矫姓 矫氏家谱 矫姓起源 矫姓名人 矫姓的来源 矫姓简介
矫[矫、蟜,读音作jiǎo(ㄐㄧㄠˇ)]
一姓氏渊源:
单一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矫父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风俗通义》记载:“春秋时晋大夫矫父之后。”
春秋时期,晋国有卿大夫矫父,即晋军征南军师矫智的父亲。其后裔以父字为姓氏,乃成矫氏。
矫父对古代社会最大的贡献,就是“出妻仍母之礼,维亲为续。”在原始奴隶社会中,女子就是生子工具,若生字后被夫驱逐,其女就丧失了为子之母的权利。而矫父敢于破坏此“出妻之礼”。
这在史籍《通典》记载:
晋傅玄曰:“征南军师北海矫公智父前取夹氏女,生公智后而出之。未几,重取王氏女,生公曜。父终之日,谓公智曰:‘公曜母年少,必当更嫁。可迎还汝母。’及父卒,公智以告其母。母曰:‘我夹氏女,非复矫氏妇也。今将依汝居,然不与矫氏家事。’夹氏来至,王氏不悦,脱缞绖而求去。夹氏见其如此,即还归夹舍。三年丧毕,王氏果嫁。夹氏乃更来。每有祭祀之事,夹氏不与。及公智祖母并姑亡,夹氏并不为制服。后夹氏疾困,谓公智:‘我非矫氏妇,乃汝母耳,勿葬我矫氏墓也。’公智从其母令,别葬之。公智以父昔有命,母还,于是为服三年。公曜以夹氏母始终无顺父命,竟不为服。”
汉朝学者、博士刘喜云:“公智之父,弃夹纳王,其在户庭,尚为己配,苟有变悔,自由可也。还归夹氏,则他人矣,去就出处,各从所执,岂复矫父所得制乎?故出妻之礼,夫使人致曰:‘某不敏,不能从而供粢盛,使某也敢告。’主人曰:‘某子不肖,不敢避诛。’又曰‘妇当丧而出则除之’。然则相与之礼,于是绝矣。”
矫父原妻为夹氏,生了矫智,后夹氏被矫父赶走。之后,矫父再娶了王氏。但矫父在临终时对自己的儿子矫智说:“王氏年少,我死了以后,她必然会改嫁,那时,你可以迎还你的母亲回来,仍为汝母。”一举打破了“出妻无复”的传统,为后世历代名家所称颂。
二迁徙分布:
明朝洪武年间,矫氏由云南乌撒卫(今云贵两省交界处)迁址山东即墨,几经迁移后落在今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观水镇矫家长治村等周边村落,主支在埠西头乡前垂柳村榃,该村全为矫姓,现天下矫氏均可到该地寻根问祖。
矫氏在今山东省青岛市约有两万余人,主要分布在海西村、西福镇扬家村和青岛市内。还有一个著名的矫家泊,是在清朝康熙年间,由原烟台牟平省矫家长治迁立该村,因位于平泊处而得名。
矫氏族人在台湾省也有分布,如台湾棒球队的著名后卫矫扶桢。
三郡望:
扶风郡:周朝时期置郡,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兴平县、咸阳市一带地区。汉朝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置右扶风,与京兆、左冯翊合为三辅,治所在今陕西省兴平市,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长安县以西、凤翔县一带。三国时期曹魏国改名为扶风郡,治所在隗里(今陕西兴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麟游县、干县以西,秦岭以北、山东省平原县以南一带地区。五代时期后汉将其辖地定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一带地区。西晋朝时期移治到池阳(今陕西泾阳),南北朝时期的北魏移治所到好畴(今陕西乾县)。隋、唐两朝以今陕西岐州一带为扶风郡。
四字辈排行:
青岛海西二支三甲矫氏字辈:“扶法恒本立田可昌乃新”。
矫氏一支字辈:“春露秋霜继祖业水源木本春常在礼乐百年承燕翼诗书千载荷龙光”。
五历史名人:
矫 智:(生卒年待考),著名春秋时期晋军征南军师。
矫 慎:(生卒年待考),字仲彦,扶风茂令人。著名汉朝时期隐士。
年轻时喜爱研究黄帝、老子的思想,在山谷中隐居,终身未婚。后人有见之者,以为仙。
