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孔明有没有子孙啊?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4浏览:1收藏

诸葛孔明有没有子孙啊?,第1张

诸葛亮先无子,以其兄诸葛瑾次子诸葛乔为嫡子。诸乔有子名叫诸葛攀。诸葛亮亲生长子叫诸葛瞻,次子叫诸葛怀,女儿叫诸葛果。诸葛瞻有三子,一个叫诸葛尚,一个叫诸葛京,一个叫诸葛质。诸葛瞻、诸葛尚在邓艾、钟会伐蜀时皆战死疆场。诸葛瞻另外两个儿子诸葛京、诸葛质当时在。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只说诸葛“亮子瞻嗣爵”,未提他的幼子诸葛怀的名字。但诸葛怀后来是诸葛亮所说的十五顷薄田的继承者、经营者。根据张澍《诸葛亮集·故事》引《诸葛氏谱》所说:“晋泰始五年己丑(公元269年)……诏录故汉名臣子孙……皆赴阙受职。孔明之后独不至。访知其第三子诸葛怀,公本促至,欲授以官。诸葛怀推辞说:‘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衣食自有余饶。材同樗析,无补于国,请得归老牖下,实隆赐也’。晋主悦而从之”。诸葛亮以诸葛乔为长嫡,故《氏谱》以诸葛怀为第三子。诸葛怀拒受司马炎的封爵,甘老牖下, 即在诸葛亮成都的故宅距成都四十里的双流县东门外,约八里之金花桥——《元和郡县志》称之葛陌的地方繁衍生息。 这样看来,诸葛亮的嫡脉子孙就还有三支:一是诸葛亮的幼子诸葛怀;二是诸葛亮的次孙(诸葛瞻的第二个儿子)诸葛京;三是诸葛亮的第三个孙子(诸葛瞻的第三个儿子)诸葛质。从学术界目前研究的情况看,诸葛京这一支的下落似乎比较明确。据载公元280年,晋武帝司马炎统一中国后,有感于朝野上下,交口称赞诸葛亮忠贞不二以及治军治国才干,乃提拔他的孙子诸葛京为江州刺史。其后,诸葛京之子孙,历仕晋、隋、唐各朝。诸葛亮十二世孙诸葛爽,任河南节度使兼中书门下平章事,唐光启二年公元886年)诸葛爽死,其子诸葛仲芳袭承之。诸葛仲芳的儿子诸葛涮在五代后周广顺二年(公元952年),因避中原战乱,与弟诸葛深携带眷属渡江深入福建,诸葛涮入浙,宦游山阴(绍兴)而后任寿昌县令,死于寿昌,是为浙江诸葛氏的始祖。 诸葛涮之子诸葛青,原任寿昌教谕,于北宋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迁居兰溪西乡之砚山下。诸葛青生六子, 时为浙江诸葛氏六大支派。长子诸葛承荫,传八世迁建德泉麓村定居,时为南宋淳佑二年(公元1242年)。次子诸葛承佑,传五世徙居寿昌石鼓板脚(今建德长林乡):另一支居兰溪水亭乡午塘桥村。三支诸葛承载传十世,诸葛大狮迁高隆(即诸葛村)而定居,时在元代中后期(公元1340年前后)。诸葛承载派下人丁最为昌盛,又因善于经营中药业,蕃衍迅速,到元明之际,各支系分居兰溪之萧宅、前宅、下宅、下田乙建德之寿昌城北、白下诸坞,淳安。之富德,及金华之白竹等处;而迁居温州、处州、台州、衢州所属各县者亦复不少。四子诸葛承奕之子诸葛志庆迁龙游华龙而定居。五子诸葛承咏原居砚山下,历六世无考。六子诸葛承遂出赘绍兴甲子巷王家,历四世与诸葛氏失去联系。因此,在六大支系中,现在只有四支。五、六两支无法查考。四支中,以第三支诸葛承载派最为发达,而诸葛承载派下,又以诸葛村最为兴旺。浙江诸葛氏中历经一千多年,他们当中有没有人迁徙另地,蕃衍生的情况如何,难于详知。 诸葛亮的幼子诸葛怀这一支在四川蕃衍生息情况如何,其后代子孙有没有外迁,如有,外迁于何地也不清楚;诸葛亮的第三个孙子(诸葛瞻的第三个儿子)诸葛质这一支后来蕃衍生息的情况亦不清楚。 广西桂林市荔浦、临桂、阳朔三县的诸葛后裔的家谱说,他们的先祖是南宋时从隆中迁居到桂林的,而且第一代始祖名叫诸葛隆中公。这很可能是为纪念诸葛亮躬耕隆中而起的名字。因而广西桂林的荔浦、临桂、阳朔三县的诸葛后裔很可能与诸葛亮有血缘关系。至于说是诸葛亮子孙中哪一支后裔迁居到那里去的,是一个需要继续考查探讨的问题。但这无碍于,广西桂林诸葛后裔参加诸葛亮研讨工作,旁族外姓都可以研究诸葛亮,作为诸葛后裔研究诸葛亮更是在情理之中的事情,作为诸葛亮研究的同仁,理当表示热烈欢迎。同时,也无碍于广西桂林诸葛后裔打诸葛亮品牌,发展旅游业。总之,正如丁宝斋同志所说,在少广西发现这么一大批诸葛后裔,是诸葛亮研究中的新发观,是值得庆贺的一件事情。

