渑池台球桌
你好,渑池应该不会有卖台球桌的地方,一般省会城市卖台球桌的比较多,所以你要开台球厅的话,可以到郑州看看,郑州有个卖绅士台球桌的地方,名气好,知名度高!河南很多台球厅用的就是他们的,全称是“郑州绅士台球桌”,你上网搜一下就能找得到。
渑池(miǎn chí)是仰韶文化发祥地,秦时置县,[1]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地处豫西丘陵山区,总面积1368平方公里,辖5镇7乡235个行政村,总人口3657万,其中农业人口2591万。东西宽435千米,南北长528千米,地理坐标在东经111°33′至112°01′,北纬34°36′至35°05′之间。陇海铁路、郑西高铁、连霍高速、310国道、314旅游专线、247省道均通过渑池,交通便利。是河南省经济管理扩权县、对外开放重点县和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位于"郑洛工业走廊"的西端,已成为全省重要的能源、冶金、建材、耐材基地。
2011年渑池县生产总值完成182亿元,同比增长131%,综合经济实力现居全省第11位,在全国中部崛起百强县中,名列第23位。
全县辖城关、英豪、张村、洪阳、天池、仰韶、仁村、果园、陈村、坡头、段村、南村12个乡镇,共有227个行政村和8个城镇居民委员会。县内有汉族、回族、维吾尔族、满族、苗族、藏族、布依族、壮族、土族、侗族、佤族、高山族、达斡尔族、蒙古族、土家族、彝族、朝鲜族等17个民族。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会盟大道中段,车牌代码:豫M。
3历史沿革
主条目:渑池历史
渑池之名来源于古水池名,本名黾池,以池内注水生黾(一种水虫)而得名。黾池,上古属豫州,西周时为雒都(今洛阳)边邑,春秋时属虢、属郑。战国时韩灭郑,渑池属韩。周赧王三十六年(公元前279年),秦赵会盟于西河外黾池,今县城西有古秦赵会盟台遗址。 秦时置黾池县,属三川郡。此外,秦王还在此地会见过赵王,由此发生了赵王与蔺相如在渑池机智地与秦王会见的故事。西汉黾池亦名彭池,属弘农郡。三国魏始改县名为渑池,属恒农郡。晋代属弘农郡。北魏置渑池郡,辖俱利、北渑池和西新安3县。置恒农郡,辖崤县,领有今县西部一部分。后置宜阳郡,以西新安县归属之,也领有今县东部。东魏置金门郡(后
渑池县风光1
渑池县风光1[1]
改宜阳郡),辖南渑池县,领有今县南一部分。西魏恒农郡下,复置渑池县。北周时,渑池县先后属同轨郡、河南郡,改南渑池县为昌洛县(后改洛水县),沿革为今宜阳县。隋初渑池县属熊州,大业二年(600年)改属河南郡。义宁元年(617年),又改属宜阳郡。唐初在渑池境内置谷州,辖渑池等3县。贞观三年(629年)更县名为“天池”,移治双桥镇(即今县治)。显庆二年(657年)废谷州,天池改属洛州(后为河南府)。五代时复渑池之名,属京西河南府。宋属京西北路河南府。金初属河南府(后改中京金昌府),兴定元年(1217年),渑池改置韶州,辖永宁、宜阳、沔池、利津4县,其中后2县均在今县境内。元代废韶州,复为渑池县,属河南府,后改属陕州。明、清属河南府。明代县名亦称“沔池”。民国时期渑池先后隶属河洛道、豫西第三行署、河南省第11行政公署。1944年春,日军侵占豫西后,八路军太岳军区部队南渡黄河,在渑池建立抗日根据地。1945年2月,成立渑池县抗日民主政府,属晋冀鲁豫边区豫西二专区。1947年8月,成立渑池县人民民主政府,属太岳区第五专区。1948年3月,渑池获得彻底解放,改属豫西一专区,又改属七专区、三专区。1949年3月,属河南省陕州行政公署。1952年归洛阳行政专员公署。1986年4月归三门峡市管辖。
渑池县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据县境内仰韶文化实物遗存证明,远在5000多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已有古人类活动足迹,举世闻名的仰韶文化就是由瑞典学者安特生首次发现于渑池仰韶村。秦时置县,至今已2000多年,留下了不少名胜古迹。1925年,渑池县始有中共党组织的活动,渑池曾建过八路军兵站、办过豫西公学,发生过上官子平叛乱(“豫西事变”主体)和马跑泉事变,县城先后经历3次解放,许多革命烈士长眠于此,境内留下很多革命遗址和纪念地。至2000年底,全县有文物保护单位110余处。其中,属国家级的1处:仰韶村文化遗址;省级6处:寺沟遗址、鹿寺遗址、不召寨遗址、冯异城遗址、陈村桥序碑、八路军兵站;市级5处:秦赵会盟台、刘氏族系碑、黄河水位碑、郑窑遗址、丈八石佛寺;其余为县级。渑池县有开发价值的旅游景点还有:仰韶大峡谷、韶山、云门寺、大寨沟、瓦庙沟、中关汉柏、白浪索道桥;提水工程、周桓王陵、岱嵋周柏、利津风情园等等。革命遗址除八路军渑池兵站外,还有刘少奇旧居、中共豫西特委扩大干部会议旧址、抗日阵亡将士公墓、抗日烈士纪念碑、豫西公学遗址、“小孤山战斗”纪念地、“马跑泉事变”纪念地等,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基地。黄河小浪底水库蓄水后,渑池县南村出现了“高峡出平湖”的壮丽奇景,为开辟南村黄河游创造了良好条件,成为河南省大黄河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渑池县委、县政府还十分重视旅游资源的开发,2000年底已完成南村码头建设和仰韶文化遗址花园式改造工程。
