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大唐王朝的李渊家族是汉族还是鲜卑族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4浏览:2收藏

建立大唐王朝的李渊家族是汉族还是鲜卑族,第1张

鲜卑族,因为在当时匈奴人已经被鲜卑人同化了。

先祖李暠自称西汉飞将军李广十六世孙,李广的子孙除了李陵,其他家族成员全被汉武帝诛杀。

公元648年 ,一支来自今俄罗斯叶尼塞河上游地区的黠戛斯朝贡团,在其酋长失钵屈阿栈率领下,抵达了唐朝首都长安。黠戛斯酋长自称是汉朝李陵的后裔,与唐朝皇帝是同宗,要跟唐朝皇帝“认亲”。史料记载,李陵被匈奴单于封为右校王后,负责管辖当时被匈奴征服的坚昆一带地区,而坚昆正好是黠戛斯的古称。另外,黠戛斯人大多为赤发绿瞳,而自称是李陵后裔的黠戛斯人则为黑发黑瞳,明显具有同汉人混血的特征。因此,黠戛斯酋长自称是李陵的后裔,可信度还是很高的。(说父系的人,那么他们是汉族??)

李渊的母亲 是独孤信第四女独孤氏。

李渊是十六国时期西凉开国君主李暠的后裔,世代显贵。李渊的祖父李虎,在西魏时官至太尉,与宇文泰及太保李弼、大司马独孤信等同保魏室,是西魏八柱国之一,赐姓大野氏。

独孤姓出自刘姓,起源于北魏时代北鲜卑部落,是汉光武帝刘秀的后代以独孤为氏。刘秀之子刘辅的裔孙刘进伯官任度辽将军,在攻打匈奴时失败被俘,囚禁于独山(今辽宁省海城境内)之下,他的后代有尸利单于,为谷蠡王,号独孤部,传至六世孙罗辰时,随北魏孝文帝迁居洛阳,遂为河南人,以其部落名命姓,称为独孤氏。独孤一族为当时鲜卑贵族最显赫的八大姓之一 。现多简化为单字“独”姓或转化为刘姓。

根据现有资料,李渊乃是西凉开国君主李暠的七世孙,而根据《晋书》记载,李暠则是李广的十六世孙。根据现有资料,李暠至李渊的世系传承是可查的,但李广至李暠之间的世系传承却是已经无法考证了。

在中国古代宗室贵族们袭爵也是非常讲究的,按照宗法制度应该是嫡长子继承爵位,若没有嫡出的孩子,那么一般来说会由年纪最大的长子来继承爵位。 唐朝的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承袭了父亲李昞唐国公的爵位,当时的他只有七岁,他的上面明明还有三个哥哥,为何年幼的李渊会得以继承爵位呢?

李昞出身陇西李氏家族,他的父亲李虎早在西魏时期就是朝廷中的八大柱国之一,被西魏朝廷册封为陇西郡公。所以李昞在父亲李虎去世时承袭的爵位是陇西郡公。后来北周建立,因为李虎的功绩卓著,所以被追封为唐国公,而承袭爵位的李昞也成为了唐国公。

在李渊出生之前,史书中明确记载,李昞有过三个儿子分别是李澄、李湛、李洪。但是关于这三个人的记载却非常的少。 李渊出生的时候李昞已经年过五十,李渊承袭爵位的时候李昞已经是个年近花甲老人了,难到他真的放心让一个七岁的小孩承袭爵位吗?为何不将爵位传给年纪更大儿子呢?

这就不得不提到李渊的生母,元贞皇后独孤氏。 独孤氏的父亲独孤信是北周的柱国大将军,家族势力庞大。独孤信也被后人称为“天下第一老丈人”,因为他的三个女儿都成为了皇后。除了嫁给李昞的女儿死后被追封为皇后以外,另外两个女儿可是实打实的皇后。独孤信长女嫁给了北周明帝,成为了北周的明敬皇后。而另外一个女儿嫁给了随国公杨坚,也就是后来隋朝的开创者隋文帝。这个女儿就是大名鼎鼎的独孤氏皇后。

