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的历史世界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5浏览:3收藏

朱熹的历史世界,第1张

朱熹,南宋理学家。安徽婺源人,后徒居福建建阳,他曾到永春讲学,在民问流传着许多美好的传说。

神笔镇流

朱熹来到永春,走访一些书友,“昼则联车出游,夜则对榻论诗”,颇可相得。一日来到蓬壶高丽的林氏祖宇,得山川锺毓之秀,堪称幽胜,只见千峰凝翠,万木吐绿,山深菁密,树木葱茏,一时雅兴,即索纸笔,题字以赠。山问竹纸算是现成,就是没有大笔。俗话说“刀钝出利手”,朱熹即以茅草临时扎成,当场书写“居敬”二字赠之。乡老争相传诵圣人留下金字,即以楠木作匾,镌之以作永远纪念。当金匾悬挂祖宇厅堂之后,即将这根茅笔置于匾后,以示子孙,久之辄发毫光,初耐颇感奇特,久之不以为意。到了清代康熙年问,骆起明任永春知县之时,下乡劝农来到蓬壶,即有传闻朱熹茅笔题字之事,就乘舆前往高丽谒见林氏祖字,只见“居敬”微尘不染,索笔觇之,如获拱璧,时过四百余载,仍保护完好。经乡人同意即收在身边尝玩,用香囊盛之,锦缎裹之,并作为传世之宝珍藏之。康熙十年任满晋省过乌龙江,一时风浪大作,翻江倒海,轻舟上颠下簸,真有覆舟之险。同舟之人认为是妖邪作崇,争求宝物以压邪,骆起明行装内仅有书籍数筐,别无珍宝。最后乃以朱熹茅笔掷之江中,说来也怪,一时风平浪静,众人誉之为神笔。

齐齐松

到过岱山岩的人,都为这里的胜景吸引住了,留连忘返。岱山岩,俗名大山岩,在一都仙友岱山山阿处,岱山于崇山峻岭中拔地而起,矗立天半,奇石峥蝾,巍峨壮观,苍松滴翠,杂树丛生,山青水碧,景色迷人。胜景殊多,犹以岩前的齐齐松最为著名。相传朱熹走访陈光之时,来到岱山岩,颇受一都士子陈文义的热情款待。陈文义出身在书香门第,经史子集也略知一二,就是无意功名。朱熹和陈光都非常器重这个山乡秀才,每日品茗论诗,文义乐于解囊,特别是朱熹假岱山岩修纂“四书章句”等著作时,文义给了很大的帮忙,因此成为莫交。一日朱熹正在批注《论语》,文义告辞下山,朱熹送他到山门前,一直目送他上了大路,却被一片高大挺拔的松树林遮住了视线,朱熹怒不可遏,就手中大笔一挥,“你这些松树长到这样高就很不错了。”说来奇怪,松树林第二天出现了奇迹,高大挺拔的松树不见了,而是长得一样高,一样整齐。后人称这个奇景为“齐齐松”。朱熹在岱山岩日子长了,当然也发挥了书法的专长,他把岱山岩更名“铁峰岩”,并亲自题了匾额;他又为护界亭写了“月蓬第一峰”的题匾。

裂石箭竹

岱山岩的地理位置本来就得天独厚了,坐北朝南,伫立岩前,尽览云山。只见天湖九十九峰逶迤舒展,薄云轻纱,更增添无限春色。夜半松涛,有如万马奔腾,其韵律时如丝竹,时为狂飙。朱熹在这里久了,倒也习惯了。眼见胜景层层,无不引人入胜。岩下磐石上竟长起了百仞的巨松,谁也不敢相涪它竟是经历了无数个世纪而延续至今的。珠树阁的建立,是因为岩前珠树果实累累,好就好在扬花季节,它把芳香播送遐迩,这是岱山岩又一胜景。当然还有九十九个和尚的僧舍、维护岩宇安全的护界亭,别有一格的文昌阁。但是这些再好再奇也比不上“裂石箭竹”了。原来岩宇的大雄宝殿门前,左右有巨石两摊。右为石鼓,左为石钟,分别就位,各司其职。一日,朱熹从大殿中出来,猛听到石钟声响超过石鼓,认为是反常现象。鼓者,催人向前上进;钟者,鸣金也,招人退缩。因此大发雷霆,用大笔一挥,石钟裂成两半,声响也沙哑了。一棵嫩笋在裂石处破土而出,挺拔向上,逐渐长高,高出石钟外,享受着那无尽的阳光雨露。如今它们已长成坚硬挺直的箭竹,代代不衰

