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历史作文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记叙方式。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四年级历史作文9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四年级历史作文 篇1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其中的风云,谁能说清!华夏河山壮美秀丽,其中的风景,谁能看尽!朝代更迭,文人墨客,斗才斗勇;大江大河,烟雨小桥,赏风赏月。古诗是它们最好的证明。
古诗的演变标志着历史的变化——四言、五言、七言,直到今天的文章,都是在不同时期的历史变故所造成的。
我曾对古诗没有兴趣,可后来我改变了以前的想法。为什么呢?原来古诗中也有这么多历史事件和祖国大好河山的风情景色啊!
《已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我读了这两首诗,既被《已亥杂诗》的作者龚自珍的真情所感动,又被《望洞庭》中那美妙的山水景色所吸引。
老师告诉我们,写诗也有尽界,比如这首《风》: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诗中没有出现“风”这个字,却写出了风的特征,这就是一个很高的尽界。
祖国的文化多么丰富,诗中的奥妙有多少?没有人能说清。让我们了解历史,欣赏诗中那美丽的风景!
四年级历史作文 篇2我一直很好奇:为什么猿猴走路时手脚一起用,而人类只有脚走路?
后来,通过看书查资料等,我知道了几个故事。
有一个故事是这么说的——从前,有一场大火把大树、小树全都烧掉了,猿猴只好在地面上生活。因为后来在地面上生活,所以就用脚走路。
有一种说法是这样的:以前猿猴会生吃小动物,但在着火那天,它们吃了烤过的动物肉,发现它更好吃,后来就慢慢改成吃烤熟的肉了。
第三个故事的说法有点搞笑,它说:“因为猿猴的尾巴是用来跳的,树没有了,它们自然就不能跳了,所以猿猴的尾巴也从此消失了。”
还有一个故事记载说:有一天,下了一场大雨,猿猴就搭了一个大草房,它们在大草房里避风躲雨,所以就有了我们后来住在房子里了。
历史源远流长,历史和未来都很神秘。每一个问题背后都有好多个故事,好多种解释。当我看到以上故事的时候,我心中的疑惑被慢慢解开。
我还想知道——地球起源的时候太阳会爆炸,如果太阳爆炸了,地球无法生存的时候,我们能逃到哪里去呢?是逃往另外的星球吗?
四年级历史作文 篇3在浩瀚的太阳系中,水星距太阳最近,水星上有许多环形山,其中有一座就是以一代词宗的名字而命名的,她就是——李清照。
作为一名封建社会的女性,能够写出那么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并赢得全世界喜欢汉语诗歌人的肯定,应该是多么瑰丽的一件事啊!
她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在她的眼里,经过一夜雨洗的海棠花应是“绿肥红瘦”;那凄苦的相思之情则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则描绘出秋天傍晚,人内心的一种略带哀伤的感触;凛冽的寒冬时节则是“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浴人浴出新妆洗。”
她的词是如此的清新、秀丽,是那样的伤感多情,但有一首诗却一反她往日的风格,“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很难想象,这样一首满怀悲情英雄主义色彩的诗句居然出自一个弱女子之手,也正是如此,这首诗反而促成了我最喜欢她的原因。在李清照的时代,她应该是一个奇迹,一位典雅的女子,不再是足不出户的小家碧玉,而是一位有思想,有抱负的伟大的女词人,这不能不对她生出更多的赞叹之词。
她的文字就像是严冬里的暖流,使人们在惆怅的时候豁然开朗;她的文字就像是一只有力的臂膀,使人更加刚毅坚强;她的文字犹如涓涓小溪,滋养了中国文学这块肥沃的土地……
在我国古代的无数颗文学新星中,李清照是最美的一颗。在当时以男性为主宰的社会中,她则是一个美丽的意外。
一代词宗虽然已离我们远去,是否只有她独自一人在黑暗的角落里咀嚼那缠绵的苦意呢不,至少有我在陪伴她!李清照和她的诗文永远不会消失,会这样世世代代,永远延续下去,影响更多的人。
四年级历史作文 篇4今天,7月9日,我们一家人来到上海玻璃博物馆参加活动--宋代姑娘的服饰。虽说这是参加活动,但也给我增长了不少的历史知识。
我们来到彩虹殿堂,坐下,等着主讲人:“春光”给我们讲讲宋代姑娘到底爱穿什么。只见主讲人走进来了,她身材有点壮的感觉,眼睛不大不小,穿着也也很平凡,但是她说话轻声细语的,从这点能看出她一定是一个彬彬有礼的文化人。
终于开始了,我们以热烈的掌声请出了“春光”。她打开电脑,放出一幅幅,进入了今天的正题:“大家好,今天就有我来和大家说说宋代姑娘们到底喜欢穿什么?”我脑子里立刻浮现出这几个问题:是不是宋代姑娘穿着很隆重呢;宋代姑娘们是不是爱穿裙子;宋代姑娘爱穿什么颜色的衣服?
