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虎的介绍
进入亚洲原始狮的成员演化成了杨氏虎(Panthera youngi),那是一类略小于洞狮及美洲拟狮的猫科食肉动物。译名中虽然有“虎”字,但杨氏虎与起源于中国的现代虎类以及剑齿虎类却不是同源,并且与二者共存了相当长的时间,藉着对环境的高度适应, 杨氏虎在距今约35万年前曾在包括周口店在内的中国东北部广泛分布。
前 言
蔺氏是一个古老的姓氏,自韩康得姓至今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真实反映蔺氏二千多年的沧桑历史,全面再现蔺氏人的创业成就,是五十万蔺氏儿女的良久夙愿。
为了写一本蔺氏的小册子,6年来,我北上南下东征西进,遗憾的是因为资料的严重缺憾,几次动笔几次搁浅。是姓氏文化热不停的 了我,是全国各地蔺姓宗亲的热情鼓励了我,一次又一次的把笔拿起来。欣慰的是,经过半年的整理,《蔺姓源流》终于同大家见面了。她像一枝迟开的花朵,姗姗来到万紫千红、争奇斗艳的“百家姓”花园,也许她并不美丽,但我希望能受到大家欢迎。
由于自己学识浅陋,水平有限,兼之资料欠缺,也因为第四届蔺氏网站会议在即,时间仓促,所以来不及补充更多的史料,也来不及对已形成的草稿做进一步的加工,错误之处在所难免,取舍失当,或亦有之,祈请族人不另指正。
从历史的角度看,蔺氏是一座富矿,一本厚书。这本薄薄的小册子,当然也不可能穷尽蔺氏的方方面面。倘能引发更多的有关蔺氏的文章或书籍,那将是我最大的心愿。
小册子在筹备、编写、出版过程中,吸收了众多专家学者的科研成果,得到了各界朋友的积极支持,特别是内蒙古蔺氏族人的热心赞助,终使我梦想成真。在此,我谨向你们表示由衷的谢意。
愿这本小册子问世后,能激励族人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尽智尽力,浇和谐社会之花,建功立业,结经济腾飞之果,为蔺姓家族续写出新的更加辉煌的篇章。
蔺朝国
2005年4月于和平寓所
蔺姓源流
第一章 姬姓后裔,食邑得姓
第一节 “根”在何处,蔺姓远祖
第二节 韩氏显贵、忠义之臣
第三节 韩康有功,食采于蔺
第二章 股肱之臣,蔺姓骄傲
第一节 历代名人咏相如
第二节 蔺相如的辉煌史迹
第三节 蔺相如的传说
第三章 蔺氏名人,光耀史册
第一节 蔺氏古代名人简介
第二节 蔺氏近现代名人简介
第四章 星光灿烂,蔺姓英杰
第一节 蔺氏古代名人录
第二节 蔺氏烈士录
第三节 蔺氏当代名人录
第五章 蔺氏文化,万世流芳
第一节 郡望堂号
第二节 文化遗址
第三节 成语典故
第六章 久怀慕蔺,百家争鸣
第一节 我与蔺相如研究
第二节 蔺相如祖先考
第三节 蔺相如墓冢何处觅
第四节 千古蔺墓草青青——蔺相如墓地游踪
第五节 依托蔺相如墓地,把蔺相如名人效应做大做强的思考
第六节 北贾璧蔺氏溯源
第七节 赵都寻“蔺”记
第八节 蔺相如出生地考
第九节 长凝蔺相祠
第十节 蔺相如故里寻踪 上篇
第十一节 蔺相如故里寻踪 下篇
第十二节 从蔺相如看《史记》
第十三节 浅论蔺相如与周瑜—-谈肚量
第十四节 浅论廉颇与蔺相如—-谈团结
第十五节 司马相如与蔺相如
第七章 其它
第一节 蔺氏宗族分布情况
第二节 蔺姓地名
第三节 蔺氏改姓
第四节 他姓改蔺
第五节 有关蔺的植物、酒类、公司
附录:
1、北贾壁蔺氏宗族与民俗
2、北贾壁蔺氏宗谱、字辈
第一章 姬姓后裔,食邑得姓
第一节“根”在何处,蔺姓远祖
据笔者考,蔺姓出自韩姓,而韩姓又出自姬姓。蔺姓乃是黄帝的后裔。
相传,我们的始祖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得姓的有十二人,分别为姬、酉、祁、己、任、滕、箴、荀、僖、姞、儇、依十二姓。黄帝居住在轩辕丘,娶西陵氏女嫘祖为妻。嫘祖是黄帝的正妻,曾经生下两个儿子:玄器、昌意。昌意,娶蜀山氏女昌仆为妻生下高阳,高阳就是后来人们习称的颛顼帝。颛顼逝世后,由玄嚣的孙子高辛登位,高辛就是后来人们习称的帝喾。他是黄帝的曾孙。他的父亲是蟜极,蟜极的父亲是玄嚣,玄嚣的父亲便是黄帝。蔺姓便是由帝喾这一支演变而来的。
谈起蔺姓的演变,不得不提起后稷。后稷是黄帝的曾孙。他的母亲是帝喾的元妃姜嫄。关于后稷的身世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有一天,姜嫄来到野外,看见地上有巨人的脚印,很是好奇,想踏进去试试,刚一踏进去,就感到腹内剧烈震动,像怀了孕一样。过了一年,生下一个儿子。姜嫄认为这个儿子来历不明,很不吉利,就把他抛弃在一个小巷里,但牛马经过小巷时,却避而不跺。又把他放到树林里,恰好有好多人。因此姜嫄又把他扔到水沟的冰面上。一群飞鸟又用翅膀覆盖和衬垫着他。姜嫄觉得他很神奇,才将他收养起来抚育成人。因为姜嫄屡次将其抛弃。所以给他起名叫弃。弃在儿童时代就很出类拔萃。做游戏时喜欢种麻和豆子,而且经他所种的植物长得非常好。弃长大以后,很喜欢耕田种地。并且能够因地制宜,经他所种的植物连年丰收。帝舜发现了他的农业才能,任命他为农师,在弃的精心管理下,农业连年丰收,帝舜很高兴,封他为有邰氏的国君,号曰后稷,居住在豳地(今陕西省栒邑县西部地区),并让他另姓姬。
