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帝写的出家揭内容?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5浏览:1收藏

顺治帝写的出家揭内容?,第1张

《出家偈》

天下丛林饭似山,钵盂到处任君餐。

黄金白玉非足贵,唯有袈裟披最难。

朕为山河大地主,忧国忧民事转烦。

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闲。

来时糊涂去时迷,空在人间走一回。

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

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

不如不来亦不去,也无欢喜也无悲。

悲欢离合多劳意,何日清闲谁得知。

世间难比出家人,无牵无挂得安闲。

简介:

爱新觉罗·福临(1638年3月15日—1661年2月5日),即清世祖(1643年-1661年在位),清朝第三位皇帝,清朝入关的首位皇帝。清太宗第九子,出生于沈阳故宫永福宫,生母为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年号顺治,在位十八年。

福临六岁登基,由叔父摄政王和硕睿亲王多尔衮辅政。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入关,入主中原。同年,迁都北京。顺治七年(1650年),多尔衮出塞射猎,死于滦河,福临提前亲政。面对全国出现新的抗清高潮,福临同大臣经过反复筹商,决定采取抚重于剿的策略,一方面实行“招降弥乱”的怀柔政策;一方面重新起用洪承畴经略湖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处。

使局势逐渐好转,为日后进攻云贵,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顺治十年(1653年)为了恢复战乱破坏的农业经济,顺治帝采纳范文程等人的建议,设立兴屯道厅,推行屯田。十四年(1657年),又积极鼓励地主、乡绅招民垦荒。对地方官员制定《垦荒考成则例》,按垦荒实绩,分别予以奖惩。同年,编成《赋役全书》颁布天下。这些措施,使濒于绝境的农业生产,开始有了转机。

顺治帝对整顿吏治甚为关注,派监察御史巡视各地,惩治了一批贪官污吏。为了提高官僚机构的办事效能,顺治帝比较注意发挥汉官的作用。顺治十六年(1659年),除东南沿海之外,全国领土基本得到统一。

关于顺治出家,主要说法:

顺治并非在二十四岁亡于天花,而是在这一年脱去龙袍换上袈裟,于五台山修身向佛,并于康熙五十年(1711)左右圆寂。

期间,康熙皇帝曾经数次前往五台觐见父亲,但都没有得到顺治的相认,所以康熙才会写出“文殊色相在,惟愿鬼神知”的诗篇。

至于其出家的原因,则是因为爱妃董鄂氏,也就是被掳献进宫的江南名妓董小宛的去世。选择五台山修行,则是因为梦见董小宛在那里。

这种说法的有关记录,主要存在于《顺治演义》、《顺治与康熙》等野史和文学作品中。尤其是当时著名才子吴伟业(梅村)写的一组《清凉山赞佛诗》,诗文影射顺治在五台修行,并用“双成”的典故和“千里草”代指“董”姓。

由于吴伟业的诗素有“史诗”之称,而他苦恋着的,是与董小宛齐名、才高气傲的名妓卞玉京,所以信者云云。而这一切,又可以在五台山找到相关的附会。

1形容皇太极的诗句

《清史稿》:“上仪表奇伟,聪睿绝伦,颜如渥丹,严寒不栗。长益神勇,善骑射,性耽典籍,谘览弗倦,仁孝宽惠,廓然有大度。”“太宗允文允武,内修政事,外勤讨伐,用兵如神,所向有功。虽大勋未集,而世祖即位期年,中外即归于统一,盖帝之诒谋远矣。明政不纲,盗贼凭陵,帝固知明之可取,然不欲亟战以剿民命,七致书于明之将帅,屈意请和。明人不量强弱,自亡其国,无足论者。然帝交邻之道,实与汤事葛、文王事昆夷无以异。呜呼,圣矣哉!”

《清太宗实录》:“太祖以上(皇太极)为大贝勒,与代善、阿敏、莽古尔泰,共理机务,多所赞画,统军征讨,辄侍太祖,偕行,运筹帷幄,奋武戎行,诛携服叛,所向奏功,诸贝勒皆不能及。又善抚亿众,体恤将卒,无论疏戚,一皆开诚布公以待之,自国中暨藩服,莫不钦仰。上凡遇劲敌,辄亲冒矢石,而太祖深加爱护,每谕勿前往。时帝业肇兴,大勋将集,圣心默注,人望攸归。 ”

岳托:“四大贝勒才德冠世。深契先帝圣心,众皆悦服。”

郑忠信:“洪太主虽英勇超人,内多猜忌。”

洪承畴:“真命世之主也!”

苗君稷:“揽辔秋风听野歌,雄图开辟太宗多。遥知王气归辽海,不战中原自倒戈。”

康熙帝:“盛兼三代,威名定四方。文谟真显赫,武烈实飞扬。包并收群国,虚谦集众长。网罗来俊彦,缔造群洪荒。卜世周垂历,开基汉启疆。”

昭梿:“太宗天资敏捷,虽于军旅之际,手不释卷。”

陈康祺:“圣人智勇天锡,犹审几遵养如此,唐之太宗、宋之艺祖,瞠乎后矣。”

一些史评,望有所帮助

蔡东藩:“满洲太宗确系能手,观其声东击西,征服朝鲜,其兵谋不亚乃父。”

2赞美努尔哈赤的诗句

十三副遗甲起兵

为报祖父仇恨

雄心是为了建立后金

出生在赫图阿拉城

名字叫努尔哈赤的女真人

以他名如野猪皮的韧性

率领铁骑纵横于关东

统一女真却因血洗叶赫部族人

留下亡灵无知的千古遗恨

老罕王的儿子皇太极

唯恐后金的名称加深民族仇恨

把女真人更改成了满人

但真正奠定大清伟业的

不是吴三桂引多尔衮进京

而是那个屈辱下嫁给

老罕王的兄弟多尔衮

以睿智与明智参政不干政

辅佐三代君王成就大清的

一个叫孝庄的蒙古族女人

也抹杀不掉那条救过

老罕王生命的狗的忠诚

一百五十万国土

被那垂帘听政

祸国殃民的女人丧尽

康熙至雍正到乾隆

少数民族统治着大汉民众

以辫子军统辖平定三番

剿灭以大明名义复辟

在台湾岛称王的郑成功的后人

走向咸丰道光后阳衰阴盛

老罕王不准叶赫进门

亡魂没能阻止那拉氏的兰贵人

这以老佛爷自居的女性

用外强屠戮八大臣纷争

引狼入室让八国列强进京

那火烧圆明园的惨痛

不会唤醒老罕王亡灵

在满清无能的耻辱史册中

记载着焚毁大清国基业的

一个名叫慈禧太后的女人

而这屈辱的历史过程

却不是老罕王一族无能

3那些有关皇太极

大清建国之后,皇太极在范文程等文官的协助下,制订了一系列国家制度及礼仪,基本摆脱了草原游牧部落的风气。皇太极因此是非常骄傲的,但他同时也骄傲自己民族一贯的马背上的顽强彪悍的作风,所以皇太极为了保持祖先的传统,为了不被汉风移化,还是制订了很多相当严厉的维持本民族风俗传统的制度。但不可否认,皇太极本人就是受汉文化影响最大的一个。一部三国演义让大清得到天下,也使皇太极这个天生的英主开化,但这仅仅是他接受汉文明的开始。从崇德五宫的宫名看,皇太极至少读过《诗经》,海兰珠的宫名为关雎宫,出典即在《诗经‧国风‧周南‧关雎》,这是汉文明中最早记载爱情的诗篇,皇太极用它来表达自己对海兰珠的深情是再明显不过的了,其他四位的宫名可以猜想是文官代拟,而这样真情毕露的宫名决不可能是哪位官员胆敢擅自拟定的。从这个宫名也可以看出皇太极对海兰珠痴情到何等程度,爱则爱了,还要标榜出来天下共赏。走笔至此,不妨再说说海兰珠的封号:“宸妃”,宸者有两种意思:1屋宇,深邃的房屋 2北极星所在,后借指帝王所居,又引申为王位、帝王。这个封号并不是皇太极发明的,唐武则天为唐高宗宠妃时曾经想要这个封号,最终被群臣阻止。实际上海兰珠是皇太极后宫的第一人,要说唯一真正爱的女人,想来也不过分。

