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同治光绪年间从黔西迁出的李姓后裔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4浏览:1收藏

寻找同治光绪年间从黔西迁出的李姓后裔,第1张

西平忠武王李晟后裔分布及部分家谱1、李晟(727-793),唐将领。字良器。洮州临谭(属甘肃)人。初在西北边镇任裨将,屡立战功,后调任右神策军都将。德宗时,率军讨伐藩镇田悦、朱滔、王武俊的叛乱,朱泚叛据长安,他回师收夏长安。任凤翔、陇右节度等使,兼四镇、北庭行营副元帅,封西平郡王。787年被解除兵权。在军四十余年,始终勇敢善战。2、浏阳坪上李氏:始祖西平郡王晟第十子、陇西郡公宪之五世孙焕公,官吏部员外郎,后唐同光2年(924)挈子望春迁浏北桎木市坪上。至清光绪33年(1907),已传35代。3、益阳西平李氏:始祖唐时西平王晟公,第十子宪公,字章武,为洪州刺史,迁江西观察、岭南节度使。传十一派至忠公,字贞护,号信卿,居江西庐陵县朋田,元大德中官颖州司理,至大初升益阳知州,解组后卜居益阳城东。其子福公于明洪武5年(1372)卜居长乐街,晚迁江南市。福公之子敏公生四子:元、贞、道、云,贞、道二公不详,元公下衍为恭、俭、川三房,云公下衍为智、信、文三房。族谱始修于清康熙20年(1681),乾隆9年(1744)续修,乾隆58年(1793)三修,道光8年(1828)四修,咸丰6年(1856)五修,光绪17年(1891)六修。乾隆23年(1758)建宗祠于石磨湾。派语:洪都绳其度(文章绳节度),楚国绍伊先,光辅家声大,奇勋世泽延,懋和昭典训,慈孝代宣传。4、沅江嫩草江李氏:始祖唐时西平王晟公之子宪。十三派至用期公为沅潭派祖,累世居吉水谷平,传至云可公率子孙于明洪武间迁居武昌,景泰间又迁居龙阳,传五世至汝德公生有五子,长子如璋成化间迁居益阳,后迁沅江嫩草江,衍为五房。清乾隆57年(1792)始修族谱,光绪6年(1880)、1913年、1948年续修。派语:宗本生成日,为之上可章,仪来徵吉瑞,庆衍发余祥,孝友家传久,才良世泽长,克遵先祖训,立志绍书香。5、安化十二都董木溪李氏:始祖晟公,字良器,唐时洮州临潭人。传二十八世至旭隆公,字仲颖,宋朝人。再传四世至"必"字派,衍为二十五房。必通公,字四逵,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县泰和圳上,宦游至武陵,因元明兵乱隐于桃源谷罗村,再迁竿子坪、安化北门小石桥,终迁十二都董木溪金鸡坳。与必通公同来此处的有其堂弟必旺公,字四维。后裔有迁武陵官仓李家坪和云南越州卫者。老派:必可绍单仕志朝时德之其标以汝美利见大邦基发祥正。6、衡山县城南正街李氏:始祖晟公,唐封西平郡王,支祖宪公,唐封陇西郡公。迁衡始祖世华公,由江右迁湘。7、衡阳井田李氏:始迁祖正五公,乃唐西平王晟第十子宪公苗裔,明初时由江西吉水县迁居湖南衡阳县东井田,传三世至福高公生九子,惟原赞、原玑、原珏、原聪四房聚族于斯。族谱始修于清乾隆31年(1767),嘉庆25年(1820)、咸丰11年(1861)、光绪24年(1898)、1930年续修。派语:正景福原,志思大茂,恭宽信敏,惠承宗兆,文昌开泰,治道光明,孝弟力田,端重彝伦,本义昭仁,允存定则,振启家声,克修竣德。8、衡阳金溪、山霞李氏:晟公二十派孙自衡公官桂阳知军,落籍衡山岳后杉木桥,二十二派思幅公由杉木桥迁衡阳金溪庙,二十三派朝显公又迁回江西吉安府泰和县。二十四派大贤公字丞贰,以元进士为衡州同知,遂开基于衡阳县永福乡金溪庙。生子五,一返原籍;一早逝;留湘者三:添阼居金溪,添祥迁星沙,添瑞落籍山霞。明正统6年(1441)创修族谱,清乾隆59年(1794)二修,道光9年(1829)三修,光绪5年(1879)四修,宣统3年(1911)五修,1942年六修,2000年七修。嘉庆6年(1801)再建总祠于白果,祠联:聚族托名区,看涓水横前,衡岳对峙;登堂怀祖武,有长源勋业,太白诗文。堂号为"五知堂":谓知时、知难、知命、知退、知足。派次诗歌:大福源忠信,景玉成居良,映奇新康银,时建焕春光,孝顺绵基绪,诗书启俊英,学能敦古训,定可振家声,承先树伟业,裕后乘长风,旭辉照普天,华夏乐太平。9、新化高坪李氏:始祖璋、琪二公,为陇西郡唐西平王李晟之后,于唐末五季徙居江西吉安泰和。璋公派衍五房,琪公派衍六房,同于宋熙宁时相继南徙,始居安化丰乐乡,继迁新化高坪。族人分布于新化全县各地。至1948年,已传26代,共十余万人。总祠在西门戴家巷。10、湘乡遥湖李氏:始祖唐时良器公,讳晟,第十一子塑十九传至大忠公于宋理宗时累官湖南观察使,遂家长沙,生四子:长子济南公,讳启良,宋嘉熙举人,任河南延津县尹,元至元11年(1275)由长沙迁湘乡。又七传至缙、绅二公,缙公分居遥湖,派衍汛、洪、洗、法四支;绅公派衍涛、淇、湘三支。族谱自宋元迄明凡四修,清雍正5年(1727)、乾隆13年(1748)又二修,嘉应25年(1820)遥湖汛支续修。老班:原裕广崇兴,时青显达嶐,贤良昭祖训,俊秀绍先忠,交慎缔兰蕙,名思齐岳嵩,居常修品行,廷献见英雄。乾隆13年(1748)新班:循序新前代,敬宗允吉昌,孝廉光御殿,丛桂兆庭芳。11、湘潭龙船港李氏:始祖晟公。先世宋时自江西袁州迁居湖南茶陵,二十二派孙德护,字行之,元末时因避难由茶陵砻溪中洲迁湘潭龙船港白石头埠口。族人分布于龙船港、王十万、长沙口。清光绪25年(1899)六修,民国间七修族谱。至1949年,已传25代,共14300余人。宗祠在龙船港。12、湘潭高塘李氏:始迁祖祥公,源出唐西平王晟公第十子宪公,世居江西丰城县,明洪武初大乱甫夷,海内户口繁稀不一,天子诏移民,公乃奉户帖迁湘潭光泽乡高塘村,至五世衍为彦铭(居高塘)、彦聪(居张塘)、彦实(居浏田)三大支。彦铭房十世孙李腾芳,字子实,号湘洲,明万历进士,官至礼部尚书,赠太子太保,谥文庄。1929年九修家谱。九修时后续派名:邦家之光大宗维翰克广德心介尔景福皇恩多士文武是宪昭格列祖永钖祚胤。13、湘潭河头李氏:始祖宪公,唐西平忠武王第十子,为江西观察使,迁岭南节度使,遂家茶陵之中洲。一说宪公数传至庆远公"知茶陵,遂家焉",后又由茶陵迁至湘乡,再迁至湘潭,时约宋代。而1923年《中湘河头李氏族谱》李光裕序称,李氏系出唐西平王李晟,其后裔宪公定居茶陵,至十二世永量公于明正德元年(1506)迁徙湘乡,旋迁湘潭河头。14、攸县社魁李氏:始祖晟公,十五世孙庆远,宋时自江西宜春徙茶陵。二十世孙祁公,字一初,号希蘧,又号危行翁,籍茶陵砻下。次孙承松,字子温,元至正年间由茶陵徙居攸北今高枧三龙村。生子二,派衍两房。现多聚居在攸县社魁附近,也有散居醴陵、望城、广东等地。清康熙10年(1670)初修族谱,乾隆14年(1749)重修,光绪5年(1879)三修,1914年四修,1999年五修。行辈:士光万世,盛德传辉,永久发祥,昌泰显耀,鸿建文明,展运才华。15、醴陵枧头洲李氏:一代祖晟公,二十一代景初公,居萍乡长丰里,生六子,文贤徙醴陵富里,文汉、文秀、文从失考,文祥徙萍乡车田,文署于明洪武间徙居醴陵双江口,拓业大石塘,卒葬枧头洲。