古老的渑池,吸引了古今中外的众多文人墨客,古代的王通、杜甫、骆宾王、王安石、司马光、韦应物、欧阳修、苏轼、苏辙等,近代名人章士钊、吴伯箫、姚雪垠等,都曾在渑池留下脍炙人口的诗文佳篇。老一辈革命家刘少奇、邓小平、彭德怀、胡耀邦等,都曾亲临这片热土。1938年,刘少奇在渑池八路军兵站居住近两个月,在渑池主持召开中共豫西特委扩大干部会议,并在此起草和第一次宣讲《论***员的修养》。渑池籍历史上也不乏出类拔萃者:宋代有抗金民族英雄张玘;明朝大理学家曹端、张信民等;当代有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副部长张汝光将军等。[2]
次条目:渑池会盟
据《史记》记载,公元前279年,秦昭襄王欲与赵惠文王在渑池会盟言和,赵王害怕,不愿前往。廉颇和蔺相如劝赵王前往,以显示赵国的坚强和赵王的果敢。赵王与蔺相如同往,廉颇相送,与赵王分别时说:“大王这次行期不过三十天,若三十天不还,请立太子为王,以断绝秦国要挟赵国的希望。”廉颇的大将风度与周密安排,壮了赵王的行色,同时由于相如渑池会上不卑不亢的与秦王周旋,毫不示弱地回击了秦王施展的种种手段,不仅为赵国挽回了声誉,而且对秦王和群臣产生震慑。最终使得赵王平安归来。秦昭襄王曾与赵惠文王在渑池会盟,并筑会盟高台。[3-4]
4地理环境
渑池县基本属丘陵山地,北部是以东崤山为主的山区,南部是以西崤山(又称南大岭)为主体的丘陵地区,中部是涧河盆地。境内最高处为韶山,海拔1 4632米;最低处为黄河谷地,海拔只有198米。主要山脉有韶山、岱嵋山、熊耳山。境内主要河流有涧河、洪阳河、涧口河等,统属黄河流域。黄河自境内西北的槐扒村入境,至东北的关家村东15千米处出境入新安,境内流程585千米。
渑池县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26℃ ,年均降水量6624毫米 ,降水集中在夏秋季,冬季最少。年平均日照时数2 3622小时,有效积温为4 0464℃,无霜期216天。2000年,渑池最高气温393℃,最低-116℃,总降水量5025毫米,降水天数为97天。渑池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适于多种农作物和果类的生长。主要自然灾害有干旱(发生频率837%)、冰雹(发生频率为326%)、干热风(年平均18次)、大风(年平均216天)。
5资源
渑池县毁绿造田
渑池县毁绿造田[5]
渑池县地上、地下资源丰富。县内耕地既宜于粮、草、牧、林,又是烤烟生产最适宜类型区,隶属豫西崤山优质烤烟区。1993年渑池县被评为“河南省优质烟叶生产二级达标县”。粮食以小麦、玉米、谷子、豆类为主。经济作物以烟叶、瓜菜、花生、油菜为主。果类以仰韶黄杏、大牛心柿、苹果为主,此外还有红果、桃、李子、核桃等。有野生植物156科1 218种。其中,药用植物有702种、牧草428种。动物除家畜家禽外,尚有野生动物120种。已探明矿藏有:原煤、铝矾土、硫铁矿、水泥灰岩、石英砂岩、重晶石、磁石、硅石、大理石、铸型砂、耐火黏土等30余种,总储量达30多亿吨,品位高、易开采。其中,坡头乡贾家洼铝矿石品位居全国之首,石英砂岩、硅石、铸型砂储量和品位居全省第1。煤炭资源丰富,已探明储量达6亿吨,县内的地上(黄河及其支流)和地下水资源,为工业、农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仰韶黄杏、仰韶柿饼、烟叶、仰韶酒、中成药、坻坞小米等为渑池特产,名扬国内外。
6行政区划
渑池县辖5个镇、7个乡:城关镇、英豪镇、张村镇、洪阳镇、天池镇、仰韶乡、仁村乡、果园乡、陈村乡、坡头乡、段村乡、南村乡。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
城关镇
34平方千米, 67066 人,辖6个居委会、13个村:一里河居委会、东关居委会、南街居委会、北街居委会、西关居委会、黄花居委会、北街村、东关村、西关村、南街村、一里河村、孟岭村、塔泥村、苏湾村、峪沟村、李家洼村、十里铺村、西河南村、班村 。
英豪镇
89平方千米, 35689 人,辖2个居委会、32个村委会:英豪煤矿居委会、英豪镇居委会、英西村、英东村、东马村、谷水村、西曲村、槐树洼村、苇园洼村、姜王庄村、后营村、周家山村、王沟村、翟延村、水源村、寺庄村、寺庄坪村、西英豪村、东七里村、东城南村、王都村、西城南村、王家坪村、富村、吴窑头村、南马村、牛王岭村、上渠村、孟窑头村、西庵头村、英新村、仁灵村、槐英村、新岭村 。
张村镇
52平方千米 ,21634 人,辖1个居委会(张村居委会)、13个村委会,124个村民小组。2006年,辖2个居委会、13个村委会:张村居委会、曹窑居委会、张村、杜家村、河南庄村、庵北村、漏泉村、苏秦村、荆村、桑树坪村、三化沟村、曹窑村、高桥村、利津村、杨家新村 。
洪阳镇
67平方千米 ,21772 人,辖15个村委会:东洪阳村、上庄村、石盆村、德厚村、北沟村、柳庄村、雷沟村、上洪阳村、刘村、赵窑村、义昌村、崤店村、堡后村、胡坑村、吴庄村 。
