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于氏起源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3收藏

百家姓于氏起源,第1张

百家姓于氏起源

 于姓出自姬姓,为周武王姬发的后代,以国名为氏。以下我为大家整理的百家姓于氏起源,欢迎阅读本文!

 姓氏:于

 拼音:VII

 郡望:河南郡

 河南郡:汉高帝二年(前205年)改秦三川郡置郡,治所在洛阳,相当于今河南省黄河以南洛水、伊水下游,双自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以北原阳县。此支于氏,大概为于氏始祖邗叔的直系后裔。东海郡:秦始置郡,治所在炎(今山东炎城北)。西汉时相当今山东费县、临沂、江苏赣榆以南,山东枣庄市、江苏邳县以东和江苏宿迁、灌南以北地区。此支于氏,应为春秋战国时于泰之后及北魏鲜卑族复姓万忸于氏改汉字单姓于氏的后裔。

 河内郡:楚汉之际置,治所在怀县(今河南武涉西南),相当今河南黄河以北,京汉铁路(包括汲县)以西地区。此支于氏,亦为邗

 叔的直系后裔。

 名人:于禁,于谦,于立群

 胜迹:缺

 文献:于氏续修族谱

 历史:于姓在当今中国姓氏中排名第二十八。于姓出自姬姓,是西周王族的后代。西周初期,周武王姬发把自己的第二个儿子封在于,称作“于叔”,建立了于国。于叔的子孙,就用国名作为自己的姓氏,从此姓于。于姓的一支,曾经在十六国时跟拓跋部落北迁,融入了鲜卑族,并且改姓为勿忸于氏。直到北魏时期,孝文帝迁都洛阳,才又改成于姓。另外,于姓还有一支是出自淳于氏。唐宪宗李纯时,为了避讳,淳于氏被改成了于姓。于姓早期主要在他的发源地发展,西汉时,发展到山东,十六国时,发展到山西和内蒙古,北魏时期,发展到陕西,现在,已经分布在河南,山东,河北,山

 西,陕西,甘肃,新疆,内蒙古,黑龙江,辽宁,湖北,江苏,浙江,安徽,广西等地。于姓的主要聚居地有:东海,河南,河内,平城,京兆,泌阳,济源,通许,尉氏,杞县,西峡,方城等。姓纂:周武王第二子邗叔之后,子孙以国为氏,其后去邑为于,(来自:博文学习网:于氏历史名人)亦有不去邑者。又淳于氏避唐讳改于氏,见路史。

 补充资料:

 姓氏起源:

 关于于氏的姓氏来源说法为下:一竿勾钩鱼鱼通益,高瞻远瞩顾大局

 1、出自姬姓,为周武王姬发的后代,以国为氏。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周武王克商后,大举分封诸侯,其第二个儿子邗叔被封在邗国,即今河南省沁阳县北部西万镇邗邰村,后来,邗叔的子孙就以国为氏,有的姓了邗;有的则去邑旁姓于,是为河南

 于氏,史称于姓正宗。

 2、据《路史》所载,东海(大致相当今山东东南及江苏苏北以东地带)有于公裔孙,本为汉人,随拓拔珪迁徙至代北(大致相当今山西代县、繁峙、五台、原平一带),为万忸于氏(鲜卑复姓〉,魏孝文帝迁都洛阳进行汉化改革时,恢复为于姓。

 3、为唐淳于氏避讳改姓。据《古今姓氏书辩证》等所载,淳于公子孙,以国名为氏。唐贞观年间所定皇族七姓,有淳于氏。至唐宪宗李纯时,为避讳〔“纯”“淳”同音),复姓淳于氏改为于氏。到了宋代,又有部分于姓恢复淳于姓。

 家乘谱牒

 天津:静海于氏族谱四卷

 山东:即墨于氏族谱二卷、烟台于氏家谱不分卷、容成于氏支谱四卷首一卷

 江苏:丰县于氏家谱六卷、江都于氏十修家谱十六卷首一卷、江都于氏十一修家谱二十卷首一卷、金坛于氏家谱不分卷

 浙江:萧山于氏宗谱八卷、兰溪于氏宗谱五卷、兰溪梅溪于氏宗谱六卷

 湖北:新洲于氏宗谱六卷

 聚集地:

 迁徙分布

 追溯起来,于姓的源流只有一个,既黄帝后裔。作为于姓的发祥地,最早是在今河南省沁阳县北部一带,而且发源于此地的于姓,后来成了于姓家族主要的组成部分。大致上,历代于姓主要是我国北方中原地区繁衍得最为昌盛。魏晋南北朝时,于姓才得以大举南迁。至隋唐时,于姓在北方相继形成了几处大的望族,后经过漫长岁月不断的繁衍迁徙,终成为我国的大姓之一。据统计,历代于姓

 于氏历史名人篇二:于姓来源

 于姓来源

 「于」源出:

 一、出自姬姓。以国名为氏。据《广韵》及《元和姓纂》所载,周武王第三子(一说第四子)受封于邘国,称为邘叔,其后去邑旁为于,有于氏。

 二、为鲜卑族复姓所改。据《路史》所载,东海于公裔孙随拓跋陵徙代(在今山西省代县一带)为万纽于氏。至北魏孝文帝时复为于氏。

 三、唐代淳于氏为避唐宪宗李纯之名讳(淳、纯同音)改为于氏。见《古今姓氏书辩证》所载。

 于姓名人

 于成龙(公元1617-1684年)

 字北溟,清代山西永宁人。官至两江总督,以清廉著称,时称天下清官第一。于谦(公元1398-1457年)

 字延寿,明代浙江钱塘人。七岁时,有异僧称其为救时宰相。历官监察御史、兵部尚书等。正统十四年,瓦刺首领也先侵扰大同,英宗被俘,谦反对放弃北京,拥立英宗弟为景帝,主军务,击退也先军,接英宗归。

 于志宁(公元588-665年)

 字仲谧,唐代京兆郡高陵人。文学馆学士,瀛洲十八学士之一。封燕国公,任尚书左仆射,监修国史,名重一时。

 于公

 汉代东海郡郯县人。曾官廷尉,为县狱吏及东海孝妇平冤案,执法公允,凡犯法者,于公所决皆不恨。其闾门坏,地方父老共为其治之。令修高大之门,能容驷马车盖出入,自言治狱多阴德,子孙必有幸者。后其子于定国官至丞相,孙于永为御史大夫,皆封侯。

 于定国

 字曼倩,汉代东海郡人,于公之子。官廷尉,决疑平法,务在哀鳏寡,加审慎之心。时云"于定国为廷尉,民自以不冤。"官至丞相。

 于禁(公元-221年)

 字文则,三国时魏国巨平人。曹操名将,征战有功,累迁左将军,假节钺。

 于琮

 字礼用,唐代东海郡人,于志宁五世孙。宣宗(公元847-860年在位)时擢进士第,官左拾遗,聚广德公主。官至尚书右仆射。黄巢破京师,被杀。公主自缢死。于佑

 唐代人,僖宗(公元874-888年在位)时为学士,在御沟得一红叶,题有诗。佑亦赋一叶,置流上,为宫女韩夫人所得。后帝放宫女,佑与韩成婚,取红叶相示。韩氏诗有"方知红叶是良媒"句。

 地望分布

 河南省洛阳市一带

 山东省郯城一代;江苏省东海县以东、淮水以北地区

 于氏历史名人篇三:关于姓万的历史

 关于姓万的历史

 一问题提出

 有很多古代名人,姓万的很少,于是,我就要对关于姓万的古代名人了解了解。

 二调查方法

 1查中华姓氏

 2上网查

 3看书籍

 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信息方面具体

 书籍姓万的名人万章。万川。万回。万安国

 电脑姓万的人数350万左右

 中华姓氏万姓始祖芮伯万

 四结论

 万(Wàn)姓源出有五:

 1、出自姬姓,是以祖父的字作为姓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周朝有大夫受封于芮国(在今陕西省大荔县朝邑城南,姬姓诸侯国,公元前640年为秦所灭),史称芮伯。春秋时,传至芮伯万,曾一度官至周王朝司徒,但后因芮伯万宠姬太多,便被母亲芮姜赶出国去,住在魏城(今山西省芮城),其子孙以祖父的字“万”为氏。

