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唐朝慕容家族慕容雅的传说?
http://forumzichencom/archiver/tid-40168-page-5html
第一章 神之诞生 第八十八章 神州大地
神州大地——一个独立的大陆,神秘的及富风采。与迷之大陆、失之大陆不同的是,这里的种族只有一类,那就是人,而人们也都拥有着同样的发色和肤色——黑发黑眸、**的皮肤。但神州大地是神秘的,遗世的,同样也是不为人知的。而大地上生活着的人们也不知道除了他们的神州大地还会有其它的大陆,正如其它的大陆不了解还有神州大地这个地方一样。
神州大地呈椭圆形,在大地的最南边,人们称那里为州南的地方。
柳絮;纸鸳;牧笛;乌蓬船;碧波粼粼的江水;这里,便是州南,人们心中的州南……
慕容世家,江湖中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亦是江湖四大世家之一。
四大世家——欧阳世家、慕容世家、南宫世家、东方世家。
而四大世家在江湖中的地位,不是因为别的,正是由于各个世家优秀的家谱,在州南,最大的庭院便是属于慕容世家的了,放眼望去,尽头在何处……
这代的慕容世家,当家作主的正是慕容宏,而他的妻子南宫婉儿,则是南宫世家现任家主的亲妹妹。他们共育有三子四女。而慕容宏则有两个弟弟和一姐一妹,二弟慕容忧,三弟慕容腾,他们分别育有二子二女和三子二女。慕容宏的姐姐慕容雅如今则是东方世家家主东方霸天之妻,并育有一子一女。其妹慕容旋律则以是欧阳世家二当家欧阳思秋的妻子,养育了一子一女。
这一届的慕容世家,在如此庞大的势力于关系网之下,恰恰是如鱼得水般的水涨船高,结结攀升。其实力在四大世家中以不算弱者了。江湖人士更是只要一提起慕容世家,就赞口不觉、敬畏有加。也正是这样理不清道不明的错综复杂的背景关系,支撑着四大世家的繁荣与兴盛。
高姓家谱介绍(一)概述
家乘又称家谱、家牒、族谱、宗谱、世谱、支谱等,是记载宗族世系、人物的历史图谱,是宗法血缘制度的产物。其内容相当广泛,记载着全族的户口、婚配和血缘关系,全族的坟墓和族田的四至方位,也包括家法、家训、风俗习惯、社会变故等宗族文化。家规家法,有的家族有成文法,有的家族则只有习惯法,有成文法者皆载入家乘。大凡全族的世系源流、血缘系统、户口人丁、祖宗墓地、族产公田等,在家乘宗谱上一查就着。
家谱是维系家族血缘关系的主要纽带。它又有宗谱、族谱、家乘等不同的名称。宋朝以后,随着封建家族制度的形成,修家谱的风气十分盛行。到了明清两代,在农村中可以说既没有无谱之族,也没有无谱之人。
高氏家谱的内容,一般说来也是包括上述几个方面。如收藏在辽宁省,阳县高家的《高氏宗亲谱册》主要内容:谱序、命名旋盘、先人坟茔坐落、人任显荣者传以及世系图表等内容。
有了祖谱,人们就能区别、分明和知道自己是从哪里来的,属于哪一宗、哪一支,不会乱认祖先宗派,就能联络宗族同姓之间的感情。因此,在大多数高姓宗谱的家范家规中,都把修谱系作为突出的一条。高姓宗族也很重视族谱的收藏保管,所以尽管在十年“文革”中有许多家谱被迫烧掉或毁掉,至今仍然有一部分高姓家谱被完好地保存下来。特别是在满族的高姓中至今有保存谱书和谱单的传统,每年逢祭日,便将宗谱从祖宗匣中取出,敬除房内西墙板上,全家跪拜祭祀,以示不忘祖宗恩德并祈求祖宗的保佑。
修谱
过去修谱是家族中的重大事件。没有家谱的家族要新修,已有的要续修。每隔一段时间,家族中总要新生孩子,娶进媳妇,嫁出女子,增减人口,还要死去老人,夭殇子女,新增坟茔。族产公田也会有新变化。为了及时将种种新情况反映到家谱上来,所以每个家族的家谱都定期续修。修谱有一定的体例和原则,代代相袭,不许族众干预。