史书中记载他:“少好黄老,隐遯山谷,因穴为室,仰慕松﹑乔导引之术。与马融﹑苏章乡里并时,融以才博显名,章以廉直称,然皆推先于慎。”
矫 望:(生卒年待考),著名西汉右将军。
矫敬本:(公元1926~今),山东青岛人。著名财会管理专家。
高级会计师。历任东北人民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辽宁省少儿童出版社计划财务科长,辽宁省新闻出版会计学会理事。
从事财务会计工作四十余年,重视财务会计的理论研究,撰写数十万言的财务会计论文。
在大量的发表论文中,《出版社财会核算的几个问题》获辽宁省优秀会计论文奖,并被中国会计学会选入《会计学论文选》;《缓解出版社流动资金紧缺的思路》、《论会计的参予力度》等论文,先后获辽宁省出版科学研究优秀论文奖。
另写了《编辑出版印刷发行知识大全》的财务会计篇章。
矫革峰:(公元1939~今),吉林德惠兴盛屯人。著名石油工业专家。
1967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1971年调入吉林油田研究院,从事石油地质勘探综合研究工作。任油田高级工程师。历任科研课题项目长与室技术负责人。
1965年于辽宁清原树基沟铜矿实习中,曾发现疏松状含矿标志与一个新的含矿层两条新的矿脉(已经钻探证实),使即将闭坑的矿区得以复活。
在他编写的《1972年总体设计》指导下,发现新木油田、探明红岗油田、落实了双坨子含油构造。
他所编写的科研报告,历获研究院优秀报告,多次获油田一、二、三等奖,也多次获局先进生产者与标兵,他提出被采纳的油田(或油藏)发现井,有新-5、新-103、红-5、红-8、木-101、坨-8、农-5、大-6、大-8、大-205、方-2、方-3、方-6、方-12、方-25、老-3、老-4、孤-7、孤-12、让-11、让-18、民-1、民-2、民-3等二十多口,找到九个油田与若干个出油点。
1984年合着发表了《试论松辽湖盆三角洲类型》,1995年撰写了《能量地质学》,1996年发表了《湖海复合的松辽盆地》,1997年出版了《扶余~新立、新民油田》。已完成《弘扬科教兴国,实行三权(党、政、人大)鼎立,推进四轮(科教、工业、农业、法制)运转,是保证祖国长治久安,繁荣昌盛,迅速崛起的必由之路》一文。
现正着手着写《石油的形成》与《灵子医学》,决心将后半生献给人类的文明事业。他热爱科学,孜孜不倦地进行探索。
作品与传略已载入《中国地质矿业家列传》、《世界名人录》(中国卷)、《中国专家大辞典》、《国魂-跨世纪中华兴国精英大典》与《中华精英大全》等。
矫智仁:(公元1947~今),山东牟平人。著名山东省贪污罪犯。
矫 毅:(公元1953~今),山东烟台人。著名地方金融专家。
1970年参加工作,在空军某师修理厂当过机械员,在药材公司担任过团支书。在饮食服务公司人事秘书科担任过科长,在山东大学读书,在烟台市商业局职工中专担任过党支部副书记。
在经营上坚持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资金自求平衡的原则,主要办理住房制度改革和房地产领域的资金存贷、结算、储蓄和投资开发等业务。开业多年来,银行各项业务有了较快发展,截至1993年末,银行总资产已达十五亿元,各项存款余额达十一亿元,各项贷款余额十一亿元,为烟台市住房制度改革和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他还积极争取世界银行住房与社会保障体制改革贷款项目,争取到了世界银行向烟台市发放的专项贷款四千万美元。多年来,累计发放商品房开发建设贷款和投资十亿元,支持四十多个住宅小区建设商品房三百余万平方米。
矫国文:(公元1957~今),女;山东牟平人。著名医护专家。
主管护师,五常市山河屯林业局医院护士长。
于1980年1月步入山河屯林业局医院工作,取得了很多成绩,得到了许多殊荣。1982年被评为局劳模、三八红旗手、在1989年至1994年连续五年被评为院劳模,1994年5月12日护土节被评为局十佳护士,在创二甲巾帼建功演讲大会上被评为一等奖,1995年至1998年一直被评为院劳模、工会积极分子。