子四:楚诚居大石塘;楚训居杨林塘;楚谟居渌石塅;楚谥居坛头园。至1948年,已传24代,共4620人。宗祠在东乡枧头洲。清康熙3年(1664)始修族谱,乾隆49年(1784)、道光8年(1828)、同治2年(1863)、光绪28年(1902)、1939年、1991年续修。字派:(自八世始)学思士之日正遵朝廷人才华舒秀锦经纶应运昌忠武承先志恢宏载锡光。16、嘉禾李氏:远祖晟公第十子宪,为岭南节度使,宪生游,封宜春侯,遂家宜春。游子丕生遵,徙居吉水高村。遵子华生唐,后唐天成2年(927)徙居吉水谷村。唐子三:千护、千秋、千林。千护公任桂阳郡守,先居桂阳城南,后迁于富乐乡星溪大村(今属嘉禾),子孙散居湘南桂阳、宁远、嘉禾、新田、临武、蓝山、道县、郴州、宜章等县。1935年纂修通谱,主修人李抱冰,名韫珩,曾任湘军第九混成旅旅长,国民革命军十六军军长,2001年续修通谱。通谱派行:(以元公为一代,自三十一代起)造物资陶铸,民彝气至刚,经纶襄育煦,基序溯源长,高峻赓崧岳,睦雍颂棣棠,谋贻绵燕绪,宝鼎祝馨香。17、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丹霞镇夏富村子乙公后裔:夏富追远堂始祖子乙公;子乙公系广东仁化夏富追远堂李氏始祖,其祖先原于陇西(现甘肃省境),系唐西平忠武王晟公之后,沿湖北孝感府(境),后迁江西省吉安府吉水县樟树村。子乙公生于南宋嘉定八年,即乙亥(1215)年,因勤奋好学,聪慧过人,取得功名之后,游宦粤西苍梧(今广西省苍梧县),于南宋德佑初,即乙亥(1275)年,致归舟泊夏富。见其地被襟石,障面带大江,文星映左,武曲临右,山川形胜,极所罕见。子乙公饱读经诗,精通天文地理,认定夏富是风水宝地,在此定居必定人才辈出,兴旺发达,故毅然卜居夏富村,并制定训示子孙以耕读为本,纲常伦纪的发家宏略《家训》,世代相承。果然是贤人志士代不乏人。第四世始出护驾军士的善壁公,继善壁公之后又出拔贡任命馀姚知县的李清公。明、清、民国时期再出拔贡、恩贡、监元、邑痒、府痒生等功名志士等百余名,共和国时期才半世纪,为官科级以上有十多名,荣获硕士研究生,学士本科生,大专生及各类职称人员近百名。真乃洵山川之钟灵也。正是:世泽绵绵多先哲,瓜瓞芍芍有后贤。子乙公辟基夏富村至今已有七百三十多年历史,枝繁叶叶茂。蕃衍子孙至今已二十六世,基业磐固昌隆,世孙相守,人财兴旺,其后裔遍布仁化(县城、董塘、大桥、周田、小田、大岭、康溪)、曲江(马坝、乌石、黄金村)、韶关、佛冈、佛山、广州、湛江、湖南汝城、香港、台湾省等地。夏富有(世界最大规模的丹霞地貌、世界地质公园、中国红石公园的重要组成地段)的美称。闻名中外,正所谓:天地奇观一丹霞,人间仙境数夏富。子乙公后裔均能以诚信为本,读耕为业,工商俭施,荣宗耀祖。注:夏富村追远堂李氏始祖子乙公及石塘李氏始祖元善公先祖都是晟公(即西平忠武王),子乙公接晟公第几世尚需考证。18、萍乡三河衙前李氏谱:据谱记载,我族为萍乡三河车田衙前李氏,是为衍庆堂,乃唐西平忠武郡王晟公十子陇西郡公宪公幼子绳公之后,世系为:晟公-宪公-绳公-珏公-庆公-谏公-仪公-思禹公-乐善公-先春公-友仁公-自新公-德全公-志科公-孝谦公-绍贤公-世忠公,世忠公乃三河始祖。晟公-宪公-游公-服公-赓公-澡公-森公(字士森),森公乃庐陵朋田派始祖;晟公-宪公-游公-服公-殊公-浩公-昭戬公,昭戬公乃丰城湖茫派始祖;晟公-宪公-游公-服公-殊公-浚公,乃分宜白茫派始祖;晟公-宪公-游公-丕公-迈公-暹公-(氵自)公,乃安福派始祖;晟公-宪公-游公-丕公-迈公-暹公-许公,乃兴隆西湖派始祖;晟公-宪公-游公-丕公-迈公-暹公-宾公,乃湖塘游田派始祖;晟公-宪公-游公-丕公-遵公-华公-庚公;乃黄川槎滩鱼梁等派;晟公-宪公-焕公,乃瑞州上高派始祖。(作者:三河李)19、千护公李氏派下禾仓堡(今嘉禾)世系:陇西堂丹阳房-徙京兆李氏-西平李氏-豫章李氏-谷村李氏-千护公李氏派下禾仓堡(今嘉禾)世系:晟公--宪公--游公--丕公--遵公--华公--唐公(名世春)--千护(同胞兄弟千林、千秋、光璇、光灿、光澈)--孟荟--仁漕--廷温--延品--宣义--明遇--最珍--仲恂--思富--信韬--士收--兴庵--元珍--时光--家贤(字贤叔)--声端(字端甫)--礼庆(字庆叟)--乐恭(字恭伯)--先贵(字贵夫),自唐公始旧谱字辈如下:世光孟仁廷延宣(义)、明最仲思信士兴、元时家声礼乐先千护公通谱禾仓堡支系自元公(千护公)后唐天成二年(公元927年)始,迄今已历一千零八十年,最远已传至晟公第五十二代,历朝历代列祖列宗秉承六十年一大修,三十年一小修之祖训,忠实而朴实地记录了每一代生殁配葬衍,自唐公始所用的七字字辈一直到可以沿用到解放建国前后,最后一辈为"大"字辈,千护公后裔历来聚族而居,禾仓堡(今嘉禾县城)是明初由千护公后裔所建造的一座城池,城墙于解放后拆除,城内居住的是千护公同宗。一九三五年宗谱续修由李抱冰、李云杰主持,是次修谱起用新的字辈(共四十字)班行为五字班辈:"造物资陶铸、民彝气至刚、经纶襄育煦、基序溯源长",自元公(千护公)始第三十一世起使用"造"字辈,一九九三年续修又新增二十字:"望族繁兰桂,"族谱记载着历代祖先迁徙繁衍的艰辛历程,凝结着历代祖先呕心沥血的精神传承,也昭示着历代祖先对后世子孙的殷殷期盼!千护公后裔秉承了陇西堂西平李氏的精神精髓,并将此一代代传承下去,最后结语引用谷村忠肃公邦华谱序言与各位同宗共勉。谷村忠肃公邦华谱序曰:"籍令为子孙者不务力学修身,世其德义,入则*邪荡检,出则复饮贻讥,不将为家声之大玷乎,德色耘锄、相煎萁豆、伦常之薄,人道其熄矣,族亦有不亲其亲不长其长,伤考心而悖天显,以为名教之大谬者乎,八家同井犹曰出入相友守望相助,奈何一本之亲衅开羊羹,斗成蛮触至于雀角公庭,以贻乡曲之鄙庸乎,四业既废,游手无赖,作奸椎埋,插宪逋赋,使有司穷于呼牛而闾左苦若秋荼,此不亦圮族之忧乎,不耻、不仁、不畏、不义、履丝曳缟、酗酒渔色、自务豪雄、笑人守虏,此殆乡国之蠢,家门之孽,族毋有类是者乎,如其有之,即列名于谱,谱之灾也。反是,则忠孝节义不失祖宗之旧,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矣,族人勉之哉,今吾族人亦惟竞竟自持以礼义为之根,泽之以诗书,行之以智勇,世德作求,是则孝子贤孙当能保世滋大绵绵,延以继承于亿万代而炽昌其未艾欤。"20、李氏族谱:□□卷:序号:1226[湖南]李氏族谱:□□卷/李章凤主修,李章甡、李章曜编纂-1922年木活字本-8册-存卷一、二、四、五、七~十-8修本始祖:晟,字良器,唐代人。始迁祖:伯玉,字益纲,号如岳,南宋初自江西吉安县迁居湖南益阳县邑南里。本谱始修于元至大三年(1310)。世系修录至第三十五世,排行字为德。本支派排行字自二世起:本楚象廷邦鹏必叟中厥享利熙成得决师仕克庭春应永洪希正万元文章昭宇宙德。卷一:序跋、源流叙记、制、碑文、墓志铭、艺文、诗、戒酒文、寺观论、名贤、通族议约;卷二:目录、修谱执事、凡例、源流序;卷三:鱼塘山场祭田、学田记、祠序、祠园土并保甲田产;卷四:节孝传、寿序;卷五:遗产、祭田山岭、墓志、建筑学校;卷六~九:世录;卷十:世系图。