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姓怎么读音?
请问“匡”字当姓氏读的时怎么读
“匡”字由头到尾都是一个读音:kuāng。
我查了P734《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供本》,其中解释亦有“5(Kuāng)姓”。
记住,当它作为姓来使用,写拼音开头第一个字母要大写。
匡在姓氏中怎么读
匡在姓氏中读kuang,一声。
匡作为姓的时候怎么读?
qiang 一声和枪同音
匡的读音有几种,姓名上有几种读音
就一个音:kuāng 纠正;匡正。匡谬。 救:匡救。匡复。匡时济世。 辅助,帮助:匡助。匡扶。匡我不逮(帮助我所做不到的)。 粗略计算,估计,预料:匡算。匡计。 古同“筐”。 姓。 笔画数:6; 部首:匚; 笔顺编号:111215
词性有三:
匡 kuāng 名 (形声。从匚(fāng),表示与筐器有关,王声。本义:盛东西的方形竹器) “筐”的古字。容器名〖basket〗 匡,饭器,也。——《说文》 既齐既稷,既匡既勑。——《诗·小雅·楚茨》 蚕则绩而蟹有匡。——《礼记·檀弓》 “框”的古字。边框;围子;框框〖frame〗 行人夜宿墙匡月。——韦庄《秦妇吟》 又如:匡子(框子) “眶”的古字。眼眶〖orbit〗 刺匡上陷骨中脉,为漏为盲。——《素问》 春秋时齐国简册名〖bambooslips〗 《管子》有《大匡》、《中匡》、《小匡》三篇 螃蟹的背壳〖shell〗 海岛有蟹,其匡宛具一人面。——《拜经楼诗话》 古地名〖Kuangtown〗 春秋时卫地,在今河南省长垣县西南 春秋时郑地。在今河南省扶沟县 山名,即江西省的庐山〖Lushanmountain〗
匡 kuāng 动 纠正,匡正〖correct〗 善则赏之,过则匡之。——《左传·襄公十四年》 一匡天下。——《史记·货殖列传》 今范中行氏之臣,不能匡相其君。——《国语·晋语九》 又如:匡言(匡正的言论);匡弼(匡正辅助);匡救(匡正挽救);匡翼(匡正辅助);匡邪(纠正邪恶) 拯救〖save〗 匡乏困,救灾患。——《左传·成公十八年》 又如:匡危(拯救危难);匡立(拯救国家,建立大业);匡攘(拯救国家,驱逐敌人);匡困(救助贫困);匡时(挽救艰危的时局);匡难(匡救国家的灾难) 帮助;辅助,辅佐〖help;assist〗 上匡天子。——《三国志》 又如:匡济之才(辅助、保全江山社稷的才能);匡辅(帮助;辅佐);匡君救国(扶助君王,辅佐国政);匡尧(辅佐明君) 弯曲〖bend〗 则轮虽敝不匡。——《周礼·考工记》 亏损〖loss〗 日困而还,月盈而匡。——《国语》 料定;料想〖expect〗 你就匡我养不住,生起外心来了。——《二刻拍案惊奇》 通“恇”。恐惧〖fear〗 年虽大杀,众不匡惧。——《礼记·礼器》。郑玄注:“匡,犹恐也。”
匡 kuāng 形 方正;端正〖upright〗 匡坐至夜分。——李白《赠何七判官昌浩》 又如:匡坐(正坐,端坐);匡士(正直的读书人);匡床(文正宽大的床;安适的床);匡勑(正直谨慎) 安适〖fortable〗。如:匡咏(安适吟咏)
匡作为姓的时候怎么读?
我知道是kuang 但是一个人的姓,似乎不这么读吧 宜昌人还是读kuang,但是往四川那边,作为姓的时候他们读qiang,第一声
匡姓为什么读qiang
没有这个读音
匡(读kuāng,亦读wāng、kuàng、)姓源出有:
源流一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鲁国大夫施孝权之家臣句须,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春秋时期,鲁国大夫施孝权有个家臣名叫句须,后出任匡邑宰(今河南新乡长垣西南部,一说今山东济宁邹城匡庄),即为匡邑的最高行政长官,史称其为匡句须。传到句须的孙子,便以祖父居官地名为姓氏,称匡氏。到了北宋初年,匡氏族人为避宋太祖赵匡胤之名讳,皆改匡氏为主氏。到了宋政和年间,宋徽宗赵佶认为民间百姓中竟然有“主”氏,甚为不妥,遂又下令所有的主氏皆改为康氏,是为湖南濛衡康氏。
北宋王朝灭亡以后,有的康氏族人恢复了祖姓,仍为匡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匡氏源流记载于《湖南衡山濛衡康氏十修族谱》中。今匡氏族人大多尊奉匡句须为得姓始祖,该支匡氏正确读音作kuāng。
源流二
源于上古匡国,属于以国名为氏。商王沃丁封其子羊于一个叫匡国的部落(今湖北省东部),建立侯国,是为匡侯,其后代有汉朝丞相匡衡。
上古时期有一个古匡国,故址在匡山脚下,汉朝时期称广济,即今湖北省黄冈地区的武穴市一带。
周武王灭商时,古匡国亦被灭亡,故匡侯的王族后裔匡俗兄弟七人迁居于庐山(今江西九江庐山南障山),结庐而居。在匡俗兄弟七人的后裔子孙中,多以故国名称为姓氏,称匡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庐山匡氏,也是史籍中最早出现的匡氏族人。该支匡氏正确读音作kuāng。
源流三