浙江金华九龙诸葛氏宗谱四卷,(民国)诸葛小月等纂修,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重修,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续修,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金华市文物管理局。

浙江兰溪琅琊诸葛氏宗谱四卷,(民国)祝谏重纂,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兰溪市水亭乡。

兰西诸葛氏简史,(民国)诸葛政清撰,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铅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诸葛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三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七卷、第十三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兰溪重修诸葛氏宗谱四卷,首一卷、末一卷,(清)诸葛铎总理,诸葛浩等纂修,清道光十一年木刻活字本一册,今仅存第一卷、卷首。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诸葛亮姓诸葛。诸葛氏是中国的一个复姓,大部分诸葛姓由葛姓衍化而来。诸葛姓的杰出代表人物有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吴国大将军诸葛瑾等。诸葛氏的起源单一。

早在商朝,伯益的后裔葛伯,被封为诸侯,灭亡后,后世有一支迁居诸城(今山东省诸城),后迁至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当地已有葛姓,故后来的葛姓取“诸葛”二字为他们的姓氏。

秦代葛婴(陈胜大将)在农民起义中屡立战功,却因谗言所害,遭杀身之祸,而后世汉武帝刘彻为其不平,隧赐其子孙为诸县侯,由此,后人取“诸”及“葛”字,合姓“诸葛”。

扩展资料

诸葛名人

1、诸葛瞻

三国蜀汉人,字思远,蜀汉景耀四年(261年)后主刘禅任瞻为行都护卫将军。两年后魏邓艾由阳平、江油入蜀,遣书诱降,诸葛瞻父子督军拒艾于绵竹关,父子双双英勇阵亡。

2、诸葛瑾

字子瑜,诸葛亮之兄。初为孙权长史,转中司马。孙权派遣诸葛瑾使蜀通好刘备,与诸葛亮俱公会相见,退无私面。后刘备伐吴,有人言其密遣亲人通蜀。孙权说:“子瑜之不负孤,犹孤之不负子瑜也。”孙权称帝,拜诸葛瑾为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

3、诸葛均

诸葛均,琅邪阳都(今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人,诸葛珪第三子。三国时吴大将军诸葛瑾、蜀汉丞相诸葛亮的同母弟。

葛均及两名姊姊便由叔父诸葛玄抚养成长。后来汉廷选任朱皓以代诸葛玄之职,幸好诸葛玄与荆州牧刘表有旧交知情,便带诸葛亮与诸葛均同往依附,与兄长诸葛亮及两名姐姐避乱到荆州南阳卧龙岗,诸葛玄于197年去世后,与兄长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晴耕雨读。

