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氏家谱怎么排的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4浏览:5收藏

吴氏家谱怎么排的,第1张

、福,绳、其、祖、武,永、言、孝、思。……

注:麻溪河现属安徽枞阳县。自麻溪吴一世祖吴太一的16代孙开始。

4、安徽省肥东县大吴岗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邦、家、有、道,长、裕、贤、良,进、修、德、业,世、代、永、昌,克、成、先、志,积、善、传、芳,忠、孝、仁、爱,光、茂、书、香。……

注:从大吴岗吴氏一世祖吴京10代孙开始。

5、安徽省青阳县老田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永、宗、景、仕、文、大、世,国、泰、庆、民、生,忠、诚、期、克、纯,承、家、先、以、义,光、裕、充、宜、增,祖、系、周、之、德,元、来、礼、让、敦,欣、奉、享、盛、日,嗣、美、益、新、城。……

注:自老田吴氏始祖吴栋材的59代开始。

6、安徽省肥东县六家畈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乾、元、享、利、贞、仁、义、礼、智、信,保、世、宗、廉、让、传、家、体、惠、和。……

注:自六家畈吴氏始祖吴七三的13代开始。

7、安徽省蚌埠市吴小街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玘、廷、得、天、一、世、自、文、德、登、以、星、绪、若、锡、昌、延、子、本、传。……

注:自吴小街吴氏始祖吴良的5代开始。

8、安徽省滁州市吴连作一支家谱字派

……炳、增、克、绍、至、德、继、祖、扬、芳、诗、书、世、守、福、寿、延、长。……

注:自该支始祖吴连作的5代开始。

9、安徽省茂林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万、大、乾、坤、伯,千、恩、端、荣、祥,兴、彦、源、关、昌,安、缘、子、道、尚,有、永、唯、一、善,百、世、承、守、之,报、本、宗、同、茂,传、家、德、久、垂,光、华、先、泽、盛,千、载、庆、鸿、禧。……

注:自茂林吴氏始祖吴万一开始。

10、江苏省丹徒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土、正、益、文、学、绍、述、启、宠、昌,积、善、传、家、远,居、仁、衍、世、昌。……

注:从丹徒吴氏一世祖吴春的15代孙开始。

11、江苏省洞庭吴氏一支字辈

……嘉、时、永、定,克、绍、景、从,懋、光、必、应,继、礼、承、宗。……

注:季札66代至81代。

12、江苏省暨阳东山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汗、潮、涨、清、源、润、潜、泾、渭、澄、江、淮、洙、泗、法、汪、洋、沛、泽、深。……

注:自该支吴氏始迁祖吴允材的13代孙开始。

13、江苏省沐阳虞溪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昶、显、洗、远、梦,之、昌、克、道、廷,华、大、晋、希、尚,惟、以、国、从、忠,本、立、开、文、德,贤、良、兆、永、兴,勤、孝、传、家、久,世、泽、承、礼、让。

续:启、仁、保、信、义,富、学、耀、先、宗,清、和、延、祖、绪,圣、教、致、善、宏。……

注:自虞溪吴氏始祖吴昶开始。

14、河北省黄骅市吴高崇支系统一字派

……高、景、和、华、龙,世、邦、志、广、恩,国、绍、道、之、增,式、重、玉、保、忠。英、杰、儒、德、盛,子、俊、贤、圣、明,学、显、学、富、贵,润、泽、洪、庆、廷。……

自己对应一下吧

公元壬申年六月下浣。

如果我没有猜错的话,峄阳贺氏宗亲现在手中的族谱,极有可能是1992年6月下旬修订而成的族谱。其实越是古老的族谱,“含金量”越高,但是“失传度”也会越高。

1992年版的《峄阳贺氏族谱》,作为一套丛书,它必然要由名人来作序。这个名人会是谁呢?是贺敬之部长吗?不是。是贺茂之将军吗?也不是。他到底会是谁呢?顾鼎臣是也。顾鼎臣何许人也?他是明朝大臣、内阁首辅。

受贺泰的委托,他欣然为《贺氏世谱》作序。《峄阳贺氏族谱》和《贺氏世谱》一脉相承,同属一“序”,只不过在时空的界限上,竟然是一段浩瀚了500余年的历史长河罢了。

“夫家,犹国也。”家如同国一样。家是最小的国,国是最大的家。“国之有史,家当有谱。”一个国家必定会有它的历史,一个宗族确实应当有它的家谱。“国史所以昭治乱兴亡之事,家谱所以明世系尊卑之分。岂可宗族而无谱焉?”一个国家的历史,可以用来显示治乱兴亡的事情。家谱可以用来表明世系尊卑的区别。宗族怎么可以没有家谱呢?“予观洞庭东山贺氏之谱,系己未进士道御史少参公泰所辑也。”我看了洞庭湖东山贺氏的族谱。它是由己未科进士、朝廷监察御史贺泰编辑的书卷。

“本贺氏之先出于庆父,后改为贺氏,居于会嵇。至唐贺知章已五十余世矣。知章之后分居吴,吴之后徙居卫州。卫州之族繁伙。”这个贺氏最先出于庆父这个人物。后来因避讳而改“庆”为“贺”。他们在越地会嵇(今浙江绍兴)居住。到了唐代的贺知章,已经是五十余世了。贺知章的后人分居在吴地(今江苏苏州)。 吴地的贺氏又迁徙到了卫州(今豫北境内)。在卫州,贺氏人口众多。“中原贺氏”,由此天下闻名。

“宋元佑间名铸字方回者,系知章十世孙也。方回仕归复居于吴,之族又繁。今东山之始祖伯一公兄弟,系方回四世孙也,于建炎间又迁居洞庭之槎湾。故少参公断为东山之始祖也。”宋朝的元佑年间,有一个叫贺铸的诗人。他的字是方回,是贺知章的十世孙。贺铸晚年辞官归隐田园,又来到了吴地居住。因此这个地方的贺氏又繁多了起来。现在的东山贺氏的始祖伯一公兄弟,是贺铸的四世孙。在建炎年间,他们迁居到了洞庭湖的槎湾村,并且以此为“世外桃源”,延续着生命的烟火。贺铸由此断定,伯一公兄弟是东山贺氏的始祖。

“今东山之族枝叶畅茂,甲第联绵,实世守耕读,他姓非所及也。”现在的东山,贺氏再起,宛如枝叶旺盛繁茂。进士接二连三地金榜题名。他们确实都是世间坚守耕读文化的饱学之士。这是其他的姓氏所不能达到的理想的高度。

“少参公重修谱牒参稽考定,使后世子孙明先世之根本,辨后来之亲疏,而使族中亲亲之谊无失也。”贺泰担任少参的职务。他重新修订家谱,可以让后世子孙明确先世的根本,能够辨别后来的远近,从而使宗族中的很亲密的友谊没有丢掉。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通晓自己是从哪里来的,还要识别后来的去向。

“要非公之重伦敦睦而能若是乎,予不才,亦叙弁首,而后之贤哲当遵守尔贺氏之先贤也哉。”要不是贺泰重视伦理、亲善和睦,我也不会有什么才华。今天斗胆写篇“序”,希望那些后来的德才兼备的贺氏子孙,你们一定要遵守先辈的遗志,勤耕苦读,光宗耀祖。

“明正德元年丙寅岁春三月朔日。”这篇“序”,写于1506年的春天。那一天正好是三月初一。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月之计在于“朔”,一书之计在于“序”。此三位一体,莫非天意不成?莫非美差不成?