崇德二年(公元1637年)七月初八,海兰珠在关睢宫为皇太极生下了一个儿子。这孩子是皇太极第八个儿子,巧合的是皇太极也是排行第八,但这个儿子却是尊贵的崇德五宫所生的第一个儿子。皇太极非常高兴,竟开有清一代的先例,在皇宫举行重大庆典的场所崇政殿,颁发了清朝的第一道大赦令,御制文中说:“今蒙天眷,关睢宫宸妃诞育皇嗣,故而大赦天下,使万民咸被恩泽。”一个初生的婴儿,就被定为皇嗣,海兰珠的地位简直就是无冕之后。但可惜的是,这孩子还没有起名字就死在了崇德三年(公元1638年)正月二十八日,如果他健康成长,大清之后的历史就完全不一样了。两天以后,正月三十日,庄妃布木布泰生下了皇九子,这个孩子就是后来的顺治皇帝福临。福临的出生给了庄妃莫大的喜悦,但整个大清国还沉浸在失去皇嗣的悲痛中,尤其是皇太极和海兰珠,丧子之痛给了海兰珠重大的打击,她很快就抑郁成病直到病势不起。崇德六年九月,皇太极正领兵与大明交战,听说海兰珠病重,他不顾战事火速返回探望,还没有赶到,海兰珠就已经死了。皇太极悲痛万分,几乎不能克制。为了开解他的伤心,群臣建议他外出打猎,谁料回来时经过海兰珠的墓地,皇太极又勾起了悲痛。一些亲贵在宸妃丧礼期间不遵守礼仪规定守丧,被皇太极罢夺了王爵官位。皇太极追封宸妃为元妃,谥号敏惠恭和,称“元妃”,也就是说皇太极已经将海兰珠视为自己的元配正妻,只是碍于哲哲,不能给予皇后的名分。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也就是海兰珠死后不到两年,皇太极也驾崩了,《清史稿》说他无疾而终,实际上在年初皇太极身体已经不舒服了,但没有严重的迹象,到了八月庚午这一天仍照常处理公务,但到夜间就突然驾崩了。享年五十有二,在位十七年。上尊谥曰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文皇帝,庙号太宗,累上尊谥曰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太宗”与“太祖”一样都是用于有开创立业的皇帝身上,“文”指文治,有德有行有智慧有才能才能称“文”,皇太极当之无愧。

4有关皇太极的问题

太宗皇太极是满清的开国皇帝,跟随努尔哈赤发动了对明朝的叛乱,生于公元1592年,卒于1643年,活了52岁,在位17年。

皇太极征战多年,为满清占领全国打下基础。 皇太极时的沈阳故宫中,有所谓“崇德五宫”后妃,这五宫为中官清宁宫,东宫关雎宫,西宫麟趾宫,次东宫衍庆宫,次西宫永福宫。

崇德五宫后妃的地位远高于其他妃子,其他妃子尚有元妃、继妃、侧妃等。皇太极的后妃见于史籍者计有15人,史籍之外的更有多人。

在这众多后妃中,天生丽质者不乏其人,然而皇太极惟独钟爱宸妃海兰珠。 蒙古博尔济吉特氏家族中的两个女性已经嫁给了皇太极,姑姑居中宫,享“椒房之尊”,二侄女为永福官庄妃。

后来在一次亲戚会面中,庄妃的亲姐姐海兰珠随母朝见皇太极,皇太极见海兰珠长的漂亮,就生了爱慕之心,于是顾不得从博尔济吉特氏家族中已纳了一后一妃,还一定要娶这位美女。第二年海兰珠与皇太极成婚,于是,后宫中出现了一姓姑侄三人同事一夫的“新鲜事”,海兰珠被封为东宫(天雎宫)宸妃。

皇太极对这三位后妃恩宠有加,其中尤以宸妃最受宠爱。 海兰珠与皇太极成婚时已经26岁,并非豆蔻年华,但是她长的漂亮,又有一种少女不具备的成熟美,更受皇太极青睐。

此时皇太极已过不惑之年,比宸妃大16岁。皇太极封她为“东宫大福晋”,仅次于皇后,位居四妃之首。

东宫也赐名为“关雎宫”,因为《诗经》中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诗句。取名关雎是对海兰珠容貌的赞美。

崇德二年,宸妃在关雎宫生下一位皇子,按长幼排列,这是皇太极的第8子。在过去,即使在中富有子嗣的情况下,宠妃生子,亦有希望成为太子,将来可以继承皇位,何况中宫皇后自入宫以来,一直未生个皇子,立嫡已不可能,那么宸妃的这位皇子很有可能成为太子。

爱妃产子,皇太极大会群臣,盛筵宾客,同时颁发大赦令,释放了许多囚犯。他的理论根据是“自古以来人君有诞子之庆,必颁大赦于国中,此古帝王之隆规”。

然而,前7个皇子诞生时,并未举行什么大型庆典活动,也未大赦。之后,庄妃生第9子,麟处宫贵妃又生下第11子,亦未如此隆重地办理。

由此可见,皇太极是将宸妃生的皇八子作为“储君”来对待的。因庞爱宸妃而宠皇八子,也算是“爱屋及乌”吧。

皇八子诞生之庆典,蒙古各部落的首领均来供奉大量贺礼,一时间,盛京(今沈阳)城内热闹无比。此时的皇太极,开疆拓土,称雄于东北,加之娇妻产子,诸事顺遂,可谓得意之极。

可是真应了“好景不长”这句俗语,倍受娇宠的皇八子不到1岁便夭折了。痛失爱子,使皇太极十分悲痛,然而他毕竟还有健在的7个儿子,而且两天之后,庄妃又给他生了一个皇子,得子的喜悦在某种程度上又缓解了他的悲痛。

庄妃也是他倾心喜爱者,虽不如其姐宸妃,但也是四大妃子之一。 受打击最大的是宸妃,皇八子从诞生到将近1岁,给她带来了诸多辛苦,更带来了难以形容的欢乐。

‘母以子贵”,她对皇儿抱着多大的希望啊!然而,这一切都成为泡影。皇儿去后,她朝思暮想,白天不进饮食,夜晚彻夜难眠,不久便身染重病。

皇太极除多方安慰开导外,又厚赐宸妃财物仪仗,但是,这一切都无法医治她失子的心病。海兰珠终于撒手人衰,命归西天,年仅33岁。

宸妃病危时,皇太极正率军在侵略大明,作为三军统帅,是不应该离开阵地的。可是,宸妃不是一般的妃子,在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后,皇太极还是决定返京探望宸妃,便启驾返还盛京。

刚入盛京城,就传来宸妃去世的噩耗,来晚了一步,未得与心爱的人诀别。皇太极抢入大清门,直扑关雎宫,出现他面前的只是宸妃的遗体。

皇太极泪如雨下。宸妃之死,对皇太极精神打击极大,于是“饮食顿减,圣躬违和”,以致害了一场大病,自此后再没有重返松锦战场,从而也结束了他40余年的戎马生涯。

宸妃的死,使皇太极难以自拔。自宸妃死后,皇太极频繁地举行各种祭典活动,并请僧道人等为宸妃布道诵经,超度亡魂。

皇太极亲撰了祭文。 松锦大战后,关外四座重镇全部沦陷于后金,关外障碍既除,那么满清挥师入关,侵略中原亦指日可待。

然而,胜利的喜悦,似不能冲刷掉皇太极的悲伤。对宸妃的思念与难解的忧伤,严重损害了皇太极的健康,以致他的身体日渐衰弱,甚至连日常朝政也“难以躬亲办理”。

在宸妃去世两年之后,皇太极也病人膏盲,死在清宁宫,享年52岁。 历史记载皇太极是“无疾而崩”,年仅52岁怎么算是无疾而终呢?传说与多尔衮有关,但史学界对他的死至今尚无定论,也许宸妃海兰珠的早逝,是一个重要原因。

是一个很又智慧,重情感的人。

5顺治皇帝为董鄂写的诗

清初名流吴梅村写下《清凉山赞佛诗》,记载顺治与董鄂妃的旷古绝恋。

西北有高山,云是文殊台,台上明月池,千叶金莲开。

花花相映发,叶叶同根栽,王母携双成,绿盖云中来。

汉主坐法宫,一见光徘徊,结以同心盒,授以九子钗,

翠装雕玉辇,丹髹沈音斋,护置琉璃屏,立在文石阶,

长恐乘风去,舍我归蓬莱。从猎往上林,小队城南隈,

雪膺异凡羽,果马殊群材。言过乐游苑,进及长杨街,

张宴奏丝桐,新同穿宫槐。携手忽太息,乐极生微哀,

千秋终寂寞,此日谁追陪?陛下寿万年,妾命如尘埃,

愿共南山椁,长奉西宫杯!披香淖博士,侧听私惊猜,

今日乐方乐,斯语胡为哉?待诏东方生,执戟前诙谐,

熏炉佛黼帐,白露零苍苔,吾王慎玉体,对酒毋伤怀!