珍贵史料:议约、祠园土并保甲田产。本谱为散居于湖南益阳县、衡阳县、永州县、郴州县、桂阳县等地李氏各支合修族谱。f其它:1922年木活字本21、浦阳莲塘李氏宗谱:七卷:序号:1123;[浦江]浦阳莲塘李氏宗谱:七卷/蒋志锦主修,徐心明等编纂-1938年木活字本-7册-22修本;始祖:晟,唐代人。始迁祖:天启,明洪武五年(1372)自东阳县迁居浦江县莲塘村(今属浦阳镇)。本谱始修于南宋隆兴二年(1164)。世系修录至第五十一世,排行字为齐。本支派排行字自二十三世起:宗福□文行演玉茂顺镕森荣坦镇深聪明睿智宽裕温柔发强刚毅齐壮中正文理密察。卷一:勅书附诗、像赞、凡例、家规、谱序、传赞、寿序、祠记、宗庙记、田产;卷二:排行字、系图;卷三~七:行传、谱跋。1938年木活字本23、常德李氏:始祖晟公,第十子宪公,江西观察使,长孙游公继为袁州刺史,遂家江西。子孙蔚起于吉安、吉水、分宜、泰和。二十九世显旦公,生乘、熏、重、秉。元明之际,干戈扰攘,四公后"必"字辈共二十五房先后迁居湖南常德、安化、汉寿、桃源、益阳等地。乘公生世芳、世立、世允。世芳八子:必达字凤翥,为常德六李湾始迁祖,必华字中华、必和字中和、必庸字中庸、必荣字中荣,同为东湖山始迁祖,必通为金鸡坳始迁祖,必道字凤鸣,为麻腊嘴始迁祖,必远为益阳马轮冲始迁祖。世立三子:必朝字朝凤,必阳字朝阳,为善卷村始迁祖,子孙分居斗姆湖、赤塘湖、黄市港等地,必龙字龙寿,为长堰冲始迁祖。世允生必旺,迁斋公嘴元普庵。熏公生世銮、世高、世和,世銮生必赏,其裔散居半月障、黄金庙、团山、王家港。世高生七子:必宝、必宥同迁桃源南竹山,必实、必宽同迁益阳修山,必赁、必贽其裔蕃衍石灰山、黄土店、龙船湾,必真迁四川。世和生必贤,其裔居李伍滩、鹿角坪、鸿鹤冲、太极障。重公生世良,世良二子:必贵迁黄壁坪,必贸迁花岩溪。秉公生世奇、世可,世奇子必赉,其裔居汉寿木山,世可生必贡,其裔居汉寿七星堆岗塘坪。1948年各支合修族谱,百字派语:能儒天特重,利建守邦基,发祥定有喜,慧聪范愈规,科甲同济向,锦乐昶瑞宜,诰典伟章贵,醇让福禄绵,腾辉崇上兆,丕业创砚田,仁秀蕴颖悟,琼瑶则爱亲,言信昭康运,宽裕耀唐庭,高超绳俊杰,丰足道恒盈,协华参修若,楷模庆善成。24、常德上大村李氏:始祖宪,唐西平郡王李晟第十子,官江西观察使,遂留居江西。二十一传至应高、应成兄弟于元末由江西吉水县谷村圳上迁湖南武陵县前河上大村。清光绪间三修族谱。常德、沅陵李氏25、资兴程乡李氏:谱称该族先世家居陕右陇西,次居洮州临潭,至晟公十子宪任江西观察使,长子游,殁于袁,因家袁州府分宜县白芒源,递传至维公,三子,皆居泰和县之三万石同陂。大一郎生子四:伯金、伯玉、伯元、伯亨,始迁于兴宁,今资兴。伯金居珧珠,伯玉居峡瑀,伯元居厚玉,伯亨居璜塘。伯玉公传十一世厥昌公开派程北上中田,再传六世道兴、道权诸兄弟,分布于程乡各庄。26、资兴凤凰窠李氏:祖晟公,三世游公居宜春,六世德澄公居泰和,十世侃行公居永新鹅峰山小水,十一世克岐公徙衡州右陂,宋初官郴阳万户元帅,落籍于郴阳南塔。十三世和甫公,讳景南,又迁兴宁学前凤凰窠。清康熙50年(1711)始修族谱,道光18年(1838)、1921年续修。至1948年,已传25代,共2450人,分布于城厢镇、昌平、保民各乡。宗祠在凤凰窠。派行:景仲朝必彰,子仕宦廷光,孙贤荣显贵,福禄远奇昌,世永英雄茂,才高道义良,德崇通达泰,学广姓名香。传家敦孝友,经国著平康,志继元科振,功垂善庆长。派衍廷南楚,支分自豫章,声称扬云梦,令誉播潇湘。27、[湖南]李氏族谱:□□卷/李章凤主修,李章甡、李章曜编纂-1922年木活字本-8册-存卷一、二、四、五、七~十-8修本。始祖:晟,字良器,唐代人。始迁祖:伯玉,字益纲,号如岳,南宋初自江西吉安县迁居湖南益阳县邑南里。本谱始修于元至大三年(1310)。世系修录至第三十五世,排行字为德。本支派排行字自二世起:本楚象廷邦鹏必叟中厥享利熙成得决师仕克庭春应永洪希正万元文章昭宇宙德。卷一:序跋、源流叙记、制、碑文、墓志铭、艺文、诗、戒酒文、寺观论、名贤、通族议约;卷二:目录、修谱执事、凡例、源流序;卷三:鱼塘山场祭田、学田记、祠序、祠园土并保甲田产;卷四:节孝传、寿序;卷五:遗产、祭田山岭、墓志、建筑学校;卷六~九:世录;卷十:世系图。珍贵史料:议约、祠园土并保甲田产。本谱为散居于湖南益阳县、衡阳县、永州县、郴州县、桂阳县等地李氏各支合修族谱。28、西平李氏家乘:七卷:[湖南安化]:一世祖晟,字良器,谥忠武,仕唐,封西平郡王。孙宪,字章武,行十,仕江西洪州,卒葬分宜。宪长子游,字观业,行一,唐时复迁宜春。其后裔孙散居江西德化、庐陵等地,元末明初,始迁安化。卷首(即卷一)序、家训、碑文、传、祠堂记等,余卷世系。清光绪28年(1902),木活字本;始祖:[唐]李晟;先祖:[唐]李宪;先祖:[唐]李游。29、萍东松友塘李氏支谱:[萍乡]:始迁祖悬明,清顺治间由安福章山迁萍东松友塘。卷首一序文、功碑等,卷首二晟公传,卷首三碑、传、坟图等,卷首四垂丝图、服制图等,卷二至五世系。谱载白居易奉敕赞、周必大跋及萍乡煤矿资料若干。民国28年(1939),木活字本;西平堂;始迁祖:[清]李悬明;先祖:李晟30、李氏三修族谱[武陵]:唐西平郡王李晟第十子宪,官江西观察使,遂留居江西。传至二十一世应高、应成兄弟,元末由江西吉水县谷村圳迁湖南武陵县家前河上大村。卷一原祖编次、诰敕、碑赞碑铭、宪祖与始祖世纪,卷七、十分支世纪。31、李氏五修族谱:二十卷,首三卷,末一卷,终一卷:[湖南浏阳]:西始祖晟,字良器,唐陇西人,徙京兆,封西平王,谥忠武。二十二世孙文绣,字质因,号太和,元季避陈友谅乱自江西萍乡徙居浏阳中洲,为中洲始迁祖。卷首序、凡例、家训、像赞、传、行述、墓志铭、祀产、合约、杂记32、湘阴荆塘李氏材房支谱:八卷:[湖南湘阴]:始祖晟,字良器,仕唐。二十世孙子才,行重九,元至正间自江西吉水迁居湘阴荆塘,为始迁祖。曾孙世材,字仲明,明初人,为本谱房祖。卷一序、凡例、家规、规约,卷二祠宇志、丧服志、祀典、公产,卷三至六世系,卷七传、寿序,卷八坟图。33、李氏四修支谱: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湖南沅江]:一世祖晟,字良器,谥忠武,仕唐,封西平郡王。二十世孙云,字可云,元末明初迁湖北武昌,尊为南迁始祖。子文昭复迁汉阳小安村。文昭孙汝德又迁益阳油塘坪。始迁祖汝德长子如璋,业道教,法名普慧,徙居沅江嫩草江。卷首序、弁言,卷一家训、服制、派语、寿诗、传序、墓志铭、跋,卷二、三系图,卷四至十六系表,卷末契据、墓图。34、萍东松友塘李氏支谱[萍乡]:始迁祖悬明,清顺治间由安福章山迁萍东松友塘。卷首一序文、功碑等,卷首二晟公传,卷首三碑、传、坟图等,卷首四垂丝图、服制图等,卷二至五世系。谱载白居易奉敕赞、周必大跋及萍乡煤矿资料若干。35、莲塘李氏宗谱[浦江]:族为唐西平王李晟第四子洪州都督訹之裔。十三传至天启,明洪武五年自吴宁迁浦江县东十四都练聎莲塘,是为迁莲塘始祖。卷一序文、像赞、家规、传、赞等,馀卷载世系、行第。