“赐状元及第、翰林院修撰年,眷弟顾鼎臣撰。”正好这一年,顾鼎臣以状元及第的身份入驻翰林院,并且担任“修撰”的职务。“眷弟”一词,表明了读书出身的两位明朝官员的情感交集——原来,他们是儿女亲家。这可谓是《峄阳贺氏族谱》中的一大秘密。

其实,我认为,贺泰的传奇人生,主要的还不在于编撰《贺氏世谱》,而在于他和父亲贺元忠、祖父贺廉同在卯年考中进士。“三卯堂”的威名由此而来。时至今日,这仍令贺氏宗亲叹为观止,也让他姓文友望尘莫及。

广西贺州市八步桂岭温氏字辈:“启迪维家世/克诚祖有光/鸿猷兵骏业/善念起麟祥/忠信宜为主/才能尚自强/仁和微寿永/亦盛庆荣昌/”, 广东粤东温氏字辈:“叔虞始封唐太原始发祥有晋乃南渡忠武著建康江石再迁播岭表显荣光箕裘节济美种族日蕃昌贤豪相继起富贵海天长宗团期永固奕祀庆流芳”。

广东翁城、长宁(新丰)温氏字辈:“大所道秉观能以正立定乃汝则必福景玉树宝文可泰锡晋仁敬子惠奕世永庆”。

广东新会温氏字辈:“周中有郁良自东廷绍邦孔象文仲宣芳龙光克(得)振奕世传扬连成显达永长祯祥”。

广东揭西温氏字辈:“世运登熙启大明卜贤扬俊庆皇灵日新应会希先圣充受恩嘉耀祖庭”。

广东清新太和镇、太平镇、高田镇温氏字辈:“德若斯云大超光奕世连朝廷立过仕定必安邦先贤良君子志英雄佐国家勤中能俭事乐业定荣华”。

广东清新沙河、新洲、太平、三坑、山塘、浸潭温氏字辈:“魁子贞信国作述诒谋善光华衍庆长宏基崇远厚兴发大超常”。

广东清城源潭镇联塘、联安温氏字辈:“科缉清远长安邦定国会明亮日月新时照五方……”

广东阳东温氏字辈:“发良衍贤先秀挺习启振绍其祥传来世代昌荣宗开大业兰桂满朝香”。

广东新峰(普宁高埔、船埔)温氏字辈:“子景上千仲明尚大时尔学士宗祖荣昌习文演武奕世名扬贤才蔚起端振纲常诗礼守训首义有方德尊爵贵品正客庄运逢交泰斯际期堂”。

广东廉江长山镇、塘蓬镇、长沙垌、大坡村、博白县、石岭水尾外村、陂波、凉伞树下、林松、防城、宁明温氏字辈:“永定登科贤才□昌生全用世积厚荣光家声远振国泰民安学业蔚起经济其祥”。

广东廉江营仔镇、横山镇温氏字辈:“上清新肇玉广裕其德明文章成锦秀永世达朝庭”。

广东花都北兴镇温氏字辈:“良三文清学其心国庆荣光宗隆德业耀祖显声名美盛求开创贤才贵守成传为长发达立定永章程”。

广东花都狮岭镇温氏字辈:“启良道君庭安全万福成和习文章远德厚应荣兴”。

广东澄海温氏字辈:“勉汝志于学良思益友亲文章华国士猷烈经邦臣祖德千年远宗功百世新子孙永济美荣耀庆恩伦”。

浙江平阳温氏字辈:“大业垂青简,端从正学昌……”。

浙江苍南及平阳麻步水头等字辈:“盛乃钦梧钜奕,怀兴作在经 ,启智文章美”

江西万载温氏字辈:“宗良(克)尚玉温思廷嘉润(和惟)春圣世文光大英明俊秀伦天开奇彩凤人萃瑞祥麟桂茂香傅远兰芳枝永新景运同元泰朝家代作宾”。

江西上高温氏字辈:“学成日心明”。

江西广昌温氏字辈:“传家秀典木”

江西于都温氏字辈:“思时彦国定"

江西赣州石城本隆公祠温氏字辈:……荣宗杨祖美,尊德益刚前……

江西赣州石城高田字辈:顺世永昌华光

江西赣州温氏字辈:“肇基圣贤事业,陶成将相经纶,庭闱聚贵褒美,家国文光运,儒为盛世珍,见龙呈瑞至,彩凤绍书新,际会升平景,恭逢礼乐彬,太原祖泽远,秀发万年春“。

山东临朐温氏字辈:“士大京佃邦明志”。

山东莱西温氏字辈:“世正立吉远广华继续长”。

山东冠县温氏字辈:“金玉魁贵传家之宝”。

四川达州温氏字辈:“停美秀作国珍”。

湖北钟祥温氏字辈:“大文天德广兴后勇传加”。

贵州织金温氏字辈:“永兴德业在(再)朝中文美纯修万事丰”。

云南昭通温氏字辈:“武必听朝廷仕正国太平光宗照远祖永久现麒麟”。

重庆梁平温氏字辈:“庆贤良学仕传家远富贵发吉祥”。

山西温家楼温氏字辈:“友仲玉昌学志远”。

内蒙古包头温氏字辈:“国……月德宝锁明建”。

菲律宾苏禄东王回族温氏字辈:“秀士希庆宗绪克昌守先延泽长凿骑祥”。

辽宁温氏一支字辈:“进(贤)光(明)斗(星)祥朝王(旁)绍守震祖学传天兆家继昌玉会永广长兴”。

温氏一支字辈:“世温厚仲立传家国开宗贤乃道之宝儒为席上珍”。

温氏一支字辈:“全秀永在海(树)志”。

温氏一支字辈:“贤豪相继起富贵海天长”。

温氏一支字辈:“庆广洪兴永智多富德清盛金荣桂景宝国凤连鸣”。

江西(瑞昌、九江)、湖北(广济)温氏字辈:“邦基周盛世,景运育[6] 英才,文采辉云汉,宏图起镜台。”

江西温芳源温氏字辈:“远公宏浙派,肇庆自芳源,世发莲华秀,宜知厚本根。”

江苏丰县温氏一支字辈:“世守祖宗法,永尊宽厚全,成新存友爱,立志扬先贤。

重庆黔江及湖北咸丰字辈:天启景运,仁智昌熙,扬名显祖,学盛能力等二十四字,也就是温朝钟家乡,原来为十字字辈,“大明然应尚,良宇秀朝庭”即现在的“天”字辈为首对原来的“尚”字辈

贵州兴义温氏一支字辈:荣仲志德光昌,连科甲第岗强,学富吉登金鼎,万世兴隆名扬。

安徽太和三塔温氏一支字辈:奎克兴修成 长远有财发(因家谱遗失 不知对否)

广东广宁县洲仔镇温氏一支字辈:苍福昆山桂,英华大可观,文章传奕世,勋业建朝端。

河北廊坊大城温氏一支字辈:锦似如玉,学崇德守,世福永延,励泽家庆。

一、姓氏源流

富(Fù)姓源出有三:

1、出自姬姓,黄帝、炎帝之后各一支,以人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载,春秋时期,周襄王时有姬姓大夫名富辰,是周天子的亲戚,在朝中身居高位,很有权势,直言敢谏,不避贵胄,为人称道,他的后代有的以其名字为姓,称富氏。又据《元和姓纂》载,富姓是周大夫富辰的后裔,另鲁公富父终甥的后裔中也有单姓富的。根据富辰是富氏始祖推算,这个家族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望族居齐郡(今山东省临淄县),是今天富姓的主要来源。

2、出自姜姓,春秋时鲁国有公族大夫富父终甥,为炎帝之后,其后人以富父为氏,后又简化为单姓富氏。望族居济阴郡(今山东省定陶一带)。

3、出自满族中的富姓宗族。在今日辽东地区满族中的富氏与傅氏,为同一原始满族姓氏中富察氏的后裔。富与傅二者之间,只是在冠用汉字时所出现的同音异字。满族富察氏是清代道光末年,仿效汉族文化习俗,取其满族“富察”氏多音节姓氏中的第一个音节富、傅,而冠用的汉字姓。

