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 白氏用嫁妆填补顾家的亏空, 顾家对她是什么态度?
我们不妨从顾偃开三段婚姻来分析,白氏明明用自己的嫁妆救下整个顾家,却为何她留下的记录最少,甚至顾廷烨也是最不被所有人接纳的孩子?归根结底,主要是白氏被顾家人看不起,这到底是为何?
首先,白氏是商籍,在当年那个时代商籍是贱籍
所谓士农工商,商排在最后,而侯府又是大户人家,更是皇亲国戚,白氏一族虽然有钱,但是要和顾家联姻还差得很远,当时,如果不是顾家内部出事了,需要一大笔银子来填补空洞,根本不会娶白氏。
更何况当年顾偃开一心一意爱着大秦氏,秦家虽然落魄了,但好歹氏世家,所以尽管她不适合做当家主母,但所幸“死得早”,很多人只记得她好的一面。
其次,用白氏的嫁妆救下顾家,本身就是隐私
当时顾家亏空了朝廷一大笔银子,一旦这件事情败露,顾家将遭遇灭顶之灾,所以白氏的银子拿进来后,虽然救下顾家,但是也着实打了所有人的脸。
尤其是顾偃开和二房三房的人,这件事很丢脸,他们为了掩盖这件事的本质,只能变本加厉地看轻白氏,意图掩盖自己**人家嫁妆的嘴脸,而将白氏嫁入顾家,说成是高攀了。
最后,秦家也是没落的世家,因为出不起嫁妆,把小秦氏嫁给顾家作为填房
偏偏小秦氏是最看不起白氏的,认为白氏害死了自己的姐姐,顾家和秦家一边拿着白氏的嫁妆挥霍,过好日子,一边还要反咬看轻白氏,连白氏留下的血脉顾廷烨,也屡屡在顾家受尽委屈,幸好他自己真正长大了,挣到了功名,延续了顾家的荣耀。
白氏这一生何其短暂?仅仅是因为嫁错了人,就赔上了自己的一生
她从小又何尝不是被父亲宠着长大的,所以不知人间险恶,嫁入顾家后还一门心思对继子好,谁知道步步被人算计,最终一尸两命,顾家从根本上来讲是烂透了。
二房三房的人,在小说中没有得到报应,可能就是大家族中必须有的妥协吧,只是突然觉得,女子嫁错人,得有多可怕?顾偃开的对大秦氏一往情深,凭什么让白氏承担后果!
位于苏州市原铁瓶巷的过云楼,由官至浙江宁绍台道员的顾文彬(1811-1889)及其三子顾承(1833-1882),修建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过云楼收藏古今书画珍品富甲吴中。这里的“书”是指法书,非指书籍,在顾氏藏品中,书籍不占主要地位,所以过云楼一向被称为藏画楼。顾承的三子顾麟士(1865-1930),字谔一,号鹤逸,祖述家风,被称为“当代虎头”(东晋画家顾恺之小字虎头),张大千赞誉他为“当代鉴赏第一人”。顾麟士一生好版本之学,宋元旧椠及老辈遗著,悉数悬金求之,重金收购了黄丕烈、莫友芝等藏书家散佚的古籍。
过云楼藏品饱经磨难
百余年来,中国战乱频仍,过云楼珍品命运多舛,饱经磨难。
1937年抗战前夜,眼看战争要打响,顾家人紧急商讨对策,决定逃到上海租界。他们先把家藏书画中最精华部分存入上海租界的银行保险库,其余部分仍旧藏匿在家中。他们在朱家园住所的天井里挖了一个地窖,地窖从紧挨院子的后房地板下开挖,一直通到院子里,有一人多高,里面铺油毛毡防潮,其上再抹水泥。“地窖等于防空洞”,顾公硕之子顾笃璜说,地窖有十几平方米,一部分不能运往上海的书画密封在白铁皮箱中,藏入地窖。
1937年8月16日,日军投向苏州的第一颗炸弹,炸毁了朱家园顾家大厅,顾麟士的幼子顾公硕及家人只随身带了些日用品,连夜赶到万年桥,坐船逃到横泾镇,后又搬到光福镇司徒庙旁的徐家祠堂居住,之后在亲友帮助下,辗转到了上海租界。
