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氏曾创立过晋朝,还传承了154年,为何现在姓司马的却很少?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4浏览:2收藏

司马氏曾创立过晋朝,还传承了154年,为何现在姓司马的却很少?,第1张

姓氏文化,一直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帝定天下以后,分封百家诸侯,这百家诸侯家族,繁衍生息,渐渐以自己家族封地的名称为姓,就渐渐形成了“百家姓”。

当然,百家姓里面的“百家”是一个虚指,不是指实数100,是很多的意思,全中国的姓氏,有好几千个呢。

随着几千年的时间发展下来,有的姓氏人口很多,有的姓氏人口则很少。人口繁衍较少的,有各种原因。而人口繁衍较多的,则大多只有一个原因——祖上建立了朝代,使得族群人口大爆炸。

比如现在一些大姓,刘姓、赵姓、李姓、朱姓等等,他们姓氏的先人分别建立过汉朝、宋朝、唐朝、明朝等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大一统朝代。

在这些朝代里面,姓氏宗族依靠王朝的力量获得了蓬勃发展,因而族群有了优势。

但是这里面,有一个特例,那就是司马氏。

历史上,司马氏也曾建立过朝代,就是晋朝,而且还传承了154年(公元266年——公元420年),但是现在全国范围内,姓司马的人却特别少,司马氏现在已经妥妥地“沦落”为了一个小众姓氏,这是为什么呢

晋朝全盛时期疆域

司马这个姓氏源于官名,相传在古帝少昊时期就设置有司马一职,司马氏就是当初担任过司马一职的人的后代。

司马氏最早源于河南一带,到了两汉时期,司马氏已经遍布全国各地,尤其以河南、陕西为多,到了三国时期,司马氏虽然在全国算不上大姓,但人口也不少,河内郡更是因为司马懿的出现,成为了当时最著名的郡望。

司马炎建立晋朝之后,司马更是成为了晋朝的国姓,司马氏人口数量大增,如果按照这样一个发展法,司马这个姓氏用不了多久就会成为像张、刘那样的大姓。

晋武帝司马炎画像

为何后面是另一番结局呢原因就是司马氏建立的朝代生不逢时。

两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超级大混乱的时代,晋朝建立才几十年就爆发了八王之乱,紧接着就是五胡乱华,中原大地战火不断。

少数的司马族人逃出了洛阳来到江南地区建立了东晋,其余的司马氏因为大都分布在河南、陕西一带,因此受到北方五胡的屠杀,使得北方的司马氏损失殆尽。

五胡乱华

晋朝灭亡之后,司马氏更是生存艰难,晋朝篡汉自立,得国太易,晋朝统治者也根本不懂民间疾苦,只懂得自己奢侈享受,所以晋朝这个朝代根本不受老百姓待见。

南北朝时期,中华大地依然战乱频仍,面对生存压力,有许多司马氏纷纷改姓,如今有许多马姓、同姓、冯姓等等姓氏就是由司马这个姓氏改来的。

历史上,司马氏也出过不少人才,比如司马迁、司马懿、司马光等等,但是因为以上种种原因,使得司马姓氏的发展,并不是那么蓬勃。

到今天,姓司马的人已经比较少了,“司马氏”这个创造过历史辉煌的姓氏,现在成了一个小众姓氏。

司马氏政权的灭亡可以概括地归结为“统治集团内部倾轧”、“政治腐败”、“少数民族叛乱”三个原因。

在统治集团内部,西晋诸王为争夺中央最高权力,发生了一连串的相互残杀和战争,历时16年之久,史称“八王之乱”。这场大恶斗给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生产遭到破坏,数十万人民丧失了生命,许多城市被洗劫和焚毁。不少人饥饿而死。人民又重新陷于苦难的深渊,掀起了大规模的流亡的浪潮。尤其是诸王利用少数民族的贵族参加这场混战,造成了严重的后果。而晋室内部腐败至极,地方防务不修,连年天灾人祸,西晋王朝摇摇欲坠,遇上强悍的胡人遂一推即倒。

