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给我一些顺治皇帝的资料吗?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4浏览:1收藏

能给我一些顺治皇帝的资料吗?,第1张

董鄂妃

身后遭冷遇的董鄂妃

在清初历史上,存在着很多疑案,长期以来不仅是史家研究的热点,也是文学界、艺术界关注、演绎的重要题材,顺治帝是否出家即为其中之一。而在这一问题中,受到顺治帝万般宠爱的董鄂妃自然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在很多的影视剧和小说中,都讲到顺治皇帝因为董鄂妃病死而心灰意冷,执意出家为僧,给当时的清朝政局带来了巨大的震动。可以说,董鄂妃本无意于政治,但她的一举一动,特别是她的死却给清初政局产生了巨大影响。而关于她的传说,更使她带上了许多神秘的色彩。

身世之迷

秦淮名妓董小宛说。《清宫演义》、《清宫十三朝》等小说,均将孝献皇后董鄂妃说成是秦淮名妓董小宛。简要情节是:清军统帅洪承畴本是好色之徒,早闻“秦淮八艳”(马湘兰、卞玉京、李香君、柳如是、董小宛、顾眉生、寇白门、陈圆圆)之名,尤慕董小宛。洪在攻占江南时,果然生获董小宛,藏之府中,企图霸占,无奈小宛誓死不从。洪无计可施,最后不得已,于顺治二年(1645)将小宛献入皇宫,遂成为顺治帝宠妃。也有说小宛是豫亲王多铎俘获,送入宫中的。

董小宛,历史上确有其人,名白,字青莲,生于明朝天启四年(1624),秦淮名妓。崇祯十五年(1642),19岁的董小宛从良,嫁给了比她大14岁的著名的“四公子”(方以智、陈贞慧、侯方域、冒襄)之一的冒襄为妾。二人感情真挚,相敬如宾。战乱中,夫妻二人颠沛流离,相依为命达9年之久。董小宛终因劳瘁过度,于顺治八年(1651)正月初二日病死,时年28岁,葬于如皋昌氏的影梅庵。

为什么将风马牛不相及的董小宛与董鄂妃扯在一起了呢?可能是因为她们俩的姓中都有一个“董”字,二人又都是倾国倾城的绝色佳人。一些文人在编写野史时,为了使情节离奇,有吸引力,或出于对清朝皇帝的故意中伤,于是便采用了移花接木之术,将董小宛说成是董鄂妃了。其实,董鄂妃的“董”是满语译音,“董鄂”也有译为“栋鄂”、“东古”、“冬古”、“东果”的。

襄亲王福晋说。现在也有许多著述和影视剧,认为董鄂妃原是襄亲王的福晋,后被顺治帝纳入宫中,成为宠妃。襄亲王,博穆博果尔,清太宗皇太极的十一子,生于崇德六年(1641)十二月二十日申时,其生母是皇太极并建五宫中的麟趾宫贵妃博尔济吉特氏,顺治十二年(1655)二月二十一日册封为和硕襄亲王,翌年七月初三日己刻卒,年仅16岁。

顺治帝幼年即位,母亲孝庄文皇后对他管教极严,加之朝廷大权长期由叔叔多尔衮掌管,形成了暴躁、猜忌的性格。孝庄文皇后出于政治顺治皇帝册立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诏书上的考虑,将自己的侄女、蒙古科尔沁部卓礼克图亲王吴克善之女立为皇后。这位小皇后从小娇生惯养,尖酸刻薄,并不能体谅顺治帝的苦衷,常常与顺治帝发生口角,小两口的感情并不和谐。因此,顺治帝觉得事事皆不顺心,内心很是苦闷。清初有命妇轮番入侍后妃的制度,董鄂氏经常到后宫入侍,这便给顺治帝与董鄂氏的相识相恋提供了机会。董鄂氏的美貌和才情深深地吸引了这位多情的少年天子的心,而董鄂氏的丈夫常年出兵打仗,闺中寂寞,也对顺治帝产生了好感。两个情谊相投的人迅速坠入了情网。《汤若望传》中有一段汤若望的回忆:

顺治皇帝对于一位满籍军人之夫人,起了一种火热爱恋。当这一位军人因此申斥他的夫人时,他竟被对于他这申斥有所闻知的天子亲手打了一个极怪异的耳掴。这位军人于是乃怨愤致死,或许竟是自杀而死。皇帝遂即将这位军人的未亡人收入宫中,封为贵妃。这位贵妃于一千六百六十年产一子,是皇帝要规定他为将来的皇太子的。但是数星期后,这位皇子竟而去世,而其母于其后不久亦薨逝。皇帝陡为哀痛孝康章皇后(康熙生母)像所致,竟致寻死觅活,不顾一切。

这位皇子是皇几子,生母是谁?汤若望没有明说。福临共有8个皇子,除玄烨外,在7个皇子中,皇二子福全、皇五子常宁、皇六子奇授、皇七子隆禧、皇八子永干等5人皆卒于康熙朝,勿庸考虑。这样只剩下皇长子钮钮和皇四子。钮钮生于顺治八年(1651)十一月初一日,殇于顺治九年(1652)正月三十日,只活了89天,生母是庶妃巴氏。此子虽也是早殇,但不是殇于顺治晚年,而且他的生母是庶妃巴氏,未封过贵妃,因此,钮钮和巴氏不可能是汤若望所说的皇子和那位贵妃。现在只剩下皇四子。该子生于顺治十四年(1657)十月初七日,殇于顺治十五年(1658)正月二十四日,生母是皇贵妃董鄂氏,即后来的孝献皇后。董鄂氏死于顺治十七年(1660)八月十九日。由此看来,汤若望所说的只能是皇四子和皇贵妃董鄂氏。但这里有两个出入,一是皇四子生年是公元1657年,而汤若望所说是1660年;二是皇四子生母是皇贵妃,而不是贵妃。

传说也罢,猜想也好,最后归于一致的认识就是,这位董鄂氏姿容绝代,才华出众,在佳丽三千的后宫中赢得了顺治帝专一的爱情,并至死不渝。那么,这个董鄂氏到底是何许人,她有着怎样的魅力,能赢得顺治帝的倾心相爱?

香消玉陨,多情天子空遗恨

福临的百般劝慰和关爱并没有减轻董鄂妃因失去爱子所产生的精神痛苦,本来就十分孱弱多病的身体,又雪上加霜。顺治十七年(1660)八月十九日,一代名妃、绝代佳人董鄂妃玉殒香消,病逝于东六宫之一的承乾宫,年仅22岁。据福临说,董鄂氏死时“言动不乱,端坐呼佛号,嘘气而死。崩后数日,颜貌安整,俨如平时”。

爱子爱妃的接连死去,使福临的精神几乎崩溃。他万念俱灰,看破红尘,弃江山社稷如敝履,执意要出家为僧,并让和尚溪森为他剃了发。后来由于溪森的师父玉林琇以要烧死溪森为要挟,才逼得福临打消了出家的念头。

福临悲恸欲绝,他以超常的丧礼来表达对爱妃的哀悼。 董鄂氏死后第三天,即八月二十一日,福临谕礼部:“皇贵妃董鄂氏于八月十九日薨逝,奉圣母皇太后谕旨:‘皇贵妃佐理内政有年,淑德彰闻,宫闱式化。倏尔薨逝,予心深为痛悼,宜追封为皇后,以示褒崇。’朕仰承慈谕,特用追封,加之谥号,谥曰‘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其应行典礼,尔部详察,速议具奏。”

在礼臣们拟议谥号时,“先拟四字,不允。至六字、八字、十字而止,犹以无‘天’‘圣’二字为歉”。福临为什么以无“天”“圣”二字为歉呢?因为清代谥法,皇后谥号的最后四字为“×天×圣”,“天”代表先帝,“圣”代表嗣帝,表示该皇后与先帝和嗣帝的关系。如孝庄文皇后在太宗时“赞助内政,既越有年”,以后又辅佐顺、康二帝。所以她的谥号最后四字为“翊天启圣”。而董鄂氏谥号的最后四字为“温惠端敬”四字,明显比有“天”“圣”二字的皇后低了一等,所以福临感到内疚。