后稷的第十二世孙古公亶父继承祖先的遗业,并且能够积德行义,深受国人爱戴。古公 亶父在位期间,戎狄族入侵,全国百姓要求群起应战。古公亶父不忍使百姓深受战乱之苦,主动离开豳地,迁到岐下(今陕西岐山县东北),豳人感其仁德,举国扶老携幼追随古公亶父于岐下。旁国的百姓。感念古公亶父的仁德,也都来归顺他。古公亶父在岐山采取一系列措施,改革戎狄风俗,开垦荒地,发展农业生产,设立官吏,使其国逐渐强盛起来。古公亶父的孙子昌,也就是我们习称的西伯侯姬昌(后来被武王追封为周文王)敬老慈少,礼贤下士。在西伯侯的治理下,他的诸侯国更加强盛。这个时候,商纣王宠爱妲己,整日沉迷女色,昏庸无道。他的臣子崇侯虎上奏纣王:“西伯积善累德,诸侯向之,将不利于帝。”于是纣王下令将西伯侯囚于羑里。西伯侯的臣子闳夭等人以美女、奇物、良马将其赎回。西伯侯的儿子姬发即后来的周武王,经过牧野之战,打败商纣王,灭商建周,定都于镐(今陕西西安沣水东岸)。周武王逝世后,他的儿子诵继位,也就是周成王(周成王年幼)。一天,他和三弟叔虞做游戏,把一片桐叶递给叔虞。接着随便开了一句玩笑,说:“这个给你,封你为侯。”这一游戏之语被一旁的史官史俟听到,并记录了下来,因为“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成王无奈,只得册封叔虞,将其封于“唐”,后称其“唐叔虞”。叔虞的儿子燮又被封于晋,成为晋侯。晋侯的七世孙费王即晋穆侯。晋穆侯四年,娶齐女姜氏为夫人,生太子仇、少子成师。仇后来做了晋文侯,他的儿子伯做了昭侯。晋昭侯元年,封晋文侯的弟弟成师于曲沃,号为桓叔。曲沃桓叔之孙称后来做了曲沃武公。曲沃武公灭晋文侯的六世孙缗而自立,即晋武公。晋武公灭掉周成王的弟弟(名失传)所建立的韩国(也为周分封的诸侯国)封其小叔叔姬万(又名毕万)于韩,称为韩武子。韩武子的曾孙韩厥以封邑为氏,称韩氏,当时的韩地在今陕西省韩城市附近的地方。韩氏一直在晋国被列为公卿。至春秋末战国初,韩厥的玄孙韩康食采于蔺(今山西离石县),以封邑为氏,称蔺氏。
由上所考,蔺姓出自韩姓,而韩姓则出自姬姓。
黄帝
│娶嫘祖生
玄嚣
│
娇极
│
帝喾
│娶姜 生
后稷(始得姬姓)
│下传三世
公刘(周道之兴自公刘始)
│下传九世
古公亶父(武王追封其为太王)
太伯 虞仲 季历(武王追封其为王季)
│娶妻太任
昌(西伯侯姬昌追封其为文王)
│
发(武王灭纣建周)
(周成王)诵 唐叔虞(周成王桐叶封弟叔虞于唐)
│
唐叔子燮(晋国的开国之君)
│下传七世
费王(晋穆侯)
娶齐女姜氏
(晋文侯)仇 成师(昭候元年封成师于曲沃号桓叔)
(晋昭侯) 伯
历三世 历二世
(晋哀候)光
小子候 缗
称(曲沃武公)
晋武公
第二节 韩氏显贵 忠义之臣
由上一节的分析,我们可知韩氏的祖先本来与周同姓,姓姬氏。后来韩的后裔姬万由于帮助曲沃武公夺得晋君的地位有功,被封在韩原,世称韩武子。武子后三代而有韩厥,自此该支姬姓子民因封为姓,这就是韩氏的起源。而韩厥就是韩氏的第一人,韩氏的显贵也是从韩厥开始的。
韩氏的显贵与赵氏息息相关。晋灵公在位期间,赵盾为国政,韩厥的父亲是赵家的门客,韩厥自幼在赵家长大。他少而聪慧,长而忠义,赵盾对其甚是赏识,推荐他作军中司马,负责军法之事。有一次,晋军赴河曲与秦国交战。赵盾亲任中军主将,韩厥任军中司马。三军行列整齐,正在进发,突然有一辆车子冲进了队伍,打乱了行军的行列。韩厥赶来,大声责问驾车的人:“你这是干什么?”那人理直气壮地说:“赵国政忘了带餐具,命令我回城去取, 过行列,我无法过去!”韩厥气愤地说:“打仗的行列,岂能乱闯,执行军法,立即斩首。”那赶车人立即下车求饶:“这确实是国政的命令。”韩厥果断地说:“既然打仗,我就只知道有军法,不知道有国政。”几位将军过来劝说韩厥,韩厥坚决执法。事后,赵盾召见韩厥,大家都为韩厥捏着一把汗。到了将帅的营帐,赵盾不仅没有责备他,反而盛情款待韩厥。席中,赵盾亲切地对韩厥说:“举贤任能是我的责任,军中之职,事关江山社稷,国家安危,我推荐你任职又怕你担当不起,所以考验你一下,你能严格执法我就放心了。”从此韩厥在军中威望大增,他对赵盾的知遇之恩也深埋心底。
晋景公继位不久,晋国与楚国为争夺郑国而在邲地(今河南荥阳北)展开了一场战争。当时荀林父为中军主将,赵朔为下军主将,赵同、赵括、赵婴齐为军中大夫。韩厥为军中司马。当晋军走到黄河边上时,才得知郑楚已达成和议,中军主将荀林父主张撤军,军中大夫赵同、赵括、赵婴齐认为“不与楚国交战,晋国就会失掉霸主地位。”赵旃贸然出战,擅自率领部分兵马渡河。韩厥见此情形,甚为着急,便对荀林父说:“赵旃等人孤军深入,势必会失败,你身为元帅,对此要承担责任。不如全军过河接应。”晋军虽然过河,面临来势汹汹的楚军。终因准备不足而大败,晋军在中原的豪气也开始衰弱。晋景公十一年,韩厥与郄克率兵八百乘攻打齐国,大败齐国,重新恢复了晋国的威望。晋景公十四年,晋景公把三军扩充为六军,增加新三军,提升近年在战争中的有功人员。韩厥被提升为新中军主将,位居十二卿之列。赵括为副将,赵旃为新下军的副将,赵朔仍为下军的主将。赵氏人才济济,在十二卿中,几乎占据了三分之一。
对赵氏的蒸蒸日上,他的仇家屠岸贾看在眼里,恨在心里。晋灵公在位期间。赵盾(赵朔的父亲)与屠岸贾同为国之大夫,屠岸贾阿谀奉承,深得晋灵公的宠爱。而赵盾对灵公的暴虐十分不满,屡次进谏。晋灵公十分讨厌赵盾,派人暗杀赵盾。刺客感赵盾之忠义,不忍杀害,自杀身亡。赵盾得以逃离,还未逃离国境,赵盾的弟弟赵穿就在桃园杀死了灵公 (乙丑年)。赵盾被迎回国都。屠岸贾怀恨在心,但是慑于赵盾的威望,不敢贸然行事。晋灵公被杀后,他一直言行唯诺,委屈作人。赵盾、赵穿去世后,屠岸贾又施展他那套阿谀奉承的手腕,获得了晋景公的重用,担任了晋国司寇的要职,掌管国家的刑狱和纠察,他大权在握后,便开始收揽自己的党羽,羽毛渐丰,便开始向赵氏发难。
一天, 晋国境内的梁山(今山西吕梁山)忽然崩塌,山石堵塞了河流,大水泛 滥
成灾。晋景公想请太史占卜一下是什么原因。屠岸贾用金钱贿赂了太史。太史占卜完后,沉思了一下说:“是因为刑罚不公,所以使山河发怒。”晋景公说:“我就位以来,没有用过刑罚,怎么会用刑不公呢?”站在一旁的屠岸贾见时机已到,便走向前提醒说:“刑罚过宽或过严都叫做不公,当年赵盾在桃园杀了晋灵公,晋成公继为后不仅不加以追究,还让他执掌国政。一直到现在,赵氏子孙布满朝中,个个身居高位,象这样怎么能惩戒后人呢?梁山的崩陷,是为晋灵公鸣冤呀!”此事非同小可,晋景公不敢断然下决心,便征询大臣们的意见,大臣屈从屠岸贾的威势,不敢仗义执言,推托其辞,不置可否,只有新中军主将韩厥听了,反驳说:“赵氏世世代代事奉晋国,忠心耿耿,为晋国屡建功勋。晋灵公被杀时,赵盾已逃之在外,晋成公都认为他是没罪的,现在赵盾已死,却要诛杀他的子孙,这不是扰乱朝廷吗!”
