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尔衮的哥哥阿济格怎么会落得个被圈禁赐死的下场?
在清朝初年的政治舞台上, 有这样一支由三个亲兄弟组成的政治集团,他们无论在何时,无论面对怎样的境地,都自始至终保持了团结,他们从未有过“兄弟阋墙”的反目,自始至终都是兄弟齐心,共同面对眼前的一切。
这三人便是努尔哈赤最后一任大妃乌拉那拉·阿巴亥所生的三个儿子,即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
而在这三兄弟之中,多尔衮的功勋和地位自不用多说,是当之无愧的大清王朝挥师入关、一统天下的最大功臣,乾隆皇帝都评价他是“奉世祖入都成一统之业,功劳最著。”同时,多尔衮的弟弟多铎也被乾隆皇帝评价为:"开国诸王战功之最。"而这二人在世的时候一位是皇父摄政王,一个位是叔辅政王,是当时朝堂上权势和地位最为显赫的存在,更是各自开创了属于自己家族的和硕睿亲王世系和和硕豫亲王世系。
相比之下,死后的荣耀和后世的评价上,远远不及他的两位弟弟,同时,在他在世的时候,不仅与两位弟弟的地位相距深远,并且最终因为自己性格上的鲁莽和毫无政治头脑,只落得一个圈禁赐死的下场。
努尔哈赤时期备受宠爱的阿济格,在皇太极时期全方位的被两个弟弟所超越。
努尔哈赤对于阿济格的喜爱实际上属于爱屋及乌,完全是因为他们的母亲大妃阿巴亥。
特别是当年皇太极的继福晋,也就是豪格的生母乌拉那拉氏,就是因为见了阿济格没有下轿而被努尔哈赤勒令与皇太极离婚的,足可见此时阿济格的地位和受喜爱程度。
并且在努尔哈赤晚年的时候,将自己手中的正黄旗和镶黄旗分给阿济格、多尔衮、多铎没人15个牛录,并且明确表示,阿济格将来会接任正黄旗旗主,多铎接任镶黄旗,多尔衮则是有意让他统领镶白旗。
但是由于阿济格年龄较长,率先走向了战场,随努尔哈赤征战,而在征战的过程中,阿济格又因为常年同阿敏和莽古尔泰混迹在一起,使得他除了学习了两位大贝勒的英勇与斗志外,更是像这二人一样,完全是一介赳赳武夫、有勇无谋,并且性格上是鲁莽、残忍、狂傲。
也正是因为如此,努尔哈赤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了他的两位弟弟多尔衮和多铎身上,实际上,这也算是对于阿济格的一种“放弃”。
而在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尔哈赤去世,皇太极登基后金大汗开始,皇太极便开始了对于三兄弟势力的瓦解。
皇太极登基后,先是夺了镶白旗,又以“满洲人以**为尊”的原则,将多尔衮三兄弟统领的两黄旗与自己手中的两白旗进行“黄白互换”,因而就变为了皇太极统领正黄旗,皇太极的长子豪格统领镶黄旗,多铎统领八旗中实力最强的正白旗,阿济格与多尔衮共领镶白旗,其中阿济格是旗主。
但是很快,皇太极借口阿济格未经请示汇报,擅自给多铎指婚并主持婚礼为由,废除了阿济格的镶白旗旗主之位,该由多尔衮担任。
实际上,亲哥哥给亲弟弟说媒并且主持婚礼原本是一件平常无奇的事情,特别是失去了父母之后,长兄便是如父般的存在。皇太极此意一来是为了打击阿济格,二来是为了拉拢多尔衮,同时对兄弟三人进行分化。只不过多尔衮在能力上确实有目共睹,众人佩服,同时阿济格当时也没有过渡在意旗主的位置,所以兄弟三人依旧感情深厚。
但是在后来的征战中,多尔衮和多铎的地位与日俱增,将自己的哥哥甩在了身后,特别是多尔衮,位列“四大亲王之一”,在文武百官中排名第三,并且深得皇太极宠爱和信任,远非阿济格能比。
然而,伴随着皇太极去世,顺治皇帝登基,阿济格则开始在“作死”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骤然崩逝,尽管多尔衮角逐大清皇位失败,但是仍然可以同郑亲王济尔哈朗共同辅政,并且开始排出异己,还未入关之前,就已经是大权独揽了。而阿济格也就是在这个时候终于获得了梦寐以求的亲王爵位,成为了英亲王。