得姓始祖:富辰。春秋后期,周王室日渐羸弱,诸侯已不大听命。周襄王时,因郑国与楚相通,就想攻伐郑国,于是周襄王准备向西戎族翟人借兵。大夫富辰反对这种借外族兵力的做法,他对周襄王说:“郑国虽有不对,毕竟与周同宗,是兄弟关系,而翟人凶狠残暴,若向他们借兵,无异于引狼入室。”襄王不听劝阻,向翟人借兵,夺了郑国栎城等地。为了笼络翟人,襄王又打算娶翟人之女为妃,富辰又反对。他对襄王说:“翟人有功,表彰慰劳一番就可以了,怎么能以天子之尊娶外族之女呢?翟人本来就贪婪,如果联姻,翟人就会觊觎中原了。”襄王又不听,娶翟女叔隗为妃,宠爱无比。后来叔隗与襄王的弟弟太叔私通,被襄王发觉,太叔就逃到翟人那里挑拨离间。翟人早就想入侵中原,就乘此机会发兵进攻周室。周王室兵打不过翟人,富辰就劝襄王逃到郑国娶。襄王因借翟兵打过郑国,担心郑国不肯收留,富辰就说:“郑伯先世曾有功于周,现在大王去郑,给郑以立功的机会,郑伯一定高兴。”待襄王出奔后,富辰又率宗族数百人为襄王断后,与翟人血战,多处受伤。有人劝他说:“你多次向大王进谏,你的忠心天下都知道,现在危急,你快走吧。”富辰说:“我多次进谏,大王却不听,才落到这个地步。我若不死,大王将不好意思见我。”于是血战至死,同宗族数百人与他一起战死。史称他为春秋第一忠臣。富辰本为周宗室,因其封地在富,所以人称富辰,其子孙就以封地为姓,奉富辰为富姓的始祖。

二、迁徙分布

(缺)富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

三、历史名人

富 玖:五代画家,工画佛道,有《弥勒内院图》、《白衣观音》、《文殊地藏》、《慈恩法师》等像传于世。

富 弼:北宋大臣。字彦国。洛阳(今河南省洛阳东)人。庆历二年(1042年)为知制诰。辽重兵压境,富弼奉命出使辽,拒绝割地要求,以增加岁币而还。三年,任枢密副使,上当世之务10余条及安边13策,大略以进贤退不肖;止侥幸、除积弊为本。与范仲淹等共同推行庆历新政。不久被排挤,出知郓州、青州(今山东省益都)。时河北大水,流民南至京东。富弼动员所辖地方出粟救灾;山林河泊之利,任流民取以为生;募数万饥民为兵。至和二年(1055年),与文彦博同时被任为宰相,曾劝神宗“二十年口不言兵”。嘉佑六年(1061年),以母丧罢相。英宗即位,召为枢密使,因足疾解职,进封郑国公。熙宁二年(1069年),复相,竭力反对王安石变法,称疾求退,出判亳州(今安徽省亳州市)。青苗法出,他拒不执行。后退居洛阳,仍继续请求废止新法。

富 恕:元代著名诗人,画家。字子徵,吴江人。自号林屋山人。元季世乱,弃农业照灵观道士。好学,工诗,善画。尝绘《仙山访隐图》一卷,遂昌郑元佑为之记。

富嘉谟:唐代雍州武功人。举进士。长安中,累官晋阳尉,文章典雅厚实,预修《三教珠英》。中兴初,历左台监察御史,与吴少微友善。属词并以经典为本,文体一变,号为“富吴体”。张说称其文如孤峰绝岸,壁立万仞,浓云郁兴,震雷俱发,诚可畏也。若施于廊庙,则骇矣。集十卷,今存诗一首。

富元衡:字公权,宋代进士,书法家。初任随县主簿,绍兴年间(1131-1162年)官至工部郎中。做官守节清慎(保持节气,清廉而谨慎),始终不渝。

富占魁:字星桥。吉林永吉人。 毕业于北京陆军大学,历任第二十七旅参谋长,安徽第三混成旅 第三团团长,第四十五旅参谋长,第八十一团团长,第十三师师长,预备军军长,东北陆军第十一军军长,东北陆军步兵第二十旅旅长。后任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公署军事参议官。民国24年冬任冀察绥靖公署 参谋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吉林省政协副主席。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齐 郡:西汉先为临淄郡,后改齐郡,治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隋唐为青州北海郡。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周大夫富辰之后”。望出齐郡,陈留。

济阴郡:汉景帝中元六年(公元144年)置济阴国;汉元帝初元年(公元48年)改为济阴郡。治所在今山东省定陶县一带。

陈留郡:秦始皇置陈留县,汉代改置陈留郡。在今天河南省开封地区。

2、堂号

富姓的主要堂号有:“知止堂”等。

============================================================

富姓宗祠通用对联

〖富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名列三杰;

相历二朝。

——李文郑撰富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武功人富嘉谟,进士出身;长安年间官晋阳尉,后经韦嗣立推荐,任左台监察御史。文章雅致丰厚,与吴少微同以文辞知名,当时称吴富体,他二人和魏谷倚同称“北京三杰”。下联典指北宋大臣富弼,字彦国,洛阳人,天圣年间举茂才异等。仁宗庆历年间出使契丹,以增加岁币为条件,拒绝割地的要求,回朝后任枢密副使,与范仲淹建议改革朝政,上河北守御卡二策,至和年间与文彦博同时任宰相。神宗即位后,他劝谏“二十年口不言兵”,王安石变法时,他在亳州 青苗法,因此被弹劾降职。晚年退居洛阳,封郑国公。有《富郑公诗集》。

力持国体;

清慎公权。

——佚名撰富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富弼,少笃学有大度,仁宗复制科,举茂材异等,庆历中知制诰,出使契丹,使南北之民不见兵革者数十年,至和中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与文彦博并相,天下称“富文”。下联典指宋·富元衡,绍兴中官至工部郎中。富元衡守节清慎,始终不渝,名所居曰“知止堂”。

杰士驰誉;

使相申和。

——佚名撰富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富嘉谟文辞雄健,为京都三杰之一。下联典指宋·富弼出使契丹辩和战之利害,南北息兵数十年,时称“使相”。

-----------------------------------------------------------------

〖富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荫袭公爵一等;

荣列北京三杰。

——佚名撰富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太子保富善,满州正黄旗人。康熙间袭一等公。下联典指唐代左台监察御史富嘉谟,武功人。他是当时著名的散文家。为文雅厚,与整天 少徵齐名,成一家文体,时称“吴富体”。又与魏谷、倚同称“北京三杰”。

-----------------------------------------------------------------

〖富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兴学课士德泽厚;

除暴安良恩惠长。

——佚名撰富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元代慈溪宰富德庸,济南人。除暴安良,兴学课士,民讴歌之。

富玫善绘白衣像;

子徵妙成访隐图。

——佚名撰富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五代时画家富玫,工画道释,有《弥勒内院图》、《白衣观音像》等传于代。下联典指元代画家富恕,字子徵,吴江人。自号林屋山人。元季世乱,弃农业照灵观道士。好学,工诗,善画。尝绘《仙山访隐图》一卷,遂昌郑元佑为之记。

彤庭赫赫九仪备;

素彩峨峨明月升。

——唐·富嘉漠撰富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左台监察御史富嘉漠《明冰篇》诗集句联。