家谱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在于把全族的子孙固定在一个地方——祠堂的周围,不致因分化、流徙而使家族瓦解,也不致因异姓或同姓异族的迁入而使家族的血缘关系发生混乱;其次是提倡尊尊亲亲,向族众宣传血亲相爱、亲族团聚的观念,从思想意识上防止家族溃散,以达到收族的目的。正因为家谱对家族的存在有如此重要的作用,所以每个家族每年都要举行隆重的祠堂读谱仪式。祠堂读谱,有的家谱一年一次,有的则一年数次。仪式的隆重与祠堂祭祖差不多。
各家修谱,一般都要请学者名流,政界要人或本族人作序,高姓族谱也不例外。在谱序中,有的是叙述本族的发展历史,有的是叙述修谱的缘起和经过,也有的是叙述修谱的重要意义。因此说,一篇谱序就是一篇本族发展的简短历史或本族所应遵循的道德文章。
高氏族谱
高氏族谱,最早的当数隋唐时期官修《高氏小史》,此书记载了渤海高氏,特别是北齐一宗的发展变化情况,宋以后佚失。今天能见到的大多是明清修订或续修的,也有民国年间续修的族谱。仅就现存的高氏各谱来看,南方的高氏族谱修订的较早,世系详尽,保存的也较完好,修谱也较有规律性,一般都能定期续修。而北方的高氏族谱多有佚失,并且修谱较晚。山东郓城《高氏族谱》记载:“适民国二十四年老高庄祠堂落成,与祭者七十余村,有二十一世孔贤,因各村老谱失传者,约各村记几世,即自几世序之汇印成牒。”旧谱的佚失给续修族谱带来一定的困难,也容易造成世系的不详。族谱失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是自宋以后,北方动荡较大,受北边各族的入侵较多,致使迁徙频繁。同时,北方高氏较为集中,各宗支混杂相居也为修谱带来一定的难度。郓城《高氏族谱》又载:“其间逃而复还者又不知几高氏与焉,迄今五百余载矣,迁于彼又迁于此者更不知几高氏与焉。”而南方高氏宗系则较为单一,各宗支一般多聚族而居,据江苏常州《芳田高氏族谱》记载,高氏“星罗郡东殆遍”,合计有五六百家,被称为“郡东望族”。同姓同宗同支聚族而居,有共同的祠堂,共同的义田,这样就从根本上使修谱续谱有了保证。当然这并不是说北方高氏族性不强、淡于谱事,事实上北方高氏谱要比南方多,只是囿于诸多因素的限制才造成上述情况的。不过,从北方各高氏族谱来看,山东、河南、河北、山西、陕西、辽宁等省区的高氏,也包括一些南方高氏多为渤海高氏后裔。不论迁徙多么频繁,宗支多么混乱,但最终都能追到渤海这一支上。
第一、本来此类姓氏的人就很少,在全国都属于少见的姓氏;很多复姓都是先秦时期流传下来的,而先秦至秦朝建立这一段时间,正好是姓、氏两个概念从姓、氏泾渭分明到混乱再到只有姓的过程。
举个例子,比如楚国王族,熊氏,氏代表了这一个大家族母系的血亲关系,分出去立家的后代,保留这个氏,但是要起一个新的姓。楚王后来的姓“芈”就是如此产生,至春秋战国后期,楚王室的姓就是芈,氏就是熊。屈原是楚国王族,他也是熊氏,屈姓,名平,字原。等等。但是从战国时期开始就已经混乱了,当时已经告别母系氏族社会很远了,姓氏逐渐开始向一个功能发展。
复姓本来是很多的,在该时期由于分家改姓、姓氏混乱,很多新的姓其实出自复姓,到后来人数少,也是正常的。
第二、此类姓氏的人在历史上出现过很多次改姓情况,即从简,取复姓第一个字为单姓。比如宇姓出自宇文,欧姓出自欧阳,等等。
呼延,现今罕见复姓。今山西之太原、临汾、阳泉,甘肃之徽县,河南之卢氏、温县等地有分布。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匈奴四族有呼衍氏。入中国,改为呼延氏”。此出匈奴,为呼衍氏所改。