1家谱有哪些基本内容

标准家谱的编写格式

一部体例完整的家谱,大致应有以下24项:

1谱名。一般称为族谱、家谱、家乘、家志、家传、通谱、统谱、谱录、谱牒、世牒、世谱、世家、世典、宗谱、支谱、房谱、祖谱、故谱、合谱、谱传、真谱、私谱、本书、族系、族讲、石谱、系谱等,也有的称为渊源录、源流考、清芬录、世恩录、族谱图、大同谱、大成谱、联宗谱、先贤录、传芳集、家传薄、先德传、谱志略、家谱汇编、家模汇编、源流大典等,是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事迹为中心的历史图籍。

2谱序。稍具规模的家谱,卷首一定会有一篇至几十篇不等的序文,它是每部家谱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谱序包括新序、旧序、族外人的客序、跋语、目录和刻印人名以及其它关于本族的记述。

3谱例。又称凡例,主要是阐述家谱的纂修原则和体例。

4谱论。许多家谱都专门辟有谱论一章,专收先贤的谱说、谱论、谱议的篇章和古代经典中的有关论述,对修谱的作用、功能、意义、历史、原理、方法等加以发明和阐述,是研究谱学的宝贵资料。

5恩荣录。主要内容为历代皇帝对家族中的官员及其家谱的敕书、诏命、赐字、赐匾、赐诗、赐联、御谥文、御制碑文以及地方官府的赠谕文字等,以显示和炫耀朝廷对该家庭及其成员的奖励和表彰,同时反映该家族的地位和身份。

6遗像、像赞。祖先及家族中历代英贤、重要人物的图像资料,一般为正面是遗像,背面是像赞。

7姓氏源流考。中国家谱素来有“叙本系,述始封”的传统,明清以来各家谱也大多有记姓氏源流的一章,或称姓氏源流,或称宗族源流。它主要是用来记述本姓来源、本族的历史渊源、始祖、世派、迁徙、各支派间关系、甚至改姓的原委等。

8族规族约。是宗族家族成员共同制定的、用以约束和教化族人的宗族法规,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名称各异,种类很多,诸如家规、家约、家戒、家法、家礼、家典、家仪、家条、族规、族约、祠规、祠约、规范、规条、规矩、条规、戒谕等。

9祠堂。记载宗族、家族祠堂修建的历史,介绍祠堂的建筑规模、地理位置,收录有关祠堂的碑文、诗文、祠联、祠匾、祠堂图、建祠捐资人名,记录祠堂内神位世次、配享、附享、祭祀情况等。

10五服图。又称服制图。所谓五服,就是指古代丧服制度中的五种服色,即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2中国家谱知识简介

一、家谱 又称族谱、家乘、宗谱等,是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的历史图籍。

先秦重要史籍《世本》为我国家谱的开山之作,其内容系黄帝以来至春秋时帝王公侯卿大夫的记录,其作用在于尊世系、辨昭穆、别贵贱等。魏晋时期,门阀势力盛行,家谱成为门阀豪族势力维持其政治经济特权的重要工具。

二、大宗小宗 古代宗法规定,同一始祖的嫡系长房继承系统为大宗,其他儿子即庶子,庶子系统属小宗,小宗仅继承其父,故称继祢者为小宗,小宗超过五世,即无丧服规定。随着世代的推移,一个宗族扩展到旁系林立时,仍然可以通过尊奉大宗的方式被约定在血缘集团之内,而不会导致零乱。

上述以家族为中心,按血缘远近区别嫡庶亲疏的法则叫宗法。宗法制在周代极为完善,后世或尊行大宗之法,或恪守小宗之法,都对周代的宗法制度作了变通处理。

三、事宗礼 聚族而居是古代中国人常见的居住形式,族人常恪守的事宗礼包括:平居遇事应咨告宗祠,如祭祀、嫁女、聚妻、凶事、生子、易名、出外求学、荣归故里等。如遇族内发生吉凶大事,宗子需率全体成年男性族人赴祠禀告,祭祀先祖。

祭毕合族会食。四、义田 指宗涝用于赈恤族内贫寒人家和奖励贞节义行的田产,始创于北宋范仲淹。

义田大多由宗族显贵捐献而产生的,一般设有专人管理,以防族人侵渔,并且不准典卖,地权比较稳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族人的生活困难。清朝政权考虑到义田的巨大作用,严厉惩罚那些盗卖义田的不孝子孙,以保护宗族公产。

五、家讳 即家族或家庭之内的忌讳,又称“私讳”,与“国讳”相对。古人视直呼尊长姓名为大不敬,故晚辈在日常言谈和使用文字时,要回避祖、父等长辈的名字。

六、排辈 宗族内以宗谱规定辈分用字以公开族人所处的辈分。族人在命名时(尤其是男性),名字中必须含谱定辈分用字,放于名字中间,俗称某字辈,以此作为族人相互关系的标志,防止族内人际关系发生混乱。