-----------------------------------------------------------------

〖富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经学夙优。大变时文旧体;

忠义天予,允称王佐奇才。

——佚名撰富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左台监察御史富嘉谟事典。下联典指宋代名相富弼,字彦国,河南人。他出使契丹,力拒割地,并说明和战利害,保持了边境数十年的和平。后与文彦博并相,时称“富文”。他为政周悉,忠直敢言,后拜司空,被封为韩国公。

汪氏家谱

南阳汪氏(锅片汪)修普组委会

中富 汪佐 聚胜 传印 富华 中勤 从政

编辑

从政 聚胜 汪佐 运泰

校对

聚贵 聚胜 中勤 从政 成立 润明 瑞新 新立 喜党 玉平 德方

汪氏始祖----汪满

汪满源出姬姓,为春秋时鲁成公庶子,受封为颍川侯,食采与汪,人称汪侯,遂以为氏。

传及黑肱,生子兆祥。手握福瑞,受封颍川,食采汪地。万代始祖,首表像图,辉煌牒普。原吾汪氏,发迹轩辕,如木之源,文王造周,姬旦兴鲁,伯禽袭爵,成为鼻祖。

目录

一 序

二 汪氏家族的起源与繁衍

三 1。编辑委员会。2新野汪堤理事会成员。3。唐河祈仪汪庄理事会成员。4。唐河张店理事会成员。

四凡例。

五字派。

六族训。

七世系图。

八世系表

九史海漫步

十.后记。

本支《南阳汪氏》始迁祖洪,系越国公华之后(系七十三世),明洪武武年间,与长兄贤,狄兄书为避乱,自徽州(现黄山市徽州区)西出。途中,三人商议,若逃一处无异则好,若有不测,则后果不堪设想,为保一脉,一处死不如各自逃生,商定,无一为记,将随带一锅一分为三,各带一片,后人以此为记,故本支俗称“锅片汪”。

始迁祖洪墓碑载:“贤散湖广书隐陕西,洪散河南”。洪到河南省新野县汪堤后,几百年来,子孙繁衍,散居四方,无族谱以统之,造成世代不明,宗支不分,春秋交替,汪氏族人,子又生子,孙又生孙,茫无记述,途人相识,不知何门其祖何伟,其祖母何氏,姑氏和门,岂不贻笑大方。

世人皆知,族人祖孙众多,皆祖先一人遗传,由子孙向上追朔,初之为兄弟,由兄弟而上朔为一人之身,由一人分而置于途人,吾族谱已到不得不续了。

族谱续后,凡我后裔,见其谱者,宜思立身行道,以显父母而荣宗。勤奋劳作,为吾族症辉,为社会效力。

汪氏家族的起源与繁衍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环山之水,必有起源”。汪氏家族起源于平阳(秦秋时的阳故城,在今山东省邹城市城西三里),繁衍于新安,是新安郡望族。有“天下汪氏出徽州”之说。

周公姬旦,(周武王姬发之弟)为汪氏肇祖,因“周”地为其采邑,所以世人称姬旦为周公。周文王驾崩后,周公和姜太公辅佐周武王,伐纣灭商,百废待兴,周公姬没有到曲埠就任,留相王室,辅佐武王,于是周公长子伯禽代父受封,建都曲埠(今山东泰山之南)。传及鲁国第21位国君鲁成公黑肱(公元592年)生庶子取名满。因姬满有功于鲁,为上大夫,受封为颍川侯,食采于“汪”地(当时鲁国的平阳),人称汪侯。其后代以采邑地为氏而得姓,颍川侯姬满为汪氏得姓氏始祖,即一世祖。[汪侯生子挺,挺为周司谏,生子诵`芒,诵为司马,生子金钺`铨`锜,皆有令名]。最早见于史书的汪姓人物是第四世汪锜。《礼记`擅弓篇》载:鲁哀公十一年(公元484年)齐国伐鲁,鲁与齐师战于朗,汪琦在朗之战中死去。按当时鲁国的礼仪制度规定,为国家而战死的人国家给予敛藏。汪琦当时尚未成年,有人认为他够不上国殓,就此孔子反驳众人说:“汪琦,能执干戈以卫社稷,怎能不按国殓(指为国牺牲)对待呢!”于是以成年人之礼将其敛葬。

第三十,一世汪文和,字国辅,汉献帝时破黄巾为龙骧将军,于建安二年(公元197年)随孙策渡江南下,屡建战功,受孙策表授会稽令,封淮安侯。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孙权遣中郎将贺齐征服壑县金奇,毛公甘及黔县陈仆,祖山等山越部落后,分黔县东乡地置始新县,南郡。治所始新。后汪文和为避乱遂举家迁往始新(相当于今天的浙江淳安以西,新安江上游,祈门等地,与浙江,江西二省交界,是一片美丽的丘陵盆地,汉以前是山越人居住的地方。晋太康元年,即公元280年吴国被灭,新都郡更名为新安郡。隋开皇十一年,即公元591年改新安为壑州。宋徽宗宣和三年,即公元1121年改壑州为徽州,辖壑县,黔县蝥源,绩溪,休宁,祈门六县。新安郡是徽州的前称,所以徽州又称新安。至此新安郡汪氏江南祖籍。当时新安还是一个偏僻荒凉的地方,不受外界的干扰,汪文和族人就在这里安居乐业,生育繁衍,成了新安郡望族。移家于壑县。南齐时,第四十世汪叔举又迁至绩溪登源里汪村。汪叔举四传而越国公华。

第四十四世汪华,与弟汪铁佛一道,于岁末一举定了壑州,宣州,杭州,睦州,蝥州,饶州等地动乱,甲十万兵,威震江南,建吴国称王号,乃奉隋。后汪华响应秦王李世民昭布,武德三年(公元620年),主动向唐朝称臣,武德四年,被唐朝调祖授予壑州刺史,封越国公,二品,总管壑州,宣州,杭州,睦州,蝥州,饶州六州诸军事。汪铁佛封开国公。越国公华,地位尊荣无比,又拥有实际的兵权,威名震天下,使汪氏家族此后在皖南地区的基业,稳若磐石。汪华生有九子,九个儿子长大以后,汪华让儿子们在壑州境内迁徙散居,各自谋生,其后裔在境内分布最广。

宋代以前汪姓分布区域相对较小,主要在安徽南部及相近的江西,浙江等地,也有迁往

中原的,如《古今姓氏书辨证》记载:“陈稷州别驾汪纲,陈亡,自壑州徙河间。”这说明隋初有一支迁至北方。宋元年时期是汪姓发展的重要时期,但汪姓族人仍然主要在安徽,江西,浙江,三省交界处辗转迁徙,少数迁徙至湖北,湖南地区。主要聚居地有: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等地开始有汪姓族人迁入。明清时期,汪姓族人继续向外发展,居住活动范围进一步扩展,除安徽,江西,浙江等省份,江苏,湖南,湖北,上海,广东,福建,四川,河南,陕西,山东等省都有了汪姓人的足迹。特别是清康熙年间开始,闽,粤汪氏陆续有人迁徙台湾,此后又有远播海外者。但现存于各地的汪姓家谱中窥见这个历史时期汪族人迁徙繁衍情况。

但是,十分难能可贵的是,汪氏的子孙不管在什么地方落脚,都会很快就在当地出人头地,使得汪氏日后成了安徽和江苏,浙江,江西等地负有声望的大,尤其在安徽徽州一带,汪姓家族更有长期的盛况。人口众多。

汪氏字派

云 忠 呈 祥 瑞 恩 泽 培 德 惠 岚 桂 增 金 玉 松 梅 耀 辉 理 伦 铭 浩 华 修 善 道 业 升

鹏 举 达 世 昌 琰 钧 葆 通

注:

(八十九)十七世为云字派

(九十 )十八世为忠字派

(九十一)十九世为呈字派

(九十二)二十世为祥字派

(九十三)二十一世为瑞字派

(九十四)二十二世为恩字派

以下依次顺延。

族训

立志创业 修身养性

夫之志,当存高远。不论能力大小,必以事业为重,做事要有决心,恒心,耐心,对人要有诚心,热心,爱心。当惜时如金,勿蹉跎岁月。富贵不损其志,贫贱不移其节。常存礼仪廉耻之心;勿为酒色财气所累。远离赌场,毒品,**音像;勿交奸邪,盗骗,凶恶之徒。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扶贫济困,乐善好施;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自尊,自信,自律,自重。

忠字仁爱 勤俭治家

人之品德,贵在忠孝节义。时时学习技能,立志报效国家;常常饮水思源,诚心孝敬父母。尊重长者,爱护妇幼;善待自己,善待自然;努力构建和谐家庭,和谐社会。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创业,兴家之准则。贫穷时尤需艰苦奋斗,富贵后仍葆勤俭美德。事业成于忧患,败于安乐。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族人务必长存忧患意识,不断开拓进取,方可永世繁衍。

诚信待人 谦和处世

处世待人,以不欺为要,忠诚守信。乃人际交往之根本;理解,宽容,是健康心理之表现。肯吃亏,常吃亏,才能得到他人尊重;你谦让,我谦让,方可迎来社会祥和。坚持正义,爱憎分明。民族英雄齐仰之;民族败类共讨之。豁达大度,不计私怨。内部矛盾,以和为贵,捐弃嫌,惜其事。方正坦诚做人,圆和谦恭处世。

培德育才 教子有方

青少年是民族的未来与希望,应根据儿童生长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家庭及学校,父母亦老师,必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处处垂范。学孟母三迁,给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效岳母刺字,教孩子自幼树立报国之志。不求金玉贵,但愿儿孙孝。对孩子要培德育才,寓教于乐,时时鼓励,循循诱导,勿宠之,勿纵之,勿吓之,勿弃之,勿以物质诱惑之,勿以暴力迫之。教子不严不能成器,过严恐生不虞。沟通无限,理解万岁。培养节俭品德,历练吃苦精神。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力求把孩子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毅力的有用人才。

上述训诫,我辈族人宜慎思之,行之

世系总图

七十三世 七十四世 七十五世 七十六世 七十七世 七十八世 七十九世

始迁祖 二世祖 三世祖 四世祖 五世祖 六世祖 七世祖

一风

兴龙

淇 付龙

宝山

见龙 宗佛 有兰

起龙

海 应龙

跃龙

寅 云 胜龙 有秫

济 成龙 宗训 有才

继俊洪

连 洧

余姓源流余姓起源有三:

1 、据《风俗通》载,余姓为“由余之后,世居歙州,为新安大族,望出下邳、吴兴”。春秋时,秦国有个臣医叫由余,他的祖先是晋人,避乱于西戎。由余本来在西戎为官,后奉命出使秦国,见秦穆公贤德大度,就留在秦国为臣。他为穆公谋划征伐西戎,使秦国成为西方霸主。他的后代子孙以其名字为姓,有的姓由,有的姓余, 同出一宗。

2、出自赤狄族,为隗姓之后。据《国语》载,“潞、洛、泉、余、满五姓,皆赤狄隗姓。”

3、系铁木复姓所改,为元太祖成吉思汗(铁木真)的后代,出自铁穆氏宰相之家。相传铁穆宰相乃是忠臣,太祖听信谗言,要捉拿铁穆宰相的五个儿子。五子星夜出城,逃至贵州,见太祖亲领追兵前来,就躲在凤锦桥下。追兵到来时,有人见桥下水波动荡,提出可疑,太祖未加细查,随口说:“江中有水,水中有鱼,何必大惊小怪,快快继续向前追赶。”铁穆氏五兄弟逃脱后,原想改铁穆氏为金氏,最后决定改为余氏。“余”比金字少一横,又是“水中有鱼”的鱼字的谐音,堪称一字双关。

姓氏分布

历史上,余氏基本上是一个较典型的南方姓氏。余氏最早的发祥地应在今陕西凤翔至咸阳一带,具体播迁情况因缺乏资料,故难以详考。大致上讲,余姓于汉时迁入安徽的歙县一带,并落籍此地繁衍发展。汉以后,我国南方北方的余姓基本上都在繁衍,但北方要弱得多。余姓有不少迁居浙江、江苏、江西等地。魏晋南北朝时,余姓已成为新安郡一带的望族。又由于北方战乱,余姓南迁不可避免,部分余姓族人迁入湖南、湖北。唐代以后,余姓才迅速壮大起来,并形成东南一带两处望族。余姓迁入福建、广东等地,始于唐末宋时。明清之际,余姓不仅已遍布江南各地,而且北方各地的余姓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郡望堂号

1、堂号

“清严堂”:宋代余元一,是朱熹最喜欢的门人,最讲仁义理智信五伦,号“清严”。

“忠惠堂”:宋时余天锡是宰相史弥远的家庭教师。沂王无后,命天锡在王族里找一个比较有贤德的幼儿作儿子。天锡给他找来了贵庄,就是后来的宋理宗。理宗即位,封天锡为奉化郡公,死后谥“忠惠”。

2、郡望

新安郡:晋太康元年(公元208年)改新都郡置郡,治所在始新(今淳安西)。相当今浙江淳安以西,安徽新安江流域、祁门等地。

下邳郡:东汉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改临淮郡置国,治所在下邳(今江苏雎宁西北),辖地北至江苏新沂、邳县,南至安徽嘉山,东至江苏涟水、淮安和靖江市。南宋时改为郡。

吴兴郡:三国吴宝鼎元年(266年)置郡,治所在乌程(今浙江吴兴南),相当于今浙江临安、余杭、德清一线西北,兼有江苏宜兴县地。

姓氏家谱

山东:泗水余氏会通世谱五卷外纪一卷

江苏:镇江京江余氏宗谱四卷、镇江余氏宗谱四卷

浙江:淳安遂安西涧沣南余氏族谱三卷、象山峰北余氏宗谱一卷、长兴麻圆余氏宗谱十二卷绍兴会稽余氏支谱十卷首一卷、常山余氏宗谱七卷

安徽:余氏族谱(卷数不清)、徽州新安余氏世系像谱不分类、休宁余绍贤堂族谱三十卷潜山余氏宗谱三十卷首一卷

福建:安溪余氏族谱不分类、长乐余氏世谱家传不分卷

江西:抚州梨溪余氏宗谱(卷数不清)

湖南:新洲余氏宗谱二十九卷首六卷

广东:余乐族谱三十卷、曲江余氏族谱四卷

四川:长寿余氏族谱一卷、荣县余氏族谱四卷

历史名人余栋臣:著名的反洋教英雄。1890年、1898年两次在四川举行反帝起义,焚教堂,打击反动教士,影响30余县,震动朝野。

余象斗:福建建安人,著名的通俗小说编著者和刊行者,经他编著和刊行的小说有《四游记》、《列国志传》、《全汉志传》、《三国志传评林》、《东西晋演义》、《大宋中兴岳王传》等。

余靖:曲江(今属广东)人,官至工部尚书。他以敢直言著称,在宋仁宗天圣年间,与欧阳修、王素、蔡襄并称“四谏”。范仲淹被贬时,朝野百官不敢吭声,惟有他出来为范仲淹主持公道,结果一同被贬。后任右正言,多次上书建议严赏罚,节开支,反对多给西夏岁币。他又曾三次出使辽国,因用契丹语做诗被劾。不久又被起用,加集贤院学士,官至工部尚书,著有《五溪集》。后来,广州设有一座“八贤堂”,余靖即为“八贤”之一。

