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姓袁?字辈由正大光明,世在朝廷。袁氏祖籍是哪
袁姓起源有
一、出自妫姓,为帝舜之后,其始祖是袁涛涂。
二、赐姓改姓
据《明史》等载,明崇祯年间,山东东明人袁葵任洪洞县令时,在灾荒之年收养了数百个老百姓忍痛遗弃的幼儿。灾荒过后,他又让百姓各自把孩子领回去。袁县令离任时,这些百姓纷纷抱着曾被袁县令养育的亲骨肉,恳切要求这些孩子随袁葵姓,请他一一赐予他们名字,袁葵一一满足了他们的要求。这些外姓的加入,扩大了袁姓队伍。
三、少数民族袁姓
随着历史发展,原是汉族姓氏的袁姓在少数民族中也有分布。根据有关资料显示,满族、蒙古族、瑶族、回族、彝族、白族、朝鲜族、藏族等均有袁姓。今广西隆安县丁当乡及云南省富宁县的瑶族袁姓,在当地属大族。据河南省《鲁山县志》和《周口市志》载,回民在鲁山县定居为元末明初,此后人口不断发展,今已遍及鲁阳、下汤、熊背、董周、张店等19个乡(镇),袁姓在此地属大户;周口市回民中袁姓已历数代。
袁姓最早发源于今河南淮阳一带,世居阳夏,至西汉时,其子孙世代为官,地位显赫,成为当地一大望族,阳夏是袁氏的祖居地,该地晋代属陈留,所以袁氏以陈留郡最望。此后,迁徙各地的袁氏多为陈留分支,他们都以‘陈留”为其堂号,至东汉,迁居汝南的袁氏发展形成了当地的一大望族。从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汝南袁氏后裔,因仕途、避难等原因形成众多支系,在北方的广大地区及江南的许多地方,经过不断的繁衍、发展,成为当时望族,形成了彭城、京兆、东光、太原、华阴、襄阳、濮阳、宜春等郡望。袁姓南迁始于唐代以前,至宋时,已成为南方的一大望族,其中以浙江、江苏、江西分布最多,袁氏入闽始于宋代以前,宋代以后便自福建迁入广东等地,明、清之际袁姓已遍布我国广大地区,在广西、云南等省境的瑶族中,袁为大姓。
袁姓传世家谱
现今传世的袁姓家谱大多是清朝和中华民国时纂修的。浙江富阳《东安袁氏宗谱》由袁若启等纂修,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刊本;湖南宁乡《沩宁袁氏重修支谱》由袁必魁修,袁必绅纂,嘉庆十五年(1810年)活字本;袁锡龄纂修的《芝阳袁氏族谱》是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刻本;湖南湘乡《袁氏续修族谱》由袁忠信、袁邵周修,袁文;城、袁鸿量纂,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宗臣堂刻本;湖南宁乡《沩宁袁氏亘修支谱》由袁妙生纂,同治九年(1870年)活字本;浙江上虞《小越袁氏宗谱》由袁耘纂修,光绪元年(1875年)刻本;四川合江《袁氏族谱》为袁右督修,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刻本;《丹徒袁氏支谱》由袁敏榕修,民国 10年(1921年)刻本。民国枭雄袁世凯家族宗谱以“汝南家声旧,舜裔世泽长”自诩,其家谱经历了两次修撰:一为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袁道涣撰;一为民国37年 (1948年)。20世纪80年代以来,袁氏族人为聚族睦亲,又新修了一些家谱。
[宋]沈括《梦溪笔谈·书画》:“度支员外郎宋迪工画,尤善为平远山水。其得意者有平沙雁落、远浦帆归、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寺晚钟、渔村落照,谓之‘八景’。”“八景”是我国古代约定俗成的一种风物景观,也是人文文化的一种历史体现。后来名胜地多称其景物为八景。例如燕京八景、青岛八景等。《睢阳尚书(袁可立)袁氏家谱》:“又袁家山列入洛学书院八景。有七言诗三首咏大司马可立及其子参政袁枢与其孙知广西新宁州袁赋诚,各诗一首。”