七、遵昭穆 是在周代确立嫡长子继承制的前提下,为适应宗族组织的存在而出现的一种行辈标志制度,其盛于西周,后世则仅用昭穆表示辈分如父子的关系。其制,在确定宗族庙次和墓次时,始祖居中,父昭子穆,父穆子昭,左昭右穆,依次转换,以使在祭招、丧葬、继承和赐爵等礼仪活动中明确区分行辈,严防宗族内部的辈分发生紊乱。

八、九族是先秦时期概括宗亲关系的一种说法,以西周为最典型,见于《左传”桓公六年》:“亲其九族”。《尚书·尧典》:“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即睦,平章百姓。”

关于九族所包含的亲属范围,古人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解释。其一认为九族全系父系宗亲,即指上至高祖,经曾祖、祖、父、已身、子、孙、曾孙、直至玄孙的九代的合称;其二,认为九族亦包括异姓有服的亲属,指父族四、母族三、妻族认为几族亦包括并姓百服的亲属,指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

九、六亲 即六代宗亲。古代有宗族亲情到第六代为止的民间成规。

到了第六代,即出了五服,已无亲情关系。宋代以后,以族规、义田、家训等为特征的宗族制度开始兴盛,宗族亲情被无限延伸,以激发族人的木本水源之思,但仍然注重六亲之制,只不过与六亲之外的族人可以保持较谈的宗族亲情。

九、谱学 自有文字出现,即有早期的人物记录。由简单的零散的记录发展到连贯系统的世系记载,由分衍世系到综合为后来的整体宗族世系体系,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不断充实、完善,从而创造了人记录自己生平世系及血缘关系的专著,这就是谱牒。

十一、谱法 所谓谱法,是按一定的规则制度、体例进行编撰谱牒的方法。这个方法,其要点就是怎样完整、准确、明了、有序地记载族人世系及其有关事项。

十二、支谱 顾名思义,支是主干之外的分支,意属为同祖之下分衍的众多后裔,而后又各有其世系的支派。所谓支谱,就非常明确了它的谱牒定位,即局限在该祖之下的一个独特分支。

十三、家乘 家乘,原意为以记载私家之事的文录。罗大经《鹤林玉露》载:“山谷晚年作日录,题曰家乘。”

家乘属于家谱的范畴,因此后有少量的家谱也冠用家乘。家乘是从“史乘”袭用而来。

冠用家乘的不太多。

3一部完整的家谱基本哪些常见内容

一、谱名

谱名中最重要的是谱籍和姓氏,即是什么地方、什么家族的家谱,为什么这样要这样写?更准确的反映家谱作为“史书”来反映信息,不然,编修的人当时明白,经年累月之后,转之何人何地?便无从查考,给后人寻根带来巨大困难。

二、像赞

人物像赞有各种表达,或始祖,如三皇五帝,也可以是近祖,或者迁祖,还可以是自古到今的家族内非凡的人物,特别杰出的人才。以昭示后人发奋图强。

三、谱序

稍具规模的家谱,卷首一定会有一篇至几十篇不等的序文,它是每部家谱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谱序包括新序、旧序、族外人的客序、跋语、目录和刻印人名以及其它关于本族的记述。

四、目录

全部家谱内容提要,以便检索。

五、谱论

谱论,即谱学理论,从司马迁开始历代都有名家,如欧阳修,苏轼,王安石,朱熹,王阳明,比如章学诚的《文史通义》曰:“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且有天下之史,有一国之史有一家之史,有一人之史。传状志述,一人之史也;家乘谱牒,一家之史也;郡府县志,一国之史;综纪一朝,天下之史也。

六、凡例

凡例,即修谱的原则,规定,比如哪些人可以入谱,哪些人不能入谱,对人的次序的排定,哪些内容怎么去写等等,就是规定家谱里面都有什么,这个显示出编修之人的主观态度,如明朝家谱对女性入家谱,就很明确的规定:丈夫之后跟原配,接着依次是:继配,侧室,妾,纳,除原配外,这些二三四五老婆不可以有名字,原籍,生卒,等,这个男尊女卑的“名分”观念,尤 是对女性的一种变态的歧视。

七、家训

不要误解,《家训》不是家谱内容,这里为了突出家训的内容做个配图,中国是家天下的社会结构,名门望族是一大特色,家训家风起了很重要的教育作用。

八、世系

世系是家谱内容的核心部分,从家族第一世开始,记载其生卒,婚配,事略,墓葬,其人如何?一目了然。

九、传记

传记,不是每个人都有,是对家族内的杰出人物,立功立德之人的具体描写,反应出这些人物的杰出品质, 垂范后辈,是榜样力量。可分内传。外传,内传是五服之内,外传是五服之外,还有列传,分门别类,比如家佣,二三四老婆中的贞烈之妇,可做列传,这已经不适合今天。

十、谱跋

上图是梅曾亮的家谱跋语,他自夸了一下,“知岩”以乡兵保障宣州,然后对家族的分派流迁做了陈说,所以跋语就是做谱之后的感想,经验,过程等含有者的寄托之语。

十一、领谱字号

家族支派繁多广布,必须有字号,作为验证, 跟对号入座一样。家谱一般就包括上述内容,除此之外比较重要的包括,祠堂,敕封,艺文,契约等还有一些图表,制作时可根据原谱内容确定。没有原谱,就必须另起创谱,不使历史中断,再根据个人情况确定内容。

4家谱国际:修家谱需要必备什么知识

族谱是一个家族的发展史。一个家族要发展壮大,除需要雄厚的物质条件外,还需要足以“强宗固族”的精神条件,而良好家风的形成,正是这种精神条件的基础和内容之一。

族谱中所保存的家规、家训以及治家格言等,从一开始就以积极、进取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态度来讨论家庭环境和家庭氛围的建设。在家规、家训中,伦理纲常礼教作为其理论基础占有中心地位,三纲五常、孝悌忠信的内容占全部内容的大半。族谱中的家规、家训除上述内容外,还有“睦族人”、“和亲友”、“恤孤贫”以及“戒赌博”、“戒奢侈”、“戒懒惰”、“戒*逸”等等,对家族成员的行为、举止作出规范,这也是足资我们今天借鉴的有益的成分。

族谱研究的另一现实意义是通过家谱研究,满足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谒祖”的需求。“树高千丈,叶落归根”。海外华侨看到祖国繁荣昌盛,欣欣向荣,欣喜之情溢于言表。他们纷纷回国寻根谒祖,探亲访友,慷慨解囊,投资家乡的经济建设。家谱作为一个家族血缘关系的总记录,将海外华人与祖国亲人紧紧连在一起。

研究家谱的意义还在于通过对我国传统家谱进行内容、体例、结构等的分析,来构建一种能适应社会主义新时代需要的新型族谱。一部新型族谱或家族档案,其编制原则应是既符合现代家庭的需要,顺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也具备传统族谱的“敦宗睦族”、“凝聚血亲”的功能作用;编法既继承传统族谱中的一些优秀成分,也要创制适应现代需要的内容。小家安,国家强。

族谱研究的现实意义当然不止于此,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族谱这个蕴藏丰富的资料宝库还会为我们提供许多新的其它资料,谱牒学这门古老又年轻的学科也会不断发展,日益走向成熟。

5家谱的内容主要包括哪些

家谱的主要内容:姓氏源流和世系表。

一、姓氏源流中国姓氏在经过历史不断演变,如:战乱,迁移,改朝换代,以及避讳改姓、避难改姓、复姓改为单姓等,姓氏变得更为复杂,其真正的出处、源头就更需要详细考证了。一些史学专家认为,历史上的王朝更替、社会动荡导致了家谱的断裂残缺,很多族谱都由后人凭想象臆造。

封建时代,许多姓氏为了抬高自己的门第和郡望,习惯于与名人扯上关系,或硬追溯到某皇帝作自己的祖先,这影响了血缘的纯正性和确实性。重视传统的中华民族,有不少家族在重修宗谱,由于南北各地的语言、风俗、长相等均不同,世系联系在一起,其纸谱真实性值得推敲。

