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信奉的是什么?
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著名的有太平道、五斗米道。主要宗旨是追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济世救人。认为“道”是化生万物的本原。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道教是与儒学和佛教一起的一种占据着主导地位的理论学说和寻求有关实践练成神仙的方法。
道教认为,道是,“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万象以之生,五行以之成”,也就是说,宇宙、阴阳、万物都是由它化生的。道教认为:在万物中,神仙居住的所谓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道化为三种气,再化成三位至高无上的神,即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
扩展资料
道教的礼仪文化:
道教供奉时供果一般五个一盘,摆放时根蒂朝上,若要供瓜类的水果,必须供整只,而不能半个。天神本身是不食人间烟火的,所以供果更多的讲究的是心意,但是某些神将的护法会偷吃,哦不,享用供品。
道教礼仪源自《周礼》,涉及宗教活动、日常生活各方子午印面,包含叩拜、供养、诵经、戒律、服饰等内容。信众对常人行拱手礼或作揖礼,而对神仙、真人则行叩拜礼,以示特别尊敬。道教叩拜方式分为一礼三叩、三礼三叩、三礼九叩三种,其基础是拱手礼和作揖礼。
拱手礼亦称为抱拳礼,分为两种:一种是儒家礼仪,两手相抱,举于胸前,立而不俯;另一种是左手抱右手,负阴抱阳、蕴含五行,内掐子午诀,外呈太极图。作揖礼动作为:一面躬身,一面抱拳,自下而上,向人行礼。
一拜三叩之后要起身,起来之后,再重复第一次的动作,手再抱成子午诀,再抬起,再降落到胸部的时候松开,左手抚心右手先下,左手跟上,掌按十字,然后顺势跪了下去,头轻点三下,这就是第二拜第六叩了,然后再起身,再重复一次。
-道教
道教与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道教的历史与中国历史紧密相连,有5000年历史。
道教是我国的传统宗教,由三清祖师开创,它的历史远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而逐渐形成于周秦两汉。道教并非是一人一时一地所创所生,乃中国历代各地不同的文化、思想相结合而成之宗教。
道教教祖老子把“道”作为宇宙本体、万物规律,是超越时空的神秘存在,以“道”为基点建立道教的神学理论体系;老庄的神秘主义和养生思想所形成的得道成仙思想为道教的核心信仰。注重修炼养生,老子、庄子提出的清静无为、见素抱朴、坐忘守一等修道方法,被教徒所继承发扬。
战国时期,齐国形成了以环渊、田骈、慎到为代表的黄老学派,尊崇黄帝和老子,以道家的清净养生、无为而治思想为主体,兼收并蓄诸子百家的一些内容。
西汉前期,统治者推崇清静无为的黄老学说,轻徭薄赋,造就了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黄老学说走向民间,与方仙道合流成了黄老道,由政治思想转变为宗教学说,活跃于民间的黄老道是道教的前身。
扩展资料:
盛唐道教到达了鼎兴的程度:
隋末许多道士投靠李渊父子麾下,编造李氏为王的谶语神话,如楼观派道士岐晖和茅山宗领袖王远知。唐高祖李渊称帝后,制定了尊奉道教为皇家宗教的崇道政策:他尊老子为其祖先,宣称自己是“神仙之苗裔”,表明“道大佛小”,颁布《先老后释诏》规定“老先、次孔、末后释宗”。
