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曾颜四家是什么关系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4浏览:1收藏

孔孟曾颜四家是什么关系,第1张

互为姻亲关系,亲戚关系。

孟子是孔子孙子子思的学生,孔子是孟子曾曾(孟子前4代)祖父孟武伯(鲁国国相)的得意门生且为孙女婿。

孔子祖父伯夏与孟武伯为是为益友,亦为两姨兄弟。

孔子娶正妻未能生育,且早亡。妾(孟武伯之孙女、孟子之姑奶奶)生子孔鲤,鲤生伋(子思),伋乃孟子师。

孔孟家谱前30代(后辈均有时任皇帝排定)均为孔子排定(子思,孟子修承)。孔孟均从孟子按第一代排定算起。侍孔子祖父—伯夏、孟子曾曾祖—孟武伯为先祖。所以孔子不认识成名后的孟子,只熟悉儿时的孟子。

颜徵——颜回之姑奶奶,孔子之母。

曾子——孔子之妹之子,孔子为曾子(曾参)之舅舅。

这就是孔孟曾颜的关系。

扩展资料

在华夏大地,有且只有四姓是所谓的“通天家谱”,这四姓就是孔、孟、曾、颜。这四家的祖先都分别追溯到孔丘、孟轲、曾参、颜回四大圣贤,四家所用的字辈千百年来完全相同。

这四姓始祖,古往今来,皆以圣人尊之。至圣为孔子,孟子被尊为亚圣,他是孔子之再传弟子,而复圣颜回、宗圣曾子均是孔子的嫡传高足。

孔孟颜曾四姓在现实世界虽没有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却以“斯文在兹”的信念为后世中国人建立了一个精神家园。

这个看似与国家民族没有多大关系的同族谱之字辈,实际上却折射出一个民族血脉相承的缩影。

孔孟族谱规定了取名用字,用字都是明朝时期开始,由皇帝正式赐予的。孟氏用字,首先从第50代开始,定“德、祖、惟、之、思、克”为字,这是家族自定。后面景泰年间赐了“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崇祯皇帝朱由检赐了“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到了清朝同治又赐“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孔氏用字,则从五十五代开始,明洪武皇帝赐了“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后面的也如孟氏。可见,由皇帝赐行辈用字,孔孟都是一样的,只不过年代不同。存在“时差”第五十代孟氏,自定了“德”,就与后面自己孟氏和孔氏第七十七代都会有重复。 详细如下:孔子家谱正式订出行辈是在明朝:明初朱元璋赐孔氏八个辈字:公、彦、承、弘、闻、贞、尚、胤,供起名用。后因洪武元年五十五代孔希学及洪武十七年五十六代孔讷先后袭封衍圣公。这样就把“希”和“言”旁加上去为十个字,即: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后清代为避帝讳,将弘改为宏,胤改为衍)。明崇祯年间,这十个字已不够用,由六十四代衍圣公孔胤植(孔衍植)奏准。后续十字即:“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到清乾隆九年(1744年),由礼部调查整理,报皇帝钦定,再添十字:“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民国八年由七十五代衍圣公孔令贻又立二十个字咨请当时的北洋政府核准公布。亦即第八十六代至一百零五代。即“建道敦安定,懋修肈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到现在为止已知最小辈是“钦”字辈。因此,不少孔孟后人从名字上就能看出来辈分大小。在此之前,孔子家谱非常繁芜,这个取字方法比先前大大简化,又经皇帝提倡,使得中国其它大家族谱系的也开始效仿这种方法。 由于孔氏谱系的完善,有时孔姓人也会遇到了一些小小的不便之处。如若按孔氏家规规定,同姓同宗晚辈见到长辈一定要按辈份称呼,往往出现年龄相仿者辈分相差数辈甚至十数辈的情形。另衍圣公府里面不用孔姓为佣人,主要原因就是衍圣公很可能比多数同宗人辈份要低,导致主仆关系和辈分关系发生尴尬。一些孔姓贫穷人家可能会先改名姓再进府为仆。 孟子、曾子、颜子三族亦用孔姓行辈排序,这三家的家谱与孔子家谱合称“通天家谱”,唯开始时期和严格程度各有差异。

孟氏自孟子到孟宁,四十五代大都单传,从五十代起,孟氏族入开始有意识地在同辈兄弟取名时采用同一个字,来表明代系,也便于识别、记忆。从五十代到五十五代行辈字分别为:德、祖、惟、之、思、克,但要求并不严格,特别是经过元、明易代之乱,族人四散流徙,给子弟取名时不可能循规蹈矩。

孟氏按行辈起名始于明代,朱元璋对孔、孟后裔格外优礼。赐给祭田、免除徭役,从明景泰年间孟子的第五十六代孙孟希文被授予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算起,孟子后裔开始授世职。当时,立了“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十个子辈;明末,又立了“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十个字辈。清同治四年(一八六五年),孟氏修谱时又立了“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十个字辈。民国初年,又立了“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二十个字辈,并咨请当时的北洋军阀政府内务部核准,登报周知。

