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姓的由来?谁知道啊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4浏览:2收藏

保姓的由来?谁知道啊,第1张

起源较早,可追溯到春秋时期,在全国各地都有分布。寻根问祖:1.《中华一家人》 (1)路史:春秋时楚公族之后有保氏。 (2)姓谱:周礼有保章氏,因官以为氏。 (3)千家姓:山阳族。 2.《南通历史札记》 《内蒙古新闻网》扩廓帖木儿(?-1375),元末沈丘(今安徽临泉西北)人,本名王保保。元末将领察罕帖木儿甥、养子。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察罕帖木儿遇刺后,代领其军,破益都城,杀田丰、王士诚,复与元将孛罗帖木儿争夺晋冀。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他拥皇太子讨伐孛罗帖木儿,入京为左丞相,封河南王,总统天下兵马。随后进兵关中,与军阀李思齐交兵。后明军北伐,二十八年(1368年)元都陷落,他败走甘肃,成为明朝西北边患。明洪武三年(1370年),在沈儿峪被明将徐达击败,逃往和林(今蒙古国哈尔和林)。逾年,大败徐达,斩明军数万。后病死于哈剌那海。 《南通历史札记》扩廓死,妻毛氏从亡,另一妾携幼子泛海居崇川(南通古称)。后裔取保姓。 南通部分保氏是根据家谱定的,这样南通就出现蒙古族的保氏和汉族的保氏。然而家谱作假严重,而清代攀附现象最为严重。《崇川保氏宗谱》是清代写入扩括帖木尔史迹,然而云南保氏记录与历史接近,而南通保氏问题很大。《明实录》记载扩括帖木尔之妹为朱元璋之子秦王朱樉之正妃;扩括后人从南通进入了内地。一个平民发达后修家谱往往找历史上的同姓联宗。 3.昭通《保氏族谱》 云南回族中的保姓,出自赛典赤;赡思丁家族,即“回族十三姓之一”。但昭通《保氏族谱》称:“吾族原于蒙古,初以特穆尔为氏,元之右族也。自库库台特穆尔尊号保保,而入滇始祖以阿保名,于是改姓保氏。”(《滇南丛话》)对于此话,白寿彝先生指出:“予于《族谱》所记第十三世以后,颇为相信。十三世之前,予乃不能无疑。其真实之程度如何,固不难据史籍以断。”(《滇南丛话》)对于昭通保氏“原于蒙古”究竟是指“蒙古国”还是“蒙古族”,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4《公安部网》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缅甸境内的英国人想把云南班老乡境内一座资源丰富的矿山据为已有,十几个佤族部落王共同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英斗争。当时的保家先人(原姓李)也是部落王之一。政府为了表彰保家兄弟三人在这场斗争的显赫战功,就赐姓为“保”,老大叫保卫国,老二叫保卫厂,老三叫保卫民。现在立在班洪乡政府附近的抗英纪念碑就是那场斗争的明证。老大保卫国的传人叫保洪忠。保洪忠先后担任过云南省人大副主任、全国政协委员。保洪忠的大儿子保明良现在仍住在上班老村,如今他身兼两职,于公,他是副乡长,于私,他又是佤族部落的“王子”。 5古兰圣训《源远流长的广州回族》 保姓,辽宁省沈阳县、新疆省,《保氏效和堂族谱》谓:“来自阿拉伯”。 6《沈阳晚报》 距沈阳市区东南约20公里的东陵区李相镇尾巴沟(原名苇芭沟)村,居住着9户极为稀少的“保氏”人家。经过查看“保氏家谱”,史学家佟悦认定,“保氏”为“随名姓”,其家族应为满族的“蓝旗”。 7《全唐文》卷四百二十二 ○安州刺史杜公神道碑 受正性者德之元,纂重侯者业之盛,君子体仁以合德,积厚以感通。著于神 明,光於祚允者,其惟杜公乎!公讳鹏举,字某,其先京兆人也。七代祖讳模, 後魏为濮阳守,卫人宜之。子孙世居东郡,故今为濮阳人。夏有豢龙之官,周封 唐杜之国,世载侯伯,勋藏晋鲁。周公锡命,元旗火龙;拯三代之衰,参五霸之 业,斯保姓之始也。 编辑本段各地保氏字辈 1南通《崇川保氏家谱》“钦明文思;允恭克让;亲睦九族;协和万邦”此十六派字为南通保氏自十七世始一字一世。 2寻甸保姓均为回族,字辈排列规则,共32辈,如下:世佑明德,家学渊源,汝钟真(贞)吉,尔宇清廉,隆仁成祜,泽绪广延,沾益显达,龙华肇先。在“世”之上还有“文”“如”两辈。 3沧州保姓:立世承延达,家继庆守洪。国勤进盛廷,长林金玉广。文章连云志,恩德永福详。术学兴田贵,景兆建中方。 4四川广元市保姓:天成锡汝、大道昌明、万世永继、家国代兴

