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二十四功臣是谁啊?怎么没有程咬金、徐茂公啊!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4浏览:1收藏

唐朝二十四功臣是谁啊?怎么没有程咬金、徐茂公啊!,第1张

唐朝二十四功臣中,有程咬金和徐茂公。唐朝二十四功臣名单如下:

1长孙无忌 2李孝恭 3杜如晦 4魏征 5房玄龄

2高士廉 7尉迟敬德 8李靖 9萧瑀 10段志玄 

11刘弘基 12屈突通 13殷开山 14柴绍 15长孙顺德 

16张 侯17君集 18张公谨 19程知节 20虞世南 

21刘政会 22唐俭 23李绩 24秦叔宝

其中,程知节就是程咬金,李绩就是徐茂公。

卢国公程咬金,原名咬金,后更名程知节,字义贞,生于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卒于唐麟德二年(665)二月七日,享年七十七岁。隋末,程知节入瓦岗军,投王世充,后降唐,成为秦王李世民之骨干成员。贞观十七年(643),唐太宗命将开国功臣肖像,图画于皇宫凌烟阁,程知节即其中之一。程知节乃世家大族之后,其曾祖名程兴,是北齐兖州司马,其祖名程哲,是北齐晋州司马,其父名程娄,是北齐济州大中正,唐赠使持节瀛州诸军事、瀛州刺史。原为瓦岗军勇将,李密失败后降王世充,因不满王的为人,与秦叔宝一同降唐,分配到李世民帐下。参加李世民历次战役。玄武门之变的主要打手。唐高宗时出征贺鲁,屠杀已投降的平民,因此免官,后病故。

英国公李绩,原名徐世绩,字懋功(因懋功二字的发音与茂公相同,《说唐演义全传》、《兴唐传》、《隋唐英雄传》等小说、电视剧误称他为徐茂公)。唐高祖李渊赐其姓李,后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改名为李勣。曹州离狐(今山东菏泽东明县东南)人。原为瓦岗军大将,少年从翟让起兵,瓦岗军首领李密降唐后成为独立势力,但仍坚持以李密部下的身份降唐以示不忘故主,被李渊称为“纯臣”,被李世民称为“唐初三大名将之一”(其他两个分别是李道宗和薛万彻)。遭窦建德进攻后,因父亲被窦擒为人质不得已投降。密谋暗杀窦重归唐朝,但未能成功,侥幸逃走。随李世民灭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又担任主将灭徐圆朗,随李孝恭灭辅公祏。武德年间与李靖一起偏向李世民。贞观年间与李靖一起灭亡突厥,此后十六年负责唐朝北边防御,多次击败薛延陀势力,又随李世民进攻高句丽。李世民死后辅佐唐高宗,被委以军事,担任主将再次出征高句丽,终于将高丽灭亡。历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深得朝廷信任和重任,被朝廷倚之为长城。唐高宗重画其形象于凌烟阁。灭高句丽后次年病逝。高宗亲为举哀,辍朝七日,赠太尉,谥曰贞武,陪葬昭陵。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是唐朝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二月二十八日(3月23日)唐太宗为怀念当初一同打天下的诸多功臣而命阎立本在凌烟阁内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又称《二十四功臣图》,比例皆真人大小,画像均面北而立,太宗时常前往怀旧。阁中分为三层:最内一层所画为功勋最高的宰辅之臣;中间一层所画为功高王侯之臣;最外一层所画则为其他功臣。

这二十四位功臣是:司徒、赵国公长孙无忌、司空、扬州都督、河间元王李孝恭、司空、莱国成公杜如晦、司空、相州都督、太子太师、郑国文贞公魏徵、司空、梁国公房玄龄、开府仪同三司、尚书右仆射、申国公高士廉、开府仪同三司、鄂国公尉迟敬德、特进、卫国公李靖、特进、宋国公萧瑀、辅国大将军、扬州都督、褒忠壮公段志玄、辅国大将军、夔国公刘弘基、尚书左仆射、蒋忠公屈突通、陕东道行台右仆射、郧节公殷开山、荆州都督、谯襄公柴绍、荆州都督、邳襄公长孙顺德、洛州都督、郧国公张亮、光禄大夫、吏部尚书、潞国公侯君集、左骁卫大将军、郯襄公张公谨、左领军大将军、卢国公程知节、礼部尚书、永兴文懿公虞世南、户部尚书、渝襄公刘政会、光禄大夫、户部尚书、莒国公唐俭、光禄大夫、兵部尚书、英国公李勣和徐州都督、胡国公秦琼。

唐太宗时期的24位著名的大臣有长孙无忌,李孝恭,杜如晦,魏征,房玄龄,高士廉,尉迟恭,李靖,萧瑀,段志玄,刘弘基,屈突通,殷开山,柴绍,长孙顺德,张亮,侯君集,张公瑾,程知节,虞世南,刘政会,唐俭,李勣,秦琼。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是唐朝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二月二十八日(3月23日)唐太宗为纪念当初一同打天下的诸多功臣而命阎立本在凌烟阁内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

扩展资料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并非按照功劳大小排名,而是在贞观十七年,唐太宗选出二十四个功臣后,按照最高官职排名。贞观十七年已经去世的人,此时已经获得赠官(死后赠官一般会远远高于生前真正职务),因而排在前面。

举例而言,贞观十七年,长孙无忌最高虚衔为司徒,房玄龄为司空。李孝恭、杜如晦、魏征此时已经去世,是赠司空。因“死者为大”的原则,真正的司空房玄龄排在三个赠司空之后。贞观二十三年才去世的李靖,也因为“去世较晚、此时未获得死后赠官”的原因,位列第八。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按理说,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然而历史上也不是每个人都好这一口。

东汉光武建武二年(公元26年),当朝皇帝的姐姐湖阳公主新寡,皇帝想为她在满朝文武中找个对象,就含蓄地问她对文武官员的印象。公主说:“宋公的容貌威武、品德高尚,满朝文武没有一个能比得上!”这一说,光武帝有数了。宋公是指当时的大司空宋弘。那一天,皇帝召见宋弘,让公主姐姐坐在屏风后面,他对宋弘说:“俗话说,人的地位一尊贵了就会换朋友,人的家资一富裕了就会重娶老婆,人情是这样的吗?”——这分明是在试探宋弘。宋弘回答:“我只听说过,贫贱时候结交的朋友不可忘记,共度患难的糟糠之妻不能轻易抛弃!”这一说,光武帝就明白宋弘的为人品性了,悄悄回头对屏风后面嘀咕了句:“事情成不了喽!”