源于地名,出自春秋初期郑国匡邑,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春秋初期,郑国有个邑地称匡邑,就是今河南省周口市的扶沟县,其时在当地住民中,多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匡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河南匡氏。该支匡氏正确读音作kuāng。
源流四
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时期魏国匡邑,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春秋时期,魏国亦有匡邑(河南省睢县西),当地居民,多以邑名“匡”为姓,也称匡氏。 到北宋初年,为避太祖赵匡胤之讳,改匡姓为主姓。政和年间朝廷认为民姓中有主姓,大为不妥,遂令主姓改为康姓。北宋以后,有的康姓恢复了祖姓,仍为匡氏。
源流五
源于官位,出自商、周时期官吏巫匡,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巫匡,亦称巫㑌、巫尩,也就是巫医,是商、周时期专门治疗疑难杂症的巫师。在巫匡、巫㑌、巫尩的后裔子孙中,皆有以先祖官职称谓或职业称谓为姓氏者,称巫匡氏、巫㑌氏、巫尩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匡氏、㑌氏、尩氏、巫氏等,世代相传至今。该支匡氏正确读音作wāng。
源流六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初期官吏匡人,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匡人,是西周初期周武王亲自设置的官位,专职掌管“以法匡正诸侯”,隶属于夏官府司管辖。匡人之下配属有司匡中士、司匡正史、司匡下士等官吏。
在匡人、司匡中士、司匡正史、司匡下士等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匡人氏、司匡氏,再后有省文简化为单姓匡氏者,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该支匡氏正确读音作kuāng。
源流七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卝人,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卝人,亦称丱人、眻人,是西周时期设置的一种特别行业官称,专职掌管采矿事务,后世干脆白称其为“矿人”,隶属于地官府司管辖。卝人之职,其实在殷商时期即有,其时称作“司货”,到西周时期按其职能改称为“卝人”,春秋中期改称为“矿人”。在卝人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卝人氏、丱人氏、矿人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卝氏、丱氏、眻氏、矿氏等,再后有取谐音汉字为匡氏者,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该支匡氏最早将读音作kuàng。
源流八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郡望百家姓》与《姓氏考略》中均有记载:匡氏望出晋阳。晋阳郡:春秋时置郡,为晋国都城,后为赵国晋阳邑。汉代置县,为太原郡治所在。在今山西省太原市。
「匡」源出
匡(Kuāng)姓源出有四:
1、出自以邑名为氏。春秋时期,鲁国大夫施孝权的家臣句须任匡邑(河南省长垣西南)宰,即为匡地的地方长官,称匡句须,其孙以祖父居官地名命姓,遂为匡姓。到北宋初年,为避太祖赵匡胤之讳,改匡姓为主姓。政和年间朝廷认为民姓中有主姓,大为不妥,遂令主姓改为康姓。北宋以后,有的康姓恢复了祖姓,仍为匡氏。
2、出自以国名为氏。上古时有匡国,周武王时,匡侯的后裔匡俗兄弟七人在庐山结庐而居,因此又称为庐山匡氏。
3、出自以邑名为氏。周代郑国有匡邑(河南省扶沟县西南),当地人多以邑名命姓,称匡氏。
4、亦出自以邑名为氏。春秋时期,魏国亦有匡邑(河南省雎县西),当地居民,多以邑名“匡”为姓,也称匡氏。
得姓始祖
匡句须。根据《风俗通》上记载,匡原来是一个地名,是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个邑,句须曾担任匡邑的宰,他的子孙就“以邑为氏”而得姓,称为匡氏。《通志·氏族略》上也记载,匡氏起源于匡邑,是鲁国匡邑宰匡句须的后人。先秦时期,以匡为名的地点另外还有二处:一处是是春秋时期卫国的一个地名,该地位于现在河北省长垣县的西南;另外一处为当时郑国之邑,位于今河南省扶沟县。不过,这两外以匡为名的地方,跟我国的匡氏家族没有关系。匡氏发祥于山东,并且长久以来也称盛于山东。望族居于晋阳郡,就是现在的山西省太原市。