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李氏家谱,希望知道家族历史
李氏家谱好象比较乱你最好到 http://postbaiducom/fkz=85811263 这里仔细地看一下,应该可以找到你的答案
“我李百万叶,柯条遍中州”。李姓分布地域遍布神州,史籍载李氏郡望存13个之多……。
唐代大诗人李白曾以李姓人多名望而作诗曰:“我李百万叶,柯条遍中州”。可见唐代时期,李姓的分布已经很广了。时至当今,李姓更是遍布于中华民族的每一片土地,乃至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庞大的李氏家族,拥有众多的堂号和郡望。所谓“郡望”,是指长期居住在某一地而形成的家族祖地。郡望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从这个历史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内,李氏家族的主要分布。
史籍记载的李氏郡望有13个,它们是陇西李氏、赵郡李氏、柳城李氏、略阳李氏、鸡田李氏、武威李氏、代北李氏、高丽李氏、范阳李氏、渤海李氏、西域李氏、河南李氏,还有一个是陇西徙京兆的李氏。
略阳李氏出自廪君之后,世居巴西宕渠(今四川渠县东北)。汉末大乱,于是迁于汉中(今陕西汉中)杨车坂,号杨车邑。曹操定汉中,又从杨车坂再迁略阳临渭(今甘肃秦安县南),以后便定居下来,故被称为略阳李氏。
略阳李氏家族是至将军李武时归魏而迁略阳的。李武生东羌猎将李慕,李慕生五子:辅、特、骧、庠、流。李辅,为骁骑大将军;二子李特,字元休,宣威将军、长乐乡侯,因其子李雄即帝位,而被迫谥景帝,庙号始祖;三子李骧为骁骑将军,以其子李寿即帝位,而被追谥为献帝;四子李庠,字元序,为威寇将军、杨泉亭侯;五子李流,字元通,为秦文王。
李特三子:始、荡、雄。李始为武威将军;李荡为骁骑将军;李雄,字仲隽,为位前将军,即帝位,国号蜀,在位36年,谥日武帝,庙号太宗。李荡有五子:班、(王含)、稚、(王午)、都。李班,字世文,袭帝位一年,而李雄之子李期杀之于殡宫;李(王含),为中领军,李稚为将军,皆死于氐人;李(王午)弃涪城奔晋都,为中宗所杀。
李雄有四子:越、期、霸、保。李越为建宁王、相国、大将军、录尚书事;李期,字世运,杀李班而自立,在位三年,骧子李寿废之为邛都县公,谥曰幽;李霸、李保皆不病而死。
李骧子李寿,字武考,废李期而自立,在位五年,谥昭文皇帝,庙号中宗。
李寿有三子:势、广、福。李势,字子仁,嗣父位,五年而国亡,晋封之为归义侯、广大将军、汉王,后因求为太弟而坐罪,贬临邛侯,自杀。
李寿弟李攸,为安北将军。
李流子李世,为位将军。
京兆,即首都,唐时为长安。陇西李氏后徙京兆者,是岷州刺史李嵩。李嵩生洮州刺史思恭;李思恭生钦;李钦为左金吾卫大将军,生晟;李晟字良器,德宗时为相,任太尉、司徒、中书令、西平王。李晟生有十二子:愿,为河中节度使;聪,为光禄寺主簿;(纟总),为太子中允;(孙心),为左神武大将军;(冯心),为右威卫大将军;恕,为光禄卿;宪,为岭南节度使;(朔心),为陈许节度使、左仆射、同平章事,平蔡功为多;懿,为渭南尉;听,字正思,为检校司徒、凉国公,生左神武将军琢;(其心),为右羽林将军;(殷心),为岚州刺史。
十三望李氏家族中,陇西和赵郡两支郡望名声最大,人口最众,今天下李氏多出自这两支郡望。
陇西和赵郡的荣耀甚早,秦、汉两朝将相辈出,至唐朝则显赫无比。大唐的开国皇帝李渊,是来自当时的陇西,大唐帝国在290年之间,宗室本支日繁,有大房39房;赵郡李氏,与陇西李氏同是秦朝御史大夫李昙之后裔。赵郡李氏在唐朝一代总共出了17位宰相,文治武功,没人能比。据明代学者朱彝尊所说,赵郡李氏之族最大,甚至超过张、王、刘、赵等诸姓之上。
秦国的司徒李昙,其幼子李玑传下了赵郡房,其长子李崇传下了陇西房,赵郡房与陇西房同出一源,又各有所
李氏字辈谱100例(一)
1、湖北: 逢水仕金廷,阳一可必自,居世成善国,其家祥光美;
2、四川安岳: 华时应有,文才必仲,仁义智信,正大光明,克承先绪,世代荣昌;
3、四川安县: 大福智忠信,文才必仲行,国德应有庆,世守常增培,孝顺绵基绪,诗书启俊英,若能立邦本,定可振家声;
4、江西: 光天化月照, 鸿先喜泰尧, 才发兴隆茂, 林应登文朝, 忠厚传家远, 开祥重得尊;
5、浙江仙居: 仁义礼智信, 天地元黄宇, 宙兰馨竹秀;
6、 有、芳、毓;
7、李煜同族: 大祖原安福,衡湘玉树连;
8、重庆涪凌: 万文登联国,弘世成福大, 伦常家齐治,山青永长安;
9、湖北当阳: 世时正宏大,光宗承荣昌,永远传家德,贤名达万方;
10、重庆梁平:汝名时闻,可仲彦仕,为善承宗,大光万世---金堂衍圣, 江佑开先,诗书继首,代启英贤;
11、陕西汉中:作、芳、树、阳、建;
12、 国、勋、业、秀、广;
13、福建: 正自大学继,洪儒道法传,时中国乃泰;
14、 俊发齐英启瑞祥,经伦华史庆贤良。国正家兴栋林茂,盛大日新富有常;
15、湖茫李氏:再如承先祖,文嗣仕永昌,德厚能继美,声名必远扬;
16、四川威远:忠、仁、希、尚
17、湖北安陆:派衍陇西代象贤, 簪缨甲第庆缠绵 ,南宫归获超今古, 兆楚人文极万千;
18、 华国才猷真裕俊, 经邦读列可光前, 云初祖尔原同气, 源远流长百世传;
19、 常绍前光修德大 家声远振诗书长;
20、 国治家齐维尔克昌, 存心宽忍百世其长, 兴宗耀祖富贵永强, 继传忠义安吉宏扬;
21、山东海阳:仁、孔、作、树、超、知、忠、京;
22、四川岳池:文松逢先新林芳,时振飞继生元良,健代荣华永世昌;
23、山东莒县::元、东、实(钦)、成、作、山、明、永、秀;
24、湖北荆州:成、中、召、祖、训、孝;
25、 万,清,绍,德,长;
26、山东青州:学、永、临、田、增、景、修;
27、辽宁: 咏云成文尚,空广生树久,洪世长积德,学中万国书;
28、江苏徐州:敦厚恒存,敬成自守;
29、四川: 其文忠福井,百万兴庭大,朝臣芳楚玉,治国定安邦;
30、湖北麻城:西开广达,文贤忠厚;
31、灯久光明,永怀道德;
32、桂、明、福、印;
33、安、永、怀、瑞、兴、启;
34、世守其业,继祖承德;
35、正大光明,修齐治平;
36、文学丕万世,永玉国鸿昌;
37、文守继兴世治廷永成希,春明毓殿英政东;
38、元向知本大, 文运振明新 ,学道恢仙泽, 存仁潜信真;
