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爷爷是谁?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4浏览:2收藏

李白的爷爷是谁?,第1张

李白的家谱实际很难考证,其自称是凉武昭王九世孙,但连他自己都不肯定。可以肯定的是其父名“李客”,在李白五岁时,李客带着一大家子人从中亚碎叶来到蜀地(也就是现在四川那块啦)生活。至于李白的亲爷爷嘛,自然是李客的父亲啦,叫啥名字就不知道了。

另外,李白在天宝初年时,曾和当时的殿中侍御史李彦允认了祖孙关系,李白称李彦允为“从祖”。所以,如果硬要说李白的爷爷是谁,有史籍可考的应该就是这位李彦允了。

当然,如果楼主的提问本不是为了知道真正的答案,而是玩那种脑筋急转弯的游戏,那就没劲了。

李白(701年—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北京大学教授李志敏评价:“李白之诗呼吸宇宙,出乎道;杜甫之诗德参天地,源于儒,皆至天人合一境界,故能出神入化。” [1] 《旧唐书》记载李白为山东人 [2] ;《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3] 。

  李白,是继屈原之后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那丰富、曲折的一生也给后人留下了不少难解之谜。

  李白的家世就是一个谜,历代学者进行了不少研究和考证,但至今仍未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李白的好友范伦之子范传正在《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文》(新墓建于唐宪宗元和十二年,即817年,距李白死已五十五年。)中说:“公名白,字太自,其先陇西成纪人。绝嗣之家,难求谱牒。公之孙女搜于箱箧中,得公之亡子伯禽手疏十数行,纸坏字缺,不能详备,约而计之,凉武昭王九代孙也。隋末多难,一房被窜于碎叶,流离散落,隐姓与名,故自国朝以来,漏于属籍。神龙初,潜还广汉,因侨为郡人。父客,以逋其邑,遂以客为名,高卧云林,不求禄仕。”李白晚年所依托的族叔李阳冰受李白之嘱,为其作《草堂集序》指出“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暠九世孙…… 谪居条支……神龙之始,逃归于蜀。”(神龙年间为八世纪初。)这两则史料,可以看作是关于李白身世最原始的材料,因为其来源都出自李白本人。

  李白在自己诗文中也多次提及自己的身世,在《长安裴长史书》中说:“白本家金陵,世为右姓,遭沮渠蒙逊难,奔流咸秦,因官寓家。”这里的金陵,经郭沫若考辨,是指李暠五世纪初在敦煌、酒泉一带建立西凉政权,设建康郡,不是指今江苏南京的金陵。在《赠张相镐》诗中,李白写道:“家本陇西人,先为汉边将,功略盖天地,名飞青云上。善战竟不侯,当年颇惆怅。”这显然是指远祖为汉武帝时名将李广,虽有赫赫边功,却终身未得封侯。

  其实,李白这个“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的身份是很可疑的。如果李白真是李暠的九世孙,按辈份就应该是唐玄宗的族祖。唐玄宗在天宝元年(742年)曾颁布诏书,准许李暠的子孙“隶入宗正寺,编入属籍。”也就是可以登记为皇族的户口,而这时的李白颇为朝廷重视,但李白却没有去登记。后来入翰林院,多次见到皇帝也没有直接提起这件事。也可能是因为没有传世的家谱为证,皇帝诏书中明确要求“源流实同,谱牒犹著”才可登记。但是李白很爱与同姓的人标出辈份关系,稍加核对,就可看出与李暠九世孙的身份不相吻合。如李白所认的族叔李阳冰,也是李暠的九世孙,论理与李白同辈,又如李云是李渊儿子李元庆的曾孙,为李暠十一世孙,李白也称之为叔,把自己降低了三辈。可见,李白对自己的身世都把握不定。李暠九世孙的说法可能是李白本人或其先人的编造,目的是抬高自己的门第。难怪有些史学家不仅不相信李白是李暠九世孙的说法,乃至怀疑他汉族的族属也是冒牌的。唐史专家陈寅恪曾断定:“夫以一元非汉姓之家,忽来从西域,自称其先世于隋末由中国谪居于西突厥旧疆之内,实为一必不可能之事。则其人本为胡人,绝无疑义矣”陈寅恪先生的意见纯系主观推理,极少有人附和。