天池镇
137平方千米, 40405 人,辖29个村委会:笃忠村、张大池村、竹峪村、杜村沟村、龙潭沟村、山韭沟村、陈沟村、张吕村、南昌村、藕池村、鹿寺村、南涧村、西园村、贾沟村、桐树沟村、石泉村、朝阳村、西天池村、东天池村、东坡头村、陶村、下马筵村、东杨村、芮沟村、宋沟村、马沟村、堡南村、杨大池村、水泉洼村 。
仰韶乡
96 平方千米,34611 人,辖25个村委会:西阳村、高村、崇村、张沟村、天桥村、崔门村、中涧村、甘涧村、后涧村、西天坛村、天坛村、东阳村、贺滹沱村、韶阳村、马岭村、庄子村、刘郭村、阳光村、礼庄寨村、裴窑村、乐村、乔岭村、苏门村、仰韶村、韶华村 。
仁村乡
131 平方千米,17408 人,辖13个村委会:仁村、东张村、蟠桃村、杨河村、红花窝村、雪白村、大水沟村、东段村、南坻坞村、北坻坞村、上西村、高堂村、台口村 。
果园乡
124 平方千米,35314 人,辖35个村委会:果园村、康洼村、北平泉村、南平泉村、南庄村、赵庄村、峪峒村、苏庄村、南段村、东安头村、杨村、耿村、八里寨村、东村、孟村、牛峪沟村、涧北村、涧新村、西村、展庄村、刘窑村、石堆村、孟家沟村、石沟村、下庄沟村、西坡村、毛沟村、李家村、窑屋村、刘头村、杜寺村、太平庄村、杜家门村、路村、东岭村 。
陈村乡
115 平方千米,31564 人,辖1个居委会(陈村居委会)、23个村委会,192个村民小组。2006年,辖23个村委会:后河村、贯沟村、陈村、石板沟村、范洼村、小口里村、五爱村、一心村、白浪村、槐扒村、黄花村、鱼池村、苜蓿村、滹沱村、万寿村、上南庄村、池底村、西段村、雍家院村、朱城村、下马头村、柳雍村、韶兴村。
坡头乡
212 平方千米,15496 人,辖16个村委会:坡头村、岭南村、西川村、汪坟村、观吊村、城头村、泰山村、韶峰村、不召寨村、茹窑村、韩家坑村、土岭村、杨树洼村、白羊山村、浪地村、窑地村 。
段村乡
204 平方千米,9295 人,辖11个村委会:段村、柏隆村、中朝村、宋村、上涧村、中关村、东庄沟村、四龙庙村、赵沟村 。
南村乡
107平方千米, 6478人, 辖10个村委会:北仁村、南村、青山村、柏树圪塔村、西山底村、关底村、后川村、南洼村、金灯河村、林场村 。[6]
7经济
初步核算,2012年全年渑池县生产总值达1937亿元,比上年增长137%。其中:
第一产业增加值171亿元,比上年增长50%,对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为143%,拉动生产总值增长19个百分点;
第二产业增加值1380亿元,增长154%,对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为435%,拉动生产总值增长60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增加值1321亿元,比上年增长153%,对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为356%,工业的较快增长拉动渑池县生产总值增长49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增加值386亿元,增长110%,对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为422%,拉动生产总值增长58个百分点。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84:731:185变化为:88:713:199。第一产业比重与2011年相比上升0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下降1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14个百分点。
渑池县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累计上涨26%,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24%。商品零售价格比上年上涨12%。
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321亿元,比上年增长 153%,占地区生产总值的682%。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159亿元,比上年增长176%。产品销售收入4733亿元,比上年增长152%,产销率达997%。渑池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669亿元,利润474亿元,分别增长190%和167%。
渑池县建筑业完成增加值59565万元,比上年增长168%;房屋施工面积405490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面积49199平方米。
固定资产投资