她放出一幅图,我们看见里面的姑娘穿着瘦长瘦长的,好似一枝铅笔。主讲人又说了:“宋代姑娘特别爱穿裤子,但因为古代没有松紧带,拉链和纽扣,所以她们的裤子都是用两条裤子结合起来的。里面一条是开裆裤,外面一条是开叉裤。这样做是为了避免走光。”哦~原来如此,古人的裤子可真奇怪啊,设计得真巧妙。
最后,我还穿上了古人的衣服,可真好玩。仔细一看,那些布料是纵横的,有一个个洞洞眼,很透气,穿上了一点也不热……
古人的衣服可真好玩,穿上很透气,嗬,这真是一堂别开生面的历史课!
四年级历史作文 篇5王羲之吃墨
朋友,你知道王羲之吗?王羲之是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有“书圣”之称,他写过很多作品,最有名的是《兰亭集序》,他的儿子王献之也是书法家,世人把他们合称“二王”。但是你知道王羲之还吃过墨吗?下面就听我娓娓道来吧!
一天中午,王羲之在练书法,书童端来了午饭,并催促王羲之趁热快点吃。
但是王羲之因为在练字,像是没听见似的,继续练字。书童没办法,只好请王羲之的妈妈过来喊他吃饭。
当王羲之的妈妈过来,看到满嘴黑漆漆的王羲之,很奇怪。又看他仍然手拿馒头,往墨水里沾了沾,看都不看直接送到嘴里,这时妈妈才知道王羲之吃墨了,顿时忍不住大笑起来,而王羲之看到妈妈哈哈大笑的样子,却不以为然的对妈妈说:“妈妈,今天的午饭真好吃呀!弄得妈妈哭笑不得。
王羲之看着哈哈大笑的妈妈,又看看自己手上剩下的馒头,也跟着笑了起来。
我平时总是大大咧咧,做事三心二意,写字时要不就给一个笔画来个隐身术,要不就是把字写成“甲骨文”。
当我看完王羲之的故事,我觉得我应该学习王羲之专心致志的精神。以后我可千万不能这样,必须认认真真的做每一件事。
四年级历史作文 篇6今天,我翻开课本,看见了一张黑白的旧照片。这是1937年8月28日日本侵略者轰炸上海火车南站时被记者拍下来的真实情景。照片上,一个衣裳褴褛的小孩坐在废墟中,怀里抱着一个脏兮兮的布娃娃,正张着嘴嚎啕大哭。
看着这张照片,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的情景:在人山人海的上海火车南站上空,忽然出现了几架轰炸机,那是日本的轰炸机!轰炸机在上海火车南站的上空盘旋了几圈,投下了一颗颗罪恶的炸弹。轰炸持续了很久,本来繁华的上海火车南站霎时变为废墟,很多无辜的百姓瞬间被夺走了生命。在废墟中,一个小孩幸运地躲过了飞机的轰炸,此刻他衣裳褴褛,坐在一块木板上,正无助的大声哭喊。也许,几分钟前,他还高高兴兴地牵着父母的手,准备坐火车去旅游或者是去走亲访友。可万万没想到,短短几分钟,他的父母竟然跟他生死永别,可怜的孩子除了恐惧和惊慌,就只能拼命地哭喊,那哭声好像在质问侵略者:你们为什么要夺走我的父母?为什么要夺去我的家园?