东晋安帝义熙五年(公元409年)北方的西秦王为了拉拢太子太师焦遗,想把公主嫁给他的儿子焦华,焦华却说:“每个男人娶妻子,都想与之一起侍奉父母,如以公主这么尊贵的身份而下嫁给我这个臣民,实在是身份不对等,我担心金枝玉叶的公主不能主持料理家务,不是我想娶的妻子类型!”——这个焦华真胆大,但句句是实话,以孝顺长辈闻名的他知道公主妻子进家门后,绝难尽到应有的孝道,所以放弃成为驸马。西秦王毫无办法,只好捏了鼻子说:爱卿你说得很对啊,“卿之所行,古人吉事”,我的女儿不能强制嫁给你!

此外,唐太宗李世民为了嘉奖开国元勋尉迟敬德,想将女儿嫁给他,尉迟将军说:“臣妇虽鄙陋,亦不失夫妻情。臣每闻说古人语:‘富不易妻,仁也’。臣窃慕之,愿停圣恩。”要推掉这门亲事,但又不能不说出个理由来,于是,尉迟将军就拿古人来做挡箭牌,说了一番大道理,也算粗中有细的高明。理由非常得体,唐太宗不仅没有生气,还当场表扬他家庭稳定搞得好,“帝嘉之而止”。

以上拒绝迎娶公主的例子,幸而碰上的都是讲道理的明君,所以,不娶公主对于他们的仕途毫无损伤,而另外一些“幸运”地被皇家相中的人就没那么幸运了。

东汉桓帝永康元年(公元167年)有位尚书杨乔,长得容仪伟丽,而且才气逼人。皇帝想将公主许配给他,杨乔却坚决不肯。皇帝执意逼婚,结果杨乔竟绝食七日而死,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悲壮地抗拒了皇家婚事。

很多事情,代不乏例。晚唐的唐宣宗最宠爱女儿万寿公主,到了婚嫁年龄,指令宰相白敏中为其择驸马。最后看中了一位名叫郑颢的年轻人,这小郑既是官宦世家“官后代”,本人又是进士科及第,很有文化,但小郑此时已有婚约了,正准备迎娶呢!“普天之下莫非王臣”,小郑最终被逼娶了万寿公主,却始终郁郁不乐,真是强扭的瓜儿不甜。

历史上的他们为什么不愿迎娶公主?似乎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一个很重要的历史原因是,公主们出自天家,娇生惯养居多,她们中的绝大多数从小就被骄纵得骄恣无礼、蛮横放肆,进了夫家后,常常引来麻烦不断,甚至酿成家族悲剧。譬如汉明帝永平二年(公元59年),新阳侯阴就的儿子阴丰娶了光武皇帝的女儿郦邑公主,“公主骄妒,丰杀之,被诛,父母皆自杀。”这不是引火烧身吗?

此外,还有政治原因。虽然,成了天子女婿后,飞得更高成为可能,但是也跨进入了政治漩涡中心,增加了许多权势下的不自由和重重危险,一旦失败,或赶上王朝败亡,皇家女婿只会摔得更惨,莫说官运,怕是小命都要丢掉。

再则,社会看法也是一个方面。被皇家绣球抛中“幸运”地成了皇亲后,地球人都会认为,驸马就是靠裙带关系发迹的,极易遭人轻慢和蔑视,本身真正的才华本领倒不易彰显了。所以,一些正直且有实力的官宦之家,也是不屑以此提升家族声誉尊荣的。

为了不被皇家公主挑上,躲避皇家联姻,有的官宦名门明明家中有几个年轻俊美、学识出众的未婚男青年,却坚决保持低调,拉扯出一些借口来,不肯如实汇报:或说家中子侄尚小,或说子弟已经娶亲,或说儿子疾病缠身不敢耽搁公主的幸福,等等——总之,找借口推掉皇族联姻。

ps:这样一来就造成了很多皇帝的女儿们到了待嫁之时,分外地伤神。俗话说,捆绑不成夫妻。权大无边的皇帝也常常没辙,所以,皇帝的女儿也愁嫁了。唐代就有许多公主因嫁不出去而“剩”成了“单身贵族”。

《昭明文选》中载,南朝时,东海士族王源家世显赫,祖父任内侍参与机要,父亲也是清显之辈。王源经常出入同辈府邸,与他们关系密切。但在联姻方面,王源却唯利是图。王源经常将媒人唤到府上探问,媒人说吴郡的满璋之是高平旧族、宠臣后代,家财雄厚,正在托人为自己的儿子找对象。王源经过查证,得知满璋之是吴郡的一名中级官员,其子也官居主簿。于是王源父子决定与满家结为姻亲,满璋之下聘礼五万钱。此时王源夫人刚死,便用聘礼中余下的一部分纳了个妾。

大臣沈约知道这事后,社会责任感爆棚的他觉得其中有问题,便考察了一下满璋之的家谱,结果发现满璋之不是真正的士族。在那个年代,士族与庶族之间的界限泾渭分明,跨族联姻被认为是败坏人伦的丑事,于是沈约用优美的骈体文起草了一份处理意见:王源自降身份门第,其行为玷污了祖宗,侮辱了亲族,性质恶劣至极。如果不刹住这种歪风邪气,败坏人伦的联姻将比比皆是。对于王源的这种可耻行为,应该旗帜鲜明地予以重惩,把他开除出士族队伍。这样一来,那些已经干了同样勾当的士人将无比羞愧,那些正在策划干同样勾当的士人将悬崖勒马。所以建议把王源就地免职,永不起用。

一桩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让王源落得如此下场,让人唏嘘不已,但也体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士族门阀制度,以及士族与庶族之间的等级差别。社会和婚姻的隔绝使士族成为一个排他性的小团体,其内部彼此联姻,时间一长,就成了一个盘根错节的利益集团。