-诸葛姓

诸葛亮有后代

诸葛亮死后30年,司马昭派遣邓艾、钟会伐蜀。他的长子诸葛瞻和长孙诸葛尚一起在绵竹之战中战死沙场。

诸葛瞻去世的时候,他的次子诸葛京当时还很小,不到参军打仗的年龄,所以幸存了下来。

有关诸葛亮后裔三代之后裔孙下落均无记载。1992年,浙江兰溪诸葛村发现《高隆诸葛氏族宗谱》,据此记载,自宋代以来诸葛亮后裔一直生活在浙江建德及兰溪一带。

诸葛亮的后裔主要聚居在建德、兰溪、龙游三市县相邻的50公里范围内的11个村镇中,那里有诸葛亮的后裔八千余人,多是诸葛亮的第49代和第50代孙。诸葛镇有诸葛后裔2,500人,是诸葛后裔最集中的地方。

扩展资料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国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

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襄阳隆中隐居。  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孙抗曹,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又夺占荆州,建安十六年(211年),攻取益州,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

蜀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蜀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

诸葛亮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政策,加强战备。

诸葛亮前后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终因积劳成疾,于蜀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宝鸡岐山境内),享年54岁。刘禅追封其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诸葛亮。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

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

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参考资料:

-诸葛亮

诸葛亮现在有没有后代呢?应该有吧。

但是,诸葛梓岐**的说法遭到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研究部梅铮铮主任的质疑,她说:“因为史料的断缺,所以诸葛亮后人的去向,如今还无法定论,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一个家族的族谱,是不可能记载女性的姓名,既然诸葛紫岐自称诸葛亮的后人,并非配偶,那么,族谱上怎么可能有她的名字?”

事实上,诸葛梓岐**的身世非常复杂。她是加拿大籍,一开始大家以为她是日本人,但实际上她是中日混血,籍贯山东,在北京出生,幼年随家人移居加拿大。长大回国后,被星探挖掘,成为炙手可热的嫩模。

诸葛梓岐**的身份也同样扑朔迷离,媒体曾扒出了她的过往,发现并不是毕业于她所说的名校,而且换过六个身份证,每一张都是不同名字、不同出生年份。

所以,诸葛梓岐**称她是诸葛亮后人,大家听听就好,不必深究。

关于诸葛亮后人的下落,公认是聚居于浙江兰溪市的诸葛村。

兰溪市诸葛亮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徐国平说,村里的村民,才是正宗的诸葛亮后裔。

如此肯定的原因,是兰溪诸葛村里保存有始建于明代的诸葛大公堂和丞相祠堂。而在大公堂的宝楼上,又珍藏有一部《诸葛氏宗谱》。这部宗谱一共修订过15次,第一次在南宋初年,最后一次在1947年,由陈果夫撰写序言。

宗谱所记,次第有序,脉络分明,清清楚楚。

其中明确记载了琅琊诸葛氏是秦末农民义军将领葛婴的后人,后改姓诸葛。汉元帝时期,其先祖诸葛丰为司隶校尉。

这些记载,全和陈寿《三国志》里的记载对得上号。

蜀汉后主曾经说过:“政在葛氏,祭在寡人。”这证明诸葛亮的姓氏是由“葛”姓变迁而来。

裴松之在为《三国志 吴书 诸葛瑾传》作注时,也专门提到了:“其先葛氏,本琅邪诸县人,后徙阳都。阳都先有姓葛者,时人为之诸葛,因以为氏。”

《诸葛氏宗谱》中还记载,南宋绍兴四年,宋高宗赵构曾给当时的大理事评诸葛辉下旨,要求其将所留八阵图上供——从这条信息可以推辞,在宋朝时,兰溪诸葛村就一直以诸葛亮嫡系后人的身份而存在。

《诸葛氏家谱》所载的《明正德年间所绘高隆八景图》,曲尽九宫八卦之玄妙;清康熙年间所绘《高隆族居图》,其平面布局的八阵图更是得到了完整的印证。

最妙的是,1992年,又发掘出一本《高隆诸葛氏族宗谱》,此宗谱可视为《诸葛氏宗谱》的古本,里面所记南宋以前谱系,与《诸葛氏宗谱》相同,即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诸葛氏宗谱》的可靠性。