2、《姓氏考略》注云:“鲜卑姓。晋稽胡楚赐姓呼延氏。”
晋代有呼延报;十六国时前赵有呼延谟;宋代有呼延赞、呼延遇、呼延次升、呼延范。
呼延是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姓氏考略》有关于“匈奴四族呼衍氏,入中国改为呼延氏。”的记载。《汉书》也提及“匈奴四族有呼延氏。”呼衍,按唐颜师古注,即今天所称的鲜卑姓呼延。由此可知,呼延氏原来是匈奴族人氏,在汉代初期到中国来的,至今也有2000年的历史。至于谁是第一个改姓呼延氏的,无从考证清楚。
头一位扬名于历史的呼延姓人士是南北朝时前赵的呼延谟。宋代有呼延赞 。姓氏中有单姓呼的,与呼延氏有何关系呢?〈姓氏考略〉指出:“今陕西有呼姓,为呼延氏所改。”不过“呼”这个单姓,也许由来已久,〈列仙传〉中就曾 出现过一位汉代仙人呼子光。此说如成立,那呼氏并非全出自呼延氏。单姓的呼氏家族,繁衍到南方的子孙为数不少。像明朝的抗倭名将戚继光麾下的大将呼良朋,就是现在福建的福清人。
鲜卑人建立的北魏政权在一代明主孝文帝的带领下,从大同迁都于洛阳,迁都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的一向政策就是该姓.皇室拓拔氏该姓元,而其中的鲜卑贵族呼延氏改为刘.所以,呼延源于鲜卑.而现在的百家姓中不仅有呼延,也有拔氏,在北宋呼延家力保大宋,可见,鲜卑人已经完全容于中原人之中了.
来历:南北慕容均出自辽东鲜卑。4世纪时慕容涉归,其嫡长子慕容廆继为单于,其后代子孙在五胡十六国时期建立了前燕、后燕、南燕等一系列割据政权。次子慕容吐谷浑西迁至青海,其后代子孙建立吐谷浑汗国。这样南北慕容就出现了。
说到慕容,就要知道三燕历史。“三燕”指东晋十六国时期,鲜卑慕容氏在北方建立的前燕、后燕、北燕三个地方政权。它们均以龙城(今辽宁朝阳)为都城或陪都,先后长达百年之久,创造了朝阳历史上灿烂的“三燕文化”。因此,朝阳又被称为“龙城”和“三燕故都”,并称这一时期的文化为“三燕文化”。
一、三燕历史
(一)建国前的慕容鲜卑
慕容鲜卑是东胡族的后裔。东胡,是自古以来一直活动在我国东北地区的古老的民族。战国时期,东胡居住在燕国东北,就是现在的内蒙古赤峰和辽宁朝阳及其周边地区。燕昭王时期,大将秦开率军攻打东胡,东胡大败,北退千余里,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秦开却胡”。燕国在东胡居住地区设立了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并且沿边境修筑了长城。朝阳地区属于右北平郡和辽西郡。
东胡族后来发展为乌桓和鲜卑两个部族。东汉时期,乌桓和鲜卑两个部族都先后居住在东北和北方沿边诸郡。鲜卑族后又分为慕容、宇文、段氏三部。公元207年,曹操平定了辽西柳城的三郡乌桓之后,慕容鲜卑的首领莫护跋乘机率部入居辽西。公元238年魏司马懿讨伐割据辽东的公孙渊,莫护跋率部参加了攻打辽东的战役。辽东公孙氏被灭之后,曹魏政权封莫护跋为率义王,莫护跋始定居于大棘城之北。莫护跋死后,经过其子木延、孙涉归、耐几代首领,后来共立涉归子慕容廆为首领。涉归的另一个儿子吐谷浑则率部到现在的甘肃青海一带,建立了吐谷浑国。
慕容廆是位有作为的政治家,他继位后于公元238年又率部迁回辽西,居于徒河之青山,公元2 94年定都大棘城。辽西地区自战国以来汉文化一直处于主导地位,而且是东北与华北的咽喉地带,大、小凌河流域有肥沃的土地和丰富的资源,宜农亦宜牧,这对慕容鲜卑以辽西为根据地,建立政权、逐鹿中原都具有重要意义。
