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是怎样写的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4浏览:1收藏

族谱是怎样写的,第1张

现当代通常可以分为六大部分。

一、序

序就类似于现在书的序,可以由族中得望高的人写,也可以由外人写。主要是通过另一个或另几个人的眼光来看待这本族谱。通常情况下,新序在前面,旧的序也要包含在内并排在新序后面。

二、简介

即使是对于自己的家族,能全面了解的人也不多,所以

需要首先简介一下自己家族,可提及的内容有:刻谱凡例、本族谱本次创修(修订)参与人员、时间、为什么要修订;此次编码的依据是什么;家族的整体情况、历史、迁移史、当前分布、人数;本族宗派、字辈,即记录每一代人起名规则;祖坟所在地、祖坟中各代分布图;对祖先事考查、考证。

总之,这里不具体到某一个人,只是对整个家族进行整体描述。

三、人物志

其实一本家谱本身就是人物记录,但通常情况下,家谱中会记录某一个或多个优秀的典型人物或团体。而记录这些优秀人物时,常常格式多样,有该人的传记、他写的文章书稿、获得过的功名、官名、、画像、碑记等。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能把同姓历史名人强编入本族谱,即使是小小提示也不可。因为后人续谱时,常常会因为这一次信以为真,而以讹传讹。

四、世系表

世系是家谱中最为重要的一项,最简单的家谱,有时只有一个世系表。

世系表是记录家族中每个人的关系,用计算机中的术语,这种一对多的结构是“树”状结构,但实际中的往往会比较复杂。当一个家族很大、人数很多时。会出现嗣出嗣入(通过过继、领养、送人)、迁入迁出的现象。

五、世略表

通常情况下,仅有世系表的家谱其实是没有实际意义的,面对一些不是名人的名字,除了这几个字,你还能知道什么呢一个好的办法就是增加世略表,世略表是记录世系表中每一个族人简历的表。这一部分可以和世系表合二为一,也可以单列。我认为单列更好,因为合二为一,常常导致世系表过肥过大,查找一个成员的时候非常麻烦。

很多家谱中,世略只写到父名、娶妻、生子数及名字数,这样写虽然整体看上去挺规范,实际上也没多大意义,因为世系表本身就可以表示这种信息。我认为世略不一定能做到每个人都有完整的简历,但至少应该有:本人生卒年月、主要职务、职称、主要生活工作地、本人工作简历、主要成绩、妻子姓名、妻子嫁出地、妻子父亲的名、妻子简历、子女名、女儿出嫁地、所嫁人姓名。这样不仅妻方家谱可以通过家谱查到本家族,本家族也可以通过自己家族查到女儿家族。

六、后记

后记写一些感想即可。

扩展资料:

族制开始形成:

它以尊祖、敬宗、睦族为宗旨,根据理学的伦理纲常制定宗规家法来约束族众。"尊祖"必叙谱牒,"敬宗"当建祠堂, "睦族"需赈济族人。修谱建祠,开办义学、义庄,耕种义田,管理祠产,家族活动自然多了起来。家谱的内容也逐渐由记载单一的血缘世系到比较全面记载家族的整体情况,内容愈来愈多,篇幅愈来愈大。不过,相对清代家谱而言,明代家谱的内容还是比较简单的。一般只有谱序、跋和世系图(表)。历史进入满清以后,家谱纂修数量骤增,内容不断增加。就总体情况而论,大致包含以下方面:

一谱序。谱序是每部家谱不可或缺的部分,包括阖家或某几位族人撰写的序和当时名流写的赠序,以及跋语等。序跋的内容主要是介绍家族世系渊源、传承关系、修谱缘由和经过以及任事人员等,是熟悉、研究一部家谱的直接切入点,是了解该家族世系源流的重要资料。

二谱例、谱论和目录。谱例又称凡例,用条文形式主要阐明族谱纂修原则和体例以及类目安排的理由。谱例强调家族血缘的纯洁性,维护以男子为中心的伦理纲常,表示遵循"信以传信,疑以传疑"的修谱原则。谱论一般是摘录前代硕