 2、亦出自姬姓,以祖父的字“万”为氏。据《元和姓纂》所载,春秋时,晋国有大夫毕万,乃毕公高之后,因辅佐晋献公有功,受封于魏(今山西省芮城北,原为西周分封的诸侯国,公元前661年被晋献公功灭,把他封给了毕万),又称魏万,其子孙以祖父的字“万”为氏,称万氏。

 3、出自他族改姓。据《魏书·官氏志》载,南北朝时北魏有鲜卑族复姓叶万氏,随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为汉字单姓万氏。一说代北(泛指汉、晋代郡和唐以后代州以北地区。大致相当于今山西、河北省北部一带。)三字姓万纽于氏改为万氏。又据《齐东野语》载“方臣山,名岳,为南仲丞相,幕客赵父名方,乃改姓为万”。方岳乃宋理宗赵葵的参议官。

 4、其他源流。史载,周武王因“以万人而服天下”,其后就有人以“万”为姓氏。

 5、古代有弈叶的人,曾居住在阴山北面的万纽于山,他的后代以居住地为氏,取山名的第一个字“万”作为姓氏。

 得姓始祖:芮伯万。周初,成王封同姓族人姬良夫于芮(今山西省芮城和陕西大荔一带),遂建芮国。芮国是一个诸侯国,其国君人称芮伯,芮伯传至春秋时,出芮伯万,因其宠姬众多,风流成性,致使母亲芮姜极度不满,将其驱至魏城(今山西省芮城)。其子孙有以万为氏者,称万姓,并奉芮伯万为万姓得姓始祖。

;