2012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29亿元,比上年增长232%。其中: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1808亿元,增长234%;农户投资21亿元,增长90%。全年共组织实施投资500万元以上的各类投资项目140个,其中投资超亿元项目55个,计划总投资3477亿元,年度完成投资1435亿元。
国内外贸易
2012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3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其中:城镇零售额达211亿元,增长213%,乡村零售额122亿元,增长71%;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297亿元,增长174%,住宿餐饮业零售额42亿元,增长200%。 2012年,渑池县实际直接利用外资1576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06%;对外贸易出口总额407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68%。
农业
渑池县千亩玫瑰园
渑池县千亩玫瑰园
渑池县农业发展历史源远流长。早在5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已有了原始的农业。
渑池地处中原腹地,又通东西官道,从先秦至民国,战祸连年,灾害频发。当地人民在治平年代,仅能果腹。一遇战争和自然灾害,人民就背井离乡,颠沛流离,十不存一。从当地众多家谱反映其始祖多为洪洞县移民。渑池地处豫西丘陵山区,土地多贫瘠,生产力发展缓慢,农业水平低下。
2012年全年粮食种植面积45037公顷,比上年增加264公顷;油料种植面积9379公顷,比上年增加258公顷;烟叶种植面积3669公顷,比上年增加9公顷。
全年粮食产量184万吨,比上年增产43%。
其中夏粮总产量90402吨,比上年增产31%;秋粮总产量93135吨,比上年增产55%。
全年油料产量22463吨,比上年增产164%;烟叶产量7094吨,增产70%;水果产量210万吨,增产89%;蔬菜产量182万吨,增产58%。
年末生猪存栏272万头,比上年增长63%,肉类总产量37万吨,比上年增长56%,禽蛋产量23万吨,比上年增长27%。
财贸金融
2012年全年地方财政总收入完成229亿元,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44亿元,比上年增长185%。全年公共财政预算支出206亿元,增长128%。
年末全部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851亿元,比年初增加117亿元,增长 159%。
其中:个人储蓄存款余额589亿元,比年初增加74亿元,增长144%。
各项贷款余额366亿元,比年初增加58亿元,增长188%。
全年保费收入11560万元,比上年增长99%,其中:财险公司保费收入2207万元,比上年增长90%,财产险赔款金额1291万元;人险公司保费收入9353万元,比上年增长1016%,人身险赔付金额2671万元。
刘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四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五点三八。
寻根溯源
1、据《元和姓纂》、《新唐书》等资料所载,出自祁姓尧帝之后。以字名为氏。
2、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等所载,出自姬姓周太王古公�父之后裔。
3、改姓而来。据《史记》所载,刘邦称帝后,赐有功之臣娄敬、项伯为刘姓,并赐其他降汉的项氏家族改姓刘。其它姓氏改姓刘。据《史记》所载,西汉公主嫁与冒顿为妻,其子女皆从刘姓。另外有薛、何、美、陆终氏和少数民族鲜卑孤独氏,女真族乌古论氏、移剌氏、满族宁古塔氏、留佳氏等众多姓氏改为刘姓。
得姓始祖
刘累。刘姓系上古圣帝尧的后裔。尧出生时其母庆都寄居 于伊长孺家的伊祁山下,故从母所居之地为姓“伊祁”。后又分出“伊”、“祁”二姓。尧帝的祁姓后代有一支被封于刘邑(今河北唐县境),建立刘国。夏朝时,刘国有一家生有一子,出生时有纹在手曰:“刘累”,于是便以此为名。刘累长大后,跟随豢龙氏学习养龙本领,被夏帝孔甲封为“ 御龙氏”,负责驯养孔甲的四条龙。有一次,一条龙死了,刘累就把龙肉做成肉羹,充当野味献给孔甲。孔甲感觉味道特别鲜美,非常高兴,于是就赏赐给刘累许多财物。不料过了几天,孔甲又想吃这种“野味”,便派人向他索取。刘累感到难于蒙混,又怕孔甲怪罪,就带领家眷逃到鲁阳(今河南鲁山)。又不敢再用祁姓,就用名字中的刘字作了姓氏。刘累之后,其裔又先后被封于豕韦(今河南滑县东南)、唐(今山西翼城)、杜(今陕西西安)。周宣王时,杜国国君杜伯被害,杜伯之子隰叔逃入晋国,担任士师(主管刑罚、狱讼、禁令的官)隰叔之子士艹为以官职为氏称士氏。士艹为之孙士会就是辅佐晋文公、襄公争霸天下,使晋国成为五霸之一的范武子。士会曾居于秦国,其后有留于秦国者便恢复其祖姓为刘姓,是为陕西刘氏。汉王朝的创立者刘邦便是士会的后代。刘邦对刘姓家族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士会也成为刘姓共认的祖先之一。