慕容鲜卑入居辽西之后,不断吸收汉文化因素,逐渐改游牧经济为定居的农业经济,中原的先进思想文化、农业生产技术及货币、日用杂物、生产工具、兵器也大量输入辽西,为其所用,从而加速了慕容鲜卑的汉化过程。那些在中原无法生存的大批流民和汉族知识分子,为逃避战乱,纷纷涌入辽西,受到慕容廆的尊重,成为座上嘉宾,为慕容廆出谋划策,建立典章制度,创办学校,为前燕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二)前燕(公元337-370年)
公元333年,慕容廆死,其第三子慕容皝以平北将军、行平州刺史统帅慕容鲜卑。公元3 3 7年,慕容皝称王,国号燕,都棘城,是为前燕。
公元341年,慕容皝派阳裕、唐柱于柳城之北、龙山之西筑龙城。公元342年,慕容皝将都城由棘城迁到龙城。东晋成帝遣使正式承认慕容皝为燕王。
经过几年的鏖战,慕容皝消灭了段氏鲜卑和宇文鲜卑,又让扶余和高句丽俯首称臣,大大扩展了前燕政权的势力范围,成为东北地区的霸主。
公元348年,慕容皝病死,子儁继位。慕容儁 “博览群书,有文武干略。”慕容儁乘冉闵灭后赵、河北大乱的机会,率军南伐,攻占蓟城,都城亦随之迁蓟。公元352年,冉闵的都城邺城被慕容儁攻克,冉魏亡。慕容儁在蓟城正式称皇帝,署置百官。蓟城在现在的北京西南,所以说,历史上第一个在北京建都称皇帝的,是前燕慕容儁。
前燕政权成为南与东晋隔江对峙,西与前秦为邻,以东北为后方,雄据华北的强大政权。
公元357年,慕容儁将都城从蓟城迁到邺城。公元360年,慕容儁死,子暐继位。
公元370年,前秦苻坚、王猛率大军围攻邺城。慕容暐率文武百官出城降秦,前燕灭亡。前秦在前燕故地设平州,以石越为平州刺史,领护鲜卑中郎将,镇和龙(龙城)。
(三)后燕(公元386-407年)
公元383年,前秦苻坚在淝水之战中失利,那些投降前秦的慕容鲜卑贵族都趁机纷纷起兵复国。公元386年,慕容垂称帝,置百官,立太子,定都中山,据有幽、冀、平三州,即今河北、辽西地区。
公元397年,后燕慕容宝在中原被拓跋魏打的大败,无法立足,将都城迁回龙城。
慕容熙当后燕皇帝时,荒*无道,穷奢极欲。公元407年,冯跋和高云乘慕容熙出葬苻皇后之机,杀掉慕容熙,拥立高云为天王。后燕亡。
(四)北燕(公元407-436年)
公元407年,冯跋和高云乘慕容熙出葬苻皇后之机,杀掉慕容熙,拥立高云为天王。
公元409年,高云被豢养的爪牙离班、桃仁杀害,高云被杀后,冯跋被拥立为王,国号仍为燕,建元太平,仍以龙城为都城。
冯跋继位后,吸取了后燕亡国教训,采取了一些有利于社会稳定、发展的措施,使北燕国力得到恢复,政权亦较稳定。
冯跋死后,其弟冯弘杀太子冯翼自立为王。公元436年四月,北魏又派大将古弼、鹅青率军来攻,魏军克白狼,兵临龙城。尚书令郭生开城门招引魏军,这时,高句丽援兵亦到达龙城,冯弘及龙城民户均随高句丽军队东迁。高句丽军队将龙城库府虏掠一空,并纵火焚毁了龙城宫殿。北燕灭亡。冯弘到辽东后,被安置在平郭,两年后为高句丽所杀。
从公元342年慕容皝将都城由棘城迁到龙城,到公元436年北燕被北魏灭亡,中间去掉前秦占据15年,三燕王朝以龙城为都城或留都,前后共计约80年。
(五)三燕以后的慕容鲜卑
自北燕灭国前后,拓跋魏将燕国治下的鲜卑慕容氏和汉族等各族人民大量地、同时分散地迁往今河北、山西等中原地区。上百万的鲜卑慕容氏贵族和平民百姓,为了保全性命,大都更名改姓,或逃往远方,或淹没、融化在中原各族人民中间。昔日繁华兴盛的龙城,顿时荒废了。以龙城为中心的辽西广大地区,渐渐荒寞无闻。繁荣一时的慕容鲜卑创造的三燕文化,也随着燕国的灭亡、慕容氏的逃亡和时间的推移而消逝了。
二、“慕容”的来龙去脉
(一)“慕容”的由来
“慕容”,既是鲜卑慕容氏部族的名称,又是姓氏。那么,“慕容”是怎么来的呢?
