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氏家谱的钱氏名人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4浏览:1收藏

钱氏家谱的钱氏名人,第1张

钱起(约720-约782),唐诗人。字仲文。吴兴(今属浙江)人。天宝进士。历任秘书省校书郎、司勋员外郎、考功郎中、翰林学士等。工诗,与郎士元齐名,时称“前有沈、宋,后有钱、郎。”在“大历十才子”中名气最高。擅长五言诗,赠别应酬之作尤佳,朝廷公卿出牧奉使,皆以有其诗送行为尚。善于写景,诗风清丽。有《钱巧功集》,其中第九卷之《江行无题》一百首,为其孙钱珝所传。

钱镠(852-932),五代时吴越国建立者,公元907-932年在位。字具美(一作巨美),杭州临安人。后梁开平元年封为吴越王。在位期间,曾征发民工,修建钱塘江海塘。又在太湖流域,普造堰闸,以时蓄泄,不畏旱涝,并建立水网圩区的维修制度,有利于这一地区的农业经济。

钱俶(929-988),五代时吴越国君,公元948-978年在位。初名弘俶,字文德,钱镠孙。宋平江南,他出兵策应。入朝,仍为吴越国王。后献所据两浙十三州之地归宋。累受封至邓王。

钱惟演(977-1034),北宋臣、诗人。字希圣,杭州临安(浙江临安)人。吴越王钱俶子。从父归宋,为右屯卫将军。博学能文辞。真宗时,预修《册府元龟》,官至工部尚书。仁宗时,任枢密使,投靠丁谓,排挤寇准,被贬。官终崇胜军节度使。《宋史》言其“敏思清才,著称当时,然急于柄用,阿附希进,遂丧名节”。其文辞清丽,与杨纪、刘筠等唱和,辑为《西昆酬唱集》。著有《家王故事》、《金坡遗事》。

钱易(约978-约1034),北宋文学家。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字希白。惟演从弟。年十七举进士,以完卷太速被黜,然由此著文名。咸平进士。景德中再举贤良方正科。真宗封祀,献《宋雅》,命绘《车驾所过图经》。历知制诰,为翰林学士。预校《道藏》。善画,长于山水。行草字亦佳。著《南部新书》、《洞微志》等。

钱乙(约1032-1113),宋儿科医学家。字仲阳,郓州(今山东东平)人,曾任太医丞。所传《小儿药证直诀》,后世颇多采用。另有《伤寒指微论》,已佚。

钱选(约1239-1299),宋末元初画家。字舜举,号玉潭、霅川翁、习嬾翁等,湖州(今浙江吴兴)人。南宋景定间乡贡进士。擅画人物、花鸟、蔬果和山水,笔致柔劲,着色清丽,自成风格。存世作品有《柴桑翁像》、《浮玉山居》等。

钱德洪(1496-1574),明哲学家。名宽,以字行,改洪甫,号绪山,浙江余姚人。嘉靖进士。官至刑部郎中。坐论郭勋死罪忤旨下狱,斥为民。既废,遂周游四方,讲良知学三十年,以守仁高第弟子,尤为人所宗。其谓“充塞天地间,只有此知(良知)”。“此知运行,万古有定体,故曰太极”(《会语》)。然其“彻悟不如王畿(《明史》)。另有《平濠记》、《绪山集》。

钱谷(1508-),明画家。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字叔宝,号磬室。从文徵明习诗文书画,得点染水墨之法。擅画山水、人物,兰竹亦佳。晚年闭户读书,借阅手抄,几于充栋,日夜校勘,至老不衰。有《续吴都文粹》、《三国类钞》、《长洲志》等。

钱谦益(1582-1664),明末清初学者。字受之,号牧斋,晚号蒙叟,又号东涧遗老。江苏常熟人。万历进士。授编修。天启中,以名隶东林,遭劾罢官。1628年复起,官至礼部侍郎。1645年,率先迎降南下清兵,任礼部侍郎管秘书院事,充明史馆副总裁。后以著述自娱。谙悉朝廷典故,尤长于诗,与吴伟业、龚鼎孳并称清初“江左三大家”,著作有《牧斋集》、《初学集》、《有学集》等。

钱肃乐(1606-1648),南明大臣。字希声,虞孙,号止亭。浙鄞县人。崇祯进士。累官刑部员外郎。1645年清军破杭州,宁波诸生董志宁等拥他起兵。鲁王监国,加右副都御史。次年浙闽失陷,漂泊海上,拥鲁王抗清,官东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因郑彩擅权跋扈,忧愤吐血而死。

钱澄之(1612-1694),明末清初文学家。初名秉镫,字幼光,又字饮光,后改号田间。桐城(今属安徽)人。历吉安府推事、翰林院编修、知制诰。后辞官还乡。通经学。为学初从邵雍,讲求象数,兼及义理,实以朱熹为宗。能诗文。著有《所知录》、《田间诗学》、《田间易学》、《田间诗集、文集》、《藏山阁诗存、文存》等。

钱曾(1629-1701),清藏书家。字遵王,号也是翁,江苏常熟人。藏书室名“述古堂”和“也是园”。所藏得父钱裔肃与族曾祖钱谦益遗书,以《古今杂剧》最著名。辑《述古堂书目》、《也是园书目》,撰《读书敏求记》。死后,书归泰兴季振宜。

钱大昕(1728-1804),清学者。字晓徵,一字辛楣,号竹汀。江苏嘉定(今属上海)人。乾隆进士。官至少詹事。治学颇广,于音韵训诂尤多创见。著有《廿二晚考异》、《十驾斋养新录》、《恒言录》、《潜揅堂文集》等。

钱塘(1735-1790),清学者。嘉定(今属上海)人,字学渊,一字禹美,号溉亭。大听侄乾隆进士。任江宁府学教授,刻苦撰述。他早年与大昕共学,工诗,后治经史。精于音韵、文字、律吕、历算之学。著《史记三书释疑》、《淮南子·天文训补注》、《春秋左氏传古义》、《述古编》、《律吕古义》等。

钱沣(1740-1795),清书画家。字东注、约甫,号南园,云南昆明人。乾隆进士。累擢江南道监察御史,劾王亶、总督毕沅贪污徇情。不避权贵和珅,劾其私党山东巡抚国泰赃枉,使其遭诛。擢御史,直军机处,劾和珅。和珅益恶之,凡军机苦役多委沣,积劳感疾卒。善画马,人珍如拱璧。又善书行草。有《南园集》。

钱坫(1744-1806),清书法家。字献之,号十兰、篆秋生,江苏嘉定(属上海)人。乾隆副榜贡生,官乾州州判。精于地理、文字学。工书,尤善篆书,翁方纲叹为神授。工刻印,善画枯树、丛石、兰竹梅。有《说文解字斠诠》、《篆人录》等。