晋景公没有采纳韩厥的意见,命人将赵盾弑军的罪状写在版上,交由屠岸贾全权处理。韩厥见大事不好,忙暗中给赵家报信。赵朔说:“我如果逃跑了,必然要嫁祸后人,不如以我的身死来换赵家的清白,我的妻子快要临产了,如果有幸生下男孩,望将军能替我保住这一骨肉,以延续赵氏的血脉,我在九泉之下也感激不尽。”韩厥忙扶起赵朔,伤悲地掉下眼泪:“我韩厥能有今天都是赵家的恩德,你我情同父子,我就是舍命也在所不惜。”
第二天一早,屠岸贾亲自带兵,将赵氏居住的下宫团团围住,以讨伐叛逆的名义,将赵朔、赵同、赵括及家人杀了个寸草不留。赵朔的妻子是晋成公的姐姐,当时躲避在宫中幸免于难,没过多久,生下一男婴。屠岸贾得知消息后,又派人到宫中搜查。庄姬将婴儿藏在宽大的裤腿里,未被屠岸贾发现,但屠岸贾并未死心,他一方面严守宫门,一面又发布告示:“有举报赵氏孤儿下落的,赏黄金千两,凡藏匿者全家处斩。”
宫中脱险之后,程婴与公孙杵臼商量说:“今天屠岸贾虽然没有搜出婴儿,但从目前他所造的声势看,绝不会善罢甘休,肯定还会再去搜宫,这样下去,赵氏难免绝后之灾。必须想方设法把婴儿偷出宫来,藏到外地,才能保住婴儿的性命。”面对屠岸贾的严防死守,他们最终决定实施调虎离山计,以程婴子代赵氏孤儿由公孙杵臼藏匿于宫外,并由程婴向屠岸贾举报,一切都按计划实施。屠岸贾在程婴的带领下杀死了假孤儿,放松了对宫中的戒备。一日,居住在宫中的庄姬由于整天提心吊胆,身体虚弱,便患了疾病。韩厥看时机已到,趁机找到一个心腹医生装作为庄姬看病,把孩子藏在药箱里送出了宫。程婴与公孙杵臼的计策早已告知韩厥。韩厥救出婴儿后按约定的地点,找到了程婴,把孩子交给了他,程婴夫妇避开都城,远走他乡来到盂山(今山西盂县北)安家落户,精心抚养赵氏孤儿。而韩厥在宫中则无时无刻不在为赵氏复兴寻找机会。时光荏苒,一过就是十五年,赵氏孤儿在程婴的培养下已长成一个文武兼备的人才。有一天,晋景公接待完大臣,回卧室休息,忽然肚子疼起来,而且一阵疼似一阵,景公不禁痛苦地大叫起来,宫人急忙把太医找来,号脉察色,检查多时,也没有诊断出病因,所以也不敢随便下药,晋景公又派人请来卜者占吉凶。韩厥一看到赵家复兴的时机已到,派人串通占卜者。那位卜者早就倾慕赵氏的大名,愿为赵氏复出效力,当即不谋而合。卜者来到后,拿出龟甲用火烧烤,不多时,龟甲便裂出许多缝纹。他眯着眼睛,拿着龟纹,沉吟半响,缓缓说道:“大业的后代承受了冤屈,所以他的冤魂在作怪。”说完便行礼告退了。
晋景公不明白卜者的话意,便询问已升为中军主将的韩厥,韩厥解释说:“相传五帝之中的颛顼帝,有一个名叫女修的后代孙女,女修在织布时,有一只燕子落下一颗蛋,女修吞食了这颗蛋,生下了儿子大业,大业的后代大费曾跟大禹一起治理水患,为民造福。如今大业的后代有两宗,一宗在秦国为嬴姓,一宗在晋国为赵姓,他们对周朝都有过赫赫功绩。”晋景公疑惑地问:“难道大业的后代说的就是赵氏。”韩厥说:“周厉王、周幽王残暴无道,所以赵氏的后代才离开周朝来到晋国,从侍奉先君武侯到成公,代代有功,可以这么说,没有赵氏,晋国就不会象今天这样强盛,请君主为自己的国家认真考虑。”晋景公叹息一声,有些绝望地说:“赵氏已被满门抄斩,还有什么方法能挽回吗?”