自1992年至今任护士长工作以来,一直工作在护理的第一线,能认真履行自己工作职责,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勇于投身改革,积极参加院里正规化、标准化建设。
1997年8月,有两篇论文在全国“临床预防医学与肿瘤学”学术交流会上宣读,并在《中国医药荟萃》上正式发表,题目是《脑血栓合并院内感染原因分析》和《对急性心肌梗塞先兆的观察与转送护理体会》,获论文证书。
矫文捷:(公元1959~今),山东青岛人。著名胸外科医学专家。
医学博士。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胸外科主任医师。
乌撒因为扶了要倒的牛车,而触碰了上帝的约柜,被上帝击杀。以致大卫不敢再把约柜运到耶路撒冷,而是停在半道。后上帝赐福于半道上的俄别以东及他全家,大卫才下令再将约柜运到耶稣撒冷的。
约柜代表上帝的同在,上帝的圣洁、公义与大能,使每个负责杠抬约柜的人都警醒、畏惧。大卫命人用外邦人的方式运送约柜,而非杠抬;乌撒是负责赶车,并没有触碰约柜的权柄,却触碰了上帝的约柜。大卫也是一位灵里非常敏锐、警醒的信从者,因为惧怕之下,马上让人停止了运送的工作。
做任何的事情的时候,不能忘记圣经中早已讲明的原则与方法。基督徒切不可违背圣经的原则行事,绝不可眼见环境的艰险而随从外邦人之行为,违背了上帝的完美属性。基督徒做事的原则,来自于圣经和切切的祈求,藉着圣灵的能力,服侍人群、荣耀上主圣名。
乌撒的死对大卫和以色列人是一个警告,对于今天的人们更是警告。
祷告:
天父,感谢您在今日的教会中仍设立不同恩赐、不同服侍的人在一起服侍教会。我承认自己的软弱,很多时候按着自己的想法行事,而忽略圣经的原则与祷告。求主赦免饶恕,也求主引导我的心,时刻的以您宝贵的话语为准则,常常祈求您,听乐意听从您的指引。愿上帝赐我明白您旨意的心,时刻与您同行。与教会、与众人有益无损。得以荣耀您圣洁、尊贵的名。奉耶稣基督圣名祈祷!阿们!
基列耶琳的亚比拿达是犹大支派的。亚比拿达是利未支派的,是以色列的祭司,乌撒是迦勒、以法他,犹大支派的。基列耶琳人就下来,将耶和华的约柜接上去,放在山上亚比拿达的家中,分派他儿子以利亚撒,看守耶和华。
历经艰辛二十载胡氏寻根出“七说”
市家谱研究会副理事长、原铁西区区志办主任胡忠奎,可谓是“小云南”调查者中的集大成者。他奔走辽宁、北京、山东等各地,耗时近20载,翻遍了有关的多种史志、资料,综合各家之长,将“小云南”的出处梳理成“七说”:
“小云南”在云贵边界说
胡忠奎认为,“小云南”在明代的乌撒卫即今云南和贵州两省交界一带的可能性较大。
据了解,“小云南”应该是云贵边界一带的俚称、俗称,不是真正的地名。据鞍钢建设公司李凤昌的《李氏世谱》(清同治九年本)记载:“始祖小云南乌撒卫人也,遭红巾之变徙居长清大河迤西五里许,相土而居,以姓名庄,遂为李家庄。”另据《蓬莱县志》(1988年《蓬莱县志稿》)载:“元末明初,山东为元明争夺要地,明将常遇春血洗山东,山东半岛人口被杀戮殆尽,残存土著极微。明朝建立后,开始向半岛大批移民,当地人口多为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及永乐二年(1404年),两次由‘小云南’的乌撒卫迁入。”
“小云南”在山东说
在胡忠奎老人多年的调查中,“小云南”在山东的说法较为普遍,也有一些资料佐证此说。据岫岩县《王氏谱书》记载,“顺治八年(1651年)始祖王明政率四子,从山东小云南大榆树村迁来奉天城北康家屯定居。”吉林省舒兰市白旗镇《马氏家谱》则这样介绍:“马氏原居山东‘小云南’马家庄,清乾隆时迁吉林永吉县缸窑镇,后迁舒兰县白旗镇。”山东省昌邑县《谭府万世谱书》载:“余谭氏之相传,于元明之际,自‘小云南’鳌山卫、迁邑城之北,潍水之东,庄名海眼。”
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说
在两下蓬莱探访“小云南”时,胡忠奎从当地县志办获悉,“蓬莱县志办领导曾就此事专访了北京大学于希贤教授,于教授认为明洪武年间从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村移民至蓬莱”(《辽阳县志》1994年版)。抚顺市蒋本瑛说,他的邻居杜某的《杜氏家谱》有祖坟的石碑记载:“杜氏祖先是山西洪洞县人氏,又名‘小云南’”。