《晋书·慕容廆载记》称其曾祖莫护跋,(魏初)“时燕代多冠步摇冠,莫护跋见而好之,乃敛发袭冠,诸部因呼之为步摇,其后音讹,遂为慕容焉”。意思是说,当时北方的汉人流行戴步摇冠(一种带有悬垂装饰物的帽子),莫护跋见了也很喜欢,也做了一顶,整天戴在头上。鲜卑人见了他这种打扮,都称他为“步摇”,因当地语言“步摇”同“慕容”读音相近,所以传到后来就成了“慕容”。从莫护跋的孙子慕容涉归(?—283年)开始,便干脆以“慕容”作为部落和姓氏的名称。西晋时,慕容涉归儿子慕容廆占领燕北、辽东一带,自称鲜卑大单于,他的子孙正式以慕容为姓。
但实际上,“慕容”称号的出现,时间还要早一点。据《三国志·魏书·鲜卑传》注引《魏书》,东汉桓帝(公元146~167年在位)时,檀石槐分鲜卑为东、中、西三部,中部鲜卑之“大人”(首领)中即有慕容之名。但这里。
步摇本是指一种首饰, 汉刘熙《释名·释首饰》:“步摇,上有垂珠,步则摇动也”。“步则摇动”应是“步摇”的原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步摇”一词在文献中屡屡出现,或称步摇,或称“金步摇”,或称“步摇钗”、“步摇花”。
中国考古中发现的步摇实物,主要出土在慕容鲜卑遗迹中,且大量是冠上或头上的装饰。最先是在北票房身前燕早期墓葬中出土了两件金枝花饰。另一种步摇服饰品出土于北燕冯素弗墓(公元415年),是一件六枝步摇金花,就是文献记载的慕容鲜卑贵族普遍使用的“步摇冠”。
“慕容”(MuRong)和“步摇”(BuYao)两者的发音,在现在的中国语音中已有很大的距离,人们不易理解如何会发生“音讹”。奇怪的是,在今天的日本语发音中却出人意料地还保留着这两个词的古音,即慕容(日语读bouYao)、步摇(日语读HouYao),十分一致。这从民俗学角度提供了另外一个证据。而中国北方的这一古音是如何传到日本的,则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新的研究课题。
(二)“慕容”姓氏的演变
从慕容廆开始,鲜卑慕容氏家族四、五代人,在两晋十六国时期的中国北方大地上,南征北战,建国立业,叱咤风云,影响着中国历史的进程。可是,自从北燕被北魏灭亡以后,上百万的鲜卑慕容氏贵族和平民百姓,为了保全性命,大都更名改姓了,融化在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族人民中间。他们中大部分人或者取“慕容”的第一个字改姓“慕”或“穆”,或者取第二个字改姓“容”。
改姓的仅举一个例子。宋代杨门女将穆桂英的“穆”姓,卫聚贤《杨家将及其考证》一文,以为是“慕容”一语的音转。慕容氏作为古代鲜卑贵族,久有尚武的传统。欧阳修《杨琪墓志》写到:“杨琪初娶穆容氏,又娶李氏。”杨琪是杨文广的堂兄。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曾经在《杨家将故事与杨业父子》一文中指出,杨琪既娶于穆容氏,杨文广与穆容氏联姻,自然也是可能的。
也有很少一部分人仍然坚持原姓,如北魏有青州刺史慕容白曜、五代十国时有慕容彦超、宋代有慕容延昭,等等。
另外,还有一部分人集体迁居别处,连民族的名称都改变了,姓氏更与“慕容”二字不沾边了。比如,有人认为,现在的锡伯族和土族就是慕容鲜卑的后裔。
三、三燕时期的重要人物
(一)前燕人物
慕容廆(269-333年) 字奕洛环,昌黎棘城(辽宁义县)人。《晋书》称其“幼而魁岸”,“雄杰有大度”。晋武帝时被部众拥立为首领,迁居大棘城。招徕中原流民,任用汉人裴嶷等,势力渐强,遂在辽东建立割据政权,但仍奉晋名号。其孙儁帝时,追谥为武宣皇帝。