朱姓

是中华民族中极优秀的一个姓氏,对中国文明乃至世界文化的进步,均作出过卓越的贡献。她不但在中国历史舞台上塑造了五代后梁和大明帝国两个王朝,一统中华帝国数百年,在中国政治舞台上与姬、姒、子、刘、李、赵等姓分庭抗礼,而且还孕育出自孔子以来数千年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杰出的代表朱熹,成为中国文化舞台上地位仅次于孔孟的文化贵族。至于历代涌现出的朱姓文臣武将,更是数不胜数。据有关资料统计,朱氏广泛分布于全国30多个省市(以华东、华中、华南最为集中),遍布全世界15个国家和地区,已成为人口数千万,在全国各姓人口数排名第十四位的大姓。

一、朱姓探源

“朱”,其原始意义是指一种树心为红色的材木,“赤心不可象,故以一识之。”清朝的学者段玉裁认为,朱姓的形成与远古洪荒时代一个崇拜赤心木的氏族和另一个崇拜蜘蛛图腾的氏族有关。朱姓的来源至少有五:一为舜的儿子丹朱之后以朱为氏;一是舜臣朱虎(或作朱彪)的后裔;一为宋微子启之后改宋为朱氏;一为邾子国之后去邑为朱;一是南北朝胡人渴浊浑氏改为汉姓朱。但在五个来源的朱氏中,又以邾子国之后曹姓朱氏生命力为最强。

见于典籍记载的第一个朱姓,当推上古传说中伏曦神农之间的古天子朱襄氏,《黄帝本行记》说:“朱氏,黄帝之后。”宋真德秀撰《紫阳朱氏建安谱·得姓本源》亦云:“朱氏始于轩辕。”可见,朱姓的血缘初祖应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黄帝。黄帝生昌意,昌意生韩流,韩流生颛顼。“朱,颛顼之后。”(《元和姓纂》)故曰朱姓源出颛顼高阳氏。颛顼帝的玄孙,陆终的第五个儿子名安,被大禹赐姓曹。西周武王时封安的后裔曹侠于邾国(今山东费、邹、滕县等地),建都于邾(今山东曲阜东南陬村),他的遗族以国名为姓,朱邾氏。战国时,邾国为楚国所灭,邾国贵族四处逃散,就去耳旁,改姓朱。朱侠(曹侠)为今日朱姓的太始祖。

朱姓发源地有两个,即今河南、安徽地及江苏省境,其中江苏省境的这一支朱姓,后来成了我国南方朱氏,安族的主要来源,故朱姓以吴郡为最望。朱姓历史上实际一直是我国南方大姓之一,故朱氏家族历代名人也多出于此地区。

朱氏家族繁衍迁徒有两个重要时期,即魏晋南北朝及光明。魏晋以前,来姓已繁衍到北方河南、山东、安徽等主要地区。此后因“永嘉之乱”,中原土族大举南迁,朱姓也不例外。北方朱姓的南迁使得南方的朱姓更加庞大。人数也急剧增加,以致到南北朝时,朱与张、顾、陆成为我国江南四大姓氏。至南宋朱熹,他原籍为安徽婺源人,后迁居福建,其族号称“紫阳本派”,散居闽、粤等地。自朱元璋创建明朝,朱氏贵为国姓,族大势盛,于是改濠州为凤阳(朱元璋出生地),其后族人立“凤阳”为堂号。总之,唐宋之前,朱氏安族已广播于我国的江苏、浙江、安微、山东、河南、河北、江西、福建等地,明代以后遍及全国各地。

朱姓堂号:汉朝,沛郡(今江苏萧县)。

朱姓望族:在汉唐之际,朱姓有沛郡等九大望族。

朱姓,在中国历史中英雄辈出,建立过六个封建王朝,即五代时期的后梁和明朝出了19位皇帝,统治中国294年。有汉代名臣朱买臣,隋朝大击道台先行者朱宽,五代后梁太祖朱温,宋朝哲学家、教育家朱熹,明太祖朱元璋,清代著名文学家朱彝尊,现代著名散文家朱自清,以及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党、国家和军队的卓越***、开国元勋朱德等等,他们都为中国革命和古老灿烂文化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二、朱氏入闽

