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将有后代么?后代在哪里呢?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4浏览:1收藏

杨家将有后代么?后代在哪里呢?,第1张

杨家将的故事是从杨业开始的。宋史记载为“杨业,并州太原人。父信,为汉麟州刺史”。他有七个儿子,分别是杨延朗,杨延浦,杨延训,杨延环,杨延贵,杨延彬,杨延玉。我们常见的杨家将演义中最为著名的杨六郎延昭,并不杨业的第六子,而是长子杨延朗,后改名为杨延昭。杨文广确有其人,是杨业的孙子,杨延昭的儿子。其后,正史已无杨业后嗣的记载。杨业的妻子并非演义中的佘氏,正史记载为折氏。

总的来说就是:杨业确为宋代名将,但我们耳熟能详的杨家将故事,是民间传奇演义而成的。后世诸多自称的杨氏后人,恐怕大多是穿凿附会,恐非历史真相——当然,常理来讲,杨业是有后人的,但已经默默无名,无其祖先的赫赫功绩了。

杨姓源自姬姓,为西周皇室后裔。出自弘农华阴,以封地为姓。所以杨姓都自称为弘农杨氏。汉人是一个祖先崇拜的民族,又重视历史传统,几乎每个姓氏都有族谱,而这些族谱上,都会上溯历史源流,基本上都会写到其姓氏是怎样得来的。这为姓氏研究留下了可信的资料,但其中有些并无足够的历史资料支撑,恐不可全信。我们现在见到的杨氏族谱中的一些关于自称是杨家将后人的记载,亦属此类。

作为杨姓后裔,我们族谱中对家族迁徙史是这样记载的:弘农杨氏,祖居陇右(今甘肃省),后移江西吉安泰和县清湖村,再迁四川。在族谱中,家族的名人中就有杨业,尊为先祖。但这不足以为信,我仔细看了全文,其中并无清晰的脉络,从杨业记起,其后的子、孙、重孙、曾孙……,直至能查到的近代祖先。

国人素有攀附之风,历史上的名人,只要同姓,都会认为是自己同宗,以光耀门楣。这在各姓氏族谱中并不少见。演义怎么讲都可以,毕竟是艺术创作;但如果作为真实的历史,恐怕还得有可以考证的真实材料支撑,才足以可信。

因此,杨家将的后代在哪里,现在怎么样,恐怕已无可考了。

按家谱起名排行从不紊乱

尤为有皇家气魄的是命名字目图,也就是后代起名字的排行字,周定王位下20字是:“有子同安睦,勤朝在肃恭,绍伦敷惠润,昭恪广登庸。”永宁府继续20字是:“彩凤呈丹诏,祥麟献玉书,家和庭生瑞,芝兰胜明珠。”这在封建社会非一般人家是不敢这样排行的,也不敢这样想象。高家至今遵循家谱起名字,从未乱,高广升儿子是登字辈,孙子是庸字辈,他已经有了重孙彩字辈。还有19个字可以继续排行。

另外,据高家人讲,81岁的高广升在“破四旧,立四新”年代是大队的主任,他把家里一直供奉的祖宗“影像”(朱元璋画像)和黄缎家谱都拿去烧了,还把家里珍藏的明朝冰盘卖给了河北省的古董商。现在看到的棉纸家谱是民国时从黄缎家谱上抄的。高广升说,祖宗“影像”和电视剧中的人穿戴一模一样。他回忆说:“卖那个冰盘,中间是一个一尺二的大盘,周围是8个小盘子。盘子都是金边,盘底有明朝的章。小盘子有4个上画的是竹子,4个上画的龙。”