繁衍播迁
河北唐县是刘姓的祖居之地,而刘姓的发源之地当在今河 南省境。而源于陕西省境的刘姓当为河南刘姓之分支。战国时期,陕西刘氏播迁到河南及江苏地区,到汉代沛县刘姓成为皇族,大封同姓诸侯,显贵无比。纵观刘姓繁衍情况,可划分为三大时期:第一时期为汉代,江苏刘姓族人刘邦建立汉室,随着“同姓封侯”,刘姓人遍布彭城、沛国、弘农、中山、南阳、东平、天水等地,成为当时全国第一大姓氏。汉末群雄争霸之际,中原刘姓为避战祸四方迁徙。第二时期为魏晋南北朝时期,除刘姓人大举南迁外,许多少数民族在汉化的过程中,取刘姓代替自己原有姓氏。与此同时,刘裕代晋称帝,建立宋,其族在江南最为显赫,被封王侯的刘姓遍布江南。第三时期为唐至五代。据《兴宁刘氏族谱》所载,唐翰林学士视察使天锡公,为避战乱弃官奉父祥公迁至福建宁化县,后成汀闽望族。这一时期,刘姓支脉遍布大江南北。宋元至明清时期,刘姓族人已遍布全国各地。
郡望堂号
刘姓在其繁衍过程中,形成了许多郡望,主要有:1、彭城郡;2、沛郡;3、弘农郡;4、河间郡;5、中山郡;6、梁郡;7、顿丘郡;8、南阳郡;9、东平郡;10、高平郡;11、东莞郡;12、平原郡;13、广陵郡;14、临淮郡;15、琅邪郡;16、兰陵郡;17、东海郡;18、丹阳郡;19、宣城郡;20、南郡;21、高阳郡;22、高密郡;23、尉氏郡;24、竟陵郡;25、长沙郡;26、河南郡;27、广平郡。
堂号:
“彭城”、“弘农”、“沛郡”、“河间”、“中山”、“梁郡”、“顿丘”、“南阳”、“东平”“高密”、“竟陵”、“河南”、“尉氏”、“广平”、“丹阳”、“广陵”、“长沙”、“临淮”;还有“豢龙堂”、“藜照”;另有自立堂号,如 “敦睦”、“敦本”、“天录”、“再思”、“树德”、“守三”、“青云”、“传经”、“五忠”、“恒德”、“庆元”、“怀贤”、“墨庄”等。
宗族特征
1、刘姓家族地位显赫,从古到今,称王称帝者多达六十六 人,统治时间长达六百五十多年。
2、刘姓家族有其排列有序的字行辈份,据刘祥澍所修《刘氏族谱》载有清代江苏刘姓一支辈份字行为:“祥瑞肇英贤,明良继仁孝。”清光绪年间刘一诚所修《刘氏宗谱》载有彭城(今徐州)刘姓仲盛公一支辈份字行为:“寿福永彦仲,伯仁义尚若,余洪继应一,启世道昌从。”
名人精粹
刘邦:沛县丰邑(今江苏沛县)人,秦末聚众起义,得胜,建立西汉。刘歆:西汉沛人,古文学派的开创者。所撰《七略》对中国目录学的建立有一定贡献,刘歆也是我国最早研究圆周率的人之一。刘秀:今湖北枣阳西南人,东汉开国君主,史称光武帝。刘洪:东汉天文学家,山东蒙阳人,所著《乾象历》是我国考虑了月球运动不均匀性的第一部历法。刘备: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人,在东汉末年群雄争霸中建蜀汉政权,与东吴、曹魏成鼎足之势。刘伶:沛国人,为西晋时“竹林七贤”之一,官至建威将军。刘渊:系匈奴人,十六国中的汉国建立者,称号“汉王”。刘义庆:彭城(江苏徐州)人,十六国时宋国著名文学家。有小说集《世说新语》。刘勰:东莞莒县(今山东)人,十六国时期梁国杰出的文学家、理论批评家。著有《文心雕龙》,被称为文学理论批评史巨著。刘知几:唐代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杰出的史学家,所著《史通》为我国第一部史学评论的专著。刘禹锡:洛阳人,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诗人。著有《天论》等。刘墉:山东诸城人,清代书法家,官至东阁大学士。刘鄂:江苏丹徒人,清代小说家,著有小说《老残游记》。刘少奇:湖南宁乡人,早期中共党员之一,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等职。
刘姓家谱
刘姓家谱介绍
先秦时期,刘姓是个小姓,特别是源出自尧帝后裔的汉家刘氏,在先秦时期更是默默无闻的家族。这个家族在当时有无族谱,就不得而知了。但作为刘姓大家族成员之一的姬姓刘氏,因为建立了刘子国,被封为公爵,是当时的王侯贵族之一,因而当时必定有由刘子国自己的史官或周王朝的史官编修的刘氏世系谱。因此,我们认为,刘姓的谱牒,最晚在周代就有了。
公元前3世纪末,刘邦建立汉朝后,源出尧帝后裔的祁姓刘氏一跃而成为中华国姓。公元前200年,也就汉高祖刘邦七年,汉朝廷开始设立九卿一级的机构“宗正府”。 宗正府的首脑“宗正”一官,必须由刘姓皇族成员担任,与其他外姓无缘。宗正的职责,就是专门负责皇族事务,包括记录皇室世系、编修皇家玉牒、每年修一次《诸王世谱》。
祁姓刘氏家族的谱牒正式开始编纂,是现在可知的祁姓汉家刘氏的最早修谱历史了。
终两汉时期四百多年,刘姓的谱牒应该是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谱牒。凡是皇族成员,都统一由国家登记在册,其传递世系,昭穆亲疏,自然都一目了然。
东汉末年,天下易帜。刘姓的谱牒大都毁于战火,藏于宫中的玉牒不知去向,
两晋南北朝时期,是刘姓开始私家修谱时期。由于当时的风气重视门第和出身,因而像当时的各大士族一样,当年的刘氏世家大姓,往往都修有自己的族谱。
