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八音坐唱的介绍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4浏览:3收藏

布依族八音坐唱的介绍,第1张

曲艺简介

布依族八音坐唱又叫"布依八音",是布依族世代相传的一种民间曲艺说唱形式。所谓布依八音,是指流传于安顺关岭、镇宁至黔西南贞丰一带的传统说唱曲艺。布依八音又叫"八音坐唱",演出队伍8至14人不等,所唱生、旦、净、丑诸戏曲,不化妆。因用牛腿骨、竹筒琴、直箫、月琴、三弦、芒锣、葫芦、短笛等8种乐器合奏而得名。

千百年来,它一直在南盘江流域的村村寨寨传承延续着。据传,布依八音的原型属于宫廷雅乐,以吹打为主。元明以后,由于布依族民族审美意识的作用,逐渐发展为以丝竹乐器为主伴奏表演的曲艺形式。

历史溯源

群唱 据史料记载,八音早在唐宋时期就流传于南北盘江的贵州兴义、安龙、册亨、望谟等布依族聚居区一带。宋人周去非在《岭外代答·平南乐》中称:"广西诸郡,多能合乐,城廊村落,祭祀、婚嫁、丧葬,无一不用乐,虽耕田亦必口乐相之,盖日闻鼓笛声也。每岁秋成,众招乐师教习弟子,听其音韵,鄙野无足听。唯浔州平南县,系古龚州,有旧教坊,乐堪整异,时有教坊得官,乱离至平南,教土人合乐,至今能传其声。"元明时期,八音演唱内容加入了民俗、喜庆的内容,并吸收了其他戏曲特点,大大丰富了演唱内容。到了清代,"八音以弹唱为营业之一种,所唱生、旦、净、丑诸戏曲,不化妆……"(据《清稗类钞》)。至此,八音已发展成为曲艺演唱形式。据有关资料记载,明清时期,布依八音曾一度盛行。在盘江流域布依族村寨普遍开设有教乐坊"八音堂",专门传授布依八音技艺,演出八音坐唱的八音队多时达到三百余支。新中国成立后,兴义市布依八音队多次应邀参加国内外演出,被誉为"盘江奇葩"、"凡间绝响、天籁之音"、"声音的活化石"、"南盘江畔的艺术明珠"。

就在八音座唱发展的鼎盛时期,又一种新的文艺形式悄然而生。这就是布依戏。布依戏产生于清初,而成形于什么年代有不同认识。一是根据老戏师的家谱推算出来的,大概在乾隆年间:一是根据《兴义县志》记载,光绪初年(1875年),兴义巴结王土司的族人王寿山倡议,多人出资首次制作了专用戏服,在巴结老场坝搭台演出。至此,布依戏才真正完成了她的发展,不但有了曲调、有了声腔、有了表演、还有了服装,成为戏剧之一种。布依戏是在"八音座唱"的基础上衍化发展而成的(见《中国戏曲音乐集成贵州卷o布依戏音乐分卷》)。从表演上看,布依戏有动作、有化妆、有专用的服装,而这些恰恰是"八音座唱"所没有的。由此看来,表演是二者的主要差异处。这也就成就了两种不同形态的文化艺术。

由纯器乐曲依次发展为表演唱,发展为八音座唱,以后又延展至布依戏曲,形成四种音乐形态同宗的独特景象。而且,这四种音乐形态并没有被历史的"浪淘尽",而目前同时存世,形成"四乐同堂",殊显难能可贵。这为研究民间文艺的沿革发展提供了活标本。

发展历程

就在八音座唱发展的鼎盛时期,又一种新的文艺形式悄然而生。这就是布依戏。布依戏产生于清初,而成形于什么年代有不同认识。一是根据老戏师的家谱推算出来的,大概在乾隆年间:一是根据《兴义县志》记载,光绪初年(1875年),兴义巴结王土司的族人王寿山倡议,多人出资首次制作了专用戏服,在巴结老场坝搭台演出。至此,布依戏才真正完成了她的发展,不但有了曲调、有了声腔、有了表演、还有了服装,成为戏剧之一种。布依戏是在"八音座唱"的基础上衍化发展而成的(见《中国戏曲音乐集成贵州卷o布依戏音乐分卷》)。从表演上看,布依戏有动作、有化妆、有专用的服装,而这些恰恰是"八音座唱"所没有的。由此看来,表演是二者的主要差异处。这也就成就了两种不同形态的文化艺术。