随后阿济格领兵南下,在追击李自成大顺政权的过程中,阿济格屡次击败李自成大军,更是连杀刘宗敏和宋献策等大顺政权的核心骨干力量,为清朝一统中原,定鼎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
然而,凯旋而归的阿济格却发现,自己的两个弟弟,已经是位极人臣了。
原本的朝堂之上,应该是由多尔衮和郑亲王济尔哈朗共同辅政,但是济尔哈朗这个时候已经被多尔衮彻底排挤掉了,而顶替济尔哈朗位置的不是别人,正是多铎。
此时的多尔衮,先是被封为叔父摄政王,再是成为了皇叔父摄政王,如今更是坐上了皇父摄政王的位置,权倾朝野,大权在握,依然是整个王朝的实际统治者;而多铎,也在多尔衮的支持下成为叔父摄政王。
看着自己的两个弟弟都成为了“叔王”,阿济格必然也会有所想法,于是在顺治六年(1649年),多铎因为天花去世后,便向多尔衮提出自己也要像多铎一样叔王,但是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多尔衮严厉的拒绝了他。
其实多尔衮没有将阿济格扶上辅政王或者叔王的位置,是非常明智的,并且是对大清王朝非常负责任的决定。
首先,阿济格的政治能力确实非常的有限。
阿济格带兵打仗,确实是一把好手,不仅作战勇猛,并且是经验丰富,就连鳌拜都对阿济格的打仗水平深表钦佩。但是政治上,阿济格是极为不成熟,他终归只是一介赳赳武夫,说治理国家,阿济格差的太远了,这一点从皇太极在位期间将他从亲王的位置上直接废黜到了郡王就可见一斑。
其次,阿济格的性格太过于鲁莽和残暴。
前文中也说到了,阿济格常年同阿敏和莽古尔泰两个人混迹在一起,这两人虽说作战勇猛,但同样是有勇无谋,并且极为残暴,屠城、杀降、劫掠样样精通,可以说他们二人每天就是喝酒、打仗、杀人。
阿济格则是真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这一点上与他的这两位兄长是颇为相似,这样一个人统领朝局,必然是朝堂上人人自危,且不能说大清王朝能不能继续统一全国,说不定就会因为他陷入内乱。对于这一点多尔衮必然是非常清楚的。
再次,多尔衮对阿济格的感情远不及多铎。
多尔衮的母亲阿巴亥去世的时候,多尔衮只有14岁,多铎只有12岁,阿济格又常年在外征战,可以说兄弟二人是相依为命,相伴长大,在不断成长的同时,更要时刻提防周围的风险。所以,这二人之间的感情是亲密无间的,多尔衮更是将多铎作为自己的接班人进行培养,只是后来多铎因为天花过早离世,才让多尔衮作罢。
相较于多铎,阿济格与多尔衮却是在关系上,稍微疏远一些,除了两人小时候的正常经历外,有些史料上说,多尔衮对于阿济格在其母亲阿巴亥被逼殉葬的过程中的表现是极度的失望,进而对于阿济格采取了敬而远之的态度。
但是不管怎么说,多尔衮没有“以权谋私”,将自己的哥哥阿济格扶上位,对于后来大清王朝的发展,确实也是大功一件。
伴随着多尔衮的去世,阿济格也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顺治七年(1650年),多尔衮去世,阿济格则在权力的争夺中再次跳了出来。
此时多尔衮已经被顺治皇帝追封为成宗义皇帝,两白旗的势力依旧把持着朝政,阿济格这个时候逼迫顺治皇帝封他为“皇叔父摄政王”,一方面他可以继承多尔衮的权势地位,继续把持朝政,另一方面则可以将两白旗号令在自己的统御之下。
然而,阿济格这次又失算了,顺治皇帝在郑亲王济尔哈朗等人的全力扶保下,已经亲政,并且开始了对于多尔衮集团的清算和报复,阿济格作为多尔衮三兄弟中仅剩的一位,必然是遭受打击的首要目标。因而阿济格的想要做“皇叔父摄政王”的美梦宣告破碎。可是,仍然无法认清形势的阿济格则是策划了一场谋反,希望通过武力夺权,最终也是以失败告终。
最终,作为多尔衮兄长的阿济格,本就因为顺治皇帝的“恨屋及乌”而遭人厌倦,再加上这一系列的“作死”行为,也直接导致了他被顺治皇帝圈禁,之后又被削宗夺爵,进而被顺治皇帝下令赐死。
1努尔哈赤:天命汗爱新觉罗·努尔哈赤(1559—1626年),女真族,后金政权创立者。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正月,在赫图阿拉称“覆育列国英明汗”,年号天命。在位11年。