李渊的母亲有如此之背景,可以说李家与独孤家是强强联姻。北周时期的门阀世家势力兴起,豪门世家大族之间联姻自然是少不了的。大家族通过联姻形成更加牢固的利益关系。独孤信将两个女儿分别嫁给杨坚与李昞都是处于这样的政治目的。独孤氏嫁给李昞是嫡妻,而李渊就是李昞嫡出的孩子,这是史书中明确记载的。至于李渊的三个哥哥是否是由独孤氏所生史书中记载也并不是很明确。

李昞五十多岁,独孤氏生下了李渊,说明独孤氏与李昞的年龄相差应该挺大,很可能独孤氏并不是李昞的原配妻子。所以李渊的三个哥哥即便是嫡出,也有很大的可能是李昞原配妻子所生的。 如果他们不是独孤氏所生的孩子,那么李渊承袭爵位则更加的合情合理,母亲的背景强大,又是嫡子的身份,即便是年纪小,也能顺理成章的承袭爵位。

如果李渊的三个哥哥都是独孤氏所生,那么李渊袭爵的可能也会很大。 首先关于李澄、李洪的记载实在是太少,很可能这两个孩子还没能长大就已经夭折,若是长大成人做出一番功绩的话,史书的记载不会这么少。另外史书中连二人的子嗣们都没有介绍过,这也可以从侧面说明二人在还没有诞下子嗣之前可能已经死去了。

当然,史书中关于李湛的记载也不多,但是却有一些关于李湛两个儿子的介绍,这说明李湛已经平安地活到成年了。 但他没有袭爵 ,而他所生的两个儿子也平安长大了,也没能袭爵, 很有可能是李湛根本不是独孤氏所生的嫡子 ,所以压根没有袭爵的可能。 又或是李湛英年早逝 ,没能活过自己的老爹,即便是想袭爵也没有机会。

李湛所生的两个儿子在李渊打天下的时候并没有什么贡献,但是在打下天下之后因为有着宗室的身份,所以都被李渊封了王,但是两人封王之后生活上骄奢*逸,无视法度,做人更是卑劣不堪,就连李渊的孙子唐高宗都看不起他们,直接下旨进行申斥。不知道他们的父亲李湛是个什么样的人,能培养出这么不争气的儿子。若是父子秉性相同,都是无能之辈,那么李昞也不可能让李湛袭爵。

北周后期是个乱世,但也是门阀世家昌盛之时,一个家族的兴衰荣辱都系在承袭爵位的人身上,所以继承人的挑选需要慎之又慎。李渊与北周皇室、权倾朝野的随国公以及柱国大将军独孤氏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在那个乱世,他这样的身份最适合承继爵位,即便是年纪小也没人敢轻易动他,他也能守护好李家的这份门阀贵族基业。

事实证明,李昞这次的选择是对的 ,四十多年后,赶上隋末天下大乱,李渊率领着陇西的李氏子孙起兵,经过多年的南征北战,终于成为隋末乱世最后的赢家,建立了大唐王朝。身为开国皇帝的李渊,自然会对先祖们进行追封,父亲李昞便被追封为世祖元皇帝。而李家也从陇西的一个贵族门阀集团一跃成为帝国的主宰,一个辉煌灿烂的时代由李渊开启, 而选择李渊做继承人的李昞自然也是功不可没

参考资料:

《旧唐书》。

 “白墙黛瓦,千峰竞秀,好一处人间仙境。请问那座是什么山?”

 “国家4A景区——上饶灵山!这里是田园灵山福地!”

 作为上饶人,“睡美人”、“鲲鹏展翅”,是记忆中灵山的经典画面。现在我站在这里,我又一次为灵山惊艳了,江南水乡的温柔和灵山石峰的挺拔,相互映衬,相得益彰,难怪这个灵山脚下的村庄有一个很特别的名字——重石李家。

 李家自然村隶属江西省横峰县龙门畈乡钱家村,原名“重石畈”,因远眺灵山、山峦叠翠而命名。这里风光秀丽,景色宜人,吸引了皇室后裔——大唐李氏来此定居。据李氏家谱记载,李氏始祖为李渊第十三子李元懿,封为郑王。在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迁居此地,己历41代。因此,李家族人均系“皇家后裔”,李家村得名“皇家后裔·重石李家”。