东晋后期,随着北府兵集团的兴起,出现了宋、齐、梁、陈的王朝更替,这四个王朝是由东晋时代不入流的军功家族建立的,但是,这并不代表“寒门”“寒贱”的庶族取代了士族,国家政权仍由士族把持,只是不如东晋初期士族拥立东晋皇室那般“王与马共天下”的盛况,出身较低的皇族仍需要依靠盘根错节的士族来统治社会。皇族都如此,庶族、寒族就更不用说了,虽然可以做官,却得不到士族的尊重,没有相应的社会地位可言。

王宏是宋武帝最亲信的大臣,但属于庶族,宋武帝曾告诉他:“你如果想做士大夫,必须让王球(宰相)允许你跟他共坐才行。你不妨说奉我的命令,前去试试。”然而,当王宏前去试探时,王球用手中的扇子阻止了他,王宏狼狈而逃。事后,宋武帝对他说:“这件事我也没办法。”

齐武帝最宠信的大臣纪僧真曾向他请求:“我的出身不过是本县武官,请陛下准许我当士大夫。”齐武帝说:“这事由江拢ㄊ比味脊偕惺椋┳鲋鳎笪颐挥茫闳フ宜伞!奔蜕媲叭グ莘茫找拢铝⒖堂腿税炎约旱淖灰瓶<蜕嫦蚱胛涞鬯呖啵胛涞鬯担骸笆看蠓虿皇腔实劭梢匀蚊摹!/p>

到了唐朝,这些名门望族甚至张狂到了不屑与李氏皇族通婚的地步,害得皇帝的女儿也为嫁人发愁,唐太宗一怒之下下诏修《氏族志》。为抑制山东士族地主,其诸子的王妃、公主的选婿,要求一律不与山东士族联姻。但魏征、房玄龄等高官仍与山东士族地主通婚。由此可以看出,旧时的门第威望还未减。

唐高宗时,宰相李义府想为儿子讨个山东大户的女儿做媳妇,可那些山东大户根本不拿他当回事,李义府就劝高宗整制山东士族,于是高宗下诏:山东士族崔、卢、郑、王、李等大姓之间不许通婚。然而,这些门阀显贵有的虽然表面上不再张扬,可私底下仍然暗通婚姻,有的宁可把女儿养到老,也不与寒门异性通婚。

我想是因为在李世民心中,还是魏征更重要一些吧,何况玄武门之变的时候,魏征的归附给了李世民很大的面子李世民评价说贞观之前辅佐之功以房玄龄第一,贞观之后以魏征第一。

唐代长安城皇宫内三清殿旁有一个不起眼的小楼,名为凌烟阁。贞观十七年二月,唐太宗李世民为怀念当初一同打天下的众位功臣,在凌烟阁内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真人大小的图像,并时常前往怀旧。李世民是一位杰出的皇帝,很善于处理君臣关系,恩威并施,双管齐下,把一个个能人异士治理得服服贴贴,却又使名将功臣多半得以善终。凌烟阁二十四元勋像就是例子。当时李世民年迈体衰,开始怀念往事,追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的战斗岁月。将他那些老部下的形象绘入凌烟阁,其中的真情多少有一些,而附带的用意却也很明显。

二十四元勋名录如下:

赵公长孙无忌第一。李世民长孙皇后之兄,自幼与李世民友善,李渊太原起兵后投靠李世民。参与历次战役,尤其在玄武门之变中起主要作用。李世民评价为“我有天下,多是此人之力”。李世民去世后,受遗命辅佐唐高宗。因反对唐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而失宠,后来被诬陷谋反,自杀。

赵郡王李孝恭第二。其父为李渊堂弟,李渊起兵后,他负责经略巴蜀。得李靖之助,灭萧铣、辅公佑,长江以南均受其统领,战功几可与李世民分庭抗礼。李世民登基后,退出权力中心,以歌舞美人自娱。贞观十四年,暴病身亡。

莱公杜如晦第三。李世民主要幕僚,李渊攻克长安时投靠李世民,得房玄龄推荐而受李世民重用,为十八学士之首。参与李世民历次战役。玄武门之变主谋。贞观年间与房玄龄共掌朝政,但于贞观四年病故,年仅四十六岁。深为李世民痛惜,死后极尽哀荣。

郑公魏征第四。原为李密谋士,后随李密降唐,为唐朝招降李世绩。窦建德进攻河北时被俘,窦灭亡后重回唐朝,隶太子建成麾下。玄武门之变后,归顺李世民。因感知遇之恩,凡事知无不言,以进谏著称。李世民评价说贞观之前辅佐之功以房玄龄第一,贞观之后以魏征第一。贞观十六年病故。

梁公房玄龄第五。李世民主要幕僚,善于谋略。李渊起兵后派李世民进攻渭北,房玄龄受温彦博推荐投入李世民幕府,被委以心腹,参与李世民历次战役。玄武门之变主谋。李世民登基后论功行赏,被比为汉之萧何。贞观年间负责行政,为相近二十年,深得李世民信任。出征高丽时被委以留守重任,贞观二十三年病故。

申公高士廉第六。长孙后、长孙无忌的亲舅舅,二人之父早死,实际由高士廉抚养。高对李世民极为器重,以至主动将长孙后许配给李世民。因得罪杨广,被发配岭南,随后中原大乱,被隔绝在外,直到李靖灭萧铣南巡时才得以回归。其人善行政、文学,为李世民心腹,参与玄武门之变的策划。

鄂公尉迟敬德第七。原为刘武周部将,刘武周灭亡后投降李世民。起初不被众将信任,几乎被处死,但李世民坚持启用他。唐郑决战时有单骑救主之功,得以稳固地位,此后以勇将身份参与李世民历次战役。玄武门之变的主要角色,亲手杀死齐王李元吉,又率兵威逼李渊下旨立李世民为太子,拥立之功第一。突厥倾国进犯时以骑兵迎击取胜。天下安定后无用武之地,晚年闭门不出,最终得享天年。

卫公李靖第八。是“使功不如使过”的典型,曾试图揭发李渊谋反,因此几乎被李渊处死,幸而为李世民所救。后来戴罪立功,协助李孝恭经营巴蜀、灭萧铣、辅公佑,被李渊评价为“萧、辅之膏肓”。拒绝李世民的拉拢,未参加玄武门之变。贞观年间负责抵御突厥,成功地消灭突厥政权,战功无人可及。后来又挂帅出征,消灭吐谷浑势力。因军事能力过高遭人疑忌,屡次被诬告谋反,为免嫌疑,主动退休闭门不出,直到老死。