明初郭姓南京宗祠及九百八十七房合谱字派摘录

明初洪武年间郭姓南京宗祠修建于江南省应天府上元县广化乡角德里(角字带走之底),祠堂修建玲珑,有高三丈余的石闱子一对、石牌坊、凤凰楼等。此处即为明初大将郭英先祖集合九百八十七房合谱地址。共修订族谱三十部,均有图记、戳章,并序排行二十字派。二十字派为:永廷启大朝,文权之金荣,元宗思天有,应登万世兴。

川南两支郭姓重要迁居资料摘录

郭子仪公之子郭暧,郭暧生子郭钊;郭钊生子郭仲恭;郭仲恭生子郭瞿;郭瞿生子郭英;郭英生子郭亭;郭亭生子郭梵;郭梵生子郭贺;(以下略)。唐昭宗时守江西南昌,解组后卜居新建县善改乡原村口五都,后又迁居江西吉安府太和县千秋乡。从郭梵起至郭伋,又迁居湖广凤凰井洪军坝。再迁江西吉安府太和县郭家村。从郭伋起至郭祥生,宋朝末年迁至四川泸北朝冲居住;另一支从湖广省昭阳县大潼硚住居地迁入江西。后又由江西吉安府太和县郭家村入川,入川出发地留有郭登甲墓地。

四川叙永县后山镇光绪十七年本《隆昌郭氏谱》所记先祖及《谱序》摘录

元末郭子兴生子郭道明,郭道明生五子:郭孟大、郭孟二、郭孟三、郭孟四、郭孟五。郭孟四于洪武二年从麻城县孝感乡入蜀,至富顺县赵阳乡火山下定居。隆庆二年设立隆昌县,故富顺县赵阳乡火山下编户分隶于隆昌县。入川后第十一世郭之明由隆昌县迁居贵州永宁卫(今四川叙永县)后山堡。

郭孟四生子郭景秀,郭景秀生六子:次子郭宪,郭宪生子郭应寿;五子郭廉,郭廉生两子郭应城、郭维兴(新);郭应寿生子郭韶,郭韶生子郭廷扬、郭廷楷,郭廷楷生子郭希唐,郭希唐生子郭尚伯(以下略);郭应城生子郭俊,郭俊生子郭襄(以下略);郭维兴(新)生子郭鼎,郭鼎生子郭文魁(以下略)。

云南镇雄县郭氏、四川江安县郭氏、叙永县麻城郭氏  世系摘要

(郭世杰  郭庆元抄谱)

此三支郭氏入滇、入川、入黔的共同始祖为郭崩、郭泰。出自元末安徽郭子兴一族,为郭英、郭仁后裔。原籍江西吉安府太和县。

明初,朱元璋称帝,论功行赏,分封众将。其中,所封郭氏将领为:郭康,开国将军;郭麟,中将军;郭云,左将军;郭恒,右将军;郭振,忠勇将军;郭霖,义勇将军;郭尚,智勇将军;郭正,信勇将军;郭田,彪勇将军;郭本,偏将军;郭方,乡道使;郭虎,飞虎将军,郭崩,飞熊大将军。

明洪武二年三月,平南大元帅常遇春率明军征伐川黔,郭崩、郭泰以指挥使衔分别为正、副帅,领一路军(鲁、吴等十余姓部队)攻川南及滇黔。历四年,所部伤亡惨重。至洪武七年,朱元璋增兵十万,以傅友德为帅,驰援攻伐,川滇黔始平定。郭崩、郭泰为是役功勋卓著者,上命加俸加禄,敕子孙世守滇黔。

郭崩、郭泰所部阵亡将领有:郭虎,阵亡于兴文县九丝城;郭云,阵亡于郭家坟;郭正,阵亡于雷波县;郭霖,阵亡于建昌;郭尚,阵亡于长宁;郭振,阵亡于滇南板桥将军坡;郭田,阵亡于广南。