关于明代从山西洪洞县向外省移民之事,许多文献多有记载。明初的大规模由山西向外部移民大约开始于洪武三年(1370年)至永乐十五年(1417年),移民所到的地区主要是河南、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安徽、江苏、湖北、湖南等地,移民者都要到洪洞县北二里的广济寺办理手续,领取“凭照川资”,由于故土难离,大家也不愿走。传说官府就张贴告示限定某日之内,愿迁者到广济寺大槐树下报到,不愿迁者也需到大槐树下等候裁定,那日,成千上万的民众聚于大槐树下,一律捆起迁走,众人一步一回首,看着渐渐远去的广济寺里的大槐树和大槐树上的老鸹窝,心中无比留恋,大槐树和老鸹窝也就成了泣别家乡的标志,这些移民也就把洪洞县大槐树作为老家,写进家谱。
山西运城“小运南”说
有资料认为,“小云南”在晋西南的运城地区,那里有条小运河,“小运之南”渐渐演变成“小云南”。沈阳侯育明先生《“小云南”之拙见》一文载:“唐宋以前,为运送粮食和木材开凿了运城(明清称安邑属解州)至永济的漕运水道(低档运河),它把汾河与黄河联结起来,成为唯一重要的交通线,当时水运繁忙,人群聚集,一度驰名辉煌省内外,所以人们习惯地把晋西南称为运河南,后泛指今运城市所辖各县广大地区。历经数代口头传诉,因乡音俚语以讹传误,将‘运’换作‘云’,故‘小云南’即‘小运南’。”
“小云南”在安徽凤阳说
另有资料认为,“小云南”在安徽省与河南省交界的濠州与凤阳地区。《所城刘氏家族》(刘树厚1988年手稿)记载:“胶东追祖有二说,一说是从四川移民而至;二说是从“小云南”移民而至。通过考察,“小云南”之‘云’应为‘运’。古时山西运河南部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人口众多。元时全国战争频繁,各地人口不均衡,采用移民方法把我们刘氏祖先移民到安徽省与河南省交界濠州与凤阳地区。为了纪念刘氏自己的故乡,山西运河以南,故把新生落户的地方安徽地址称作‘小运南’,后人们讹传‘小云南’。”
山西北部“云中之南”说
有的资料认为“小云南”在山西北部大同一带,因为古地名有云中、云州、云岗和云阳的名称,都带“云”字,统称云南,为区别云南省,称这一地区为“小云南”。这一观点来源于1936年出版的《牟平县志》:“洪武四年,山后徙民事,谓:阴山之南,恒山之北,自昔即以云称。战国赵曰云中,秦汉置云中郡,北周置云中县,隋置云内县,金元皆置云州,其地俱在今晋察绥三省之交。则云中、云州之南,或云岗(在大同西,为名胜地)、云阳(谷名,在左云县)、云泉(山名,在张家口西)之南,其人必有以云南称者。登莱迭遭金元之乱,居民死亡殆尽,于是移民来此。其先至者领地开垦,为占山户,后至者购熟地耕种,为买山户,而迁者不忘旧居,故传称云南。又以非云南省,故别之为‘小云南’。”
“小云南”在云南省祥云说
也有资料认为“小云南”在今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的祥云县。大连《甘井子区志》(1995年版)载:“康熙时期,迁入境内的汉族人口中大多数来自登州府,尤以蓬莱、文登、莱阳、福山等县为多,其中一部分如住周水子街道王家桥从福山迁来的王姓其祖籍是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县(原云南县)俗称‘小云南’”。铁道部十九工程局王跃《“小云南”与“大槐树”》载:“祥云县位于大理州东部,汉武帝无封二年设云南县,县治在东30里的云南驿镇云南驿村,在这以后的历史发展中又先后设立了云南州、云南郡等地方政权,直到1929年才由民国时的云南县改称祥云县,因此,史学者总称祥云县为‘古云南’,而民间则称这一带为‘小云南’”。
马氏观点:山西大同、云南大理祥云史证充分
鞍山还有一位古稀老人———马文清,十几载痴心不改,多次到北京、南京及山西等地,寻访调查“小云南”这一未解之谜。他认为,“小云南”可能在山西大同,抑或在云南大理祥云一带,跟胡忠奎老人梳理出的后“两说”观点类似。