宋公萧禹第九。隋炀帝萧后之弟,以外戚为隋炀帝重臣。因反对出征高丽,被贬为河池郡守,到任后受薛举进攻,奋力抵御。李渊起兵后,归附唐朝,善行政,为李渊重用。李世民即位后,因与房玄龄、杜如晦不和,多次得罪李世民,仕途沉浮,但从不“改过自新”。后来李世民评价其为“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褒公段志玄第十。李渊在太原时的旧部,起义功臣。参加历次重要战役,以勇武著称。李世民兄弟相争时,拒绝建成、元吉的拉拢,忠于李世民,并参加了玄武门之变。其人治军严谨,李世民评价为“周亚夫无以加焉”。贞观十六年病故。

夔公刘弘基第十一。游侠,隋炀帝征高丽时,因避兵役逃往太原依附李渊。太原起兵时,与长孙顺德一同负责招募勇士,有大功。进攻长安途中于霍邑之战阵斩隋主将宋老生,攻克长安后被评为战功第一。进攻薛举时在浅水原大败,力尽被擒,李世民灭薛氏后获救。又在刘武周进攻太原时战败被俘,侥幸自己逃回,随后配合李世民在介休歼灭宋金刚。因唐朝与突厥关系恶化,常年驻守北边抵御突厥。贞观年间曾随李世民征高丽。唐高宗时病故。

蒋公屈突通第十二。原为隋朝大将,历仕杨坚、杨广,战功赫赫。杨广南巡江都,委以镇守都城长安的重任。李渊起兵后进攻长安,屈突通率部下死战,力尽后自杀未遂,最终投降李渊,被封为兵部尚书。参与唐朝历次重大军事行动,尤其灭王世充被评为战功第一。后被委派镇守洛阳,于贞观元年病故。

郧公殷开山第十三。李渊旧部,太原起兵时投奔李渊,参与攻打长安。进攻薛举时,在浅水原大败,与刘文静一同被追究责任,贬为庶民。后随李世民灭薛氏有功,得以重被任用。参加李世民历次战役,在进攻刘黑达时,染病身亡,是凌烟阁功臣中最先去世的一个。

谯公柴绍第十四。李渊之婿,娶平阳公主。李渊起兵时身在长安,侥幸逃脱追捕前往太原。参与攻克长安、灭薛举、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等重要战役。贞观年间作为主将消灭最后一位反王梁师都。贞观十二年病故。

邳公长孙顺德第十五。李世民长孙后之叔,外戚。隋炀帝出兵高丽时,为避兵役逃往太原依附李渊,与李氏父子友善。太原起兵时,与刘弘基一同负责招募勇士,有大功。进攻长安时任先锋,擒隋主将屈突通,此后功劳不显。玄武门之变充当打手角色。贞观年间因多次贪污被弹劾,李世民不忍治罪,只贬官而已,病故。

郧公张亮第十六。原为李密部下,隶属李世绩,随李一同降唐,得房玄龄、李世绩推荐入李世民幕府。李世民兄弟相争时,派其到洛阳招募私党,被元吉告发而下狱,张拒不招供掩护了李世民,因而有功。贞观年间,因善于行政而颇得信任,又揭发侯谋反、随征高丽而立功。但其后因好巫术而逐渐名声败坏,贞观二十年被告谋反,受诛。

陈公侯第十七。李世民心腹,常年担任其幕僚。玄武门之变的主要策划人。贞观年间,担任李靖副将击败吐谷浑,又任主将击灭高昌。回朝后因私吞高昌战利品而被弹劾,为此怀恨在心。李世民诸子争当太子的斗争中,依附太子李承乾,图谋杀李世民拥立承乾,事泄被杀。

郯公张公谨第十八。原为王世充部下,后投降唐朝,受李靖推荐进入李世民幕府。因参与玄武门之变的谋划而得到赏识,又在事变时充当主要打手,功劳很大。李世民登基后,命其为李靖副将抵御突厥,协助李靖灭亡突厥。次年病故,仅三十九岁。

卢公程知节第十九。本名程咬金,原为瓦岗军勇将,李密失败后降王世充,因不满王的为人,与秦叔宝一同降唐,分配到李世民帐下。参加李世民历次战役,玄武门之变的主要打手。唐高宗时出征贺鲁,屠杀已投降的平民,因此免官,后病故。

永兴公虞世南第二十。隋朝奸臣虞世基之弟,自幼以文学著称。宇文化及江都兵变后被裹胁北返,宇文化被灭后归窦建德,窦死后入李世民幕府。此后尽心辅佐李世民,被评价为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五绝。贞观十二年病故。

渝公刘政会第二十一。李渊任太原留守时的老部下,随李渊起兵,首义功臣。此后负责留守太原,刘武周进攻时被俘。忠心不屈,还找机会打探刘武周军情密报李渊,刘武周灭亡后获救。曾担任刑部尚书,贞观九年病故。

莒公唐俭第二十二。唐家与李家均为北齐大臣,有世交之谊,唐俭亦与李渊为友。参与李渊太原起兵的谋划,最大功劳是揭发独孤怀恩谋反,被特赐免死罪一次。贞观初年负责与突厥外交事宜,被李靖“谋害”,竟奇迹般逃生。后来任民部尚书,因怠于政事贬官。唐高宗年间病故。

英公李世绩第二十三。原为瓦岗军大将,少年从翟让起兵,翟死后跟随李密。李密降唐后成为独立势力,但仍坚持以李密部下的身份降唐以示不忘故主,被李渊称为“纯臣”。遭窦建德进攻后,因父亲被窦擒为人质不得已投降。密谋暗杀窦重归唐朝,但未能成功,侥幸逃走。随李世民灭王世充、窦建德、刘黑达,又担任主将灭徐圆朗,随李孝恭灭辅公佑。拒绝李世民的拉拢,未参加玄武门之变。贞观年间与李靖一起灭亡突厥,此后十六年负责唐朝北边防御,多次击败薛延陀势力,又随李世民进攻高丽。李世民死后辅佐唐高宗,被委以重任,担任军事主将再次出征高丽,终于将高丽灭亡。唐高宗重画其形象于凌烟阁。灭高丽后次年病逝。