顺治帝命令上至亲王,下至四品官,公主、命妇齐集哭临,不哀者议处,幸亏皇太后“力解乃已”。

顺治欲将太监、宫女30名悉行赐死,“免得皇妃在其他世界中缺乏服侍者”,后被劝阻。

顺治十七年(1660)八月二十七日,董鄂妃的梓宫从皇宫奉移到景山观德殿暂安,抬梓宫的都是满洲八旗二、三品大臣。这在有清一代,不仅皇贵妃丧事中绝无仅有,就是皇帝、皇后丧事中也未见过。

董鄂氏的梓宫移到景山以后,福临为她举办了大规模的水陆道场,有108名僧人诵经。整天铙钹喧天,烧纸施食,香烟燎绕,纸灰飞扬,经声不断。在“三七”日(第二十一天),将董鄂妃的尸体连同梓宫一同火化,由溪森秉炬举火。火化后,将骨灰装入“宝宫”(骨灰罐)。

清制:平时皇帝批奏章用朱笔,遇有国丧改用蓝笔,过27天后,再用朱笔。而董鄂妃之丧,福临用蓝笔批奏章,从八月到十二月,竟长达4个月之久。

此情可待成追忆

宠冠后宫的红颜知己魂归西天,给不爱江山爱美人的痴情天子福临留下了无穷的哀恋和回忆。为了彰显董鄂氏的贤德、美言、嘉行,福临命大学士金之俊撰写董鄂氏传,又令内阁学士胡兆龙、王熙编写董鄂氏语录。福临亲自动笔,饱含深情地撰写了《孝献皇后行状》,以大顺治追悼董鄂妃的《御制哀册》、《御制行状》

量的具体实例,展现了董鄂氏的美言、嘉行、贤德,洋洋达四千言,内容十分丰富。

孝敬母后。“事皇太后,奉养甚至。伺颜色如子女;左右趋走,无异女侍”。“自非后(《行状》中的后即董鄂氏)在侧,不乐也”。“凡出入,必偕”。

关爱夫君。“其事朕如父”,“晨夕兴居,视饮食服御,曲体罔不悉”。“朕每省封事,抵夜分,后未尝不侍侧”。她婉言善劝福临要勤于政务,爱惜臣民,对刑狱尤要慎重。

友爱后妃。“事今后亦如母”,闻听福临欲废今后,则“长跪顿首固请”,说:“陛下若废皇后,妾必不敢生。”今后患重病时,“后则五昼夜目不交睫,且时为诵书史,或长谭以解之”。永寿宫妃有疾,“后亦躬视扶持,三昼夜忘寝兴”。悼妃薨时,后哭之曰:“韶年入宫,胡不于上久效力,遂遽夭丧耶?”“其御诸嫱嫔,宽仁下逮,曾乏纤芥忌嫉意。善则奏称之,有过隐之不以闻。宫闱眷属,大小无异视,长者媪呼之,少者姊视之,不以非礼加人,亦不稍有谇诟。故凡见者,蔑不欢悦,蔼然相亲”。

抑待家人。顺治十四年(1657)九月初四日,鄂硕病故,谥刚毅。福临安慰董鄂妃,董鄂妃擦着眼泪说:“妾岂敢过悲,厪陛下忧?所以痛者,悼答鞠育恩耳。今既亡,妾衷愈安。何者?妾父情性夙愚,不达大道,有女获侍至尊,荣宠已极,恐自谓复何惧,所行或不韪,每用忧念。今幸以时终,荷陛下恩,恤礼至备,妾复何恸哉?”因遂辍哀。

董鄂氏的兄长死了,因为当时董鄂氏正有病,福临没有把这一消息告诉她。董鄂氏对福临说:“妾兄其死矣。曩月必再遣妾嫂来问,今久不至,可知也。”福临不忍将实情相告,还安慰她。董鄂妃说:“妾兄心矜傲,在外所行,多不以理,恃妾母家,恣要胁,容有之。审尔,讵止辱妾名,恐举国谓陛下以一微贱女,致不肖者肆行罔忌。故夙夜忧惧,寝食未敢宁。今幸无他故,殁足矣,妾安用悲为?”