1984年,马文清不止一次听老邻居提起,自己的老家在一个叫“小云南”的地方,可具体在哪儿,却没一个能说清楚。1986年,调入民委工作后,工作之余,他开始潜心对得到的各种“小云南”线索逐条分析,有的干脆还进行实地考察。十几年间,老人的足迹遍布全国多个省市村镇。根据史料佐证,他的“小云南”山西大同、云南祥云两说,内容渐渐丰满起来。
山西大同古称“小云南”
不久前,马文清获悉这样一条信息:公元前325年,雁北盆地中心始设云中郡(今大同)建制,而置云中、雁门、代郡。云中郡成为边陲要地。后来不同朝代对这里的郡或州或府或路均简称为“云”。云中、云州、云岗、云阳、云泉之南地区当地人俗称“云南”,防止与“大云南”重名,故在云南前加一“小”字,称“小云南”。
今年9月16日,马文清出席银川第十四次全国回族学学术研讨会归来,专程前往大同市考察。接待单位请来两位年逾八旬的老人马升、谷玉泉及文史界李大钧等5位先生召开座谈会。据他们介绍:“小云南”在当地山区农村仍有流传。当大家驱车前往市区南郊,瞻仰元代24座古墓时,管理墓园的老者说:“我们这儿就叫‘小云南’,但那是老老年的事了。”
多年寻访中,马文清还了解到,山东莱西县后村《王氏族谱》记载着:“王氏于明洪武年间由山西‘小云南’雀头村迁莱阳亭儿山。至万历年间(1571-1620)迁埠后村落户定居。”登州府蓬莱县龙山店镇井家湾《周氏家谱》记有:“原始祖先也是由陕岐而山西‘小云南’移来,在蓬莱城大土地庙之左安家落户。经六世分系,老祖又到龙山山麓安家。”
云南大理祥云史称“小云南”
虽然“小云南”的山西大同说,一度使马文清老人备感惊喜,但云南民族学院历史系纳为信教授协助提供的《云南省云南县志》又让老人增加了疑惑。该县志记载着:“云南者小云南也。曷小乎尔?云南置郡昆池之阳,大府所治行省旌麾驻焉。(盖)云南乃在苍河间为大理,不隶于大府而为云南得名所治。区别之曰小云南尔。”另据该志卷三“建制沿革”载:“汉置云南县,梁荒废。南诏国、大理国为品甸坦。至元十一年,赛典赤以元中书宰相行省云南驻大理时‘初置郡县’。在此置云南县。至元十三年开设云南行省治昆明之后,祥云县便有‘小云南’之称谓”。“小云南”在云南祥云东云南驿镇云南驿村。马老还搜集到这样一个佐证:2001年12月26日,云南昆明《春城晚报》“大观”栏目编发“六城古地———‘小云南’的考证作品,祥云县农村自由撰稿人胡子龙先生在文中记述,云南古城位于祥城东15余公里的今云南驿镇云南驿村。经考该城筑于唐天宝年间。唐代樊绰撰《蛮书》载:“云南城,天宝中阁罗凤所规置也。历经元代动乱洗礼,到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明朝除把大理总管段氏和蒙古贵族迁往北方省份安置外,又移民实边,开展军屯、民屯、商屯,大批汉族从内地移居云南。”“明中叶以后,汉族开始成为云南各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主体民族”。这种线索侧面证明,云南的人口鼎盛为居民外迁提供了可能。
元末明初,连年混战,给山东、河北等中原地区人民带来了灭顶之灾,“民不聊生,日甚一日”,《明史》载,战后“淮北鞠为茂草”。战争使运河从南到北的人民惨遭涂炭,山东、河北广大地区成为无人区域。大批来自“小云南”的兵士及民工被迫迁居于此。
繁衍生息数百年后,山东一带地区的人丁兴旺起来。据考:清顺治八年(1651年)清廷曾由登州向辽东半岛移民。辽阳府颁布《辽东招民开垦条例》载:“其应招之垦民,官给地亩,牛给口粮,而招揽民户者,则励以官爵。”还规定:“招百名垦者,文授知县,武授守备;招六十名以上者,文授州判,武授千总;招五十名以上者,文授县主簿,武授百总;招民多者每百名加一级,所招之民每月口粮一斗,地一饷,种子五升,每百名垦者给牛二十头。”由于清政府采取一系列农垦政策,鼓励汉人来此开垦荒地,使直、鲁大批移属迁入辽东半岛。康熙七年(1668年),废除其《开垦条例》移民暂停。康熙二十八年(1760年)周人骥请禁各省流窝人民入川,高宗(乾隆)不准,并谓“承平日久,生齿繁多,在籍难以维持生计之人口,移民别地乃情理之常。”又谓:“古北口外,内地人民前往耕种者达数十万户。”