当代名人余光中(1928- )

生平简介

当代著名诗人和评论家。 祖籍福建省永春县桃城镇洋上村,1928年重九日余氏生于南京。青年时于四川就学,在南京青年会中学毕业后进入金陵大学修读外文。1945年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创办“蓝星诗社”,主编《蓝星诗页》。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0年五月到台湾,九月以插班生考入台大外文系三年级,两年后毕业。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3年10月,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及《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主义诗歌创作。1956年与范我存女士结婚,后育有四个女儿。年间先后任编译官及大学教职。1958年到美国进修,获爱奥华大学艺术硕士,毕业后回台任教。先后任教于师范大学、政治大学,期间曾两度赴美任多间大学客席讲师。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LOWA)艺术硕士。 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师范大学、台湾大学、政治大学。其间两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多家大学任客座教授。1972年荣任政治大学西语系教授兼系主任。1974年到香港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1985九月离港回台,定居高雄市,任国立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外国语文研究所所长。十月获 新诗推荐奖。1988年起余氏担任梁实秋文学奖翻译评审一职,对之策划、推动所耗心血非常多。1991年十月于香港参加香港翻译学会主办的翻译研讨会,并接受该会颁赠的荣誉会士衔。现在台湾居住,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

主要诗作有《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敲打乐》等;诗集有《灵河》、《石室之死》、《余光中诗选》等;诗论集有《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现已出版诗集21种;散文集11种;评论集5种;翻译集13种;共40余种著有 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钟乳石》,《万圣节》、《白玉苦瓜》等十余种。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

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县桥头镇(今属慈溪)。大陆著名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家、散文家,曾任上海戏剧学院校长。

余秋雨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并曾获“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的称号,并担任多所大学的教授。事实上,要谈论余秋雨在中国文化界的地位,真是谈何容易。这位以《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闻名的中国美学家,有评论家誉之为左手写散文,不落其浅薄,右手撰述艺术理论,也不失其艰涩难明。

余氏之祖——由余(繇余)

由余,一作繇余,春秋时秦国大夫,其祖先为晋人,后流亡入戎(古代西北少数民族的泛称)。由余奉命出使秦国,见秦穆公贤德大度,便留秦国为相,很得穆公信任,他助穆公征伐西戎,攻灭十二国,使秦国成为西方霸王。他的后世子孙遂以其名字中的余为氏,称余氏。

由余的祖先是晋国人,后来他去了西戎,他的事迹,在史记-秦本纪中有记载,首先来说他对秦国的贡献之一就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秦国在春秋中期的意识形态的发展,秦文化有一个特征就是“拿来主义”,春秋初期的秦国文化是比较落后的,商鞅变法之前的秦国文化所奉行的伦理价值观基本上都是周人的礼制,所以秦国在穆公时代,基本上所认为比较珍贵的东西,还是典型的农耕民族所崇奉的宫室,财货,由余第一次出使秦国,秦穆公向他展示秦国的宫殿珍玩,由余说:“使鬼为之,则劳神矣。使人为之,亦苦民矣。”秦穆公感到比较奇怪,说中原华夏国家治理,靠的是诗书礼乐法度,即使这样,还是不能救世于混乱,戎夷没有这些,要治理好岂不是更加困难?由余说:恰是中原华夏有诗书礼乐法度所以才那么难以治理,自上古圣人黄帝创造了礼乐法度,并亲自带头贯彻执行,也只是实现了小的太平。到了后代。君主一天比一天骄奢*逸。依仗着法律制度的威严来要求和监督民众,民众感到疲惫了就怨恨君上,要求实行仁义。上下互相怨恨,篡夺屠杀,甚至灭绝家族,都是由于礼乐法度这些东西啊。而戎族却不是这样。在上位者怀着淳厚的仁德来对待下面的臣民,臣民满怀忠信来侍奉君上,整个国家的政事就像一个人支配自己的身体一样,无须了解什么治理的方法,这才真正是圣人治理国家的方法。从这方面来看,由余自戎使秦,与穆公的这段对话,反映了秦在春秋时代一方面积极吸收周文化成果来建立制度文化层的同时,还在不断在与戎族的交往斗争中,拿来了戎族的功利主义,这一点给后来秦国能够彻底的实行商鞅变法打下了一定的文化心态基础,秦穆公认识到由余是个人才,如果让他在戎,则会成为秦国的祸患,于是设计让由余归顺了秦国,秦穆公三十七年,秦采纳由余的策略,转变进攻方向,全力攻伐西戎,灭掉十二个西戎小国,史称穆公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因为西周亡于西戎,所以秦穆公的对戎战争虽然没有像齐桓,晋文一样取得中原霸主地位,但是周天子还是一样派遣召公向秦穆公致伯,承认秦的西方霸主地位,大大提高了秦国在诸侯中的影响和地位,在左传等史书中,秦国的历史自秦文公开始见于《春秋》,但多不书国君事迹,而自穆公称霸,“秦伯”之号开始频繁出现,这也可以算得上是由余对秦的功绩,最关键的是,穆公向西扩张,给尚处在发展阶段的秦国一个比较广阔的战略纵深和发展空间,为400年后秦国一统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一、 姓氏源流

徐氏的姓氏来源比较纯正,主要出自嬴姓。是先帝玄孙伯益之子若木的后裔。相传陷帝有一个孙女叫女修,因食燕子蛋而怀有大业。大业娶少典氏女子女华为妻,生下了伯益。伯益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除了正式赐他为嬴姓以外,还把本族的女子姚氏嫁给他,姚女后来生了两个儿子,其中小儿子叫若木因为他的父亲有功,所以封他于徐,建立徐国。徐国历经了夏、商、周三个朝代,都是作为诸侯而存在的。周穆王的时候传到了徐国的32世孙徐君偃,他很聪明,对百姓又很好,所以深的百姓的爱戴,国力不断强大。当时周穆王喜欢云游四方而经常不问国家大事,诸侯埋怨他的很多,徐君偃于是产生了想要取代周穆王的野心。于是他自称为徐偃王,率领各国联军向周国进军,周穆王知道这个消息后马上返回京城,调兵前去镇压。徐偃王只好收兵而逃,他躲进了彭城一带的山中。由于他得得民心,跟着他到了山中得百姓很多。这座山后来就叫做徐山,徐州也因此而得名。周穆王也因此不得不封他的儿子宗于徐,称为“徐子”,继续管理徐国。春秋时期,徐国被楚国打败,国力从此日渐消退,周敬王八年的时候,徐国被吴国所灭,徐国的后裔就称为徐氏,以国为姓,代代相传。

徐姓源流详介:

早在远古时期,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主要生活着四个大的部落群体。即西部和中原的炎黄集团,也称华夏集团;东部的东夷集团;南部的苗蛮集团;东南沿海的百越集团。徐姓的远古始祖就是东夷集团中的重要首领少昊。

东夷集团是以鸟为图腾的部落群体。这是因为这个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各种鸟类栖息与候鸟迁徙停留的好地方。居住在这儿的人,自然以捕鸟为食,以鸟羽为衣,处处依赖鸟类作为主要生活来源,最后发展到以鸟为图腾崇拜。对于这一点,从夷字的本义也可看出,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的解释是:“夷,从大从弓,东方之人也。”由此可见,夷人善射,由此亦可推出,这个群体是以射猎为主要的生存方式。随着对鸟的图腾崇拜的加强,逐步开始以鸟为氏族、部落的名称和标志,再慢慢发展成姓氏。如东夷集团的四大姓偃 (燕)、嬴、子(燕子、小鸟)、凤 (凤鸟),大约就是由此而来。