我想:这个孩子这么小就失去了父母,他将怎样生活下去?说不定没过多久,他就饿死在这片废墟中,也许飞机又投下一颗炸弹,正好击中了他……又或许,他被一位好心人收养,长大后成了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
我被深深打动了!我很庆幸,我生长在一个和平的环境中,每天可以坐在宽敞的教室里学习,可以和小伙伴一起快乐的玩耍,可以和父母一起外出游玩,我们是多么幸福!通过电视,我也知道在其他国家,仍然充满了战争的硝烟,那里的孩子也和照片上的孩子一样生活在苦难之中。在这里,我想对全世界人民说:“我们应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
四年级历史作文 篇71937年8月28日,天阴沉沉的。一大早,上海火车北站就被荷枪实弹的日军封锁了。逃难的人群无奈地如潮水般向上海火车南站蜂涌而至。顿时,火车南站的候车厅变成了人的海洋。人们焦急、惶恐、你推我搡。爸爸和妈妈紧紧牵住只有三岁的仲阳的手,也站在这拥挤的人群中。正当大家焦急地等着火车进站的时候,他们并不知道危险正在向自己一步步地逼近……
“呜——呜——”,让人心惊胆颤的警报声又一次发出催命般的哀号,紧接着就传来了日军轰炸机在火车站上空盘旋的声音。不知是谁在人群中喊了一声:“日本人来了,快跑呀!”这一喊可不得了,候车厅里所有的人全都不顾一切地向出站口涌去,哭声、喊声、骂声、叫声一时间全都交织在一起,乱成一片。说时迟,那时快,日军轰炸机已经从空中投下了数十枚炸弹。只听见“轰”的一声巨响,火车站瞬间垮塌。就在这千钧一发的生死关头,仲阳被他的爸爸、妈妈合力推到了铁轨上……促阳得救了,而他的父母却被压在了废墟底下。惊恐万分的的仲阳看着压着自己父母的废墟,看着血肉模糊、瓦砾散落的惨景,看着自己身上的一处处伤口,不禁因伤心、害怕、无助、疼痛而哇哇大哭起来。一分钟、十分钟、、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仲阳不停地哭着,因为除了哭,他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什么。就在这时,他被赶来救援的好心人送到了一个孤儿避难所。在那里,他认识了很多和他有着同样遭遇的小朋友,他们心里都共同埋下了一颗仇恨的种子,他们发誓,一定要将杀害自己爸爸、妈妈的日本人赶出中国去!
后来,仲阳被一个进步作家收养。在作家的教导下,他学到了许多知识,明白了不少抗日救国的道理。仲阳四岁那年,他向用家提出请求,将自己的名字改为“逐日”。抗占胜利那年,逐日刚好十二岁。作家让逐日改回原来的名字,以纪念他的亲生父母。但逐日异常坚定地对作家说:“不,我不想将我的名字改回‘仲阳’,我要把我的名字改为‘和平’,因为所有的人都希望和平!”
教材上的看图作文要求:上面这张照片是1937年8月28日,日本侵略者轰炸上海火车南站时,被拍下来的真实情景。仔细观察照片,想一想这个小孩子为什么哭?他的父母在哪里?当时可能发生了什么事?这个孤独的孩子以后命运如何?联系照片的人和景,把你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四年级历史作文 篇81937年8月28日下午2时,日本侵略军数十架飞机在上海火车站南站的上空嗡嗡盘旋,像雨点般投下罪恶的炸弹,疯狂地进行轰。顿时,火车站浓烟滚滚,天桥被炸塌了,铁轨被炸弯了,房子倒塌了,站台被炸成一片废墟。数千名难民被炸死,地上满是血迹,月台上横七竖八躺满尸体,哭声,惨叫声,呻吟声乱成一片,惨不忍睹,这是日军故意屠杀百姓,罪不可恕。