伤怀惊凉风,深宫鸣蟋蟀,严霜被琼树,芙蓉凋素质,

可怜千里草,萎落无颜色。孔雀蒲桃锦,亲自红女织,

殊方初云献,知破万家室;瑟瑟大秦珠,珊瑚高八尺,

割之施精蓝,千佛庄严饰;持来付一炬,泉路谁能识?

红颜尚焦土,百万无容惜。小臣助长号,赐衣或一袭,

只愁许史辈,急泪难时得。从官进哀诔,黄纸抄名入。

流涕卢郎才,咨嗟谢生笔。尚方列珍膳,天厨供玉粒。

官家未解菜,对案不能食。黑衣召志公,白马驮罗什。

焚香内道场,广坐楞伽译。资彼象教恩,轻我人王力。

微闻金鸡诏,亦由玉妃出。高原营寝庙,近野开陵邑。

甫望仓舒坟,掩面添凄侧。戒言秣我马,遨游凌八极。

宠冠后宫的红颜知己魂归西天,给不爱江山爱美人的痴情天子福临留下了无穷的哀恋和回忆。为了彰显董鄂氏的贤德、美言、嘉行,福临命大学士金之俊撰写董鄂氏传,又令内阁学士胡兆龙、王熙编写董鄂氏语录。

福临亲自动笔,饱含深情地撰写了《孝献皇后行状》,以大顺治追悼董鄂妃的《御制哀册》、《御制行状》

扩展资料:

独宠鄂妃

董鄂妃在顺治十三年(1656年)八月二十五日被册为“贤妃”,仅一月有余,福临以“敏慧端良、未有出董鄂氏之上者”为理由,晋封她为皇贵妃。这样的升迁速度,历史上十分罕见。十二月初六日,福临还为董鄂妃举行了十分隆重的册妃典礼,并按照册封皇后的大礼颁恩诏大赦天下。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保存了册立董鄂妃为皇贵妃的《诏书》。按常规,皇帝只有在册立皇后的大礼上,才会颁布诏书公告天下。董鄂妃享受到这种特殊礼遇,表明她得到了顺治不同寻常的宠爱。

顺治十四年(1657年),董鄂妃生下皇四子,顺治十分欣喜,颁诏天下“此乃朕第一子”,对这个孩子的待遇如同嫡出,大有册封太子之意。然而这个孩子生下不到三个月就夭折了,顺治下令追封其为和硕荣亲王,为他修建了高规模园寝。

董鄂妃本来就体弱多病,皇四子又百日而殇,这种打击使得她从此一病不起,顺治十七年(1660年)八月十九日,董鄂妃香消玉殒,病逝于东六宫之一的承乾宫,年仅22岁。据福临说,董鄂妃崩时“言动不乱,端坐呼佛号,嘘气而死。薨后数日,颜貌安整,俨如平时”。

参考资料来源;-爱新觉罗·福临

6皇太极的正史

太宗皇太极是清朝的开国皇帝,生于公元1592年,卒于1643年,享年52岁,在位17年。

皇太极雄才大略,能征惯战,文武兼备,治国有方;他智除袁崇焕,劝降洪承畴,为统一全国打下基础。然而这样一个以武功 著称的皇太极却有儿女情长,他与宸妃的婚恋,堪称佳话。

皇太极时的沈阳故宫中,有所谓“崇德五宫”后妃,这五宫为中官清宁宫,东宫关雎宫,西宫麟趾宫,次东宫衍庆宫,次西宫永福宫。崇德五宫后妃的地位远高于其他妃子,其他妃子尚有元妃、继妃、侧妃等。

皇太极的后妃见于史籍者计有15人,史籍之外的更有多人。 在这众多后妃中,天生丽质者不乏其人,然而皇太极惟独钟爱宸妃海兰珠,在她的身上倾注了夫妻间的全部感情。

蒙古博尔济吉特氏家族中的两个女性已经嫁给了皇太极,姑姑居中宫,享“椒房之尊”,二侄女为永福官庄妃。后来在一次亲戚会面中,庄妃的亲姐姐海兰珠随母朝见皇太极,皇太极见海兰珠切娜多姿,端庄秀美,就生了爱慕之心,再加她久负温良贤淑的盛名,于是顾不得从博尔济吉特氏家族中已纳了一后一妃,还一定要娶这位美女。

第二年海兰珠与皇太极成婚,于是,后宫中出现了一姓姑侄三人同事一夫的新鲜事,海兰珠被封为东宫(天雎宫)宸妃。皇太极对这三位后妃恩宠有加,其中尤以宸妃最受宠爱。

海兰珠与皇太极成婚时已经26岁,并非豆蔻年华,但是她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肌肤雪白柔润,丽质天成,决不亚于那些“二八佳人”,同时她又有一种少女不具备的成熟美,再加那贤淑的美德,更受皇太极青睐。此时皇太极已过不惑之年,比宸妃大16岁,二人形影不离,情投意合。

皇太极封她为“东宫大福晋”,仅次于皇后,位居四妃之首。东宫也赐名为“关雎宫”,因为《诗经》中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诗句。

取名关雎是对海兰珠姣好容貌的赞美,又是对她贤惠温柔的歌颂。 崇德二年,宸妃在关雎宫生下一位皇子,按长幼排列,这是皇太极的第8子。

在过去,即使在中富有子嗣的情况下,宠妃生子,亦有希望成为太子,将来可以继承皇位,何况中宫皇后自人宫以来,一直未生个皇子,立嫡已不可能,那么宸妃的这位皇子很有可能成为太子。 爱妃产子,皇太极十分喜悦,遂创大清以来之先例,大会群臣,盛筵宾客,同时颁发大赦令,释放了许多囚犯。

他的理论根据是“自古以来人君有诞子之庆,必颁大赦于国中,此古帝王之隆规”。 然而,前7个皇子诞生时,并未举行什么大型庆典活动,也未大赦。

之后,庄妃生第9子,麟处宫贵妃又生下第11子,亦未如此隆重地办理。由此可见,皇太极是将宸妃生的皇八子作为“储君”来对待的。

因庞爱宸妃而宠皇八子,也算是“爱屋及乌”吧。 皇八子诞生之庆典,甚至蒙古各部落的首领均来供奉大量贺礼,一时间,盛京(今沈阳)城内热闹无比。

此时的皇太极,开疆拓土,称雄于东北,加之娇妻产子,诸事顺遂,可谓春风得意,踌躇满志。宸妃更是看在眼里,美在心头,喜上眉梢。

可真应了“好景不长”这句俗语,倍受娇宠的皇八子不到1岁便夭折了。痛失爱子,使皇太极十分悲痛,然而他毕竟是一国之君,是个男子汉,况且他还有健在的7个儿子,而且两天之后,庄妃又给他生了一个皇子,得子的喜悦在某种程度上又缓解了他的悲痛。

庄妃也是他倾心喜爱者,虽不如其姐宸妃,但也是四大妃了之一。 受打击最大的是宸妃,皇八子是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从诞生到将近1岁,给她带来了诸多辛苦,更带来了难以形容的欢乐。