正在寻找朱家其他支脉

第二十代9个孙中最小的高广启在杞县烟草局工作,在近年寻亲热的影响下,他开始自费寻找周定王的其他支脉。6年来,他利用节假日多次到开封,终于在开封西南郊找到了当年为看守朱家坟地而落户开封的河北许姓人后代,据许姓人介绍,他找到了祖坟,但众多坟墓已不复存在,只有少部分小坟丘。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还打听到,开封朱仙镇牛庄有朱元璋的后裔。他打听到郸城县闫庄村姓黄的也是朱元璋第三个儿子的后代,他一有时间就前往拜访。他通过互联网和山东省临沂市燕王的后代取得了联系,但对方早已改姓朱。记者和山东省临沂市的朱元璋后代取得了联系,今年18岁的朱祁剑说:“我是朱元璋第二十四代孙子,是燕王孙子衡王的后代,名字是按照家谱上排行的。我们家族在第三代时不姓朱,至于姓啥我爷爷知道。我们这一支脉在临沂现在有2000多人,我们村全部是姓朱的,有将近1000口人。”他还说,我们家族保存有朱元璋的影像和家谱,他是去年才看到家谱的。他很希望能和杞县的族人相聚。

高广启已做好一切准备,打算3月23日去安徽凤阳寻根问祖。他渴望其他朱元璋后裔知道他们的存在。他正在打听恢复朱姓的有关手续,如果可行,他们家族将恢复自己的本姓

戴法兴是宋朝的一位大臣。阴山会稽。城市里卖的葛根少了以后,就由官员传下来了。它渴望学习读书写字,受到孝武帝的重视。那是路南郡太守。还在中书当谋士,多纳行贿。当时废除了前朝皇帝,改骑校尉,得益于他的专制权力。之后被宦官诬蔑为皇帝,以免被处死。

戴法兴出身贫寒,有一对坚强的父子。他年轻时靠卖苎麻为生。他渴望学习文学,与他的兄弟在延长他的生命和促进他的繁荣方面有美德。袁家忠距今已有《尚书仓部》年历史。因为彭将军对刘义康的好感,他以为自己会记录历史。康输了,得罪了,死了。武陵招鲁,傅俊录书,南中郎将签约参军,督其事。南朝刘军即位侍奉宋孝武帝,法兴侍奉南台史,还在中书任谋士。孝元年,建武将军、鲁南太守在东宫侍候太子。大明二年,五常郡有三百户。

孝敬武当政府,没有朝廷大臣的功劳,只有耳目。法兴很了解古今,也是小武的密友。凡是选官、册封、升迁、表彰奖励、杀人等大事,都涉及到策划,他的分量是暂时的。抓住这个机会,国内外旅行,收受贿赂,积累了几千块钱的家产。萧武死后,前朝皇帝范即位,做了太尉。当时,江夏的刘王和太宰治都担任过宰相。但是,法兴执政已久,这也是巩义一直担心的。朝政仍以传真决定,宫义只有虚名。当时民间传说,宫中有两个儿子,法兴是真天子,皇帝是假天子。太监华月儿告诉皇帝,因免官流放,死于家中。第二天,他杀了他的第二个儿子,砍掉了法兴棺材的两头,没收了他的财产。

戴法兴的文章在当时相当有名。钟嵘在《诗品》年评论戴法兴等人的作品时,认为“苏、凌、任、戴等。合为一章,也为士绅传唱”。人不识字,这是很难能可贵的。可惜戴法兴的文章丢了。

《宋史》成书于元末,,而民间传说则始自北宋当代, 杨业“父於皆为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至今天下之士,至於里儿野竖,皆能道之” (《供备库副使杨君 (琪) 墓志铭》,见《欧阳永叔集》卷二) 。所以,两方面流传下来的材料均应参照。民间传说杨延昭有子名宗保,杨宗保故事出现于明万历二十一年 (1593) 唐氏世德堂刊印的《南北两宋志传》,而《宋史》则成书于元代,因此,许多人认为民间故事与戏曲剧目所传杨宗保, 就是历史上的杨文广。硬在文广与延昭之间造成一个宗保来,乃文人之杜撰,不可信。查宗保业绩多与杨文广的事迹相同, 如少年临阵破敌等事。可见,历史上的杨宗保,就是杨文广其人。