历史上的秦琼以勇猛彪悍著称。最初是隋将来护儿部将,后随张须陀讨伐李密。兵败,张须陀战死,秦叔宝归裴仁基部下,又随裴投降李密,得到重用,被任用为帐内骠骑。李密失败后,投降王世充,因不满王的为人,于619年(唐高宗武德二年)同程知节等人一起投唐,被分配到秦王李世民帐下。参加了李世民的历次征战,每战必先,常于万军之中取敌将首级。626年(武德九年),参与玄武门之变,事后被封为左武卫大将军。秦琼晚年因历次作战负伤太多而疾病缠身,常对人说:“吾少长戎马,所经二百余阵,屡中重疮。计吾前后出血亦数斛矣,安得不病

这位在网文中广为流传的被唐太宗“强占”的弟媳杨妃,即巢刺王李元吉的妻子巢王妃杨氏。不过这位杨妃事实上并不属于唐太宗的后宫,因为巢王妃杨氏自始至终都没有获得过唐太宗后宫中的封号,她的头衔一直都是跟着丈夫李元吉的称号改变而改变。

虽然某些网文一口咬定唐太宗发动玄武门之变是为了巢王妃,不过此说法纯属无稽之谈。因为综合史书记载以及李建成之妻郑氏和李元吉之女归仁县主等人的墓志来看,李建成与李元吉被诛后,东宫由太子李世民入住,李元吉的齐王府则被赏给了功臣尉迟敬德,李建成与李元吉的妻子女儿可以说是无处可去,再加上这些女眷身份敏感,便只能一直幽闭在宫里,实质上就是软禁。

这样被软禁在宫里的生活自然不好过,所以归仁县主的墓志上隐晦地写道:“诚周于造次之间”“行满于危疑之地”。想想李元吉的正妻与小妾竟然只能挤在同一间宫殿里,而隐太子妃郑氏所居住的长乐门内归仁门东就是宫城的最南面,出门便是士兵的重重守卫,再加上归仁直到19岁才被册封为县主,这一切正说明了杨氏这些被幽闭宫中的女眷生存环境之艰难。

杨氏虽然在贞观后期得到了唐太宗的临幸,甚至一度被欲立为皇后,然而事实则是唐太宗自始至终都不曾给过杨氏正式的后宫头衔。如果杨氏真的如同《新唐书》所言“帝宠之”的话,想来即便唐太宗给不了她皇后的尊位,也绝对给得起一个普通的嫔妃之位,毕竟古人最为重视名分,正所谓是名不正则言不顺,无论杨氏能够获封哪个等级的后宫嫔妃,都比只能一直背负通奸之名好太多。

何况贞观十七年时,后宫中的四妃之位是有空缺的。因为齐王李佑谋反、生母阴氏被降为嫔,燕贤妃晋位为德妃,贤妃之位正好空了下来。而根据杨氏之子曹王李明于贞观二十一年受封的情况来看,唐太宗的这个“老来子”应该就是诞生于十八年前后。然而唐太宗宁可将贤妃封给一个无子无宠的郑氏,也不曾将有子有宠的杨氏借机补进四妃之位中,从这样的情况来看,着实看不出这位杨氏究竟是如何一个“有宠于上”的法子。

更何况如果杨氏真的有宠到“欲立为后”了,那么无论是杨氏还是李明,都该有些特殊待遇。比如唐高祖之子韩王李元嘉,他的母亲宇文昭仪就是“早有宠于高祖,高祖初即位,便欲立为皇后,固辞不受”,而李元嘉也是因为其母有宠,在唐高祖登基以后所生的那些儿子里面是最得宠爱的。又比如武惠妃,虽然同样因为种种原因无法被立为皇后,但唐玄宗特别为她设置了一个“惠妃”的封号,并且“宫中礼秩,一同皇后”。而武惠妃的长子夏悼王因为唐玄宗“钟爱无比,名之为一”,次子李敏也是“以母惠妃之宠,玄宗特加顾念”,女儿太华公主同样是“以母爱,礼遇过于诸公主,赐甲第,连于宫禁”。

同理,若杨氏真的如此受宠,那么她的儿子李明在唐太宗眼里也应该是子凭母贵爱屋及乌才对。然而通观史书,唐太宗除了分封李明承认了这个儿子的合法地位外,对李明并没有任何的特殊待遇。而且唐太宗虽然分封了李明,却仍只称杨氏为巢王妃,并未将其列入后宫中的一员,如此一番举动,实际上是将杨氏与李明之间的母子关系在礼法上割裂开来了。毕竟一个是唐太宗的儿子,一个是唐太宗的弟媳,在名分上否决了杨氏与李明的母子关系,而杨氏面对亲子却听不到一声“母亲”,李明面对亲母却不能名正言顺地喊一声“娘”,这又该是何等的悲哀与痛苦!

至于杨氏和丈夫李元吉的小妾共同抚养的庶女归仁县主,竟然一直到贞观十八年,才以19的“高龄”获封县主并得以出嫁,想来杨氏若真的深得唐太宗的宠爱,她的亲生儿子和亲自抚养的庶女是绝不会受到如此对待的。

而魏征在反对唐太宗立杨氏为后时,曾将杨氏比作为辰嬴,辰嬴又是怎样的人物呢?

辰嬴本为春秋战国时期秦穆公之女,曾先后嫁给晋怀公和晋文公,所以古人明确将辰嬴定性为“既*且贱之人”。

魏征敢当着皇帝的面说他宠爱的女人不过是个既*且贱之人,勇气固然可嘉,不过更令人吃惊的是,唐太宗居然对魏征的这种说法丝毫没有生气,反而是表示默许。而反观唐太宗的爱子魏王李泰不过是向父亲抱怨说大臣们对他不够尊重,唐太宗就勃然大怒,将大臣召来痛骂一顿,连房玄龄都被吓得直打哆嗦。如此截然相反的态度,已然昭示了唐太宗对杨氏能有几分真心——毕竟唐太宗若当真宠爱杨氏,又为何会在听到大臣说杨氏不过是个既*且贱之人时一点都不生气呢?