由纯器乐曲依次发展为表演唱,发展为八音座唱,以后又延展至布依戏曲,形成四种音乐形态同宗的独特景象。而且,这四种音乐形态并没有被历史的"浪淘尽",而目前同时存世,形成"四乐同堂",殊显难能可贵。这为研究民间文艺的沿革发展提供了活标本。

艺术特色

独演 每当人们说到"布依八音"、"八音坐唱",总会发问:这"八音"是什么意思?她为什么叫"八音"?她代表的是什么?我们知道,在中国音乐史上,"八音"这个称谓最早出现在周秦时期。那时把乐器按制作材质的不同区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这就是"八音"。后来泛指为乐器。而"布依八音"的"八音"和中国音乐史的"八音"有无关系呢?"布依八音"、"八音座唱"的"八音",现在比较一致的解释是指八种乐器,即:萧筒、牛角胡、葫芦琴、月琴、鼓、包包锣、小马锣、钗等乐器。

"八音"是器乐组合的名称。八音演奏一般也是合奏。南宋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一书中讲到"八音"时是这么说的:"唯浔州平南县,系古龚州,有旧教坊,乐甚整异。有时以教坊得官,乱离至平南,教土人合乐,至今能传其声。"其中不论是说"乐甚整异",还是"教土人合乐",都是说的乐队乐器多,演奏形式是合奏。从现在流传下来的曲谱和民间流传的演出形式看,都证明了"合乐"的特点。

布依族八音坐唱在布依语中叫"万播笛",即吹奏弹唱的意思。八音坐唱的表演形式为八人分持牛骨胡(牛角胡)、葫芦琴(葫芦胡)、月琴、刺鼓(竹鼓)、箫筒、钗、包包锣、小马锣等八种乐器围圈轮递说唱。表演以第一人称的"跳入"唱叙故事,以第三人称的"跳出"解说故事,也有加入勒朗、勒尤、木叶等布依族乐器进行伴奏的情形。演唱时,男艺人多采用高八度,女子则在原调上进行演唱,这样不仅可以产生强烈的音高和音色对比,还能增加演唱的情趣。演唱时唱腔用布依语,道白用汉语,有小嗓和平嗓之分,由乐队人员分担角色。曲牌有正调、正音、走音、自路板、长调、倒长调、反簧调、倒茶调、吃酒调等三十多个,可单独演奏,也可边奏边唱。

表现形式

有座弹唱和带戏剧性的演弹唱等。"八音坐唱"旋律古朴流畅、悠美悦耳,常在民族节日、婚丧嫁娶、建房、祝寿等场合演奏,是深受布依族人民喜爱的民族说唱艺术形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节目有《布依婚俗》、《贺喜堂》、《胡喜与南祥》、《迎客调》、《唱王玉莲传》、《敬酒歌》、《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四十余个,主要有:《福满堂》、《贺寿堂》、《戈然》、《拜堂调》、《盼郎》、《哥妹调》、《来去来》;坐唱《胡喜与南洋》片段;布依戏《撒衣定情》片段;尾曲《盛世调:昂央》等,内容主要取材于布依民间口头文学,民间音乐和说唱艺术,表现出布依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对丰收的向往、对爱情的追求、对丑恶的鞭挞。因其源远流长、婉转优雅,民族特色浓郁而被称为声音活化石和天籁之音。

来历、形式、艺术特点?

每当人们说到"布依八音"、"八音坐唱",总会发问:这"八音"是什么意思?她为什么叫"八音"?她代表的是什么?我们知道,在中国音乐史上,"八音"这个称谓最早出现在周秦时期。那时把乐器按制作材质的不同区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这就是"八音"。后来泛指为乐器。而"布依八音"的"八音"和中国音乐史的"八音"有无关系呢?"布依八音"、"八音座唱"的"八音",现在比较一致的解释是指八种乐器,即:萧筒、牛角胡、葫芦琴、月琴、鼓、包包锣、小马锣、钗等乐器。

"八音"是器乐组合的名称。八音演奏一般也是合奏。南宋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一书中讲到"八音"时是这么说的:"唯浔州平南县,系古龚州,有旧教坊,乐甚整异。有时以教坊得官,乱离至平南,教土人合乐,至今能传其声。"其中不论是说"乐甚整异",还是"教土人合乐",都是说的乐队乐器多,演奏形式是合奏。从现在流传下来的曲谱和民间流传的演出形式看,都证明了"合乐"的特点。