钱大昭(1744-1813),清文字训诂学家。江苏嘉定(今属上海)人,字晦之,一字竹庐。大昕弟。得兄指授,研习经史,长于考据。嘉庆初,举孝廉方正。治史精于两汉。为学注经以明理为宗,注史以达事为主。著有《尔雅释文补》、《广雅疏证》、《说文统释》、《两汉书辨疑》等。

钱杜(1764-1844),清画家。仁和(今浙江杭州)人。初名榆,字叔美,号松壶、壶公、居士。他工诗和书法,擅画山水。从文伯仁入门学习,上承赵令穰,王蒙诸家。其笔墨妍细而生拙;曾作青山绿水,颇有装饰味道;兼精墨梅,亦能画人物、士女、花卉。有《松壶画赘》、《松壶画忆》等。

钱江(约1800-1853),清官吏。浙江长兴人。诸生。林则徐遣戍伊犁时随从出关而知名。咸丰中充雷以諴幕僚。建议创办“厘捐”,于水陆要冲设局卡,过往货物视价值抽税,率千分之一,并征坐贾。以助军饷。后厘捐遂为清廷一大财源。与同僚五人出督劝捐,不从者以兵胁迫,民间视为“五虎”。累褒奖至道员。触怒雷以諴而被杀。

钱松(1818-1860),清篆刻家,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字叔盖,号耐青、铁庐,别号未道士、西郭外史。为“西泠八家”之一。曾摹汉印二千方,其所作雄浑淳朴。在“浙派”中,别具面目。他善书,且能画山水。著有《未虚室印谱》。

其他钱姓名人有五代时吴越国王钱倧;北宋大臣钱藻,藏书家钱勰、钱和、钱昱;清大臣钱臻,学者钱林,文字音韵学家钱侗等。近当代钱氏名人有政治家钱瑛,革命家钱壮飞,外交家钱其琛,社会活动家钱昌照,北洋政府官员钱能训,国民党将领钱大钧,语言文字学家钱玄同,核物理学家钱三强,物理学家钱学森、钱临照,力学家钱伟长,化学家钱人元、钱思亮,植物学家钱崇澍,美籍生物学家钱煦,水利专家钱正英,水利工程学家钱宁,儿科学家钱潮,学者钱钟书,金石书画家钱瘦竹,法学家钱端升,经济学家钱俊瑞,历史学家钱穆,金融家钱新之,戏曲史家钱南扬,音乐学家钱仁康,作家钱毅,书画家钱君陶,画家钱松喦,游泳运动员钱红,围棋运动员钱宇平等。

1 关于宗亲的诗句

关于宗亲的诗句 1描写家族的诗句有哪些

1晚霁中园喜赦作(唐代:储光羲)

曭朗天宇开,家族跃以喜。

译文:朦胧的天空微微亮光,家族奔跃着表达欣喜。

2哭胡十八遇(唐代:张籍)

文场继续成三代, 家族辉华在一身。

译文:文坛三代人成功续连,家族的光辉荣华集于一身。

3送沈居士还太原(唐代:皎然)

辞官因世难,家族盛南朝。

译文:因为世事艰难而辞去官职,家族在南朝兴盛。

4授马氏女诗(唐代:黄冠野夫)

若遇寇相凌,稳便抛家族。

译文:如果遇见强盗欺凌,只能抛弃家族。

5把酒(唐代:白居易)

借问宗族间,几人拖金紫。

译文:这宗族里的人啊,有几个人能拖着紫金长袍。

6宿荥阳(唐代:白居易)

旧居失处所,故里无宗族。

译文:旧时居住的房屋没有了,家乡故里也没有亲戚。

7奉使崔都水翁下峡(唐代:杜甫)

别离终不久,宗族忍相遗。

译文:离别的日子不会很长,亲戚宗亲们要忍耐相互告慰。

8玩郡斋海榴(唐代:宋之问)

未若宗族地,更逢荣耀全。

译文:不若宗族的故地,更盼望荣耀。

9上阳白发人(唐代:白居易)

忆昔吞悲别亲族,扶入车中不教哭。

译文:想当初,吞声忍泪,痛别亲人,被扶进车子里不准哭泣。

10宋中送族侄式颜(唐代:高适)

弟兄莫相见,亲族远枌梓。

译文:弟兄之间没办法见面,亲戚族人也远在家乡。

2感谢宗亲送的画有那些诗句

关于"水墨画"的诗句

1、楼台仿佛水墨画(宋·许月卿·《寄顾次岳五首》)2、水墨画松清睡眼(唐·郑谷·《所知从事近藩偶有怀寄》)3、全身水墨画购(宋·白珽·《竹阴》)4、乃好水墨画(宋·文同·《隽老水墨》)5、三边水墨画遥山(宋·王炎·《题岳阳守张仲骏浮光亭》)6、俯看水墨画湖山(宋·王炎·《同李鲁二郎中游三茅观》)7、壁间水墨画(宋·陈师道·《沈道院有水墨壁画奇笔也惜其穷年无赏之者贾》)8、惨淡水墨画(宋·范成大·《虎牙滩》)9、晚云几处水墨画(宋·文同·《东山亭》)10、谁为水墨画(明·邵宝·《冬夜观树影》)11、天教水墨画罗汉(唐·欧阳炯·《贯休应梦罗汉画歌(一作禅月大师歌)》)12、人如水墨画中立(宋·江表祖·《题资福院平绿轩》)

《题水墨画水仙木犀》

翠袖擎金盏,香风动宝车。

几间莫轻觑,故故薄云遮。

《题水墨画水仙木犀》

昔年风露乡,裙破郁金黄。

别来参祖意,坏色染衣裳。

3形容“大家族”的古诗词有哪些

形容“大家族”的古诗词:

1 《宋中送族侄式颜》

唐代:高适

大夫击东胡,胡尘不敢起。

胡人山下哭,胡马海边死。

部曲尽公侯,舆台亦朱紫。

当时有勋业,末路遭谗毁。

转旆燕赵间,剖符括苍里。

弟兄莫相见,亲族远枌梓。

不改青云心,仍招布衣士。

平生怀感激,本欲候知己。

2 《麟之趾》

先秦:佚名

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

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

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

3 《汾沮洳》

先秦:佚名

彼汾沮洳,言采其莫。彼其之子,美无度。美无度,殊异乎公路。

彼汾一方,言采其桑。彼其之子,美如英。美如英,殊异乎公行。

彼汾一曲,言采其藚。彼其之子,美如玉。美如玉,殊异乎公族。

4 《小雅·黄鸟》

先秦:佚名

黄鸟黄鸟,无集于谷,无啄我粟。此邦之人,不我肯谷。言旋言归,复我邦族。

黄鸟黄鸟,无集于桑,无啄我粱。此邦之人,不可与明。言旋言归,复我诸兄。

黄鸟黄鸟,无集于栩,无啄我黍。此邦之人,不可与处。言旋言归,复我诸父。

5 《晋献文子成室》

先秦:佚名

晋献文子成室,晋大夫发焉。张老曰:“美哉,轮焉!美哉,奂焉!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文子曰:“武也,得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是全要领以从先大夫于九京也!”北面再拜稽首。君子谓之善颂善祷。