所以唐太宗对巢王妃杨氏究竟有多宠爱,杨氏是否真的曾离后位仅一步之遥,相信各位看官也心中有数了。

只查到元吉身死时,留下妃子杨氏

杨氏后来被世民哪个哪个了,,,

第十四回 纳弟妇东宫渎伦 盟胡虏便桥申约

--------------------------------------------------------------------------------

却说谏议大夫魏征,自宫府平定后,屡劝世民坦示大公,借安反侧;及幽州诛逆,复白世民道:“人心未靖,不再抚慰,祸恐难解。”世民乃遣征宣慰山东,许他便宜行事。征受命东行,途遇太子千牛李志安,齐王护军李思行,由地方官吏押送京师,征慨然道:“前东宫齐府左右,已有诏赦宥,不复按问,今复因解二李入京,是赦文转同虚下了,天下尚肯信从诏敕么?”当下将二人释归,然后上闻。世民喜他有识,传语奖勉,一面下令宣布,凡事连东宫齐王,及庐江王瑗,均不准讦告,违令反坐。自是无人告密,内外咸安。就是冯翊冯立薛万彻等,亦均令归里,概不加罪。应该如此。

惟有一种特别加恩的事件,说将起来,乃是当时东宫的趣闻,便是后来唐朝的秽史。元吉身死时,年只二十四岁,留下妃子杨氏,与元吉年貌相当,生得体态风流,性情柔媚,面如出水芙蓉,腰似迎风杨柳。唐室王妃中,要算这个杨氏妇,最为美艳。平时与秦王妃长孙氏,颇称莫逆,往来款洽,两下无猜。元吉谋害世民,她尝暗中谏阻,请勿与世民为仇,偏元吉不肯听从,终落得身亡家破,子姓同诛。杨氏年才花信,怎禁得孤帷寂寞,举目无亲,幸亏长孙氏念娣姒情,尝邀她过来叙旧,好言劝慰,俾解愁烦。一日,正当娣姒坐谈,忽见世民趋入,杨氏即起座相迎,经世民坐定,她忽屈膝下跪,对着世民,竟自请死,反弄得世民语默两难,无从摆布。长孙氏在侧,慌忙劝解,偏杨氏娇啼宛转,楚楚可怜,这是杨氏献媚处,并非记念齐王。那世民虽是绝世英雄,到了此时,也不禁牵动情肠,代为凄楚,况看她淡装浅抹,秀色可餐,一种哀艳态度,真是有笔难描,令人魂销魄荡;急切无可答词,只好离开了座,连称请起。长孙氏忙来搀扶,好容易把杨氏掖起,杨氏还是哭个不住,方由世民婉告道:“王妃休得过悲!齐王谋乱,应该伏法,与王妃无干。我在世一日,总当保护王妃一日,休戚与共,忧乐同尝,幸勿过虑!若嫌在府寂寞,不如徙居我处,好在你娣姒两人,素无嫌隙,彼此相安度日,我也好免得耽忧了。”言为心声,听言已可知意。言至此,复嘱长孙氏好意相待,乃扬长而去。

长孙氏素性温和,事翁尽孝,相夫无违。两语括尽妇德。一经世民谆嘱,总道没有歹心,且与杨氏情好无间,乐得劝她徙居东宫,得以朝夕相亲,互敦睦谊。杨氏本是个随高逐低的人物,当然唯命是从,即日迁居。哪知这位新太子,已看上这娇娇滴滴、袅袅婷婷的弟妇,特地收拾净室,令得安居,凡室中一切布置,均是亲手安排,又密拨心腹侍女数人,作为杨氏室中的服役。好教去做红娘。杨氏也觉心喜,世民平日无事,尝往她室中叙谈,渐渐的不避嫌疑,引得耳鬓厮磨,两情入彀,还有侍侧的宫娥,统是知情识意,就彼此眉来眼去时,凑趣几语,益觉春山脉脉、秋水依依。一夕,夜漏将半,杨氏已经就寝,忽有侍女入报道:“太子驾到。”杨氏慌忙起床,略整衣裳,便即出迎。深夜迎客,其情可知。世民趋入,与杨氏行过了礼,杨氏即启问道:“殿下为何深夜到此?”世民答道:“父皇召我侍宴,多饮了几杯御酒,且参议内禅事宜,至此才得脱身,是以觉得过迟了。”杨氏道:“何日行内禅礼?”世民道:“大约正在本月内。我劝父皇再过数年,奈父皇自称倦勤,定要禅位与我,这也是没法推辞了。”杨氏即跪伏称贺,世民趁着数分酒意,竟用手搀起杨氏,一面说道:“我尚未受禅,怎好受贺?”杨氏轻轻推开世民的手,才半嗔半喜的立将起来。半嗔半喜,四字妙极。此时正值仲秋天气,皓月将圆,清辉入户,更兼银烛高烧,明同白昼。世民就在灯月下面,定睛瞧着杨氏,但见她云鬟半卷,星眼微饧,穿一套缟素罗裳,不妆不束,更显出花容明媚,玉骨轻柔。越是浅妆的美女,越觉好看;越是睡起的美女,越觉好看;越是从灯光月下看美女,越觉好看。杨氏见世民注着双瞳,也不禁还他一笑。世民却转眼顾明月道:“中秋将届,玉兔在辉,想嫦娥在广寒宫,应亦跂望团圆哩。”杨氏却凄然道:“天上也留缺陷,令嫦娥长此寡居。”是凄寂语,是勾引语。世民微笑道:“嫦娥又要得时了。我因步月至此,王妃可偕我赏月否?”杨氏尚未及答,那侍女已凑趣道:“厨下尚有酒肴,待使女们搬了出来,就可赏月了。”世民道:“好极好极。”侍女等连忙出去,不到片时,竟将酒肴携至,且笑语道:“赏月须要登楼。”好几个牵头。世民道:“这个自然,就请主人导引。”杨氏迟疑半晌,经侍女等搀扶了去,不得不移步上楼。还要做什么身分?世民即龙行虎步的,趋上扶梯,那时西轩早启,晚宴初陈,世民邀杨氏入席,杨氏尚有难色,侍女又从旁怂恿,谓有宾不可无主,乃相对而坐,由侍女斟上酒来。古人说得好:“酒为色媒,色为酒媒。”杨氏入席时,尚不免有三分腼腆,及至酒过数巡,渐把那一种羞涩态度,撇在脑后,且抬头看那风流倜傥的储君,毕竟生得不凡,英姿洒落,眉宇清扬,巫峡襄王,未必有此仪表,洛川魏胄,几曾得此丰神,回忆那齐王元吉,与世民生本同胞,偏面庞儿一妍一丑,大不相同,想到这里,禁不住意马心猿,竟把平生的七情六欲,一古脑儿堆集拢来。