永兴元年(304年),匈奴贵族刘渊在左国城(今山西离石)起兵反晋,逐步控制并州部分地区,自称汉王。光熙元年(306年),晋惠帝死,司马炽嗣位,是为怀帝,改元永嘉。刘渊遣石勒等大举南侵,屡破晋军,势力日益强大。。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匈奴兵攻陷西晋京师洛阳,俘虏了晋怀帝。纵兵烧掠,杀王公士民三万余人。史称“永嘉之乱”。永嘉之乱后不久,怀帝被匈奴人所杀,其侄愍帝被拥立于长安。但这时皇室、世族已纷纷迁至江南,西晋王朝名存实亡。到了公元316年,匈奴兵攻入长安,俘虏了愍帝,西晋至此宣告灭亡。

晋朝的灭亡 揭秘历史上晋王朝走向灭亡的原因

晋朝的灭亡:晋朝(265—420年),是中国历史上九个大一统朝代之一,分为西晋与东晋两个时期。它上承三国,下启南北朝,属于六朝之一。从古至今,很多国家都受到民族问题的困扰,中国的晋王朝更因内部的民族纠纷而走上覆亡之路。

从东汉以来,中国西部和北部周边的各少数民族开始不断地向内地迁徙。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汉王朝的军事征服以及他们为弥补中原兵力和劳力不足而对各少数民族的招诱。与此同时,周边各少数民族势力的消长变化也引起一些民族迁徙。魏晋之际,在北方汉族人口锐减的情况下,胡族内迁形成高潮。在这过程中,内迁的民族主要包括匈奴、羯、鲜卑、氐、羌等,历史上泛称为“五胡”。

西晋初年,中国北部、东部和西部,尤其是并州和关中一带,居住着许多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少数民族,“西北诸郡皆为戎居”,关中百万余口,“戎狄居半”。在汉族的影响下,这些内迁的外族逐渐由游牧转向农业定居,胡汉文化相互影响渗透。但在交融的同时,胡汉亦存在一定的矛盾,例如并州的匈奴人成了汉人的奴婢,而不少汉人也相继沦为胡人奴婢。这些奴婢常常被迫服役,当军作战,更有甚者被地方官员押往他乡出卖,因而激起了境内各民族的反抗;而各族上层人物亦往往利用本族人民,实行割据。连续不断的胡族内迁引起胡汉双方的矛盾,严重动摇了西晋政权的统治根基,大规模的暴动有一触即发之势。

当时西晋一些官僚也察觉到形势的严重性,于是便有以郭钦、江统为代表,提出“徙戎”的主张。他们建议用武力将内迁的胡族强制徙迁回原住地,并以“内诸夏而外夷狄”的办法隔绝胡汉接触,来防止胡人的反抗。但由于各族内迁及胡汉杂居是历史发展的结果,因而徙戎的主张无法实施。

而此时的西晋王朝却祸起萧墙。在统治集团内部,西晋诸王为争夺中央最高权力,发生了一连串的相互残杀和战争,历时16年之久,史称“八王之乱”。这场大恶斗给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生产遭到破坏,数十万人民丧失了生命,许多城市被洗劫和焚毁。不少人饥饿而死。人民又重新陷于苦难的深渊,掀起了大规模的流亡的浪潮。尤其是诸王利用少数民族的贵族参加这场混战,造成了严重的后果。而晋室内部腐败至极,地方防务不修,连年天灾人祸,西晋王朝摇摇欲坠,遇上强悍的胡人遂一推即倒。

永兴元年(304年),匈奴贵族刘渊在左国城(今山西离石)起兵反晋,逐步控制并州部分地区,自称汉王。光熙元年(306年),晋惠帝死,司马炽嗣位,是为怀帝,改元永嘉。刘渊遣石勒等大举南侵,屡破晋军,势力日益强大。刘渊,字元海,新兴县匈奴人,冒顿之后,曹魏时改姓刘,祖父为南匈奴单于,父刘豹为匈奴左部帅。西晋太康末刘渊为北部都尉,后为建威将军,五部大都督,受晋封为汉光乡侯。起兵反晋后自称汉王,永嘉二年(308年)正式称帝。