‘母以子贵”,她对皇儿抱着多大的希望啊!然而,这一切都成为泡影。皇儿去后,她朝思暮想。

魂索梦牵,白天不进饮食,夜晚彻夜难眠,终日以泪洗面,不久便身染重病。皇太极除多方安慰开导外,又厚赐宸妃财物仪仗,但是,这一切都无法医治她失子的心病。

海兰珠终于撒手人衰,命归西夭,年仅33岁。 宸妃病危时,皇太极正率军在前方打仗,作为三军统帅,是不应该离开阵地的。

可是,宸妃不是一般的妃子,在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后,皇太极还是决定返京探望宸妃,在作了细致的军事部署后,便启驾返还盛京,一路上马不停蹄。刚人盛京城,就传来宸妃去世的噩耗,来晚了一步,未得与心爱的人诀别。

皇太极抢人 大清门,直扑关雎宫,出现他面前的只是宸妃那香消玉殒的遗体。皇太极耐不住巨大的悲痛,哭天号地,泪如雨下。

周围诸多官员、皇妃宫女、皇子公主,也跟随皇太极,大哭不已,一时间哭得天昏地暗。 皇太极与宸妃情深意笃,宸妃之死,对皇太极精神打击极大,于是“饮食顿减,圣躬违和”,以致害了一场大病,自此后再没有重返松锦战场,从而也结束了他40余年的戎马生涯。

对宸妃的魂牵梦索,使皇太极难以自拔。自宸妃死后,皇太极频繁地举行各种祭典活动,并请僧道人等为宸妃布道诵经,超度亡魂。

皇太极亲撰的祭文,情真意切,催人泪下。 松锦大战捷报频奏,关外四座重镇全部归属清朝,关外障碍既除,那么挥师人关,逐鹿中原亦指日可待。

然而,战争胜利的喜悦,似不能冲刷掉皇太极的悲伤。对宸妃的思念与难解的忧伤,严重损害了皇太极的健康,以致。

7皇太极妃子的名字

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本名哲哲,她是皇太极的发妻,科尔沁贝勒莽古思女 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本名布木布泰,科尔沁蒙古贝勒赛桑的女儿,孝端文皇后的侄女 东宫宸妃,博尔济吉特氏,本名海兰珠,她是孝庄文皇后布木布泰的亲姊姊,孝端文皇后的侄女,皇太极宠妃。

懿靖大贵妃,博尔济吉特氏,本名娜木钟,阿霸垓郡王额齐格诺颜女 康惠淑妃,博尔济吉特氏,名巴特玛·璪,阿霸垓塔布囊博第塞楚祜尔女。林丹汗遗孀、清太宗皇太极之妃 元妃,钮祜禄氏,弘毅公额亦都女 继妃,乌拉那拉氏,子二,豪格、洛格,女一,下嫁旺第 称侧妃者二:叶赫那拉氏,子一,硕塞扎鲁特,博尔济吉特氏,女二,下嫁夸扎、哈尚 称庶妃者六:纳喇氏,子一,高塞,女二,下嫁辉塞、拉哈奇垒氏,察哈尔部人,女一,下嫁吴应熊颜札氏,子一,叶布舒伊尔根觉罗氏,子一,常舒 其二不知氏族,一生子,韬塞;一生女,下嫁班第。

8皇太极的野史

据野史记载,天聪九年九月初六,察哈尔林丹汗之子额尔克孔果尔率众归附皇太极,并献上历代传国玉玺。为此,皇太极特率众贝勒迎至盛京城外南冈,设香案拜天受之。这块传国玉玺出自汉代,后数传至元代,至元顺帝被明洪武帝所败,弃都城,曾携玉玺逃至沙漠,后死于应昌府,玉玺遂遗失。据传说二百年后,有牧羊人在一处山冈下放羊,见一头山羊三日不啮草,而不断用蹄子刨一个地方

满文原档天聪三年

牧羊人很奇怪,就在那块地方挖起来,发现了汉代的这块传国玉玺。后被元后裔博硕克图汗所宝藏,察哈尔林丹汗打败了博硕克图汗,传国玉玺再易其主。这块传国玉玺以璠玙为质,雕交龙纽,上有汉篆“制诰之宝”四字,并非是卞和得于荆山下的和氏璧。

这这《董妃行状》是顺治写来纪念董鄂妃。

顺治十七年八月壬寅,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崩。呜呼!内治虚贤,赞襄失助,永言淑德,摧痛无穷。惟后制行纯备,足垂范後世,顾壼仪邃密,非朕为表著,曷由知之。是用汇其平生懿行,次之为状。后董氏,满洲人也。父内大臣鄂硕,以积勋封至伯,殁赠侯爵,諡刚毅。后幼颖慧过人,及长娴女工,修谨自饬,进止有序,有母仪之度,姻党称之。年十八,以德选入掖庭,婉静循礼,声誉日闻,为圣皇太后所嘉与。於顺治十三年八月,朕恭承懿命,立为贤妃。九月,复进秩册为皇贵妃。后性孝敬知大体,其於上下,能谦抑惠爱,不以贵自矜。事皇太后,奉养甚至,伺颜色如子女,左右趋走,无异女侍。皇太后良安之,自非后在侧,不乐也。朕时因事幸南苑,及适他所,皇太后或少违豫,以后在,定省承欢若朕躬,朕用少释虑,治外务。即皇太后亦曰:『后事我讵异帝耶!』故凡出入必偕。朕前奉皇太后幸汤泉,后以疾弗从,皇太后则曰:『若独不能强起一往,以慰我心乎?』因再四勉之,盖日不忍去后如此。其事朕如父,事今后亦如母,晨夕候兴居,视饮食,服御曲体罔不悉。即朕返跸晏,后必迎问寒暑,或意少乱,则曰:『陛下归且晚,体得无倦耶?』趣令具餐,躬进之。居恒设食,未尝不敬奉勉食,至饫乃已。或命之共餐,即又曰:『陛下厚念妾幸甚,然孰若与诸大臣,使得奉上色笑,以沾宠惠乎?』朕故频与诸大臣共食。朕值庆典,举数觞,后必频教诫侍者:『若善侍上,寝室无过燠。』已复中夜,咸起曰:『渠宁足恃耶!』更趋朕寝所伺候,心始安,然後退。朕每省封事,抵夜分,后未尝不侍侧。诸曹章有但循往例待报者,朕寓目已,置之。后辄曰:『