郭泰生六子:金、银、玉、蒲、堂、荣,属于“永”字辈。

郭金、郭银,住江安县;郭堂,住九姓司(今兴文县大坝);郭蒲生四子(为“廷”字辈):廷荣、廷华,迁居云南东川;廷富、廷贵,迁居威宁府,后分居赫章县。廷贵生四子(为“启”字辈):启伦、启荣、启华、启祥。启祥迁居叙永县分水路井,再迁叙永县麻城吴市坪。启祥生四子(为“联”字辈):联泰、正先、正贤、正亨。

此三支郭氏所定字辈为:熊永廷启联,在思亮应兴,登荣元安忠。又使用明初郭英在南京联宗合谱所统定之二十字字辈:永廷启大朝,文联(权)之金荣,元宗思天有,应(明)登万世兴。

此三支郭氏有川滇黔分派辨别诗一首:川改“荣”、滇改“云”、黔改“正”

四川泸州古蔺县黄荆红岩坪郭氏  世系摘要

(郭第书、郭恩贵抄谱)

本支入川始祖郭良臣、郭良忠、郭良枝。原籍江西吉安府太和县白沙洲送草坪。郭良臣由江西起义,随军到贵州仁怀县土城落籍。后迁入四川永宁军粮府黄荆红岩坪郭家山落籍。郭良忠落籍四川泸州城。郭良枝落籍花箱子。

本支字辈为:良珩擢士文天玉,应荣乾坤第立群,。。。。。。(为二十八字字辈)

四川泸州叙永县麻城乡、古蔺县蔓岭乡郭氏  世系摘要

(郭恩鋐、郭仲书抄谱)

本支郭氏始祖为郭伦。郭伦祖上由陕西迁入金陵,再迁入三楚,出自湖广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

明末隆武二年,蔺酋奢崇明作乱,朝廷调北征南,郭伦以都营守备职从麻城县孝感乡奉旨领兵入川、征剿川黔滇边。历六年,转战贵州毕节、云南宣威、四川永宁等地,终在云南昭通击溃奢崇明子奢寅所部。郭伦以军功授游击将军。郭伦入川所领七支部队,一支落于四川富顺,一支落于云南镇雄,其余五支去处不详。

郭伦所生四子:启荣、启祯、启敖、启校,均随军作战。启荣阵亡于贵州仁怀县,后代落业于四川永宁麻城田家沟;启祯收复四川永宁,讨诏落业于麻城田家沟,清初为永安屯屯长,后阵亡于四川叙永;启敖落籍叙永;启校落籍泸州。

启祯生四子:正乾、正义、长清、长登。分别落业于古蔺蔓岭。叙永震东。

本支郭氏有《圣旨》

悬棺葬是古代一种比较奇特的葬式:在江河沿岸,选择一处壁立千仞的悬崖,用我们至今仍不知晓的方法,将仙逝者连同装殓他的尺棺高高地悬挂(置)于悬崖半腰的适当位置。葬地的形势各异,归葬的个体方式也略有差别:或于崖壁凿孔,椽木为桩,尺棺就置放在崖桩拓展出来的空间;或在约壁上开凿石龛,尸棺置入龛内;或利用悬崖上的天然岩沟、岩墩、岩洞置放尸棺……人死了,要找个归宿,要为失去灵魂的躯壳找一个妥当的安置办法,从这个意义上讲,悬棺葬和土葬、火葬、水葬、天葬等等葬式一样平常。然而,凝神屏息想想:一口沉甸甸的尸棺,一具冷冰冰的尸骨,怎么会“飞”到那高高的悬崖上?尸棺的主人是谁?我们有限的智慧还难以解读这用千年的沉默写下的寓言,梦魇中便无法逃避悬棺的阴影。有这样一侧铁闻:1933年,一位姓陈的地方官为了探究僰人悬棺的奥秘,雇用两名樵夫,从豆沙关的绝壁上掀下两具悬棺,其中一具运到昭通省立第二中学供考察、展览。未久,两名樵夫均意外惨死。翌年,一位大号熊廷权的赈灾的官员,公务之余,到省立二中参观,看了悬棺及棺木中遗骸,又询悉惨死的樵夫的故事,便有些坐不住了,对校长再三进言:“文王泽及枯骨,古人遗骸何当玩弄?请以礼瘗之”。校长只得将悬棺遗骸归葬。这位熊大人仍难以心安,又颤颤惊惊地写了一篇诔文:“霜凄凄兮露氵襄氵襄,风雨剥蚀兮日月迎将。翳何人兮骨骸坚强,胡不速朽兮恋此高岗。恶有报兮善有庆,毁棺露骸兮吾意凄惶。山之广大兮地厚无疆,以为宅兆兮永此潜藏。臻百福兮降百祥,千秋万岁兮无厉无殃”。敬鬼神而远之。