少昊,嬴姓,在古代典籍中,也被写作“少皓”、“少嗥”、“少皋”,名挚(也作质),三皇五帝之一,又被称作“朱宣”、“白帝”、“西皇”、“金天氏”、“穷桑氏”。从少昊的名字中,同样可以看出其与鸟的关系。挚,即鸷,是一种猛禽。少昊的诞生,存在多种说法,非常具有传奇色彩。其中一种传说是其母女节,也称皇娥,夜梦流星人怀而有孕,生下少昊。少昊长大后,成为本氏族的首领,后又成为整个东夷部落联盟的首领。开始时以玄鸟,即燕子作为本部族图腾,后在穷桑即大联盟首领位时,有凤鸟飞至,大喜,于是,改以凤鸟为族神,崇拜凤鸟图腾。不久迁都于曲阜,并将所辖部族以鸟命名,分为凤鸟氏、玄鸟氏、伯赵氏、青鸟氏、丹鸟氏五个部族,在这五个部族之外,又分祝鸠、鹃鸠、鸬鸠、爽鸠、鹘鸠五个氏族,以及鹊雉、鹋雉、翟雉、鹈雉、晕雉五个雉氏族,春扈、夏扈、秋扈、冬扈、棘扈、行扈、宵扈、桑扈、老扈九个扈氏族,共二十四个氏族,形成一个庞大的以凤鸟为图腾的完整的氏族部落社会。

少昊在位期间,修太昊之法,以鸟名为官名,设工正和农正,分别管理手工业和农业,以发展生产,同时,还“正度量”,即订立度量标准,并观测天象,制定历法,发明乐器,创作乐曲。在他的带领下,东夷集团得到很大发展。同时,还与炎黄集团建立了非常密切的交流关系,比如他就收留、养育了黄帝的孙子颛顼及其部族,并决定自己去世后由颛顼接任自己东夷部族联盟首领的职务。少昊共在位八十四年,寿过百岁,也有说在位百年,去世后葬于曲阜。陵墓在今曲阜市东4公里处,呈金字塔形,底边长28米,顶边长94米,斜坡高152米,上面有庙。整个陵园占地11万多平方米,有宫门、享堂、配殿、石坊等建筑组成。

少昊去世后,东夷部落联盟由黄帝的孙子,二十岁的颛顼接掌。颛顼,号高阳氏,三皇五帝之一。自幼聪明过人,相传十岁时便成为本部落首领,率族众迁往东夷集团所在地,可到底是因为什么原因而率族众迁到东夷集团所在区域穷桑一带,已不可考,但其深得少昊信任却是毋庸置疑的。八年之后,少昊去世,颛顼继位,成为东夷部落联盟的首领,不久,将统治中心迁回中原,即今河南濮阳一带,许多东夷部落也跟着内迁。迁回中原后,颛顼又继承了祖父黄帝原担任的炎黄部落联盟首领的职务,身兼炎黄与东夷两大部落联盟首领,大大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在位七十八年之后,年近百岁的颛顼方才去世。颛顼陵遗址在今河南省内黄县三相庄西15公里处,南北长240米,东西长一百三十余米,有宝城、享殿和廊房,始建于唐代,重修于宋代。唐、宋以来,每年春秋两季或改元,皇帝都要遣使告祭。清宣统年间,一场龙卷风携沙将陵园全部覆盖。近年来随沙丘移动,已有部分建筑露出地面。

作为少昊后代的徐姓与颛顼发生关系是在颛顼之后。在所有的徐氏家谱中,徐姓的血缘始祖都是若木,若木的父亲是伯益,伯益的父亲是皋陶,皋陶的父亲是大业,大业的曾外祖父就是颛顼

据《史记》等书记载,颛顼有个孙女叫女修,一次,女修吞食了一粒燕子(玄鸟)落下来的卵而有身孕,生下一个男孩,取名大业。 大业成年后,娶华夏集团少典氏族女子女华为妻,生子皋陶。皋陶,亦名繇、皋繇、咎繇、咎陶,字庭坚。

皋陶在虞舜时期,曾担任了掌管刑罚的士,明五刑,弼五教,使天下无冤狱,以公正、正直著称。在农业方面,发明了耒、耜等农具,为东夷各氏族部落对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业开发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还参与了大禹的治水工程,与大禹密切合作,不争功诿过,极力树立大禹在民众中的威信。虽然他在“知人”与“安民”等治国方面功劳不在大禹之下,但在舜去世时,却积极推荐、扶持大禹登舜位,当上了中原华夏部落联盟的大首领。大禹对他非常感激,也认为他最贤德,遂选定皋陶为自己的继承人,并授予他处理政务的权力,准备在适当的时候禅位于他,可不久皋陶即去世,大禹很伤心,就把英(今湖北英山县)、六(今安徽六安县)一带分封给他的后裔。如今,皋陶墓在六安县城东8公里,六(安)合(肥)公路北侧,为圆形土冢,周长97米,顶高62米,顶部平面直径4米,墓前有碑,为清同治八年(1869年)安徽布政使吴坤修手书,墓上有黄栗树一株,形如伞盖。在墓东14米处,有皋陶祠,为前后两进四合院式。由于皋陶在当时口碑极好,影响很大,后人为纪念他,亦将六安县别称为皋陶城,简称皋城。

传说皋陶有六个儿子(一说三个),其余几子被封在英、六等地,后陆续建立了英、六、群舒等小王国,只有长子大费(音闭),又称伯益,与他长期共同辅佐舜和大禹,居功至伟,被舜赐为赢姓,继承赢姓正统,也就是当上少昊遗留下来的赢姓部落首领。自此之后,他的兄弟,继承了偃姓,向南发展,偃姓及后来所产生的姓氏即奉皋陶为血缘始祖,而赢姓及所产生的姓氏如秦、徐、赵、黄等则奉伯益为血缘始祖,其后裔主要居留在山东南部或淮河中下游流域,或远迁西北。

伯益,也被写作伯翳、伯繁、柏翳、化益,或只称益,这是因为伯本来就有老大的意思。因佐舜有功,被封于费。因此又叫大费、贯侯:由于原来少昊的赢姓氏族是以凤鸟为图腾,伯益被赐姓赢后,自然也就以凤鸟为图腾,成为赢姓正统:对于这一点,我们还可以从他的名字看出,益也写作繁,而繁据《离骚注》解释,为“凤皇别名也”。伯益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具有传奇色彩和作出过卓越贡献的英雄人物。传说伯益通鸟语,能够调驯鸟兽,“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这在当时生产力极为低下的时期,是非常令人惊讶和信服的。伯益还发明了以卦占卜岁时吉凶的办法。很年轻时,就随父亲皋陶辅佐舜,“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火烧林木,驱赶禽兽,这就能很快地开辟出大片平地,同时,草木焚烧后的灰烬又是肥料,这样,极大地便利了氏族部落的发展和农田的开垦,大大加快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吕氏春秋》等书中,还提到诸如“伯益作井”、“化益作井”等故事。这说明,中国古代的凿井技术是伯益发明的。凿井技术的发明,大大扩展了古代先民们的生存空间。在凿井技术未发明之前,先民们只有近河、湖而居,年年雨季还要受其威胁。凿井技术发明后,先民们可以进入相对远离河湖的广大平原地区生存、发展。所以说,对于凿井技术的发明,无论今天我们用什么样的词汇去赞美都不为过。伯益在大禹治水过程中,也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以致于大禹治水成功后,向舜汇报时竟说到:“非予能成,亦大费为辅。”舜大为赞赏,将本氏族姚姓女子嫁给他为妻,后为他生下两个儿子:大廉和若木,同时,还对伯益说到:“咨尔费,赞禹功,其赐而皂游,尔后嗣将大出。”舜的话果然没错,伯益的赢姓后裔后来分衍出徐、黄、赵、秦、江等十多个姓氏,俱尊他为血缘始祖。