狄青

面涅将军——狄青

狄青,生于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卒干嘉佑二年(1057年),字汉臣,汾州西河(山西汾阳)人,北宋大将。狄青出身贫寒,16岁时,因其兄与乡人斗殴,狄青代兄受过,被“逮罪人京,窜名赤籍”,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党项族首领李元昊在西北称帝,建立西夏。宋廷择京师卫士从边,狄青入其选,任延州指挥使,当了一名低级军官。在战争中,他骁勇善战,多次充当先锋,率领士兵夺关斩将,先后攻克金汤城,宥州等地,烧毁西夏粮草数万,“收其帐二千三百,牲口五千七百”,并指挥士兵在战略要地桥子谷修城,筑招安、丰林、新寨、大郎诸堡,“皆扼贼要害”。他每战披头散发,戴铜面具,一马当先,所向披靡,在4年时间里,参加了大小25次战役,身中8箭,但从不畏怯。在一次攻打安远的战斗中,狄青身负重伤,但“闻寇至,即挺起驰赴”,冲锋陷阵,在宋夏战争中,立下了累累战功,声名也随之大振。

康定元年(1040年),经尹洙的推荐,狄青得到了陕西经略使韩琦、范仲淹的赏识。范仲淹授之以《左氏春秋》,并对他说:“将不知古今,匹夫勇尔。”狄青遂发愤读书,“悉通秦汉以来将帅兵法,由是益知名。”由于狄青勇猛善战,屡建奇功,所以升迁很快,几年之间,历官泰州刺史、惠州团练使、马军副部指挥使等,皇佑四年(1052年)六月,推枢密副使。

狄青受命于宋王朝的多事之秋,就在这一年,广西少数民族首领侬智高起兵反宋,自称仁惠皇帝,招兵买马,攻城略地,一直打到广东。宋朝统治者十分恐慌,几次派兵征讨,均损兵折将,大败而归。就在举国骚动,满朝文武惶然无措之际,仅作了不到3个月枢密副使的狄青,自告奋勇,上表请行。宋仁宗十分高兴,任命他为宣徽南院使,宣抚荆湖南北路,经制广南盗贼事,并亲自在垂拱殿为狄青设宴饯行。

当时,宋军连吃败阵,军心动摇,更有个别将领如陈曙等,心怀私利,不以国事为重,竟因害怕狄青抢功而擅自出击,结果大败而归,死伤惨重。狄青受命之后,鉴于历朝借外兵平叛后患无穷的教训,首先向皇帝建议停止借交趾兵马助战的行动。他大刀阔斧整肃军纪,处死了陈曙等不听号分之人,使军威大振,接着命令部队按兵不动,从各地调拨、屯集了大批的粮草。依智高的军队看到后,以为宋军在近期内不会进攻,放松了警惕。而狄青却乘敌不备,突然把军队分为先、中、后三军,自己亲率先军火速出击,一举夺得昆仑关,占取了有利地形,接着命令一部分军队从正面进攻。他执掌战旗率领骑兵,分左右两翼,绕道其后,前后夹攻,一战而胜。

班师还朝以后,论功行赏,狄青被任命为枢密使,作了最高军事长官。然而种种祸患也就由此而生。

宋惩唐末五代武人专政,兵变频仍之弊,自开国以来,极力压低武将地位,以绝其觊觎之心,把右文抑武作为基本国策。从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分割禁军统帅权力,到实行“更戍法”,使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直至发展到凡将帅出征,要由朝廷授以阵图,训令,将帅只能按图作战的荒唐地步。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中,随着狄青官职的升迁,朝廷对他的猜忌,疑虑也在逐步加深。早在皇佑四年(1052年)狄青任枢密副使时,御史中丞王举正就认为,狄青出身行伍而位至执政,“本朝所无,恐四方轻朝廷”。右司谏贾黯上书皇帝,论奏狄青升官有四不可,御史韩贽等人亦皆附和。在依智高纵横岭南,满朝文武惊慌失措,狄青受命于危难,率兵出征之际,朝廷在欣喜之余,也仍然不忘“狄青武人,不可独任”,要以宦官任守忠监军,监视狄青。后因谏官李兑力言“唐失其政,以宦者观军容,致主将掣肘,是不足法。”朝廷也迫于形势紧急才作罢。到狄青凯旋还朝作了枢密使时,这种疑忌和不安达到了顶点。臣僚百官纷纷进言,不仅始终反对狄青作官者如王举正竟以罢官威胁,就连原来屡屡称颂狄青战功,誉之为良将的庞籍、欧阳修等人也极力反对任命狄青。难道是狄青居功自傲,怀有异心而招致众议吗?恰恰相反,狄青始终对朝廷忠心耿耿。在他作了枢密副使之后,脸上仍保留着宋代军士低贱的标记——制字。宋仁宗曾劝他用药抹去,狄青回答说:“陛下以功擢臣,不问门第,臣所以有今日,由此涅尔,臣愿留以劝军中。”首先想到的是鼓舞士气,而不是自己作官的尊严。