布依族八音坐唱在布依语中叫"万播笛",即吹奏弹唱的意思。八音坐唱的表演形式为八人分持牛骨胡(牛角胡)、葫芦琴(葫芦胡)、月琴、刺鼓(竹鼓)、箫筒、钗、包包锣、小马锣等八种乐器围圈轮递说唱。表演以第一人称的"跳入"唱叙故事,以第三人称的"跳出"解说故事,也有加入勒朗、勒尤、木叶等布依族乐器进行伴奏的情形。演唱时,男艺人多采用高八度,女子则在原调上进行演唱,这样不仅可以产生强烈的音高和音色对比,还能增加演唱的情趣。演唱时唱腔用布依语,道白用汉语,有小嗓和平嗓之分,由乐队人员分担角色。曲牌有正调、正音、走音、自路板、长调、倒长调、反簧调、倒茶调、吃酒调等三十多个,可单独演奏,也可边奏边唱。

传承价值

八音坐唱是布依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实践中逐步创造形成的,它深深扎根于布依族群众之中,具有鲜明的布依族特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可以说,八音坐唱既是布依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又是中国曲艺宝库中的瑰宝。目前,八音坐唱的生存和发展面临严重困难,急需加以保护扶持。

其它

相关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曲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陕西省安康籍高氏字辈:自应学勋、登尚显德,永建忠立志,先世庆泽长,福理明正道,文武振家帮。

2、新化高氏字辈:祖光书香第,宗德耀名邦,乐利永悠远,贤亲世泽昌。

祖光书香第,宗德正家声,敦伦恒裕后,建业续前辉,承先尚孔孟,育子重培根,自强天行健,平实定成金。

3、宁乡高氏字辈:可以能邦立,光名耀汝先,诗书开甲弟,忠孝启英贤,继绍材储懋,昭垂泽裕延,广文新景运,济美纪修年。

4、华容三岔河高氏字辈:可以能邦立,光明耀汝先,诗书开甲第,忠孝启英贤。

5、华容砂山高氏字辈:正大承宗继,任从彝以行,克守一元志,其家兆世昌,光培铭泰相,恢芳锡沛荣。烈著鉴清本,熙先钟泽新。

6,汉寿高氏字辈:光前在道德,绍绪以文章,忠厚家声远,诗书世泽长。

7、桃源盘塘桥高氏字辈:兴正友再应,志仲荣迁继,尚世维明登,大邦振宗德,先绪永宏施;仁以延安祚,嘉祥佑远枝。

立国本孝友,传家礼与诗。新派:贤才宗科教,真诚导行思。

8、麻阳麻伊高氏字辈:子胜廷仲朝上登,尚必宗兴万代明,忠贤传周世,祥开自远扬,德厚钟俊彦,功伟定佳邦。

仁孝昌景运,光前裕后昆,诗书绵世泽,礼乐振家声,谦让增福寿,千秋播芳名。

9、河南安阳东夏寒村高氏字辈:鹏育岐安恒,天庭震九宗,清典宇体治,百世品仙成,聪明睿知临,宽裕温柔容,发强刚毅执,齐庄中正敬,忠孝传家宝,内圣基业宏,仁义布德宗,外王至善功。

10、安徽阜阳:西其广玉传,新学友承继。忠义怀良信,同力保国志。

扩展资料:

高姓最早出现在上古黄帝时期,中国最早系统记载姓氏来源的典籍《世本》载“黄帝臣高元作官室”,《竹书纪年》说黄帝“居有熊”,有熊,巳口今郑州新郑。春秋时期,齐太公吕尚(姜子牙)的六世孙齐文公吕赤有个儿后代即以先人封邑为姓,姓高。

高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源流众多,在《百家姓》中排第153位,在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百家姓第十九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三十位,人口约一千四百七十六万九千余,占中国人口总数的092%左右,多以渔阳、辽东、广陵、河南、辽东为郡望,高氏主流发源于今河南省境内,但在春秋以后,却以齐鲁之地分布居多。

源于姜姓,出自西周时期的齐文公吕赤之子公子高,姜姓,原是炎帝的后裔,高氏则是炎帝的后裔,高氏的血缘初祖是炎帝,得姓始祖为高一,因炎帝神农氏生于姜水,以姜为姓。炎帝17世孙伯夷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受封吕侯,子孙因此亦以吕为氏。吕侯伯夷第37代孙姜尚,即姜太公,又名吕尚、吕望,辅佐周文王、武王灭商立周,受封于齐国。