二、世系表作为家谱中最重要的内容,“世系表”,简而言之,就是说明一个家族成员,如:父子、兄弟间的相互关系,写清楚祖先后代每一个家族成员名字的图表。它有四种基本的记述格式:欧式、苏式、宝塔式和牒记式。

(1)欧式:又称横行体,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立的。欧式的特点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横行,五世一表,用起来很方便。

欧式中,每个世代人名左侧都有一段生平记述,介绍该人的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配偶、葬地、功绩等。(2)苏式:又称垂珠体,是北宋文学家苏洵创立的。

苏式世系表的特点是:世代直行下垂,世代间无横线连接,全部用竖线串连,图表格式也是由右向左排列的,主要是强调宗法关系。(3)宝塔式:顾名思义,就是将世代人名象宝塔一样,由上向下排列。

宝塔式采用横竖线连接法,竖线永远处在横线的中间,这对人多的大家族来说,因人名不可能排在同一页纸上,兄弟之间长幼关系不清,会为写谱、看谱带来很多不便。(4)牒记式:不用横竖线连接世代人名间的关系,而是纯用文字来表述这种关系。

每个人名下都有一个相关的简介,如: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葬地、功绩等。牒记式的世系形式固定,次序分明,比较节约纸张。

扩展资料家谱是一个家族的历史记载,通过家谱,能够了解当时的历史面貌、时代精神、社会风尚,了解在那个历史背景下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相传它是由正史中的帝王本纪及王侯列传、年表等演变而来。

家谱是和正史、方志一样重要的历史典籍,是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中国的家谱一般都有家规族训,对于规范人生和教育子弟有着积极的意义。

家谱,亦称族谱、宗谱、家乘、通谱、统谱、世谱、支谱、房谱等等,名称各异,其内涵是同一的,只是外延有所区别而已,如今一般统称家谱或族谱。家谱是系统记述某一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或兼及其他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

而姓氏是“某一同宗共祖血缘集团”的标识符号,家谱、族谱就是记录某一姓氏家族成员间的血缘关系的图册。-家谱 (人文资料)。

6家谱都记载些什么内容

家谱 又称族谱、家乘、祖谱等。

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 族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在汉族有悠久的历史,后来在民族融合中。

逐渐在各民族中开始出现族谱。族谱是中华民族的三大文献(国史,地志,族谱)之一,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

在1960年代中国的破四旧运动中,家谱被当作四旧遭到清理,“成千上万”的家谱被毁,很多中国人不得不毁掉家族世代珍藏的家谱,这对于研究中国人的人文历史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 [编辑本段]家谱的起源 关于家谱的起源,虽然目前学术界众说纷纭,但从出土的甲骨文、金文、碑文等中国早期文字,及史类文献对家谱起源的考证,家谱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

周代已有史官修谱制度并撰有《世本·帝系篇》。尽管先秦《世本》早已亡供,今本《世本》是清人所辑,但从辑有的篇目可见,《世本》汇集了中国自黄帝到春秋各代天子、诸侯、卿大夫的世族谱系,是一部对前代和当代各血缘集团系谱进行综合、总结的全国性的总谱。

家谱的起始与士族门阀制度有重要的关系。 自魏晋以后,谱牒之学大盛,一些士族门官都以此互为夸耀。

但隋唐及其以前得到谱牒早已亡佚殆尽,宋、元及明朝的家谱也所存寥寥。现在能见到的,主要是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家谱。

家谱的名称很多,大体唐以前都称家谱、家传的,宋代又有宗谱或族谱之谓。到了明代,特别是清代以后,名称更多,如宗谱、世牒、世谱、家谱、家乘、家志、谱录等。

[编辑本段]家谱的形式 家谱的形式有多种。在文字家谱出现之前就有口授家谱和结绳家谱。

后来,人们有的用图表裱制垂挂于中堂的,也有的装订成册供家人翻阅的。历史上,官宦人家一般都是采用装订成册的家谱。

而平民百姓、经商士绅、豪门则多为悬挂供后人供奉的图表式家谱。 [编辑本段]家谱的内容和作用 上古时期的家谱,仅为君王诸侯和贵族所独有,家谱的作用仅为血统的证明,是为袭爵和继承财产服务的,其内容也比较单一,仅为世系的说明。

魏晋以后,选官、婚姻以至社会交往都要看门第,这样一来,家谱在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就大大增强,家谱的内容也比以往有所增加。 到了宋代,官方修谱的传统禁例被打破,民间编撰家谱的风气更加兴盛,这时的家谱在政治生活中基本上不再发挥作用,其作用转移到尊祖、敬宗、睦族上。

家谱经常被反复修撰,每次修谱,也就成了同姓同族人之间的大事。 到了明清两代,家谱修撰的结构已基本定型,流传到现在的家谱也极为丰富。

家谱的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世系图,既某人的世系所承,属于何代、其父何人;第二部分是家谱正文,是按世系图中所列各人的先后次序编定的,分别介绍各人的字号、父讳、行次、时代、职官、封爵、享年、卒日、谥号、姻配等。这些介绍性的文字,长者50余字,短者仅二三字,实际是人物小传;第三部分为附录。

有些家谱,在立谱时,便确定了家族世系命名的辈分序列,而且事先标定字号,辈分清楚,乡间名之为“排辈”,实则是排资论辈的意思。由于历史上形成的重男轻女思想,男子在起“大名”时,必须以预定的某字作为名字的一部分。

这个字要放在全名三字的中间或最末,各个辈数层次不一定完全一样,但有着约定俗成的规矩。 [编辑本段]家谱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一 、家谱是以记载一个血缘家族的世系与事迹为主要内容的史类文献。

关于家谱的起源,目前学术界众说纷坛,从出土的甲骨文、金文、碑文等中国早期文字及史类文献对家谱起源的考证,家谱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 周代已有史官修谱制度并撰有《世本·帝系篇》。

尽管先秦《世本》早已亡供,今本《世本》是清人所辑,但从辑有的篇目可见,《世本》汇集了中国自黄帝到春秋各代天子、诸侯、卿大夫的世族谱系,是一部对前代和当代各血缘集团系谱进行综合、总结的全国性的总谱,《世本》的意义还在于证实谱学研究发轫于周代,是家谱研究的源头。 就家谱的形式而言,唐代以前的古谱和现存的以欧阳修、苏洵创制编撰体例为特征的明清家谱有所不同,但家谱作为绵延不绝的人类历史象征受到历代学者的重视,究其原因除了追本溯源寻根问祖的目的以外,还在于对家谱重要价值的认识。

清代史学家章学诚有过"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之说,把家谱与国史、方志相提并论可见其重要。 古代家谱研究的内容主要在于对谱学的本身,包括谱例的撰写以及家谱发展历史的研究等方面。

家谱的应用研究始于汉代,《史记》中有关帝王谱牒的记载,说明汉代司马迁已经把家谱资料应用到史学领域一纪传体史书的撰写中去。后代史学家继承了这一传统,后代编撰的纪传体断代史如班固撰《汉书》、陈寿撰《三国》。

都不同程度地运用了谱牒资料。

中国古代对家谱资料的应用主要在史书、方志和人物评传的撰写过程,体现了谱牒的史料价值。 二 、到了本世纪20年代,随着社会科学新领域的开拓,有学者从人口学、优生学。

7百家姓各家家谱

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通志·氏族略》曰:三代(夏商周)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妊人(女子)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

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天下同姓是一家,故而同姓不婚)。

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注“贵者有氏”: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裂土封侯),若夫保姓受氏,以守宗祊,世不绝祀,无国无之。