狄青出身贫贱,曾有谄谀附阿之徒附会说他是唐朝名臣狄仁杰之后,狄青并不为改换门庭而冒认祖宗,他说:“一时遭际,安敢自比梁公。”在依智高败逃之后,有人曾主张报依智商已死,以此邀功,狄青却以为“不敢诬朝廷以贪功”。史称他“为人缜密寡言,其计事必审中机会而后发。行师先正队伍,明赏罚,与士卒同饥寒劳苦……尤喜推功与将佐。”狄青的品行和武功在当时朝野广为传颂,京师的百姓相与谁说:“诵咏其材武。青每出入,辄聚观之,至壅路不得行。”就连力主罢免他的文彦博也称他“忠谨有素”。欧阳修在嘉佑元年(1056)七月上书请罢狄青,洋洋数千言,举不出一条得力罪证,反而称赞他:“青之事艺,实过于人”,“其心不恶”,“为军士所喜”,任枢密使以来,“未见过失”。那么罪名是什么呢?不得不假托虚妄的阴阳五行说,把当年的水灾归罪于秋青,说:“水者阳也,兵亦阴也,武将亦阴也”,今年的大水就是老天爷因为狄青任官而显示的征兆。简直是无中生有,罗织罪名。为什么朝廷如此急于除掉狄青呢?文彦博说得明白,就是因为“朝廷疑耳”。在文彦博请罢狄青时,宋仁宗说“狄青是忠臣”,文彦博立即反驳“太祖岂非周世宗忠臣”。嘉佑元年(1056年)正月,仁宗生了一场病,后来慢慢康复,如制诰刘敞上书说:“天下有大忧者,又有大可疑者,今上体平复,大优者去矣,而大疑者尚存”,竟把狄青树为朝廷最大的威胁。在这种猜忌,疑虑达到登峰造极的时候,谣言纷起,有人说狄青家的狗头正长角,有人说狄青的住宅夜有光怪,就连京师发水,狄青避家相国寺,也被认为是要夺取王位的行动。嘉佑元年(1056年)八月,仅作了4年枢密使的狄青终于被罢官,出知陈州,离开了京师。

狄青到陈州之后,朝廷仍不放心,每半个月就遣中使,名曰抚问,实则监视。这时的狄青已被谣言中伤搞得惶惶不安,每次使者到来他都要“惊疑终日”,惟恐再生祸乱,不到半年,发病郁郁而死。这位年仅49岁,曾驰骋沙场,浴血奋战,为宋王朝立下汗马功劳的一代名将,没有在兵刃飞矢之中倒下,血染疆场,马革裹尸,却死在猜忌、排斥的打击迫害之中。

狄青生前,被视为朝廷的眼中钉,必欲拔之而后快,他含冤而死,却受到了礼遇和推崇,“帝发哀,赠中令,谥武襄”。

北宋重文轻武的国策,终自食其果,在后来的民族战争中,一直处于被动的地位。到宋神宗登基,希图重振国威,但又苦于朝中没有能征善战之人,这才又思念起了狄青,他亲自为文,派使者到秋青家祭奠之灵,并将狄青的画像挂在禁中,但已于事无补,只能是叹息国势日颓,发思古之幽情而已。