韩厥内心一阵激动,压低声音,把赵氏孤儿尚存人间的真情告诉了晋景公。晋景公一听,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病情也似乎好了许多。为了不打草惊蛇,晋景公与韩厥秘密商议了复立赵氏的步骤和措施。韩厥先从盂山把程婴和赵氏孤儿接回都城,藏在宫中。
一天早朝,韩厥约请文武百官到宫中问候晋景公的病情。同时在宫廷内外布置了许多武士,以防意外。问候完毕,晋景公说:“我的病情已经好转,病根也找到了。”大臣们想听缘由。晋景公整衣肃神,从坐椅上站起来说:“是因为对晋国有功的赵氏蒙受冤屈引起的。”这时韩厥把程婴和赵氏孤儿领到大家面前,晋景公恢复了赵家的爵位和封地,并任命救孤有功的程婴为大将军。随后,韩厥带领武士查封了屠府,消灭了屠氏家族,并将屠岸贾的首级祭于赵朔的墓前,为赵氏报了深仇大恨。
在今日邯郸市丛台公园仍保存着为韩厥、程婴、公孙杵臼所建的三忠祠的遗址。三忠祠是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邯郸县令卢龙云在丛台时所建的。祀公孙杵臼、程婴、韩厥。后清雍正年间知县郑方坤曾予重修,重修三忠祠时,曾迁址于城西东名观右,郑以为公孙乃赵之门客,程为赵友,韩则同为列卿,“忠”字似未稳妥,遂改名为三义祠。但未沿袭下来,后仍以“三忠”名。清雍正年间,邯郸知县郑方坤在南门外为蔺相如、廉颇、李牧、赵奢建四祠,后俱废。在今日邯郸丛台公园尚保存有为纪念韩厥、程婴、公孙杵臼所建的三忠祠的遗址。1980年10月邯郸市 在“三忠祠”和“四贤祠”的基础上,重建了“七贤祠”,至今祠内尚存有公孙杵臼、程婴、韩厥、廉颇、蔺相如、赵奢、李牧邯郸七贤的塑像七尊。
第三节 韩康有功,食采于蔺
在第一节中,笔者已对蔺姓源流做了考证,经考证我们得知蔺姓出自韩姓,而韩姓又出自姬姓。事实上,这涉及的是一个姓氏的来源问题。根据姓氏学界通常的说法,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万多个姓氏,由于各姓的具体情况不同,姓氏的来源也极为复杂。
大致说来,有以图腾为姓的,如龙姓、熊姓、姒姓、姬姓等;有以官职为姓的,如卜姓、钱姓、司马姓、尹姓等;有以职业为姓的,如张姓、屠姓、顾姓、甄姓、陶姓等;有以山河名称为姓的,如姬姓、姜姓、妫姓等;有以先辈名字为姓的,如兰姓、盖余姓,庆忌姓,烛庸姓等(后三个复姓今天已不常用);有以排行、辈分为姓的,如伯姓、孟姓、仲姓、叔姓、季姓等;有以父祖名号为姓的,如文姓、武姓,哀姓、康姓、成姓、孔姓等;有以皇帝所赐为姓的,如李姓、朱姓、刘姓、金姓、厉姓等;有以外来姓为姓的,如独孤姓、完颜姓、商姓、王姓等;有以国为姓的,如齐姓、燕姓、赵姓、韩姓、魏姓等;有以居住地和封国所在地为姓的,如郭姓、西门姓、尹姓、常姓、丘姓等;有以某种事物为姓的,如车姓、林姓、李姓、苻姓等;有以数字为姓的,如伍姓、万姓、陆姓、戚姓等;有以季节和时间为姓的,如秋姓、夏姓、月姓、分姓,秒姓等;有以天体气象为姓的,如虹姓、霜姓、昆姓等;有以地形地貌为姓的,如岛姓、岸姓、岭姓、江姓、山姓、田姓等;有以方位为姓的,如东姓、北姓、上姓、左姓、右姓等;有以人体部位为姓的,如耳姓、口姓、皮姓、眼姓等;有以动物名称为姓的,如狗姓、蛇姓、牛姓、羊姓等;有以树木花卉和民间称谓为姓的,如梅姓、兰姓、竹姓、菊姓、花姓、杨姓、柳姓等;有以金属为姓的,如金姓、银姓、铜姓、铁姓、锡姓等;有以朝代为姓的,如宋姓、康姓、元姓、清姓等;有以行政区划为姓的,如省姓、市姓、县姓、乡姓等;有以天干地支为姓的,如甲姓、乙姓、丁姓、丑姓、癸姓等;有以军队编制为姓的,如师姓、班姓、帅姓、兵姓、营姓等;有以文化用品为姓的,如墨姓、砚姓、琴姓等;有以食物为姓的,如米姓、豆姓、糕姓、饭姓等;有以日常用品为姓的,如镜姓、枕姓、盆姓、伞姓、席姓等;有以地名为姓的,如邯郸姓、长沙姓、长兴姓、唐山姓等;有以民族为姓的,如汉姓、满姓等。总之,姓氏的来源是极为复杂的,既有一姓多源的,如尹姓既有来自官职的,也有来自方位的。李姓既有来自事物的,也有来自皇帝所赐的。诸如此类的一姓多源的例子还有很多。当然也有多姓一源的情况,这个较容易理解,笔者不再举例。
那么,蔺姓的来源又出自哪种呢?《中国人名大辞典·姓氏考略》中有如下记载:“蔺,姬姓。晋韩厥玄孙曰康、仕赵,食采于蔺,因以为氏。”这段话告诉我们,蔺姓是姬姓的后裔,确切地说是后稷的后裔。(这在第一节中,笔者已作了论证,这里不再展开)晋国的大臣韩厥的玄孙韩康,在赵国任大夫之职。(一说是由于战国时,韩氏在晋国失势,韩康逃到赵国)被封在蔺邑(地址在今山西离石县,或今陕西省渭南县附近)。于是韩康以地为姓,改韩为蔺,人称蔺康,成为蔺姓始祖。可见,蔺姓是以封地蔺邑为来源的。而蔺邑的得名则源自当地广泛生长的一种植被,它具有狭长中空的长枝,叶生于茎的根部,花侧生于茎之上部。它对环境具有极强的适应性,不仅节水抗旱,还耐贫 、抗杂草、抗病虫、鼠害。它不仅易管理,还有极强的经济价值,即茎可编席,茎髓可作灯心。它的名字就是蔺草,又称灯心草,马蔺。因此蔺姓的来源也与这种植物息息相关。
附:韩康与韩康子非一人考。
笔者之所以提起这个话题,是因为学界有蔺姓的始祖乃韩康子之说,但在笔者对蔺姓源流的材料进行梳理过程中,发现蔺姓的始祖,乃是韩康而非韩康子。而且韩康与韩康子并非同一人。据《史记·韩世家》可知,韩康子乃是韩庄子的儿子,韩庄子乃是韩简子的儿子,韩简子乃是韩贞子的儿子,韩贞子乃是韩宣子的儿子,而韩宣子乃是韩献子的儿子,韩献子乃是韩厥。由此可知,韩康子乃是韩厥的五世孙。而据《中国人名大辞典·姓名姓略》附录80页考:“蔺、姬姓。晋韩厥玄孙曰康、仕赵。食采于蔺,因以为氏。”与蔺姓得名有关的韩康乃是韩厥的玄孙(即三世孙)。可见韩康与韩康子并非一个人。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王朝。其历史进程分为四期:
明朝前身——西吴时期(1364年-1368年)
统治全国——明朝时期(1368年-1644年)
江南半壁——南明时期(1644年-1662年)