一个稚嫩的小男孩孤独地坐在月台上,浑身沾满了灰尘和血迹,他伸开双手拼命地哭喊着“爸爸——,妈妈——”。可是他的爸爸妈妈再也听不见儿子的哭喊声了,他们双双被炸死了。一位记者愤怒地拿起照相机拍下了这张真实的照片,来到了孩子的面前,流下了同情的眼泪,抱起这个可怜的孩子,带回了自己家中……
战争,从古到今,就是一个恐惧的词句,它给人们带来多少痛苦和灾难。和平则是每个善良人们的心愿和向往。我们要记住历史,用历史来说明,落后就会遭到欺负,我们一定要让自己的祖国强大再强大,珍爱和平,反对战争。
四年级历史作文 篇9说起我们家的历史,那可真算得上悠久了。
吃过年夜饭,我从爷爷手上接过新旧两本家谱端详起来。听爸爸说新的那本是在他十几岁时“修”的,老的那本可就很难考证了,是从爷爷的爷爷的爷爷……世代相传下来的。说它是个“老古董”一点不为过,上面的纸张早已泛黄且破旧不堪,只是字迹还依稀可见,记载着咱老戴家上百年的悠久历史。我一边听爷爷和爸爸聊过去的事,一边翻阅家谱,发现上面大多是男人的名字,女人即便有也只是个姓,爸爸说这应该是受古代封建思想“男尊女卑”的影响。嘿!这是谁呀?原来是一个参加了新四军抗战的革命战士,曾被任命为连长,可惜最后光荣牺牲了。再往后,我发现参加抗日战争的人还不少呢。听爷爷说,我们老戴家还出过一个状元哩!我为自己是这个家族的后辈而感到骄傲。
说了这么多,也该谈谈我们的家风家训啦!祖辈们希望我们一直记得:勤劳致富、勤俭持家!值得一提的是家谱上有记载说我们的祖先是浙江上虞人,现在虽然爷爷住在江苏,但爸爸却已回到了浙江,而我出生在杭州,我们又回到了祖先居住的地方。妈妈说爸爸这是回来“寻根溯源”了,哈哈……
“书礼承先志,文章肇厚基”这是祖先为我们议定的字辈,更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点滴所在,希望我们这一代以及我们的后代能够把这些优秀的历史文化不断的传承和延续下去。
世居安徽休宁县干阜紫园,二十五世为道容,即戴宏度,家赀渐落,为谋生,迁到江苏扬州甘泉县,其妻汤氏,只生一子,号为乃勋公,即戴时懋(戴均元祖父,戴衢亨曾祖)。
戴时懋元配傅氏无出,早殁,葬于休宁,继室周氏生二子,长为戴佩(戴均元父,戴衢亨祖父),号玉庵;次为戴瑶。
戴宏度及其妻汤氏,戴时懋继室周氏三人相继而殁,戴时懋竭力以三棺营葬于扬州西城外西福桥。戴家自戴时懋开始,家道中落,人丁亦衰。戴时懋因“贫困无依”,乃携二子远游江南,越过大庾岭,抵广东羊城一带,具体从事什么职业不清楚。
“逾大庾岭,抵粤之羊城,父子兄弟俘力谋食,饔餮初溢。”
戴时懋“负豪侠,好施与”,再继娶梁氏,梁氏亦无出,仅有二子。
戴时懋早年已殁于广东。
戴佩(戴均元父,戴衢亨祖父),生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其出生时已家道中衰,跟随其父戴时懋四处谋生,“幼年随侍奔走粤中,流漓颠沛辛苦备尝,然贫因不改其常度,犹斤斤自守,暇则读四书五经,处已谦和,待人诚实,言行忠信”。
读书喜讲性理,尤其精通星卜之术,常往来于大庾的梅关、横浦间,假托占I-算命的吉凶之说,导人为善。看到大庾风俗淳朴,物产丰饶,产生了定居大庾的想法。
康熙五十年(1711年),戴佩(时年23岁)以所有积蓄买负郭田百亩,选择大庾县水城孝友坊作为居所。
但是戴佩并没有马上居于大庾,而是直到戴时懋殁后,戴佩才正式定居大庾后,迎养继母梁氏于大庾,“晨昏定省,视膳浣衣,亲涤溺器”。此时的戴佩已经三十多岁,还没有成家,生活之艰辛可见一斑。
定居大庾后,才娶元配温氏,结束了长期漂泊的生活,得以有家室。
戴佩在大庾惨淡经营,承先启后,开始着籍为贡生,正式入籍大庾。其弟弟戴瑶亦在这期间娶妻郭氏,也已成家立业。其弟弟原先被聘于位于大庾岭下的南赣盐馆。兄弟成家后,兄弟间亲密友爱,额其堂日“诚一”,以明其志。兄弟定居大庾后,继母梁氏不久殁于大庾,兄弟将继母梁氏与父戴时懋合葬于大庾县东山之麓,“自是有田有庐坟墓,入籍有年矣”。
