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南方人重视宗族亲情,北方相对比较淡?
我跟南方的朋友聊起我们北方人总吃饺子这件事,接着又聊起南北差异,很多。后来聊到南方人很重视宗族和祠堂,尤其是闽粤地区,而北方却不是,很多年轻人也不知道宗祠到底是怎么一码事。为什么会形成这种差异呢?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
其实说起宗祠啊宗族啊,大家可能想当然地认为这是一种历史传统。因为它确实很符合儒家的思想,但其实不是的,古时候皇亲贵胄才能讲究宗族,而普通百姓的家只能是“小家”,只有“家庙”,不能讲究“宗祠”。有人会说了,我看很多影视剧不是这样讲的啊,确实,这个传统在明朝因为一位皇帝发生了变化。
明朝皇帝朱厚照没儿子,这就悲剧了,没有子嗣皇位怎么传呢,没办法他只能去找自己的堂弟,他这位堂弟叫朱厚熜,出身皇族的小宗,也就是所谓的藩王,为了让这位藩王顺利继位,真是费了一番功夫,朝廷上下是争论不休,但是最终他当上了皇帝,也就是嘉靖。嘉靖为了让自己的皇位更加稳固,也是为了能在太庙祭祀他没当过皇帝的亲爹,于是批准“民间皆联宗立庙”,这就让那些小型的家庙转型成为了大型的宗祠,于是呢,大宗祭祀不再是皇族才能享有的特权。
所以简单地说,什么是宗族,也就是所有同姓的朋友,你们都是一家人,大家没事呢就多走动一下,串串门聊聊天,也加深一下感情。所以,从那时候开始,民间才开始修建宗祠,撰写家谱。宗族意识得到广泛的推广和认可。
可同样是中国人,为什么南方宗族意识要比北方强呢,有说法认为是因为北方常年战乱,人口流动性也比较大,不够稳定,也就是说大家都忙着跑路了实在没功夫写家谱。虽然我的理解未必是对的,但是我认为,这个问题关键在于,清朝初年,东南地区推行的“粮户归宗”制度,简单来说就是就是以宗族为中心来安排钱粮的分配,赋税以及徭役,就像以姓氏形成了一个公社。“粮户归宗”以后还会有一些小的姓氏,通过更改姓氏加入大的宗族,希望获得更多的支持和好处,久而久之,东南地区形成了以宗祠为中心的“聚族而居”。
我们现在起名字的时候不是经常按辈分嘛,这就是家谱的原因,你在家谱中是哪一辈人,你的名字必须就要有这个字。不过我是北方的,我们家可能不太讲究,我名字里就没有,而且我还听说好像有一些地方女性还不能上家谱,这个我真是必须要吐槽一下了,这都什么时代了,不知道女性能顶半边天吗?
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需要报家谱。
当时科举分南北榜。因为如果混在一起考,可能上榜的人都是南方人。于是从明初开始,就分南北榜。南方人和北方人各自单独考试,单独录取。就像现在高考,京、津、江、浙四地是单独命题的一样。
因为分南北榜,所以南方人和北方人在家谱上的做法严格程度不一样。再加上北方人,胡汉杂居,许多人追溯几代就不知祖先是谁了。所以北方人的族谱,非常松散。逐渐的,随着满清灭亡,北方人的族谱大多都断了。
而南方人的族谱,至今仍保留。南方地区,许多宗族至今仍在续编族谱。
但随着城市化,南方许多族谱可能也慢慢会断绝了。。。
不知道生活在现在的你,有没有见过一本书,那就是家谱。可以说这本书记载着你的祖祖辈辈的姓名。小编就见过自己家的家谱,它真的记载了我的祖先的姓名。而且我觉得这也是一本神奇的书,它让我知道了我这个姓氏,一个大家族,从古至今的发展。它也能看出我们家族的人员体系,说起来也是一件特别有趣的事情。但是其实,可能许多零零后就已经没有见过家谱这种东西了,因为现在可能许多人都不修家谱了。
其实家谱这个东西,从古代就开始有了,但是每一个时期的要求还不一样。早在北宋年间,这个东西只能存在于皇宫,平常百姓家庭是不允许私自修谱的。从这一点也能看出,古代封建制度的等级森严。但是从先秦时期开始,修家谱这种事情就变得很普遍,因为他只是简单的记载一下祖先的姓名之类的。这也是让后人对自己的祖先有一个认识吧,可能也是告诫后人不要忘本,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我国孝文化历史悠久。