董鄂氏担心父兄依仗自己的地位作出什么有违法纪之事。现在父亲、兄长没闯下什么大乱子就“以时终”了,还蒙受皇家的大恩,这是父兄的造化,自己从此也就安心了,所以也不必过于伤心。

谦恭节俭。“后天性慈惠,凡朕所赐赉,必推施群下,无所惜;封皇贵妃有年,乃绝无储蓄。后性至节俭,衣饰绝去华采,即簪珥之属不用金玉,惟以骨角者充饰”。“初,后于朕偶有未称旨者,朕或加谯让,始犹申己意以明无过;及读史至周姜后脱簪待罪事,翻然悔曰:‘古贤后身本无愆,尚待罪若彼。我往曾申辩,殊违恪顺之道。’嗣即有宜辩者,但引咎自责而已”。

《行状》的字里行间,充满着对董鄂妃的爱和敬。而且用事实说话,虽然不能完全排除溢美之嫌,但基本上还是属实的。这样一个懂道理、识大体,处处为爱人着想的贤妃死了,顺治帝怎能不悲痛。

后人论及董鄂妃时,多强调她倾国倾城之貌。从《行状》看来,顺治帝更看重的是她善良、高洁的品行。皇家后宫美女如云,而性情相投、知情识趣的知己则可遇不可求。顺治帝与董鄂妃幸运地遇到了对方,然而天妒红颜,董鄂妃青春妙龄不幸逝去,徒留多情的顺治帝苦苦追忆,不胜唏嘘。

董鄂妃个人小档案

姓氏:董鄂氏 出生:崇德四年(1639)

属相:兔 父亲:鄂硕

丈夫:顺治帝福临 子女:1子

入宫:顺治十三年(1656)八月,18岁

封贤妃:顺治十三年(1656)八月二十五日(诏封)

封皇贵妃:顺治十三年(1656)十二月

追封皇后:顺治十七年(1660)八月二十九日(诏封)二十一日

最痛心:爱子夭亡 最得意:被夫君视为知己

卒年:顺治十七年(1660)八月十九日 享年:22岁

入葬:康熙二年(1663)六月六日 陵寝:孝陵

谥号: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

舒氏宗谱-湖北省武昌县油坊岭《舒氏宗谱》修谱始末

(据民国丁丑年《舒氏宗谱·序》整理)