 车到李家,已近黄昏。阮长庚,龙门畈乡党委副书记、重石李家上一任的第一书记领着我们走进了重石李家的田野和村庄,走进了李氏家族的历史和文化。

 一、水墨江南

 水墨江南,一见难忘。

 白色的房屋,高高的马头墙,灵山群峰矗立,是她壮丽的背景;池塘碧水倒影,是她梳妆的镜台。一条细细长长的砂石路,沿池塘曲曲弯弯延伸在田野之间。在这里,你可以细心感受江南水乡的韵味,也可以尽情欣赏田园灵山的静美。

 砂石路中间是一块又一块的圆形巨石,巨石上有一个洞或两个洞,还有密密的成扇形向外辐射的齿纹,但边缘和纹路又不太规整清晰,留下长年累月使用后磨损的痕迹。

 多么熟悉和亲切,原来这是慢慢淡出现代人视线的石磨盘。以前磨豆腐磨米粉磨果浆,是家家户户必备的生活用品。记得我家磨得最多的是豆子,小时候,爸爸或妈妈负责推磨,我站在石磨边,守着盆里提前一天浸泡好的豆子,石磨每转三圈,就往石磨上面的添料孔里,倒一瓢带着水的豆子,白花花的豆浆,顺着磨盘的边沿层层叠叠地滑进下面接着的大木盆里。

 只是我家的石磨早就不知去了何方,有心的李家人却把它收集了起来,在这里铺出了一条浪漫的乡愁之路……

 二、悦来亭

 悦来亭,是上至广信府(上饶)下至九江码头的一个驿站。驿站是古代百姓避官、歇息的地方,始建于清嘉庆年间,上面每一块砖都印着捐资人的手印,每一根梁都刻着捐资人的名字,还刻着建造悦来亭的木匠石匠的名字,为阅来亭出资出工出力的人全都亭上有名。

 有一年,悦来亭东门拱形门顶被雷电击碎了,造成了整个梁顶倒塌。李家祖先们认为是自己做善事还不到位,因此遭到了“天神雷公”的惩罚。同治三年(1865年),重石李家群众组织“重石中元会”重修“悦来亭”,将原东门拱形门顶改用木材,并在左侧增加了耳房,使过往行人小憩更加便利了,还在西门500米处建了一座5米高六角菱形的天灯,便于路人夜行。

 重石李家祖先的善行,几百年来方便了无数风雨兼程的旅人。如今交通发达,古老驿道已经荒芜了,但李家祖先积德行善的朴素理念,不仅给后世子孙留下一座珍贵的驿站博物馆,更是李氏家族家风家训的最好传承。

 三、李氏宗祠

 走进李氏宗祠,从天井上投下来的光线还算明亮,屋顶盖住的部分已经昏暗不清,但仍然可见雕梁画栋,处处体现出精工细作。

 李氏祖先端坐在正堂上,见证了李氏宗祠的几毁几建,更见证了李氏后人自强不息的团结奋进。

 李渊后裔重石李家一族为彰显先辈激励后代,修建了独具特色的李家宗祠。几百年来,这座李氏宗祠先后因战乱被多次焚毁,李家人则屡焚屡建。最能标榜史册的是乾隆二十一年(1755年)重修,直到光绪六年(1880年)才彻底建好,先后耗银两千两,耗时一百余年。光绪十五年,又利用捐助到的木石砖瓦,将耳房等全部建好了,并刻石以示后人。

 用一百多年的时间,花两千两银子,建一座雄伟的宗祠,这对于现有农户133户、人口506人的重石李家的祖先们来说,真是一项凝聚人心的浩大工程!

 四、托山背

 “重石李家有一处神秘的地方,叫托山背。航拍时发现,村后长长的古樟林带,围出一块椭圆形的空地。经过土壤检测,这座高出村庄许多的托山背,土质和村里其他地方明显不同。”

 站在古樟环绕的偌大草坪上,乡党委副书记、现任重石李家第一书记夏承禹的讲解,激发了我们浓厚的兴趣。

 “古墓?”

 “行宫?”

 “古庙?”