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高宗谓,“热河之地,数十年来,见该处户口日增,民生富庶,且农耕藩殖,市肆殷阗”。乾隆五十七年(1796年),放宽了贫民出关禁令。嘉庆、道光年间,又颁布了特别许可令,移民逐渐起动,上述史证表明,清定鼎后的200年间,关内各省向东北移民,无论是有组织或逃荒,下关东谋求生路,始终未能停止。乘船渡海、推车挑担步行出关的“先民之路”。古时水路东起庄河的青堆子、皮口、旅顺的都良镇、复州城的北海和海城牛庄的**庙等码头上岸,分流东北各地。
20世纪80年代,《东北地方史稿》(1987年四期)、《东北地方史研究》(1989年三期)、《东北民族是史略》对辽宁省一部分汉族先民祖籍“小云南”,进行过多次讨论,尤其《本溪文史资料选辑》刊发“本溪县的小云南人”之后,《满族研究》于1999年第一期,发表了夏树藩先生的“试论历史上的‘小云南’与‘小云南’人”。综合史家观点是,“三藩之乱”被评定后,其残部由云南拨发山西;二是吴三桂余部直遣山东聚居。他们为了纪念自己是云南人,后将山西(或山东)居住地称为“小云南”。两说涉及的历史事件便是“三藩之乱”后移民迁徙史的记述。据史载“”三藩之乱”事发于康熙十二年十二月,因清政府发出撤藩旨令,激怒平西王吴三桂发动叛乱。《中国通史》图文版说:“平叛后,康熙先后撤去了三藩建制,就地就近安排藩属”。余部谪遣戍边。
东北史家在研讨清代移民时认为,发生在康熙二十年(1681年)九月以吴世�于昆明自杀为界定的移民迁徙,是历史上更具代表性的发遣戍边。据《沈阳回族》载:康熙帝将三藩余部发遣至东北各地充当台丁、站丁或官庄壮丁。他们开荒垦地发展农业生产、负担守卫、传递情报和运输货物任务。吉林境内的宁古塔、吉林乌拉、三姓、伯都纳等地方,为流人(罪犯)、发遣者落脚和安插之地,还有被破例“恩赐”到吉林占荒开垦者。他们或者被编入官庄充当壮丁,或发送船厂充当造船匠役,有的调水师营充当水手。时被发至38个驿站充站丁者850名,27个柳条边台的台丁约4050人,以及从事驰送文报、查边立栅修壕差者若干人。据东北民族源流研究会副理事长、原吉林省考古队分队长、考古副研究员李松岩先生介绍说,守卫我国南方云南地区反清部将兵丁约有近10万人。除按朝诏旨就地安置部分藩属外,大部分发遣戍边、屯垦开荒于东北。其中大批余部遣赴黑龙江,安置在渔村(今哈尔滨)至齐齐哈尔间一带,落籍垦荒,守卫东北边疆者数目不小。以泰康(今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为集中安置点,建戍边垦植站多处,他们称自己为“站人”。人数较多的戍边站为嫩江东部垦区的多耐站,人数达5000人左右,其中信仰佛教的汉族站人来到北国与当地满族通婚,世代传宗,后将萨满教融入自己信仰之中。但他们的后裔至今仍然承认自己祖先是吴三桂部下,从云南移来黑龙江。“康熙十五年从直鲁等省有40余户回回被强制迁往黑龙江省地区,在齐齐哈尔等地随军当差,承种旗地”。据吉林《唐氏族谱》引清廷《书札》诏曰:“兵部为钦奉上谕事,康熙十八年七月二十五日,奉上谕事,马永荫差来赉奏,段应龙发往起程之时,预先奏闻:‘应给札赏,赉交兵部,钦此’查,据马承先供内既称,段应龙原系伪游击,相应授以游击,札付户部取缎二匹,赏给可也,等因。马承荫、马承先曾随父马雄附乱吴三桂,朝廷平叛后率军归顺,被宽大处理。段、唐、于、张四姓回族兵士,遂由川、滇一带随军发往吉林省九台县蜂蜜营扎根,随旗当差,种官地,听从国家调用。上述史例说明,吴三桂余部发谴戍边东北各地。他们的后裔至今仍承认自己的先人是从“小云南”过来的。从移民迁徙角度考证,吴三桂部卒移入东三省者不在少数,仅《奉天通志》所载,即有“八百八十四户”。
http://freedns2008cn/bbs/ccb/topic_viewcgiclass=2&forum=2&article_id=0202050528165912&publishtime_id=0202050528165912"e=1
1、明朝乌撒大事记:
洪武十四年〔1381年〕九月,朝廷遣征南将军傅友德分遣郭英,胡海洋率兵五万由四川永宁向乌撒开进.