39、龙殿腾飞,屏翰洪广,俊美英奇,声名显达,简策昭垂。宽怀功厚,猛勇雄威,书谟典训,忠孝友魁,人文蔚起,世第永辉;
40、显、 万、 鸿、 清、 荣;
41、大田逢春玉,国辉久长开,德泽永世远,福禄自天来;
42、荣绍士汉孝,克明必本元,国邦朝山林,承;
43、文、朝、述、先、伟;
44、正裕厚培,长春肇庆,尔履惟恒,端本崇敬;
45、人文未起,升朝辅正;
46、光良久远善 ,任孝一正方, 元启天开宗, 易长文明辉, 先绪克定大, 吉昌荣国邦;
47、原裕广崇兴,时青显达隆,贤良昭祖训,俊秀绍先忠,交慎缔;
48、桂荣盛昌茂,征应念仕升;
49、贵宗云朝春光庆 天道显昭崇典则 玉成才美期登用 大建文模转正直;
50、必宴馀定全,登宗如得相,呈绣高颖景-----顺继文明远,功崇振泽长,学科连步上,邦国永增光;
51、万代朝天子, 大圣尊周孔, 嘉言启世儒,弼教歌熙绩;
52、万代朝天子,金阶玉殿行,少年如有志,永远立功名;
53、方汝绍世孔,作树超智忠,昌书耀志用,庆辅昭继凤;
54、宏、世、开、庆、胜、玉、春;
55、西、腾、登、尚、忠;
56、仕文武国中尚元,金玉兴隆永帧祥,才汉豪杰显育秀,富贵英华大吉昌;
57、国正天兴顺,官清民自安,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
58、方正端凝,启延宗庆,统承宏绪,基贤继盛,显扬先业,邦家之光,文章炳耀,永世其昌;
59、启、登、朝、正、大、光、明、宗、祖、德、承、世;
60、纯玉振金生,九学光显文,殿传明世焕,万芳清春;
61、令再仲常,仁定文德,昭仕承宗,源紫百千,祖代昌荣,安居永远,忠孝才良,万世光显,高曾衍庆,祠裔维蕃;
62、百世年千万,文武安邦守,于浩居中一,方知思可久,继序从兹发,科甲承诗斗,积善流泽远,齐家惟孝友;
63、上仲孟季、文治玄邦、世必有子、国应宗昌、远法近守、永正贤良、道崇德盛、厚笃伦常、恢弘先志、启迪辉光;
64、正、亮、先、仁、德;
65、山依益世雨,继学仰锦品。国公天水茂,元德振家声。大本先忠孝,从延发正音。诗书登甲第,礼仪习光兴;
66、英俊贤良泰,荣华富贵昌,首源应天远,世代永贞祥;
67、德、传、延、长、孝;
68、宝、玉、凤、振;
69、丰寿永德文,芳宝玉凤振;
70、元、枝、勋、在、锡;
71、新、宗、世、芳;
72、宏、承、贵、显、学、守、尊、光;
73、春之有永洪朝景-----------宗继守学兰克广世传;
74、仲、?、建、淑、长、朝、国、功、印、庆、鸿、志、然、松;
75、克、作、合、祥、金;
76、大、义、必、尚、尧、仁、中、和、恒、孝、本;
77、华源文师,宗祖仁庭,永达逢茂,先安帮国,存德本良,立忠尚正,手绍道学,世延浮应;
78、浴、师、宪、培、法、承、钦、敬、持、循、广;
79、正裕厚培,长春肇庆,尔履惟恒,端本崇敬;
80、世光孟行(仁)廷延宣,明最仲念信(文)士兴,元时家声礼乐先,均(善)嗣尚彦思孔子,应居春景道贤良,运启光昌宗本大;
81、克、盛、书、孟、修(或振)、长(或锡)、洪、庆(或福)、瑞、广、祥、宗、传、道、希、殿、安、效、华、永、中、正、建、全、兆、清、祥;
82、珠火朝君文,友笃宽松云,文大创景馈,树柏尚元荣------正德由来远,忠臣作儒生;
83、全、万、凤、庆、国,建、富、继;
84、世、守、海、孝、存、灵、圣;
85、玉、春、守、俊;
86、洪、自、树、延、传、继、增、明、世、永、汇、清、泉;
87、生、有、日、月、星、辰、瑞;
88、朝、纲、世、登、永、吉、大、昌;
89、崇孝阳衡,文忠武烈,正大光明;
90、振、凤、玉、树、国、永;
91、流、芳、清、白、世;
92、月、成、兴、相、道;
93、克茂见兆增,树来延纪宗,永成世文明,续传焕之卿;
94、国文向其春,心正是子(瑞)荣,宗之必永胜,光大为家庭;
95、先、泽、远、志;
96、继厚传家广,兆德炎思昌;
97、显令维泽毓,昌世远延年,绪德思恩广,绍忠庆吉贤;
98、玉福学廷荣,芝兰百世昌,忠厚传家远,诗书礼义长;
99、一、之、承、国、庆;
100、正学先光大, 逢开世永成,茂盛生德秀,魁占上林时
参考资料:
一、有关谭姓的历史
相传尧时中原洪水泛滥,尧派鲧治水,鲧采用堵的方法,结果失败了。递舜即位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据说鲧的妻子梦食薏苡,醒来后有了身孕,生下了禹。禹治水成功后,舜赐姒姓于禹。周初大封诸侯时,姒姓的一支被封于谭国(今山东省章丘市西),爵位为子。谭国国势一直不盛,不久就沦为齐国的附庸。到了春秋初期,齐桓公称霸诸侯,于周庄王四年(公元前683年)吞并了谭国。谭国国君之子逃亡到莒国(今山东莒县)。而留在故国的子孙就以国为氏,称谭氏,史称谭氏正宗,是为山东谭氏。
谭姓在当今中国姓氏中排名第六十五。周朝时,当时有谭国(今山东章丘县西),相传是伯益(伯益是嬴氏的始祖)的后代的封地,后来此地为齐国的土地,但谭国居民或贵族的后代有以国名为姓氏,称为谭氏。黄帝的子孙颛顼为嬴姓,因此谭氏的祖先可追溯到黄帝。
历史上谭姓的迁徙与分布
先秦时期,谭姓活动于山东和河南地区。历经秦汉晋南北朝,谭姓已经繁衍到各地。唐朝时谭姓已是湖南的著名大姓,而且其主体也由北方移入了华南地区。唐宋元之际的几次大移民和民族的融合,南部谭姓不断地得到充实和发展,形成了典型的南方姓氏。明清时期,山东地区向东北的移民,以及清满洲八旗汉化过程的加速,形成了胶东和辽东两半岛的谭姓群。最终造就了当代我国南北谭姓分布的局面。
宋朝时期,谭姓大约有23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3%,排在第六十七位。谭姓第一大省是湖南,约占全国谭姓人口的59%。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广东,这两省谭姓大约占全国谭姓总人口的75%。其次分布于江西、四川、山东、河北、湖北,这五省的谭姓又集中了22%。全国形成了以湖南为中心的湘、粤、赣、川谭姓大聚集区。