于姓由来姓氏: 于 祖籍: 河南 祖宗: 郡望: 河内郡 分类: 以国为氏 于姓起源 最早的于姓源于西周王族。《元和姓纂》上记载:“周武王第二子于叔子孙以国为氏,其后去邑单姓于氏。”这就是正宗的于姓,源出自姬姓。大约在3100年以前,周武王把第二个儿子于叔封在于国(既现在的河南省沁阳县西北的于台镇)。后来,于叔的子孙就“以国为氏”,自称于氏。后来因为于、于同音通用,就去邑以“于”为氏。其望族居住在河内郡(即现在的河南武陟县西南)。另外根据《路史》上所记载,在两晋十六国时,东海郡的部分于姓人,随鲜卑拓拔部北迁,遵从鲜卑的习俗,改姓勿忸于氏,在北魏时期又随鲜卑人南下,到孝文帝时又恢复原来姓氏。还有一支于氏,是唐代的淳于氏,相传为炎帝的后代,两周时分封淳于(现山东安丘),到唐代宪帝李纯年间,因“淳”与“纯”同音,为了避讳,改为单姓于。于姓名人 历史名人 于姓中,西汉延尉于定国,东汉名将于禁,北魏殿中尚书于洛拔、征北将军于劲,隋朝江南行军总管于仲文,唐朝工部尚于颀、东海郡公于休烈、太子太师于志宁,元朝兵部侍郎于钦,明朝兵部尚书于谦、监察御史于敬,清朝直隶总督于成龙、江苏巡抚于准,以及现当代人于眉、于方舟、于学忠、于光远等人,都是于姓名人。于姓字辈 辈分湖南于氏一族字辈均从士必 亭津志万 尚德清高 福兴永远 文名选耀 世泽飘宏 订志宇年 才学开炮湖南常德于氏字辈 自必承乾坤山东于氏字辈山东济南于氏字辈:“华树洪庆宪文德继世昌”。 “昌传芳茂建曰礼科家邦”。山东长清于氏字辈:“荣福兴业广令文庆园昌”。山东夏津于氏字辈:“廷士清风吉登殿震宝洪”。山东利津于氏字辈:“文景恩长春”。山东威海于氏字辈:“学允锡文本立道生文章华国一心敬德天喜龙光”。山东宁海于氏字辈:“汉升恒世芳瑛志适滨龙田”。山东胶州于氏字辈:“世崇先宗志心法克永敦洪廷丕□启建正学乃纯”。山东海阳于氏一支字辈:“华源崇贤道继世绍清光境国成麟炳明廷佐泰昌”。 “同谷洛丰年治平万世川”。“学年勤(云)希恒(文)正海”。山东蓬莱于氏字辈:“守龙文章大财源茂富绅”。山东文登于氏字辈:“可德以仁为本”。山东栖霞于氏字辈:“宗祖世德吉人天相一心富有佐西永昌”。山东黄岛于氏字辈:“世善殿瑞(文)义”。山东龙口于氏字辈:“国世兴永庆洪祥忠厚善良培机可绍祖德有光”。 “清朝守文呈国世兰开有风登瀛洲吉世成林启昌运同兴家业建鸿尤”。 “国世兴永庆洪祥忠厚善良培机可绍祖德有光”。山东乳山于氏一支字辈:“思尔尚可载嗣继维崇心天年开复性间之一同新作述宜长久斯文善培人国恩承永世祖德绍万春”。 “振洪忠孝友慈良西平运祭昌家训敦睦循明君主恩光”。 “浩增孝寿”。山东文登于氏一支字辈:“文崇铭朝学新富承永祥熙铭泽恒昌嘉宁绍远光”。 “乃家升振宗”。 “文崇铭朝学新富承永祥熙铭泽恒昌嘉宁绍远光”。山东莱阳、“兆庆己志”。山东日照于氏一支字辈:“兴家乐业治国安邦培怀永昌”。 “兴家月善相贤乃有”。 “启世明康”。山东即墨于氏一支字辈:“永忠万瑞彩章”。 “京正仕(始)钦周德穆景召”。山东即墨于氏一支字辈:“正治永敬谨垂”。山东潍坊于氏一支字辈:“是我先民唯德树敦钦子克世吉古永存”。“西令长潭宗之”。“庆本志继顺”。“廷文凤子筱”。 “荣振国立仕(世)俊”。 “希桂树会守”。山东青州于氏字辈:“万学廷永振文山怀立德传世远恪守安家长”。山东茌平于氏一支字辈:“化振魁兆吉风廷长”。 “永克明俊三山立海”。山东枣庄于氏一支字辈:“立成保秀光克”。 “玉兰佳贵香”。山东诸城于氏字辈:“清希殿彦海”。山东东平于氏字辈:“文树继吉庆红潮”。山东牟平于氏字辈:“文连振培春忠德”。山东郯城于氏字辈:“建志(学)清(大新)浩”。山东淄博于氏字辈:“在休望永本立道生先章记述得业昭明”。山东临沂于氏字辈:“迎明金兴嘉”。山东聊城于氏一支字辈:“井立祥旭其”。 “凤长西绍富”。山东荣成于氏一支字辈:“洪维天夕吉正大周汉清”。“文朝成世守福书”。 “佑克仕春瑛东海本嘉升千秋伟万代世续永昭明”。山东泰安于氏一支字辈:“甲九兴吉汝光庆衍召立敬长恒建修永茂凡梓化增相连现存明伦启春祚怀保安”。“宪佑兆新”。山东阳谷于氏一支字辈:“传广昭宪庆瑞连贵思祥丕承登龙脉良泽乐兴长忠新明道显淑法宏德方家修建廷立怀保胜朝昌令闻维纯厚公敬钦绍扬”。 “广兆启长加目孔光”。山东台儿庄于氏字辈:“忠诚传世广兴(淳)后保家长……永效庆贤良”。山东嘉祥于氏字辈:“春德云继广凤宪庆善可喜”。山东泗水于氏字辈:“志士尚景润常茂传万春”。山东招远于氏字辈:“绍成宝友文学”。山东肥城于氏字辈:“端树仁晶旺”。山东淄川于氏字辈:“云峰世绪慎守家某恪光祖德”。山东胶南于氏字辈:“宗廷中全世云”。山东莒南于氏字辈:“文德新京现兆”。山东临清于氏字辈:“文洪学昌”。山东沂南于氏字辈:“成奉兴龄殿(十六世)祥怀修善珂恒春福庆天贞德有法明振志学文厚永世传常年”。山东临沭于氏字辈:“树恒长治”。山东泰安于氏字辈:“莲清继承学兴利传宝广宏伟灿凤祥”。山东桓台于氏字辈:“懋师孔孝修亦克”。山东德州于氏字辈:“文景清新记路学慧连邓”。山东新泰于氏字辈:“保学一德传兴春兆茂盛庆吉祥宏跃长永贵恩惠绪贤良”。山东梁山于氏字辈:“新更继世瑞”。山东于会于氏字辈:“有君德(夫福)性”。山东东阿于氏字辈:“挺凤建庆尚英”。山东成武于氏字辈:“提东守钦清茂兆源”。山东曹县于氏字辈:“风连松海鸣”。山东郓城于氏字辈:“广天道恒新”。山东于氏一支字辈:“明存(海)成继德光耀书步锦”。山东于氏一支字辈:“文明观美齐圣同长尊本敬宗”。于姓家谱 族谱 天津:静海于氏族谱四卷 山东:即墨于氏族谱二卷、烟台于氏家谱不分卷、容成于氏支谱四卷首一卷 江苏:丰县于氏家谱六卷、江都于氏十修家谱十六卷首一卷、江都于氏十一修家谱二十卷首一卷、金坛于氏家谱不分卷 浙江:萧山于氏宗谱八卷、兰溪于氏宗谱五卷、兰溪梅溪于氏宗谱六卷 湖北:新洲于氏宗谱六卷于氏字辈 山东: 1、思尔尚可载,嗣继维崇心。天年开复性,间之一同新。作述宜长久,斯文善培人。国恩承永世,祖德绍万春。(山东乳山司马庄) 2、 文崇铭朝学,新富承永祥。熙铭泽恒昌,嘉宁绍远光。(文登大水泊、大连于祥林)3、明、存(海)、成、继、德、光、耀、书、步、锦(山东) 4、振,洪。忠孝友慈良,西平运祭昌。家训敦睦循,明君主恩光。(山东乳山东司马庄) 5、文、明、观、美、齐、圣、同、长、尊、本、敬、宗、(山东于齐文) 6、化、振、魁、兆、吉、风、廷、长 (山东茌平县于吉利) 7、传广昭宪庆,瑞连贵思祥。丕承登龙脉,良泽乐兴长。忠新明道显,淑法宏德方。家修建廷立,怀保胜朝昌。令闻维纯厚,公敬钦绍扬(山东阳谷) 8、是我先民,唯德树敦。钦子克世,吉古永存。 (山东潍坊)[滋、钦、敦,树、刻、世、基、固、永、存 (祖籍潍坊于刻铭)此字辈有误以上面的为准]9、立成保秀光克 (山东枣庄于海鹏) 10、宪 佑 兆 新 (山东泰安) 11、华树洪庆宪 文德继世昌(山东济南) 12、国世兴 永庆洪祥,忠厚善良,培机可绍,祖德有光 (山东龙口黄城集) 13、 “,端树仁晶旺。”(山东泰安肥城) 14、。。。。云峰世绪 慎守家某 恪光祖德。。。。(山东淄博淄川区 河夹庄 岱家庄 ) 15、兴家乐业,治国安邦,培怀永昌 (山东日照市岚山区于安安)16、----春,德云继广凤,宪庆善可喜,-----。(山东嘉祥县于凤涛)17、志士尚景润,常茂传万春。 (山东省泗水于润玲)18、绍成宝友文学(山东招远南乡)19、荣福兴业广,令文庆园昌 (山东济南市长清区马山乡于庄) 20、甲九兴 吉汝光庆衍 召立敬长恒 建修永茂凡 梓化增相连 现存明伦启 春祚怀保安(山东泰安肥城于[汝]飞、吉林于衍林) 21、宗、廷、中、全、世、云(山东胶南海青于家村 始祖于天宝) 22、文、。。。、德、新、京、现、兆 (山东临沂市莒南县 于兆修) 23、永 忠 万 瑞 彩 章 (山东即墨) 24、西,令,长,潭,宗,之(山东省潍坊市于河镇远里西村) 25、文、洪、学、昌(山东聊城临清 于昌利) 26、泽澄含书秀,泮浚向殿荣。麟凤鸣岐瑞,述先庆兆祥。 (山东德州乐陵于秀明 光绪贰年修谱 ) 27、井 立 祥 旭 其 (于首祥山东聊城) 28、成奉兴龄殿(十六世) 祥怀修善珂 恒春福庆天 贞德有法明 振志学文厚 永世传常年 (山东临沂沂南县于家庄及散出支系于殿海) 29、树 恒 长 治(山东临沂临沭于长胜) 30、凤长西绍富 (山东聊城于绍博) 31、莲清继承学,兴利传宝广,宏伟灿凤祥(山东泰安于学峰)32、兴家月善 相贤乃有(山东日照于得水) 33、昌传芳茂建曰礼科家邦。 (山东济南祖籍肥城) 34、万学廷 永振文山怀 立德传世远 恪守安家长 (山东青州西茂峪村于立峰) 35、迎 明 金 兴 嘉 (山东临沂于兴军) 36、京、正、仕(始)、钦、周、德、穆、景、召(山东即墨) 37、懋(16世)、师、孔、孝、修、亦、克 (山东淄博桓台于斌) 38、永、克、明、俊、三、山、立、海 (山东聊城茌平杜郎口于立军) 39、庆、本、志、继、顺(潍坊于志涛) 40、文景清新记 路学慧连邓(山东德州于新勇) 41、廷 文 凤 子 筱 (潍坊) 42、浩增孝寿 (乳山于建楠) 43、保学一,德传兴春兆,茂盛庆吉祥。