最后余波——明郑时期(1662年-1683年)
蒙元的统治日益残暴黑暗,元顺帝(元惠宗)统治时期,韩山童、刘福通、徐寿辉等爆发了红巾军起义。朱元璋参加了红巾军,他南征北战。1364年,朱元璋自称为吴王,史称西吴政权。1368年,朱元璋称帝,以应天府(南京)为京师,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建立了明朝。朱元璋就是明太祖。不久他又命徐达、常遇春等大将北伐蒙元,攻占大都(北京),元顺帝北逃,元朝在中国98年的统治宣告结束。明朝共有二十位皇帝(包括南明四帝)。明朝的领土曾囊括清朝时期所谓内地十八省之范围,并曾在今东北地区、新疆东部、西藏等地设有羁縻机构。明初以应天府(今南京)为京师,明成祖永乐十九年(1421年)迁都北京,南京应天府改为留都。
明朝初年国力强盛,北进蒙古,南征安南,明英宗幼年即位时,朝中有“三杨”杨溥、杨士奇、杨荣主持政局,“海内清平”。至正统七年,宦官王振开始擅权;正统十四年发生土木堡之变,永乐以来的军事优势遭到破坏,并使国力大损,但景泰皇帝任用于谦击败瓦剌。弘治时期是明中期政治作为清明的时期,历史上称为“弘治中兴”。正德、嘉靖朝始逐渐中衰,社会矛盾萌发,并面临蒙古、倭寇两大外患。隆庆年间,俺答进贡,开放海禁。明神宗万历朝初期在名相张居正的辅政之下曾一度中兴。后世计当代朝廷岁收,明朝的经济规模可称世界第一。惟至万历朝中期始,皇帝怠政,官员更加腐化,地主阶级到处搜刮民脂民膏,导致江南民变的发生,关外满族作乱,财政恶化的明朝开始走向衰亡。天启年间,中官黄门集团的专政加快了这一进程的发展。至崇祯年间,人民纷纷揭竿而起,后金(满清的前身)的军队也突破长城防线,五入关内。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陕西榆林人李自成率军攻占北京,崇祯帝自缢,明朝在全国统治宣告结束,同年清军入关。之后明朝宗室相继在江南建立明朝政府,史称南明,明永历十六年(1662年),降清明将吴三桂将永历帝绞杀于云南昆明,南明灭亡。但台湾郑氏集团继续沿用永历年号,建立明郑政府,直到明永历三十七年(1683年)降清明将施琅进攻台湾,郑氏投降,明朝监国宁靖王朱术桂自杀殉国,明祚告终。
明朝经济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属于较发达阶段。明朝早期君主集权强化,皇帝大权独揽。但是在宣德以后,皇权开始削弱,权力在内阁与宦官之间争夺。从明朝末年满清初年开始,西方伴随着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和宗教改革,在世界的地位开始与东方平起平坐,并逐渐超越中国。同时,西学也随着一批传教士来到中国,为东西文化的交流开辟了窗口与机会。
西吴(1364-1368)
元朝末年,政治腐败,蒙古统治者争权夺利,百姓怨声载道,包括汉族在内的广大人民受到空前压迫。国库也日渐空虚。351年,朝廷征调农民和兵士十几万人治理黄河水患。“治河”和“变钞”成为民变的导火线,导致红巾军起义的爆发。
1351年5月,韩山童、刘福通领导红巾军起义爆发。次年,郭子兴响应,聚众起义,攻占濠州(今安徽凤阳)。不久,贫苦农民出身濠州人朱元璋受汤和邀请投奔郭子兴,屡立战功,受郭子兴器重和信任,并娶郭子兴养女马氏为妻。之后,朱元璋离开濠州,发展自己的势力。1355年,刘福通立韩山童之子韩林儿为帝,称小明王,国号大宋,年号龙凤,以亳州为都城。郭子兴病故后朱元璋统率郭部,任小明王左副元帅。龙凤二年(1356年),朱元璋率兵占领集庆(今江苏南京),改名为应天府,并攻下周围一些军事要地,获得了一块立足的基地。此时的朱元璋处境艰难。朱元璋采纳谋士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龙凤六年(1360年),通过鄱阳湖水战,陈友谅势力遭到巨大打击。次年,小明王封朱元璋为吴国公。龙凤九年(1363年),陈友谅势力被完全消灭。龙凤十年(1364年)朱元璋自称吴王,史称西吴王,与位于平江(今江苏苏州)的东吴王张士诚相区别。龙凤十二年(1366年)小明王沉于江中溺死,朱元璋将明年改为吴元年。吴元年(1367年),朱元璋攻下平江,张士诚自尽,之后朱元璋又灭割据浙江沿海的方国珍。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建立明朝,改元洪武,之后趁蒙元内斗之际进行北伐和西征,同年攻占大都(今北京),元顺帝北逃。之后朱元璋继续消灭位于四川的明玉珍势力和据守云南的元朝梁王。又深入沙漠,进攻北元。天下至此初定。
明朝(1368-1644)
洪武时期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一方面减轻农民负担,恢复社会的经济生产,惩治贪污的官吏,收到一定的效果。朱元璋确立了里甲制,配合赋役黄册和鱼鳞图册的施行,落实赋税劳役的征收及地方治安的维持。朱元璋平定天下后,大封功臣。但是朱元璋性格多疑,也对这些功臣有所猜忌,恐其居功枉法,图谋不轨。而有的功臣也越过礼法,为非作歹。朱元璋藉此两兴大狱,即“胡蓝党狱”,几乎将功臣全部诛杀。
靖难之役与永乐时期
朱元璋分封诸子为藩王,以加强边防、保卫皇位。藩王之中,北方藩王势力较强,主要是对蒙古的边防任务。又尤以燕王朱棣和晋王势力最大。对皇权构成极大威胁。
朱元璋死后,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是为惠宗,年号建文。建文帝立刻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密谋削藩。周王、代王、齐王、湘王、岷王等先后或被废为庶人,或被杀。同时以边防为名调离燕王的精兵,准备削除燕王。结果燕王朱棣在姚广孝的建议下以“清君侧”的名义,发动靖难之役,最终占领了南京,建文帝在宫城大火中下落不明。朱棣胜利,靖难之役告终。朱棣革除建文年号,继续使用“洪武”纪年,即建文四年改为洪武三十五年,次年改元永乐。同时下令尽复建文朝所改的一切成法和官制。永乐元年,朱棣登基,是为明成祖(明仁宗时定庙号为太宗,明世宗于嘉靖十七年九月改庙号为成组)。