见诸于文献记载的最早的刘姓族谱,是河南南阳《刘氏谱》,当年裴松之在为《三国志》作注时也曾引用。现存最早的刘姓谱牒文献,是相传撰写于南朝大梁普通三年(520年)的一编《刘氏族谱序》。
隋唐时期,是中国谱学大发展的时期,也是刘姓私家修谱的第一个高潮时期。唐代的刘姓谱牒,见于文献记载的有5种:刘知几的《刘氏家乘》(一作《刘氏家史》)15卷、《刘氏谱考》3卷、《刘晏家谱》1卷、《刘沆家谱》、《刘舆家谱》1卷,都见载于《新唐书·艺文志》。而实际上,当时的刘姓族谱,要远比这多得多。欧阳修的《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有关刘氏九大房的世系,就是在参考了唐代刘氏族谱的基础上编成的。
宋元时期,刘姓修谱的现象更加普遍,源出匈奴的河南刘氏刘温叟家族,就有完整的族谱,记述了该家族自隋代到宋初五百多年的家族历史和世系传递。
宋代著名学者屏山先生刘子翠所在的福建五忠刘氏家族,就曾派人前往发源地京兆访寻旧谱,编修新的《麻沙刘氏族谱》。但是,见于记载的宋元时期刘姓族谱仅刘复礼的《刘氏大宗血脉谱》1卷。传世的宋元刘姓族谱则在国内暂时还没有发现,但宋元时人为刘姓族谱所作的谱序,则传世的很多。
明清时期是中国刘姓修谱的高潮时期。现在存世的最早族谱,就是明朝时的刻本,但数量不多。据不完全统计,现在中国大陆地区已知的明本刘姓族谱仅有8部,其中最早的是明正德年间的《山阴刘氏宗谱》,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原北京图书馆)。
现在存世最多的刘姓族谱,是清代和民国时期刻印的,其中又以民国时期修纂的为主。这是因为民国时期离现在只有几十年,保存较易的缘故。大凡官宦之家、富贵之家,甚至就是普通百姓刘氏,在明清和民国时期都有修谱之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基本上都停止了修谱,不过在个别地方也有续谱之举,如江苏丰县刘邦故乡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还有续谱活动。而海外和中国港澳台地区刘姓的修谱活动则一直没有中断。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中国大陆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进,中国大陆地区修谱、续谱的现象又悄然兴起,并出现了大规模跨宗派、跨地区联合修谱的现象。这无疑是国泰民安、国富民强之后才会有的喜人现象。 新的族谱,虽然是在旧族谱的基础上续修的,但大都增加了反映新时代、新风气的新内容。当然,这些新族谱因为是民间自发编修的,其内容质量都参差不齐。就笔者所知,现代新族谱中,就内容丰富、体例严谨、考证精良、印制精美等方面而言,较优秀的有云南《彭城春秋》、江苏《雎邑沛郡刘氏宗谱》和江西的《中华刘氏通谱》、湖南的《刘氏文史》等数种。
-------------------------------------------------------
刘姓字辈
京口刘氏从刘子羽的第28代孙开始,使用的名排派和字行派:
名排派:世嘉国泉荣,炳增锡永盛。纯良正善学,本立恒常生。
字行派:慷慨丈夫志,生当忠孝门。为官须作相,及第必争先。
凤岗刘氏20字的字派:
一守敬日,公季汉中,德士伯卿,夫唯汝淑,宗孟仲初。
南宋时,又由著名学者朱熹赠了一个16字的续派(“员”字为第21世):
员世希哲,尔谦则良,克敦孝友,景用必昌。
明朝末年,刘淮春续订了一个16字的字派(“文”字为37世):
文行忠信,大道孔彰。家修廷献,长发其祥。
华容刘氏六十余字字派:
宗隆宝皋。文用安天元,光必行仁大。
祖如世可希,好学师允在。惟子守承应,克绍迪友怀。
启佑宜以德,秉国重斯才。运器资道量,煦类悦群来。敛修清节懋,丰施乐利偕。
湖南宁乡南塘刘氏32字派语:
起序端方,绍允维臧。麟勋渠翰,际运隆昌。
枝荣本固,家庆绵长。世守耕读,辉耀先芳。
刘少奇家族字派:
起序端方,绍允维臧。麟勋渠翰,际运隆昌。
枝荣本固,家庆绵长。世守耕读,辉耀先芳。
刘开七公派下《刘氏通谱》公议派文(江西、湖南两省刘开七公后裔民国时期合修通谱时所订立的字派) :
巨族同修谱,光前裕后清。存仁多发富,积善自成名。
添福承宗祖,迎祥列彦英。诗书宏世泽,礼乐振家声。
美事全忠孝,良谟尚读耕。相传千万代,永远绍彭城。
刘姓家谱
刘姓家谱介绍
先秦时期,刘姓是个小姓,特别是源出自尧帝后裔的汉家刘氏,在先秦时期更是默默无闻的家族。这个家族在当时有无族谱,就不得而知了。但作为刘姓大家族成员之一的姬姓刘氏,因为建立了刘子国,被封为公爵,是当时的王侯贵族之一,因而当时必定有由刘子国自己的史官或周王朝的史官编修的刘氏世系谱。因此,我们认为,刘姓的谱牒,最晚在周代就有了。
公元前3世纪末,刘邦建立汉朝后,源出尧帝后裔的祁姓刘氏一跃而成为中华国姓。公元前200年,也就汉高祖刘邦七年,汉朝廷开始设立九卿一级的机构“宗正府”。 宗正府的首脑“宗正”一官,必须由刘姓皇族成员担任,与其他外姓无缘。宗正的职责,就是专门负责皇族事务,包括记录皇室世系、编修皇家玉牒、每年修一次《诸王世谱》。
祁姓刘氏家族的谱牒正式开始编纂,是现在可知的祁姓汉家刘氏的最早修谱历史了。