第一次清乾隆初年至嘉庆二十三年

清乾隆戊午年(乾隆三年,1738年)豫章(江西)宗族舒山,字松岱者前往

湖北通城修舒氏宗谱一套,并且展示给湖北的舒氏后人。

舒氏三十一世孙湖北江夏舒其昌(舒云缕,本支三十一世祖舒云岑之兄)立

意纂修本支族谱,刻印成册。但谱将成而去世,终未完成其事。

嗣后,舒其昌之子舒宏键(号之键),从堂孙舒国聘,苒从堂曾孙舒文炳共同

初步完成了族谱的修撰。

乾隆八年(1743年),舒宏键、舒国聘、舒文炳请江夏县令陈钧作序,以纪

其事。

乾隆八年李芝兰作序,述及舒其昌在世时“毅然独立,奋然兴起,立祠堂,

修族谱,规制条约,指画详明,将成事而寿终正寝”。

‘乾隆十一年(1746年),舒继芬[世系不详,应为本支十九世祖舒于才后裔],

为舒宏键、舒国聘、舒文炳本作跋文。时年七旬,应生于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

乾隆戊申年(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正月,当年参与修谱的舒国聘(本支

二十九世祖舒尚之二兄舒宣后裔),年方八旬,作序称:当时族谱还未全部完成,

舒宏键、舒文炳竟已先后去世。幸其现今精神尚未衰颓,如果不及时缮写成篇,

恐遗先人之命。于是相约族弟国帅、国连、国远、国漆和侄文秀、文金、文煟(本支三十四世祖),相与鼓舞赞襄。并命舒国聘之子舒文甲及侄舒文煦、舒文烛、舒

文熔执笔记录,补遗增缺,整理成文。乾隆五十三年正月家谱完成。又命舒文甲等

等人撰写序文,但未能吻合其意。于是不辞年耄,灯下走笔,亲自作序。

乾隆戊申年(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正月,舒文甲、舒文煦、舒文烛、舒

文(火喜)作序。

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孟夏月(农历四月)[舒]铜作续序。称“予今急急

续修者,……”,似乎舒铜又续修了一次。

舒铜又称"乾隆己酉科[舒]继芬授翰林时,采派言十六字,故更令从之云:

"文兴于德 经学治邦 位本显达 禄自荣昌"。

据此,则我族的行辈宇派用字(派言、祧字、宗派)应为舒继芬所拟定。但此处所

言之继芬与乾隆十一年作序之舒继芬似乎并不是同一个人。

此次所撰族谱为手写本。

第二次清咸丰七年

咸丰七年(1857年),距乾隆五十三年已近七十年,舒氏三十六世孙舒于意

(字元海)[世系不详]作序称:今已历年六十。偶检箧中,得有舒其昌、舒国聘

等修撰的手写家谱一部。于是命其子舒德森恭请尹书城、杨安溪、彭古峰子其宅

仙茆书簃加以修订,数月而成。

咸丰七年(1857年),舒德森(舒子意之子)作序。时年二十七岁。

咸丰七年(1857年),舒于鏻(本支三十四世祖舒文煟之兄舒文(火喜)后裔)作

序。时年四十一岁。与舒德森共同主持修谱。

咸丰七年(1857年),舒于祥[世系不详]作序。参与修谱。

此次修订的族谱为手写本。

第三次

光绪十一年(1885年,乙酉)三十七世孙舒可嘉[世系不详]作序称:乙亥年

(光绪元年,1875年),族长、族正及各分有为之人议决修缮旧祠堂,经数年而

成。前人所修家谱自咸丰七年至今近三十年,始终未能刻印成册,倘不再加编辑

刻印,逝者将湮没无传,生者将纷纭无纪。故亟待续修、联

谱、刻印。族人因此将此任务责成于我和族弟舒德丰。不久即已缮写成篇。

光绪十一年(1885年)舒于钰(舒于鏻之弟)作序称:先兄舒于鏻、族兄舒

于意、舒于祥所编家谱,欲刻印而未成。今与同宗有志之士议论,将墨谱刊刷若

干。我虽已年耄,也必须肩负起此项责任。

光绪十一年(1885年)舒子钫(舒于鏻、舒于钰之弟)作序称:前人已著有

谱牒,如今必须及时续修。先兄舒子鏻、族兄舒于意、舒于祥编修后已经二十馀

年,尚未刊刷,且需增补。经过数月,谱事己成。

光绪十一年(1885年)舒经荣[世系不详]作序称:吾老矣。今年秋,聊乘闲

暇之日,遍商族人,拟将旧谱付之刻印。众人都欣然乐从。

此次修订的族谱为手写本。

第四次 清光绪 三十年

光绪三十年(1904年,甲辰)舒兴旺I世系不详]作序称:前辈舒其昌、舒国

聘、舒于意所修家谱,均为墨迹,未能刻印,也未联合各村同族。光绪乙酉年(光

绪十一年,1885年)族侄舒于钰、族孙舒可嘉等协力续修、刻意联支,并改用

苏式体例。不料墨稿刚成,诸人竟先后去世。今年春,族侄请求于我。我于是邀

集各村父老,商议刻印墨谱,众人都欣然乐从。当刊刻之日,作“续宗派”十六

字:家声振起 宗泽延长 绍传先绪 定作贤良。

此次修订的族谱为手写本。

第五次 民国丁丑年(1937年)

