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谢”的历史由来是?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4浏览:3收藏

百家姓“谢”的历史由来是?,第1张

  谢,本意是引退,引申为离开、拒绝、衰落等意思。汉族谢姓的组成主要有两在来源:任姓和姜姓。其中任姓谢氏至少已有3500年的历史了。第三支出自外族的改姓。当代谢姓的人口已达到近900万,为全国第二十四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72%。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广东、江西、湖南三省,大约占谢姓总人口的36%,其次分布于河南、四川、福建、安徽、湖北、广西、台湾七省区,又集中了37%的谢姓人口。谢姓的郡望主要有:会稽、陈留、陈郡、下邳。谢姓以郡望为堂号外,还有威怀、安晋、东山、宝树堂号。 谢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占364%,A型占292%,B型占264%,AB型占8%。

  汉族谢姓的姐成主要有两在来源:任姓和姜姓。

  第一支出自任姓

  史书中记载黄帝时代已有12个重要的姓氏,任姓为其一,谢姓为任姓的分支。据史籍《左传》、《古今姓氏书辨证》等的记载,黄帝有子二十五人,得十二姓,其中第七为任姓。黄帝赐子为姓,谢氏出于黄帝子族任姓。由此可见,谢氏的一部份为黄帝后裔,得姓时间为夏王朝以后。当今谢氏人中又有不少人尊黄帝为祖先,自称是黄帝的裔孙。宋朝王应麟在《姓氏急就章》中引《世本》曰:“谢,任姓,黄帝之后。”古籍《世本》是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史学著作,记载了从黄帝到春秋时诸侯大夫氏姓、世系、都邑等。这是谢氏出于黄帝的最早说法。夏朝时,谢国处在今河南唐河县西北,虽为伯爵诸候,但国小势弱,历经夏、商、周三朝,至春秋初为周宣王所灭,子孙以国为氏。此为任姓谢氏,这支谢姓至少已有3500年的历史了。

  第二支出自姜姓

  春秋初周宣王灭谢后,让召公重建谢城,隆重地封给了元舅申伯,谢成了申国的都城。公元前688年楚文王灭申国吞谢邑,居于谢邑的申伯后裔遂以邑为氏,此为姜姓谢氏。姜姓谢氏至少也有3000年的历史了。姜姓谢氏是组成当代谢姓的最主要成分。

  第三支出自外族的改姓

  谢姓中也融入了其他民族的血液,主要有南北朝时匈奴高车部人的直勒氏族,清朝满洲八旗的谢姓。这些外族与汉族长期混居后也逐渐同化成汉族。

  得姓始祖

  伯夷、申伯、谢孝政(直勒·孝政)。

一、

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史所以纪一国之事迹,谱所以叙世代之源流。盖祖宗以一人之身,散而传之千百人之身;且四方错落,有见面莫相识,尊卑莫能辨者;虽一本之亲,几何不秦越视之,世序之淆乱散涣极矣。家谱之修,上以敬宗,下以收族。大宗小宗列其序,昭穆世次绘为图。由本支百世,上而溯之,同出一源,此涣而受之以萃之义也。

稽吾族自始祖讳泰公──系出豫章,原籍赣州府安远县杨家寨黎木社庄,于前明嘉靖年间迁徒北流,侨寓县西门刘家井,继迁六贡桥——燕翼贻谋,创业垂统,是为吾族之一世祖也。

厥後皆耕读为业。五传至高祖象家公,家日益饶,复迁翰堂,遂卜居焉。是时土寇窃发,蹂躏乡里,公设法捍御,赖以保存者甚众。迨伯祖复斋公、叔祖著斋公以晋秩请封。追源溯流,欲创修家谱,志焉未逮。

迄今又数十余年,生齿日繁,支派愈盛。族愈远而支愈分,更再踵而不修,则一脉之贻如同陌路,无以动其水源木本之思,又何以笃其睦族敦伦之谊。爰是悉心采访,详加纂辑,务令昭穆不紊,世次井然。凡祖宗之行述、事迹、名号、爵秩与历代墓所、祭产及生忌年月之可以考查者,悉行纂录,寿诸枣梨,传为家乘。

由今日逆而溯之,原其本出自一人。自始祖顺而推之,溯其流一十三世。所以联属族人,使览斯新谱者,父兄宗族俨在庭帏,长幼尊卑秩然不紊。俾咸之一本之谊,共敦九族之亲,而尊祖敬宗,敦伦收族之心有不感发而兴起者乎。

北京谢氏

天津谢氏

上海谢氏

广东谢氏

川渝谢氏

福建谢氏

江西谢氏

安徽谢氏

湖南谢氏

贵州谢氏

山东谢氏

河南谢氏

湖北谢氏

浙江谢氏

江苏谢氏

海南谢氏

山西谢氏

陕西谢氏

广西谢氏

黑龙江

辽宁谢氏

河北谢氏

云南谢氏

甘肃谢氏

青海谢氏

新疆谢氏

西藏谢氏

内蒙谢氏

宁夏谢氏

港澳谢氏

台湾谢氏

海外谢氏

现在谢氏分支有这么多,你家属于哪一支的呢?