成祖即位之后,武功昌盛,先是出击安南。后又亲自五入漠北攻打蒙古以绝后患。在文治上,成祖下令编写《永乐大典》。三年即成。《永乐大典》有22877卷,又凡例、目录60卷,11095册,引书达七八千种,字数约有三亿七千多万,且无删节。永乐三年始,朱棣派郑和下西洋,规模空前,扩大了明朝的影响力。永乐元年(1403年),成祖下诏将北平改名北京,称行在,并设立北京国子监等衙门。永乐五年(1407年),下诏在北京修建宫殿。永乐七年(1409年),成祖巡幸北京,在北京设立六部与都察院,并在北京为逝世的徐皇后设立陵寝,已经显示迁都的迹象。经过十几年的经营,北京初步得到了繁荣。1416年,朱棣公布迁都的想法,得到认同。永乐十五年开始大规模营造北京,永乐十八年宣告完工,永乐十九年正式迁都。
但是成祖同样对异议者大肆杀戮,诸如黄子澄、齐泰等建文旧臣等都被杀。其中以方孝孺的“诛十族”和景清的“瓜蔓抄”最为惨烈。另外他还设置了另外一个特务组织——东厂。明代厂卫制度确立。
仁宣之治
明成祖死后,太子朱高炽即位,是为明仁宗。明仁宗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以积蓄民力。他还鼓励生产,宽行省狱。之后的明宣宗继续实行以仁政治国的方针,使国力进一步强大,史称“仁宣之治”。然而在这一时期打破了太祖留下的太监不得干政的规矩,一些太监开始干政,为明中期的宦官专权埋下隐患。
土木堡之变与英宗复辟
宣德十年(1435年),9岁的明英宗朱祁镇继位。在张太皇太后及元老重臣杨士奇、杨溥、杨荣(三杨)的辅佐下,明朝继续沿着仁宣时期的路线稳步前进。正统七年(1442年)太皇太后死,三杨也退出政治舞台,于是英宗宠信的宦官王振更加专横跋扈,开始专权。
正统初年,蒙古瓦剌部逐渐强大,经常在明朝边境一带生事。瓦剌首领也先在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南下攻明。王振即挟英宗领兵五十万亲征。大军离京后,兵士乏粮劳顿。八月初大军才至大同。王振得报前线各路溃败,惧不敢战,又令返回。回师至土木堡时,被瓦剌军追上,兵士死伤过半,随从王公大臣或死难或被俘。而英宗突围不成被俘,王振也被护卫将军樊忠打死,此即为土木堡之变。
土木堡之变的消息来到京师后,朝中混乱。一些大臣要求迁都南京,被兵部侍郎于谦驳斥。继而大臣拥戴英宗弟朱祁钰即位,是为代宗,改元景泰。同时于谦积极备战。同年十月,瓦剌军直逼北京城下,安置英宗于德胜门外土关。瓦剌军队的进攻未果,大败逃走。也先见继续绑架英宗已无意义,乃于次年八月释放英宗。但代宗先是不愿遣使迎驾,又把英宗放在南宫软禁,并废皇太子朱见深(英宗之子,后来的宪宗)为沂王,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不久之后,朱见济病死,代宗也迟迟不恢复朱见深为太子。景泰八年正月,代宗病危。十六日,副都御史徐有贞率军夜入南宫,拥戴英宗夺门(东华门)复位,改元天顺。又杀害于谦及大学士王文,诬陷其欲立襄王之子为帝。此为夺门之变,又号“南宫复辟”。
宪宗时期
英宗复辟八年而死,儿子朱见深即位,是为明宪宗。成化二年谕祭于谦,复其子冕官,成化十一年恢复代宗帝号。又能体谅民情,励精图治,俨然为一代明君。琉球、哈密、暹罗、土鲁番、撒马儿罕等国纷纷入贡。但好景不长,宪宗好方术,终日沉溺于后宫,与比他大18岁的万贵妃享乐,并宠信宦官汪直、梁芳等人,他们肆意挥霍国库,导致国政大乱。而朝廷中佞臣当道,政局昏暗。宪宗还设置皇庄,开明代土地兼并之先河。另外,宪宗还开始了皇帝直接颁诏令封官的制度,是为传奉官。结果传奉官泛滥,舞弊成风。直到孝宗时期这些官员才全被裁撤。宦官汪直受到宪宗的宠信,张狂跋扈,设置特务组织西厂大肆冤杀普通民众与官员。民愤四起,但汪直依然握有大权。成化十八年(1482年),汪直才因言官弹劾而被贬。
弘治中兴
宪宗死后,明孝宗朱佑樘即位。由于孝宗自幼生于微寒,所以孝宗在位期间“更新庶政,言路大开”,使英宗朝以来奸佞当道的局面得以改观,被誉为“中兴之令主”孝宗的励精图治,被称为弘治中兴。虽末年宠信宦官李广,但是立刻改过自新,历代史学家对他评价极高。 孝宗在位期间,先是将宪宗期间留下的一批奸佞冗官尽数罢去,逮捕治罪。并选贤举能,将能臣委以重任。孝宗勤于政事,每日两次视朝。孝宗对宦官严加节制,特务部门也只能谨慎行事,用刑宽松。孝宗力行节俭,不大兴土木,减免税赋。用情专一,一生除了张皇后外无任何妃嫔。在其治理下,弘治一朝期间政治清明,百姓富裕。
武宗乱政
弘治十八年五月,孝宗病死。十五岁的太子朱厚照即位,是为武宗,改元正德。武宗本性贪图享乐,整日与内臣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刘瑾、马永成、谷大用、魏彬、张永、丘聚、高凤、罗祥等八位过去的东宫宦官相互勾结,是为“八虎”。八虎想尽办法奉迎阿上,导引皇帝逸乐,残害忠良,导致朝政再次腐败。八虎之中的刘瑾独揽大权,将自己的党羽延揽入阁,还想方设法满足武宗的玩乐需求,建造豹房供其*乱。但是刘瑾的专权也引发了朝中大臣一其它“七虎”的不满。最终刘瑾被判凌迟3357刀处死。但是,武宗依然不思朝政,又开始信用佞臣江彬。
武宗的荒游逸乐导致正德年间土地兼并激烈,阶级矛盾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加深,因此变乱频生,先后发生宁夏安化王朱寘鐇谋反、直隶刘六、刘七起义、江西宁王朱宸濠谋反等重大事件。正德十五年,武宗于南直隶清江浦(江苏淮安)泛舟取乐时落水染病。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武宗去世。
嘉靖隆庆二朝
