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祭奠、网墓的这些好处您一定要知道
1、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据报道,我国一些大城市每年清明节祭祖费都超过千万元,燃烧纸品引发的火灾所造成的损失也是巨大的。网络祭扫这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拜祭方式,既满足人们缅怀先人、寄托哀思的需要,又可以避免上述问题。
2、传承文明。流传几千年的祭奠习俗本来就是因时而异。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今天,祭扫习俗的也需与时俱进。认亲·网络祭奠将是传承中华民族"慎终追远"的优良传统,发扬重亲情、重家庭、重孝道的传统美德的现代的、科学的方式。只要祭扫的本义不变--诚心祭奠,祭扫的方式并不重要。祭奠的目的是为了寄托哀思,通过家谱国际研发的认亲软件,可以建立网上祭奠堂、网墓,能够更好的传承文明,弘扬优良的传统!
3、适用性强、方便快捷。现代人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加上生活节奏繁忙,不可能在每年的清明节、重阳节等祭祖日子亲临现场祭扫。“认亲”·网上祭奠模块可以让用户可突破时空的阻隔,实现全天候、全球化的缅怀、祭扫。用户可随时随地对先人表示敬意和孝心。此外,用户还可在已故亲人的生日、忌日等重要日子上网追思。
4、永久保存、激励后人。尽管许多家庭都有家谱,但是人们只能从家谱中获得简单的信息。"认亲"·网上祭奠模块可以把先人的文字资料及图像和声像资料永久保存下来,随时随地可让先人的音容笑貌重现眼前,让子孙万代了解祖辈的光荣与梦想。
5、促进和谐。家谱国际自主研发的认亲·网上墓园是一个超时空的网络祭奠和沟通平台,用户不仅可以向先人表达敬意和孝思,而且可以利用这个平台加强家庭、家族成员之间的沟通,增进了解、强化亲情、维护团结,增强凝聚力,从而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这样一来,社会就会更加稳定,家庭亲情就更加稳固!
本来我对字辈没有什么研究,可是,广西高福恒宗亲却给我出了道题:“贵州老高宗亲:你对那个字辈有比较深的理解,能不能就此写些简要的总结和说明或专门研究一下?比如有的地方的字辈是十代一循环,有的是单双名交叉,我觉得在资料比较少的情况下,字辈是比较有研究价值的。”尊敬宗亲,当然只有从命了!
我在拙文《寻根问祖不要拘泥于现有的字辈》中谈到:字辈在宗族中寻找近亲支系是很重要的依据之一,但在寻根问祖中又不能拘泥于现有字辈。何也?字辈是在不断衍变着的。
让我们先来看看字辈的起源:字辈起源于宋朝。当年宋太祖赵匡胤,为其后代规定了十三个字辈,同自己的匡字一共十四个字,构成一副对联“匡德惟从世令子,伯师希与孟由宜”。这是人们见到的最早的正式的字辈。明太祖朱元璋统一天下后,后宫嫔妃无数,子孙繁多,为防止子孙们在取名上的混乱,规定每辈人用一个字作为名字的首字,以此作为辈分的标志。这种做法很快在民间流传开来,几乎所有的家族都要定期议定本族字辈。足见字辈是由各姓氏民间自由自主自订的,不需哪级官方批准。
自订字辈若干代后,人们因战争、灾荒、就业、求生、婚姻或突发事件等不可抗拒的原因,各自逃荒躲难到异地,父子难相顾,兄地各一方,发展之后,一些人已记不起以前的字辈了,原来就没有家的不用说,即使原有家谱的也找不到了,但还得有个字辈来区分本族人的老小,这就只有重新修谱,另改字辈。这种现象是很普遍的,故有某姓入某地始祖为XX之说。例如我们明兴公支系修谱,就以从江西迁到贵州的明兴公为我们这个支系的入黔始祖,字辈就从他的下一代另外改写了;没过多少代,明兴公的后裔中的字辈也出现了几种不同版本。为什么呢?明兴公所生三子:张刘(荫祖)、应(荫)龙、荫发。兵荒马乱年代,逃荒躲难,天各一方。应(荫)发公一支不知去向,他的后裔肯定另改字辈了。连同在大定(今大方)境内的长房、二房两支的字辈也变得大同小异。就我们应龙祖这一支,十代之内就出现了不同的字辈,甚而有不同的民族,但又确系应龙公后裔,这就是各种历史原因造成的。后经族人中的一些有识之士重新拟谱,大多数才统一了字辈。之所以说大多数,是族人众多,分布较广,重新修谱不可能联系到本支系的所有族人,漏谱难免,且漏谱者不在少数!这就说明同支系中的字辈不尽相同,故寻宗问祖不要仅仅局限于字辈的是否相同这一项上,不能将字辈作为认亲支的唯一条件,更不能作为认宗亲的条件。