作为代表性的八处景物常常是某一名胜地、或者扩大到某一城市或地区的著名景物的集合,并多为它们的历史和人文的重要反映和象征,历代文人墨客也多集中予以题咏描绘。八景的选择和命名也成为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如部分城市曾进行过八景的评议和更新。
尽管流风所及,也有滥竽充数,凑合而成的,致令有识之士讥为附庸风雅或粉饰升平(指存在社会危机的时代背景下),但始终不失为一种有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现象。时至今天,不少地方重定“新八景”,赋予新的风物内容和时代精神,这种“旧瓶新酒”的做法,应予肯定。例如,澳门首次评定“八景”,是在90年代,同样获得社会共识。 “控飊扇太虚,八景飞高清。”——南朝梁·陶弘景《真诰·运象》
“仙心从此在瑶池,三清八景相追随。”——唐·刘禹锡《三乡驿楼伏睹玄宗望女儿山诗小臣斐然有感》诗
“我入八景,回驾琼轮,仰升九天,白日飞仙。”——《云笈七签》卷三十
崇祯乙亥(1635),袁枢为父在家里守孝, 遭遇到从商丘败退下来的李自成流民攻城,睢阳卫不堪一击而败。袁枢破家散财两千金募勇杀敌,擐甲登陴,倡先固守,力战七昼夜,至目生疮,睢州城得以保全。五十二年后的康熙三十六年春天,应睢州全城父老所请,由河南巡抚李国亮报呈清朝庭,特批明袁枢崇祀清朝乡贤祠,二年后由其曾孙袁景朱请乡儒田兰芳补作墓志铭。
“其训伯子枢,不独以诗文书画,而以有用实学,死忠死孝, 文 武之事日者。 □攻睢,睢危甚,伯子守南城门,著百斤铁衣,提大刀鼓舞忠义。有剧贼甲而立马谕城中,为免屠计,伯子发矢贯其喉。贼丧胆,去。事闻于朝,张许生色。呜呼!此足以观公矣!”(明董其昌《节寰袁公行状》)
袁枢貌俊伟,多大略。善骑射,有边才。明崇祯十一年,清军大举侵明,明将多畏缩,袁枢不避死,以户部郎中文职督饷于辽左军前,解朝廷庚癸之忧。“宽空一御寇,再御边”(王铎《袁石寓诗序》),秉父志一生抗清。清兵渡江陷金陵,袁枢和好友越其杰相继绝食数日忧愤而死。 其诗文韵致甚高,与钱谦益、刘理顺、方以智、王时敏、王铎等名士相唱和,风流倜傥名满天下。钱谦益曾盛赞其“负文武大略,博雅好古,登高能赋,可为大夫”。著有《袁伯应诗集》,清兴文字狱,诗稿遭禁毁。
山水画工巧,精鉴赏,绘事出入董源、巨然、黄公望间。家富收藏,为华亭董其昌、孟津王铎所推重。所临僧巨然《萧翼赚兰亭图》气韵冲胆,卓有古趣。张庚《国朝画征录》卷首为之列传。品丝弹竹,艺靡不工。赵震元称其为“一代巨公,三吴妙品”(《松青堂文选·为袁石■复开封太府》)。书法追摹楮遂良、米芾,风格遒劲清新。画作《平泉十石图》藏于广东省博物馆,崇祯十六年创作的《松溪泛舟图》在2013年9月17日北京嘉德拍卖会上拍卖成交,这是迄今为止袁枢作品在大陆民间首次现身。
袁枢为明末书画及收藏鉴赏大家,曾藏有董源《潇湘图》,上有袁枢跋一,钤“袁枢私印”、“袁枢之印”、“睢阳袁氏家藏图书记”、“明袁枢鉴赏书画印”等,自跋“崇祯十五年十一月得于董思白年伯家,原值加四帑焉”(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南宋拓本《松桂堂帖》,为宋刻法帖精品,钤“明□台袁伯应家藏图书”、“袁赋谌鉴赏印”,1995年经日本人捐献,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夏山图》中缝钤“袁枢收藏印记”(今藏上海博物馆);《溪岸图》(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巨然《萧翼赚兰亭图》钤“袁枢之印”(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