慕容皝(297-348年) 十六国前燕国君。333~348年在位。字元真,慕容廆子。《晋书》载其“雄毅多权略,尚经学,善天文”。建武三年(337年)自称燕王。不断扩张土地,成为东北强大的割据政权,后迁都龙城(辽宁朝阳)。雅好文籍,勤于讲授,生徒多至千余人。破高句丽,袭夫余,攻灭鲜卑宇文部。
慕容儁(319~360年) 前燕国君。348~360年在位。字宣英,慕容皝子。《晋书》载其“姿貌魁伟,博观图书,有文武干略”。皝死,继燕王位。乘后赵亡,攻入黄河流域,灭冉闵。352年称帝,年号元玺。后迁都邺城。慕容儁是第一位在北京建都称帝的人物。
慕容恪(~366年) 十六国前燕臣。字玄恭,慕容皝子。《晋书》载其“雄毅严重,每所言及,辄经纶世务”。数从皝征伐,累战有大功。封太原王。拜侍中、录尚书。慕容儁死.固辞帝位。辅佐慕容暐为帝。
(二)后燕人物
慕容垂(326~396年) 十六国后燕创建者。384~396年在位。字道明,慕容皝子。《晋书》载其“少岐嶷有器度”。“好畋游。”初为慕容皝吴王。后因受太傅慕容评排挤,投奔前秦。苻坚败亡,他自称燕王,复兴后燕国,灭西燕,国力大盛。396年,率军攻打北魏,兵败,病死。
慕容熙(385~407年) 后燕国君。40l~407年在位。一名长生,字道文,慕容垂子。初为河间王。慕容盛即位后,拜为尚书左仆射,领中领军。从征高句丽、契丹,皆勇冠诸将。盛死,太后以国多难,迎熙入宫即位。在位实行胡汉分治政策。大兴土木,连年征战,滥杀无辜,宠幸奸小。后被将军冯跋等人杀死,国亡。
(三)北燕人物
高云(~409年)
北燕国君。407~409年在位。字子雨,又名慕容云,高丽族。《晋书》载其“沈深有局量,厚重希言,时人咸以为愚”。因武艺高强,被慕容宝收为养子,赐姓慕容氏。任侍御郎。后燕末年,慕容熙为政苛暴,众人怨怒。将军冯跋等拥立云为主,杀熙。云无功德被推为主,即位后,常自恐惧,宠养壮士专司禁卫。后被左右杀死。
冯跋(~430年) 北燕建立者。409~430年在位。字文起,长乐信都(河北冀县)人。《晋书》载其“懿重少言,宽仁有大度”。曾任后燕中卫将军。后燕主慕容燕暴虐,他遂杀熙,推高云为主。高云为近臣所杀,他拥众自立,建立北燕政权。在位时“励意农桑,勤心政事”,“省徭薄赋”,维持偏安局面达二十余年。
冯弘(~438年) 北燕国君。430~436年在位。字文通。冯跋死,弘杀其诸子,夺得天王位。在位期间,宗室相残,国力削弱。太延二年(436年),魏军攻燕,弘惧,烧龙城宫殿,东走高丽。北燕亡。后被高丽杀死。
四、三燕佛教
(一)前燕佛教
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地区是由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建立的“五胡十六国”统治着。当时社会上认为佛是“戎神”,胡人理当祀奉,所以这些少数民族统治者大都信奉佛教,并利用佛教加强自己的统治,因而大加提倡.北方佛教由此兴盛起来。
北方地区的佛教发轫于西域沙门佛图澄在后赵的传弘。此时,正当鲜卑慕容氏据有辽西并移居大棘城之后。这时,鲜卑慕容氏在东北诸族中率先得闻佛教,并开始信奉佛教。
《晋书·载记第九》记载:“东晋永和元年(公元345年),有黑龙白龙各一,见于龙山,皝亲率群僚观之,去龙二百余步.祭以太牢,二龙交首嬉翔,解角而去。皝大悦,还宫,赦其境内,号新宫曰和龙,立龙翔佛寺于山上。”这说明,前燕统治者不仅崇信佛法.而且还建造了佛寺建筑 。此后,佛教经鲜卑慕容氏传播给占据辽东的高旬丽人,从而使高句丽人也开始信奉佛法。东北地区的佛教,由此逐渐传播开来。
通过文献检索,东北地区十六国时期建造的佛教寺院只有两个地方,即吉林集安和朝阳凤凰山。高句丽在其都城丸都(今吉林集安)开始创建肖门寺和伊弗兰寺是在公元375年,而朝阳凤凰山的龙翔佛寺史书记载为公元345年,比丸都佛寺早30年。所以说,龙翔佛寺是迄今为止东北地区最早见诸史籍的佛教寺院,堪称东北佛教的祖庭。