更多故事请看动画片《大英雄狄青》。

天使猛将狄青

“狄”是一个很罕见的姓,很多人都不认识这个字。没有想到在我们莱芜还有不少人姓狄,我的一个朋友就是,据他说,在他老家的那个村子,三分之二的人都是这个姓。最近,一部叫《神探狄仁杰》的电视剧正在热播,大家一下子都知道了这位姓狄的历史名人。历史上在北宋还有一位狄姓历史名人,其知名度不亚于一代名相狄仁杰。

他就是北宋名将狄青。

宋朝是一个“以文制武”的年代,军人的政治地位比较低,制度设计上的缺陷限制了将领军事能力的发挥。有宋一代,战功显赫的将领寥若晨星。岳飞因为“朱仙镇大捷“和他的千古冤案是名气最大的一个,而本文的主人公狄青所具有的能力、品德和取得的功绩则超过了岳飞。

狄青,字汉臣,是山西西河人。年轻的时候由于家庭困难,没有上过学,自然也没有文凭能去考个公务员什么的,出路只有一条——当兵。好在那时候当兵还比较容易,狄青没有走后门就办好了参军手续,走进了部队这个大熔炉,成为了一名革命军人,迈出了他事业开始的第一步。狄青的运气比较好,他参军的部队是中央警卫部队,负责看守保卫皇宫。

有一次,狄青所在部队担任“中央国家机关新招录公务员(新科进士)就职宣誓仪式”的警卫任务,他的一个同事感慨地说,“你看人家多风光,我们干一辈子还是一个当兵的!”

宋朝建立后,宋太祖通过“杯酒释兵权”解除了军队将领的军事指挥权。为了防止军人夺权,历来都是由文官担任高级的军事将领,军人基本没什么政治前途。

狄青的回答是,“说不定将来我们能走在他们的前头,担任比他们更大的干部呢。”十几年之后,狄青的预言成为了现实。

时间不长,银川的李元昊反叛朝廷,建立西夏国。狄青有机会走向了西北边疆战场,担任连排长一类的基层军官。在西北边疆的四年,狄青作战勇敢,多次立功受奖。每次作战时他都披散了头发,脸带铜面具,冲在队伍的最前面。史载“前后大小二十五战,中流矢者八”,“出入贼中,皆披靡莫敢当”。敌人给他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狄天使”,战斗的磨练使狄青成为了有名的“天使”猛将。

当时的西北军区司令员韩琦、政委范仲淹亲自接见了狄青,二位领导与狄青进行了亲切交谈。

韩司令员关心地问,“小狄是哪个军校毕业的?”

狄青不好意思地回答,“报告司令员,我,我没有上过学。”

韩司令员又感慨地说:“一个人可以没有大学文凭,没有知识可是万万不行的。”

范政委说,“作为军队干部,不知古今,是匹夫之勇啊。要好好学习。”

还送了一套精装版的《左传》给狄青,鼓励狄青学文化。

回来后狄青发愤读书,尤其是通读了历代名将的军事著作和军事论文。狄青受益匪浅,进步很快。

另外有了军区首长的青睐,狄青的职务也进步很快,一下子就成了县团级。

最高首长——皇帝宋仁宗也听说了狄青的先进事迹,非常感动,很想接见狄青一下。但当时军情紧急,又没有飞机火车等先进交通工具,无奈之下,让人画了狄青的像送到首都,以求先睹为快。呵呵,也有可能是宋仁宗为了鼓励士气的“作秀”啊。

期间,能体现狄青作战艺术的事例如下:

当时刚刚招募的“万胜军”没有经过战阵的演习,遇到敌人经常打败仗。一次敌人大举入侵,狄青把万胜军的旗帜交给了另一支王牌部队,让他们出战。敌人望见这种旗帜,认为容易对付,全军径直冲过来,结果——惨败,用书上的话说叫“殆无遗类”,就是基本没剩下什么人了。

另一次,无奈之下需要以少数兵力对付许多敌人,怎么办呢?狄青事先告诫全军都放下弓箭,一律使用短兵器,传令全军听到第一次锣声就停止前进,听到第二声就撤退,冲锋号一吹,就高喊着冲向敌人。战斗开始了,还没有接火,锣声响了,士兵们都停止前进,接着锣声又响了,又都撤退。敌人大笑起来,“谁说狄青是天使猛将?”没想到此时冲锋号吹响了,士兵们一下子冲向敌人,敌兵大乱,互相践踏致死的,数都数不过来。