故匡氏后人奉匡句须为匡姓的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匡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春秋时期,鲁国匡邑(今河南省长垣县)的`长官名叫句须,因而又被称为匡句须,他的后代称为匡氏。匡衡,西汉丞相、学者,东海承(今山东枣庄)人。他小时家贫好学,夜里没油灯读书。就凿壁借邻居家的灯光读书,后成为著名经学家。成语“凿壁借光”就出自于他的故事。早在周朝时,郑国有地名为匡邑(今河南省扶沟县),而且卫国也有匡邑(今河南省雎县),当地的居民中就产生了以地名为姓,称为匡氏的人。又传说周武王部下匡候的后裔中,曾有七兄弟,在山上搭草屋而居,该山就被称为匡庐山。而后来的居名中,就有将匡作为他们的姓氏。春秋时,鲁国一名为句须的官员,被封于匡邑为官,被称之匡邑宰。他的后代就以他的封地为姓氏。匡姓望族居晋阳(今山西省太原)。丹阳匡氏分为南北两支。一支为南乡鹤溪河畔的匡家桥;一支为北乡长江边的匡家埭。明成化年间,匡德从泰州迁居丹阳。明天启年间,匡时镜迁至孟渎。现匡氏宗人主要居住在导墅匡家桥、后巷、界牌和云阳镇等地。
堂号
凿壁堂:汉代匡衡,幼时家贫好学,因无钱买油用灯,乃凿壁偷邻居家的灯光读书,终于成了大学问家,累官太子少傅。元帝时为丞相,封乐安侯,所以又称“乐安堂”。此外,匡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安乐堂”等。
《千里江山图》的创作,其实还是带有一些神秘的色彩的,它的创作者王希孟据传只是一个一二十岁的年轻人,但是在画完这幅画之后就消失了,再也没有任何的踪迹,而《千里江山图》的色彩也不同于一般的画作,是青绿山水的巅峰,很多人看过《国家宝藏》应该都有一些了解。那么,这幅画中画的山,是作者自己想象出来的,还是真实存在的山呢
“排版时,《千里江山图》的不同局部仍令我时时一惊,时时一惊。怎么可以这样子好法,怎么可以”陈丹青在《陌生的经验》第一章《千里江山图》中发出了这样的惊叹。这幅旷世杰作来自北宋时期一位并不知名的年轻画家王希孟,十八岁画成,二十岁出头离世,如昙花一现。
明天,这幅被誉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千里江山图》将在故宫午门展出。由于画卷使用了大量矿物颜料,出于对画卷的保护,新中国成立以来,《千里江山图》只展出过三次。它的量级,不亚于此前在故宫武英殿展出的《清明上河图》。王希孟和《千里江山图》留下的谜题实在太多,这次,我们请来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余辉解密《千里江山图》。
北宋末天才画家王希孟的青绿山水《千里江山图》卷,绢本设色,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为宋代最长的画卷。幅上无作者名款,卷尾蔡京的跋文言及此图作者为“希孟”,该图被乾隆皇帝著录在《石渠宝笈·初编》里。1922年,溥仪以赏赐溥杰的名义盗出宫,抗战胜利后,该图失踪,解放初在北京的文物市场露面,被古董商所获,移交文化部文物事业管理局(今国家文物局),1953年拨交故宫博物院。
《千里江山图》画的是哪儿
《千里江山图》画的是哪里它的画名有提示吗该卷是一幅写实山水画,画中的景物没有概念化的因素。以王希孟短暂的生活经历和当时的交通条件,他来不及游历许多名山大川,只能概括提炼出少数几处江山之胜。
画中的大山大岭屹立在江湖沼泽之畔,在北宋统辖的疆域里,只有鄱阳湖畔的庐山有此特性,画中展现了开阔的水域,近处水草丛生,远处烟波浩渺,像是长条形的沼泽大湖,极类似鄱阳湖一带的湿地、沼泽地貌。画中出现的植物如竹林、樟树、桂树等和竹制品如竹篱笆、竹扉、蓑衣、笠帽等,还有用竹篙撑船、挖河泥等劳动场面,显然是江南湖区。这种大起大伏的地貌以及湖上望山的视角给画家带来了创作灵感,画中群山和水泊的造型元素大多来自在鄱阳湖的湾流里眺望庐山各峰。
画中出现了当地特有的祭祀场所和船舶等:
在画卷中段的山下,一个用竹篱笆围起来的瓦房院落,系文人幽居之地,前院有人物端坐,后院中间建起一个高大的穹形草庐,草庐里挂着立轴,它高耸在院落中最重要的地方,必定是一个朝觐之地。周武王时代的匡裕兄弟七个一同结庐于山,进行修炼,后来都得道升仙,只剩下一个空空的草庐,后人称匡裕隐居的这座山为庐山,亦作匡山,匡裕后来被汉武帝封为庐山山神。据北宋诗人陈舜俞在1072年游庐山时的《庐山记》,说:“通隐桥之西一里有匡君庙。”画中此院落疑是匡君庙(图2),不远处果真有座木桥,会不会就是“通隐桥”画中的穹庐不可能是匡氏的遗物,应是后人祭奠他的一种形式。在该图另一个祭祀多神寺院的侧面,也建有穹庐,只是匡神退居末位了。这些局部说明该图所绘此景具有当时庐山地标性建筑的特性。
画中的船舶种类较为丰富,主要有客船和漕船,湖中还运行着一种奇特的双体脚踏船(图3),它运用了滚动传送动力的物理学原理,像踩水车一样,不停地刨水前行。这类车轮舟相传最早出现在东晋,1131年,洞庭湖的农民军钟相、杨么利用俘获的宋军都料匠高宣发明了大型车船,即用踏轮提高船速的方法以对付官府水军的追剿,它的原理就是画中的这种脚踏式的双体船,正如《宋中兴纪事本末》所描绘的那样:“车船者,置人于前后踏车,进退皆可。”唐宋这类快速船只的产地和使用地,主要集中在长江中游湖区。
