫奖”的颁奖大会,无疑向世人报告一个奇迹,这就是香港影视的发展,与邵逸夫这位世纪老人息息相关。所以当邵逸夫走进香港会展中心参加颁奖大会的时候,场上对他竟然报以长达3分钟的掌声。这是对邵逸夫从影生涯的理解和肯定,也是对他活到百岁仍然如此“精灵”发出的赞叹。

邵家兄弟是邵仁枚和 邵逸夫 邵逸夫(1907年10月4日~ ),原名邵仁楞,籍贯浙江宁波镇海,出生于上海。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主席,邵氏兄弟**公司的创办人之一,香港著名的**制作者。

邵逸夫祖籍宁波,1907年出生于上海,父亲是上海锦泰昌颜料公司的老板。他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六,故后来人称“六叔”。邵受教于美国,19岁中学毕业便随兄长邵仁枚到新加坡开拓**市场,从此对**制作产生兴趣。1925年,邵氏兄弟在上海成立“天一影片公司”,曾与粤剧名伶薛觉先合作,拍摄全中国首部有声**《白金龙》(粤语)。

邵元节 (1459―1539)龙虎山上清宫达观院正一道士。字仲康,号雪崖,贵溪人(或谓安仁人)。幼年父母双亡,遂于龙虎山上清宫达观院出家为道士,师事范文泰得《龙图规范》之秘。后又师事李伯芳,黄太初,尽得其术。嘉靖三年(1524)征入京,以“立教主静”之说得世宗嘉纳,嘉靖四年(1525)令拜雨雪,有验。嘉靖五年(1526)命为致一真人,统辖京师朝天、显灵、灵济三宫,总领道教,赐给紫衣玉带及金、玉、银、象牙印章各一枚。从此,长居京师,经常奉诏祷祈雨雪,累获加封受赏。嘉靖九年(1530)班二品,赠其父太常丞,母安人。十一年(1532)敕建真人府于城西,每年给禄米百石,拨校尉四十人供洒扫,赐庄田三十顷,蠲免其租。以孙邵启南为太常丞,曾孙邵时雍为太常博士。邵元节奏乞将永恩寺等入宫,改为道宫。准其奏,翻新后,赐额曰元福宫。又遣中使于江西贵溪建道院,赐名仙源宫。嘉靖十三年(1534)邵元节从龙虎山还朝,船行至潞河,命中宫迎入,赐新蟒服及“阐教护国”玉印。嘉靖十五年(1536),加号为“靖微妙济守静修真凝元衍范志默秉诚致一真人”,赐玉带冠服,又以其祷祀皇太子生有功。拜为礼部尚书,赐一品文官服,其孙启南官至太常少卿,徒陈善道亦封清微阐教崇真卫道高士。嘉靖十八年(1539)邵元节病逝,敕授大宗伯,谥“文康荣靖”。

邵氏集团的主要成就

1958年,邵氏**公司成立,主要制作**,邵逸夫任总裁。1961年,位于九龙清水湾的邵氏影城于12月6日正式启用。1970年代,邵氏兄弟踏足当时发...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