十二月,傅友德攻克乌撒,筑乌撒城,授实卜为乌撒知府.隶云南布政司,乌撒归附明朝.
洪武十五年〔1382年〕正月,置乌撒卫,隶云南都指挥使司.
四月,乌撒,乌蒙,芒部,东川土司叛乱,朱元璋诏谕傅友德等会剿.
六月十四日,朱元璋以云南虽平,诸族尚未尽服,赦安陆侯吴复,平凉侯费聚:”凡乌撒,乌蒙,东川,芒部,盘江,关索岭诸蛮,悉除荡之.’’傅友德大败乌撒土司,斩首三万余级.
洪武十六年〔1383年〕正月二十五日,以云南所属乌撒,乌蒙,芒部三府隶四川布政司.
二月十七,乌撒,乌蒙,东川,芒部等土司首领120人入京朝见,贡献方物.
五月初一,朱元璋诏赐乌撒女知府实卜,乌蒙,东川,等知府朝服一通,常服一袭.
洪武十七年〔1384年〕五月初四,改乌撒,乌蒙,芒部三府为军民府,定赋税.
洪武十九年〔1386年〕二月初三,朝廷用2万2千6百两白金在乌撒市马,得马755匹.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乌撒全境开辟,分置五所一卫,各设流官治理.诸官大兴屯垦,乌撒共设四十八屯.
永乐十二年〔1414年〕改乌撒卫,乌撒后所隶贵州都司.
永乐十五年七月十七〔1417年8月28日〕,设乌撒军民府儒学.洪熙元年〔1425年〕四月十六,裁乌撒军民府儒学.
宣德八年〔1433年〕六月十五,四川都司掌管都督得甫等奏:”比以乌撒,乌蒙二府土官知府禄昭禄尼争地仇杀,遣行人章聪侯,王进奉赦往谕,皆服.’’
正统八年〔1443年〕正月十二,朝廷命都指挥佥事张任,张景任贵州都司,干羽掌乌撒卫事.
同年,建乌撒卫学.
正统十一年〔1446年〕十一月初四,革乌撒军民府在城递运所.
景泰六年〔1456年1月15日〕十二月初八,以屯田被灾故,朝廷命令停征乌撒等卫今年子粒二千六百七石,到下年成熟时再继续征纳.
弘治十四年〔1501年〕闰七月,乌撒地震:”自闰月二十七日雷雨不止,至二十九日水涨,山崩地裂,山鸣如牛吼,地陷涌出清泉数十,冲坏庐舍,桥梁及压死人口,牲畜无算.’’
嘉靖七年〔1528年〕三月二十三,芒部,乌撒,母响苗夷陇革等攻劫毕节屯堡,焚烧庐舍掠土民,守臣以闻,兵部复请得旨,兵备守巡以下俱往奉戴罪,命贵州,四川镇巡官督兵剿之.
嘉靖四十四年三月初一〔1565年4月一日〕,乌撒卫地震有声.
万历十四年〔1586年〕二月二十五,乌撒卫朋圯城垣兴工修理.
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秋八月,乌撒大霜,西门地震.
熹宗天启元年〔1621年〕乌撒土目安效良叛附贵州宣慰同知安邦彦反明,九月,攻陷乌撒卫城,指挥管良相合家,军民残杀殆尽.
天启二年〔1622年〕正月,都司杨明廷率兵三千至毕节,被乌撒土目伏兵阻截,明廷兵败.