终两汉时期四百多年,刘姓的谱牒应该是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谱牒。凡是皇族成员,都统一由国家登记在册,其传递世系,昭穆亲疏,自然都一目了然。
东汉末年,天下易帜。刘姓的谱牒大都毁于战火,藏于宫中的玉牒不知去向,
两晋南北朝时期,是刘姓开始私家修谱时期。由于当时的风气重视门第和出身,因而像当时的各大士族一样,当年的刘氏世家大姓,往往都修有自己的族谱。
见诸于文献记载的最早的刘姓族谱,是河南南阳《刘氏谱》,当年裴松之在为《三国志》作注时也曾引用。现存最早的刘姓谱牒文献,是相传撰写于南朝大梁普通三年(520年)的一编《刘氏族谱序》。
隋唐时期,是中国谱学大发展的时期,也是刘姓私家修谱的第一个高潮时期。唐代的刘姓谱牒,见于文献记载的有5种:刘知几的《刘氏家乘》(一作《刘氏家史》)15卷、《刘氏谱考》3卷、《刘晏家谱》1卷、《刘沆家谱》、《刘舆家谱》1卷,都见载于《新唐书·艺文志》。而实际上,当时的刘姓族谱,要远比这多得多。欧阳修的《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有关刘氏九大房的世系,就是在参考了唐代刘氏族谱的基础上编成的。
宋元时期,刘姓修谱的现象更加普遍,源出匈奴的河南刘氏刘温叟家族,就有完整的族谱,记述了该家族自隋代到宋初五百多年的家族历史和世系传递。
宋代著名学者屏山先生刘子翠所在的福建五忠刘氏家族,就曾派人前往发源地京兆访寻旧谱,编修新的《麻沙刘氏族谱》。但是,见于记载的宋元时期刘姓族谱仅刘复礼的《刘氏大宗血脉谱》1卷。传世的宋元刘姓族谱则在国内暂时还没有发现,但宋元时人为刘姓族谱所作的谱序,则传世的很多。
明清时期是中国刘姓修谱的高潮时期。现在存世的最早族谱,就是明朝时的刻本,但数量不多。据不完全统计,现在中国大陆地区已知的明本刘姓族谱仅有8部,其中最早的是明正德年间的《山阴刘氏宗谱》,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原北京图书馆)。
现在存世最多的刘姓族谱,是清代和民国时期刻印的,其中又以民国时期修纂的为主。这是因为民国时期离现在只有几十年,保存较易的缘故。大凡官宦之家、富贵之家,甚至就是普通百姓刘氏,在明清和民国时期都有修谱之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基本上都停止了修谱,不过在个别地方也有续谱之举,如江苏丰县刘邦故乡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还有续谱活动。而海外和中国港澳台地区刘姓的修谱活动则一直没有中断。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中国大陆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进,中国大陆地区修谱、续谱的现象又悄然兴起,并出现了大规模跨宗派、跨地区联合修谱的现象。这无疑是国泰民安、国富民强之后才会有的喜人现象。 新的族谱,虽然是在旧族谱的基础上续修的,但大都增加了反映新时代、新风气的新内容。当然,这些新族谱因为是民间自发编修的,其内容质量都参差不齐。就笔者所知,现代新族谱中,就内容丰富、体例严谨、考证精良、印制精美等方面而言,较优秀的有云南《彭城春秋》、江苏《雎邑沛郡刘氏宗谱》和江西的《中华刘氏通谱》、湖南的《刘氏文史》等数种。
-------------------------------------------------------
刘姓字辈
京口刘氏从刘子羽的第28代孙开始,使用的名排派和字行派:
名排派:世嘉国泉荣,炳增锡永盛。纯良正善学,本立恒常生。
字行派:慷慨丈夫志,生当忠孝门。为官须作相,及第必争先。
凤岗刘氏20字的字派:
一守敬日,公季汉中,德士伯卿,夫唯汝淑,宗孟仲初。
南宋时,又由著名学者朱熹赠了一个16字的续派(“员”字为第21世):
员世希哲,尔谦则良,克敦孝友,景用必昌。
明朝末年,刘淮春续订了一个16字的字派(“文”字为37世):
文行忠信,大道孔彰。家修廷献,长发其祥。
华容刘氏六十余字字派:
宗隆宝皋。文用安天元,光必行仁大。
祖如世可希,好学师允在。惟子守承应,克绍迪友怀。
启佑宜以德,秉国重斯才。运器资道量,煦类悦群来。敛修清节懋,丰施乐利偕。
湖南宁乡南塘刘氏32字派语:
起序端方,绍允维臧。麟勋渠翰,际运隆昌。
枝荣本固,家庆绵长。世守耕读,辉耀先芳。
刘少奇家族字派:
起序端方,绍允维臧。麟勋渠翰,际运隆昌。
枝荣本固,家庆绵长。世守耕读,辉耀先芳。
刘开七公派下《刘氏通谱》公议派文(江西、湖南两省刘开七公后裔民国时期合修通谱时所订立的字派) :
巨族同修谱,光前裕后清。存仁多发富,积善自成名。
添福承宗祖,迎祥列彦英。诗书宏世泽,礼乐振家声。
美事全忠孝,良谟尚读耕。相传千万代,永远绍彭城。
当为:方
诸城刘氏族谱(排行:德建方树基诚存斯延龄若克传宗志丕振乃家声);
名排派:世嘉国泉荣,炳增锡永盛。纯良正善学,本立恒常生。
字行派:慷慨丈夫志,生当忠孝门。为官须作相,及第必争先。
凤岗刘氏20字的字派:
一守敬日,公季汉中,德士伯卿,夫唯汝淑,宗孟仲初。