唐太宗李世民重申“朕之本系,起自柱下”,再次下诏规定道士、女冠在僧尼之上;李世民采用道家清静无为、垂拱而治的治国政策,成就了“贞观之治”的盛世;晚年李世民也热衷于长生方术,大量服食丹药。
唐高宗李治继续奉行崇道政策:尊奉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首开给老子册封尊号之先河;尊《老子》为上经,令王公官僚学习,规定为科举考试内容;提高道士地位,在各地兴建道观。武则天依靠佛教徒为“武周革命”大造舆论,故而削弱道教。唐中宗、唐睿宗恢复崇道政策。
唐玄宗李隆基开创了“开元盛世”,道教也在其推动下达到全盛,社会上的崇道之风发展到极致。唐玄宗的崇道政策有:神话祖先“玄元皇帝”,掀起崇拜热潮。
提高道士的地位,使之享受皇家特权;规定道举制度,以“四子真经”开科取士;规定《道德经》为诸经之首,并亲自作注颁布天下;积极搜集整理道经,编纂了历史上第一部道藏《开元道藏》;大力倡导斋醮,制作道教音乐,制定道教节日。
盛唐高道辈出,他们从哲学、丹道、斋醮各方面大大推进了道教建设。
—道教历史
在历史上,道教的“龙门派”确实做过这种尝试;但从三教的教义上来看,他们没有一统化的可能。在中国文化史上,影响最深远的就要数三大文化势力:佛教,道教,儒教。这三大文化都用不同的方式,改变了千百年来中国人的各种行为习惯和行为举止,都是优秀的文明。既然他们都是优秀的文明,中国人历来喜欢“大一统”,那么这些文明是否存在着一统化的可能呢?其实古人已经做了这种实验。
明代道教全真一系的“龙门派”就做过这种尝试。在明代,有一个词汇非常流行,叫做“三教合一”。这句话最早的由来,就是全真龙门派的道士们发明的一种新的“金丹大道”。这种三教合一的修行要旨是,以佛教为心,道教为骨,儒教为皮,从人的身体内部修行“成仙得道”的正果。位列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著名神魔小说《西游记》,历来就被宗教界认为是龙门派宣扬“三教合一”的小说。在很多句子中能找到蛛丝马迹,比如说,作者肯定孙悟空不炼丹,修自身的修行方法,称之为“炉中久炼非铅汞,物外长生是本仙”。
龙门派在历史上以失败告终,这三大学说,因为他的教义,是不可能兼容的。龙门派在明代一度轰轰烈烈,明朝的皇帝,如嘉靖,万历等人也崇尚这种所谓的“三教合一”,还将佛教中的佛陀,划入道教称为“大觉金仙”。但是细心的读者可能注意到了:龙门派的三教合一,是将其他教派并入道教。没错,其实龙门派也是一种“唯我独尊”的念头,只不过他用了一个理论将自己包装起来罢了。无独有偶,佛教内部也认为,自己的修行方法才是正统,其他宗教都是“外道”,他们的理论都是不能兼容其他宗教和自己分庭抗礼的。
所以,道教,儒教,佛教,在历史上,确实有人做过将他们一统化的常识:但是他失败了。因为这三大教派的教义不能兼容,永远不可能一统。
还有08年地震时 某寺院救助了很多产妇以及108个婴儿的新闻报道。 真正的修行人都是很慈悲的, 遇到众生受苦都会出来拯救的, 跟佛教道教没啥关系。佛陀并非是在盛世才多的,佛教自从传入中国后,便有了广大的信徒,其体量本身就要远超于道士。这和佛教的思想理念以及宣传手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大概因为佛讲来世,所以,只有今世有钱富裕了才会考虑来世。道教讲现世,乱世才容易建功立业啊欧美发达国家,工业革命后烈火烹油,哪见佛陀的影子?中东战乱国家,战火纷飞此起彼伏,哪有道士的功德?
佛教是修心的,社会发展了,经济发达了,人们衣食无忧的时候,是需要修心,所以佛教盛行。乱世的时候需要道教的兵法,虚虚实实以乱治世。正因为国家强大强盛而且和平繁荣,百姓安居乐业,才能放松心情,才能静心求佛拜佛。寺庙香火旺盛,是和平繁荣的体现。诚然,在和尚道士里面,会有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的人,要不然现在景区门口肥头大耳的“和尚”、装模作样的“道士”是何人呢?