宏跃长永贵,恩惠绪贤良。 (山东省泰安新泰市翟镇于家庄村于群) 44、廷士清风吉,登殿震宝洪(山东德州夏津于家仓) 45、正、治、永、敬、谨、垂 (山东即墨) 46、风连松海鸣(山东菏泽曹县) 47、新,更,继,世,瑞(山东济宁梁山) 48、启(21世)、世、明、康(山东日照) 49、有、君、德(夫、福)、性(民国时期受洪水之害由章丘搬迁至枣庄于会) 50、广、兆、启、长、加、目、孔、光(由山西搬迁至山东阳谷金斗营于加环) 51、挺、凤、建、庆、尚、英(山东聊城东阿) 52、华(十五世)源崇贤道,继世绍清光,境国成麟炳,明廷佐泰昌(山东海阳辛安 于贤成)53、提东守钦清茂兆源(山东菏泽成武县大田集镇于楼村于水源) 54、清 希 殿 彦 海 (山东潍坊诸城) 55、同谷洛丰年;治平万世川 (山东海阳小纪镇钓畔村于姓) 56、文树继吉庆红潮 (山东省聊城东平县水河乡高家村于继民) 57、在休望永 本立道生 先章记述 得业昭明 (山东淄博周村于东阔) 58、文连振培春忠德 (山东牟平) 59、宗祖世德、吉人天相、一心富有、佐西永昌(山东烟台栖霞大庄头镇野夼村于道勇) 60、乃家升振宗 (山东文登于升彬) 61、学允锡文本立道(二十四世)生;文章华国天喜龙光。横批是:一心敬德 (山东威海徐家疃于道勇) 62、世(十七世)崇先宗志,心法克永敦。洪廷丕?启,建正学乃纯。(明初由云南迁文登大水泊,现居青岛胶州李哥庄镇大屯村 于志刚) 63、玉兰佳贵香(枣庄于华东) 64、建、志(学)、清(大、新)、浩 (郯城杨集镇饮马庄于思清) 65、学、年、勤(云)、希、恒(文)、正、海(十九世) (山东海阳东村大磊石) 66、广、天、道、恒、新、。、、、、(山东菏泽郓城武安镇于庙村于胜龙) 67、清朝守文呈国世 兰开有风登瀛洲 吉世成林启昌运 同兴家业建鸿尤 (龙口市 沙埠于家村) 68、洪维天夕吉 正大周汉清 (荣成市虎山镇于天亮) 69、荣振国立仕(世)俊 (山东潍坊于�氡辏� 70、文朝成世守福书 (荣成寻山镇于禄鹏) 71、守龙文章大,财源茂富绅 (蓬莱于文波) 72、可德以仁为本(文登埠口镇下冷家村于慈) 73、国世兴,永庆洪祥,忠厚善良,培机可绍,祖德有光(山东龙口黄城集于庆磊) 74、希 桂 树 会 守(潍坊寒亭区河滩镇河西于家村)东三省: 1、纪、善、守、敬 (于勇大连、斥山迁牟平) 2、佰志胜鸿生 (吉林长春于胜龙) 3、长继文明志,永承德化恩。 (于文蘅黑龙江肇东) 4、万善永为本,家兴国乃昌,景清庭树秀,忠孝翰林芳,()厚传家远,立德子殿邦 (黑龙江大庆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 5、春宝海天长,万水一江新(辽宁于天军) 6、正、志、钦、周(洲)、德 (大连) 7、道厚原远流长水 (于源涛大连) 8、桂占松柏鲜,龙泉德焘年 (辽宁于柏祥祖籍山东) 9、是福寿康,忠孝贤良 (吉林榆树于忠海) 10、沛,兴,圣,贤,广,尧,舜。。。(黑龙江于圣龙) 11、连盛泉文国,恩光治世昌,勋鸿开润启,德厚显名良 (吉林到黑龙江) 12、广、江、明、元、国 (沈阳新城子九里沟于国权) 13、增、振、云、长 (于长龙黑龙江) 14、六到八世祖两字;九到十二世祖,国,学,文,太;十三世祖两字;十四世祖,茂,朝,万,久;十七世祖两字;十八世,恩;忠致世泽长,功成家业昌;承启多俊秀,建树庆吉祥。(辽宁鞍山于忠泽) 15、国、龙、永、宗、图、保、敦、崇、钟。。。。。。。 后续:景希廷林广,国福继得祥。禀恩镇殿左,守学庆中昌。 (辽宁铁岭) 16、自久际有惠 俊清开泰甲 永远安家邦(大连于开敏) 17、永世传家宝 (吉林农安于天兴) 18、官清民安 (大连于世清) 19、得万希成文,久振云天。景延忠洪魁,维国世芳。(吉林于文超) 20、文崇铭朝学,新富承永祥。熙铭泽恒昌,嘉宁绍远光。(文登大水泊、大连于祥林) 21、百世其昌,凤成文章 (大连于飞成) 22、喜、会、振、海 (吉林蛟河于海超) 23、学常国瑞延 会芳振道德 (吉林于方涌) 24、兆、长、清、孝(辽宁大连市金州南山于家屯于淼) 25、永、在、万、兆、广、凤(辽宁北票市桃花吐乡于家沟于良) 26、永德万福昌,世代保安康 (黑龙江省绥化市于昌明) 27、清朝守文呈国世 在云有风登瀛洲 吉士成林启昌运 同兴家业建鸿尤 (吉林双阳县于瀛田、烟台龙口市 沙埠于家村) 28、青 宪 庆 瑞 连 贵 石 向 (祖籍山东梁山 现住黑龙江省巴彦县) 29、万世永昌,新春立业 (嘉庆三年自大水泊迁大连 13世于本业) 30、兆,庆,己,志 (山东莱阳,乾隆二年迁到大连新金县庆阳村) 31、忠、正、致、荣、敬、锦/正、治、永、敬、谨、垂 (大连) 河北: 1、 长宝文永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寿昌(山东即墨迁至河北东光县于桥李习庄于永利) 2、酶(玖),金,桂,海 (于金栋河北衡水) 3、兆,仕,清,得,守,文,邵,敏,万,洪,智 (河北围场于海峰) 4、德国荫金士 俊 (河北正定吴兴) 5、良、振、金、桐、树/建(山西洪洞大槐树搬迁至河北沧州于建洋) 河南: 1、河南西平六、七公 :守耀重望嘉,祖儒天光明;正大冠敏慎,惠恩庆昌荣; 民国期续:圣德启景运,庭训承孝行;宗泽培世久,文武永太洪(河南西平、河南郾城) 2、吾福昌广、全(15世)新连芳、从善兆吉、因以恒扬、俊秀林立、祖德延长、敬守成效、庆贺明良。前贤仰瀛海,盛誉赞西平。兢业立冰志,克丕振家声(62世)。(河南六营) 3、可士文纯天,迁奉化(上尸下共)传,广兆世克永,学法志绍乾,江河水中安,兴邦宏猷展,孔孟曾仁义,勤政礼孝廉。(河南民权) 4、风运进(海) 金光普照 万世长青 文(河南封丘于胜杰) 5、风 俊 成 金 (河南新乡于成俊) 6、凤 俊 运 海 进 金 合 光 永 文 顺 继 (河南新乡封丘于文海) 7、田(?)、凤、朝、俊、云、海 (河南周口于云亮) 江苏: 1、希 贵 兰 海 江 河 (于舟江苏) 2、谦、恭、孝、友、仲、福、正、常 (江苏江都) 3、勋华崇国望,清德治家声。(江苏金坛) 4、廷灌元国永祥常盛 (江苏灌南于桥) 5、长春维寿 天锡家祥 祖承世德 福庆增光 (南京于维立) 6、运成 齐为百世吉 孝友传忠义 天恩嘉庆堂(江苏于超 江苏丰县赵庄镇于吉平) 7、运 心 善 文 志 朝 (江苏连云港) 8、开 庆 维 立 科 (江苏新沂阿湖镇于立科) 9、德登广同 忠厚葆家长 (徐州于爱华) 山西: 1、殿、续(学)、海、振、志、占 (山西灵丘于占河) 甘肃: 1、义应龙泽民,体歧谐德同;龄嘉华永在,耀光万世兴。”近年又议了20辈如下:“立国信为本,百年多英才;诚正谦清廉,大志皓月明 (甘肃酒泉于林华 字辈位置二三位交替) 浙江: 1、行字母:六五三七始,相传念百千,万仲云仁礼,启后高尚权,英盛宗奇杰,雄俊在位立,勋芳名允振,后先继美业, 讳字母:应廷一其官,义道德以�N,宗祖功可思,曾元奕世同(浙江浦江) 2、以起承先荣、贤能继祖德 (浙江省金华地区浦江于立鹏) 四川: 1、文正家声宗泽延,开基建学兴朝联。韩映照翌衍庭后,炳秀代昌存章先。金安广振其永志,仲立平伟宁明全。光月邦耀纯方义,军云祥昭根本远。(四川达州宣汉,明末清初湖广入川)(良登思双丕正家声钟泽延,开基建学兴朝连。韩英肇吉仁廷俊,秉秀代章承昌先。金安广振其永志,仲立平伟宁明全。光月邦耀纯方义,军云祥昭根本远。) 2、天大怀思学其明德光宗显扬荣昌齐家治国世代流芳森林丕焕克绍书香 (四川达州宣汉) 3、先世兴文德安邦成朝廷开多士绍自定光明正忠三元美永远合昌荣 (四川达州宣汉) 江西: 1、 振、守、乾、坤、致、泰、运、亨、通、显、承、兴、龙、英、华、月 (江西都昌人,600年前由河南迁入江西) 2、 德宗大贤 学业超先 文明开启 道义时增 世柄锺正 伟厚光朝 (于阳如,河南入江西) 安徽: 1、永景荣家 朝献广(是繁体) 士 少仙(先) 业 庆 亚圣吉祥 (安徽省蚌埠市五河县祖籍山东) 2、明心云中和,德高传纪广 (安徽皖北乐天堂) 3、德绍万辛庆和礼格 (安徽省泗县刘圩镇前于庄) 4、永景荣家 朝闲广(繁体)士 少仙业吉庆祥 (安徽蚌埠五河县一带于仙虎) 湖南: 1、开(凯)、建、品、立、旭 (湖南祁阳(梅溪)) 2、培(芝)源敦孝悌,继武焕文章,理学传家远,名臣佐国昌,捧纶依日月,拜冕肃冠裳 ( 明朝中叶由江西迁至湖南张家界慈利县金岩土家族乡于志海) 3、自、必、承、乾、坤 (湖南常德于雷) 4、学立恢前绪 (湖南于谦) 湖北: 1、治国安邦、成周玉方 (于邦奇) 2、孝、成、家、大、忠、乾、坤 (湖北北部) 北京: 1、润 长 福 正 本 庆 (北京) 2、明、长、克、溪、汉、思、晋、宝、福(改:海)(北京市密云县穆家峪镇水漳村于海涛) 内蒙古: 1、红显永文久 (内蒙古赤峰于文刚祖籍山东登州府) 2、殿、学、海、振、志、占 (于占河) 新疆: 1、锡、澜、仁、有(新疆私立光华学校 于有波) 天津: 1、宗源树广茂,基业永隆昌(静海县土河村