在云南,今昭通地区沿金沙江、白水江、关河流域的悬棺不说是绝无仅有,肯定是分布最多、最为集中的地区。就已知情况,盐津县的豆沙关、底坪、棺木岩、灵官岩,威信县的瓦石、石洞、永善县地黄华,不下10余处;岩桩、岩墩、岩龛、岩沟、岩洞等各种悬棺葬的形式一应俱全。尤其是豆沙关悬棺,保存最多、最完好,地势最险峻,被学者称为“上古遗存,天下奇迹”,“悬棺博物馆”。

豆沙关悬棺在盐津县豆沙乡石门村关河南岸的绝壁上,紧傍213国道。秦开“五尺道”、汉修南夷道、隋造偏梁桥阁、唐开石门道,都无一例外地选择豆沙关作为人滇的门户。“关津枢纽”,“南滇锁钥”,名不虚传。关河北岸,“五尺道”贵迹、石门关古城堡、唐贞元十年御史中丞袁滋册南诏题名摩崖,昭示着这里曾有过人文蔚起的繁荣。关河南岸,削壁腾立,参天而起,高达四五百米,悬棺就存放于绝壁半腰一工方形岩坎内。20世纪30年代调查有棺40多具,此后,或堕落入关河,或被好奇者、居心叵测者破坏,今仍存有10余具。远眺,在清淡得近乎透明的天穹下,在沉重得势将倾倒的绝壁的阴影中,尸棺累累,凌空悬置,确实会让人生出许多难以言喻的思绪,臆想出许多神魔怪异的故事,难怪熊大人要苦苦祈告“臻百福兮降百祥,千秋万岁兮无厉无殃”。

悬棺的主人,一般认为是春秋时期以前居住在今川南、滇东北一带的僰人人,故称“僰人悬棺”。可靠吗?1932年,几位昭通籍的学人曾对豆沙关悬棺进行考察,据当时留下的考察文字,棺内尸骸的头颅骨较今人硕大,手足骨亦较粗壮,也较长,推测身高在18-19米间。棺木用整根原木凿空成形,长约2米,高约50厘米,宽约41厘米,棺盖厚约41厘米。按木质纹理,似为杉木,形制古朴。参加考察的周梦云等认为“此物出自上古,绝非数百年前物。何以言之?史称,大禹死后,衣衾三领、桐棺三寸,见诸《孟子》矣。孟子又云:盖上世常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委之壑。今查置棺处所,河流下陷,足证当时河水必高,又且两岸多系水造成屋,知为上古大壑,毫无疑问”。同样在1932年前后,一位美国学者对威信长安的悬棺进行考察,也得出与周梦云大致相同的认识。如此说来,“僰人人悬棺”应该成为结论了。不然,著名的自然科学家陈一得又对周梦云和美国学者的判断提出质疑:首先,居住在今川南、滇东北一带的僰人,自春秋以来,或向滇西迁徙,或与汉族及其他民族融合,过早地结束了作为一个单一民族存在的历史。也就是说,僰人生活的时代,在公元前250年以前。其次,如果豆沙关悬棺所在是因河流下陷而成数百米高悬崖,这个过程没有几千年恐怕不能完成。陈一得反诘:历二三千年之长久。“任何坚硬木质,日射水浸,鲜不化为齑粉?”更何言骨骼完整,棺木纹理清晰。不得不承认,陈一得的反诘是有道理的。事实上,查考史籍,较僰人晚近一千多年生活在这一带的白僚、仡佬等民族也有悬棺葬习俗。“殓死有棺而不葬,置于岩穴间,高者绝地千尺,或临大河,不施蔽盖”。元代李京《云南治略》、明代周汝成《炎檄纪略》于此均有记述。谁能说悬棺就不会是白僚、仡佬人的作品呢?