公元10世纪初,朱熹的一位先人从歙县黄墩南徙居婺源(原属安徽,现属江西省),遂开婺源茶院朱氏之族。公元12世纪20年代,徽州婺源茶院朱氏的第八世孙朱松因官徙居福建,遂开建阳考亭朱氏一族。

入闽始祖朱松,字乔年,号韦斋,行百二,为婺源茶院朱氏第七世孙朱森长子,生于北宋绍圣四年(1079)闰二月二十三日戊申。史称茶院朱氏传到朱松手中,家道已衰败,生时“先世之业已呜咽流涕,奉养日短为终身之忧”。但朱松自幼聪慧过人,负有俊才,又勤奋好学,心怀大志,于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中进士,授迪功郎,任建州政和县尉,并于1123年举家迁入福建建州政和县(建瓯县)落籍,遂开建阳朱氏一族。朱松正处在金人乱华,两宋交替,国家危急之时,他力主抗金保国,反遭投降派攻击贬谪为小吏,建炎四年四月福建兵乱,携家住在建州尤溪郑安道家。是年九月十五日,朱松之妻程氏生一麟儿,即为万世宗师的朱熹,这也标志着朱姓的发展进入了又一次高潮。朱松卒于绍兴十三年(1143)三月二十四日,享年47岁。

朱熹,乳名沈郎,小字秀廷,小名五二郎,字元晦(又字仲晦),号则颇多。熹年幼时颖悟庄重过人,儿时勤勉刻苦,以兴起斯文为已任。政治上失意落魄的朱松对儿子寄予厚望,自小对其进行儒家经典教育,加之常与理学家往来拜谒,谈经说理,使少年朱熹耳濡目染。朱熹18岁中举,次年又中进士,从此步入仕途,此后50年间又潜心研习理学,建立了中国宋代最完整的理学体系,成为我国封建社会影响很大的唯心主义哲学家,被推崇为中国文化史上自孔孟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尊为“朱子”,卒于宋庆元六年(1200)三月初九日午时,享年71岁,后被赐谥为“文”,后人称为朱文公。

弘扬朱熹文化征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写过征文吧,征文要求文面整洁干净,书写端正美观,字体清晰规范,标点准确无误。你所见过的征文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弘扬朱熹文化征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弘扬朱熹文化征文1

 “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此话出自着名历史学者蔡尚思先生之口。

 朱熹博览群书,融会诸家,体察社情民意,著述讲学,建立了完整的理学体系,被世人尊称为朱子。出生于尤溪的朱熹,一生大部分时间在武夷山一带度过,并在风景秀丽的九曲溪畔辟有一所书院——武夷精舍,在此一边写作,一边讲学,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今天,我们从朱子思想中可以汲取什么营养?朱子学对现代社会和现代生活有什么价值和意义?本月初,武夷书院讲坛在武夷山开讲,“朱子学第一人”、清华大学国学院院长陈来,朱熹后裔、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朱杰人,从不同角度解码朱子思想。让我们跟随学者的脚步,穿越时空,亲近大师。

  文化继往开来、传承创新的典范

 儒家思想的特色之一,就是具有强烈的文化传承自觉,在不断传承五经的过程中,发展新的诠释,适应时代和文化的挑战。“宋代道学是儒家发展的新形态,以朱子为中心的宋儒理学特别强调传承道统的意识,对‘学绝道丧’特别忧患,‘学绝道丧’就是文化传承的中断,这对今天重续文化传承和价值传承有重要启示。”“文化传承最核心的是价值观。中华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一套相当完整的价值体系。这一套体系是中华民族刚健不息、厚德载物精神的价值基础和根源。”陈来认为,朱子广泛继承了儒家的学术文化,对古代文化作了全面的整理,对四书的集结和诠释几乎花费了毕生精力,是文化继往开来、传承创新的典范,这是近1000年来无人可与之相比的。

 在陈来看来,朱子思想中最重要的“格物致知”理论,是对儒家“学习”思想的一种哲学论证和展开。朱熹用“即物穷理”来解释格物,提出格物就是要穷理,也就是去了解事物的道理;穷理必须在事物上穷,不能脱离事物。“即物穷理”的主要途径就是多读书、观察事物、思考其道理。