学名儒论家谱之重要的语录,也有直接把皇帝的喻民榜、喻民诏刊载在谱前,以告诫族人。目录又称总目,说明该谱的卷数,每卷的主要内容。谱例和目录是识谱的入门指南,缘径方可探幽。

三恩纶录。又称恩荣录、褒颂、诰勅、赐谕、告身等。主要登载历代皇帝和中央、地方两级政府官员对家族成员封赠、褒奖文字,举凡勅书、诰命、上谕、御制碑文、祭文、赐匾等,靡不备载。

四记。一般家谱都有先祖像赞、小传,把本族先祖中有显赫身份的人绘成遗像载诸谱端,并附像赞。大多数家谱不仅有先祖像赞,还有列传,对本族名望著世或德行懿范者列传志行,包括节妇、烈女,附载年谱、寿序、墓志铭、祭文、行述、碑铭等。

五族规、家训。这是每部家谱必载的内容,要敬宗收族,没有一定的族规、家法不行。族规、家训的内容十分庞杂,除了传统的宗法内容外,还有诸如财产继承、婚姻纠纷、禁盗禁赌、封山禁林等。

六典制。包括冠礼、笄礼、婚礼、祭礼等,有的谱以仪礼统之,含仪文、丧礼的图式、器具和祭品的制作。还有的谱把祠规、祠产、义学、祀田的管理条例和契据也放在典制之内。

七墓图、墓志。墓图绘有所在地地名、方位、四址交界;墓志介绍墓主的生平和墓庐建置情况。湖南家谱特别重视墓图,不少家谱都将其单独列为一卷,有的甚至几卷、十几卷。

八派语。又称辈份诗、班行诗等,没有统一的名称,登载族人排行字辈,有的谱派行或称班次多达八十辈、一百辈。派语在谱中占的份量极小,但却极重要,是一个家族男性成员取名的依据,直接反映出家族内部不同辈分成员之间纵向的、前后相继的关系,以及相同辈分成员之间横向的、平行配合的关系。

九捐款、领谱名目。修谱是族人共同的事,必须大家捐资,是族人对修谱的认同和责任。领谱名目是族谱修完后发给各房各派的登记录。家谱是按房按派编号发放的,不能冒领。编号有的按"千字文",有的按八卦,有的按十二生肖,还有的以修谱宗旨编号,等等。

十世系图。湖南家谱有很多称垂丝图,顾名思义,喻世系子孙绵延不绝,似垂柳丝丝。图实为表,多采欧式,以五世为一图,下五世格尽另起。称始祖为第一世或第一派祖,以此序列,清晰可考。有的谱分外世纪和内世纪。外世纪从受姓始祖至谱尊始祖(或始迁祖)止,内世纪则以始祖(或始迁祖)奉为一世祖或一派祖。

(十一)世系表。湖南多称齿录。按家族辈份、长幼序列,各具派名、字号、生卒年、官阶爵次、婚配、子女情况。

清及清以后家谱的内容大体上如前所述,但并非千篇一律,没有统一的类目设置要求,只是互相参照。因此,不同家谱内容上有增有减,有分有合,但世系图、世系表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就不成其为"谱"了。

参考资料:

-族谱

家族之有谱牒,犹如国家有正史,州县有方志,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编修族谱的传统,而且把谱牒提到很高的地位,早在远古三皇五帝时代,各个部族就有专人记录本部族传递世系。到夏商周三代时,国家还设有史官,专门记录王室以及各贵族的世系,并汇集成书,如周代的《世本》,就是一部各姓世系总谱。魏晋时期,家族修谱之风盛兴,于是在皇室和贵族世谱之外,又涌现了大批各姓的宗谱和各家族的家谱。此后数千年来,修谱之风在中国长盛不衰。