南宋时,又由著名学者朱熹赠了一个16字的续派(“员”字为第21世):
员世希哲,尔谦则良,克敦孝友,景用必昌。
明朝末年,刘淮春续订了一个16字的字派(“文”字为37世):
文行忠信,大道孔彰。家修廷献,长发其祥。
华容刘氏六十余字字派:
宗隆宝皋。文用安天元,光必行仁大。
祖如世可希,好学师允在。惟子守承应,克绍迪友怀。
启佑宜以德,秉国重斯才。运器资道量,煦类悦群来。敛修清节懋,丰施乐利偕。
湖南宁乡南塘刘氏32字派语:
起序端方,绍允维臧。麟勋渠翰,际运隆昌。
枝荣本固,家庆绵长。世守耕读,辉耀先芳。
刘少奇家族字派:
起序端方,绍允维臧。麟勋渠翰,际运隆昌。
枝荣本固,家庆绵长。世守耕读,辉耀先芳。
刘开七公派下《刘氏通谱》公议派文(江西、湖南两省刘开七公后裔民国时期合修通谱时所订立的字派):
巨族同修谱,光前裕后清。
存仁多发富,积善自成名。
添福承宗祖,迎祥列彦英。
诗书宏世泽,礼乐振家声。
美事全忠孝,良谟尚读耕。
相传千万代,永远绍彭城。
古镇崇仁和义门裘氏
--------------------------------------------------------------------------------
崇仁镇在浙江嵊州市西北10公里处。
古镇建于宋庆历年间(1011-1048年),至今已有900多年历史。千年古镇以义门裘氏的历史最为风光,保存的文化古迹最为完整。
据《裘氏家谱》记载:“先祖裘睿(西晋大司马),于晋愍帝(司马邺)四年(公元316年)随晋元帝南渡,隐居于婺州(今金华),后于晋安帝义熙中(公元405-418年)迁居会稽(今绍兴)云门,世廑耕桑,守以仁义。凡十几年,聚族六百,人不异居,家不分炊,循规蹈矩,尽绳家法。”宋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宋真宗(赵恒)皇帝敕旌表其号为“义门裘氏”。崇仁义门裘氏始于宋代,始祖裘永昂。庆历年间,永昂入赘崇仁,居永富乡毓庆庵禅房,在长善溪之东八角井旁。由于历代家室兴盛,裘氏成为崇仁镇第一旺族。自宋至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受朝廷圣旨、诏书、诰命等30余道,先后出进士7人,文武举人37人,秀才476人,共出仕132人。因义门裘氏崇尚仁义为本,崇仁镇即由此而得名。
崇仁镇的古建筑群果然庄严典雅,保持明清风貌的成片的台门有100多座,小巷弯曲多变,砖雕、石雕、木雕镂刻门楣板障、照壁屏风、镂花窗棂、勾檐斗角、廊柱、井台、井圈等处,均随处可见,工艺精湛,妙不可言。各台门门墙高大,各有特色,有的门额浮雕留着“佳气氤氲”的字样,既房宇毗邻,又路路相同;既珠联璧合,又独立成章。解放前崇仁古镇素有“小上海”之称,折射出古镇农业文明时期的繁华。看罢深院高墙,领略了它的悠然情趣,不禁令人感怀“庭院深深深几许”!那剥蚀的残痕和霉苔,也使人产生西风残照、美人迟暮和繁华不再的悲凉。
崇仁古镇有悠久的传统文化。这里曾经是越剧的发源地,舞台姐妹从这里走出越乡。袁雪芬、傅全香、周宝奎、筱丹桂等越剧界著名艺人先在崇仁“戒德寺”学艺,后闯荡并轰动上海滩。至今“老到白胡须,少到开裆裤”,几乎人人都能哼上几句越调。这里还有起源于清咸丰年间,50年代参加北京汇演获奖,曾受到刘少奇、周恩来、陈云等中央***亲切接见的崇仁民间乐队。这里有“浙江围棋之乡”的美誉,清光绪年间开始盛行。清代“围棋五虎”、民国“新五虎”、解放后50年代“小五虎”都曾赴杭打擂,誉满杭城。现国家队著名棋手马晓春祖籍在崇仁,启蒙老师便是崇仁的樟根。崇仁围棋活动从不间断,不少人家常设棋摊,茶余饭后以对弈为娱。这里的民间舞狮娱乐源出于咸丰年间。这里的传统工艺和物产也誉满中外,有著名的嵊县紫砂工艺,有出现于清道光年间、至今已150年历史的陈氏炖鸭,这里的西青豆腐皮有300多年历史。特产榨面,细长乳白似羊毛,号称“羊毛榨面”,是1345年裘氏瑾十一公当日在溪滩村的元宝村下结庐为棚,潜心研制而成,所用之水就是掬自清幽的溪中,故美其名曰“溪滩榨面”。
古镇有裘、张、王、陈等数姓,而以裘姓为主,自古及今,贤能辈出。近代名人有:民国时期担任过国民政府总司令的张伯岐,有辛亥革命前后苏浙政治舞台上名震一时的传奇人物王金发。裘庆元与裘吉生是民国时期的中医界名医、著名编辑出版家,曾与秋瑾同时代,与徐锡麟、陶成章相交往,在杭州或创办三三医院,或成立三三医社,为中医事业编辑出版《珍本医书集成》、《医学丛书》等立下不朽功勋。裘吉生是家传世医,精通内科,孙中山偕胡汉民来绍兴时,是他治愈了胡的“赤痢”,中山先生为此亲题相赠匾额“救民疾苦”
抗日战争初期毛泽东的著名论断!毛泽东以其军事战略家的眼光,认真分析了当时中日两国的政治、军事、经济及综合国力,发表了《论持久战》的英明论断。对速胜论、亡国论、做出了有力的批驳!毛泽东预言中国抗日战争将分为三个阶段:防御阶段、相持阶段、反攻和最后胜利阶段!《论持久战》为中国人民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渑池台球桌
本文2023-10-24 23:03:44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328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