民国丁丑年(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协修同人作序称:自光绪甲辰年(光

绪三十年,1904年)修谱以来,已有三十

四年。对于一个数千户的堂堂大族来说,现在正是续修家谱之时了。民国丙子(民

国二十五年,1936年)冬,由牌楼村舒治才(字能阶)、·舒治江(字嵩青)、舒

治富(字谷贻)与水妙聚舒经正(字直生)、舒经铨(宇福田)、舒经尧(字舜卿)、

舒学钟(字少竹)、舒学蓥(字玉川)等聚集子油坊岭舒学蓥之荣兴商号,并且

邀请了元伯村舒经灿(字焕阶)、竹林村舒学云(宇龙廷)、中洲嘴村舒学楠(字

槐卿)以及各同宗卑尊长幼,共同筹商续修事宜。经过数月,谱牒告竣,实乃我

舒氏一盛举也! ·

此次修订的族谱经木刻刊印二十三部,以千字文编号,交由给村各分各房分

别保存,不准添注涂改。我水妙聚舒上西分分配得元字号谱一部。

第六次

公元2007年。精装印制30部,按本谱所列本族四十一世、本支三世后裔,

不分男女,每户一部。

1 给我家的家谱文言文进行加标点

好不容易写好了。。。打括号是很不确定的

中间的“徒”是不是“徙”啊?“徙”是迁移的意思呀。后半部分还有“你”的啊,你确定没打错? 那是我见识少了。看得头都晕了。

我就觉得你是故意把标点符号去掉的。难道是做实验? 看看有没有人像我这么傻会帮你加这么长一篇的标点?

王氏族谱,谱王氏之族也。王氏出於黄帝而蔓延于天下。周灵王时,太子晋以直谏废为庶人,谪居太原。其子宗敬为周司徒时人,号曰:王家,因以王为氏。

自宗敬十六传至西汉元威。元迁琅琊,始分太原、琅琊两派。而威之后世居太原晋阳者也,由威公三十传至唐僖宗中和间。该公字元仁,避地由太原入蜀次(,)由恂徒居庐陵水东。复迁城西,六十里河山金地,置田一万五千亩,好善乐施人,知名人称长者为吴顺义。

辛已“朱梁末帝龙德元年”,龙见所居陂田间 异僧宗会钟门,曰:“是将为佛寺,公宜北去百里,遇三白即止。子孙当繁衍,且多文士长者,听其言行。”至安城北之连岭,遇一人骑白马,问其地,曰:“大白茆坑稍前二里许,曰小白茆坑。”又曰:“长溪乃家焉。”李氏保大中故居紫气竟天(。)龙复见长者,遂施故居地与西峰寺僧宗会,故号为:龙天寺。寺近之天五百亩,并山林施于寺。河塘之田两百亩施于金城观陂(。)江源之田两百亩施于城下之中洲寺。介陂之田一百亩施于性田之光化寺。绪寺各立祠堂,设长者塑像,忌日修佛事,至今不废,几二百年矣。

吾族自长者公迁居以来,传至于予凡十世,其间有显达者、隐逸者、徒居者、外出者、仍居故址者、与其生没年月日者、娶某氏者、葬某所者,皆无实录传信后世,势将湮没而不可考亲。亲相视为途人,甚至忘其所自出矣。是故由长者公而上,上至于黄帝本源总图,可溯而考也。由长者公而下,下至于余,无有纪述不可得而知也。第以宗谱不创,则世次无以纪亲疏,不辨则招募无以序将奚,以考见前德垂示后裔乎。此吾之所以为尤也,此族谱之所以为作也。夫谱所以纪先世之所从来而不忘所自出,则辨世次叙招募别亲疏明贵贱与其穷达善恶,迁徒外出生娶卒葬,巨细靡不毕书要皆律以信实无溢美耳。然则宗谱之作编纪之严讵可不急乎?况自长者公位下,由吾村而各徒者,或余目出其人,或闻先人之传述某迁某仕不仕娶某氏享年几某日卒此。