四月,乌撒土目安效良围攻卫后所,水西,盐仓以兵相助,参将尹启易急往解救,斩首六,七十级,效良兵败,烧焚沾益州城,退去.天启四年〔1624年〕朱〔-〕元移兵讨平乌撒,部议拨乌撒卫后三所军屯铺堡地面归沾益管辖,后三所遂隶云南.
2、清朝大事记:
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清将洪承畴追南明王永历帝于云南,四川乌撒,乌蒙等地先后归附
康熙三年[166(和谐)4年]三月,水西安坤反清,乌撒随之起兵
康熙四年[1665年]吴三贵平定水西,乌撒
康熙五年[1666年]二月初一,改乌撒土府为威宁府,隶贵州省
同年七月,乌撒陇氏复叛,吴三贵命左都统吴应麟,总兵官马宁等进剿,生擒陇氏及夷兵万余人,乌撒悉平
康熙六年[1667年]二月二十五日,设威宁镇,以总兵官塔新策为镇总兵官
康熙七年[1668年]七月初二,清廷以贵州新设大定,平远,黔西,威宁四府均属苗户,暂免编丁,其地亩照卫田征粮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降大定为州,裁毕节,赤水二卫改为毕节县,改永宁卫,普市所为永宁县,废乌撒卫,大定,平远,黔西,毕节,永宁隶威宁府管辖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五月至八月,水灾自五月至八月止,泛滥漂没,荞麦不登
雍正七年[1729年],升大定为府,降威宁为州,隶大定府同年,割威宁可渡河之西隶云南以河为界乌撒土目莫幕黑夸叛,总兵官哈元生大破于威宁州西北境
雍正十二年[1734年]二月十九,增设威宁州得胜坡巡检一员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五月初六,威宁州地震:初六七八每日地动一次,如海波同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三月,威宁州地四震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威宁州西南马摆地裂
咸丰七年[1857年]七月,威宁州水灾:雨四十余昼夜,划海水涨至城南斗老阁门外,
同治三年[186(和谐)4年]三月,云南昭通回丶族首领锁朝升,马士俊等袭陷威宁州城,知州张炳坤逃遁
光绪十七年[18(和谐)91年],岁饥
光绪二十五年[18(和谐)99年],威宁州水灾:大雨,自五月起至十月止,五谷不登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威宁州大饥:掘蕨尽,食松根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基都教循道公会和内地会,分别在石门坎,葛布建立
3、:
民国二年[1913年],改威宁州为威宁县[一等县],下辖十里
民国五年[1916年],将县属十里改为十个团防局
同年,西南各省联合兴师北伐袁世凯威宁县府令赫章团总彭兰香主办滇督唐继尧援川过境军务
民国六年[1917年],胡小易开采稻田坝黑山坡铜矿
同年,县境发生地震
民国八年[1919年]6,7,8月,大饥,疫疠,死亡无数
民国十三年[1924年]六月,连日大雨,蛟水涨发,自庄子上老屋基沟内起流至耿家坝大河边,计长200余里,所有河岸两旁禾苗冲坏,不能垦复田地220余亩
是年,苗勃然,王祖彝篡修[[威宁县志]]历时22年,终于脱稿
是年,调查县行区划,按东,西,南,北方位将全县划分为16个区
民国二(和谐)十年[1931年]设地方自治促进会,废除保甲制,改为乡,镇,闾,邻乡设乡公所,镇设镇公所
民国21年[1932年]废除乡,镇,闾,邻,恢复保甲制,取消原方位区名称,以数字为序,共设16区
同年,设毕[节]威[宁]水[城]矿务局,稻田坝黑山坡铜矿改由官办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二月,地震,受灾两万人城墙倒无数,四方井学校,教堂倒塌二,三幢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三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六方面军团长征路过威宁
是年,宣[威]昭[通]公路开始修筑,于威宁征民工数万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月1日,设县司法处
同年,县政丶府颁布[威宁县取缔妇女裹足法]11条,通令执行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1月1日,威宁县参议会成立
民国37年[1948年]3月11日,县城新市街路开始动工修筑
同年10月9日,县属石门坎发生575级地震
据文献记载:“威宁,乃于清王朝平定水西土司安坤,乌撒土司安重圣之后得名,其意在于宣扬清王朝之国威,即威震而后安宁。”
矫姓 矫氏家谱 矫姓起源 矫姓名人 矫姓的来源 矫姓简介
本文2023-10-24 16:28:50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307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