 这片草地面积很大,以古樟林为界,一眼望不到边。此处原来是村民的菜地,现在是大面积的绿草坪,沿古樟林带铺设了一条游步道,而这条保存完好的古樟林带,本身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据李氏家谱和老人口传,托背山是李氏的驯马场,是康熙戊寅年一个叫李永进的人兴办的。过去,清晨牵马上山训练,傍晚牵回来。曾经有人告状到京城,说此处屯兵有马。京城怕民间造反,还曾经派人来核实清查。至于驯马的师傅是谁,有多少战马,谁也说不清。

 历史上常有判贼流寇来攻打、骚扰,李氏宗祠的几次焚毁就是明证。后来,村里设保甲、什长等,加强自保、防范,应对抢劫和各种特发事件。李氏驯马场的存在,也从一个侧面记录下李氏族人保卫家园的英勇和顽强。

 离开托山背后再回头,看见古樟林带的前方,还有等距离间隔的两组古樟林,好似两道大门在把守着……

 五、皇家文化广场

 暮色也深,走出村庄时,发现村口竖着三根旗杆,一共挂着三面旗。中间一根旗杆最高,悬挂着鲜艳的五星红旗。

 “中间一面是国旗,另外两面什么旗?村旗?”

 我一边走一边好奇地向同行的夏书记提问。

 “左边为‘唐’字旗,右边为‘李’字旗,这里是皇家文化广场。”

 唐高祖李渊(566年-635年6月25日),字叔德,陇西成纪人,祖籍邢州尧山,系唐朝开国皇帝。李渊便是重石李家的祖先。秦代陇西郡最早的郡守李崇,后人尊他为陇西李氏(也即重石李家)的始祖。

 到了唐代,李渊委派其十三子元懿的儿子金云、金雾镇守信州,通过走访探查来到了灵山脚下,始觉这里环境复杂、地形地貌神秘,于是便定居在此。

 皇家文化广场占地860平方米,坐北朝南,北面建有照壁,照壁前居中布局李渊铜像,中间用黑石板铺贴为灯笼形状,寓意“天地方圆”,内空用石头阴雕了“重石李氏先祖迁徙路线图”,让李氏子孙寻根问源,更加珍惜和热爱自己生活的这片土地。

 这气势恢宏的皇家文化广场,象征着“皇家后裔、重石李家”厚实的文化积淀,也象征着李氏家族曾经的繁荣昌盛,令人肃然起敬、浮想联翩……

 六、相恋树

 在村中穿街过巷,进一座镶有“陇西第”三个字的大门,过一片正在盛开的桃花林,就来到了李家原来的村口,一株古樟扎根路边高台,高大挺拔,好像守卫村庄的哨兵。离古樟不远,有两棵奇树,古樟的怀中抱着一棵莲子树,村人称之为“相恋树”,它有一个真实的爱情故事。

 重石李家在明朝之时,有一年方十八的英俊小伙子,姓李名显明,与同村十六岁钱氏小姓裕英姑娘,在原村口小径边赠红绳结发,私定终身,后经双方父母作主喜结良缘。裕英姑娘悉心陪伴夫君30余年,让显明心无旁骛潜心攻读医学,终得大成,行医治愈了无数的沉疴宿疾。显明先后荣任天子御医和内阁调剂,尤擅推拿和儿科,医术堪比东汉的张仲景,其六十余岁依然童颜如故,观者莫不惊叹!显明后官至大医院,夫妻二人均高寿而终。

 村里人说,古樟树是李显明,莲子树为钱裕英,两棵树相拥相抱着长在他们私定终身的地方,就是他们夫妻恩爱白头偕老的爱情象征。我久久地凝视着“相恋树”,敬意从心中升起。

 ……

 村里可看的景点还有很多,“参三阁”始建于贞观年间,本用于教育子孙后代的私塾房,现在设为书院文化博物馆。此外,还有错位文化博物馆、农耕文化苑、佛感悟台、“子母塘”,“子母井”等等,但时间太紧,只能留待下次再来细细游览了。

 夜色已经苍茫,我们在暮色中抄捷径沿小路踏高踏低地走向停车场,忽然眼前一亮,大家一起回头,只见皇家文化广场对面,一盏多边形高杆灯大放光芒,让我立即联想到了重石李家的祖先重修“悦来亭”时为方便路人夜行建起的六角菱形的“天灯”。