又皆书而不可缺者,谨按其世详注迁途:二世肱公四世裳公则同徒居赣州七里镇,六世遇公徒居柳树下,七世丰公徒上东,揭宜公徒居黄屯,区公徒居吉州城内,动公徒居汶源,八世若动公徒居栋头,宰公徒居连岭,为西房祖九世有以公徒居南富,长公徒居永新白茅塘,英公徒居南岭于今,十世同七昆弟徒居甚多,若集徒居西山,所徒居袁州东门,参徒居葛州,缉徒居永兴场,玖徒居连村,淑徒居黄牛石,卿徒居丁塘,合徒居青陂,纹徒居大志,云徒居城门朋田,盛徒居防里,谨徒居胡庐坑,素徒居嘉溪,慎徒居常德,行大徒居凤塘,予兄旦近亦徒居连岭。

自各名东房,此皆本于一祖之人,散徒居本郡及他郡间者。但时以往来相聚,吉庆凶吊,此又不可不纪同编于谱也。且年代益远,派徒益繁。虽本出一源,而不能娶处一邑、一乡以致四时祭礼。你能率一吉凶庆吊,不能归统苟谱。弗创而尊毕,罔辨则百固,不能尽识而名亦难以书(,)知木本水源莫问而宗族等之途(。)人岂不甚失先世之传耶?难亲书则情尽,情尽则服书,服尽则喜不庆哀不吊,亦理势然也。而余之心以祖,祖之万殊一本。何有远近亲疏之间哉?今幸际明时得穷录(,)位迩家居优间,乃仿吾友永叔之式创谱。编次有其本末,其可不纪述以昭示方来乎?于是上自始祖,下迄今兹,考古年今次第编之,巨细不遗时,历两载艰辛备常,始成斯谱。俾传后世,则吾王氏之子孙有所凭。以不吻夫尊卑疏戚之序(,)庶不堕先世之传,而贻示于后人者永矣,为吾王氏之子孙者可不勉哉?故书之以弃其端。

2 有关家的古文

致诸弟·在家宜注重勤敬和 原文 澄候温甫子植季洪四弟足下: 久未遣人回家,家中自唐二维五等到后,亦无信来,想平安也,余于念九日自新提 移营,八月初一至嘉鱼县,初五日自坐小舟,至牌洲看阅地势,初七日即将大营移驻牌 洲,水师前营左营中营,自闰七月念三日驻扎金口,念七日贼匪水陆上犯,我陆军未以, 水军两路堵之,抢贼船二只,杀贼数十人,得一胜仗,罗山于十八念四念六日等日得四 胜仗,初四发折,俱详叙之,兹付回。

初三日接上谕廷寄,余得赏三品顶戴,现具折谢恩,寄谕并折寄口,余居母丧,并 未在家守制,清夜自思,局促不安,若仗皇上天威,江面渐次肃清,即当奏明回籍,事 父祭母,稍尽人子之心,诸弟及儿侄辈,务宜体我寸心,于父亲饮食起居,十分检点, 无稍疏忽,于母亲祭品礼仪,必洁必诚,于叔父处敬爱兼至,无稍隔阂,兄弟姒娣①, 总不可有半点不和之气;凡一家之中,勤敬二字,能守得几分,未有不兴,若全无一分, 无有不败,和字能守得几分,未有不兴。不和未有不败者,诸弟试在乡间,将此三字于 族候戚人家,历历险之,必以吾言为不谬也。

诸弟不好收拾洁净,比我尤甚,此是败家气明,嗣后务宜细心收拾,即一纸一缕, 竹头木屑,皆宜检拾,以为儿侄之榜样,一代疏懒,二代*佚,则必有昼睡夜坐,吸食 鸦片之渐矣,四弟九弟较勤,六弟季弟较懒;以后勤者愈勤,懒者痛改,莫使子侄学得 怠情样子,至要至要!子侄除读书外,教之扫屋抹桌凳,收粪锄草,是极好之事,切不 可以为有损架子而不为也。(咸丰四年八月十一日) 注释 ①姒娣:姑嫂。