4形容家谱的诗词有

《念奴娇》

宋代:郑域

素肌莹净,隔鲛绡贴衬,猩红妆束。火伞飞空熔不透,一块玲珑冰玉。破暑当筵,褪衣剥带,微露真珠肉。中心些子,向人何大焦缩。

应恨旧日杨妃,尘埃走遍,向南闽西蜀。困入筠笼消黯搅,香色精神愁蹙。赖有君谟,为传家

《喜迁莺》

宋代:李焕

云蒸雷动。庆瑞岳降真,祥生申甫。元后慈贤,勋臣英烈,百世显光家谱。久许致身忠孝,何止满怀今古。听舆论,是侯王苗裔,神仙俦侣。

争赌藩尹盛,刑揩政成,和气横眉宇。北阙莺花,西湖风月,旌骑稳游天路。福海寿山无比,烂醉黄堂歌舞。正荣耀,有华姻宠授,清朝恩数。

《喜迁莺》

宋代:李焕

云蒸雷动。庆瑞岳降真,祥生申甫。元后慈贤,勋臣英烈,百世显光家谱。久许致身忠孝,何止满怀今古。听舆论,是侯王苗裔,神仙俦侣。

争赌藩尹盛,刑揩政成,和气横眉宇。北阙莺花,西湖风月,旌骑稳游天路。福海寿山无比,烂醉黄堂歌舞。正荣耀,有华姻宠授,清朝恩数。

《琐寒窗》

宋代:彭正大

千里儒流,称觞此际,梅花三度。书台最上,健羡一翁如许。问吴江、别来旧人,当时折柳凭谁语。但春在芹宫,芳滋兰畹,一帘今雨。

凭阑、凝望处。有绿水青山,乾坤付与。百年家谱,曾是斯文宗主。世间好景相寻,墨客骚人为伴侣。待西风、桂子重开,又步青云去。

《永遇乐·戏赋辛字送茂嘉十二弟赴调》

宋代:辛弃疾

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

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比著儿曹,累累却有,金印光垂组。付君此事,从今直上,休忆对床风雨。但赢得,靴纹绉面,记余戏语。

5吴氏宗亲相聚诗词

鹊桥仙

立春除夕,并为一日,此事今年创见。席间三世共团栾,随分有、笙歌满院。

一名喜雪,二名饯岁,三则是名春宴。从教一岁大家添,但只要、明年强健。

七律

夏木阴翳点碧苔,忽传喜讯自南来。苔龄儿女情殷切,白发双亲笑语开。

关塞渔樵堪作伴,江湖鸥鹭不相猜。齐声歌唱团圞乐,一曲吟成酒一杯。

七律

故园一别梦难圆,空对东流哭逝川。水库涛声犹是恨,山城春色早成烟。

关河蹀躞三千里,风雨飘零四十年。塞北江南寒尽夜,乡心同在月明前。

七律

信是离难聚更难,故园山色梦中看。鹃声啼处天涯远,雁阵回时海宇宽。

大抵人生都是命,须知世路尚多湍。从今但愿人长健,南北分飞也自安。

6关于“祭祖”的诗词

1 《寒食前有怀》

作者:唐朝 温庭筠

万物鲜华雨乍晴,春寒寂历近清明。

残芳荏苒双飞蝶,晓睡朦胧百啭莺。

旧侣不归成独酌,故园虽在有谁耕。

悠然更起严滩恨,一宿东风蕙草生。

2 《寒食江畔》

作者:唐朝 白居易

草香沙暖水云晴,风景令人忆帝京。

还似往年春气味,不宜今日病心情。

闻莺树下沈吟立,信马江头取次行。

忽见紫桐花怅望,下邽明日是清明。

3 《清明日龙门游泛》

作者:唐朝 李峤

晴晓国门通,都门蔼将发。

纷纷洛阳道,南望伊川阙。

衍漾乘和风,清明送芬月。

林窥二山动,水见千龛越。

罗袂罥杨丝,香桡犯苔发。

群心行乐未,唯恐流芳歇。

4 《长安别》

作者:唐朝 王建

长安清明好时节,只宜相送不宜别。

恶心床上铜片明,照见离人白头发。

5 《清明日青龙寺上方赋得多字》

作者:唐朝 皇甫冉

上方偏可适,季月况堪过。

远近水声至,东西山色多。

夕阳留径草,新叶变庭柯。

已度清明节,春秋如客何。

1朱氏宗祠对联大全

朱氏宗祠对联大全:

负荆勤读;

折槛旌忠。

——上联典出西汉吴县人朱买臣,字翁子,汉武帝时任会稽太守,后官主爵都尉、丞相长史。下联典出西汉平陵人朱云,字游,是一个正直而忠心的臣子。

紫阳世泽;

白鹿家声。

——全联典指南宋朝时期的朱熹,别号紫阳。曾讲学于白鹿洞书院。

鸾台表直;

鹿洞垂规。

——上联典出唐朝时期的朱敬则力谏,免魏之忠、张说等人逝世。下联典出南宋时期的朱熹,讲学白鹿洞书院,并手订学规。

治推北海;

歌遍南阳。

——上联典出汉朝舒地人朱邑,廉明公正而不苛刻,受吏民敬爱,后入朝任大司农。下联说东汉南阳宛人朱晖,字文季,后官临淮太守,抑恶扬善,吏民畏爱。

婺源著氏;

徽国流芳。

——全联典出南宋朝时期的朱熹,婺源人,理学大家。逝世后谥昊“文”,追封信国公,后改徽国公。

鹅湖世泽;

鹿洞家声。

——全联典出南宋朝时期的朱熹,曾讲学于江西鹅湖、白鹿洞两书院。

傍百年树;

读万卷书。

——此联采用南宋朝朱熹,题的白鹿洞书联。

两朝天子;

一代圣人。

——此联为朱氏宗祠联。

鸾台夸气节;