中国的谱牒通常称委为"家谱"、"族谱"、 "宗谱",或单称为 "谱",小一点的只记录某一支系某一家族的又称为"家乘"、"家牒"、"支谱"、"房谱"、"祠谱"、"坟谱",大一些的记录多个子系家族的称"通谱"、"大成谱"、" 统谱"、"世谱"、"集成谱",记载皇室家族的称为"玉牒"。 此外还有记录众多姓氏的姓氏学书籍如"万姓统谱"、"百家谱"之类。

家谱其体例古代有所谓苏式谱和欧式谱之别,是由北宋欧阳修、苏洵分别创造,俗称欧式族谱和苏式族谱,大多记载家族宗系、规模、演变等

一,欧式家谱

欧式家谱又称横行体,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立的。

欧阳修(1007~1072年),字永叔,自号醉翁,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庐陵郡吉安永丰(今属江西)人,是我国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在仁宗天圣八年(1030)中进士,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到英宗时,又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神宗朝,迁兵部尚书,以太子少师致仕。后居颍州(今属安徽省),卒于家欧阳修其于政治和文学方面都主张革新,既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

欧阳修是杰出的应用文章家。他一生著述颇丰,《欧阳修全集》(中国书店1986年版。本文所引欧文皆出此集)有文章2651篇,应用文2619篇,可见他的文章写作主要是应用文写作,欧阳修主张应用文真实,一是为了应用,二是为了传於后世。二是简洁质朴。

欧阳修也从谱学理论上进行探讨,提出了编修族谱的方法与体例,并编出自家内容全面、形制科学的族谱,成为后人修谱的规范。经过长期实践,形成了欧式家谱

欧式家谱仿史记年表,其体例家谱是先列世系图,然后再列每人的传记。

欧式家谱的特点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横行,五世一表,用起来很方便。欧式中,每个世代人名左侧都有一段生平记述,介绍该人的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 配偶、藏地、功绩等。一人一条,可称为条目式。但嫌杂乱,人与人的关系不够明晰,叔伯关系一下子看不出来。不过,所有的人的资料都在,只不过要花很多时间去翻页查找。

二,苏式家谱

苏式家谱又称垂珠体,是北宋文学家苏洵创立的。

苏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号老泉,四川眉山人是我国北宋文学家,他是苏轼和苏辙的父亲。父子三人被称为“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在嘉祐五年(1060年)得任秘书省校书郎,后为霸州文安县主簿。后与陈州项城(今属河南)县令姚辟同修礼书《太常因革礼》。书成不久,即去世,追赠光禄寺丞。

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祐集》。苏洵的散文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纵横恣肆,具有雄辩的说服力。苏洵说他作文的主要目的是“言当世之要”,是为了“施之于今”。

苏洵对谱学理论曾进行探讨与研究,在编修族谱的方法与体例具有自已的看法,并编出自家内容全面、形制科学的族谱,成为后人修谱的规范。

苏式家谱以礼之大宗、小宗为次,其体例则是在世系图下注上人物事迹,每五世一揭。

苏式世系表的特点是:世代直行下垂,世代间无横线连接,全部用竖线串连,图表格式也是由右向左排列的,主要是强调宗法关系。人名之间用纵横线条联系,可称为表格式。 人与人的关系很明晰,连相距几代都能一目了然。可能是限于篇幅,抑或囿于“五服”之说,只记录五代人。

这两种格式,真是各有所长。明清以降,大多同时做成两种格式,或者取长补短,即“意欧体苏”。 现代民间修谱,大多仍用欧式,也有用苏式的,另外还有章节式的新族谱。

 苏式糕点以江苏省苏州地区为代表,馅料多用果仁、猪板油丁,用桂花、玫瑰调香,口味重甜。下面就是我整理的苏式糕点的做法大全,一起来看一下吧。

  1梅花糕(2种)

 在眼花缭乱的数十种糕团中,朵朵似梅花绽开的梅花糕,只需一眼就能辨认出来。内注豆沙、鲜肉、玫瑰等各种馅心,面上撒满红绿丝和瓜子仁。用灼热的铁板盖在糕模上烤熟即成。烤熟的梅花糕呈金**,形如梅花,松软可口,老少皆宜。