此讵非几务,陛下遽置之耶?』朕曰:『无庸。故事耳。』后复谏曰:『此虽奉行成法,顾安知无时变需更张,或且有他故宜洞瞩者,陛下奈何忽之?祖宗贻业良重,即身虽劳,恐未可已也。』及朕令后同阅,即复起谢曰:『妾闻妇无外事,岂敢以女子干国政,惟陛下裁察。』固辞不可。一日,朕览廷讞疏至应决者,握笔犹豫未忍下,后起问曰:『是疏安所云,致轸陛下心乃尔?』朕谕之曰:『此秋决,疏中十馀人,俟朕报可,即置法矣。』后闻之泣下,曰:『诸辟皆愚无知,且非陛下一一亲讞者,妾度陛下心,即亲讞,犹以不得情是惧,矧但所司审虑,岂尽无冤耶?陛下宜敬慎求可矜宥者全活之,以称好生之仁耳。』自是於刑曹爰书,朕一经详览竟,后必勉朕再阅,曰:『民命至重,死不可复生,陛下幸留意参稽之。不然,彼将奚赖耶?』且每曰:『与其失入,毋宁失出。』以宽大谏朕如朕心,故重辟获全大狱末减者甚众。或有更令覆讞者,亦多出后规劝之力。嗟夫!朕日御万机,藉后内助,故得安意综理,今复何恃耶?诸大臣有偶干罪戾者,朕或不乐,后询其故,谏曰:『斯事良非妾所敢预,然以妾愚,谓诸大臣即有过,皆为国事,非其身谋。陛下曷霁威详察,以服其心,不则诸大臣弗服,即何以服天下之心乎?』呜呼!乃心在邦国系臣民如后岂可多得哉!后尝因朕免视朝,请曰:『妾未谙朝仪何若。』朕谕以祇南面受群臣拜舞耳,非听政也。后进曰:『陛下以非听政,故罢视朝。然群臣舍是日,容更获觐天颜耶?愿陛下毋以倦勤罢。』於是因后语频视朝。后每当朕日讲後,必询所讲,且曰:『幸为妾言之。』朕与言章句大义,后辄喜﹔间有遗忘不能悉,后辄谏曰:『妾闻圣贤之道,备於载籍,陛下服膺默识之,始有裨政治﹔否则讲习奚益焉?』朕有时蒐狩亲骑射,后必谏曰:『陛下藉祖宗鸿业,讲武事,安不忘战,甚善。然马足安足恃,以万邦仰庇之身,轻於驰骋,妾深为陛下危之。』盖后之深识远虑,所关者切。故值朕骑或偶蹶,辄忪然於色也。后自入宫掖数年,行己谦和,不惟能敬承皇太后,即至朕保姆,往来晋接以礼,亦无敢慢。其御诸嫔嫱,宽仁下逮,曾乏纤芥忌嫉意,善则奏称之,有过则隐之,不以闻。於朕所悦,后亦抚恤如子,虽饮食之微有甘毳者,必使均尝之,意乃适。宫闱眷属,小大无异视,长者媪呼之,少者姊视之,不以非礼加人,亦不少有谇诟。故凡见者,蔑不欢悦,蔼然相亲。值朕或谴责女侍宫监之获罪者,必为拜请曰:『此曹蠢愚,安知上意,陛下幸毋怒。是琐琐者,亦有微长,昔不於某事曾效力乎?且冥行干戾,臧获之常也。』更委曲引喻,俟朕意解乃止。后天性慈惠,凡朕所赐赉,必推施群下,无所惜。封皇贵妃有年,乃绝无储蓄。崩逝後,诸含殓具,皆皇太后所预治者,视他宫侍亦无少差别,均被赐予,故今宫中人哀痛甚笃,至欲身殉者数人。初,后父病故,闻讣哀怛,朕慰之,抆泪对曰:『妾岂敢过悲,廑陛下忧。所以痛者,悼答鞠育恩耳。今既亡,妾衷愈安。何者?妾父情性夙愚,不达大道,有女获侍至尊,荣宠已极,恐自谓复何惧,所行或不韪,每用忧念。今幸以时终,荷陛下恩,恤礼至备,妾复何恸哉。』因遂辍哀。後复有兄之丧,时后属疾,未使闻。后谓朕曰:『妾兄其死矣。曩月必再遣妾嫂来问,今久不至,可知也。』朕以后疾,故仍不语以实,慰安之。后曰:『妾兄心矜傲,在外所行,多不以理,恃妾母家,恣要胁,容有之。审尔,讵止辱妾名,恐举国谓陛下以一微贱女,致不肖者肆行罔忌。故夙夜忧惧,寝食未敢宁。今幸无他故,殁足矣,妾安用悲为!』先是,后於丁酉冬生荣亲。初,后於朕偶有未称旨者,朕或加谯让,始犹申己意以明无过,及读史至周姜后脱簪待罪事,翻然悔曰:『古贤后身本无諐,尚待罪若彼,我往曾申辨,殊违恪顺之道。嗣即有宜辨者,但引咎自责而已。』后之恭谨迁善如此。后性至节俭,衣饰绝去华采,即簪珥之属,不用金玉,惟以骨角者充饰。所诵《四书》及《易》,已卒业。习书未久,天资敏慧,遂精书法。后素不信佛,朕时以内典禅宗谕之,且为解《心经》奥义,由是崇敬三宝,栖心禅学,参一口气不来向何处安身立命语,每见朕,即举之,朕笑而不答。后以久抱疾,参究未能纯一,後又举前语,朕一语答之,遂有省。自婴疾後,但凭几倚榻,曾未偃卧。及疾渐危,犹究前说,不废提持。故崩时言动不乱,端坐呼佛号,嘘气而化,颜貌安整,俨如平时。呜呼!足见后信佛法究心禅教之诚也。先是,后初病时,恒曰:『皇太后眷吾极笃,脱不幸,病终不瘳,皇太后必深哀戚,吾何以当之!』故遇皇太后使来问安否,后必对曰:『今日少安。』一日,朕偶值之,问曰:『若今疾已笃,何以云安也。』后曰:『恶可以妾病遗皇太后忧。我死,乃可闻之耳。』洎疾甚弥留,朕及今皇后诸妃嫔眷属环视之,后曰:『吾体殊委顿,殆将不起。顾此中澄定,亦无所苦,独念以卑微之身,荷皇太后暨陛下高厚恩,不及酬万一。妾没後,陛下圣明,必爱念祖宗大业,且皇太后在上,或不至过恸,然亦宜节哀自爱。惟皇太后慈衷肫切,必深伤悼,奈何?思及此,妾即死,心亦弗安耳。』既,复谓朕曰:『妾亡,意诸王等且必皆致赙。妾一身所用几何,陛下诚念妾,与其虚糜无用,孰若施诸贫乏为善也。』复嘱左右曰:『我逝後,束体者甚毋以华美。皇上崇俭约,如用诸珍丽物,违上意,亦非我素也。曷若以我所遗者,为奉佛诵经需,殊有利益耳。』故今殓具,朕重逆后意,概以俭素,更以赙二万馀金施诸贫乏,皆从后意也。凡人之美,多初终易辙,后病阅三岁,虽容瘁身臞,仍时勉谓无伤,诸事尤备,礼无少懈,後先一也。事今后克尽谦敬,以母称之,今后亦视后如娣。十四年冬,住南苑,皇太后圣体违和,后朝夕奉侍废寝食,朕为皇太后祷於上帝坛,旋宫者再,今后曾无一语奉询,亦未曾遣使问候,是以朕以今后有违孝道,谕令群臣议之,然未令后知也。後后闻之,长跪顿首固请曰:『陛下之责皇后,是也。然妾度皇后斯何时,有不憔悴忧念者耶?特以一时未及思,故失询问耳。陛下若遽废皇后,妾必不敢生。陛下幸垂察皇后心,俾妾仍视息世间,即万无废皇后也。』前岁今后寝病濒危,朕躬为扶持供养,今后宫中侍御尚得乘间少休,后则五昼夜目不交睫,且时为诵书史,或常谭以解之。及离侧出寝门,即悲泣曰:『上委我候视,倘疾终不痊,奈何?』凡後事,咸躬为蒇治,略无倦容。今年春,永寿宫始有疾,后亦躬视扶持,三昼夜忘寝兴,其所以慇慇慰解悲忧,预为治备,皆如待今后者。后所制衣物,今犹在也。悼妃毙时,后哭之曰:『韶年入宫,胡不於上久效力,遂遽夭丧耶?』悲哀甚切,逾于伦等。其爱念他妃嫔,举此类也。故今后及诸妃嫔皆哀痛曰:『与存无用之躯,孰若存此贤淑,克承上意者耶!吾辈曷不先后逝耶?今虽存,於上奚益耶?』追思夙好,感怀旧泽,皆绝荤诵经,以为非此不足为报云。后尝育承泽王女二人、安王女一人於宫中,朝夕鞠抚,慈爱不啻所生。兹三公主擗踊哀毁,人不忍闻见。宫中庶务,曩皆擗经理,尽心检核,罔不当,虽未晋后名,实后职也。第以今后在,故不及正位耳。自后崩後,内政丛集,待命於朕,用是愈念后,悲感不能自止。因叹朕伉俪之缘,殊为不偶。前废后容止,足称佳丽,亦极巧慧,乃处心弗端,且嫉甚,见貌少妍者即憎恶,欲置之死。虽朕举动,靡不猜防,朕故别居,不与接见。且朕素慕简朴,废后则擗嗜奢侈,凡诸服御,莫不以珠玉绮绣缀饰,无益暴殄,少不知惜。当膳时,有一器非金者,辄怫然不悦。废后之行若是,朕含忍久之,郁慊成疾。皇太后见朕容渐瘁,良悉所由,谕朕裁酌,故朕承慈命废之。及废,宫中人无一念之者,则废后所行,久不称众意可知矣。今后秉心淳朴,顾又乏长才。洎得后才德兼备,足毗内政,诸朕志,且奉事皇太后恪共妇道,皇太后爱其贤,若获瓌宝,朕怀亦得舒,夙疾良已。故后崩,皇太后哀痛曰:『吾子之嘉耦,即吾女也。吾冀以若两人永偕娱我老,兹后长往矣!孰能如后事我耶?孰有能顺吾意者耶?即有语,孰与语耶?孰与筹耶?』欲慰勉朕,即又曰:『吾哀已释矣,帝其毋过伤。』然至今,泪实未尝少止也。见今后及诸妃嫔哭后之恸,谕曰:『若辈勿深哀,曷少自慰。』乃一时未有应者,皇太后泫然泪下。朕曰:『若皆无心者乎,胡竟无一语耶?』盖追惜后之淑德,为诸人所难及,故每曰:『诸妃嫔可勿来,重伤我心。』於此益见念后之至也。抑朕反覆思后所关之重,更有不忍言而又不能自止者。皇太后雅性脩洁,虽寻常起居细节,亦必肃然不肯苟且,如朕为皇太后亲子,凡孝养之事,於理更有何忌,但以朕乃男子,故当有引嫌不能亲及者,故惟恃后敬奉,能体皇太后。即皇太后千秋万岁後,诸大事俱后经治是赖,今一朝崩逝,後脱遇此,朕可一一预及之乎?将必付之不堪委托之人。念至於兹,朕五中摧痛,益不能不伤痛无已矣。后持躬谨恪,翼赞内治,殚竭心力,无微不饬,於诸务孜孜焉罔弗周详。且虑父兄之有不率,故忧劳成疾。上则皇太后慈怀轸恻,今后悲悼逾常,下则六宫号慕,天下臣民莫不感痛。惟朕一人,抚今追昔,虽不言哀,哀自至矣。呜呼!是皆后实行,一辞无所增饰,非以后崩逝故,过於轸惜为虚语。后媺素著,笔不胜书,朕於伤悼中不能尽忆,特撮其大略状之,俾懿德昭垂,朕怀亦用少展云尔。