尽情描摹。世民几次温存,她似不见不闻,仿佛痴聋一般,惹得席旁侍女,都吃吃暗笑,杨氏方才觉着,不由的两颊愈红,低头弄带。世民便道:“夜已深了,再尽一杯,便好撤席。”杨氏唯唯遵命,遂各斟一满杯,彼此一饮而尽。好作两人的交杯酒。侍女等撤去残肴,次第出外,单剩两人坐着,好一歇才行进去,那两人都不知去向,寻至里面的卧室,已是朱扉双掩,绣幕四垂,料知他一对壁人,已同去演龙凤配了。虚写得妙。侍女等方各归寝。翌晨,世民乃去。

隔了数日,果然内禅诏下,高祖自称太上皇,传位太子,择吉于八月甲子日即皇帝位。是日黎明,太子世民,先朝见高祖,接受御宝,乃返至东宫显德殿中,南面升座,受文武百官朝贺,遣左仆射裴寂祭告南郊,大赦天下,赐文武官勋爵,蠲关内及蒲芮虞泰陕鼎六州租赋二年,免全国庸调一年,民八十以上赐粟帛,百岁倍赐,各种恩诏,次第颁发,然后退朝还宫,历史上称为唐太宗即位,小子也沿例称为太宗。越十日,放宫女三千余人,又越二日,册立长孙氏为皇后。后系洛阳人氏,其先为魏拓跋氏后,曾为宗室长,因号长孙。父晟仕隋为左骁卫将军,已见首文。后少好读书,循尚礼法,及为皇后,务崇节俭,一切服御,不尚繁华。太宗嗣位后,尝与论及新政,后默不一答。再三问及,后温颜对道:“陛下岂不闻古语么?牝鸡司晨,惟家之累,妾系妇人,只知治宫中事。外政怎敢预闻?”不没贤后。太宗益加敬重。惟元吉妃杨氏居然纳为妃嫔,日加宠眷。后悔未预防,致成大错,但木已成舟,无法谏止,只好将错便错的模糊过去,就是待遇杨氏,依然和好,不过换了称呼。杨氏初觉自惭,后来成为习惯,也不以为意了。杨花性质,宜乎姓杨。太宗嬖宠杨氏,不得不推恩元吉,欲为元吉加封,又不得不类及建成,乃追封建成为息王,谥曰隐太子,元吉为海陵郡王,谥法乃一刺字,均以礼改葬,后来复改封元吉为巢王,因号为巢刺王,这且慢表。

一、文官武将:

文:长孙无忌、杜如晦、房玄龄、萧瑀、魏征、高士廉等;

武:尉迟敬德、李靖、屈突通、柴绍、侯君集、程咬金、李勣、秦叔宝等。

二、简介(节选):

1、长孙无忌(594年-659年),字辅机,河南洛阳人,唐初宰相、外戚,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之子,母亲高氏为汉族(北齐乐安王高劢之女),文德皇后同母兄。

显庆四年(659年),无忌自缢而死。

2、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名乔,字玄龄,以字行于世,唐初齐州人,房彦谦之子。

贞观二十二年七月廿四癸卯日,房玄龄病逝,谥文昭。

3、秦琼(?—638年),字叔宝,齐州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隋末唐初名将。。唐统一后,秦琼久病缠身,于贞观十二年(638)病逝。生前官至左武卫大将军、翼国公,死后追赠为徐州都督、胡国公,谥曰“壮”。

一、长孙无忌。李世民长孙皇后之兄,自幼与李世民友善,李渊太原起兵后投靠李世民。参与李世民历次战役,尤其在玄武门之变中起主谋作用。终身为李世民信任,李世民评价为“我有天下,多是此人之力”。

二、李孝恭。其父为李渊堂弟,李渊起兵后,他负责经略巴蜀。得李靖之助,灭萧铣、辅公佑,长江以南均受其统领,战功几可与李世民分庭抗礼。

三、杜如晦。李世民主要幕僚。李渊攻克长安时投靠李世民,得房玄龄推荐而受李世民重用,为十八学士之首。参与李世民历次战役。玄武门之变主谋。贞观年间与房玄龄共掌朝政。

四、魏征。原为李密谋士,后随李密降唐,为唐朝招降徐世绩。窦建德进攻河北时被俘,窦灭亡后重回唐朝,隶太子建成麾下。玄武门之变后,归顺李世民。因感知遇之恩,凡事知无不言,以进谏著称。终生深受李世民信任,李世民评价说贞观之前辅佐之功以房玄龄第一,贞观之后以魏征第一。

五、房玄龄。李世民主要幕僚,善于谋略。李渊起兵后派李世民进攻渭北,受温彦博推荐投入李世民幕府,被委以心腹,参与李世民历次战役。玄武门之变主谋。李世民登基后论功行赏,被比为汉之萧何。贞观年间负责行政,为相近二十年,深得李世民信任。李世民出征高丽时被委以留守重任。

六、申公高士廉。李世民长孙后、长孙无忌的亲舅舅,二人之父早死,实际由高士廉抚养。高对李世民极为器重,以至主动将长孙后许配给李世民。因得罪杨广,被发配岭南,随后中原大乱,被隔绝在外,直到李靖灭萧铣南巡时才得以回归。其人善行政、文学,为李世民心腹,参与玄武门之变的策划。

七、尉迟敬德。原为刘武周部将,刘武周灭亡后投降李世民。起初不被众将信任,几乎被处死,但李世民坚持起用他。唐郑决战时有单骑救主之功,得以稳固地位,此后以勇将身份参与李世民历次战役。玄武门之变的主要角色,亲手杀死齐王元吉,又率兵威逼李渊下旨立李世民为太子,拥立之功第一。突厥倾国进犯时以骑兵迎击取胜,为李世民求和打下基础。

八、李靖。曾试图揭发李渊谋反,因此几乎被李渊处死,幸而为李世民所救。后来戴罪立功,协助李孝恭经营巴蜀、灭萧铣、辅公佑,被李渊评价为“萧、辅之膏肓”。拒绝李世民的拉拢,未参加玄武门之变。贞观年间负责抵御突厥,成功地消灭突厥政权,战功无人可及。后来又挂帅出征,消灭吐谷浑势力。