 梅花糕源于明朝,发展到清朝时就成为江南最著名的小吃。梅花糕的制作过程很简单,但技术要求却很高,调浆、成形,火候都要恰到好处。制作时所需的特制模具,内有19个梅花状孔。待炉火烧得通红,先用刷子将铜模子孔刷上油,然后把稀面浆注进模孔里,一半深就够了,放上豆沙馅,再将面浆加入模孔,直至模孔被注满,在上面撒些红绿丝、瓜子仁,盖上铁盖烘烤。耐心等上8分钟,一个个新鲜、可爱的梅花糕就出炉了。

 品尝法门:吃在嘴里是带一点发了酵的面浆酸味,而这正是真味所在。

  原料配方(以制作100个梅花糕为例):

 上等白面粉4公斤、豆沙35公斤、白砂糖150克、糖猪板油丁500克、红绿丝75克、食碱15克、豆油25克。

 制作方法:

 1、取2公斤面粉放入桶内,加等量温水,用长柄铁勺搅拌均匀,静置5-6小时,再加入2公斤面粉和温水3公斤,用劲搅拌至面浆均匀,起黏无疙瘩为止。将食碱溶化后倒入桶内拌匀,灌入铜壶内待用。另将豆油倒入容器,加清水50克调成水油。

 2、把模具连同铁盖放炉上用中火烧烫,用刷子蘸水油将模具孔涂抹一遍,取铜壶将面浆依次注入模孔(只灌半孔),随即将模具举起,缓缓转动,使面浆均匀黏在孔壁,然后放在炉上,将竹片插入孔中把面浆刮向孔的四壁。接着在每个孔内加入豆沙35克、糖猪板油丁5克,再取白砂糖15克均匀撒在各孔内,此后用面浆将孔填满,撒上红绿丝约15克,加盖烧2分钟,开盖再均匀撒上白砂糖15克,盖上铁盖再烧3分钟即熟。打开盖子用铁铲将梅花糕与模具分离,挑起装盘。

  上海梅花糕

 材料:

 主料:小麦面粉2000克,赤小豆900克

 调料:酵母8克,碱15克,苏打粉25克,白砂糖1610克,桂花10克,玫瑰花5克,花生油100克做法:

 1将干玫瑰花瓣,花心掰搓成球形。将咸桂花5克,白糖100克加水300克,浸泡成桂花糖水。花生油50克搀水50克,调成水油。碱用35克水溶成碱水,将酵母打成老酵浆2500克。

 2将赤豆,花生油50克,白糖900克和玫瑰花心,咸桂花5克制成湿豆沙馅心(玫瑰花心放入锅内与赤豆同煮,咸桂花在熬豆沙时加入)。   3。老酵浆加碱水15克,小苏打,白糖10克,桂花糖水100克搅和,再加水1900克搅成稀浆,然后放入全部面粉,轻轻搅拌至光洁发松,无干粉及僵块时即成新酵浆。

 4取少量新酵浆放在烧热的铁板上检验糕样,成熟后以有许多小气孔(冬季如大绿豆,夏季如油菜籽),并有香味,呈微绿色为佳。如气孔大,是酵重欠碱;吐**有碱味是碱重;气孔过小,是酵轻或苏打少;有酸味,色灰暗,是欠碱,均需恰当调整。