刘渊死后,其子刘聪继位。次年,刘聪遣石勒、王弥、刘曜等率军攻晋,在平城(今河南鹿邑西南)歼灭十万晋军,又杀太尉王衍及诸王公。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匈奴兵攻陷西晋京师洛阳,俘虏了晋怀帝。纵兵烧掠,杀王公士民三万余人。史称“永嘉之乱”。

永嘉之乱后不久,怀帝被匈奴人所杀,其侄愍帝被拥立于长安。但这时皇室、世族已纷纷迁至江南,西晋王朝名存实亡。到了公元316年,匈奴兵攻入长安,俘虏了愍帝,西晋至此宣告灭亡。而实际上,永嘉之乱早已决定了西晋覆灭的命运。从武帝篡魏,到愍帝出降,西晋国祚仅历五十一年。西晋表面上虽是亡于胡人之手,其实自西晋建立以来,其施政缺失甚多,使政局混乱,内战不休,速亡乃自然不过的事。

155年。

晋朝上承三国下启南北朝,分为西晋与东晋两个时期,其中西晋为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王朝之一,东晋则属于六朝之一,两晋共传十五帝,共一百五十五年。

公元266年司马炎篡魏,建国号为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公元280年灭吴,完成统一。后经历八王之乱和永嘉之祸,国势渐衰,316年西晋被北方蛮族灭亡,北方陷于混乱,史称五胡乱华。

317年,晋室南渡,司马睿在建邺建立东晋,东晋曾多次北伐。383年东晋与前秦淝水之战后得到暂时巩固。

两晋时期五胡迁至中原,加强了民族融合,北人南迁,开发了江南地区。420年,刘裕建立刘宋,东晋灭亡。

扩展资料:

晋朝历史大事介绍:

1、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是发生于中国西晋时期的一场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内乱,因皇后贾南风干政弄权所引发。

这次动乱共历时十六年,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元康元年(291年)三月到六月,持续三个月;第二阶段,从元康九年(299年)到光熙元年(306年),历时七年。

其核心人物有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八王。

西晋皇族中参与这场动乱的王不止八个,但八王为主要参与者,且《晋书》将八王汇为一列传,故史称这次动乱为“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皇族内乱之一,当时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导致了西晋亡国以及近三百年的动乱,使之后的中国进入五胡十六国(五胡乱华)时期。

2、五胡乱华

五胡乱华,指在西晋时期塞外众多游牧民族趁西晋八王之乱,国力衰弱之际,陆续建立数个非汉族政权,形成与南方汉人政权对峙的时期。

“五胡”主要指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人大部落,但事实上五胡是西晋末各乱华胡人的代表,数目远非五个。

百余年间,北方各族及汉人在华北地区建立的国家达数十个,强弱不等、大小各异,其中存在时间较长和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有五胡十六国。后北方被前秦统一,中国呈现出前南北朝特征。

——晋朝

司马氏既然是汉代以来的著名世家大族,他们建立起来的西晋王朝又是以世家大族为其统治核心,就必然要维护世家大族的封建特权。为了巩固和加强司马氏的皇权统治,保护和扩大世家大族的政治特权,西晋王朝在官爵制度方面,实行了“六等之封”的分封制。

史载周代的官爵制度是公、侯、伯、子、男五等分封制。西晋时又发展为六等分封制,史称“晋有王、公、侯、伯、子、男六等之封”

一、西晋的世家大族

“六等之封”,是西晋官爵制度的一个特点。它适应了世家大族政治发展的需要。东汉、曹魏以来,随着中国封建制度的不断发展,在封建地主阶级中逐渐形成了一个“名豪大侠,富室强族”的阶层,也就是官僚大地主阶层。他们一般是历代书香,累世仕宦,姓名族望,门第显耀,称为世族大家,或门阀士族,或简称为世族、势族、士族。他们世代把持封建政权的重要官职,率领宗族宾客、部曲徒附聚族而居,建立起规模巨大的坞堡庄园,形成一股股武装割据的势力。他们往往“家家欲为帝王,人人欲为公侯”,形成自己独霸一方的独立小王国,把周代实行过的五等爵位作为自己的政治理想和要求。