明朝时期,谭姓大约有26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8%,排在第七十八位。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谭姓人口增长低于全国人口的增长。明朝时期,湖南仍为谭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谭姓总人口的25%。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广东、四川、江西,这四省谭姓大约占谭姓总人口的75%,其次分布于湖北、江苏,这两省的谭姓又集中了14%。宋元明期间,谭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不大,其人口主要向东南、向西迁移。全国仍以湖南为中心,形成了湘、粤、川、赣谭姓大聚集区。
二、普兰店清泉寺的历史究竟有多久该寺始建于清朝乾隆24年,1991年3月,国家佛教协会会员圆林法师带领10名弟子千里迢迢来到清泉寺,投资200余万元,装修旧寺,新建3间天王殿、5间三圣殿、9间僧舍、400平方米二层藏经楼、5吨重露天观音像及山门等设施。寺庙周围,群山环绕,翠柏成阴,有女郎峰、点将台、五指莲花山、“蓬莱”峰等景点。自然的山、水、林、洞融于一体,有“千山竞秀”的美誉,是一处不可多得的旅游胜地。
清泉寺历史悠久,古朴优雅,靠山依石,错落有致,雕廊画柱,珠门红窗,晨钟暮鼓,木磐、梵语之音不绝于耳,香烟缭绕,使人油然而生脱尘超俗之意。
三、普兰店清泉寺有多少年历史普兰店清泉禅寺又名吴姑城 一、名称:清泉禅寺 (又名:吴姑城) 二、地址:大连普兰店市星台镇葡萄沟村 三、起源:据史料记载,清泉寺始建于贞观二十一年(648一649年)。
贞观二十一年 (647年)三月,唐太宗李市民定下再次正东路线,命李勋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率营州(朝阳地区)都督兵,沿“太宗亲征”路线,回啥辽南。又名左武卫大将军牛进达维青丘道行军大总管,率师自莱州(山东掖县)渡海,直取辽南。
且说牛进达率师自莱州渡海,于狮子口(旅顺口)登岸,大站黑风关(南关岭),拼杀榆林(金州)要隘经孛兰店(普兰店),迤逦悲伤。主力军经过大营子(庄河境内),直扑龙原(凤城县),七月,兵抵石城(凤城县东北),斩敌数千,乃班师还。
七月,辽南气色宜人,大总管牛进达为什么班师回朝呢?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辽南持续下雨,有时竟下“雨土”(下泥沙),不宜恋战。其实,牛进达师出榆林(当时普兰店、皮口等地均位榆林管辖)已是 “水缺,人软马款”。
他不得不派“游骑”沿途先行“寻水”。一“游骑”回报说,在“环山皆”(四面被山墙包围的山)的古营垒发现清泉。
牛进达飞马前来察看,果然“翳于奥草,有泉焉”(泉水隐藏在深草里),而且“泌之洋洋,可以乐饥”(泉水自然流淌出来,又甜又解渴),牛进达下马跪拜,“谢况于天”。牛进达在这里安营扎寨,并在清泉旁“埋蝶以祭”(垒起土石台子烧香祭天)。
再根据牛进达的行军路线和当时的时间推算,这个“环山皆套”的山城就是现在的巍霸山城。牛进达647年泛海征东,唐太宗李世民649年五月“驾崩”,所 四、现状:清泉寺坐落于普兰店市星台镇葡萄沟的巍霸山中,它顺山势逐层高起,气势恢宏。
东西长279米,南北长129米。清泉寺又叫吴姑城庙,吴姑城一锥把式丁字形花岗岩石块所筑,现存墙高2—9米。
此城虽经千年,但保存基本完好。碑文所载为“东汉光武中兴”时建造。
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历史。他共有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山门楼、汉白玉诗屏;第二部分为佛殿、二圣殿、药王、龙王诸殿、钟楼、鼓楼、石碑;第三部分为玉皇阁、老君殿;第四部分金母殿。
古地面积4500平方米,建筑面积9800平方米。清泉禅寺建筑风格古雅别致,硬山式与歇山式相衔,虽为佛寺,却儒、释、道三教荟萃为一体,被誉为“辽南第一寺”。
以说碑志“唐王建刹”就是唐太宗贞观年间所建。 太宗征东,大将牛进达在这里建寺,经五代、南北朝、辽和金,到明万历三十五年无姑重修(648一1067),阅时近千年,尚无史料和碑志可考。
从现在的几尊碑志和健在的释修真师太的记述中做以推考,从648年建寺至今大僧、师太已历三十二代。 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乾隆5年(1740年),住持大僧祟劝,道号广明(本姓于,山东海阳人),他在这里苦心复修三十余年,终年七十岁(1671年—1740年) 广明“圆寂”后,他的长徒现法于乾隆二十四年 (1759年)在佛殿后“特劈其山”曾建西王金母殿。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同治三年(1864年)后,主持大僧少祯,增建药王殿和禅房五间。 后,道教居士宫向南(普兰店市唐家房镇兴隆堡人)和邹言诵 (普兰店市皮口镇八家子人)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开始,历时十余年,又增设玉皇阁、老君阎、山门群墙、钟鼓、金鼎玉屏、天桥旗杆、保安火池等。
后,由经理主持大僧照儒、师太思恩赫、大僧思志。 释修真师太(本姓赵,普兰店市赞子河赵家村人)十二岁笃信佛教,二十三岁离家来清泉寺。
五、1985年,清泉寺被大连市批准为宗教活动场所 1988年,清泉寺被辽宁省 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六、宗教活动场所负责人、宗教教职人员及管理组织人员履历表。 清泉寺现有教职人员45人,住持为释修真法师。
管理组织人员7人。(履历表另复) 七、清泉禅寺的电子版数码照片(另复) 八、又名《吴姑城庙》的由来 民间把巍霸山城清泉寺又叫吴姑城庙,是自1607年四月二十一日后开始的。
据明万历三十五年的碑志记载,这天,吴姑建立重修清泉寺举行佛身开光大典,前来参加的除众多僧尼居士和善男信女外,还有钦差提督均无征虏前将军,镇守辽东地方兼备倭总管太傅,太子太傅宁远伯(东北军区司令)李成梁和戎政尚书(国务院副总理)李化龙,在金(州)、复(州)、海(州)、盖(州)地区指挥官师大道等僚佐陪同下,自辽阳长途跋涉,也特地赶来参加庆典。这两位大人物还亲自为活着的吴姑树碑,颂扬吴姑为“万古不磨之模范也”。
《募缘碑记》和《重修碑铭》明确记载:吴姑姓林,丈夫吴均道,俗名吴林氏,“从夫访古”自辽阳来清泉寺。她流连忘返,乐不思俗,在施主邢云林的攒留下,再次长期留住。