 5将新酵浆装于特制的壶内,壶须敞口,宽嘴,以便下酵。一壶装酵浆1125克,豆沙分成6碗,每碗约450克。

 6在生好火的炉子上先放铁板,糕模烧到灼热时用线刷蘸水油刷糕管一周,以清扫残物并润滑糕管。此时如听到爆裂声,即可将酵浆倒入糕管,先倒1/3,随即将糕模竖起来,四面转动,使糕管四壁都均匀粘有酵浆。然后将碗中豆沙用糕插分别嵌入糕管,每管约加入豆沙25克,另取白糖50克分撒在豆沙上,再将其余酵浆覆盖于每个糕管的豆沙之上,酵浆上撒在豆沙上,酵浆上撒些玫瑰花瓣,并从糕模下抽出灼热的铁板盖在糕模上,关闭炉门,减弱底火。约2-3分钟后,糕已半熟,仍将铁板放回炉面,打开炉门加热,再在糕面上撒上白糖50克和酒桂花糖水50克,然后再一次抽出铁板盖在糕模上,关闭炉门,烘约3-5分钟,用糕扦插入糕身,已无生浆溢出,糕即熟。再用糕扦顺模型表面线路划开,并用糕钩针逐只挑出。每炉19只,如此反复6次。

  2海棠糕

 海棠糕,创制于清代,因糕形似海棠花而行名

 海棠糕可是点心中的老一辈了,年轻人恐怕有很多都没吃过。比梅花糕略小,花朵的形状,琥珀色的糖浆,也是豆沙馅心,7个模孔拼成一朵7个花瓣的美丽海棠花,上面还要加上果丝、瓜仁、芝麻等五色点缀。曾有诗颂之:"海棠饼好侬亲裹,寄与郎知侬断肠。"

 品尝法门: 香甜可口,热食尤佳。

 ≮原料≯   主料:面粉,老酵,豆沙,净猪板油   辅料:食碱,白糖,红绿瓜丝,花生油

 ≮做法≯   1、食碱加水化成水。面粉入缸,用冷水拌和打成面浆,放入老酵、碱水,拌和搅匀至面浆呈百色时,灌入铜壶待用。

 2、花生油加适量清水调和成水油。豆沙入钵,加白糖、水油拌和成湿豆沙馅心。猪板油切丁,加入白糖拌制成糖板油丁。

 3、糕模刷上水油,放于炉上少热,将面浆从铜壶中浇入糕模孔,至模孔一半深时,即在各模孔中放入豆沙馅,再将面浆浇入模孔,盖住豆沙,至模孔注满后,上面再放糖板油丁,红绿瓜丝,烘烤约八分钟后,将模孔中的糕用铜钎挑出,放于另一撒上一层白糖的铁板上,糕面贴铁板,底面朝上,再放于炉上烘烤,待铁板上溢出糖浆,色呈酱红色时,把糕身取出装盘即成。

  3.葱猪油糕

 老苏州人记忆里最深的葱猪油糕洁白晶莹,葱香脆绿,软糯湿润,油而不腻。在过去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里,口感肥润的猪油糕,夹上大饼或油条,无疑是一顿补油水又补营养的早餐。

 猪油糕,又名脂油糕,早在清代就已著名,《元和唯亭志》称其为“吴中佳制”。

 品尝法门:老苏州人说,葱猪油糕除直接食用外,亦可切成小块和南瓜一起烹烧。

 一般消费者有种错觉认为猪油糕是用猪油做的,其实不然,珠海礼记饼家生产的猪油糕采用上等植物油及葡萄配料,用低温柴火连煮四小时,自然冷却后通过自动机械包装,使得每粒猪油糕软靱可口,适合潮流。而纽拮糖更是奶味及花生味十足,味道一流。

  制作方法

 (1)将油、葡萄糖等原料用低温柴火连煮四小时,切成17厘米见方的猪油糕条,自然冷却后通过自动机械包装

 (2)将细糯米粉,细粳米粉放入木桶内拌匀,中间扒窝,加上精盐(100克)和清水15千克,用手拌匀,到“捏则为团,撒开似沙”时放入筛中,全部过筛。

 (3)取木制大蒸桶一只,内放竹箅垫底,抹上豆油,先取30%的糕粉铺于桶底,置旺火沸水锅上蒸,待蒸汽透过糕粉时,再铺入20%的糕粉,蒸发糕粉近熟,取咸猪板油丁放在剩余生糕粉内,略拌一下,放入桶里铺匀,随即把剩余糕粉如前法陆续加完,盖上木盖,蒸至糕粉呈玉白色,揭去盖,均匀放入葱段,再加盖蒸约3分钟即熟。