戴瑶比戴佩儿子出生早,两个儿子,长为安元,排行第一,次子排行第二。
戴佩元配温氏所生的儿子,长为戴第元,排行第三。次子戴策元,排行第四;三子戴铨元。
戴佩娶侧室江氏,生二子,长为戴淑元,排行第六,最小为戴均元,排行第七。
戴氏至此开始,人丁开始兴旺。不幸的是,戴瑶与妻郭氏相继而殁,两子还未成年,十几岁就夭折了,戴瑶这一房竟至不祀。只有戴佩这一支,人丁兴旺。
后人现多居于今大余县的新城镇下辖的龙王庙村,只有几十户。
导语:杭州湾南岸的宁绍平原有众多湖泊,比如湘湖、鉴湖、广德湖、东钱湖等等。由于人类活动以及潟湖自身的寿命,有的湖泊逐渐消失在历史长河中。而有的湖泊出于灌溉的需要,不断得到疏浚,寿命得以延长。宁波的东钱湖南北长 85 公里,东西宽 65 公里,环湖周长 45 公里,湖面面积 1989平方公里是浙江省最大的淡水湖泊。东钱湖在历史上曾多次发生「 ”废湖”争议,周边围垦不断,其湖岸线一直在向湖中心推进。 宁波东钱湖 1东钱湖湖体的变迁 东钱湖三面山体环绕,受地形限制,湖岸相对稳定,西北面的群山出现缺口,山与山之间修有堰坝,是东钱湖的主要进出水通道。宋宝庆《四明志》记载「 ”东钱湖,县东三十五里,一名万金湖,以其为利重也,在唐曰西湖,盖鄮县未徙时湖在县治之西也,天宝三年,县令陆南金开广之,皇朝屡浚治,周回八十里受七十二溪之流,四岸凡七堰,曰钱堰,曰大堰,曰莫枝堰,曰高湫堰,曰栗木堰,曰平湖堰,曰梅湖堰”。很多人据此将七堰作为唐代时的东钱湖湖岸线。若与同治《鄞县通志》中的《东钱湖图》确定的七堰位置,那么东钱湖的湖岸从唐到现在并无多大变化。 60年代航拍图,红线表示宋代东钱湖湖岸线 但是浙东地区地狭人稠密,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开发的加速,围湖造田情况愈演愈烈,宁绍平原上的巨湖鉴湖消失了,同样位于鄞县,东钱湖西部的广德湖也消失了。广德湖曾经「 ”湖环百里,周以堤塘植榆柳以为固,四面为斗门”,广德湖的湖岸线比东钱湖更长,最后也难逃消失的命运。东钱湖在历史上也曾面临围垦的危机,不过最后留存了下来。 2东钱湖西部岸线变迁 从60年代东钱湖地区的航拍照片上看,东钱湖西部的出水河道呈现「 ”两头尖,中间粗”的状态。这种橄榄状的河流可能是围湖造田后湖泊的遗存。根据「 ”天地图·浙江”的测算,主要的两条出水河道在接近湖滨处宽仅有50米左右,到下游的宽度可达100-200米左右,之后又慢慢变窄。 东钱湖老堤坝 周边的聚落分布也反映这一带在宋代之前可能是湖泊。2006年出版的《宁波鄞州区地名志》在收录地名的同时,利用家谱、田野调查等资料,收录了各个村庄的建村时间。根据地名志提供的资料,可以在东钱湖西岸划出一条宋代开始建村的起始线。 王夹岙村:宋末王竹房自鄞江(今洞桥)鱼山头迁入定居。 荻江村:村民主姓张,南宋时从山东张村迁入定居。 双桥村:村民主姓徐,宋朝年间从茅山花园村迁入居住。 戴家岸:村民主姓戴,北宋年间从东钱湖大堰头戴家迁来。 黄隘村:宋时有黄姓从下应迁来定居,因地处莫枝、下应之间的通道要冲,故称黄隘。 山下河:村民主姓何,宋时从西乡望春迁入定居,村旁有平峨山,山下有河,故称山下河,又称山下何。 东钱湖边的村子 这些村庄恰好可以衔接成一条完整的线条,南到凤头山,北到白石山。此线以东靠近东钱湖的村庄均为宋代以后建村,此线以西密集分布着许多宋代乃至更早就已建立的村庄。 此线以东有一顿岙村,坐落在凤头山的山麓地带,而非东边的平原上。村落位于该山麓很可能是因为东边原来湖泊的一部分,湖水直抵山边。