 朱熹仕宦九载,立朝御前46天,上书请辞64次,把毕生的精力都花在了研究、著述、授教之上,“绝意仕途,以继二程绝学为己任,奋发读书著述”。朱熹参与创建、修复、讲学、题记的书院有64所,其中自建4所。武夷书院原名武夷精舍,由朱熹亲自擘画、营建,宋淳熙十年(1183年)建成。据记载,自武夷书院建成后,武夷山理学学术活动空前活跃。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中的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都和朱熹的讲学与教育实践有关。

 陈来认为,朱子是中国传统文人士大夫的杰出代表。朱子学的对象主要是士人,朱子学的宗旨是为士人提供一套道德学问思想体系,因此朱子强调“学习”“读书”的性格,与其宗旨相一致。以古代朱子学的标准来看,现代人的受教育程度都超过小学而属于“大学”,所以重视《大学》的朱子学适用于当今社会的几乎所有人。

 在朱子思想中,其教育理念同样具有现代意义。“从《论语训蒙口义》到《四书章句集注》,多数朱子的经典解释著作都着眼于学生的经典学习,这使得朱子的著作在今天通识教育的经典学习中仍有参考意义。”陈来说。

  为儒学补上宇宙论和心性论的缺口

 康熙曾给武夷精舍赐一块匾额,上书“学达性天”。从事朱子文化研究已有26载的朱杰人认为,这四个字把朱子一生最重要的贡献写出来了,意思是朱子的学问达到了人性和宇宙的本源,为一度被边缘化的儒学补上了宇宙论和心性论的缺口。

 陈来指出,朱熹论道德的思想有许多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如朱熹关于理性与欲望、道理原则与个人私欲关系的看法。朱熹阐发了古代“道心唯做,人心唯危”的思想,认为“人心”与生俱来。但如果“无所主宰,留而忘返”,社会就会“危”。要使人心不致危害社会,就应该用“道心”主宰“人心”。朱熹认为道心的特点是公,即反映了社会公共的道德法则。

 “朱熹在那个时代,还没有从加强法制以约束人的行为来考虑,所以朱熹的方法是完全诉诸道德,这是理学的局限性,但突出道德意识的重要性还是难能可贵的。”陈来说。

 朱熹和理学还提出“天理”和“人欲”的问题。朱熹认为,欲望应当受道德原则的制约。“所谓‘存天理、灭人欲’,就是坚持道德不能建立在欲望的基础上,必须建立在理性主宰、责任意识、美德培养之上,主张用反映社会共同要求的道德原则来克服违背公共道德的私欲,把外在的道德规范化为人体的内在自觉。”陈来指出,这在当今社会仍有重要的意义。

 “当然,在理性和欲望的关系方面,朱熹对有些问题的处理并不完满,他比较忽视欲望和生命力的满足,未能重视理性和欲望也有统一的一面。”陈来说,整体而言,朱熹的思想对封建时代的精神文明和民族精神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朱子家训》具有普世价值

 在朱子学说中,《朱子家训》同样影响甚广。说起《朱子家训》,不少人会想起“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等名训。事实上,这并不是《朱子家训》,而是明末清初著名哲学家朱伯庐的《治家格言》。

 朱杰人指出,两者互为羽翼,朱伯庐的《治家格言》是对《朱子家训》的阐发与延伸,把哲理形象化了。如果把《朱子家训》比作纲,那么《治家格言》就是目。

 《朱文公家训》又称《朱子家训》,原来收在朱氏家谱中,是朱子训诫家族子弟的私家文件,只是家族内部用的,并不对外。 “世界朱子联合会成立以后,我们认为《朱子家训》是一个宝贝,应该让更多人了解它,所以就把《朱子家训》公之于世,并利用各种场合进行宣传,现在已被越来越多人所熟知。”朱杰人说。

 朱杰人认为,《朱子家训》仅有317个字,却道出了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底线。这是朱子运用语言表达思想的高妙之处,也是《朱子家训》可以在汗牛充栋的“家训”著述中卓尔不群的原因所在。

 在朱杰人看来,《朱子家训》虽产生于800多年前,但仍具有时代意义和普遍意义的人伦观、修养观、道德观、社会观、价值观,这是中华民族贡献给全人类的普世价值。比如,《朱子家训》对于马来西亚华人乃至整个马来西亚民族都具有现实意义。20xx年,马来西亚吉隆坡建造一个园林叫孝恩园,园内建有刻着中英文《朱子家训》的大理石石碑,当年还举行了隆重的揭幕典礼。