道院画禽鱼。

——上联典出唐朝永城人朱敬则,字少连,官正谏大夫,兼修国史。下联典出清初画家朱耷,擅画水墨花卉禽鱼,工书法,纯朴圆润,自成一格。

鹿洞春风暖;

鹅湖化日长。

——全联典自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朱熹,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人,侨居建州,曾任秘书阁修撰等职。

几阁文墨暇;

园林春景深。

——此联采用清初画家朱耷撰书联。

昔贤教学地;

古洞闷淳风。

——江西省九江市庐山朱子祠联。

一统江山明社稷;

四书精典宋圣贤。

——上联典指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下联典指南宋朝时期的朱熹,曾注《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四书集注》。

山河奄有中华地;

日月重开一统天。

——此联采用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撰书联。

汉室忠臣旌折槛;

理学心源忆考亭。

——上联典指西汉名臣朱云,他当年进谏,攀断殿槛,犹力奏不止。后,皇上下诏不修治断槛“以旌直臣”。下联典指南宋朝时期的朱熹,考亭,朱熹侨居之地也。

夫人城原堪御寇;

才女词几致贻讥。

——上联典出东晋义阳平氏人朱序,字次伦,太元年间任梁州剌史,镇守襄阳。前秦军攻城,他率众固守,母亲韩氏率妇女补筑新城,号称“夫人城”。下联典出宋朝女作家朱淑真,号幽栖居士,钱塘人。有诗集《断肠集》、词集《断肠词》。又善画,兼通音律。

似见尼山传道日;

犹闻鹿洞听经时。

——台湾省金门县朱子祠联。

爱士礼贤,名戴太守;

淑人君子,帝表司农。

——上联典指明朝名人朱大志事。下联典指汉朝名人朱邑事。

玉海金山,表彦和器宇;

琼林黄榜,大会状文章。

——上联典指梁代朱异,字彦和,遍览五经,尤明礼易。下联典指明朝朱缙、朱希周、朱国祚,先后皆中状元。

四十六日功名,可知气运;

一千余年著述,未坠斯文。

——江西省九江市庐山朱子祠联。此联大略概述了朱熹一生政治生涯的轮廓。

迁居曾忆旧池台,趁风月一场,苏城梦到;

盐业更兼诸种作,看烟波半岸,海国生涯。

——此联为浙江省余姚市四明朱氏宗祠联。上联典出本支朱氏来源于苏州;下联典出余姚的生活方式及生存环境。

迁移自吴歙婺而来,氏族清嘉,斯地奠安称梓里;

裔嗣逾宋国元明以后,诗书启佑,几人腾翥咏梧冈。

——此联为安徽省泾县墉头街朱氏宗祠联。上联典出本支朱氏迁移经历。下联典出宋国代以来,朱氏人才辈出。

九江水抱一洞院,半由天,半不由天,二代十全成造化;

三贤祠对五老峰,谁是石,谁是匪石,八心万古绝磨磷。

——江西省九江市庐山朱子祠联。

2朱姓的家谱里有首诗,内容是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自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学乃身之宝,儒为席上珍。君看为宰相,必为读书人。

莫道儒冠误,读书不负人。达而相天下,穷亦善其身。

年少初登第,皇都得意回。禹门三汲浪,平地一声雷。

一举登科日,双亲未老时。锦衣归故里,端的是男儿。

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人在艳阳中,桃花映面红。年年二三月,底事笑春风。

诗酒琴棋客,风花雪月天。有名闻富贵,无事散神仙。

道院迎仙客,书堂隐相儒。庭栽栖凤竹,池养化龙鱼。

欲把亲恩报,亲恩即是天。古来多孝子,勉力学前贤。

国正天心顺,官清民自安。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3朱熹 《朱氏语类》

该书是南宋大儒朱熹与其门人对答的集录。全书共一百四十卷,由南宋末期的黎靖德编成,书的全名是朱子语类大全。朱子殁后,黎靖德收集其门人分记的语录(朱子所讲的话),将之编辑起来,并按其内容分类为二十六个项目。语类的内容生动,极具魁力。其中密布着师徒间紧凑的对答,且以口语式的文体记录下来,使朱子精深细致的哲学观点,变得极为平易而实用。当然,朱子所说的话,常因时间或对象的不同,及抄录者理解力的不同,而有不少互相矛盾的地方。但是,想要深入了解朱子学派的思想,探寻其问题的本意,朱子语类乃是最宝贵的资料。 朱熹,字元晦(1130-1200),宋代著名理学家。“朱子”,是其门人后学对他的尊称。朱熹一生主要从事儒学的研究和教学,先后在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福建武夷精舍、湖南岳麓书院、福建沧州精舍等地聚徒讲学,从学者最多时达到数百人。朱熹授徒,循孔子“教学相长”、“诲人不倦”之法,鼓励弟子提问。而在师徒一问一答之间,尽得儒学性命道德之精微、天人事物之蕴奥,较之朱氏之经传,语更详明简要。朱门弟子,记录其师谈经、论事、明理之言,遂成“语录”。嘉定乙亥李道传辑廖德明等三十二人所记,为四十三卷,又续增张洽录一卷,刻于池州,曰“池录”。嘉兴戊戌,道传之弟性传续搜黄干等四十二人所记,为四十六卷,刊于饶州,曰“饶录”。淳祐己酉,蔡抗又以杨方等三十二人所记,为二十六卷,亦刊于饶州,曰“饶后录”。咸淳乙丑,吴坚采三录所馀者二十九家,又增入不刊四家,为二十卷,刊于建安,曰“建录”。其分类编辑者,有嘉定己卯年间黄士毅所编一百四十卷,刊于眉州,曰“蜀本”。又有淳祐壬子年间王佖续编四十卷,刊于徽州,曰“徽本”。各本互有出入,又因翻刻不一,错讹间出。咸淳庚午年(1270),导江黎靖德集诸本之大成,删除重复一千一百五十馀条,分为二十六门,遂成定编,刊刻传世。 朱熹为有宋一代大儒,其哲学思想在宋代迄清末的七百多年中,一直占据统治地位,对中国社会政治思想文化产生过重要影响。《朱子语类》中相当一部分内容就是直接阐述其哲学观点的,因而对研究朱熹的思想,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朱熹本人对编辑程颐语录有如下观点:“伊川在,何必观;伊川亡,则不可不观矣。”朱熹语录的价值,亦可作如是观。

该是南宋大儒朱熹与其门人对答的集录。

望采纳。。。。。。。。。

4朱姓宗祠通用对联

朱姓宗祠门楣题辞紫阳世泽 考亭家声 上述两门楣题辞均源自南宋理学家、教育家朱熹的紫阳堂号。

朱姓宗祠四言通用对联负荆勤读;折槛旌忠。——佚名撰朱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西汉吴县人朱买臣,字翁子,年轻时家贫,靠卖柴为生,肩挑薪而目读书。