曹魏时期的司马氏,当是他们主要的政治代表。如在曹操统治年间,司马懿的长兄司马朗担任曹操的丞相主簿官职时,就“以为天下土崩之势,由秦灭五等之制”,主张恢复周代的五等之封,五等之封恢复不起来,也必须使州郡领兵。

曹氏宗室也有这一要求。如曹爽专政时,曾上《六代论》,从六代历史经验论述分封的重要。到了司马昭牢固地执掌曹魏政权、准备以晋代魏时,为了自己以名正言顺的法定手续称王称帝,便满足一些世族大家的封爵要求。264年3月,他自封为晋王,同时让世族大家定礼仪,贾充正法律,裴秀议官制,开始“分土画疆,建爵五等”,实行公、侯、伯、子、男的五等爵制,对骑督以上的六百多官吏封以爵号。

二、司马昭的“建爵五等”

当时,司马昭名为晋王,有封地二十郡,实是晋帝,他的王女、王孙“爵命之号皆如帝者之仪”。受封为公、侯、伯、子、男的官吏,都有大小不等的封邑、封地。如他的叔父司马平封为安平郡公,封邑万户。郡公之外,又有县公,封邑一千八百户。公之下的侯、伯、子、男又分为大国、次国。大国侯,封邑一千六百户,地方七十里;次国侯,封邑一千四百户,地方六十五里。大国伯,封邑一千二百户,地方六十里,次国伯,封邑一千户,地方五十五里。大国子,封邑八百户,地方五十里,次国子,封邑六百户,地方四十五里。大国男,封邑四百户,地方四十或三十里;次国男,封邑二百户,地方二十五里。

三、司马炎时期的“六等之封”

司马昭时期的“建爵五等”,到晋武帝司马炎时期发展为“六等之封”。265年(泰始元年),西晋王朝初建,“朝延草创”,司马炎就决定“使同姓必王”,一下子封皇族二十七人为王。277年(咸宁三年),对王、公、候、伯、子、男六等的分封制度又作了明确规定,形成了西晋王朝的“六等之封”制度。这种分封制度的具体情况是:

1、王分为以郡为国的郡王和以县为国的县王。郡王以分封户邑的多少分为大国、次国、小国三等。最初是邑二万户为大国,一万户为次国,五千户为小国。后来又增加封户,大国增至四万户,甚至增至五万户、八万户或十万户。不满一万户的小国,都增满一万户。县王最初封邑一千户,后来增邑为三千户。

2、公、侯也有以郡为国的郡公、郡侯和以县为国的县公、县侯。郡公、郡侯邑万户以上为大国,五千户以上为次国,不满五千户为小国。

3、诸王、郡公、郡侯都设置军队。大国王置上、中、下三军,兵五千人:中军,兵二千人,上下两军各有兵一千五百人。次国王置上、下两军,兵三千人:上军,兵二千人下军,兵一千人。小国王置一军,兵一千五百人。公的军制同五千户的小国王,侯的军制同不满五千户小国王,置一军,兵一千一百人或千人。县王军制同于郡侯,也置一军。所有王、公、候的军队,都设中尉领兵。

4、诸王公最初大多在京城做官,不去封国,后来一般要去封国为帅,都督封国及各州军事。没有去封国的诸王,大国置守土兵百人,次国八十人,小国六十人,郡侯、县公也和小国王一样置守土兵六十人。

5、从277年以后,非皇子不得为王。诸王的支庶子孙只能受封为公、侯、伯、子、男。如大国、次国始封王之支子受封为公,承封王之支子则受封为侯,继承封王之支子受封为伯。五千户以上的小国,始封王之支子受封为子,不满五千户的始封王之支子及始封公、侯之支子都受封为男。其他不得受封。伯、子、男国都不置军。

6、各封国可以设置文武官吏,由各国自行选用。

7、各封国以封国中民户的户调为“诸侯秩”,以民户的田租为“侯奉”。一般是“三分食一”,即毎一民户的户调和田租以三分之二交给西晋王朝,其余的三分之一则交给受封的王公。