齐国传至太公8世孙文公姜赤,文公次子受封于高邑,称公子高,依照周朝贵族礼仪,其孙傒取祖名为氏,为高傒,高傒在齐国为上卿时,迎立公子小白为君,就是齐桓公,高傒成为著名的渤海高氏的始祖。

高傒7世孙高止在齐国遭到公孙灶、公孙趸排挤,出齐奔燕,高止9世孙高量为宋国司徒,高量10世孙高洪为东汉渤海郡守,高洪的一支后裔高隐、高瞻叔侄创立了渔阳高氏、辽东高氏, 另一支后裔高悝创立了广陵高氏,渤海高氏的后人高伯祥又创立了京兆高氏,姜姓高氏族人大多尊奉高傒为得姓始祖,亦有尊奉高渠弥(姜渠弥)、高克为得姓始祖者。

参考资料来源-高姓

各地徐氏家谱字辈不同,下面是搜集到的徐氏家谱字辈:

徐氏家谱字辈

河北省廊坊市辖区徐氏族谱家谱字辈

元世书立邦乐庆保毓传启锡允兴之文正克志茂永振忠德芳

重庆市南川区南平镇徐氏家谱家谱字辈

洪开庆泽昌,世代显名扬。

重庆市南川区石墙镇徐氏家谱家谱字辈

弘通碧文茂,登先裕后昆,祖德应长在,世代振家声。

中国湖北省武汉市徐氏家谱家谱字辈

富世正能达

江西大余县徐氏家谱家谱字辈

光学永承先乐

贵州省黔西南州贞丰县徐氏家谱家谱字辈

登朝廷永金兴应国德振家声仁礼义康志明安福生万代春

关于穿青人的族源由来,学术界向来有多种说法:

 

1、土著说

      认为穿青人和历史上的僚人一样,是发源于贵州的原生民族,这种观点以贵州部分民族研究专家为代表,穿青人内部的一些接受了高等教育的人士也持该观点。

 

2、汉族分支说

 

    穿青人是汉族的一支,是明朝朱元璋傅有德、沐英征讨云南时从江西,江苏等省随军迁移到贵州的。战争结束后,大军就地垦戍,这部分随军汉人(包括军人和他们的家属)留居当地,和当地土著通婚融合,天长日久就成了今天的穿青人。

    穿青人自己的家谱和祖先传说也多为此说。

一、苗族的服装特点

黔西北、滇东北的苗族男子穿带有花纹的麻布衣服,肩披织有几何图案的羊毛毡,其他各地苗族男子一般都穿对襟或左大襟的短衣,下穿长裤,束大腰带,头缠青色长巾,冬天脚上多缠裹绑腿。

苗族妇女穿大襟右衽上衣,下着宽脚裤。湘西苗族的上衣无领,衣袖和裤脚绣有宽大花边,头缠格子布或青布头巾,戴耳环、项圈、手镯等饰物。苗族妇女的头饰式样繁多,挽髻于头顶,配上各种式样的包头帕,有的包成尖顶、圆顶,有的把头发绕在支架上高竖于头顶上。

二、苗族的生活习性

1、黔东南、湘西、海南岛和广西融水的苗族,主食大米,也有玉米、红薯、小米等杂粮。

2、黔西北、川南、滇东北的苗族,则以玉米、土豆、荞子、燕麦等主食。

3、黔东南地区的苗族把糯米饭和蔬菜一起封存坛内,一、二个月后再取食的醅菜,是一种特具风味的酸腌菜。

4、苗族饮酒的嗜好十分普遍,凡遇婚丧、节日或亲友来访,都用酒招待宾客。 

扩展资料

苗族的建筑风格:

黔东南居民住木制平房和楼房。楼房一般为两层,建筑形式多为“吊脚楼”(即按山坡斜度竖桩,在桩上建筑),屋顶为双斜面。顶棚上层贮藏粮食、杂物,吊脚楼下堆放杂物或圈养牲畜。