山东于姓的起源及家谱:周武王姬发成功克商之后,将其第二个儿子姬诞封在故邘国旧址(今河南沁阳西万镇邘邰村),重新建立了姬姓邘国,称邘叔。邘国的主要地域在今河南省焦作市的沁阳县与博爱县一带。邘国传至东周初年,国君为邘厥。周平王姬宜臼二十八年( 公元前743年),邘国被郑庄公所灭,其地归属郑国。后来,邘叔的子孙后代就以故国名为姓氏,有的称邘氏,有的则去邑称于氏,史称于氏正宗。据洪水澜于家茔泰定元年(1324年)碑知斥山于系出郯城,为汉西平候定国之后,故以定国公为始祖。于氏第一代(于叔)至第二十六代在河南沁阳;公元前249年于姓二十六代一支迁至山东郯城,至三十五代在山东郯城;第三十六代到七十代(于敬祖)在山东省荣城斥山搬到固山;第七十一代(于礼)在洪水澜(七十二代为于坚)搬到大水泊,而后人丁兴旺陆续迁到全国各地。 在2007年4月24日公布为当代中国第38姓,人多支杂派字多,素有:“姓于的辈乱较劲”之称。

于姓的起源?山东于姓来自哪里 于姓起源:出自姬姓,为周武王姬发的后代,以国为氏。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周武王克商后,大举分封诸侯,其第二个儿子叔被封在国,即今河南省沁阳县北部西万镇邰村,后来,叔的子孙就以国为氏,有的姓了;有的则去邑旁姓于,是为河南于氏,史称于姓正宗。据《路史》所载,东海(大致相当今山东东南及江苏苏北以东地带)有于公裔孙,本为 ,随拓拔迁徙至代北(大致相当今山西代县、繁峙、五台、原平一带),为万忸于氏(鲜卑复姓),魏孝文帝迁都洛阳进行汉化改革时,恢复为于姓。为唐淳于氏避讳改姓。据《古今姓氏书辩证》等所载,淳于公子孙,以国名为氏。唐贞观年间所定皇族七姓,有淳于氏。至唐宪宗李纯时,为避讳(“纯”“淳”同音),复姓淳于氏改为于氏。到了宋代,又有部分于姓恢复淳于姓。于姓起源于河南沁阳旺于山东

于姓的起源和发源地 关于于氏的姓氏来源说法为下:--竿勾钩鱼鱼通益,高瞻远瞩顾大局 出自姬姓,为周武王姬发的后代,以国为氏。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周武王克商后,大举分封诸侯,其第儿子叔被封在国,即今河南省沁阳县北部西万镇邰村,后来,叔的子孙就以国为氏,有的姓了;有的则去邑旁姓于,是为河南于氏,史称于姓正宗。 据《路史》所载,东海(大致相当今山东东南及江苏苏北以东地带)有于公裔孙,本为 ,随拓拔迁徙至代北(大致相当今山西代县、繁峙、五台、原平一带),为万忸于氏(鲜卑复姓),魏孝文帝迁都洛阳进行汉化改革时,恢复为于姓。 为唐淳于氏避讳改姓。据《古今姓氏书辩证》等所载,淳于公子孙,以国名为氏。唐贞观年间所定皇族七姓,有淳于氏。至唐宪宗李纯时,为避讳(“纯”“淳”同音),复姓淳于氏改为于氏。到了宋代,又有部分于姓恢复淳于姓。 家乘谱牒 天津:静海于氏族谱四卷 山东:即墨于氏族谱二卷、烟台于氏家谱不分卷、容成于氏支谱四卷首一卷 江苏:丰县于氏家谱六卷、江都于氏十修家谱十六卷首一卷、江都于氏十一修家谱二十卷首一卷、金坛于氏家谱不分卷 浙江:萧山于氏宗谱八卷、兰溪于氏宗谱五卷、兰溪梅溪于氏宗谱六卷 湖北:新洲于氏宗谱六卷 聚集地: 迁徙分布 追溯起来,于姓的源流只有一个,既黄帝后裔。作为于姓的发祥地,最早是在今河南省沁阳县北部一带,而且发源于此地的于姓,后来成了于姓家族主要的组成部分。大致上,历代于姓主要是我国北方中原地区繁衍得最为昌盛。魏晋南北朝时,于姓才得以大举南迁。至隋唐时,于姓在北方相继形成了几处大的望族,后经过漫长岁月不断的繁衍迁徙,终成为我国的大姓之一。据统计,历代于姓是以今河南、山东、河北、河北、黑龙江、山西、陕西、内蒙古、江苏、安徽、新疆等十一个地区。可见历史上于姓也是我国一个比较典型的北方姓氏。 堂号 “忠肃堂”:明朝忠臣于谦,任兵部尚书。瓦剌犯大同,英宗被俘。徐力主迁都,于谦为了振兴国家,坚决反对。为了避免瓦剌以英宗要挟中原,于谦就拥景帝即位,打败了瓦剌。不料英宗回来后,听信谗言杀了于谦。多年后方 昭雪,谥“忠肃”。 于姓还以“东海”为堂号。

百家姓中于氏的起源 是来自河南沁阳的姓。西周初年封地,周武王姬发的第二个儿子被封在于(今河南沁阳市北部西万镇邗台村),称作邗叔,建立邗国。于叔的子孙以于姓为国氏,早期,于氏主要是在其发祥地阀展、繁衍,后来因为“族人昌盛,人增地窄,势难居住” ,加上战乱与自然灾害等原因,在战国未年开始向外地发展,其中,迁至东海陆空郯(tan)县(今山东郯城西南)。于氏家谱资料称,于氏主要有18个支脉,现分布于河南,山东,河北,山西、甘肃、新疆、内蒙古、黑龙江、辽宁、湖北、江苏、安徽、广西等省。其中,居住在河南的于氏,分布在沁阳、济源、通许、尉氏、杞县、西峡、方城等27个县。于姓历史名人有东汉未年的方士于吉。三国时魏有名将于禁。还有三位宰相:于志宁、于由、于琮。后周有工部尚书于德辰。明代有名臣于谦、文学家于慎行。清代有河道总督于成龙。近现代有书法家于右任,曾任 监察院院长等职,亦擅长诗词;还有画家于非暗,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于省吾,诗人于赓虞,书法家、郭沫若夫人于立群。在当今中国最常见的100个汉族姓氏中,以人口多少排列 ,于姓居于第28位。

山东于姓的起源及家谱? 搜览古籍,追本溯源,于姓起源有三 : 一者源出姬姓。为周武王姬发之后,以国为氏。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武王克商,大举分封诸侯, 其第二子叔册封国(即今河南省泌阳县北部西万镇邰村) 后叔子孙以国为氏,有姓。又有去邑旁者则为于姓。由此, 后世汉族之姓和于姓,按血统论当无异矣,皆为武王二子叔之后。 史称于姓正宗,是为河南于氏。 二者据《路史》记载:东海(大致相当今山东东南及江苏 东北以东地带)有于公裔孙,本为 ,随拓跋跬迁徙至代北(大致相当今 山西代县、繁峙、五台、原平一带)为万忸于氏(鲜卑族复姓),至魏孝文帝 迁都洛阳后,进行汉化改革时恢复为于氏。 三为唐代淳于氏避讳改姓。据《古今姓氏书辨证》所载: 淳于公子孙,以国名为氏。唐贞观年间所定皇族七姓,有淳于氏。 至唐宪李纯时,为避皇帝之嫌名(因“淳”与“纯”同音)复姓淳于姓改 为单姓于氏。至宋代,始有部分于姓恢复淳于姓。然《史记》文王伐 尚书大传》正作于,于盖诸侯之国,非始于封也。

于姓郡望堂号亦有三:

河南郡。汉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改秦三川郡置郡 。治所在雒阳(今洛阳市东北)。相当于今河南省黄河以南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以北原阳县。此支于氏,盖于氏始祖叔之直系后裔。