武帝时任会稽太守,后官主爵都尉、丞相长史。下联典出西汉平陵人朱云,字游,多次忤逆权贵。

成帝时任槐里令,上书借上方剑,斩佞臣张禹,成帝发怒要杀他,御史拉他出殿,他攀折殿上门槛大呼:“我能跟从龙逄、比干在地下,也知足了!”被赦免。后来要修门时,成帝不让换,说是用来旌表正直而忠心的臣子。

紫阳世泽;白鹿家声。——佚名撰朱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南宋·朱熹,别号紫阳。

尝讲学于白鹿洞书院。鸾台表直;鹿洞垂规。

——佚名撰朱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唐·朱敬则力谏,免魏之忠、张说等人死。下联典出南宋·朱熹,讲学白鹿洞书院,并手订学规。

治推北海;歌遍南阳。——佚名撰朱姓宗祠通用联 上出典出汉代舒地人朱邑,年轻时为桐乡啬夫(乡官名,掌管诉讼和赋税),廉明公正而不苛刻,很受吏民敬爱。

后举贤良,官北海太守,治行推第一,入朝任大司农。下联说东汉南阳宛人朱晖,字文季,永平初年为卫士令,后官临淮太守,抑恶扬善,吏民畏爱。

人们为他作歌:“强直自遂(刚正而不为人所动摇),南阳朱季。吏畏其威,民怀其惠。”

婺源著氏;徽国流芳。——佚名撰朱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出南宋·朱熹,婺源人,理学大家。

卒谥文,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鹅湖世泽;鹿洞家声。

——佚名撰朱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出南宋·朱熹,曾讲学于江西鹅湖、白鹿洞两书院。傍百年树;读万卷书。

——朱熹撰朱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采用南宋·朱熹题白鹿书联联。两朝天子;一代圣人。

——佚名撰朱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朱氏宗祠联。 朱姓宗祠五言通用对联鸾台夸气节;道院画禽鱼。

——李文郑撰朱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唐代永城人朱敬则,字少连,博学而重气节。咸亨年间为洹水尉,武后时曾上书实行宽简仁爱之政,打击朋党,受赏识,官正谏大夫,兼修国史,人称有董狐(古代良史)之笔,进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宰相)。

当时,大臣魏元忠、张说受张易之诬陷,没人敢站出来说话,朱敬则一人上谏,使二人得以免死。下联典出清初画家朱耷(八大山人),明代宁王朱权后裔,世居南昌。

明亡后,一度为僧,又当道士,建青云普道院。擅画水墨花卉禽鱼,简练概括,形象夸张,对后来的写意画影响很大。

又工书法,纯朴圆润,自成一格。鹿洞春风暖;鹅湖化日长。

——佚名撰朱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自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朱熹,字元晦,号晦庵,别称紫阳,徽州婺源人,侨居建州,曾任秘书阁修撰等职。从李侗学习,是二程(颢、颐)的四传弟子。

博极群书,广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津及自然科学有不同程度的贡献。其理学在明清两代被提到儒学正宗的地位,他的博览和精密分析的学风对后世学者很有影响。

著作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及后人所编《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等。他任南康军守时,曾讲学庐山白鹿洞书院,并亲手订立学规。

又曾在江西铅山鹅湖山讲学。几阁文墨暇;园林春景深。

——佚名撰未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采用清初画家朱耷撰书联。沛国源流远;紫阳世泽长。

——佚名撰广东省南雄县梅岭山珠玑巷朱氏宗祠联 南雄珠玑巷位于梅岭山下,是广东仅存的宋代古巷道,被称为“广东第一巷”珠玑巷的得名始于唐代张昌七世同居,朝廷知道后为表彰其孝义特赐珠玑绦环。自梅关开通以来,梅关驿道就成为中原和江南通往岭南的唯一一条大道,也是北上商贸交易和南迁移民的重要交通路线,珠玑巷便成了这条驿道上的一个重要墟镇。

前人杨廷桂在《南还日记》中描写:“途中行旅如蚁,挤拥甚于观剧。大量来自中原各地移民及商人进入岭南珠玑巷,又经此转至珠江三角洲及广西以至海外谋生,其后裔遍布岭南、港、澳、台和海外各国。”

看来珠玑巷是大部分珠三角居民的发祥地,海外华侨的祖居。据珠玑巷南迁后裔联谊会搜集的各地南迁后裔143姓族谱记栽,由珠玑巷播迁粤、港、澳、台及海内外的后裔数千万人,都承根认脉,均称珠玑巷为“七百年前的桑梓乡”。

朱姓宗祠七言通用对联一统江山明社稷;四书精典宋圣贤。——佚名撰朱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

下联典指南宋·朱熹,曾注《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四书集注》。山河奄有中华地;日月重开一统天。

——明·朱元璋撰朱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采用明·朱元璋撰书联。汉室忠臣旌折槛;理学心源忆考亭。

——佚名撰朱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西汉名臣朱云,他当年进谏,攀断殿槛,犹力奏不止。后,皇上下诏不修治断槛“以旌直臣”。

下联典指南宋·朱熹,考亭,朱熹侨居之地也。夫人城原堪御寇;才女词几致贻讥。

——佚名撰朱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东晋义阳平氏人朱序,字次伦,太元年间任梁州剌史,镇守襄阳。前秦军攻城,他率众固守,母亲韩氏率妇女补筑新城,号称“夫人城”。

因部将叛变而被俘,。

一、姓氏源流

米(Mǐ)姓源出有三:

1、源自国名,以国为氏。隋唐时,西域有一个米国(在现在苏联乌兹别克共和国萨马尔汗的西南),是农牧业国家。汉朝时被匈奴攻击,就往中国这边迁移,到唐时作为中国的附庸国。以后又逐渐内迁中原,世代繁衍,他们以国名为姓氏,后来就形成米氏。

2、源自芈姓。据《姓氏考略》载,宋米芾自称是先秦时楚国后裔,本姓芈,后改为同音字米。

3、源自中国 古老姓氏:

① 米姓主要出自古西域康居国的米氏。米氏原居昭武城(今甘肃省高台县境内),为“昭武九姓”之一;后归属匈奴,迁至中亚阿姆河、锡尔河两河流域,建立米国。故址在今乌兹别克撒马儿罕西南部。米国人进入中国后,子孙遂以米为姓。唐代长庆年间(821-824年)被刘禹锡誉为“唱得凉州意外声”、“能变新声作旧声”的著名乐师米嘉荣便是西域米国人。