四、“皆录旧勋”分封司马氏的同姓贵族

西晋王朝在实行分封制时,还保留了曹魏时期原有的一些封爵名号。如司马昭实行公、侯、伯、子、男五等之封时,也仍然有乡侯、亭侯、关内侯、关中侯、关外侯之类的封号。司马炎称晋帝实行“六等之封”以后,对县侯以下的传封次子也还给予亭侯、乡侯等名号。

他在泰始元年大封同姓诸王的同时,曾下诏说:“五等之封,皆录旧勋。本为县侯者,传封次子为亭侯,乡侯为关内侯,亭侯为关中侯,皆食本户十分之一。”这些亭侯、乡侯、关内侯、关中侯等,都是“五等之封”以外的封号。他们“皆食本户十分之一”,就是只享用封户十分之一的户调和田租。

从司马昭的“五等之封”到司马炎的“六等之封”,基本是“皆录旧勋”,主要是分封司马氏的同姓贵族,也分封拥护司马氏以晋代魏和灭蜀、灭吴有功的异姓世家大族。“六等之封”中的王的封号,主要是封给司马氏皇族。如西晋所封的同姓王国共有五十七个,而异姓封王的只有被废的魏元帝曹奂一人,而且还是虚封,只有王之名而无其实。王之外的公、侯、伯、子、男等封国多至五百余,司马氏同姓也占主要地位,其次是拥护司马氏的异姓功臣。

五、西晋王朝实行分封制的目的

西晋王朝实行分封制的目的,是为了藩卫司马氏帝室。在篡夺曹魏政权、建立晋朝的斗争中,司马氏认为曹氏宗室“虽有王侯之号,而乃侪(等)于匹夫”,无力藩卫曹魏帝室,以致曹魏帝室孤立无援而灭亡。

鉴于这一历史教训,司马昭建立晋国时,“深鉴经远之统”,实行“五等之封”,想依靠司马氏和支持司马氏的公、侯、伯、子、男等保卫晋王室。司马炎维承和发展司马昭的分封制,想使司马氏的晋朝“建久安于万载,垂长统于无穷”,行“六等之封”,大封、实封同姓诸王,赋予他们强大的军政大权,让他们出镇州郡封国,“并拥强力,各据一方”,成为藩卫司马氏帝室的“藩王”、“藩国”。

与此同时,也对异姓功臣增封进爵,成为晋室的公侯。这样的分封,目的是使同姓诸王与异姓公侯相互牵制又相互协力,共同拥戴司马氏皇权。但是,结果却适得其反,晋武帝死后,就形成了“八王之乱”。而在“八王之乱”中,赵王司马伦纂夺晋惠帝的帝位时又滥封王侯。他的儿子都封为王,帮助他纂位的孙秀等诸党“皆登卿将,并列大封”,文武官封侯者数千人,连奴卒厮役也“加以爵位”。封的结果是“金银治铸不给于印,故有白版之侯”,只是一个空名。

到了西晋末年,司马氏帝室,企图维护晋室统治,也曾给一些少数民族首领封以王号。如封鲜卑族的一些首领为“亲晋王”或“代王”,封羌、氐族的一些首领为“晋归义羌王”、 “亲晋王羌”或“亲晋氏王”,等等。

三国后期,三家归晋,三国争斗了那么多年,最终都被司马家族收归到晋国,建立起了西晋王朝。然而西晋王朝存在的时间也并不长,只有短短的几十年。西晋的建立者是三国时期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统治者是司马家族,那么为什么西晋会如此短命而亡,司马家族是怎么了?而司马家最终又是如何被灭亡的呢?今天就带大家一起来看一看。

三国从汉末算起,交兵接近一百年时刻,后被司马氏一起。假定说常常更朝换代是一次血的洗礼,那古代史上司马氏可说是唯一被全族消亡的皇族。假定说是报应,那当年曹魏篡汉朝又该怎么说明,并且,晋武帝司马炎一起三国后对几个亡国皇帝也还算不错。