  一些研究者注意到一个很不正常的情况:李白对自已的近代长辈始终闪烁其词,尤其是称其家由西域归蜀是“潜还广汉”, “逃归于蜀”。按理李白先人当年不论是出奔还是触犯刑律而逃寓远方,时隔百年,根本用不着“潜还”,或“逃归”。这里面莫非有什么难言之隐?清人王琦由此推测:李白父亲李客的“逃归”、“潜还”很可能与“任侠”“避仇”有关。所以李白始终对自己的父亲讳莫如深,躲躲闪闪,也不敢向朝廷和皇帝明告自己的身世。李白自己的言行中,不是也不时显露出象他父亲那样豪爽任气,侠义心肠的气质吗?

李白的身世可谓是众说纷纭,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不过通过多方资料记载李白是凉武昭王李暠的九世孙的身世应该是真实的。 

  于李白的身世,最原始、最权威的记载只有两个,一是李白后认的族叔(从叔)、宣州当涂县令李阳冰的《草堂集序》,另一个是宣歙池等州观察使范传正为李白所作的墓志铭《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后世所有李白传记中凡涉及身世、籍贯等等问题,皆依据于此。 

《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文》中写到过李白单名一个白字,字太白,他的先祖是陇西成纪人因为战乱他的家谱已经找不到了。他是凉武昭王李暠的九世孙,隋朝末年因为天下大乱,他的家族中有一部分流落到了碎叶。自此李白家族人员散落,无法完全统计核实。 

  李白在晚年的时候投靠到一个族叔李阳冰,李阳冰受李白之托为他作了《草堂集序》。李阳冰《草堂集序》:“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暠九世孙。蝉联圭组,世为显著。中叶非罪,谪居条支,易姓为名,然自穷蝉至舜,七世为庶,累世不大曜,亦可叹焉。神龙之始,逃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惊姜之夕,长庚入梦,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翻译过来就是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神龙初年逃归到蜀汉。 另外在诗文《长安裴长史书》中李白自己曾写到我本出身金陵,因常年战乱,先祖蒙难,一度流落咸阳附近。根据《新唐书》的记载显示,李白是梁武昭王的第九代世孙,如果按照这个说法的话,那么李白就和唐太宗李世民是同辈族弟。

李白文化园(李白墓)位于安徽省当涂县太白镇青山西麓的太白行政村谷家自然村西,李白墓的东面即是当涂县海拔372米的第二高峰青山主峰。

牌楼上的“诗仙圣境”极为醒目,足以说明李白文化园想要展示的内容。

甬道尽头是巨大的照壁,没有字而是一幅砖雕画,描绘了李白泛舟江上欣赏采石矶风光的画面。

从照壁右侧往南拐,照壁后面会发现一幅立体的山水画!

太白碑林

我们首先来到了太白碑林,这是由马鞍山和当涂县两级政府投资150+万兴建的,具有江南风格的廊亭式建筑。

据介绍,太白碑林内镶嵌着现代著名书法家书写李白各个时期的经典诗文108块,作者有毛泽东、鲁迅、郭沫若、于右任、沙孟海、林散之、楚图南、启功、陈立夫、沈鹏等,太白碑林将诗歌、书法、建筑艺术融为一体,是文化精品的代表作。

进碑林后首先现在看到是的毛泽东书李白《夜泊牛渚怀古》的碑刻。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牛渚西江夜

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

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

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席

枫叶落纷纷

“谢将军”即谢朓[tiǎo](464-499),在宣城任上,谢朓将他的诗歌创作推向了数量和艺术的高峰,又被后人称为“谢宣城”,其死后葬于青山。

李白“一生低首谢宣城”,生前既爱青山风景,又崇谢公品格,曾有“宅近青山同谢朓”的夙愿,一心想与其结为异代芳邻。这也是为什么将李白墓从龙山迁往青山这里的缘故。

当代中国历史学家、考古学家郭沫若的诗词,导游大声地为我们边诵读边讲解。“我来采石矶,徐登太白楼。吾蜀李青莲,举杯犹在手。遥对江心洲,似思大曲酒。赠君三百斗,成诗三万首。红旗遍地红,光辉弥宇宙。”