画中最突出的是双瀑与四叠瀑同时出现,四叠瀑是极少有的自然景观,它与双瀑同时出现,具有相当的唯一性,这只有在仙游(今属福建)的唐宋游览胜地九鲤湖才能相遇的自然景观,画家有可能接触到这种地域性很强的瀑布,汲取庐山三叠瀑的雄伟景象将它综合到画面里。
《千里江山图》卷的建筑样式最为丰富,傅熹年先生曾经就图中各类建筑的类型、构造和用途进行了周详精到的研究,确定具备江南或江浙特色。其中在北宋具有唯一性的桥梁是木构长桥,桥的正中还建造了一个十字廊,以避风雨,上下两层,廊内有路人休憩,十字形建筑是唐宋时期流行的样式(图5)。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文物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傅熹年先生撰文《王希孟<千里江山图>中的北宋建筑》(《故宫博物院院刊》1979年02期)认为,该长桥的原型极可能取自于江苏吴江(今属苏州吴江区)的长桥,始建于北宋庆历八年(1048),原为木桥,苏轼曾有诗云:“长桥跨空古未有,大亭压浪势亦豪。”该桥在元代改为石桥,元代总长相当于230多米。
因此,《千里江山图》卷并非庐山的写生图,它以庐山、鄱阳湖为主景,囊括了画家足迹所到达过其它地域的景致,这就给我们细究他所见过的“世面”提供了契机。按地域划分《千里江山图》卷中的景物,最南端的景致是闽东南沿海的福建仙游的双瀑和四叠瀑等,再向西北则是到赣北庐山、鄱阳湖一带,取景庐山外廓和鄱阳湖湿地及湖船、民居等,在吴郡,取景苏州长桥,在北上的沿途,将所见的漕船、客船收入画中。
画史上关于王希孟的认识,来自于时任尚书左丞相右仆射蔡京在《千里江山图》卷后的跋文:“政和三年闰四月一日赐。希孟年十八岁,昔在画学为生徒,召入禁中文书库。数以画献,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诲谕之,亲授其法。不逾半岁,乃以此图进。上嘉之,因以赐臣京,谓天下士在作之而已。”(图6)可知蔡京题字时希孟18岁,即王希孟生于哲宗朝绍圣三年(1096)。该跋文最直接的信息是希孟在开封就读于画学,结业后去文书库为小吏,之后获徽宗赐教,于1112年至1113年初绘成《千里江山图》卷。清初鉴藏家宋荦《论画绝句》所云,他姓王,画完该图后20出头就离世了。
徽宗即位之初,为建五岳观大召天下画界名手,应召考试者达数百人之多,多数应试者令徽宗很不满意。为了专事培养绘画人才,1104年,宋徽宗创建了中国历史上唯一出现的皇家绘画学校——画学,仅存世23年。据载,生徒(学生)“以三十人为额”。
有关画学的材料十分缺罕,相关信息可以在北宋太学那里得到补充,如报考太学,必须有品官推荐,画学招收生徒也会如此,完成太学的各种考试大概需要三年,那么画学的学制不会超过太学。三年后的1107年,第一批生徒结业,王希孟大概在13岁入了画学,依照入学规矩,王希孟得到了某个官人的相助,提早进入了画学。画学里的生徒享受朝廷给予的膳食住宿和文具、画具,但“士流”(士家)和“杂流”(艺匠)的子弟分开居住。
画学先是与太学一样均隶属国子监,只是比太学低一档。画学和书学在一起,具体地点在国子监辟出一间屋子。国子监的位置很独特,出大内南门宣德门即御街,往南穿过内城朱雀门,跨过蔡河上的龙津桥,桥南就是国子监,画学便在那里,离太学、贡院和城南闹市不远。
王希孟和生徒们所学的“画学之业,曰:佛道,曰人物,曰山水,曰鸟兽,曰花竹,曰屋木”,画学十分重视提高学子们的综合文化素养,“士流”和“杂流”的文化课有所不同,共同的文化课即《易》、《尚书》、《春秋公羊传》、《谷梁传》,还会有《庄子》、《列子》等。其绘画考试要求却是一样的,据《宋会要辑稿·崇儒三》载:“考画之等,以不仿前人,而物之情态形色具若自然,笔韵高简为工。”画家要进入翰林图画院,也必须经过考试。徽宗亲自出题招考取士,往往以诗句为题要求学子们曲尽其意、遐想无限,排斥那种平铺直叙、图解式的绘画构思,以此推动宫廷画家提高文学修养、工于巧思的绘画风气。据南宋邓椿《画继》卷一载,如考题“竹锁桥边卖酒家”之句,平庸者只皆画露出塔尖或鸱吻,甚至画出酒店,皆无藏意,独有李唐“画荒山满幅,上出幡竿,以见藏意。”李唐后来成为“南宋四大家”之首。
1110年,大约三年画学生徒结束后,王希孟恐怕未能通过进入翰林图画院的考试,被“召入禁中文书库”,即中央存放税赋档案的库房。文书库位于开封外城金耀门内,995年,宋太宗力求建立严格的税收档案制度,敕令中央的盐铁、度支、户部三司和地方都要建立架阁库,存放税收档案,地方的此类档案都要送交北宋中央财赋机关的档案室——三司架阁库,积攒了10年,档案堆不下了。于是真宗在1005年增设了专门管理这些财税档案的库房即文书库,架阁库将满5年的档案送交文书库归档。王希孟就是供职在这个与绘画艺术毫无关联的行政机构,他的差事就是对三司架库阁移交的档案进行登录、排架等琐碎事务,也会像基层库员一样“用大纸作长卷,排行实写”,进行“应帐……写签帖,封记印押讫……不得辄有损坏散失。”在文书库,除了在客观上为王希孟今后画高头大卷打下了控制画幅的基础,此前画学的学画经历,几乎全都枉费了。
宋徽宗曾亲自教授王希孟