同日,顾麟士的三子顾公雄及家人带着书画,逃离苏州城,先避居蠡墅镇亲戚家,再迁到常熟县住了数月,1938年初,在妹妹顾延及妹夫陆楚善帮助下,借得上海天香味宝厂卡车,司机是日本侨民。在常熟城外往光福寺的途中,卡车遭到日本兵盘问,那位日本司机应对,才通过检查。但车上装满画箱,没有位置接载所有家人,顾公雄决定先将书画送走,将两个儿子留在常熟汽车站的小店,直到第二天才再次派车接到上海。抵达上海后,他将一部分珍品寄放在常熟著名藏书楼铁琴铜剑楼主人瞿启甲父子的寓所,1948年将所藏书画全部存入中国银行保险箱。
苏州沦陷后,顾公雄、顾公硕在朱家园的住所被日军搜查了7天,顾麟士四子顾公柔所居的西津别墅则被搜查了15天,正所谓掘地三尺。局势稍稍平静,顾家人回苏州探视,发现家园惨遭蹂躏,满目疮痍,放在楼上书柜中来不及带走的字画,遭日军翻箱倒柜劫掠,字画卷轴堆积一地,而字画芯子全被挖走;那些来不及带走沉在井里的商周青铜器全部不知去向,这些虽非过云楼主要藏品,但其艺术价值都是不低的。这些日军全是行家里手,且是有备而来,目标非常明确。
待抗战胜利,顾家人重返家园。地窖虽未被日军发现,但却已进水,变成了水窖,白铁皮箱浸*在潮气中,箱体生锈,箱内书画霉变,损失惨重。
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顾公雄临终前向家人倾吐蕴藏心底的愿望——将书画捐赠给国家。他病逝后,夫人沈同樾及其子女顾笃瑄、顾榴、顾佛、顾笃璋、顾笃球,于同年首次将所藏部分书画捐赠国家,1959年,将余下的书画再次捐赠给上海博物馆。两次捐赠,共计393件书画,明刻善本和罕见稿本10多部。
1959年3月30日《人民日报》刊发消息《沈同樾献出一百多件珍贵书画给上海博物馆》,全文如下:
新华社上海29日电 年逾六旬的收藏家沈同樾先生,继1951年和她的子女将家藏一百三十多年的二百二十四件宋元明清书画和文物捐献给国家以后,最近又将珍藏的一百六十九件名贵书画全部献给上海博物馆。
为表扬沈同樾先生这种爱国主义思想,在今天上海博物馆举办的“沈同樾先生等捐献所藏过云楼书画展览”的预展会上,上海市文化局发给沈同樾先生一万元奖金。
沈同樾先生这次捐献的一百余件著名书画中,有极为珍贵的宋朝魏了翁文向帖,张渥九歌图;明朝祝允明怀知诗卷,沈周送行图,文徵明风雨重阳诗画;清朝释道济花果册,吴烈墨笔山水轴等。
首次捐赠,沈同樾及其子女将国家给予的数千元奖金全部捐献出来,支持抗美援朝;再次捐赠,一万元奖金又全部捐献给街道,支持发展生产。
顾家捐赠的珍品极大丰富了上海博物馆的馆藏。上海博物馆自称正是苏州顾家的书画与潘家的鼎(军机大臣潘祖荫珍藏的大克鼎、大盂鼎,有天下三宝有其二之说,1951年潘家后人捐给上海博物馆),撑起上海博物馆的半壁江山。
1960年,苏州博物馆成立,急需充实藏品,苏州博物馆副馆长顾公硕就将珍藏的124件文物无偿捐献。
1966年,“”风暴席卷苏州。顾公硕次子顾笃璜首当其冲,被定为苏州三家村之一而被打倒。顾公硕主动请求苏州博物馆前来抄家,以免文物遭“破四旧”毁灭之灾。不料,苏州博物馆造反派及江苏省苏昆剧团的造反派同时到达,把珍藏全部运走,整整装了7卡车。
结束后,抄家物资发还顾文彬后人,但仍有不少缺失,其中便有过云楼藏书中名列目录之首的宋版书两部。