② 名“米纳勒”的“米”也是米姓之源。

③ 元代时的边帅米开庵(山西省大同府 ),后于洪武六年(1373年)归附明太祖。次年他被调任福建邵武卫,年老辞官后定居邵武,为今福建省米姓 先祖。米姓 主要分布在中原地区。

二、迁徙分布

(参见上文《一、姓氏源流》)米姓在大陆与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据北宋画家米芾自己考证,米姓最早起源于春秋时的楚国。但是,史书上已经没有类似的记载又据唐书所载,“米”氏为“昭武九姓”之一。隋唐时期,祁连山北邵武城(今甘肃省临泽县)有个康国,后为匈奴击败,迁至中亚(今乌兹别克斯坦的布哈拉一带),建立了安,曹,何,康,石,米,史,火寻,戊地等九个小国。其中米国在今天的乌兹别克撒马尔罕西南一带。唐高宗永徽年间,“昭武九姓”先后归附内地,其中有“米”氏。国人遂在中原定居繁衍,以“米”为姓。米姓后来在陇西郡发展成望族,世称陇西望。

三、历史名人

米 芾:北宋书画家,初名黻,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吴(今江苏省苏州)人,定居润洲(今江苏省镇江)。历任知雍丘县、涟水军、太常博士、知无为军,徽宗时召为书画学博士,官至礼部员外郎,人称米南宫。举止癫狂,人称米颠,行草得王献之笔意,用笔俊迈,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并称“宋四大家”,画山水人物,多用水墨点染的泼笔法,自成一家,存世书法有《苕溪诗》、《蜀素》、《虹县诗》、《向太后挽词》等,著有《书史》、《画史》、《宝章侍访录》、《宝晋英光集》等。

米友仁:米芾子,人称小米,南宋书画家,一名尹仁,小名寅哥、鲨儿,字元晖。宣和间应选入掌书学,高宗时官至兵部侍郎、敷文阁直学士。其画继承米芾传统,用泼笔法画烟峦云树,别具风格,运笔草草,自称“墨戏”。存世书画有《潇湘奇观》、《云山得意》等。

米喇印:清初西北 起义领袖。甘肃甘州(今甘肃省张掖)人。明末甘州军官。顺治授副将。五年(1648年)与丁国栋率农民起义,杀巡抚张文衡等,废清年号,建政权,受文武官员,连克凉州,兰州等州县,兵重十余万,后兵败阵亡。

米万钟:明书画家,字友石。祖籍顺天。生平酷爱奇石,积蓄奇石甚多,人称友石先生。任江西按察使,为魏忠贤所恶,因而削籍,后官至太常少卿。

米汉雯:清代人,米万钟之孙,好学,善写小令,书画继承其家法,人称小米,著有《始存集》。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京兆郡:即首都长安直辖区。在近陕西省西安市至化县一带。

陇西郡:战时秦昭襄王置。在今甘肃省东乡以东及陇西一带。

高平郡:西晋泰始元年(公元265年)将汉代原有的山阳郡改为高平郡,在今山东巨野县一带。

2、堂号

鹿门堂:宋代礼部员外郎米元章号“鹿门居士”。

宝晋堂:米元章好洁,所居曰“宝晋斋”。

海岳斋:米元章又号米南宫,书法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宋四大家”,自号“海岳外史”。

============================================================

米姓宗祠通用对联〖米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襄阳博士;

长通参谋。

——佚名撰米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书法家米芾,号襄阳博士、海岳外史。官至书画学博士、礼部员外郎。人称米南宫。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并称“宋四家”。山水人物自成一家。有《书史》、《画史》、《宝晋英光集》等。下联典指唐代文学家米放,字长通。隐居剡溪。曹王皋镇江西,辟为节度参谋,后召为拾遗,不赴。其诗文多行于世。

顺天友石;

梁若居松。

——佚名撰米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太常少卿米万钟,字友石,万历进士,官江西按察使。为魏忠贤所恶,削籍,后为太常卿卒。生平蓄奇石甚富,称友石先生。善书画,有《篆隶订讹》。下联典指清代诗人米肇灏,字梁若,明崇祯岁贡,入清后,遯居城东,蔬食菜羹,行吟不辍,有《居松吟》。

无章画派;

嘉荣歌声。

——佚名撰米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书画家米芾,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世居太原,迁居襄阳,后定居润州。徽宗召为书画学博士,曾官礼部员外郎。能诗文,擅书画,精鉴别。行草书用笔俊迈豪放,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画山水不求工细,多用水墨点染,画史上有“米家山”、“米派”之称。著有《书史》、《画史》、《山林集》等。下联典指唐代年间人米嘉荣,善唱歌。刘禹锡有诗句:“唱得凉州意外声,故人惟有米嘉荣。”、“三朝供奉米嘉荣,能变新声作旧声。”

陇西世泽;

襄阳家声。

——佚名撰米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北宋书画家米芾事典。

名闻八友;

堂列三贤。

——佚名撰米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 米楷,与陈耽等人友善,当时人称“八友”。下联典指南宋人米宪,嘉泰年间曾任瑞州太守,与东城、栾城被当地百姓共祀于三贤堂。

-----------------------------------------------------------------

〖米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松性淡逾石;

鹤情高不群。

——米汉雯撰米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初书画家米汉雯题赠联。

小旗村店酒;

微雨野塘花。

——米都知撰米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戏曲演员米都知诗句联。

-----------------------------------------------------------------

〖米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吟楼万山风景聚;

墨池濯砚鱼龙藏。

——佚名撰米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湖北省襄樊市樊城米公祠联,米公祠位于襄樊市樊城西南隅,又名米家庵,为纪念宋代书画家米芾而建。

云来清静当深处;

帘卷霞明向远开。

——米万钟撰米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明代书画家米万钟自撰联。

小楼刻竹听春雨;

白昼垂帘看落花。

——佚名撰米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安徽省无为县米公祠联。

旖旎云锦秋花起;

清照湖山皎月明。

——米芾撰米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北宋书法家米芾诗句联。

-----------------------------------------------------------------

〖米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翰墨淋漓,继世友仁妙笔;

风神俊逸,聚观海岳风姿。

——米芾撰米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书法家米芾。下联典指北宋敷文阁直学士米友仁,米芾子,善书画,世号“小米”。