佛学虽欲通达但总体避世观,道学虽远世自然但总体应世观,信佛在常态时代以佛观平衡心态,道家在乱世以道理用世,以应世态,这很正常!扯了!道教是宗教,而道家思想,则是一门学问。但是,不置可否,道教在其发展过程中,也会研习道家经典。所以,后人所谓下山救世的道士,也是深受道家经典的影响的。原因是道教是在道学的基础出现的,基于这一点道教和道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混用。所以我以下的阐述不会刻意区别道家和道教,除非一定得区分。
当然是道教了,佛教发源于古印度后才传入我国的宗教。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是以我国古代鬼神崇拜观念基础上,以黄、老道家思想为理论根据,承袭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衍化形成,是世界五大宗教之一。道教是一个崇拜多神明的宗教,发源于我国春秋战国时期,以“道”为最高信仰,主要宗旨是追求长生不老、得道成仙和济世救人。道教在我国传统文化上占有重要地位,在现今也有一定影响力并积极发展。
古代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道家也成为诸子百家之一。道教将道家的哲学神化了,在当时并没有太大影响,直到汉代后期才陆续有教团出现,东汉末年张道陵正式创立道教,他们把老子称为太上老君,供奉他为教主,并将他的《道德经》视为修仙境界的经典。道教还讲究修身养性,并把庄子的神秘主义作为核心。道教成仙的主要方法为服食仙药,外丹等,炼气与导引,内丹修炼,并借由道教科仪与本身法术修为等仪式来修炼成仙。
到了魏晋时期,道教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那时候道教分化成了士族的丹鼎道教和民间的符水道教。茅山道士葛洪将道教的神仙方术与儒家的纲常相结合,创造了一套长生成仙体系,大大发展了丹鼎道教,再加之那时候老庄思想盛行,也促进了道教的理论发展。南北朝时期道教与外来的佛教进行了激烈的交锋,南朝出现了大量的灭佛运动,而北朝则出现了佛道教的义理争辩,在这过程中两种宗教也互相借鉴了对方的教义理论。到了唐朝,道教被奉为国教,唐朝君主将老子视为祖先,唐高宗还尊奉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这些君主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推广道教,并提高道士地位,使得道教空前繁荣起来。在此之后的每个朝代的君主对待道教都采取了尊崇态度,明朝时期道教更加世俗化与民间化,但清朝由于尊崇佛教对道教并不友好。距今张道陵创建道教已经将近2000年,道教现今已经走出中华大地,正在朝国际宗教稳步发展和前进。
《魏书·释老志》:道之原,出于老子。道教起源于何时春秋。楚人崇拜巫术仪式和原始宗教一样具有神秘色彩。老子以水来喻道的构思,无疑也是站在多水之楚地而激发出的灵感。老子文化诞生并形成于楚地,属于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独具神秘性和创生性的楚文化,为老子文化的萌发提供了肥沃土壤。张道陵是道家正一派的创始人,师从太上老君。
中国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老子就是太上老君的化身,因其传下道家经典《道德经》,故称老君为太清道德天尊,也被道教奉为道祖。汉桓帝更是亲自祭祀老子,把老子作为仙道之祖,《后汉书 本纪·孝桓帝纪》:(延熹八年) 使中常侍管霸之苦县,祠老子。(延熹九年) 祠黄、老于濯龙宫。
道教发源地在中国安徽涡阳。亳州涡阳天静宫,老子故里,天下道源,是中国先秦伟大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道教鼻祖老子的诞生地和道教的祖庭。
1、老子是安徽涡阳人。历史上没有什么争议。同时港、澳、台也都认为是涡阳,和鹿邑没有关系。苦县、谷阳、真源、卫真都是现在的涡阳。谷阳和鹿邑是并列的,不是一个地方。鹿邑《旧唐书·地理志》:亳州,望,隋谯郡。领1谯、2城父、3谷阳、4鹿邑、5酂五县。 真源,汉苦县,隋为谷阳,乾封元年改为真源,载初元年改为仙源,神龙元年复为真源,有老子祠。