张姓是华夏大姓之一,人口近一亿,遍布全国及世界各地。张姓祖根在哪里?有的说河北清河,有的说山西太原,有的说河南濮阳。

为了寻清这个问题,本会邀请省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举行了两次张姓起源学术研讨会,进行了实地考察,掌握了大量史实,确认中华张姓始祖是挥公。挥公得姓于帝丘(今河南濮阳),帝丘是张姓先民最早的祖居地,张姓源于濮阳,其他地方只能是流,是支脉。

一、史籍及谱牒依据 我们查阅有关张姓始祖挥公的记载见之于书的有17种之多。 《世本》日: “挥作弓,牟夷作矢。”

这是今见最早的关于挥的记载。《史记·五帝本纪》日: “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西陵之女,是为嫘祖。

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日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日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日昌仆,生高阳,高阳有圣德焉。

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唐·林宝《元和姓纂》云: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张氏。”

宋·欧阳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日: “张氏出姬姓,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 ”清·乾隆朝重修《张氏族谱·受姓渊源考》: “张氏出自黄帝轩辕氏,生少吴金天氏,又号青阳氏,第五子挥始制弓矢,官为弓正,主祀弧星,世掌其职,赐姓张氏。”

从上述文献可知,挥为张氏得姓祖,这一观点,除宋代郑樵所著《通志》认为解张是张姓始祖外,其他史书均无疑义。 但是,挥是黄帝之孙,或是黄帝之子;挥是玄嚣青阳氏之子,或是少昊青阳氏之子,却有分歧。

我们认为,挥是黄帝之孙、玄嚣青阳氏之子。其根据有二:①《国语·晋语》日: “凡黄帝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嬉、姑、儇、依是也。

”(其中有二人同为姬姓,二人同为己姓)。《史记·五帝本纪·注释》、《世本》、《大戴礼记》等文献均有同样记载。

黄帝子所得十二姓中没有张姓,这说明张姓非黄帝所赐,挥公非黄帝之子,乃黄帝之孙,和帝颛顼是亲叔伯兄弟,是同时代人。②当代著名民族源流学家何光岳先生考证,少昊金天氏本东夷族,非黄帝后裔青阳氏,亦就排除了少昊为黄帝之子说,挥为玄嚣青阳氏之子是比较可信的。

但是,鉴于“挥为黄帝之子或孙”的问题,在历史上已争论了几千年,且各有重要文献依据;挥生活在上古传说时代,后世史书不一致、有争议,是正常的。所以,我们的态度是:两种观点应相互尊重,相互包容,求大同存小异,谁也不能强迫谁改变族谱。

我们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姓氏文化研究的深入,认识会逐步统一的。 二、地望考察 玄嚣因何得号青阳氏?这与其封邑有关。

我国自古至今,均以“山南水北为阳”。青阳,即清水之阳(青、清古通用),而古清河就流经濮阳。

《读史方舆纪要》日:“淇水过内黄县南为白沟,亦日青河。”又日:“淇水……经内黄、清丰之间,其下流人大河,故渎今湮。”

《前汉书·地理志》日:“清河水出内黄县南。”以上引文说明古清河与淇河、白沟为一河的不同名称。

《诗经·卫风·氓》篇: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涉淇”即“涉过淇水”,“淇水”即是“古清河”;“顿丘”古邑名,在今濮阳城西、浚县境内。从这首古诗也说明帝丘附近有古清河。

今濮阳市区张仪村、班家、店当一带村民,仍称村北为北清河、村南为南清河。张仪村系战国时期纵横家张仪故里,至今村内尚有“张仪祠遗址”。

该村有张、尹、李等八姓,只有张姓是老住户,其他均是迁入户。据清光绪二十五年续修的《李氏族谱》载:“李氏出陇西蔓延天下,明洪武年间,自洪洞迁于开州北王家庄后,自王家庄移居清邑张仪村。”

清光绪年间续修的《尹氏家谱》载:“尹氏世居山西之洪洞,明成化年间徙居清邑张仪村。 ”该地为什么称“清邑”?定与古清河流经此地有关,很可能就是玄嚣的封地“清阳”。

“清邑”明代尚存,今已不在。据著名历史学家朱绍侯先生讲:“帝丘(今濮阳)在上古时期是东夷族势力与黄帝族势力的交接地区。

因此,黄帝必须在帝丘设防,所以把其子玄嚣封于青阳。 ”由此可知,张姓始祖挥公,自幼便生活在古清河上游其父的封邑,年长之后又在帝丘辅佐帝颛顼。

由于挥十分聪明英武,他夜观弧星,折枝弯条,始制弓矢,大大提高了颛顼部族的战斗力。弓矢用于狩猎,猎获的鸟兽空前增多,提高了部族的生活水平;用于战争,打败了与颛顼争帝的共工部族,。

  这还要看你是哪的地方的人了

  曹姓家谱

  一、修谱:

  私家修谱早在宋时就例定每30年续修一次,清代民间修谱盛行时,曹姓很多支族约定每20年修一次,20年不修谱为不仁,30年不修谱为不孝。浙江余姚道塘曹氏宗族约定10年一小修,20年一大修。清代和民国还编修合谱(联宗统谱),民国益阳曹氏议定“合族通谱六十年一续修”。不过,关于修谱的约定因战乱、灾害或其他原因,往往很难实现。

  清代一般由族长、支派房长、祠正、评事等组成,设管理、校正、分修、协修等职。民国修谱班子除了族中权力人物,还增设了有文化的人参加。设有总修(一般由族长担任)、主修(出钱最多者担任)、撰修(文化最高者担任)、编修。还有赞修、督修、监修、同修、补修、校阅、总理(管财务)等职员。

  修谱礼仪隆重。修谱开始,要举行隆重庄严的祭开祖仪式。谱局每日早晚要烧香献供祭敬祖先。谱写完工之日要念经拜忏,设宴待客(捐钱者吃饭)场面盛大。最后,按领谱字号将谱接回各房,接回谱牒时也要作祭,鞭炮鼓乐齐鸣,族人兴高采烈,附近的宗族乃至官府也要送礼相庆,像节日一般。

  在族谱正式印刊后,所有的老谱一律缴收,除存2册归公外,其余尽皆焚毁。各房发得的1册新谱,由房长妥善收藏,不得给外族人看,不得在谱上私自涂写,并定期验谱。

  二、曹姓家乘谱牒

  曹姓的文字谱牒,肇始于先秦史官所撰的《世本》。曹姓世系直至汉代应仍是在《世本》上增补,原书在宋代散佚。唐代存留至今的曹姓谱牒信息较前丰富,如《新唐书·宰相世系五下》有宰相曹确曹汾的世系。宋代由于家谱的修撰已经走向成熟,加上国家对私家修谱的提倡,曹姓宗谱迅速增多。明清和民国时期撰修的曹姓家谱迅速增多,其中的一些还一直保存到今天。

  -------------------------------------------------------

  曹姓家谱文献目录

  《安徽曹氏重修谱牒》,不分卷,明代曹尤东修,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刻本;

  《安徽曹氏续修宗谱》,8卷及家卷1卷,明代曹来凤修,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刻本;

  《安徽休宁曹氏统宗谱》,15卷,明代曹诰修,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刻本,8册;

  《安徽歙县曹氏重修谱牒》,明代曹光东修,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刻本,2册;

  《江西婺源婺东曹氏谱书》,不分卷,明代曹世麟修,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存养堂刻本;

  《曹氏族谱》,5卷,明代曹仁修,明初钞本;

  《上海曹氏族谱》,4卷,民国曹永和编,民国五年(1916年)钞本;

  《上海曹氏族谱》,民国曹浩续修,民国十四年(1925年)崇孝堂铅印本;

  《江苏曹氏宗谱》,8卷,清代曹盛茂等修,清光绪二年(1876年)宁寿堂活字本,8册;

  《江苏扬州维扬曹氏族谱》,8卷,清代曹振甲修,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活字本,8册;

  《江苏南通曹氏宗谱》,不分卷,清代曹邦庆修,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谯国郡刻本,22册;

  《江苏常熟虞门曹氏宗谱》,26卷首1卷,民国曹志震、曹雨霖等修,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铅印本;