宋太祖设立了童子科,盛行培养童子读书,以适应世代文治的发展,徽宗更是宠幸神童,自仁宗到徽宗朝,赐神童进士出身者有20人。王希孟正是徽宗所要寻找的那种绘画新进,他的出现,是宋代注重神童的社会风习滋养出来的。王希孟极可能得到了蔡京的举荐,将自己的画作数次呈献给徽宗,徽宗因见其作缺乏功力,不甚满意,但发现他尚有艺术慧根,值得一教,便亲自教授画法。
徽宗对希孟的厚待,还不止于此。王希孟绘制《千里江山图》卷的材料是宫绢,一定是徽宗解囊资助了王希孟,还提供了鲜亮的矿物质颜料。同时获得皇上赠品的还有许多宫廷画家及徽宗的代笔者。在1112年前后的几年里绘制了一批设色人物和花鸟,如徽宗的《瑞鹤图》卷、佚名《听琴图》轴等,可推知徽宗要在这个时段提振宫廷绘画的用色技艺。
一代天才少年是被累死的
王希孟只用了不到半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千里江山图》卷,显然是在赶工,呈献这样大的精心之作,会不会是为了政和三年(1113)初一个不寻常的日子徽宗收下该卷后,看来是满意的,于是年闰四月一日转赠蔡京。
希孟果真早亡的话,多半是因赶工所累。《千里江山图》的面积相当于60多平方米,以当代工笔画家的经验和作画的照明条件而言,至少需要大半年的时间,更何况当时的北宋。这对一个十几岁的少年来说体力和精力都会透支过大,促使他这般下功夫,主要是想获得徽宗的认可,早早离开文书库,进入翰林图画院。
王希孟是宋徽宗“丰亨豫大”绘画审美观的实践者。“丰亨”、“豫大”本出自《周易》:这本是说“王”可以利用天下的富足和太平而有所作为,蔡京曲解此意,蛊惑赵佶去坐享天下财富,建造一系列宫苑如明堂、延福宫、龙德宫、艮岳等,以此迎合徽宗好大喜功的愿望。当这些奢靡的宫殿完工之后,殿内的装膛饰壁的绘画等必须与“丰亨豫大”的宫廷建筑相协调:在墙壁上要有富丽堂皇的屏风画、壁画和大轴,技法求真、求精、求细,色彩鲜艳华贵,画面还要求“大而全”。
宋徽宗主持编撰的《宣和画谱·山水叙论》里开宗明义地阐明“丰亨豫大”山水画的形态是:“岳镇川灵,海涵地负,至于造化之神秀,阴阳之明晦,万里之远,可得之于咫尺间”,这是竖幅的全景式山水画难以实现。“丰亨豫大”审美观与山水构图是相配套的,即取景广大远阔,绵延不断,一览无余。他将自己的御笔之作和一大批翰林图画院的代笔之作汇集成《宣和睿览》册,总计十五册、共一万五千页。这些与徽宗一贯倡导的“粉饰大化,文明天下,亦所以观众目,协和气焉”的绘画政治功用,是完全一致的,也是丰亨豫大审美观的具体展现。1110年前,徽宗完成了《雪江归棹图》卷(图7,故宫博物院藏),横向展开了北国雪景江山,王希孟受到此图的激励,在构图上延续了该卷的绵延式布局,他进一步抬高了视线,扩大了视域。
劳民伤财的各类“丰亨豫大”的营造工程加速了北宋的灭亡,但其审美意识却是在北宋末宫廷建立了一个新的绘画审美观,留下一批文化财富。用大青绿作山水画是徽宗朝宫廷绘画十分重要的艺术突破,徽宗“诲谕”王希孟画《千里江山图》卷,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为了提振青绿山水特别是要开创大青绿山水的绘画语言,以体现“丰亨豫大”在山水画用色的观念并形成完整的审美体系。宋徽宗选择王希孟来实现这个艺术突破,似有所考虑,王希孟除了在画学受到过基本训练后,几乎是一张白纸,极易领会并实现徽宗的意图。他敢于大量使用石青,且与石绿相和谐,这在以往是极为少见的,相信这是他的观山所得:苍翠葱郁之山,近则呈绿,远则显青,原因是空气的厚度改变了远处山林的本色,画家继承前人用色之法,概括提炼出青绿二色。
《千里江山图》画意是孟浩然的诗意
徽宗对臣属喜用唐诗命题作画,王希孟也不会例外,根据《千里江山图》卷的总体气势和诸多细节,与《千里江山图》卷画意最接近的是唐代孟浩然的五言山水诗《彭蠡湖中望庐山》。
鄱阳湖古称“彭蠡湖”,且录孟诗于此:“太虚生月晕,舟子知天风。挂席候明发,渺漫平湖中。中流见匡阜,势压九江雄。黯黮容霁色,峥嵘当曙空。香炉初上日,瀑水喷成虹。久欲追尚子,况兹怀远公。我来限于役,未暇息微躬。淮海途将半,星霜岁欲穷。寄言岩栖者,毕趣当来同。”
这是孟浩然在张九龄的幕府时于736年出差扬州途径鄱阳湖时所作,画家不是单纯地图解孟诗,在画中的“太虚”里激昂出“中流见匡阜,势压九江雄”的“峥嵘”气度,也铺写了一片在“天风”下“渺漫平湖”的鄱阳大泽,高山平湖在造型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显露出画家立足于湖畔仰观“匡阜”的角度,十分切合诗意。该诗是从晚间的“月晕”写到“曙空”、“香炉初上日”,孟诗中有色彩:“黯黮容霁色,峥嵘当曙空”,画家为明亮的“霁色”和暖暖的“曙空”做足了功夫。青绿山水的色谱最适合铺染“霁色”,青色染足了高耸着的山峰,以显“黯黮”和“峥嵘”;用花青通卷淡染天空,在天际边通卷留空,露出一道暖黄的绢色,恰似曙光初映。图中所绘时节极为细腻,宿雨晨霁,“香炉初上日”,宿雨水汇成流溪,加快了水磨的运转,一条条“瀑水喷成虹”。
宋代日趋发达的商业经济促使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形成了早起早行的风气,画中的人们在清晨开始忙碌了,如诗中所云:“挂席候明发”,有船已经扬起席帆,还有洒扫庭除的童子、驾舟赶船的乘客、下山赶集的樵夫、上山远行的驮队等等。早起的隐士们则呈现出各种不同的悠闲之态:溪堂客话、桥亭临流、空斋独坐、会友观瀑……,诗人羡慕庐山高士的岩栖生活:“寄言岩栖者,毕趣当来同”,更是崇敬曾隐居于此的东汉隐士尚长和东晋高僧恵远:“久欲追尚子,况兹怀远公。”