历经十余年的时间,狄青从普通士兵一步步成为了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原称枢密副使),比岳飞早多了,是大宋朝开国以来从士兵出身的第一人。

北宋时为了防止士兵逃跑,都在士兵的脸上刺上字,这时狄青的脸上仍然保留着原先刺字的印迹。皇上亲自送给他消除字迹的药,狄青说,“皇上你不论出身,以军功提拔我,让我今天在这么高的位置上,我愿意留着这印迹来鼓励士兵们。”

看看狄青的行为,对比一下现在一些一夜成名的所谓明星的行为,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想起了蔡明那个讽刺明星成名后不认亲爹的小品,呵呵,叫什么名字来?

这时候,广西一个叫侬智高的又谋反了,派去的人都不顶用,狄青请战,皇上答应了。

贵为国防部长,就是打败了敌人也不可能再有更大的奖励,万一失败了呢?狄青可没有考虑这些,他考虑更多的可能是责任吧。现在让谁下基层谁也不去啊。

一到广西,考虑到士气不高,狄青下令休战。可是就有人不听他的话,擅自出战并且打了败仗。第二天一早升堂,狄青二话没说,将相关责任干部三十人赶出去砍了头,“诸将股栗”,所有的干部吓得大腿直发抖,够厉害吧?一时军纪严明。

此时正赶上元宵节,狄青通告放假十天,军营中张灯结彩,第一晚宴请各路将领和机关参谋,第二晚宴请基层军官,第三晚款待广大军士。

第一天晚上的酒场通宵达旦;第二天晚上十点多,狄青忽然说有病,站起来进去了,一会儿让人告诉副司令员要他暂时主持宴会敬酒,自己稍微吃点药就出来,又多次派人向座上宾客劝酒,诸位将校都不敢离席。拂晓时分,忽然有人飞马传报:当夜十二点左右,狄青已经带人夺取了敌人占领的军事要塞昆仑关。

兵贵神速,出其不意,高人自有高招。

紧接着,狄青出奇兵,一举平定了侬智高的叛乱。

回来后,狄青被任命为枢密使,相当于军委第一副主席,成为皇帝一人之下的最高军事长官。而岳飞的最高职务不过是枢密副使。

狄青和狄仁杰也有那么一点关系。有一次一位自称是狄仁杰后人的带着一幅狄仁杰的画像来找到狄青,想续续家谱。这是好事啊,此人能沾狄青的光,而狄青也能借一下狄仁杰的名头。可是不近人情的狄青却拒绝了,“一时际遇,岂敢自附梁公之后?”遇到了偶然的机会让我成名了,我不敢冒充是梁国公狄仁杰的后人。这其中的诚实和坦荡表达了一份多么宽阔的胸怀!

《宋史·狄青传》中一点也不吝惜对狄青的溢美之词,说狄青“为人慎密寡言”、“行师先正部伍,明赏罚,与士同饥寒劳苦,虽敌猝犯之,无一士敢后先者,故其出常有功”、“尤喜推功与将佐”,这也是狄青作为军事将领能够取得成功的原因所在。狄青“起行伍而名动夷夏,深沉有谋略,能以畏慎保全终始”。

他绝对不会像岳飞那样,说一些没轻没重的话,对国家的候选***说三道四。难道不知道大宋朝对军人的忌讳吗?国家***的人选用得着你一个军人来发表意见?结果落得个冤死风波亭的下场。

尽管这样,狄青还是受到了无端的猜疑,被免去了中央的官职,去了基层任陈州通判。去陈州的第二年,狄青由于脸上长疮去世了。死后,被赠官中书令,谥号武襄。

原先并没有对狄青的印象,后来读到他的事迹,我既“叹其勇”,又“服其为人”。

“狄”作为一个人数很少的姓氏,先后出现了狄仁杰、狄青二位历史名人,名相勇将,相得益彰,狄氏家族可谓幸哉!