译文 澄候、温甫、子植、季洪四弟足下。 许久没有派人回家,家中自从唐二、维五到后,也没有信来,想必平安吧,我在二 十九日从新堤移动营房,八月初一日到嘉鱼县,初五日坐小船到牌洲察看地势,初七日 便把在木营移驻牌洲。

水师的前营、左营、中营,自闰六月二十三日驻扎金口,二十六 日敌军分水陆两路进犯,我们的陆军没有到,由水师分两路堵击,抢到敌船两只,杀敌 几十人,打了个胜仗,罗山在十八日,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六等几天中,打了四个胜 仗,初四发寄奏折,详细叙述经过,现付回。 初三日接皇上廷寄,我被赏赐了三口顶戴,现在写奏折谢皇上恩典,寄谕和奏折寄 回去,我正在服母丧,并没有在家里守制,夜深人静的时候,自己想起来,真是局促不 安,如果仰仗皇上的天威,江面上的敌人次第肃清,马上奏皇上,回家侍奏父亲,祭奠 母亲,稍微尽为人之子的一点孝心,诸位弟弟和儿、侄辈,务必体谅我这一份心意,在 父亲饮食起居方面,要十分检点,不要出什么疏忽不到之处,对于我母亲的祭品、礼仪, 一定要清洁,要诚心诚意,对叔父那边要做到敬爱双全,没有一点隔阂,兄弟姑嫂之间, 总不可以有半点不和气,凡属一个家庭,勤,敬两个字,能遵守到几分,没有不兴旺的, 如果一分都有遵守,没有不败落的,和字以能遵守到几分,没有不兴旺的,不和没有不 败的,弟弟们试着在乡里把这三个字到家族亲戚中去一个一个验证,一定会觉得我所说 的没有错。

弟弟们不爱收拾,不喜欢干净,比我还厉害,这是败家的气象,今后务必要细心收 拾,就是一张纸一根线,就是竹老壳、蚀木屑,都要捡拾起来,为儿,侄辈树个榜样, 第一代人如果疏忽懒怠,第二代就会骄奢*扶,那么就会渐渐出现白天睡觉,晚上打牌, 吃鸦片烟这些坏事!四弟九弟比较勤快,六弟季弟比较懒散,以后要勤快的更勤快,懒 散的下决心痛改,不要让子孙学坏样子,至关重要啊!子侄除了读书,还要教他们打扫 房屋、抹桌椅,拾粪锄草,都是很好事,切不权为这是破坏自己摆架子,而不愿去做。 (咸丰四年八月十一日) 第一贵兄弟和睦。

去年兄弟不知,以至今冬三河之变,嗣后兄弟当以去年为戒,凡 吾有过失,澄沅洪三弟各进箴规之言,余必力为惩改。三弟有过,亦当互相箴规而惩改 之。

第二贵体孝道。推祖父母之爱,以爱叔父,推父母之爱。

以爱温弟之妻妾儿女,及 兰惠二家。又父母坟域,必须改葬,请沅弟作主,澄弟不必过执。

第三要实行勤俭二字。内间妯娌,不可多讲铺张。

后辈诸儿,须走路,不可坐轿骑 马。诸女莫太懒,宜学烧茶煮饭;书蔬鱼猪,一家之生气,少睡多做,一人之生气。

勤 者,生动之气,俭者,收敛之气,有此二字,家运断无不兴之理。余去年在家,未将此 二字切实做工夫,至今愧憾,是以谆谆言之。

(咸丰八年十一月廿三日)。

能给我一些顺治皇帝的资料吗?

董鄂妃 身后遭冷遇的董鄂妃在清初历史上,存在着很多疑案,长期以来不仅是史家研究的热点,也是文学界、艺术界关注、演绎的重要题材,顺治...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