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氏家族的起源
唐姓起源有:
1、出自姬姓与祁姓
相传帝尧是黄帝轩辕氏的六世孙,姓伊祁,名放勋,他最初被封于陶(故地在今山西永济北),后来迁于唐(故地在今山西临汾),所以被称为陶唐氏。
成为天子后,开始以"唐"为国号,所以又称唐尧。他的后代世袭为唐侯(故地在今山西翼城西唐城),到周武王时,唐侯作乱被成王所灭,唐国之地就被改封给成王之弟唐叔虞,原来帝尧的后裔则被迁往杜国,称唐杜氏。
唐杜氏的后裔有以国为氏的,称唐氏。另外唐叔虞的子孙也以国为氏,后来也姓了唐。后来北方的唐国改称晋国,唐叔虞的后裔燮父的后代在南方建立新的唐国(故地在今湖北随州西北唐县镇),后被楚灭后,其子孙也姓唐。
又有唐尧后代受封于郚(故地在今山东潍坊鄌郚镇),世称唐郚(鄌郚),后人以唐为姓。另有复姓唐山姓、北唐姓改为唐姓。
2、源于西南夷
出自东汉时期白狼王部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后汉书·南蛮传》载,汉代时南蛮白狼王为唐姓。古称白狼族、白狼夷,就是今天少数民族普米族的先民。
3、源于羌族
据《三国志·郭淮传》所载,陇西(今甘肃)羌族中有唐姓。
4、源于维吾尔族
元朝畏兀儿人唐仁祖,字寿卿,其祖名唐古直,后代取名首字为姓,是为唐姓。元成宗孛儿只斤·铁穆尔大德五年(辛丑,公元1301年),唐仁祖授翰林学士承旨。
在此期间,元成宗尊太母元妃为皇太后,由于唐仁祖精于书法,特诏令他书写册文,深得元成宗的器重。唐仁祖逝世后,被追封为洹国公,赐谥号为“文贞”。在唐仁祖的后裔子孙中,皆以汉姓唐为氏。
5、源于蒙古族
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蒙古族塔喇氏,人数庞大,世居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Tara Hala,汉义“旷野”。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白氏、唐氏、匡等。
蒙古族图罗鲁特氏,亦称佟尼果特氏,世居喀喇沁(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Tulolut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唐。
另外还有唐古特氏、夏日那氏、唐努氏等后裔均有姓唐者。
扩展资料:
唐姓历史名人:
1、唐勒
唐勒(约前290年—约前223年),生卒年均不详,战国时期楚国人,和宋玉、景差同时,其文采过人,善辞赋,与宋、景二人齐名。
2、唐雎
唐雎(ju),战国时代魏国著名策士。为人有胆有识,忠于使命,不畏强权,敢于斗争并敢于为国献身。
有90岁高龄西说强秦使秦不敢加兵于魏国。曾经在魏国灭亡后出使秦国,冒死与秦王抗争,粉碎秦王吞并安陵(魏国属国)的阴谋。《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中对此有详细记载。
3、唐俭
唐俭(公元579-656年),字茂约,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唐朝大臣,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北齐尚书左仆射唐邕之孙,隋朝戎州刺史唐鉴之子,。
父亲唐鉴与唐高祖李渊交好,李渊在太原起兵之时,唐俭参与谋划。武德元年(618年),升为中书侍郎。
二年(619年),唐俭与永安王李孝基等人被刘武周俘获,狱中从元君实口中得知独孤怀恩要造反。独孤怀恩驻守蒲州,唐俭遣人揭发独孤怀恩谋反。李世民击破刘武周后,唐俭拜为礼部尚书,授天策上将府长史,封莒国公,特赐免死罪一次。
贞观初年,朝廷一面派唐俭为使说降突厥,一面派李靖进军。李靖奇袭突厥,生擒颉利可汗,唐俭于乱军之中逃生,后授民部尚书(参见唐与突厥的战争),因怠于政事而贬官。
唐高宗永徽初年,致仕于家,加特进。显庆元年(656年)病故,年七十八岁,追赠开府仪同三司、并州都督,谥号为襄,陪葬昭陵。
4、唐肃