(二)后燕佛教
后燕时,复国君王慕容垂起用高僧支昙猛为谋士,参与军国大事的决策。慕容垂经常举办法会.祈求佛祖保佑,为后人留下了“慕容愁愤愤,烧香作佛会”的诗句 。
后燕的另一个君王慕容熙虽然荒*无道,但却崇信佛教。他的宠妃苻氏死后,他让僧人为苻氏诵经超度,披麻戴孝。
公元390年,以僧人法长为天子的起义队伍,从北平(今河北遵化东)杀到白狼城(今喀左黄道营子),对后燕政权构成严重威胁,后被镇压下去。
由于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佛教在辽西地区广泛传播,官僚贵族和平民百姓争相信仰,佛教影响日益扩大,已经渗透于燕国的政治、军事、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之中。
(三)北燕佛教
北燕时.道化流布,高僧辈出.兴塔立寺,盛况空前 。在中国古代佛史名著《高僧传》中,记载了7位北燕时期和北魏初的高僧。他们有:
远赴印度取经的昙无竭(又名法勇);
著名佛教译师鸠摩罗什的弟子昙无成和昙顺;
擅长佛教雕塑艺术的释僧诠;
焚身供养佛祖的昙弘;
建康(今南京)栖霞寺开山祖师释法度;
建康灵根寺的释慧豫。
特别应该指出的是昙无竭。他率僧猛、昙朗等25人于公元420年从龙城出发,长途跋涉,历尽艰辛,到印度取回梵文《观世音受记经》一部,并译成汉文.广泛流传于南北各地,后收录于《大藏经》中,为古今世人所传诵。他将在西天取经游历与见闻写成《历国传记》,可惜此书早已失传。昙无竭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功绩虽然比不上法显和玄奘.但他是继法显之后我国早期赴西天取经的人,比唐玄奘还早207年,是东北地区西天取经第一人,为我国佛教文化发展和古代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是值得后人景仰和大书特书的历史人物。
另外,昙无成、昙顺、僧诠、法度四位高僧,也都是佛教史上不可小觑的人物。
佛寺建筑是僧侣斋戒、诵经、传法的场所,是佛教文化的载体。三燕时期曾经兴建了大量的佛寺建筑,主要分布在燕都龙城和城东的龙山上,可惜今天无一幸存。龙山自慕容皝肇建龙翔佛寺以后,陆续增修扩建,形成由许多座佛寺构成的规模宏大的佛寺建筑群。可以想见,当时龙山上塔寺林立、建筑宏伟、信徒众多、佛事兴隆的盛况。前面提到的高僧昙无竭和昙弘等,很可能就是当时龙翔寺的住持或弘法大师。正如著名佛史专家汤用彤所说的那样,燕都龙城是“北方佛法三宝兴隆之地.北方佛教的重要来源”。相比之下,在当时的东北地区,除了高句丽王室已经信奉佛教并在都城丸都建有几座佛寺外,其他地方还未沾法雨呢。
五、以燕都龙城为代表的三燕时期重要考古发现
(一)近半个世纪以来三燕墓葬的发现与研究概况
从l960年刊发了《辽宁北票房身村晋墓发掘简报》到现在,近半个世纪以 迄今,已经发现的三燕墓葬有:北燕冯素弗墓、后燕崔遹墓、袁台子东晋壁画墓、八宝村一号墓、大平房村壁画墓、北庙村一、二号墓、单家店三座鲜卑墓、沟门子晋壁画墓、十二台砖厂两晋墓和88M 1、奉车都尉墓、甜草沟晋墓、喇嘛洞墓地、大板营子鲜卑墓地、锦州李廆墓、北票下喇嘛沟晋墓、朝阳凌河大街医M3、仓粮窖鲜卑墓、袁台子北燕墓等。
比较重要的是具有墓主可考的冯氏墓和有纪年墓表的崔氏墓的发现,为以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断代依据。特别是北票喇嘛洞墓地,共发现三燕时期墓葬四百二十座,占地面积约l万平方米,是迄今我国北方地区所见规模最大的一处三燕文化墓地。