武宗无子嗣无兄弟。死后由孝宗弟兴献王长子朱厚熜即位,是为明世宗。世宗一即位,罢黜各地镇守太监,整顿税收,节俭财政,似乎要有所作为。但是大礼议事件严重损害了朝政:世宗要求称生父为皇考,称孝宗为皇伯考。但内阁首辅杨延和、礼部尚书毛澄等坚持以为不可,但是也有一些大臣纷纷迎合帝意。最后世宗尊其生父恭睿渊仁宽穆纯圣献皇帝,庙号睿宗。这样睿宗神主就升祔太庙,而跻于武宗之上(隆庆元年,罢睿宗明堂配享)。大礼仪引起轩然大波,朝臣中反对者均受打击,或被罢官,或被入狱。受杖者一百八十余人,杖死者十七人。同时,世宗奉道教,信用方士,滥用公帑,挥霍无度,并在宫中日夜祈祷。先是将道士邵元节入京,封为真人及礼部尚书。邵死后又大宠方士陶仲文。自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壬寅宫变”后世宗即不视朝。此后宠臣严嵩专政20余年,朝政腐败黑暗到极点。
嘉靖一朝,国家外患不断。北面鞑靼部趁明朝衰弱而占据河套。嘉靖1550年,鞑靼首领俺答汗进犯,在北京城郊大肆抢掠之后西去,明军在追击中大败,此为庚戌之变。穆宗时,明朝与蒙古通好,俺答被封为顺义王。在南部海疆,倭寇横行,人民生活生产受到严重破坏。但是后为戚继光、胡宗宪、俞大猷剿灭。
世宗去世后,皇子朱载垕即位,是为明穆宗,改元隆庆。穆宗在位六年,任用能臣如高拱、徐阶、张居正等,内政形势总体较佳。为万历初年的中兴奠定了基础。虽然这两朝的政治腐化加剧,但经济仍有发展。
张居正改革
隆庆六年,明穆宗突然中风驾崩,子朱翊钧继位,是为神宗,改元万历。由于神宗年幼,于是由太后摄政。重臣高拱由于与太后信任的宦官冯保对抗而被罢官,相反张居正得到冯保的鼎力支持。
张居正辅政十年,推行改革,在内政方面,提出“尊主权,课吏职,行赏罚,一号令”,推行考成法,裁撤政府机构中的冗官冗员,整顿邮传和铨政。经济上,清丈全国土地,抑制豪强地主,改革赋役制度,推行一条鞭法,减轻农民负担。洪武年间,全国耕种田地有八百五十万零七千六百卅二顷。到了弘治十五年(1502年)降低到四百二十二万八千零五十八顷。而万历九年经过张居正的治理后达到七百零一万三千九百七十六顷。军事上,加强武备整顿,平定西南骚乱,重用抗倭名将戚继光总理蓟、昌、保三镇练兵,使边境安然。张居正还启用潘季驯治理黄河,变水患为水利。同时严惩贪官污吏,裁汰冗员。
张居正改革后,万历初年呈现出太平盛世的景象。张居正逝世之后,中兴之象消失。明王朝从此走上了衰败之路。
万历怠政
张居正死后初期,神宗尚能保持对朝政的兴趣,但不久就开始怠政。万历十四年后,神宗就开始连续不上朝。万历十七年元旦后,神宗以日食为由免去元旦朝贺。此后每年元旦神宗再也不视朝。自万历十六年后,常朝也经常看不到神宗。神宗整日在深宫中不理政事,沉浸在花天酒地之中。每年还进行选美。神宗还好营建,经常大兴土木。在他廿一岁时就开始筹建陵园。万历十七年,大理寺左评事雒于仁上疏,称神宗沉湎于酒、色、财、气,结果被贬为民。神宗还派矿监和税监搜刮民间财产,导致多处民变发生。由于神宗不理朝政,缺官现象非常严重。万历三十年(1602年),南北两京共缺尚书三名,侍郎十名;各地缺巡抚三名,布政使、按察使等六十六名,知府二十五名。神宗委顿于上,百官党争于下,政府完全陷入空转之中。官僚队伍中党派林立,互相倾轧,如东林党、宣党、昆党、齐党、浙党等名目众多,但其所议议题却不是如何改良朝政,只是人事布局而已。
万历朝包括援助朝鲜王朝抵抗日本侵略的壬辰倭乱、平定宁夏哱拜之乱、平定贵州杨应龙之乱的万历三大征都取得了胜利。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后金努尔哈赤以“七大恨”告天,誓讨明朝。次年在萨尔浒之战中大败明军,明朝对女真从此转为战略防御。
魏忠贤乱政
泰昌元年(1620),光宗驾崩。长子朱由校继位,是为明熹宗,改元天启。熹宗文化水平不高,又喜欢木匠工作。阉党魏忠贤趁势而起,结党乱政,明朝社会更加黑暗。
但是在深层次的站在中立的立场来评价,其实所谓的“魏忠贤乱政”,是明朝文官集团中占有优势数量的“东林党”和“浙党”、“齐党”、“鲁党”为了各自的利益所引发的。皇帝企图通过内廷与朝中少数派的官员联合起来,从东林党把持的内阁中争夺权力的斗争。这种斗争随着天启皇帝病逝而最后告终。天启皇帝死后,崇祯皇帝又开始起用“东林党”官员,不久魏忠贤被皇帝调到凤阳看守皇陵,魏忠贤上吊自杀。
内忧外患
天启七年,熹宗死去。继任熹宗的是其弟信王朱由检,是为思宗(明安宗初谥为思宗,后改为毅宗,明绍宗谥为威宗),年号崇祯。他即位后,锐意改革朝政。他首先下令停建生祠,又逼客氏移居宫外。时机成熟后,崇祯帝下令魏忠贤去凤阳守陵。魏忠贤在前去过程中得知被崇祯帝已派锦衣卫来逮捕他,便与党羽李朝钦一起自缢。崇祯帝将其首级悬于河间老家。同时将客氏押到浣衣局处死。阉党其它分子也被贬黜或处死。阉党专权虽然结束,但其后朝中又党争不断,崇祯帝对朝政又开始失望。为中兴国政,他开始加强集权,力图控制百官,任用宦官来贯彻自己的革新意志。
1629年(明朝后期地图(崇祯年间)崇祯二年)10月,后金汗皇太极由蒙古人做向导亲率大军,通过喜峰口,从龙井关突破长城,攻陷遵化、滦州、永平、迁安四座国防要塞,直逼帝都。由于人事变动,朝廷一度失去了对辽西边防军的控制,而卫戍帝都之三大营为后金武力威慑,北京城外园亭庄舍被入侵者蹂躏殆尽。 同年12月,崇祯帝诏令天下兵马进京勤王。
1630年(崇祯三年),帝以“咐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疑则斩帅”等罪名将负责辽东军务的袁崇焕处死。同年,后金大军直抵北京城外,明廷大震,重庆女总兵秦良玉挺身而出,率领“白杆兵”主动向八旗军发起进攻。在北京永定门外,皇太极派出多尔衮部迎战秦良玉部。这一仗,秦良玉率白杆兵在孙承宗等老将的配合下战胜铁蹄骑兵。之后,秦良玉又趁风雪之夜成功偷袭皇太极大本营。迫使雄心勃勃的皇太极不得不连弃滦州、永平、迁安、遵化四城,无功而返,退出关外。
1640年清军攻打锦州,崇祯帝派洪承畴带八路总兵率刚刚镇压中原起义的十三万大军出关援锦,在松山大战清军,是为“松锦大战”。结果明军败。洪承畴降清。关外辽东地区至此基本全数沦陷。