东海郡。秦始置郡,治所在郯(今山东郯城北)。 西汉时相当今山东费县、临沂、江苏赣榆以南、山东枣庄、江苏邳县以东和江苏宿迁、灌南以北地区。此支于氏应为春秋战国时 于泰之后及北魏鲜卑族复姓万忸于氏改汉字单姓于氏之后裔。 河内郡。楚汉之际置郡,治所在怀县(今河南武陟西南)。相当于今河南黄河以北、京汉铁路(含汲县)以西地区。此支于氏,亦为叔之直系后裔。 在我国历史上,于姓之崭露头角,始于汉初之于公。于公时乃东海郯人,以善决狱名。其雪洗之“东海孝妇”一案,为千古美谈。汉初有丞相于定国(东海郯县人)初为狱吏,宣帝时任廷尉,决疑平法,后为丞相,封为西平侯。三国时魏有名将于禁(泰山巨平 〈今山东泰安〉人),南北朝北周有太傅于谨,后周有工部尚书于德臣。隋代有车骑将军于宣道,又有江南道行军总管、行军元帅于仲文。唐代有宰相于、于志宁、工部尚书于颀、巴道刺史于邵。代宗时有工部尚书 、东海郡公于休烈,诗人于瀵。元朝有兵部侍郎于钦(今山东寿光人)。 明代有大臣于谦(浙江钱塘人),成祖年间进士,曾历任监察御史、巡抚、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时, 冤案,赈济灾荒,颇得民心。后被英宗判死,史称“行路嗟叹,天下冤之”。宪宗时复官并赐祭,葬西湖三台山麓。又有监察御史于敬、鹰扬卫指挥使于光、山东按察使于大节(任丘人)。文学家于慎行(东阿人),曾官至东阁大学士。 能诗文,有《读史漫录》等。清代有军机大臣于敏中、大臣于成龙、江苏巡抚于准。近代史上有于右任(陕西泾阳人),同盟会员,创办《民呼报》、《民主报》等,宣传革命。历任 联军驻陕总司令、国民 审议院院长、监督院院长、最高国防委员会委员等职。善草书、喜作诗,有《右任文存》、《右任诗存》行世。现代有于学忠(山东蓬莱人),历任 第三集团军总司令、苏鲁战区总司令、山东省 主席等职。参加过淮河战役、台儿庄战役和武汉保卫战。又有“五・四”天津学生运动领 导人于方舟,历任 顺直省委组织部长等职。于树德,参加过辛亥革命,后从事学术研究,是我国最早讲授合作社理论者之一……  拜览高楼分支谱系,自士诚公始,亦多有济世贤才,或著书立说,或挥戈疆场,或妙手回春,或桃李天下,或心系民众疾苦…… 皆恩泽一方,村人口碑,惠风长存。后世子孙续承箕裘>>

我姓于,于姓氏的由来。 鱼

”于”这个姓氏的来源性的来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初期卫武公之子惠孙,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封其同母弟姬封于康,侯爵,史称康叔。周武王逝世后,周成王年幼,三监联合殷王武庚叛乱,为周武王四弟周公旦所平定。康叔因出兵平武庚之乱有功,封为怀侯。周成王以康叔为司寇,赐卫宝祭器,欲移康叔于卫国。康叔逝世后,周成王正式封康叔之孙考伯于卫,侯爵,古城在今河南北部淇县东北朝歌城,故史称康叔为卫康叔,乃追称之名。春秋初期,卫武公佐周伐西戎有功,被周平王赐为公爵。卫武公之子公子惠孙,惠孙之孙武仲乙,武仲家族以祖父之字为氏。这支姬姓孙氏至少有二千七百多年的历史。这是先秦时期孙氏来源的最主要一支。姬姓卫国王室的后代姬惠孙之后姬武仲将自己的姓氏改为“孙”,以纪念其祖父惠孙。姬武仲就是这支孙氏的始祖。姬姓孙氏是周文王之后。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周文王第八子卫康叔之后,至武公和生惠孙,惠孙生耳,耳生武仲,以王父字为氏。”卫康叔,名封,是周文王姬昌的小儿子,原封于康(今河南禹州),史称卫康叔。周公姬旦平定武庚叛乱后,把殷原来统治的地区分封给康叔,仍然以殷的旧都朝歌(今河南淇县)为都城,监管殷的余民,同时把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F氏、樊氏、饥氏、钟葵氏赐封给他,建立卫国,康叔又称卫康叔。康叔受封之后,很快把殷都改造成为周的方国。后来,康叔到宗周做了司寇,把自己的封国交由儿子伯康管理。卫康叔的八世孙卫武公(公元前852~前758),名和,春秋初年卫国国君(公元前812年~前758年)。在位期间,国泰民安。卫武公四十二年(公元前771年),犬戎、西弗等联军攻破镐京(今陕西长安),杀周幽王。他与晋文侯、郑武公、秦襄公合兵助周王室平定叛乱,护卫王宜臼东迁雒邑(今河南洛阳王城公园),被周平王赐给公爵。卫武公姬和有子惠孙,惠孙之子名耳,为卫上卿,食采于戚(今河南濮阳),姬耳之子名乙,字武仲,依据周制,诸侯国国君的儿子公子,孙子称公孙,玄孙(公孙之子)不能称公孙,应以其祖父的字为氏,武仲即以父惠孙的字为姓,就是孙氏。姬姓孙氏同样也是黄帝后裔:黄帝→玄嚣→蛟极→帝喾→后稷(周始祖)→不窟→鞠→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渝→公卯→高圉→亚圉→公叔祖类→古公父→季历→周文王姬昌→卫康叔→康伯→考伯→嗣伯→庭伯→靖伯→贞伯→顷侯→厘侯→武公和→公子惠孙→耳→乙(始姓孙)。第二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春秋初期楚国楚庄王的令尹孙叔敖,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春秋初期,楚王蚣冒之孙J贾,J贾之子J艾腊,也称孙叔敖,孙叔为其字,出任楚庄王的令尹,其子孙以其字为氏。孙叔敖居于期思(今河南淮滨东南部),这支芈姓孙氏也有二千六百多年的历史。孙叔敖任楚国令尹时,为官清廉,政绩卓著,为一代名相。其后人为了纪念他,就以他的字中“孙”为姓氏。孙叔敖使成为这支孙氏的始祖。芈姓孙氏也是黄帝后裔:黄帝→昌意→颛顼→称→老童(卷章)→吴回→陆终→(芈)季连→附沮→穴熊。季连为荆楚先祖,始姓芈,季连的孙子穴熊为荆楚国君。楚君蚣冒(熊)→王子J章()→J叔伯吕臣→?→J贾伯嬴→J艾猎即茹敖(字孙叔,其子以父字为氏称孙氏)。芈姓为先周时期的南方楚国的国姓。在典籍《说文解字》中说:“芈,羊鸣也,从羊象声。”据后人考证,芈姓族人应与北方牧羊民族有关系,楚民族是中原华夏族的一支南迁后与周围土著居民不断融合而成。颛顼是黄帝之孙,根据历史传说,其后裔的一支称祝融氏,临江水与蛮族杂居。祝融后代陆终娶鬼方之女,该女怀胎十一年而不分娩,于是剖腹产,从其左右肋中各生出三人,其中第六子叫季连,其分支为芈姓,乃楚人的先祖。大约在商朝时期,季连部族逐>>

“单”姓氏的起源? (2)Shàn xìng,中国姓氏之一。源出有二:1出自姬姓,以邑名为氏。2北方少数民族复姓改单姓而来。单氏来源:三千零五十年前,周成王封其少子臻[经考古证实为谬误]。单氏来源:根据2003年1月19日陕西省宝鸡市眉县常兴镇杨家村出土的西周F盘铭文显示,单氏高祖为周文王族弟。

起源

单(Shàn)姓,源出有:

源流一

源于姬姓,出自周朝时期周成王给小儿子臻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据史籍《元和姓纂》、《路史》、《通志・氏族略》等史料记载,先秦西周时,周成王姬诵封少子姬臻于单邑(今河南孟津),为甸内侯,因氏焉。其的子孙后代便以封地为氏,世代相传姓单至今。

单氏一族于周襄公、周穆公、周靖公二十余代为周卿氏。

源流二

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姬昌族弟,姓氏来源不明,可能是以地名为姓。据2003年1月19日陕西省宝鸡市眉县常兴镇杨家村出土的西周F盘铭文显示,单高祖曾辅佐文王、武王伐纣,建立周朝,为周朝王室成员。在整个周王朝期间,单氏均为重要的公侯成员,并于东周期间一度把握周室大权,成为周王室的实际统治者,史称单氏取周。

源流三

源于姬姓,

出自远古尧、舜时期商贤哲单卷的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单父者,在远古时期人名。单,即单卷,亦称善卷。父,即古人对长辈男子的尊称,是古人对单卷的尊称。相传,单卷为远古后期游牧于菏泽四泽六水之地的东夷民族中影响很大的政治领袖、氏族首领,因善道术,有德行,被时人尊称为单父,曾居于单父之地(今山东单县)。

古人为纪念这位先哲,把单卷所居之地称为单父,在夏、商时期为单父邑,在秦朝时期置单父县,直到明朝洪武初年,明太祖朱元璋去其父字而称为单县。单父城是山东菏泽地区具有四千余年历史的文化古城之一,与菏泽牡丹一起名扬天下。