 (4)在案板上铺放洁白湿布一块,把熟糕粉倒上,用湿布包住,揿实。翻转过来,拍平至近67厘米厚(需上下四角方正光滑),揭去布用刀(蘸凉开水)切成长方形100块即成。

 PS:根据个人口味,可增加核桃、枣、椰蓉、芝麻等,口味更佳~

  4金钱方糕 (2种)

 苏式糕团中的方糕,有大小两种。但不论哪种,都是名副其实的外形正方,棱角整齐,馅心居中。口味上可荤可素,可咸可甜,薄荷、玫瑰、豆沙、南瓜、鲜肉等都可作馅,颜色从内里透出来。

 品尝法门:皮薄馅重,色泽洁白,热蒸更好吃。

  方糕1原料配方(按一板16块计算) :

 江米粉320克 粳米粉480克 玫瑰(百果)440克 蜜渍猪油丁80克 菜猪油,鲜肉,豆沙480克

  制作方法

 1搓粉:将江米粉和粳米粉合在一起,加水搅拌,充分揉和(粉要湿透,但不宜过湿)。

 2过筛:将揉和好的粉过筛,除去粗粒。

 3开槽:将筛过的细粉放模板内,刮平,再开成16块四方形的槽。

 4放馅:馅放槽内。馅心用玫瑰(百果)、蜜渍猪油丁、菜猪油、豆沙等。

 5盖粉:将筛过的细粉,均匀地撒在模板面上。

 6印板:将刻有图案、店名的印板压在模板上。

 7开条:再用薄铁尺,按等分划成16块,上笼屉蒸15分钟即熟。

  方糕2原料

 粳米粉300g,白糖150g,青梅、金桔、瓜籽仁、红丝共100g

  制法 :1、粳米粉倒在案板上,中间扒一小塘,倒入80g温水,125g白糖拌成雪花状,揉散,再将青梅、金桔切碎加入白糖、瓜子仁、红丝拌和均匀备用。

 2、取一中间有20格的木框,放在铺有干净湿布的蒸笼内,用筛将拌好的粉面均匀地筛入20个方格内,上面撒上拌好的果仁,上笼锅蒸熟,蒸熟后出笼取出模具,将方糕装盘热吃。

  5百果蜜糕

 蜜糕,甜蜜似糖,名字极为喜庆。早年间,苏州人过年走亲访友时,带上一盒百果蜜糕,算得上是一件高尚的礼品。现在的百果蜜糕,包裹着核桃仁、松子仁、青梅干、玫瑰酱等果料,口味更丰富。

 品尝法门:蜜糕做工特殊,时间放得长一点也不会发霉变质。

 主料: 糯米粉1500克 辅料: 白砂糖600克 核桃25克 松子仁25克 南瓜子仁25克 蜜枣10克

  制作工艺

 1蜜枣去核,同核桃仁一起切成碎粒,加糯米粉、白糖、松仁、瓜子仁和冷水300毫升,搅拌均匀。

 2笼内垫上纱布,再放上糕粉,在沸水锅上用旺火蒸10分钟左右。

 3 待蒸汽冒出,糕粉由白色转呈玉色,糕已蒸熟,取出糕,倒在台板上,用干净湿布盖住,并趁热用双手揉和至光滑无粒,再搓成宽约6厘米、高10厘米的条子。

 4 冷却后,切成1厘米厚的薄片即成。

  6定胜糕

 两头大、中间细的定胜糕,在苏州一直是民间乔迁、建屋、祝寿等喜事上的重要角色。定胜糕不但吃口好,更重要的是讨个好口彩。

 品尝法门:定胜糕的淡红色泽,是用红曲粉天然着色,且必须用粗米粉制作。

  制作材料

 主料:粳米(600克) 糯米粉(400克)   调料:红曲(5克) 白砂糖(200克)