丈夫死,她削发为尼,当了清泉寺住持师太,法名祖升道号仙翁。她募捐化缘,重修殿宇,于万历三十瓦年(1607年)四月二十一日举行了佛身开光大典。
据查,吴姑家居“京师安陵”(河北吴桥),孪生姊妹俩。貌相十分酷似,父母难辨。
搜其身,终于在大女右耳垂下发现一黑痣,便给姊妹俩起名“大痣”“二痣”(“二痣”无痣)母亲叫她俩。
四、伦掌乡谭姓家族历史据族志记载,周武王大封功臣七十二国,其中就有一个叫谭国。国址在今山东章丘市龙山镇之城子崖。公元前684年,谭国为齐国所灭,谭国人逃亡它方,但谭国人从此都以国为姓。这便是谭姓开源,至今已有二千六百捌十多年了。随着时代的发展,后来谭氏子孙从山东迁徙发展到河南,又从河南迁徙发展到全国各地(其中以广东,湖南为最多)。近代有些谭姓人迁徙发展到世界各地。笔者的祖先就是从河南迁湖南,又从湖南迁江西。公元962年,谭氏开姓第48代孙谭宏秩从江西虔州迁到广东。他被尊为谭姓人入粤的四大始祖之一。谭宏秩后裔也是两广乃至海外谭姓人最多的一个支派。后人在佛山,广州都建有谭宏秩宗祠让后裔祭拜(广州的谭氏宗祠在抗日时期被日飞机炸毁,佛山谭氏宗祠至今完好,是国家文物)。宏秩后的14代孙寿海居广东罗定,官至河南道御史。罗定的谭寿海墓是现在国家文物。寿海有三个儿子。长子谭晋,次谭升。长子,次子都生活在罗定故乡。三子知庆却自幼离开家乡,随父游学于河南及广西南宁,桂林。知庆后来在广西郁林府任官职。从官位退下来后于明景泰年间(约公元1450年左右)落户广西贵港市。从1450年至今已五百五十多年,从知庆始的后裔至今已在贵港市繁衍至二十七代,人口达5万多人。从古代一直到解放,族中一直有人在修谱,分布在各地的族人也有定期集中到知庆公墓前祭拜的传统习惯。祖训说如超过五代不修谱即被视为不孝。解放后及文革时期,由于被视为封建迷信而没有公开集体祭拜活动了,但仍有个别人坚持到知庆墓前祭拜。1978年,民间自发组织起了集体祭拜知庆公的活动。并有明智之士提出要着手整理各村的谭姓人族谱,统一编写全市人的谭姓族志。这一倡议得到德高望重的族人支持。于是贵港市谭氏宗亲会就这样初步形成了。
宗亲会成员不辞劳苦地将各村流传的谭氏族谱都收上来了。这些族谱很古老,有些很土,很简陋。有些是土纸,纱纸,甚至是铅笔记的。有些是接到通知后才忽忽忙忙开始着手编写的。但这是家族向心力的表现,靠着这些乡村土族谱,宗亲会把在贵港本地27代的谭姓人的发展脉络基本理清了。但知庆的父亲寿海公在那,先辈宏秩公又在那?这在当时对外还接不上,还是一个谜。于是当时都已年过花甲退休在家的进廷,绍章,裕成三人自告奋勇担当起外出寻根的任务。他们先是打听到广西灵山桔子平谭宗秀保存有香港谭耀华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编的《谭氏志》一书,于是寻到谭宗秀家,说明贵港谭姓人外出寻根的诚意。天下谭姓一家亲,宗秀毫不犹豫地把这两本书借给他们拿回贵港。后来他们又联系到谭耀华本人,谭耀华也热心地赠送了上中下三大本族志给贵港谭氏宗亲会。根据对本地族谱及对《谭氏志》一书的研究,三人又到广东肇庆高要县,高明仓步绍马山,罗定出访。各地谭姓宗人都把他们看做远方的亲人贵客,热情接待他们。在罗定,当他们说知庆公是寿海的儿子时,罗定的宗亲鄂然。他们说几百年以来,他们就一直认为寿海只有两个儿子谭晋,谭升,族谱没记载有知庆这个儿子啊?会不会是你们弄错了?于是双方都拿出古老的族谱来对照,双方从宏秩到寿海公的记录资料基本都一样,这表明知庆肯定是寿海的后裔。但为什么贵港有“知庆的父亲是寿海”,而罗定却没有“寿海有儿子叫知庆”的记载呢?他们共同查看罗定方更古老的族谱。其中有一本记载着,“寿海儿子—凤儿(无所出)”字样。罗定方解释说,因为查不出凤儿有什么事迹及后裔记载,所以他们认为“凤儿”是虚设的,而没有重视这几个字。几百年来他们一直认为寿海只有两个儿子。贵港方提出,根据贵港族谱的记载,知庆肯定是寿海的后裔。会不会凤儿是知庆小时候的小名?凤儿长大后又自取正式的号“知庆”?但由于知庆自小离开家乡,随父游学河南,广西等地。后又在玉林,贵港当官。因此家乡对于他的情况知之甚少。更由于古代交通不便,物质经济条件受限,也许凤儿取名知庆后就没有与罗定家乡来往联系过。又或许是寿海那几代族人的懒散疏忽记载才造成罗定族人几百年来一直不知寿海还有一个外迁至广西贵港,已发展到五万多后裔的知庆?双方都同意这个分析。于是,几百年前的断代历史之谜在几个年过花甲的老人的劳累奔波努力下才最终得以弄清。双方都非常兴奋,认为也许是祖宗显灵,让几百年没有往来的家族血亲关系终能接上。罗定方又提供给几位老人一份中山大学图书馆及湖南图书馆提供的,从谭氏开姓到宏秩公的前48代宗支图及从宏秩到寿海的14代宗支图。这样,从谭姓开源到现在89代的谭氏脉络基本都可以理清了。
五、谭姓的又来和历史谭氏图腾谭姓来源 来源有三。 出自姒姓。相传尧时中原洪水泛滥,尧派鲧治水,鲧采用堵的方法,结果失败了。递舜即位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据说鲧的妻子梦食薏苡,醒来后有了身孕,生下了禹。禹治水成功后,舜赐姒姓于禹。周初大封诸侯时,姒姓的一支被封于谭国(今山东省章丘市西),爵位为子。谭国国势一直不盛,不久就沦为齐国的附庸。到了春秋初期,齐桓公称霸诸侯,于周庄王四年(公元前683年)吞并了谭国。谭国国君之子逃亡到莒国(今山东莒县)。而留在故国的子孙就以国为氏,称谭氏,史称谭氏正宗,是为山东谭氏。 出自古代西南少数民族。据《万姓统谱》的考证,巴南(今云南、贵州一带)六姓有谭氏,自称盘古的后代,望出弘农,是为云南、贵州谭氏。 谈氏有避讳改姓谭氏。又据《万姓统谱》所载,谭氏有避仇去言旁为覃,今岭南(泛指五岭之南,大致相当今广西大部分地区。
[编辑本段]谭姓分布
谭氏起源于山东。汉代巴南(今川东、鄂西南部)少数民族中也有谭姓。巴南谭氏有可能是谭国遗民逃到巴南,融入当地民族形成的。 谭氏早期主要在山东省境内繁衍发展,后因战乱、自然灾害、官职调迁等原因离开故土,向各地迁徙。汉代时,谭氏已分布于河南、山西等地。南北朝时谭氏开始迁入广东,唐末时迁入江西。五代时,福建泉州人谭峭在嵩山从事辟谷养气炼丹之术。他提出要“均其食”,幻想一种“无亲、无疏、无爱、无恶”的“太和”社会。从宋代起,谭姓人物渐多见于史册,分布地更广,集中于江南地区、江苏、浙江、安徽及湖南、湖北、四川等地。大约从清代开始,闽、粤谭氏部分族人迁徙至东南亚,侨民于新加坡等国。