唐肃(1318~1371,一作1321~1374),字虔敬,号丹峯,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初文人、官吏。
与谢肃齐名,人称“会稽二肃”。与高启、王行、徐贲、高逊志、宋克、余尧臣、张羽、吕敏、陈则号“北郭十友”,又称“十才子”。著有《丹崖集》。
5、唐介
唐介(1010年-1069年5月4日),字子方,江陵(今属湖北)人。北宋著名谏臣。唐介从小深明大义,德行高尚,幼时父亲卒于漳州任上,州人知其贫困,集资相助,他谢绝不取。
后应试,中进士,自此深得朝廷器重,步步高升。他为官清正廉明,与同朝包拯一样刚正不阿。宋神宗时拜参知政事(副相),后因生背疽而死,终年60岁,追赠礼部尚书,谥号“质肃”。
著名爱国诗人陆游的母亲是其嫡亲孙女。
——唐姓
——唐介
——唐肃
——唐俭
——唐雎
——唐勒
唐姓起源 出自祁姓和姬姓,为黄帝轩辕氏之后。相传帝尧是黄帝轩辕氏的玄孙,姓伊祁,名放郧,尧是他的谥号。他最初被封于陶,后来迁于唐,所以被称为陶唐氏。成为天子后,开始以"唐"为国号,所以又称唐尧。尧做了100年天子后禅位给舜,尧死后,舜封他的儿子丹朱为唐(今河北省唐县)侯。到周武王时,唐侯作乱被成王所灭,唐国之地就被改封给成王之弟唐叔虞,原来帝尧的后裔则被迁往杜国,称唐杜氏。唐杜氏的后裔有以国为氏的,称唐氏。另外唐叔虞的子孙也以国为氏,后来就姓了唐。同时周昭王时,曾封丹朱之后在鲁县为唐侯,被楚灭后,其子孙也姓唐。春秋时,又有一支姬姓唐诸侯国,被楚昭王灭后,其后人也称为唐氏。以上这4支唐氏,均源自轩辕氏。东汉时唐姓始有他族加入。如南方白狼王中有唐姓;陇西(今属甘肃)羌亦有唐姓。 唐姓郡望堂号 堂号“移风堂”:汉朝时候,费汛为萧县令,爱民如子,先教后罚,在官9年,连地方的坏风俗都转变了,全县3年都没有打官司的。邻县沛县发生蝗灾,蝗虫到了萧界,不入萧境。皇帝封费汛为梁相。唐姓又有以“晋阳”、“晋昌”、“北海”为其堂号的。郡望晋昌郡:晋永和中置郡,治所在长乐(今陕西石泉县)。此支唐氏,其开基始祖为十六国前凉凌江将军唐郓。北海郡:汉时分齐郡置郡,治所在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鲁国:西汉初改薛郡置鲁国,治所在鲁县(今山东曲阜)。晋改为郡。晋阳县:秦置,治故晋阳城。秦汉为太原郡治所,东汉后又为并州治所。 唐姓家乘谱牒 家乘谱牒上海:唐氏族谱八卷、云间唐氏支谱不分卷、唐氏本支谱不分卷江苏:延令唐氏宗谱四卷、开沙唐氏族谱十卷、丹徒开沙唐氏宗谱十二卷、昆陵唐氏宗谱不分卷浙江:姚江唐氏家谱八卷首一卷、晋昌唐氏世谱九卷、东鲁唐氏族谱兰江东鲁唐氏族谱二十卷剡东唐氏宗谱五卷首一卷安徽:潜山崇本堂唐氏宗谱十九卷首三卷末一卷、皖桐唐氏七修宗谱湖南:中湘唐氏朝支六修谱十四卷、衡山唐氏七修族谱二十六卷、湘潭唐氏敦本堂七修谱三十二卷、锦石唐氏四修族谱三十九卷 唐姓迁徙分布 迁徙分布早期的唐氏,主要分布于魏、楚、晋、秦,如战国时魏有唐雎;楚有唐昧。西汉时,唐雎之孙唐厉徙居沛国(今江苏沛县);东汉时唐翔在丹阳(今安徽当涂县东北)定居;晋代唐熙定居凉州(今甘肃武威),其子唐辉又徙居晋昌(今山西定襄县西北);南朝齐时有三吴地区农民起义首领唐寓之曾攻占钱塘(今浙江杭州),称帝,国号吴。由此可见,南北朝时期唐氏已相当广泛地分布于大江南北的许多地方。唐朝时有河南固始唐氏移居福建。宋代有晋昌唐氏随宋室南渡,定居江西宁都,后迁福建永定、广东潮阳、大埔,又有迁梅州及广西者。清代,闽、粤唐氏有的移居台湾,进而又有人远徙海外,如当代有"航运业大王"之称的印尼华人唐裕等。 唐姓历史名人 历史名人唐寅:明朝文学家、书画家,字伯虎,号六如居士。自放名山大川,筑桃花坞以居,毕生致力于绘画,且能诗文,与祝允、徐祯卿、文征明并称“伍中四才子”,与沈周、仇英、文征明合称“明四家”。有《六如居士全集》、《画谱》等。唐蒙:西汉官吏。武帝时,他出使夜郎国(现在的贵州省),以厚礼,说服夜郎侯多同归属汉邦,设犍为郡,从此贵州不再是夷地了。唐赛儿:明初农民起义军女首领,白莲教首领,自称"佛母"。唐廷枢:清朝买办。1880年,主持修筑我国第一条铁路唐胥线(唐山至胥各庄)。并在英国支持下开办开平煤矿,为李鸿章办洋务的得力助手。唐慎微:宋代著名医药学家,编有《经史证类备本草》,总结了宋以前的药物学成就,流传很广。 暂无!