 环顾四周,广场、村庄、道路、田野、池塘,被照得如同白昼。那迎着温柔夜风飘扬的红色国旗和**唐、李旗,在耀眼的灯光下,变得更加鲜艳醒目……

庶人李祐:

生母阴嫔。据推测其封号原本应为淑妃或德妃,因其子谋反而被降为了嫔。其父阴世师因效忠隋朝而被唐高祖李渊处死,阴世师之子阴弘智等人由于年幼而免于一死,作为女眷的阴氏则被没入掖庭充为宫婢。也许是因为阴世师与李渊有着相当的仇怨,而阴氏又成了李世民的妃嫔,所以许多人喜欢臆想李世民与阴氏之间有着一段隔着国仇家恨的虐恋深情。然而就史实而言,这样的说法显然是毫无根据的,毕竟后宫中作为罪籍没入的女子不在少数,上官婉儿即因祖父上官仪之事被没入掖庭;而作为宫婢被主子临幸的更不在少数,章敬皇后吴氏便是在没入掖庭后得到了唐肃宗的临幸,从而生下了唐代宗。

而且若是对阴氏这个所谓的仇人之女心存芥蒂的话,李渊就不会在武德八年将阴氏之子李祐册封为宜阳郡王,李建成等人也会借此机会大肆抨击李世民。所以李世民与阴氏之间所谓的隔着国仇家恨的爱情,不过纯属后人的YY罢了。更不用说阴氏在史书中只得一句“阴妃生庶人祐”后,便再无只言片语的记载,甚至单就其子李祐谋反一事来看,阴氏在李世民心中能有几分分量也是可以掂量得很清楚。

同样是谋反,李祐的结局是被诛后废为庶人,生母连坐遭降;而李承乾虽被废为了庶人,却保全了一条性命。这样的差距很明显可以看出阴氏与李祐是否真的深得李世民的宠爱,若阴氏真的与李世民有过一段所谓的超越国仇家恨的轰轰烈烈的爱情,那么想必李祐绝不会落得个身死的下场。毕竟阴氏只有李祐这么一个儿子,处死了他就相当于毁掉了阴氏下半辈子的依靠,李世民若对其有情,再怎么对李祐处以重罚也好过将其处死。而阴氏一夜之间失去了唯一的儿子,即使还能够留得一条性命,也是从此生不如死。

李祐生平最爱和一群小人厮混,还经常狩猎无度。由于李祐的表现十分不好,唐太宗认为是齐王长史薛大鼎教导无方,于是将权万纪任命为新的齐王长史。

贞观10年李祐改封齐王,受到舅舅阴弘智(担任正七品下的尚乘直长 )的挑拨,私下招募壮士意欲谋反。而唐太宗见李祐不能悔过,“数以书责让”,几次写信责备李祐,权万纪见状唯恐自己也会像当初的薛大鼎那样被牵连受罚,于是主动上京向唐太宗信誓旦旦地保证李祐一定会改过。结果李祐认为只有自己被斥责了,对权万纪极为不满。而权万纪“性又褊隘”,只知道一味地严防死守,不准李祐这个不准李祐那个,惹得李祐大怒甚至想杀了他。不过权万纪事先得了风声,将意图谋杀自己的几个人全部关进牢里,并将此事上报给了朝廷,最后唐太宗令人将李祐与权万纪带回京城,权万纪奉诏先行,却被李祐在半路中射杀而死。

李祐射杀了自己的长史后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起兵谋反,但他治下的青州、淄州等地的士兵并不听他的命令,而兵曹杜行敏号召众人抓住李祐,士兵们却纷纷响应。于是杜行敏带兵包围了李祐等人,堆积柴草准备点燃,李祐不得不束手就擒,他的党羽全部被杀,李祐被带回京城赐死,并被废为了庶人,齐国国除。