最早进行相关综合性研究的是宿白先生,他撰写了《东北、内蒙古地区的鲜卑遗迹——鲜卑遗迹辑录之一》的重要论文。其后,徐基先生于l987年发表了《关于鲜卑慕容部遗迹的初步考察》。最先关注、研究慕容鲜卑马具的董高,撰写了《慕容鲜卑、高句丽、朝鲜、日本马具之比较研究》的论文。孙守道和徐秉琨先生都对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射进行了考察。还有一些人研究了慕容鲜卑的金步摇饰和甲骑具装、陶器演变等。
(二)、燕都龙城考古的重大发现
近几年来,在朝阳老城区,也就是三燕故都龙城进行的考古工作中,先后发现了位于北塔下面的三燕和龙宫殿基址以及上面的北魏冯太后建造的思燕佛图、北塔东南面的三燕宫城城门遗址、龙城北面和东面城门、西面和东、北面的城墙等三燕时期龙城重要遗迹和大量的遗物。对研究三燕历史和文化、对探讨中国古代都城的发展以及对朝鲜、日本的文化影响,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因此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普遍关注,曾被评为9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此外,位于北票市大板镇金岭寺村西北的魏晋建筑群址,可能与史书上记载的曹魏初年慕容鲜卑先祖莫护跋自塞外入居辽西时曾“始建国于棘城之北”这一历史事件有关,也是一处重要的三燕建筑遗迹。
后燕慕容熙于公元402年(一说403年)所建的龙腾苑,经历史学家朱子方先生实地考察后推测,位于今朝阳北7公里的木头营子村附近的“东团山子和“西团山子”遗址有可能是龙腾苑中的景云山和宫殿建筑遗址。
六、三燕文化的影响与意义
在丰富多彩的三燕文化遗物中,最具民族特色、最有研究价值的,是金步摇饰和马具两个方面。
金步摇饰是辽西慕容鲜卑特有的重要服饰品,它在中国北方古代少数民族金属饰物中独树一帜,别具一格,是除马具之外少有的一种曾对三国时期的朝鲜和古坟时代的日本发生过深远影响的器物。这种金饰皆见于前燕以前的鲜卑墓葬中,几乎可以作为判定慕容鲜卑建国以前的早期墓葬的标志性器物。
慕容氏马具系统现已成为三燕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关于慕容氏马具的东传过程,学术界普遍认为:
慕容氏马具(公元3世纪末至4世纪中叶)—高句丽马具(公元4世纪中叶)—朝鲜半岛马具(公元5世纪)—日本列岛马具(公元6世纪)。也就是说,东北亚地区的马具皆源于慕容氏马具。
魏晋南北朝时期,以金步摇饰和马具为代表的慕容鲜卑的骑马文化(即三燕文化),通过河西走廊丝绸之路与北方草原丝绸之路在东北的交汇点——龙城,大量地传到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并和当地文化相结合,使得骑马文化在更广泛的区域内出现了新的发展和新的繁荣,这在东北亚文化交流史上占有着极其光辉的一页。这也正是慕容鲜卑与三燕文化的研究为国内外学者所普遍关注的原因之所在。
从中国历史的角度上看,鲜卑慕容氏和他们建立的三燕地方王朝,对中华各民族的大融合和历史文化的发展,曾经起过相当重要的作用。燕都龙城,无论从中国古代历史和都城发展史,还是东西方文化交流史的角度,都占有重要的位置。
谁知道唐朝慕容家族慕容雅的传说?
本文2023-10-24 18:54:49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314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