杨家将也好,岳家军也罢。历史上没有一个家族会永世长存辉煌下去,落魄或者渺无踪迹这都是历史的必然。

杨家将纵然勇猛无敌也有败落的一天,何况到了北宋末年,杨家将基本上已经销声匿迹啦!自古就有:“将军世家,为将不过三代,过三必折,无一例外”的说法。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杨家将乃三代将门之后,后期没了踪迹自然可以理解。

杨家将的故事发生在北宋初年,讲述的是金刀王老令公杨继业带领儿子,杨延昭等人保家卫国抗击大辽的英雄故事。杨老爷子有七个儿子一个义子,号称杨家“七郎八虎”。老令公杨继业一把金刀在手,七郎八虎八杆枪所向披靡令辽兵闻风丧胆。

可惜不幸的是杨家父子惨遭奸臣潘仁美陷害,后来杨继业率领七郎八虎在 金沙滩“双龙会”一战中,遭遇不测,杨继业的儿子大郎,二郎,三郎战死沙场。四郎,八郎乱军之中失踪不知去向。五郎被打散后看破红尘出家当了和尚,老令公杨继业身边仅剩下六郎和七郎,后来父子三人拼死突出重围,又在两狼山被围堵,杨七郎奉命突出重围回朝搬兵请求支援,万万没想到却被太师潘仁美灌醉,绑在旗杆上乱箭穿心射死。

杨继业和杨六郎迟迟不见救兵赶到,儿子杨七郎也一去不回。人无粮马无草,杨家军被围在两狼山上陷入了困境,最后杨继业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于是一头撞死在了李陵碑上。至此,杨家将满门忠烈一老八少只剩下杨六郎孤单一人。最后杨六郎拼死一搏捡了一条命活着逃了回来。

可惜了杨家将这些好儿郎,金沙滩一战伤亡惨重,虽然七郎八虎所剩无几,但是杨家并没有因此而退缩,后来在佘老太君的领导下,杨门女将开始奔赴战场杀敌保家卫国。

下面我们来看看杨家的家谱:

第一代,杨家开山鼻祖,金台侯金刀杨会,又名杨师厚,也就是杨继业的爷爷。

第二代,火山王杨信,又名杨弘信,也就是杨会的儿子,杨继业的父亲。

第三代,金刀老令公杨业,又名杨继业。

所以我们说杨家将至老令公杨继业这一代,已经就是三代将才啦!

到杨继业儿子杨延昭等七郎八虎这一辈已经算是第四代人,老话说的好将不过三代,杨继业父子惨遭涂炭也许就是应验了这句话。

到了杨家第五代人,也就只有杨六郎的儿子杨宗保,杨七郎的儿子杨宗英继承了父辈的杨家枪法。虽然这一代也在为朝廷效命,但是跟父辈们相比相差甚远。

第六代,杨宗保之子杨文广,杨文举,女儿杨金花。

第七代,杨文广之子杨怀仁,杨怀兴。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杨家将在杨六郎这一代已经名存实亡啦,所以到了北宋后期,杨家将是一代不如一代,甚至说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一切都没有永恒的,杨家将经过金沙滩的那次激战已经气数耗尽,本来就已经偏体鳞伤又遭奸贼迫害,你说还拿什么拯救北宋。所以杨家将后来销声匿迹是历史的必然。

楼主的要求太高了。其实,有没有杨家将的族谱还是一个疑问。宋史里面提供的不过是三代人的世系而已,他们是:杨业、杨延昭和杨文广。其中,文广是延昭的儿子,并非孙子。民间传说中的杨宗保没有出现在正史里面。其实,按照一般人的寿命可知,杨业卒于986年,其时他可能是花甲之年,杨延昭卒于1014年,杨业和延昭之间不过是近30年;而文广卒于1074年,在延昭和文广之间有60年的差距,是否存在一代人呢?看官自己猜猜吧。

杨家将有后代么?后代在哪里呢?

杨家将的故事是从杨业开始的。宋史记载为“杨业,并州太原人。父信,为汉麟州刺史”。他有七个儿子,分别是杨延朗,杨延浦,杨延训,杨延环...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