相传“李白斗酒诗百篇”,郭老要赠其“三百斗”酒,期望诗仙成诗三万首!但最后二句似与主题不符,有时代的烙印,也是郭老的个性使然,看破不点破。

千载诗人首谪仙,来从白帝彩云边。长江水搏泥沙下,太白遗章读莫全。瞑色高楼听玉箫,一称太白惹喧嚣。千年万里登临处,继箸缘何苦寂寥。——启功

鲁迅书李白《越中览古》(上图)。《将进酒》(735年),第一句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天”即出自此诗(下图)。

走到李白的代表作之一《蜀道难》前,导游也是着重地要讲一番。《蜀道难》创作于唐开元二十年(732),以浪漫主义的手法,艺术地再现了蜀道峥嵘、突兀、强悍、崎岖等奇丽惊险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除此而外,实际上也道出了李白为官的心路历程,他自认为当官堪比蜀道。

在太白碑林,如果有时间又有人讲解,可以慢慢地欣赏。即体会李白诗的意境,又欣赏书法家们的书法,真是两全齐美的事啊,一次看个够!

走出太白碑林,站在湖边再拍一拍李白塑像。李白右手举酒樽,左手垂于身后,仰望前方,是又在构思什么佳作吗?

去往李白祠的路上遇一小卖部,导游介绍说,这里的主人是谷氏传人第四十九代孙谷常新开的。

谷氏家族号称是李白墓的千年守护人,这个梗有点儿绕了。

一诺千年的守护。李白曾七次来当涂,数次登临青山,结识了山下一位叫谷兰馨的年轻人,他们一见如故,结为世交。李白晚年四处漂泊,最后投奔当涂县令李阳冰,从此谷兰馨天天陪伴着他。李白临终前,谷兰馨承诺愿捐出自家的良田作为李白的长眠之地,并许下诺言,让家人世世代代守护这块墓地。

现在的谷常新,在30+年间充当义务讲解员近万次,给无数前来参观的中外嘉宾讲解李白文化。谷氏家族千年守护人的故事相当感人,许多电视台和其他媒体都曾报道过。但我们对故事的真实性存疑。

小店里最主要的就是出售与李白有关的商品,这倒是真实的。如果是纸质商品,还可以加盖纪念章等等,不一而足。

怀着对李白的仰慕心情,我也买了一本诗集,回家慢慢品读吧。

导游带我们进入李白祠参观。据介绍,现在的太白祠为1979年后重建。全祠被高出人头的黑瓦粉墙所环围。

导游介绍,李白祠建筑格局与清代宗族祠堂相近,前后两进,素白粉墙,黑灰瓦顶,青砖匍地,耸脊飞檐,画栋彩梁,宽敞明亮。太白祠正厅门楣横匾由著名书法家林散之先生题写。

廊下抱柱联:诗中无敌酒里称仙才气公然笼一代,殿上脱靴江头披锦狂名直欲占千秋。

大门楹联:

欲上青天揽明月,吾将此地巢云松。

厅内抱柱联:

身无七尺心雄万丈拔剑衔标上清都倩六龙廻车揽明月,

珠咳九天诗呈五色解冠拍手下白帝借一片孤帆归青山。

唐代诗人李白一生素有诗仙、酒仙、谪仙之称,他所作之诗,1000年来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诗圣杜甫称其为“诗无敌”。

厅内迎面矗立着一尊汉白玉李白塑像,高247米,重约3吨。李白侧身而立,微微后倾,左手按剑,右手后垂,双目炯炯有神,目视前方,长须飘逸,完美地体现了诗人的非凡气度。从太白楼到李白祠,从采石矶再到太白祠,不知看了多少李白的雕像,每一尊都能给游客留下深深的印象。

塑像的背景是一幅巨型徽派版画屏风,以李白在当涂游踪为写意,版画上方由著名书法家舒同亲笔题书“李白高踪”。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正厅壁画下方有立牌(上图),将太白祠内外的楹联内容展示出来,以让游人可以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内涵。而对于我这个爱好记录的人来说,真是方便了不少。回来写游记时,不用再去仔细辨认照片上的字迹或去网上搜索楹联内容了,手动点赞!