大禹在位时,曾打算将首领位禅让给皋陶,皋陶去世后,大禹又准备传位给伯益,并在晚年授政于伯益,让他协助自己管理所有部落、氏族事务。临终时遗命传位伯益。可伯益与他的父亲皋陶一样,淡于权位,在为大禹守丧三年之后,主动避让首领位置给禹的儿子启,自己隐居于箕山之北。启于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由于启的这个行为彻底抛弃了氏族社会长期以来的“公天下”传统,而代之以文明社会的“家天下”。为了政权的稳固和长久,有必要对坚持过去传统的有影响和有实力的氏族势力与著名人物进行清洗和整肃,声望卓著的伯益自然不能幸免。据《战国策》和《韩非子》记载,夏启即位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待政权基本稳固后,开始进攻伯益,夏启六年,伯益被害,据说已年过二百。为了笼络人心,夏启一面以隆重之礼安葬伯益,一面将伯益的二儿子若木封于徐,即今天以安徽泗县为中心的安徽东北部、山东西南部、江苏西北部一带。自此之后,徐姓的脉络开始清晰。徐姓宗族的主支由此繁衍、发展、壮大。若木,也就成了后世徐姓基本公认的血缘始祖。

若木因其父之功,夏禹时被封于徐,建立徐国,其故地在今江苏西北部及安徽东北部。徐国历夏、商、周三代为诸侯,周穆王时,传至三十二世孙徐君偃。当时徐国已很强大,徐君偃便想乘穆王巡游在外时代周称天子。他自称徐偃王,率各国联军向周进攻。穆王得此消息,乘造父驾的车,日夜兼程赶到京都,调军镇压,偃王弃国出走,躲进彭城(今江苏徐州)一带的山中。由于他甚得民心,随他进山的百姓数以万计。这座山后来就叫徐山,徐州也因此得名。后周穆王封偃王儿子宗于徐(今江苏泗洪一带),仍称“徐子’。春秋时徐国被楚国打败,国力逐渐衰弱。至宗十一世孙章禹,于周敬王八年(公元前50年)最终为吴国所并,其后子孙便以国为氏,称徐氏。

周朝初年,徐姓氏族已经比较强大,形成一个方国,史书上称作徐方。由于与商人同属东夷集团,因而,在周灭商后的商人反叛中,赢姓之徐即使没参加共同行动,也必然对此表示了极大的理解与支持,这也是周初平叛后没有分拆商人氏族的原因之所在。但随着周朝势力在东方的加强与巩固,不可避免地会威胁到徐方的利益与生存。于是,徐方与周朝爆发了不止一次的战争,结果是互有胜负。这在先秦及后世相关文献中都有记载。《礼记·檀弓》篇中就记录了徐国大夫容居的回忆:“昔我先君驹王,西讨,济于河。”西讨的对象必是周王朝,徐驹王可能是周初时徐国的国君,大军已到了黄河边,足见军力之强。并且,徐国国君也称王,与周王室平起平坐,这种行为自然是不能容忍的。伯禽在鲁时,曾不断地去征讨。《史记·鲁世家》载:“伯禽率师伐之,作《费誓》,遂平徐戎,定鲁。”《诗经·阕宫》篇有:“鲁侯之功,……遂荒徐宅。”荒者,占有之意,在伯禽大军压境之下,徐国只得南迁,迁到淮河流域。因此,徐国也被称作淮夷、徐夷。由于屡次兴兵,又被称作徐戎。

徐国南迁后,仍然保持较强的国力,一方面,稳定周边形势,讨伐与其不一致的国家,包括同姓的舒国或其他徐姓部落,另一方面,积极备战。

古书中记载周昭王“南征不复”死于汉水,大致与征伐徐、楚有很大关系。到了周穆王时,正值徐偃王当政,国势大盛。据《竹书记年》记载,穆王十三年,徐戎侵洛。另据《后汉书·东夷传》介绍:“后徐夷僭号,乃率九夷以伐宗周,西至河上。穆王畏其方炽,乃分东方诸候,命徐偃王主之。偃王处潢池东,地方五百里。行仁义,陆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整个东方,均由徐偃王管理,徐偃王俨然可以与周王室分庭抗礼,成为东方之王。

徐偃王在徐姓历史上,是仅次于若木的最重要祖先,这是因为在相关的历史文献和各徐姓家谱中,徐偃几乎成了仁义的代名词,导致几乎所有的徐姓家谱,如果有“姓氏溯源”这一部分内容的话,基本上都上溯到徐偃王,倘若上溯到若木,也必然将徐偃王作为最重要的一部分来大书特书。在各类徐姓家谱中,徐偃王被认为是若木的三十一世孙,也就是说,从伯益计,到徐偃王共三十三世。

进入春秋之后,随着周王朝的日渐衰微和政治控制力的下降,中原地区各诸侯国纷纷并起,称雄争霸,征战不已,无暇南顾,而南方的楚国势力也刚刚开始兴起,尚未北上。处于这种政治真空之中的徐国,也趁时而起,兼并了周边的一些小国家,包括同姓的舒国等,开始了自己的复兴道路,并不断与北面的齐、鲁等国,南面的楚国,以至后来的吴国发生战争。随着齐、楚两国的逐渐强大和互相争霸,徐国变成了两国争夺的对象。开始时,过度靠近齐国,引起楚国不满,公元前646年春,楚人伐徐,虽有北方齐、曹等国军队来救,但还是失败了。随着桓公去世后,齐国地位和国力的下降,徐国的政治态度逐步向楚国靠拢。这又引起了北方大国晋国的不满,但由于晋、楚两国势力大致相当,一时难分胜负,在这种情况下,晋国接受了由楚国逃来的申公巫臣的建议,帮助新兴的吴国训练军队,以牵制楚国。据《左传》成公七年 (前584年)条记载,逐渐强大起来的吴国当年便“伐楚、伐巢、伐徐”。吴、楚在南方的争斗拉开帷幕,徐国力求保持中立,并与吴国保持良好的关系。如吴国人北上,必须经过徐国,每当此时,徐国都热情款待。一次,吴季札经过徐时,徐国君殷勤招待,见到季札携带的佩剑,十分喜欢,形之于色。等到季札回国时,徐国君已死,季札到徐国君墓前祭扫后,将佩剑挂在墓前树上。人们不解,季札解释说:“我知道徐君喜欢我的剑,可因为我那时是出使上国,没能给他,但我已心许之,现在回来,人虽已故去,就挂在他墓前吧。”

徐国的这种中立态度,引起楚国的严重不满。公元前538年,以楚国为首,会盟诸侯于申,会上,楚国将徐子(即徐国国君)抓了起来。那次参加会盟的有蔡、陈、许等国,还有顿、胡、沈(皆在河南安徽交界处)以及淮夷等。楚国又乘机攻克朱方。两年之后,徐仪楚朝聘楚国(传世有邻王义楚(金+瑞-王),向楚国输诚。

公元前530年,楚又伐徐,徐国的力量愈加衰弱,不得不反过来依附于楚国,以求苟延残喘。这样一来,又得罪了楚的宿敌齐国,公元前524年,齐便伐徐

吴氏家谱怎么排的

、福,绳、其、祖、武,永、言、孝、思。…… 注:麻溪河现属安徽枞阳县。自麻溪吴一世祖吴太一的16代孙开始。 4、安徽省肥东县大吴岗吴...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