这样,从孟轲到孟繁骥共经历了七十四代,到“昌”字辈共105代。

56~65代:希言公彦承,宏闻贞尚衍。

66~75代: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

76~85代: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86~95代: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

96~105代: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注:后来,为了避清高宗(乾隆)爱新觉罗弘历之讳,改“弘”,为“宏”,

孟氏行辈[1]

为避清世宗(雍正)爱新觉罗胤祯之讳,改“胤”为“衍”。

他们的祖先都有一定的联系。一提到孔姓,我们一定最先想到的就是孔子。孔、颜、孟、曾这四个大姓都是与圣人有关。这四个姓的祖先分别指孔子,颜子,曾子与孟子,他们都是圣人。其中孔子是首圣。颜子是复圣,曾子是宗圣,孟子是亚圣。这四位圣人之间孔子是颜子和曾子的老师。孟子又是孔子的孙子的学生。我们也常常说,孔颜曾孟是一家。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出同门他们四大家共用一个通谱,所以他们会出现在一个族谱上面。孔子是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时期的鲁国人。孔子是百家争鸣时鲁家学派的代表,他的弟子有着上千人其中著名的弟子颜渊就是颜子,曾参就是曾子。

这种不同姓氏的人出现在一个族谱的情况叫做通谱。一般是由皇帝封赐的,在朱元璋做皇帝的时候,他给孔家钦定了谱系。其实不只是孟、颜、孟、曾这三个姓,他还与卜、冉、闵这三个姓共用的一个谱系,这是在清朝乾隆时期一位孔家钦定的续谱。孔子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重大且深远的。各代皇帝都十分尊重儒学。据记载,汉代的汉高祖刘邦、唐代的李隆基到宋朝的宋真宗赵恒再到清朝的康熙皇帝都亲自去祭祀过孔子。

孔子是儒学大家十分注重伦理秩序,这又是由皇帝钦定的族谱,孔家也被称为按资论辈最讲究的家族。他们取名字要严格按照你的辈分,且按伦理来说,这四家还不能通婚。因为同姓不通婚,虽然这四家不同姓但通用一个族谱,如果通婚还是有悖于家族伦理的。虽然说这一套在现代可能不太适用 ,但在古代是要严格遵守的,不知道因为这个在古代又拆散了几对好姻缘呢。

孔孟颜曾不能通婚是因为道统上有师承或同窗关系。这四姓通用一个族谱,也叫通天族谱,普天之下,全世界只有一种家谱的,比如孟令军,其实和孔令辉是一辈的。意思这四姓辈分是不能混淆的。颜回是孔门大弟子。曾参是孔子的孙子孔汲子思的老师,子思是孟子的老师。首先是因为儒家受教的谱系排列。

四姓的行辈说明

四姓的行辈便有五十个字,分别是,希言公彦承,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而这套通天谱所有是四个姓氏,来自于四圣,也就是孔丘、颜回、曾参、孟轲。四人皆出自儒家,儒家学说产生于春秋时期,后来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明清以来的孟氏族谱中行辈字派顺序如下:宗若端玉手元之水思希言公彦承弘(宏)闻贞尚胤(衍)兴毓傅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孔孟曾颜四姓是民间俗称的“通天谱”,四家族谱行辈字派是统一的,过去都是由朝廷钦定,不允许有独自设定的,你说的这个“明-天-锡-辉”不再其列,最大的可能性有四种,一种是由于近代战乱,家族沦落,迁徙到了偏远地区与世隔绝,但这个可能性不大,因为除非这一个家族一个识字的读书人都没剩下,所有家谱都遗失,(因为以上的字辈清代中期就已经确定,各个家族分支都有记谱留存)而且完全与外界失去联系,否则不太可能出现;第二种可能是说明你们家并不是孟子后代嫡系,而是少数民族改的汉姓,但即使这样的少数民族孟氏很大一部分也都会遵循上述家谱字派,只有少数独立设定,或者根本没有家谱;第三种是解放以后,为了与“封建贵族”彻底划清界限,故意改变家谱,后来就一直自行设定;第四种是祖上某一代曾经犯下重罪,被家族革籍,不允许进家谱,所以只好自行设定了。

总之,不按孟氏宗谱定行辈字派的情况非常罕见,如果你们家是汉族的话,第三种可能性较大,个人认为解放以后一方面政治压力大,一方面传统文化普遍失去传承,加之家族迁徙,你们家如果没有旧社会过来的读过书的老人或者家谱留存,很有可能就此把谱系断了,造成今天的局面。但独自定出来四辈的排行,又好像有什么特殊情况发生过,希望你再回家找家里老人了解一下,这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案例。

孔孟曾颜四家是什么关系

互为姻亲关系,亲戚关系。孟子是孔子孙子子思的学生,孔子是孟子曾曾(孟子前4代)祖父孟武伯(鲁国国相)的得意门生且为孙女婿。孔子祖父...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