1641年,李自成攻陷洛阳,杀福王朱常洵。1643年十月年李自成攻破潼关,十一月占领西安。张献忠领导的农民军主要在南方发展,先是控制了湖广地区,之后又改进攻四川,是为大西政权。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宣布建国,国号大顺,年号永昌。崇祯十七年三月,农民军攻陷大同、宣府、居庸关。十八日,农民军攻克北京外城。次日凌晨,崇祯帝在北京煤山自缢,明朝在全国统治宣告结束。
南明(1644-1662)
弘光政权
1644年四月廿一日,李自成亲率部队与吴三桂在山海关外的一片石大战,但由于清军参战,李自成大败。四月廿九日,李自成在武英殿匆匆即皇帝位,深夜便焚烧宫殿与九门城楼,向西撤退。之后,农民军接连内讧,战斗力大损,与清军交战时也连连失败。五月初二,清摄政王多尔衮进京。八日,顺治进北京。北京开始成为清廷都城。而在南京明朝设有形式上的基本的政府机关。1644年五月初三日,崇祯皇帝的堂兄弟福王朱由崧被推为监国。十二天后,朱由崧即皇帝位,是为安宗,以次年为弘光元年。弘光政府内斗不断,内部由阉党余孽专权,实行“联虏平寇”的错误国策,弘光帝也不理政事沉湎在酒色。清军一路南下,攻克中原,很快就到了史可法镇守的扬州城,史可法死守七日七夜,城破,史可法被杀,清军随后在扬州进行整整十日的大屠杀,史称扬州十日,死难者达80万。之后,清军渡江,攻破南京。弘光帝被俘,押解到北京,次年被杀于北京宣武门外的柴市。清军占南京后,又接连攻克苏州、杭州、松江、常州等江南大部。1645年(弘光元年)六月,清军再下剃发令,命令十天之内,清占区汉人一律模仿满洲人装饰剃发易服,“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引发了汉族群众的强烈反抗。江南百姓纷纷起义抗清,其中以嘉定和江阴人民的抗清尤为顽强激烈,先后发生了“嘉定三屠”和“江阴八十一日”等抗清事件,但都被清军血腥镇压。满清统治者野蛮贯彻执行剃发易服,期间死难者人数总数逾越百万,惨烈程度丝毫不逊于近代日本侵华屠杀。
隆武、绍武政权
弘光政权覆灭后,鲁王朱以海监国于绍兴,唐王朱聿键称帝于福州,是为绍宗,年号隆武。隆武帝是南明时期最有作为的一位皇帝,励精图治,关心百姓疾苦,一洗前人弊端,基本国策改以“御虏”为主,但被拥立其继位的郑氏集团架空,处处受制于郑芝龙。1646年(隆武二年)二月,清军开始征伐福建与浙江。六月,鲁王兵败,漂泊海上。八月,隆武帝与清朝追兵搏斗时被乱箭射杀于汀州城衙的大堂上(一说被俘杀)。十一月初五,隆武帝之弟朱聿鐭称帝于广州,是为文宗,改元绍武,仅41天即被清军俘虏绝食而死。十一月十五,郑芝龙不顾郑成功苦谏,北上福州降清。
永历政权
隆武帝被害后,桂王朱由榔于当年十月初十监国于肇庆,十一月十八日正式称帝,是为昭宗,以次年为永历元年。永历政权与已经被击溃的张献忠李自成残部联合抗清,一度收复湖南全境;郑成功坚持在东南沿海地区进行抗清活动,一度攻克过漳泉二府,并奉永历为正朔,永历二年,永历帝指派宁靖王朱术桂到郑成功的部队监国。永历三年后,清军大兵压境,湖南再度沦陷。永历四年,清军攻克广州与桂林。永历帝被迫退守南宁。永历五年,孙可望迎永历帝入贵州安隆所,并进攻四川,一度收复了四川大部。李定国也进攻广西,攻克桂林,清定南王孔有德自焚而死,并大战湖南衡州,斩杀清敬谨亲王尼堪,尽复湖南,一时天下大震。但是,李定国、孙可望两名将领内部不和。永历八年,李定国与郑成功相约会师广东新会,图取广州,未能成功。永历九年,郑成功退守厦门金门两地。永历十一年,孙可望降清,西南军事情报均被孙可望出卖,清兵大规模进攻云南;此时郑成功被永历帝封为延平郡王,同时郑成功带领水军向舟山群岛进发。永历十三年,清军三路入滇,永历帝逃往缅甸;此时郑成功率17万水陆大军北伐,进入长江,攻占下瓜洲、镇江、江浦等地,直抵南京城下,将南京团团围住,结果中清军缓兵之计被清军击败,不得不回到闽南大本营。清顺治帝趁机派达素集中广东、福建、浙江三省兵力攻打金厦郑成功的军队。1661年(永历十五年)2月郑成功炮毙清顺治帝于厦门思明港(一说死于郑成功炮火的是顺治帝之子承政王,顺治帝死于天花或于五台山出家退出历史舞台),达素自杀,清军败退;此时清军入缅,逼迫缅甸政府交出永历帝。1661年3月郑成功派儿子郑经留守金厦,自己攻打被荷兰占领的台湾,经过九月苦战于次年二月复台。1662年(永历十六年),永历帝被降清明将吴三桂绞杀于云南昆明,南明灭亡。同年,郑成功病逝于台湾,李定国病故于猛腊。
明郑(1662-1683)
永历帝被害后,全国较大规模抗清活动就只有夔东十三家抗清与郑成功在台澎金厦抗清了。李自成余部在湖南抗清失败后,转移到川、鄂山区进行活动,在夔州府以东地区继续抗清,史称夔东十三家。1662年清军开始对其进行绞杀,1664年,夔东十三家军抗清失败,首领李来亨全家自焚。1662年6月郑成功病逝后,郑经从厦门来到台湾接手经营,仍旧沿用永历年号,并于次年从福建迎接明朝监国宁靖王朱术桂入台。1663年满清与荷兰联手进攻金门与厦门,金厦两岛陷,明郑势力撤退台湾,在陈永华的辅政下,抚土民、通商贩、兴学校、进人才、定制度,境内大治。1673年三藩之乱爆发,郑经接受靖南王耿精忠请援,率军西征福建。郑经收回厦门后,并收漳州、泉州与潮州三府,进而攻下广东惠州。后来,广东平南王尚可喜、福建靖南王耿精忠相继为清军所平定,云南平西王吴三桂亦败亡,郑经势力败退仅能守住厦门,1680年清将万正色遣人游说郑军水师副总督朱天贵(原为耿精忠部将)率舰300艘,将士2万余人降清,郑经放弃厦门并班师回台,之后沉迷于酒色。1681年郑经病殁,遗命郑克臧嗣位,冯锡范拥立其婿郑克塽,独揽大权。清康熙帝以降清明将施琅为水师提督征讨台湾。1683年(永历三十七年),施琅大败刘国轩攻克澎湖,给台湾造成极大军事压力,结果郑克塽剃发降清,明朝监国宁靖王朱术桂携五妃自杀殉国,明朝最后一股抗清势力覆灭,中国第二次亡国。
杨氏虎的介绍
本文2023-10-24 14:56:38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301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