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西昌杨氏的由来,最好是有杨氏族谱记载
西昌杨氏的由来可以追溯到明朝时期。在云南,元朝灭亡后的几十年一直是大明朝的天下,在元朝灭亡前夕杨赛因不花因子受赏世袭千户,直到他逝于明建文二年(1400年),享年67岁,其在西昌的后人(杨保)还在西昌建了杨氏宗祠。
关于杨氏族谱的记载,我了解到西昌杨氏的族谱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但具体的族谱记载可能因为历史原因已经遗失或损坏。目前,西昌杨氏后人会编写家谱,但只有近代的世系可以完全确定。
建议您咨询当地的杨氏后人或历史学者,以获取更详细和准确的信息。
安徽杨氏族谱
源自姬姓:出自黄帝之后西周王族,有三种说法,其源均为周朝王室。
1、源于周武王孙,叔虞次子,晋侯燮父之弟。晋武公(叔虞十一世孙)时,封次子于杨,称杨侯,是为杨姓人的受姓始祖。
2、源于周宣王子长父。宣王时期,周宣王姬静将子长父封到杨国(今山西省洪洞县),为杨侯,春秋时杨为晋所灭,其后裔以杨为姓。
3、源于晋武公子伯侨。晋灭杨后,封杨地为大夫羊舌肸(字叔向)的食邑。羊舌氏出于姬姓,因晋武公次子伯侨之孙突当时食邑于羊舌,故以羊舌为姓。至晋顷公十二年(前514年),晋灭羊舌氏,食我的儿子杨道逃到华山。
居住在弘农华阴,以祖宗封地杨为姓,其后代开基各地,成为杨氏繁衍发展的主流,史称杨氏正宗。源自扬姓:古时杨扬不分,以邑为氏。
杨氏家谱内容
谱序主要记述族姓的来源,先世德行、宗族的迁徙和本家谱的编修、续修情况。谱序一般由本族名人或请当时的社会名人执笔,详细叙述族姓的起源、发展和迁徙的全过程。以使后代子孙知道祖先源流和他们辗转迁徙的艰辛。
谱例也称凡例,说明家谱编修的基本原则,家谱的作用和编修家谱的必要睦。世家记述本族的名人事迹。诰敕记录当朝政府对本族人的旌奖文书。像赞收集本族先祖、名人的画像,在其后写上赞语,歌颂其功德。世系,这是家谱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自本家族的一世祖以下,每代每人的女名都按辈分写清楚,一看便知自己的继承关系。传志记述先祖名人仕宦的传记,以教育后代子孙。家训对子孙的教育准则。祠规记述本族祭祀的规矩。祠堂记载坟墓、义庄等财产情况。
扩展资料:
海外马来西亚杨姓
这是杨姓人士足迹踏遍东南亚的第一步。据史料记载,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的浙江绍兴人杨云川,曾随军渡海去北婆罗洲,即今马来西亚沙巴州。云川在此长期羁留,而与当地鲁顺族酋长女儿相爱而结婚。公主后因云川遇难而为夫跳海殉节,留下了“寡妇山”这一游览胜地。
而后有原籍福建漳州长泰人杨原抄(1858—1925年),于1877年只身南渡,抵达新加坡,寄宿同乡宗亲会馆中,后又移居今马来西亚的沙捞越州,经过艰苦努力,创建立古晋市,成为当地著名的实业家和华侨领袖。这里已建立了沙捞越古晋董杨宗亲会。
如今马来西亚杨氏最活跃的要数沙捞越第三、六、七省的董杨宗亲会,他们的总顾问是拿督阿玛杨国斯。这个宗亲会成立于1971年,包括沙捞越的民丹莪、泗里街、加帛、加拿逸和诗巫等5个地区的杨姓,其次还有美里杨氏公会和雪龙杨氏公会。
-杨氏家谱
-杨姓家谱
四川渠县三板场杨氏字辈 :“显明继业兴先泽,正学崇德启厚仁,安荣达昌茂瑞庭,景玉尚国盛儒承,隆祺道邦兆品祥……”。
四川武胜杨氏一支字辈:“再正通光昌,盛秀德文方,大成孝希国,朝廷万世邦,祖宗玉元玖,富贵金明长,天开可执秤,永生太平姜”。
四川省简阳市云龙镇石玉村三组杨氏字辈:“加再朝维英,明彰开国正,道德辉先禄,仁义忠孝成,功修基学业,富贵显方声,耀祖财发盛,光宗世泽荣”。
四川杨家一支字派:“再正通光昌,盛秀德文方,大成孝希国,朝廷万世邦,祖宗玉元玖,富贵金明长,天开可执秤,永生太平姜”。
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杨氏字辈:“正翠琏茂盛,世代永兴隆,民国嘉添华,传通裔侯洪,礼仪由存佑,纲常作益庸,集德源流远,群成科仕同”。