============================================================

米姓典故、趣事

〖巧取豪夺〗

“巧取豪夺”源于宋代周辉的《清波杂志》。

宋代襄阳的米友仁既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又长于作画,非常喜欢模仿古人的作品。他为了弄到古人的真品,不惜采用欺骗的手段。有一次,他在涟水发现了一幅真品牧牛图,于是就向主人借来描摹,后来他把真品留下来,却把摹本拿去还给主人。过了几个月后,主人才发现米友仁还来的不是真品,于是就去向他讨要。开始米友仁还想抵赖,最后主人说他的真品牛的眼睛里有牧童,而模仿的这幅却没有。在事实面前米友仁不得不把真品还给了人家。即使如此,米友仁的欺骗手段还是屡屡得手。他惯用的手法之一是借别人的古代书画珍本,经过精心描摹后故意把真假本混在一起让主人选择,因为他临摹得非常逼真,别人时常把仿本当作真本而收下来。通过这样的手段,他骗到许多古代的书画。

除此之外,他还采取蛮横的手段去夺取。有一次,他在船上看到另一位喜欢收藏书画的人,手里有一幅王羲之的真品,他提出用一幅画同这个人交换。当他的要求得不到满足时,他就大喊大叫,以投河自尽来威胁。这个人没有办法,只好与他交换。他依靠巧偷豪夺,所得甚多。

后来,人们把“巧偷豪夺”改为“巧取豪夺”,用来表示用卑鄙的手段去骗取,用蛮横的手段去掠夺。用于贬义。

殷姓来源有三:1、出自子姓,为契之后。据《风俗通》、《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等所载,盘庚自奄(故城在今山东曲阜)迁到殷(故城在今河南安阳西北),故称殷商。周武王灭纣,封纣王庶兄微子启于宋,子孙不得封者,以故国名为氏,称殷姓。2、以居地所临之水为氏。据《通志·氏族略》和《姓氏急就篇》所载,河南禹州有殷水,居者以水为氏。3、出自他族改姓。清满洲八旗姓音佳氏后改为单姓殷;今彝、回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 殷契。乃帝喾之子,商部族传说中的始祖。契为其母简狄吞燕卵而孕所生,故被赐为子姓。契在舜帝时任司徒,掌管教化,后因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商(今河南商丘西南),其裔孙成汤建立商王朝。其间曾五次迁都,十传至盘庚时,又由奄迁到殷(在今河南安阳市一带),故名殷商,契又被后人称为殷契。商下传至纣时被周所灭。后周武王封纣王庶兄微子启于宋(今河南商丘),以奉汤王之祀。除此以外的殷商后裔大多没有封赏,便以原国名为氏,称殷姓,他们尊殷契为其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殷姓发祥于今河南省境,自从西周得姓之后,至秦统一六国,他们大多繁衍于这一带。秦末时,殷姓大多居于河内野王(今河南武陟、沁阳一带),汉初迁汝南(今属河南),至汉北地太守殷续,又移居陈郡长平(今河南西华县东北),并以此为中心,不断繁衍,发展成为一个较大家族。除此之外,在秦汉之际殷姓见诸史册的人物还有:会稽假守殷通,琅琊博士殷崇,雁门人殷谟,弘农功曹殷肃、东海人殷嘉,左冯翊殷周,可见此际今浙江、山东、山西、陕西等地均有殷姓人活动的身影。三国时有魏郡人殷登、蜀郡人殷参,吴人殷政,可见已有殷姓人南迁于今江苏、四川一带。两晋南北朝时,陈郡尤以长平之殷姓人发展迅速,族大人众,名人辈出,并发展成为殷姓陈郡郡望。此际,由于战争、自然灾害、官职调升等原因,殷姓又有南迁润州(今江苏镇江)、歙州(今安徽休宁)、豫章(今江西南昌)等江南之地者。如陈郡长平人殷羡、殷浩父子均仕宦于晋,后贬为庶人,徙于东阳之信安县(今浙江衢州)。隋唐时期,殷姓除继续昌盛于陈郡长平外,分布更为广泛,并有殷盈孙在唐僖宗年间仕宦成都诸曹参军且落籍当地。宋元之际,随着金兵和蒙古骑兵南下,中原、华东等地战火连天,百姓饱受战乱之苦,不惜颠沛流离四处逃难,于是殷姓分布更广,南方的广东、福建,北方的山西、陕西、甘肃等均成为殷姓难民避难所。明初,殷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明末,殷姓几乎遍布全国各地。清代,殷姓人有渡海赴台,扬帆南洋者,并有山东、河北之殷姓闯关东谋生入居东三省。如今,殷姓在全国分布甚广,尤以山东、云南、四川、河北、陕西等省多此姓,上述五省殷姓约占全国汉族殷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八。

郡望堂号 殷姓在长期的繁衍播迁过程中,形成如下郡望:1、汝南郡,治所在平舆(今属河南);2、陈郡,治所在陈县(今河南淮阳)。

堂号:“卧治”、“勤俭”、“畜艾”、“栖老”等。�

宗族特征 1、殷姓是个历史悠久的姓氏,也是拥有人口较多的姓氏之一。2、殷姓南迁要比其他姓氏早得多,为他姓所不可比拟。3、两汉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河南殷姓一直为天下殷姓之主流,他支所不能撼。4、派生出衣姓。据《康熙字典》所载:“齐人言殷,声如‘衣’,今姓有衣,殷之胄。”胄即后代子孙,由此可知,今山东境内的衣姓,是由殷姓转音而派生出来的。

名人精粹 殷仲文:陈郡(今河南淮阳)人,东晋文学家,曾官尚书、东阳太守。擅文辞,其诗开始改变东晋玄言诗的风尚,但其玄气并未尽除。殷仲堪:陈郡人,晋代将领。能清言,善属文、工书。孝武帝时任都督荆、益、宁三州军事、荆州刺史,镇江陵。殷浩:陈郡长平(今河南西华)人,东晋名臣。识度清远,好老易,为风流谈论者所宗。晋建元初征为建武将军,后都督扬、豫、徐、兖、青五州军事。因北征失败,免为庶人。殷芸:陈郡长 平人,南朝梁文学家。官秘书监、司徒左长史,曾奉武帝命作《小说》十卷,时称《殷芸小说》,已佚。殷钧:陈郡长平人,南朝梁临川内史,仲堪五世孙。好学有思理,善隶书,为当时楷法。后官至国子祭酒。殷开山:京兆户(今陕西户县)人,唐代名臣,名峤,以字行。隋时为太谷长,入唐后,历任吏部尚书、兵部尚书,封勋国公。殷仲容:陈郡长平人,唐朝著名书画家。不害孙,闻礼子(一说令民子),世代皆工书画。官工部郎中、申州刺史。善画人物、工写貌,擅长用墨,浅深浓淡,如兼五彩,为水墨画之先驱。书法兼篆隶。殷士儋:山东历城人,明代大臣。嘉靖年间进士,历检讨、侍读学士、礼部尚书、内阁大学士等职,后入阁拜相,因与其他权臣不和,不久辞职回家。殷化行:陕西咸阳人,清代大臣。康熙年间武进士,初授守备,后积功授三屯营副将,擢台湾总兵官,累官至广东提督。殷树柏:浙江嘉兴人,清代画家。擅长画卉,法宗陈淳、恽寿平,下笔恬静,清丽有韵味,尤善小幅,晚年喜写蔬果,书宗柳公权,用笔挺拔。传世作品有《冷竹寒泉图》、《鸡鸣图》、《三秋图》。殷世安:江苏常熟人,清代画家,字济公。工诗,写墨竹有烟霏雨露之致。殷良弼:江苏无锡人,近现代林学专家。曾赴日留学。回国后曾任北平(即北京)大学农学院、西北农学院教授。建国后,历任北京农业大学教授、森林系主任,参与发起组织中国林学会。编有《林产制造学》、《实用伐木运材及工程学》。殷希彭:河北安国人,曾赴日学医,获病理学博士学位。一九三八年参加八路军,建国后,历任军事医学科学院副院长、院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副部长等职,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山东千乘郡。治所在千乘,故城在今山东广饶县。辖境在今山东北部博兴、高青、滨县等地。