悬棺之所以让人有神秘、魔幻的感觉,成为所谓“千古之谜”,最根本的原因是:悬棺到底是怎样“悬”上去的?在一本叫做《朝野佥载》的书中,提出了一种假设:尸棺先抬到悬崖绝顶,再悬索缘桩往下放。证之于悬棺现场所见,此说难以成立。试想,悬棺多在悬崖的半腰,距顶甚远,且多置放于崖部面的凹陷处,怎么“往下放”?在另一本《岭表纪蛮》的书中,又提出了另一种设想:“筑土为台,运棺其中,事后台卸土撤,而棺乃独标岩际。”说的有些道理,同样以悬棺现场情况参证,其不可操作性就暴露了。还有一说,即前面提到的周梦云的论证,其可以质疑处已由陈一得先生提出来了。“千古之谜”,有些费解,但费解与神魔不是一回事。

古代先民为什么对悬棺这种葬式兴致盎然,莫不真有什么玄机?说白了让人扫兴。《云南志略》云:“人死则棺木盛之,置之千仞巅崖,以先堕者为吉”。……不遗余力地爬上去只是为了堕下来,为了尽快地堕下来。

http://wwwcctvcom/science/20050221/100780shtml

符氏各地辈份排序(二零零九年最新集)

1、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符姓新定派序表》:

义阳标懋绩,史策永传芳。式谷诒谋远,前徽衍庆长。

秉心存孝友,兴学育贤良。善继先人志,文章蔚国光。

2、《琅琊符氏家谱》派序:

安邦纪世家,辅佐良贤巨。英雄想继起,威武振中华。

3、淮南、蚌埠《安徽乐施堂蚌淮滁符氏辈序》(完整版):

14世至50世:14——15世:有士16——20世:兆计克希(云、龙、振)佩(长、宝、化)。21——25世:广(玉)布(步)修(秀)真(尊)道(到),26——30世:敬(进)敦(登)乐(洛)施(司)传(椽)。31——35世:绵(棉)延(言)辉(恢)祖(组)绪(叙),36——40世:自(志)可(珂)瑞(锐)航(杭)连(联)。41——45世:建(鉴)善(禅)成(存)清(钦)贵(桂),46——50世:新(兴)恂(循)金(京)焕(浣)全(权)。

4、安徽临泉县同城镇符氏符庄村字派为:

天进汉伯继,志希可子夫。

思甫时君有,日宗芝庆永。

学仁诚登立,修德家必昌。

钟汝树炳培,铭济模焜均。

锡治植焕坤,锦清朴灼增。

5、安徽巢湖皖江符氏辈分排列:(15世-30世)

、尊贤贵德、重义亲仁、家齐修治、万方咸宜。

6、湖南株州、攸酆、益阳 《符氏族谱》辈序:

文行全正纪,守任重臣子。

彦公忠孝思,必应超大世。

善友克邦延,允约时之仕。

德业振维宇,义方安以训。

续派

太和翔景连,郅治益昭明。敬典崇先泽,修各耀国荣。

延长光令绪,卓越显奇英。积厚垂辉美,隆规万代亨。

7、湖南株州、攸酆迁常德公议字派:

宗发贵应德,文廷百万金,国正士之洪,世代永兴隆。

迁居麻阳后自"发"字又重新议定20字:

发贵文忠志,景正祖朝再,启上先有士,世代永兴隆。

清乾隆22年(1757)修谱众议字派:长振光前德,其超学远传,肇基荣昌达,继绪显名扬。增补字派:敬承昭穆序,慎修自逢原,祯宝国家福,钟毓桂兰芳。

8、湖南衡南鸡笼镇鸡笼村粤稽德山公为始迁,字辈:

德祥子均仁,受仲仕大应。兴朝明永邦,国世代继承。

本孝方荣祖,惟贤定显忠。宏猷光甲第,盛业启昌隆。

立志尊先哲,扬名期后英。思惠长久远,文武满乾坤。

9、江苏泰州“绳武堂”符氏字派为: 

天进汉伯继,志希可子夫 

思甫时君有,日宗芝庆永 

学仁诚登立,修德家必昌 

钟汝树炳培,铭济模焜均

锡治植焕坤,锦清朴灼增

10、江苏丹阳“谷诒堂”符氏辈份排行:

谱载:符族因传世久远,25世以前的排行皆失传。

第30世至54世的排行依次为:

仁义礼智信 钦明文思安肃乂哲谋圣 温良恭俭让公侯伯子男

11、原徽州府婺源县北龙溪村,迁常州武进县湟里镇,四维堂符氏辈份:

懋允天开文,恒发聚功勋。有时传亿世,相颂信超群。

12、江西丰域,新建《符氏族谱》辈序:

江西南昌市湾里区南宝村、新建县石埠乡珂里村符氏字派

文兆国之正, 武功佐治平。

开垂思祖德, 继述有贤明。

圣学天惟则, 经邦敬以行。

忠良光世典, 封建绍前英。

13、贵州省安龙县的符氏宗谱是:  小排行20字:文兆(或昌天)国芝祯,武功佐治成。诗书宜广读(诗书开学格),礼义振家声。  大排行60字:德大为琅相,朝庭万代兴。思怀承正学,开绍克全轮。金玉祟洪远,忠良启后人。才高登在榜,永世显文明。祖武宽林美,光宗治国臣。荣华须有应,尧泽自天申。

14、江西新喻迁贵州符氏字派: 自古王侯何足兮,兵戈扰乱入西涯,歧州发脉琅琊郡,新渝分支楚贵巴,先至思南开大业,后迁黔蜀桂安家。吾今题诗兴万载,世代蠡斯永不差。15、云南昭通彝良符氏派序: 诗书宜广读,礼义更加清。

16、河南淮滨符氏族谱符氏排行字:有德如堂义荣宗永令名孝忠崇祖训诗礼起家声

17、河南宛丘符氏排行字(沈丘符继东提供)有德如堂义,荣宗永令名。孝忠崇祖训,诗礼起家声。

18、河南南阳新野王集镇符滩村符氏排行字: 共40辈公德乃天宝,明信成士(实)。

19、河南巩义字辈良治体乘玉,世元文景丹。天道孔昭,性本以生。乐尔英贤,善宝永同。

20、山东郓邑符氏行辈歌:具(良)秉振广忠,孟常永康登。瑞凤兆光彩,魁龙守清松。公元一九九零年杏月又续孝友仁之本 作善衍馀庆兴华家声远 好业树新风。

21、广西柳州符氏辈序:井运石开太,新辰卫连安,庆强飞远义,云勇耀清权。(因口传,可能派字有误)

22、福建莆田符氏辈序:公侯伯子,男立万世 文章华国 ,书礼传家。

23、山西朔州符氏21-50世字辈谱:煜相烨兴治,荣耀秀绍先德宝增善庆,海成业培元文润恭忠义,振泽祥光昌

24、川东达川宣汉符氏派字:朝廷(斗)应玉大,思曰世其康(昌)。光(德)代(泽)必纯美,长祥尚守芳。云礽继鲁公,华玺肇秦封。在汉襄堂陛,及明衍(昊)川东。建藩褒业骏,持节树猷鸿。忠孝传家远,青年定凤龙。亘环经万卷,学海起童朗。礼仪赓贤宦,仁义有道广。 文武绪先志,开科浩登榜。韬慧旨恒统,英才佐君纲。九鼎震山河,佑发益安邦。锦秀乾坤图,丹桂千秋香

25、辽宁营口符氏辈序:国、先、丕、永、庆、生、来、平

26、广西博白和茂堂符氏辈序: 原二十八代字辈能广振应一惠忠,于其用镇廷朝仕。文章显达征麟炳,世德蕃昌继象贤。新续字辈十六代立志成才 富家强国为业建功 光宗耀祖

27、江西宜黄符氏辈序:大凤嵩正应,文时国世昌。泰和钟永定。名节懋传芳。朝廷新起用,以之振家邦。嘉猷左天子,允克绍前光。

28、河南兰考县爪营乡、爪营集符氏老字世辈排字诀 良玉宗天利,广学传家远

29、江苏盐城市建湖县钟庄镇丁港村沿湖村西门从卄一世起统一字辈:文章为士友,家兰美盛世,云山育长青;东门从卄六世起以:家兰芝伟大,云山有常青

30、河南省开封市尉氏县永兴乡刘符陈村符氏班辈:(明初山西洪洞移民)振射天统祥 章金耀精光裕修万世福 长培姓中良

31、辽宁省新民县符氏班辈龄庆熙朝泰,文崇盛德全;功勲荣治国,继述绍先贒

32、(张家界)符家村符氏族谱字派:张家界市永定区官坪乡符家村五符氏族谱字派,自始祖符秀雄公由江西南昌县秀水桥里仁巷于元朝泰定三年即公元一三二六年来吾斯繁衍生息至今,已达六百余年之久也。为规范后代之班辈字派,经先祖酌定七十字派。于公元一九二一年冬(即民国十年辛酉岁冬月),由雄公第十八代孙符世鼎号甲臣公整理成谱,现已繁衍子孙到第二十五代字派—--盛。迄后吾族之后裔起名既起号名又要按字派班辈起名,以无乱班辈字派,现列派于下,发至各户执掌,望族间后代明晓,往继使续。老派秀志思淳荣 兴正和元一应于臣作廷 兆万世宏昌续派佑启文明盛 家声庆远长光宗开运泰 耀祖继贤良相傅民国候 同登孔孟堂周臯名大振 禹溪地显扬先人永清吉 子孙定发祥