太白祠后面即是李白墓,由170块青石垒起1米多高的墓圈,周长20+米。墓前立一块石碑,上刻“唐名贤李太白之墓”,碑高142米,宽064米,楷书,字径145厘米,碑边有简单的花纹,没有记年,据考证系清代所刻。导游说,游客可以绕墓地顺时针转一圈,除迷信之外,我们是真心地凭吊拜谒诗魂,并向其致敬。

手捧刚刚入手的《李白诗词集》,在李白祠前留影作为纪念。

走出李白祠,李白墓园是一派深秋的湖水景色。

说话间导游带我们来看“九五之尊”。1980年,修葺一新的李白墓园对外开放,园区内天然长成了两棵形状奇特的香樟树,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一棵从根部长成了九丫(上图左),另外一棵从根部长成了五丫,两棵香樟树紧挨在一起,恰似形成了对李白诗作的最高评价,意喻李白是诗人当中的“九五之尊”。现在这两棵树的树龄40年。大自然的造化演变成了人们心中的意愿,也是天意啊!

湖边有一个小亭子。据《当涂县志》记载:唐“十咏亭”在府城东。李白有“姑熟十咏”,因以名亭,后毁于历史风暴。1986年,当涂县政府筹措资金为纪念李白所写“姑熟十咏”诗作,在李白终老之地重建。前题额“十咏亭”三字由著名书法家刘夜峰所题。