且该村有一条河流与山体平行,从地形上看这条河不可能是周边群山水流汇集而成,倒像围湖造田后的湖泊遗存。东钱湖边上的陶公村外有一小岛,是为了防止岸线受湖水冲击崩塌而建的防波堤,小岛与公村之间恰好形成一条小河。顿岙村边上的河流形成的原因可能与此类似。根据地名志的记载,顿岙村是明代徐姓自宁波湖西树巷迁入定居。这说明至少在明代以前,顿岙村东部一带是湖湾。 东钱湖周边的聚落 东钱湖西岸的陶公山在明代的时候还是湖中心的一座小岛。清代康熙年间编撰的《鄞县志》中有「 ”陶公山在十六都距城四十五里东钱湖中”,又记载了明朝人诗一首「 ”霸越平吴此息机,蓑衣终日坐鱼矶。一竿风月高名在,千古江山旧是非。春雨荒台苍藓合,夕阳古渡钓船归。探奇欲试登临头,流水无情白鹜飞。”陶公钓矶是陶公山一景,诗句里明显看出前往陶公岛需要乘船。这反映陶公山是东钱湖中的一个岛屿。但在实地考察中,我们发现陶公山与周边的陆地相连,仅仅是半岛,不是岛屿。这也能佐证陶公山西部的平原在明代时仍在东钱湖的湖区范围内。在这片范围中,以前存在的高湫塘、平水塘可能就是湖泊的遗存。 根据以上几点,推断宋代时,东钱湖西部的岸线应该在红线附近,之后随着围垦,逐渐向湖区靠拢。冠英村元代建村,元代的岸线岸线大致在冠英村东侧一线。从明代开始,岸线一直维持在现在的堰坝一线。 3东钱湖北部岸线变迁 东钱湖北部为梅湖,现已淤塞,清代同治时期的《东钱湖图》中,梅湖尚在。梅湖周围的群山有三个缺口,一个为堰头村附近,一个位于梅湖村附近,另一个位于栗树塘村附近。北部的缺口和西部的不同,缺口很窄,两岸的山体相距很近。东钱湖历史上本身就有沼泽化倾向,水生植物盘根错节,有利于泥沙的淤积。这三个缺口狭窄,应在早期就以淤塞,仅留三条出水河道。 《东钱湖志》 在周边的聚落形成时间上,钱头堰头建村于宋代。梅湖村建村于明代,但稍北的方水村建村于宋代,宋代梅湖缺口岸线应在梅湖村和方水村之间。而栗树塘村缺少资料,无法估计。依照宝庆《四明志》,明代梅湖岸线在钱堰头村、梅湖村和栗树塘村一带。清代依旧维持在这里。建国后,梅湖遭到围垦,建立国营农场,在60年代的航拍涂上,梅湖已经彻底消失。 来自网络,侵权删除。 参考文献: 1罗濬等撰,宋宝庆《四明志》 2闻性道等撰,清康熙《鄞县志》 3董沛等撰,清同治《鄞县志》 4宁波市鄞州区地名志编纂委员会,《宁波市鄞州区地名志》 5宗发旺《水利与地域社会——东钱湖水利治理研究》 本文由江南蓑翁团队创作,版权归江南蓑翁团队所有。 欢迎关注头条号/微信公众号:江南蓑翁
戴氏起源主要有二:一是源于子姓,是商朝皇族后裔。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被周封为宋国(今河南商丘南)国君,宋国第十一位君王死后谥号“戴公”,其后代以戴为姓。二是认为出自姬姓,为周朝宗室后代。周朝王族中有人被封在戴(今河南省民权东),建立了戴国,后被宋国所灭,其子孙就以国为姓,姓戴。
按戴氏家乘记载:微子第七世孙撝(官卿大夫)于民有功,逝后谥号为戴,戴公之孙宣公以戴为姓,从此戴姓产生。
由此可知:
戴姓第一人名叫:微子撝。
宋
宋微子启
宋微仲
宋公
宋丁公
宋闵公
宋炀公
宋厉公
宋厘公
宋惠公
宋戴公
宋武公
宋宣公
宋穆公
宋殇公
宋冯公
宋闵公
宋桓公
宋襄公
宋成公
宋昭公
宋文公
宋共公
宋平公
宋元公
宋景公
宋昭公
宋悼公
宋休公
宋辟公
宋剔成
宋君偃
被齐灭
http://hffamingspaceslivecom/blog/
四年级历史作文
本文2023-10-24 20:32:37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320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