家谱的主要内容:姓氏源流和世系表。

一、姓氏源流

中国姓氏在经过历史不断演变,如:战乱,迁移,改朝换代,以及避讳改姓、避难改姓、复姓改为单姓等,姓氏变得更为复杂,其真正的出处、源头就更需要详细考证了。一些史学专家认为,历史上的王朝更替、社会动荡导致了家谱的断裂残缺,很多族谱都由后人凭想象臆造。

封建时代,许多姓氏为了抬高自己的门第和郡望,习惯于与名人扯上关系,或硬追溯到某皇帝作自己的祖先,这影响了血缘的纯正性和确实性。重视传统的中华民族,有不少家族在重修宗谱,由于南北各地的语言、风俗、长相等均不同,世系联系在一起,其纸谱真实性值得推敲。

二、世系表

作为家谱中最重要的内容,“世系表”,简而言之,就是说明一个家族成员,如:父子、兄弟间的相互关系,写清楚祖先后代每一个家族成员名字的图表。它有四种基本的记述格式:欧式、苏式、宝塔式和牒记式。

(1)欧式:又称横行体,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立的。欧式的特点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横行,五世一表,用起来很方便。欧式中,每个世代人名左侧都有一段生平记述,介绍该人的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配偶、葬地、功绩等。

(2)苏式:又称垂珠体,是北宋文学家苏洵创立的。苏式世系表的特点是:世代直行下垂,世代间无横线连接,全部用竖线串连,图表格式也是由右向左排列的,主要是强调宗法关系。

(3)宝塔式:顾名思义,就是将世代人名象宝塔一样,由上向下排列。宝塔式采用横竖线连接法,竖线永远处在横线的中间,这对人多的大家族来说,因人名不可能排在同一页纸上,兄弟之间长幼关系不清,会为写谱、看谱带来很多不便。

(4)牒记式:不用横竖线连接世代人名间的关系,而是纯用文字来表述这种关系。每个人名下都有一个相关的简介,如: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葬地、功绩等。牒记式的世系形式固定,次序分明,比较节约纸张。

扩展资料

家谱是一个家族的历史记载,通过家谱,能够了解当时的历史面貌、时代精神、社会风尚,了解在那个历史背景下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相传它是由正史中的帝王本纪及王侯列传、年表等演变而来。家谱是和正史、方志一样重要的历史典籍,是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中国的家谱一般都有家规族训,对于规范人生和教育子弟有着积极的意义。家谱,亦称族谱、宗谱、家乘、通谱、统谱、世谱、支谱、房谱等等,名称各异,其内涵是同一的,只是外延有所区别而已,如今一般统称家谱或族谱。家谱是系统记述某一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或兼及其他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而姓氏是“某一同宗共祖血缘集团”的标识符号,家谱、族谱就是记录某一姓氏家族成员间的血缘关系的图册。

-家谱 (人文资料)

尊敬的百度用户您好!

欢迎使用!很高兴为您解答!

真是不太好找,就找到这么多!网上毕竟少,应该查清史资料 一定有的!你也可以去家谱网问一问,我也找过这方面资料!本人也姓谢!

○以克复贵州正安州城。赏布政使刘岳昭头品顶带。总兵官谢景春一品封典。参将谢景星、杨广顺、巴图鲁名号

同治三年,

太平天国失败后,清廷加紧了对贵州号军的镇压,首先调动云南布政使刘狱昭率湘军万余人自合江人黔。刘狱昭先遣总兵李家福率湘军5营、总兵谢景春率湘军 3营人黔,其余湘军由刘狱昭亲自带领,坐镇松坎策应。