 朱子的《四书章句集注》是优秀的“大学”教材,但当时儿童并没有令人满意的教材。因此,朱子在晚年花费大量的精力,将孔子、孟子的家训收集起来并进行改造,重新写成《小学》,用通俗的语言把传统家训中最根本的思想提升到哲学的高度,并以精炼的语言表达。这就使家训摆脱了复杂而言不及义的弊端,使“训”的意思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朱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如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陈来指出,要把朱子学的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践行、培育结合起来,使中华文化、朱子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价值和个人美德的源泉与基础。

弘扬朱熹文化征文2

 朱熹公祭活动始于明弘治四年(1491年),尤溪是古代全国唯一朱熹诞辰日官方祭祀朱熹的地方。20xx年,尤溪县在南溪书院恢复朱熹诞辰祭祀活动,在海内外引起巨大反响。20xx年,“朱子祭祀大典”被列入省级非遗名录。

 “你看,这"南溪书院"匾额为宋理宗皇帝御书,"文山毓哲"匾额是清康熙皇帝御赐,这里就是祭祀朱熹的地方(书院),几百前就是闽文化象征之一……”纪优梓介绍起尤溪县近年来在推进朱子文化品牌建设方面所做的工作,如数家珍。

 没有文化的城市没有灵魂,没有传承的地方缺少乡愁。

 作为尤溪最大的特色,朱子文化的研究、保护和传承工作一直为尤溪高度重视,并以“全城朱子文化”来定义城市的规划发展。

 比如在挖掘、保护、整理、研究和运用朱子文化工作方面,通过艰苦努力,尤溪县理清了该县作为“朱熹诞生地”及其朱熹生平的脉络,出版了有关朱熹的著作12本,共200多万字;整理、规范了朱熹公祭活动相关事宜;与上海辞书出版社合作,由我国著名哲学家、朱熹研究权威张立文领衔,集全国近百位专家学者精心编撰了《朱熹大辞典》一书,于20xx年编辑出版,反映了目前国内外朱熹研究的最高水平。

 “以家风家教、家训祖训为内容的朱子家训文化以及孝文化在尤溪得到很好的发展弘扬,像这里的南溪书院、开山书院,甚至尤溪火车站广场都成为弘扬朱子文化的重要载体。”纪优梓说,尤溪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开始朱子家训的研究,把朱子家训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相结合。如,尤溪实验小学组建百人朱子合唱团和百人朱熹诗词、朱子家训朗诵队。县里还组织有关朱子诗词演唱的节目,被搬上了中央七套的乡约栏目、林博会等。

 挖掘、整理是基础,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是传承,由此,尤溪县根据“全城朱子文化”的定义,设定了打造“中华理学文化名城”的总体目标。

弘扬朱熹文化征文3

 朱熹一生勤于讲学、诲人不倦。他创建和修复了许多书院,建立的第一所书院是寒泉精舍,修复的第一所著名书院是白鹿洞书院。白鹿洞书院初建于南唐,到南宋已是断垣残壁,朱熹出任江西南康军的郡守,上庐山访求白鹿洞书院的遗址,组织重建书院。他制订《白鹿洞书院揭示》,提倡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强调修身、处事、践行的原则,对中国书院教育发展的产生很大影响。朱熹晚年出知潭州时,主持修复了岳麓书院。他以《白鹿洞书院揭示》为学规,以《四书集注》为教材,到学院授徒讲学。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中的两个,它们都因朱熹而名扬天下。

 朱熹教育思想博大精深。他深刻总结历代教育经验,认为教育应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8——15岁为小学教育,目标是学习初步的文化知识技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圣贤坯璞”。15岁以后为大学教育,任务是培养国家所需要的人才。与重在“教事”的小学教育不同,大学教育内容的重点是“教理”,即重在探究“事物之所以然”。对于大学教育方法,朱熹强调自学为主,辅以老师教导,主张开展切磋交流,在自学、教导、切磋交流中提高。

 朱熹继承周敦颐、张载、二程,融汇释道,构建了“致广大、尽精微”的哲学体系。这一体系的最高核心范畴是“理”。理,是先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形而上者。理先于气,理比气更本源。气是理的表象,有发展变化的能动性。理是事物的规律。社会伦理也是理的表现。