就在该年9月,成都召开了全国第六次诸葛亮学术研讨会。诸葛村长者带去《诸葛氏宗谱》等资料,震动了整个中国的史学界和新闻界。因此,仅仅一个月之后,全国第七次诸葛亮学术研讨会在兰溪召开。12个省市专家、学者齐聚诸葛村进行了严密的考证。

浙江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对外交流处副处长秦俊鹰后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高兴地声宣布:“后经史学界考证,这个村就是诸葛亮后裔的聚居地。”

诸葛丰:生卒年不详。字少季,西汉琅邪县人,其里籍疑为今琅琊镇窝龙村(传言因纪念诸葛祖籍得名),或疑为葛陂(今诸城市枳沟镇普庆村南)。诸葛丰以明经为郡文学,特立刚直。贡禹为御史大夫时,以同乡召诸葛丰为属员,后举荐为侍御史。元帝擢为司隶校尉,刺举无所避,京城因而有语曰:“间何阔,逢诸葛。”就是说诸葛丰执法严正,害人者遂久阔而不相见。元帝嘉奖他的气节,加封诸葛丰为光禄大夫。时侍中许章以皇帝贵幸,*奢而不守法规,其属下犯事,牵连及之。诸葛丰具文弹劾,正准备上奏,适逢许章私出,诸葛丰遂举符节令其下车,欲将其逮捕。许章逃入宫门,乞哀于天子。于是元帝收回诸葛丰的符节。诸葛丰不胜愤懑,上书辞职,元帝不许。是后所言益不被用。在位权贵多言其短,元帝降诸葛丰为城门校尉。最后上书弹劾光禄勋周堪、光禄大夫张猛,被元帝贬为庶人,终于家。诸葛丰之后代迁居阳都(今沂南县砖埠乡黄疃一带),多有显者,诸葛亮便是其中之一。

  诸葛瑾(174-241):字子瑜,琅邪阳都(今山东省沂南)人。诸葛亮之兄。三国时期吴将。初为孙权长史,转中司马。孙权派遣诸葛瑾使蜀通好刘备,与诸葛亮俱公会相见,退无私面。后刘备伐吴,有人言其密遣亲人通蜀。孙权说:“子瑜之不负孤,犹孤之不负子瑜也。”孙权称帝,拜诸葛瑾为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琅邪阳都(今山东省沂南)人。三国时蜀国著名的政治家,官居丞相。东汉末年,隐居邓县隆中(今湖北省襄阳西),留心世事。刘备三顾请之,他向刘备提出了占据荆(今湖南、湖北)、益(今四川)两州,联合孙权、对抗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即“隆中对”),从此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帮助刘备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占领荆、益两州,建立了蜀汉政权。刘备称帝,他任丞相。刘备死后,受遗诏辅佐后主刘禅。建兴元年,以丞相封武乡侯,兼领益州牧。他志在攻魏以复中原,乃东和孙权,南平孟获,而后出师北伐,六出祁山,与魏相攻战者累年,后病死于五丈原(今陕西省勉县西南)军中,葬定军山,终年54岁。有《诸葛武侯集》、《出师表》为其名篇。

  诸葛诞(-258):字公休,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省沂南)人。三国时期魏臣。诸葛诞与诸葛亮同宗,初为尚书郎、荥阳县令。后来入朝任吏部郎、御史中丞、尚书。因魏明帝恶其沽名钓誉而罢官。曹芳继位之后复职,诸葛诞又任扬州刺史,加昭武将军。因讨伐毋丘佥等人叛乱而升任镇东将军、征东大将军,封高平侯。甘露二年(公元257年),朝廷为削弱其兵权而召入朝为司空,诸葛诞起兵反叛并投降吴国,在吴国出任左都护、大司徒、骠骑将军,封寿春侯,后被司马昭杀死。