湖南株洲县龙门镇旧属潭州,处醴陵、攸县、衡东三县交界处,灵山秀水,物产丰饶,同时,奇峰突起,曲径幽深,恍若世外桃源,历来是人们喜欢迁入的洞天福地。唐末混战,便曾有唐氏一脉为避战乱,辗转迁居于此,休养生息,繁衍后代,成为龙门镇历史上首屈一指的望族。
该镇永福村金烟组的金烟山上,有一古墓。据当地老百姓说,此墓历千余年,多次遭盗挖,如今墓碑虽在,古墓不存。墓碑上的字迹依稀可辨,上书:“始祖宋刑部尚书唐公讳佑字承裕大人墓”,落款为:“明万历八年庚辰春月谷旦晋阳唐氏合族公立”。碑上文字至少透露出以下信息:墓主姓唐名佑,字承裕,是山西晋阳唐姓迁潭始祖之一,曾任宋朝刑部尚书,逝后葬于龙门镇。
那么,有如此显赫家世的唐佑,到底何许人也?为此,我循着“宋刑部尚书”这条线索,遍搜《宋史》和《全宋笔记》,在那浩如烟海的宋代史籍中检索良久,结果却一无所获,不但查无此人,就连同名同姓者都没有一个,这大出我的意外。
按照《宋史》编者或宋人记录野史笔记的习惯,上至宰执大臣,下至朝廷各部的侍郎、郎中、员外郎之类的官员,大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记载,即使没有“本传”,也会在他人的传记或交游、酬酢、逸事、趣闻中留下蛛丝马迹的,而对于刑部这种重要部门的大吏,怎么会没有记载呢?这只有两种可能,唐佑要么非宋朝人,要么非刑部尚书。要探其究竟,在宋人史籍中搜索,纵然爬罗剔抉,或许都会是一条黑路,不如追本溯源,向这位唐姓始祖的先人处探寻。果然,《宋史》关上了一扇门,地方志却为我打开了一扇窗。
湖南图书馆所编《湖南氏族迁徒源流》一书“湘潭淦田唐氏”条记载说:“始祖承裕公,讳佑,唐永州刺史,授靖江军节度,父昌图公,讳世旻。马殷据湖南,遣李瑭(唐)攻永,昌图公卒于阵,承裕公避地桂州,继徙衡州踏水桥,没葬湘潭淦田金烟冲(今属株洲)。子潼、灒、汴。潼公迁醴陵橘子桥,至十一世德峻、德杰两公,析为仁义礼智信忠六房。灒裔世居淦田……”
通过对这条记载的细细研读,龙门唐氏一族的来龙去脉,才真正如窗户洞开,逐渐清晰起来。而且,这条记载中的历史大事件,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所记亦完全吻合,可见离真相的距离越来越近。
根据这条记载可知,唐佑的父亲叫唐世旻,曾在唐末乱世占据永州自立。司马光《资治通鉴》“光化元年(898)”条记载:“以潭州刺史、判湖南军府事马殷知武安留后。时湖南管内七州,贼帅杨师远据衡州,唐世旻据永州,蔡结据道州,陈彦谦据郴州,鲁景仁据连州,殷所得惟潭、邵而已。”
又据清人吴任臣《十国春秋》卷七十三《唐世旻列传》记载:“唐世旻字昌图,零陵人。素骁勇,状貌英伟,眼环齿露。黄巢起,世旻团结乡兵自捍。刘建锋同武穆王(马殷)入潭州时,举为永州刺史,已而据州不服王命。李唐等攻永州,杀其守将郑封。城陷,世旻力战死之。民颇思世旻保障功,抟像以祀。”
上条与清康熙年所编《永州府志》卷十六《人物志》记载颇近:“唐世旻,字昌图。先世太原,徙家零陵。素骁勇,状貌英伟,眼环齿露。昭宗时,黄巢寇起,世旻团结乡兵,保安闾里,刘建锋举为永州刺史。光化初,马殷据楚,命李塘(唐)攻永。世旻力战,城陷死之,民思而祀焉。庙在城东山上,名曰‘灵显’。有《记》,载《艺文》。”
四条史料互参,唐佑父亲唐世旻那传奇经历一目了然,以此可推测唐佑离开永州的原因、去向、结果、后世等脉络,则庶几接近历史真相。