层岩丛树图》钤“袁枢收藏印记”,上有王铎为袁枢所作跋语(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秋山图》上有王铎跋语,钤“袁枢明印”、“石■收藏印信”等(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王维《山阴图》上有王铎为袁枢所作跋语(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及宋《淳化阁帖》(2003年上海博物馆以450万美元从美国回购收藏,见王铎《跋淳化阁帖》)。董其昌为袁枢之父袁可立所绘《疏林远岫图》(今藏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袁节寰大司马像》(今藏商丘),及王铎为其所写《赠袁枢诗册》(今藏美国杨思胜处);王铎为袁枢所绘《雪景竹石图》已收录在《中国古代书画图目》中,成为山东济南市博物馆的收藏精品。这些名画珍品都在海内外流传有序,其他流散天涯不为世所知者殊多。仅就所见可知,睢阳袁伯应的收藏以价值论堪称巨富,然当日之袁伯应似无今人之世俗铜臭,更多的收藏是为了儒雅和风流,一夜之间,千金散尽还复来。一幅国宝级名画《潇湘图》,董其昌递藏于袁伯应,仅仅是“原值加四帑焉”(《潇湘图·袁枢题跋》),看古人遗风流韵,观一叶而知千秋。袁枢是收藏董(源)、巨(然)作品的集大成者,为历代藏家所推崇。著名收藏家王时敏在《烟客题跋》中有《题自画关使君袁环中》赞赏道:“环翁使君,既工盘礴,又富收藏。李营丘为士大夫之宗,米南宫乃精鉴之祖,故使荆、关、董、巨真名迹归其家。”王鉴在《仿巨然真迹图》中题道:“董宗伯所藏巨然真迹,今归袁环中使君,昨在其署中出此相示。”
著名画家王时敏曾为其画戎装肖像画,题曰:“环翁使君,既工盘礴,又富收藏。李营邱为士大夫之宗,米南宫乃精鉴之祖。故使荆关,董、巨真名迹归其家。乃犹勤向鄙蒙索其点染,荏苒一年,没有一应。盖时见公墨沈,不觉小巫气索,欲下笔而辄止者数四。兹于其轺车戎装,聊仿一峰老人笔意,作小幅丐郢。昔人所谓“恒似似人”之语,转觉学步之难为工也,特书以志吾愧。关门紫气幻云烟,大石寒山列两边。割取一峰深秀色,可堪移入米家船。”((清王时敏《烟客题跋·题自画关使君袁环中》)” 袁枢与明末大家多有交往,与年伯董其昌的关系更是非同寻常。董其昌卒后,一生最喜爱的“四源堂”四幅名画多归袁枢所有。至今尚藏于安徽省博物馆的16幅《董其昌纪游册》,为董其昌早年作品,世所罕见,也是睢阳尚书袁氏家藏旧物。董其昌在《袁伯应诗集序》中写道:“余与伯应尊公少司马(即袁可立)同举于兰阳陆先生之门”,袁枢与董其昌的关系源于董与其父是同年,且同出于陆树声尚书之门。
崇祯十五年(1643),袁枢奉旨榷浒墅关,十七年五月回朝。“榷政告竣,颂声塞途。(钱谦益《牧斋全集》)”。《浒墅关志》:“145、袁枢,伯应,主事,河南睢阳,崇祯十六年,1643,1年”(明代建关以来共计146人,一说148人,袁枢为第145任)其间王铎曾在苏州袁枢浒墅关避难数月,二人关系尤为密切,合作之笔为世人所重,流出海外者尤多。在苏州西部山区的摩崖石刻上,至今保留有“明崇祯十六年三月河南王铎书、袁枢题”(李根源《吴郡西山访古记》)的“仙砰”两个大字,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和书法珍品。查《王铎年谱》得知,是年“三月某夜,于江苏浒墅关同故友袁枢(寰中)相聚,为袁枢藏巨然《层峦丛树图》、董源《潇湘图》等题跋。”王铎《拟山园选集》有《浒墅北发石■舟中远送因以寄怀》等数首诗为睢阳袁枢而作。崇祯癸未(1643)夏,王铎就袁家善墨在苏州为袁枢书《苍雪精舍诗卷》。《秘殿珠林》卷十七末尾,有崇祯十七年二月袁枢与王铎、张永禧、韩逢禧等人在苏州半山堂一同观赏唐摹王羲之《黄庭经》的记录。