  诸葛恪(203-253):字元逊,琅邪阳都(今山东省沂南)人。诸葛瑾之子。三国时期吴国大臣。少时聪明过人,深得孙权的喜爱和器重。弱冠拜骑都尉,与顾谭、张休等侍太子孙登讲论道艺。当时丹阳地势险阻,盗匪藏于山中,无人敢任太守。恪主动请命,嘉禾三年(234年)拜抚越将军,领丹阳太守,一举治平。孙权卒,恪受顾命辅佐幼主孙亮,专国政 。建兴元年(252年),出兵攻魏,坏魏军浮桥,水淹魏军数万,得军资如山。恪由此骄纵轻放。次年春,又北伐魏军于新城,数月不下,又值盛暑,士卒病者大半,怨声载道,被迫退兵。后为皇族孙峻所杀。

  诸葛瞻(226-263):字思远,琅邪阳都(今山东临沂)人。诸葛亮之子,三国蜀汉大臣。诸葛瞻从小聪明颖慧,是一个早熟的人才。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在军旅中写信给他的哥哥诸葛瑾说:“瞻今已8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后主刘禅任瞻为行都护卫将军。两年后魏邓艾由阳平、江油入蜀,遣书诱降,诸葛瞻父子督军拒艾于绵竹关,父子双双英勇阵亡。

  诸葛融:生卒年不详。字叔长,诸葛瑾幼子。瑾死后,承袭父亲的爵位。诸葛融宽待部属,辣受部属爱戴,在吴国官至奋威将军。兄诸葛恪被诛,追兵围城,诸葛融吞金自杀,他的三个儿子也被杀死。

  诸葛恢(265-326):字道明,晋代琅邪阳都(今山东省沂南)人。曾任安东将军司马睿(即后来的晋元帝)属下的从事中郎,后官至尚书右仆射。

文档冲亿季,好礼乐相随mini ipad移动硬盘拍立得百度书包

5

五顷,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他教育子孙要约制酒量,“适体归性”。面对着时尚厚葬之风,诸葛亮力主节葬,在处理先帝丧事时,他规定“百僚发哀,满三日除服,到葬期复如礼„„三日使除服。”他临终之时,“遗命葬于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殓以时服,不须器物”。第二,对工作墨子是“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诸葛亮则是“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罚二十以上,皆亲览”,事必躬亲,食少事烦。诸葛亮思想体系中所存在的这些墨家思想,显然是他廉政思想的一大重要来源。

三、诸葛亮廉政思想对后世的深刻影响。陈寿的《三国志》是认识、评价诸葛亮的最基本的资料。陈寿认为诸葛亮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同时也认为诸葛亮是一位军事家,只是将略不及政理。“然亮之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见《三国志》本传)。他的评论得到魏、吴人士和晋人的认同。魏国谋士贾诩说:“诸葛亮善治国。”(《贾诩传》)吴国的大臣张俨说:诸葛亮“亦一国之宗臣,霸王之贤佐”(本传注引《默记》),西晋张辅著《名士优劣论》盛赞诸葛亮治国统兵的才干和他为相的功绩,然后说:诸葛亮“殆将与伊、吕争俦,岂徒乐毅为伍哉?”(《全晋文》卷一百五)晋人傅玄也认为:诸葛亮“诚一时之异人也。治国有分,御军有法,积功兴业,事得其机,入无余力,出有余粮。”(《全晋文》卷四十九《傅子》)南朝梁将陆法和在白帝城对人说:“诸葛孔明可谓名将,吾自见之”。(《北齐书》卷三十二)到了唐代,对诸葛亮评价更高。唐太宗李世民曾对大臣房玄龄说:“汉魏以来,诸葛亮为丞相,亦甚平直,尝表废廖立、李严,立闻亮卒,泣曰:‘吾其左衽矣!’严闻亮卒,发病而死。故陈寿称:‘亮之为政,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卿等岂可不企慕及之。”(《贞观政要》第十六)唐代中期宰相裴度曾说:“度尝读旧史,详求往哲,或秉事君之节,无开国之才,得立身之道,无治人之术。四者备矣,兼而行之,则蜀丞相诸葛公其人也。”