还有一个是顺治写的《赞僧诗》

天下从林饭似山,钵盂到处任君餐,

黄金白玉非为贵,惟有袈裟披肩难。

朕为大地山河主,忧国忧民事转烦,

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闲。

来时糊涂去时迷,空在人间走一回,

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后我是谁。

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

不如不来又不去,来时欢喜去时悲。

悲欢离合多劳虑,一日清闲有谁知。

若能了达僧家事,从此回头不算迟。

世间难比出家人,无忧无虑得安宜,

口中吃得清和味,身上常穿百衲衣。

五湖四海为上客,皆因夙世种菩提。

个个都是真罗汉,披塔如来三等衣。

兔走鸟飞东复西,为人切莫用心机,

百年世事三更梦,万里乾坤一局棋。

禹开九洲汤放桀,秦吞六国汉登基,

古今多少英雄汉,南北山头卧土泥。

黄袍脱换紫袈裟,只为当年一念差,

我本西方一衲子,因何生在帝王家?

十八年来不自由,南征北讨几时休,

我念撒手归山去,谁管千秋与万秋。

不知道对你有没有帮助

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可能因为年代久远、传承各异的缘故,该偈流传至今,已经有了大同小异的不同版本,此处采用了其中文字较多、流传较广的一种版本。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而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释 文

天下丛林饭似山,钵盂到处任君餐。

黄金白玉非为贵,惟有袈裟披最难!

普天之下的丛林寺院,拥有着堆积如山的饮食,只要手托钵盂,便可以任意享用。黄金白玉并不是稀奇珍贵之物,只有披戴袈裟、剃度出家,才是世上最高贵、最难得的选择。

《悲华经》云:“往昔佛陀曾如是发愿:吾之教法中身着四指法衣、袈裟者,若未能遂意而得饮食,则我已欺诳如来,故我不得成佛。”又云:“所有在家众,指甲上耕耘,吾之出家僧,生活无贫困。”

承蒙释迦佛祖的加被,皇天后土之间,古刹丛林、禅院道场可谓星罗棋布,其中的出家修道之人安然平静地享受着衣食无忧的自在生活。虽说是粗茶淡饭,但也有钟鸣鼎食之盛;虽说是“坏色之衣”,却胜过了朝廷的红黄之袍。

出家人只需手托钵盂,便可随心所欲地云游参学。所谓“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就活脱脱地描绘了出家僧人的自在生活。多么的洒脱逍遥,多么的安闲悠然,怎不令人倾羡渴慕,怎不令人心驰神往?!

衲子(衲为僧衣。故借称僧徒为衲子);个人认为第三句指的不是前世的事 而是说落在帝王家后 一念之差 脱掉了黄袍 穿上袈裟 遁入空门 感觉顺治还是内心还是有些纠结的 恩 是我不对了 我疏忽了 黄袍换却紫袈裟 是用黄袍换掉了本来穿着的袈裟 他不纠结 我纠结。。。

乾隆没有出家!

乾隆皇帝的祖父顺治皇帝作了一首出家偈,现抄录如下:

天下丛林饭似山,钵盂到处任君餐。

黄金白玉非足贵,唯有袈裟披最难。

朕为山河大地主,忧国忧民事转烦。

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闲。

来时糊涂去时迷,空在人间走一回。

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

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

不如不来亦不去,也无欢喜也无悲。

悲欢离合多劳意,何日清闲谁得知。

世间难比出家人,无牵无挂得安闲。

口中吃得清和味,身上常披百衲衣。

五湖四海为上客,逍遥佛殿任君嘻。

莫道僧家容易做,皆因累世种菩提。

虽然不是真罗汉,也搭如来三顶衣。

兔走鸟飞东复西,为人切莫用心机。

百年世事三更梦,万里江山一局棋。

禹尊九州汤罚夏,秦吞六国汉登基,

古来多少英雄汉,南北山头卧土泥。

黄袍换却紫袈裟,只为当初一念差。

我本西方一衲子,缘何落在帝皇家。

十八年来不自由,南征北战几时休?

朕今撒手归西去,管你万代与千秋。

清初名流吴梅村写下《清凉山赞佛诗》,记载顺治与董鄂妃的旷古绝恋。

西北有高山,云是文殊台,台上明月池,千叶金莲开。

花花相映发,叶叶同根栽,王母携双成,绿盖云中来。

汉主坐法宫,一见光徘徊,结以同心盒,授以九子钗,

翠装雕玉辇,丹髹沈音斋,护置琉璃屏,立在文石阶,

长恐乘风去,舍我归蓬莱。从猎往上林,小队城南隈,

雪膺异凡羽,果马殊群材。言过乐游苑,进及长杨街,

张宴奏丝桐,新同穿宫槐。携手忽太息,乐极生微哀,

千秋终寂寞,此日谁追陪陛下寿万年,妾命如尘埃,

愿共南山椁,长奉西宫杯!披香淖博士,侧听私惊猜,

今日乐方乐,斯语胡为哉待诏东方生,执戟前诙谐,

熏炉佛黼帐,白露零苍苔,吾王慎玉体,对酒毋伤怀!

伤怀惊凉风,深宫鸣蟋蟀,严霜被琼树,芙蓉凋素质,

可怜千里草,萎落无颜色。孔雀蒲桃锦,亲自红女织,

殊方初云献,知破万家室;瑟瑟大秦珠,珊瑚高八尺,

割之施精蓝,千佛庄严饰;持来付一炬,泉路谁能识

红颜尚焦土,百万无容惜。小臣助长号,赐衣或一袭,

只愁许史辈,急泪难时得。从官进哀诔,黄纸抄名入。

流涕卢郎才,咨嗟谢生笔。尚方列珍膳,天厨供玉粒。

官家未解菜,对案不能食。黑衣召志公,白马驮罗什。

焚香内道场,广坐楞伽译。资彼象教恩,轻我人王力。

微闻金鸡诏,亦由玉妃出。高原营寝庙,近野开陵邑。

甫望仓舒坟,掩面添凄侧。戒言秣我马,遨游凌八极。

宠冠后宫的红颜知己魂归西天,给不爱江山爱美人的痴情天子福临留下了无穷的哀恋和回忆。为了彰显董鄂氏的贤德、美言、嘉行,福临命大学士金之俊撰写董鄂氏传,又令内阁学士胡兆龙、王熙编写董鄂氏语录。