重庆府合州四新里二甲地名龙市杨氏字辈:“朝兴原景文,政通光昌俊,秀再春之起,方长钟鸣胤,承德安纯永,宏才齐世盛,宗大克绍述,继绪新万运 ”。
重庆奉节县红土乡马军村6组杨氏字辈:“清天应朝盛,国运保隆昌,源远培厚泽,继绪兆贤良”。
云南丽江(祖辈在清末从重庆涪洲府武隆司西里四甲迁到云南)杨氏字辈:“登通和明昌太秀,德盛联芳永光宗”。
贵州遵义杨氏字辈:“士正朝宗昌盛秀,永先祖训顺天长,文章华国照书香 ”。
还有好多,《中华杨氏家谱字辈字派排行》
杨姓,中华姓氏之一,最早源于春秋时期的杨国(今山西省洪洞县),为隋朝国姓,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杨伯侨为得姓始祖。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百家姓杨氏图腾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百家姓杨氏图腾
杨是远古三苗之一柯挪耶劳的族称,为现代杨姓苗支,他的祖先是兵主蚩尤。“杨”是太阳的意思,由“木”和“易”组成。“木”在这里特指扶桑,在《山海经》等中国古籍中记载:扶桑树生长在东方大海上的汤谷(初在今连云港云合山),汤谷又称作“阳谷”、“温源谷”。易、阳、羊、杨、扬、汤、蜴、蜥远古时为同义词,可以相互替代,所以“易”是“日升汤谷”的形象描写。
相传,说居住在汤谷的古老氏族采用扶桑纪历。扶桑纪历是观测太阳在扶桑树东西(阳阴)两侧的升落高度规律,这个规律东夷人确定为五阳五阴,合称“十日”,也就是“十天干”。观测时总是一个太阳一个太阳的位移,传作“一日居上枝,九日居下枝”;这就是扶桑汤谷十日的本义。
这种扶桑树也称杨树,以此为图腾的始祖就是古老的杨氏族,由此产生了杨氏族徽,最终形成了姓氏。
杨氏起源始祖
杨姓是当今中国大陆第六大姓,人口众多,分布广泛,在台湾 排名 第十
杨姓谱牒修撰的 历史 相当悠久。
汉代刘歆在《七略》中提到与他同时的杨雄有《家牒》,而一些古代地方志中摘引的《家牒》片断涉及杨雄身后世。《世说新语》刘孝标注提到数十种南朝士族家谱,其中有《杨氏谱》。《隋书经籍志·谱系类》录有:《杨氏血脉谱》2卷,《杨氏家谱状并墓记》1卷,《杨氏支分谱》1卷,《杨氏谱》1卷。此外,古籍中还提到北齐有佚名的《杨愔家传》。以杨姓和王姓等为多,南北朝时的杨姓大族,已有编撰家谱之风。宋至元明时期,私修的杨姓家谱为数不少。元末战乱,杨氏衰落,谱也残缺。明初,分别任司仓、通判的杨氏兄弟罢官家居,商量采撷文献重修家乘,但不久即相继去世。为继承先辈遗志,杨士奇与从兄杨思贻遍访博求,虽为片纸也谨慎过录,积十多年努力,编成《杨氏家乘》。《杨氏家乘》第一部分为族谱,以示尊重本始;第二部分为家谱,以示尊重亲人;以后依次为杨氏人物事实、哀鞔文字、杨氏人物遗文、赠答之作;末附有助于旁考杨氏行事的名贤文字,总共20卷。清代为私修家谱的大发展的时代,雍正皇帝撰写了《圣谕广训》,下令在各地方宣讲,敦促各宗族“修族谱以联疏远”,各级官僚及地方士绅起而应之,各宗族闻风仿效,家谱之盛,遂为空前。民国时期,笃宗族、勤谱事之风未曾稍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修谱之风稍歇,20世纪80年代后,因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推动,许多族姓又兴起续修、重修之风,如重庆万州、湖北荆门等地的杨姓组织了不少修谱委员会或理事会,分别致书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国,请同乡同姓寄去生平业绩,以便辑人族谱。这时的家谱,传统的功能已相当淡化,联络感情、光大族姓、多途径发展乡里经济,成为新修家谱族谱的主要目的。久离乡里的杨姓成员,则通过参与修谱来寄托慎终迫远的寻根情怀,当然也不排斥衣锦还乡的骄傲之情。家谱修好后,要定期续修,一则续上后出子孙,二则根据家族内部调节和整合族人的需要,适当修改族规。续修家谱,并不单是循例而行,也是调整族内关系的需要。