随后,唐太宗又将敢于当面数落李佑罪行并试图杀了李佑的齐州百姓罗石头追赠为亳州刺史,而痛斥李佑的高君状被封为榆社县令,将李佑捉拿归案的杜行敏由兵曹一下子被提拔为了巴州刺史,其他协助杜行敏擒住李佑的众人也一并得到了丰厚的赏赐。而反观李承乾谋反后,唐太宗千方百计想保住他一命,为李承乾说话的来济因此得到了得到唐太宗的看重,官职不断得到升迁,不久就考功员外郎,次年便升迁中书舍人,与令狐德棻等人共同撰写《晋书》。

据史书所载,李渊自称是西凉武昭王李暠(hào)后裔。李暠生十子,次子李歆为西凉后主。李歆生八子,其第三子李重耳在亡国后投奔南朝宋,任汝南太守。北魏攻宋,李重耳以城归降,遂入魏为官。李重耳生子李熙,任金门镇将,后改镇武川(今内蒙古武川西)。李熙生子李天赐,天赐生三子,即李起头、李虎、李乞豆。李虎生李昞(bǐng),李渊即李昞之子。

以上所述李唐皇室的家族世系情况,是出自唐代官修史书的记载,并不完全可信。著名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认为:李渊自称西凉李暠之后乃是伪托,不足为信。李熙以来的世系情况基本真实,但其镇守武川的说法又不太可靠。李唐皇室自称是西凉李暠之后,其郡望就被视为陇西李氏。这一点经陈寅恪先生考证,李唐可能是赵郡李氏徙居柏仁(今河北隆尧西南尧山镇)之“破落户”的后裔,或广阿(今河北隆尧东)庶姓李氏之“假冒牌”。这样看来李唐为陇西李氏的说法亦靠不住。西魏宇文泰入关中时,曾令诸功臣自撰家谱,当时许多人都以关中、陇右诸州为其籍贯,大约李唐在这种风潮下才改郡望为陇西李氏。

实际上,李唐皇室还具有一些少数民族血统。陈寅恪先生考证:李唐的男系祖先为纯粹汉人,但就其“女系母统言之,唐代创业及初期君主,如高祖之母为独孤氏,太宗之母为窦氏,即纥豆陵氏,高宗之母为长孙氏,皆是胡种,而非汉族。”李渊及其子孙具胡族血统成分为不争之事实。实际上,在民族大融合时期,此类情况非常普遍,很难说哪一个家庭是纯粹的汉族血统。

第一,传说中东夷族首领皋陶(一作咎繇),曾任尧、舜的大理之职(掌管刑法的官),遂以官命族为理氏(古字中“理”与“李”相通)。

第二,老子因祖辈为理官,遂以理(或李)为氏。又有老子为李氏女所生之说。传说李母怀胎81载,逍遥李树下,乃割左腑而生,“生而指李树,因以为姓”。此指树为姓,历来被称为“妄”说。

第三,春秋时赵国将领武安君的后代有李左车,其后为李氏。

第四,北魏叱李氏所改。

第五,唐代徐、邴、安、杜、胡、弘、郭、麻、鲜于、张、阿布、阿跌、舍利、朱邪、董罗等氏因建国有功,被赐李姓。

扩展资料

李姓是汉族姓氏和朝鲜族姓氏之一,在中国《百家姓》中排第4位。按人口计算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姓氏。于中国大陆李姓是第一大姓。

李姓为了区别其他同音姓,常说“十八子李”,“木子李”。根据1977年中国史学家李栋明,在《东方杂志》发表的一篇有关“姓氏”的论文上指出,李姓是全球华人十大姓氏之一。在朝鲜和越南,李姓也是常见姓氏,在朝鲜李氏为第二大姓氏。

参考资料:

-李姓

南京高淳有李世民后代。

高淳县淳溪镇有一个村落,这里聚居了一部分唐太宗的后人,因为家家都姓李,久而久之形成“李家村”。从第一代李氏家族成员定居在此开始,距今已有千年历史。村民中许多人都知道自己是皇室后裔,唐朝的故事和唐太宗李世民的丰功伟绩,让他们津津乐道。

李建峰,身高一米八左右,瘦削的脸庞棱角分明。由于老家面临拆迁,他把家谱保存在了办公室的柜子里。据称,李建峰保存的这部家谱,极有可能是李家村这一家族分支最后一套家谱。见到记者到来,李建峰拿钥匙打开密封的柜门,一摞陈旧的线装书出现在眼前,一本又一本,20本家谱封面上都写着:“莲溪李氏宗谱”。