  制作工艺

 1将粳米粉,糯米粉放入盛器,加红曲粉,白糖和少量清水拌匀,让其涨发1小时。

 2将米粉放入定胜糕模型内,摁实,面上用刀刮平,上笼用旺火蒸20分钟,至糕面结拢成熟取出,翻扣在案板上即成。

 在唐代,常熟百姓为使一两一个的糕点做大,既吉利,也讨官员欢心,后来想出了一个极好的办法:

 用梨木雕刻成各种各样的花朵和树叶模样的容器,正好装下一两湿米粉,拌米粉的水里掺上各种花卉和菜蔬的汁液,有红的、有黄的、有绿的;容器口大底小,容易倒出;图案有半桃、牵牛、梅花、线板、棱台、五星,等等形状。倒出后上蒸笼一蒸,乘热盖上红印,取名为“鼎盛糕”。

  7松子黄干糕

 以大米为主要原料的松子黄干糕,是春末夏初的时令糕点,松软细绵。许久以前,知名糕团店的松子黄千糕每日有定数,非早起不能得。

 品尝法门:富有松子的清香和焦糖的甜香。

  原料配方

 潮糯米粉1925千克 潮粳米粉75千克 绵白糖95千克 松子仁2千克 糖桂花300克焦糖色适量

  制作方法

 1松糕米粉面团调制:将绵白糖、焦糖色、潮米粉一起拌和,过粗筛。调制时基本不加水,如果要加水,加水量应根据潮米粉的含水量确定,含水量太多会使糕料结成团块,严重影响操作和制品的质量。添加焦糖色的`量,以制品呈棕色为准。糕料调制时不宜多拌,拌和拌匀即可。

 2成型:取1/4糕料拌入预先扦好的松子仁(用小刀将每粒松子仁扦成四片)和糖桂花作夹心;其余的3/4分成两份,先后用粗筛筛入蒸笼内,作为底和面。最后用过60目筛的细粉挂面,再用专用工具捋平,用长刀在糕面的表层割较密交叉罗纹,横向纹较粗,纵向纹略细。     3蒸制:先蒸30分钟左右,然后盖上锅盖焖蒸,一次足汽蒸熟。

 4切块:制品出蒸笼后,就可边切边代应。

  8松仁椒盐夹糕

 糯米和梗米做成的糕块放于两侧,把椒盐味的松仁,或是其它诸如枣松猪油、紫芋等馅料夹在当中,尽可依口味挑定不同辅料。

 品尝法门:这是最简单常见的三色夹糕,此外还可依不同需求做成五色夹糕等,只需多选几种辅料同做即可。

  9瓜子仁玫瑰拉糕

 提及拉糕,人们最先想到的定是苏州名点"枣泥拉糕"无疑。实则名曰"拉糕",是因食时用筷子挑起,拉开,再送入口中。因不同的季节出产不同的辅料,所以拉糕也有了许多不同的小种类。如瓜子仁玫瑰拉糕,松仁南瓜拉糕,薄荷拉糕之类。

 品尝法门:拉糕制作蒸煮时,以筷触不粘为出锅的最佳时机,冷却后切菱形块装盘。

 枣泥拉糕原料:

 红枣100克,糯米粉400克,粳米粉300克,松子仁30克,猪板油150克切丁,白糖200克,熟猪油80克,花生油少许。

  制法:

 1、将红枣洗净入笼屉蒸烂,取出去皮去核碾成枣泥,入锅中加入白糖及熟猪油熬成汤汁。

 2、将糯米粉和粳米粉拌匀,加入稍晾凉的汤汁和匀,再放入猪板油丁,揉匀后粘上松子仁放入刷了花生油的模具中,入笼屉蒸约50分钟,取出晾凉后扣入盘中即成。

  10云片糕

 薄薄的片状,雪白的色泽,其间偶尔还夹在少许桂花、玫瑰,一片片掰下放入口中,细软甜蜜。最觉奇妙的,是它能久藏不硬。略加琢磨后才知道,这小小一条云片糕,制作上很是讲究,如超糯米粉,一般要贮藏半年左右,以去其燥性,方才使用。