公元2005(岁次乙酉)年,我们重新编修了贵州省大方县·明兴公支系《高氏族谱》,在原有老谱字辈40代的基础上,将字辈重新统一顺延为100个字,即100代。新谱将字辈统一了,但漏谱的人未必知道,而且诸多原因,谱书不可能发到一家一本,更不可能人手一册,即使现在得到谱书的人家,若干年后,一旦遭到变故离散,他们的后代子孙还能完全记住这一百字的字辈吗?加之青少年对字辈观念的`淡漠,现在许多人取名已不用字辈了;随着历史的发展变化变迁,一些人会慢慢淡忘字辈。
那么,没有统一字辈怎么认亲支呢?确切地说,认亲支就是认分支!如我们目前只认到我们的入赣始祖高崇文,凡属崇文公分支,不管字辈合不合(也不能久合),就是亲支。从江西迁到贵州的始祖高明兴,在贵州我们就是明兴公分支,只要是明兴公后裔,不管字辈合不合,就是亲支。那又怎么来判断辈分?以是明兴公的第多少代孙来衡量辈分老小。这就不会乱了!
然而,家谱是人修的,修谱人的思想品德、文化素养、工作态度也不可能完全一致,加上其它原因,这就不可能保证家谱所录的完全正确。例如渤海堂的高治民宗亲在介绍家谱资料影印件时说:“可能(他们的)族谱有误,历史上高怀德是高行周之子,而我家的族谱记载是行周的孙子 ,中间隔了一代高锡 。我们一带的谱错误较多。”
他分析成因说:“不过也难怪:高姓族谱,和其他族谱一样,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家族成员间血缘关系及家族重要成员事迹的文献类型。
“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正制,‘有司选举,必稽谱籍而考其真伪’,‘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郑樵《通志氏族略序》),族谱也就成为了政府选举、士族出仕、门第婚姻的唯一根据,其作用之重可想而知。
“直至唐代,此风不衰,国家设置谱局、谱官,谱牒都由官府修纂保存。唐太宗曾令吏部尚书高士廉等编谱系,开元初,柳冲与薛讷复加刊纂,考定二十六姓为国之柱,十六姓为国之宗,太原琅邪王在焉。唐末五代以后,推广科举制度,士族制度瓦解,官修谱牒散亡,而私撰家谱却盛行起来,家谱的作用也逐渐由‘别选举、定婚姻、明贵贱”的社会政治功能转化为‘尊祖、敬宗、收族’等伦理道德教育功能。
“明朝官修少了,民间尚未发动。
“清朝大兴修谱,资料又没,自上出现拉名人的情况,自下一般还是准确的。所以,自上,不要求一代一代……搞准了好。但难。我以为,从始迁祖开始。1、准确挂靠世数;2、准确搞清下面发展。”
高治民的认识是很深的,有兴趣的读者不妨认真领会其之史实与道理。高福恒出题让我谈字辈,我却谈了大半天谱书。这是不是离题了?愚以为字辈在谱书中字数虽少,可它却是修谱的核心内容,叙述一代代祖宗,也是为了说明字辈。凡谱书皆有字辈,字辈常常独立于谱书之外流传于民间,谱书中没有字辈就不成为谱书了!谱书中的字辈有写10代的、28代的,100代的不等,多少字结束没有规定。结束后另改,另改不是循环。循环便重复了,福恒宗亲说的“十代一循环”不准确,应将“循环”变为“另改”。
不同姓氏的字辈中有许多相同的字,这是因为字辈以诗的形式入谱,人们都选择音色铿锵,字义美好的字为字辈所致,连同一姓人中不同谱书的字辈也有一些相同的字,但相同字为辈的未必是同一代人。
字辈在人名中的使用上也不尽一致。一般说来,三个字及其以上字数的姓名中,都含有字辈,多数名字结构为:姓+字辈+名字=姓名。也有将字辈排在姓名最后一个字的。使用单名的,多不用字辈了。如何定字辈、用字辈没有政府规定,全系民众自主行为!故同族人中的字辈也不可能统一。
致贤答题于此,福恒宗亲以为如何?敬请方家不吝赐教!