 朱熹深化孔子“仁”的认识。他提出,“仁乃天地生物之心”,仁是自然万物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动力和源泉。自然的本质是“仁”,是宇宙意志的根源,是生命的基础和不竭动力。朱熹认为“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万物的生生不息是自然界本身所具有的本性和特性。自然万物都蕴含着生生不息的潜力,根本的原因是天理本身含有“仁”的基因和要素。这种基因和要素决定了自然万物呈现出发展变化的不同状态。人从自然中走来,人的生命也蕴含着仁义礼智信的基因和要素。由“天地生物之心”所规定的万物之间的发展变化,构成了生生不息的自然生命史和人类社会发展史。

 朱子一生致力于对经典的重新诠释。朱子对孔子儒家经典《五经》和重要文化典籍作深入研究,编撰《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形成《四书章句集注》(简称《四书集注》或《四书》),使之成为在中国文化史上产生广泛而深刻影响的新的文化经典。

 从历史看,孔子总结了夏商周到春秋的文化,创立了儒家学派,成为中华文化的主体部分。面对佛教道教对儒家文化的冲击,朱熹融汇重建儒学的基础和体系。这是极为庞大而复杂的文化工程。原先的《五经》不包括《论语》和《孟子》。《论语》在汉代不过是小学的教材。而《孟子》在北宋之前也是不受重视,甚至连经书都不算。朱熹认真研究《五经》,认为《周易》主要是卜辞,是占卜之书。《礼记》是礼仪制度的汇编;《尚书》与《春秋》属于记载历史的书;而《诗经》则是诗歌总汇。《五经》内容丰富而且庞杂,表达的意义不够集中、明确,无法形成足以与佛教道教抗衡的思想理论体系。

 朱熹重新选定文本。他将《论语》、《孟子》和《礼记》中的两篇文章《大学》、《中庸》合并为《四书》。他以极大的理论勇气,深入细致研究《四书》。他将《大学》区分为经和传,在注释时广泛吸收了汉唐和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他在文本研究时发现《大学》仅有载“格物致知”字样,但没有解释。他认为流传原本丢了“释格物致知义”,补进“即物穷理”等134字,使《大学》逻辑通顺,文气贯通,意义完整,也使“格物致知”成为新儒家重要思想和实践指南。他还明确把《大学》作为《四书》首篇。他认为《大学》确定的“三纲领、八条目”,明确提出儒学的宗旨和纲领。“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条目”是指修身与学习的过程,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四书》的产生,使中华文化有了新经典。有力的突出孔子和孔子思想,维护和巩固了孔子思想的主导地位。

;

无为朱氏濡须纯疃派第八次修谱

第二次扩大会议顺利召开

无为朱氏濡须纯疃派第八次续修宗谱重建祠堂第二次扩大会议昨日在无为县石涧镇纯疃村顺利召开。

到会人员有无为朱氏濡须纯疃派第八次续修宗谱重建祠堂顾问委员会成员、全体理事会成员以及特邀宗亲代表。另有石涧黄龙、含山运漕等外地纯疃派朱氏宗亲赶来参加。会议由朱庆霞副理事长(纯疃村主任)主持。

大会第一项议程,由副理事长朱宗钧和理事朱庆贵分别代表理事会向大家汇报了续修宗谱工作的进展以及经费筹集等情况。

大会第二项议程,与会人员为续修宗谱、重建宗祠工作献计献策。会上顾问委员会肯定了理事会的前期工作,并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大会第三项议程,理事长朱士双代表理事会向到会的顾问委员会、宗亲们表示感谢,并向他们表态:立即采纳顾问委员会以及大家的合理化建议并付诸行动,一如既往地坚持节约办事的原则,把续修宗谱、重建祠堂这件族中大事办好。

会前会后,大家查阅宗谱、倾诉同宗之情时情绪激动;交流续修宗谱、重建祠堂话题时气氛热烈。

另,86岁的顾问委员会成员朱宗寿、80岁的族人朱荣祖的遗孀陈莲珠分别当场捐助2千和一万元现金。

濡须纯疃派第八次修谱宣传办公室

2013年4月3日

严蕊是南宋中期女词人,虽出身低微,却自小学习礼乐诗书,曾一度沦为台州营妓(官妓的一种),严蕊便是其艺名。严蕊因才学出众而四方闻名,常有人不远千里慕名相访,台州知府唐仲有便是其一。后来,担任浙东常平使的朱熹巡行台州,恰好当时有百姓告发唐仲有,于是朱熹连上六道奏折告发唐仲有,严蕊也被牵连其中,虽被严刑拷打却始终未曾招供,最终被放。