申伯三十五世衡公传至七十世光佐公(讳宜南),国学生。光佐公于宋天德元年间生(1150年),籍居江西广信府上饶县“官仕刑部都给事中”,因直谏,与朝庭对抗,有逆圣旨。在宋淳熙年间(1175年),被贬职,后任福建“京官谪仓大史”。光佐公妣陈氏生子二:古文、古才。自此携家眷徙居福建连城田心焉。长古文公,字良玉,宋绍定辛卯(1231年)庠生,妣彭氏子一,开宣公,字定左,妣席氏子二:茂、盛。长茂公、字启荣,妣陶氏子三:遇春、逢春、连春。

七十四世遇春公兄弟三人所传裔孙,谱显记载绝大部份繁衍生息在粤。十世左右外迁各省诸多,众裔遍及世界各地,梅不胜举。兴宁谢氏历传载说“遇春、逢春”是五世孙也!为开基祖。谨此重申说明“遇春、逢春”是光佐公的五世孙。其繁衍播传在广东开基的第一人。遇春、逢春、连春兄弟三人为梅州地区各市县村开创一世祖为宜。(盼宗亲商榷),即是“春”字辈排列一世始肇基祖为盼。

一世祖遇春公,国学生、生卒葬失稽。公妣朱、李氏生三子:泗、伍、玖。次伍公,名号东五郎妣张氏,夫妻合葬兴宁竹坪山,鹤形,生子法宁,法宁公妣李氏生三子:俊、旻、斌。

今浏览中华谢氏网由四川重庆梁平柏家宗亲遗存留传载原序三篇有感。从三篇原稿序载罗浮谢氏遇春公房系裔孙,开基至迁徙情况记述看。先谈其弟逢春公世系向来各房谱中都已注明无疑是在元朝元至正四年1344迁徙志择广东,同样载明先寄迹于潮州揭阳桃山,分派遣三子各居一处,晚年生一子,志兴留居兴宁水口峭峰,为兴宁二世少祖也,而遇春公孙法宁为兴宁谢氏三世祖。

逢春公在1344年由福建连城田心迁徙志择广东,吾认为其大哥遇春公同时或许比其弟先到广东潮州。也许其三子:泗、伍、玖兄弟才迁徙志择广东,说明此时兄弟叔侄都是在同一时间上志择广东开基,也许会有一些时间上的差距。总之看来都是在元、明朝时间所迁。再从谱序中注明三世祖(申伯七十六世)法宁公在皇明年间,自潮而(1368-1677=276年,具体时间不详)迁图兴宁城东之花螺墩(即现在宁新大岭的大圳村花螺墩),祖妣李孺人生三子:俊、旻 、斌公,法宁公父伍公所谱记载,葬兴宁竹坪山(可能现在永和竹子坪),说明法宁公自潮迁徙于兴宁花螺墩生活繁衍生息了一两代人?晚年卒葬在花螺墩。为何其父伍公又不见记载迁徙呢?其伍公又葬在兴宁竹坪山呢?又为何不见记载遇春公的生卒和葬地?吾带着种种愚域,百思不得其解,暂吾认为遇春公生卒葬地有可能仍在潮州范围,伍公到了晚年与子法宁公始自潮迁徙到了兴宁花螺墩生活了一段时间(或许几十年),故此,伍公逝葬于兴宁竹坪山也最起码称伍公是广东开基祖,惜目前仍未发现遇春公的葬地在何方!(有可能在潮州地区)

申伯七十七世:俊公、旻 公、斌公兄弟三人应按排列为兴宁谢氏四世祖称才对。吾认为他们原生活在广东潮州居住长大,在皇明年间与父法宁公携家眷一起迁徙到兴宁花螺墩生活一段时间(或几十年)法宁公晚年逝葬后,兄弟三人才遂迁罗浮之南澄塘村,而肇基传承世派分焉。为此,法宁公说明生活卒葬于花螺墩,所以法宁公就不是说创基祖,而是广东开基三世祖,具体应是四世兄弟三人才始基于罗浮繁衍生息,承传众裔至现在遍及全国各地。

在一六五三年拜拟谱序中说“硕德厚望,世代不乏人,子姓之众不下千余,迄今传一十六世(此时应传有18世),若不重修家谱而世系莫考,昭穆莫辨……”“不一月矣,予各房细查悉,宜补者补之,续者续之,考订校正,分注世派,面传而谱以成。”惜其谱未见于世,今幸四川重庆梁平柏家宗亲遗存部份,便知一二也。

在清乾隆五十六年辛亥1791年,由第十一代裔孙及全族宗贤把法宁公骨骸迁葬在罗浮徐田梅子坪安放银牌纪念(传说法宁公骨骸已失稽)称“梅花落地卧牛形”故墓碑书明为“创始祖”(三世祖)的由来。

综合以上浅谈分析比对,兴宁罗浮谢氏应于申伯七十四世遇春公称为一世祖为宜。法宁公是其孙辈三世祖,法宁公先到潮州,后迁兴宁花螺墩生卒,其实未到罗浮。传十多代后裔孙才把法宁公迁葬在罗浮安放银牌为记,为此,本认为遇春与弟逢春公统称为兴宁开基一世祖也,便于统一世辈尊称和下来排列字辈。

雍正戊申六年一七二八年与乾隆二十二年丁丑一七五七年相隔三十年。都由十二世(十四世为宜)裔孙家骏宗贤主持续修谨序。一七五七年家骏宗贤写谱序时年岁六十有五,一七二八年时才二十五岁,主持修谱。两篇时至今相距282年、253年。二OO九年一一六五三年=357年(陈对扬拜拟)。

百家姓“谢”的历史由来是?

  谢,本意是引退,引申为离开、拒绝、衰落等意思。汉族谢姓的组成主要有两在来源:任姓和姜姓。其中任姓谢氏至少已有3500年的历史了。第...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