2皇太极:努尔哈赤第八子,满族。天命十一年(1626年)九月,继后金汗位,以次年为天聪元年。天聪十年(1636年)四月,皇太极在沈阳称帝,建国号大清,改年号为崇德,并以是年为崇德元年。前后在位17年。
3顺治:清世祖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1638年--1661年),皇太极第九子,清入关后第一位皇帝。6岁即帝位,由叔父睿亲王多尔衮摄政,14岁亲政。
4康熙:清圣祖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年),顺治皇帝第三子,清入关后第二位皇帝。
5雍正:清世宗雍正皇帝爱新觉罗·胤禛(1678—1735年),康熙皇帝第四子,清入关后的第三位皇帝。在位13年。
6乾隆:清高宗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年),雍正皇帝第四子,清朝入关后第四位皇帝。
7嘉庆:清仁宗嘉庆皇帝爱新觉罗·顒琰 (1760—1820年),清朝入关后第五位皇帝,乾隆皇帝第十五子。乾隆六十年(1795年)九月公开立为皇太子,次年元旦,受弘历内禅即位,以是年为嘉庆元年,时年27岁。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弘历死,始亲政。在位25年。
8道光:清宣宗道光皇帝爱新觉罗·旻宁(1782—1850年),清朝入关后第六位皇帝,嘉庆皇帝第二子。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即位,以次年为道光元年,时年29岁。在位30年。
9咸丰:清文宗咸丰皇帝爱新觉罗·奕詝(1831—1861年),清朝入关后第七位皇帝,道光皇帝第四子。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即位,以次年为咸丰元年,时年20岁。在位11年。
10同治:清穆宗同治皇帝爱新觉罗·载淳(1856—1874年),清朝入关后第八位皇帝。5岁即帝位,终身成为其生母慈禧皇太后垂帘听政的傀儡。
11光绪:清德宗光绪皇帝爱新觉罗·载湉(1871—1908年),清朝入关后第九位皇帝。醇亲王奕譞之子,因其冲龄践祚,导致慈禧太后第二次垂帘听政。在其亲政期间,甲午之战中他力主反击,大力支持维新变法,但因变法失败而遭幽禁,直至去世。
12宣统:清宣统皇帝爱新觉罗·溥仪(1906—1967年),清朝末代皇帝。醇亲王载沣之子,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即皇帝位。1911年2月12日,在辛亥革命的浪潮中退位。此后,以逊帝身份居住在皇宫。1924年11月5日,被冯玉祥驱逐出宫
希望可以帮到您。
在清朝初年的政治舞台上, 有这样一支由三个亲兄弟组成的政治集团,他们无论在何时,无论面对怎样的境地,都自始至终保持了团结,他们从未有过“兄弟阋墙”的反目,自始至终都是兄弟齐心,共同面对眼前的一切。
这三人便是努尔哈赤最后一任大妃乌拉那拉·阿巴亥所生的三个儿子,即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
而在这三兄弟之中,多尔衮的功勋和地位自不用多说,是当之无愧的大清王朝挥师入关、一统天下的最大功臣,乾隆皇帝都评价他是“奉世祖入都成一统之业,功劳最著。”同时,多尔衮的弟弟多铎也被乾隆皇帝评价为:"开国诸王战功之最。"而这二人在世的时候一位是皇父摄政王,一个位是叔辅政王,是当时朝堂上权势和地位最为显赫的存在,更是各自开创了属于自己家族的和硕睿亲王世系和和硕豫亲王世系。
相比之下,死后的荣耀和后世的评价上,远远不及他的两位弟弟,同时,在他在世的时候,不仅与两位弟弟的地位相距深远,并且最终因为自己性格上的鲁莽和毫无政治头脑,只落得一个圈禁赐死的下场。
努尔哈赤时期备受宠爱的阿济格,在皇太极时期全方位的被两个弟弟所超越。