6

他还说,诸葛亮如“尚父作周,阿衡佐商”,其才“兼齐管、晏,总汉萧、张。”(《唐文粹》卷五十五《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铭并序》,碑今存,在成都武侯祠内)唐代诗人讴歌诸葛亮形成一个高潮。《全唐诗》书中可见咏及诸葛亮事的诗人50多位,诗歌近100首,其中以孔明为主题的约40首。诗圣杜甫咏孔明的诗最多。他的“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八阵图》)“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咏怀古迹五首》)等,已经成为后世评价诸葛亮的名句而广为传颂。宋、明时代,由于理学的兴盛,对诸葛亮多从仁义、礼理的立场,大加推崇。宋代学者苏轼说:“西汉之士,多智谋,薄于名义;东京之士,尚风节,短于权略。兼之者,三国名臣也。而孔明,巍然三代王者之佐,未易以世论。”(《东坡续集·题三国名臣赞》卷十)他又说:汉末“曹操因衰乘危,得逞其奸。孔明耻之,欲信大义于天下。当此时,曹公威震四海,东收许、兖,南收荆、豫。孔明之所恃以胜之者,独以其区区之忠信,有以激天下之心耳。”(《东坡应诏集·诸葛亮论》卷十)著名理学家朱熹说:“论三代而下,以义为之,只有一个诸葛孔明。”另一位著名理学家张木式 说:汉代“相传四百年,而曹氏篡汉。诸葛忠武侯当此时,间关进折,左右昭烈父子立国于蜀,明讨贼之义,不义强弱利害贰其心,盖懔懔乎三代之佐也。„„虽不幸功业未究,中途而殒,然其扶皇极,正人心,挽回先主仁义之风。垂之万世,与日月同其光明,可也。”明代理学家宋濂说:“三代而下,有合于先王之道者,孔明一人。”理学家方孝孺具体分析说:“孔明以布衣至于为相,而人不以为速;以讨贼为已任而任将帅,人不以为自用;兵败而功不成,人不以为无勇;一国之政,赏罚予夺无所贷,人不以为专。„„孔明之为相,欿然虚已以求闻已之过,秦汉以下为相者皆不及,不幸而功不成,天也!安得以成败论孔明哉!”(以上引文均见明·诸葛羲、诸葛倬辑《诸葛孔明全集》卷十八)清初著名学者王夫之认为,诸葛亮是治国治军的奇才,他说,“军

7

不治而唯公(孔明)治之,民不理而唯公理之,政不平而唯公平之,财不足而唯公足之。(《读通鉴论》卷十)这些评价显然大都从诸葛亮的治国治军之才出发,但也包含了后世对他廉政思想的肯定和追慕。

自诸葛亮之后,历史上所有清廉有为的官吏如宋代包拯、明代于谦、海瑞等等,无不以诸葛亮为楷模,事例之多,不胜枚举。仅以有清一代为例,如王熙官至保和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祭祀不用三牲,以蔬果代之;汤潜庵为苏州巡抚时,行李萧然,春日采野荠为豆羹,民间称其为豆腐汤;于成龙任两江总督,日啖青菜数把,江南人呼为于青菜,死后堂后仅瓦瓮米数斛,盐豉数盎而已;朱可亭任浙江巡抚,食粝衣粗,夫人亲自下厨做杂务;邵基任江苏巡抚,妻不衣帛,旁无姬侍,客至,鱼菽萧然;米石君崖岸峻绝,一介不取;刘绳庵任工部侍郎,衣履极敝而不改作,王安国累官至吏部尚书,早餐与子只食大饼数枚;刘墉官至相国,而常敝衣恶服,周旋于朝班之中;曾国藩治家力崇节俭,驻师安庆时,夫人欧阳氏亲率媳妇同纺棉纱,夜纺四两棉花方歇;长江水师提督彭玉麟常布衣草履,状如村夫子,惟嗜辣椒及豆腐。山西巡抚阎丹初,夫人纺绩于大堂之后;浙江巡抚卫静澜,亦以节俭著称,衣袍多补缀痕,夫人诞辰,仅购烧饼油条而已;左宗棠青年时即以诸葛孔明自居,以清廉自守。清代虽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末世,而见于史册的清官特多,所以能延绵国祚近三百年,也是有其深刻原因的。