朱熹因与唐仲有有怨,致使严蕊被严刑拷打

严蕊虽一度沦为营妓,但却极富才名,其极善操琴、弈棋、歌舞、丝竹、书画,学识通晓古今,诗词语意清新,因而四方闻名。

宋朝风气较为开放,官员与官妓来往乃是常事,甚至被视为风流佳话,即使是寇准和文天祥也不能避免。不过歌舞娱乐可以,但却不能以官妓侍奉枕席,这乃是宋朝的官场守则。

因严蕊名声在外,时任台州知府的唐仲有便与其也常有来往。南宋淳熙九年(1182年),浙东常平使朱熹巡行台州。而当时恰好有台州士民告状,称知州唐仲有催税严苛,不公不法。再加上唐仲有所在的永康学派与朱熹为代表的性命之学相对立,主张义利双行,王霸并用,故而朱熹便开始上书谈何唐仲有。

为了扳倒唐仲有,朱熹连上六疏,其中第三、第四道便论及了唐仲有与严蕊的风化之罪,其中《按知台州唐仲友第四状》里便有“据通判审,于黄岩县郑奭家追到严蕊,据供:每遇仲友筵会,严蕊进入宅堂,因此密熟,出入无间,上下合干人并无阻节……”的语句。

在朱熹的主持下,黄岩通判将严蕊抓捕归案,关押在台州和绍兴,对其施以鞭笞,逼其招供,“两月之间,一再杖,几死”,严蕊却宁死不从,并道“身为贱妓,纵合与太守有滥,科亦不至死;然是非真伪,岂可妄言以污士大夫,虽死不可诬也。”

此时最终越闹越大,最终闹到了宋孝宗的案头,面对皇帝的垂询,丞相王淮淡然以对“此秀才争闲气耳”,于是宋孝宗将朱熹调任,转由岳飞后人岳森任提点刑狱,释放严蕊,问其归宿。严蕊作《卜算子·不是爱风尘》:“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岳霖判令从良,后被赵宋宗室纳为妾。

然而,此事的真假却遭到后人的诸多质疑,主要有两点:一是岳霖不曾担任过浙东刑狱公事;二是这首《卜算子·不是爱风尘》出处目前不能确定,有说是唐仲友亲戚高宣教作的,且曾出现在朱熹的《按知台州唐仲友第四状》之中。

此事虽然真真假假,但总体框架却属真

历史上的确有严蕊其人,其生平基本为真,且确实有才。关于严蕊的才学,洪迈的《夷坚志·庚》中便有“台州官妓严蕊,尤有才思而通书,究达今古”的记载,南宋周密的《齐东野语》中也有“天台营妓严蕊,字幼芳,善琴弈歌舞,丝竹书画,色艺冠一时。间作诗词,有新语,颇通古今,善逢迎。四方闻其名,有不远千里而登门者”的记载。

唐仲有也的确和严蕊有来往,朱熹上疏弹劾唐仲有之事也的确属实,毕竟关于朱熹弹劾唐仲有的六道奏折是有记载的,其中罗列了唐违法收税、贪污官钱、贪赃枉法、培植爪牙、纵容亲属、败坏政事、伪造会子等二十四条罪状,从残民、贪污、结党、*恶四个方面全力讨伐,而严蕊也的确因此而被下狱。

至于朱熹和唐仲有的忙吨,则主要是唐仲有所在的永康学派与朱熹为代表的性命之学的对立,也正因双方之间的这种过节,唐仲有的事迹和学说被后世理学家所封杀,《宋史》中也并没有为唐仲有列传,明代宋濂作了篇《唐仲友补传》,也被理学学派所毁灭。

不过,唐仲友对于朱熹的指控并不认罪,他上书自辩,认为朱熹是“嫉恶太严,所谓偏隘也”。

综上所述,朱熹曾对严蕊严刑逼供的故事应该是真的,但是关于这个故事的细节,却大多是虚构的,例如那首《卜算子·不是爱风尘》不论是不是严蕊所做,显然不大可能出现在审讯供词当中。

不过,朱熹所针对的,不是严蕊而是唐仲有罢了。

朱熹的历史世界

朱熹,南宋理学家。安徽婺源人,后徒居福建建阳,他曾到永春讲学,在民问流传着许多美好的传说。 神笔镇流 朱熹来到永春,走访一些书友,...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