努尔哈赤对于阿济格的喜爱实际上属于爱屋及乌,完全是因为他们的母亲大妃阿巴亥。
特别是当年皇太极的继福晋,也就是豪格的生母乌拉那拉氏,就是因为见了阿济格没有下轿而被努尔哈赤勒令与皇太极离婚的,足可见此时阿济格的地位和受喜爱程度。
并且在努尔哈赤晚年的时候,将自己手中的正黄旗和镶黄旗分给阿济格、多尔衮、多铎没人15个牛录,并且明确表示,阿济格将来会接任正黄旗旗主,多铎接任镶黄旗,多尔衮则是有意让他统领镶白旗。
但是由于阿济格年龄较长,率先走向了战场,随努尔哈赤征战,而在征战的过程中,阿济格又因为常年同阿敏和莽古尔泰混迹在一起,使得他除了学习了两位大贝勒的英勇与斗志外,更是像这二人一样,完全是一介赳赳武夫、有勇无谋,并且性格上是鲁莽、残忍、狂傲。
也正是因为如此,努尔哈赤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了他的两位弟弟多尔衮和多铎身上,实际上,这也算是对于阿济格的一种“放弃”。
而在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尔哈赤去世,皇太极登基后金大汗开始,皇太极便开始了对于三兄弟势力的瓦解。
皇太极登基后,先是夺了镶白旗,又以“满洲人以**为尊”的原则,将多尔衮三兄弟统领的两黄旗与自己手中的两白旗进行“黄白互换”,因而就变为了皇太极统领正黄旗,皇太极的长子豪格统领镶黄旗,多铎统领八旗中实力最强的正白旗,阿济格与多尔衮共领镶白旗,其中阿济格是旗主。
但是很快,皇太极借口阿济格未经请示汇报,擅自给多铎指婚并主持婚礼为由,废除了阿济格的镶白旗旗主之位,该由多尔衮担任。
实际上,亲哥哥给亲弟弟说媒并且主持婚礼原本是一件平常无奇的事情,特别是失去了父母之后,长兄便是如父般的存在。皇太极此意一来是为了打击阿济格,二来是为了拉拢多尔衮,同时对兄弟三人进行分化。只不过多尔衮在能力上确实有目共睹,众人佩服,同时阿济格当时也没有过渡在意旗主的位置,所以兄弟三人依旧感情深厚。
但是在后来的征战中,多尔衮和多铎的地位与日俱增,将自己的哥哥甩在了身后,特别是多尔衮,位列“四大亲王之一”,在文武百官中排名第三,并且深得皇太极宠爱和信任,远非阿济格能比。
然而,伴随着皇太极去世,顺治皇帝登基,阿济格则开始在“作死”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骤然崩逝,尽管多尔衮角逐大清皇位失败,但是仍然可以同郑亲王济尔哈朗共同辅政,并且开始排出异己,还未入关之前,就已经是大权独揽了。而阿济格也就是在这个时候终于获得了梦寐以求的亲王爵位,成为了英亲王。
随后阿济格领兵南下,在追击李自成大顺政权的过程中,阿济格屡次击败李自成大军,更是连杀刘宗敏和宋献策等大顺政权的核心骨干力量,为清朝一统中原,定鼎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
然而,凯旋而归的阿济格却发现,自己的两个弟弟,已经是位极人臣了。
原本的朝堂之上,应该是由多尔衮和郑亲王济尔哈朗共同辅政,但是济尔哈朗这个时候已经被多尔衮彻底排挤掉了,而顶替济尔哈朗位置的不是别人,正是多铎。
此时的多尔衮,先是被封为叔父摄政王,再是成为了皇叔父摄政王,如今更是坐上了皇父摄政王的位置,权倾朝野,大权在握,依然是整个王朝的实际统治者;而多铎,也在多尔衮的支持下成为叔父摄政王。
看着自己的两个弟弟都成为了“叔王”,阿济格必然也会有所想法,于是在顺治六年(1649年),多铎因为天花去世后,便向多尔衮提出自己也要像多铎一样叔王,但是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多尔衮严厉的拒绝了他。
其实多尔衮没有将阿济格扶上辅政王或者叔王的位置,是非常明智的,并且是对大清王朝非常负责任的决定。
首先,阿济格的政治能力确实非常的有限。
阿济格带兵打仗,确实是一把好手,不仅作战勇猛,并且是经验丰富,就连鳌拜都对阿济格的打仗水平深表钦佩。但是政治上,阿济格是极为不成熟,他终归只是一介赳赳武夫,说治理国家,阿济格差的太远了,这一点从皇太极在位期间将他从亲王的位置上直接废黜到了郡王就可见一斑。