九、萧禹。隋炀帝萧后之弟,以外戚为隋炀帝重臣。因反对出征高丽,被贬为河池郡守,到任后受薛举进攻,奋力抵御。李渊起兵后,归附唐朝,善行政,终生为李渊重用。李世民即位后,因与房玄龄、杜如晦不和,多次得罪李世民,仕途沉浮,但从不“改过自新”。后来李世民评价其为“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十、段志玄。李渊在太原时的旧部,首义功臣。参加李唐历次重要战役,以勇武著名。李世民兄弟相争时,拒绝建成、元吉的拉拢,忠于李世民,并参加了玄武门之变。其人治军严谨,李世民评价为“周亚夫无以加焉”。

十一、刘弘基。隋炀帝征高丽时,因避兵役逃往太原依附李渊。太原起兵时,与长孙顺德一同负责招募勇士,有大功。进攻长安途中于霍邑之战阵斩隋主将宋老生,攻克长安后被评为战功第一。进攻薛举时在浅水原大败,力尽被擒,李世民灭薛氏后获救。又在刘武周进攻太原时战败被俘,侥幸自己逃回,随后配合李世民在介休歼灭宋金刚。因唐朝与突厥关系恶化,常年驻守北边抵御突厥。贞观年间曾随李世民征高丽。

十二、屈突通。原为隋朝大将,历仕杨坚、杨广,战功赫赫。杨广南巡江都,委以镇守都城长安的重任。李渊起兵后进攻长安,屈突通率部下死战,力尽后自杀未遂,最终投降李渊,被封为兵部尚书。后参与唐朝历次重大军事行动,尤其灭王世充被评为战功第一。后被委派镇守洛阳。

十三、殷开山。李渊旧部,太原起兵时投奔李渊,参与进攻长安。进攻薛举时,在浅水原大败,与刘文静一同被追究责任,贬为庶民。后随李世民灭薛氏有功,得以重被任用。参加李世民历次战役,在进攻刘黑闼时,得病身亡,是凌烟阁功臣中最先去世的一个。

十四、柴绍。李渊之婿,娶平阳公主。李渊起兵时身在长安,侥幸逃脱追捕前往太原。参与攻克长安、灭薛举、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等重要战役。贞观年间作为主将消灭最后一位反王梁师都。

十五、长孙顺德。李世民长孙后之叔。隋炀帝出兵高丽时,为避兵役逃往太原依附李渊,与李氏父子友善。太原起兵时,与刘弘基一同负责招募勇士,有大功。进攻长安时任先锋,擒隋主将屈突通。此后功劳不显。玄武门之变充当打手角色。

十六、张亮。原为李密部下,隶属李世绩,随李一同降唐。得房玄龄、李世绩推荐入李世民幕府。李世民兄弟相争时,派其到洛阳招募私党,被元吉告发而下狱,张拒不招供掩护了李世民,因而有功。贞观年间,因善于行政而颇得信任,又揭发侯君集谋反、随征高丽而立功。

十七、侯君集。李世民心腹,常年担任其幕僚。玄武门之变的主要策划人。贞观年间,担任李靖副将击败吐谷浑,又任主将击灭高昌。

十八、张公谨。原为王世充部下,后投降唐朝,受李靖推荐进入李世民幕府。因参与玄武门之变的谋划而得到赏识,又在事变时充当主要打手,功劳很大。李世民登基后,以其为李靖副将抵御突厥,协助李靖灭亡突厥。

十九、程知节。本名程咬金,原为瓦岗军勇将,李密失败后降王世充,因不满王的为人,与秦叔宝一同降唐,分配到李世民帐下。参加李世民历次战役。玄武门之变的主要打手。

二十、虞世南。隋朝奸臣虞世基之弟,自幼以文学著称。宇文化及江都兵变后被裹胁北返,宇文被灭后归窦建德,窦死后入李世民幕府。此后尽心辅佐李世民,被评价为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五绝。

二十一、刘政会。李渊任太原留守时的老部下,随李渊起兵,首义功臣。此后负责留守太原,刘武周进攻时被俘。忠心不屈,还找机会打探刘武周军情秘报李渊。刘武周灭亡后获救。曾担任刑部尚书。

二十二、唐俭。唐家与李家均为北齐大臣,有世交之谊,唐俭亦与李渊为友。参与李渊太原起兵的策划,为首义功臣。最大功劳是揭发独孤怀恩谋反,被特赐免死罪一次。贞观初年负责与突厥外交事宜,被李靖“谋害”,竟奇迹般逃生。后来任民部尚书,因怠于政事贬官。

二十三、李绩。本名徐世绩。原为瓦岗军大将,少年从翟让起兵,翟死后跟随李密。李密降唐后成为独立势力,但仍坚持以李密部下的身份降唐以示不忘故主,被李渊称为“纯臣”。遭窦建德进攻后,因父亲被窦擒为人质不得已投降。密谋暗杀窦重归唐朝,但未能成功,侥幸逃走。随李世民灭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又担任主将灭徐圆朗,随李孝恭灭辅公佑。拒绝李世民的拉拢,未参加玄武门之变。贞观年间与李靖一起灭亡突厥,此后十六年负责唐朝北边防御,多次击败薛延陀势力,又随李世民进攻高丽。李世民死后辅佐唐高宗,被委以军事,担任主将再次出征高丽,终于将高丽灭亡。

二十四、秦叔宝。本为张须陀部下勇将,张死后归裴仁基部下,又随裴投降李密,为瓦岗军大将。在李密与宇文化及童山之战中立下大功。李密失败后投降王世充,因不满王的为人,与程知节一同降唐,分配到李世民帐下。参加李世民历次战役,每战必冲锋在先。玄武门之变的主要打手。

以上二十四人,比较著名。还有褚遂良。

唐朝二十四功臣是谁啊?怎么没有程咬金、徐茂公啊!

唐朝二十四功臣中,有程咬金和徐茂公。唐朝二十四功臣名单如下:1长孙无忌 2李孝恭 3杜如晦 4魏征 5房玄龄2高士廉 7尉迟敬德 8李靖 ...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