[编辑本段]郡望堂号
堂号 “善断堂”:唐宪宗时候,谭忠为燕的牙将,受燕的派遣出使魏。恰恰这时朝廷派大军越过魏国去伐赵。魏牧田季安要兴兵,谭忠说:“不可!如果兴兵,就是对抗朝廷,魏的罪就大了。”季安采纳了他的话,按兵不动。谭忠又说服燕牧刘济出兵帮朝廷伐赵,连克赵城饶阳、束鹿。魏和燕都受到朝廷表彰,大家都佩服谭忠善断。另外还有“济南”、“弘农”等堂号。 郡望 济阳郡:晋惠帝时分陈留置郡,治所在洛阳。相当于今河南兰考东境、山东东明南境。 齐郡:西汉时改临淄郡置郡,治所在临淄(今属淄博市)。相当于今山东淄博市和益都、广饶、临朐等县地。 弘农郡:西汉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置郡。置所在弘农(今河南灵宝北)。相当于今河南以南,宜阳以西的洛、伊、浙川等流域和陕西洛水、杜川河上游、丹江流域。
[编辑本段]谭姓家谱
江苏:武进毗陵缸巷谭氏宗谱 浙江:萧山萧邑谭氏宗谱十二卷、嘉兴谭氏宗谱十卷、嘉兴谭氏家乘十卷首一卷 湖北:新洲谭氏宗谱四卷 江西:南丰谭氏续修族谱二十卷首一卷 湖南:长沙谭氏续修族谱二十卷、宁乡谭氏族谱十卷、宁乡谭氏家谱二十五卷、攸县泽田谭氏七修族谱二十二部、茶陵谭氏续修支谱六卷、湘潭湘西谭氏六升堂支谱十六卷、湘潭学前谭氏三修支谱十一卷首一卷、湘潭学前谭氏三修支谱十五卷、湘潭中湘段西塘谭氏续修支谱六卷、湘潭谭氏家谱十六卷、湘潭涧子塘谭氏七修族谱十六卷、湘潭中湘谭氏续修族谱七卷、湘潭青山谭氏五修族谱三十二卷、湘乡湘西七星桥谭氏族谱七卷首四卷、湘潭湘西谭氏四修族谱十卷、湘乡田乐堂谭氏族谱(卷数不清) 地区不明:望仙谭氏宗谱(卷数不清)、谭氏族谱不分卷、仁源谭氏续修支谱不分卷、富溪谭氏族谱残不分卷、天河谭万庄长房系谱不分卷
六、谭姓的来源,历史上都有哪些名人1、出自姒姓。相传尧时中原洪水泛滥,尧派鲧治水,鲧采用堵的方法,结果失败了。递舜即位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据说鲧的妻子梦食薏苡,醒来后有了身孕,生下了禹。禹治水成功后,舜赐姒姓于禹。周初大封诸侯时,姒姓的一支被封于谭国(今山东省章丘县西),爵位为子。谭国国势一直不盛,不久就沦为齐国的附庸。到了春秋初期,齐桓公称霸诸侯,于周庄王四年(公元前683年)吞并了谭国。谭国国君之子逃亡到莒国(今山东莒县)。而留在故国的子孙就以国为氏,称谭氏,史称谭氏正宗,是为山东谭氏。
2、出自古代西南少数民族。据《万姓统谱》的考证,巴南(今云南、贵州一带)六姓有谭氏,自称盘古的后代,望出弘农,是为云南、贵州谭氏。
3、谈氏有避讳改姓谭氏。又据《万姓统谱》所载,谭氏有避仇去言旁为覃,今岭南(泛指五岭之南,大致相当今广广西大部分地区。
七、有关谭姓的历史相传尧时中原洪水泛滥,尧派鲧治水,鲧采用堵的方法,结果失败了。
递舜即位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据说鲧的妻子梦食薏苡,醒来后有了身孕,生下了禹。
禹治水成功后,舜赐姒姓于禹。周初大封诸侯时,姒姓的一支被封于谭国(今山东省章丘市西),爵位为子。
谭国国势一直不盛,不久就沦为齐国的附庸。到了春秋初期,齐桓公称霸诸侯,于周庄王四年(公元前683年)吞并了谭国。
谭国国君之子逃亡到莒国(今山东莒县)。而留在故国的子孙就以国为氏,称谭氏,史称谭氏正宗,是为山东谭氏。
谭姓在当今中国姓氏中排名第六十五。周朝时,当时有谭国(今山东章丘县西),相传是伯益(伯益是嬴氏的始祖)的后代的封地,后来此地为齐国的土地,但谭国居民或贵族的后代有以国名为姓氏,称为谭氏。
黄帝的子孙颛顼为嬴姓,因此谭氏的祖先可追溯到黄帝。 历史上谭姓的迁徙与分布 先秦时期,谭姓活动于山东和河南地区。
历经秦汉晋南北朝,谭姓已经繁衍到各地。唐朝时谭姓已是湖南的著名大姓,而且其主体也由北方移入了华南地区。
唐宋元之际的几次大移民和民族的融合,南部谭姓不断地得到充实和发展,形成了典型的南方姓氏。明清时期,山东地区向东北的移民,以及清满洲八旗汉化过程的加速,形成了胶东和辽东两半岛的谭姓群。
最终造就了当代我国南北谭姓分布的局面。 宋朝时期,谭姓大约有23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3%,排在第六十七位。
谭姓第一大省是湖南,约占全国谭姓人口的59%。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广东,这两省谭姓大约占全国谭姓总人口的75%。
其次分布于江西、四川、山东、河北、湖北,这五省的谭姓又集中了22%。全国形成了以湖南为中心的湘、粤、赣、川谭姓大聚集区。
明朝时期,谭姓大约有26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8%,排在第七十八位。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谭姓人口增长低于全国人口的增长。
明朝时期,湖南仍为谭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谭姓总人口的25%。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广东、四川、江西,这四省谭姓大约占谭姓总人口的75%,其次分布于湖北、江苏,这两省的谭姓又集中了14%。
宋元明期间,谭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不大,其人口主要向东南、向西迁移。全国仍以湖南为中心,形成了湘、粤、川、赣谭姓大聚集区。
巫峡夔门,巴楚要冲,交万壑而耸千峰。
顽强的李氏祖先,自康熙二年(公元一六六三年)移民入川,即在巫山错开峡谷天堑之间,薄土砾石之上,与天地开乐土,与地斗丰仓禀。四百五十余年间,裔孙繁衍,族大丁繁,已遍布祖国大江南北。
人类寻根之薮,实乃人性本源。我族裔孙,感念四百余年来,湖北李氏族裔两送谱书入川,但后历经战乱,又因年代久远时境变迁,终无家谱传世,实为天下之大憾。无家谱,就像游子飘零,也如无根浮萍。
恰逢盛世,又因二零一二年三公合叙,念我族裔孙,失联已久,彼此“相见不相识,相遇两不知”,其状也可憾可惜!二零一六年,湖北李氏族裔再送重修谱书《李氏宗谱》一套,此举重若千钧!叩谢即使分隔千山万水数十代,仍视我支族裔孙血浓于水一家亲!