其次,阿济格的性格太过于鲁莽和残暴。
前文中也说到了,阿济格常年同阿敏和莽古尔泰两个人混迹在一起,这两人虽说作战勇猛,但同样是有勇无谋,并且极为残暴,屠城、杀降、劫掠样样精通,可以说他们二人每天就是喝酒、打仗、杀人。
阿济格则是真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这一点上与他的这两位兄长是颇为相似,这样一个人统领朝局,必然是朝堂上人人自危,且不能说大清王朝能不能继续统一全国,说不定就会因为他陷入内乱。对于这一点多尔衮必然是非常清楚的。
再次,多尔衮对阿济格的感情远不及多铎。
多尔衮的母亲阿巴亥去世的时候,多尔衮只有14岁,多铎只有12岁,阿济格又常年在外征战,可以说兄弟二人是相依为命,相伴长大,在不断成长的同时,更要时刻提防周围的风险。所以,这二人之间的感情是亲密无间的,多尔衮更是将多铎作为自己的接班人进行培养,只是后来多铎因为天花过早离世,才让多尔衮作罢。
相较于多铎,阿济格与多尔衮却是在关系上,稍微疏远一些,除了两人小时候的正常经历外,有些史料上说,多尔衮对于阿济格在其母亲阿巴亥被逼殉葬的过程中的表现是极度的失望,进而对于阿济格采取了敬而远之的态度。
但是不管怎么说,多尔衮没有“以权谋私”,将自己的哥哥阿济格扶上位,对于后来大清王朝的发展,确实也是大功一件。
伴随着多尔衮的去世,阿济格也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顺治七年(1650年),多尔衮去世,阿济格则在权力的争夺中再次跳了出来。
此时多尔衮已经被顺治皇帝追封为成宗义皇帝,两白旗的势力依旧把持着朝政,阿济格这个时候逼迫顺治皇帝封他为“皇叔父摄政王”,一方面他可以继承多尔衮的权势地位,继续把持朝政,另一方面则可以将两白旗号令在自己的统御之下。
然而,阿济格这次又失算了,顺治皇帝在郑亲王济尔哈朗等人的全力扶保下,已经亲政,并且开始了对于多尔衮集团的清算和报复,阿济格作为多尔衮三兄弟中仅剩的一位,必然是遭受打击的首要目标。因而阿济格的想要做“皇叔父摄政王”的美梦宣告破碎。可是,仍然无法认清形势的阿济格则是策划了一场谋反,希望通过武力夺权,最终也是以失败告终。
最终,作为多尔衮兄长的阿济格,本就因为顺治皇帝的“恨屋及乌”而遭人厌倦,再加上这一系列的“作死”行为,也直接导致了他被顺治皇帝圈禁,之后又被削宗夺爵,进而被顺治皇帝下令赐死。
一百多年后,乾隆皇帝为多尔衮、多铎平反,阿济格再一次被华丽的“忽视”。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距离多铎、多尔衮、阿济格去世已经一百多年了,此时当政的乾隆皇帝开始着手于对于清朝初年以及他的父亲雍正在位时期,被处以极刑的爱新觉罗家族的宗室成员们进行平反。
在这期间,多尔衮和多铎先后为乾隆皇帝所平反,恢复了身份和爵位,其后人也享受到了应有的殊荣。而乾隆皇帝借着此次平反,也最终厘定了“铁帽子王”的制度,多尔衮的后人袭承了他和硕睿亲王的爵位,多铎的后人也袭承了和硕豫亲王的爵位。
而阿济格非但没有被乾隆皇帝平反,相反则是继续对其进行了批判:
“英亲王阿济格秉心不纯,往追流贼,谎报已死,又擅至沿边索马,且向巡抚嘱托公事,过迹昭著。虽前此亦有微功,究不足以抵其罪,黜爵实由自取。”
就这样,阿济格没有能像他的两位弟弟一样获得平反,他也只能继续以乱臣贼子的身份,打上了耻辱性的历史标签。
直到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乾隆皇帝才最终为阿济格的后人恢复了宗室身份,但是其爵位,始终没有被恢复。
多尔衮的哥哥阿济格怎么会落得个被圈禁赐死的下场?
本文2023-10-24 22:39:10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326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