王铎临王献之《贤弟帖》赠与袁枢,此幅书于一六四一年,是其四十九岁之作,所临《贤弟帖》同刻于《淳化阁帖》卷五及《绛帖》卷一,姜夔所撰《绛帖平》指出此帖应出自王献之笔迹。此轴草书写于绫本之上,笔势劲健纵逸,意到笔随。书法右下方钤有“石■”一印,表示应曾藏于明朝书画家及大收藏鉴赏家袁枢。袁氏工书画精鉴赏,为明末文人画家如董其昌、王铎等推重。王铎与袁枢二人交情深厚,并书《赠袁枢诗册》相赠。此轴包首有题字“天泉阁藏神品”,为著名戏曲评论家、梅兰芳的私人秘书许姬传弟许源来旧藏,现为英国重要私人收藏家所藏,2015年估价港币100万至150万。
王铎为明天启二年进士,是年春天袁枢之父袁可立正任考官,当对王铎有提携师座之恩,袁可立的神道碑文和墓志铭及袁枢母亲宋夫人的行状都是王铎撰文书丹的,所以两人的交往当至少开始于这一时期。另见《兵部尚书节寰袁公墓志铭》落款有“通家乡眷生王铎顿首拜书丹”,王铎《赠袁枢诗册》末页署款为:“癸酉九月夜,用圣教兴福夫子碑,为环中(袁枢号)老亲契”。据此睢县县志办公室编审罗杰性认为王铎与袁家一定有姻亲关系,或亲戚与师生关系并存。 “明末,中原莽为盗区,廷推其才,特命为本省布政司右参政,分守大梁道,治睢州。即其宅开府,乡党以为荣。迨高许之变将作(1645年正月),从巡抚越其杰渡江去,至金陵,遂卒。” (清田兰芳《逸德轩文稿·袁太学传》) “无何(弘光元年,1645年),豫饷告匮,巡抚越公其杰趣公,入请,即命亲往直、浙、闽、广督之。行至杭州,而天兵已渡江矣(五月底)。公返卧白下,阅两月,竟以疾卒。” (田兰芳《袁枢墓志铭》)以此可知,壬午年开封城被黄河水淹后,袁枢于弘光元年在睢州家里开府办公,正月“高许之变”暴发前夕就奉巡抚越其杰命一起奔赴金陵下江南几个省去筹措军饷了。有学者谓,明朝廷以袁枢为大梁及睢阳道兵备节制许定国,许定国曾为袁可立旧部,正如侯方域之监左良玉兵。如果袁枢不离开睢州,凭其对许定国的影响力,或许“高许之变”另有变数,如此南明史当有改写可能。
金陵陷落后,袁可立的儿子袁枢秉父志“死忠死孝”(《节寰袁公行状》)不仕满清,抑郁绝食数日而卒,由于袁枢绝食而死对抗清士人鼓舞很大,清初的史籍包括袁氏家谱为避清朝讳,都没有明确渲染此事。清顺治十八年的《睢阳尚书袁氏家谱》载“顺治二年(明弘光元年)卒于金陵。”即便如此,这位对睢州人有生死大恩的文武全才之人,死后六十年才得以被睢州人公祭,入祀乡贤祠。“(康熙)河南巡抚都御史李公以事久论定,允州人请,檄祀公于瞽宗。”(田兰芳《石寓袁公葬墓志铭》)
袁枢有三子,赋诚、赋谌、赋諴。长子袁赋诚官广西南宁府新宁州知州,次子袁赋谌亦善藏,精鉴赏,安徽省博物馆的16幅《董其昌纪游册》上都留有其鉴赏印记。
(长美 供稿) 袁枢,字伯应,号环中,别号石■(,睢州人。父可立,明大司马,即万历中直言削籍,天启时忤璫再削籍者也。枢以荫官刑曹,终养在籍。崇祯末流寇犯境,枢破家资大劳乡民,御寇保城有功,南都起为睢阳道,归之任,未几复还南都,卒。
枢博学好古,精鉴赏,家富收藏,工书画,为华亭董宗伯,孟津王觉斯所推许。山水出入董(董源)、巨(巨然)、子久(黄公望)间,光滑清寂,其摹梅华道人(吴镇)所临巨然《萧翼赚兰亭图》,气韵冲胆,绰有古趣,今藏同里蒋郎中泰家,所写折枝花有白阳山人风致。余游睢见先生遗墨及所藏旧迹,皆精雅,其风期略可想见。而郎中又为余述先生生平,遂慨慕景仰无已云。
白苎村桑者曰:黎君袁君皆前明人也,而向之辑谱者未之及。黎君虽为竹宅朱太史收入诗综,而不及其画。余以二君既不可入是编又恐或湮没,故附著之,以备后入采取焉。(《国朝画征录·卷首》)
我姓袁?字辈由正大光明,世在朝廷。袁氏祖籍是哪
本文2023-10-24 16:35:24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307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