综合上述史料可知,唐世旻祖籍太原(这也是晋阳唐氏追宗溯祖唐佑的原因),后举家迁往永州。唐末黄巢起义,天下大乱,各地割据势力如雨后春笋般林立。乾宁元年(894),军阀刘建锋(后被唐昭宗任为武安军节度使)占领潭州后,任唐世旻为永州刺史。从此,唐世旻与儿子唐佑一起经营永州,团练乡兵,自立安民,如同化外之州,唐佑亦称永州刺史。刘建锋去世后,部众推举马殷为主帅(后被朱温封楚王),因唐世旻不服节制,遂派部将李唐进攻永州,唐世旻城陷身死。当地老百姓感动于唐世旻之前的保境爱民之功,塑像建庙于永州城东山之上,香火祭祀不断。
永州城破兵败之后,唐佑携家人先避地桂州(今广西桂林),再徙衡州(今湖南衡阳)踏水桥,最后安顿于湘潭淦田金烟冲,也就是今天的龙门镇永福村金烟组,在这世外之地安享晚年,逝后葬于金烟山上。唐佑之所以成为龙门镇及周边唐姓祖先的来历,大致如此。
唐佑三子,分别是唐潼、唐灒、唐汴。据《湖南氏族迁徒源流》载,唐潼后裔迁居醴陵,唐汴后裔迁居攸县,唐灒一脉世居淦田(即龙门),淦田开利寺左侧曾有灒公祠。其族后人中,唐选、唐斯盛举明万历年间进士,唐世徵举清顺治年间进士,唐紫瑞举乾隆年间进士,唐恒模,曾任国民政府财政部秘书长,唐建藩,曾任侯补国会议员,可谓人才辈出,玉树盈阶。
龙门唐氏在明朝还出了一位大慈善家,他叫唐礼,字仲和,唐佑第十四代孙,明永乐年间贡士,任江西吉水县主簿。永乐二年(1404),湖南大旱,唐礼率族人1000 多人,捐赠谷物一万多担,赈济潭、衡、攸、醴四县灾民,救民于水火。明成祖朱棣为表彰唐礼的赈灾义举,特书“唐氏义门”四个字,命湘潭知府刻石,于太湖村立坊,以示表彰。今天,仍有地名叫“义门坪”,即来源于此。
唐氏本枝百世,人丁兴旺,亦向周边乡镇和湘江对岸等地迁居,龙船镇、古岳峰镇一带的唐氏后人便有“晋阳唐氏字辈歌”熟读于口曰:“青紫传芳昭祖德,升恒继运焕文光,向荣嘉树滋培厚,作善相承卜永昌。”
唐佑到底是唐朝还是宋朝人?说他是唐朝人,是非常准确的,有籍可考。说他是宋朝人,那要看年寿,他历唐末、五代可以肯定,是否逝世于宋太祖建立宋朝的公元960年之后,可能性不大。至于说他曾任宋刑部尚书,因为从永州城陷的公元898年到公元960年,达72年,用唐佑当时的岁数再加上72年,即为入宋后的岁数,或许达九十岁以上,哪怕他真的有此高寿而成为了宋朝人,但以宋朝七十岁退休的习惯(《宋史•致仕》:文武官年七十以上不自请致仕者,许御史台纠核以闻),他也难能在入宋后出仕,所以,唐佑“宋刑部尚书”,在很大程度上可能是误记。
1、出自祁姓和姬姓,为黄帝轩辕氏之后。相传帝尧是黄帝轩辕氏的玄孙,姓伊祁,名放郧,尧是他的谥号。他最初被封于陶,后来迁于唐,所以被称为陶唐氏。成为天子后,开始以"唐"为国号,所以又称唐尧。尧做了100年天子后禅位给舜,尧死后,舜封他的儿子丹朱为唐(今河北省唐县)侯。到周武王时,唐侯作乱被成王所灭,唐国之地就被改封给成王之弟唐叔虞,原来帝尧的后裔则被迁往杜国,称唐杜氏。唐杜氏的后裔有以国为氏的,称唐氏。另外唐叔虞的子孙也以国为氏,后来就姓了唐。同时周昭王时,曾封丹朱之后在鲁县为唐侯,被楚灭后,其子孙也姓唐。春秋时,又有一支姬姓唐诸侯国,被楚昭王灭后,其后人也称为唐氏。以上这4支唐氏,均源自轩辕氏。 2、东汉时唐姓始有他族加入。如南方白狼王中有唐姓;陇西(今属甘肃)羌亦有唐姓。 二、迁徙分布 早期的唐氏,主要分布于魏、楚、晋、秦,如战国时魏有唐雎;楚有唐昧。