但是在如今,修家谱这种事情真的很少见,那为何现在很多人都不修家谱了?说出来你可能不信!一:因为许多人远走他乡,再也不是生活在祖先生活的地方,而出门在外的他们,家谱这种东西他们是顾不上的,因为这对他们来说可能根本没有必要。随着时代的变迁,许多传统观念也发生了改变,大家对家谱这个东西也没有那么重视。二:自改革开放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导向,基本上大部分人的观念都是以“钱”为导向,修谱不仅不能赚钱,还要花费大笔资金和时间,与当下的观念大相径庭。
这也让我们想到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到底该不该修家谱呢?不过每个人的思想观念都不同,有的人觉得有必要,肯定也有人觉得没那个必要。毕竟时代在进步,无论是我们的生活方式,还是思想观念,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一些老旧的东西,可能真的会被时间慢慢的淘汰。但是,即使没有家谱,我们还是要注重孝道,不能忘本。没有我们的祖先,就没有我们的今天,也没有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一些传统文化,我们还是不应该把它抛弃的,有的也需要我们去发扬光大,因为这是我们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的历史文化。
祠堂,是祭祀祖宗的地方,往往在电视剧上我们也能看到,比如族人如果犯错的话,那么族长就会在祠堂当着祖宗的牌位还有族人的面进行惩罚,但是祠堂的话在南方是比较多的,几乎每个村子里都有好几个,而在北方的话却是很少,但是北方却注重族谱,其实最主要的还是因为战争问题,因为北方自古以来就多战乱,所以因为战乱导致人口迁徙,那么人们到了南方后建立宗祠,一方面是因为凝聚力,这样的话不会被当地人欺负,还有就是祭祀祖宗,而北方的话则是因为战乱导致大量建筑的毁坏,宗祠自然也是包括在里面的,所以人们就只能以文字的方式记载,这样的话才容易保持信息,所以因此北方才会比较注重族谱。
还有就是南方注重宗祠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南方的汉人比较多,我们都知道汉人因为儒家文化的影响,所以对于传统文化是非常重视的,而祭祀祖宗其实也是比较重要的一部分,而南方的汉人其实都是在秦汉时期迁徙过去的比较多,因此才会保留最正宗的祭拜观念,而北方的话则是靠近关外地区,所以与外族通婚的比较多,所以自然而然的血统也就没有汉人那么纯粹,因此对于汉人礼仪也是不那么的重视。
其次的话就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因为北方是属于政治中心,所以波及到的影响比南方严重,但是可谓是打击封建迷信等等毁坏了诸多的文物和历史建筑,那么自然的宗祠也是包括在里面的,所以导致北方很多地方的祠堂都受到了破坏,最后也就只有一些族谱得以保存下来,而南方则是比较远离政治中心,因此受到的波及范围不会太大,所以南方很多地区的宗祠才得以保存下来。
最后的话就是改革开放后,很多海外华侨回国探亲,而南方很多城市都是属于沿海地区,那么当地的海外华侨也是比较多,那么这些人回了家乡后第一件事自然就是捐钱修建宗祠之类的,所以这也是导致宗祠在南方地区比较普遍,而相对的北方的海外华侨比较少,那么人一少自然的就没有人捐钱修建了。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五代 十国、辽宋夏金时期, 北方连年遭遇战 乱。大批人口为了躲避战 乱,迁徙至南方,经济重心也发生南移。无论是迁徙的过程中,还是迁徙之后在陌生环境定居,与同宗族的人结合在一起都是更安全、更有保障的选择。尤其是迁徙之后,为了避免受到本地人的欺凌,人们甚至会改姓归宗,托庇于强宗大族,以保证生活的安定。
为何南方人重视宗族亲情,北方相对比较淡?
本文2023-10-24 22:30:02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326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