书长约40厘米、宽20厘米左右,淡棕色,书从左向右翻页,里面的纸张酷似现在的油画纸,感觉很古老。其中有3本家谱已破烂不堪,还有十多本保存比较完整,只是纸张上有明显水渍。家谱里面是从上至下工整的字,对李氏每一代都有详细的记载和划分。

家谱是由李建峰的祖上传下来的。“我爷爷和我父亲都是农民,不识什么字,只知道这些祖宗留下的家谱很重要,一直作为传家之宝相传。”李建峰告诉记者,他父亲去世的时候郑重地对他说,其他的可以不管,但是这些家谱一定要保存好。“文革”“破四旧”期间,家谱面临被毁,李建峰的爷爷李维化冒着危险,千方百计把这部家谱保存了下来。

李世民后裔避难到高淳

李姓的来源有颇多典故,传说是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根据宗谱的记载,汉景帝时李家就出了个骠骑都尉李广,李广一生戍守边关,与匈奴七十余战,因为李广行动快,箭法精,忽来忽去,叫人摸不准他的路子,匈奴人给他起了一个外号叫“飞将军”。

李渊是唐朝的开国皇帝,也是这套家谱中记录的李家第24世子孙。宗谱中记载:“讳渊,字叔德,袭封唐公,隋末起兵,受恭帝禅国号大唐,庙号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唐高祖在位9年后,秦王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得以立为太子,而后继帝位。

李世民即位,是为唐太宗,次年改元贞观,他励精图治,出现了天下升平的景象,史称贞观之治。这套族谱对李世民的情况也进行了详细记录,宗谱记载:“讳世民,高祖次子,初封秦王。唐得天下,勘定祸乱,削平偕伪,皆其功也。高祖因传位焉,庙号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唐懿宗去世后,太子李俨即位,是为僖宗,在位15年,后唐昭宗李晔即位。李晔也是懿宗的儿子,僖宗排行老三,昭宗第七。唐昭宗是一个悲剧性的皇帝,此时的唐朝已经积重难返,回天无力。昭宗所做的,只能是勉强使大唐多存在了几年而已。

而高淳李家村人就是唐昭宗的子孙。

想把这些家谱传下去

从家谱记录来看,唐昭宗的重孙就是李德鹏。而现在高淳李家村人是以李茂学为始祖的,李茂学的祖先从家谱中可以清楚地查阅到,李茂学的祖宗是唐昭宗的重孙李德鹏。李茂学是李氏家族的第54代子孙,也是高淳李家的第一代,属李世民一脉相传的正统后代分支。

宗谱记载中有这样的文字:“茂学,行区入迁溧水俞家滩,即今分隶高淳县老莘圩莲溪村。”据李建峰解释,唐灭亡后,李氏家族许多子孙被迫分散,到处都有李家后人。其中李茂学这一支流落到溧水俞家滩,当时高淳和溧水还没有分开,俞家滩也就是后来的高淳县老莘圩莲溪村,因此他们这一支被称为“莲溪李氏”,修的宗谱也被命名为“莲溪李氏宗谱”。他还解释,莲溪村也就是现在的高淳李家村。

李建峰的爷爷李维化在家谱中亦有记载,是作为最终的辈分名单出现的。李维化是第71世,由此算来,李建峰应当为李氏家族第73世。若是以唐太宗李世民算起,李建峰就是李世民的第48代子孙。

从家谱上的记录看,这套家谱在清朝和民国都曾经重修过。但从民国以后,家谱就没有重修过,时间长了,由于纸质问题,已经损毁不少。李建峰觉得,他还想把这些家谱传下去,但怕这些破旧的家谱保存不了,因此他打算尽快修复这些家谱,并重新复印一份,让这套家谱一直保存下去。

建立大唐王朝的李渊家族是汉族还是鲜卑族

鲜卑族,因为在当时匈奴人已经被鲜卑人同化了。先祖李暠自称西汉飞将军李广十六世孙,李广的子孙除了李陵,其他家族成员全被汉武帝诛杀。公...
点击下载
上一篇:揭姓的族谱下一篇:覃氏姓来源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