 品尝法门:滋润细软,犹如凝脂。

  核桃云片糕原料配方:

 潮州粉1千克,糖砂(又称打砂糖)12千克,核桃仁500克,玫瑰糖50克。

  制作方法

 1制砂糖:白砂糖用清水溶解后煮成糖浆,煮至122℃,熄火,搅拌成糖砂。

 2核桃仁用沸水洗清后加入玫瑰糖。

 3糖砂与潮州粉混合过筛后分成四份,其中一份放在长方格模具内作底层,压实,模具的两侧放木板两块,然后放上一份核桃糕粉,压平后取去木板,再铺上其余两份糕粉,压实后盖上白纸。

 4在80℃温度蒸15分钟,脱模的糕坯藏在熟面粉内约1小时,取面切成薄片。

世系图是家谱中的主体部分,又称为世系考、世系记等。这部分内容为所有中国家谱共有,因而成为家谱区别于正史、地方志的最明显的标志。世系表有两种格式比较常见。

一、宝塔式图谱:

这一图谱形式何人所创、创于何时目前尚无定论,不过最迟已在南宋时出现了,因此很可能也是北宋人的产品。

现在在宝塔式图谱的基础上发展了很多种类,如

1、树系图谱:(典型的宝塔式)

2、线形图谱(平行谱) 一世 二世 三世 四世 五世

二、牒记式图谱

这一图谱的特点是分别按世代以文字叙述先人的事迹,既不用线条,也不用图表。

当然还有很多谱系图如龙凤家谱(其结构是中间是世代,左右两侧分别是祖妣、祖考,也就是父母亲。因此,称此种家谱为龙凤家谱),欧阳修、苏洵所发明的欧式图谱和苏式图谱等等,但基本上都是在以上两种谱系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区别不是很大。常用的谱系图以树系图谱和线索图谱最为常见。

传统手绘世系图有很多弊端,为此家谱国际研究大量绘世系图方法创新性的编制一套软件解决手绘世系图的难题。通过输入父子关系,直接一键生成世系图,管理员可以随时增添删改人名,省去了传统修谱大量的画线时间。

同时家谱国际免费为各个家族提供一个手机端的使用平台,在手机端轻松查阅世系关系。

还能给去世的亲人在平台上建立纪念馆,也可以将有关的传记、视频、文选等上传到此平台分类管理保存,以方便家族的成员缅怀先人。

在此平台给先人设的纪念堂可以送鲜花、花圈、香烛等,以表缅怀之情,这样就可以突破地域的限制,在清明节、先人祭日、中元节、寒衣节、春节前给去世的亲人奉上香烛,传承孝爱文化。

一、族谱大致有二种体例:欧体和苏体。

二种体例,并无原则上的区别,只是齿录编排上有所不同。

欧体适合于房份较多,人口较多的情况。它的原则是“五世一提”,具体做法是,在齿录前画出世系图,以备检索。然后在编排齿录时,根据房份支派,将某房的某一支派五代安排为一个段落,编完了这一支,再编另一支的五代,编写了这五代,再编下一个五代,以此类推。

苏体适合于房份不多,人口较少的情况。它的原则是“一辈一辈”。具体做法是:从第一世起,将所有同一字辈的人先后排列,再第二世、第三世……以此类推。

二种体例,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欧体,使人对自己的近亲的了解比较明了,苏体对自己的同辈的了解比较明了。我曾经作了比较,但在采用苏体的同时,也应注意吸收欧体的长处,可以在齿录编排时详细注明房份支系,可以起到合二为一,优势互补的效果。

无论欧体还是苏体,强化检索系统是关键。家谱国际在传统欧式苏式的基础上添加更多的功能,大大增加了检索能力。编辑应在族谱的目录、书眉等地方详加标注,使阅读者能顺利地找到他所需要的资料。

族谱是怎样写的

现当代通常可以分为六大部分。一、序序就类似于现在书的序,可以由族中得望高的人写,也可以由外人写。主要是通过另一个或另几个人的眼光来看...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