源流四

源于姬族,出自春秋时期鲁国大夫羽父单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姓源》记载:“春秋时鲁大夫羽父单之后。”

春秋时期,鲁国有大夫羽父单,其支庶后裔子孙一分位二,一支称羽父氏,一支称单氏。

源流五

源于姬姓,出自东周时期卿大夫单伯之后,属于以先祖谥号为氏。 单伯,全名姬朝,是著名的具有“先见之明”的单襄公之孙、单顷公之子,是姬姓单国的第三位君主。单国,是东周王朝京畿内的一个特殊地名,只有单伯家族,因以为“国”,伯爵。史书记载:“单伯,天子之卿,世仕三朝,从单文公之世皆称单伯,单成公以下常称单子。”

单伯逝世后,西周王朝赐其谥号为“靖”,史称单靖公。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单氏;也有以先祖谥号为姓氏者,称靖氏。

源流六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孔子弟子单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单,字子家,为春秋末期孔子的弟子,后世称为孔子七十二贤弟子之一,在《史记・孔子世家》中有记载,不过,在《孔子家语》中没有记载。唐朝开元年间,单被唐玄宗李隆基敕封为聊城侯。

在单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单氏。

源流七

源于古匈奴孪L氏,出自匈奴王族首领的“撑犁孤涂单于”称谓,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姓氏寻源》、《汉书・匈奴传》的记载,单于氏源自少数民族匈奴。匈奴民族的先祖是夏后氏的后裔,名叫淳维。淳维就是夏王朝末代君主桀之子,成汤灭夏,将夏桀监禁在巢邑(今安徽巢湖),其子淳维后成为匈奴民族部落联盟的首领,部族主要以突厥-吐火罗混血居多。单于氏复姓出自秦汉时期匈奴部落王族贵胄世家,原本为孪L氏。在历史上,匈奴民族部落联盟的最高首领称为“撑犁孤涂单于”,汉义“天子广大”,称颂其首领的权力是神授的,应拥有天子广大辽阔的尊敬及势力,汉译的简称才叫作“单于”。

在历代匈奴王族的后裔子孙中,凡是>>

谁知道解这个姓氏的起源和来历 解姓

一、姓氏源流

解(Xiè)姓源出有三:

1、出自姬姓,以采食之地邑名为姓。西周初期,周武王的儿子唐叔虞有儿子良受封于解邑,良生活采食于解,所以称为良解。他的子孙后代于是以良解的采食之地作为姓氏,成为解氏。

2、来源于古代地名。春秋时期周王朝的京畿分为大解和小解。居住在这两个地方的人后来便以解为姓。

3、出自复姓改为单姓而来。南北朝时,北魏有复姓解毗氏,后改为单姓解氏。

得姓始祖:解良。据《万姓统谱》、《通志・氏族略》等族谱牒记载,解氏出于姬姓,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黄帝长于姬水(今陕西省岐山县岐水)生于轩辕之丘(今河南省郑州),因而姓姬。黄帝子二十五人,其一子名玄嚣,为正妃嫘祖所生。玄嚣迁居寿丘(今山东省曲阜),生虫乔极,虫乔极生帝喾。帝喾正妃姜女原,生子弃,被称为后稷,创立了周部落。后稷生不,不生鞠,鞠生公刘,公刘迁居豳(今陕西省旬邑)。公刘生庆节,庆节生皇仆,皇仆生差弗,差弗生毁,毁生公非,公非生高圉,高圉生亚圉,亚圉生公叔祖类,公叔祖类生古公父,迁周原(今陕西省岐山)。古公父生太伯、仲雍、季历三子。其中,季历生子姬昌,称文王。文王子姬发于公元前1066年消灭商纣王,建立周朝,被称为武王。武王传成王姬诵。成王封胞弟叔虞于唐(今山西省曲沃)称唐侯,子燮夫迁都于晋邑(今山西省太原),改国号为晋。另一子良被封于解邑(今山西省临晋县西南解城)称解良,成为解氏家族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解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解姓出于姬姓。上古周朝时周武王有个儿子叫作唐叔虞的,是周成王的弟弟,他的儿子中有一个叫作良的受封于解地(今山西省解县),称为解良。解良的后代在解地世代定居,以解为己姓。解姓的望族居住在平阳(今天的山西省临汾县)和雁门(今天的山西省代县),解姓在山西省按姓氏人口统计,解姓居全省第92位。(略)

三、历史名人

解 扬:或作解阳,解氏始祖解良之子,与弟解猎两人都在晋国做官,是当时很有名望的贵族,食邑于解(在今山西省运城县),因以为氏晋国大夫。本书《郑世家》谓其字子虎,霍人,盖司马迁别有所本。“执解扬”,解扬奉命出使宋国,被郑人拘执而献给楚国。

解 猎:解氏始祖解良之子,与兄解杨两人都在晋国做官,是当时很有名望的贵族。

解 潜:宋代镇抚使,在绍兴作官时大力发展农业,招募人来耕种荒田,收成很好,绍兴的屯田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后来因为疾病而死。

解 缙:明代翰林学士。洪武进士,担任中书庶吉士,曾经上书万言,针砭时政,皇帝很欣赏他的才能,升迁为御史。永乐初年任翰林学士,主编《永乐大典》,这是世界上最完备的一部百科全书,另有著作《文毅集》。

解 开:明代学者,字开元,吉水人。他和弟弟解阖一起隐居在山中,他们的文章都写得很好,被称做二解。

解处中:五代时期南唐画家,江南人。擅长于画竹,尤其喜欢画雪中的竹子,经常冒着风雪到野外写生。人们对他所画的竹子评价甚高。

解桢期:明朝时期书法家,书法好,被认为天下第一。后来在朝廷做官,职务为中书舍人。

解学龙:字言卿(1582-1645),号石帆。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海进士,历任太子太保、都察院副都御史(都堂)、江西巡抚,反对阉党魏忠贤专政,支持东林党的主张。南明时,官刑部尚书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五月初九日,南京城破,投江殉国。著有《五垣谏草》、《抚江奏牍》、《用兵纪》等。

解学曾:字省斋(1588-16>>

为什么中国许多姓氏都起源于河南省?(一) 笔者根据大量的古代文献资料,对这4820个姓氏逐一进行研究,得出的结果为:起源于河南的姓氏共有1834个,占4820的38%。但是,仅有姓氏数量,尚不足以说明问题,因为每个姓氏拥有人口数大不相同。为了进一步弄清河南在中华姓氏中所占的重要地位,笔者又根据该书提供的姓氏拥有人口资料,对我国最常见的汉族姓氏逐一进行了考证。当今按人口多少排列的前120大姓共占汉族人口的9011%,也就是说13亿人中有117亿人姓这120个姓。在这120大姓中,全源于河南的姓氏有52个,即李、张、陈、黄、周、林、何、宋、郑、谢、冯、于、袁、邓、许、傅、苏、蒋、叶、阎、潘、戴、夏、范、方、石、姚、廖、孔、康、江、史、邵、段、雷、汤、尹、武、赖、樊、兰、殷、陶、翟、安、倪、严、牛、温、芦、俞、葛,部分源头在河南的姓氏有45个,即王、刘、赵、吴、徐、孙、胡、朱、高、郭、罗、梁、韩、唐、董、萧、程、沈、吕、卢、蔡、丁、魏、薛、杜、钟、姜、熊、陆、白、毛、邱、秦、顾、侯、孟、龙、黎、常、贺、龚、文、施、洪、季;两项合计,起源于河南的姓氏共有97个,占120大姓的808%,占全国汉族人口的7949% 。如果减去一些多源的姓氏中源于河南以外的成分,人口百分率会有所下降,但起源于河南的姓氏总数是1834个,减去97个,还有1737个,加上这些姓氏,起源于河南的姓氏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率仍在80%以上。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河南是姓氏资源第一大省,海内外华人的祖根大半在河南。河南为何在中华姓氏中占有如此重要的位置呢?概括地说,河南是华夏文化的主要发祥地,自然也是华人姓氏的摇篮。如果进一步分析,把中华姓氏史与河南历史加以对照,就不难发现,无论是姓氏的萌芽、产生,还是普及、定型,无不与河南息息相关。 一、河南是姓氏肇始时期人类活动的重要地区 姓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时期,而河南正是此期人类活动的重要地区。因1921年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的仰韶文化,正是母权社会繁荣阶段的代表。该文化陶瓷上的鸟、鱼、蛙及人首虫身等图象,可能就是最原始的“姓”的标志。姓的起源与先民们的图腾崇拜有关,有些姓氏是由图腾转化而成。传说太昊与其妹女娲所处的时代,即是中国图腾制的标本时代。那么,他们所居住的河南淮阳,也当是产生图腾和姓氏较多的地方。氏起源于父系氏族社会,是从氏族、部落中的少数家族形成的“氏族贵族”中产生的,而此期中原地区(主要是今河南)氏族林立,正如《史记・封禅书》中所云“黄帝时万诸侯”。中原地区这成千上万的氏族、部落便是“氏”的渊薮。 二、河南是华人祖先炎、黄二帝和太昊的活动中心 笔者对当今120大姓从血缘关系上进行追根溯源 后,发现它们分别属于三个族系,即黄帝族、炎帝族、东夷族,出自四位祖先,即黄帝、炎帝、太昊与少昊。 具体情况是: 属于黄帝族的有86姓,占120姓的72%,即:王、张、刘、陈、杨、周、吴、孙、胡、朱、林、何、郭、罗、宋、郑、韩、唐、冯、于、董、萧、程、曹、袁、邓、傅、曾、彭、苏、蒋、蔡、贾、魏、薛、叶、阎、余、潘、杜、戴、夏、钟、汪、田、范、石、姚、邹、熊、陆、孔、康、毛、史、顾、侯、邵、孟、龙、万、段、钱、汤、黎、常、武、乔、赖、庞、樊、兰、殷、施、陶、翟、安、颜、倪、严、牛、温、芦、季、俞、鲁。属于炎帝族的有6姓,占120姓的5%,即:许、姜、崔 、雷、易、章。属于东夷族的有8姓,占120姓的7%,即:李、赵、黄、徐、马、谭、郝、江。兼属黄帝族与炎帝族的有11姓,占120姓的9%,即:高、谢、吕、卢、丁、方、邱、贺、龚、文、洪。兼属黄帝族与>>