福临亲自动笔,饱含深情地撰写了《孝献皇后行状》,以大顺治追悼董鄂妃的《御制哀册》、《御制行状》

扩展资料:

独宠鄂妃

董鄂妃在顺治十三年(1656年)八月二十五日被册为“贤妃”,仅一月有余,福临以“敏慧端良、未有出董鄂氏之上者”为理由,晋封她为皇贵妃。这样的升迁速度,历史上十分罕见。十二月初六日,福临还为董鄂妃举行了十分隆重的册妃典礼,并按照册封皇后的大礼颁恩诏大赦天下。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保存了册立董鄂妃为皇贵妃的《诏书》。按常规,皇帝只有在册立皇后的大礼上,才会颁布诏书公告天下。董鄂妃享受到这种特殊礼遇,表明她得到了顺治不同寻常的宠爱。

顺治十四年(1657年),董鄂妃生下皇四子,顺治十分欣喜,颁诏天下“此乃朕第一子”,对这个孩子的待遇如同嫡出,大有册封太子之意。然而这个孩子生下不到三个月就夭折了,顺治下令追封其为和硕荣亲王,为他修建了高规模园寝。

董鄂妃本来就体弱多病,皇四子又百日而殇,这种打击使得她从此一病不起,顺治十七年(1660年)八月十九日,董鄂妃香消玉殒,病逝于东六宫之一的承乾宫,年仅22岁。据福临说,董鄂妃崩时“言动不乱,端坐呼佛号,嘘气而死。薨后数日,颜貌安整,俨如平时”。

参考资料来源;-爱新觉罗·福临

顺治的祖父,是统一满族女真各部、在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建立“大金”(史称后金)政权的努尔哈赤。其疆土东到东海,北到蒙古、嫩江,南到鸭绿江,都城建在赫图阿拉城(今辽宁新宾)自己的出生地。努尔哈赤的祖父觉昌安本来是明朝建州左卫都指挥,父亲塔克世任指挥,也就是说,都是明朝政府管辖下满族聚集区域的满族官员,但他们在随明朝军队平息建州右卫的反叛过程中却被误杀。努尔哈赤就是因为这个缘由起兵反抗明朝统治的。努尔哈赤去世后,他的第八个儿子皇太极即位,此时的后金已迁都盛京(今辽宁沈阳)。皇太极在清天聪九年(明崇祯八年,1635)四月,将国号改为“清”,称了皇帝。同时他征服朝鲜,统一漠南蒙古,并通过清崇德五年六年(明崇祯十三年、十四年,1640、1641年)的松山锦州之战,彻底削弱了明军的精锐力量,使进取中原成为指日可待的事情。

皇太极在将自己的势力推进到山海关的时候突然病逝了,帝位传给了第九个儿子福临。

福临在清崇德三年(明崇祯十二年)正月三十日(1638年3月15日)生在盛京,母亲是孝庄文皇后(蒙古科尔沁贝勒寨桑的女儿,姓博尔济吉特氏)。他于清崇德八年(明崇祯十六年)八月二十六日(1643年10月8日)在盛京继帝位时,年龄尚不足六岁,由叔父济尔哈朗和多尔衮辅政,年号则在第二年改称“顺治”。如此,就有了以后的“顺治皇帝”这一称谓。

当顺治在襁褓中长成,还不知自己未来帝座之上的命运的时候,明朝的崇祯皇帝,正在为烽火连天的李自成农民起义寝食难安。而顺治登上大清国帝座不足一年,大明国的崇祯皇帝就在手刃了一家数口后,自己也在煤山(北京景山)自缢了。那是明崇祯十七年(1644),原因是李自成的大顺军攻进了明朝都城北京。

明朝的皇帝死了,但军队还在。驻守在山海关、以防备清军为责任的辽东总兵吴三桂,在得知爱妾陈圆圆被农民军挟持以迫自己归降后,选择了放清军进关,协同明军剿灭农民军的道路。但大清军的铁骑一经踏入中原的土地,在剿灭农民军的同时,也就收服了本属于明朝的政权和军队。顺治元年(1644)九月,辅政的叔父多尔衮在前面拼杀,顺治帝就在另一辅政的叔父济尔哈朗的护送下,从沈阳抵达北京,诏告天下,开始努力实现对这片土地的统治。中国历史,进入了以满族贵族为核心统治的清王朝。顺治帝是清朝入主中原后的第一个皇帝。

因为摄政王多尔衮的突然病逝,顺治八年正月十二日(1651年2月1日),顺治帝实现了提前亲政,这一年,他才十四岁。鉴于多尔衮的擅权给自己造成的多年压制和伤害,顺治帝毅然决定从此亲自处理一切政务。为了克服阅读汉文奏章的困难,广泛吸收中国历代帝王的治国经验,他在政务之余,开始孜孜不倦地苦苦学习,涉猎十分广泛。在领悟了文教治天下的道理后,开始学习用汉民族固有的生活方式和伦理道德不断完善自己对国家的统治。同时,他深知帝王临御天下,必须以国计民生为首务,所以推行招降弥乱、以抚助剿的军事政策,推行屯田开荒、休养生息的经济政策,并且注重整顿吏治,建立廉洁有效的政府机构。到顺治十六年(1659)春天,除地处东南沿海一隅的郑成功外,讨平了全国大规模的抗清武装力量,社会经济得到恢复,从而实现了祖父和父亲关于迈过山海关统治这片美丽富饶的国土的梦想。

然而,对于这样一位承袭着满族勇猛顽强又容纳了汉族文治民生思想、刻意求治又实现了权力统治的年轻皇帝,为什么会有弃位出家的说法呢?

一是说顺治并非在二十四岁亡于天花,而是在这一年脱去龙袍换上袈裟,于五台山修身向佛,并于康熙五十年(1711)左右圆寂。期间,康熙皇帝曾经数次前往五台觐见父亲,但都没有得到顺治的相认,所以康熙才会写出“文殊色相在,惟愿鬼神知”的诗篇。至于其出家的原因,则是因为爱妃董鄂氏,也就是被掳献进宫的江南名妓董小宛的去世。选择五台山修行,则是因为梦见董小宛在那里。这种说法的有关记录,主要存在于《顺治演义》、《顺治与康熙》等野史和文学作品中。尤其是当时著名才子吴伟业(梅村)写的一组《清凉山赞佛诗》,诗文影射顺治在五台修行,并用“双成”的典故和“千里草”代指“董”姓。由于吴伟业的诗素有“史诗”之称,而他苦恋着的,是与董小宛齐名、才高气傲的名妓卞玉京,所以信者云云。而这一切,又可以在五台山找到相关的附会。

另一种说法,来自于《大觉普济能仁国师年谱》、《旅庵和尚奏录》、《敕赐圆照茆溪森禅师语录》、《北游集》、《续指月录》等僧侣书籍的记载。这些书用语录及偈语的形式,记载顺治曾经在十七年(1660)十月中旬于宫中,由湖州(浙江吴兴)报恩寺和尚茆溪森为其举行了净发仪式。但剃了光头本已出家的顺治,又在茆溪森的师父、报恩寺主持玉林L的谆谆诱导和要烧死茆溪森的胁迫下,回心转意,蓄发留俗了。

如此,我们首先需要搞清的,是顺治帝在二十四岁那年,是不是真的去世了。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有明朝、清朝遗留的原始档案一千余万件。在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中,最受其时皇家尊崇保护的,是《实录》、《圣训》和《玉牒》。它们在漫长的清朝统治时期,被单独专门保护在皇史k(位于北京南池子)的金匮里,由专职守尉看护。其中的《实录》,是由继位的皇帝组织人员,依据各种文书档案,按照年月日的顺序,为去世的皇帝编写的事实记录。由于精心的保护,《清世祖实录》金**的绫面到现在还像新的一样。在该《实录》卷一百四十四,这样记录着:“顺治十八年,辛丑,春正月,辛亥朔,上不视朝。免诸王文武群臣行庆贺礼。孟春时享太庙,遣都统穆理玛行礼。壬子,上不豫……丙辰,谕礼部:大享殿合祀大典,朕本欲亲诣行礼,用展诚敬。兹朕躬偶尔违和,未能亲诣,应遣官恭代。著开列应遣官职名具奏。尔部即遵谕行。上大渐,遣内大臣苏克萨哈传谕:京城内,除十恶死罪外,其余死罪,及各项罪犯,悉行释放。丁巳,夜,子刻,上崩于养心殿”。这段话的意思是:在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一,顺治帝免去群臣的朝贺礼仪,而且当日应该举行的春季第一月祭祀太庙的礼仪,也派官员前往。初二日,顺治帝身体不适。初六日,顺治帝传谕,应该由自己参加的大享殿礼仪,因为身体不适,需要派官员代祀,让礼部列出代祀官员的名单,并且因为病情迅速加剧,又传谕赦免京城内十恶死罪以外的一切罪犯。初七日的凌晨相当于现在零点到一点这段时间内,顺治帝就去世了。