家谱保存族谱印好后,谱版安置在小宗祠内,各版片之间用纸搪隔,以免损伤,外用木箱封装,搁置在高架上,以免受潮。族中如有需要加印族谱的,要经管理小宗祠者问清来历,如果确是嫡派子孙,备办好纸张后即到祠中印刷,不得搬到别处,以防版片散失。各房领出家谱多少本,管理小宗祠者要作登记,注明领取时间及领谱人,以便稽查。各家领回的家谱要用木匣装载,置放在香火之上,或密藏于书房之中,每逢伏天取出晒晾,不能让其稍有蛀烂之迹。凡逢岁时祭祀,各家带上原本,到小宗祠集中验看一次,如发现有鼠啮、油污、墨浸及磨坏字迹等现象,族中长辈,要在祖宗牌位前对持谱人严厉申饬,并当众罚银三两,归人祠内,以充日后修谱之资。拒不从命的,不得参与祭祀。家谱不得誊抄,不能传与外人,更不能出售,如有不肖子孙瞒众觅利,族众共同驱逐他,从此不许人祠。这类规定,在不少杨姓家谱中,都有或详或略的交代。
家谱的内容体例根据现存的杨氏家谱来看,主要包括:1谱序,主要记述族姓的来源,先世德行、宗族的迁徙和本家谱的编修、续修情况。谱序一般由本族名人或请当时的社会名人执笔,详细叙述族姓的起源、发展和迁徙的全过程。以使后代子孙知道祖先源流和他们辗转迁徙的艰辛。2谱例,也称凡例,说明家谱编修的基本原则,家谱的作用和编修家谱的必要睦。3世家,记述本族的名人 事迹 。4诰敕,记录当朝政府对本族人的旌奖文书。5像赞, 收集 本族先祖、名人的画像,在其后写上赞语,歌颂其功德。6世系,这是家谱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自本家族的一世祖以下,每代每人的女名都按辈分写清楚,一看便知自己的继承关系。7传志,记述先祖名人仕宦的传记,以 教育 后代子孙。8家训,对子孙的教育准则。9祠规,记述本族祭祀的规矩。10祠堂,记载坟墓、义庄等财产情况。
馀姚汇头杨氏宗谱 20卷首、末
杨朝彩主修 宣统三年 端本堂
杨氏宗谱 16卷首末(上、下)
杨秉元等主修 光绪三十年 三鳣堂
白石杨氏四修族谱 18卷首、未
同治辛未 宏农堂
杨氏宗谱 16卷
杨东海等编修 民国乙卯年 叙伦堂
湖南湘潭 《杨氏四修支谱》 4卷首末,6册
这是我找的杨氏家谱 你在里边看看啊
这个问题看得有关资料不知道你所问的是不是这个?
源自姬姓:出自黄帝之后西周王族,有三种说法,其源均为周朝王室。
1、源于周武王孙,叔虞次子,晋侯燮父之弟。晋武公(叔虞十一世孙)时,封次子于杨,称杨侯,是为杨姓人的受姓始祖。
2、源于周宣王子长父。宣王时期,周宣王姬静将子长父封到杨国(今山西省洪洞县),为杨侯,春秋时杨为晋所灭,其后裔以杨为姓。
3、源于晋武公子伯侨。晋灭杨后,封杨地为大夫羊舌肸(字叔向)的食邑。羊舌氏出于姬姓,因晋武公次子伯侨之孙突当时食邑于羊舌,故以羊舌为姓。至晋顷公十二年(前514年),晋灭羊舌氏,食我的儿子杨道逃到华山,居住在弘农华阴,以祖宗封地杨为姓,其后代开基各地,成为杨氏繁衍发展的主流,史称杨氏正宗。
杨姓在长期的繁衍播迁过程中形成的郡望主要有:
郡望
1、弘农郡,治所在弘农(今河南灵宝北);
2、天水郡,治所在平襄(在甘肃通渭西北);
3、河内郡,治所在怀县(今河南武陟县西南)。
堂号
弘农堂:弘农,地名,古为陕西之弘农县,今为陕西之华阴县,是杨姓先人杼公兴旺发祥之地,以望立堂。
关西堂:东汉时有关西人杨震,博览明经,时人称他是“关西孔子”。故而得名。
四知堂:杨震当荆州刺史时,非常清廉。拒绝行贿者时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说没人知道呢!”后世遂以“四知”为堂号。
[4]
“光裕”、“赐书”、“崇本”、“清白”、“务本”、“四知”、“绍兴”、“瑞
本”、“绍先”、“河东”、“栖霞”、“秦和”、“鸿仪”、“安阳”、“鸿山”、“新杨”、“道南”、“信海”、“北山”、“德智”
四川西昌杨氏的由来,最好是有杨氏族谱记载
本文2023-10-24 16:28:26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306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