西汉时,唐雎之孙唐厉徙居沛国(今江苏沛县);东汉时唐翔在丹阳(今安徽当涂县东北)定居;晋代唐熙定居凉州(今甘肃武威),其子唐辉又徙居晋昌(今山西定襄县西北);南朝齐时有三吴地区农民起义首领唐寓之曾攻占钱塘(今浙江杭州),称帝,国号吴。由此可见,南北朝时期唐氏已相当广泛地分布于大江南北的许多地方。唐朝时有河南固始唐氏移居福建。宋代有晋昌唐氏随宋室南渡,定居江西宁都,后迁广东潮阳、大埔,又有迁梅州及广西者。清代,闽、粤唐氏有的移居台湾,进而又有人远徙海外,如当代有"航运业大王"之称的印尼华人唐裕。 三、郡望堂号 "移风堂":汉朝时候,费汛为萧县令,爱民如子,先教后罚,在官9年,连地方的坏风俗都转变了,全县3年都没有打官司的。邻县沛县发生蝗灾,蝗虫到了萧界,不入萧境。皇帝封费汛为梁相。 唐姓又有以"晋阳"、"晋昌"、"北海"为其堂号的。 晋昌郡:晋永和中置郡,治所在长乐(今陕西石泉县)。此支唐氏,其开基始祖为十六国前凉凌江将军唐郓。 北海郡:汉时分齐郡置郡,治所在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 鲁 国:西汉初改薛郡置鲁国,治所在鲁县(今山东曲阜)。晋改为郡。 晋阳县:秦置,治故晋阳城。秦汉为太原郡治所,东汉后又为并州治所。 四、家乘谱牒 上海:唐氏族谱八卷、云间唐氏支谱不分卷、唐氏本支谱不分卷 江苏:延令唐氏宗谱四卷、开沙唐氏族谱十卷、丹徒开沙唐氏宗谱十二卷、昆陵唐氏宗谱不分卷 浙江:姚江唐氏家谱八卷首一卷、晋昌唐氏世谱九卷、东鲁唐氏族谱兰江东鲁唐氏族谱二十卷剡东唐氏宗谱五卷首一卷 安徽:潜山崇本堂唐氏宗谱十九卷首三卷末一卷、皖桐唐氏七修宗谱 湖南:中湘唐氏朝支六修谱十四卷、衡山唐氏七修族谱二十六卷、湘潭唐氏敦本堂七修谱三十二卷、锦石唐氏四修族谱三十九卷 五、历史名人 唐 寅:明朝文学家、书画家,字伯虎,号六如居士。自放名山大川,筑桃花坞以居,毕生致力于绘画,且能诗文,与祝允、徐祯卿、文征明并称"伍中四才子",与沈周、仇英、文征明合称"明四家"。有《六如居士全集》、《画谱》等。 唐 蒙:西汉官吏。武帝时,他出使夜郎国(现在的贵州省),以厚礼,说服夜郎侯多同归属汉邦,设犍为郡,从此贵州不再是夷地了。 唐赛儿:明初农民起义军女首领,白莲教首领,自称"佛母"。 唐廷枢:清朝买办。1880年,主持修筑我国第一条铁路唐胥线(唐山至胥各庄)。并在英国支持下开办开平煤矿,为李鸿章办洋务的得力助手。 唐慎微:宋代著名医药学家,编有《经史证类备本草》,总结了宋以前的药物学成就,流传很广。 桂林全州县才湾镇岩泉村的唐氏家族,是760年前来到全州为县令,其真实原因不知2005年7月13日 重庆合川三汇老寨(原响水乡老寨二匹山)唐氏,于康熙元年从湖南永洲澧陵迁入,始为两弟兄,二人打猎到华莹山下一小山——杉树林处以二匹布从一许姓老太处换来此山,在此安居生息,此山故称二匹山。本族唐姓目前主要分布于二匹山周边、四川华莹、遂宁,邻水等处,少量徙于成都、昆明等地。从湖南带来的字辈为:维虞兴国 正德洪开 望与原产地——永州唐姓能对上号。族谱上记载始祖为不知年代的——讳称唐朝相
唐氏家族的起源
本文2023-10-24 20:55:21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321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