刘狱昭先遣队,进人羊坎被白号军阻击,这时,总兵李家福、谢景春、副将胡老其、参将谢景星,游击胡凤歧等集中清军主力,与白号军展开激战。经激战,打死清军1000余人,清军都司成茂清、守备黎光甫、千总陈复能、谢华山、易德贵、把总邓华书、外委吴立楷、刘 元汉等大小头目20多人毙命,给刘狱昭人黔后以沉重打击。思南白号军得讯,刘仪顺即召来各大营头领布置减保卫根据细—系列措施。赚顺亲自面刀水防御由川入龄的湘军。秦魁榜调白号军3万余人,到覃家坝一带驻防,其余各大营由主将加强防寸。

1868年,同治七年

云南的回民起义军声势浩大,号称三十万大军。昆明的西面、南面和北面,起义军的壁垒延伸十多里。昆明以东的江右、馆石和虎岗,起义军也设立了卡碉。在昆明东北方一百多里处的寻甸,还驻扎着马添顺的起义军,部队十分剽悍,随时可能北进东川,东攻曲靖。

刘岳昭派谢景春等部进驻曲靖以北的沾益,派王维金等部扼守曲靖西南方约五十里处的马龙,调临元和腾越两镇兵马攻打昆明以南的晋宁,以牵制起义军的兵力。他还向四川借贷军火,接济昆明城内的守军。

护总督宋延春在昆明城内,率领兵民昼夜登城巡防。回族军官合国安打算为起义军做内应,被马如龙斩首。岑毓英率部驻扎响水坝,亲自领兵攻打昆明东北方的杨林。李家福所部湘军正在从马龙攻击寻甸,听说杨林正有战事,便赶去增援,烧毁起义军的木垒,攻破六座山寨和三座碉楼。湘军和滇军攻克甸尾、古城和厂口,打通了粮路。

此战中李家福和岑毓英都负了伤,战后疗养。参将杨玉科已经绕过四川的会理,南下云南县,攻打武定、元谋、大姚、禄劝、定远、白井和易门,每战必克,一路接近昆明。处在围城中的居民,这时才稍稍定下心来。

寻甸的起义军于5月份向北出兵,攻击功山驻军的军营,昭通镇杨盛宗所部抵挡不住,落败而逃。刘岳昭令全祖凯率部奔赴东川助防,奏请擢拔李家福为昭通总兵。

李维述和岑毓英所部又攻克三座起义山寨。5月下旬扩大战果,攻克石虎岗、古佛寺和买米市。何秀林等部则在呈贡击败了起义军。

杜文秀听说湘军和滇军屡战告捷,派出几万名精锐,从大理东北方的宾川出兵东援。马如龙分出两千兵力,到昆明西北面的武定阻击。

昆明附近的起义军已有很久闭垒不战,现在突然出兵夺取大虹山,在这里修筑两座壁垒。马如龙亲自领兵攻击,攻破其中一座壁垒。

刘岳昭自从4月份进入云南之后,面对云南境内强大的起义武装,深感自己手下兵力不足。他想到一个最方便增兵的办法,就是从四川借调兵力。

于是,他于6月下旬上了一道奏疏,陈述自己的想法。他说,云南的战乱一日不平,四川的防御就一日难撤。请求朝廷命令四川提督胡中和率领川军增援云南,将防御转变为进攻。

清廷批准,命令代理四川总督崇实照办。

崇实不愿把川军派到四川,采取了一个折衷的办法,派刘岳曙率领二千八百人进入云南,川军按兵不动。

刘岳昭还是觉得兵力不足,便于7月下旬增募了五营黔勇,交给副将贺连璧统领,大举进攻寻甸。

从这时开始,湘军大帅招募湘军,大多数都是随地补充兵员,很多湘军部队,只有将领是湖南人,或者保留了湘军的名义,但勇丁当中真正的湖南人越来越少。

刘岳昭在寻甸周边集结了大批部队。李家福从马龙出兵,谢景春从沾益出兵,全祖凯与贺连璧从东川出兵,约定在寻甸城外会师。

本解答由谢小夫友情提供!若有不足之处望谅解,希望本次解答对您有帮助!望您给个最佳答案,在此表示谢谢!有缘下次再见!!!!

为了更好的解答大家的问题,服务广大网民。顾问团 现招募知道名人、达人、热心知友。顾问团时刻等待你的加入。感谢大家对顾问团http://zhidaobaiducom/team/view/%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9%A1%BE%E9%97%AE%E5%9B%A2 的支持与关注,祝大家天天快乐。

保姓的由来?谁知道啊

起源较早,可追溯到春秋时期,在全国各地都有分布。寻根问祖:1.《中华一家人》 (1)路史:春秋时楚公族之后有保氏。 (2)姓谱:周礼...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