  《浙江萧山史村曹氏宗谱》,25卷,清代曹文瑞等修,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敦叙堂木活字本;

  《浙江馀姚道塘曹氏宗谱》,18卷首1卷附1卷,清代曹汝才、曹大梁等修,清宣统元年(1909年)清慎堂刊本,12册;

  《安徽青阳墩头曹氏宗谱》,8卷首1卷末1卷,清代曹氏族人修,清道光三十五年(1845年)活字本,28卷册;

  《安徽泾县谯国曹氏宗谱》,5卷,清代曹思诚、曹里等修,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木刻本;

  《安徽续溪旺川曹氏宗谱》,12卷,清曹诚瑾修,清光绪刻本;

  《福建平和曹氏大族谱》,清代曹文秩撰,1966年曹培松续钞本1册;

  《江西南昌武阳曹氏宗谱》,清代曹文安、曹安行重修,清钞本1册;

  《山东邹平於陵曹氏族谱》,2卷首1卷,清代曹守堂修,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恒升堂刻本,2册。

  《湖北新洲曹氏宗谱》,68卷,民国曹承铸修,民国十年(1921年)木刻本;

  《湖南长沙曹氏彦靖公支谱》,18卷,清代曹英煦、曹能才修,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活字本;

  《湖南益阳三峰曹氏通谱》,4卷,民国曹佐熙纂,民国八年(1919年)长沙铅印本;

  《广东番禺曹氏家谱》,4卷,清代曹秉溶修,清光绪十二年(1866年)刻本;

  《四川巴县曹氏族谱》,8卷,民国曹伯崇三修,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石印本。

  《墩头曹氏宗谱》(清曹氏族人修)

  《江苏常熟釜山曹氏家谱》

  《江苏通州余西曹氏校正六修谱》

  《上海曹氏族谱》(民国时期曹浩续修)

  《湖南三峰曹世通谱·世表序》

  《江苏通州余西曹氏校正六修谱》

  -------------------------------------------------------

  曹姓字辈派语

  清光绪二十三年曹振甲纂修《曹氏族谱》,江苏扬州曹姓一支字派为:

  景国良栋,守世乙启,子木宏允,振汝定纪。

  续修字派为:

  德贻余庆,学立名扬,锡尔遐福,长发其祥。

  江苏扬州另一支曹姓21世以前字派说法不一,其字为:

  乾元亨利,贞学为佾,里公雍述,泰罕党宇,

  宙洪荣华,尧舜禹汤,文武周孔,孝悌忠信,

  礼义廉杰,金木水火土,壮敬贤良勤俭,射御书数。

  21世之后的字派为:

  一大士必,永裕恒元,如松有茂,明文思安,善继贤述,克盛荣华。

  清光绪二十六年曹汝祥续修《曹氏支谱》,山东诸城曹姓一支字派为:

  彬乾元,亨利贞,学有为,良勤俭,庄敬贤,忠孝悌。

  清咸丰十年(1860年)四川绵竹《曹氏族谱》的世次班行为:

  以学联玟风,圣元世德邦,守先培代远,一本遇多良,

  秉正安怀履,希承绍有方,慎之崇汝祖,延显兆绵长。

  清代《常宁烟竹曹氏一修宗谱》的字行为:

  子应荣达,继必贤良,诗兴泽后,孝启家祥,

  芳连甲第,声振朝堂,光余先祖,百世其昌。

  1994年七修宗谱的新续字行为:

  仰承洪范,怡和泰康,敦崇礼义,德业昭章,福禄绵远,晖耀平阳。

  湖南麻阳县芷江东门曹家的字派为:

  文大致启宗,国学万世兴,家传日新胜,吉庆中长应。

  芷江曹家坪曹姓的字派为:

  子言文与齐,思庭世昭光,继恕承先代,法可得久长。

  麻阳县高村曹家子字后取二十字:

  高永应启宗,祖达胜国英,方志传世代,光华选朝廷。

  民国三十七年高村曹家与芷江曹家坪共同商议续取二十字:

  安邦定治平,福享久成荣,正大鸿运兴,万家庆天恩。

  麻阳县吕家坪毛家湾曹姓的字派为:

  景志仁玉庭,万(文)朝(正)维(万)贞(兆)启,世上生俊杰,

  久永享太平,祖正流芳远,仕相转佳行。

  湖南省凤凰县毛都曹家字派为:

  长延祖宗宏绪,达启世代仁义,忠厚贤良俊秀,尚德景星庆云。

  民国十八年曹少甫修《曹氏家谱》,江苏通州曹姓一支字派为:

  春贤泽绶衡,善禄道耀勋。

  民国十六年曹怀之修《曹氏宗谱》,安徽绩溪旺川曹姓一支字行为:

  志士光家国,徽猷衍圣功,立诚天助福,敦德世恒隆,

  庆本善庭起,瑞从义宅钟,思求荣祖道,文学务先通。

  民国六年《湖南益阳曹氏彦祥房五修谱》的派语为:

  应世国大昌,芝城土必方,文明光景远,

  道下合三房,显承师俊业,圣哲立名邦,

  仁孝怀三代,嘉徵集一堂,宗功培至善,祖荫庆常康。

  民国三十二年曹时药《六修曹氏支谱》,湖南益阳曹姓一支字行为:

  玉受秀贤彦,必钦子冠锡,良文教尔廷,家盛英嗣起,

  时安德泽芳,显承师俊业,圣哲立名郅,仁孝怀三代,

  嘉徵集一堂,宗功培至善,祖阴庆常康。

刘氏家谱:

12766江苏武进国营刘氏宗谱十卷 (清)刘宏概 刘景舆等增修 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刻本 十册 日本 美国 12767江苏武进西营刘氏家谱十卷 (清)刘突等修 清咸丰五年(1855)刻本 十二册 美国 12768江苏武进西营刘氏家谱十二卷 (清)刘堃 刘炳照等重修 清光绪二年(1875)木活字木 科图 吉林大学 江苏常州市图(存卷 1-4、8-12)四川图 日本 美国 12769江苏武进西严刘氏宗谱八卷 (清)刘正松主修 清光绪二年(1876)五忠堂刻本 八册 美国 12770江苏武进西营刘氏大分老七房支谱二卷 (民国)刘如辉 刘租浚等纂修 民国九年(1920)铅印本 北图 江苏常州市图 美国 注:谱始修於清康熙二十八年刘汉卿。 12771江苏武进西营刘氏二分支谱二卷 (民国)刘煊 刘尚德编纂 民国十一年(1922)铅印本 中央民院 江苏常州市图 注:谱始修於清康熙二十八年刘汉卿。 12772江苏武进西营刘氏五福会支谱不分卷 (民国)刘氏五福会修 民国十八年(1929)铅印本 一册 江苏苏州市图 美国 12773江苏武进西营刘氏家谱八卷 (民国)刘琛 刘善强等修 民国十八年(1929)铅印本 十册 北图 历史所 南开大学 河北大学 吉林大学 南京大学 江苏常州市图 苏州大学 注: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刘汉卿始修, 此为七修。 12774江苏武进升东刘氏宗谱十四卷 (清)刘佑南等修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五忠堂刻本 十二册 美国 12775江苏武进升东刘氏宗谱十六卷 (清)刘叙正 刘正协等修 清同治十一年(1872)木活字本 十六册 日本 美国 注:此为八修本。 12776江苏武进升东刘氏宗谱二十卷 (清)刘叙正 刘维晋等九修 清光绪十六年(1890)五忠堂木活字本 二十册 日本 美国 注:此为九修。 12777江苏武进升东刘氏宗谱二十卷 (民国)刘金

寻找同治光绪年间从黔西迁出的李姓后裔

西平忠武王李晟后裔分布及部分家谱1、李晟(727-793),唐将领。字良器。洮州临谭(属甘肃)人。初在西北边镇任裨将,屡立战功,后调任右神策军...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