从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卷可以探知北宋末宫廷绘画教育的特性,一方面讲求“速成”、注重“时效”,培养实际操作绘画工具的能力,提高生徒画大画、画长卷的驾驭水平,以适应宫殿里装堂饰壁的需要,另一方面要体现出画家的创意、诗意和美意,以进入徽宗“丰亨豫大”的绘画审美观。《千里江山图》卷毕竟是一个十七八岁少年的初作,在他之后,几乎没有一件青绿山水画的气势和境界达到如此不凡的气度和高度。
匡[kuang]
姓氏源流
匡姓起源有五:
①、据《风俗通义》、《通志·氏族略》载,春秋时句须为鲁国匡邑(故城在今河南长垣西南司家坡,亦即卫匡邑,一说鲁匡邑不同于卫匡邑,故城不详)之宰,其子孙以邑为氏。
②、据《尚友录》载,古有匡国,春秋周定王时有匡裕兄弟七人,俱有道术,盖古匡侯之后,疑匡国即鲁匡邑。
③、春秋时卫有匡邑,或有以邑为氏者。
④、据《姓源》载,春秋时楚大夫食采于匡(故城在今河南睢县西三十里旧匡城。一说在今河南扶沟),其后以邑为氏。
⑤、出自他族。今满、蒙古等民族均有匡姓。
始祖:匡句须。
迁徙分布
先秦时期,以匡为地名者共有两处,此两处究竟与我国的匡姓家族有没有关系,由于缺乏文献,不得而知。但匡姓发祥于山东,后世又称盛于山东却是不争之史实。匡姓由鲁人句须而始,战国时齐有将领名匡章,表明已有匡姓移居山东北部,加之其它源流的匡姓加入,先秦之际匡姓已分布于今山东、河南等省地。西汉元帝时,匡姓历史上最知名的人士诞生了,他就是少时凿壁偷光后来位居宰相的匡衡,他是东海承人,即现在的山东枣庄人,说明鲁西南还是匡姓人的分布地带,鲁西南地近安徽、江苏两省,其播迁于上述之地区应该比较早。据《郡望百家姓》、《姓氏考略》所载,匡姓郡望为晋阳,表明匡姓之大宗曾长期繁衍滋长于今山西太原一带,是故后世匡姓有以晋阳为其郡望堂号的。汉魏三国及其以后,匡姓逐渐播迁河北、陕西等黄河中下游诸省。匡姓南迁甚早,南北朝时已有匡姓落籍于今江西省境。唐末五代十国至宋元间,匡姓由于避难、仕宦、谋生、逃荒等原因渐散布于今湖北、湖南、浙江、四川、广东、福建、广西等南方诸省。明初,山西匡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河北、北京、天津、陕西、甘肃等地。明中叶以后,渐有河北、山东等地之匡姓迁居于关外辽东之地。明末张献忠屠川后,造成川地人口锐减,此后不久的湖广填四川,有两湖之匡姓入填今四川、重庆。清康乾年间及其以后,山东等地之贫民有伴随闯关东之风潮播迁于东北三省的,作为很早即扎根于山东大地的匡姓当然也不能例外。历民国而今,匡姓在全国分布愈广。如今,匡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山东等地为多。目前匡姓人口列全国第二百七十九位。
郡望堂号
①、郡望
晋阳郡 古唐国地。春秋时为晋国都城,后为赵国晋阳邑。汉设县,治晋阳(故城在今山西太原)。
②、堂号
凿壁堂、乐安堂 汉匡衡,幼家贫好学,因无钱买油用灯,乃凿壁偷邻居家的灯光读书,终于成了大学问家,累官太子少傅。元帝时为丞相,封乐安侯。
其它堂号:晋阳堂。
自立堂号:结庐堂等。
宗族字派
字辈:
四川某支匡氏字辈:明定逢清,世颂麟振,敬修先泽,惟是俊英,道隆作述,德裕志行,声名远大,千载显荣。
重庆合川匡氏字辈:德成古本家,治国有良才,文明延世泽,林凤应田怀。
湖南益阳匡氏旧字辈:禄福惟时雍,松国正昌隆,贤良诏上封,英才常蔚起,明哲耀先宗。新字辈:修齐至治平,科技雅章精,丕显宏民泽,累迁增祖荣。
湖南双峰匡氏原字辈:学通朝法,武应梦明,景贤才元,安继再发,文尧太祖,良臣佐国。重修字辈:定逢清世,颂肇麟振,敬修先泽,惟是俊英,道隆作述,德裕志行,声名远大,万载显荣。四修字辈:时际昌盛,礼乐淑陶,诗书诵读,业广功高,谋求廷□,益赞皋赓,泰运长庆,海宇升平。
历史名人
匡 章,战国齐将领。又叫章子、匡子。齐威王时曾率军击退秦国进攻。前314年,燕国内乱,齐宣王乘机派他率“五都之兵”(常备军)和北地之众攻燕,攻入燕都蓟城(北京),杀子之(燕王哙让位于子之)和燕王哙。齐军因行为残暴被迫撤走。前312年秦军侵齐,打到濮水(经山东郓城至茌平东入济水),齐将声子被俘,他败走。湣王即位,孟尝君为相,联合韩、魏攻楚。他率军在垂沙大败楚军,杀楚将唐沫。
匡 衡 (-约前32),西汉臣、经学家。字稚圭,东海承县(今山东峄城)人。出身农家,少年好学,世传其凿壁偷光故事。精明博识,为众学者佩服。但因宣帝不喜儒术,仅官至太常掌故,补平原文学。元帝后,遂为博士、给事中,迁光禄大夫、太子少傅,又迁光禄勋、御史大夫。前36年,代韦玄为丞相,封乐安侯。认为民风败坏是因朝廷、官吏腐败,主张整治吏制,举贤良,罢奸佞,崇尚仁义礼让。后因兼并土地及奏劾中书令石显事被免为庶人,卒于家。
匡 咸,西汉臣。东海承(今山东峄城)人。匡衡之子。因家学渊源,深明经术,历位九卿。平帝元始三年为左冯翊。其家代有为博士之人。
