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王朝的皇室后人现在都在哪里,怎么样了?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4浏览:2收藏

明王朝的皇室后人现在都在哪里,怎么样了?,第1张

  大概有一百多万,分布在全国各地甚至泰国。出名的有朱镕基总理和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教授。

  洪武十一年,朱元璋封其十一子朱椿为蜀王。以后历代蜀王均为朱椿后裔。崇祯十七年三月,明朝京师被李自成攻陷。同年八月,张献忠攻下成都,城破时,第十三代蜀王朱至漱投井自杀。明蜀王国灭亡的甲申年,蜀王后人的一支在广汉定居。数代之后,有一对叔侄自广汉来到彭州白鹿场谋生。彭县志记载的最早的朱氏族人叫朱深秀。

  在白鹿场乡志上记载有朱益淳,他有五子,其中一个是朱三益。朱三益善于经营,靠茶叶发家,朱氏家族从此成为当地望族。朱三益妻杨氏育有七子二女,三子朱居儒,妻令狐氏,有二子。长子务仁妻王氏倾全力送儿子读书,改变子孙命运。长子朱穆雍1940年毕业于成都华西大学,留此工作,他和妻王惠云有五男二女,朱清时院士即为他们的第三个儿子。

  http://wwwcasaccn/html/Dir/2003/02/01/6715htm

  朱镕基的堂兄朱天池,曾对棠坡朱氏的历史作了梳理,从他整理的资料来看,棠坡朱氏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直系后裔,属于朱元璋第十八个儿子岷庄王这一支,朱镕基应该算是岷藩十七世孙。

  关于岷藩家族,刘佑平先生的《中华姓氏通书·朱姓》中有如下记载:岷藩开基始于朱,是明太祖朱元璋与周妃所生的庶十八子,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始封为岷王,原建国于岷州(今甘肃岷县)。洪武二十八年(1399年)朝廷实行削藩政策,岷王朱因被西平侯汰晟告发不法,被废为庶人,远徙福建漳州。朱棣称帝后,他恢复爵位,回到云南,但此后又在永乐六年(1408年)被削除护卫、官属。明仁宗洪熙元年(1425年),四月,令朱自云南北迁至湖南武冈。1450年朱去世,谥为庄,史称岷庄王。

  岷藩后裔在武冈生息100多年后,明末李自成、张献忠起义,朱氏家族四散逃离,其中的一支逃到了长沙棠坡,朱天池(即镕垂)老人曾到云南、武冈等地调查过这段历史,“经过动乱后,逃到棠坡的只有几个人,而且很穷,只能靠教书为生。”按后来的阶级分析观点,这时候的棠坡朱氏一穷二白,算得上赤贫,在其后的几百年间,他们开始了白手起家的创业过程。在此期间,朱家陆续有人入仕,但从后来的记载来看,真正让朱氏家族脱贫致富的,是朱镕基的曾伯祖父朱昌琳(字雨田),朱氏族谱的记载中说,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粮食丰收,谷贱伤农,达到了千钱三石的低价,朱雨田倾其所有买入,次年天灾,粮价飞涨十多倍,朱家从此“起富不愁衣食”。并开始广购田产,在城乡筑室置房。

  关于这段轶事,长沙市地方志中亦有记载:朱雨田此后转贩盐茶、设钱庄、开矿业,终于成为长沙首富,他修建的朱家花园,“登之可极尽岳麓湘江之胜,名于是邦矣”,列为长沙园林之首。

  据长沙市志的记载,朱雨田暴富之后,乐善好施,在长沙设保节堂、育婴堂、施药局、麻痘局,置义山、办义学,并疏浚新河、赈济灾民,方志中评价,他是“长沙近代慈善事业的开创者”。

  朱氏家庭从此富甲一方,子孙兴旺,多时人丁上百人。在棠坡,朱家因为扶危济困,到今天仍赢得乡亲的赞誉,67岁的村民王玉龙告诉记者,那时每月逢三逢八,朱家就开仓济贫,而村里如果有孤寡老人死了,都由朱家提供棺材,以及两担石灰,用于埋葬。