湘西和贵州松桃等地,采用木质结构、双斜面瓦顶或草顶平房,每幢3-5间,“偏厦”作灶房或牲口圈。过去,地主或富裕人家还筑有庭院,并砌高墙或石碉围护。

云南文山地区苗族居民住宅的墙壁多用竹条编织、外面糊上泥土的方法建造,屋顶为平形草顶。昭通地区的苗族居民多装权权房”,即一种用几根树干交叉搭糊,盖上茅草,用树枝或竹子编织、糊泥作墙的房屋。一般隔为两间,人畜各一。

-苗族

我的祖辈也是从江西到贵州桐梓县,1672年,康熙召照湖广(现湖南,湖北)、江西、福建、广东等地平时民入川。徐氏入川始祖居住四川壁山县境内20多人。至今最早400多年,晚者300多年。早者入川后又去贵州桐梓县等地避难,旋还蜀复业。我的入川始祖徐世忠上八房徐氏字辈:文 孔 维 鸿 世 德 长 有 志 大 克 明 孝 友 常

曾氏源於「鄫」或「缯」,根据《辞海》中记载:「鄫,古国名,姒姓,在今山东苍山西北,公元前567年为莒所灭。」曾氏源自春秋时代鄫国的太子巫,系出上古的圣君夏禹。相传帝舜时,夏禹的母亲因在梦境中食薏苡而诞下了他,故此帝舜便赐予夏禹姒姓。

据古老的姓氏传书《世本》记载:「系出姒姓,夏少康封少子曲烈於鄫,后为莒灭,鄫太子巫仕鲁,去邑为曾氏。」夏禹的第五代孙少康得贤人相助下,使夏室中兴,分封其幼儿曲烈於鄫(今山东省苍山县西北)。后来,於公元前567年鄫国被莒所灭,太子巫逃亡到邻近的鲁国,他叹曰:「城邑已失,留邑何在。」他本欲以故国「鄫」为姓,但感叹封邑已失,故删去邑部(邑部为「」),改姓为「曾」。这一段历史缘由在其他姓氏古籍,如《姓纂》、《姓氏考略》等,也有相同的记载。

纯粹的宗族源流

「天下一曾无二曾」,曾氏只有一个祖宗——曾巫。然而,在中华民族中,许多姓氏虽然同字,但也可能源自不同地方或直系不同的祖宗,有些更无法确实地追查祖源。但经专家及学者的考证,长久以来曾姓从未发现经其他姓氏改姓或冒姓,姓氏来源既清楚且纯正。曾氏后人对其祖籍深感认同,无论迁移到何处,也会自称为山东人士,更於祖宗牌位及祠堂宗庙上列明「山东武城」或「鲁国堂」,而且在堂联上亦清晰写上祖籍於鄫国,如「望居鲁郡,源起鄫国」。

儒家宗师为曾族添荣

曾氏自古以来具有崇高地位,成为名门大族,历史当中出现过不少杰出人士,为氏族赢到荣誉。曾氏出现一位儒家宗师——曾子,是孔子的高徒,曾氏的代表人物,故此曾氏多自称为曾子的后裔。《辞海》记载「曾子,春秋末鲁国南武城,名参,字子与,孔子学生,以孝著称。」他曾著书《孝经》,被历代君主封为「宗圣」。

在封建社会,统治者提倡「以孝治天下」,因此曾子思想影响不断扩大,地位亦因此提高。曾氏家族与孔、孟、颜三大家族,获得历代统治者的尊重及赞赏,被表扬为「四圣」。「四圣」之嫡系世代封袭,能享有朝廷的优惠和特权。

排行38

人口六百万

字辈是辈份的代表字,辈份标志世系次序及宗族内部等级身份高低,故此古时每个家族对字辈均十分讲究。特别是名门望族,要求更为严格,家中子孙取名,必定按照族中字辈排列,以识别其出身。自孔子被封为「至圣先师」,其后人均可获封为「衍圣公」,历朝皇帝亦偶有赐名。直至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於乾隆九年下旨,赐孟、曾、颜的后人,可与孔府子孙共同沿用统一的五十个字辈,地位显赫。

曾氏家族的子嗣散播到世界各地,自曲烈封於鄫国至今,已持续4600多年,全球的曾姓人士约有650万人,在中华民族22000个姓氏中,人数占第38位。

布依族八音坐唱的介绍

曲艺简介布依族八音坐唱又叫"布依八音",是布依族世代相传的一种民间曲艺说唱形式。所谓布依八音,是指流传于安顺关岭、镇宁至黔西南贞丰一...
点击下载
上一篇:魏氏家谱的补正下一篇:李氏家谱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