第一步,必须搜集到相关资料
1、先祖迁居前居住地的确切记载(家谱记载或口头流传,如果是做官迁来的可以查看当地地方志史书记载)
2、始迁祖的名、字、号、排行字号,始迁祖生卒年月及相关生平事迹,典故。(始迁祖的兄弟、父、祖父的名号和有无同族、同支);
3、字派、排行字辈;
4、始祖的相关资料(始祖其他旁证资料,如哪个郡望,和谁是本族);
5、家族的迁徙史(如迁徙年月,还有迁徙的故事传闻)。
6、始祖和所修现有家谱的年代。
第二步:怎么搜集寻根资料?
1、有家谱的查看家谱,一般家谱的记载最清楚。
2、没有族谱的,查看祖坟墓碑文字 ,特别是始迁祖的墓碑,大都能发现一些有价值的资料。寻根找认亲,认亲帮你寻根
3、没有族谱也没有碑记的,只能多问问族中老人,认真记录他们口述的祖居地名、村名、祖先名、字辈、故乡风物人情、故事传说等;尽可能的和老人交谈了解,并把这些珍贵的资料通过各种方式记录下来保存。
4、查看家里有没有保存以前的土地、房产契约,可以大致考查出始迁祖的名字,和所处的时代。
第三步:寻根信息的对接和确认
寻根信物并不是特指某件物品,而是指宗谱记载的、口头流传的祖先名号、祖坟祖墓这些寻根信息,通过网络交流,你可以和同宗相认对接的这些信息,没有相似点的,是同宗的可能性就很小,而寻根信息越详尽,寻根可能性也就越大。对于始迁祖的来源地名,因为在不同年代记载的方式不一样,比如多少都、什么府、郡之类的,可以根据大致地名所在地的地方县志,寻找到详细的精确位置,再对照如今的地图进行确认,也可以根据当地的人加好友咨询。寻根找认亲,认亲帮你寻根
第四步:寻根的方式和实地考查
把以上这些东西收集得越丰富越好,然后在网上寻找宗亲网、姓氏网,发布寻亲信息。也可以在当地论坛发帖,再或者搜索加入当地QQ群,寻根找认亲,认亲帮你寻根进入祖地群、同支派群等和宗亲交流,
也可以在一些族谱数据库平台网站搜索,比如家谱国际云服务平台,可以很方便查找。在网上联系上祖居地宗亲后,要向他了解祖居地相关情况;当大量资料能够确认对接上以后,可以到祖居地实地走访。
在根据祖籍族谱记载,找出是否有外迁人员,与始祖资料是否一致来进行确认。
肯定不在麻阳。据载,吴三桂死后,胡国柱等用棉裹吴三桂遗体,秘密载经宝庆入贵州,大将军马宝留守衡州(今衡阳)。吴世璠迎至贵阳,并即帝位。吴三桂的真正埋葬地点,史书是没有结论,也不可能有结论,因为清朝是不可能放过他的,谋反大罪是要挫骨扬灰的
康熙二十年十月,昆明终被攻破。清军入城后,全力寻找吴三桂墓,结果均系伪墓。后来得一消息:吴三桂已被火化,骨灰匣藏在安福园石桥水底下。果然在桥下找到骨匣,即刻送往北京。康熙帝不辨真伪,即命将“逆贼吴三桂骸骨分发各省”示众。
近年考古界在贵州省黔东南州岑巩县马家寨发现了一处墓地,称是吴三桂和陈圆圆等人的墓葬,但是真实性有待考证
曹操后人聚沈 怕论错辈分直呼名