四、诸葛亮廉政思想对后裔的影响。诸葛亮的的廉政思想对他的反裔的影响同样也是十分巨大的。在兰溪诸葛村这一诸葛亮后裔最大的聚居地,诸葛亮伟大的人格力量和精神品质,尤其是他的《诫子书》,教育和勉励他的一代又一代的后人积极向上,自强不息,务农经商者求真务实,步入仕途者清正廉明,显示了诸葛亮廉政思想的巨大力量。明、清两代,诸葛村共出进士5人,举人11人,全村担任过正七品以上的官员有知县13人,京官及州、府、道官员10人。其中在光绪《兰溪县志》

8

上列传的就有16人。如诸葛伯衡,明洪武年间曾任北平染杂造局大使,后任广东参议,是一位,“性清介,持名节”的“清修直谅之士”。诸葛岘,曾任刑科给事中,“不徇私以苟容”,39岁时积劳成疾死于任上,连丧葬之费也全靠同僚资助。诸葛桂,清康熙间职授都司,后“辞富居贫,月支石米”过活。诸葛諟,乾隆间任山西怀仁县知县,在任十余年,兴利除弊以清廉自励。其余如先后任江西新建县、广西桂平知县的诸葛铿,任江西永新、新城等县知县的诸葛槐,无不关心民瘼,勤于职守,公正廉明,诸葛槐甚至在太平军攻城城陷时投井殉职。他们继承先祖遗风,鞠躬尽瘁的事迹记载在《浙江通志》、《金华府志》、《兰溪县志》和《诸葛氏宗谱》等方志、家谱中,赢得了后人的景仰和赞颂。

五、廉洁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诸葛亮的廉政思想及其实践,丰富和充实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廉洁文化。廉洁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廉洁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廉洁文化的发展可以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是否包含廉洁文化衡量一种文化是否先进的重要指标。文化是一种软环境。从文化的角度来审视廉洁,以廉洁的尺度来评判社会,是廉洁文化最为根本的特征。廉洁文化不仅是一种道德观念,还是一种价值尺度。一个社会的廉洁氛围浓厚不浓厚,是衡量这个社会是否健全的一个重要指标;一种文化是否先进,应看这种文化是否包含廉洁文化。缺乏文化的研究和传播不够深入的文化是不完善的,排斥廉洁精神文化更是腐朽落后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廉洁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廉洁文化以鲜明的态度批判腐朽文化。廉洁文化是腐朽文化的对立面和批判者。腐败现象之所以滋生蔓延,一个重要原因是腐败行为背后有腐朽文化作支撑,腐朽没落的官本位意识、贪图享乐的思想观念、醉生梦死的生活方式等还有一定的市场。而廉洁文化以鲜明的态度批判腐朽文化根基上摧毁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观念,在全社会形成以廉洁为荣的浓厚氛围,给腐败

9

行为造成巨大的社会舆论和社会心理的压力,从而可以有效地遏制腐败现象,达到干部廉洁、政治清明的目的。积极吸收和借鉴诸葛亮廉洁文化建设的优秀成果,建设社会主义的廉洁文化,坚持古为今用,对于建立健全廉洁文化建设的体制和机制,以制度和规范作保障,特别是建立起与廉洁文化相适应的社会政治规范和规范,显然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我们要使廉洁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文化自觉,让廉洁文化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每个方面。

诸葛孔明有没有子孙啊?

诸葛亮先无子,以其兄诸葛瑾次子诸葛乔为嫡子。诸乔有子名叫诸葛攀。诸葛亮亲生长子叫诸葛瞻,次子叫诸葛怀,女儿叫诸葛果。诸葛瞻有三子,...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