匡 源 (1815-1881),清臣、学者。字木如,号鹤泉,胶州郭家庄人。清道光进士,继任翰林院编修,曾先后任江西、山西乡试考官,会试同考官。1854年出任兵部右侍郎。1855年任吏部左侍郎,代理礼部尚书。1858年任军机大臣上行走,赐紫禁城骑马。1862年任随称赞襄政务大臣,咸丰帝病危,为顾命八大臣之一。同年,同治帝即位,两宫垂帘听政,慈棺罢匡源官,匡迁居济南。其后应聘为泺源书院山长,兼尚志书院山长,历时十七年。其著作有《珠云仙馆诗人钞》、《名山卧游录》、《奏议存稿》等。
其他匡姓名人有春秋时隐士匡裕;汉大臣匡昌;南朝宋齐间孝子匡昕;元将领匡才,名士匡国策;明大臣匡文贞、匡翼之,将领匡福,医学家匡愚,学者匡如桐;清大臣匡开益等。近当代匡姓名人有 将领匡裕民、匡斌,政治家匡吉,数学家匡继昌,力学专家匡震邦,物理光家匡定波、匡光力,通信专家匡镜明,电子专家匡龙海,海洋学家匡国瑞,地球化学专家匡耀求,生物学家匡达人,动物学家匡溥人,植物学家匡廷云,建筑设计专家匡涌、匡振鶠,中药学家匡海学,医学家匡培根、匡调元、匡琴芳,心理学家匡培梓,教育家匡互生、匡亚明,哲学家匡萃坚,历史学家匡珊吉,社会学家匡长福,编辑家匡继先,作家匡文立,美术家匡剑,书画家匡亚夫,作曲家匡天齐,摄影师匡树山,戏剧演员匡冰颖,篮球运动员匡鲁彬等。
匡姓宗祠通用联
源自匡邑;
望出晋阳。
指匡姓源流和郡望。
结庐得术;
凿壁偷光。
上联:周朝匡裕,字子孝,传生具神灵,成年学道,得神仙术,隐居南障山,结庐而居。定王派人征召,却只见草庐。当地人便叫此山为“匡山”,又叫“庐山”。下联:西汉东海人匡衡,字稚圭,少贫而好学,曾凿壁借邻居家灯光读书,成年后善说《诗》,人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元帝时官太子少傅、丞相,封乐安侯。
号呼苏母;
诗说解颐;
上联:南齐匡昕,有至性,母亡经日,昕号叫,母即苏,时称孝感。下联:匡衡。
结庐体国;
凿壁偷光。
上联:周代匡侯后裔匡裕等兄弟七人,于庐山结庐而居。下联:匡衡。
疏傅宸极;
读借邻光。
全联指匡衡。
倒履传佳话;
结庐见壮心。
上联:匡衡一次与人讲《诗》时,相互驳难,对方被说得哑口无言,只好慌忙地倒穿着鞋溜走了。下联:匡裕兄弟。
河东元帅传名远;
齐国将军建树多。
上联:元代名将匡才,以军功卓著,晋沂邳河东元帅。后战死。下联:战国时齐国名将匡章,又称匡子、章子。屡立战功,卓有建树。
精通医术名中外;
善于说诗解人颐。
上联:明代名医匡愚,字希贤,精于医术,曾随三保太监郑和三次三使外国,以名医家闻于当时。下联:匡衡。
军功炳炳武德将;
政绩赫赫安乐侯。
上联:明匡福(1333-1399),原籍江苏赣榆。元末官河南行省参政,辞职隐居。张士诚聘以元帅不就,投奔朱元璋。洪武元年以战功授山东沂州守御所百户,四年升莱州卫副千户,十四年授武略将军,率军在山东沿海抗击倭寇,多次大败倭寇,屡建奇功,使“东莱之人不复知有寇”。后以老病请致仕,升为胶州守御所正千户,由其长子匡德袭其职,移镇胶州,匡福被胶州匡姓后人尊为始祖。下联:匡衡。
兰州固美、孟渎尤佳,百世迁居名胜地;
凿壁引光、借书佣力,一朝封拜乐昌侯。
匡姓宗祠“安乐堂”堂联。
祠址已三迁,水秀山明人杰地灵名永著;
乐安传一脉,瓜绵椒衍祖功宗德泽长流。
匡姓宗祠“安乐堂”堂联。
匡字作姓氏时应该读kuāng,没有qiang的读音。
匡
拼 音 kuāng 部 首 匚 笔 画 6 五 行 木 五 笔 AGD
1纠正:~谬。
2救;帮助:~助。~我不逮(帮助我所做不到的)。
3粗略计算;估计:~计。~算。~一~。
4料想(多见于早期白话):不~。
5姓。
扩展资料
详细释义
〈名〉
1、(形声。从匚( fāng),表示与筐器有关,王声。本义:盛东西的方形竹器)
2、“筐”的古字。容器名
匡,饭器,也。——《说文》
既齐既稷,既匡既勑。——《诗·小雅·楚茨》
蚕则绩而蟹有匡。——《礼记·檀弓》
3、“框”的古字。边框;围子;框框
行人夜宿墙匡月。——韦庄《秦妇吟》
又如:匡子(框子)
4、“眶”的古字。眼眶
刺匡上陷骨中脉,为漏为盲。——《素问》
5、春秋时齐国简册名
《管子》有《大匡》、《中匡》、《小匡》三篇
6、螃蟹的背壳
海岛有蟹,其匡宛具一人面。——《拜经楼诗话》
7、古地名
春秋时卫地,在今河南省长垣县西南
春秋时郑地。在今河南省扶沟县
8、山名,即江西省的庐山
〈动〉
1、纠正,匡正
善则赏之,过则匡之。——《左传·襄公十四年》
一匡天下。——《史记·货殖列传》
今范中行氏之臣,不能匡相其君。——《国语·晋语九》
又如:匡言(匡正的言论);匡弼(匡正辅助);匡救(匡正挽救);匡翼(匡正辅助);匡邪(纠正邪恶)
2、拯救
匡乏困,救灾患。——《左传·成公十八年》
又如:匡危(拯救危难);匡立(拯救国家,建立大业);匡攘(拯救国家,驱逐敌人);匡困(救助贫困);匡时(挽救艰危的时局);匡难(匡救国家的灾难)
3、帮助;辅助,辅佐
上匡天子。——《三国志》
又如:匡济之才(辅助、保全江山社稷的才能);匡辅(帮助;辅佐);匡君救国(扶助君王,辅佐国政);匡尧(辅佐明君)
4、弯曲
则轮虽敝不匡。——《周礼·考工记》
5、亏损
日困而还,月盈而匡。——《国语》
6、料定;料想
你就匡我养不住,生起外心来了。——《二刻拍案惊奇》
7、通“恇”。恐惧