《旧唐书 - 卷五 本纪第五高宗下》 二月己未,次亳州。幸老君庙,追号日太上玄元皇帝,创造祠堂。其庙置令、丞各一员。改谷阳县为真源县,县内宗姓特给复一年。
《宋史·地理志·四》: 亳州,望,谯郡,本防御。大中祥符七年,建为集庆军节度。南渡后没于金。县七: 1 谯,望。 2城父,望。 3酂,望。 4永城,望。 5卫真,望。唐真源县。 6鹿邑,紧。7蒙城,望。
2、庄子,庄子被诏号为“南华真人”。是安徽蒙城人,唐玄宗确定过的。古蒙国,今蒙城县坛城镇,北依北冡山,南傍北河,西周及春秋初,仍为蒙国,后为宋国的蒙邑。到了战国时,坛城归楚,楚国于此设置蒙县。西汉初期,把蒙县改为山桑县。蒙地先后被称为蒙(北冡)、楚北地、涡阳、淝水、山桑等,因其名称“不稳”,742年唐玄宗颁诏:号庄子为“南华真人”,尊《庄子》书为“南华真经”。《旧唐书·玄宗纪下》:九月丙寅(二十四日),改天下县名不稳者及重名一百一十处,庄周故里隋山桑更名为“蒙城”。古诗造不了假。《蒙城清燕堂》 王安石、《过庄子祠堂》北宋 吕南公,《过漆园怀古》 明 知府 刘教,以上的诗中都有蒙城两字。
宋 罗泌 路史 卷 二十七 国名纪四 商氏后 云:“北冡,蒙字尔,即景亳,汤都,今亳之蒙城,汉之山桑,天宝元年改。”
《旧唐书》卷三十八 志第十八:蒙城 隋山桑县,属谯州。州废,隶毫州。天宝元年,改为蒙城。
3、陈抟故里在安徽涡阳,港澳台陈氏后人也认定。有可靠和能佐证的史料:《宋史》卷四百五十七《隐逸(上)》列有《陈抟传》: 陈抟,字图南,毫州真源人,始四五岁,戏涡水岸侧,有青衣媪之,自是聪悟曰益。陈抟是北宋著名的道家学者,尊奉黄老之学,后受周世宗柴荣召见,任命“谏议大夫”,不仕,赐号“白云先生”。陈抟的道教学术思想的基本特征,是以老学为主,兼融道家易,同时也继承先秦两汉等道家易思想,著有《正易心法》《道德经注》《南华经注》。
张道陵是道家正一派的创始人,师从太上老君,被“授以三天正法,命为天师”,后世尊称为“老祖天师”“正一真人”“三天扶教大法师”,著书有《老子想尔注》,弟子达3000多人。张道陵所创始的正一派以老子为教主,为最高信仰,符箓斋醮为传播方式,以追求长生不死和成仙为最高境界的一种宗教组织。由于张道陵开始炼丹修道于龙虎山,于是龙虎山可称为中国道教第一山。
道教鼻祖是太上老君,也就是老子。
老子在道教中被尊为道祖,并将其《老子》一书改名为《道德真经》,作为宗教的主要经典。
在很多道观的三清殿中,供奉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其中太上老君塑像居元始天尊右位,手执蒲扇,居住大罗天上太清仙境,是“道教最高尊神三清天尊”之一。
道教认为,老子就是太上老君的化身,因其传下道家经典《道德经》,故称太上老君为太清道德天尊,也被道教奉为道祖。
太上老君者,大道之主宰,万教之宗元,出乎太无之先,起乎无极之源,终乎无终,穷乎无穷者也。
“道”无始无终,无形无名,无边无际,无师无上。“道”者,虚无自然,难名之神,强名曰道,尊称太上。
扩展资料
老子大约于公元前571年(周灵王元年,鲁襄公二年,宋平公五年)出生于楚(原为陈)国苦县。据《史记·老子列传》所说,老子即李耳,是楚国苦县(古县名,史学界普遍认为在今河南省鹿邑县)厉乡曲仁里人。
大约公元前485年(周敬王三十五年、鲁哀公十年),老子看到周王朝越来越衰败,就离开故土,准备出函谷关去四处云游。
把守函谷关的长官尹喜很敬佩老子,听说他来到函谷关,非常高兴。可是当他知道老子要出关去云游,又觉得很可惜,就想设法留住老子。
于是,尹喜就对老子说:“先生想出关也可以,但是得留下一部著作。”老子听后,就在函谷关住了几天。几天后,他交给尹喜一篇五千字左右的著作,然后就骑着大青牛走了。据说,这篇著作就是后来传世的《道德经》。
参考资料来源:——老子
道教信奉的是什么?
本文2023-10-24 18:50:54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314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