我姓于,我骄傲!我姓于,我⾃豪!于⽒家族就是⽜!

⽆论您在哪⾥,只要您姓“于”,先点

上⾯蓝字于姓于⽒,再点关注,每天

免费阅读

俺姓于

俗话说“⼀笔写不出⼀个于字”,说起咱们⽼于家,那也是⼈⼝众多,据统计,于姓的⼈⼝已达到

720万,为全国第三⼗九位姓⽒,⼤约占全国⼈⼝的048%。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东、辽

宁、⿊龙江、吉林、河北、河南六省,⼤约占于姓总⼈⼝的719%,其次分布于江苏、内蒙古,

这两省区⼜集中了91%的于姓⼈⼝。

回顾历史,有众多的于⽒⽜⼈,可以说声名显赫、举⾜轻重。

然⽽,对于⼤多数⼈⽽⾔我们是平凡的,我们是⽆闻的,但是我们都有共同的属性,那就是我

们都姓于,这是我们家族的根,在⼏千年的历史演变,地域变更,于⽒家族产⽣了不同的分

⽀,每⼀个分⽀都有⾃⼰的家谱和字辈。

闲话少说,先来看看关于我们于⽒的历史:

于⽒起源

源流⼀

出⾃姬姓,为周武王姬发的后代,以国名为⽒。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西周初年,周

武王克商后,⼤举分封诸侯,其第⼆个⼉⼦邘叔被封在邘国。后来,邘叔的⼦孙就以国名为

⽒,有的姓了邘,有的则去⾢旁姓于,是为河南于⽒。春秋战国混乱,邘叔有后裔迁⼭东郯

城,为⼭东于⽒。。

源流⼆

出⾃古炎帝姜姓齐国公⼦、⽂学家淳于髡的后裔淳于⽒,在唐代时避讳宪宗李纯改单姓于⽒。

据《古今姓⽒书辩证》所载,淳于公⼦孙,以国名为姓,称为淳于⽒。[9] 唐贞观年间所定皇族

七姓,有淳于⽒。⾄唐宪宗李纯时,为避讳(“纯”“淳”同⾳),复姓淳于⽒改为单姓于⽒。到了

宋代,⼜有部分于姓恢复淳于姓,也有⼀部沿袭未改的,形成此⽀于⽒。

源流三

出⾃北魏前期中原于⽒避三国之乱于平城⽽改姓的万忸于⽒,在孝⽂帝汉化改⾰时,恢复本姓

于。据《路史》所载,鲜卑族的万忸于⽒原为⼭东于姓⼈,后随鲜卑俗改之,孝⽂帝汉化改

⾰,⼜复于姓。实际上,他们是汉朝于公的后代,在三国战乱时,随拓跋邻部离开中原,并为

了适存于鲜卑族⽽改姓为万忸于⽒。到后来鲜卑族的拓跋珪在我国北⽅建⽴了北魏,才⼜重回

中原,复姓为于⽽已。居住在北⽅的于姓之⼈乃⾄播迁全国的于⽒族⼈很多都是此⽀于⽒。

源流四

出⾃赐姓或少数民族改于姓⽽来

①明朝时赐元⼈巴延达哩姓于名忠,清朝时,南⽅的部分尼玛哈⽒改于姓。

②⼜有达斡尔、鄂伦春、⼟、回、⾼丽等⼩数民族有改于姓者。

邘叔

于⽒得姓始祖

于⽒字辈排序

河南省新乡市封丘县凤、俊、运、海、进、⾦、合、光、永、⽂、顺、继

河南省新乡市封丘县凤、俊、运、海、进、⾦、合、光、永、⽂、顺、继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 谦、恭、孝、友、仲、福、正、常

江苏省⾦坛市勋华崇国望,清德治家声

江苏省南京市长春维寿,天锡家祥,祖承世德,福庆增光

⼭西省⼤同市灵丘县殿、续(学)、海、振、志、占

浙江省⾦华市浦江县以起承先荣、贤能继祖德

江西省九江市都昌县振、守、乾、坤、致、泰、运、亨、通、显、承、兴、龙、英、华、⽉安徽省蚌埠市五河县永景荣家,朝献⼴(是繁体)⼠,少仙(先)业庆,亚圣吉祥

湖北省北部孝、成、家、⼤、忠、乾、坤

北京市密云县穆家峪镇⽔漳村明、长、克、溪、汉、思、晋、宝、福(改:海)

天津市静海县⼟河村宗源树⼴茂,基业永隆昌

内蒙古⾃治区⾚峰市红、显、永、⽂、久、祖

⼭东乳⼭司马庄思尔尙可载,嗣继维崇新,天年复开姓,间之⼀同⼼。

于⽒各地祠堂(局部)

于⽒宗祠

于⽒宗祠

于⽒宗祠

于⽒宗祠

于⽒宗祠

于⽒宗祠

我族⽜⼈

于质

西汉丞相于定国之⽗,曾任县狱吏、郡决曹。他精通法律,治狱勤谨,以善于决狱⽽成名,⽆论⼤⼩案件,他都详细查访,认真审理,,触犯法⽹⽽被于公依法判刑的⼈,没有因不服⽽⼼

怀怨恨的。

于定国

字曼倩,东海郡郯县⼈。西汉时期官员。汉宣帝刘询即位,于定国上书分条奏请皇上,凡是当时曾规谏过刘贺的⼤⾂都破格升官。于定国因此⽽升任光禄⼤夫,平尚书事。⼏年后,⼜改任⽔衡都尉,被破格提升为廷尉。⽢露年间,于定国取代黄霸任丞相,被封为西平侯。于定国七⼗多岁时逝世,谥号安侯。

+

于吉

(?-200年,⼀作⼲吉、⼲室)东汉末年黄⽼道代表⼈物之⼀,史书有两种说法:(1)认为其即《太平经》作者。《后汉书·襄楷传》:“顺帝时,琅邪宫崇诣阙,上其师⼲吉于曲阳泉⽔上所得神书百七⼗卷,皆缥⽩素朱介青⾸朱⽬,号《太平青领书》。”(2)认为其乃三国时道⼠,《三国志·孙策传》注引《江表传》:“时有道

百家姓于氏起源

百家姓于氏起源  于姓出自姬姓,为周武王姬发的后代,以国名为氏。以下我为大家整理的百家姓于氏...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