这只能说是司马氏在建国之初,在皇帝的带领下,士族奢华成风,互相斗富,这有史可考,最差劲的是司马炎的继位者是我国前史上出了名的痴人皇帝司马衷。即便是报应,那也是皇族自己构成的。

司马衷于267年被立为皇太子,司马炎身后,290年即位,改元永熙。他为人发呆不任事,初由太傅杨骏辅政,后皇后贾南风杀戮杨骏,把握大权。明显无法处理他操控期间的政治艰难,构成了八王之乱,司马氏同室操戈,变成他人的傀儡,终究被东海王司马越毒死。

且不说司马氏内政同室操戈致使灭国,正本从司马炎建朝之际就不行了,三国志里面有一个前史趋势,便是北方少数民族不断添加。你知道周处除三害吧,周处正本是吴国人,西晋一起往后,周处做了将军,终究战死在悠远本地。

其时西晋政权里面山头建立,特别是司马氏诸王,终究因为宫殿之争演变为八王之乱,致使西晋国力阑珊,出现了大规模的流散起义和五胡侵犯。西晋终究被少数民族消亡。司马睿逃亡长江以南,建立东晋,则是依托豪族,东晋二百年,西晋才几十年,东晋依托豪门政治接连。王姓宗族、谢姓宗族,谢氏宗族创立北府兵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敌视。

可是东晋末年,布衣身世的刘裕把握了北府兵,北伐至黄河,与北魏坚持,刘裕自己则回京代替了东晋皇帝,对司马氏可谓是斩草除根,大规模残杀,全族被消亡,变成古代史上唯一被灭族的皇朝。晋朝消亡后,刘裕建立了南朝的刘宋政权,从此我国前史进入了南北朝。

但刘裕一定是个地道的市井无赖之徒,啥打架斗殴鱼肉乡里,街头混混精干的他相同没拉下,特别喜爱去赌场扔两把骰子。可那时的赌坊老板一定想不到:这个常常在赌桌上输得掉裤子的无赖小子,终究却赢回了千万金钱都买不来的好东西——江山。

而当年三国战争中与诸葛亮斗智斗勇的司马懿一定想不到,他竟透支了他子孙子孙的悉数智慧,而子孙竟被一个流氓所残杀。

司马家族是怎么灭亡的

永嘉元年(307年),晋怀帝改元永嘉,大赦囚犯,废除诛三族刑。太傅、东海王司马越辅政,掌握了朝廷大权。至此,东海王司马越在八王之乱中成为了最终的胜利者。

而在八王之乱的十六年中,参战诸王多相继败亡,人民被杀害者众多,社会经济严重破坏,西晋的力量消耗殆尽,隐伏着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爆发。之后五胡乱华,西晋灭亡,八王之乱是其重要原因。

317年西晋灭亡后,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廷,为晋元帝,史称东晋。东晋末年,朋党之乱,桓玄称帝,恒玄兵败被杀,刘裕篡位称帝,至此晋朝灭亡,司马家族灭亡,开始了南北朝时期。

东晋朝政局不稳,司马皇族争夺皇位时,刘裕趁机掌控了东晋朝的实权,从此成为真正的东晋朝首领。在他两次北伐后,刘裕成功篡位成为宋朝的第一任皇帝宋武帝。随后,刘裕对待司马氏一族的态度证明了他是汉室的后裔。在他即位后,马上下令诛杀全国所有的司马姓氏者,这样的举措是刘裕宣泄对司马氏的仇恨。

司马家的后代,最终偿还了祖先的罪孽。中国有史以来被杀皇帝数最多的就是司马家。后来在《晋书》中,李世民对这个家族的崛起做了评价,它用白话文可以概括为:都说‘积善三年,知之者少,为恶一日,闻于天下。’但对于司马一族,为恶的利益是巨大的、代价是极端低微的,这一点让他们几乎无法置之度外。

司马氏曾创立过晋朝,还传承了154年,为何现在姓司马的却很少?

姓氏文化,一直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帝定天下以后,分封百家诸侯,这百家诸侯家族,繁衍生息,渐渐以自己家族封地的名称为...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