泪目之下,遂将修续巫奉李氏裔孙家谱大事提上议事日程。
家谱的修续,涉及每一位族人。因为有族人才有家族,众多的家族繁衍生息汇成家史,家史的聚集浓缩最终形成国史。国史便是家史的精华荟萃,中国数千年历史,李氏族裔名垂青史无数便是明证。
修谱之事千头万绪,我们都未亲历其中,但翻阅厚厚五百多页家谱,八易其稿终审定。每位名字的一笔一划,每个分支族裔的点线相连,我们仿佛看见编委成员们夙兴夜寐,眼观远祖生平血脉,宵衣旰食,日思谋划集散成家链的劳碌无怨。每个名字每张照片背后流淌着的汗水,是他们三年多来一千多个日日夜夜里跋山涉水地寻找核对、编撰校订的艰辛。其间展示给我族裔孙的是其浓烈的家国情怀,超凡的宗族大义和无私的家族大爱。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必将激励李氏族裔后代子孙以届堂先贤为镜,追寻其遗志,传承其教化,遇苦难时隐忍奋斗蓄势待发,且得志时谦逊尊贤回报家国。
我们知道,修续家谱犹如史海钩沉,因历史大浪淘沙,先辈留给后辈的资料甚少,其状之艰。编委会成员们所做的,就是让后人能看到过去历史的完整记录和今日正在发生和进行的历史。每一代人,都是经过二十年、三十年以至整个人生才能在家谱中落笔。从记载的每一个家庭的每一代人,就了解了这个家庭二十年、三十年以至更长时间生命传承的历史。我们深知,若是在当代,一个名字的两三个字很容易写,但把过去几百年间的李氏族裔每一个人的名字都准确无误写出来,却是很辛苦的事。
为尽力完善家谱,梳理四百多年间祖先的血脉族系,不使一户一人漏册,保证每一次落笔都尽量与事实相符,每一个所载名字的准确无误,编委会成员遍寻族人,数钻深山寻坟茔,访耆问宿,还兼现代通讯网络电话联系,反复核准校订。欣慰的是不管在相邻咫尺的近村,还是到数百里之外的远落,只要遇到李氏族人后裔,即使素昧平生,也都热情有加,昭穆有序,这充分凸显出我李氏家族数百年来崇尚礼法,孝悌为先的美德。这些工作,也保证了家谱中所录得的每一个人的名字和事实都尽趋准确。
在当代的问题上编委会亦不省不略,他们秉持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代的就会成为历史,而历史会有很多不解之谜,足够清晰地描述当代就是为未来所言的历史负责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还原了李氏族裔不断发展兴盛逐渐壮大的脉络。当然,他们也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未解之谜未竟之事甚多,还得留给后世子孙去继续研究核实和完善。
一部中华文明的传承史,其实就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史,而中华传统文化已深植我们的家族传统之中。四百多年来,巫奉及周边区域的李氏裔孙,战天斗地与恶劣的生存环境,与贫瘠的自然条件做斗争,艰苦卓绝地不懈努力,逃过了炮火连天的战乱,也熬过了蚀骨侵腹的饥荒,让薪火相传,血脉宗亲连绵不绝,枝繁叶茂,实在可歌可泣。
纵观家谱全册,严谨而完整地收录了《李氏宗谱》的部分内容,也创新性地新增了与巫奉地域有关的三台八景十二峰、民歌民俗、家书、健康养生常识等。其内容丰富纷呈,品味甚高。细细拜读,感触如下:
一是纲目清晰,结构严谨。谱书分为前言、凡例、纲目篇、感赋篇、祖德篇、人物篇、芳名篇、世系篇、组织篇、徽献篇、编后篇共十一章。从李姓由来,到数千年脉络延续,经世事变迁族人徙迁,直至历代经世之才,还录圣贤语录、家训、义学记教化后代,更呈此次修撰详尽事宜等,为后世悉知李氏族裔数千年历史中,族事发展,也为回答“天地之间人之为人,来自哪里又去向何处”等宏大的人生哲学命题,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二是资料翔实,信而有证。此次续修族谱,是在湖北嘉鱼宗亲提供的家谱基础之上,巫奉及周边族裔后人合力而为。修谱编委会成员是在修谱理事会成立之后,认真遴选,反复斟酌推选出来的,由热心家族事务、德高望重之辈组成。修谱三年多时间,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在详尽调查研究中审慎完成。宗谱纵贯四百多年历史浮沉,横通各支脉族裔数千人员,实事求是,难能可贵。
三是白话呈现,通俗易懂。历代谱书均用文言,但世事发展应顺应时代。无论是湖北三公合一修撰《李氏族谱》,还是我巫奉接力续编,都用白话文呈现。谱书每章经编者整理完善,都朗朗上口且通俗易懂,为后世裔孙查阅家谱甚至再续家谱提供了方便,也作出了表率。
四是以谱为例,教化育人。族人的兴盛繁荣,离不开绵延不绝的宗亲文化,更离不开历代先贤的率先垂范。初有春秋老子李耳、后有盛唐李氏帝王将相数百人,再有当代各行各业精英荟萃,无不体现出过去数千年来李氏族裔对中华民族发展的卓越贡献。谱例中对此一一记录再现,表达出裔孙誓要继承先贤遗志,重教育、兴文化,教化李氏后裔勤学上进、开拓进取,福报千秋万代的深切心愿。
五是谱例严谨,制作精良。谱书续修过程中,得到了县域地方文化研究会、姓氏文化研究资深研究人员、县志编撰研究办公室等的指导和支持,使谱书既有老谱书的传统风格,又有浓郁的时代气息,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谱苑珍品。
今逢新谱问世,裔孙盛会,承蒙耄耋之年祖父重托,不敢推却,但甚觉千钧。恭读宗谱数度,几番垂泪。感念白发苍髯为子孙竭尽心力,后世裔孙当效忠家国报此恩。郑重提笔,抒写心绪,是感悟亦是对列祖列宗的尊崇。
江山代有才人出,族风永续传万代!谨此复命!
璠公三十四世孙永梅
于公元二O一九年五月四日
湖北宜昌夷陵区李氏字辈:士大三单光,宗国传发祥,华堂开泰运,世代启远昌。
河南台前清水河李氏字辈:金保怀秀清,永春富常明。
湖南宁乡李氏派语:鞠公口占原派,崇志奉正宗,祖方应兆龙,荣华发达茂,永远曜先公。
陇西堂李氏派语:国正添必茂,高腾秀起彰,宗荣征瑞庆,祖泽远光昌,德盛繁家祉,修悠发久祥,于时增振耀,弈稷衍其行。
李氏家谱的特点:
李姓家谱种类繁多,数量惊人,据说美国犹他州谱学会存有115种,北京图书馆收藏有67种,民间保存者不计其数。从时间上说,李姓族谱始于宋代,盛于明、清,还有一些是近现代的,基本上都是私修,而且有初修、续修、再修等版本。修谱的主要目的是“尊祖收族”,并对宗族成员进行“尊尊亲亲之道”的伦理教育,也就是尊敬祖先,加强宗族团结,明确怎样为人处事。
族谱的主要内容是记载李姓世系(即世代相传的统系)和重要人物的事迹,一般前有序文、凡例,后记祠堂、祖茔、辈分、族规、家训等。序文介绍李姓起源、分支始祖、本谱编修宗旨等。
-李氏家谱
郡望河南郡:汉高帝置,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一带。
「向」源出