倪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一十一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四。

「倪」源出

倪姓来源有四:1出自曹姓。黄帝后裔邾武公次子之后,以国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姓氏考略 倪字》及《辞源》所载,春秋时期,邾武公将次子封于郳(故城在今山东滕州境),建立郳国,为邾国附庸。子孙以国名为氏,称为郳氏。战国时郳国被楚国所灭,为避仇改氏为儿(念ní,不简作“儿”),再后又以郳去“阝”加“亻”旁成倪姓。汉初有御史倪宽,其先即为公子肥后裔。2出自春秋时邾国后人郳黎来之后。避仇改为倪氏。据《尚友录》所载,春秋时邾国有郳黎来之后,别族为倪姓。3出自他族改姓或少数民族。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后魏代北复姓贺郳氏改郳姓,后又改为倪姓;清满洲八旗人有倪姓,世居宁古塔;满、蒙古、土家等民族均有倪姓。4出自商诸侯儿伯。商诸侯有儿伯,子孙为倪姓。

得姓始祖

倪宽。千乘(今山东广饶县)人,西汉大臣,水利家。治《尚书》,历侍御史、中大夫、左内史等职,后拜御史大夫。在任期间,重视水利建设,调发民工,于郑国渠上流南岸,开辟六辅渠,使周围高地得以灌溉。他政绩卓著,得到人民拥护。宽乃颛顼后裔。周武王时,封颛顼后裔于邾,传到夷父颜时,由于有功于周天子,就将其次子友(一说肥)别封为附庸,居于 阝,因 阝为邾之附庸,所以又称小邾国。其曾屡次从齐桓公尊王攘夷,所以荣耀一时。战国时 阝国被楚国所灭,子孙便以国为氏,后由于避仇,去掉“邑”旁成 姓,后又加“人”旁成倪姓。因阝国始封于谁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而其后裔倪宽见诸史册,名声显赫,故后世倪姓尊倪宽为倪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现在,在山东省的滕州和枣庄两地,俱有叫做儿城的地方,根据考证,这两处地方正是春秋时儿国的所在地,当然,也正是后世倪姓和 姓的最初发源地。 阝国被楚灭国后,逐渐北移,大多在千乘之地落足,后繁衍昌盛,逐渐成为倪姓千乘郡望。战国时,有宋国人 说,说明此期已有倪姓人在河南落籍。两汉时,见诸史册之倪(郳)姓渐多,除 宽外多为史书散见之人物,如皇妃 女句、兵家 良、扬州刺史谚、九真太守 式、羌主 库、临淮(今属安徽)人 长卿、齐国临淄人 萌等。可见此际之倪(郳)姓仍主要繁衍于山东境内,并有入安徽北部一带者。至稍后的南朝,有江阴太守倪启、尚书左丞同平章事倪曙,说明在汉魏之际, 姓已改成倪姓,并说明此际因社会动荡已有倪姓播迁江南。两晋南北朝时,倪姓于史书鲜见。隋唐之际,倪姓在北方的分布渐广,今河北、河南、山西等境均有倪姓人活动的身影。唐末时,由于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致使民不聊生,百姓苦不堪言,始有倪姓大批迁往江南。两宋时,倪姓入载史册之人甚多,从其籍贯来分析,说明此期倪姓已分布今江苏、安徽、江西、福建等地。宋末,由于元世祖大肆围剿南宋之残留势力,江南之江、浙、闽一带,烽火四起,元兵所到之处,烧杀掳掠,百姓闻风而逃,故倪姓渐分衍于今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等地。元末,百姓再次遭受劫难,兵火过处,玉石俱焚,华东、中原、中南之地人口锐减。明初,明政府为恢复当地经济,从山西大量移民,倪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今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河北等地。倪姓迁台,时在清代,有倪姓从福建渡海而去。此期亦有倪姓人由山东闯关东去东北三省者。如今,倪姓在全国分布甚广,尤以江苏、湖北、上海等省市为多,上述三地之倪姓约占全国汉族倪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

堂号

1郡望堂号:千乘。

2自立堂号:经锄、锄经、带经、怡德、世德、承德、合一、贞一、建本、报本、崇本、爱日、宁远、永思、集义、继善、乐善、雍睦、遗安、培德、种德、敬业等。

倪思:湖州归安(今浙江吴兴)人,宋代学者、官吏。历任礼部侍郎、礼部尚书,以直谏著称。其博学多才,著有《经锄堂杂志》、《齐山甲乙稿》、《兼山集》等。

倪瓒:(1301-1374),元代画家,诗人。原名珽,字元镇,号云林,别号幻霞生、荆蛮民等。常州无锡梅里祇陀村(今江苏无锡梅里镇)人。有《水竹居图》、《容膝斋图》、《渔庄秋霁图》、《虞山林壑图》、《幽涧寒松图》、《秋亭嘉树图》、《怪石丛篁图》、《竹枝图》等传世。

倪元璐:(1593-1644),明臣、画家。字玉汝,号鸿宝,浙江上虞人。尤善行草,画山水石竹,水墨生晕,极有苍润古雅之致。有《倪文贞集》、《疏林竹石图》,《鸿宝应本》等。

钱氏家谱的钱氏名人

钱起(约720-约782),唐诗人。字仲文。吴兴(今属浙江)人。天宝进士。历任秘书省校书郎、司勋员外郎、考功郎中、翰林学士等。工诗,与郎...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