  村民彭建武的妈妈,当年在朱家所办的学校免费读书,该村所有贫家子女,均免费就读于朱氏族学。彭建武说,解放后朱家人在村里没有挨什么斗,因为他们不是恶霸地主,“是好地主”。

  时至今日,和平村1200多人,300余户,但朱姓已经很少,村支书黄自力说,“朱家后人基本都出去了。”

  http://www9timecomcn/data/2006/0323/article_724htm

  中科大校长朱清时自称为蜀王后裔,他是成都人,说自己是“端居务穆清”的“清”辈。

  江西省有许多姓朱的人,确实是宁王朱权后代,民国初,曾经续编了朱氏宗谱,在江西省博物馆有藏。按“磐奠觐宸拱,多谋统议中,总添支庶阔,作哲向亲衷”字辈起名,有许多人叫朱亲某、朱衷某的。

  广西桂林附近,许多人是靖江王的后代,“赞佐相规约,经邦任履亨,若依纯一行,远得袭芳名”,叫朱袭某、朱芳某的很多。

  山西的霍州,有个大地主庄园叫朱家大院,在朱家的家谱上曾说,其祖先叫朱连科,是代简王朱桂第七子怀仁王朱逊焴的后代,还说在山西有“朱十门”之说,即朱桂的十个儿子在山西后代很多,是名门望族。山西省应该有很多明室后裔。

  朱镕基是岷王朱楩的后代。泰国也有朱姓,按清史上说的,永历帝被捉时,岷王子等八十人逃往暹罗,那么泰国的朱姓应该是朱镕基的本家。

  另外,清军收复台湾后,在台湾的朱明后裔,全部被遣送回大陆,据说是安置河南,不知后来如何。

  http://postbaiducom/fkz=67872579

那是因为明朝的皇室子孙名字和元素周期表上的字有非常多的相似,这个要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给子孙的命名规格说起,也和清朝负责翻译元素周期的徐寿先生有点关系。

朱元璋留下起名规则

朱元璋自己的文化水平不高,不过儿子倒是挺多的,有26个之多,他当了皇帝之后,又不想让人家说他没文化,就给儿子们留一下祖训,取名字第一字为姓,第二个字就以他留下的20个字辈分表,然后第三个字就必须以五行“金木水火土”为偏旁取名。看他的儿子们:朱标、朱棣、朱杞、朱桂……全是木字旁,可是禁不住明朝皇室的生产力实在太强,到了万历年间,朱家人口实在太多了,于是各家王爷各显神通,造起字来是别出一格,有了:朱慎镭、朱公锡、朱在钠、朱帅钾、朱效钛、朱帅锌、朱恩铜……又钾又钠的,是不是有那么一点元素周期表的意思了?

清徐寿翻译元素周期表

其实元素周期表远比明朝朱家的家谱晚呢,是在清朝的时候,才流进中国,当时负责翻译的是徐寿先生,他引进了门捷列夫的这项发表,却一时遇到了难处,他需要有什么样的汉字来表达这些元素呢?机缘巧合的是,在他一时拿不定主意的时候,他得到了一本朱家的家谱,巧了,这里面这么多带金偏旁的生僻字,更巧的是在发音上居然可以和元素周期表上对得上,大腿一拍,就是它了。于是徐寿就借用了明朝的王爷名字中的字,套用到了元素周期表上,不足的再新创造几个,就这样把国人周知的元素周期表给翻译了出来。

元素周期和明朝王室的关系就这么给定下,朱元璋无意之间留下的祖训,让子孙创造出了大量带元素偏旁的字体,而元素周期表之中,却又如此巧合的可以使用,朱元璋不知生前可预知了?

明王朝的皇室后人现在都在哪里,怎么样了?

  大概有一百多万,分布在全国各地甚至泰国。出名的有朱镕基总理和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教授。  洪武十一年,朱元璋封其十一子朱椿为...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