向姓来源有三:1、出自姜姓,为炎帝神农氏之后。神农氏有裔孙名向,被封为诸侯,其后代子孙以向为姓,遂成向姓。2、出自祁姓,为帝尧的`后裔,以国为姓。周代有向国,故址在今山东莒县南部。后来国灭,向国国君的后代就以原国名为姓,成为向姓的一支。3、出自子姓,为汤王的后代。春秋时期,宋国国君宋桓公有子名肸(音bì),字向夫,世代为宋国卿士,其后亦姓向,成为向氏。
堂号
"中和堂":后汉向长,隐居不仕,性尚中和,精通《老子》和《易经》。自己穷得吃不饱,穿不暖,别人送给他的东西,他留够自己用的,别的仍退还给人家。他常常说"富不如贫,贵不如贱"。在儿娶女嫁之后,他出游五岳名山,不知所终。
"淑均堂":蜀汉将军向宠,为中都督。诸葛亮对后主夸他"性行淑均,晓畅军事"。
四、段姓字辈(派语)
展开
编辑本段
一、族谱定义
谱
牒是记述姓氏家
族发展历史的重要
文献,有
“
族谱
”
、
“
宗谱
”
、
“
家谱
”
、
“
家乘
”
等名称。谱
牒起源很早,在周朝时期,已经有了我国最早的谱牒。修
谱在唐宋时已很
盛行。
族谱的
体例,一般包
括谱名、谱序
、凡例、遗像
、像赞、祠规
、族约、
家训、世系、传记、遗事、艺文、派字、碑记、婚冠、丧祭、族产、坟茔、墓铭、祠
记、
遗稿
和题跋等各个方面的内容
。
修谱的目的在于敬宗收族
,
将家族的源起、
迁徙
、
繁衍、发展
的情况录于谱系,使子孙了解
家族发展的历史,祖先创业的
艰难,从中受
到教育和启迪
。
编辑本段
二、意义
段
氏族谱,反映
了段氏家族发
展的历史和思
想文化
而族谱的内容
,则又集
中体现在历届
修谱时所撰的谱序之中。每届修谱,按例撰写
谱序,历届修谱所撰谱序
均收存在族谱
的首卷。谱序所写的内容大
致有两个方面:一是叙述本
族本支的源流和
繁衍情况。叙述源流时
有的从受姓始祖讲起,有的只从当地
开代祖讲起。二是借修谱
的机会阐发一
种同宗精神,
教育后代如
何承前启后,
继往开来
,
弘扬祖德,
遵循族规
,
奋发图
强。下面就不
同时代各地的
段氏族谱作一
些有选择的介
绍。
段
姓
的家乘
谱牒现在在各
级图书馆社科研究单位所收藏的
有百种以上。
在民间段
氏人家所收藏的
则在千种以
上。
典型的如湖
北英山新编《段氏宗谱
》
,
610
多万字
,纲举目张,
眉目清整,结构庞大,项目繁
多段姓早在汉代已有都获公修
撰的族谱,左丞相陈平为
之作序。序中追溯了段
姓的祖源,颂扬了段氏先祖的治功和
令德,并简要叙述了段姓
子孙迁
播、家族繁衍
的情况。
现存的段氏
族谱,大多修
撰于明、清时
期和民国
时期,而尤以清
代和民国时期的为多。
20
世纪末期,修谱之风再
次盛起。现代、当代
的段氏族谱
,
除了继承中华民族的
传统道德中的优秀部分外
,
从
20
世
纪初就开始表现
出浓
厚的民主思
想。主张强
族兴邦,以
身为炎黄子
孙而感到自
豪。
“
众族蕃
矣,上溯
其初
,皆一人
之身也
”
,
“
中
国四万万
同胞,皆
黄帝子孙
,固皇皇
一大宗族
也
”
。这完
全摒弃了狭隘
的宗族主义思想,
强
调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大团结
。
20
世
纪末期的族谱更
体现出新的时
代特点:服从国法、淡薄族规,
如招赘女婿可以人谱;过继他
姓子女,
只要改姓均可
入谱;子孙无论男女,可从
母姓。这些都是封建族规所不
允许的。由此
可以看出人们
观念的改变和社会的发展进步。
编辑本段
三、文献目录
段姓
家谱
1
、
陕西韩城《段
氏世谱》
明代天启
二年(
1622
年)段四教编修
现藏韩城段姓部分族人家中
2
、
山东莒县《段
氏族谱》
明代嘉庆
五年编修
现藏莒县棋山乡威服
村段姓家中
3
、
山东聊城《段
氏家谱》
明代嘉庆
六年编修
现藏聊城小段庄部分
段姓族人家中
4
、
河南民权段庄
《段氏家谱》
明代隆庆
三年编修
现藏民权前后段庄段
姓部分族人家中
5
、
河南曹县段庄
《段氏家谱》
明代嘉庆
元年编修
现藏曹县段庄段姓部
分族人家中
6
、
陕西韩城段氏
《东门世谱》
七续本
清道光三十年段培梧、段培竹主
修
现藏韩城三甲村段姓部分
族人家中
7
、
河南孟县《段
氏宗谱》
清乾隆九
年编修
现藏孟县段庄、段西、
段东段姓部分族人家中
8
、
全国《段氏宗
谱》
(8
册
)
清光绪十
四年编修
9
、
山西洪洞冯张
村《段氏家谱
》
(卷一)
(
1942
年段殿甲钞本)清乾隆十二年
段成鸾编撰
现藏洪洞县档案
馆
10
、江苏金
坛《段氏家乘
》
(卷一)
清光绪七
年段溶源编撰
现藏南京大学图
书馆
11
、江苏
句容《句曲段氏重
修宗谱》
清光绪四
年段雍梧、段纯宽重修
现藏江
苏档案馆(存卷一)
12
、江西鄱
阳《鄱阳段氏宗
谱》
(
10
卷)
清光绪八
年段绍洛编撰
现藏上海图书馆
13
、湖北新
洲《段氏宗谱
》
(
14
卷)
清光绪三
十年段光裕、段清海创修
现藏
新洲三店镇沙畈村段姓部分族
人家中
14
、湖南宁
乡《沩宁段氏三
修支谱》
清光绪二
年活字本
现藏湖南省图书馆
15
、湖南邵
阳《段氏族谱
》
(
32
卷)
清同治十
年段祥习、段乾定等编修
现藏
湖南省图书馆
16
、四川内
江《段氏家谱
》
(四卷)
清咸丰七
年段正颜、段正钫等编修
现藏
四川省图书馆
17
、云南墨
江《段氏家谱》
清咸丰十
一年段思周等纂修
现藏墨江县
档案馆
18
、全国《
段氏族谱
》
(
20
卷)
1917
年段伯清、段大华等编撰
现藏
湖北监利县档案馆
19
、江苏串
县《段氏族谱
》
(四卷)
1936
年段文德编纂
现藏丰县赵庄乡
段堤口村
20
、浙江常
山《段氏宗谱
》
(
28
卷)
1944
年段小根重修
现藏常山县芳村
镇雅塘村
其他
21
、浙江常山《段氏宗谱》
(不分卷)
1926
年木刻本
现藏常山
县芙蓉乡西岭足
村
22
、安徽寿
县《段氏
宗谱》
(四卷铅
印本)
1925
年段传鼎
等编修
现藏美国
国会
图书馆
23
、福
建建阳《兴田
段氏族谱》
(
21
卷)
1916
年段文铿编
修
现藏
浙江省图
书馆(存三册)
24
、江西
萍乡《萍西段氏族谱
》
(木活字
版)
现藏江
西省图书馆
25
、湖北《沔阳段氏宗谱
》
1918
年段世芳主修
现
藏武汉市图书馆
26
、湖北利川《厚坝段氏族谱》
(四卷)
1921
年段子钦修撰
现藏四
川省重庆市图书
馆
27
、湖南宁
益《段氏
五修族谱》
(十
二卷铅印本
)
1930
年
段万醇主
修
现藏
湖南省图书馆
28
、湖南《湘潭城北段氏宗谱
》
(铅印本,分卷)
1920
年段盛骐
等编修
现藏
美国加州大学图书馆
29
、
湖南湘潭
《中
湘拗柴段氏五修族谱》
(
20
卷)
1928
年段世晖
纂修
现藏广东中山市图书馆
30
、
湖南湘乡
《段氏四修族谱
》
(
20
卷)
1927
年段其
选修、段为旸纂
现藏湖南省图
书馆
31
、四川江北《段氏
宗谱
》
(
19
卷)
1913
年段平福
等编纂,
江北段氏家祠刻本
现藏重庆市图
书馆
32
、
湖
北
大
冶
《
段
氏
续
修
宗
祠
》
(
19