亭中有照壁(上图),上刻李白“姑熟十咏”诗,为著名书法家黄叶村手书。

照壁背面是《十咏亭重修记》,著名书法家王业霖文并撰写。后题额三个字由书法家黄叶村所题。

关于李白的身世 关于李白的身世,最原始、最权威的记载只有两个,一是李白后认的族叔(从叔)、宣州当涂县令李阳冰的《草堂集序》,一是宣歙池等州观察使范传正为李白所作的墓志铭《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后世所有李白传记中凡涉及身世、籍贯等等问题,无一例外皆依据于此。 可是这两处记载却语焉不详,漏洞百出,令人生疑。 李阳冰《草堂集序》:“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暠九世孙。蝉联圭组,世为显著。中叶非罪,谪居条支,易姓为名,然自穷蝉至舜,七世为庶,累世不大曜,亦可叹焉。神龙之始,逃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惊姜之夕,长庚入梦,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 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公名白,字太白,其先陇西成纪人。绝嗣之家,难求谱谍。公之孙女搜于箱箧中,得公之亡子伯禽手疏十数行,纸坏字缺,不能详备。约而计之,凉武昭王九代孙也。隋末多难,一房被窜于啐叶,流离散落,隐易姓名。故自国朝已来,编于属籍。神龙初,潜还广汉,因侨为郡人。父客以逋邑,遂以客为名。高卧云林,不求禄仕。公之生也,先府君指天枝以复姓,先夫人梦长庚而告祥,名之与字,咸所取象。” 二说当以李阳冰为先,因为此文作于“宝应元年十一月乙酉”,即762年十一月,李白新死。李白因永王案下浔阳狱,旋流放夜郎,途中遇赦,在江南一带颠沛流离,后投奔族叔、时任当涂县令的李阳冰,卒于当涂。而范传正不仅是和李白有过通家之好的范伦之子,还做过李白墓所在地的父母官,寻访到李白的两个孙女,为李白迁过坟,时在元和十二年(818年),距李白死年仅56年。 细细品味这两段记载,疑点甚多。“绝嗣之家,难求谱谍”,李白没有家谱;“隋末多难,一房被窜于啐叶,流离散落,隐易姓名”,李白祖上隋末逃到了碎叶;“神龙初,潜还广汉,因侨为郡人。父客以逋邑,遂以客为名”,李白的父亲在神龙初年潜回,神龙初年即705年;“公之生也,先府君指天枝以复姓”,李白出生时,其父指李树恢复了李姓(天枝即李树,避皇室“李”讳)。李阳冰和范传正都说,李白的父亲是神龙初年(705年)潜回广汉后才生的李白,可是李白自称以及所有知情人都指李白生于701年,显然是李白父亲在碎叶生下李白后才潜回的;潜回时,李白已经四岁,又谈何在其出生时恢复李姓呢?况且原来并非李姓,一复姓居然就复了个国姓! 二人又说,李白祖上因为获罪,逃到碎叶,隐易姓名。是什么样的罪名使他们隐姓埋名呢?几代之后,李白的父亲尚且还要“潜回广汉”,一个“潜”字,把这种罪名表露得惊心动魄——即使过了这么多年,祖上的罪名依然是巨大的阴影,李白的父亲依然生活在被追杀的恐惧之中。而这个父亲更奇怪,“父客以逋邑,遂以客为名”——这分明是变换了姓名,因为客居逃亡的地点,就以“客”字换作名字。那么他原本姓什么呢?无解;因为后来李白出生时才复了李姓。 李阳冰又说:“(李白祖先)中叶非罪,谪居条支,易姓为名。”什么叫“易姓为名”?字面解释是把姓变作名。什么叫“把姓变作名”?(后详) ——至此,李白非常亲近的一个族叔,一个故人之子的一篇序,一篇墓志铭,就写成了两篇诡异的怪诞小说,也彻底把李白的身世变成了一笔糊涂账。 二人又说,李白祖籍陇西成纪,乃西凉武昭王李暠的九世孙,而李暠乃李广十六世孙。查李广三子:当户,遗腹子李陵;椒,子嗣无载;敢,一女一子,俱侍奉太子戾,子名禹,戾太子失势,有人诬告李禹欲投奔李陵,“下吏死”。而李陵降匈奴后,单于赐姓拓跋氏,已不复李姓。“陇西士大夫以李氏为愧”,所以,可能的李广二子、三子的后裔,当蔚为陇右李姓豪族;李陵的后裔即使后来归宗,也不会直承为李陵后裔。恰与李白情势同一。 所以,世代为河西豪族的李暠的家族,必是李广二、三子后裔无疑。 天宝元年(742年),唐玄宗下诏,宣布李暠为始祖:“殿中侍御史李彦允等奏称,与朕同承凉武昭王后,请甄叙者,源流实同,谱牒犹著……自今已后,凉武昭王孙宝已下,绛郡、姑臧、敦煌、武阳等四房子孙,并宜隶入宗正,编诸属籍。” 如李白确为李暠九世孙,对李白宠幸已极、“亲为调羹”的李隆基,为什么不予承认,不把李白隶入宗正寺呢?天宝二年(743年),玄宗始特批准李白隶于宗正寺,亦被编入皇族户籍管理。毫无疑问是玄宗的厚爱开的后门,因为李白并无任何可资以证明的谱牒。即使如此,有唐一代,皇室也从未明确过李白的同宗身份。 李白此人,一生热衷于功名。开元二十二年(734年),李白33岁,就开始了持续他一生的“干谒”生涯。 第一个对象是韩朝宗,时任荆州长史兼襄州刺史,山南东道采访使。对这个平庸的官僚,李白自称“陇西布衣,流落楚汉。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王公大人,许与气义”,继而无耻地说“知君侯推赤心于诸贤腹中,所以不归他人,而愿委身国士。倘急难有用,敢效微躯”(《与韩荆州书》);但是马上后悔,同年,李白作《襄阳歌》,直讥韩荆州是“剥落生莓苔”;后又自嘲说:“高冠佩雄剑,长揖韩荆州”,竭力对自己“干谒”的无行加以淡化和美化。 既然如此,李白为什么不参加科举呢?毕竟,这是古代“布衣”惟一出头的机会啊。 我的好朋友郭灿金,在《李白:谪仙外衣之下的大唐孤儿》这篇奇文中,有剀切的剖析: 身世之谜,这一点对李白来说是致命的,最大的影响,可能就是让热衷于成就功名的李白不得不面对难以走进科场的残酷现实。 据《唐会要》和《新唐书》诸书对科举的记述,唐代的科举一般每年举行一次,应试考生全部来源于两种渠道:由中央和地方的各类学馆,经过规定的学业考试,选拔送到尚书省的,这类考生叫生徒(这类考生占据绝大多数,天宝年间曾多次发文告申明举人须经国子监就学方能应试,禁止乡贡);而举选不由馆、学者,谓之乡贡,这类考生皆怀牒自列于州、县(《新唐书·选举志》)。经过初选,这些考生以举子的身份赴京,到京都的第一道手续就是到尚书省报到,尚书省的有关机构(户部)则对考生的身份进行考核检查,而必检项目则包含考生的家状。家状是考生所写的家庭状况表,内容包括籍贯及三代名讳,按五代旧制,有父母、祖父母亡殁未经迁葬者,其主家之长不得辄求仕进,“不得罔冒”,否则,对其保举人也将追究责任。 因此,李白处境的艰难就可想而知:李白的祖上不是三品以上的官员,决定了李白不能入国子监这类学校就读,无法以生徒的身份出线;剩下的就只有乡贡一条出路。但是,即使乡贡,同样也需要明确的家世背景,李白的父亲“潜还广汉”,其祖父、曾祖一定是客死他乡,谈何迁葬?仅仅一桩家状的小事,对李白来说就是天堑,没有人斗胆敢为李白担保,李白,天纵之才李白就这样输在了起跑线上!不是合法公民的阴影,如影随形,伴随了李白的前半生。李白“三无人员”的国家和社会定位,使他喊出了真真切切的牢骚:“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因此,李白切肤之痛地说:“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这只是发迹前的卧龙先生说的,当不得真。李白的不屑仕进看来是有历史问题的必然结果,这是制度和规则崇拜的必然结果。李白心中无限的委屈与深深的烦恼,只是化为后代文学史上不学无术的一句话:李白不屑于参加科举考试。“不屑”二字,勾销了李白所有的委屈和烦恼,李白无穷的难言之隐,就这样被后代的文学史家们轻轻地一洗了之。