从以上《清世祖实录》的详细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顺治皇帝被明确记载患病,是在初二日,而初六日,则“大渐”了。“大渐”这个词在皇帝身上应用,应该是非常慎重的。因为这个词表示病情急剧加重而且很危险。至于去世的具体时间,记载是“丁巳,夜,子刻”。这里,“丁巳”是初七日的天干地支记日。“子刻”,虽然相当于现在的二十三点到一点,但在旧历的记时方法中,表示的是“开始”——记时是从“子时”开始往后按子丑寅卯的顺序推算。所以“丁巳子刻”,应该是初七这一天的凌晨零点或一点的时候。中间的“夜”字,只是表示深夜而已。但在大部分的史学研究专著中,都解释成是初七的深夜,也就是将顺治的去世时间,拖延了十二小时。这样,从原始的《清世祖实录》这一史料中证明,顺治皇帝病逝于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七日子刻。但病因未述。

档案馆藏有的《玉牒》,则是清朝皇帝的家谱。它从努尔哈赤的父亲塔克世开始记录。塔克世子孙后代这一支,称“宗室”,使用**;塔克世兄弟的子孙各支,称“觉罗”,使用红色,而且在家谱格式上,分“横格”和“竖格”两种版式。横格玉牒只简单记录世系,竖格玉牒则不仅有世系的表述,而且还详细记录该人的生卒和婚姻。记录顺治皇帝情况的《玉牒》,其去世的时间,与《清世祖实录》的记载相同,但同样没有说明病因。

另外,档案馆还存有顺治皇帝的《遗诏》。该《遗诏》长五百四十八厘米,宽九十三厘米,黄纸墨迹,卷轴状保存。遗诏中,顺治皇帝对自己渐习汉俗、早逝无法尽孝、与亲友隔阂等事做了自责,同时宣布由八岁的儿子玄烨即皇帝位。这份遗诏,由于充满了自责,使不少人猜度它并非出自顺治帝,而是出自顺治帝的母亲孝庄皇太后,因为自责的内容,多是皇太后对顺治帝的不满之处。但仅以自责内容就判定《遗诏》并非出自顺治帝,也有些牵强。如果沿着顺治帝的成长轨迹去摸索他的思想感情基础和思维方式,这种白责也并非解释不通。首先,顺治是一个初主中原的满族皇帝,对这片土地与人民、生活与文化充满陌生,要实施统治,就不得不尽力熟悉与适应它,并且迅速地背离自身的传统,这是一种深深的矛盾困扰,其自责,在情理之中。另外,顺治早年曾深受德国传教士汤若望的思想影响,一度笃信基督教,形成了感恩所得、自我忏悔的性格。在位期间,他经常把各种灾害或者动乱归于自己的“政教不修,经纶无术”,屡次下诏白责,并要求各种文书不能称自己为“圣”。在十六年1659正月讨平李定国实现一统大业后,面对各种举行祝贺的请求,他冷淡地说能有今天的这种事业,并不是自己的德行所能实现的,拒绝贺礼。十七年1660,在祭告天地、宗庙时,他对自己在位的十七年做过简单的总结,通篇是自谴自责之词,并且下令暂时终止官员上给自己的庆贺表章。这些史实都可以在《清世祖实录》中翻看到。所以说,这份《遗诏》充满自责,也并不完全违背顺治皇帝的思维方式。

这份《遗诏》的撰拟,在《清圣祖实录》康熙帝实录卷一中记录,是在初六日召原任学士麻勒吉、学士王熙到养心殿,奉完旨意后在乾清门撰拟的。这段记载,又有奉写遗诏的礼部侍郎兼翰林院学士王熙的《自撰年谱》为佐证。年谱中,王熙记述了被传旨召入养心殿、聆听完顺治帝旨意后起草诏书、三次进呈三蒙钦定的全过程。王熙在《自撰年谱》还写到,在进入养心殿之后,顺治帝对王熙说,我得了痘症,恐怕是好不了了。另外,在兵部督捕主事张宸的《平圃杂记》中记录,初六日,也就是《实录》中记录皇帝“大渐”的那一天,在传谕大赦的同时,还传谕民间不得炒豆,不得点灯,不得倒垃圾。因为这种禁忌只有在皇帝“出痘”——患“天花”的情况下才会出现,所以人们佐证顺治帝是因为罹患天花而去世的。但是,又有学者提出,“天花”这种急性传染病的症状是高烧昏迷,病人在死前是不太可能神志清醒的,所以顺治帝不可能像王熙写的那样,亲自口授《遗诏》。

《遗诏》是否出自顺治帝本人,还有待进一步考证。但从档案馆保存的《清圣祖实录》和其他文献保存单位的一些僧侣文献中可以看到,顺治帝是病逝了。

在《清圣祖实录》卷一中我们可以看到,安放顺治帝遗体的梓宫棺材,在顺治十八年二月初二日1661年3月2日)被移放到景山寿皇殿。其后,继位的康熙皇帝在所有应该致祭的日期都前往致祭。卷二中又记载,在四月十七日这一天,康熙皇帝来到安放着顺治帝梓宫的景山寿皇殿,在举行了百日致祭礼以后,将顺治帝的神位奉入了乾清宫,以等待选择吉日奉入太庙。二十一日,则举行了“奉安宝宫礼”。这说明,到二十一日时,顺治帝已经被火化了,因为“宝宫”二字的意思,是骨灰罐。

关于顺治皇帝被火化的详细记录,在官方记载的档案里尚无记录,但《旅庵和尚奏录》中则写明,临终前,顺治帝对近身的僧侣特别嘱托,因为祖制是火葬,而且自己又信奉佛禅,所以希望如果茆溪森和尚能赶到,就由茆和尚主持火化,如果赶不到,则由位于北京的善果寺和隆安寺来主持。旅庵和尚即本月旅庵,是宁波天童寺主持木陈氲牡茏印D境朐谟φ偃刖┦卑阉带到了顺治帝的身边,同另外一些入宫的和尚一起,为顺治帝宣讲佛法。本月旅庵的奏录,记录的是自己及他人与顺治帝的奏对,真实性极强。而顺治帝提到的茆溪森和尚,是湖州浙江吴兴报恩寺主持玉林L的弟子。茆溪森对佛法的阐释,曾深深打动了顺治帝并由此得到深度信任。据《五灯全书》记载,茆溪森和尚在接到旨意后兼程赶抵北京,于四月十七日的一百祭日,为顺治帝举行了火化仪式。这就与《清世祖实录》记录的百日祭奠、逢迎神位和安放宝宫相吻合。

所以说,顺治帝是于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七日的子刻,逝世于养心殿。病因可能是天花。他的遗体在四月十七日被火化,骨灰存于“宝宫”内。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珍藏的《清圣祖实录》卷九记载,该“宝宫”在康熙二年四月二十四日1663年5月30日)黎明,被起程移奉孝陵,在六月初六日的戌时十九点至二十一点,同孝康皇后和端敬皇后的宝宫一起,被安放在地宫的石床上,并掩上了石门。

由此,关于顺治帝在二十四岁这年离宫出家、朝廷以其病逝为托词的猜度,不过是一个充满想像力的传奇

顺治帝写的出家揭内容?

《出家偈》天下丛林饭似山,钵盂到处任君餐。黄金白玉非足贵,唯有袈裟披最难。朕为山河大地主,忧国忧民事转烦。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及僧家...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