册
)
1947
年
敦
本
堂
木
活
字
本
现
藏
上
海
市
图
书
馆
33
、江西萍乡《萍西愈佳方段氏族
谱》
(
15
卷
)
1919
年段励初
等纂修(木活字本
)
现藏上海市图
书馆
34
、江苏镇江《古润西斛段
氏宗谱》
(
10
册)
1920
年段伯诗
纂修
,木活字本
现藏南京市图书
馆
35
、云南墨江新修《段氏家谱》
1958
年段
守源等纂
修
现藏墨江县档案馆
36
、湖北英山新修《段
氏宗谱》
(12
册
)
1988
年
段任良主编,
段兆雄、段子中等协编
现藏海
峡两岸段姓族人和东南亚各国
37
、
湖南黔阳新修《段氏族谱
》
1988
年编撰
现藏
黔阳段氏宗祠
38
、陕西韩城《寿
寺村段氏支谱
》
(已残)
明代天启
二年(
1622
年)段四教主修
现
藏韩城寿寺村(北
寿、中寿、南寿)
段姓部分族人家中,多为手抄本
39
、云南
墨江《段氏七修家
谱
》
清代
嘉庆二十
年(
1815
年)段
明浩等篡
修
现
藏墨江县
档案馆
及段姓部
分族人
家中
40
、湖南冷
水江市《段氏五修族谱
》
1949
年段楚贤主修
现藏冷水江市档
案
馆
及段
姓部
分族
人家
中
(注
:
1990
年
冷水
江《
段氏
六修
族谱
》也
已编
修出
版)
41
、安
徽芜湖《段
氏宗谱》
1919
年
段静朗编修
现藏芜
湖档案馆
和芜湖段姓
部分族
人家中堂
号来历
42
、江苏省金
坛
·
《段氏家乘》十
卷首一卷
清光绪七
年(
1881
年)木刻本共
九册
(
清)睿源纂
藏地:南京
大学
43
、湖南新化
·
《段氏重修族谱》首
卷
清乾隆十五
年(
1750
年)木刻本
藏地
:湖南省冷水江市
禾青镇双星村
44
、湖
南黔阳
·
《段
氏
族谱》
(四修
)首卷
民国十一
年(
1922
年)五月
活字木刻
本一册
段尚烈主
修
朱
清芳
、谭鸿勋刻
印
藏地:
湖南省洪江
市龙田乡长
碛村
45
、
湖南黔阳
·
《段氏族
谱》
(五
修)一
套共八册
1990
年
铅印本
段惟俊、
段天成、
段成万主
编
藏地
:湖南
省洪江市龙田
乡长碛村
46
、湖南南县
·
厅华《段氏族谱
》
(酉阳堂
)
清乾隆十七
年
(1752)
撰
修本
1993
年撰
修本
藏
地:
湖南
省南
县波
拔乡
长缨
村
47
、湖
南洞
口
·
五修
《段氏族谱》
卷首
共三册
1992
年电脑照排
段为元、
段为恒等
20
人主修
藏地
:
湖南
省洞口县城
西蔡家塘
48
、云南
·
《段氏大理
国始末》
藏地:湖南
省社会科
学院图书馆
(清)冯(更生)撰
编辑本段
四、段姓字辈(派语)
有的辈字
纯属用于区别辈分,没有连
贯的特殊确定意义。有的则
体现出某种家族
精
神、道
德风尚
和伦
理观念
。举例
如下:
1
、
山西省
霍州市
下乐
坪段氏
辈字:
国、
振、
际
、
培、
可、
士、
英、
志、
书
、
远。
2
、
云南
省墨江县段氏辈字:
明
、
其、思、为、
以、宗、守、芳、尚、之。
3
、
湖南省洞口县段氏新旧
辈字:
子应
祖永崇,
德泽远立本
,
起鸿壬申昌
,
隆
盛庆熙
延,肇基敦睦厚,
家学大显荣。
4
、新化段
氏辈字:
延
祥自吉泰,
绍绪振
先声。允佩前
人训,常储后
代英。
传家敦孝义,
翊治笃忠贞。
仁美绵遗
泽,刚方继令名。
5
、江西省都昌县段氏
辈字:
国子贵德玉,予厚中文继
。
衍宗蕃
思本,万元世兴隆
。
6
、
湖南省黔阳县段氏
后续的辈字:
允佩前人
训,常
储后代英。传
家敦孝义,翊
治笃忠贞。
仁美绵遗
泽,刚方继令
名。豫章
垂荫远,京兆
肇基宏。
奕叶昭勋业,蕃
枝合本茎。诒谋勤佑启,积善
久昌荣。
世派
7
、湖
南耒阳段氏辈字:
京兆
蟠基茂,人文世泽洪。诗书隆道
德,俊秀振宗声。
绍业徽先绪,昌
言育后英。旭阳呈瑞彩,雏凤起飞腾。
8
、洞庭湖区
(
酉阳堂
)
段
氏辈字
:
廷若尚文
明,一士钟泽相
。
光祖修心
德,传家孝友先
。
立
朝崇正
学,经世在名贤。
9
、湖
北省大悟县段氏辈
字:
天、彦
、纯、才、
宏、祖、绪
(
世
)
、守、光、先。
10
、湖北省
英山县段氏辈字:
再肇祚永芳
,
光昭大茂昌
,
中权圆立德
11
甘肃省庆阳市合水县何家
畔段氏辈字
文,
德
,
克,宏,儒,
伍,义,登,高,峰
李氏字辈谱100例 1、湖北: 逢水仕金廷,阳一可必自,居世成善国,其家祥光美; 2、四川安岳: 华时应有,文才必仲,仁义智信,正大光明,克承先绪,世代荣昌; 3、四川安县: 大福智忠信,文才必仲行,国德应有庆,世守常增培,孝顺绵基绪,诗书启俊英,若能立邦本,定可振家声; 4、江西: 光天化月照, 鸿先喜泰尧, 才发兴隆茂, 林应登文朝, 忠厚传家远, 开祥重得尊; 5、浙江仙居: 仁义礼智信, 天地元黄宇, 宙兰馨竹秀; 6、 有、芳、毓; 7、李煜同族: 大祖原安福,衡湘玉树连; 8、重庆涪凌: 万文登联国,弘世成福大, 伦常家齐治,山青永长安; 9、湖北当阳: 世时正宏大,光宗承荣昌,永远传家德,贤名达万方; 10、重庆梁平:汝名时闻,可仲彦仕,为善承宗,大光万世---金堂衍圣, 江佑开先,诗书继首,代启英贤; 11、陕西汉中:作、芳、树、阳、建; 12、 国、勋、业、秀、广; 13、福建: 正自大学继,洪儒道法传,时中国乃泰; 14、 俊发齐英启瑞祥,经伦华史庆贤良。国正家兴栋林茂,盛大日新富有常; 15、湖茫李氏:再如承先祖,文嗣仕永昌,德厚能继美,声名必远扬; 16、四川威远:忠、仁、希、尚 17、湖北安陆:派衍陇西代象贤, 簪缨甲第庆缠绵 ,南宫归获超今古, 兆楚人文极万千; 18、 华国才猷真裕俊, 经邦读列可光前, 云初祖尔原同气, 源远流长百世传; 19、 常绍前光修德大 家声远振诗书长; 20、 国治家齐维尔克昌, 存心宽忍百世其长, 兴宗耀祖富贵永强, 继传忠义安吉宏扬; 21、山东海阳:仁、孔、作、树、超、知、忠、京; 22、四川岳池:文松逢先新林芳,时振飞继生元良,健代荣华永世昌; 23、山东莒县::元、东、实(钦)、成、作、山、明、永、秀; 24、湖北荆州:成、中、召、祖、训、孝; 25、 万,清,绍,德,长; 26、山东青州:学、永、临、田、增、景、修; 27、辽宁: 咏云成文尚,空广生树久,洪世长积德,学中万国书; 28、江苏徐州:敦厚恒存,敬成自守; 29、四川: 其文忠福井,百万兴庭大,朝臣芳楚玉,治国定安邦; 30、湖北麻城:西开广达,文贤忠厚; 31、灯久光明,永怀道德; 32、桂、明、福、印; 33、安、永、怀、瑞、兴、启; 34、世守其业,继祖承德; 35、正大光明,修齐治平; 36、文学丕万世,永玉国鸿昌; 37、文守继兴
我家李氏家谱,希望知道家族历史
本文2023-10-24 18:59:23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315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