过云楼藏品的归处
1992年,南京图书馆通过苏州古旧书店向顾文彬后人求购过云楼藏书,入藏书籍共500余部3000余册,其中宋元刻本及名家抄校本不少。
2009年8月,顾文彬收藏的《七君子图》《王石谷水竹幽居图卷》两幅珍贵书画,被苏州博物馆永久收藏。估价逾亿元的《七君子图》,为元代书画名家赵天裕、柯九思、赵原、顾安、张绅、吴镇六人的七幅墨竹图合卷。六人皆为元代名家,该卷囊括了六人同一主题的画作,实为难得。
《七君子图》的最右边是清乾隆年间藏家乔崇修书写的隶书“六逸图”三字引首,往左依次是清代金石家张廷济(号叔未)书写的“六君子图”,最后是吴昌硕书写的“七友图”。张见阳、乔崇修分别是清康熙、乾隆年间《七君子图》的收藏者,道光年间张廷济为其后的藏家蒋光煦题写引首。顾文彬得到这幅珍品后,见到的张见阳旧藏“已非完璧”,适逢他刚购得吴镇的横幅,“尺寸悉合,取以配入”,天衣无缝,仍然命名为《竹林七友》。
顾文彬将过云楼藏品全部传给六孙顾鹤逸,顾鹤逸生前将过云楼书画分给四个儿子,《七君子图》《王石谷水竹幽居图卷》为四子顾公柔所得。1929年,顾公柔病逝,两幅书画又由其子顾笃琨继承。
因为顾家大郎死后想保护妻子和女儿。那么向顾廷烨求和的时候就要有足够的诚意。不仅顾氏家族的所有产业都移交给了顾廷烨,而且顾廷烨的亲生母亲的嫁妆也如数奉还,还将把顾廷烨的母亲写进家谱中,并将他的身段置于最低水平。这也是为了让顾廷烨能够手下留情,但即使顾家大郎把自己的身段放得很低,他也忍不住在祠堂的时候也忍不住对顾廷烨言语相逼。
顾家大郎对顾廷烨的逼问,除了他希望保护自己的妻子和女儿,还对顾廷烨的仇恨和对一生的坚持。顾廷烨和顾廷煜是同父异母的兄弟,顾廷煜的母亲去世早,在有心之人的挑衅下,顾家大郎一直以为顾廷烨的亲生母亲杀死了自己的母亲,所以他甚至对这个仇人的孩子怀恨在心。即使他先天虚弱和患病,也要事事找茬。
面对顾家大郎的逼问,顾廷烨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即使顾家大郎死前仍在为母亲鸣不平,但没有得到答复的鸣不平仍然不甘心。他很关心家人的生活,但始终受到仇恨束缚的束缚。但他只能带着仇恨离开妻子和女儿,尽管看不见很多东西。但是可恨的人必须有怜悯,仇恨和死亡才是顾家大郎的悲哀写照。
纵观顾家大郎在《知否》剧中出现的所有情节,实际上,他一直是家族中最有权势的人,并且是唯一可以和小秦氏一起较量的人物。虽然他病得很重,但是家庭中的每个人都能看得清楚,人们也非常钦佩。但是不幸的是,这也是一个可怜人,就顾二叔对于顾家大朗的评价一样,如果他没有疾病缠身,也许他自己一生都无法翻身,从中你可以看到这个角色的厉害之处。
同样的“顾佳的家居品质线上线下都是一样的。顾家家居现拥有杭州下沙、杭州江东、嘉兴、河北神州、黄冈(在建)五大生产基地。该品牌下的所有产品都由这些工厂生产,然后送到商店或消费者家中。像那样的定制产品,也是提交订单后工厂生产,然后发货。哦,开加盟店也不用担心。家庭住宅的质量是很有保证的
《知否》: 白氏用嫁妆填补顾家的亏空, 顾家对她是什么态度?
本文2023-10-24 21:11:37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322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