年虽大杀,众不匡惧。——《礼记·礼器》。郑玄注:“匡,犹恐也。”
〈形〉
1、方正;端正
匡坐至夜分。——李白《赠何七判官昌浩》
又如:匡坐(正坐,端坐);匡士(正直的读书人);匡床(文正宽大的床;安适的床);匡勑(正直谨慎)
2、安适 。
如:匡咏(安适吟咏)
请问“匡”字当姓氏读的时怎么读 “匡”字由头到尾都是一个读音:kuāng。
我查了P734《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供本》,其中解释亦有“5(Kuāng)姓”。
记住,当它作为姓来使用,写拼音开头第一个字母要大写。
匡在姓氏中怎么读 匡在姓氏中读kuang,一声。
百家姓匡怎么读 匡(Kuāng)姓源出有四:
1、出自以邑名为氏。春秋时期,鲁国大夫施孝权的家臣句须任匡邑(河南省长垣西南)宰,即为匡地的地方长官,称匡句须,其孙以祖父居官地名命姓,遂为匡姓。
到北宋初年,为避太祖匡永久之讳,改匡姓为主姓。政和年间朝廷认为民姓中有主姓,大为不妥,遂令主姓改为康姓。北宋以后,有的康姓恢复了祖姓,仍为匡氏。
2、出自以国名为氏。上古时有匡国,周武王时,匡侯的后裔匡俗兄弟七人在庐山结庐而居,因此又称为庐山匡氏。
3、出自以邑名为氏。周代郑国有匡永久(河南省扶沟县西南),当地人多以邑名命姓,称匡氏。
4、亦出自以邑名为氏。春秋时期,魏国亦有匡永久(河南省睢县西),当地居民,多以邑名“匡”为姓,也称匡氏。
得姓始祖:匡永久。根据《风俗通》上记载,匡原来是一个地名,是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个邑,句须曾担任攻邑的宰,他的子孙就“以邑为氏”而得姓,称为匡氏。《通志・氏族略》上也记载,匡氏起源于匡邑,是鲁国匡邑宰匡句须的后人。先秦时期,以匡为名的地点另外还有二处:一处是是春秋时期卫国的一个地名,该地位于现在河北省匡家大坝的西南;另外一处为当时郑国之邑,位于今河南省扶沟县。不过,这两外以匡为名的地方,跟我国的匡氏家族没有关系。匡氏发祥于山东,并且长久以来也称盛于山东。望族居于晋阳郡,就是现在的山西省太原市。故匡氏后人奉匡永久为匡姓的得姓始祖。
匡作为姓的时候怎么读? qiang 一声和枪同音
匡作为姓的时候怎么读? 我知道是kuang 但是一个人的姓,似乎不这么读吧 宜昌人还是读kuang,但是往四川那边,作为姓的时候他们读qiang,第一声
匡的读音有几种,姓名上有几种读音 就一个音:kuāng 纠正;匡正。匡谬。 救:匡救。匡复。匡时济世。 辅助,帮助:匡助。匡扶。匡我不逮(帮助我所做不到的)。 粗略计算,估计,预料:匡算。匡计。 古同“筐”。 姓。 笔画数:6; 部首:匚; 笔顺编号:111215
词性有三:
匡 kuāng 名 (形声。从匚(fāng),表示与筐器有关,王声。本义:盛东西的方形竹器) “筐”的古字。容器名〖basket〗 匡,饭器,也。――《说文》 既齐既稷,既匡既小!―《诗・小雅・楚茨》 蚕则绩而蟹有匡。――《礼记・檀弓》 “框”的古字。边框;围子;框框〖frame〗 行人夜宿墙匡月。――韦庄《秦妇吟》 又如:匡子(框子) “眶”的古字。眼眶〖orbit〗 刺匡上陷骨中脉,为漏为盲。――《素问》 春秋时齐国简册名〖bambooslips〗 《管子》有《大匡》、《中匡》、《小匡》三篇 螃蟹的背壳〖shell〗 海岛有蟹,其匡宛具一人面。――《拜经楼诗话》 古地名〖Kuangtown〗 春秋时卫地,在今河南省长垣县西南 春秋时郑地。在今河南省扶沟县 山名,即江西省的庐山〖Lushanmountain〗
匡 kuāng 动 纠正,匡正〖correct〗 善则赏之,过则匡之。――《左传・襄公十四年》 一匡天下。――《史记・货殖列传》 今范中行氏之臣,不能匡相其君。――《国语・晋语九》 又如:匡言(匡正的言论);匡弼(匡正辅助);匡救(匡正挽救);匡翼(匡正辅助);匡邪(纠正邪恶) 拯救〖save〗 匡乏困,救灾患。――《左传・成公十八年》 又如:匡危(拯救危难);匡立(拯救国家,建立大业);匡攘(拯救国家,驱逐敌人);匡困(救助贫困);匡时(挽救艰危的时局);匡难(匡救国家的灾难) 帮助;辅助,辅佐〖help;assist〗 上匡天子。――《三国志》 又如:匡济之才(辅助、保全江山社稷的才能);匡辅(帮助;辅佐);匡君救国(扶助君王,辅佐国政);匡尧(辅佐明君) 弯曲〖bend〗 则轮虽敝不匡。――《周礼・考工记》 亏损〖loss〗 日困而还,月盈而匡。――《国语》 料定;料想〖expect〗 你就匡我养不住,生起外心来了。――《二刻拍案惊奇》 通“b”。恐惧〖fear〗 年虽大杀,众不匡惧。――《礼记・礼器》。郑玄注:“匡,犹恐也。”
匡 kuāng 形 方正;端正〖upright〗 匡坐至夜分。――李白《赠何七判官昌浩》 又如:匡坐(正坐,端坐);匡士(正直的读书人);匡床(文正宽大的床;安适的床);匡(正直谨慎) 安适〖fortable〗。如:匡咏(安适吟咏)
匡姓怎么读音?
本文2023-09-22 05:42:55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32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