一、李白的第一次婚姻,在安陆跟许圉师的孙女结婚,属于入赘,即倒插门。从习俗、情理上讲,李白离开安陆许家,移家东鲁,无论是因为离婚,还是因为许氏病逝,儿子都有可能留在许家,以许为姓;二、李白诗中称伯禽为“小儿”,为“稚子”,当不是一般的爱称,而是实指,在他心中,明月奴是长子。李白写《寄东鲁二稚子》和《送萧三十一之鲁中,兼问稚子伯禽》两首诗的时候,应该已经跟“鲁一妇人”生下了颇黎,他更不可能在有颇黎的情况下,还称明月奴为“小儿”、“稚子”。三、有些人为了圆明月奴改名为伯禽的说法,就猜测说颇黎不详下落,或者夭亡。这种猜测过于武断。李白女儿嫁后死去,魏颢都能够知道并予以指出;李白儿子下落、夭亡,他不可能不知道,不可能不写出来。 按照传统习俗,明月奴既然被作为许家香火继承者,就不再算是李白的继承人,算做李白继承人的就只有颇黎了。李白死去50余年后,担任宣州、歙州、池州三州观察使的范传正,因为仰慕李白的为人及其诗歌成就,利用职务之便,开始寻访李白墓葬所在及其后人的下落。范传正在《新墓碑序》中,对寻访到的李白后人的情况有如下细致的叙述: ……访公之子孙,欲申慰荐。凡三四年,乃获孙女二人,一为陈云之室,一为刘劝之妻,皆编户甿也。因召至郡庭,相见与语。衣服村落,形容朴野,而进退闲雅,应对详谛,且祖德如在,儒风宛然。问其所以,则曰:‘父伯禽,以贞元八年不禄而卒。有兄一人,出游一十二年,不知所在。父存无官,父殁为民,有兄不相保,为天下之穷人。无桑以自蚕,非不知机杼;无田以自力,非不知稼穑。况妇人不任,布裙粝食,何所仰给,俪于农夫,救死而已。久不敢闻于县官,惧辱祖考,乡间逼迫,忍耻来告。’言讫泪下,余亦对之泫然。 范传正对李白两个孙女的遭遇深表同情,想要帮助他们,将她们“改适于士族”,但是被她们婉言拒绝了。范传正也没有强迫她们,只是“复井税、免徭役而已”。

李白的爷爷是谁?

李白的家谱实际很难考证,其自称是凉武昭王九世孙,但连他自己都不肯定。可以肯定的是其父名“李客”,在李白五岁时,李客带着一大家子人从...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