铁岭曹国平和东港曹祖义带族人前来,因无法弄清祖先和辈分,想统一家谱成难题
前排左一为曹祖义 前排左四为曹国平
“我们都无法知道彼此的辈分,所以不敢乱论,只能直呼其名。”11月23日,两支被复旦大学认定的辽宁曹操后代首次齐聚沈阳,因没有族谱印证无法确定各自的辈分,认亲恳谈会只能以这种尴尬的方式进行。
曹氏后人首聚沈城
11月23日上午,被复旦大学研究认定曹操后代的铁岭腰堡曹国平和东港曹祖义分别带着各自族人相聚沈阳,想认认亲并共同研究续个家谱。这些曹姓族人站到一起,相貌惊人地相似,都是浓眉大眼。曹祖义说,大家站在一起,一看就知道是一家人。
参加认亲恳谈会的,还有在沈阳居住生活的曹征、曹铁成、曹振。今年47岁的曹征说,曾祖父曹世福是晚清的小官吏,在日俄战争期间和族人一起从安徽来到铁岭。安徽绩溪、舒城、亳州三地曹氏亦被复旦大学认定为曹操后人。
曹操一生共生育25个儿子,辽宁这三支曹姓后人到底是曹操哪个儿子的后人复旦大学虽然厘清了东港曹氏、铁岭曹氏同为曹操后代,但却无法厘清辽宁三支曹姓后人的出身和辈分。曹祖义自称是曹操第70代孙,长子曹丕的后代。而铁岭曹国平由于没有族谱,不知道自己的先祖究竟是谁。
复旦大学研究结果显示,曹国平这支族人与安徽省舒城的曹友平等人在十七、十八代前共为同一祖先。由此推断,曹国平这支族人祖先应是在明代永乐年间从舒城迁入铁岭,应是曹植的后代。
曹国平之子曹强对此却不认同。曹强说,“我给复旦大学打电话求证,他们也没有确切证据证明我们就是曹植的后人,我认为我们是曹丕的后代。”
怕论错辈分直呼名
始祖和辈分难以确定,三支曹操后代只能直呼各自的姓名,不敢排资论辈。“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历史上有曹丕曹植兄弟阋墙,在恳谈会上,大家都不愿去触碰这个敏感的话题。“虽然自己对祖先和辈分心里有数,但也没有必要和其他人争论,这样会伤了和气,我们都刻意回避了这个问题。”曹祖义说。
曹强说,“魏曹后代能传到现在,已经很难,现在没有科学论断,就说谁是谁的后代都是不负责任的,我想在我们没有明确之前,就先不要论这些了,只要知道我们都是魏曹的后代就行了。”
家谱难续亲情不断
两个小时相聚是短暂的,共续曹氏家谱的意愿是美好的,可因为无法弄清祖先和辈分,三支曹氏想同修一个统一的家谱成了难题。
曹强表示,“血浓于水,虽然我们三家在观点上有分歧,但这并不影响我们认亲,不影响我们都是曹操的后人,只要认定这一点就行了。至于家谱的事儿,我们回头后再研究,不行三家就单续各自家谱以示后人。”
网上祭奠、网墓的这些好处您一定要知道
本文2023-10-24 21:41:10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323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